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范文

时间:2023-10-24 17:57:59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篇1

格里高利时期:

说到欧洲古典音乐,不能不提到中世纪伊丽莎白时期,格里高利时期的音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宗教音乐。当时的人们对基督的信仰与崇拜,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音乐,当时的音乐,只是纯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没有乐器,但是,却对今后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

到了1450年,欧洲音乐开始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因为当时的欧洲政治的不稳定,教廷的威信与势力开始衰弱,资产阶级萌芽,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新思想,音乐开始宣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个领域里都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也就是在那时,欧洲传统的大小调式逐渐形成。

巴洛克时期:

欧洲到了1600年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巴洛克时期,那时候不仅产生了像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尔等伟大的作曲家,歌剧,协奏曲,奏鸣曲等题材相继被创造发展出来。

古典主义时期:

当欧洲音乐进入古典时期后,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后,欧洲复调后继无人,乐风转向简洁实用的主调,那时候,出现了三位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父”海顿,“神童”莫扎特,以及“乐圣”贝多芬。音乐的主题也从延续几个世纪的宗教音乐,逐渐变成富有丰富哲理内涵的古典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与民族乐派:

在1827年贝多芬逝世后,结束了严谨的古典主义时期。当时的欧洲正在接受浪漫主义的洗礼,当时的作曲家把作曲当作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对音乐的审美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炫技等音乐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后期:

在浪漫主义后期,也就是欧洲调性体系发展到了最辉煌也是最后的时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马尼诺夫,马勒等作曲家,他们把欧洲传统作曲法发展到了极致。

印象派音乐:

时间进入19世纪,出现了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派音乐。音乐表现极具色彩化,和当时的绘画风格有相同之处。

十二音序列与无调性音乐:

时间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音乐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以韦伯恩为开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抛弃了近400年的欧洲调性体系,发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无调性等音乐形式出现,如当时的勋伯格就是代表。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篇2

下面主要讲一下器乐在这时期西方一些国家的发展以及特征。

意大利的器乐

这个时期,在意大利各种不同体裁演奏的器乐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在亨德尔和巴赫作品出现以前,意大利一直是局于欧洲音乐发展中最先进的地位,意大利作曲家创作了新的器乐类型:室内演奏,大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古钢琴音乐和管风琴音乐的发展比较小,意大利器乐具有一系列的新风格特点:主调一和声写法占主要地位,横成线体中的一个因素,或运用模仿的写法,成为赋格式风格,就是这种风格很像赋格。这时期的器乐的特征是技巧性,独奏性的因素很发达,技巧性因素的体现者仍然是弓弦乐器。这时器乐的主题材料非常新颖,与前一个时期的复调音乐比较起来,新的器乐体裁的特点就是主题非常鲜明,器乐的主题是在舞蹈体裁,歌剧和部分的复调音乐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意大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是多米尼科,斯卡拉蒂。

多米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Scadatti,1685~1757)为键盘音乐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为键盘乐器大约写了555首,是键盘乐器史上留下宝贵的财富。

在结构上,斯卡拉蒂的奏鸣曲虽然仍用二部曲式,但已稍同于典型的巴洛克二部曲式了,他更多地开始运用再现的二部曲式,虽然在这里还没有出现独立而完整的再现,但已有明显的再现因素,特别是有些奏鸣曲的第二部分的开始处已具有展开性,这就使作品的结构更加接近古典奏鸣曲式。因此,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的结构实际上已经是古典奏鸣曲式的萌芽。

英国与法国的器乐

在17世纪初,在英国古钢琴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是帕赛尔,他对英国器乐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他写了大量的变奏曲,并且改编了许多民歌和生活歌曲的旋律,他的古钢琴音乐作品是英国古钢琴音乐的最高典范,这些作品以艺术上的细腻而突出。帕赛尔是英国作曲家中唯一的一个在室内器乐方面写了值得注意的典范作品的作曲家。特别是他写了许多“三重奏鸣曲”,这些奏鸣曲是非常有意思的,并且包含了帕赛尔的一切创作特点:抒情的表现力,旋律性,丰富的和声,充分发挥了乐器的可能性。

法国主要是讲古钢琴音乐,音乐法国作曲家们在古钢琴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在17实际末出现了鲁库泊蓝(louiscouperin,1626-1661)和其他几位作曲家(如玛尔商louismarchand,1669-1792、达坎louisclaudedaauin,1694-1772)。法国的古钢琴是室内艺术,是宫廷贵族沙龙艺术。它是在这种环境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这种艺术是精美细致的,有很多程式化的因素,大自然的形象,农村生活风俗的情景是以田园诗的色彩来捕绘的。在法国古钢琴音乐的作品里装饰音七折八扣很大的作用,旋律里装饰着颤音,回音,波音,倚音等等。必须指出,在这种艺术里是有着相当程度的民族基础的,这一点表现在有本民族的风景形象,描绘了日常生活的情景,运用了民间的体裁,虽然对这些东西的表先都以贵族化了,法国古钢琴体裁基本上是小品。

德国的器乐

器乐在17世纪德国音乐历史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虽然17世纪还没有出现很卓越的作曲家。但是它给具有世界艺术意义的作曲家(巴赫和亨德尔)的出现准备了基础。下面主要讲一下古钢琴在德国的发展。谈到器乐自然回想到伟大的作曲家巴赫,在巴赫的创作中,复调音乐风格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巴赫的艺术富于高度的。深刻的哲理意味,具有极其强烈的戏剧性和非常丰富的抒情性。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onBach,1685-1750)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的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族。

巴赫的器乐以钢琴音乐为最重要。巴赫的钢琴音乐,体裁形式非常多样,但根据写法的不同大致分为5类:(1)舞曲;(2)前奏曲;(3)赋格;(4)即兴曲;(5)协奏曲。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篇3

论文摘要:现代西方音乐文化的个性张扬已达极致,出现了纷繁多变的各种音乐表现形式。从表面来看,这种个性化与传统的音乐相比已面目全非。但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代西方音乐的个性发展和西方音乐的传统历史有着必然的联系。

20世纪的西方音乐在不同思想文化背景和不同音乐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现象。一些作曲家出于对旧世界的反叛和对新音乐的探索,在旋律、调性、节奏、配器、曲式等方面创立了与传统手法有天壤之别的新样式,形成了新古典主义、表现主义及微分音乐、噪音音乐、序列音乐、电子音乐、偶然音乐、拼贴音乐、新调性音乐等形式。

这些纷呈各异的音乐形式之产生,与具有创造才能的音乐家是分不开的。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布索尼宣称:“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的职责始终是创造规则,而不是沿用已有的规则。只会沿用旧规则的人决不能成为一个创造者。”法国作曲家瓦莱斯终身只追求两件事:一是解放声音和音响;二是寻找新的声源。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勋伯格提出“作曲家力求达到的唯一的、最大的目标就是表现他自己”的观念。正因为音乐家有求异的观念,才有创新的形式产生,才使音乐表现形式得以丰富,音乐语言得以发展。

在现代西方音乐文化中,音乐家的个人创造及个性表现的充分张扬,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原因。早在古希腊时期,音乐在知识领域就占有重要的地位。音乐一开始便与哲理性、科学性相结合。西方的这种科学探索精神反映在音乐创造中,就是历代作曲技法的积累、创新和发展;而作曲技法的创新发展又决定了音乐风格的变换交替。

到公元9世纪左右,因为基督教迅速发展的需要,教堂得到大规模的兴建,教会合唱团的发展以及管风琴的诞生等,共同促使最具逻辑性和理性思维的新的音乐形式—复调音乐的产生。复调的创作可以认为是中世纪个人理性创造的雏形。在这一时期,一方面基督教音乐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欧洲封建王国逐渐形成并强大,以骑士音乐为代表的世俗音乐开始兴盛。中世纪后期,人们对教皇与教会的怀疑和思想的离心倾向,导致了音乐的创新与发展。当时,以法国作曲家马肖(Machaut,约1300——1377 )为代表的所谓“新艺术”,在音乐内容、音乐技术方面(节奏、记谱的系统化)接受了以往“古艺术”中被认为“不正确”“不完美”的东西(节奏的“二分法”等)。中世纪对音乐情感严格控制,把音乐视为“思”,这种观念与“音乐”格格不人。从马肖开始(包括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否定了宗教对音乐的偏见,主张音乐应当传达感情体验。当然,这种发展变化从历史的角度看是缓慢的,而不是价值的突然逆转。可以说,中世纪时期是一个多种音乐风格并存发展的时期。

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领域像其他领域一样,人文思想得到发扬,人们重新思考音乐的目的。作曲家着意去协调乐曲与诗的协和关系,遵循语言的节奏。这些都使当时的音乐创作获得了新的发展,包括形式上的创新。如使用红黑相间的音符、复杂巧妙的记谱等。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个性意识开始得到展现。音乐的多形式、多风格已有较大的发展。从“伪音”的应用开始,作曲家们给演奏(唱)者以一定的自由。发展至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一样,风格有了显著变化。歌剧诞生,器乐曲作为独立体裁;复调音乐风格逐渐向主调音乐风格转移;大小调式逐渐取代教会调式;大量新的音乐体裁不断出现。在当时的音乐探索中,那些在和声、曲式、旋律方面的新手法又一次成为较稳定的、具有某种普适性的音乐语言。 到了18世纪中下叶,随着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人道主义、个性解放及“人权、自由、平等”的理念又一次推动了人本身的解放。新崛起的中产阶级涌向剧场和音乐厅,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艺术的大众化为音乐家成为独立艺术家提供了条件。莫扎特与大主教的决裂,贝多芬的博爱、平等及斗争精神,是这一时期音乐家个人意义、个人自尊在音乐文化上得到高度强化的典型代表。在他们的作品中,个性化思想得到进一步体现。

到了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使得个性意识又得到进一步发展。自由竞争取代了世袭制,追求自由、崇尚个人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精神。作曲家在崇尚自由的环境中自觉地追求个性风格,主观幻想性、抒情性、自传性及个人心理刻划已是创作的首要特征。比如卢梭就说:“我和我见过的所有人都不同,如果我不是最好,至少是不同。”帕格尼尼说:“我避免一切平庸。”多种音乐体裁在这一时期得到全部的呈现。与传统差异更大的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了。朦胧的色彩,模糊的轮廓,难以分辨的色调变化,注重细腻的听觉和感觉,淡漠内容,是印象派音乐的标志。印象主义音乐是对传统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未来的呼唤,是20世纪音乐许多重要特点的近源。

纵观西方音乐发展轨迹,可清楚看出:文艺复兴否定中世纪,希望有古代的自由;古典时期否定巴罗克,憧憬古代的静穆;浪漫主义时期否定古典,强调主观个人感受。而20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西方音乐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否定传统的顶点,在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组织结构等方面均有空前突破。尤其经过浪漫主义音乐的百年发展,20世纪的音乐家已不满足于表现感情的夸张及演奏上的炫技性。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和作曲技术上都需要新突破,呈现出对新因素的追求。他们所强调的“个性”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作品赋予演奏家以充分的自由度和给听众以充分的、无边的想象上。音乐家强调个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出现了一批批竭力主张打破一切传统音乐准则、使用新的方法和新的材料作曲、不断标新立异的先锋作曲家。一些人崇尚理性思维,从事有序化、定量化的创作实践;另一些人则强调音乐创作的直觉性,采用不同于传统的音响(噪音、生活音响、电子音响,……)素材进行创作,从而呈现出音乐史上风格变化最剧烈、最蓬勃,也最令人目不暇接、疑虑重重的景象。而这一切都是音乐史上自律与他律交替发展的结果,也是理性与感性交替发展的结果。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篇4

 

关键词:勃拉姆斯;19世纪;古典音乐;纯音乐;音乐文化;创作特征  

    19世纪的德国,政治风云动荡,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揭开了德国文学艺术史上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时代。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等音乐巨匠灿若巨星,照耀着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而当德国资产阶级由兴盛走向衰落之际,群星璀燎的天空也日渐暗淡、寂事起来。此时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曾与古典大师巴赫(J.S.Bach),贝多芬(Beethoven)齐名,被称为“三B”之一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a}am} BraMs)铅着古典巨匠的足迹正缓缓而坚定地走来,他站在古典作曲家行列中,成为德国古典作曲家中的最后一人。 

    1833年5月7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诞生在德国汉堡的一间狭小阴暗的房子里。童年的勃拉姆斯,其生活是很困窘的,但同时也受到了父母亲早期的音乐熏陶与教育,这使他从小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勃拉姆斯七岁时.父亲便送他学习钢琴,到十岁时,又兼学作曲。很快,他就能够开独奏音乐会,演奏巴赫、莫}L、贝多芬以及他自己的作品,并显示出了超群的才华。据说,在门德尔松去世后,勃拉姆斯的老师马克森曾说道:’一代宗师去了.但另有一个大师正在兴起,这就是勃拉姆斯:’ 

    在1848—1860年这十余年中,青年勃拉姆斯创作了一批富于理想色彩、充满青春活力的作品。这些作品明朗乐观,处处流滋出他对祖国的山水风光以及对德国民族和民间艺术的热爱。1862年,勃拉姆斯迁居维也纳.并从此定居下来。在此前后,作曲家的创作已逐渐走向成熟,在闻名遐迩的奥地利音乐名城维也纳.勃拉姆斯迎来了自己一生中音乐创作的最兴盛与辉煌时期。从刃年代至即年代.作曲家重新在他长于表达深刻思想和广阔社会内容的大型音乐体裁领域里驰骋纵横—他写出了自己一生中仅有的四部构思宏大的交响曲、两部管弦乐曲;他写出散发着古典馨香的<海顿主题变奏曲》;他还写出几部堪与古典欲笼作媲美的协奏曲—(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这一时期的作品,就其内容的深刻与广阔,形式的宏伟与严谨,都达到勃拉姆斯本人以及当时众多作曲家创作中的一个高峰,也使勃拉姆斯的盛名与盛沓达到极点,并由此莫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大师地位。1897年4月,一代古典音乐大师勃拉姆斯在维也纳的窝所中辞世。 

    在19世纪末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勃拉姆斯是一个特殊而又复杂的人物。他的创作犹如斑驳陆离的多棱镜,曲折地反映出那个时代、那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作曲家个人的内心世界。 

    勃拉抢斯自幼受到德奥古典音乐和浪漫先驱音乐创作的启迪与影响。这些优秀的艺术遗产成为他终生探求的重要领域。19世纪后半叶.不少音乐家脱离古典传统去寻求一种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他们或从神话传奇、从其他文艺作品中寻找创作主题:或从个人内心世界去开拓创作天地。这种探求是有意义的,但勃拉姆斯却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保持古典音乐传统。他的不少作品师承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曼等古典巨匠和浪漫派先驱的神韵.或以雅细工笔,或以奔洒酣墨,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德国的社会风貌、市井人情及个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学家曾称他为‘’哈姆雷特‘.,因为贝多芬的影子始终伴随着他。他自己也说过、他不断听到身后”巨人的足音.,(“巨人”指古典音乐大师贝多芬):当时有些人力倡“向前看,忘掉过去‘,!但勃拉姆斯却是怀着深刻的信仰.运用古典艺术形式对过去、对古人进行了有意义的回顾。这反映出他对‘.今天.,现实生活的不满,也反映出他对‘明天,.的期待与憧憬。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篇5

解读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和风格,如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在笔者看来,巴洛克时期音乐犹如春风中的少年,潇洒而个性十足,具有无限的活力和想象力;又如三十出头的,成熟而又年轻,妩媚性感而又清纯羞涩,独具魅力和艺术韵味。人们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做了很多描写和分析,但就其内涵而言,正是因为这个时期的音乐承上启下,无固定规则可循,别具一格的风格模式,所以我们才更要从这一时期的多种原因、多种角度来分析,这样才更能客观全面地解读出它的特点。下面我们通过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曲式风格、代表乐器的多个角度,更全面、立体的分析和解读其特点。

一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巴赫

巴赫是德国着名作曲家,后人称其为“音乐之父”。巴赫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最具典型的代表人物,他对音乐的创作发展甚至整个音乐艺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之所以认为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与其音乐创作的形式和风格是分不开的。除古钢琴外巴赫同时是一位管风琴演奏大师,他在管风琴演奏上的辉煌业绩也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重要体现之一,管风琴为巴赫作品初始起点和根基,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巴赫优秀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风格和内涵的解读,我们也能清楚的看到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和体现。巴赫作品的风格完全是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完整体现,同样继承了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的风格与特点。那么,从巴赫自身角度分析,他不但秉承了多位音乐前辈创作及演奏技巧的风格,而且结合自身特点使之发扬光大,例如,早期德国管风琴家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莱因肯(J?A?Reinken)、意大利小提琴家维瓦尔弟(Antonio Lucio Vivaldi)及科雷利(Franco Corelli),都是巴赫学习与继承的对象,他吸取了艺术之精华,汇聚众家之精髓,继承并发展形成了独具自身特点与风格的管风琴音乐。以《众赞歌》为示例代表,作品极致的体现了巴赫管风琴音乐的特点和风格,这里体现了艺术家用作品对内心理想和情感的倾诉,在这些浪漫乐章中,诞生了不受年代束缚而又特点鲜明的人类韵律,他在广阔、悠扬的圣咏旋律上发明了各具特色的变奏,这种变奏不仅是装饰,而是用来诠释圣咏曲在人们内心世界中所留下的虔诚思想。巴赫在音乐上的另一巨大贡献体现在他在复调曲式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复调性也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的风格和特点。而巴赫的音乐作品绝大多是复调的形式写成,严谨而清晰,层次鲜明,既有单一的个体特征,同时又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整体,无论从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完美的体现。以巴洛克时期巴赫的音乐作品分析为例,因其几乎都为古钢琴而创作的,其音乐演奏方法与现代钢琴截然不同,演奏速度不宜过快,给人以步调稳准、乐句清晰、层次分明之感,透过柔和的曲调能够欣赏到巴赫的人生之美,反之,速度操之过急,给人以节奏凌乱、匆忙浮躁之感,从而失去了巴赫音乐的内涵之美。例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这是一本经典的针对性训练教材。巴赫生平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他几乎“包办”了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期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而且将它们推向完美主义的终点。

二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代表形式――复调

复调的产生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复调性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从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区别上分析,主调音乐的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背景音乐和主旋律,它们是上下级的关系,而复调音乐由多个旋律共同构成,各旋律属同一级别,无主次主从之分别,就算存在鲜明的主旋律,也是坚守各自声部相对独立同步。复调音乐一般比主调音乐更浓缩、紧凑,单个音符具有典型的独立特征,因为被缜密的“安排”到各声部及合声关系中,这样一来,演奏复调音乐作品时要注意每个音的触键,从音质及相互的联系,让众多独立的点,有效的连成一条顺滑的线,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形成一部悦耳的篇章。正是在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趋向于完美化的发展,演奏复调音乐如同横经竖纬编织成的花篮艺术品,结构鲜明,条理清晰,优雅大方,韵律十足,这也是复调音乐在巴洛克时期的主要表现,同时使得巴洛克音乐具有的动人魅力。

说到复调又不得不提到管风琴音乐,从管风琴音乐发展可以从巴洛克时期看到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风格与特点的影子,只不过在巴洛克时期使其更加发扬光大,无论从内容、内涵、表现力、都更完善,具有个性和鲜明的主旨效果。例如,《赋格》、《托卡塔》及《路德众赞歌》等众多经典管风琴作品,都是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上的推进剂。巴赫音乐作品的复调性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复调性的完美诠释。和声的创作方法是主要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路线,这里他采取的结构方式不是单一的方向,而是纵横兼顾的关系模式。同时,在弦外之音的细节处理上也非常细致,避免了作品中的曲调与和声节奏不吻合,提高了对位性。《赋格》的发展更是巴赫在复调音乐创作上的升华,他也从此被后人看作此技术的楷模。我们可以把巴赫的音乐作品比喻成鸟巢,错综复杂,而又不失章法,是平衡与美的交织,也是这一时期复调性的最高境界。复调性也尽显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繁密、精彩、华丽及外表和内涵均丰富的特点和风格。

三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代表乐器――古钢琴

分析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作品的演奏风格和特点,除去乐曲创作形式的因素之外,乐器也决定了它自身的特点,18世纪钢琴发明以前,古钢琴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正是由于古钢琴简单机械装置的客观情况,从而令其演奏严谨,表现出庄重、严肃的音乐形象。古钢琴分为两种:一种是拨弦古钢琴“哈普西科”(Harpsichord),又名羽管键琴,用羽管制作的拨子拨动琴弦发音;另一种是击弦古钢琴“克拉维科”(Clavichord),用铜制的楔形槌击弦发音。以拨弦古钢琴为例,拨弦所需的力量极小,声音音量较大,音色洪亮,在弹奏时强调触键的控制力度和技巧,所以特别要注意不能用力过度,产生明显的噪音,因此,通过控制手指触键的轻巧灵活度,增强手指独立性,克服其“各自为战”的功能特点。同时,演奏古钢琴时,对演奏技巧上也有独到之处,手指技巧和触键力度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的多方协作,使演奏效果整齐划一,产生了优雅、柔和、富有情感的音色是弹奏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的关键。浪漫主义钢琴大师肖邦认为,五指机能各不相同,演奏适应保持其先天性,不必刻意强求其统一性的观点与巴洛克时期则恰好相反,这即是古钢琴区别与现代钢琴之处,又是古钢琴决定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在物理结构及制作材料存在本质上的不同,造成古钢琴与现代钢琴在触键技巧、音质音色、演奏风格等方面都具有明显差异性,这也决定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的特点。现代钢琴体现在完美合一的效果,将音色、旋律、音乐织体等掌控在一个人手中。而古钢琴则“多出并行”,其音色细碎柔和、非连音很多,且又无踏板功能,造成整体演奏效果表现力较弱。所以,在现代钢琴及现代乐器上演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要充分考虑到乐器与时代性的各种因素,更要考虑那一时期古钢琴或乐器的演奏力度和实际情况,尽量符合其风

格特征,而又不能过分追求其特征和风格,因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本来就具有不被束缚和释放热情的特点,尤其是双键钢琴的作品中体现更为明显。而古钢琴的结构特点和当时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所决定,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乐句分明、节奏与音色均鲜有变化,主要原因也在于多为宫廷与教会而创作,这也正符合当时的社会意识与时代特征。

四 结语

巴洛克时期的特点,清晰而又复杂,鲜明而又模糊,不仅仅体现在代表人物、曲式类型和历史乐器这几方面上,而是融合了人、事、物及时代背景的综合因素,可以说文艺复兴造就了后来的巴洛克,巴洛克时期音乐曲式的概念较之过去更加明确意义和内涵更加丰富,虽然就社会时期而言,对各类曲式无正式的定义和说明,但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对音乐作品的形式、题材、发展等方面都进步了一个层次和阶段,在音乐作品中,逻辑关系、组合关系及纵横关系等更加以重视,并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都与这一时期的创作家的风格、曲式结构的特点、演奏乐器的实际情况有关,是多方面的发展所综合决定的。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篇6

【关键词】古典音乐;通俗音乐;音乐文化;受众群体

音乐文化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成熟而逐渐发展、丰富、复杂起来,多年来,音乐界一直存在着对“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审美价值大小的议论。《是谁杀了严肃音乐》一书的出版,则又一次引起了大家关于严肃音乐当前面临市场危机这一问题的关注。许多音乐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和评论,贬多褒少。占典音乐遭遇冷脸,取而代之通俗音乐充斥市场。许多人认为这是音乐审美的退化现象,是商业化效应产生的不良市场导向。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历史浏流演变的必然趋势,是音乐形式上去繁存简的一种选择。然而,大量推崇“通俗音乐”的言论往住并不是建立在冷静与坚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的。只看到人众审美转变中的片面影响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来审视这一现象,从原理上阐明审美价值的判断依据、分析得到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判断倾向,不应简单地灌以孰好孰坏。

一、对古典音乐概念的梳理

“古典音乐”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与“通俗音乐”(即“流行音乐”与“轻音乐”的统称)相区分被提出来的。Classical一词在英文中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一般所说的古典音乐,即是特指西洋古典音乐,它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对于其时代范围的界定一直有着若干不同的说法。狭义的解释是,把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的作品特指为“Classical Music” 。广义的解释则是,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直到后来的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直至19世纪术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乐派,甚至包括所有的非纯粹娱乐性质的现代专业音乐,统称为 “Classical Music” 。古典音乐另外常用的解释是指那些从巴洛克时期(]600一]750)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在欧洲文化传统背景下创作的音乐。它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很多古典音乐来自早期为宗教仪式庆典而写的音乐。

然而在日常语义的理解中,这个概念的所指,却与使用者的实际所指有差异。作为与“通俗音乐”相对的音乐类别的概念,通常也有人用“严肃音乐” 、“古典音乐” 、“经典音乐”来称呼它。但是“高雅” 、“严肃”、“古典” 、“经典,这四个概念中的每个概念都不能涵盖人们实际上所指的这个音乐类别的全部作品。因为,在这个音乐类别中,既有“高雅”概念本身所不能包含的粗野、阴郁、邪恶、凶险、刺激、恐怖、滑稽、可笑……也有“严肃”二字本身所没有传达出来的轻松、明快、温柔、甜蜜、清新、秀丽……还包括“古典” 、“经典”二词所限定的时问范围之外的优秀的现代与当代音乐作品。但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还是用加了引号的“古典音乐”一词来称谓我们实际所指的音乐类别。

古典音乐创作本身在结构上力求平衡,在形式上力求严谨完整,旋律上力求优美,思想内涵意图表现得丰富而深邃。演奏过程也很有讲究,演出中,乐团成员西装革领,行为端庄。音乐厅格调高贵典雅,气氛肃穆。同样,听众也是行为得体,很少在场中喧哗吵闹,而是充分尊重演出者,安静悉心聆听。正因如此,古典音乐又被人们称为“严肃音乐”或“高雅音乐”。

现在的所指古典音乐包括各种传统经典音乐和一切专业作曲家用传统或现代作曲手法所创作的音乐,外延更加广阔。它的传承是以学院式的严格训练来实现的,严肃音乐家总是力图在作品中最充分地展示个性,诠释深刻的命题,追求音乐技巧的创新和完美。因此,严肃音乐作为一种 “精英文化” ,它的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 (特别是前二者) 都必须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专业修养,听众要想充分地、深入地领受其意,也要求具备读懂复杂音乐语汇的能力,常常也需要一定的音乐美育熏陶。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讲,称这种音乐为“学院音乐”更为合理。

古典音乐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印象就是“严肃深奥”。与大多数通俗音乐相比,从某种角度来看,“学院音“的确显得难以亲近、晦涩难懂。这些特点也生就了其“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地位。

二.对通俗音乐概念的界定

人类社会的音乐艺术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可以追溯到远古。“通俗音乐”的创作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尤其以爱情歌曲居多,当然也不乏描写亲情、友情、思乡之情以及理想、伦理、道德的种种内容。作为一个专有名词,“通俗音乐”据称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欧洲的报刊上。二战以后,通俗音乐以它独特的手法和较自由的风格风靡世界各地。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以及大陆同港、澳、台之间的往来深入,电声乐器的出现和现代先进的电视、网络传媒更使通俗音乐以其独具特色的风格扬帆远航,走入千家万户。从形态结构上看:它往往形态较为简单,音高使用不多,且多在人类最容易听的音区范围内:音乐的发展变化较少,没有很多的转调,特别是缺少频繁快速的离调;节奏相对单纯,大量的作品存在着循环重复的机械性节奏型:力度变化不很复杂,力度的幅度小,较少极端力度的对比变化:音响结构的层次少,未经训练的一般听者,也能够很清晰地分辫出来旋律与伴奏的层次。现在,我们已很难将通俗音乐从其他音乐中分割出去,它与其他音乐之间互相渗透、融合,组合成一个五彩纷呈的音乐世界,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式。故此,用“大众的音乐”可以概括和形容当前的通俗音乐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通俗音乐中很大一部分由通俗歌曲构成,结构大多比较短小精练,许多作品富于即兴性,在旋律上力求易记易唱,音域不宽,内容贴近生活,因此传唱很快。通俗音乐的演出,十分强调群众性,常常带有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与学院音乐比起来没有那么拘束,听众很容易参与进来。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和现代化的电子科技手段相结合。在很多大型演出中,灯光、美术、服装、舞蹈、音响、建筑、特技等的综合运用,往往使得演出既具有听觉上的感染,也具有其他感官上的震撼效果,演出形式也可谓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三.受众群体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

受众群体既是接受音乐的人民大众,大众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复杂的社会

心理问题。由于人的审美能力总是从头培养的,因此,从个体审美能力发展进程的分布来看,总是能力越高,人群越小,相应的,从总体上看,越是复杂的艺术作品其受众群体也就越小。

通俗音乐在中国的流行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结束后,长期被束缚了的音乐方面的创造力,同其他文化一样,终于解放了出来,原来封闭已久的大门,向I廿界敞开,而音乐创作更像是一块吸收营养的海绵,在中国的大地上急速膨胀开来。涌进的不仅有来自欧美的占典音乐,更有欧美流行音乐,在这样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大批新兴的通俗音乐势力,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最能代表人们心声、贴近群众生活的流行音乐作品,并且不断有爱好者加入其中,乐此不疲。

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努力寻求一种解脱和发泄便融入了音乐创作者真实的情感元素,构成了适合群众口味的音乐新领域。这样的音乐往往具备听觉的感官美的特征,对听众的听觉耐受性与注意力的专注程度要求很低。由于不要求听者有较高的听知觉把握能力,因此它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特别是听觉经验不是很多的人。由于听觉经验与年龄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更多地喜欢这样的音乐:反之,这个群体也就拄往不喜欢对他们的听觉来说“古典音乐”中比较复杂的作品。

通俗音乐的创作和演出从一开始就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往往以市场趋势为导向,以大众的欣赏喜好为风向航标,打破了原来古典音乐听众局限于狭小范围的情况。可见,通俗音乐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状况和社会中多数民众的普遍心理状态为背景的,也是作为人们表达生活中细微的或者敏感的情绪变化的一种手段生存下来,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因此,通俗音乐在音乐中的地位是历史、社会、人类赋予的,是顺应时展潮流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敌视视它的存在,反之,我们应该庆幸音乐在发展到完美得无以复加的古典主义音乐之后,还有这么多形式多样手段多元的道路可供选择。

四.古典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契合

不论古典严肃音乐还是通俗流行音乐,二者都源于生活,都是时代和生活的产儿,没有可以脱离社会背景而孤立出现的音乐作品。两种音乐形式,无所谓高低贵贱之分,二者之间无不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古典音乐可能反映一些所谓的重大历史题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大众生活的反映,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系列。通俗音乐中也不乏大量反映历史事件时代精神的严肃内容。如歌颂党和国家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迎香港回归的《七子之歌》等。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运用通奏低音的演奏形式,在旋律下方标记数字,演奏者可以根据喜好以及和声要求即兴演奏,这样便形式多种多样。到了后来,音符以固定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演奏也按照乐谱固定进行。即便是这样,古典音乐中但还是有许多供演奏演唱者炫耀技术、自主发挥的华彩乐段部分。与现在的很多通俗音乐中演奏过演唱者的自由发挥很相似。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家也在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音乐家不会单纯只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进行创作,而将不懈地作大胆创新的尝试。听众也不断跳出孤自欣赏的小范围,音乐生活还将愈来愈包罗万象。通俗不等于不严肃,严肃也不代表不通俗,二者之间的界线是可以被打破的。从内在功能上来看,音乐本身就是为了使人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放松神经。人们可以在熟悉而亲近的通俗音乐氛围中,去体会高雅艺术的美丽,去触摸高雅艺术的魅力,也可以在超越传统的流行音乐中去感受古典音乐带来的传奇魔力。音乐形式可以在特定的氛围和情感诉求形成。听众在感叹于多元音乐之荚中得到到心灵的升华。

有人认为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在一个层次上,难以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二者互不相容、互相排斥。这些观点是欠为妥当的,把严肃音乐视为阳春白雪,而把通俗音乐视为下里巴人是片面武断的看法。诚然,不管是在理解严肃音乐,还是在理解通俗音乐的时候,都要力求从音乐中体现感情,力求发现音乐中所蕴涵的作曲家的真实感受。从这一点来看,虽然有着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但通俗音乐和严肃音乐还是有着基本的相同点的。现在许多流行音乐演出也主题鲜明,内容深刻,气魄宏大,将演唱、舞蹈和特技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与古典音乐剧的锵调如出一辙,谁能说其中没有受到严肃音乐的影响,融入了古典音乐元素呢?在现代的社会背景这个新的媒介指引下,产生了一批将民歌风、古典风、流行风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也使大家看到了鱼与熊掌可兼得也!

【参考文献】

[1]王次荨都壑德鄣囊衾旨匝探讨》.《音乐研究》,1986,2。

[2]曾遂今《大众音乐价值考析》,《中国音乐学》,1993,3。

[3]罗小平《音乐价值三议》,《中国音乐学》,1997,2。

[4]金兆钧:《1994――中国流行音乐的局势和忧患》,《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4期。

作者简介:

郭红丽,女,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篇7

[关键词]人文主义,意大利音乐,文艺复兴

意大利人文主义的产生并不在14世纪和15世纪之间,而是在13世纪,甚至在12世纪和阿尔库伊诺(Alcuino)与加洛林王朝时代。而以人文主义为主要内涵的文艺复兴,不仅将西方从黑暗的中世纪中解脱出来,更为西方的文明带来了繁荣、昌盛。恩格斯曾给予它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人文主义(I’UMANESIMO)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实质是早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对封建主义、中世纪神学和经院哲学发动的一场革命。人文主义的出现,对诗歌、绘画、建筑、音乐等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艺复兴实际上是人们在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后,人性的复苏与回归。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人文主义与意大利音乐的关系。

一、意大利人文主义的观点

意大利人文主义的观点是揭露教会的腐败,反对禁欲主义和隐逸生活,反对神主宰一切,宣扬人是万物之本。

“人文主义者颂扬尘世欢乐和幸福,赞美爱情是人类最高尚的感情,认为人有追求荣誉和财富的权利。”但丁,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恩格斯曾称他是“中世纪最后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的《神曲》的意义,并不在于对教会的蔑视或者把教皇安排在地狱里,而是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呼唤人性的复苏。给予人应有的享乐的权利。基督教认为.,人是有罪的,无高贵可言,只有期待上帝的拯救。但丁却认为,人是幸福的种族,只是其幸福被外在力量所剥夺。同样,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辛辣的揭露了僧侣阶级的腐化和堕落。尔后的彼得拉克则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肯定自己是凡人,意味着是对教会所提倡的禁欲主义的抗议和反叛。

这种反对禁欲主义,强调人性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观点,同样也反映在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中。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在音乐上主要体现为母语世俗歌曲的繁荣。牧歌(Madrigal)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世俗复调音乐体裁,牧歌不用原有的圣咏或其他曲调作顶旋律声部,它的低音声部是新创作的,其高声部的主旋律,抒情、优美、婉转,歌唱着与妇女和爱情有关的题材。

二、人文主义者重视艺术的文学性及其与16世纪意大利世俗声乐发展的关系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重视文学。彼得拉克称文学为“心灵的文化”医治人心灵的是哲学家和文学家。人类的精神通过文学得以发扬和扩散,在文学中可以聚集无限的精神财富,人们通过文学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的价值。文学以高尚的方式教育人们如何在社会里生活,它是人们之间进行相互沟通的一个最广阔而又坚实的纽带。人文主义者认为,文学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可以敲开人们的心扉,唤醒沉睡的精神,给人们指出通向智慧的道路。所以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来表现人的价值和人性的真实性,通过文学和艺术来实现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这种通过文学来唤醒人们心灵的人文主义精神同样也体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音乐中。

16世纪初,意大利开始出版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著作,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社会上对于古典诗歌的兴趣随之猛增,史学理论在当时的音乐艺术领域获得了空前的重视。如早期的牧歌作曲家罗勒确立了以模仿复调,写作五声部牧歌的规范,并力图用音乐手法表现歌词的内涵。这也突出了人文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即让音乐自身的逻辑顺从于诗词内涵的表现,由此而产生的作品是唱出来的诗歌,而非有词的音乐。16世纪中叶,以帕勒斯特里那的创作为主,形成了一种基于佛兰德乐派声乐复调,感情抑制安详的音乐风格。他的作品,旋律流畅,气息宽广,虽然他创作的依旧是宗教作品,但却充满了人世间的世俗气息,由颂神转而颂人,倡导了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精神。

三、人文主义者重视研究历史和继承古文化遗产的风格在音乐领域中的体现

人文主义者在古代希腊和罗马作品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新世界,崇尚人和自然是古希腊的文化艺术主题,与中世纪崇尚神和禁欲主义的基督教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此,人文主义者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籍进行了整理与研究。人文主义者认为,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就是通过对词句的推敲,辨明含义之精微,从被埋藏的世界中,恢复被时间消蚀掉的光辉的痕迹,恢复前人思想的光芒。人文主义者们正是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同古代的思想家进行对话,倾听他们的思想,从其思想中汲取智慧的营养。在音乐领域中,16世纪末牧歌作曲家们注重表现人物感情,使得当时的音乐更加接近人文主义者们理想中的古希腊的音乐。如意大利伟大的音乐家蒙特威尔第,是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牧歌作曲家。他的牧歌,音乐抒情优美,独唱声部从其他声部中分离出来,居于主要地位,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牧歌集《阿里亚娜》旋律充满了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性的风格正是其从古希腊悲剧中吸取的营养。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篇8

关键词:古典主义时期;和声风格;协和与不协和;审美意蕴

和声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类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历史的宏观视角观察,它构筑了和声风格的演变史,集中体现了音乐风格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了历史长河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们审美心里的变迁及哲学、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探讨;从微观视角分析,和声风格的变化归根于协和不协和关系的演变过程中,触及到对于和声本体的理论研究、音乐创作与实践归纳等。

本文就协和不协和的动态关系来探求古典主义时期和声风格及所隐含的审美意蕴。

一、协和观念的成熟使情感表达、理性观念、形式美获得统一

以“古典”命名的音乐断代史通常指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欧洲音乐的发展,经过“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运动”的洗礼,逐渐走向了成熟。在人文思想的影响下,音乐也变的大众化、平民化起来。音乐家们渴望一种“世界主义”的艺术,“一种被许多人喜爱,而不是只被一国、一省或一个特定民族所接受的音乐风格。”保罗・亨利・朗说:“古典时代四周充满着音乐,好似四周环绕着镜子,反射生活的光辉。因此这个时代的音乐是生活的音乐。音乐与生活的外在形式息息相关,生活的每个场合都离不开音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身心健康,举止堂正,风度优雅;人意识到自身的内心和谐,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典主义审美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古典主义时期,随着主调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大小调功能和声已成为一种定型的技法体系,其严谨的T-S-D-T功能逻辑成为创作实践中作曲家们共同遵循的准则。协和的观念也不仅仅是孤立的、个别的音程或三和弦,更多的是音乐之间上下文的关系,音乐主题间的对比与融合,横向上序列进的稳定、不稳定的音乐行进化体现着古典调性的中心逻辑,而附属和弦的广泛和规则地运用所产生的离调手法进一步加强,突出了对协和的主三和弦的期待。协和观念至此获得了质的飞跃,从而促进了古典奏鸣曲式结构的确立,促进了古典奏鸣曲、交响曲、室内乐、协奏曲等器乐体裁的成熟,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音乐自身形式美的关注和偏爱。

二、协和与不协和的关系反映出人们审美上感性与理性的完美平衡。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并不是巴洛克的直接延续和继承,两者在18世纪30――50年代使并行发展和同时存在的。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它们将音乐从宗教神学和王公贵族的手中释放出来,使之归于民众,复归于普通人的生活。同时,18世纪以来,欧洲各国新兴的市民阶层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公开的音乐会越来越多,市民的生活也因此而丰富精彩。

1.前古典主义时期洛可可风格、华丽风格、情感风格的和声内涵与审美。

洛可可风格:来源于对装饰艺术中典雅精致、轻盈飘逸、风格的描述。音乐上的洛可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库普兰为代表的法国键盘音乐上。他的主要用二部曲式和回旋曲式结构写成的键盘作品中表现出的轻巧、优雅,被后来的作曲家延续、发展,成为前古典主义时期沿用的风格之一以及维也纳古典乐派典雅风格的来源因素之一。在《羽管键琴作品集》第二卷组曲里的一首小曲《风流雅士》中的一个片段:

其中精美的装饰音尤其表现出当时法宫廷艺术特有的审美趣味。法国美学观念认为:音乐可以陶醉人,娱乐人,也许可以打动人,但不可以产生眼泪和激情。其后,意大利作曲家D. 斯卡拉蒂继承和发展了库普兰的传统,在他的键盘奏鸣曲中,突出体现了18世纪新的主调风格,其奏鸣曲内部结构已显露出古典奏鸣曲式的萌芽。其中他的《D大调奏鸣曲》除了辉煌的技巧,还有相当尖锐的不协和音,在和声的节奏放慢的基础上运用多动机的手法,预示了前古典主义的风格。

华丽风格:它接近于洛可可风格,但这种风格中散发出的热情与活泼却是洛可可所缺少的,它可以与18世纪的优雅时尚相匹配。

情感风格:以C.P.E巴赫的交响曲和键盘奏鸣曲为代表。这种风格与巴洛克时期追求类型化的情感表现不同,它脱胎于“华丽风格”,但更注重内在的激情,避免过多外在的装饰。它与18世纪中叶流行于德国北部,与德国狂飙运动的浪漫精神相连。

三种不同的风格与已处于尾声阶段的巴洛克风格交织在一起,反映了18世纪前叶的和声风格与审美面貌。另外以斯塔米兹为代表的曼海姆乐派的主调风格已完全确立,格鲁克的歌剧改革等,总之这一时期多声音乐作品中在遵循功能和声逻辑前提下,以成熟的协和观念为主导,协和与不协和的关系平衡稳定,和声织体、节奏运用较之以往更加灵活多变,主题间的对比与调性布局逐渐凸现出来。

2.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和声内涵与审美。

被称作“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地处欧洲中心及各国文化的交融处,这座城市的音乐生活,为三位大师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环境。维也纳古典乐派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高体现,是对成熟的古典主义协和观念最完美的音乐诠释。其作品中凸显出的典雅、均衡、严谨的和声风格鲜明地体现出和声上的协和与不协和的丰富的平衡关系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这一切均体现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前期的创作中。

(1)被称为“交响曲之父”的海顿总共创作了108首交响曲,其中1791年后在伦敦写作的12首“伦敦交响曲”体现了海顿写作交响曲近40年的最高造诣。他不仅将交响曲定型为四个乐章结构,而且将各乐章的不同性质与常用曲式稳定下来。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行板、慢板,即整个交响曲中最慢的部分;第三乐章:用带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比第一乐章更快的急板。除此之外,他对弦乐四重奏也贡献突出,此时四重奏的形式结构与技巧已臻完美,四重奏的各个声部作为彼此“交谈”的平等角色更为匀称协调,不再像早期作品那样仅突出某一声部。

此外,海顿的两部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

(2)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中,只有莫扎特被毫无疑义地公认为稀世之才,在他眼中,每一种情景和任人物都变成了音乐,而音乐是他的语言。作为歌剧大师,莫扎特的歌剧作品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继格鲁克之后,给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他强调诗词要顺从于歌唱;角色性格的刻画与内心情感的表述,是令人信服的美妙音乐来实现的,特别是赋予重唱以巨大魅力,从而达到了当时歌剧艺术前所未有的高度。《费加罗的婚礼》第三幕第十八分曲――六重唱甚至用了奏鸣曲原则写成,曲中出现的个主题的性格冲突与解决,主属调性的对比与统一,使人物的个性得以充分释放开来。

在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中:

根据歌词大意及和声分析,不难看出此分曲的和声材料基本是E大调的S、SII、VI、VI,主要围绕S(SII)―V―I终止式的不断变化重复,来构成全曲的和声序进。进一步感悟会发现,不断重复的古典终止式似乎要说明,莫扎特不仅通过作为崇高和善良化身的祭祀的歌声,也通过强调明朗的大调性的完满和声终止来表达他和他所处时代的人们对社会、对人与人关系的理想追求。

由此看来莫扎特用音乐表达人性的精神,展示了这一时期的人们追求“智慧、美丽和力量”的审美理想。

(3)提起“乐圣”,当然是贝多芬,一般来讲,贝多芬的创作分三个时期,早期也称波恩时期,中期即成熟时期和晚期。贝多芬中期的创作更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人们思想、审美的丰富内涵。此时期贝多芬的创作,一方面继承了以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传统,另一方面,其独特风格的成熟定性除个性特征和个人的遭遇外,更多的是受到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因此,“他在和声风格上表现出一种展是辩证发展的戏剧矛盾冲突的和声语汇,一种展示“崇高”审美内涵的和声语汇。”他的和声风格与前辈相比发生了巨大转变,同时也造成了音乐形象塑造上的本质变化,造成了人们审美趣味由典雅转向崇高。在贝多芬的《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三、半音化的表情作用使人们的审美诉求进一步扩展

海顿的半音化大都属于点缀装饰,穿插烘托、色彩对比等,增加色彩和表现力;莫扎特的半音化在旋律与和声方面都超出了一般偶作点缀性装饰或在过渡乐句时使用的局限,而在半音化运用方面显示其大胆创新;贝多芬的半音化常常并非由音与音之间的半音进行所构成,而是由动机的半音模进,或者是动机的半音移调模进所形成。

四、理论的成熟丰富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和观念

拉莫的和声理论体现了成熟的古典主义协和观念。其《和声学》是18世纪法国哲学家代表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反映。启蒙运动涉及了宗教、哲学、教育等各个领域,将音乐推向世俗化大众化,体现着人们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渴望。黑格尔的美学表达了审美心理的辩证法:“人类审美理想的形成应该是普遍力量与具体个性的统一,是性格的丰富性、明确性与坚定性的统一,应该是先于鲜明生动的感性形象中传达出人类深沉的自我意识。”

总结与思考

古典主义时期所呈现的典雅、均衡、严谨的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归根于“音乐经典”,这些出自于大作曲家之手,在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勇于创造性地面对音乐传统的法则、语汇、结构和各种已有的手段,用彰显个性色彩的艺术思想与创作实践展示创作者的生命感悟和人文关怀。这样的“音乐经典”既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艺术追求,有具有呼唤时代精神的强大气场,它留给人们的肯定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艺术景致和普世情怀,因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渗透着世代连接的审美依恋。它使艺术超越了世代与地域,让人类共享对人世间真、善、美的向往与挚爱。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楠、张丽《探析古典主义时期和声风格与审美意蕴(上)》,2011年9月,第5期。

上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流程范文 下一篇:法律帮助与法律援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