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35

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

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篇1

一、基本情况

1997年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了城市管理工作,明确提出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把名城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秩序井然、经济繁荣、生活舒适”的现代文明城市和“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城市。

为实现上述目标,从1999年开始,市委、市政府采取了抓组织机构建设(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的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分管副市长任主任的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市绿化委员会和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任主任的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措施落实(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抓经费投入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责任落实(层层分解工作任务),宣传工作落实等有力措施,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积极发动了广大市民参与,使我市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城市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市民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先后荣获了“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绿化造林十佳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获奖”和“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措施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城市管理理念,以创建“环境优美、文明整洁、秩序井然、经济繁荣、生活舒适”的现代文明城市为目标。全市上下形成了抓创建工作就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创建就是抓开放、抓生产力、抓发展、抓稳定的共识。在创建工作中确保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和管理到位。

(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方面:

一是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市委、市政府每年皆召开全市性的动员大会,把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了工作目标,层层分解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统一了认识,形成了全民参与、部门联动的良好创建工作局面,各部门齐心协力,协调配合,努力打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战。

二是加强创建工作机构建设,完善爱国卫生组织网络。按照“政府组织,分级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工作方针,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城市管理暨创建工作力度,设立了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严格责任分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了工作报告制度、通报督办制度和协调服务制度,形成了“协调有序、齐抓共管、共建联管”的网络体系,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市统筹、区负责、街(镇)落实、居(村)创优”的城市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并完善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爱国卫生组织网络,确保了我市爱国卫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同时,市政府千方百计确保创建工作经费落实,几年来我市投入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爱国卫生等创建工作的经费为20.56亿元,基本满足了爱国卫生工作和创建工作的需要。

三是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卫生意识。按照“政府领导,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我市充分调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对市民进行健康意识教育,实现了健康教育形式由单纯的传播型向教育型转化,健康教育内容由单纯的防疫知识教育向提高群众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的方向转化。开展了以“提高素质,走向文明”为主题的“四创、五治”活动。

四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1997年以来,我市相继开展了老城纪念区改造工程、外环路改造、澳门路建设工程、湘江河治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重点工程项目,这些工程的实施,对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市还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加大对城区人行天桥、公厕及环卫设施建设,大大地缓解了“行路难”、“入厕难”等问题。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我市还大力开展城区绿化设施建设工作。

五是坚持市容卫生长效管理,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开展以“创建为人人,人人为创建”为主题的创卫宣传工作。形成“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的创建工作新局面,认真组织开展了拆除违法违章建筑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形象。并针对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分类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开展了交通秩序、城郊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自行车租赁、违章养犬、摩托车载客营运、城市牛皮癣、文明施工、卫生大检查等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强化了中心城区建筑单位文明施工管理,改变了中心城区建筑工地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状况。同时,严格“门前三包”责任制,初步形成了“专业队伍包大街,街道办事处抓片区,居委会抓小街小巷”的责任体系;近郊镇初步形成了“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村民”的责任网络。目前,中心城区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机械化清扫率达47.5%,垃圾、粪便密闭化运输,公厕卫生基本达标,水冲式公厕比例达100%。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0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81.3%,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65标台,城市主次干道亮灯率达98%,人均拥有道路面积4.85平方米,用水普及率达99%,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9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

六是狠抓“两证”办证工作,确保受检项目达标。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强化中心城区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完善了《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实施办法》等卫生管理措施,坚持对中心城区食品、饮用水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每年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上岗前体检,组织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卫生知识“应知应会”培训班,严格“健康证”发放制度和“五病”调离制度。并巩固除“四害”成果,加强传染病防治。

2011年9月,国家爱卫会对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进行了明查暗访,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了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继续实施了湘江河污水截流工程、洗马路改造工程、中心城区150条小街小巷环境治理等重点工程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下一步将继续实施湘江河污水截流工程和中心城区150条小街小巷等重点工程的建设,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奠定基础,目前,正在着手“创卫”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2006年“创卫”成功。

(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方面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通过每年召开动员大会和全市绿化工作会议,明确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工作责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由市长与33个创建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把园林绿化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年度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实施目标管理。在2001年政府机构改革时,我市设置了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市林业园林绿化局,明确了管理职能,实行“林业与园林绿化合署办公”的运作体制。2012年,市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秩序,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职能划入市城市管理局,并在市城市管理局加挂了市园林绿化局的牌子,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和加强。

二是科学规划,依法行政,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制度建设。为规范我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市政府于1998年颁布了《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遵府令[1998]6号)。并先后制定了《市绿线管理办法》、《市古树名木管理办法》、《市公园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建绿护绿。并建立完善相应规章规程,使园林绿化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城市绿化建设管理工作达到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2000年至2012年在城区周围进行山体绿化,共造林8万多亩,初步形成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城乡绿化体系,呈现出花木茂盛,四季常青的城市风貌。并坚持城市建设与园林绿化同步。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维护和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居住区绿地建设,目前市区居住区绿地面积为124.8万平方米,新建小区绿地率平均在37.33%以上,单位附属绿地面积279.3万平方米。

四是绿化建设与基地发展并举。为进一步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我市把加快苗圃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目前中心城区共有生产绿地面积124.94万平方米,占建成区面积的2.49%。已建成新卜、龙坪、蒙梓桥等各类花圃、苗圃生产基地45个,全市绿化苗木自给率达85%以上。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市的城市道路绿化面积从2000年的9.83万平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12.1万平方米。城市公园绿地从1997年的7处增至2012年的25处。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为了增强市民的绿化意识,我市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并制定了“四包”责任制(即包栽植、包成活、包管护、包成林),使全市义务植树活动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基地化,全市义务植树成活率达95%以上,造林保存率达90%以上。五年来,全市建义务植树基地近10万亩,有4万多亩基本成林,其中中心城区建义务植树基地8600亩,全市城市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以上。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时宣传、跟踪报道创建园林城市工作的最新动态,引导单位和个人积极开展认养绿地和开展立体绿化、庭院、阳台和室内绿化活动,使植绿、护绿、爱绿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六是建章立制,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市于1998年即开展了古树名木调查,并对已调查出的古树名木进行挂牌登记,建档建卡。并专门制定了《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和《市古树名木管理技术规范》。由于责任落实,措施有力,管护到位,目前我市古树名木生长状况均较正常。全市现有各种古树名木20000余株,其中中心城区古树名木1055株。

七是继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创建基础,加强监管,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工作,1997年以来,我市加大投入力度,相继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重点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并将环境保护目标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设立了行政独立的环境保护机构,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每年市长与各县、区(市)政府、市直部门、重点企业都要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使环保工作任务得到较好落实。2011年市中心城区API指数为83,空气质量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6天,占全年的70.14%;轻微污染天数99天,占全年的27.1%;轻度及中度污染天数10天,占全年的2.7%,无重度污染出现。

通过几年的努力,2012年10月中旬,国家建设部专家对我市创建工作进行了检查验收,成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目前,验收结果尚在等待中。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在城市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另一方面,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我们创建工作还存在不足。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卫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和长期坚持,在现场调查和座谈中,有部分市民对创卫不理解、不支持,认为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有部分市民认为创卫是一阵风,而没有充分认识创卫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改善市民居住环境的好事。

(二)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市民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市民,甚至有的干部,对我市提出的“四创”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四创”具体内容是什么,有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四创”的标准。

(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市虽然在市政基础设施上加大了投入,加快了建设步伐,但仍存在着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维护不到位。

(三)监督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我市城乡结合部、小街小巷、楼群院落卫生死角死面的现象仍然存在,市民乱扔、乱吐、乱行的现象仍然存在,交通秩序混乱现象时有发生,食品卫生不达标现象大有市场等等。

(四)考核奖惩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

尽管市效能办,已将“四创”工作纳入了对市直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之一,但是由于所占分值不高,对单位年度考评影响不大,特别是对单位一把手几乎没有什么惩诫作用。

(五)长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坚持。

由于在长效管理上坚持不够,致使创建暨治“五乱”工作反复性较大,陷入“治理”、“反复”再“治理”再“反复”的怪圈,市民对此非常反感,也造成工作开展难度大。

三、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创建”工作是我们推进全市“提高素质、走向文明”主题教育活动的载体和突破口,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改善投资环境、维护名城形象,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检验我们各级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需要。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新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纳入本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抓好、抓实。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素质。

城市管理工作,管理者是人,管理的对象也是人,人的素质高低起着决定性因素。提高人的素质,其主要方法就是加大宣传。宣传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主要是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宣传。如对机关干部用组织学习文件是可行的,但对于普通市民尤其是文化层次较低的老百姓,则可能不适宜,可以采取散发资料、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又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及时宣传报道。

(三)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齐抓共管。

“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需要职能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各单位、各系统要针对目前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集中力量,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以加强巩固。

(四)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创建基础。

环卫清扫机具、垃圾中转库、公厕、果皮箱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即是提高创卫工作水平的需要,又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于集贸市场管理,建议由工作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对城区内所有集贸市场进行规范,督促市场开业者完善设施,规范管理市场。

(五)加强清扫保洁督管,提高服务质量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在市中心城区大环境卫生这一块,环卫专业队伍负责的主干道街道和公共场所的清扫保洁工作尚可,但小街小巷,城效结合部和物业管理的居民楼院的卫生状况还比较差,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检查验收是过不了关的。因此,要求市、区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加大检查和监督,特别是对街居的检查和指导,把小街小巷的管理水平提高到主次干道一样。

(六)抓好基础性工作,做好迎检准备。

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篇2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发展;建议

一、前言

城市规划工作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城市规划的改革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城市规划制度,逐步建立和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作框架,需要在正确认识城市规划作用和地位的前提下,运用综合的手段,从经济、法制、 行政、技术等多个方面入手,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积极尝试,不断探索。

二、 对城市规划作用的思考与认识

在我国城市规划制度创新过程中,这一问题之所以显得更为重要、 更为迫切,原因在于,观念的创新是制度创新的灵魂,城市规划工作能否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规划观念的转变以及规划制度的创新能否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与我们对城市规划作用的认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城市规划作用的正确认识首先必须在城市规划界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规划制度创新奠定思想基础。

2.1城市规划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城市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在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在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我国城市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大发展时期,并将推动国家的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

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手段,是国家调节城市和区域经济的一种直接或者间接的工具。在市场经济下,基于对可能的“市场失效”的认识和预设,国家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对土地使用的管理来干预土地市场的运作。城市规划在调控土地使用和空间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干预和调整宏观经济发展的意志,因此城市规划本身可以说是一种具有经济意义的活动,可以成为宏观经济的调节手段之一。当然,城市规划对经济关系所起的作用是调节,而不是修正和变革,其发挥作用的空间是限定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框架之中的。

2.2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城市规划体现了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在城市发展中,城市规划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对城市各种功能安排、各个利益集团需求的综合平衡作用。

在城市的层面上,作为城市发展的指引和 “蓝图” ,城市规划要确定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以及空间架构,因而对城市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都是极为重要、不可缺少的。同时,城市规划是编制―实施的连续统一体,规划编制的文件是建设管理的依据,建设管理是实施规划的主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对具体建设项目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重要环节的管理,达到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目标。在城市建设和实施管理层面,城市规划对土地使用施加的作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控制作用:这个作用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特征和在社会中形成已久的认知,也是现代城市规划最初的作用。在开发管制实践中,规划管理工作对控制作用的体现是主要的。关注如何能够加强控制,这实质上反映出对城市规划社会作用的基本理解。

(2)引导作用:对有益于改善城市物质环境、有益于形成城市空间秩序的行为给予激励,从而能够更加明确地引导城市建设的方向。引导作用反映了城市规划较为灵活的管理机制,在不损害原则的前提下,激励措施可以加强规划的引导作用,对城市规划的控制效应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

(3)整合作用:城市规划以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准则,对城市土地使用中存在的矛盾进行调节,其实质是对冲突各方利益的平衡。城市规划所具有的综合作用是建立在自身没有直接开发建设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需要通过城市规划对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分配做出判断,使得冲突各方的土地使用活动能够有效纳入到共同接受的规则中来。由此而言,城市规划在价值观和角色定位上超然于利益冲突的各方,是有效发挥城市规划整合作用的基本前提。

(4)保障作用:对于关系到公共物品、 低收入者住房以及那些在社会价值和目标方面有特别意义的土地使用活动,给予土地和空间资源分配方面的优先考虑,通过城市规划的途径对空间资源进行有效的再分配,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保障作用实际体现了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过程,目的是使城市发展能够兼顾到各种利益。 所以说,城市规划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政策,不仅要体现政府政策具有的效率,而且要尽可能兼顾和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城市规划正是通过控制、引导、整合、保障这四种作用,才使得城市土地使用活动能够既有效率,同时又体现公平,能够符合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通过城市规划的管理,可以调节各种土地使用活动中的利益冲突,使得土地使用活动的各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够物化为城市空间系统的结构和形态,这构成了城市规划作用发挥的基本逻辑路线。

2.3 城市规划有效作用的标准

城市规划是否正确体现国家整体发展的利益,是否能够服务于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是衡量城市规划作用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城市的政府将发展经济作为根本的目标,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也在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为了吸引投资,往往不仅简化城市规划审批的程序,同时也在放松规划条件,强调市场的效率,忽视了对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考虑,造成公众对规划工作和政府工作公正性的怀疑。因此,有必要明确的是,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仅要考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要有综合的观念,在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效益方面全面权衡,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看待城市规划作用是否有效的问题上,要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科学的认识,避免由局部工作中的得失来判定整体上的作用;此外,从根本上来说,体制问题对城市规划地位作用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2.4城市规划作用的有限性

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控制目标偏离的一种作用机制,其技术核心是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以此来调整或建立城市空间系统的秩序,使之符合社会的利益选择和价值导向。应当看到,城市规划只是整个社会发展计划中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作用对象和活动范围,即主要针对的是土地使用的管理,所以城市发展的某种结果无论理想与否,都不应当是城市规划所能决定的,城市规划的作用会表现出一定的有限性,以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来判定城市规划的失败是不妥当的,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对城市规划的作用既不能低估,也不能过分夸大,而应当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在规划实务界,对规划的认识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将城市规划作用形象地比作 “龙头” ,这只是表明了在建设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城市规划所处的位置是一个统率和综合的环节,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规划,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合乎整个社会、 经济、政治发展规律,并且正确把握和顺应这些规律的基础之上。

因此,城市规划界对于城市规划作用应当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解,要澄清现今很多的模糊认识,防止各种夸大其辞的做法,太高的目标以及不严格的表达会造成认识混乱和集体的失落感; 但同时又要在体制中积极地争取合理的位置和权限,以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总的来说,虽然城市规划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但是城市规划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并不排斥它所具有的理想性,它贯穿了城市社会实践的不同层次,在社会行动的过程中,从思想层面到实施层面都有一套机制来保障其基本思想、原则得到贯彻。

三、推进我国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若干建议

3.1 明确认识,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和宏观调控能力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区域统筹、 城乡统筹等宏观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引导,今后一段时间将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重大,将会直接影响和决定我国城市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框架指导下,高质量地实现建设目标,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同时有效地保护耕地,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城市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必须重新正确认识; 应当借鉴和学习传统市场经济国家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重要调控手段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使城市规划真正成为国家对城市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和基本手段。

此外,城市规划工作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健全的城市规划制度不仅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保护,而且可以促进资源并不意味着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城市规划所直接作用的城市的各种要素,其发展演变并不都是城市规划所能直接决定的。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空间的政策框架,使城市功能在空间上的扩展更加有序,而这种秩序的设定却是由城市发展过程内在的社会、 经济、政治的机制支配的。事实上,城市发展又的增值,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保障资源利用收益的公平分配。因此,城市规划问题丝毫不亚于土地和环境问题,必须把城市规划工作提高到与土地、 环境问题相当的地位来认识。

3.2 转变观念,确立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

在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现阶段既是黄金机遇期,同时又是矛盾多发期。 城市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联日益密切,城市化的推进将直接导致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一背景和趋势下,必须积极、 主动地推动城市规划的制度创新。在整个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上,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和认识框架,转变观念,避免把城市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城市建设;必须认识到城市规划不同于工程设计,不能认为规划编制完成之后 “按蓝图实施” 就行;必须跳出工程技术或建筑学的狭隘思路的局限,自觉接受法律、 行政、 经济、 社会等知识的交叉渗透。在实践中,要努力转变城市规划工作的思路和观念,改变 “重编制轻管理、 重技术轻政策、 重行政轻法制、 重建设问题轻土地问题”的传统思维定势,重视规划的实施管理问题,重视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重视土地的调控问题。

3.3 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地域空间规划体系

作为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一个根本性目标,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国土规划、 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为中心的地域空间规划体系,加大中央政府宏观规划事权的控制力度,以切实加强整个地域空间规划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强国家对区域和城市在地域空间规划方面的宏观调控管理,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在空间地域上落到实处。

3.4 从改进和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入手,持续推动城市规划制度的创新

我国城市规划的制度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工作必然千头万绪,并要求综合统筹地考虑问题。由于编制技术体系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制度,因此基于规划实践的实际要求,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从规划编制体系入手,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层次类型、 阶段划分、 技术要点等内容加以改进,按照城市规划编制技术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对各层次规划的任务、 内容等作出界定,即先从核心制度干起,推动整个城市规划工作的变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城市规划制度框架和体系。

城市规划是政府管理城市、 指导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基本手段,规划编制目的是提供政府管理城市土地使用和建设活动的行政依据,规划编制体系是政府实现发展目标和管治意图的基本平台,要实现城市规划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前提是要建立适应我国城市发展实际并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 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因此应当坚持以规划编制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为突破口,逐步有序、 持之以恒地推进城市规划制度创新工作。

3.5 减少自由裁量权力,逐步推行和建立以通则审批控制为主导的开发管制制度

针对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相对薄弱、规划失控、建设混乱的突出问题,应当紧紧抓住城市土地使用的规划管理环节,完善以 “一书两证”为核心的实施管理基本制度,加强对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和环境容量等的开发管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十几年来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吸取其中成功和有益的经验,弥补其效力不足、科学性不够等方面的缺陷,同时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在我国采用通则审批和个案审批相结合的开发控制模式,推行以分区通则控制审批为核心的开发管制制度,减少自由裁量的权力,提高法制化(特别是程序法制化)的程度。以此为突破口,逐步扭转规划管理失控、人治大于法治的被动局面。

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篇3

工作目标

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宣传工作,提高全局干部职工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支持率和参与度,使城市管理工作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以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县城、省级绿化模范县城、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干部职工的文明卫生素质,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干部职工身心健康,进一步促进水利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宣传重点

1.重点宣传县委、县政府关于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目标任务、工作措施等。宣传全局干部职工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重点宣传城市管理工作的具体内涵、重大意义。增强干部职工对搞好城市管理工作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增强搞好城市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3.重点宣传城市管理工作的社会反响。宣传广大干部职工对搞好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举全局之力、聚全局之智推进城市管理工作。

4.重点宣传城市管理工作的推进情况。宣传城市管理各项重点工作、重点工程推进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工作安排

(一)加强新闻宣传

1.开设栏目。我局单位网站开设专栏专题——“加强城市管理,建设美丽”,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动态报道、深度报道和典型宣传,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有关知识宣传,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

2.加强言论引导。各股室撰写一批有影响的评论、言论文章,阐释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提高认识、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凝心聚力。

(二)加强单位宣传

1.专栏宣传。充分利用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定期宣传“城市管理”内容,宣传城市管理工作,普及城市管理知识,提高文明素质。

2.利用公开栏、公示栏、电子显示屏,悬挂横幅标语大力宣传“六创”知识,增强机关干部“六创”意识。

(三)主题活动宣传

1.印发《县“六创联动”宣传知识手册》、《致广大市民的一封公开信》,发放干部职工手中,大力宣传“六创”工作,教育干部职工全面落实“门前双五包责任”。

2.工会、水利学会组织实践活动。水务局工会、水利协会组织开展以“六创联动”为主题的文艺、摄影作品等创作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工会、水利协会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

3.开展职工素质提升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在县城责任区内开展文明劝导活动。

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提高责任。搞好城市管理宣传是推动我县“城镇上档”和“六创”的重要工作。各股室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搞好策划,创造性的开展宣传,在全局上下营造万众一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迅速掀起城市管理宣传的高潮。

(二)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各股室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宣传方案,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宣传工作,并明确责任股室具体责任人,确保宣传工作做出明显成效。同时加快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完成城河二期工程。深化城河道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切实落实好湖、城河段(堰闸桥至上堰)的治理工作。各股室要畅通信息,认真总结本单位的好作法、好经验,发现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及时向县水务局办公室报送,扩大宣传影响。

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篇4

这次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大会,是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反复酝酿后确定召开的专题大会,本来4月份就准备召开的,但是由于受突如其来非典的影响,才推迟到今天。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向影响城市管理的各类“顽症”和“陋习”宣战,把城市管理工作向纵深推进,共同打造一个干净、整洁、美丽的×××城市。刚才,**市长已对城市管理工作作了很好的安排和部署,希望大家在工作中认真加以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对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今年3月份,我们×××两个考察组随**学习考察团赴深圳、宁波、厦门、福州等几个沿×××进行学习考察,亲眼目睹了这些城市,近几年来通过大规模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形象明显改观,城市竞争力明显增强,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可见,城市管理工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处区位劣势的×××来说,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更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加强城市管理,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作为党和政府应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花大力气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我来×××才不久,就经常收到一些群众来信,他们对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和中肯的意见。每当看到这样的人民来信,我就如坐针毡,深感惭愧。如果说,城市建设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基础条件和经济实力的制约,建设上不去,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城市管理反映的是我们领导者的水平问题、能力问题,管理上不去,就是我们对社会的失职,对人民群众的不负责。抓好城市管理,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善待百姓的具体体现。我们每个干部,为官一任,不仅要致富一方,安定一方,还要文明一方。现在,老百姓吃饭讲营养,居住求宽敞,生活要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仅是口袋里多几个钱,桌子上多几个菜,还要有整体生活环境、生活空间的改善,从这一意义上讲,抓好城市管理,是沟通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

其次,加强城市管理,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hjt指出,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市目前的现状决定了我们靠渐进式的常规发展是不行的,必须走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区域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下的必然要求,更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应当看到,现在区域经济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经济总量的对比,而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主要是城市经济环境的竞争。工业靠品牌,城市靠品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家电、购服装,总是选择名牌产品,不仅觉得质量可靠,同时也体现了形象。同样,城市环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成为诸多竞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环境是一个地区的“脸面”,是展示社会文明程度的“窗口”,是招商引资的“名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上下大决心,花大气力,采取了一系列大动作,拓宽街道,打造五彩广场,启动城市新区建设等,目的也就是要通过对城市“脱胎换骨”的改造与建设,迅速改变×××形象,提升×××在招商引资中的竞争力。可是现在,城市管理水平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成为前进道路中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在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任务重、压力大的形势下,市委、市政府为什么还对城市管理“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只有把城市管理抓上去,把环境做优、做美,对外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我们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才能抢得发展的先机。特别是在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开发热潮逐渐涌动的大背景下,西部地区将会掀起新一轮投资高潮,成为资金、信息、人才汇聚的“洼地”,我们的城市环境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在新的机遇面前能否有作为,有大的作为。

第三,加强城市管理,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促进城市“脱胎换骨”变化的重要手段。我们加强城市管理,不是在城市现有基础上修修补补,更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着眼长远,按照中等城市发展的目标,对城市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在此次会上,我们具体定了一些整治内容,如街道立面整治、城市保洁、建绿地等,这是一些基本的整治内容。我们要从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不要局限于这一点上,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要着眼于城市功能的增强,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和城市环境的根本改善。

二、正视现状,找准症结,下决心解决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近年来加强城市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和提高市区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市容环境监察,也开展了几次规模较大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市容市貌得到进一步改观,城市服务功能有所增强。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城市管理的顽症难以控制,城市“脏、乱、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环境脏。在一些城郊结合部、河道和次干道乱抛的生活废弃物、乱倒的垃圾随处可见,特别是建筑垃圾乱倒现象尤为突出。二是秩序乱。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拉乱挂、占道经营、占道施工、骑门跨店等违章现象比较普遍,禁而不绝,反复回潮,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现象屡禁不止,抢道、占道现象十分突出。三是容貌差。乱贴乱画、乱设广告等问题仍然存在,城市“牛皮癣”久治不愈,只是在检查的时候临时应付一下。四是卫生质量低。水环境、大气环境、小区环境以及饮食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质量不高。诸如此类,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反映十分强烈,影响了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严重损害了×××的对外开放形象。

这些问题由来已久,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固然有客观上的原因,但主要的还是主观努力不够。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是宣传教育不到位,市民的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居民的城市意识不强,公德意识较差,荣辱观念淡薄,陈规陋习较多,乱倒垃圾、随地吐痰、横穿马路习以为常,恶意破坏市政公用设施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形成了“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糟蹋”的尴尬局面。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从领导层面看,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城市工作,重城市建设、轻城市管理的倾向,没有认识到管好城市是各级领导的重要职责,没有处理好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市民层面看,不少人认为温饱问题、就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哪有心思去搞环境建设,视而不见,得过且过,没有认识到治脏就是治穷,没有意识到治理环境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三是设施配套不到位,城市功能不全。这几年,我市在城市建设上投入很大,城市的框架已经拉开,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由于经济实力还较为薄弱,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没有跟上去,特别是部分道路路面破损严重,排水设施不完善,农贸市场、停车场建设滞后,公共厕所的布局不合理、标准不高,城市绿化面积少、档次低,市民公共休闲场所缺乏。比如,我们新近投入使用的五彩广场,每天晚上人山人海,载歌载舞。这让我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政府为老百姓真正做了一件大实事,难过是有限的公共休闲场所还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四是措施落实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部门之间、条块之间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推诿扯皮,导致管理上时常出现真空。“门前三包”、道路保洁、建筑垃圾统管统运等长效管理措施落实不力,甚至流于形式。一些专业执法队伍责任心不强,执法执纪不严,致使许多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群众意见很大。

目前城市管理工作的水平和市容环境卫生的状况,与×××营建“特色×××、生态×××、文化×××”,与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广大市民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愿望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警醒起来,正视问题,找准症结,抓住关键,痛下决心,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全面整治城市环境,迅速有效地解决“脏、乱、差”的问题,使城市整体环境在短期内得到明显的改观,把我市的城市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努力开创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领导,真抓实干。管理一个城市没有一点动真碰硬的精神,城市环境就管不好、治不好。城市管理中的许多顽症、通病,没有一点动真碰硬的精神,就达不到治理效果。我们要始终牢记,不得罪少数人,就会得罪多数人,我们干的是正义的事业、得民心的事业、光彩的事业,只要是多数人拥护和赞成的,就要理直气壮,不要退缩。要有一股虎劲,对那些得寸进尺、讨价还价、无理取闹的,既要文明执法,又要严格执法。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市管理是一项严肃的工作,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堵住“后门”。特别是对一些违法违章行为,要坚决实行严管重罚。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统筹规划,制定措施,围绕“三抓”,落实管理任务。一是抓“早”,城市管理一定要立足于工作早安排,问题早解决,对困难和问题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回避矛盾和困难;二是抓“小”,城市管理无小事,一定要从小处着手,从小事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要防微杜渐,预防为主;三是抓“实”。抓城市管理工作,就是要脚踏实地,干实事,求实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身体力行,扎扎实实地做好身边每一件具体小事。要将城市管理工作与创建“三优一学”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的活动以及畅通工程、“社区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为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级工作落到实处,市综合管理领导小要充分发挥作用,负责指导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协调、解决城市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和困难,验收、审定各职能部门工作落实情况。城市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日常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目标督查管理办公室一同对市级部门落实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职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考核。

(二)建章立制,长效管理。城市管理工作不能靠临时突击,要立足于长效管理,着力推进体制与机制创新。市级各部门要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认真抓好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市综管办和目标办要加强对各部门落实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和年度城市管理网络目标进展情况的跟踪检查和督办,做到“三个强化”,即:强化定期或不定期的日常化检查督促,强化目标管理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督促,强化对上级交办任务的检查督促。要坚决纠正制止有损城市形象的不文明行为,惩处破坏城市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强舆论监督,市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单位要开设市容环境“曝光”专题栏目,重点“曝光”管理差的地段和行动不力的单位。要加强社会监督,市政市容管理局要设立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热线电话,明确专人负责,实行24小时值班,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总之,要使城市管理的各个层面置身于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城市管理的工作效能。

四、广泛宣传,全面动员。

城市管理是一项涉及全社会,政策性很强的复杂性系统工作,是城市“软环境”建设及“两个文明”建设的载体,体现着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人是环境的主体,没有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城市管理工作就缺乏根基,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城市管理又不仅仅是少数职能部门的事,也是每一个市民应当担负起的义务和责任,是一项与每个人的利益直接相关的工作。要抓住群众的“兴奋点”,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发动群众,与民同心,依靠民力,为民谋利,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形成“政府为群众着想,群众为政府分忧”的良性互动局面。为此,各部门要把城市综合管理宣传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素质的一项基本内容。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要宣传城市管理对于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对外开放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总体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必要性,对于建设生态城市,走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意义,使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城市意识、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积极支持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自觉爱护城市综合管理的工作成果。×××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应按照城市管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标准要求和实际情况,坚持实施周末大扫除制度,组织群众创建“四化”社区、“四化”厂区、“四化”校园,形成社会各界广泛支持、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从而,推进全市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上新台阶。新晨

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篇5

本文以实证研究为主。资料主要来源于2004年底,天津市流动人口办公室联合进行的“流动人口问卷调查”。该调查分为“流动人口调查”和“当地居民调查”两部分,调查涉及了天津市和平区、南开区、河西区、东丽区、西青区、大港区等六个城区的16个街道。调查中,每个街道在进行流动人口调查的同时也进行当地居民调查。“流动人口调查”的对象是非天津市户籍的外省市流动人口;“当地居民调查”的对象是具有天津市区户籍的常住人口。调查共发出“流动人口调查问卷”1400份,回问卷1211,“当地居民调查问卷”共发出660份,收回621份。调查包括了农民工的个人情况、城市生活状态、城市生活感受与市民意识、以及心理认同等诸多方面。流动人口调查中,农民工占88.6%,城市籍流动人口占11.4%。

1 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状况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具有不同的维度。而阶层认同、地缘认同、人际认同、组织管理认同、生活方式认同等等都包含在身份认同的概念之内。但将农民工置身于从农民向市民转变这一过程中考虑,农民工的身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目前的身份意识和未来的身体、身份归属意识。农民工由于制度身份与自身的职业角色产生了错位,所以其身份认同也呈现出自我感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而随着农民工阶层自身的分化,农民工群体的身份认同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态势,并受到农民工城市生活经历的影响。

1.1 农民工的身份意识不统一

对于农民工而言,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明确自己到底是市民还是农民工。但另一方面,制度身份与职业身份的错位、自我认同与他者定义的差别,又使农民工的身份选择出现多个选项,是市民、是农民、还是既是农民也是市民,又或者既不是市民也不是农民工都可能是农民工的选择。而调查也显示,农民工的身份意识是比较混乱的。有9.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市民,有44.2%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农民,有22.5%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即是市民也是农民,而有11.5%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既不是市民也不是农民,另外还有9.6%的农民工表示说不清楚。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民工的身份意识并不统一,各种身份认同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另一方面,认为自己是农民工的最多,说明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是以制度身份为主,而不清楚和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的农民工也达到了两成多,则说明有部分农民工出现了身份认同的混乱。

1.2 农民工的身份意识受城市生活经历的影响

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是基于城市生活经验产生,因而城市生活经历不同的农民工其身份认同也不相同。调查显示,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就业状况、社会交往、在津生活时间等都对农民工的的身份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农民工的个体差异如性别、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对农民工的身份意识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城市生活经历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收入的农民工身份意识较明确,更倾向于认同自己市民的身份。

从表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收入对农民的市民认同并没有影响,但是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农民工认同自己是农民的比例较低,而认同自己市民与市民双重身份的比较较高;而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民工则是认同自己是农民的比例较高,认同自己具有农民工与市民双重身份的比例是比较低;说明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认同自己具有一定的市民身份。而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民工表示说不清楚自己身份和认为自己既不是市民也不是农民的比例明显高与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农民,说明收入低的农民工出现身份认同迷惑的可能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收入越低农民工无法确定自己身份的比例就越高,而是中高收入( 800-1000元)的农民工身份归属意识最不明确。从收入看,这一部分的农民工高于一般的农民工,但又与城市居民存在着不大差距,因而他们从心理上倾向与脱离农民工身份,但是又无法确定自己的市民身份,所以会出现身份意识的迷茫。

其次,职业身份高的农民工身份意识明确,更倾向于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

从表2统计结果看,有近六成的有雇工的老板认同自己具有市民身份或具有市民与农民双重身份表明他们更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另一方面,有雇工老板中不明确自身身份归属的不到一成,大大低于其他农民工,表明他们有比较明确的身份意识。而其他农民工中,认同自己具有市民身份和市民与农民双重身份的比例要明显低于有雇工的老板。没有雇工的老板和临时雇员更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管理人员和普通雇员认同自己农民身份的比较少,但是不能明确自己身份的则相对较多。显然,临时雇员和没有雇工的老板的基本处于社会的最低层,他们与城市主体社会也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因而他们认同自己是农民的比例较高。而管理人员和普通雇员一方面工作状况比较接近市民,另一方面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生活状况却与市民仍有着不少的差别,因而他们既不认可自己是市民也不认可自己是农民工和说不清楚的比例就想对较高。

再次,在津生活时间较长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认同自己具有市民和农民双重身份。

从表3统计结果看,来津一年以下的农民工中认同自己是农民的最多,而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和说不清楚的也占到了四分之一,说明在城市生活时间短的农民工认同自己市民身份的比较少。而在津生活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农民工则更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但他们之间也是有差别的。在津生活时间长的农民工的身份意识比较明确,也比较倾向于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总的来说,在城市生活时间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农民工的市民认同。但由于现实存在的农民工化的制度与制度障碍,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的越久,就越能感受到与市民的差别,所以他们是在不否认自己农民身份的基础上,市民身份意识有所增强。

第四,与市民有交往的农民工身份意识明确,市民意识较强。

从表4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是否与市民交往对农民工的农民身份认同没有影响,但是有城市人做朋友的农民工认同自己是市民和认同自己具有市民与农民双重身份的比例则明显高于没有城市人做朋友的农民工,而且,有城市人做朋友的农民工有身份认同困惑的比例要明显低于没有城市人做朋友的农民工,显然,与市民的交往是有助于农民工增强农民工的市民认同,并减少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困惑。

总之,民工的身份认同主要受城市生活经历的影响。但由于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化社会结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制度身份依然是农民工市民化很难逾越的障碍,因此,较为顺利的城市生活经历虽然能够增强农民工的市民身份认同,但不能从根本上促使农民工形成完全的市民身份认同。

2 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城市社会融合

身份认同是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心理基础,不同的身份认同影响着农民工与城市结合互动的方式,也决定着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程度与融合方式。

2.1 农民工的身份意识与制度认同

在中国独特的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下,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与城市融合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同时还包括制度层面的适应。即农民工必须要面对与市民的差别待遇,并在这种差别待遇的社会结构下,寻找自己在城市的位置及与城市融合共处的方式。而农民工对相关制度的态度也反映着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状况。

2.2 农民工当前的身份意识与制度认同

农民工对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认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察,首先是农民工对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评价,其次是农民工的权利意识与权利诉求。从调查结果看,不同身份意识的农民工的制度认同也是不尽相同的。认同自己是市民的农民工比较能够接受目前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而具有农民与市民双重身份认同的农民工则对现行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较为不满。

从表5调查结果看,不同身份认同的农民工对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认识是不同的。认为自己是市民的农民工比较能够接受目前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相对较强,能够突破制度的限制获得较为满意的生活状态。而认同自己具有市民与农民双重身份的农民工虽然具有一定的城市生活能力,但从整体上还是和市民有很差距,而他们对制度障碍更为敏感,所以对现行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也最为不满。而其他农民工虽然整体生活状态较差,但由于他们基本上不是以市民作为参考对象来考量自己的生活,比较能够接受市民与农民工之间的差别待遇,因而他们对制度的容忍性也较高。

2.3 农民工未来的身份认同与制度认同

总的来看,无论是未来身份归属意识的差异,还是未来身体归属意识的差异对农民工的制度认同的影响都不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未来身份认同仅影响到农民工对当前户籍制度和农民工权利保障的看法,愿意获得市民身份和长期在天津工作生活下去的农民工对当前的户籍制度更为不满,认为农民工权利经常受到侵害。显示出未来身份认同基本不影响农民工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评价。但是未来身份认同对农民工的权利意识有很大的影响,见表6。

总之,虽然未来身份认同并不影响农民工对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看法,但是却影响农民工的权利意识,希望在城市生活、工作下去的农民工希望获得更多的权利与保护。而农民工这种对权利的要求与渴望,也凸现出中国的户籍改革,赋予农民工“市民权”是重点,而不是单纯的户籍性质的变更。

3 身份认同与农民城市生活感受

城市生活感受是农民工在与城市区域和城市人的结合与互动过程中获得的感知印象,这种感受既包括农民工对自己城市生活的评价也包括他对城市人的认知与评价。

3.1 农民工当前的身份意识与城市生活感受

从统计结果看,认为自己具有市民与农民双重身份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最为满意,其次是认同自己是市民的农民工和认同自己是农民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和说不清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最不满意。见表7: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身份认同不同,农民工对自己的就业、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等的满意度也有所差别。认同自己具有农民与市民双重身份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整体就业状态、婚姻家庭关系、子女教育、生活水平与生活条件、休闲娱乐、身体状况等比较满意,认同自己是市民的农民工次之,而认同自己是农民工的农民工也比较满意,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和说不清楚的农民工的满意度是比较低。而认同自己是市民的农民工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满意,认同自己具有农民与市民双重身份的农民工次之,认同自己是农民的农民工也是比较满意的。

其次,认同自己市民身份的农民工对市民的评价较高,关系较为融洽。有学者指出的,市民的群体性的偏见与歧视是农民工与市民之间摩擦与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农民工也普遍感觉到了市民对其的歧视。但是调查显示,具有市民身份认同的农民工感到受到城市歧视的比例是低的。

从表8统计结果看,认同自己是市民的农民工是不太同意“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有歧视”而其他农民工则处于比较同意和没意见之间,显示出认同自己是市民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相处较为融洽。

总的来说,认为自己具有农民与市民双重身份的农民工对市民的评价最高,而认为自己是市民的农民工次之,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市民的农民工对市民的评价较低。显示出,认同自己是市民的农民工对市民的印象最好,而这为市民与这部分农民工融洽相处打下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3.2 农民工未来的身份认同与城市生活感受

农民工的未来身份认同对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感受也有一定的影响,希望在天津生活下去和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满意度较高。但是他们感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有一定的困难。

从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农民工未来身份认同基本上影响农民工生活的方方面面。愿意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和希望长期在城市生活下去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就业、社会交往、家庭生活等满意度均高于其他农民工,显示出愿意成为市民和在城市生活下去的农民工实际上与城市融合的较好。

从表9可以看出,不同未来身体归属意识的的农民工在市民是否文明程度高、老实、节俭、能吃苦、擅长理财、精明和素质低、违法乱纪方面的评价有差异,愿意在天津长期工作生活下去的农民工对市民的评价较高。相应的希望能够在天津工作生活下去的农民工对市民的评价也是较高。这表明,未来身份认同为市民的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关系较为融洽,更能适应城市生活。

 

4 结论

首先,农民工目前的身份认同以农民为主,但有部分农民工认同自己是市民,或者自己具有市民与农民的双重身份,显示出农民工目前的身份认同以制度认同为主,但逐渐向市民认同过渡。农民工未来身份认同以市民为主,显示出农民工有市民化的愿望。

其次,无论是目前的身份认同还是未来的身份认同,农民工对自己身份的判断都受到城市生活经历的影响。经济社会地位高、与市民交往密切、在津生活时间长、全家外出型、对城市生活满意度高的农民工认同自己具有部分市民身份的比例较高,希望自己未来获得市民资格的比例也较高。总之,在城乡分割的社会制度下,经济、社会生活的市民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民工市民心理认同的产生,但是制度身份仍然是阻碍农民工全面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篇6

在“四五”普法期间,我根据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带领全区城建系统广大干部群众,加大了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取得了较大收获。通过学习,提高了执法管理水平,促进了全区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一、加大学法力度,熟练掌握各项法律法规

守法、执法的根本前提在于学法、知法,在“四五”普法教育期间,我注意加大自身和城建系统的学法力度。

1、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学习法律法规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城建系统包括建设、国土、房产、交通、市容、人防等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开发公司等建设单位,在工作中涉及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的各项法规,专业性很强,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对于我们做好工作十分重要。为做好此次“四五”普法工作,我在全区城建系统内部深入进行宣传发展,进一步统一思想,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法律法规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据保障。在行政执法部门,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将大大提高法制素养和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和群众工作的水平,确保行政执法工作的顺利推进;在开发建设单位,熟练掌握国家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在基本建设的手续办理上少走弯路,将大大加快建设进度。通过深入发动,进一步提高了全系统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能够自觉结合岗位工作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2、认真学习,及时掌握各项法律法规知识

根据城建、城管工作与法律法规联系紧密的特点,我首先从自身做起,加大学法的力度,利用业务时间、工作间隙,自学了《土地管理法》、《人防法》、《行政诉讼法》、《建筑法》、《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南京市市容卫生管理条例》、《招投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知识,使自己对工作所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应知应会。同时,利用各种形式,采用多种办法推动城建系统内的法制学习。一是组织系统内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集中学习专项法规;二是在每年7、8月间抽出一周时间举办全区城建系统中层以上干部培训班,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学习有关城建法规;三是在每月城建工程基本收尾的年底、年初,组织各有关单位举办冬训班、春训班;四是结合土地日、创卫等活动以及《土地管理法》、《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修订等变动,组织干部职工进行重点学习,提高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

3、大力宣传,广泛普及法律法规知识

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关键在于提高全民的知晓程度,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求我们的建设管理人员能够依法执法,更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自觉依法办事。为此,我们加大了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区有线电视台举办了多次法制教育专题节目,区、街道、村、社区等各级组织利用召开,悬挂横幅、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认真做好法律法规知识宣传。

二、严格依法行政,加大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工作力度

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在日常工作中全系统各有关部门、单位严格依法办事,以所学的法律法规知识促进全区的城建、城管水平的提高。

1、依法管理,规范城市建设秩序

区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加强巡查,严格执法,及时处理违法建筑、违法用地行为,今年上半年共拆除各类违法建筑8000多平方米。并根据我区的区情,制订了《雨花台区违法建筑、违法用地的处理意见》,加强了管理。市容执法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制止占道经营、整顿农贸市场溢滩、清理乱招贴、乱倒垃圾等废弃物的行为。人防、交通、市政、绿化等管理部门也根据相关法规所赋予的职责,查处违法行为,维护了整洁、卫生、有序的城市面貌。

2、依法办事,严格执行城市建设的各项规定

我们首先从自事做起,区属的各城市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办理立项、招投标、土地、开竣工、质监、监理等相关手续,以制度确保工程的质量与进度。对于在我区投资的经济发展项目,我们充分的发挥法规熟、业务精的行业优势,想投资者之所想,急投资者之所急,积极协助投资者办理基本建设的各项手续,以此在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同时,实现亲商、安商、富商,进一步提升我区的投资环境。

3、规范程序,完善行政执法的各个环节

通过对《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我们城建系统各执法单位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程序合法的观念,即在我们的行政执法中,不仅要做到执法的结果合法,而且一定要做到执法的程序合法。各执法队伍配备了照相机、摄相机等设备,高度重视执法取证。在执法过程中,反对片面求快,严格依照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尊重执法对象的合法权力,以拆除违法建筑为例,严格按照取证,发出违章通知书限期自拆,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程序办理,不提前、不超期。我区的行政执法案件无一起败诉。

三、坚持执政为民,依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版权所有

城市是最大的国有资产,做好城市管理就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认真依法办事,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杜绝行政不作为、效率低下等现象,定人定片,加强巡查,发现违法建筑、占道经营、破坏绿地等违法行为立即进行制止、查处,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同时,在执法过程中,我们注意做到严格执法与有情操作相结合,充分照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如在城市管理中,我们在坚决清理占道经营的同时,注意加快室内农贸市场的建设,疏堵结合,既制止占道经营,又解决了群众的买菜难问题。在城市拆迁,我们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对于群众的拆迁补偿按照政策规定的上限执法,尽量照顾群众的利益。同时,对于困难群众,我们积极争取、政策补贴、协调开发公司让利等办法,争取经济适用住房,确保群众安居。通过严格执法与有情操作相结合,使群众充分感受到党的关心、感受到依法、守法带来的好处,进一步推动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执行。

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篇7

今天,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召开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人成立大会,目的是通过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运作机制,整合城管资源,动员全县人民和各个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上去,努力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强城市管理的必要性,和城管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⒈加强城市管理,是推进我县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经过改革开放多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因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东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向西部转移的大好机遇,我县正面临着赢得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前,各个丘陵大县都在充分利用自身的劳动力优势,抢抓这一历史机遇,因此,招商引资的竞争必将日趋激烈,依靠优惠政策为主的招商引资优势,有弱化的趋势,而通过完善区域综合服务功能,改善投资环境,正成为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新亮点,只有努力创造更加宽松、更加理想、更具优惠的投资环境,才能引来投资者,留住投资者。由此可见,城市环境作为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一个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城市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城市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加强城市管理正是改善我县投资发展环境的一项举措,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⒉加强城市管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大大增强,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渴望兴建美好家园,渴望拥有“蓝天、碧水、绿地”的人居环境。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城市的建设者和主人,他们有义务创造,也有权利享受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但是城市管理的现状与老百姓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脏乱差的问题依然严重,噪声扰民、以街为市、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吐乱扔、乱倒乱堆等现象随处可见,在这次保先教育征求意见时,群众反映强烈。作为党委、政府,我们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丰富高雅的文化氛围,建立稳定安全的社会秩序,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城市管理,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环境质量,是一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大好事,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这次保先教育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具体体现之一。

⒊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弊端使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成为必然。之所上存在目前这种管理现状,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城市管理工作常常陷入多头管理的怪圈,“十几顶大盖帽管不过一顶破草帽”,就是所有问题的生动体现。作为城市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管理机制始终处于探索的状态。虽然建设局下面设有城市管理监察大队,在管理职能上只是城市管理的部分职能,难以承担城市整体管理职能,一些管理城市资源还分散在相关部门,大量的工作需要部门之间配合,因此就造成了有利的事情争着上,无利的难管的事情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层出不穷。部门之间多头管理,又互不通气,造成许多管理上的脱节。管理见成效靠突击整顿,抓一抓,好一阵,稍一放松,迅速回潮,风头一过就滑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这些管理体系问题必须依靠改革办法加以解决。为此,县政府认真总结经验,采取降低行政执法成本,提高城市管理的效能的集中管理综合执法这样一种管理模式,这也是周边市、县正在运行的成熟做法。以城市管理相关乡镇、职能部门为城市管理工作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抽调人员组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并横向纵向地将部分任务分解到居委会、非责任单位,形成专门执法队伍重点抓、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新模式,以解决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

二、集中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负责,建立统一高效的城市管理执法大队运作机制

集中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负责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运作机制的基本原则,特别是有抽调人员的相关单位,必须坚决服从这一决定,不要在源头为城市埋下隐患。

版权所有⒈集中管理是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的基本保障。集中管理主要体现在对被抽调人员的管理上,抽调人员其人事关系在原单位,工作量化考核及个人年度考核由城市管理执法大队管理,工资、奖金等福利在原单位领取,年终目标奖由所在单位划拨到城市管理执法大队进行考核。

⒉综合执法是加强城市管理行使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的方向。需要明确的是,被抽调人员是代表本部们行使法律法规授与该部门的有关城市管理的职责,而不是相关的城市管理责任部门,委托授权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行使处罚权,因此,现在的综合只是相对的,下一步还要创造条件向完全的行政综合执法过渡。这就要求相关的责任部门在法律处罚文书的发放上要依法给予大力支持,具体来说,就是由本单位在原单位领取文书,罚没收入统一由城市管理执法大队直接交入金库,票据领取人员凭入库收据回原单位核销票据,再由原单位与财政统一核销票据。

版权所有⒊部门负责是加强城市管理行使处罚权中行政执法主体的实际承担者。被抽调人员在行使城市管理职能时,若遇自身不能处理的,这就要求所在的部门必须全力具体负责进行处理。一句话,就是不能当甩手掌柜,不能以在城市执法大队有抽调人员为借口,推诿扯皮。

三、各尽其职,突出重点,大力开展城市管理专项整治工作

⒈加大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首先,建设局要担负起城市环境卫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与相关乡镇及社区居委会一道落实辖区环境卫生和门前三包责任制,认真解决好主次干道卫生和门前三包责任制的落实,门前三包合同签约率达到。第二要解决好居民小区小街小巷的清扫保洁问题,协调和监督相关乡镇、居委会及地区单位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的清扫保洁工作,确保不留任何死角。第三,采取措施和相关乡镇一道解决城效结合部垃圾收集转运问题,拒绝积存暴露垃圾。

⒉认真开展交通秩序整治。一是由公路巡逻警察大队城区中队、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交通运输管理所等部门具体组织实施以整治黄面的、公交车为重点的城区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和乱停乱放。二是由城管大队牵头,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配合,城区内坚决取缔营运动三轮车,根据低步入轨、平稳过渡的思路尽快完成营运机动三轮车更换人力三轮车和营运人力三轮车经营权有偿使用工作。三是由交通运管部门牵头,坚决打击以残疾车为重点的非法营运行为。

⒊全面开展市容市貌整治。一是执法大队配合工商部门强化对现有市场的管理,坚决取缔以街为市现象,坚持疏堵结合,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小街小巷规范、无证摊点和店外店取消的原则,合理规划,集中规范。二是执法大队要积极配合环保等部门加大对噪声、油烟扰民的查处力度,特别是要积极探索、认真研究解决噪声扰民的长效管理机制。三是执法大队还要抓好广告设置的管理上下功夫,维护城区建筑里面景观,力求达到整齐划一、协调统一,特别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广泛发动,全民参与,集中时间对牛皮癣广告进行一次专项整治。

四、明确任务,逗硬考核,确保城市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将城市管理纳入目标管理,具体由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考核,被考核单位是纳入县委、政府年终目标管理的县级所有单位及涉及到的四个镇,这里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承担城市管理目标的目标责任单位,另一部分是其他参与目标管理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二者考核的目标任务已下发,请各个单位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在考核的方式上,每月实行百分制考核,其中责任单位每月考核结果在媒体上进行公布,年终进行折算,实行倒扣分制,最高扣分不超过分。

五、加强内部管理,创建一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依法行政、务求实效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

城管执法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这项改革成效的大小,要把队伍建设始终如一地抓好,要常抓不懈,这是重中之重。

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和各项有关业务的培训,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形象意识、依法行政意识和群众意识,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这个队伍建成文明之师、威武之师。

⒉大力加强制度建设。要伴随着新体制的建立尽快形成一整套管用的规章制度,围绕贯彻执行《行政处罚法》,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有效的约束保障制度和优胜劣汰机制,实行末位淘汰制。第一次亮黄牌警告,第二次再警告,第三次就地坚决退回原单位。

⒊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必须依事实办案,依法办案,依程序办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执法大队要与相关责任管理部门多沟通,多配合,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沟通情况,分析问题,制定有效办法,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好局面。

⒋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要经常开展廉政教育,做到防范在前,警钟长鸣,执法人员要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观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有效防止执法不公,坚决摒弃吃、拿、卡、要的坏作风。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争做廉洁自律的表率,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好,切实建设成为开拓、务实、廉洁、公正、团结的领导集体,班子搞好了,就有了带好队伍的本钱,就有了说服力,就掌握了搞好队伍建设的主动权。

六、积极宣传,广泛发动,为城市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城市管理上既要强化政府的责任,又要依靠群众的参与。群众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对城市管理法规的宣传,特别是对《城市管理办法》的宣传。一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台城管专栏“百姓之声”等栏目作为宣传平台,不断提高市民文明意识、法制意识、大局意识。

要坚持把城市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上,无论是制定计划、开展工作还是评估检查,都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群众的呼声作为城市管理的第一信号,真抓实干,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城市管理工作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让群众既是城市管理主体,又是受益主体,从而使群众主动关心城市管理,自觉地参与城市管理,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

同志们,今天这个授牌仪式,标志着我县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希望通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的成立以及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由突击整治向长效化管理转变、由政府单一管理向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转变、由强制性管理向与引导服务型并举转变。

我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只要我们下定决心,迎难而上,团结奋斗,奋力拼搏,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城市管理得更加美好。

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认识篇8

【关键词】城管执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91-01

一、城管部门设立的背景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逐步加快,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也随之急剧增大

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使得现行城市管理体制中弊端也渐渐暴露出来。执法效率不高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各地开始探索实行联合执法,就是在对城市管理的某方面的问题进行集中治理时,实践证明,联合执法的方式无法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复杂问题。

二、我国城管执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尽管我国城管执法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城管执法水平进一步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城管执法部门地位不明确

城管执法部门地位不明确,总得来说因为它的设立没有经过合法的授权,它的设立也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法律也没有对城管执法的职能、范围等做出规定,缺乏法律的保障。

(二)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法律意识不够强

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法律意识直接关系到执法的质量问题。目前,我市城管队伍,平均年龄36岁,很多为复员退伍军人,没有进行专业培训,在城市管理执法中运用粗暴、野蛮手段以达到严格执法目的屡见不鲜,不按规定执法、徇私枉法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影响公民权利和利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遵守法定的程序。

(三)市民的文明素质有待提高

当加强城市管理与个人的私利出现矛盾时,城市文明往往便被抛在一边,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带进了城市空间,由于受到经费、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文明的宣传教育机制难以形成。因此,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的方向虽然明确,但真正实施起来往往举步维艰。

(四)规范管理和长效管理相对薄弱

在城市管理观念上,管理意识滞后,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重建轻管的观念还没有真正的扭转过来,不能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管理对发挥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意义。

三、加强城市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录用城市管理行政执行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开竞争、择优录用,让那些素质好、懂法律和专业技术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中,把那些不合格的人员清理出去,形成“强者上、平着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倡导文明执法,推行“人性化”执法“亲民型”管理的执法模式。坚持以认为本,认真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建议,给予其人文关怀,促使其自觉自愿参与城市管理。“亲民型”管理,就是以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以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为工作方法。在争取大多数群众支持和认同的基础上,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①

(二)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管理

追求城市管理的法治化,是城市管理的方向,它要求管理主体依照法律管理城市的各项公共事务,同时也包括对管理主体的法律约束,城市管理的法治化,需要在严格执法和依法行政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执法不严、管理力度不够,出现一些管理不规范的行为;另一方面,执法主体和执法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要纠正这些偏差,就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强化执法力度、规范管理,做到管有依据、罚有力度、惩有程序。

(三)加强行政执法保障

健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人身保障,财产保障制度,明确城管执法人员在遭遇暴力抗法时的依照公务员制度,加大对威胁行政执法人员,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使城管行政执法人员能够放心大胆地投入工作,积极主动地提高行政执法活动的效能。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从根本上讲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城市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调整、制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策略,以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现代化的需要。②

为了促进我国城管执法工作的良性发展,应该完善和发展我国城管执法工作以及与商贩之间的更好的合作。

注释:

上一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酒店管理的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