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患者康复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03

瘫痪患者康复护理

瘫痪患者康复护理篇1

[关键词] 脑梗塞;肢体瘫痪;训练与康复护理

脑梗塞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瘫痪、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1]。特别是肢体瘫痪、卧床不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脑梗塞肢体瘫痪患者采取积极康复训练有着不可低估的临床价值。我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对56例脑梗塞肢体瘫痪患者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取得喜人的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6例脑梗塞均为我院2011年1月-3013年3月神经内科收治住院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其临床表现符合脑梗塞临床诊断,并经相关理化检查(如CT或/和MRI)证实。其中,男性43例,女性13例,年龄在24-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3岁。

2 渐进式康复护理方法

2.1 健康教育与护理指导 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护理的目的、原理与方式,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脑梗塞发生后突然出现瘫痪、语言、智能障碍等,使得患者的心理难以接受,或产生极大的痛苦,甚至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因此,我们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均要积极鼓励患者,在生活上多一些照顾,对失语者可以用手势、表情、文字等方式尽快与病人取得沟通。观察患者情绪的变化,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勇气和毅力。

2.2 定期翻身训练,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 教会护工或家属学会帮助患者翻身是最基本的护理要点,由于瘫痪肢体感觉缺失或感觉较差,在选择患侧卧位时,一定要注意患者的安全,尽量选择健侧卧位或平卧位为主,每一次翻身、的变化为2h,翻身是注意各关节功能位置的摆放,肩呈外展、内旋500,将整个上肢放在以松软的衬垫上,肘关节稍微弯曲,腕关节和手指轻度伸展,患侧下肢及膝关节也同样稍微弯曲,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也放一枕头,防止足外展、外旋,足底垫足板[2]。

2.3 按摩训练 脑梗塞无意识障碍患者,一般在发病后次日即可进行按摩训练,按摩部位包括头部,患肢,注意按摩的次数、时间、力度、方法、方式,一般情况下每次按摩20-30min,视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次数、时长,按摩的操作一般首次有责任护士执行,并通过宣传手册、讲解、示范等手段,让患者家属掌握按摩的要点和方法,鼓励他们参与护理,让患者倍感亲人的关爱,从而能进一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4 主动训练 遵循渐进式训练的原则,在积极鼓励,护理人员监督、心理支持、家属陪护的良性环境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目标进行“持久战”,指导患者由卧位坐位立位站位行走进行分级实施。

2.4.1 卧位患肢主动运动 首先要解除与跨越患者心理获得关,让患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假想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护理人员要监督和杜绝一部分惰性患者假锻炼事件发生,对每一位患者的锻炼运动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对在实践中进步大的患者要放大榜样作用。如本组2例患者入院时肌力为0级,通过假想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等一步一个脚印,从病情稳定后第2天,便认真配合医护人员康复指导进行渐进式训练,先从一个手指关节-多个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然后负重训练等逐步强化,最终肌力达到Ⅱ级。

2.4.2 坐位训练 在坐位训练中,要注意护理安全,护理人员可先把病床头侧抬高300-450,然后,从450逐渐增加到850-900。时间上也必须5-10min开始,逐步增加至30-60min,甚至更长时间。总之,要让患者肢体复能有一个适应过程[3]。

2.4.3 站立与步行训练 在按摩训练与被动运动训练使得瘫痪肢体的肌力达到一定级别时,可以给与患肢负重训练,这种训练必须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监护下进行,注意患者的安全,不能发生跌倒和摔伤情况,训练中同样遵循渐进式原则,从开始1-2min,逐渐增加至10min、15min,等待有一定站立耐受能力可搀扶患者进行步行运动。训练中以平地步行台障训练跨越障碍物等。以逐渐增加强度、难度。

3 结果

56例患者经过为期2个月的渐进式训练,肢体肌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3级31例,提高2级20例,提高1级5例,总有效率为100%。

4 体会

急性脑梗塞发生后,缺血区脑组织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功能丧失。药物治疗仅能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恢复,但对瘫痪肢体肌力功能的恢复作用不大,或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强化瘫痪肢体早期复能是脑梗塞患者一个迫在眉睫的大事,也只有通过功能训练以重建新的代偿反射弧,来协助完成生活能力。本组56例患者渐进式训练结果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其训练方式方法的效果,同时,我们也体会到跨越患者心理障碍,以提高患者与疾病斗争的决心非常重要。训练中注意安全监督管理、不得以急功近利的心态,而必须是持之以恒。每次训练不过量、不劳累,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于淑英。浅谈脑梗塞病人的临床护理指导[J],大家健康,2012,6(12):96-97。

2、 胡静。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5):514-515。

瘫痪患者康复护理篇2

【关键词】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064-02

为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病人脑血管病患者52例,年龄在46~76岁之间,男性32人,女性20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均0~2级以下;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48例,年龄在42~78岁,男性30人,女性18人,其中 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肌力0~2级以下。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组予以康复治疗与护理。

2.2 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当天即由康复护士介入康复护理,采取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每2小时更换一次,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将整个瘫痪上肢置于一小枕头,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轻度弯曲,握成一卷绷带,防止手指屈曲挛缩。提倡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以增加康复效果缩短病程[2],瘫痪下肢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枕头防止下肢外旋位,膝关节伸直防屈曲畸形.足与小腿垂直角90度,用木板做成的脚架固定,足跟和两侧垫上毛巾,以防损伤皮肤,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随着的改变,下肢髋关节也需要交换成屈曲或伸直位。

2.2.2 被动运协助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入院当天即帮助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为瘫痪下肢做被运动时,康复护士一手托住瘫痪肢体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关节,使髋关节做内收屈曲、伸展运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缓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关节,使肩关节做外展运动。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肢肘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使腕关节做背伸运动。被动运动每天至少做2~3次,每次15~30分钟,可同时配合按摩,按瘫痪肢体的各个肌群进行按摩,按摩时从远端向近端按摩。

2.2.3 主动运动:根据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侧手握紧患侧手掌,抬过头部,尽量抬高手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肘关节。握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为坐起、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2.2.4 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说背部垫被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一周内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稳。若能坐稳30~60分钟,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练习下肢活动。

2.2.5 站立训练:躯干肌锻炼及患肢各大关节的活动,开始站立时,康复护士协助病人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使身体重心在双脚。或用双拐,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3 结果

经过1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52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其中3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肌力在4级以上, 与对照组比较P

4 体会

4.1 康复与护理的意义:对脑血管病偏瘫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康复护理,被动和主动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早期介入康复与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足下垂或内翻等,为后期功能训练奠定基础,这是任何药物无法代替的。

4.2 康复治疗时间:对危重症脑出血患者,我们在微创术后根据病人意识状况,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微创术虽可挽救病人生命,但生存的病人大多遗留不同度的瘫痪及失语等症状。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及言语公功能,物理及康复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主张只要可能应尽早进行,我们的观点是越早越好,有利于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1]。有人担心脑出血的病人由于活动引起再度出血,不敢早期进康复治疗。事实上,早期康复引起再度出血的可能性很小[3]。我们认为,只要血压平稳、动作不猛、就不会发生再次出血[1]。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在发病后的当天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甚至可做运动强度较大的康复治疗。

4.3 心理康复治疗与护理 调节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态度,特别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恐惧、希望早日康复的心理,对此我们对患者要有耐心、爱心,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

5 结论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采用床上和床下相结合、被动与主动相结合、健侧与患侧相结合,并可结合针炙、按摩、康复器材等综合康复与护理措施,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指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取得最好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肖峰,李和旭,伍海波.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后的肢体早期康复问题.中华临床内科杂志,2003;4(15):1847

[2] 方定华,陈小梅,李漪,等.脑血管病l临床与康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

[3] 赵明伦.脑血管病的抢救与康复,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47

瘫痪患者康复护理篇3

【关键词】 完全性瘫痪;家庭护理;康复治疗

在我国目前社会情况下,完全性瘫痪恢复期的患者家庭康复中,家属是主要照顾者。家属需要放弃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耗费巨大的精力和体力照顾患者,并且常常会出现心理问题,并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进程。为家属提供照顾护理、康复技能操作、心理等方面的培训,可以帮助他们增强对照顾患者的护理、康复技能操作信心,也能使他们精神愉快的在家照顾患者,这对于患者及家属都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旨在通过对320 名在家主要从事家庭照顾者的调查,了解家属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主要护理、康复技能操作需求,从而为其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 年至2010 年,我院服务的家庭康复患者在家庭中的主要照顾者,服务次数≥5 次,与医护人员关系良好,自愿接受调查,共320 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患者门诊5 次以上(包括5 次)复查时进行,由被调查者自己阅读并填写调查内容。收集资料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有关患者的护理、康复操作问卷,照顾患者的经验与态度等。其中有关照顾患者的护理、康复操作问卷包括以下内容:

①有关患者康复的肢体锻炼、神经刺激等知识。患者目前的病情康复进展,需要进一步做哪些肢体锻炼,以至于按摩、被动肢体伸展屈曲、肢体神经区域抚摸等。

②有关患者康复期的饮食照顾情况。针对患者的饮食结构、饮食调节,如何的更好的进行家庭照顾。

③家庭照顾过程中需要注意预防哪些并发症。如:褥疮,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感染等。

④家庭照顾过程中需要有哪些辅助设施,如氧气、功能恢复器材、电频治疗仪等。

⑤如何处理心理情绪的问题,如患者轻质的改变或失常,以至于对家属的影响,持续性照顾的困乏等。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

被调查者的年龄范围为36~75 岁,男性107人,女性213 人,其中≤39 岁者28 人、40~49岁者89 人、50~59 岁者117 人、≥60 岁者86 人。文化程度中,文盲49 人、小学学历82 人、初中学历133 人、高中以上学历56 人,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约占总数82.5%)。被调查者与患者的关系中,夫妻者193 人(占总数60.6%)、子女者127 人(占总数39.4%)。

2.2 对照顾患者的护理技能需求

表1 显示:家庭照顾者最需要的技能是有关患者康复的肢体锻炼、神经刺激等知识,而对如何处理心理情绪的问题兴趣不大。

3 讨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全国22 家医院承担了国家“十五”公关课题: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方案的研究。其中三级康复是指:“一级康复”是指患者早期在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二级康复”是指患者在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进行的治疗;“三级康复”是指患者在社区或在家中的继续康复治疗。[1、2]该研究证明;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大大降低其致残率。而对于我院对完全性瘫痪患者,在家中的康复,就相对于该研究中的三级康复。

目前,我国的专门康复机构比较缺乏,社区的康复医师相对较少。完全性瘫痪患者自综合医院出院后,虽然仍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但只能转至家中。因此,在完全性瘫痪患者的三级康复期间,患者亲属承担起了主要工作。根据我院近几年的实践认为,应对其进行相关的康复知识培训与指导,充分发挥照顾者的督促及协助康复治疗作用,把患者的康复贯穿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之中。我国康复医学已经初具规模,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不仅医务人员,甚至社会大众群体,对于康复治疗也越来越重视,瘫痪患者得到早期康复治疗也越来越多。随着残疾人康复中心、甚至专业康复中心的数目不断增加以及社区全科医师的康复技能不断提高,将提供给瘫痪患者更加规范的康复治疗方案,真正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瘫痪患者的三级康复治疗。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家庭照顾者来说,他们最迫切希望了解的是关于患者康复治疗的相关知识,即如何根据患者的疾病、症状及生理状况进行相应康复治疗的知识。表明家属希望通过医护人员的帮助,掌握三级康复操作技巧及针对患者疾病的方法。我们可通过知识讲座、家属座谈会、操作示范等形式,为完全性瘫痪患者的照顾者提供这些方面的帮助,使他们能有较好的康复照顾技能,这对于患者的康复进程、程度及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家庭照顾者,在长期的家庭照顾中,对患者的康复失去信心,再加之有些患者情绪改变,以致失常的影响,一些家庭照顾者产生了情绪抑郁,从而使患者的生活、康复受到较大影响。这提示我们:在帮助家庭照顾者做好家庭照顾康复的同时,应加强对瘫痪知识的普及宣传,切实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解压、调节工作,使瘫痪患者的康复工作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 胡永善.中国脑血管病后三级康复治疗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35.

瘫痪患者康复护理篇4

脑瘫对患儿身心的发展十分不利,要求护理人员以及患儿家属能够加强对患儿康复训练的重视,以合适的康复训练方式提高患儿的治疗效率[1]。本次试验为了分析儿童脑瘫家庭康复训练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对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1例儿童脑瘫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1例儿童脑瘫患者,按照编号奇偶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家庭组(n=36)和常规组(n=35)。其中,家庭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2-8(4.7±1.2)岁;常规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1-7(3.4±1.6)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院内康复训练方法。院内康复训练包括患儿语言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等,同时医生要为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告诉患儿家长脑瘫的主要病因,让患儿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防范。

家庭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家庭康复训练。除了常规的院内康复训练,医疗人员还需要在患儿出院前指导患儿家长学习必要的康复训练方法,以帮助患儿完成家庭康复训练。家庭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1)语言功能训练。以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频率,先让患儿进行简单的发音、数数和说话,然后给患儿播放简单的音乐,让患儿跟着学习唱歌。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对患儿进行图文训练,帮助患儿习字[2];2)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有意识的让患儿自己穿衣、沐浴、进食、入厕,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3)方案训练。由于不同的患儿有着不同的瘫痪情况,护理人员在患儿出院前应该协助患儿家长制定有针对的个性化康复方案[3]。例如,让患儿参与制作陶瓷,锻炼患儿的实践能力,或者让患儿做些简单的手工工作,指导患儿玩积木等,发展患儿的发散思维,重视患儿的个性化发展;4)功能训练。家长应该让患儿能够通过关节活动以及站立、抬头、翻身等运动来增强身体的活动度,改善患儿的肢体功能。

1.3 疗效判定:好转:患儿瘫痪部位功能完全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瘫痪部位功能基本完全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基本恢复正常;失效:患儿瘫痪部位功能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改善情况不明显甚至病情加重。

治疗康复率=(好转例数+有效例数)/治疗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5统计软件包对患儿的好转率、有效率和康复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俗疾睿ā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检验,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可知,家庭组的好转率为58.33%、有效率为36.11%,康复率为94.44%,明显优于常规组的好转率48.57%、有效率25.71%和康复率74.28%(P

3.讨论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4]。脑瘫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合并智力发育缓慢等,对患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要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双重配合。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其需要经过家长和患儿的长期配合,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获取成功,实现患儿的正常成长[5]。传统的脑瘫患儿治疗以医院内部康复治疗为主,这种康复治疗效果较为一般,患儿难以在短时间的康复训练中获得明显康复。家庭康复训练是在医院内部治疗的基础上实现的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对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肢体发展、智力发展等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组的好转率为58.33%、有效率为36.11%,康复率为94.44%,明显优于常规组的好转率48.57%、有效率25.71%和康复率74.28%(P

参考文献

[1]赵冬梅,杨良政,张艳卿.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03(19):260-262

[2]史艳,王飞,李跃峰.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05(03):420-422

[3]周满相,黄任秀,覃晓燕.家庭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4(07):3907-3909

[4]李晓捷,唐久来,马丙祥等.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J].实用临床儿科杂志,2014,29(19):1520

瘫痪患者康复护理篇5

[关键词]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2.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b)-095-02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the infantile cerebral palsy

XU Li, LI Jing, YANG Yu-xin

(Pediatric Department of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hui453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infantile cerebral palsy, and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points of nurs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Methods: Applied different measures to 280 cases of infantile cerebral palsy according to their conditions. Results: 78 cases of those got recovery; 139 got partly utility; 63 were ineffective. Conclusion: Many causes induce the development of cerebral palsy. It can raise the daily ability and make the patients come back home and to the society by adopting correct therapeutic measures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Key words] Infantile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小儿脑性瘫痪指的是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此病如不适当的治疗及护理,将会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脑瘫患儿280例,现将其康复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80例脑瘫患儿均为我院小儿脑瘫康复科收治的患儿,均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瘫专题研讨会纪要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1]。其中,男180例,女100例。年龄6个月以下50例,6个月~1岁120例,1~3岁90例,3~6岁20例。临床分型:痉挛型192例,不随意运动型22例,共济失调型8例,肌张力低下型12例,混合型46例。针对每例脑瘫患儿为其制定个性化治疗及护理方案,制定详细康复治疗计划,在实施护理方案过程中,指导家长学会康复训练,充分利用亲子关系,进行特殊教育。

1.2结果

280例脑瘫患儿,痊愈78例,有效139例,无效63例,总有效率为77.5%。

2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

脑性瘫痪患儿与感染患儿分室居住,以防交叉感染,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1 h/次。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2饮食及

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进食时的选择与摆放一定要遵循抑制全身肌张力升高的原则,避免不必要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动作出现。多采用半坐位,头稍向前屈。

2.3抱患儿的姿势

2.3.1痉挛型患儿的抱法易出现角弓反张的痉挛型患儿的抱法[2]:应让其坐或卧于床上,双腿分开,先把他蜷起来,呈屈髋屈膝状态,身体左右对称,然后把患儿面对面地抱起来,放在胸腹前,使他的双臂围住抱者的颈部或伸向背部,把他的双腿分开放在抱者的腰部两侧。再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支持,视有无抓握能力、躯干控制如何给予不同的帮助。

2.3.2手足徐动型患儿的抱法主要是着重控制患儿不自主的动作,使患儿保持姿势和的稳定性。把患儿抱起前,让患儿呈“抱球”姿势,使其双腿靠拢,髋、膝关节屈曲,两手前伸抱住自己的双膝,头前屈,做好这一姿势后,抱者才把患儿抱在胸前,或抱在身体一侧。

2.3.3迟缓型患儿的抱法最重要的是给患儿一个很好的依靠,抱者使患儿两下肢屈曲、并拢,再用手臂托住患儿的臀部,使患儿的头与躯干得以伸展,双上肢伸展垂向下方。

2.4穿、脱衣护理

对于伸展模式、角弓反张的患儿,应采取仰卧位,而且头高脚低位,或让患儿坐在母亲的膝盖上,取一稳定的坐位,并且屈曲髋关节,也可采取侧卧位。对于手足徐动型的患儿,最好选择侧卧位或让患儿坐在母亲膝上来穿、脱衣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让患儿俯卧在母亲的膝上来穿、脱衣物;重症患儿可在坚硬的床上侧卧穿、脱衣物。穿脱衣物时注意保持患儿的姿势左右对称;患儿肩后缩时应将其上身前倾,并屈曲患儿的髋关节,以利于手臂伸出,但不要硬拉,以免引起屈肘;穿裤子、鞋、袜时要保持患儿髋、膝关节弯曲;应先穿患侧肢体的衣服再穿健侧的,脱时相反。

3康复训练指导

3.1头部控制的训练

3.1.1仰卧位头部的旋转患儿取仰卧位,用颜色鲜艳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在离患儿眼睛30 cm的水平位置缓慢的左右移动及上下移动,训练患儿眼睛的追视能力。

3.1.2肘支撑头部上抬家长训练时应在患儿后侧,使患儿髋关节、膝关节取伸展位,然后家长双膝分别跪在患儿两侧,利用自身重力,阻止患儿臀部上抬,然后家长使自己的重力前移,用两手扶住患儿肩关节和肘关节,完成肘和手的支撑动作。

3.1.3仰卧位头部上抬家长用双腿夹住患儿的骨盆及双下肢,双手握住患儿双肩,诱导患儿头部上抬。

3.2躯干的控制

患儿取仰卧位,下肢取屈曲位,家长双手从患儿双侧髂前上嵴向下方均匀施加阻力让患儿上抬臀部。

3.3翻身的训练

家长用双手分别握住患儿的踝关节,首先使欲翻向侧的下肢伸展,另一侧下肢屈曲内收,内旋到对侧,带动上身翻转至对侧。

3.4坐位训练

家长在患儿身边,将患儿双腿慢慢摆成直腿坐的姿势。使双腿自然分开,脊柱伸展略前屈,家长可让患儿将与身体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的玩具拿到体前或体侧,提高坐位平衡能力。

3.5爬位姿势的训练

在手支撑训练之后,要进行爬位姿势的保持训练,家长在患儿背后用一手托起患儿腹部,用另一手压迫患儿臀部,促进两手和两膝支持体重并左右摇摆,保持爬位姿势不变,促进平衡及脊柱和骨盆的分离运动。

3.6蹲起站立的训练

让患儿坐在木凳上,家长在患儿前面用两手扶持患儿两膝并向后按压,同时令患儿站起,反复训练,要注意足跟着地,防止动摇,矫正足内翻及尖足等。

3.7独走训练

当独站能很好的完成后,方可进行行走训练,开始可借助拐杖、步行车、平衡棒等,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家长的任务是扶助和鼓励,以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和信心。

4讨论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脑瘫康复的深入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脑瘫患儿应该进行早期康复和综合性康复,其中运动康复治疗是最重要的手段。同时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是长期的、艰巨的,具有特殊性,需要家长积极配合,使患儿回家后能继续训练,保持治疗的连续性。康复训练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因为一方面可以巩固康复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治疗时间外的大部分时间中,患儿姿势与运动的异常可得到抑制与纠正,同时指导、协助患儿掌握各种生活能力,促进其自理、自立,对患儿的全面康复及将来走向社会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神经病学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1.

[2]陈秀洁,李小捷.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36-337.

瘫痪患者康复护理篇6

【关键词】 不同时期 脑梗死 护理重点 方法

脑梗死患者发病时期可分为3个阶段,急性发作阶段、住院急救阶段、出院后回家康复防治阶段。脑梗死每个阶段护理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陪护人员掌握脑梗死不同时期的科学护理方法,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急性发作阶段的护理

对轻型患者可让其平卧,头高30°左右,无论采取何种运输工具,应将患者尽可能在1~2 h内送至附近的市级医院,避免先到小医院因无相应的检查设备转院而耽误时间。重症患者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急救车时如患者已出现意识障碍、呕吐等症状,可将头侧向一边,以免呕吐物误吸入肺。

2 住院急救阶段的护理

2.1 协助护理

脑梗死患者多伴有肥胖、糖尿病,发生偏瘫后,局部神经营养障碍,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一旦发生可因感染发热而加重脑血管病,严重者还可引发败血症而致患者死亡。所以,家属在陪护时应注意定时给予翻身、拍背,用温水将皮肤擦洗干净,并轻轻按摩被压过的部位,尤其是骨骼较突出的部位,如脊柱、骶尾部等。翻身的频率一般2 h左右1次。如果发现已有皮肤破溃要报告医护人员及早处理。有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勤换尿布,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清洗干净,擦干并扑上爽身粉。

2.2 饮食方面

部分患者由于主管吞咽的肌肉瘫痪而出现吞咽困难。患者在吃饭,尤其是喝水时出现呛咳,甚至食物从口鼻处喷出。此时要注意不能勉强让患者进食水或药物。对轻型患者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软饭等。将蔬菜、肉末等副食煮烂切碎拌在饭里,避免过稀过干的食物,这样容易被吞下。口服药物如无禁忌,可研碎后拌在食物里。重症患者则需要鼻饲饮食,即通过鼻孔将一根胶管插入胃内,将米汤、牛奶、菜汁等食物用注射器注入胃中,以保证足够的营养。同样可将口服药物从胃管中注入。注意所注入的食物及药物一定不能有大的颗粒,以免堵塞胃管。鼻饲饮食在一定阶段是保证治疗的必须手段,直接关系到患者抢救的成败。有的患者和家属不愿接受胃管,让患者勉强吞咽,这样很危险,如果食物误吸入呼吸道,轻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2.3 观察病情变化

脑梗死患者起病相对较缓慢,起病时症状较轻,多数不会有意识障碍。但病情可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进行性加重。尽管医护人员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治疗,有时也不能阻止病情进展。如果堵塞的血管较大,脑组织坏死的面积大,脑水肿明显时,患者可能逐渐出现嗜睡,即叫他能醒、不叫立即又入睡,严重者可进入昏迷。家属要注意观察患者瘫痪肢体力量是否逐渐变小甚至完全不能活动,精神状态如何,如发现患者嗜睡、精神萎靡,要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同时,对危重患者要记录每天进食进水的量、尿量等,以便医生参考。

2.4 早期帮助患者活动瘫痪肢体

发病第2天如果病情平稳即可开始做肢体的被动运动,即帮助患者瘫痪肢体进行伸屈活动。这样有利于促进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肌力和关节活动度,防止肢体挛缩变形。不活动时应使患者的瘫痪肢体处于抗痉挛体位,即仰卧时患侧上肢放在一枕头上使之稍呈外展、外旋,肘关节微屈曲,腕关节稍背伸,手握一适当大小的圆柱物体,如手纸卷。垫起背部,使之向前向上;下肢外侧臀部垫起使之髋关节内收,骨盆前挺,膝关节下垫一软枕头使膝关节屈曲,踝关节应保持90°,以防止足下垂,可让患者足顶在床或墙上或自制夹板。仰卧时头高30°为宜,不可过高。侧位时应尽可能采取瘫痪肢体在上的体位,在胸前及下肢前各放置一枕头,上肢伸展、下肢屈曲放在枕上。

2.5 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

患者从正常人突然丧失活动能力及语言能力,以至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在感情上难以承受,故常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喜怒无常,甚至人格改变。家属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安慰鼓励患者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尽量避免让患者情绪激动。

3 患者出院后恢复期的家庭护理

3.1 科学准确用药,预防脑梗死复发

脑梗死属于高复发不可逆性的慢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出院后仍需按医生嘱咐规律服药,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动脉硬化的基础病变,并定期到医院复查[1]。常用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如拜阿司匹林;脑保护营养药物,如脑活素片;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双效类现代中药。

3.2 尽早、积极地开始康复治疗

如前所述,脑梗死形成后会留下许多后遗症,如单瘫、偏瘫、失语等,药物对这些后遗症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积极、正规的康复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有些还可以回到工作岗位。有条件者最好能到正规的康复医院进行系统康复。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到康复医院治疗者,可购买一些有关方面的书籍和录像带,在家自己进行。康复宜及早进行。病后3~6个月内是康复的最佳时机,半年以后由于已发生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康复的困难较大,但同样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3.3 日常生活训练

患病后许多以前的生活习惯被打破,除了要尽早而正规地训练患肢,还应注意开发健肢的潜能。左侧偏瘫而平时又习惯使用右手(右利)的患者,此时要训练左手做事。衣服要做得宽松柔软,可根据特殊需要缝制特殊样式,如可以在患肢袖子上装拉锁以便去看病时测量血压。穿衣时先穿瘫痪侧,后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后脱患侧。

3.4 后遗症的功能恢复护理

(1)语言不利:语言障碍的患者情绪多焦躁、痛苦。医护人员要多接触患者,了解患者痛苦,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心理。必须尽早地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耐心纠正发音,从简到繁,如“e”、“啊”、“歌”等,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并配合针刺哑门、通里、廉泉等穴,这利于促进语言功能改善和恢复。(2)肢体功能障碍:急性期护理上要注意将瘫痪肢体置放功能位置,以防肢体发生挛缩畸形,多采用仰卧位和侧卧位。在患者病情稳定情况下,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天2~4次,每次5~30 min。并配合药物治疗,按摩患侧肢体,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等。嘱患者经常用热水浸泡患侧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

参考文献

瘫痪患者康复护理篇7

【摘要】:脑性瘫痪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其病程长,难以治愈。越早发现并干预治疗,患儿的预后收益越大。本文对78例婴儿期重度脑性瘫痪的一般护理、饮食护理、服药护理、穿衣护理、拍背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出院护理等方法进行总结。在运用这些护理方法中,所有患儿无1例死亡,仅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无1例患儿出现褥疮等并发症,精心优质护理对婴儿期重度瘫痪患儿的康复非常有益处。

【关键词】:脑性瘫痪婴儿期重度护理方法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从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常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等多种障碍。CP的发病率在1.8‰-4‰左右,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高危新生儿的抢救存活率升高,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有研究认为[2],0-1岁是大脑发育最迅速和代谢能力最强时期,CP儿童接受早期的优质护理,意义非常重大。我院作为北京市唯一指定接受弃婴的医疗单位,每年收治约150例脑性瘫痪的弃婴。脑性瘫痪弃婴,需要长时间卧床,极其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褥疮、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该类患儿需要优质的护理措施。本文拟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期间的78例婴儿期重度脑性瘫痪患儿,进行优质护理并观察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2004年全国小儿脑瘫专题研讨会纪要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3],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期间的78例婴儿期重度脑性瘫痪患儿,男婴40例,女婴38例,所有患儿实施骨龄检测,采用G-P图谱法报告骨龄,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年龄12个月,所有患儿均属于婴儿期。脑瘫类型:痉挛型51例,不随意运动型17例,混合型10例。所有患儿型CT检查,其中颅内出血病灶者23例,其余患者均可能因其它原因引起瘫痪。

1.2护理方法

1.2.1一般护理

CP患儿与感染患儿分室居住,以防止交叉感染。保持病房安静清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室内温度保持20-22。C,湿度保持55%-65%,每日紫外线消毒两次,1小时/次。定时巡视病房,尤其加强夜间巡视,防止小儿坠床、自伤、他伤等其它意外事故发生。及时清理大小便,保证皮肤清洁,无臀红发生,及时更换衣服、床单、被褥等。保暖,患儿的衣服选择应柔软舒适。餐具、奶具定期煮沸消毒。预防湿疹和有条件情况下适当进行户外活动等。

1.2.2饮食护理

给予脑CP患儿选择高热量、高蛋白及富有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瘦肉、肝、蛋、乳及新鲜蔬菜水果。对独立进食困难患儿,在喂食时,切勿在患儿牙齿紧咬情况下将匙硬行抽出,以防损伤牙齿。多数CP患儿因喉间肌肉运动异常,所以极易在饮食中发生呛咳,从而造成窒息。正确的喂食可以避免患儿误吸。无论哪一类型的CP患儿,进食时的选择与摆放一定要遵循抑制全身肌张力升高的原则,避免不必要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动作出现。多采用半坐位,头稍向前屈。无力自行吞咽者,应采取鼻饲喂养,速度宜慢,每次喂前回抽胃液,观察胃管是否在胃内。喂食后观察有无食物反流及呕吐,然后灌喂5-10ml温开水,以免食物滞留胃管内,造成管内细菌滋生繁殖。

1.2.3穿衣护理

CP患儿穿衣时,可选择侧卧位或坐位,应尽量避免仰卧位,因为仰卧位可以加重患儿伸直的姿势,穿衣时可使患儿肩向前倾,臂伸直,便于穿上衣袖,又可使患儿双腿易于分开,髋、膝、踝易屈曲,方便穿入裤、鞋、袜,头、眼、手都在身体的中线位置,便于患儿看见动作,易于合作。

1.2.4服药护理

CP患儿用药多选用冲剂,婴儿用药片剂宜捣碎后加糖水吞服。喂药时将患儿抱起或将头部抬高,防止呛咳。对于痉挛型CP患儿抱起时,要使得患儿两腿分开放在抱者两侧髋部,以达到牵张下肢内收肌痉挛的目的。

1.2.5拍背护理

对于CP患儿要求拍背,以促进肺内渗出物的吸收,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护理者以左手或右手掌空,从背部中下部位用均匀的力量由下往上进行拍打,持续3-5分钟,每日2次。此外,CP患儿经常卧床,应该勤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

1.2.6康复护理

对于足内翻、足下垂、剪刀步、足外翻及各关节的挛缩的CP患儿,采用节段性按摩法和屈仲旋转法、指压法、牵张法、易筋法、弹拨法等基本按摩手法,刺激、帮助四肢被动运动,避免痉挛姿势的运动,尽早诱导出正常的运动模按摩手法,利用经络理论,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机制,刺激患儿体内产生适应性和调节性反应变化,从而收到良好的按摩效果。一般经过长期良好的按摩手法,可引发正常的姿势反射,产生积极的主动运动,加以药物治疗可以促进脑瘫患儿的脑部新陈代谢,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补充大脑发育的营养物质。

1.2.7心理护理

CP患儿由于肢体残疾,限制了部分外界活动,常伴有心理及行为的异常,因此较正常儿童需要更多的关爱,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卑感、孤独感、注意力不集中、爱发脾气、爱哭闹、喊叫[4]。护理者首先要给予患儿生活上的照顾,主动查寒查暖,与患儿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要尽可能的多给予拥抱,使得患儿能够得到母爱的感觉,祛除孤独感。

1.2.8出院护理

我院CP患儿均为弃婴,患儿得到基本医护干预及全身体检后,待病情平稳,送往儿童福利院。出院之时,应该清理好患儿生活用品,以及患儿父母遗留物品,一并随患儿带走。将患儿护理注意事项及相关护理技巧告知福利院护工。

2结果

经过精心护理及初步康复训练,78例患儿无1例死亡,全部出院,平均住院26天。其中,2例并发坠积性肺炎,无1例并发褥疮。

3讨论

CP为一种持续、难治性疾病,其主要致病原因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等。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高危新生儿的抢救存活率升高,而脑瘫发生率随之上升,是目前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且脑瘫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日常生活及学习,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目前,CP没有一种确切治愈的方法,临床上多采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矫形器的应用、言语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家庭训练计划、特殊教育、药物治疗等治疗手段,但无论哪种治疗,其精心护理是不可或缺的。

CP患儿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其护理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要比护理普通孩子付出更多的心血。脑瘫患儿病情复杂,症状多样,必须细心观察患儿,及时采取措施。根据每个患儿具体的病情、心理、在临床护理上作中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灵活应变。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对脑瘫患儿一定要有“四心”,即:耐心、恒心、真心和爱心。

研究发现[5-6],年龄越小,病情越轻,治疗效果越好。脑组织在婴幼儿期,尤其在新生儿期尚未发育成熟,脑组织还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未固定化,这一时期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恢复能力强。因此,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一般都遵循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的原则,以期获得最佳疗效。本文研究的样本,均选用婴儿期的患儿作为观察对象。虽然,所有患儿均为重度CP患儿,但在收到精心护理后,无1例患儿死亡,并且极大的讲的了患儿坠积性肺炎及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CP的病程长,危害大,一定要防患未然,加强妊娠早期保健,可以避免各种有害因素对胚胎发育的损害,进一步提高产科技术,减少产伤、窒息造成的脑缺血缺氧性损害。此外,加强新生儿护理及疾病,如新生儿低血糖、酸中毒、黄疸、严重感染等的防治。对于CP患儿康复要做到“三早”,即:早普查、早诊断、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护理的重要性,予以精心护理,能够预防相应并发症,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秀娟,贺晓梅,盂晓慧.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时的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3):141.

[2]吴秀清,李兰,陈楚源.综合性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76例疗效分析.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23(4):76.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神经病学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1.

[4]方立珍.小儿脑瘫家庭康复训练.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49—50.

[5]盛茗.50例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探讨.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566-2567.

瘫痪患者康复护理篇8

【关键词】 康复护理; 针灸; 周围性面瘫

The Impa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WANG Jing-shan,GOU Xiao-hua.//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14):059-060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care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Methods:112 cases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were taken as study objects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1.All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5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heal time,Portmann score before treatment and 1,2and 3 weeks after treatment,treatment cost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healing time is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Portmann score,1,2 and 3 weeks after treatm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the treatment cos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P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care; Acupuncture;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First-author’s address: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of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7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4.036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在面神经管(茎乳孔)内,由于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Bell)麻痹[1]。本病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驰,不能作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患侧眼闭合不全,额纹消失,唇沟平坦,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压痛及头痛。本病如能早期及时治疗,病情恢复较好。此病除了常规内科治疗外,早期康复护理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早期康复护理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周围性面瘫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6例。其中男66例,女46例。年龄18~64岁,平均(36.8±5.4)岁。病程1.0~28.5 d,平均(11.6±2.8)d。病变部位:左侧48例,右侧6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抗炎、营养神经、活血治疗,同时采用局部针灸。针灸取穴:主穴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配穴有阳白、太阳、颧、下关、承浆、足三里、中脘等。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给予患者心理、生活、饮食、眼部、口腔等多方面的护理,即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配合性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康复护理。

1.2.2.1 局部按摩 按摩前对面部进行热敷,继而用手对瘫痪侧面肌进行按摩,动作要轻柔、适度,每次按摩时间5~10 min,每日早中晚各进行1次。目的:减轻健侧对患侧瘫痪面肌的过度牵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面部神经末梢[2]。

1.2.2.2 穴位按压 选取额部、眼部、鼻唇沟、口角、乳突5个瘫痪点进行穴位按压,用手掌或手指于阳白穴、太阳穴、颊车穴、地仓穴和翳风穴上,依次从上到下进行按压,每次按压时间5 min。目的:通经活络;恢复受损面神经功能[3]。

1.2.2.3 面部功能锻炼 面肌损伤早期鼓励患者坚持做皱额、闭眼、吹口哨、鼓腮、示齿、咀嚼等动作,训练时需有节律进行,每天3~5次。目的: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促进康复[4]。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痊愈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周的Portmann评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抬额皱眉与闭目正常,鼓腮时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留食物残渣,说话和笑时口角无歪斜,面部表情正常;好转: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闭目不紧,鼓腮时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略见不对称;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采用软件包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两组资料间不同时间点的Port-mann评分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时间、治疗费用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周的Portmann评分比较表3。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常于发病数小时或1~2 d内达高峰,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5]。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导致永久性面神经损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面部功能及形象,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而及时早期治疗有着关键作用。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有针灸、减压术、神经吻合术、神经移植或神经交叉吻合术和神经搭桥术等,其目的在于设法恢复神经的功能。

此病除了上诉常规治疗外,全面、早期康复护理也起着重要作用。穴位按压可通经活络,恢复受损面神经功能;面部功能锻练及面部按摩,可使小血管痉挛松解,循环得以改善,减轻急性期不适应的刺激,能使失神经的肌肉得到有效收缩训练,防止肌肉的萎缩和挛缩,能激活神经功能,使瘫痪肌肉逐渐恢复其功能。本研究发现,通过有效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总有效率,缩短病程。可见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过程中,早期康复护理与常规临床治疗有着协同作用,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另一方面,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病程缩短,住院时间短,进一步节省了治疗费用,本研究中已证实。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对于治疗面神经瘫痪有着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吕卓人.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98.

[2] 罗晓梅,陈琼枝.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07,11(4):25.

[3] 刘晓岚,林志瑜.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J].中医药导报,2007,13(7):87.

[4] 金艳芳.护理因素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18(24):135.

[5] 麻丽华.梅花针与针灸结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全科护理,2010,8(36):3348.

上一篇:教育科研研究范文 下一篇:康复锻炼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