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的希望

时间:2022-08-17 11:48:47

摘 要: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是他的短篇小说《都柏林人》中一篇,描述一个名叫伊芙琳的女孩在关键时刻放弃追求自己幸福生活希望的故事。伊芙琳的两次精神顿悟过程陷入两难境地,该人物极具代表性的展现了当时爱尔兰人民精神瘫痪的状态。

关键词:精神瘫痪;意识流;顿悟

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包含了15个小故事,刻画了当时爱尔兰社会人民精神瘫痪状态的全景。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们大多于一系列苦痛或不悦心理经历后有了一种突然意识与醒悟,这种意识与醒悟在文学作品中被称之为“顿悟”。“顿悟”一词源于宗教术语,意指破除妄念觉悟真理,也泛指忽然领悟。从心理学上讲,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顿悟和理解,其特点是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情绪性。而在文学领域“顿悟”也称之为“显灵”,乔伊斯首用这种技巧其在《都柏林人》中,描述都柏林的市民受尽挫折和磨难之后终于在某一关键时刻豁然开朗,看清楚了自己处境,而这也便往往构成故事的高潮。顿悟心理描写技巧奠定了乔伊斯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基础,他本人将之描述成“头脑思绪和精神上的短暂的瞬间的体现”,而这通常是外界视觉或听觉等接触后带来的一连串的心理活动的结果。本文将从此角度出发,通过剖析《伊芙琳》中主人公伊芙琳内心世界分析顿悟手法在人物刻画上的应用,旨在剖析其关键时刻放弃新生活希望的根本性原因。

《伊芙琳》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名为伊芙琳的女孩,满心计划随男友离家出走,追求新的生活希望却又在最后一刻放弃的故事。故事情节虽简单,而女孩在最后一刻突转的决定却让读者出乎意料。在整个故事中,伊芙琳共经历了两次精神上的顿悟。

一.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

伊芙琳出生在一个贫苦压抑的家庭,当她还小的时候,父亲对待母亲还不错,而母亲去世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父亲脾气愈加暴躁,她时刻都有挨受暴力危险,穷困使她的生活艰辛操劳。除此之外她还不得不肩负支撑整个家庭和照顾两个弟弟的重担,生活犹如一汪似水,恰如她屋中的令人窒息的布局环境:“鼻孔里充斥着的带灰尘的印花窗帘的味道”没有阳光与活力。她渴望逃离乏味与恐惧的生活,但是想到母亲去世前她亲口答应的允诺“要照料整个家庭”,她又犹豫并陷入一种错觉中安慰自己其实生活也不是那末不可忍受。然而弗朗克的出现以及他们的恋爱改变了她的生活。作为一名水手弗朗克有着很多有趣的冒险生涯。伊芙琳徘徊纠结于离家出走寻求新生活与自己保守内心的思想的斗争中。当她回忆母亲离世最后凄惨喊着“乐尽悲来”一幕时,她突然意识到在这种平庸中生命将消耗殆尽,犹如行尸走肉,而她本拥有权力与弗朗科一起去追求新生活与鲜活的爱情!于是她决意逃离而且是“必须逃!”在当时男权社会中,作为女人伊芙琳的母亲一生为家庭所禁锢操劳牺牲,无权力去决定什么,甚至连同自己的生命都无法掌控,而伊芙琳也极有可能要被动接受男人的安排与驱使。耳濡目染这一切,这时的她醒悟到只有抗争!只有抗争才能拯救她刚刚绽放的年轻的生命。可以说她女性意识在日日沉重乏味的生活中,在对母亲一生凄苦生活的回忆中被唤醒了。作为一个柔弱的女人伊芙琳极力渴求追求自己生活的希望逃离父权家庭。这是她第一次顿悟,她不想重演母亲一生悲剧,她有权利憧憬并追寻幸福。

二.瘫痪的希望

这第一次精神顿悟只源于思绪中对母亲死前呐喊听觉上的回顾,却并非彻底。既然她已经在失望的生活中寻求到了新的希望,又为何在最后一刻土崩瓦解变成幻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其原:伊芙琳的性格以及从小生长环境。从情感上讲她对于未知的新鲜世界怀有极大热情,却又对旧的事物及其怀旧,并且对爱极其渴望。性情上伊芙琳天性胆小,犹豫不决缺乏行动力。故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她的父亲有一旧友是名牧师。多年之后父亲还经常喜欢向周围人炫耀墙上挂着的这名牧师的照片,也就是说伊芙琳从小生长在这样一个推崇宗教的家庭中,腐朽的宗教观念让她习于万事求助上帝去为她指引迷津,这种思维模式在她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当她到了码头站在川流不息的人海中时,眼前的浩瀚海洋与船只使她意识到水手的生活虽充满精彩刺激,却也充斥着危险不安定,面对辽阔无边的海洋这一视觉冲击她求生欲望与对安全感的依靠的本能驱使伊芙琳感到这破涛汹涌的海浪席卷了她脆弱的内心。而这时弗兰克平日文和男子气的优点消失殆尽,弗兰克在她心中失去了光晕,她的“双手死死的抓住了铁栅栏,像只孤苦无助的小动物”,因此读者也便不难理解为何伊芙琳在最后一刻改变了决定,小说情节的突转使得整个故事进入高潮,伊芙琳的“双眼中再无对弗兰克的爱意,惜别或相互认识时的表情”。伊芙琳在走向码头的一刻精神上进入第二次顿悟,她潜意识中突然明白弗兰克可能不过和她的父亲一样婚后家庭中也是下一个粗暴专权的男人,而她极有可能复制妈妈的悲惨命运永无休止。这第二次精神顿悟使她彻底崩溃绝望,哀莫大于心死。在这里铁栅栏这一意象预示着一种犹如牢笼般的生活,这牢笼虽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在伊芙琳心中却仍旧安全,所以她宁可去做那牢笼之鸟过一种虽生犹死的生活。伊芙琳的希望却彻底的瘫痪。乔伊斯笔下大到爱尔兰民族,小到一个家庭一名年轻女孩子的精神瘫痪无知愚

昧,伊芙琳本人对家庭保守的责任感与性格缺陷,这一切无不致使她放弃可贵的生命自由美好的希望。

三.精神瘫痪的实质

伊芙琳无力挣扎,矛盾彷徨于“是生存还是死亡”这一永为人们探讨问题,反映了以她为代表的整个爱尔兰人民的精神状态。在1904年致出版商的信中乔伊斯指明了他的宗旨是“为我国的道德和精神历史谱写一个篇章,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是瘫痪的中心”。伊芙琳就是都柏林人的代表,作者期待让这样的角色打动人心,让都柏林人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境地。她虽然拥有选择与决定生活的潜力,满可以打破生活中不幸的束缚与羁绊,可她依赖于对生活承受苦痛的惯性,是个很可悲很值得思考的人物,是苦痛人生的牺牲品。《都柏林人》整本小说从不同维度描述了爱尔兰人民生活状态,在这个瘫痪掉了的城市中年轻人虽拥有梦想去打破沉闷的生活束缚却无力于挣扎结果无望。经历两次精神上的顿悟过程小说的主人公全部渴望与梦想最终幻灭,她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并未绽放就从此凋零,而与她一样爱尔兰人民也陷在这种沉重的麻木中。乔伊斯通过伊芙琳的遭遇指出都柏林人瘫痪的内心,冀望他们走出解放自己思想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ChangYaoxin. A Survey of English Literature.TtianJin:NanKai UP,2006.

[2]James Joyce.Stephen Hero.New York:New Directions,1963.

[3]James Joyce.Letters.Vol.I andII. Ed. R.Ellmann.NewYork:Viking, 1966.

[4]James Joyce. Dubliners. 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3.

[5]张宏薇.伊夫琳的多重主题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1).

上一篇:论视角下《论语》选段的翻译批评 下一篇:如何运用主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