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00

吞咽康复训练方法

吞咽康复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护理干预;综述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58-03

吞咽功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发生率高达29%~60.4%[1]。其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呛咳和发音不清晰。卒中后吞咽影响到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心理、肢体、语言功能的康复,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住院费用的增加,还可以导致食物误吸入食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危及生命[2]。吞咽障碍患者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与综合护理干预,对于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信心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对PSD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吞咽障碍的评估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所有脑卒中患者在给予饮食前均应确定有无吞咽困难或误吸的危险。吞咽功能应由经适当培训的医护专业人员,在入院24h内用一种有效的临床方法进行评估[3]。

对于吞咽障碍的评估可以依赖临床医生在床旁进行的体格检查或饮水实验进行,也可使用某种量表,或者是使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对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1.1 临床吞咽障碍筛选方法

此种方法比较简单,安全。需要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采集,包括用药史,吞咽困难发生的频度,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吞咽相关的体格检查需要医师首先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和合作状态,并评估言语、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口舌以及面部肌肉的运动、力量和控制力等。

1.2 洼田饮水实验

由日本的洼田俊夫提出[4-6],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评估方

法,具体操作如下:患者一次饮30mL温开水,观察全部饮完的时间和过程。一般分5级。I级:5秒内一饮而尽,无呛咳;Ⅱ级:饮水超过外秒或分2次以上喝完,无呛咳;Ⅲ级:分1~2次喝完,有呛咳;Ⅳ级:分2次以上喝完,有呛咳;Ⅴ级:呛咳多次,不能将水全部喝完。

1.3 才藤氏反复唾液吞咽实验[7]

由日本才藤教授提出的观察患者随意性吞咽反射的简易评估方法,被检查者采用坐姿,检查者将手指放于患者喉结及舌骨处,让其尽量快速反复吞咽,观察30秒内的吞咽次数和活动度,30秒内少于3次即可认为吞咽困难。

1.4 X线检查

19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的改良吞钡实验也称为电视透视检查。它是透视仪连接在一个视频贮片记录仪或播放仪上。观察患者吞咽含钡剂或碘水的液体、浓汤、固体等不同黏稠度的食物的情况。要求患者分别采取垂直坐位,30°和60°半坐位,观察口咽传送食物的速度和食物误吸的量,能够反映出吞咽困难与患者和食物形态的关系[8]。改良的吞钡实验能够在播放仪上直观地显示吞咽的完整过程,并将其记录下来以供医师进行详细的分析,是目前公认的检测吞咽障碍的金标准。

1.5 内镜评估

患者取坐位,不适用表面麻醉剂的情况下将内窥镜经一侧鼻腔进入口咽部,先检查舌基、咽部及喉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然后让患者食用经美蓝染色的液体、浓汤及固体等不同形态的食团,观察咽时相吞咽活动的速度,记录会厌和梨状隐窝是否存在溢出物,记录误咽情况,从而确定最初的摄食情况[8]。

2 护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干预

杨[9]运用达标理论强调护患双方共同参与护理过程的重要性,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实现既定的健康目标。并指出护士应当评估患者角色以及社会背景,据此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提供个性化护理,有助于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陈卫东[10]在对294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过程中提到心理护理的作用,他指出客观地为患者解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疑虑和对预后的担忧,医护人员应当言辞恳切,让患者感受到人性的关怀和温暖。范凤媚等[11]认为:护士通过成功案例来对患者进行宣教和说服具有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信心的积极作用。

2.2 康复训练干预

康复训练是目前治疗PSD最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间接康复训练和直接康复训练。

2.2.1 间接康复训练 间接训练(基础训练)是针对那些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也称口、颜面功能训练。间接康复训练不使用食物,误吸、窒息等危险比较小,所以不仅适用于轻度患者,也适用于中重度摄食-吞咽障碍患者,包括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冷刺激法与空吞咽,屏气-发声运动,咳嗽训练。

牟园芬[12]对108例卒中后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实行早期的康复训练,主要为口腔肌群训练,观察时间为半年,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以及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杜爱利[13]将57例PS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采取神经内科一般护理常规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口腔、咽喉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口腔肌群运动训练,有效咳嗽训练结果显示,接受早期康复训练的患者,吞咽困难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治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谭佳容[14]用带冰块的筷子或冰冻棉棒刺激患者双侧咽弓,配合舌肌训练,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率为95.91%。李少红[15]对治疗组患者采取直接康复训练同时结合基础的发音训练,舌肌训练和鼓腮训练,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好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2.2.2 直接康复训练 直接训练又称摄食训练,是指结合,食物形态,喂送方法等协助患者进食的具体方法,当间接训练获得了功能改善后,即可协助患者进行摄食训练。适用于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能产生吞咽反射,少量误吸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1)合适的:一般让患者取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头转向咽部一侧,颈部前屈也是预防误吸的一种方法,能减少食团通过咽部的时间。(2)食物的准备:对食物的选择应兼顾营养的需要,营养均衡,种类多样。适宜吞咽障碍患者的食物特征为柔软且密度均一,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道时容易变形,不易在黏膜上残留[14],以偏凉食为宜,因为冷刺激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根据病情营养搭配饮食,低盐低脂、易消化。应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原则上先易后难,先稠后稀。对轻度吞咽障碍者应予半流质或软食,对于中度吞咽障碍应予糊状饮食。对于重度吞咽障碍者,由于进食量极少,又易引起窒息,导致吸入性肺炎,加重病情,易及早实施鼻饲饮食。(3)喂食方法:以少食多餐为原则,为患者喂食应当掌握合适的一口量,正常人约为20mL。对患者进行摄食训练时,如果一口量过多,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残留导致误吸,过少则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先以少量(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逐渐摸索出适合患者的一口量。食物应尽量放在如口腔健侧后部。为使食物全部咽下,每次进食后应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11]。周金英等[16]认为PSD患者进食时尽量取坐位或半卧位,应避免患者过度饥饿,喂食时应将食物置于健侧口腔,并将食物送至舌根部,确定食物咽下后再喂第二口,速度易慢,不可催促患者。餐后30~40min取坐位或半卧位,此期间不宜翻身扣背。另外床旁备负压吸引,进食时如出现呛咳、窒息、呼吸困难等要立即将食物吸出。(4)喂食器使用:适用于因舌肌功能障碍而不能够将食物运送到口咽部的患者,为了防止食物在口腔内滞留,可以使用50mL注射器连接软的橡胶管,将流质糊状食物直接注射至口腔后部[17],此法还有利于操作者掌握注食量。

3 讨论

PSD治法多样且疗效肯定,应当根据吞咽障碍点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卒中后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早进行干预,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和饮食指导[18]。但尚存如下问题:(1)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2)治法多样,但缺乏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综合方案研究[19]。多学科管理模式下的个体化治疗是今后治疗PSD的重要方向,高金玲等[20]认为早期的多学科管理小组成员的介入,对患者的摄食-吞咽障碍功能进行及时的评估,并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在内的多学科管理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护理干预和评价措施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也应当确定评价体系,规范操作标准,发挥协调和沟通作用。此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护士并不能代替家属或者患者本身,护士充当帮助者的角色应当教会患者正确系统的康复训练方法,获得家属的信任并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家庭的支持作用[21],使得康复训练在家庭单位中得以延续,最终使患者达到自我护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国敏.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综合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6):146.

[2] 吴航.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5(8):113.

[3]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5.

[4] 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218.

[5] 朱蔚林,漆松涛.桥小脑角脑膜瘤的诊断及其治疗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6,33(1):21,24.

[6] 陈胜云,张婧,赵性泉.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J].北京医学,2007,29(1):4-6.

[7] 高怀民.脑卒中吞咽障碍的7级功能分级评价[J].现代康复,2001,5(10):78.

[8]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22.

[9] 杨.达标理论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10):91-92.

[10] 陈卫东.294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护理干预研究[J].当代护士,2012(1):113-114.

[11] 范凤媚,邝志强,陈卓铭,等.系统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7):40-41.

[12] 牟园芬.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促进卒中患者康复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8):864-865.

[13] 杜爱利.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67-268.

[14] 谭佳容,陈昌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60-261.

[15] 李少红.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J].求医问药,2012,10(1):291.

[16] 周金英,高媛,杨娇,等.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J].河北临床护理,2012,2(2):155-159.

[17] 甘燕玲,黄丽君.吞咽困难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22):2044-2046.

[18] 康晓明,张晖,刘宏久.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63-64.

[19] 阚保红,常静玲,高颖.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56-58.

[20] 高金玲,吕桂玲,宋剑,等.多学科管理小组早期干预对脑卒中后摄食-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7):1097-1098.

[21] 张靖,王拥军,张姗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检查及康复方法的选择[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0):632-633.

吞咽康复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 脑卒中 ; 吞咽障碍; 康复护理

【中国分类号】 R26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83-0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吞咽障碍可造成营养成分摄人不足,且易出现吸人性肺炎、窒息,同时易引起患者悲观失望的心理,致使自我生存信心下降,影响脑卒中整个治疗过程[1]。因此尽早实施康复介入,改善其吞咽功能,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我科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200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有计划地进行系统有效地以吞咽饮食训练为中心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均为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住院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界心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CT或MRT确诊的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入选标准:经过筛查有卒中相关的吞咽困难,无明显智障或感觉性失语等影响患者理解指令情况,并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康复护理组100例,男 56例,女44例,年龄为39~76岁,平均为年龄为51.4±l0.1岁;对照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为34~78岁,平均为年龄为51.8±9.8岁。吞咽功能评价标准参照日本洼田氏饮水试验:让患者按习惯饮下30ml温水,根据饮水结果进行分级:1级:能不呛地一次饮下30ml温水;2级:分两次饮下,能不呛地饮下;3级:能一次饮下,但有呛咳;4级:分两次以上饮下,有呛咳;5级:屡屡呛咳,难以全部咽下。康复组中评价结果是5级26例,4级40例,3级20例,2级14例,对照组5级28例,4级38例,3级18例,2级16例。两组在性别、体重、病情程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

1.2 方法:① 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康复护理组入院后第一餐即进行以吞咽饮食训练为中心的康复护理训练。②心理护理 脑卒中发病急,致残率高,且伴有多种障碍并存,尤其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影响,易出现烦躁、易怒和抑郁情绪,甚至拒食等心理。有效的沟通与良好的护患关系、适时的健康教育和舒适的住院环境可以使患者增强自信心,配合治疗。③ 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 (1)功能康复训练:一般安排在饭前,每日三次,每次20分钟。训练时,先清洁口腔,再用蜂蜜按摩口腔粘膜及舌。颈部活动度训练,即做头颈部前曲、后伸,左右旋转,左右侧头;呼吸训练,深吸气-憋气-咳出;面颊、唇等吞咽相关肌群的功能训练,即做吸允动作,张口、闭口、鼓腮、吐气动作;咀嚼动作,即舌运动训练:舌向前、左、右、上、下各方面的主动运动,训练者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各方向牵拉的被动运动,舌在口内将两侧面颊顶起,也可以在面颊稍加阻力;下颌向两侧运动,逐渐加速。唇力量训练,包括闭唇、撅唇和嘴角上抬,每个动作维持5s。冷刺激,即在患者吞咽前用冰冻的棉棒沾少许水,轻轻、长时间触碰软腭、舌根和咽后壁,然后做吞咽动作。(2)发音运动:发音与咽下有关,先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让患者从“你、我、他”开始每字每次两遍,通过张、闭口动作,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3)特殊的吞咽技巧训练:空吞咽、侧方吞咽,当患者吞咽时,咽喉上提,让患者在上时停止吞咽动作,保留5s。④ 摄食训练 (1):可抬高床头30~90度,颈部垫一靠枕,使头颈轻度20度向前,这种可以到达最大的气道保护[3];偏瘫者以垫枕起,身体也可倾向健侧30度,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道,若患者头部能转向瘫痪侧80度,此时健侧咽部扩大[4],使食物容易进入,防止误咽;(2)食具选择:宜用薄而小的勺子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3)入口量:先以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至1汤勺大小为宜,约10-20ml;(4)食物的形态: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程度选择,原则是先易后难。糜烂食物最易吞咽,固体食物最难吞咽,糊状食物不易误吸,液状食物易误吸。患者如能够咀嚼,但不能向口腔深处送进食物,可用汤勺每次少量将食物送至舌根处,让患者吞咽,偏瘫患者应向健侧送食。如为中度吞咽障碍者,可将少量稠粥至健侧舌后方,指导患者用舌搅拌食物,抬起舌头,舌顶向上腭。教患者先有吞咽意识,后做吞咽动作。重度吞咽障碍者及早实施鼻饲。进食环境安静,少说话,不能进行任何处置,避免分散注意力而引起呛咳。患者食物应食细、软、易消化、密度均匀、有适当粘性而不易松散、易变形为原则。煮好的粥用搅拌机搅匀,可以扩大食物范围,同时避免了因为骨刺、大的菜丁不能吞咽的问题。喂食者要耐心,应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进食时间,进食后清洁口腔。禁食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⑤ 观察指标 每天记录进食后疲劳感及程度,是否存在呛咳、误咽及程度,每次进食所需时间,进食后口腔残留食物的数量,每次进食食量及种类,需帮助程度等。⑥疗效评定 根据吞咽功能恢复状况及日本洼田饮水试验等对吞咽功能训练疗效进行评价。显效: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提高1~2级,营养状况良好,无并发症;有效:吞咽障碍症状明显改变,饮水试验提高1级,营养状况好;无效:吞咽障碍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饮水试验无变化或在3级以上。⑦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检验水准a=0.05,以P

2. 结果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14 d后康复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2%,其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5],其发生率可高达30-65%[6]。正常吞咽分为口腔、咽、食道三个时相。食物入(口腔相)时,需要舌上举,使食物沿着硬腭从舌尖被推至舌根,抵达诱发咽反射的部位,随之发生吞咽动作。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越早越好,此时患者还没忘记自己的咽下习惯,咽下肌群还未发生废用性萎缩,及早进行发音,舌及咽下肌群的的锻炼,细致耐心地教会患者正确的吞咽方法,不但能有效的防止误咽,而且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大有益处。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干预是最大限度降低残疾的方法,同样对于吞咽障碍进行早期康复锻炼亦能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我们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点。

参考文献

[1] 贾海燕,肖爱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1):12―15.

[2] 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79―380.[3] 张连菊.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2007,22(20):1911-1913

[4] 朱小玲,何红.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9,26(11A):15-16

[5] 袁智敏,黄利荣,陈紫玲.凝固剂加肠内营养剂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834―3835

吞咽康复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鼻饲;吞咽功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0(a)-0044-04

Observation 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training methods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LI Hong1i1 MIAO Shanzhi2 YANG Jian1 ZHANG Ying1 DING Shanshan1 WANG Meijun2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Shanghai Xuhui Central Hospital, Shanghai 200031, China; 2.Shanghai Xuhui Federation of Disabled Persons,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raining methods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Methods Sixty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by nasal feeding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Shanghai Xuhui Cent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ll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 treatment group B and treatment group C,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 In control group A,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ngue muscle motor training, mandibular training and feeding direction; the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B were treated additionally with Mendelsohn method on basis of control group A; the 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C were treated additionally with ice lemon stimulation on basis of control group A. Once a day, 30 min each time, 12 days was as a course. The changes of feeding-swallowing function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feeding-swallowing function score of treatment group B was (4.20±1.08) points, and the feeding-swallowing function score of treatment group C was (6.20±0.77) points, both groups had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 group A [(2.67±0.82) points] (P < 0.01).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B was 80.00%, and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C was 95.00%, both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 group A (45.00%) (P < 0.05). Conclusion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ngue muscle training, mandibular movement training, feeding direction and lemon ice stimulation can improve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which is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 for the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by nasal feeding.

[Key words] Stroke; Dysphagia; Nasal feeding; Swallowing function training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已有研究证明,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0%~78%[1]。脑卒中后重度吞咽障碍可严重影响饮食、引起误吸误咽,进而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延缓脑卒中疾病恢复。研究显示,约有34%的脑卒中死亡患者是由吸入性肺炎所致[2-3]。临床上此类并发症一般采用插鼻饲管治疗,并积极给予吞咽功能训练。目前,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吞咽功能训练效果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吞咽障碍训练方法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并鼻饲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纳入、排除标准筛查,确定受试者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治疗组B、治疗组C,每组20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4];②意识清楚且病情稳定,能配合康复治疗;③患者吞咽障碍并留置鼻饲管;④不忌电刺激;⑤摄食-吞咽功能评定标准评分为2分;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由肌病、周围神经病或运动神经元病所致吞咽障碍;②认知功能严重障碍或听理解能力严重低下不能配合治疗者;③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弱;④忌电刺激者。

1.4 退除标准

①突发二次卒中或其他重大疾病;②中途自动放弃者;③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差,不愿配合治疗。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A患者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舌肌运动训练、下颌运动训练和进食指导。治疗组B在对照组A的训练方法上加Mendelsohn训练法。治疗组C在对照组A的训练方法上加冰柠檬刺激。

1.5.1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采用美国第一代Vitalstim吞咽电刺激仪。刺激参数波宽为700 ms、频率范围在30~80 Hz、刺激强度为5~10 mA的双向波。根据患者吞咽障碍情况选择放置电极的位置,并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感觉,如被捏、推揉等感觉,根据患者的表现调整刺激强度,以能见到患者有吞咽动作为最佳[5]。每次电刺激治疗时间为20 min,每天1次,连续12 d为1个疗程。

1.5.2 舌肌运动训练 若患者舌不能主动运动,用吸舌器的吸头吸紧舌前部,轻轻地用力向各个方向牵拉舌头。当舌运动功能有所改善时,治疗师也可适当施加阻力,以促进其运动功能进一步正常化。每次治疗时间为5 min,每天1次,连续12 d为1个疗程。

1.5.3 下颌运动训练 指导患者尽量张口至最大维持5~10 s,然后松弛,下颌向左右两侧运动。对于咬合关节较紧的患者,可对其颞颌关节处实施关节松动手法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5 min,每天1次,连续12 d为1个疗程。

1.5.4 进食指导 为照顾者提供进食指导,包括患者进食时的、一口量、食物的形状及误吸等。进食分为坐位和半坐位。坐位时身体坐直,稍向前倾斜30°,颈部稍向前弯曲。半坐位时协助患者取30°~60°卧位,头部前屈,患侧肩部以枕垫起。进食从少量开始再逐渐加大,尽快掌握最适合患者每次吞咽的进食量。刚开始尝试经口进食时,一般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如鸡蛋羹、酸奶等),然后再逐渐根据患者吞咽能力及饮食喜好选择食物,食物的形状从糊状食物、婴儿粥、半流质、消化软食过渡到正常。每3天进食指导1次,共指导4次。

1.5.5 冰柠檬刺激 首先用预先自制的冰柠檬片和长棉棒刺激患者腭弓、软腭、舌根、舌两侧及咽喉壁组织,然后让患者用嘴唇抿柠檬片或挤少量柠檬汁滴到患者口中,以诱发患者吞咽动作,并嘱患者反复做吞咽的动作。根据患者反应情况,逐渐增加冰柠檬酸刺激量。每次治疗时间为5 min,每天1次,每次刺激3~5 s,间歇30 s,连续12 d为1个疗程。

1.5.6 Mendelsohn训练法 对于喉部可以上抬的患者,当吞咽唾液时,让患者感觉有喉向上提时保持喉上抬位置数秒。对于上抬无力的患者,治疗师用手上推其喉部来促进吞咽。只要喉部开始抬高,治疗师即可用置于环状软骨下方的食指与拇指上推喉部并固定。每次治疗时间为5 min,每天1次,连续12 d为1个疗程。

1.6 评估方法

采用腾岛一郎制订的摄食-吞咽功能评定标准[6]。此量表分为3个阶段:单纯经口腔摄取、经口腔摄取和替代性营养法并用、单纯替代性营养法。这3个阶段又可根据食物形态、经口腔摄取与替代性营养比率、具体的替代性营养法等进一步细分。共10分,范围从1分(吞咽困难或无法进行,不适合吞咽训练)到10分(摄食-吞咽能力正常)。临床疗效评定标准[7],基本痊愈:治疗后评分达9~10分;明显好转:治疗后评分达6~8分;好转:治疗后评分达3~5分;无效:治疗前后无提高,仍是2分。基本痊愈、明显好转、好转之和为有效。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主效应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摄食-吞咽功能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B和治疗组C治疗后摄食-吞咽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A摄食-吞咽功能评分存在小幅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组间比较,治疗组B和治疗组C治疗后摄食-吞咽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A,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B、治疗组C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进食和吞咽是人类个体生存的本能和味觉美感的享受。吞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基本生存功能,也是最典型的、复杂的反射活动之一[8]。吞咽障碍是指吞咽固体食物或液体时出现呛咳或不能一次完成、进食缓慢等[9]。脑卒中后重度吞咽障碍不但影响水和营养物质的摄取,并且还可以导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所以必须插鼻饲管来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10]。但是长期滞留鼻饲管的患者也会出现诸多不良的影响,如贲门肌肉松弛、胃肠蠕动减缓、肺部感染的概率增加或吞咽反射更加减弱[11]。若得到及时有效的吞咽功能训练,85%以上的患者可以恢复部分功能或症状减轻,提高生活质量,重返家庭,重返社会。否则,患者错失了最佳康复时机,有可能终身经鼻饲进食,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生活质量降低,所以及时给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对改善吞咽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康复,一方面依赖受损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另一方面依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组代偿。但这种神经功能的重组代偿不会自然发生的,而是接受反复刺激、训练、应用的成效[13-14]。吞咽功能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也重建了中枢神经系统网络及侧支芽生,扩展了皮质感觉区。更重要的是,多种吞咽训练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预防吞咽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逐渐提高吞咽意识,改善吞咽肌肉运动的协调性,使吞咽功能逐步恢复[15]。

美国第一代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是唯一美国FDA认证的临床治疗仪,Vitalstim电刺激不仅首先加强了Ⅱ型肌纤维募集[16],而且也增加了中枢神经系统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使受损的神经复苏,促进大脑皮质功能重组[17]。它可以较快速地获得进食功能的改善,即时效应明显,长期坚持使用可以很大幅度提高或恢复患者吞咽功能[18],因此也被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主要表现在口腔期和咽期,口腔期主要表现之一是随意性舌的运动与吞咽相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舌没有关节,产生力量时,通过协调运动变形,使速度和灵活性达到最佳状态,所以加强舌运动训练可以强化口腔运动,力量及协调的控制,促进感觉恢复,从而提高口腔控制食团及运送食团的能力,加快吞咽启动,提高进食及吞咽能力。下颌运动训练可以加强上下颌的运动控制、稳定性及协调性,从而提高进食咀嚼的能力,使食物形成食团。Mendelsohn训练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吞咽技术,为了增大喉上抬的幅度,并借此增加环咽肌开放的时间与宽度,改善吞咽的协调性,进而起到代偿和改善吞咽功能的作用。冰刺激可使感觉传入增加,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树突侧支长芽及突触阈值改变[19],增强吞咽反射领域对食物的敏感性,提高对吞咽反射迟缓或消失患者进食的注意力。同时,冰刺激还激活处于储备或休眠的神经功能,改善神经兴奋性及吞咽肌肉的协调性,重造神经功能网络[20]。另外,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共同支配了舌的味觉和感觉。使用冰柠檬还可刺激舌体味觉及浅感觉,增强患者吞咽前感觉的输入,恢复患者的味觉感知能力,减少口咽运动开始参与的阈值,缩短口咽反应的延误时间,加快口咽运动的启动。进食指导时,加强家属有关误吸的相关知识尤为重要,家属严格按照治疗师要求的操作,可以大大降低误吸概率,患者可以尽早拔鼻饲管,彻底经口进食。神经肌肉电刺激、舌肌运动训练、下颌运动训练、进食指导结合冰柠檬刺激,是将间接训练方法和直接训练方法相结合,对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表现的吞咽障碍如咀嚼无力、吞咽启动延迟、反复吞咽及误吸等进行了针对性、系统性的训练。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C、治疗组B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虽然本文中神经肌肉电刺激、舌肌运动训练、下颌运动训练、进食指导结合冰柠檬刺激,有效地改善了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的吞咽能力,早日经口进食、拔掉鼻饲管,减少肺炎的发生率,改变生活质量,但是对照组A由于病例数比较少,而且治疗时间比较短,有效率仅有45.00%,所以在以后的训练中可以继续研究观察。

神经肌肉电刺激、舌肌运动训练、下颌运动训练、进食指导结合冰柠檬刺激是一套实用性强、效果佳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法,其充分发挥了脑卒中伴吞咽障碍鼻饲患者的进食潜在能力,以利于其早期拔除鼻饲管,恢复正常经口进食,以达到均衡营养、预防并发症、促进身体功能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Martino R,Foley N,Bhogal S,et al. Dysphagia after stroke:incidence,diagnosis,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J]. Stroke,2005,36(12):2756-2763.

[2] 招少枫,窦祖林,兰月,等.康复期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12):967-971.

[3] Maeshima S,Osawa A,Miyazaki Y,et al. Influence of dysphagia on short- term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J]. Am J Phys Med Rehabil,2011,90(4):316-320.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5] 闫豫萍.康复训练和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 10(12):1452-1454.

[6] 藤岛一郎,大熊るリほか.假性球麻痹による咽下障害とリハどリテ-シヨソ[J].神经内科,1997,47(1):32.

[7] 王娟,李志伟,余雨.电刺激及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39(8):1131-1134.

[8] 窦祖林,唐志明,兰月,等.吞咽障碍临床与研究进展――美国、日本吞咽障碍年会热点透视[J].中国康复杂志,2013,28(9):859-861.

[9] 江小荣,孙智成.针刺-吞咽治疗仪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9):79-80.

[10] 孙铮,张敏,郝艳青,等.吞咽障碍患者进食安全评估指标的构建[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141-142.

[11] 王卓,宋为群,屈亚萍,等.整合性吞咽功能康复法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鼻饲患者的作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11(7):342-346.

[12] Carty A,McCormack K,Coughlan GF,et al. Alterations in body composition and spasticity following subtetanic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raining in spinal cord injury [J]. J Rehabil Res Dev,2013,50(2):193-202.

[13] 董继超,马跃文,耿咏梅,等.吞咽基础训练与摄食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9):685-686.

[14] Gross JC,Goodrich SW,Kain ME,et al. Determining stroke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level of nursing care [J]. Clin Nurs Res,2001,10(1):40-51.

[15] 匡晓明,荣阳,孙卓,等.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训练[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0):160.

[16] 张开容,谭贵基,区健刚,等.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5):14-15.

[17] 王线妮,林宏,齐海妮,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3):222-223.

[18] 马蓓艳,胡江飚,陈海挺,等.Vitalstim吞咽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12):1332-1334.

[19] 陈立典,陶静.应用针刺配合冰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1):849-849.

[20] 卢彩霞,陈淑萍.不同冰刺激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影响[J].中国现代护理杂志,2014,20(4):376-378.

吞咽康复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延伸护理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 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35-02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比较普遍的一种临床并发症,大部分急性脑卒中患者均存在吞咽障碍的症状。吞咽障碍很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以及脱水等现象[1],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延长了住院所需时间,导致死亡率、致残率升高。以往研究资料表明,住院期间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临床诊断、及时实施分级吞咽功能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吞咽功能。但是,出院时,一些患者还是具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对患者的正常生活有所影响,延伸护理干预能极大程度改善患者的吞咽能力。现选择2013.07-2014.07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一步了解延伸护理的优越性,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07-2014.07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将其随机性分成两组,常规组与延伸组各有患者43例。延伸组中,包括29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均在43-88岁之间,平均年龄(51.92±4.37)岁。其中,脑梗死者33例,脑出血者10例。对照组中,包括30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均在44-89岁之间,平均年龄(52.85±4.72)岁。其中,脑梗死者31例,脑出血者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相比,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可比性较强。

1.2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分级吞咽功能训练。在出院当日责任护理人员通过洼田饮水试验评估两组患者的吞咽能力。在出院以后,常规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定期进行复查。延伸组患者出院前,责任护理人员对患者或其家属实施分级吞咽功能训练培训,同时进行定期复诊指导、电话回访,主要是饮食指导、药物指导、心理咨询以及吞咽功能训练等[2],每天一次,每次训练时间30-40分钟,持续锻炼一个月。患者每周回院进行复诊,由责任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者吞咽功能的康复情况,同时指导患者或其家属如何解决训练期间存在的问题。具体康复训练方法包括:(1)吞咽能力分级标准为5级的患者,给予静脉营养或者鼻饲。在出院时,责任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家属相应的鼻饲护理,选择富含营养物质的流质食物,鼻饲流质温度控制为38-40摄氏度,每次200 ml,每4小时一次。每天配制新鲜的鼻饲液,工具必须清洁卫生。保证患者的口腔清洁,注意口腔护理保健,每天三次。在鼻饲过程中可以间接吞咽训练,以便刺激吞咽功能的恢复。吞咽能力分级标准为3、4级的患者,出院时责任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或其家属正确掌握间接、直接吞咽训练的方法,做好吞咽能力锻炼。吞咽能力分级标准为2级或以下患者,应该缓慢进食,让患者家属为其提供清洁、安静的进食环境,嘱咐患者在进食期间不要说话,防止出现呛咳。进食后应该漱口,避免食物残渣残留,鼓励患者进行舌操训练。(2)间接训练。舌肌训练;屏气-发声运动;吸吮与喉上抬训练;咽部冷刺激、空吞咽。注意磕牙、鼓腮训练,以便预防误吸的发生。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两组间试验所得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通过t法对组间计量资料予以检验,应用X2检验两组间研究的计数资料。若是对比差异P

2结果

延伸组患者吞咽能力分级的优良率为88.37%(38/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84%(21/43),差异P

3讨论

经大量临床研究发现[3],患者或其家属对出院吞咽功能训练缺乏了解,依从性比较差,导致患者出院后不能坚持进行康复训练,对吞咽功能的恢复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次研究延伸组患者不但采取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吞咽功能分级康复训练干预,而且还开展了系统的出院后延伸护理指导。结果表明,延伸组患者吞咽能力分级的优良率为88.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84%,可见对出院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延伸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其吞咽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康复效果,为日后脑卒中障碍患者实施延伸护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何喜春,杨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报,2011,23(2):189-190

[2]谭佳容,陈昌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13(1):260-261

吞咽康复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593-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经CT或MRI检查确诊。分为两组,早期康复护理治疗组(试验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4~83岁,年龄中位数68.3岁;常规护理治疗组(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6~85岁,年龄中位数65.7岁。住院时间:试验组25~72天,平均(57.34±3.98)天;对照组32~81天,平均(59.83±4.62)天。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吞咽障碍程度、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无系统的训练方法,试验组于入院2~3天开始,训练由治疗师负责,根据病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督促患者分别进行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

1.2.1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多数都有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感到康复无望,出现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情绪,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与沟通,消除心理障碍很有必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功能康复的方法及意义,增强患者进食的欲望和康复的信心。

1.2.2 基础训练

对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进行训练可明显增加协调功能。①发音训练:先利用单音字进行,坚持每天训练2~3次,每次5~10分钟。通过张闭口协作促进口唇肌肉运动,训练患者随意闭合声带,有效防止误吸。②颊肌、喉部内收运动:每日晨、晚间护理各做一次, 10~20分钟/次。③舌肌、咀嚼肌运动:每日3次,每次约5~10分钟。④咽部冷刺激和吞咽运动:将冰冻的棉签蘸少许水或用冰冷的喉镜轻轻刺激患者的软腭、腭弓、咽后壁及扁桃体,刺激同时做吞咽动作。寒冷刺激能有效地强化吞咽反射,促进吞咽力度,每日三餐前30分钟各做一次。⑤咳嗽训练:深吸气-憋气-咳出,目的是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发射,防止误吸。

1.2.3 摄食训练

首先注意选择适于患者进食的、食物的形态及进食的一口量,进食前后须认真清洁口腔。对轻度吞咽障碍以摄食和训练为主;对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经过基础训练产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进行摄食训练,每日2或3次,每次20~30分钟。①摄食环境:在患者清醒、不疲劳、无痛苦、放松的情况下进行,病室保持清洁、安静,温度适宜,进餐时精力集中,以免引起误吸。②摄食:以端坐位为最佳,能坐起的患者取端坐位,使头略前倾,面部平视,全身放松;不能坐起者可采用半卧位,床头抬高60°,头下垫软枕,使头颈部略前倾,颈部放松,进食结束后抬高床头30~40°,保持30分钟,防止食物反流。③食物选择:根据患者饮食特点及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易被患者接受的有适当黏性且不易松散食物,并且易于咀嚼,通过咽部及食管容易变形,不易在黏膜上滞留的食物,一般从少量和易于吞咽的食物开始逐步过渡。④摄食入口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应从小量开始,随着病情的好转酌情增加。每次咽食后嘱患者尽量反复吞咽几次,直到食物全部咽下为止,减少误吸。

1.3 疗效判断标准

不适合任何吞咽训练且不能经口进食为1分;仅适合基础吞咽训练,仍不能经口食为2分;可有摄食动作,但仍不能经口食为3分;在安慰中可少量进食,但仍需静脉营养为4分;能进食1~2种食物,需部分静脉营养为6分; 3种食物经口进食,不需要静脉营养为7分;除特别难吞咽的食物,均可经口进食为8分;可经口进食,但需要临床观察指导为9分;正常摄食吞咽能力为10分。疗效评估:①吞咽能力≥9分为基本痊愈;②吞咽能力提高至6~8分为明显好转;③吞咽能力提高至3~5分为好转;④吞咽能力1~2分为无效。所有患者康复训练前及训练第4周末,用上述方法各评分1次。有效率=(基本痊愈数+明显好转数+好转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吞咽能力评分比较

康复训练4周后试验组吞咽能力评分(6.81±0.25)分,对照组(4.62±0.3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P

2.2 两组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χ2=20.397,P

3 讨论

通过统计明显看出,经平均2个月吞咽障碍训练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按分级及评分进行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蒋琪霞,耿利琼,梁萍,等・预防脑卒中患者误吸的护理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2012, 19(4): 121.

吞咽康复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 康复护理;脑卒中;吞咽障碍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0年8月收治脑卒中患者58例,男36例,女22例,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吞咽障碍诊断明确,无明显听力及理解力障碍。

1.2 方法 ①心理护理:在训练过程中,患者因受呛咳、误吸的影响易产生紧张、恐惧、厌烦等心理。吴祖舜等报道[2],脑卒中后的抑郁发生率为25%~60%,焦虑发生率为184%,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影响患者的康复训练,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运用鼓励的语言积极暗示患者。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的沟通可使患者积极配合。②摄食前训练:对摄食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进行训练,增加协调能力。一般安排在饭前一小时,3次/d,每次30 min左右。a.发音运动,利用单音张闭口动作发: 啊、咳、父等音,有助于提高患者口唇、声带及喉头运动能力,每次每音发3次,连续5~10次。b.舌肌,咀嚼肌运动:嘱患者张口,用力伸舌,先舔下唇和左右口角,再舔上唇及硬腭处,缩舌,闭口做上下牙齿互叩,夸张咀嚼10次, 舌头伸展不充分或运动不良可用纱布包住舌尖轻轻向外牵拉,做各个方向的牵拉动作,或者将一压舌板(或勺子)放在患者唇边,让患者用舌头将其向各个方向推动,以促进舌头运动的灵活性。c.颊肌和喉肌的内收运动:鼓腮、吐气,用奶瓶或吸管锻炼颊肌和喉肌内收运动。d.吞咽动作的训练:冷刺激软腭、舌根、咽后壁后做空咽动作,触摸喉结运动。③摄食训练:有喉结运动后:能下床尽可能坐位,不能下床,抬高床头30°,头前屈偏瘫者肩部用枕垫起, 喂食者站于患者健侧,先湿润口腔,选择形态均匀、不易松散,易于咀嚼和通过咽部,不易在食管黏膜上残留的食物如蛋羹、豆腐脑、米糊等半固体食物,掌握好一口食物量,将食物置于侧舌后或健侧颊部,速度不要太快,充足时间吞咽并且反复吞咽让食物全部通过咽喉部。定时行口腔护理,防止食物残渣留存在嘴里。为防止食物反流造成误吸,患者在餐后应保持坐位半小时以上。④针灸治疗:取穴:廉泉、人迎、凤府、凤池、天突,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左右拔针,每天一次。⑤注意事项: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等症状,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哽噻情况,立即扶托患者弯腰低头,身体前倾,使下颌低向胸前,在肩胛骨之间快速连续拍击,迫使食物残渣咳出。床旁有吸引器、氧气等装置,以备急用。②为患者提供轻松、愉快、安静的进食环境,告诉患者在进食时不要着急说话,以免引起呛咳。平时多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提高气管保护功能。

1.3 疗效评定标准 于训练前及训练后进行评价[3]。评定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护士中指按喉结,食指按在喉结上方,无名指、小指按在喉结下方。嘱患者吞咽口水,同时记录时间,5 s内吞咽1次为正常;5 s内吞咽1次力量减弱为功能减弱;5~10 s以上发动1次或无吞咽动作,饮水呛咳严重为功能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经过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后,吞咽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给出适合的康复护理计划。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在住院期间掌握食物的配制、进食的和方法以及防止误吸的措施等知识。

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开始时间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4]。吞咽康复训练的特点是通过全面的康复训练, 增加口腔肌肉运动的协调性, 并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 扩大皮质感觉区,同时能加速脑血流量的改善, 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组织的重组和代偿, 极大地发挥“脑细胞的可塑性”[5]。 本文通过对5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综合康复护理,吞咽功能较训练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杂志,1996,3(2):1011.

[2] 吴祖舜,高俊风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附带299例报告脑与神经杂志,1996,4(4):220222.

[3] 麦锦和吞咽功能障碍的手法评估昆明:全国脑卒中康复治疗学习讲座,2004:91.

[4] 包乐珊脑卒中致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5, 11(6A): 630631.

吞咽康复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训练;康复护理

正常的吞咽过程分为三期:口腔期、咽期、食管期。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症状之一,50%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吞咽障碍常由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引起,轻者只有吞咽不畅感或者出现误咽。重者因水和营养的摄取困难,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不但影响患者的早期康复,甚至可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临床主要表现为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甚至误咽、误吸。临床上常对吞咽障碍的患者于48h后给予鼻饲饮食,但长期留置胃管易引起腹泻、营养不良等多种并发症,且患者常自行拔管而反复插管,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早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最大限度地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6月~12月,我院对住院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36例实施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共36例,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按入院顺序将36例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66~78岁。对照组18例,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65~7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及既往史、吞咽障碍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训练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康复组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48h后行改善吞咽功能的基础训练、吞咽训练和摄食训练

1.2.1 基础训练 先予以心理护理,与患者充分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发音训练:训练患者张口发 “啊”音,闭口后双唇突出发“呜”音,或让患者从“你、我、他”等单音字开始,也可指导患者缩唇做吹口哨动作,诱导发音,通过声门开闭可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2次/d,每次10min。

颊肌、喉部内收肌运动:将患者手洗净,取无菌纱布将其食指包绕放于口中,让患者模仿吸吮动作,体会吸吮感觉。或使用婴儿用奶瓶奶嘴,嘱患者做吸吮动作。然后嘱患者张口,轻吸一口气闭口,使双颊部充满气体,做鼓腮、吹气动作,以使颊肌收缩有力,每日晨、晚间各做1次,每次 10min。

舌肌、咀嚼肌按摩运动:在患者未出现吞咽反射情况下进行舌肌和咀嚼肌按摩。嘱患者做咀嚼动作,空咀嚼或嚼口香糖;或嘱患者张口,将舌尽力向外伸出,先舔下唇及左右口角,转至舔上唇及硬腭部,再将舌缩回,闭口后上下牙齿互叩及咀嚼10次。若患者不能自行伸舌,护士可用纱布轻轻把持其舌,进行上、下、左、右运动,反复8~10次,将舌还回原处,轻托下颌闭口,以磨牙咬动10次。分别于三餐前进行,每次5min。

1.2.2 吞咽训练 咽部冷刺激和空咽运动:将具有开窍、醒脑作用的中药麝香、冰片、苏合香、樟脑等各等份,共10g,加入注射用水或纯净水50ml中搅匀,使其充分溶解,倒入自制试管中,将消毒棉签一端放入水中,置入冰箱冷冻备用。刺激部位:软腭,腭弓、舌根以及咽后壁;选定部位从内到外单一方向刺激,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在餐前30min或餐后2h进行,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空吞咽2~3次/d,早、午、晚餐前,20min/次;舌运动促通,舌做水平、后缩及侧方运动,用勺子或压舌板给予阻力,使之做抵抗运动;唇运动体操,包括张大嘴,微笑露齿;反复发“八、八、拍、拍”声;吹气,可预防唇的僵硬和保持唇的最佳生理外形,可防止口腔的液体和食物外流,保持唇位置持续5~10s,2次/d;④模拟吞咽训练:深吸气-屏气-吞咽唾液-呼气-咳嗽 。

1.2.3 摄食训练 经过以上训练患者吞咽功能明显好转,再进行摄食训练。为患者创造安静的进餐环境,便于集中思想进食,进餐前患者应有充分的休息,时间最少不能少于30min。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刷牙或按摩齿龈,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口腔黏膜损伤。

进食:身体尽量坐直,头稍前倾,身体倾向健侧30°。偏瘫侧肩部垫起,不能坐起者取躯干抬高300°仰卧位,头前屈,膝关节下放一枕头。进食时将头转向键侧,利用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减少食物在瘫痪侧的残留,使吞咽顺利完成;进食后30min应保持上述,防止食物反流。

食物形态:食物形态应根据吞咽困难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原则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特征是密度均匀,有适当黏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管时容易变形,不在黏膜上残留。通常选用果冻、布丁、蛋羹、豆腐等食品。一般认为神经性吞咽困难的患者容易误吸液体,最容易吞咽的食物是泥状食物,稠状食物较为安全。食物的温度,冷食比热食佳,冷的可促进舌比较快速地向后运动,每餐前可给予30~50ml冷水饮用,然后进食。食物的香味、温度、外观要好,能引起患者的食欲,最好符合患者的饮食习惯。

进食速度应由慢开始,不宜过快,避免2次食物在口中重叠现象,同时还要注意餐具选择。患者清醒能配合喂食的,可采用薄而小的勺子。患者意识模糊不配合张口或不能张口者,可以选择用20ml的注射器作为摄食工具,但仅能用于摄食全流质患者。

一口量:对患者进行摄食训练时 ,如果一口量过多,会从口中漏出或残留在咽部导致误吸;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正常人一口量约20ml,先以少量开始(3~4m1),然后酌情增加,每次进食时,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免食物残积过多引起误吸。

喂食方法:做好进食准备工作,保持进食环境安静、舒适、心情愉快,给患者充足的进食时间,喂食的速度宜慢,每次进食量要少,让患者充分咀嚼、慢咽,确定完全吞咽后再喂食。对吞咽困难的危重患者,餐后进行口腔护理,以防口腔内存留食物而导致在变换时造成误吸。进食分配方法:以早餐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为原则。对舌肌麻痹致搅拌失灵者,可将食物团送至舌根部,随之用匙轻压舌根部,引起吞咽反射将食物吞下。对伴有面瘫的患者,食物易从患侧口角掉出来潴留在颊部,应让患者用健侧手持匙,把食团放在健侧舌后部或健侧颊部,或让患者自己用手托下颌,使口唇合拢,舌稍缩回附上腭,再进行咽下运动。

进食不宜采用餐巾纸擦嘴,而让患者用舌或口唇的运动清除唇上或唇周的食物残渣。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洼田饮水试验[2]进行吞咽功能评定,让患者端坐,口服30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情况。5秒之内完成,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为1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为2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为3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为4级;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为5级。痊愈:吞咽困难消失,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有效,吞咽困难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无效,吞咽困难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2 结 果

经过系统康复训练后,康复组吞咽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康复组与对照组吞咽功能改善程度比较(n)

3 讨 论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危害患者生命、影响生活质量的严重疾病之一,具有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而吞咽障碍又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患者可因吞咽障碍不能进食同时伴有部分感觉、运动障碍症状,轻者影响营养的摄入和发音,产生悲观心理,致使生活质量下降;重者则造成严重营养不良,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开始时间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3]。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一方面可加强舌和咀嚼肌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反射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网络重组及侧支芽生,皮质感觉区扩大;另一方面早期训练可防止咽部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4]。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且越早期进行越好[5]。近年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机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在发病后3个月内,尤其在最初4周,早期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促进功能恢复。

本文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加强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康复组吞咽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4.4%。这充分说明早期康复训练的有效性,提示早期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恢复经口进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并发症,同时也减轻了患者家庭负担,缩短了住院日,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J].中华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3。

[2] 李淑芸,张艳华.卒中单元模式下治疗脑卒中吞咽困难11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535―536.

[3] 包乐珊.脑卒中致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A):630―631.

[4] 周惠娥,张盘德,张薇平,等.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207.

吞咽康复训练方法篇8

【摘要】 目的:对186例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以改善吞咽功能。方法:对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功能训练,以增加其协调能力、进食能力;对轻度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改变进食、食物的形态,可有效防止误吸。结果:患者进食吞咽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增强了抵抗力,提高了生存质量。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吞咽功能康复护理训练越早疗效越好,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有29-60.4%急性脑卒中患者存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若得不到及时的早期康复护理,造成患者进食不当可引起误吸性肺炎、窒息,同时机体营养失调,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应尽量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以补充营养和水分,促使患者康复。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自2009年3月-2010年5月住院病人急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186例,符合1994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卒中患者,筛除昏迷及失语者,患者均在发病一周内入院。早期康复组93例,男72例,女21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8岁;对照组93例,男70例,女23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7.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程度及既往史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两组病例采取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组发病后2-7天内同时接受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不进行康复训练。1.3 吞咽功能障碍评判标准[1] 正常:具有正常摄食吞咽能力; 轻度:轻度吞咽困难,完全能经口进食;中度:部分食物能经口进食,需要静脉辅助营养;重度:完全不能经口进食,需行鼻饲和静脉辅助营养。1.4  吞咽功能障碍治疗效果评价标准[2] 无效:训练前后无变化;有效:吞咽障碍缓解一度;显效:吞咽障碍缓解二度;基本痊愈:吞咽功能接近正常。2  护理2.1 心理疏导 患者因突然偏瘫,不能进食,极易产生焦虑、恐惧、易怒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耐心有效的进行心理疏导,列举病区已治愈出院患者功能恢复的实例,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强信心,同时让患者对疾病发展过程,功能恢复情况有所了解,说明吞咽功能训练的目的和重要性,使其耐心配合功能训练。2.2 康复训练方法2.2.1 吞咽功能训练 对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给予系统的吞咽功能训练可明显增加协调功能。具体方法为:(1)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

咽部冷刺激系使用冰冻的棉棒沾少量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寒冷刺激能有效地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使之易于诱发而且能够吞咽有力。每日三餐前进行,训练5-10分钟;(2)屏气发音运动:患者坐位,要求其手支撑床面做握压运动和屏气,此时患者的胸廓固定、声门紧闭,然后让患者突然松手,这样可使患者的声门大开,呼气发声。可以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强化软腭的肌力、有利于除去残留在咽部的食物。每日2次,每次5-10分钟,一般在晨间护理和下午的基础护理后进行。(3)唇、舌、颌渐进式肌肉训练

患者做舌前伸、后缩、侧方按摩口腔部、清洁牙齿等主动运动,不能伸舌者,用纱布包住舌尖用手使舌向各个方向运动,这样可以主动、被动地锻炼舌肌肌力。每日三餐前进行,训练5-10分钟。2.2.2 进食功能的训练

对轻度吞咽功能困难患者选择适于患者进食、食物的形态、进食的一口量,进食前后做好口腔护理。(1)进食

患者因人而异,适当调整,对卧床患者仰卧位,床抬高30度势头部前屈,偏瘫侧用小枕垫起,这样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利于食物向舌部运送,减少逆流和误吸。对能坐起的患者进食时采取30-60度坐位使食物由键侧咽部进入食道,此时键侧咽部扩大,以便于食物进入。(2)食物的形态 食物的形态应根据患者吞咽困难程度而定,选择最佳食物稠度使患者不易误吸而引起窒息;给予流质饮食如牛奶、菜汁、果汁等,随着吞咽功能改善,将食物做成果冻状、菜汁蛋羹,其特点是密度均匀粘稠而不易流动,使患者不易误吸而引起窒息。3 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效果比较表见表

两组相比,P

上一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儿童急救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