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范文

时间:2023-10-19 15:58:19

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篇1

【关键词】全身麻醉;并发症;处置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87-01

全身麻醉(全麻)手术结束后患者苏醒时间变化很大,它取决于患者自身病理生理情况、麻醉用药、管理及手术种类、手术时间等许多因素。无论是单因素引起,还是多因素联合作用,如能在支持治疗同时发现原因并处理,可避免严重并发症。本文回顾性分析全身麻醉后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处理经验。全静脉复合麻醉是指在静脉麻醉诱导后,采用多种短效静脉复合应用,以间断或连续静脉注射法维持麻醉。现在常用静脉的镇痛作用很差,故在麻醉过程中需用强效麻醉性镇痛药,以加强麻醉效果,抑制应激反应。为了达到肌肉松弛和便于施行机械通气的目的,必须给予肌松药。因此,单纯应用静脉达到稳定的麻醉状态,必须将静脉、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结合在一起。这样即可发挥各种药物的优点,又可克服其不良作用;具有诱导快、操作简便、可避免吸入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果用药适时、适量,可使麻醉过程平稳,恢复也较快。但是,由于是多种药物的复合应用,如何根据药理特点选择给药时机及剂量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相当困难的。麻醉体征与麻醉分期也难以辨别,麻醉后清醒延迟及肌松药的残余作用也可带来严重并发症。因此,麻醉科医师必须精通各种药物的药理特点,才能灵活用药,取得良好麻醉效果。

(一)并发症及处理

1、上呼吸道梗阻

常见原因为机械性梗阻,如舌后坠、口腔内分泌物及异物阻塞、喉头水肿等。不全梗阻表现为呼吸困难并有鼾声。完全梗阻者有鼻翼扇动和三凹征,虽有强烈的呼吸动作而无气体交换。舌后坠时可将头后仰、托起下颌、置入口咽或鼻咽通气道。 同时清除咽喉部的分泌物及异物,即可解除梗阻。喉头水肿多发生于婴幼儿及气管内插管困难者,也可因手术牵拉或刺激喉头引起。轻者可静注皮质激素或雾化吸入肾上腺素;严重者应行紧急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

2、下呼吸道梗阻

常见机械性梗阻原因为气管导管扭折、导管斜面过长而紧贴在气管壁上、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入后堵塞气管及支气管。梗阻不严重者除肺部听到罗音外,可无明显症状;梗阻严重者可呈现呼吸困难、潮气量降低、气道阻力高、缺氧紫绀、心率增快和血压降低,如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病人的生命。麻醉前应仔细挑选气管导管,过软或不合格者应丢弃,术中应经常检查导管的位置,避免因改变而引起导管扭折。经常听诊肺部,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下呼吸道梗阻也可因支气管痉挛引起,多发生在有哮喘史或慢性支气管炎病人。在浅麻醉时支气管内异物或炎症刺激,肌松药的组胺释放作用,均可诱发支气管痉挛。

3、通气量不足

麻醉期间发生通气不足时,主要表现为CO2潴留;而恢复期发生通气不足,除CO2潴留外,还可发生低氧血症。血气分析显示PaCO2高于50mmHg,同时pH小于7.30。颅脑手术的损伤、、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的残余作用,是引起中枢性呼吸抑制的主要原因,应以机械通气维持呼吸直到呼吸功能的完全恢复,必要时以桔抗药逆转。

4、低氧血症

吸空气时,SpO2

5、低血压

麻醉期间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30%或绝对值低于80mmHg者应及时处理。临床表现为少尿或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器官灌注不足体征,如心肌缺血、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等。麻醉过深可导致血压下降、脉压变窄,若麻醉前已有血容量不足者,表现更为明显。应在减浅麻醉的同时补充血容量。术中失血过多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恢复血管张力(应用血管收缩药)及病因治疗。

6、高血压

麻醉期间舒张压高于100mmHg或收缩压高于基础值的30%,都应根据原因进行适当治疗。处理原则:有高血压病史者,在全麻诱导前可静注芬太尼3~5μg/kg,可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术中根据手术刺激的程度调节麻醉深度。对于顽固性高血压者,可行控制性降压以维持循环稳定。

7、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与高血压同时出现时,常为浅麻醉的表现,应适当加深麻醉。低血容量、贫血及缺氧时,心率均可增快,当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手术牵拉内脏(如胆囊)或心眼反射时,可因迷走神经反射致心动过缓,严重者可致心跳骤停,应请外科医师立即停止操作,必要时静注阿托品。发生期前收缩时,应先明确其性质并观察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房性早搏多与并存心、肺疾病有关,偶发房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明显,无需特殊处理。频发房性早搏有发生心房纤颤的可能,应给予西地兰治疗。

8、高热、惊厥和抽搐

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篇2

腭裂是最常见的先天发育畸形。我国腭裂发生率为1.82‰,属高发地区[1]。近年来腭裂修复手术逐渐趋向低龄小儿,小儿腭裂修复术后,可因全麻药物作用尚未消除以及手术区域影响呼吸道通畅,造成术后气道梗阻,呼吸抑制的发生,早期低氧血症较易发生,术后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生命体征的持续监测是十分必要的,腭裂术后的护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应用多参数病人监护仪常规持续监测小儿腭裂术后的脉搏血氧饱和度,针对术后早期缺氧的发生率及原因进行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664例全麻腭裂修复术患儿,男428例,女236例,年龄8个月~14岁,体重7~62 kg,术前体温≤37.0℃,术前血红蛋白≥10 g/L,平均手术时间0.75~2小时。术前药用安定0.2 mg/kg,阿托品0.01 mg/kg。经口腔气管插管后接丹麦MCM-801麻醉机(选用小儿风箱及螺纹管)行循环紧闭控制呼吸。呼吸参数设定为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20~30次/分,氧流量:0.5~1.0 L/min,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0.2 mg/kg。全醒后拨管,送回病房。

1.2监测方法:用金科威(Goldway)UT4000F多参数循环监护仪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小儿SpO2按以下标准分类:SpO2<95%认为有缺氧,SpO2>91%为无低氧血症,SpO2=86%~90%为低氧血症,SpO2≤85%为严重低氧血症。同时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体温,并随时观察神志、肌力、肤色。

2结果

术后早期缺氧(SpO2≤95%)临床表现分析见表1,SpO2≤95%患儿年龄分布比较见表2。

3讨论

3.1保持呼吸道通畅:低氧血症是全麻术后的严重并发症[2]。临床研究证实,小儿早期低氧血症和严重低氧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8.0%和12.7%,原因可能与手术区域位于上呼吸道有关。Chopy认为腭裂修复术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梗阻。本组结果也显示早期缺氧,呼吸道梗阻占72.5%,这是由于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所致。护理上注意寻找发生梗阻的原因。

3.2观察创面渗血,并加强监护:应密切观察创面渗血情况,及血性分泌物的颜色、量。严密监测SpO2、呼吸、血压、心率、体温,并随时观察神志、肌力、肤色。本组结果显示,由于呼吸不规则,暂停所致缺氧占2.6%(6例),故应注意呼吸频率、节律的观察。

3.3及时氧疗:全麻术后常规鼻导管吸氧(1~2升/分),若患儿SpO2≤95%应面罩吸氧,去枕头偏向一侧,在给氧前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一般患儿吸氧后5分钟内SpO2上升至95%以上,少数患儿吸氧后SpO2恢复较慢,经过吸引口腔,呼吸道分泌物,疼痛刺激上升较快,可恢复至95%以上,本组所有SpO2≤95%的患儿,经面罩吸氧后,缺氧均有改善。

3.4备好抢救物品,专人护理:全麻手术后患儿未清醒时,给予专人护理。术后室内要常规准备吸引装置、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给氧器械、拮抗剂、抢救药品等。从早期缺氧与年龄关系分析得知,3岁以下患儿SpO2≤95%达44%~48%。所以对3岁以下的患儿应专人护理,严密观察。

3.5保持患儿安静:躁动所致缺氧占10.5%(24例),往往因创口疼痛和的残余作用所致。护理上应注意患儿安全,四肢适当约束,避免坠床,防止各种管道脱落,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必要时报告医师处理。

参考文献:

[1]周莉.唇腭裂序列治疗的国外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6,

7:413.

[2]童玉良,周本瑜,孙鸣.全麻手术结束时SpO2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

志,1995,11(1):36.

收稿日期:2006-11-08

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篇3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腭垂腭咽成形术; 留置气管导管; 上呼吸道梗阻; 血氧饱和度

中图分类号 767.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6-0032-0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指由于患者睡眠时上气道完全或部分阻塞,临床表现为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白天嗜睡的一种疾病[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OSAS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需要以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为主多层面手术治疗的患者亦逐年增多。UPPP术后可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急性上呼吸道梗阻,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2]。

上呼吸道梗阻导致的困难气道是OSAS患者围术期死亡的首要原因。面罩通气困难、气管插管困难是引起困难气道发生的重要原因[3]。国内外有关OSAS和困难气管插管关系的研究较多,故麻醉医师的注意力多集中在麻醉诱导期、气管插管,而对患者麻醉恢复期变化不够重视、拔管时机掌握得并不十分恰当。一般而言,全麻诱导后患者在手术过程多可平稳过渡。于麻醉恢复期,拔管时机掌握得当与否决定患者是否再度发生上呼吸道梗阻、是否需要再次插管。本研究中OSAS患者UPPP术后延长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发现可明显改善缺氧,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9月经全夜7 h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确诊为OSAS且符合UPPP手术指征的患者60例,全部为男性,年龄22~63岁,平均45岁,病程2~15年。60例患者分为留置气管导管组(K组)与对照组(C组)。全部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夜间憋醒、白天嗜睡、头痛等症状。

1.2 麻醉及气管导管留置

两组患者均快诱导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常规UPPP术或改良UPPP术。K组恢复自主呼吸后保留气管插管,保持气管插管的通畅,并行24 h血氧饱和度监测,6~20 h患者完全清醒并经耳鼻喉科医师证实无再次手术指征后拔管。C组手术结束后0.5~2 h,患者在恢复自主呼吸、能唤醒,肌力恢复符合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

使用PSG在患者术前1 d晚进行睡眠监测,监测7 h,在所得数据中选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麻醉手术期及术后24 h行血氧饱和度监测,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体重指数与PSG主要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体重指数(BM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拔管前后1 h血氧饱和度(SaO2)比较

C组患者拔管后1 h SaO2明显低于拔管前(P0.05);K组拔管后1 h SaO2明显高于C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C组急性上呼吸道梗阻发生率为23.33%,二次气管插管率为20.00%,均明显高于K组的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OSAS的直接发病机制是上气道的狭窄和阻塞,但其发病并非简单的气道阻塞,实际是上气道塌陷,UPPP手术后上气道塌陷并不会立即消失,手术虽然去除了部分阻塞组织,增大了咽部的入口直径,但术后局部创面水肿及伤口渗血、咽喉部分泌物增多,且由于手术部位剧烈的疼痛,患者不愿咳出或吞咽血性分泌物与痰液,致使大量分泌物聚集在咽喉部,引起气道不顺畅甚至喉痉挛,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梗阻[4]。另一方面,物的残留作用引起呼吸抑制,体内肌松、镇痛、镇静药物尚未完全代谢,相应药物拮抗作用消失后,在短暂的拔管刺激清醒后,呼吸可能再度被抑制,又进入昏睡状态,极易发生舌后坠与呼吸遗忘等情况[5]。此外,由于术前长期处于低氧、高碳酸血症等致中枢呼吸驱动明显减弱的状态,OSAS患者术后睡眠时上呼吸道的功能不可能即刻改善,且此类患者多肥胖、颈粗短、舌肥厚,很容易出现术后重度缺氧状态,增加窒息危险性[6]。

本研究中,对照组拔管后血氧明显低于留置导管组,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OSAS患者的围手术期监护,术后应及时有效地清除咽喉部分泌物,鼓励患者咳痰、做吞咽动作,特别应注意睡眠时呼吸道是否通畅以及通气量是否足够。即便如此,仍有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梗阻、再次气管插管、再次手术的可能。而手术后留置气管导管直至患者完全清醒,可避免因物的残留作用引起的呼吸抑制与呼吸遗忘,避免因咽部分泌物与伤口渗血及创面水肿所致的上呼吸道部分或完全梗阻。之所以选择经鼻插管,一方面是因为有利于耳鼻喉科医师手术操作,另一方面是患者对鼻插管长时间的耐受性明显好于经口插管。因此,OSAS患者气管导管留置至完全清醒再拔管是改善UPPP术后缺氧、预防急性上呼吸道梗阻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Vasu T S,Grewal R,Doghramji K.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and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2012,8(2):199-207.

[2] Talei B,Cossu A L,Slepian R,et al.Immediate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anesthes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Laryngoscope,2013,123(11):2892-2895.

[3] Kim J A,Lee J J.Preoperative predictors of difficult in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J].Can J Anaesth,2006,53(4):393-397.

[4]李五一,倪道风,姜鸿,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时咽腔观察[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9,34(1):38-40.

[5] Gross J B,Bachenberg K L,Benumof J L,et al.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Anesthesiology,2006,104(5):1081-1093.

[6]姚莉.不同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杂志,2014,12(9):19-20.

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篇4

关键词 脑出血 麻痹性肠梗阻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80

病历资料

患者,男,71岁,于2008年1月17日晨突发性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伴排尿及便失禁,既往有高血压史,当时血压210/100mmHg,CT示右侧外囊区脑出血,量约27ml,当日早晨8:00急诊收住我科。病人呈浅昏迷,体温36.4℃,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90/96mmHg。入院即刻在心电监护下给予脱水、止血、降压、抗感染及支持疗法,吸氧、吸痰、口腔护理,协助翻身拍背等综合处理后,神志转清,病情稳定,二便正常,饮食渐增。因11月27日其女午饭时给病人喂大米饭4两,红烧肉半碗,于当日下午病人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排便、排气,查体腹略隆,腹部无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有压疼,无反跳疼,肠鸣音减弱,考虑麻痹性肠梗阻。立即予以禁食禁水,补液、持续胃肠减压,多次高位温盐水灌肠,腹部松节油热敷等治疗。3天后腹疼腹胀缓解,10天后症状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病情稳定,住58天好转出院。

讨 论

脑出血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多见于老年人。特别是由于脑循环障碍常损害植物中枢,导致消化道功能障碍。

脑溢血,又称脑出血,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为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中老年人是脑出血发生的主要人群,以40~70岁为最主要的发病年龄,脑出血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血管的病变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通常所说的脑溢血是指自发性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表现为失语、偏瘫,重者意识不清,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头痛、呕吐。脑溢血发病主要原因是长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绝大多数患者发病当时血压明显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病影响植物神经中枢,致使消化功能障碍,特别是进大量难消化和易产气的食物,易造成消化吸收障碍。脑血管病造成丘脑下部功能紊乱,致使细胞外液中钾离子转移入肌肉及肝细胞内而出现低钾。长期卧床,进食量少,特别是食用含纤维多的食物少,肠蠕动差。脑血管病患者由于脑组织缺氧,水肿,微循环障碍,存在胃肠道中的P物质减少,使肠蠕动变慢、减少。

护理体会:脑出血病发病突然,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应激能力、代偿能力、修复愈合和免疫抗病能力低下,易容并发许多并发症,特别是由于脑血循环障碍,常损害植物中枢,导致消化道功能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病人死亡。早期预防和处理对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

限制探视人员,避免患者情绪激动:患者一经住院,由于存在着环境的变异,疾病造成的身体损害,以及对疾病的预后问题担心等等。易造成患者的情绪不稳,亲朋过多的探视更加容易加重患者的情绪变化,不利于患者有效的休息,进一步增加脑部缺血、缺氧加重病情。我们的做法是将病人放置在安静且便于观察的监护病房,同时使用小剂量镇静剂,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症宣教,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30分钟监测生命体征1次,注意观察瞳孔及神志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头侧向一侧,随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禁食水,给予胃肠减压:胃肠减压能吸出胃内气体和液体,减轻肠腔膨胀有利于肠壁血液循环的恢复。胃管持续减压效果更佳,每1~2小时抽吸1次,间断胃管注入植物油,注意观察吸出液体的颜色及量,防止胃管阻塞或扭曲。

反复多次的灌肠是缓解肠梗阻的重要方法:采用高压灌肠法注入生理盐水300ml,保留灌肠2次/日,尽可能使液体在肠道内保留时间长一些,以刺激肠管蠕动,有可能使梗阻缓解。

针刺穴位:在胃肠减压及灌肠的同时,给予针刺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位,以刺激肠蠕动,以利加速肠道血液循环的恢复。

按摩、腹部松节油热湿敷:按摩、腹部松节油热湿敷对该病人肠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疗效。其方法是将暖水袋盛50℃水外包浴巾放在腹部10分钟后在患者腹部依结肠走行方向做环状按摩,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需加压)按摩10分钟后,嘱病人做深呼吸,锻炼膈肌和腹肌,增加肠蠕动。

控制输液速度:因禁食需要大量补液,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减退,要控制输液速度,以40~60滴/分为宜,以免加重心肺负担,致肺水肿或心衰。在补液过程中要合理调配电解质浓度,以保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稳定。

加强心理护理:本病例年老体弱,应激能力较差,突然起病。加之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心理极复杂,常表现恐惧忧虑失望,依赖与期望等。因此护理人员以同情,体贴的言行,诚恳的态度给以温暖和安慰,消除恐惧感,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加强饮食护理:向病人说明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原因及其发生后的危险性,使其对长期卧床饮食不当引起麻痹性肠梗阻有足够的重视。同时要求护理人员足够重视病人的饮食,给予患者易消化的食物。让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及含纤维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多饮水。

本病例患者的护理提示我们在护理脑血管病人时,要警惕由于饱饮饱食、长期卧床引起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饮食护理,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李乾构,周文学,单兆伟,等.实用中医消化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4.

2 周俊之.常见急腹症的演变规律及辨证施治研究.中医杂志,1986,1:59.

3 姚传武.麻痹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代医药卫生,2006,(11).

4 冯全胜,程辉,等.麻痹性肠梗阻30例保守治疗体会.陕西医学杂志,1999,(11).

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篇5

[关键词] 术后;安全转运;交接流程

以患者为中心、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妥善的医疗和护理,杜绝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是医院工作的核心,是每位医护人员应尽的职责。如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关,是我们医护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进行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在术后的转运过程中由于只有短暂的十几分钟,常被医护人员所忽略。我院总结了105例患者在术后转运过程中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分析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和规范的交接流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105例,男57例,女48例;年龄10岁~78岁,平均年龄44岁;其中胸外科34例,神经外科38例,普外科33例;均采用全身麻醉方式。

2 患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2.1 呼吸系统 常见有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等。呼吸抑制是麻醉剂残余作用对呼吸的影响而致,主要表现在:肌松剂的残余作用,可致患者呼吸频率减慢,呼吸幅度减小,甚至出现胸腹交替运动的呼吸;芬太尼麻醉后,虽患者意识状态逐渐好转,但呼吸中枢还处于抑制状态,呼吸极不规则,或无自主呼吸,表现为呼吸遗忘。呼吸道梗阻常见原因有:气管插管拔管后出现急性喉头水肿;术后意识尚未完全复苏,舌肌松弛易致舌后坠;颈部敷料包扎过紧也易致呼吸困难,导致呼吸道梗阻[1]。

2.2 循环系统 患者术后从手术间被搬运到病房需经过一段路程,搬运时的变动可导致循环系统功能改变,正常人通过机体自身调节可以代偿,但麻醉后患者由于骨骼肌张力、心肌收缩力以及血管舒缩等代偿功能被抑制,因而改变所致的心脏功能变化更明显。突然改变,使血液在脑、心脏、动静脉及肺血管床异常分布,重要脏器短时间内得不到供氧,极易诱发循环虚脱,甚至循环停止,尤其易发生于手术后血容量不足的患者[2]。

2.3 坠床 物中枢性抑制作用消失后,患者意识虽已恢复,但部分物的作用致使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完全复原,任何不良刺激均可引起躁动,尤其是使用了拮抗剂与催醒剂的患者可迅速引起躁动,或因其他不适而挣扎,在返回病房途中未将床档立起,对患者照顾不周极易造成患者坠床。

2.4 意外伤害 较大手术后患者往往带较多的管路(胸管以及各种引流管),手术后从手术床转到手术转运车上或转运车转到病区床单位可能造成脱管的意外伤害,如移动患者时不能协调一致,致使引流管牵拉造成脱落,最严重的是胸管脱落,许多时候需要重新手术方可解决问题。

3 护理对策及交接流程

3.1 防止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的护理对策 术毕应延长观察时间,待患者呼吸频率、幅度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稳定后再转送至病房,转运途中备简易呼吸器以备急用。全身麻醉及危重患者均应有护理人员同麻醉师一起陪同送回病房,运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若为颈部手术应常规观察敷料松紧度,预防患者出现呼吸抑制或呼吸道梗阻,转运途中备50 ml大空针1副并接上吸痰管以备急用,对舌后坠患者用舌钳将舌体拉出。

3.2 防止循环系统功能改变的护理对策 保持转运床平稳,避免颠簸振荡或急剧改变,以免引起血液动力学变化,保持有效的静脉通道,要求手术患者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转送患者前检查留置针是否通畅,有无堵塞或渗出,确保转送途中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

3.3 防止坠床的护理对策 每日术晨担架员彻底检查转换车是否安全可靠适用,发现磨损等不安全因素应及时与设备维修人员联系进行维修。术毕患者移至转运床后应及时立起床档,陪伴在患者身旁,尽可能周全的进行照顾,仔细检查,精确评估引起患者躁动的原因,如果原因明确应尽快予以消除,原因未明确之前要特别注意防护,不易强制制动以免引起逆反心理挣扎更加剧烈而造成坠床,此时应适当安抚患者,放松强制制动或约束带,患者会趋于安静。

3.4 防止意外伤害的护理对策 意外伤害最主要的是各种管路的脱落,我们要求搬运手术患者之前要做到一查二看三整理四搬运,从而有效防止了意外伤害的发生。

3.5 与病区交接流程规范、严谨 离开手术室前15 min由巡回护士通知患者所要返回的病区,由病房护士为手术后患者准备床位、氧气、负压吸引装置、床边监护仪等,调整病房环境温度,防止患者回到病房更换一个较冷的床位,而加重患者低体温的状况。患者被安全护送回到病区并安置妥当、生命体征检测后,巡回护士与病房护士进行床边交接,包括手术情况介绍、有无皮肤压伤情况、病历、CT片等物品的交接,并请病房护士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签字,但要注意床边交接时,交接的内容对患者有无不良心理影响,注意交接转运前已输入药物或已执行的治疗措施。

4 小结

手术患者的风险,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应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做好预见性的应对护理措施才能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患者术后的转运时间虽然很短,但仍然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和危险因素,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护理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安危,认真遵守交接流程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关键,而交接流程的安全、规范是医院护理安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手术室护士要始终关心患者,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护理,达到持续维持患者手术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佛容,田莉.颌面外科术后患者转运途中的呼吸道安全管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44?45.

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篇6

【关键词】 老年患者;手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55-01

现在,随着人口构成上老年人口比例的逐年增加,老年病人日益增多,需要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也日渐增多。但年龄仍属手术的不利因素,衰老的机体接受手术打击后,易发生各脏器的并发症及特殊的病理变化,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再加上老年人又常伴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使手术耐受性明显下降,无论施行择期或急诊手术,其危险性和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年轻人。因此,在老年患者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全面的精心护理,减少或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对58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实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发生常见并发症20例,现将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患者中,男42人,女16人,年龄最大84岁,最小62岁,其中胆结石10例,胃癌4例,肠梗阻手术8例,胃溃疡6例,腹股沟斜疝16例,急性阑尾炎14例。

12 58例患者术前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者38例,术后发生常见并发症20例。除1例患者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19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治愈出院。

2 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

腹部手术是外科中施行次数最多的手术。本文重点论述老年人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疼痛、营养不良、切口感染和裂开、粘连性肠梗阻、褥疮等较常见,对患者的康复影响颇大,但这些并发症多数都可以预防。只要术后仔细观察、细心处理是可以及时诊断和治愈的。

21 肺部感染和肺不张 因老年患者肺活量降低,加上其术后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易并发肺部感染。常见肺部并发症主要有:肺部感染、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等[2]。本组有12例术后并发不同程度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

22 切口感染 全身因素:如感染、疖肿、龋齿等作为感染灶,在手术创伤后,身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发生血源性感染。局部因素:术后切口引流不畅,血肿形成;局部感染。

23 切口裂开 常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或缝线拆开24小时内,发生率04%-3%,多见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的患者,常因患者剧烈咳嗽、喷嚏或用力排便时,突然自觉切口剧烈疼痛或突然松开,随即切口处敷料出现较多渗血、渗液,有时还能听见缝线崩裂的响声,甚至可见肠袢或网膜脱出。

24 术后疼痛 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24小时内感觉疼痛最明显,2-3天后逐渐减轻。疼痛除了影响患者的休息和睡眠外,还可增加切口感染率,可引起术后呼吸功能恢复不良、肺炎和肺不张等并发症。

25 营养不良 老年人不爱吃、吃不动、易偏食和某些需控制饮食的慢性疾病导致了老年人的营养不良,外科病人中约50%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部分并发症与营养不良有直接关系。另外在应急反应条件下,营养方面的要求明显增加,胃肠道营养缺乏可导致小肠黏膜萎缩及菌群易位,极易出现低蛋白血症,直接影响切口愈合。

26 粘连性肠梗阻 老年患者术后活动相对减少,胃肠功能恢复迟缓,加之代偿能力较差,常易出现恶心、呕吐,并发粘连性肠梗阻。

27 褥疮 老年患者因惧怕伤口疼痛,活动较少,因此卧床时间较多,易出现腰骶部、足跟、臀部等部位褥疮。多为受压的肌肤缺血、红肿、甚至坏死,特别是在天气逐渐炎热时,湿度增大,适合细菌繁殖,容易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 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31 肺部感染和肺不张护理 吸烟患者在术前停止吸烟1-3天,练习胸式深呼吸。术后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痰。抬高床头、使用抗酸药物有助于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一旦发生后,需静脉点滴有效的抗生素及给予雾化吸入等排痰措施。

32 切口感染护理 术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切口护理,定时切口换药。术前、术后加强营养,纠正贫血、低蛋白等,增进病人抗感染能力。合理使用抗生素,按时给药以增强药物效价。

33 切口裂开护理 发生切口裂开时,安慰病人,嘱病人平卧屈膝,并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用腹带包扎,通知医师。处理原则:对较小的切口裂开,患者危重不能耐受手术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并用胶布拉拢、固定、外层加强包扎。伤口完全裂开并有肠管或网膜脱出者,需立即到手术室在良好的麻醉下进行缝合[2]。

34 疼痛护理 术后应给予积极有效的镇痛措施,同时要观察监测呼吸及血压,做好心理护理,通过听音乐、交谈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有效地控制或减轻疼痛。切口疼痛难忍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在运用止痛药物前要仔细查体,防止掩盖其他症状。也可术后给予止痛泵持续应用[3]。

35 营养不良的护理 老年人术后可进食时应保证饭菜温度适宜,食物应以流食和软食为主,多吃白肉,如鸡肉和鱼。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健胃消食片和吗丁啉调理食欲。对无法进食的患者,应进行胃肠道外营养;对多发性创伤的患者,应行空肠造瘘术,以补充早期的基础营养。

36 粘连性肠梗阻护理 粘连性肠梗阻主要表现为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后近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应与手术后肠麻痹恢复期相鉴别,后者多见于术后3-4日,恢复排气后,症状自行消失。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多为纤维素性粘连,容易被吸收,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术后鼓励和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同时要消除老年患者紧张情绪,逐步增加活动量,促进肠蠕动,避免肠管粘连。

37 褥疮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371 主要原则是定期翻身、减压,每2-3h翻身一次,局部可使用气垫、气圈等。对长期卧床的患者,最好使用褥疮防治气垫床。

372 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碎屑也是防治褥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和干燥。一般情况下,定时采用50%酒精按摩骨骼凸出部位的皮肤,如骶尾部、髋部、枕部、肩胛部、肘部、足跟等,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或减少褥疮的发生。

373 补充营养、保持高蛋白饮食,防止机体分解大于合成,以促进伤口愈合,收到比较理想的康复疗效。

374 除局部换药外,配合红外线照射。照射距离离患处约30cm,每日1-2次,每次30min,也能取得显著效果。照射时应随时观察局部情况,以防烫伤。

4 小 结

由于老年患者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较低,手术耐受性较差,腹部手术对老年人身体损伤较大,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因此,我们要针对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和措施,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对老年患者加强巡视,正确进行术后指导,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使老年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尚妍,吴凯蒂,陈红老年人手术前心理状态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2008,6

[2] 陈筱军,张永红,冯桂娣,李惠群普外科老年病人腹部手术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3(7):225-226

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篇7

1基础治疗和术前护理

1.1胃肠减压:及时放置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吸出胃肠道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有效的胃肠减压对单纯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对需手术者也是必要的术前准备。胃肠减压还可减轻腹内压,改善因膈肌抬高而导致的呼吸与循环障碍。

胃肠减压一般应用较短的单腔胃管:但低位肠梗阻时,可采用较长的双腔M—A管(长达3.5m),管前端带有铜头及可注气的薄膜囊,管尾有Y形管,一腔通气囊,一腔作吸引用。待管前端通过幽门后,借肠蠕动及铜头的重量推动气囊将导管带到梗阻部位,减压效果较肯定。但置管较费时,主要是因为导管难于通过幽门或难于达到Treitz韧带以下。尤其是有高度腹胀、肠蠕动减弱或消失的患者,导管下行困难,不能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可在内镜引导下置管。

置胃肠减压期间,应保持胃管的通畅和减压装置有效的负压。如有堵塞可用少量生理盐水低压冲洗。妥善固定胃管,留有一定的长度,以免翻身或活动时胃管脱出。注意引流液的色泽、性质和引流量,并正确记录。密切观察患者腹胀有无好转。如发现血性液体,应考虑肠绞窄的可能。每天给予蒸汽吸入和插管鼻腔滴石蜡油,以帮助痰液咳出和减少胃管对鼻黏膜的刺激。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腮腺炎。胃管内注入药物后,需夹管1~2小时。中药应浓煎,每次100mL左右,防止量过多引起患者呕吐、误吸。

1.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肠梗阻一般为等渗或低渗性脱水,因此首先应输注葡萄糖、等渗盐水,加上适量的电解质。在无心、肺、肾功能障碍的情况下,最初输入液体的速度可快一些。

在输液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和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必要时保留导尿,监测每小时尿量。输液所需容量和种类须根据呕吐情况、胃肠减压量、缺水体征、血液浓缩程度、尿量和相对密度、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中心静脉压监测结果而定。单纯性肠梗阻晚期和绞窄性肠梗阻的患者,常有大量血浆和血液丢失,临床应输给血浆、全血或血浆代用品。存在代谢性酸中毒时应给予碳酸氢钠纠正;还要注意钾的补充。

1.3抗生素应用:对单纯性肠梗阻晚期,特别是绞窄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患者,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以防治感染,减少毒素的产生。常用的有以抗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广谱头孢菌素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以及抗厌氧菌的甲硝唑等。

1.4营养支持:肠梗阻时无论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都有相当一段时间禁食,因此营养支持很重要。术前需要补充蛋白质,提高胶体渗透压。可采用胃肠外营养(TPN)作为术前准备和术后的支持治疗。非手术患者若梗阻缓解,患者开始排气、排便、腹痛、腹胀消失,12小时后,可进流质饮食,忌服易产气的甜食和牛奶等;如无不适,24小时后进半流质饮食;3天后进软食。

1.5镇静、解痉:给予患者心理安慰,稳定患者的情绪。患者应取低半卧位,减轻腹胀,同时给予低流量吸氧,改善肺功能。在确定无肠绞窄后,可应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抗胆碱类药物,以解除胃肠道平滑肌的痉挛,抑制胃肠道腺体的分泌,使患者腹痛得以缓解;对已明确诊断,腹痛剧烈、影响休息者可适当给予止痛剂。

1.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及腹痛、腹胀和呕吐等变化,及时了解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若患者症状与体征不见好转或反有加重,应考虑有肠绞窄的可能,此类患者病情危重,应在抗休克、抗感染的同时,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1.7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需做肠切除手术者,除一般术前准备外,应按要求做肠道准备。

2术后护理

2.1生命体征的观察:了解患者的麻醉方式和术中情况,采取适当的体位,定时测定患者的神志、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观察伤口渗血情况。

2.2输液: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准确记录出入水量,以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合理使用抗生素,使药物在血液中保持一定的浓度。

2.3引流管的护理:术后仍予胃肠减压,并做好胃管护理。观察肠蠕动恢复情况。如伤口有引流管应妥善固定并保持通畅,观察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更换引流管时注意无菌操作。小肠内固定术者,内固定管接胃肠引流装置,术后2周左右拔管。拔管以前,先口服石蜡油20~30mL,以润滑管壁。管子可以一次拔除,也可每天拔33~66cm,2~3天拔完。拔管后留下的瘘孔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不久瘘孔可自行关闭。

2.4体位与活动: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使腹肌放松,改善呼吸,减轻腹胀。同时使腹腔内炎性渗出物积聚在盆腔,便于局限和引流。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如病情平稳,术后24小时即可开始床上活动,3天后下床活动,以促进机体和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防止肠粘连。

2.5饮食:肠功能恢复后,停止胃肠减压,进半量流质,进食后无不适,3天后改半流质,10天后进饮食。

2.6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肠梗阻未能纠正的原因可能有:广泛性肠粘连未能分离完全;忽略了同时存在的不同病因的机械性肠梗阻,如粘连性肠梗阻伴有肠扭转或腹内疝、结肠肿瘤等;手术后胃肠道处于暂时麻痹状态,加上腹腔炎症,可能引起粘连。术后如腹胀迟迟不能缓解,或短暂缓解后又复出现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在进一步排除术后肠麻痹后,应警惕这一并发症。

腹腔内感染的关键在于预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术中尽量减少肠管损伤,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生素,特别注意肠道厌氧菌感染的防治。据报道,术前1小时静脉使用抗生素,保证血液和切口内有足够的有效药物浓度,能确实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同时加强支持治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抗感染能力。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和腹部体征,及早诊断和治疗。

肠瘘为最严重的并发症。易发因素主要为肠壁炎性水肿、缝合不全、远端有梗阻因素以及肠管局部炎症性病理因素。预防的关键在于术中针对这些因素慎重处理.对修复不满意之处要放置安全引流物。肠瘘常发生在术后1周,患者感腹部胀痛、持续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腹壁切口处出现红肿,以后流出较多液体有粪臭味。应给予肠瘘患者积极的全身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局部放置双套管负压引流。肠瘘的预后与瘘的部位、类型、流量及感染能否局限等有关。引流不畅或感染不能局限者需再次手术处理。

3出院健康指导

全麻呼吸道梗阻最常见原因篇8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79-02

中图分类号:R 735.3+5文献标识码:B

结肠癌致肠梗阻是结肠癌晚期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老年人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由于起病隐匿,发展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较难确诊,常延误诊治时机,给临床处理带来困难,预后差。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1月共收治结肠癌致肠梗阻26例,其中25例采用一期切除吻合术,疗效满意,现将外科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26―78岁,平均54岁,其中60岁以上17例。发病到就诊时间2―21天。全组病例均有腹痛、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等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伴呕吐7例,腹部压痛20例,腹肌紧张7例。术前均行立位腹部平片或透视证实低位肠梗阻。左半结肠梗阻17例,右半结肠梗阻11例。完全性肠梗阻17例,不完全性肠梗阻9例。肿瘤按Dukes分期:B期10例,C期16例。本组病理检查26例,病理结果:腺癌16例,粘液癌7例,未分化癌3例。入院时伴有高血压病2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电解质紊乱4例,心律失常1例,前列腺肥大4例。

2.术前准备 ①禁食,持续胃肠减压。②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包括补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③防治感染,选择抗厌氧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的抗生素,术前静脉使用头孢曲松钠及甲硝唑,术时超过2小时追加一次。④对不完全性肠梗阻者予肥皂水灌肠及口服适量石腊油性轻泻剂,禁服甘露醇或蓖麻油。

3.治疗方法及手术方式 26例均在硬膜外麻或气管插管全麻下,打开腹腔探查。26例行梗阻扩张的结肠减压及灌洗。术中查明癌肿部位及周围器官无转移后可行根治术,按常规游离病变结肠,距离癌肿部位下约10 cm结扎切断结肠,将带肿瘤结肠段移至切口外置入消毒盆,于肿瘤近端切开肠壁引出肠内容物。切除阑尾。先于盲肠壁作一浆肌层荷包缝合后切开肠壁插入一粗导尿管,收紧荷包缝线以防止肠内容物外溢污染,用大量生理盐水从导尿管快速滴注冲洗肠腔,并用手推挤排尽肠腔内容物,直至排出物呈现澄清液为止,再用0.2%甲硝唑液滴入灌洗肠腔。远端肠段用生理盐水灌洗清除粪便。术中探查右半结肠癌11例,均行一期切除吻合术。左半结肠癌15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14例,行左半结肠切除,近端结肠造瘘,关闭远端结肠备二期吻合1例。

结果

本组26例结肠癌致肠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的右半结肠、左半结肠25例,均治愈,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一期切除左半结肠,近端结肠造瘘,关闭远端结肠备二期吻合1例术后恢复良好,肠造瘘口排便通畅,无造瘘口回缩或坏死。 术后3个月行二期吻合术。 术后发生腹腔感染1例,切口感染3例,肠粘连不完全性肠梗阻3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

讨论

结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结肠癌并肠梗阻者约占结肠癌的8%―23%。由于肠梗阻常引起体液丧失、感染、中毒、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而且结肠梗阻多为闭袢性,肠壁薄,血供差,肠内含有大量细菌,易引起各种并发症。此外,结肠癌伴肠梗阻多见于老年人,本组60岁以上17例,占65.4%,老年患者由于合并症多,器官代偿功能低下,常伴有低蛋白血症和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手术耐受性差,容易发生手术后并发症。急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择期手术,国外文献报道,急诊手术的并发症高达66.1%,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的37.2%。并发症高的主要原因为急诊手术肠道准备不充分,伤口感染和腹腔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这两种并发症都跟术中污染有关[1]。因此,需做好术前充分准备,即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胃肠减压和适宜的肠道准备,其中静脉应用抗生素尤其重要。 本组仅有7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占26.9%。由于结肠肿瘤性肠梗阻部分系饮食不节及肿瘤表面感染水肿,致在原来肠腔狭窄基础上加剧或长期饮食不当,粪便干结而引起肠梗阻,这部分患者经使用抗生素、胃肠减压、肥皂水灌肠等处理后常可缓解。本组术前有5例经灌肠等处理后腹胀缓解,病情较稳定,术后恢复好。因此笔者认为结肠肿瘤性肠梗阻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先给予非手术治疗,尽可能使之缓解,如1―3 d不能缓解或病情加重则应及时手术治疗。

结肠癌性梗阻时,由于肠管极度扩张,容易发生血运障碍及缺血坏死而妨碍手术显露及操作。因此有效的肠道减压能减轻肠管张力,恢复血运。术中肠道减压灌洗是清除梗阻肠段内容物,充分肠减压,抗生素清洁肠道,使患者肠道细菌降至完全进行结肠吻合的水平[2],并改善肠管血运,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术中肠道减压的方法有穿刺、切开、插管、结肠袢外置造瘘减压等。彭淑牖等[3]认为结肠袢外置造瘘减压是一种彻底快速而无污染的肠减压术。本组26例切除肿瘤及肠管后,将带肿瘤结肠段移至切口外置,盲肠插管充分灌洗,除1例外,均行一期切除吻合,无一例瘘发生。

结肠癌性梗阻手术的目的是解除梗阻,根治肿瘤,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报道一期手术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分期手术[4],因此许多作者对结肠癌都争取选择一期切除吻合。只要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病变局限,肠管血运好,水肿轻,对右半结肠和横结肠癌并肠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是完全安全可靠的[5]。本组11例右半结肠癌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均无吻合口漏发生。左半结肠癌并肠梗阻,采取一期切除吻合的术式,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对梗阻时间较短,肠管扩张、水肿不明显,肠管血运较好者,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肠道灌洗充分,保证吻合口无张力,术前术后正确应用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该术式还是安全可行的。本组14例左半结肠癌行一期切除吻合术后,无吻合口漏发生。而对全身情况差,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梗阻时间长,感染中毒重,肠管炎症、水肿严重,肠管灌洗不满意,对吻合口愈合有疑虑者应行左半结肠一期切除,Hartmann结肠造瘘,待二期手术。本组1例行左半结肠癌一期切除,Hartmann结肠造瘘术后效果良好。

总之,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外科手术治疗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术式。结合本组资料,我们的体会是:①充分术前准备,纠正电解质和酸碱紊乱、低蛋白血症、贫血,改善全身营养,如病情允许应先行非手术治疗,最好能转为非急症手术。②手术时尽可能争取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术中做好肠腔减压,充分灌洗,改善肠壁血运,防止腹腔污染,保证肠吻合端口血运,吻合口对合完整,无张力。③对全身状况差,已有肠壁坏死穿孔,腹腔污染严重或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Hartmann术式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术式,避免肿瘤转移延误治疗。④加强术后护理,尤其是呼吸道护理,术后早扩肛,早排气,早进食,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城乡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呼吸道受损的表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