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16 16:48:50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篇1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组织机构代码,存在问题,对策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就是指一个国家已经成为诚信国家,建立了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前提,以信用信息开放为基础,以独立、公正且市场化运作的信用服务企业为主体,以健全的国家对信用市场的监管和有效的惩戒机制为保障,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失信者的约束机制和社会环境。在我国,现阶段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没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就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信用为本。没有良好的社会信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市场秩序,更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适应国际竞争、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只有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才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对外开放的健康发展。

第三,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经济领域违法犯罪现象还相当严重。究其原因,一个根本问题是社会信用缺失,失信者得不到严惩,风险成本很小而获利巨大;守信者得不到鼓励,依法经营反而无利可图。这势必造成违规者多而法不责众,更使人们对无信获利行为趋之若鹜,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现象愈演愈烈。

二、当前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在国家层面,缺乏整体规划、缺乏统一管理。

(二)是信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信用服务尚无法律依据。

(三)是各级部门缺乏资源整合力度。各单位依托政府职能,对保有的企业信息相对控制,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信息割据”、“信息孤岛”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是系统建设缺乏技术支撑。各机构、各地区各自为战,仓促投资,缺乏对统一平台的考虑,特别是缺乏对今后信用信息共享的全局性考虑。

(五)是信用产品与服务缺乏标准。

(六)是信用教育与人才培养等基础性工作还跟不上需求,专业性的人才缺乏。

三、加强组织机构代码工作,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组织机构代码标识制度对全国范围内的每一个组织机构赋予一个唯一的、终身不变的法定标识,目的就是在中国建立起“单位实名制”,在统一的组织机构代码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本质是建立国家对每个单位的社会档案制度,这种社会档案制度具有记录性和追溯性特征。为充分发挥组织机构代码工作在推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作用,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有效加强代码工作宣传。

要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加强代码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充分发挥组织机构代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尤其是政府部门和信息化管理部门在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时,能充分考虑组织机构代码作为信息标准化基础的作用,真正将组织机构代码融入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

切实提高代码数据质量。

代码数据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代码管理和应用推广,有利于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的经济分析信息,更加有利于各部门信用信息的共享,切实维护广大组织机构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与工商、编委、民政等机构批准部门及税务、银行、公安等代码应用部门的协调,加大组织机构代码的查验力度,适时跟踪机构信息,加强沉淀数据处理力度,按要求进一步做好代码问题数据的补充完善工作,要强化换证工作、验证和数据比对工作,促进数据的实时更新,全面提高数据质量。

加大代码推广应用力度。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篇2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全市食品安全信用环境,规范食品企业行为和食品市场秩序,增强社会食品安全信用、责任意识,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为目的,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形成富有*特色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提高我市的食品安全信誉,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认真总结前一阶段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全市食品行业范围内有序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培育企业的良好信用,强化企业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充分发挥试点企业的示范作用和信用制度的奖惩作用,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长效机制,实现在全市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

三、试点范围

在全市范围内,市农牧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商务局按各自监管环节不同,各区县政府按管辖地域不同,分别选择生产经营管理相对较好、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社会影响相对较广的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和餐饮消费(学校食堂)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开展推广工作的企业不少于30家。

四、工作职责和分工

全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实行“全市统一组织、统一评价,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各地分头实施、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一)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1、负责全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牵头工作;

2、负责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制度;

3、负责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评价标准;

4、审查确定全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企业;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培训活动;

5、组织全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

6、督导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

7、其它需要完成的工作。

(二)各区县政府,市农牧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和商务局

1、负责推荐本辖区或本监管环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企业;

2、负责组织本辖区或本监管环节推广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3、组织开展本辖区或本监管环节推广企业的相关调查;并做好日常监管工作;

4、积极汇总本辖区或本监管环节推广企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信息,并及时报送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5、协助市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小组开展对本辖区或本监管环节推广企业的现场调查和采集试点企业信息;

6、对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的有关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制度、标准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7、协助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做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其他工作。

五、推广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7月10月)

1、调查摸底: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管辖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食品生产经营的现状,倾听企业对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的意见,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正式启动推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组织培训: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使其全面了解我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的具体做法和下一步打算等。

3、成立机构: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4、推荐名单: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根据调查摸底情况,结合推广数量要求,积极向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推荐参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候选企业。

5、制定方案: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根据本方案的安排和分工要求,制定适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限,并附开展推广工作企业名单及基本情况,于2007年9月14日前报送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电话/传真:8133986、电子信箱:xnyjyt@)。

(二)实施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10月)

1、召开动员会: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召开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动员大会,主管领导要亲自动员,同时借助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营造声势。

2、培训辅导: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企业要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企业全面了解各职能部门的监管内容,充分认识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方法、步骤、内容和具体要求。

3、现场指导: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深入试点企业指导、引导企业按照“管理有制度、产品有标准、操作有程序、过程有记录、信息可追踪”的规范要求,结合实际建立《生产经营示范文本》;督促企业按照《监管档案》要求,及时提供档案内容;加强对试点企业的监管,帮助企业发现和纠正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适时组织专家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和进企业进行指导。

4、组织评价: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制订的评价标准,2008年9月底前,对管辖的试点企业,完成初评工作。同年10月,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评价小组组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在《*晚报》等相关媒体公示。

(三)总结阶段(2008年11月)

1、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本地、本部门开展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进行认真总结,重点是找出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于2008年11月10日前报送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电话/传真:*、电子信箱:*)。

2、经公示后确定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由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在进行公示的同类媒体中公告,并选择适当形式向参与推广的企业授牌颁证。

六、工作要求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企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确保这项工作圆满完成。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区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工作任务和具体目标,落实责任制,把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到有关单位、科室和人员,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各牵头部门、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落实专人负责。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要把宣传教育工作贯穿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工作的全过程,帮助消费者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时尚,积极争取群众的支持、参与。要不断树立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形成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篇3

1、完善和整合现有征信系统。以人民银行牵头,将人民银行现有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依托,整合各部门的信用信息以及企业之间的商业交易信用信息,尽快建立起部级统一的征信平台。其实质是建立一个公共数据库,主要负责以信贷信息和企业信用销售信息为主的数据采集、归集、分析等,并根据政府部门行政管理职责需要,有限度地提供公共信息共享,以强化管理的协同。同时,数据库应逐步向信用中介机构和企业开放,以应用促采集,降低信息使用成本,提高数据库使用效率,扩大征信系统的影响力。

2、尽快推进信用法规建设。信用交易活动涉及授信人(债权人)、受信人(债务人)、信用工具、征信、信用服务等诸多关系主体,其信用活动的规范,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依托法律为支撑。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一套以“信用交易行为”为核心的信用法律体系:一是信用交易行为规范,对授信人、受信人行为,以及各种信用工具的开发和使用进行规范,强化对债权人的法律保护,为打击信用交易中的恶意失信行为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征信行为规范,通过立法,规范信用信息征集、披露和使用行为,规范征信机构的监督管理和业务运作,合理保护授信人、受信、征信机构三方的权益,既促进信用信息的合理传播,又保护好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三是信用服务行为规范,规范债权保障服务、商账追收服务、信用管理咨询服务等信用服务行为,规范各类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合理保护信用交易中债权人、债务人、信用服务提供者三方的利益,促进信用服务行业发展。

3、推进信用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培育包括信用调查、信用登记、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信用保险、商帐追收、信用管理咨询等机构在内的中介机构,为信用交易提供服务。将征信系统向他们开放,在降低信用中介机构获取信息成本的同时降低信用交易的成本。

4、理顺信用服务体系的监管体制。目前,信用服务体系多头监管、监管不到位、市场不规范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信用评级机构由人行、证监会、发改委三家管理;信用担保机构由经委管理;信用管理咨询等机构暂无人管理;商帐追收的机构不允许成立。因此,应理顺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起规范的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的行为,维护信用市场的正常秩序,提高信用服务行业的公信力和服务水平。随着法规和市场的逐步完善,信用服务体系的监管可逐渐向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过渡。

5、大力推进行业监管体系建设。督促有关企业和个人市场行为管理的政府监督部门,围绕强化管理职能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分类管理机制的建设。建立起征信系统与行业信息数据库的信息共享机制,各部门将本行业监管对象的评价信息报送到征信系统,征信系统为行业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6、加大信用宣传教育的力度。开展多层次的信用宣传活动,针对不同的对象,如社会公众、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政府部门等制定不同的宣传计划和方案,积极探索信用宣传的长效机制。开展信用专题研究,采取职业教育和国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信用行业专业人才。

7、推进企业、银行类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自身的信用建设。推进企业等市场主体自身的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推动信用信息在企业信用交易中的应用,探索企业商业信用信息采集的途径,夯实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基础。企业信用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拓宽企业直接融资,防范信用销售风险,强化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理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各方面关系,推进“金诚”工程建设

1、理顺人民银行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建设与各部门互联互通的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人民银行作为牵头部门,要有效履行职责,推动工作开展,关键是要处理好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人行应在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制定详细的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具体分工、实施步骤及建设标准。特别是督促与信用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有关部门,如工商、公安、商务、发改委等部门,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其重要职责来抓,纳入议事日程,取得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配合,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合力。同时,应建立相关工作考核机制,督促工作落实,增强工作实效。

在技术层面,人民银行应继续推动金融业统一平台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建设“金诚”工程共享平台。以公安、工商管理、环境保护、质量监督、商务、海关、税务等部门建立的本行业全国联网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利用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全面的信用信息记录、登记、展示、共享的平台,实现“金诚”工程目标。

2、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现“金诚”工程与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中央应在统一规划、协调法规建设和数据库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在中央层面,国家主要负责制定全国性的发展规划和行动纲要、制定法规和相关行业标准、建设全国统一的数据库系统。而地方则按照相关法规和标准,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协调信用服务行业的监管,推进市场主体信用建设,以及推进信用宣传教育。当地人民银行作为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应在中央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协助当地政府,协同有关部门,共同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地方政府既可以通过自身政务信息系统建设,汇集辖区内各政府部门的信用信息,并通过“金诚”工程的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也可直接依托“金诚”工程实现信用信息的汇集和共享。以此满足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需要,并推动地方信用体系建设。中央各部门在建立和完善本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行业内的全国联网和数据集中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满足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和信息共享需求。

3、理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各行业分

类管理体系建设的关系。协调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共同建设、信息共享、互为补充”为原则,完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跨系统、跨行业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管理部门对管理对象的业务资质、行政处罚信息及行业协会自律评价信息的共享机制。如与最高人民法院合作,采集法院执行案件信息,为商业银行全面掌握信贷客户的信用状况服务、同时缓解法院执行难服务;与教育部合作,推进信息共享工作,为更好地执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服务;与劳动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信息产业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环保总局在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方面展开合作,采集各部门掌握的企业违法和企业分类监管信息,更全面地掌握企业信用风险状况,为上述部门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和行政执法服务。从而形成行业分类管理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之中,社会信用体系为行业监管和行政执法服务,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良性合作关系。

三、抓紧完成筹备规划工作,尽快形成规范有序的日常工作机制

国家应从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工作制度、工作机制等方面着手,为尽快完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期筹备、规划等工作提供保障。

1、完善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机制,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人民银行牵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这一职责是在国务院对总行的三定方案中明确的,对牵头工作没有具体的意见和安排,同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涉及部门多,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对人员队伍要求十分高。因此,应尽快搭建部际联系会议的工作机构,确定联系会议的部门、人员组成;应界定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由部际联系会议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

2、研究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为牵头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目前许多地区、行业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政府工程”、“行业品牌”甚至是“创收工具”,这种不讲科学、没有统一标准、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短期行为将给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埋下极大的隐患。国家应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制度先行、统一规范,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统筹规划、分部实施”的总体思路,制定短期、中长期发展目标,稳步实施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应大力推动《征信管理条例》等基础制度办法的出台,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加强征信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3、完善配套机制措施,为牵头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考核机制,对数据采集、更新、共享等进行考核,对工作推动、效果进行跟踪。根据部分地方实践表明,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具有较好的推动效果。二是提供资金支持。应出台相关的资金支持政策,督促各级政府切实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开支。三是确保技术支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信息化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平台,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因此,应出台相关的技术保障措施,为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徐宪平、黄卫东、王地宁等。社会信用体系知识读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缪曼聪、王一兵、王地宁、黄健、胡海波、向晖、唐羽、梁宏梅、郑义、唐造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重点课题(2005)――湖南社会信用体系模式研究与设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3.缪曼聪、王一兵、王地宁等。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2004年十佳材料汇编――关于湖南省社会信用体系规划的研究

4.邵伏军、万存知、姜维俊、王晓蕾、罗林、郑义等,百姓征信知识问答,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4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篇4

以健全信用地方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覆盖全市的征信系统为基础,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重点,以推进行业信用建设、信用服务市场发展为支撑,以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改善经济社会运行环境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全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使诚实守信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规范,为依法治市和社会文明创造有利条件。

二、工作目标

完善信用征信系统、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用监管体制基本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初步确立;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取得进步,市场和社会满意度进一步提高;诚信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全社会诚信意识进一步加强。

三、2018 年重点工作

(一)完善“诚信江油”服务窗口。完善统一对外服务窗口“江油诚信网”,进一步加强信用信息网络建设,归集整合信用信息,实现平台网络互连。(市发改局牵头、相关单位配合)

(二)进一步完善征信系统、推进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人行江油支行牵头,相关单位配合)。

(三)推动重点领域的信用建设。各相关单位要按照《江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油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2017-2020年)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诚信水平。

(四)严格执行《绵阳市市场主体信用行为联合奖惩暂行办法》。运用征信系统成果,广泛褒扬诚信行为,惩戒失信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市发改局牵头,相关单位配合)

(五)加强信用宣传,增强社会的信用意识。逐步将各部门信用宣传相关活动进行统一协调,科学安排,适当整合,放大效果。(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单位配合)

(六)市级各有关部门依职能职责,牵头组织本系统或指导

联系行业开展信用培训教育、信用专题活动。

(七)探索研究制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推动信用信息在行

政管理事项和重点领域的运用。(市政府办牵头,相关单位配合)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配套完善信用建设联席会议机制。成立以市政府市长为组长、市政府分管发改和金融的领导为副组长、市级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在市发改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社会信用管理办公室),由市发改局、人行江油支行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抓好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牵头组织、指导协调、政策拟定和综合管理工作;配套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江油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二)建立奖惩联动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精神,按照《绵阳市市场主体信用行为联合奖惩暂行办法》,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抓手,以“政府引导,社会共建,群众监督”为原则,形成政府部门协同联动、行业组织自律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共同治理格局。营造“奖励诚信、惩戒失信”的诚信社会环境。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篇5

一、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要作法

1.确定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征信系统为载体,以信用评价为手段,以构建激励惩戒机制为重点,加大政府组织推动和农村信用宣传力度,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改革创新,支农惠农原则,为全县农户和乡镇企业普遍创建信用档案,积极推进信用户、信用村建设,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扩大农村信贷支持的有效方式,以此促进海南省农村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总体目标是: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初步形成信用宣传、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贷支农的农村信用体系框架。总体思路和目标的确立为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建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建立了政府主导、央行推动、农信落实、社会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成立由联社主任为组长,各信用社主任、信贷人员为成员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负责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和具体实施。创新信贷产品,增加农村信贷投入;制定具体配套支持政策,主动运用评价结果,出台激励惩戒措施;依据农户基本状况、自有资产、诚信记录、经营能力及项目等情况逐户建档,并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和数据定期更新机制。积极推广应用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农户信贷评分系统,创新农户信贷管理体制,主动打造新型信贷业务管理流程。

3.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分步实施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对广大群众来说也是一项新事物。因而工作上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分步实施。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为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民众信用意识,打造诚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报纸等公共舆论工具加大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和引导力度,突出宣传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评定标准、程序步骤等有关内容。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觉采集信息的积极性。并采取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宣传策略,先后举办了三期征信知识培训,对全县180个农村村委会的村支书、村长进行全员培训。

二是建立激励和惩戒机制,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根据对农户的评价结果,信用社在授信额度、审批权限、服务种类、适用利率、抵质押物、推荐评优等方面实行差别政策。对信用良好的农户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不良予以限制。根据对信用乡(镇)、信用村的评价结果,与乡镇政府制定行政性惩戒和奖励措施。信用乡(镇)、信用村可在农业项目开发、优惠利率、农村配套服务等方面优先享受优惠政策;将各地信用评价状况与支农再贷款限额分配挂钩,支农再贷款重点向信用状况较好的地区倾斜。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二是资金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我县农信社不良贷款下降,资产质量逐步优化。截止6月末,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8835.26万元,比年初下降2039.92万元,不良率为4.29%,比年初下降1.49个百分点,收回表外核销及票据置换不良贷款41万元。不良贷款比年初大幅下降。信用体系建设使新增贷款质量明显好转,存量不良贷款在不断的活化中,贷款人的信用观念不断提高。

三是推动了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机制的转变。依据农户信用评价系统评价结果,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授信农户进行贷前审查。在农户信用评价过程中,不仅对信贷相关信息进行评分,而且对家庭信息、综合信息等能表明农户非信贷情况信息进行评分,从而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对农户进行评价。贷款营销机制的变革,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金的合理使用,扩大了信用贷款的覆盖面,提高了对农民贷款有效需求的满足度,促进了农村信用社探索适合农户特点的信贷新产品。据调查,自以来农村信用社先后开办了林权、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新业务,对建立了信用档案并有贷款需求农户,贷款有效需求的满足率达到76%。

四是全县农户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几年来,在政府和人行的主导下、农信的积极推动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以培育信用环境、加强诚信宣传为手段,立足实际,有力地推动了经济与金融的双活双赢。政府信用形象和行政公信力明显改善,社会公众信用意识和信用素质进一步提高,银企关系进一步改善。县被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网、中国金融记者俱乐部联合举办的中国第四届金融市长年会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县(市)称号,12月被承德市金融系统评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广标兵,这标志着县信用环境建设工作已转入了常规建设的新阶段。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及建议

1.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信用体系建设的认知度不够。在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虽然以政府为主导,但是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从一定角度来讲,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关乎民生和县域经济发展,所以,政府引导、社会重视、全员参与是势在必行,也是解决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的根本所在。

二是信用体系的社会化程度不够。从信用本身来说,信用体系不仅仅是信贷的诚信程度,还包括信用人各方面的信用状况,所以,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包括社会各方面的信用程度,这也就要求信用体系建设中不但要维护金融信用环境,还要维护公众认知的诚信。也就是要求信用体系建设从社会全方面入手抓信用建设。

三是信用缺失的惩戒力度不够。对失信行为一直以来是以道德范畴的指责为主旨,但是相应的惩戒没有到位,失信人没有根本的利益损失,所以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力不足,形成人人喊打却没有动手的局面,也就对失信行为形不成威摄力。

四是信用观念的培养力度不够。中华古国以信为本,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来人生观、价值观及人际公共关系的影响,对固有信用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这就要求从社会公众的根本意识入手,培养诚信理念,树立诚信价值和践行诚信行为。

2.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议见

以建立激励和惩戒机制为突破点,提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一是要以信用文化建设为基点,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以增强农民的诚信观念为基础,强化征信宣传教育,实现征信宣传常规化、扩大化。在征信宣传教育过程中应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征信宣传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二是征信宣传与信用户、信用村建设相结合;三是征信宣传与推广征信产品相结合,不断强化农民的信用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的农村信用文明。

二是要以法制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村信用建设的法律环境。一是根据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失信约束机制,形成银行、司法、税务联手制裁和打击不守信行为的合力;三是以行政引导为切入点,政府带头建设信用政府,有效传导信用建设的措施及实施效应,为农村地区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要以基础建设为落脚点,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面。一是加快农村信用社并网步伐,普遍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大力推进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二是规范农户信用等级评审和《信用证》制度,加大对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财政支持,不断完善农村地区投融资的激励保障体系;三是加强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逐步扩大《信用报告》的使用范围,把《信用报告》打造成农民的第二身份证。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篇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城市信息化综合水平为目的,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技术应用为主导,以信息资源综合开发、整合共享和普遍服务为核心,大力拓展无线数字应用领域,推进信息化与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相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和谐城市、宜居城市建设水平,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突出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宗旨,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总体规划、分类推进,突出重点、协调发展,服务社会、促进产业"的原则,加大政府协调引导力度,确定中国移动有限公司为市"无线城市"建设主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加快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无线城市"信息网络及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无线技术的应用、渗透和融合,不断提升、完善现代化城市功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二、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建设目标

在全市建设TD+WLAN无线宽带网络,建成无线宽带城域网,实现全市无线网络信号无缝隙覆盖,热点区域高速接入,形成有线、无线网络有机结合与相互补充的宽带网络体系和统一通信体系。移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无线应用普遍开展,无线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广泛普及,"无线城市"门户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无线网络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数字化、网络无线化成为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无线宽带网络普及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信息通达、连接无限、无处不在的"无线城市"。

(二)实施步骤

1、制定方案。制定《市"无线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建设实施。加快建设3G移动通信网络,建成覆盖主城区的无线宽带城域网,热点区域高速接入;建立统一的"无线城市"门户,推动无线商务门户、无线港区、无线校园、无线社区、无线办公、能耗监测预警与综合利用等试点技术应用。

3、推广应用。建成无线城域网,实现3G移动通信网络对全市地域98%覆盖,形成有线、无线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围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公众信息化、电子社区、数字城市管理、应急联动等领域构建6个统一的无线技术应用平台,重点推进无线港区、无线校园、无线社区等50项应用,改善群众生活品质,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建立"无线城市"组织保障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产业服务体系。

4、总结验收。对各建设项目进行总结验收。

三、主要任务

市"无线城市"建设总体框架是建设无线门户网站,实现有线无线网络互联互通,搭建应用平台促进无线应用,建立有利于发展的"无线城市"保障体系。

建设实施阶段重点抓好以下任务:

(一)加快试点建设,促进应用普及。围绕无线门户、能耗监测预警与综合利用、无线港区、无线校园、无线社区、无线办公等内容,启动需求迫切的典型应用试点建设,培育一批"无线城市"应用典型和示范单位,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网络功能和运行机制,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无线门户。建设市无线门户网站,推进公共服务无线化,实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政府公益信息在无线门户网站公开或查询;实现企业及商品信息的及时更新,支持手机查询、订购功能;支持用户通过手机终端了解水、电、燃气、天气预报、交通出行、本地大事、消费、路况等生活信息,并可进行小额支付。

能耗监测与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全市能耗监测预警与综合利用平台,利用无线技术手段实现主要能耗及产量原始信息远程采集,生产运行状况监测,企业能耗实时统计,产品、企业、行业能耗综合评价与分析,阶段性能耗预测预警等功能。帮助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生产工艺及流程,制定节能方案,推进企业能源监测中心建设,提升工业经济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无线港区。以港为重点,建设两座100米基站,实现港区、莱州湾无线覆盖;建立港区一体化无线监控、无线物流以及企业无线办公、无线调度管理,打造无线智能港区。

无线校园。以中国石油大学、职业学院为主体,推进无线校园应用,依托无线局域网和3G宽带移动互联网全面覆盖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多功能报告厅、教学楼、宿舍楼等重点区域,满足师生、教职员工在校园的无线应用。选择2所条件成熟的学校,推进基于RF-SIM的校园一卡通业务。在全市15%的中小学校建设家校通平台,增进学校、家庭间有效沟通。

无线社区。建立社区管家服务平台,选择50家社区一期接入,为1万户以上居民开展信息短信、短信报修等服务。建立社区服务呼叫中心,实现市民随时通过电话、传真等手段与服务加盟商进行联系,获得各种信息和服务。

无线办公。推进企业无线商务办公,通过手机收发邮件,实现办公文件无线网络审批和流转。建立企业办公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移动OA、移动邮箱、移动进销存等服务。将企业重点应用管理系统延伸到手机终端。

(二)突出两个产业,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以"两化融合"为主线,突出石油装备、物流运输两个产业,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企业移动信息化、无线商务、无线物流、无线调度4类应用系统,搭建市经信业务综合支撑平台,深入开展企业研发、生产、管理、销售环节的信息化。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升企业对市场的应对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初步建成新型工业营销体系。

石油装备产业。首批选择3-5家企业开展示范,针对石油装备生产、销售、配套等关键环节,对石油装备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售后、物流过程进行渗透,开发移动进销存、移动客户关系管理、二维码无线溯源等公共服务系统,并进行全行业推广;在油井监控、地质勘查等方面,应用TD技术,拉长无线监控、智能控制产业链,打造石油信息技术应用基地;围绕中国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实现产品展销平台WLAN的全覆盖,提供无线上网、车辆调度、指挥调度、通知下发、会议电话等全方位服务。

物流运输产业。结合全市物流发展规划,突出抓好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郊、广饶等重点物流园区的无线技术应用,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区建设。建成全市移动车务通平台,对运输车辆及特种车辆实现全程监控;建设全市物流管理平台,在物流企业的生产调度、日常管理等方面实现数字化、移动化、网络化,利用RFID技术对重要物品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

(三)加强无线网络建设,促进有线、无线共融发展。加快TD、WLAN网络建设。2011年6月底,建设TD基站380个、WLAN热点120个,实现主城区、县区所在地和开发区的连续覆盖,实现全市人群集中和镇级以上城区地域98%覆盖。推进无线通信网与城域网互联、融合。

(四)推进集成创新,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引进和吸收国内外无线网络和应用技术,结合实际,集成创新无线技术和产品。突出产学研用相结合,发展"无线城市"增值服务、通信服务,大力培育新信息服务业,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广泛深入应用。规划布局IPV6,通过RFID技术应用,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智能化、可追溯,推动"无线城市"与物联网共同发展。

到2012年11月推广应用阶段结束,完成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建成广覆盖、高带宽的无线网络体系。共建TD基站2500个、WLAN热点600个,实现全市区域98%的网络覆盖,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共同发展、有机融合、互为补充的格局初步形成。稳步推动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移动互联网、移动电话、数字电视终端设施的"一机多网",实现"无线城市"服务终端设施多渠道、多业务和多网络拓展应用。

二是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基础性、公益性和政府非信息资源的移动传输,政府移动信息化服务系统逐步推广,无线医疗、无线数字广场等重点公共服务普遍应用。

三是全方位、多领域推进无线技术应用。建设完成移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提高政务信息的流转和交互效率;推动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在金融证券、商贸流通等领域的深入应用;面向公共事业、交通旅游、就业家政、休闲娱乐、市场商情等领域,发展移动支付、手机"一卡通"应用;建设"无线城市"智能交通、空气污染监测、路灯监控等项目,服务于公安、消防、交管、城管、城建、急救等部门协同联动,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解决"无线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全面性工作,促进各成员单位发挥优势,统一规划,落实政策,形成合力。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做好规划指导、政策扶持、项目管理、平台支撑、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等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发挥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在"无线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明确重点,细化方案。积极争取中国移动集团资金、技术和重大设备支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并划拨专项资金,落实优惠资费政策,推进无线技术在公益、公共服务方面的广泛应用。

(三)强化机制建设。突出公共利益和信息化整体效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探索形成有利于发展的市场机制,建立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以市场化手段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开发应用,实现"无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安全保障。研究制订符合实际、全市统一的"无线城市"建设标准规范体系,逐步统一和完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代码体系、技术规范和运作规范,为网络建设、平台建设、应用开发、系统整合和资源共享奠定基础。建设全市无线城市安全体系架构,构建无线宽带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篇7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四个中心”及中国保监会又快又好发展保险业战略,创建“最诚信行业”、推动上海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为目标,建立健全上海保险业信用制度,培育和树立保险业诚信服务的意识,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上海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合力营造保险业“守信获益、失信受惩”的诚信发展环境。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根据上海保险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长远要求,坚持诚信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循序渐进,举全行业之力,实现保险行业信用制度建设、行业信用信息采集、使用以及诚信教育工作、保险信用产品广泛使用的全面发展。先易后难、有计划、有步骤推进保险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2.完善制度、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相关制度,规范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和使用管理,制订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

3.开拓进取、自主创新。不断总结经验,加强重点研究,提高上海保险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创新能力。借鉴各地区、各行业信用建设经验,通过消化吸收创新,建立、完善全市保险业信用信息系统。

4.培育需求、深化应用。通过制度安排、信息共享,培育信用产品需求。保险监管部门倡导先行,推进信用产品在行业内的广泛应用,以信用产品的应用带动信用信息的采集,形成“守信获益、失信受惩”的社会环境,提高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在“*”末基本建立起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上海特色、满足保险业发展需求的上海保险业诚信体系,为保险消费者提供信用产品、信用服务,使上海保险业成为信用制度建设较完善、信用信息技术较全面、诚信意识较牢固、社会信用水平较优良的行业。

(二)具体目标

1.初步建立行业内外联动的信用信息采集、公开、共享机制。各保险机构内部形成诚信建设与诚信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将诚信建设工作落实到本单位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

2.建立各种与保险业发展有关的信用档案信息系统。保险监管部门、市保险同业公会、保险学会、各保险机构要按照信息化、市场化、规范化要求,建立和完善各类保险信息数据系统,在行业内部实行统一的信息采集、披露与使用。加强上海保险业与业内外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交流与合作。依托上海市联合征信系统,实现保险业与政府、社会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共享与互动。支持保险机构建立与行业发展有关的信用档案信息系统。

3.建立行业内部规范的诚信教育工作机制。坚持行之有效的诚信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广泛利用媒体、教育、文艺等多种形式,开展诚实守信教育,将诚信教育工作形成常规性工作机制,在全行业形成知信用、用信用、重信用、守信用的良好风尚,努力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行业氛围。

4.逐步推动在保险监管、保险经营、保险服务中使用信用产品工作。保险监管部门应率先在监管工作中使用信用产品。在日常行政审核中,逐步形成通过查询利用行政相对人信用信息或信用产品信息作为行政审核依据之一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在经营服务中使用社会、保险行业信用产品,形成通过查询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从业人员信用信息或信用产品开展核保、核赔的工作机制;保险监管部门、保险行业组织、各保险机构在相关政策、行业性制度、内部规章制订中,自觉增加信用信息提供和信用产品使用的明确性、倡导性规定。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保险监管部门、保险行业组织、各保险机构应分别制订和完善诚信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对涉及诚信体系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以引导、规范和推进。

制订和实施有关信用信息采集、公开、使用的管理办法和统一标准。在行政审批中参考使用信用产品,形成监管部门带头使用信用产品、促进“守信获益、失信受惩”的示范效应。按照政务公开要求,明确政务公开程序和方法,依法公开政务信息;推动和鼓励保险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主动、准确地向社会及业内提供自身信用信息。研究行业内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管理办法,规范采集标准,强化信用产品使用的制度安排。

推动保险机构内部各项信用制度制订与落实。探索保险机构建立信用管理岗位或部门的试点,形成信用风险防范工作制度。推进保险机构诚信制度建设,形成行业诚信约束机制。

建立和完善行业奖惩制度,奖优罚劣。对信用记录良好的相对人,提供便利或支持措施;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应依法加强监管,提高失信成本。

(二)构建信用信息平台

推动保险机构高管人员信用信息档案建设。明确高管人员范围,统一信用信息采用标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保险机构高管人员信用信息系统。支持和鼓励各保险机构在人员新增、变更、奖惩时使用该系统提供的相关信息。监管部门要主动利用该系统对行政相对人开展日常行政许可和监督管理工作。

拓展机动车辆联合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费率浮动的管理制度,拓宽系统的业务覆盖面;继续完善联合信息平台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通过信息公开和信息互换,为保险公司的诚信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和完善保险业与公安等系统的双向数据共享系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机动车违法违规现象的处理机制。

完善保险营销员个人执业信用信息系统。进一步拓展系统信息内容,完善功能,方便消费者查询,提高系统使用效率。

实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信用评级制度。依托上海保监局信息化系统,将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按照机构、经纪机构、公估机构、经纪分支机构与公估分支机构分别设定,采用多方参与的评价模式,对保险中介机构信用进行全面、客观、专业的评价,促使上海保险中介行业尽快形成“自我约束、行业自律、外部监督、政府监管”的诚信制约机制,有效遏制或解决保险中介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诚信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建立对保险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

推进健康险平台建设。研究建立跨行业健康险信息系统。通过医疗机构、医保机构、商业保险公司等单位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开放性较强的系统平台。

研究开发火灾公众责任保险信息系统。充分利用消防部门关于重点企业的安全管理信息、消防检查信息,与保险信息进行结合,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库,制定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的费率浮动机制,运用费率杠杆作用,促进企业加强消防安全的管理,形成合规经营受益,违规失信受惩的机制。

推动工程建设单位的风险信息库建设。由保险公司及其委托的风险管理机构运用风险信息库的资料对建设工程进行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出具风险评价报告,确定投保单位的风险系数,实行建设工程保险浮动费率机制,提高建设单位及风险管理机构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促进诚信经营,保障建设安全。

(三)深化诚信宣传教育

制订诚信教育规划,落实教育任务。保险监管部门、市保险同业公会、保险学会、各保险机构应制订内部诚信教育规划,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与行业诚信教育培训计划,严格管理,严格组织,严格落实。各公司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认真落实中国保监会及市委、市政府有关诚信教育部署安排。

研究推动投保人诚信教育工作。引导公众诚实投保行为,建立保险机构与业务相关人的相互信任,为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加强保险诚信宣传。整合行业宣传资源,组织开展年度“保险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媒体、网络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诚实守信的行业形象。

(四)制订行业服务标准

推动市保险同业公会建立上海市个人营销新型寿险产品服务承诺制度,明确展业、承保、理赔、售后服务过程中保险公司、保险从业人员各自行为标准。并逐步在全行业建立服务标准。

(五)推进政务信息公开

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探索和实践,通过新闻媒体、政府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公开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分类监管、评优表彰、受理等政务信息,依法向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信用服务机构等适度公开有关政务信息,形成固定有效的政务信息交流、使用渠道。

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将经营管理活动形成的业务管理、会计财务等信息通过网站、新闻媒体等向业内外公布,及时向社会披露各类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六)强化企业内控管理

推进保险机构经营管理信息化工作。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建立内部信用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建立信用管理岗位,提高信用管理水平。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在经济活动中主动使用信用产品,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保障,规避企业与个人的信用风险。落实保险机构保险诚信教育工作机制,自觉树立诚信经营、诚信服务的意识。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保险诚信体系建设组织领导机制

各单位应相应建立健全保险诚信体系建设组织领导机制。诚信建设领导机构统筹安排本单位诚信建设各项工作。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诚信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诚信建设领导机构下设工作机构或办公室,负责本单位诚信建设的日常工作与联系。

(二)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篇8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一)农户信用档案建设与评价情况

博州辖下两县一市一口岸,总人口48.73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2.21万余人,农户数8.15万余户。辖内已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和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的有,博乐市农村信用联社、精河县农村信用联社、温泉县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博州分行、农业银行博州分行和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共33个金融机构网点;正在建立农户信用评价的有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共5个金融机构网点。截至2012年4月末,全州涉农金融机构已为7.29万户农户建立经济档案,占全州农户数的89.45%,评定信用户5.8万户,占建档农户的79.56%。

(二)惠农卡的发放及授信情况

为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用服务,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推广发行“惠农准贷记卡”。截至2012年4月末,农行博尔塔拉兵团支行发行“惠农卡”0.02万张,授信0.02万户,发放小额农户贷款1990万元。

(三)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情况

截至2012年4月末,全州已评定信用农户5.8万户,占建档农户的79.56%,评定信用村、信用乡(镇)分别达129、4个。

(四)农村中小企业信用建设情况

博州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对农村中小企业信用等级每年的评定工作,截至2012年4月末,全州涉农金融机构已对166户农村中小企业进行了信用等级评级,全州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37286万元,分别占全州各项贷款余额和涉农的49.51%和55.05%。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情况

据调查,截至2012年4月末,博州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2户,有3户在人行征信系统中拥有信用档案。

二、采取措施

(一)政府推动、人行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参与,积极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机制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实践中,博州中支结合人总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指引》,制定《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博州地区农村信用社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即以“信用工程”创建为载体,以农村征信体系和农村信用宣传为抓手,以建立、完善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和农户信用评价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同时与自治州政府沟通协调,以博州政办发〔2009〕90号建立起了由19家成员单位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及要求,在全州建立起了以地方及农五师党政为服务的组织主体、以人民银行为服务的指导主体、以村队及连队为服务的传导主体、以涉农金融机构为服务的营销主体的“四位一体”合力互动的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机制。

(二)积极开展农村征信宣传工作

博州中支通过三个方面全面推动农村征信宣传工作。一是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征信宣传网络体系。为全面推动博州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博州政府批转了由博州中支起草了《博州农村征信宣传工作站创建实施方案》,成立了博州农村征信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了“县(市)-乡(镇)-村三位一体”的农村征信宣传网络体系,为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构建了坚强宣传阵地。二是开展了“金融知识进牧区,征信宣传入草原”系列活动。博州中支组织金融机构成立了“征信知识宣传队”,将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方面的知识带入牧区。三是举办农五师“三信工程”创建宣讲暨“征信和金融知识进团场”宣传周活动。为全面推动农五师信用环境建设,加快农五师“三信工程”创建步伐,博州中支在兵团农五师9个团场开展了“三信工程”创建宣讲活动暨“征信和金融知识进团场”宣传周活动。在活动期间,举办了30多场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实现3000余名团场职工与信用知识的“零距离接触”,为农五师开展农牧团场信用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制度建设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民的信用工程,必须有严密的制度来推动它的发展并防患于未然。因此博州中支制定了《全面推进博州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和《兵团农五师开展信用工程建设暂行办法》,在博州地方以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在兵团农五师以创建“信用户、信用连队、信用团场”为主要载体,以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基础,健全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征集机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档案,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和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四)涉农金融机构实施利率优惠措施,积极服务“信用户”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以来,博州各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设计农户信用评价体系,科学评出农户信用状况,不断增强农户信用意识,为农村金融机构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合理放贷提供参考依据,并对“信用户”实施利率优惠政策。据调查,博乐市农村信用联社一年期基准利率为6.56%,对 “信用户”实行上浮10%的利率优惠政策,利率上浮空间大大低于信用评级较低的农户。利率优惠政策的实施,使博州农户信用意识逐步提高,为博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取得成效

(一)农民融资难问题得到缓解

截至2012年5月末,博州有3万户农户获得贷款,农户贷款面达37.43%;农户贷款余额185359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883269万元的20.98%,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42589万元,农户联保贷款65161万元。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信用社增效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作为支农主力军,博州农村信用社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经营专业户贷款,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集中体现在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932元增加到2011年的8008元,高于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同时,全州三家农村信用联社近几年以来,已连续实现盈利大幅攀升,实现了社农联动发展。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效地传导了货币信贷支农政策意图

上一篇:医疗机构合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文化传播公司经营范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