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0:06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1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教育

幼儿期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怎样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教育?在传统教学中,这些活动以讲解、讨论为主,幼儿难以理解。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将较难理解的内容简化。在教育幼儿认真洗手的活动中,我们先为幼儿播放放大的带有细菌的手,通过看课件使幼儿知道洗手的重要性,因为,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光看课件理解还不行,还要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看完后,认真按步骤洗手。只有这样才能将具体的知识内化为幼儿的好习惯。

二、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人体的认识教育

人体的认识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每个幼儿都必须了解。幼儿由于经验少,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将一些深奥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故事,唤起幼儿经验的回忆,将不能感知的事物放大、再现,并模拟演示有关的重要过程,使幼儿逐渐对人体有所认识。如,大班幼儿进入换牙阶段,要让幼儿知道换牙的重要性并顺利度过,于是我为幼儿播放“换牙卫生”的课件。通过演示,展现了换掉乳牙长出恒牙的过程。

三、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突发事件、灾害自救方法的教育

每个人都会遇到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对这些我们无法控制。重要的是发生时,我们怎样自救。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多媒体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能再现灾害的过程,让幼儿了解灾害。因此,我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与模仿演练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救方法教育。如,在幼儿学习怎样避震时,我先请幼儿看汶川、玉树地震的录像,让幼儿对地震有个认识。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学习避震的方法。最后让幼儿进行模拟演练。

总之,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幼儿很难接受的健康内容变得浅显易懂,并且教学难点和重点得到解决,有助于激发幼儿对健康知识的探索兴趣,而传统教学能使幼儿真正理解健康知识并内化,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健康教育注入活力,它和传统教学相辅相成,巧妙结合,将使健康教育活动充满活力,勃勃生机!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2

一、引言

 

莲都区高溪幼儿园位于碧湖镇高溪乡竹溪村交通便利,附近共有缸窑、黄塘窑、高溪村、竹溪村、岚山头5个村,附近的适龄幼儿都送到幼儿园就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交通工具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幼儿山下学乘坐三轮车、电瓶车的越来越多。为此我园重视幼儿上下学的安全,宣传交通安全教育知识,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培养幼儿、家长自我保护意识,但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安全教育是我们最重视的问题。为此,我园成立了交通安全调查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去解决问题,提高幼儿和家长的交通意识,学会自我保护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的安全教育目的。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知道农村幼儿的上下学方式和交通安全意识的现状,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幼儿园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普及交通安全知识、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进一步增强幼儿及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活动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莲都区高溪幼儿园全体幼儿及家长。对问卷进行了分析整理,总结出幼儿交通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内容

 

首先对幼儿上下学交通方式的调查,通过了解幼儿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以进一步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其次调查家长及幼儿对交通标志的掌握情况。

 

(四)调查情况分析

 

1.幼儿上下学交通方式的调查

 

由于幼儿出行由监护人接送,将幼儿上下学交通方式分为家长接送(步行)、家长接送(公共交通)、家长接送(小汽车)、家长接送(三轮车)、家长接送(电瓶车)、家长接送(摩托车)等6种方式。调查发现,幼儿上下学出行以步行、三轮车和电瓶车为主,摩托车和小汽车接送的情况也存在。如图一所示。

 

2.交通标志的认识情况

 

调查发现家长及幼儿除了对“红绿灯”的认识率比较高外,对其他如人行道、斑马线、禁止通行、危险警告等标志的认识情况都很不理想。考虑到我们幼儿园为农村幼儿园,人们对交通规则及交通标志的认识盲点多,倡导遵守交通安全规则,首先需要解决这个知识盲点问题。

 

图一:幼儿上下学交通方式情况

 

三、对应策略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安全意识

 

针对幼儿上下学的出行方式我们将不规范交通行为拍摄下来,制成图片、宣传版,作为交通安全教育材料,给家长幼儿举办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向他们宣传这些交通行为的有害性。向村里的村民发放宣传材料,让他们从一桩桩交通事故的惨痛教训中找到原因,让他们从这些不文明、不规范的交通行为中吸取经验,从我做起,从教育自己的孩子做起,摒弃不当的交通行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大人做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榜样,孩子做大人的交通监督员。

 

(二)认识交通标识,解决盲点问题

 

由于农村幼儿看的交通标识少,接触不多我们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认识交通标志的教育,根据年龄特点引导幼儿认识相关的交通标志。如:小班认识“红绿灯”“人行横道”等标志,中班在小班的基础上认识“禁止行人通行”“注意危险”“机动车道”“行人道”等标志,大班在中班的基础上认识“禁止停车”“禁止驶入”“停车场”“左右转弯”等标志。在幼儿认识交通标志的基础上,再进行遵守交通规则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更显成效。其次,在幼儿园环境中布置交通标志,模拟交通现场,请幼儿遵守交通规则。

 

(三)开展实践活动,认识得到内化

 

我们通过邀请交警叔叔为家长、幼儿讲解交通规则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还安排了幼儿和家长走进交警队去了解交警的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和家长对交通规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利用社区活动宣传,加大教育成果

 

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及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使遵守交通规则成为幼儿和家长的自觉行为,我们利用社区活动大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促使大家共同遵守交通规则,使幼儿园的交通安全教育影响到家庭、影响到社会,巩固和扩大了幼儿园交通安全教育的成果。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升公民素质,不仅是幼儿园的一项职责,更是全社会的一份责任,我们应共同努力,一起创造孩子安全美好的每一天。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3

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学前教育系副主任,省级跨世纪学术及技术带头人。主要教授《学前儿童心理概论》《学前儿童教育研究》课程。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心理、课堂教学心理和学习心理。及著述50多万字,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科研课题4项,多次获得省、市级优秀教师荣誉。

“理解儿童”是儿童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者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感悟。从时间属性看,教育者只有理解了儿童的过去,才能理解儿童的现在;只有理解了儿童的现在,才可能达到儿童未来良好发展的愿景。从空间属性看,“理解儿童”,不仅要理解儿童即刻身处的环境,而且要了解儿童生活的家庭和社区,更要明白儿童将要为之服务的未来社会图景。可见,对儿童的理解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具有丰富的现实性和未来的模糊性。当面对现实的儿童时,教育者只有站在“理解儿童”的时空交叉点――“当下”,教育才会促进儿童的发展,达成教育的目的。因此,儿童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对儿童最为真切的理解。

“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是美国教育对儿童“当下”的理解,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则是中国父母对儿童“未来”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不同的儿童教育行为:美国教师关注儿童当下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中国儿童则在强大的推动下向未来的目标冲刺。可见,“理解儿童”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教育行为,它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全程,也就必然成为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所不能忽视的原点了。

一、“理解儿童”应成为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基本诉求

“理解儿童”不仅是整个世界的口号,还应该成为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灵魂。从儿童出发,从社会出发,还是从教师出发?不同的思路会导致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异向性。一个充满对儿童理解的教师专业标准不仅不同于以往的医生、律师等职业标准,也应该有别于一般教师的专业标准。

美国国家幼儿教育协会(NAEYC)制定的幼儿教师教育标准包含了5项核心标准,其首要标准就是要求所有的幼儿职业从业者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与学习,理解幼儿的特征与需要。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在优秀教师标准中对优秀幼儿教师有9个方面的规定,其中第一项就是“理解儿童”,理解“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国台湾地区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有5个方面33条内容,其中第一款第三条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以不同的思维或立场理解教育事件,以启发、引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我国幼儿教师培养单位及一些专家,非常关注“理解儿童”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标准》中规定:理解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帮助每个儿童积极、充分、富有个性地发展;能正确认识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完整的个体,全面了解儿童的发展潜能和特点等。

从以上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机构和学者的共识中可以看出,离开了对儿童的理解,儿童教育将从实质上消亡;离开了教育实践,儿童教育将是无效的过程,其结果仍然会导致儿童教育的消解。所以,幼儿教师的培养教育过程也应该是在“理解儿童”基础上的教育实践过程;没有幼儿教师的专业化,也就没有对儿童的理解,儿童教育也就不复存在。只有把握了在实践中“理解儿童”的过程,幼儿教师培养机构才能有效地完成职前培养、入职和职后培训的目标,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在“理解儿童”的同时,在实质上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相统一。

二、幼师课程学习是“理解儿童”的捷径

“理解儿童”不仅需要经验的积累,而且需要科学知识的支持,所以,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承担教育儿童的重任,幼儿教师的职业专业化也就成为必然。幼儿教师群体的工作对象是“儿童”,他们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去引导和帮助儿童的发展,实现儿童自己的愿望,这样的人群是需要专业的儿童知识和高超的沟通技巧的,因为儿童不同于成人,而且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独立个体。

理解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建立在对客体的充分感知和推理基础上,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为了能够理解他人,人们不仅要通过观察、学习等手段去积累有关研究对象的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移情、想象等能力和技巧。“认识你自己”之所以会成为名言,就是因为有时人们对自己本身都很难理解。可见,“理解儿童”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靠经验“理解儿童”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且必须和儿童一起生活,如多数父母就能较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但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是,当教师接触到一个儿童时就必须尽快“理解儿童”。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其职业专业性的重要表现。因此,教育者对儿童的理解必须有科学的、高效的途径,这就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教育。

幼儿教师的专业结构建设应以“理解儿童”为目的。台湾学者林瑞钦把教师的专业结构分为3个部分:所教学科的知识、教育专业智能以及教育专业精神,并把“教育专业精神”解释为教师的专业情感、专业信念和专业理想。我国幼儿师范学校也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性向(或专业情感)作为培养目标。如山西省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把“贴近儿童,理解儿童,引领儿童,美化儿童,全面发展”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来建设。我国即将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把“儿童为本,实践取向,专业学习”作为基本理念。根据“儿童为本”的理念,职前幼儿教师的培养课程基本上是围绕“理解儿童”来设置的。如,学前心理学让学习者知道儿童的需要;学前卫生学告诉学习者儿童生理结构、功能及其变化和保健;学前教育学让学习者明确如何才能使儿童有一个幸福的现在和未来;幼儿园活动的设计、艺体课的训练等教授学习者如何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教化儿童。当然,为了克服儿童教育中的困难和获得职业人生的幸福,准幼儿教师必须自己坚定对儿童教育的信念和发现儿童教育的价值,这就是人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了。目前,一些幼儿园聘用英语、艺术类等非幼师专业的高学历毕业生,而拒绝接受大中专幼师毕业生的事情已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一些幼儿园的管理者已抛弃了“理解儿童”在儿童教育中的核心意义,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而且必将伤害从业人员的职业情感,除非对这些高学历毕业生从头进行补偿性的“理解儿童”的教育。

普适性的儿童科学理论为教育者描述了一个概括的、抽象的、历史的、静态的“概念化儿童”,而作为儿童教育实践的对象,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自己鲜明特点的、指向未来多种可能性的、具体的儿童。要解决儿童教育中现实的问题,“理解儿童”不再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命题,而是每一位幼儿教育者都必须面对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证实和建构的命题。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假设,当职前培养为准幼儿教师给出“理解儿童”的模式化路径后,准幼儿教师上岗的第一任务就是在实践中去检验和批判这些抽象的概念,从而获得对儿童真切的理解,向儿童真实的心灵进发。

一个优秀幼儿教师需要丰富的儿童科学知识和教育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将这些知识用于教学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能力。这种专业化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专业化的教育培训,还需要有效的教育实践培养过程,并且要求幼儿教师具有经常性的实践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一些幼儿园在招聘时首选有教学经历的教师,就是看中了实践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价值。甚至有些园只招年龄偏大的教师,更是看中了他们“有养育儿童的丰富经验,对儿童有更为深刻和准确的理解”这一优势。

“理解儿童”需要合作,合作需要团体和组织氛围。一个专业化的幼儿教师群体,必须不断发现和交流对儿童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幼儿教师在面对一个独立的、个性化的儿童时,他对儿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儿童的过去及儿童当下生活的了解基础之上,因而需要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儿童伙伴等“关系人”的支持。可见,“理解儿童”需要一个专门化的组织和群体给予支持,一个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展开的。只有这样的儿童教育才是科学的、儿童所向往的;只有这样的儿童教育,才是有效的、真实的!

三、国家幼儿教师标准应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成为“理解儿童”的专家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是困难的,因为这是一个普适性的制度,需要关注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兼顾教师发展不同层次和阶段的目标。

颁布于2003年的澳大利亚第一个全国性教师专业标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新任教师、熟练教师、娴熟教师和主导教师4个阶段。4个专业等级围绕3项专业要素(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形成7大标准。该标准框架明确了对各等级教师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要求。

我国目前的幼教队伍人员构成极其复杂,幼儿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域性差异很大。因此,在制定幼儿教师标准时必须考虑到层次性和教师发展的阶段性,使标准不仅成为评估从业人员的尺度,也要成为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和专业水平发展的理想目标。

我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目标是毕业生能够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零对接”,但在实践中这一点却很难实现。通过访谈多位幼儿园园长和学前专业毕业生,笔者发现,一个职前教师入职要经历艰难的历程:通过在校学习知道儿童(抽象的儿童)――经过见习感悟儿童(表象的儿童)――通过实习了解儿童(具体的儿童)――通过入职真正“理解儿童”(本质的儿童)。一位优秀园长告诉笔者,在学校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经过“实战”(即教师完成带有一定责任的教育活动)之后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职前教师的成熟和对儿童的理解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达成的。所以,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一定是一个能迅速“读懂儿童”的专家。这种“读懂”不只是一种行为上的理解,而且是一种包含情感交流的心灵沟通。只要一个教师喜欢这种“理解儿童”的挑战性工作,他就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生活,在目前幼儿教师地位低、待遇低、工作累的境遇下,坚持自己的信念,愉快地、幸福地为幼儿的发展服务。当今社会不就需要这样的幼儿教师吗?幼儿和家长不也期盼着这样的教师吗?

因此,笔者认为,在“理解儿童”的前提下,国家就可以建构起一套适合国情的幼儿教师发展体系,而不是制定限制教师发展和幸福的条条框框。当然,由于认识水平、从业年限和实践经验的不同,幼儿教师对儿童的理解层次也是不同的,但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应该能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成为“理解儿童”的专家。借鉴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关于“理解儿童”的9个要点,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笔者尝试对幼儿教师“理解儿童”的要求作如下层次的划分。

职前幼师(幼师毕业生):能够理解概念化、模式化的儿童。即拥有儿童发展和儿童学习的相关知识,了解当前关于儿童发展和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懂得儿童的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认识到创建一个有利于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物质与精神环境的重要性,并具备教育“模式化儿童”的一般方法、策略和技能。

入职幼师(在职1~5年的幼师):能够理解具体的、个性化的、“当下”的儿童。熟悉儿童所在社区和家庭的文化、历史与价值观,并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拥有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能根据儿童的兴趣设计课程和进行时间安排;知道何时需要适当地干预、支持、引导儿童的行为;认识到儿童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儿童是在具体经验中建立起对世界的理解;通过开展游戏、自由探究、有引导的发现、创造性的戏剧表演以及其他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为儿童提供大量的发展想象力的机会;具备和幼儿、家长及同事沟通交流的技巧和能力,能多方面、立体化理解幼儿的需求并掌握满足儿童需求的策略和方法。

专家型幼师(在职5~10年的幼师):能够理解儿童的本质并发现儿童的未来。知道儿童的社会性、个性、社会交往、智力等是如何发展的,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班级秩序,在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形成良性的互动;认识到在有机会的条件下儿童可以实现适度超前发展,特别是技能方面更易实现;具备在研究中“理解儿童”、在交流中“理解儿童”、并向儿童有效表达自己的理解及情感的能力,也就是能够在“理解儿童”的同时帮助儿童理解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能通过有效手段满足每个儿童的发展需求。

总理在一次讲话中说,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儿童是世界为人类精心准备的书卷,儿童需要理解,儿童必须被理解,“理解儿童”是儿童教育永恒的主题。诺贝尔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加里埃尔拉•米斯特拉尔曾有这样一首诗。

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

但是儿童不能等

他的骨骼正在形成

血液正在生成

心智正在发育

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

他的名字是今天

这首诗在表达,作为特殊的教育对象,儿童――这个每一个人曾经的过去,对成人来说太陌生了!因而,幼儿教师需要用心去“理解儿童”。正如陈鹤琴先生在去世前一年为《幼儿教育》杂志题的词:“热爱、了解和研究儿童,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对儿童的理解会让幼儿教育者把真正的爱送给儿童,也会在童真的鼓舞下更加“理解儿童”。带着了解儿童的愿望,教育者自然会去研究儿童,掌握儿童需要的文化和技能,积极地去和儿童的父母、社区工作者沟通。为了赋予儿童更加深入的理解和热爱,教育者会加入团队,和同行一起探讨教育儿童的策略和智慧。当教育者充满爱意地出现在儿童面前时,谁能阻挡得了彼此之间愉快的互动呢?

“理解儿童”,是制定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不能忽视的原点;“理解儿童”,也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航标。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STEAM;活动组织

引言

STEAM源于美国的一项教育计划,其目的是打破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学科界线,借助综合、多元的培养形式帮助幼儿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在组织学前教育的活动时,需要积极利用STEAM教育理念指导活动,并借助其丰富的教育内容来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取得个人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因此,教师在学前教育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需要针对幼儿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教育活动,并借助STEAM教育理念的融入有效提升和完善教育效果,帮助幼儿在完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下投入趣味、多元的活动体验和实践过程中,进而逐步帮助幼儿实现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个人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建立和健全。

一、科学知识的有效认知

任何幼儿教育的组织和实施都需要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教师也需要通过科学知识的有效传递来帮助幼儿实现科学认知、建立科学素养[1]。基于此,幼儿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时,需要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趣味科学教育讲解、科学活动组织等形式,帮助幼儿积极投入科学活动,并借助科学活动的参与和体验逐步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以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例如,笔者以“花展”主题活动作为教育内容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认知植物生长所需资源等科学知识,笔者尝试采用科学探究的活动组织形式邀请幼儿自己种植蒜苗,并在每一天的种植管理时间对自己种植的植物进行观察和照顾,以获得更好的科学探究成果。同时,在教育实践中笔者观察发现,幼儿能够借助科学知识的传递初步了解植物生长的知识,并能借助多媒体资源的观察和植物种植的经历有效实现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凭借认知、观察、操作等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实现对科学知识的全面掌握。最终,幼儿在笔者的科学认知教育引导下有效认识了植物生长的相关科学知识,并在多样化的认知活动中切实在脑海中建立了相关科学知识体系,完善了科学探究的意识和素养。

二、实践技术的充分建立

学前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活动的实施。首先,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能够帮助幼儿实现小肌肉群的锻炼,并促使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实现认知能力的提升;其次,实践活动的组织还能有针对性地强化幼儿某方面的技术操作能力,并帮助幼儿在实践练习中实现技术的娴熟掌握和技术素养的逐步完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技术活动的组织对幼儿实施教育。例如,临近中秋节,笔者组织班级中的幼儿尝试进行月饼制作,并借助教育讲解和实践演示的形式帮助幼儿详细了解月饼制作的技术步骤,使幼儿在观察、思考、实践中践行已掌握的操作技术步骤。同时,笔者观察发现,班级中大部分幼儿都能够借助观察和实践操作有模有样地投入月饼的制作中,并选取自己喜欢的馅料包裹在面皮当中,用模具将月饼压制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少部分幼儿在第一次制作失败后不灰心,严格按照技术步骤返工,最终完成了月饼的基础操作。

三、工程创新的有效培养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还需要通过工程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帮助幼儿实现工程意识的树立,使幼儿在工程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中逐步实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乐高积木工程的搭建来培养幼儿的工程意识,并使幼儿在工程概念建立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例如,笔者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组织其进行乐高搭建,并在每一次的区域活动中采用不同的搭建主题实施引导,进而帮助幼儿在积木搭建的过程中建立工程意识。同时,经过几次乐高搭建区域活动后,笔者发现幼儿能够在笔者的引导下认真聆听,并有效了解了主题搭建内容中的工程搭建模式。幼儿结合笔者的讲述进行积木搭建,还有的幼儿能够在笔者讲述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加入自己喜欢的场景。接着,笔者发现幼儿形成了较好的工程搭建意识和实践能力之后,在区域活动中借助主题,要求幼儿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自主进行积木搭建,最终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工程意识。

四、艺术素养的不断完善

艺术不仅能够带给人以美感,还能使人获得精神的洗礼。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艺术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培养幼儿的艺术展示和鉴赏能力,并借此有效完善幼儿的艺术能力和艺术素养,进而使幼儿善于感知艺术、展示艺术、品味艺术。例如,笔者在“菜市场”主题活动中通过《我和奶奶去买菜》歌曲的教授帮助幼儿建立音乐活动的参与意识,并通过合唱活动来训练幼儿的艺术展示能力和艺术修养。笔者通过相关主题绘画作品的展示和讲授帮助幼儿实现美术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和艺术展示能力的完善,还通过表演艺术活动要求幼儿参与表演,并借此激发幼儿艺术表演和临场应变的能力。最终,幼儿在笔者实施的多样化艺术欣赏和艺术参与活动中实现了艺术审美、艺术鉴赏、艺术展示和艺术参与能力的提升和完善,并在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体验中实现了个人艺术素养的不断完善。五、数学认知的逐步强化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借助数学认知教育来培养幼儿的数学认知和探究兴趣,并引导幼儿在趣味化的数学游戏活动中逐步实现数字意识的建立和健全。例如,笔者通过“抓鸭子”户外小游戏的组织和实施,要求幼儿扮演小鸭子,而笔者则充当捕捉鸭子的人,幼儿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躲避笔者的捕捉。同时,笔者在游戏实施过程中借助朗朗上口的童谣“抓呀抓呀抓鸭子,一二三四五六七;哎呀哎呀捉不到,七六五四三二一”来培养幼儿的数学认知和数学意识,并借此有效帮助幼儿实现数字意识的提升。经过几轮游戏的组织和实施,幼儿已经能够跟随笔者的歌谣进行附和,并顺利地实现了数学认知能力的建立。

结语

综上所述,在STEAM教育理念中,教师需要借助“S”的科学教育内容组织活动,并借此帮助幼儿实现科学认知能力的建立和提升,帮助幼儿树立科学探究意识、完善科学认知素养;借助“T”的实践技术培养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实践操作积极性,并使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实践参与中实现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完善;借助“E”的工程创新活动促使幼儿在系统化的工程认知中建立创新思维,实现创新参与,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作意识;借助“A”的艺术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感受活动,并借助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促使幼儿实现艺术参与和艺术审美能力的逐步健全;最后,借助“M”的数学趣味活动实施教育引导,并帮助幼儿在参与趣味数学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数字认知、建立数学探究的基本意识。相信在幼儿教师的有效引导和STEAM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幼儿教师定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并将幼儿培养成知识范围广阔、实践能力完善、操作能力健全、个人品质高尚和综合素养优秀的学龄前儿童。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5

【关键词】幼儿 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33-01

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的家长和幼教工作者认识到在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经不起一丝困难和挫折,这就对幼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幼儿的挫折教育更是迫在眉睫。让孩子面对挫折时不气馁,不放弃,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尤其重要,只有让幼儿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全面发展,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科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创造一些挫折环境,通过动手、动脑、团结协作让幼儿来认识挫折、战胜挫折,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心理,进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一、挫折教育的意义

所谓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独自去面对,让其经受磨炼,摆脱困境,超越障碍,启发和促进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成长过程中的挑战。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逐渐提高,使得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的溺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就使儿童心理失常现象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诸如离家出走、轻生等一些不适应社会的行为时常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现今的幼儿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经受不了挫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挫折教育,因为挫折教育具有以下特点,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

1.挫折教育可以磨练幼儿的意志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挫折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挫折可以磨练幼儿的意志,关键是让幼儿学会如何去面对挫折,学会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一个孩子摔倒了,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还是家长或老师去扶起来,这二种方法对孩子的影响是截然相反的,摔倒后让幼儿自己爬起来,大人再适当地给予鼓励,能使幼儿认识到遇到了困难应该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既磨练了幼儿的意志,也锻炼了幼儿解决困难的能力,长久下来,就能使幼儿形成坚强的性格。如果摔倒后,是别人去扶起来,还找一些如地面不平、有小石子等理由来哄孩子,这样不但使孩子哭闹的厉害,还会使幼儿养成凡事依赖大人的性格,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2.挫折教育可以增强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生活一帆风顺的幼儿的心理是脆弱的。大人为幼儿铺平了道路,扫除了前进过程中的一切障碍,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帆风顺,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是很优秀的,但也是经不起风浪的,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一丝不如意,便会茫然失措,无力应对,甚至有些孩子会走向极端。所以适当的挫折教育可以让孩子认识到生活中不会是凡事都如意,随时都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老师和家长在幼儿遇到挫折时再给予适当的指导,能增强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来当孩子独立面对社会时,就能正确对待所遇到的问题,而不是无法承受,走向极端。

所以,让孩子经历挫折是必要的,既能磨练幼儿的意志,又能增强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具体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如下:

二、挫折教育的方法

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认识挫折、理解挫折

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关键。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的、形象的,所以老师应该先让孩子亲身体验挫折,对挫折形成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启发教育,使幼儿理解挫折,并在长期的教育中让幼儿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并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利用和创设困难情景,让幼儿经历挫折

幼儿遇到的挫折,多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自然的、真实的,能使孩子充分地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慢慢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挫折缺乏预防性和针对性,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还需要老师和家长人为的设置一些困难情境,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困难,培养他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并及时给予语言和态度上的鼓励和支持,以增强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

3.树立榜样,增强幼儿抗挫折的信心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父母和老师就是幼儿心中的榜样,他们的形象是高大的,无所不能的,幼儿又是最喜欢模仿,也是最容易得到暗示的,所以大人冷静、客观、积极地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另外幼儿的同伴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老师和家长要经常为孩子树立一些榜样,让孩子去模仿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能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从而增强幼儿抗挫折的信心。

4.注意把握挫折教育的度,防止幼儿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健康地成长,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幼儿受到自然的、真实的挫折后,家长和老师应根据幼儿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指导或心理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 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人为设置困难情景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已经克服了困难的幼儿,不要吝惜鼓励,要充分肯定幼儿解决困难的能力,增强幼儿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幼儿只有不断经历挫折、战胜挫折,才能在挫折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总之,挫折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目前幼儿教育的大势所趋,适当的给予幼儿挫折教育,让幼儿能够正确的认识挫折、理解挫折,学会解决困难的方法,获得战胜挫折的能力,是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卜翠平.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4)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6

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素质 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 专业情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87-02

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已成为当前国内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幼儿园发展的关键,它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理想信念以及对幼教工作的热爱,要求幼儿教师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提高专业水平。但在幼儿教师专业化推进过程中,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往往被其所忽略,这不但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发展,还影响了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所以学者们提出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这意味着把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标准和综合素质要求提高到另一高度。

1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内容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应集中体现在专业人员身上,专业的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应包含基本专业知识,以及对专业能力和幼儿事业的推动上。

(1)首先是专业知识。这是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掌握的知识。它包括三类,分别为通识类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知识。通识知识作为幼儿教师中最基础的知识面,又分为两大类,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社会类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则主要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等,这些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教师认识和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有效地分析、对待幼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其次是专业能力。是指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以艺术技能为主,如,弹、唱、跳,这是由幼儿的年龄以及身心所决定的,他们处在了这个阶段,天性好动,所以幼儿教师要通过专业节能来引导他们,激发出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他们在健康快乐中成长起来,教育的教学能力是通过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生理特点,制定出幼儿发展的目标,努力创设教学环境,并积极的与幼儿进行沟通,从而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才能够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仔细了解和观察,发现并深入研究幼儿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表现,从中总结出教育经验,并撰写出研究论文和报告;教育反思能力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以自己为研究中心,不断分析、检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的能力。包括评价幼儿的学习、评价其他教师的教育行为,以及对自己的教育决策行为、能力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与反思,分析讨论对教学的利弊。这些都是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质,这些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教师从实践向理论层面的转化,促进幼儿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

(3)最后是专业情意。幼儿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表现在专业情感方面和专业态度、专业信念、价值观和师德等方面。专业情感主要指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把幼教事业真正地汇入自己的生命历程;专业态度主要是指幼儿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幼教事业的激情和魄力;专业信念主要指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坚持力,忠于幼教事业的气魄和意志力。

2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现状分析

2.1 专业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来看,幼儿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平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幼儿园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大多数是幼儿师范专业毕业生,一般属于大、中专学历,而大中专学历相对于当今日益发展的知识社会来说,较难适应幼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从职称方面来看,一些已获得中、高级教师职称的幼儿教师,也是幼儿园的骨干力量,但她们的专业化水平并不高,还急待于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2.2 专业能力不足

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来看,目前幼儿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并不扎实,教师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领域排序也说明老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狭窄等问题;专业知识比较全面的教师占的比例也不高;从教能力及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都略显不足,具体表现在:(1)专业技能差:很多幼儿教师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表现出专业艺术技能不够扎实,如弹、唱、跳、诵读、演讲技能差,吸引不了幼儿,不能有效地驾驭课堂。(2)教育教学能力弱,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能达到教育目标。(3)缺乏教育研究意识,认为幼儿年龄小,所学知识都简单,不需要研究。(4)教学反思意识差,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中,计划性、目标性不强,盲目教学或走过场的现象,未形成课后反思,总结的习惯。

2.3 专业情意淡薄

从最近的调查统计情况来分析:因为对孩子的喜欢和热爱才选择幼师这一职业的只有43.8%,觉得幼儿教师职业较为稳定和轻松而选择幼师这一职业的占12.7%;认为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的占41.5%。这三种选择反映出三种比较典型的教师心理。第一类属专业思想稳定或可以稳定的教师,他们喜欢孩子,觉得幼儿园的环境相对单纯,他们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并具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使命感,有着教育好孩子的责任感。在幼儿教育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能带给她们幸福感,从而弥补了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等不足。第二类是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大多数的女性都想倾向于清闲和较为稳定、有保障的职业,幼儿教师收入虽然不高,但较为稳定有保障,也可以作为一种终身的职业。第三类是由于学历的局限或者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选择了幼儿教师职业。后两类情况,其专业思想容易动摇,专业情感不够稳定。目前,幼儿教师从教的思想不够稳定,很大程度上还源于幼儿教师经济收入不高。

3 如何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

3.1 树立事业心

事业心是幼儿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动力,有了事业心才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并努力地把工作做好。因为对事业的爱是建立在对事业的认识基础上的。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教育、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育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为培养合格人才打基础的。幼儿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素质的提高,幼儿教师有了这种认识才会产生高度的责任感,也才会增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情感,对工作才会倾注满腔的爱和热情,在任何情况下,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

3.2 改变教育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有经济知识的人才,经济知识的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育来培养。作为一个新时代幼儿教师,想培养经济知识人才,必须先提高自身的“创新”专业素质。首先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不能总是按规定模式办事。

(1)转变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观。

在传统教育观念上,只要把知识记得牢固就好。像多背背儿歌啊,多算算几道题啊,多认识几个字等。但如今现代化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进行反思还要求教学模式多样化,并以船东教学为例,增加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引导幼儿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积极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尝试来掌握知识、发展认知能力、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由传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知识转变为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更应改把教师灌输结果转变为让幼儿自己讨论的过程。这样,我们的教师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着眼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发掘幼儿的潜力,把幼儿身上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这样才能把创新型的教学观呈现出来。

(2)学会角色转变,创建新型的教师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处在一个灌输以及爱护幼儿生活的角色定位上。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除了服从就是要不停的接受者教师的命令。而相对于创新型教学观念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观察者,合作的身份与幼儿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仔细观察幼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发现幼儿生活当中的问题,并与幼儿一起解决难题。让幼儿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3)必需掌握扎实的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幼儿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了解幼儿教育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掌握幼儿教育规律,提高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及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幼儿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幼儿教育知识,密切关注教育形势的变化,结合教育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4)树立团队专业学习理念,教师专业活动要加强教师间的互动交流,重视教师间讨论、协商解决教学实际中出现问题的能力,了解幼儿的兴趣表现,观看个人文档记录,争论各种教育问题,透过成员间的对话,使个人思想在团体中相互交流、相互激荡、彼此影响,从而产生新的见解,幼儿园要积极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氛围。

(5)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当今学习化的社会里,幼儿教师也要经历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目前幼儿教师终身专业学习的意识不强,据调查:有37.5%的幼儿教师虽然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但却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学;有18.8%的教师表示不需要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幼儿园的知识太简单,有关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技能她已驾轻就熟;有28.6%的幼儿教师表示工作太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静下心来看专业书,提高自学的能力。幼儿教师在提高自学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自己“读”的能力、“写”的能力和“思”的能力。

3.3 怎样提高专业能力

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幼儿,才能教好幼儿。而观察是了解幼儿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教师如果能理解幼儿外在行为所传递的内部信息,敏感地觉察出幼儿的最迫切需要,并根据该幼儿的特点做出及时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反应,那么教师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1)加强班级的组织管理能力训练。教育全班幼儿,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几方面全面发展是教师的中心工作。在班级组织管理中,教师肩负着重大职责。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每做一件工作,事先经过周密的设计,教师要将这些内容和活动形式,合理计划,科学安排,并做出最佳方案,如:制订班级教育工作计划;创设与本班幼儿发展相适宜的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树立良好的班风,建立班级常规;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纪律;按照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组及灵活地指导各小组同时进行活动;组织幼儿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并进行评价等。

(2)提高沟通能力。沟通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互相了解并接纳对方观点,行为,以及达到默契的过程。

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力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教师与幼儿的沟通方式有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两种;教师与幼儿的言语沟通,通常是围绕一个话题开展的,教师应注意谈话的策略,观察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引入交谈的主题之中,运用简洁有趣的提问,保持幼儿交谈的兴趣,幼儿发言时,教师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注意倾听并给予鼓励。与幼儿进行言语沟通时,教师本身的语言素养非常重要,鉴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较差,教师的口语表达应符合幼儿的接受水平,如说话的态度温和,使幼儿有一种安全感,并乐意听从;语气坚定,使幼儿感到教师充满自信,表述简单明了,从容不迫,使幼儿容易听懂,尽量用愉快的声调并走到幼儿身边说话,教师的语言应该为幼儿树立榜样。教师与幼儿的非言语沟通主要是指教师运用微笑、点头、抚摸、搂抱、蹲下与幼儿交谈等方式与幼儿沟通。这种方式比言语更容易表达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关心、爱护和肯定,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

在与家长沟通时,应发自内心地关心其子女成长,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情况,对不同个性的家长采取宽容的态度,主动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工作,仔细聆听家长的想法和意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现矛盾时,绝不互相指责,而是设身处地地为家长着想,尽自己所能解决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遇到的困难,使家长感到教师是爱孩子的,这样才会调动家长主动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共同为孩子的进步而努力。本着爱护、关心孩子的目的,注意沟通的技巧,同时利用谈话,巧妙地指导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就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得到家长的尊重、理解与支持。

(3)提高教育监控能力。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如,计划与准备、反馈与评价、控制与调节、反思与校正。

(4)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必须学习有关的课程理论,明确课程开发的顺序和方法。对原有课程进行反思,研究确立课程的目标;考虑怎样利用本园和社区教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可供幼儿学习的材料;研究怎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幼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能更快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主动性,我们必须从改变观念做起,树立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意识,特别是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得到更快速的提高。在课题研究中,其中行动研究是提升教师实践、反思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善行动,对教师教育采取自我反思的开展形式,通过不同的视角对教师进行文化引领,激发教师思考教育问题,进而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践证明,教师成为研究者,能更快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崇丽.在职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内涵及提升策略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106-108.

[2] 相.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12):52-53.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7

关键词:家长;早期识字教育;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4-0161-04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对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许多幼儿家长,早早就开始了对孩子的识字教育。但在对幼儿的早期识字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方面,有些家长缺乏正确的理解,存有某些误区。本文首先分析目前家长在早期识字教育方面主要存在的误区,并针对问题进一步探讨解决的对策。

一、幼儿家长早期识字教育常见误区及分析

1.片面追求识字量,以识字多少给孩子贴上聪明与否的标签。“孩子会认多少字,会背几首唐诗”是许多家长评价子女聪明与否的标准,他们认为孩子认字越多越聪明,越有利于将来的学习。在幼儿早期识字教育方面,一些家长走入了这样的误区:贪多求快,片面追求识字量,以识字多少给孩子贴上聪明与否的标签。有些家长对幼儿的识字期望,甚至脱离幼儿发展的实际。如有些家长出于对神童的崇拜,也期望自己的孩子“两岁识字2000个,三岁识字达到3000个”,一味追求早认识字、多认识字,却忽略了幼儿认知发展的实际与科学识字方法的运用。如有些家长在幼儿还不会说话时就急切地教他们认字,制定好学习计划,每天要教会多少个汉字,天天拿着生字卡片教孩子识字,孩子到上学前已达到很大的识字量。导致了还没有形成完整语言能力的儿童却已经大规模地学习认字、写字的奇怪现象。

分析:识字量与智力高低无必然联系。相关研究显示,学前识字量对语文成绩有影响但也是有限的,学前识字量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儿童心智水平,识字量只是促进语文成绩提高的一个方面。[1]目前由于许多家长把学前教育简单地理解为认识多少字、会算多少题,在指导学龄前儿童识字的同时没有关注其观察、想象、语言等思维能力的发展,单单为了识字而识字。如果幼儿只是靠死记硬背获得知识,没有把识字与阅读、游戏等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方式来进行,除了能训练他的机械记忆能力,对其心智发展并无益处。相反,由于“这些早期识字的活动将儿童的阅读注意力引向识字方面,使得他们一拿起书本就联系到早期枯燥、机械、乏味的认字经验,最终导致的是儿童厌烦阅读,缺乏阅读兴趣和动机。”[2]对学前儿童来说,理解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兴趣,比多教他们认识几个字更重要。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规定:“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如果一味地追求幼儿的识字数量,让幼儿通过机械地认读识字卡、做识字练习,只会消磨掉幼儿的识字兴趣。识字作为早期教育的部分,对儿童的发展存在着有益的一面。在尊重幼儿识字兴趣、遵循识字规律的情况下提早识字,可以培养儿童识字的兴趣,开阔视野,增强求知欲。但也不能片面夸大其作用,片面追求识字量,更不可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2.将识字教育孤立起来,与游戏、绘本阅读等截然分开。在幼儿的识字教育实践中,许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幼儿识字教育的科学规律与原则,仅凭自身经验来进行。最常见的误区之一是将识字教育孤立起来,与游戏、绘本阅读等截然分开。如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爱玩、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采用填鸭式教学,让孩子死记硬背,给孩子规定识字任务,全家监督、日日考核;再如单个识字,忽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无意识记忆强于有意识记忆的特点,让孩子逐字记忆。这些家长教幼儿识字,就是通过让幼儿认读识字卡片这样机械的记忆方式,而忽略了寓识字于日常生活之中,寓识字于游戏体验之中,寓识字于绘本阅读之中。

分析:首先,游戏是幼儿识字教学的最好形式。语言文字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以儿童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幼儿的识字教育与小学生不同,在幼儿阶段,由于其思维直觉形象性、情绪外露冲动、想象丰富、好动等心理特点,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心理需要和特点的活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也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幼儿的早期识字教育应符合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采用游戏的方式,趣味识字,注重识字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通过直观具体的实物,生动形象的图画,在愉快有趣的游戏中识字阅读。家长在识字活动中,应该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以游戏的方式展开识字教学,让幼儿在玩耍中识字,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识字。如家长可以通过和幼儿玩“开家庭小超市”的角色游戏来帮助孩子学习汉字。先让幼儿收集家里暂时不用的物品,如书、鞋、帽、杯子等日常用品类,当做“超市”所卖的“商品”;然后,让幼儿所卖物品进行整理归类,并做上标签和价格;最后,家长与幼儿共同玩超市购物游戏。在游戏中,家长对汉字有意无意地进行重复和强化,而幼儿也会自发的有意注意这些汉字。

其次,早期识字要与绘本阅读结合起来。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识字多自然就能阅读好,于是拼命地教孩子认字。识字和阅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熟练的阅读者,需要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技能,其中包括(1)认读文字;(2)理解语意;(3)流畅阅读。”[2]可见,识字是成熟阅读技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孩子会认很多字,但却不能很好地阅读,没有办法自己读书、看报,朗读稍微长篇的文章总是磕磕巴巴,不理解其义。在科学的幼儿识字的同时,应该尽快引导孩子进入早期阅读,因为阅读才是诱发人的思维活动培养学习、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关键所在。家长可带领幼儿一起阅读,在阅读中幼儿自然而然会识得一些相应的文字。除此以外,亲子阅读还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懂得书中的一些道理等。在阅读材料选择方面,可为幼儿选择一些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图文并茂的绘本、识字卡片,引导幼儿阅读。

3.过于看重结果,忽视识字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家长在指导幼儿识字过程中,过于看重结果,即强调认得多少字,而忽视识字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如空间知觉能力(左右、上下不分)、观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指出:“汉字是音、形、义二个因素构成的方块形符号,儿童掌握它,既要识字形本身结构关系,又要建立与音、义之间的统一联系。因此,识字的过程不仅要感知字形,而且要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识字必然引起儿童认知结构的某些变化和改组”。但是,有些家长在教幼儿识字过程中,偏重于机械的记忆,识字教学的方法是简单、机械的,识字过程是脱离语境、枯燥乏味的,目标的落实是单一的、低层面的。这样的教法很容易造成幼儿识字学习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幼儿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分析:我们要把识字教学当作全面发展个性素质的过程,而不是孤立地重复识字教学。幼儿识字过程最主要的过程是记忆,但我们也要注重识字过程中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获得和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来说,远比识字本身更有意义。在识字教育过程中,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给幼儿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如与该汉字有关的实物、图片或形象生动的故事,让幼儿在对汉字字形感知的基础上,伴有分析、比较、综合以及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的参与,建立形、音、义相结合的汉字认知体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幼儿识字应与绘本阅读和口头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除了能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和提高对文字的运用能力,还能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4.家长的早期识字教育责任缺失。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家长很乐意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比如买各种玩具、图书等,或送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班,但在时间上却很少正确的投入,较少家长能坚持每天与孩子一起看书或讲述故事,进行亲子阅读。这部分家长往往将早期识字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不重视亲子识字阅读教育。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负责孩子学习是学校的事,自己不需要再花精力去辅导,因而缺少亲子的学习时间。除此以外,有些家长虽然给幼儿买了图书,却没有给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如,硬件环境方面,没有专门为孩子准备的专门的书房、书橱或书桌,没有孩子识字阅读的空间场所;心理环境方面,家长因为自身没有学习阅读的习惯,未给幼儿树立阅读榜样。

分析:家庭通常是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最有效的场所,家庭环境和亲子沟通的质量对儿童读写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的研究已指出父母陪伴幼儿阅读的多寡与幼儿语文及读写能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另外,幼儿对阅读的意愿、入学后能否成功地开始阅读等,都与幼儿在家中是否有成人陪伴阅读或为他念故事有显著的正相关。[3]台湾学者黄瑞琴研究也发现,幼儿在家庭中的阅读效果比在幼儿园好,原因主要在于亲子共读的优势。幼儿是从其周围最亲近的社会关系中学会读写的,幼儿对家长的亲昵和与生俱来的信任,是孩子进入识字教学的有利条件。家长经常在生活中采用适当的方式教孩子识字,如,提供给幼儿识字阅读材料、和幼儿一起进行大量的读写活动,为幼儿树立识字阅读榜样等,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幼儿识字阅读的发展。

二、对策探讨:多渠道更新幼儿家长早期识字教育观念

早期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家长,而不是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其主要形式是家长和婴幼儿的互动。只有提高父母的素质,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4]以上的分析显示,在早期识字教育方面,普遍存在家长对早期识字教育认识不足,理解上有偏差,以及早期识字教育方法不科学及责任缺失等问题。而家长的识字教育理念偏差、识字教育方法不科学及责任缺失,与家长自身观念落后有关。要改进与更新家长的识字教育观念,需要幼儿园及社会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共同努力。

1.充分发挥幼儿园对家长的引导作用。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士,在幼儿识字教学方面可能会存在有不当的观念。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要求,“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5]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通过多种方式、途径更新家长早期识字教育的观念,指导家长早期识字教育行为,充分发挥幼儿园对家长的引导作用。如,在识字理念方面,通过召开家长会、在宣传栏张贴有关早期识字教学理论的文章,强化家长的早期识字教育责任感,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早期识字教育理念;在识字方法方面,通过开展幼儿园亲子阅读活动,具体指导家长合理选择识字阅读材料、科学创设家庭识字阅读环境和提高亲子识字阅读质量等;在长期指导咨询方面,教师可以与家长一起制定阅读教学计划,尤其是在假期,与家长配合共同做好幼儿识字阅读的指导工作等。

2.充分发挥社会宣传对家长的促进作用。家长具有科学的早期识字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用丰富的语言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识字阅读,对孩子的学习寄子适当的期望等都会促进幼儿识字阅读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然而,家长的科学识字教育理念与方法不是仅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还需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与宣传,充分发挥社会宣传对家长早期识字教育的促进作用。如,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媒体宣传的方式,或现场讲座宣传方式,向家长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告知家长科学的早期识字教育观念,帮助家长认识到在哪些方面可以如何给幼儿以指导。

3.家长应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更新观念,避免短视行为。“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知识型社会的今天,家长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学习育儿知识(尤其是科学早期识字教育的知识),以科学的知识、方法来武装自己,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与幼儿教育工作者交流等各种途径,改进与更新自己的识字教育观念与方法,避免短视行为。同时,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到幼儿识字阅读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包括以身作则的个人识字阅读,在家里创造合适的识字阅读物质和心理环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接触图画和文字等。

参考文献:

[1]刘晋斌,肖晶.学前识字量与小学语文成绩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3).

[2]周兢.论早期阅读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兼谈当前国际早期阅读教育的走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3]Wu,H.L.(1989)Literacy facilitation pakage.Journal of Youth and Child Welfare.

[4]李生兰.幼儿家庭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篇8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改革中,科学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原来的自然常识教育的发展,它的内容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展和更新,并体现出一些新的观念,但它与传统的常识教学不尽相同。它作为幼儿园自然常识教学的继续和发展,幼儿园科学教育不仅要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而且要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幼儿园科学教育强调的是幼儿的实践活动,如何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是当今幼儿教育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形成幼儿的探索技能和发展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当幼儿在进行亲自实践时,就获得了观察和操作各种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机会。在观察和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幼儿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同点、差异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他们通过嗅、看、听、摸、捏、尝等方式,探索各种材料的属性,提高了自身的观察力;他们利用直接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推断出事物的组成与相互关系以及把事物按自己的认知模式分类,在具体探索性的科学活动中,幼儿进行着观察、比较、分类、推理和判断。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觉得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技能,提高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并将这两方面的任务渗透到科学活动中,而且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同一过程中完成。

探索技能是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所需的认知能力。我觉得在教育活动中,操作是重要的一环,它对于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运用实物、图片等各种材料创设情境,把幼儿置身于这种情境中。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讲述,幼儿懂得了用力大时东西动得快,用力小就慢而近,用力很小时重的东西不动的道理;感知到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获取了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经验。这既活跃了幼儿的思维,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打打闹闹”中获得知识。

第二,提高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幼儿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各种操作活动,幼儿能发现很多新的问题,甚至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

第三,有助于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致力于对幼儿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进行观察发现。一方面要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思路去分类,另一方面需要提供一些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分类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鼓励幼儿不断变换分类方式,并讲出为什么这样分类。

另外,还要经常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向老师 或同伴讲述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怎样观察到的,怎样推理和分类的,这样做对于培养幼儿与他人交流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他们一些描述性的词语,如柔软的、光滑的、刺鼻的等。

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是指把握事物的特征、区别事物的异同、找出事物间的关系或联系的能力。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训练,来形成幼儿认知事物的理性框架,即认知结构,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第一,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物体的一般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味道、声音、硬度、宽度以及结构等。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类金属制品、塑料制品以及有特殊气味的物体,引导幼儿认识、讨论物体一般特征所包含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养成多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二,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存在着共性和特殊性,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岩石、瓦片、硬币、扣子、玩具、昆虫、动物卡片、花草、树叶、种子、乐器、平面几何图形等,让幼儿讨论哪些物体有相同之处,哪些物体完全不同,在同一类物体中,哪些方面相同,哪些方面不同。

第三,让幼儿宏观地、概括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可引导幼儿从物质的生物性与非生物性、物质的存在形式等方面去理解事物。

为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教师还要鼓励和接受幼儿的新奇想法和做法,并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科学宫是培养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很好的场所,那里有丰富的材料,幼儿可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从小培养的兴趣会成为幼儿以后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培养起来的兴趣,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关于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 下一篇:商业用地规划条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