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远程医疗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9 16:56:23

医院远程医疗方案

医院远程医疗方案篇1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医疗设备;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066-01

目前医疗设备数字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如下主要围绕医疗设备如何实施数字化管理展开探讨。

一、医疗设备实施数字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院数字化建设与医疗设备自身数字化也在飞速地发展,其已经成为了医院管理方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医疗设备进行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医疗设备档案数字化管理

对医院设备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时需要运用各种高端技术比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以及电子高速扫描等从而能对原始的档案资料进行飞速地数字化处理。此外,医疗设备档案数字化管理还对建立起极具重要作用的档案信息大型数据库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其可以实现快速地收集和整理医疗设备档案中各种文稿资料的相关数据。

(二)医疗设备数字化维护管理

数字化医疗设备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安全可靠的性能以及全面的功能在医院的诊断治疗过程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国和世界其它各国常用的医疗设备数字化维护系统通常都与医疗设备的验收、维护以及报废等医疗设备维护保养管理工作相关,其通常利用临床医学工程师收集的相关设备技术方面的资料和信息,然后在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时,例如,验收和维护等,将计算机的原始信息输入进去。现在,中内地已经出现众多医院在医疗设备维修上进行网络化管理。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正在快速地发展,设备的维修已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现场维修,而是对远程维修也提出了要求,同时这也是未来医疗设备数字化维护管理高速发展的必然方向。

(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数字化管理

对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医院不同级别的人员都要认真对待,并加以重视。这样才能对医疗质量有所保障,使因医疗仪器而造成的医疗事故得以减少。用前检查、质量检测以及计量检定是目前常用的质控手段。在这当中,医学计量是质量控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和保证给于了技术参考和技术保障,让多参数测试技术和软件测试技术得到了发展。现代信息化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可以对其进行好好地利用,从而实现对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进行数字化管理。总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数字化管理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要让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二、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我国医院数字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医疗设备数字化管理技术的研究上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一)在医疗设备数字化管理中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条形码技术作为一种信息储存和信息传递的技术,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慢慢发展起来的。或者我们可以说,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实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项自动识别技术,具备了编码、制作、识别、数据收集与整合、传输等众多功能。医疗设备的原产国、制造厂家、名称、生产日期以及类别等相关信息都可以在条形码中一一体现出来,所以,在对医疗设备进行档案管理时应用到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十分有效和便捷的方式,除此之外,条形码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使医院对医疗设备进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成为现实,从而使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使管理成本得到有效的减少。目前,在对医疗设备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条形码技术已被我国多家医院引进,例如北京积水潭医院等,并且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在医疗设备数字化管理中RFID技术的应用

RFID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它的原理是运用射频信号自动地对目标对象进行识别并获取其相关的信息。与条形码技术相比,RFID技术有许多的优点,比如,扫描十分快捷、经久耐用、穿透能力强以及记忆储存容量大等。所以,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领域深受欢迎并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在对医疗设备进行数字化管理时,应用到RFID这一技术不仅能够避免因一些不确定因素使设备档案遭到破坏或丢失的现象,还能够对设备巡视检查和维护工作的疏忽遗漏问题起到预防作用。此外,每当与医疗设备有关的纠纷问题发生时,也能够清楚地划分责任,究竟是由于人为原因还是设备问题造成的。目前,中国许多家医院在对医疗设备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已经试探性地应用到了RFID技术。其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临床医院等单位合作经过不懈努力开发的医疗设备射频识别(RFID)综合管理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利用这一系统,就可以把医院内部全部设备的电子档案建立起来,名称、型号、厂家、编号、类别、技术支持信息以及保养维护时间等都将存在该设备电子档案中。这样不但可以使临床科室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还可以帮助相关检修人员减少他们在修理和维护设备上的时间。

(三)在医疗设备数字化管理中远程维修技术的运用

远程维修可以说是通过远程网络和一些其他硬件的协助,产品制造商和有关专家对不在同一地域的客户的产品进行远距离的状态检测和远距离的诊断以及维修指导的一门综合性技术。这门技术主要是依靠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专家系统等其它技术从而让装备的状态检测、故障诊断、维修指导以及备件物流配送等远距离修复和指导成为现实。此外,远程维修不仅仅保留了传统维修方式的优点,同时也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了整合,使资源的共同分享和利用具有现实可行性,有效地缩短了设备维修时间并大大缩减了维修所需要的开支。当前,在医疗设备数字化管理中,远程维修技术的应用还是不够理想,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其中相对比较完善的应用方案并不多见,一般在很少的大型设备上,我们才可以看见个别医疗器械制造商主动对其提供额外的远程维修服务。

三、结语

现在医院朝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已是铁板钉钉,网络的应用也逐渐完善。这对提高医院医疗效率、减少运营成本、完善就医环境以及缓解医疗资源稀缺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最后将有利于医院在同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目前,医院正朝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应该建立一套完善以及实用的医疗设备数字化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与医院数字化建设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并且最后对发展医院数字化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阿丽,周学武.浅谈疗养院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维护与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12年07期.

[2] 刘颖辉.论数字化影像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J].科技通报,2013年02期.

医院远程医疗方案篇2

卫生部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2011年医改要实现以下阶段性目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其内容重点关乎5项改革,包括: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这5项改革目标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医疗信息化将促进地区间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和围绕医改目标的业务流程变革,进而奠定全国范围的信息资源集中共享的基础平台。

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基层医院的能力提升,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信息统筹规划能力缺失等诸多原因使得基层医院信息化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医院整体发展的最大软肋。目前,以县中心医院为主体的基层医院已拥有CT、DR、CR、MRI至少3台医疗设备,在硬件条件上已经具备了相关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基础。

以PACS(医学影像传输与存储解决方案的基础)为例,作为提升基层医院能力的有效工具与手段,影像解决方案能够用科技为基层提供诸多的便利和成长的力量。现实中,基层医院对于PACS的需求也是迫切和明确的,即:通过共享相机,节省胶片,比较诊断,快速登记带来成本节省、效率提升;变手写报告为打印甚至图文报告以规范医院的影像报告并提升医院的管理能力;转变阅片模式和依赖基本影像后处理,以缓解工作站不足的矛盾;满足急诊、重点科室及时有效的临床需求。

除资金短缺这一重要因素外,基层医院建PACS还面临三方面的障碍:第一,基础是第一大障碍,很多基层医院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科室和IT人员,甚至没有机房和没有稳定的电源,没有这些PACS的实施和布置极具挑战;第二,适合基层医院的PACS产品较少,产品化程度不够,缺乏对基层医院工作流的专项研究,产品无法覆盖基层医院个性化需求,不能最大程度的给基层医院带来辅助诊断和能力提升; 第三,技术领先的医疗IT厂商的销售和服务渠道难以覆盖更多的县级医院,而地区性医疗IT供应商的产品成熟度不够,功能不全,升级维护保障受限,基层医疗机构难以承担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价格和使用成本;因此很多基层医院不得以采取搁置需求、待时机成熟时再买、寻求工作站等替代品,甚至选购功能不完整、操作不方便、维护压力大的PACS系统作为过渡措施。与此同时,基层医院还面临缺乏专业阅片医生,因进修机会少,无法确诊病例,误诊率高等挑战。

影像信息管理系统SMART BOX满足县医院需求

2009年东软针对国家新医改政策“服务医改 惠及民生”推出了东软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力图解决医改提出的要求。东软是一家在医疗领域涉足医疗设备、医疗IT解决方案和健康服务。在美国、中东、欧洲设有子公司,在相关国家设有办事处,产品和服务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究机构。这样一家实力强劲的公司面临基层医院能力提升的挑战又是怎么做的呢?东软资深医疗解决方案顾问王威胜告诉本刊,基层医院的PACS应具有便捷的安装,高易用性、完备的功能,稳定的PACS系统和及时的服务,满足远程支持与联盟医院对于基层医院能力的支持。面向基层医院,东软推出产品化影像信息管理系统SMART BOX,试图通过该产品整合目前东软的远程医疗网,区域影像解决方案平台为基层医院的能力提升和医改提供一种新思路。

首先,SMART BOX这款产品的外部形态是一个盒子,即在机柜中装入服务器、存储、交换设备、不间断电源,它的部署类似医疗设备。与此同时,还具有CT、X线、MR的日常诊断和后处理功能。东软的咨询告诉记者,SMART BOX最重要的就是智能,SMART BOX承载着影像设备的检查规范和操作技巧,以及影像诊断课程。同时,它还集合了东软公司三甲医院用户多年积累的优秀报告模板。通过内嵌远程会诊模块直接向高端专家展开远程会诊,也可通过东软远程维护平台实时监测系统运行情况,快速诊断软硬件故障。

SMART BOX内置Smart内核,包括图像采集与显示:由二维模拟向三维全数字化发展。提供高端影像处理功能(三维和CAD)。通过开放远程模块,提供设备操作技巧及影像诊断课程;提高医院的诊断水平,由远程的专家资源,帮助基层医院进行检查质量把关。该系统支持MPR、CPR、VR、MIP、MinIP、AIP等显示方式。

SMART BOX与东软的远程会诊网络无缝集成,本模块的会诊服务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医学资源连接起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充分发挥基层医疗设备功用,提升基层医疗的诊疗能力和品牌。基层医院远程门诊的建立,可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高端的医疗资源服务:包括:

(1)医学资料传输系统: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医疗信息,如病历资料、检查资料、诊疗资料等的传输;

(2)会诊流程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管理会诊申请、会诊安排、专家会诊、报告下载、费用核算、质量评价等多种功能;

(3)实时交互式会诊系统:分为以视频会议方式开展的交互式远程会议和非交互式方式远程会议;

(4)远程医学教育系统:会诊中心安排专家定期为会员医院进行医疗知识讲解。

东软这次的SMART BOX产品采用性能优化的IBM System X服务器,方案优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集成与影像科室诊断流程中的多种高级后处理软件,如:3D、乳腺CAD,骨密度CAD、泌尿CAD、心脏CAD、肺软件、基于CT的脑卒中软件等等;

(2)分诊叫号排队系统:安排分诊顺序,保证检查有序进行,避免医患纠纷;

(3)与HIS系统集成:嵌入HIS系统,实时通知诊断状态,保证诊断的实时性;

(4)定位线功能:通过定位线查找微小病变,保证诊断的正确性;

(5)普放检查影像的增强处理:对大矩阵影像的图像增强,可以看到更多的病变信息;

(6)影像调用速度保证:保证医生第一时间可以诊断影像;

(7)所见即所得的报告编辑:有效的保证报告的编辑;

(8)全院PACS系统:包含医院所有影像设备的连接,实现全院的大影像系统;

(9)分级分布式存储方案:保证系统的存储安全及灵活;

(10)跨平台的支持:系统运行应该可以在不同的系统平台之上运行;

(11)单机容灾系统:保证系统“零故障”运行。

在基层医院与中心医院的协同工作时,基层医生可以看到高端医生对图像中敏感部位的标注和提示,甚至高端医生通过增加批注给基层医生相关提示,这可以帮助基层医院的医生提高诊断能力。

王威胜表示,这款产品化影像解决方案仅为东软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中的一个亮点。东软推出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以“服务医改、惠及民生”为宗旨,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数字字典为标准,形成覆盖医药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主要包括: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方案、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解决方案,从而为政府主管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高性能价格比的数字医疗设备、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医院远程医疗方案篇3

新医改呼唤县级医院PACS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也显著提升,同时人民群众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期望依然很高。县级医院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能力,解决供需矛盾,成为每一个医院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卫生部将在中央财政的直接支持下,采取三项举措,助推县医院做精做强。这三项举措分别是:为县级医院培训6000名骨干医师;加强2130所县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实施中西部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组织实施县医院能力建设,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提出公立医院“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最基本、最重大的措施,主要是在人员、房屋、设备、技术、管理五个方面进行配套,确保基层医院可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尤其是需要在软件建设方面下功夫。要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积极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

在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中,中央财政给予信息化建设专项补贴。明确要求改善医院医疗设备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专项配备PACS系统,逐步将医院信息系统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支持日常监测信息的采集、上报和开展远程会诊。

PACS建设是县级医院信息化能力提升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而80%的人民群众看病的主渠道是县级医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切入点,必然要求明确县级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之一的定位。而现实是大多县级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有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要它承担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指导基层的工作的主体,现阶段是远远达不到的,所以提升县级医院能力自然成为新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县级基层医院的运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人才流失严重、人员配备短缺;业务过程自体循环,医务人员重复劳动多;专业水平提升不足,缺少及时、有效的外部技术支持;缺少业务及管理的支持,面向病人的服务工作不理想,患者满意度不高;低水平重复投资,医疗资源闲置、浪费。

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被视作突破医院管理瓶颈的一项有效措施。通过信息系统改善业务部门流程和工作模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弥补人力不足。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互通,使医护人员获得在线和外部的技术支持,提升诊疗水平。

信息化对县级医院的最卓越的价值还体现在:一个灵活可扩展的应用系统可以支撑医院开发 “以病人为中心”的各种服务项目,争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PACS系统作为一项成熟的临床信息应用系统,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普遍被作为临床业务信息化的起点。PACS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影像的数字化存储、传输,解决影像科室业务的数字化问题,还可以促进影像科室与临床科室的业务耦合,初步形成医、技、护三者的信息化协同作业,为建设数字化医院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选择合适的PACS解决方案

1. 规划先行

在选择一套合适的PACS系统之前,必须要意识到信息化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PACS系统目前是建设重点,但不是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唯一。

2. 明确选择标准

不同公司提供的PACS系统都各有特点,他们在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上都尽可能去宣传和强调自己的优势,如何选择能用且好用的PACS可遵循先共性再个性的办法。共性是基于PACS行业的发展历程,综合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实践的检验,以下是得到普遍得到认可的PACS系统的一些特点。

(1)安全性与稳定性要求:首先,产品必须经过严格品质测试,符合医疗产品对安全性的要求,通过SFDA认证是我国法律法规所明确要求的;另外,最好选择在全国众多三甲医院稳定运行,因为稳定性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最好选择市场已验证过的产品使用。县级医院虽然级别比三甲医院低,但对流程和功能的要求并不能降太多。

(2)开放性与可扩展性要求:首先要强调遵循IHE技术框架,并通过IHE-C测试的产品。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每年都会组织相关的测试和认证,并在其网站上公布测试结果,其结果具备中立和公正的特性。

(3)满足标准的要求:以DICOM3.0为标准,全面兼容各种标准和非标准影像设备;支持HL7,易与用户其他信息系统整合,实现信息共享,要强调的是,选择的时候针对这点要进行一定的测试并了解相关的实际案例。

(4)其它一些共性的要求:自主知识产权、强大的实施能力和完善的售后网络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几乎是所有的PACS厂家都会提及的,只需要进行真实性调查即可判断。

远程会诊成为关注焦点

远程会诊是运用现代化通讯工具,为患者完成病历分析、病情诊断,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的治疗方式,其核心功能是患者信息的采集、传送和呈现。

远程医疗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的现实国情下,远程会诊系统打破就医的地域性限制,可以使大医院更好的发挥医学和专家水平服务于广大患者,小医院则可借助大医院的人力资源,提高诊疗能力。

目前许多地市医院开始关注远程会诊并搭建网络平台,借助音频/视频等硬件本身和“远程会议”类软件实现远程医疗。这种应用方式暴露出的问题有:系统本身与医院已有信息化系统不兼容,病人信息需要重新录入,有时存在病人信息采集不完整,影响会诊专家对病情的把握;进行影像会诊时,会诊专家操作不便,需要切换到工作站处理;会诊结束后,难以形成有效记录和重现,对已完成的远程会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如何减轻医务人员工作量,迅速获取准确完整的病历,方便专家诊断和双方交流,提高对会诊记录的利用、分析,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是远程会诊系统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这就对远程会诊的软件系统提出更高要求。

医院远程医疗方案篇4

在6月6日郑州举行的CHIMA大会上,联想推出了创新的数字“云”医院整体解决方案,为医院管理者、医生和患者带来了全新的医疗体验。

联想基于对医疗行业的深刻理解,和业界ISV合作伙伴深度捆绑,提出了联想数字“云”医院解决方案。该方案的核心诉求是“以病人为中心”,运用信息技术,再造医院服务与管理流程,加强业务控制,帮助医护人员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从而让患者在医院就医的过程变得更为便捷和高效。

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总经理童夫尧在会后的媒体专访中介绍了联想医疗团队成立将近两年以来所取得的成绩。童夫尧说:“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开拓了365家三甲医院,整合了25套行业解决方案。除了HIS、PACS、LIS等方案,还包括医疗推车、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移动查房等代表医院信息化前沿水平的解决方案。联想作为世界级的终端设备提供商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为医疗行业提供契合需求的终端设备。在移动医疗和云计算兴起的今天,联想无论是在平板电脑的设计还是移动终端虚拟化解决方案方面都贡献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产品。随着和ISV合作策略的不断延伸,适应医疗行业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会在更多的医院落地生根。”

联想集团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新兴行业总经理王云峰指出,现今医疗行业已经从医院、患者的二元关系走向医院、患者、政府监督以及医疗保险的多元关系。医疗体系需要更高效的运转,患者需要更好的就医体验,这使得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联想准确洞察了行业趋势的变化,对医疗行业进行重点投入,以专业的团队、专注的服务,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与业务实际情况,提供量身订制的一站式医疗IT解决方案。

联想数字“云”医院解决方案,是高度集成、高度整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联想以业界最完整的端到端全价值链产品覆盖,将医院的桌面系统、服务器系统、存储系统以及网络系统进行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形成了联想医院桌面云解决方案、联想移动医疗解决方案、联想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联想数字化医院云中心解决方案等一系列的专属定制方案。

医院远程医疗方案篇5

    LiangXH等人设计的移动医疗服务中的一种紧急呼救模式,用于在紧急状况中提取患者的基本数据,并发送给附近的搜救人员[3]。LiuC等人提出使用苹果公司推出的IOS系统作为医疗数据传输的平台,添加移动医疗的相关软件,供患者和医生接收信息[4]。HalterenAV等人设计出几种有效的监控设备BAN,他们通过患者佩戴的BAN终端传感器收集患者的医疗数据,例如:体温、脉搏频率等信息,并将其传输到患者的移动设备,然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服务提供商的数据处理单元,并将其信息展现给专业人员查看[9]。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实践进展在实践中,移动医疗服务技术也处于技术研发的主要阶段,应用解决方案是目前热切关注的问题。欧洲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来开发移动医疗设备,主要使用计算机和无限网络技术,结合嵌入式解决方案,开发可以随身携带甚至直接穿戴的医疗监护系统[10]。很多知名公司已加入了研发的热潮,如诺基亚、飞利浦、爱立信等公司正在对移动医疗服务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10]。爱立信研制的MobiHealth系统,已进入测试阶段,该系统通过在患者身体上佩带传感器,以获取病人的健康数据,然后通过蓝牙技术将数据传输给医生,供医生进行诊断与实时的医疗监护。飞利浦目前正在研究可以对心脏进行实时监护的衣服,由患者直接穿在身上,便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医生的医疗监护。应用解决方案的研发是目前移动医疗服务技术所处的主要阶段,而嵌入式是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主要技术之一[10]。例如:嵌入医用传感器的衣服、手表、戒指等,病人穿戴在身上便可以轻松检测到各种生理参数。然而,由于移动应用涉及技术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复杂性,移动医疗服务技术的解决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碍,导致产业链暂时还无法实现整体产品价值的创造和交付,技术研发仍处在不断的探索中[10]。移动医疗服务信息传送方式研究在医疗信息传送方式上也有几种不同的技术:1)信息的静态传送方式,将患者的实时医疗信息定期发送到一个固定的远程计算机上,由计算机记录处理数据,并展示给医生查看。该模式中信息的传送方式固定,接收端不变,由统一的主机接收并处理信息,有助于医疗资源的统一调度。2)信息的动态传送方式,将紧急的医疗数据传送到患者附近的局部区域,由患者最近的医护站点处理该医疗请求,信息的传送范围与接收对象都随着患者的移动而发生动态变化。该方式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减少了医疗救助的交通时间,提高了医疗效率[3]。3)信息的动静结合传送方式,结合了静态和动态两种特征,在产生医疗实时信息时,信息首先被传送到内部网络,在局部范围内寻找回应。若寻不到回应或因信息内容需要,信息会被内部网络传送出去,发送到医疗信息处理中心,由特定单位进行接收处理,并提供医护服务[2]。

    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发展前景

    移动医疗设备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提升或维护患者的健康状态,并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11]。移动医疗服务在紧急事故处理[3],慢性疾病的日常护理和远程医疗服务[1]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移动医疗服务平台下,无论是非紧急情况(头疼,感冒,咳嗽等),还是紧急情况(交通事故,烧伤,急性胃痛等),用户都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移动医疗服务中心取得及时联系,轻松地获取医疗帮助[12]。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和低成本的手机、PAD等终端设备,为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量的应用和服务都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带宽接入通信网络,同时网络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展,这些现象都为移动医疗服务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帮助。紧急状况的处理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在患者遇到紧急的生命威胁状况时,通过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将患者的实时数据传送给附近的救助者或医疗服务中心。当紧急状况发生时,移动医疗服务设备可以迅速收集当时的有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地址、健康记录信息以及生理状况,供医护人员了解并及时施救[3]。目前,在医疗紧急事故中,因未获得及时拯救而丧命的人很多,移动医疗服务设备有助于缓解这一状况。根据医疗卫生统计年鉴[13],2009年,我国有166万的居民死于交通运输事故,若在发生交通运输事故时,患者能及时获得合理的救治,交通运输事故死亡率将大大降低。同样,我国每年急性病患病率很高,由于病情紧急和交通问题而延误就医,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丢失生命的病例也非常普遍。移动医疗服务可有效缓解紧急状况给患者带来的就医压力。使用信息传输方式中的动态方式,将紧急状况中患者的医疗信息发送给离患者最近的医疗点,可更高效地展开施救,并且为医院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慢性疾病的监控慢性疾病是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14],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恶劣影响。慢性病长期以来一直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等方面的危害。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治,传统的医疗方式是住院治疗。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教育限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给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带来了很多障碍[1]。2003年,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达到近1.6亿人,而2008年上升至2亿多人,可见慢性病在我国的分布比重非常大。慢性病的治疗导致医疗资源的长期占用,是造成医疗资源短缺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可以大幅度减轻慢性病的治疗压力。慢性病患者在佩戴移动医疗终端设备的情况下,接受远程医疗监控。BAN将患者的生物信号实时的发送给远程监控系统,医生查看发送过来的数据,当发生异常或病情加重时,再进行入院治疗。移动医疗终端设备可以替代医院的某些医疗设备,无需留院查看,即可获取医疗数据。这一技术不仅给慢性病患者带来了自由,减轻了住院的经济负担,而且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特别是,与慢性病性质相似,老年人需要长期的医疗监控。由于老年人的患病率是所有年龄阶层中的最高者,因此,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关注。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每一个老年人都佩戴移动医疗设备,进行实时的医疗监控。为偏远地区就医提供帮助目前,解决偏远地区就医难的主要途径是使用流动医院,虽然给偏远地区的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流动医院的构建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资源,就医成本依然较高[15]。移动医疗服务可以为偏远地区就医难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途径。远程医疗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移动医疗属于远程医疗的一种方式。偏远地区的居民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将医疗信息传输给远程的医疗中心,医疗中心也可以借助移动医疗设备为患者开展远程治疗。在很多情况下,偏远地区的居民无需前往医院即可获得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偏远地区居民就医的医疗成本。

    结束语

医院远程医疗方案篇6

从2007年起,北大人民医院以“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为平台,致力于应用最新的远程医疗和信息化技术,促进和推动“医疗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能无差别地享受同质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服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共同体一方面以包括北大人民医院在内的大型顶级医院为中心,建立“X+X”型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稳步推进共同体信息平台建设,以信息化技术为纽带,跨地域联接多省市医院,为共同体居民提供从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到疾病诊治所需的各项服务。

面向患者的远程会诊服务和面向基层医生的远程病例讨论,对高质量影像的迫切需求,促使共同体在信息平台建设中,把“海量影像跨地域集成”作为一项特色重点工程来进行。而“影像集成”过程中,所取得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又进一步推动和促进远程会诊和远程病例讨论的开展和普及,尤其是基于“高保真影像即时共享”开展跨地域远程会诊和讨论。

这种以“影像集成”为核心,由服务实践提出技术需求,由技术突破回馈推动服务实践的模式,成为共同体医疗服务实践中一项突出特色。

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和共同体信息平台

北大人民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的建立起源于2007年。据北大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区域医疗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刘丽红介绍,2007年,北大人民医院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申请了名为“基于中心医院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平台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创新模式示范工程”的课题。

通过课题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患者之所以选择大医院,一是觉得基层医院的设备和药品不够齐全,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医院的医疗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怀疑。课题还包括对转诊标准的研究,“基层医院不是大医院的挂号室,从那里转过来的患者必须确实是以他们的医疗水平诊治不了的,通过转诊标准的甄别,保证基层医院的首诊负责制实施。”

如何改变患者多在大型医院就医而基层医院受到冷落的“倒金字塔”形态,让“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改目标成为可能,是共同体的初衷所在。“当时国内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区域医疗的探索,但是并没有一个很成熟的、可以普遍推广的模式,”刘丽红说,“北大人民医院共同体项目研究就是希望通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等手段,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借助信息交互平台技术进行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及信息共享,使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行使相应职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大人民医院与海纳医信、IBM等多家信息技术公司合作,建立了信息交互平台。该平台可以实现三个功能。一是协作医疗功能,为基层医院符合转诊标准的患者提供远程预约挂号、预约检查等服务。“可以告诉患者到哪个楼层找哪个专家,甚至可以建议患者在某一时间段来医院就诊,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就诊者的无效候诊时间”,这种服务并不额外收取费用。

另外,平台可以为就诊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于在北大人民医院有过就诊经历的患者,其通过平台进行预约挂号时,平台会通过数据库内部自动抽取其诊断、检查检验等医疗信息,为患者建立和管理个人健康档案。

第三,平台可以实现远程教育的功能。远程教育分两类,一类是北大人民医院的讲座,医院专家团队针对共同体会员的特点制订课表,每月进行两次讲座,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另一类是远程病例讨论。

截止到目前,北大人民医院医疗共同体共有会员249家,其中北京95家,外埠154家。

海量影像跨地域集成

根据远程会诊和远程病例讨论的实际需要,共同体提出了在信息平台上集成来自不同地域影像的要求。“影像集成”,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网络上传、集中存储”。“影像集成”的实现必须和多项实际需求相联系,充分考虑并解决多项实践问题。

首先,医疗共同体中的基层医院数量很多,且分布遍及全国;影像数据量相对较少,同时还保有大量非DICOM格式的历史影像资料;在基础设施方面,往往存在带宽低、网络连接不稳定等问题。如何在现有网络条件下,满足医疗共同体基层医院的影像上传需求?

同时,在影像存储上,由于共同体仍然处于建设推广阶段,当前需要集中存储的影像数据量相对较小。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影像集中存储的数据量,必然快速增长。考虑到在个人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中集成影像的需求,影像增长的速度还将大大加快。带来的问题是,如何合理配置存储容量?从经济角度考虑,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要求所采用的存储方案能够支持动态扩容。从而能够分期、分批,根据共同体需求增长,采购存储硬件。

进一步地,影像的网络上传和集中存储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对影像的随时、随地即时调阅,以影像的跨地域共享来支持跨地域医疗协同服务,包括远程会诊和远程病例讨论。

依据以上几方面的问题和需求,共同体组织专家经过多方比较和严格论证,最终选择了海纳医信(北京)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远程医学影像诊断会诊系统进行该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医疗共同体远程影像平台,采用B/S架构,无需部署安装,大大降低了成本。另外,该平台支持DICOM和非DICOM多种影像格式。同时,在影像上传过程中,采用的是无损压缩和断点续传技术,既保证了传输过程的无失真,而且还提高了上传效率和稳定性。

在存储方面,影像平台采用集中存储的方式,避免了共同体成员单位单独采购存储设备的费用支出,有效保证了中心服务器的影像读取速度。同时,根据数据的增长情况,可随时增加存储容量。

医院远程医疗方案篇7

不久前,“2006华为3Com新一代数字化医院研讨会”在成都和武汉同时拉开帷幕。会议历时一个月,来自全国六大区域一、二级城市的行业用户和专家代表参加了这次研讨会。期间,华为3Com最新推出的智能数字化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模式成为行业关注的亮点。

华为3Com此次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针对医院行业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特殊网络信息需求,结合全线产品,不仅能够促进OA、HIS、PACS等系统的相互融合,同时还能有效地实现数据、语音、视讯等多业务的统一承载。有关专家表示,华为3Com这次推广的新一代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顺应了医院信息化逐渐向“高性能”、“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可以看到,在助跑医疗领域信息化过程中,国内的IT厂商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努力。建设“数字医院”,不仅需要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拿出一套切实有效的网络解决方案,帮助医院实现信息化进程向更高级过渡。

把脉医疗信息化,打开数字网络的症结

李包罗教授还曾戏言:医疗信息化已经接近IT的前沿阵地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医疗系统的复杂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单一企业的信息系统。要满足医疗信息化的需要,仅对新旧系统进行更新或套用是不够的,而必须实现医院内部众多异构平台之间的跨越式集成。这就对IT服务厂商们的解决方案提出了超乎寻常的挑战。

现在,我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正在由管理信息系统(HMIS)向临床信息系统(HCIS)过渡。HIS遇到的瓶颈还很多,例如数据库平台、软件设计方法和工具欠佳,建设大中型HIS系统经验不足等。究其根源,除了资金投入缺口外,还在于开发商偏向于自身熟悉的业务领域,而对医院业务的特殊需求缺乏深入研究,因而导致了双方接口不能很好地统一。

在这种情况下,华为3Com整合了内部产品和技术资源,同时还设立了专门针对医疗行业的业务模块,加大医院信息系统的研发投入。经过几年来的精耕细作,2006年华为3Com正式提出了智能数字化医院多业务信息平台――即搭建一个多业务融合、智能可控、安全可靠的高品质IP医院网络,全面提升医院全业务综合能力。

智能数字平台,助医疗全业务升级

随着信息化平台的成形,医疗体系逐渐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了给病人提供一个高效、有序、可控的就医环境,智能数字化信息平台覆盖到了从门诊挂号到住院治疗的整个过程,简化繁复的操作流程,帮助医院实现综合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针对门诊业务系统的并发性、实时性和突发性强的特点,华为3Com利用IRF智能堆叠技术,不仅增加了网络的接入带宽,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同时还能降低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并为未来的平滑扩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了高性能的网络技术保障,病人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就诊,而不必经过漫长的排队等待。接下来,真正能够体现医院信息网络综合能力的,还取决于住院系统的全面性和可控性。

住院系统覆盖了WLAN移动查房、PACS系统的IP存储/千兆桌面接入、ICU病房/传染病房的IP视频监控、客户关怀/移动办公IP电话、以及网络安全等多业务流程解决方案,能够满足医院综合业务扩展的需求。

通过部署WLAN,医生只需手持平板电脑或者PDA即可在病床前实时调阅病人的各种信息。医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下达医嘱,并随时与护士进行信息交流,处理紧急情况。这样,新技术的使用将最大程度地缩短诊治时间,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全系列的视频产品,利用16分屏技术,医护人员可在一个屏幕上同时对16个患者进行远程监控。而利用大型医院的技术力量对社区诊所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在逐渐兴起的社区医疗体系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解决了社区医疗技术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扩展了医疗业务,成为一举双得的最佳解决方案。

此外,存储管理战略和相应的存储架构也是医院信息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医院信息数据的特点是海量、复杂,并且对安全性、实时性要求较高,为保证PACS系统的大量影像数据在影像楼内部的高速传递,华为3Com建议在医学影像楼内部构建千兆到桌面的高速网络,使IP存储系统高性价比、高性能、高扩展性和高安全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综合实力见证,免除医院的后顾之忧

一位企业医院信息中心的负责人曾感慨:“医院对信息化的要求很迫切,因为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便捷,更是医院管理的现代化。不过只有医院的热情和强烈需求是不够的,还需要IT厂商的积极参与,通过高性价比的HIS产品,带给医院信息化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以山东省立医院合作为例,为了解决原有组网的单点故障、多厂家设备管理困难等问题,华为3Com通过智能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应用,帮助医院构建了一个高安全、高可靠、多业务承载的网络平台,圆满地解决了近3000信息点接入。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了保持在信息化方面的前瞻性,华为3Com一方面保持年销售额15%的技术研发高投入,为医疗信息化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还将服务上升到战略高度,2006年推出了H3Care服务品牌,通过全面架构“快捷、专业、规范”的质量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可靠的服务保障。

可以看到,华为3Com在行业竞争中,始终保持技术与服务双管齐下的策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信息网络服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想客户所想,忧客户所忧,正是华为3Com成功开拓各个行业领域的法宝在他们看来,免除了客户的忧虑也就是免去了自己的忧虑。

现在,华为3Com的解决方案和技术设备逐渐在全国各地的医院用户中树立起了自己的信誉。例如北京医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广东中山人民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天津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武汉同济医院、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第一人民医院、乌鲁木齐第一人民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都成为华为3Com的服务客户。

结语

回过头来看,我国的医院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已经为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提升患者满意度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医院信息化较发达的地区,临床信息模式的尝试已经初具成果。华为3Com所提供的门诊和住院信息系统正在逐渐普及到更多的医院,数字化医院的雏形已经显现,甚至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把实现区域医疗卫生系统提到了议事日程。

医院远程医疗方案篇8

慢病患者管理

根据疾病控制中心(CDC)的统计,在美国,每10例死亡中有7例源于慢性疾病,心脏病、中风、癌症、糖尿病和关节疾病位居慢性疾病的前五位。每4美元医疗保健开支中就有3美元花在了慢性疾病之上,相当于每个美国人7900美元。

为应对慢病的医疗成本,世界各地的医院和医生通常的做法是创建和改进价值导向的交付模式,旨在更好地管理慢病患者和协调护理的高费用。医院正在探索通过有效利用患者实时数据,更早、更精确地干预,增强患者对疾病自我管理意识,来实现更加经济有效的护理服务。

2013年8月,美敦力宣布现金收购Cardiocom公司。Cardiocom是一家开发和提供远程医疗和患者服务、并专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私有企业,其中包括一系列有挑战的重要疾病,例如糖尿病及心衰、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Cardiocom的产品和服务包括远程监测和以患者为中心设计的软件,可以有效地配合护理,并提供专业的远程护理支持。依据公认的指南和循证实验计划,这些整合的方案旨在将实时的患者数据和前瞻的患者干预方案报告给支付方和医疗服务提供方,从而节约成本、提高质量。

“随着广泛的医疗改革倡议集中在日益增长的经济挑战之上,世界各个地区的医疗体系都在致力于不断改善疗效、增加可及性、节约成本、提高健康护理服务的效率。收购Cardiocom是帮助我们应对挑战,向整合产品和解决方案迈出的一步。”美敦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Omar Ishrak表示,此次收购有助于让美敦力从提供医疗器材产品扩大到提供更广泛的医疗保健服务与解决方案上,并为医院、医生、患者和支付方提供有意义的临床和经济价值。

“我们很高兴宣布收购Cardiocom,这使美敦力能提供一个技术平台以及服务,让医生更好地管理慢性疾病患者,”美敦力高级副总裁兼美国地区总裁Mike Genau表示。“收购Cardiocom后,我们的产品线和服务将覆盖整个心衰疾病管理和护理领域。这一领域估计涉及750万美国患者,也是医疗系统的巨大负担,相当于美国每年110万次的就医量和每年390亿美元的花费。我们在探索如何降低医院、医生、支付方和患者的负担。”

而在中国,慢性疾病人群的医疗需求还远未被满足,以Ⅰ型糖尿病为例,其起病早、病程长、负担重、血糖控制差等特点,使其治疗经常和管理、医院以及社会脱节,因此亟需能减轻社会病人家庭经济负担、标准化的,并能保证临床效果的最优Ⅰ型糖尿病治疗和管理路径。在此情况下,美敦力资助卫计委进行Ⅰ型糖尿病临床路径研究项目,将建立12个Ⅰ型糖尿病模范管理中心并开展患者登记,在管理中心运行两年中,培育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并预计两年后数据进行卫生经济学研究,最终编制完成Ⅰ型糖尿病管理路径。

医院解决方案

2013年9月,美敦力宣布成立医院解决方案业务,这项新业务专注于与医院开展新型合作关系,提供与医院运营效率直接相关的服务。据了解,这项新业务将首先专注于在欧洲提供管理导管室设施并使其现代化的服务,从而将持续的效率和项目带进导管室这一医院心血管科的关键领域。“美敦力创立的这项新业务印证了我们开发创新服务和解决方案的承诺,即创造效率、关注成本、并为广大医院客户提高患者可及性和疗效。”Omar Ishrak认为。

“美敦力医院解决方案业务专门为处在严峻的全球医疗保健环境下的医院、医生、患者和支付方实现价值,”美敦力负责欧洲、中东、非洲和加拿大的总裁Rob ten Hoedt表示。“我们广泛的市场领先产品组合,深入的临床见解,遍布全世界的医院足迹,医疗经济学专长,精益六西格玛管理资源,以及强劲的财务状况,使我们在与客户协作、提供实现临床和经济价值的服务中有独特的定位。

通过医院解决方案业务,美敦力将与医院携手创建高效率,借助提供一系列工具和流程模式帮助医疗保健提供方提升服务输送的质量和效率,包括确保对最新技术和治疗选择的可及性。这些措施也将解决和扩展患者的护理路径,潜在地提升患者对护理的可及。这在医院和卫生保健系统面临重重压力、以有限资源应对老龄化人口带来的需求的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迫切意识到医院正面临的压力,我们相信可以在帮助医院去管理挑战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美敦力医院解决方案副总裁Frederic Noel评论,“这一新业务带给医疗保健提供方的不仅仅是产品。通过运用高质量、高效精益的流程,我们能够提供长期、包罗万象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医院保持最优质的护理服务的同时更高效地治疗患者。”

而在中国,2014年1月,美敦力中国组建心脏及血管业务集团,包括心脏节律疾病管理、冠脉、结构性心脏病和外周血管等业务,以响应核心市场中的新型服务需求,同时充分利用规模效应及跨业务部门的人力、产品、和技术资源,通过为医院提供整合解决方案,在服务层面上满足中国市场需求。

本土化战略

另一方面,美敦力大中华区高级业务总监冯东认为,中国是一个医疗需求远未得到满足的国家,以每百万人口心脏起搏器植入率为例,中国的植入率只是美国的1/15,日本的1/9;冠心病患者中的支架植入手术量也只是美国的1/6和日本的1/4;脊柱产品植入手术每千人中,中国的手术例数是美国的1/12、德国的1/25。并且,中国的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大多数中小城市医院的医疗资源不足,患者人群庞大、支付能力有限,却又渴望得到高质量、可负担的医疗服务。

面对未能满足的这一庞大需求,美敦力中国制定了走基层计划,成立了新兴市场业务部,使技术和服务下沉,例如在华研发团队根据二三线城市中小医院医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创新易用的产品,推进生产制造本土化以降低成本,帮助本土企业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开发出普通中国患者可以负担得起的高质量医疗器械。如今,美敦力在中国20个一、二线城市的业务覆盖度分别达到80%和65%,在其他地区的平均覆盖度约为30%。

上一篇:社区诚信建设制度范文 下一篇:当地的民俗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