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0-07 10:24:33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低重心;精细化;管理;卓越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109-02

所谓“低重心管理”,实质是把基层的管理自交给基层,学校总体宏观调控,年级组发挥引领卓越的作用。如果年级组作用不力,就会导致重心不稳,势必影响学校发展的大局。那么年级组如何在低重心精细化管理下发挥引领卓越的作用呢?

一、目标管理,发挥指导带动作用

年级组应在每学年初制定年级主任、副主任的管理范畴和目标,含级部德育目标、绩效目标、智育目标等。上述三类目标再分解到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为首的班级,组长为首的小组,并引导学生制定本学期个人行为习惯目标,德、智育目标,并监督、帮扶、指导,当好教练。具体操作如下:对级部,每周每月对照目标总结、反思、改进;对班级,班主任牵头,每次月考后对照目标总结、反思、改进;对个人,组长牵头,对照小组和学生个人目标进行总结、反思、改进。从三个层面进行目标引导,以发展为理念,改进为突破,不断追求卓越。

二、引领管理,发挥感召示范作用

年级管理层参与教学管理,所带班级,科目必须具有引领性,即针对班级的制度、要求,年级领导的班必须超额落实;针对教师的要求制度,如作业批改、课堂效率、课后辅导等,年级领导应超过普通教师;针对学生的制度,年级领导所带班级学生应率先遵守。而对于班级,班主任的引导,班干部(值日班长,男女生委员,小组长,寝室长)的引领至关重要,执行者违反要及时纠正,否则易失去威信,挫伤积极性。对于无法引领的对象也应及时面谈;无法整改到位的及时调整,保证引领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纯洁性。在学生中多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如开展“学习风云人物”评选,再比如“推每周一星,走星光大道”等举措都是引领管理的具体体现。

三、激励管理,发挥激发鼓励作用

从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激励学生的切入点和核心是有区别的。高一年级多以班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举止有规矩和有本事的人才;高二年级多以主题讲座、大家视频、成长辅导报等形式培养高情商、勤奋和志向远大的人才;高三年级多以大型活动(如成人礼等)培养高情商、好心理、善于学习和积极思考的人才。而高三年级的每个阶段方式和程度也各有区别。年级应针对不同阶段出现的普遍问题有序地进行改变,班主任在学习问题上占主导地位,应提前设防,而不是一味亡羊补牢。此外,年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激励管理的视觉效应;各种形式的PK,如班级间、小组间、个人间一对一PK,从启动到评比再到奖励,无不激励每一个参与者。

四、制度管理,发挥规范约束作用

庸者以权力治理团队,智者以制度治理团队。尤其对教师和学生,只用情不用制度是管理不好的,从上到下都要严格制定制度并保证落实。威信,靠的是执行力。针对年级管理层,学校宏观监督,有每月的考核制度;针对级部班主任,年级也要建立每月的考评制度;针对教师,建立依据成绩通报的考核制度;针对学生会干部、班干部,有奖励淘汰制度;对班级学生,有各层次对应的班规制度;针对班级文化建设,有每月一次的评比奖励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体现了民主与集中的原则,施行过程中还应及时补充和调整。

五、创新管理,发挥改革开拓作用

年级管理应先继承、发扬,而后适时创新,没有继承就没有开拓,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凡是对教师和学生发展有益的事就该发扬和创新。比如,对于有不文明不规范行为的学生,把每天的常规处理变为成立修身班,由年级出面,班主任参与定期培训,合格者颁发合格证;再比如,放假后学生状态回归慢,把开班会的常规变为一场收心考试,效果会更好;还比如,成立各种特色小组,化解大班额管理的难度。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来管理,建立家长群便于家校沟通,建立年级群,便于年级资源共享,建立班级群,便于师生放假期间交流沟通。还可以学年家长会在形式上创新,以适应现代家长和学生的交流需求。

六、班级管理,发挥团结协作的作用

团队意识是要靠培养的,班级的团队意识不是靠班主任个人来培养的,应当有“教师集体”培养“学生集体”。从教师团队出发,带动全体学生树立较强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6位科任老师在一起探讨、交流的科班会就变得非常重要了。科班会应做到:

1. 统思想

如多讲鼓励话,少在学生面前讲泄气话,给班级以信心,就是给学生信心,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保持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对立的师生关系却会影响整个班级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 总布局

班主任要针对本班各科特点整体布局,让班级优势学科得以保持,弱势学科得以发展。多从策略和方法上突破,而不是一味地投入自习时间。对于自习时间要统筹分配,防止争抢和扎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六门学科要齐头并进,共同进步。

3. 分突破

交流前一期任课老师培优补差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困难;讨论调整总分临界生名单和单科补弱名单;对下一期树立目标,调整方案。

一个班级要想有合力,班主任应团结任课教师,建立起战斗堡垒,发挥合力相互补充,相互合作,克服本位主义,共同进步。

七、安全管理,发挥基本保障作用

年级工作,首先是人的工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栋梁,做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平平安安地来,安安全全地归。所以,上至组委会、班主任,下至任课教师,都把这一问题看得很重。首先,我们结合每天每班的常规考核来抓安全问题,如班级发放考勤表,任课老师如实填写学生的到勤情况,并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向班主任通报,大家齐抓共管,共促安全;其次,班主任充分利用晚点、班会,将之作为宣传阵地,系统地向学生讲解各类安全问题及安全隐患之下的自救措施;再次,关注心理健康,进行心理疏导。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种种困惑,在成年人看来可能是小事一桩,可对他们来说就可能成为迈不过去的坎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疏导。当然,更多更细致的工作还需要班主任和全体任课教师去做。

八、常规管理,发挥跟踪共振作用

常规管理是一个年级正常运行的必备常态化程序,应常抓不懈,要未雨绸缪,不可亡羊补牢。如学生到校、放假回家的安全教育和落实,一日三次的教室内外卫生,学生校内的文明礼仪,寝室就寝的规范和纪律,教师到岗,学生考勤,课堂及自习秩序,教室、寝室安全隐患排查,学生成绩定期汇总,跟踪式座谈,每次月考后质量分析及落实,以班为单位的科班会,教室、寝室内外文化定期更换等,常态化对常规进行严格管理是年级卓越的必备基础。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高校 班级管理 模式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处于一个班集体中,我们对于班集体的重要性深有感触。当我们置身于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我们身心愉悦,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同学与老师都是其乐融融。但是当我们置身于一个不好的班级中时,同学们无组织无纪律,即使我们想提高成绩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一、高校班集体的特点

与小学,中学的班集体相比,高校的班集体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共性包括,都是由多个学生组成,都具有组织性,并且是一个整体。除此之外,高校班集体还有其特殊性。

首先,高校班集体的成员以青年为主。青年人有他们的特殊性,思想独立,要求自己的空间,并且有自己的一套判断事物的标准,不喜欢别人的过多管束等特点。

其次,高校的班集体空间上的不固定性。在小学与中学阶段我们的班级都是有固定的教室,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同学一起度过,相互之间比较了解,感情比较深,学习上也是互帮互助。然而在大学里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实行走班制与选课制,没有固定的教室作为班集体,并且可选的也不尽相同。同学们的感情没有小学、中学那样深厚。

再次,高校班集体管理的复杂性。在小学与中学,班级的管理以学习为主。但是进入大学以后班级的管理不仅仅限于学习,还包括生活与工作。

最后,高校班集体人员的复杂性。小学与中学我们接触的同学多是同村同县的。但大学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地区的学生的特点不同,这使得班集体的管理难度加大。

二、当前班集体管理出现的问题

首先,由于高校班集体成员多是青年,思想独立,他们的思想工作比较难做,统一他们的思想,是的一些班集体的活动难以顺利进行。比如,组织一项活动,有的同学喜欢有的不喜欢,喜欢的就参加不喜欢的可能就不去参加,这样照成班级的凝聚力下降。

其次,由于高校班集体没有固定的班级教室,并且课程的不同,导致同学们之间见面交流少,同学们的感情比较淡,使得班级管理的难度大,一但管理不好班级就可能成为一盘散沙。

再次,高校班集体的管理难度加大,任务重。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辅导员与学生的见面次数也减少,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动态,于是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导致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同时,由于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年时期,情绪容易波动,其问题不仅仅会出现在学习上,更多的是出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这对辅导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要求辅导员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是辅导员的任务加重。

最后,学生的复杂性是的学生中的矛盾摩擦不断增加。大学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矛盾与摩擦,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的矛盾会严重影响班级的团结。

有此可见,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班级健康发展的需要,是班内同学共同进步的基础,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三、班级管理模式

1.班级管理模式原则

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遵守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要求。按照绿色成长计划的要求,我们设计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目的在于指导自主参与型的班级管理实施。

首先,班级管理制度化。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生守则”“教学常规”“行为规范”的要求,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管理,强化学生的法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度管理,要力求科学。除其之外,要处理好制度管理与班级管理体制创新的关系,逐步建立一种新的班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构成动态的班级管理系统。

其次,班级管理民主化。班级管理要“两手抓”,一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象“水”,学生象“鱼”;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会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提倡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是班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班级管理个性化。注重完整性、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造性,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要提供和造就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精神,创新性学习能力,是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

2.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

分层选择管理模式与分层均衡管理模式是两种常用的班级管理模式。

分层选择管理模式,简言之,抓两头,带中间。即以优秀的学生与问题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重点,通过管理这两个头来带动中间学生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节省管理者的人力物力,通过带动的方式促进全班的进步。缺点是,对中间的学生不够重视,如今的学生比较敏感,如果管理者过于忽视中间学生那么将会大大影响中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层均衡管理模式,即均衡的管理学生,对学生无差别对待。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每个学生都得到重视,不会影响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但他也有不足就是太耗时耗力。

良好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分层选择管理模式与分层均衡管理模式的结合。其中,管理者应该掌握好度,一松一驰,游刃有余。此外,,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可以从构建班级组织内信任和提升班级文化管理水平两个维度实现班级组织认同,师生会积极地共同努力参与班级组织的事务、促进组织班级组织的发展;通过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情感基础的生生间的同伴关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学生完全能够自主管理的成熟班集体,是构建班级组织内的信任关系的三个重要方面,这将有效地促进班级组织目标的实现;通过思维、目标、道德、价值观等班级文化的有效建设,形成班级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取向,能够增强班级组织成员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总之,建构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我们在新时期面临的又一新课题。肩负着关系教育改革成败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唐云水.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 [D].苏州大学, 2008..

[2] 宋志伟.试论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模式 [J].课改前沿,2011,(11).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3

小学班级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作为一名班主任,需要对班级的管理投入十分的热情。文章分析了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提出了解决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对策,即:构建多元化的管理模式;班主任监督落实班规、奖罚制度;构建和谐、团结的班集体;对学生保持耐心,与家长保持联系。

关键词:

班级管理;管理机制;管理模式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其个人品质及管理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要想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班主任需要适时做出管理上的改变,学会运用新的管理方案,提高自己班级的管理水平。

一、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

(一)忽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在一个班级的管理中,学生才应该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人。但是很多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只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或主观意识就下决定,造成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变成了“管与被管”。一个好的管理模式是既能让班主任满意,还要让学生满意,只有双方都满意了,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而一方满意的管理模式是不完善的管理模式。

(二)缺乏班级管理的凝聚力

目前,部分班主任在班干部的任用上,要么是自己指定,要么是投票选举。选举之前也没有特意的培养,也没考虑他们的人品和能力能不能胜任,选举之后也没有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班干部的职位也没有轮流的更换,导致了学生之间的不团结,凝聚力不强,更有甚者挫伤了其他同学服务班级的积极性。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大多数的小学里,每个班集体都制定了自己的规章制度、班级目标、班规以及奖罚制度,但班级的执行力度却跟不上,导致很多制度形同虚设,甚至有些制度脱离实际无法实施,有些制度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偏差,造成学生对班集体的不信任。

(四)班级管理模式单一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七岁到十三岁,但学校对这些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同样的管理模式,这种做法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由于十二岁的学生心理已经慢慢成熟,跟七岁幼稚的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班级管理的模式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变化。

(五)教师的班级管理观念比较落后,随意性比较强

有些班主任心里没有班级管理的大纲,也没有制定具体的管理模式。一是观念陈旧,就是凭自己的主观经验,采用“管、压、卡”的方式;二是缺乏民主,在管理班级时说一不二,高高在上。

二、解决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对策

(一)构建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对于七岁到十二岁的小学生来说,要注重习惯的养成,培养他们在生活方面的一些好习惯;对于十二岁以上的学生,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教育他们乐于助人,团结友爱,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参与班级的管理。班主任对十二岁以上的学生可以适当“放权”,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体,成为班级的主人翁。通过投票来决定班干部,而不是班主任自己一个人做决定,当然,选出来的班干部需要责任心强、有能力。遇到班级问题,班主任也可以通过开班会的形式听取建议再做决定,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让学生热爱自己的班级。

(二)班主任监督落实班规、奖罚制度

学生们向来不喜欢约束,自然也不会喜欢班规和惩罚制度,所以班规以及惩罚制度如果没有班主任的监督,光靠学生自己去执行是不可能的。做为班主任,要加强监督,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实行赏罚分明,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三)构建和谐、团结的班集体

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多与学生交流,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去,都有展现自己风采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四)对学生保持耐心,与家长保持联系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哪怕是那些任性、自私或孤僻的留守学生,班主任也应该对他们多些耐心、多些关注。班主任要及时与学生的父母进行联系,关心他们,感化他们。班主任要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因为一些学生身上的不良嗜好就放弃他们。

三、结语

作为一名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对班级管理的模式进行调整。通过耐心、真心、爱心,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当下教育要求的不仅仅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在乎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潘慧群 单位:广州市从化区流溪小学

参考文献:

[1]周远.小学班级管理有效性[J].学周刊,2016(8):195-196.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班级编排制度;稳态式班级编排;动态式班级编排

[中图分类号]G4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8-0036-03

班级编排制度是中小学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班级编排制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目前国内外中小学班级编排制度主要有两种,即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和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本文在对这两种班级编排制度优缺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目前中小学实际的班级编排制度。

一、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我国班级编排的主要形式

(一)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的内涵

我国中小学班级编排的常规做法是各班学生从起始年级开始一直到毕业,除非有转学、插班或“蹲班”者,往往一成不变。这种班级编排制度称为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特别重视学生起始年级班级编排,一般情况下起始年级班级编排主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成绩)和特长,个别学校参考学生的气质和兴趣,而对起始年级之后的班级如何编排则很少给予关注。当然,也有个别学校与这种班级编排制度不同,例如有的学校为了提高中考(或高考)升学率,根据学生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把学生分成快慢班,这种班级编排制度主要是从学校的短期利益出发,毫无疑问伤害了“待进生”(特指成绩和品德都差的双差生)的自尊心,强化了他们的自卑心理,理应摒弃。

(二)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的优势

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的好处显而易见。

第一,便于学校和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学校对各个班级的管理是间接管理,学校通常是委托班主任对班级进行具体管理。班主任接受班级管理任务后,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包括所有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情况以及性格、兴趣等。这些都非短时间内能够完成,并且班主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因其时间较长而具有优势。其次,班主任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团结互助、和谐奋进的班级文化,而班级文化特别是班级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形成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是在班主任正确的引导下,通过丰富的班级活动慢慢形成的。常规的班级编排制度往往是一个班主任带一个班连续三年或六年,这就为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以及开展班级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障。

第二,便于学校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考评。目前中小学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考评主要以学生成绩为依据,一般把学生成绩分成两个维度,一个是平均成绩维度,主要和同年级班级以及和相同类型的学校比较;―个是成长维度,即学生进步率或差生转化率。如果学生平均成绩高和差生转化率高,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得到奖励,否则相反。无论是学生成绩的整体提高还是学生进步率或差生转化率的提升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无疑有助于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进行科学测评。

第三,便于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彼此加深理解并结成深厚的友谊。这是因为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能够为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

(三)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的弊端

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固然有很多优点,但其弊端也很明显。

第一,不利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待进生”的健康成长。首先,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不利于与班主任(包括任课教师,下同)性格不容、情趣不投的那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知道,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学生不可能都与班主任的价值观和喜好一致,如果某个学生的价值观和喜好与班主任的价值观和喜好差异很大甚至相左,德才兼备的班主任往往对这样的学生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但更多的班主任往往会以心灵惩罚和体罚(或变相体罚)来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这部分学生和班主任心理对抗,甚至肢体冲突。而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使学生没有选择脱离自己不适应的环境的机会,导致部分和班主任不相容的学生不能健康成长。其次,这种班级编排制度不利于部分“待进生”的健康成长。每个人对人对事都易形成定势心理,班主任也不例外,一旦班主任对某位学生特别是“待进生”形成负面看法,则短期内很难改变。对“待进生”形成了负面看法的班主任易从反面看待“待进生”积极争取进步的行为,例如把“待进生”的勤学好问看成好出风头,把“待进生”的遵规守矩看成木讷呆板,从而影响“待进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一旦起始班级编排结束,班级成员就不再有大的变化,班级成员经过一学年之后,彼此就比较熟悉了,很难再有新观点、新思想碰撞。而且由于过于熟悉,学生很难再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增反减,甚至部分学生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呆在同一个班级,对彼此来说都是一种伤害,还会影响班级的和谐氛围。

第三,不利于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班主任长期管理―个班级,对班级的情况特别是学生个体的情况比较熟悉之后,班主任做起工作来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自然就会减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了解探究学生的欲望也会降低,极易形成情性心理,遇到事情往往会形成定势,按“既定方针办”。与此同时,学生长期和―个班主任打交道,自我表现和主动交流的欲望也会下降,师生之间这种状态特别不利于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一般来说,陌生的班级环境和对学生个体的不熟悉最易激发班主任的潜能。

二、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发达国家班级编排的主要形式

(一)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的内涵

目前在国外一些教育发达国家流行另外一种班级编排制度,即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每年都要重新编班,每个学生的教师和同学都调换一次。也就是说,一个班级的学生一个学年完成后,从第二年开始全年级的学生要重新组合,学生年年都要换班,都要结识新同学。虽然学生总是换班,但教师基本上是重复教同年级的课,一般不随班升级,我们把这种班级编排制度称为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当然,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很多种表现形态。例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基本上是带同一年级和重复教同年级的课,学生年年换班;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跟班上,学生年年换班;在小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可以三年一换班,学生既可以三年一换班,也可以年年换班。

(二)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的优势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在我国实施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主要有以下优点。

第一,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待进生”的健康成长。如前所述,部分学生和班主任性格不容、情趣不投,容易导致彼此心理对抗,甚至肢体冲突。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重新选择班级和班主任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摆脱不适宜的环境。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强调班级成员整体调换,班级大多数成员为新成员,班主任和多数学生均为初次相识,自然班主任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新生,当然也包括“待进生”,这非常有利于激发“待进生”的学习潜能。

第二,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广交朋友。实施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每学年班级成员整体调换后,班级大多数同学都是自己不熟悉的,依据心理学常识可知,人们更愿意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陌生人彼此之间也更容易相互欣赏,这就为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新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也必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结交更多的朋友。

第三,有利于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实施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班主任每学年接触的学生绝大多数甚至全部都是自己不熟悉和不了解的,这就需要班主任重新和学生沟通、交流,这自然会激起班主任工作的热情、兴趣和潜能。新的学生必然和原来班级的学生有所不同,班主任用过去的一套管理方法未必行得通,这就需要班主任寻找新的方法,采取新的措施来对学生进行管理,班主任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提高自身素养,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三)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的弊端

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存在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会大大增加学校和班主任的工作量。对一个学校来说,本来只要搞好起始班级编排就行了,而现在每个年级都需要重新编排班级,这必然会成倍增加学校的工作量。与此同时,班主任每学年面对的都是自己不熟悉和不了解的学生,自然而然需要重新熟悉和了解他们,这极大地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也会引起很多班主任的反对。

第二,增加了学校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考评的难度。我们知道,学生整体平均成绩的提高、差生转化率的提升、和谐班级文化的形成以及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需要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班主任为了学生健康成长采取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即使非常有效,也会有一个滞后效应,短期内很难立竿见影。由于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每年都调换班级成员,而学校的考评却是年度考评,这往往会导致班主任很少关注学生长远发展,更多地考虑立竿见影的方法,而不管这种方法对学生长远发展是否有利。例如,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有的班主任采取“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可以肯定的是,“题海战术,加班加点”通常能迅速提高学生成绩,但弊端也很明显,容易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及视野的狭窄。再如,有的班主任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班级管理模式,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其需要有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短期内很难出成果,会使这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因考评成绩不佳而受到学校惩罚,最终导致教师都追求眼前利益,而置学生的长远利益于不顾。

第三,会导致部分学生短期内很难适应新环境。毕竟原来的环境是自己熟悉和了解的,陌生的环境容易让人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这就需要新的班主任尽快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熟悉起来。

三、稳态与动态的融合:班级编排制度的理想选择

综上分析,稳态式和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各有利弊。当前我国中小学班级编排制度应以稳态式班级编排制度为主,积极吸收动态式班级编排制度的优点,保持班级编排制度动态平衡。其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如下。

第一,小学应允许学生每两年调换一次班级,中学应允许学生每年调换一次班级。在每学年度结束时由有换班意愿的学生及其家长向学校递交换班申请报告,陈述具体理由。学校根据学生成绩、性格、兴趣、特长等实际情况统筹考虑,作出允许或不允许换班以及换到哪个班的决定。

第二,学校在每个班级师资配备上应保持动态平衡。班级师资配备必须均衡,以减少打算换班的学生人数。如果班和班之间师资配备存在较大差异,必然导致师资配备较差的班级学生集体申请换班,严重挫伤部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每学年度开学之初和每学年度结束时,公布各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业绩、特长、兴趣和性格等,让学生在选班时更有针对性。例如,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通常会选语文教得好的教师,性格刚强的学生通常会选性格柔弱的班主任,这样便于师生互补。

第四,为了便于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考核,在对申请换班学生调换班级时,应注意保持学生成绩动态平衡,不能把申请换班的好学生或差学生都放在一个班。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生本教育人性化管理

我校自成为“湖北省示范性高中”以来,提出了“生本教育”思想,而“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理念同样也要求对学生管理的人性化。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且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很大。班级也是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最密切、影响最深的“小社会”,每个学生应是“课堂社会”的主人,“班级社会”的“公民”。因而在班级管理中就应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珍视学生的个性,真正使他们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从而唤起和激发他们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班级管理中如何以生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下面简单谈谈我的一些尝试与思考。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得好:“最低级的管理水平莫过于用人看着人。管理水平的提高应该体现在规章、制度、法律的科学性上。这些规章、制度、法律如果制订得科学,符合人们的心理,那么,不用人盯着、看着、监视着,人们也能自觉遵守了。”

现如今的城市高中学生,缺乏班级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淡薄。因此,发扬民主,组建班集体就成为推行“人性化管理”的一件大事。为此,我在新接手班级体的时候,对班级的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

1、舆论准备:利用班会课组织、讨论——“谁是班级的主人”,班主任也可以以朋友的平等身份与学生一起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以扭转部分学生头脑中“班主任高高在上”的固有观念,并将讨论深化,引导学生明确自己身份的变化,减少在生活、学习、工作方面对他人的依赖性。

2、制度确立:建班之初先建立临时班委会,制定《班委会成员职责》,使责任明确化,随后可确定以举手表决或无记名投票方式作为民主决策一切班务的手段。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班级管理,实现班级管理“群众化”,设置监督小组,负责完善班委会、班干部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以形成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以及相互评议的局面;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考勤”、“间操”等十大类常规行为准则和量化标准,编制表格;日常行为规范与德育学分评比相挂钩;还形成“班级日志”制度。学期结束时,通过表格、德育学分评比表以及班级日志总结反馈,发动学生进行自评,自己书写“个人操行评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评、班级的监督小组评议、班级任课教师评议,班主任以学生的评议结果为参考,客观、公正、准确地为学生写下真实、可信,极富个性特点的操行评语。

3、提出班级奋斗的目标和口号——“神圣的课堂永远安静,明亮的教室永远干净”,以此统一学生的思想认识,逐步克服和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试行并完善“三制三会”的班级管理新体制。“三制”指“人人岗位制”、“值日班长制”和“小组值周制”。“三会”指“班会”、“班委会”和“班级民主监督考评委员会”。

(1)“人人岗位责任制”就是人人是班级的管理者,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负一定的责任,既是干部,又是群众;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使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班级的荣辱与集体成员息息相关,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普遍的增强。

(2)“值日班长制”,就是人人按学号轮流要当一天班长。值日班长的主要职责是:维持当天考勤、课堂纪律、卫生及出操情况,督促各科课代表统计本学科作业的完成情况,督促各岗位上的有关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处理偶发事件,填好“班级日志”,负责当天教室门窗、电源的开关。

(3)“小组值周制”。首先建立综合性四人小组,把全班同学按兴趣相近,自愿组合,二男二女,二好二差,综合实力相近,可在同一起点上展开竞争的原则,组成13个小组。这些小组既是学习小组,又是娱乐小组,劳动卫生小组,同时还担负起“每周综述”的责任,即每周一班、团会时,值周小组依据班级日志分析班级上一周情况,主持好“每周综述”:①班内一周情况总结,②本周班级工作安排等。这样,一学期内每个小组就有两次机会得到锻炼与提高。

(4)“班委会”是“行政机构”,班委会在学生自荐或他人推荐的基础上,由竞争者在班会课上进行即兴演说后,班级学生进行无记名投票而产生,并由当选的常务班长直接负责。

(5)“班级监督考评委员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监督机构,是“监管”机构,它的职责是:审定班委会工作,督促全体同学遵守班级公约,督促值日班长做好工作,协助值周小组做好“每周综述”,监督考评各部分工作的开展情况。监评委员会成员由全体同学民主产生,产生后向全体同学宣誓就职,任期一月,月后在民主生活会上由全体同学对委员投信任票表决,如信任票不到总票数的三分之二,则当场“罢免”(实为学生自行引咎辞职),同时推举产生新委员。

这样,就丰富了班内评价,把评价的权利还给每个学生,学生开始觉得自己在班内有事做,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决定、必须尽力做好,进而渐渐将“班级共同行为准则”内化为自觉的要求,并形成为习惯,凝炼成一种素质,不仅唤起了他们的“参与意识”、“独立自主意识”,而且逐步形成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制。

以上就是近几年来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正如《教育学》中所指:“记住你管教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实践证明,实施班级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督促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理自立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了班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2年

[2]朱永新主编,《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梅汝莉主编,《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开明出版社,2003年

[4]唐思群屠荣生编著,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5]张万祥著,《班主任创新艺术100招》,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6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中学逐步推行级部负责制,管理模式已经比较规范统一。年级组作为学校的一个特殊的单位,与其他科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主要任务是协助科室完成学校具体的德育与教学活动,因此,年级组的工作特点主要是面对学生。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是年级组工作的重点,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应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级部尝试实施学生自治会。现将自治会的组建、工作开展等情况作简要的介绍。

一、级部自治会机构设置

自治会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及成员。其分组与分工如下:

二、级部自治会主要职责

1.自治会主席团职责

自治会主席团参与级部工作计划的制定,开学初自治会主席团联合级部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对级部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进行系统的计划安排,自治会主席团参与周工作总结,将上一周的级部工作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对下一周的工作计划进行审查、布置。完成表Ⅰ的数据统计。在例会中自治会成员之间进行班级管理沙龙,交流各班存在的问题及班级管理经验。寻找班级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式。

做好级部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落实与协调。协助级部对教学情况、自习情况进行监控,并及时反馈;反馈教师上课质量及作业量,协助级部做好对任课教师的测评工作;反馈各班的学习状态,协助级部总结和交流学习经验,树立学习标兵;负责维持全年级晚自习、周末自主学习的纪律,检查并统计各班纪律成绩;负责年级周工作计划的完善与修改工作,及时汇总每周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于周五前报送级部;协助级部发放通知和对外宣传,联系班主任,落实学校布置的具体任务。

2.负责德育主席职责

负责组建德育小组,德育小组由各班文体委员担任。德育小组根据学校的德育总计划,制定本学期级部德育计划。如:近年来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将学生德育活动细化为六个部分,从高一上学期至高三下学期分别进行“仁爱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尊重教育”“责任教育”。根据学校德育计划,细化级部的德育计划,如表Ⅱ的高一下学期级部德育计划。

关于德育工作的实施,德育小组成员根据级部德育计划,实施班级德育计划,具体活动由自治会负责人负责筹备、实施,级部及班主任提供支持与协助。如:德育教育活动的启动仪式、国庆歌咏比赛、主题班会、运动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综合素质表彰会等都由级部自治会来完成。

3.负责宿舍主席职责

制定宿舍管理制度,根据学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制定年级宿舍管理制度。组建宿舍管理小组,每班从住校生中选出男、女生各一名作为宿舍负责人,负责本班宿舍卫生工作的督促与检查;负责本班宿舍纪律工作的督促与检查;负责本班宿舍卫生与纪律的记录与反馈工作,将宿舍情况每天向班主任反馈;每周向级部汇报宿舍卫生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送交班级宿舍违纪反馈表;负责级部宿舍成绩的量化统计。宿舍负责人对班主任及级部负责。

4.负责纪律卫生主席职责

组建纪律与卫生小组,纪律小组由各班自治会成员担任,卫生小组由各班卫生委员担任,负责对班级卫生、自习纪律、课间操、眼保健操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进行通报。

5.负责学情分析主席职责

组建学情分析小组,每班选出两名学生,一名是学习委员,另一名是学习成绩偏下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科安排相应的负责人,以便于对学情进行全面把握。

学情分析小组的主要职责:学案质量反馈,反馈学案编写的形式与内容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案编写质量;课堂教学反馈,及时反馈各任课老师在课堂结构、内容、难度、效率、课堂教学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自习辅导反馈,对自习课的安排、自习辅导方式、辅导质量提出意见及建议,进一步提高自习课学习效率;作业教学反馈,及时反馈各科作业的数量与质量、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批改作业与讲评落实情况,定期与级部及任课老师交流;辅优补差反馈,在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提出意见与建议,帮助弱科同学提高本科成绩;师生交流沟通,及时与任课老师交流,为教师提供学情参考和教学建议;定期向级部反应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促进年级教学效益的全面提高。

6.秘书长工作职责

秘书长参与级部奖惩条例的修订,做好学生评优与表彰工作,级部新闻编写及宣传等工作。

三、级部自治会实施效果评析

1.管理理念的改变

在原来的管理模式中,级部负责人、班主任、教师不仅是管理条例的制定者,而且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服从者。学生在管理条例的约束下,被动服从,有时不免激起矛盾。级部自治会成立之后,学生不但成为管理条例的制定者,而且也是管理者,使管理更切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改变班会形式

级部将原来的每周班主任例会改为每周学生自治会例会,会议由学生自治会主席主持,级部负责人参加,对上周的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对下周的工作进行布置。会后,由各班相应的自治会成员到班内召开班会,班主任参与班内的班会,了解上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本周的工作计划。通过改革,学生成为班级的管理的策划者、组织者,使班主任从烦琐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中去。

3.教学与管理更加及时,更具有针对性

定期召开自治会会议、学情分析会议、宿舍管理会议,自治会相关负责人将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通过分析、交流、研讨,由学生自治会相应负责人主持会议,级部负责人与班主任参与,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以学生调查、反馈为主。会议结束后由各班自治会成员将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班会直接反馈到各班学生,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各班学情分析小组成员直接反馈到任课教师,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反馈效率。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师之意,师做舟楫徒行船。在学生自治会实施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成长,为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在自治会主持的各种会议中,学生与级部负责人、班主任、老师直接交流,对级部、班级存在的问题交换意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共同提出合理的建议。在班会上班主任变为倾听者,变为班级活动的实施者与监督者,由违纪学生处理者变为处理的参与者。在学情调查分析中,由原来级部反馈变为学生直接反馈,教师不但及时地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大了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便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然,在学生自治会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自治会成员如何提高威信,如何提高责任心,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管理功能等都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因此,要更好开展自治会工作,任重道远,为了学生的发展,将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班级建设

中央16号文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教师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习和课外活动。班级在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班级建设的现实意义

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班级就是最好的参照物。班风体现学风,良好的班级建设不仅仅是关系一个班级的小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建设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正在成熟的大学生来讲,班级的熏陶是学生形成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在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羊群效应”。一方面,先进模范和正面典型可以带动身边的同学,形成感召力;另一方面,“反面教材”则可能滋长班级歪风邪气,导致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涣散。如果选好“领头羊”,建设良好班风,抑制消极影响,则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加强班级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班级建设关系到校风、学风的好与坏

校风、学风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显著标志,班级是学风、校风建设的最基本单位。良好的班级建设是形成良好学风、校风的基本条件之一;反过来,校风、学风的建设又为班级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班级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班级、学风、校风建设三者密切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统一于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体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班风既是学校校风的具体体现,又是一个学校校风的基础。所以要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必须从加强班级建设入手。

3.班级建设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

班级建设可以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供很好的舞台,良好的班级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文化营造、班级活动策划、班级成员互动,行使班级“主人翁”角色,在全面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班级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掌握班级建设状况,笔者在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五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但反映出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对五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500名本科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68.9%的受访者认为,相比高中阶段的班级,现在的“班级”概念要“弱得多”;而认为班级对自身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受访者仅占27.8%;在对班级活动的调查中,有24.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班级“几乎没有组织班级活动”,等等。

应该说,班级建设得好坏,既有大环境的因素(社会综合因素),也有各高校管理制度的约束,还有内部制约因素(班级自身)的作用。社会影响和高等教育体制因素是班级建设的外部环境或条件,催化了班级建设各种状况的发生。内部因素是班级建设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综合因素分析

从20世纪末开始,社会大环境到高等教育领域小环境无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都是高校班级管理所处的环境,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网络虚拟技术对班级建设的全方位渗透

互联网在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冲击着班级建设。班级网站、BBS、QQ群等网络技术在带来班级管理新平台和交流载体的同时,也以其虚拟技术的固有缺陷植根于班级建设。虚拟交流主观意识强,发言随意,交流时段片段化,使交流效果大打折扣。调查发现,班级生活中的网络投票、BBS和QQ群讨论、短信投票曲高和寡,推行效果并不理想。此外,网游和虚拟交流让一部分学生找到了班级以外的集体认同,冲击了班级建设。问卷数据反应出,36.7%的受访者认为“网络等虚拟技术严重影响了班级建设”,而认为对班级建设影响不大的受访者仅占10%。

2.成员个性发展的影响

调查显示,现在高校班级成员80%以上是独生子女,尽管“鸟巢一代”展现出了他们负责任的一面,但越来越突出的个性发展需求却对班集体建设造成窒碍。他们比上一代更早地接触到了社会教育和良好家庭愿景的影响,很多同学入学时就确立了大学发展目标,并有计划地实施对自己的“目标管理”,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班级建设的参与。高校学生中,“考族”、“游族”、“玩族”等适应着学生各自的需求。此外,“社团族”、“恋爱族”都是在个性发展中出现的集体,这些“族”的认同和班级建设出现价值背离。有42.2%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取决于“个人”,38.9%认为取决于“家长和老师”,仅有10%的受访者认为取决于“班集体的影响”。

3.高校扩招导致硬件条件不足

高校扩张后,班级的数量和规模也急剧扩大。教室和宿舍是建设的重要场所和必要载体,但现实条件没有随办学规模扩大进行匹配改善。同一专业少则一两个班,多则五六个班;有的班级人数高达百余人。以教室为例,在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中,2007年有31所教室面积尚未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占直属高校总数的41%。受访者反映,低年级学生的基础课普遍采用大合班课,课堂规模甚至超过200人;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教室得不到保障,导致专业教室共同进步转变为个人探索,教室(专业教室)环节转变为宿舍环节或“茶吧环节”(在茶吧开展小组学习)。有55.5%的受访者坦诚“缺少教师环节的班级成员交流”,导致班级概念不显著。

如果以“宿舍”来考量,同期有53所,占比71%的高校未达标。住宿条件的限制导致宿舍调整捉襟见肘,部分高校出现了同一班级成员分住校内校外,甚至校外多个宿舍区的现象。甚至因条件限制,学校有条件地同意学生自行租房。这些状况,打破了传统以班级聚集安排宿舍的原则,在丧失“教室”这一阵地之后,又严重削弱了“宿舍”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有31.1%的受访者认为“宿舍分散”导致班级概念不强。

(二)高校制度因素的影响

1.学分制等新型管理制度的影响

学分制的实施,使班级学生课程选择发生了巨大差异,学生按个人选课对照课表上课,一个教室内听课的可能是跨班级、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北京市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经过10年发展,使跨校学习成为很多同学的选择;班级成员按照个人发展意志和兴趣选择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也因师资和场地限制,出现大合班课。除了选课,以“二课堂素质认证体系”为代表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办法,使班级成员课外活动选择呈现个性化。这些共同导致班级成员共处时间减少,离散性增大,给建设带来制度。受访者中,有35.5%认为各种合班课和选课制使班级成员互动减少。

2.管理服务措施滞后于时代

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未能随着学生数量增加,导致一个班主任负责几个班,一些高校甚至取消班主任,由辅导员负责一个年级或一个专业的做法,弱化了班级概念。甚至在选择班主任(辅导员)过程中,不加甄别地使用,致使部分班主任(辅导员)不能做到尽职尽责;部分班主任(辅导员)缺乏理论学习和研究,管理方式粗糙;更有部分班主任(辅导员)乐于走上层路线,难于深入开展学生工作。部分高校管理者不加调查和研究,运用传统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造成传统手段的强制性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尖锐矛盾,使部分学生对班级产生强烈的批判情绪和叛离心理。此外,班级管理制度滞后于时代,或是不能选好配强班级干部,造成班级,致使班级组织机构涣散,也是班级建设危机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64.4%的受访者认为班主任和班干部对班级建设作用突出。

(三)班级自身建设影响

1.班级活动缺乏的影响

班级集体活动是加强成员交流,增进成员感情,加强班级建设的重要途径。67.8%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活动对班级建设作用“非常显著”,74.4%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概念应通过班集体活动来强化。现实情况是,部分高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提倡,甚至不允许班级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外出的集体活动,丢掉了班级建设的有效载体,管理者则丧失了班级建设的重要阵地。调查显示,在校园内开展的文体活动中,班级概念也在逐渐弱化。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由传统的“班级组队”变成了“专业组队”、“年级组队”、“哥们组队”,甚至“俱乐部”运作;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社团热”逐渐升温,社团活动取代了班级活动。

2.班级文化缺失的影响

班级文化是一种以价值、心理等为特征,对班级特定的教书育人目标产生匹配作用的柔性战略管理手段。54.4%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概念应通过“班级文化”体现出来。班级文化不仅体现在班级制度建设,开展文体活动,融洽的成员关系,还通过班级亚文化来增强。如班级群体文化、寝室文化、网络文化等,通过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的一致性体现出的小群体文化成为班级主文化的补充;以寝室价值观念为核心体现出来的寝室文化,成为班级主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班级网络文化则成为了解学生思想,掌握学生动态,促进师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渠道,网络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强大推动力量。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班级博客或信息群实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为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个性特长提供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实现共同创造求实和谐、进取创新的班集体文化,使之成为班级凝聚力建设的纽带。

三、引导班级建设的管理对策思考

探索班级建设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对班级的管理和发展、学生成才以及国家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是解决“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基础课题。根据调研反馈的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分别进行:

1.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和师资配比

和时代特征配套、符合实际需求的办学硬件条件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基础。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班级需要的教室和宿舍等住宿生活场所的需要,按学科、专业不同满足教室场地需求;住宿上严格控制按经济条件和生源地分区住宿和自行租住,要按照班级集中的原则进行区划。加快学生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努力保障学生从事体育竞技、文艺活动、学术交流、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场地要求。逐步按照师资比的要求扩充师资队伍,适当降低课堂学生规模,创造课堂学生交流的条件。

2.完善管理制度和配好管理队伍

建立宽严有度、奖罚分明、有利于学生成才的班级管理制度和严密的组织机构是班级良好运转的重要保证和前提。对班级建设的有效载体反馈,有24.4%的受访者认为应包括“班级管理制度”,33.3%的受访者认为应包括“选好配强班主任(辅导员)和班干部队伍”。各高校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适合各自特点的管理制度。班级管理者要在公开、公正、民主的基础上进行班级干部选举,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干部职务。班主任(辅导员)的选择聘任必须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从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中选聘。要创造班主任(辅导员)和班级学生干部培养和使用的条件,使他们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工作有条件。

3.开展班级活动增强成员互动

开展班级活动是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形式,也是班级建设的重要载体。班主任(辅导员)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深入了解班级成员需求,围绕学校主体活动设置班级活动议题,找准班级成员兴趣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集体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使班级成员获得充实愉悦的体验。通过集体活动,促进班级成员互动,增进班级成员彼此了解、理解,构建成员间的友谊网络,密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联系,逐渐形成团队观念,促进成员在合作中享受班集体温暖,提升班级情感,以加强班级建设。

4.加强班级党团建设和交流展示

充分发挥党员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班级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55.5%的受访者认为“班级”概念能通过评优表彰活动得到加强。学校除了每年例行的优秀班集体表彰,还可以适时推出各种主题评选和班级展示,如精心策划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的评比,引入答辩和展示环节等。充分利用宿舍这一学分制背景下班级管理的重要补充方式,通过宿舍党员挂牌制度、党团组织进公寓、文明宿舍评选、公寓文化节等,构建宿舍文化,做好团队辅导,加强宿舍间交流,共同促进班级建设。各班级还可根据情况在上级组织的帮助下,设立班级党支部、党小组,通过指导学习、竞赛、专题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组织契合班级文化的活动提高党、团组织的吸引力和活动感召力,通过开展“我身边的榜样”的学习,使班级成员感受到班级是一个携手奋进的大家庭。

当然,高校班级建设的方法和策略远不仅如此,在开放的办学环境下,班级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对班级管理认识、机制的转变以及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的联合行动。摸清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探讨班级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既有时代意义,也有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

[2]廖爱军.高校学生班级认同危机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2):40-42.

[3]陈璐.羊群效应与高校班级建设管理[J].法制与社会,2009,(6):51-52.

[4]胡晓毅.普通高校学生班级建设刍议[J].文教资料,2008,(35):186-187.

[5]邵丽丽.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研究现状述评[J].科学大众,2008,(10):63-64.

[6]余妍霞.高校班级文化的多层次建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33-36.

[7]翁礼成,高岳仑.关于高校和谐班级构建的调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上半月):66-67.

[8]杜杰,张英,陈志刚.高等学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3-45.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制度篇8

完善推行《年级工作考核方案》、《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精神文明班考评方案》,建立班级考核内容及指标体系,促进班级管理工作;以习惯养成教育为落脚点和突破口,指导各年级组分年级段进行习惯养成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班风、校风。

二、主要工作任务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在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中实行“绝不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承诺。

(2)在班主任队伍中开展“我尽我责”的教育活动,倡导每位班主任都要尽心尽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时坐班,深入了解班情,采取妥善办法解决处理班级问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班主任培训工作

有针对性对班主任进行管班培训,尤其是对小学部班主任的培训工作,从管班方法和工作态度两方面入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跟踪、监督、引导、评估,促使小学部班主任工作效力有所提高。

3、班级管班工作,规范完善三个考核方案,并认真实施。

(1)《年级组长工作考评方案》

(2)《班主任工作考评方案》

(3)《精神文明班考评方案》

4、习惯养成教育

(1)小低年级组以《入学宝典》学习习惯为重点,逐条训练。

(2)小中年级以日常行为规范、课堂纪律、课间秩序、专心听讲、在家自学为重点,长期坚持训练。

(3)小高年级以日常行为规范、自觉学习、勤奋学习为重点。

(4)初一年级以行为规范、学生常规、听讲、复习、预习等习惯为重点。

(5)初二年级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课外阅读、行为规范为重点。

(6)初三年级以行为规范、勤奋好学,主动学习为重点。

5、学年末开展“优秀年级组长”、“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学期末开展“三好学生”、“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评选活动,进行奖励。

6、家长学校工作

(1)外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2—3次。

(2)组织召开家长会一次。

7、结集印制有关班主任工作制度和要求,组织全体班主任学习,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8、安全工作

(1)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日”活动(每周一),开展禁毒防毒、水土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2)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安全事故防范管理制度、安全事故问责制度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3)组织法制教育活动。

(4)严格执行保安值勤制度,加强学校保卫工作。

三、具体活动安排

8月份:组织初一新生军训。

9月份:(1—4周)

1、 开学教育、稳定秩序

2、 安全教育

3、 组织学生看电影

4、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5、 检查各班级学生仪表着装。

10月份:(5—9周)

1、 组织新分配老师、新调入老师学习

2、 启动初二年级的课题研究

3、 安全教育

4、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5、 家长学校开课

11月份:(10—13周)

1、 中段考迎考工作

2、 组织召开家长会

3、 法制教育

4、 组织学生看电影

5、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12月份:(14—17周)

1、 家长学校活动

2、 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3、 交通安全教育

4、 精神文明班月评小结

08年1月份(18—21周)

1、 期末迎考

2、 评优奖励

3、 安全教育

4、 课题研究学期总结

5、 学期总结

上一篇:建筑业财务管理范文 下一篇:远程医疗建设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