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保的平面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5 09:55:49

关于环保的平面设计

关于环保的平面设计篇1

目前,企业自身对于环保要求在当前项目中的地位仍然认识不足,没有把环保标准、环评报告及批复视为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执行的标准及设计必须遵循的依据,没有提高到与强制性国家标准一样的高度。此外,环保装置大多属于公用工程范畴,相对于复杂的炼油化工工艺装置,重视程度不高,责任界定划分不清,项目管理针对性差。同时,还面临内部研究院和设计单位技术储备不足、同类设计经验较少;外部技术及专利商众多、良莠不齐;设计单位资质门槛较低等诸多不利因素。近几年来,设计审查环节发现环保方面问题日益突出。

1.1设计和环保管理不一致企业内部设计管理和环保管理分属于不同业务部门、不同主管领导,管理两条线、衔接不畅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为获得项目环评批复,承诺很低的排放指标、排放总量等,而可研和设计阶段发现达到如此先进的指标将付出高昂的代价或者现有的技术根本无法实现,在新建大型炼油化工项目和旧项目新增装置上尤为突出,如,NOx排放、污水排放、防渗等;二是,可研、设计往往把重点放在工艺装置,没有充分研究环保需求及地方标准要求,没有贯彻环评报告是设计依据的理念,解读、消化环评报告不充分,出现遗漏环保设施或环保方案不完善的情况,因而,无法满足环评批复要求,导致项目建成后迟迟不能验收;三是,为控制项目投资,方案中会尽量依托企业原有环保设施。但是,设计阶段发现难以依托或者依托后排放超标,造成设计阶段环保设施投资增加,最终导致企业不增加投资无法满足环保要求;增加投资又会违反投资管理办法的两难处境;四是,企业普遍存在重大变更管理意识不强、不规范的问题。边设计边修改现象严重,没有意识到改变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工艺和环保措施是属于重大变更,而发生重大变更后没有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特别是新建大型炼油化工项目,发生重大变更后没有充分重视调整可研、调整环评报批的重要性,面临违规管理、违法建设的风险;五是,可研、设计往往执行现行标准规范。但是,目前环保标准升级很快,有的项目甚至刚刚建成就面临不达标排放,需要继续投资改造。如果项目方案之初没有统筹兼顾今后的环保升级,就很有可能受所选工艺技术自身限制或者平面布局限制而难以继续升级。

1.2设计与环评不一致通常3种情况会引起设计与环评的差异:一是,企业的环保思想观念还未转变,没有把环评报告及批复当成必须遵守的原则,擅自改变或取消设计内容。如,有些项目在有明确环评批复意见情况下,仍然擅自改变污水处理场规模、工艺流程,减少事故水池容积,取消或减少防渗措施等;二是,有些项目环评编制及批复时间滞后于设计,没有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协调,造成环保措施及要求不落实,或者由于管理出现疏漏,企业没有向设计单位提供环评报告及批复;三是,设计单位内部管理问题,没有认真消化环评报告及批复要求,或者专业之间协调出现问题。如,审查多次发现加热炉烟囱高度、催化烟气脱硫塔烟囱高度等达不到环保部门批复要求。基础设计文件环保专篇只是形式,没有发挥实质上的指导意义。

1.3技术选择不慎重选择先进、成熟的技术和有业绩的技术供应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设计单位和管理水平高有时也无法弥补技术上的缺陷,对于环保装置同样如此。目前,有些企业还未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在技术选择管理上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规范,存在一定倾向性。如,某企业催化烟气脱硫引进国外技术,设计完成后才发现项目不仅投资远远高于其他项目,且技术本身对催化装置安全生产带来新的隐患,最终只能重新确定技术路线;某企业锅炉脱硫选用无国内业绩技术供应商,建成后无法正常投用,无法达到预期减排效果,面临审计风险;某企业锅炉脱硫选用技术路线时综合考虑不全面,难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指标。

1.4基础管理不严谨业主基础管理不严谨、随意性大。一是,提供给设计单位基础数据不齐全、不准确、甚至一变再变,严重影响设计质量;二是,不结合实际情况,盲目要求设计单位留余量,结果增加了建设投资,增加了运行成本,得不偿失;三是,设计预审质量差,走过场、走形式,没有及时发现存在问题。

1.5部分环保项目难以实施部分考核环保项目困难重重,难以实施:一类是找不到可靠的工业化技术,无法开展设计工作,项目实施后依然不能达标排放,将面临后评价和审计问题。如,腈纶废水处理项目;另一类是现场没有平面位置,无法施工。

2加强设计管理的几点建议

环评、可研、技术、设计是炼油化工项目前期工作的几个关键环节,是整个项目成功的基础与保障,各有侧重、相互支撑。由于设计是前期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因此,加强设计管理,在抓好设计自身质量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与环评、可研、技术的协同性、一致性。针对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加强环评工作管理企业的环评工作管理不能只停留在程序管理上,认为获得环评批复就万事大吉,要认识到环评报告的内容与深度直接与项目方案和投资息息相关,要认识到环评报告就是对当地环保部门的承诺、具有相应法律效力。新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对企业的环评工作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企业不能把环评工作完全依赖环评编制单位,应该积极参与到环评编制工作当中去,落实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合理确定排放指标、排放总量,高度重视周边搬迁方案,发现不合理要求及时与环评编制单位沟通,发生重大变更及时做出调整。另外,《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起施行)明确规定: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因此,企业环评管理要根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行分类管理,做好与相关环保部门的沟通,提高环评工作的效率。建议符合登记表不用报告表,符合报告表不用报告书。

2.2业主搭建沟通桥梁由于环评、可研、设计编制时间不同、编制单位不同、业务部门不同、审批部门不同,容易出现环保指标、环保措施的不一致,当出现重大差异时更是面临难以协调解决的窘境。为了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业主首先要搭建好沟通的桥梁,建立有效协调机制,从立项阶段开始,确保前后连贯和一致。对于新建大型炼油化工项目,建议业主在环评和可研报批之前适时组织环保专题讨论会,环评编制单位、可研编制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参与商榷,确保环保措施技术可行;确保环保指标合理先进;确保项目投资经济合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厂污染物排放指标及执行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三废排放情况及处置方式,排污口数量及位置等,有效解决目前可研、环评、设计中环保数据不一致的问题,确保环保指标可研优于环评,设计优于可研;二是,环保装置工艺路线,技术可行性,继续升级可能性;三是,征地位置、征地面积、搬迁方案等;四是,总平面布局及合理预留;五是,火炬高度、加热炉烟囱高度、事故池大小;六是,防渗范围,防渗等级及具体措施。

2.3严格根据环评进行设计通常,设计中的工艺、设备为龙头专业,向其他专业提出设计条件,下游专业据此开展设计,设计完成后编制消防、环境保护、安全设施、职业卫生、节能、抗震设防6项专篇,环境保护专篇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这种环保专业处于流程最末端的现状,易出现新标准(实施和即将实施)、地方标准、地方政府要求高于标准的环保要求,难以全部落实到设计文件中,一旦发现问题,为时已晚,需付出很大代价修改方案、修改设计。因此,主专业与环保专业要保持协调一致,设计单位可调整内部流程或者建立协调途径,便于环保专业及早给相关专业提出设计条件,从而有效解决该类问题的出现,以确保各专业严格落实每项环保措施。

2.4加强技术选择管理进一步规范选择环保技术供应商的管理程序,工艺装置与环保装置一视同仁,对环保指标、项目投资、运行成本、成功业绩等进行全面对比分析,避免不公正倾向,避免从中弄虚作假,确保所选技术先进、成熟、安全、环保、经济适用。原则上不能选用无业绩技术,规避技术风险;工艺技术询价书还应包括专利、专有设备、专有催化剂、化学品等;重视合同签订条款,明确具体考核内容。

2.5优选设计单位目前,一些环保项目由外部设计单位设计,有的设计单位有其固定技术支持单位,选设计单位同时也选择了技术供应商,因此,优选设计单位更显得十分重要。首先,严格审核设计资质,杜绝超资质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过采取EPC招标模式时忽略设计资质把关的情况,应引起重视;其次,重点关注业绩考察。由于炼油化工企业三废排放有其特殊性并且石化行业标准多严于其他行业,因此,需要特别关注石化行业内同类业绩情况;另外,项目的设计单位尽量少,不要人为拆分设计内容,减少设计界面,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缩短设计周期。

2.6提高基础管理水平企业要逐步提高基础管理水平,从基础数据准确性着手,维护设计初始资料严肃性,形成逐级确认制度,减少随意变更。把好设计预审关,按照初设管理办法,认真组织初设预审,切实提高预审质量。建设项目不是由企业自身组织实施的,公司应对设计方案认真审核,做到整体优化、整体统筹。

2.7关注环保趋势设计管理要关注环保趋势,掌握治理方向,了解技术动态,使决策更具全局性、统筹性和前瞻性,不能只局限于眼前。因此,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管理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真研究发达国家经验,处理好环保和发展的关系,解决好投资和效益的矛盾,合理确定治理目标及方案,切实降低项目投资,彻底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实现炼油化工企业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环保的平面设计篇2

关键词:环境绩效 平衡计分卡 评价体系构建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资源与环境的代价,如资源枯竭、大气水污染严重、企业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为此,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制度,但这并未从根本上遏制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从国内外环境管理的实践来看,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需要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更加迫切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到环境管理中。而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既是环境最大的受益者,又是环境问题的“肇事者”,对环境保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理应加快从经济人到社会人进而到生态人的角色转变。所以,企业有必要在战略与经营决策层面加入环境因素,并对其绩效进行评价,以促进自身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积极性,致使企业没能系统、全面地从各个层面对其环境绩效进行评价,而仅仅停留在对单项指标的考核。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性强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对促使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绩效的界定

环境绩效概念的清晰界定是进行绩效评价的基础,但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未对环境绩效的定义形成一种统一的意见,更没有形成公认的准则。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环境绩效进行了界定。

著名英国会计学家R.H.Gray(1993)基于信息披露的角度对环境绩效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企业的环境绩效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企业的环境政策(Police)、企业环境计划与框架(Plans and Structure)、发生的环境活动(Activity)、涉及的财务事项(Financial)、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管理(Sustainable Management)。Klassen和McLaughlin(1996)根据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关系对环境绩效进行了界定,他们提出,环境绩效应是企业在环境及环境问题方面所涉及的财务业绩和在提升环境状况方面所获取成效的总称。肖华(2001)从有关企业环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视角出发,将环境绩效定义为:企业在环境资源利用方面、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环境保护方面等所取得的业绩。Charles J.Corbet(2002)基于对企业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考虑,认为企业的环境绩效是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即一个企业在将环境影响降低至最小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他将环境绩效界定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销售活动中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二是企业在制度、文化等方面所体现的环保意识。郑季良、邹平也从此角度出发将环境绩效定义为:企业在治理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将环境绩效界定为: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基于其环境愿景,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污染控制治理、资源利用与节约、环保科研、环保教育培训等方面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成果以及与此同时所取得的财务业绩。

二、平衡计分卡的概述及其引入环境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一)平衡计分卡的概述

1996年,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Robert S.K.)和复兴方案战略集团总裁诺顿(David P.N.)在对12家业绩领先企业研究的基础上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文章《平衡计分卡――业绩衡量与驱动创新的新方法》,该文首次提出了平衡计分卡模型(如下页图1所示),不久该模型就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推崇,并被评为“过去8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理念之一”。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以因果链分析为手段的综合评价系统,它将涉及企业表面现象与深层实质、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内部环境与外部状况等各种因素都考虑在内,并将它们划分为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及学习成长四个方面,并针对各个方面设计出具体目标及评价指标,利用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来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实现绩效考核到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再到战略修正的战略目标的过程。它成功地将企业的业绩考核上升到了组织战略层面,使之成为组织实施战略的有力工具。

(二)平衡计分卡引入环境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当前,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都针对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了一些标准,比如,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BCSD)在2000年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有关环境绩效评价的指导性纲要文件――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也在2006年10月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指标协议。但现行的这些标准都存在一些缺陷:评价指标通常更加侧重于使用财务指标对企业生产环节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然而,这种业绩评价方法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即评价结果的片面性,这种评价方法没有上升到战略层面,不能对企业各个层面涉及环境事项的绩效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而平衡计分卡恰能弥补这一点,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中,可以从整体战略角度出发,把环境因素纳入不同层次的经营决策中,进行一个全面、动态、持续的绩效评价,利用指标之间相互驱动将企业在经营成果、生产运营、学习成长、相关者利益等关键领域的业绩改善综合起来对企业整体环境绩效进行考查,以此来促进企业进行短期和长期的管控,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通过设计一套系统而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实现对某种事物绩效的考核评价。在当今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科学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企业加强自身环境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的“生态梦”。鉴于平衡计分卡是一套先进的战略管理工具,其可以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结构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之间、企业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寻求“平衡”的基础上完成绩效考核与战略实施。所以,本文将平衡计分卡嵌入到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以此来构建评价体系,实现企业对环境绩效的全面评价。

(一)构建思路

企业在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时,应根据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系统进行设计。首先,设定企业的环境愿景,它是保证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其次,将企业的环境愿景纳入企业战略当中,以展示企业提高环境绩效的决心,为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以后为之努力的方向。再次,将企业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它是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的起点,决定了评价的方向和基本框架,应包括环境财务、利益相关者、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方面的具体目标。然后,根据企业具体的环境绩效目标设置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企业,进而对企业的环境愿景进行调整,再重复上述步骤,循环往复,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二)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为了保证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及可行性,我们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既应考虑到环境绩效自身的特点,也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其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确保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合理及评价结果准确的必要基础,所以指标的设计首先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于指标的意义必须明确,能被企业各级员工、领导所理解认同;对于数据的统计方法应科学合理,数据的分析应该标准规范,以避免产生错误和歧义,否则,评价出的结果就会失去意义。

2.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保证企业能够顺利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前提,因此,指标的设计应考虑指标数据的易得性和评价的可操作性,即评价指标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是否具有相对易于获取的统计记录,还要考虑这些可靠的数据能够使评价程序顺利运行。

3.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使评价体系内容全面的有力保证,若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间的关联性过强则会导致评价结果反映的信息存在重叠,致使评价结果不客观全面,为此,在设置指标时应尽量降低其相关性,选择独立性较强的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全面性。

4.综合性原则。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涉及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社会等多个领域,相应地,其便有多个子系统构成。因此,必须对它们的结构层次及相互作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以做到主子系统相互协调统一,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

(三)评价指标的设计

鉴于平衡计分卡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本文在对平衡计分卡某些维度稍加修改的基础上围绕这四个维度进行指标设计,分别为环境财务维度、利益相关者维度、内部流程维度以及学习成长维度。

1.环境财务绩效指标。环境财务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所获取的收益,主要包括环境投入、环境费用、环境收益。环境投入主要是指企业对企业以及周围环境已有污染治理的投入;环境费用主要指企业的排污费、污染物处置费、污染物超标排放缴纳的罚款等;环境收益主要包括因环境保护获得的税收优惠和奖励补助。

2.利益相关者绩效指标。利益相关者(主要指政府和周围社区)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提高周围社区环境状况、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作为,主要包括对周围社区环境的绿化、环保捐款、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管控能力。对周围社区环境绿化是指企业主动对其厂地周围环境进行的美化;环保捐款是指企业对民间环保组织、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以及政府环保事业等提供的无偿赞助;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管控能力是指企业对发生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控制能力。

3.内部流程绩效指标。内部流程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生产方面对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绿色采购、环保设备使用、资源利用能力。绿色采购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保材料的购买;环保设备使用主要指企业为了进行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使用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设备;资源利用能力主要指企业对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以及对生产投入资源的利用率。

4.学习与成长绩效指标。学习与成长绩效指标主要指企业在环保科研和环保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主要包括环保技术工艺研发、环保产品研发和环保教育培训。环保技术工艺研发主要指企业为研究开发环保技术和工艺而在科研方面所做的努力;环保产品研发主要指企业在研发环保产品方面所进行的科研投入;环保教育培训主要指为了防止和减少环保事故,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而对员工进行的环保教育培训。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评价指标设计确定后,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本文尝试建立了如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环境绩效管理。

四、结语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中,使企业将环境战略转化为业绩衡量指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态效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行业不同,评价指标的侧重点就可能有所不同,如何选择合适的指标准确衡量企业环境绩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因此,企业应在深刻分析自身情况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X

参考文献:

1.侯睿,赵静.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嵌入性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24).

2.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虹,刘晓平.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J].天津经济,2008,(09).

4.杨娜.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2,(10).

5.曹颖.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6,(05).

6.蒋欣.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D].厦门:厦门大学,2009.

7.刘德银.企业环境绩效综合评价探讨[J].经济论坛,2007,(01).

8.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9.胡嵩.环境绩效评价概述及探讨[J].北方经贸,2006,(01).

关于环保的平面设计篇3

关键词:道路工程;山区公路;设计;环境保护;

0.引言

公路线形是构成公路的骨架,它支配着整个公路规划、设计和施工等环节。路线设计应遵循能够使汽车迅速、安全、舒适地行驶的原则,因此要求采用与设计行车速度相适应的线形指标,又必须考虑线形的连续、均衡与协调等问题。路线设计应综合考虑平、纵、横三者的关系,做到平面顺适、纵坡均衡、横面合理。选线应在充分理解路线标准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气候等情况,确定路线的各项技术指标,以使用最短的路线长度实现最大的综合效果为佳。

1.路线设计

1.1平面设计

公路是设置在自然景观中的构造物,因此应保持与地形、 地物、 地貌等自然环境和谐与相融。公路平面线形设计应结合地形、 地质、 坡度点等条件, 灵活应用相应的技术标准, 合理运用组合直线、 缓和曲线、圆曲线等线形要素。由于受导线及地形地物限制较严格的路段,设计人员较易忽略了与地形、 地物条件的协调的原则;而在一些无约束路段,线形要素值取得过大,导致大填大挖,从而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工程造价的增加。在运用平面线形指标时, 应尽可能做到线形直捷、 连续、 均衡, 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运用圆曲线时, 一般采用最小平曲线半径的 4~ 8倍,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应因地制宜适当降低平面指标, 采用大于或等于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

1.2纵坡设计

山岭重丘区,由于山高田少,路线的纵坡设计直接影响着公路用地、 路基土石方量、 路基防护、 两侧景观的协调和建成后的运营效果。纵断面线形设计应与地形相适应,可设计成视觉连续、 平顺而圆滑的线形。纵断面设计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竖曲线半径的选取和平竖曲线个数比或两者的一一对应关系。

(1)凸曲线设计

山区公路由于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制约,连续小半径短平曲线与连续大纵坡小半径竖曲线的组合时常出现。由于受场地条件的限制,路线平纵指标较低,当采用平纵组合时,易导致驾驶者视觉范围较小,若出现纵面上的断背曲线则又会对行驶安全不利。此时可适当加大凸曲线半径,以便增大视距,保证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能看清前方平曲线的变化, 以保证行车安全。

(2)凹曲线设计

对于凹曲线来说,凹曲线半径容易满足规范要求,但有时往往为了追求凹凸曲线指标的均衡而增大凹曲线半径,这样势必造成工程量增加, 对造价控制不利。而且由于山区公路纵坡较大, 起伏频繁,若凹曲线半径设置过大,就会导致路基填土高,致使防护及排水设施增加, 而对于挖方路堑路段来说, 可能会因排水困难而对行车安全不利。因此,在设计中不宜盲目追求高指标而增大凹曲线半径。

2.边坡设计

山区公路建设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高填路堤和深挖路堑边坡,若处理不当极易发生坍塌、滑移等事故, 阻碍交通, 严重影响公路的运行效率。设计人员应根据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岩土性质、 边坡高度,结合当地稳定的自然山坡和人工边坡的坡度以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确定设计方案。山区公路边坡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确定边坡形状和坡度。

2.1边坡形状的选择

挖方边坡通常有直线形、折线形和台阶形等三种形状。

(1)直线形是指从坡顶到坡脚采用单一坡度。适用于高度不大、 岩土性质相同、风化破碎(密实)程度相差较小的边坡,具有施工简单、 方便等特点。

(2)折线形是指自上而下按岩土性质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坡度。当挖方高度范围内岩土性质及破碎程度差别较大时, 宜采用适应于各自稳定性要求的上陡下缓的折线形边坡。变坡点应设在使上部坡度的作用能充分发挥的位置或设在岩土性质突变处。变坡点应尽量少设置, 一般为2~ 3次,以免增加施工难度。

(3)台阶形是指在边坡中部或岩土层分界处设置1~ 2m的平台,并在平台处设置2% ~ 4%的向外横坡以便排水。平台的设置有利于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减缓坡面水的冲刷, 阻挡上方坡面剥落下坠的碎屑,且便于施工。当挖方边坡较高易受雨水冲刷、软硬各层均很厚时,宜采用此形式。

2.2边坡坡度的确定

(1)土质边坡。

综合考虑边坡高度、土的密度、土的成因类型及生成时代、地下水和地表水情况等因素确定。高速公路因交通量大, 发生病害后, 养护、维护困难, 经济损失大。所以坡度比宜在1:1~ 1:1. 75之间,既有利于增强边坡的稳定性, 防止水土流失,又便于边坡绿化。

(2)岩石边坡。

岩石挖方边坡, 应根据边坡高度、地质构造、岩性、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情况、施工方法和地震作用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对于易风化的岩石,坡度应比规范规定的取值范围适当增大一些, 而对于受岩层构造面,构造破碎带和严重风化破碎带影响的岩石边坡,坡度应根据具体情况, 适当放缓,并加强防护加固措施。

3环境保护问题

(1)工业文明致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的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土地开挖量多、山坡面积较大,对沿线的人居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我国多数山区,由于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其生态环境也很脆弱。一般来讲, 山区公路沿线的水土、生物等资源开发程度低, 规模相对较小, 沿线人文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相对比较完好, 因此公路勘察设计和建设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公路沿线环境的保护,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破坏。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水土保持、 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合理规划公路施工废弃物的处置等问题, 以净化公路沿线的环境,防止河道和水库污染。在选线时既要注意充分利用山区地理地形,做到少占耕地、少破坏植被、少占河道保护水源,避开妨碍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和人文遗迹, 同时还应做好诸如绿化美化设计,线形美观、路景协调等建筑环境及行车环境的设计。

(2)和谐既是美,这是美学的基础。目前,公路美学设计已经逐步得到应用和重视,公路美学与景观设计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如何将美学、景观设计与公路设计有机的融合是公路美学设计的基础和关键。

4.结语

发展山区公路是解决山区经济滞后、改善山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因此,公路参建各方,应该担负起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的责任,为我国山区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光林.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公路交通技术,2014,3.

[2]林宣财,王掌军,王孟超.少洛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设计[J].中外公路, 2012,25: 3.

关于环保的平面设计篇4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设计;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 U412 文献标识码: A

一、山区高速公路设计特点

由于山区地形沟壑纵横、地质条件复杂、水文条件多变,使得山区高速公路相对平原区高速公路设计难度更大,山区高速公路平纵面设计具有其自身特点。

1、平面设计特点

山区高速公路平面设计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中对环境要求较高,路线布设时为适应地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多采用曲线单元依据地形设线;第二,山区地质灾害相对较多、不良地质分布相对较广,不良地质分布对路线平面走向影响较大,需根据滑坡性质决定路线与不良地质之间的关系,合理采取“绕、避、穿”处理方式;第三,山区居民分布点较多,用地相对比较紧张,公路建设对沿线居民影响较大,沿线建筑物分布及公路用地对路线布设具有一定的影响。

2、纵断面设计特点

山区高速公路路线纵断面设计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山区地形复杂,地势险峻,路线布设时为克服地形高差,往往存在局部大纵坡或连续上(下)坡路段,在对路线最大纵坡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应考虑路线平均纵坡的要求;第二,山区沟壑纵横,沟道植被茂密,河流分布较广,水文条件多变,纵面设计受水文条件及沟道分布影响较大,纵面设计时应考虑河流泄洪及雨季沟道排洪的需要;第三,山区高速公路桥梁两侧往往以路基形式相接,纵面设计中应综合考虑桥梁高度与路基填挖高度问题,合理确定路线高度,找准平衡点。

3、横断面设计特点

山区高速公路横断面设计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由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沟道弯曲曲折,路线平、纵面技术指标相对于低等级公路而言较高,容易产生路基高填深挖问题;第二,由于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边坡处理方式复杂多样,不良地质治理难度较大。

二、山区高速公路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1、技术标准与地形环境相协调原则

为了保证车辆行驶安全与舒适,实现高速公路路线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必须要以最大限度保护周边环境为原则,合理确定高速公路的路线走向,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对高速公路设计的影响,在保证线形均衡连续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工程造价,尽可能采用较高的平纵面技术标准。例如:可以通过穿越、绕避等方法来克服地形、地质上的障碍,优化路线平纵面;可以采用以桥梁隧道代替路基,从而达到减少路基填挖,降低边坡高度、减少公路用地的目的。通常情况下,路基边坡高度以低于20m为宜,尤其要避免设置长距离的路堑高边坡及高填方。据实践结果分析,当路基边坡高度大于20m时,路基填挖土石方量及防护排水工程量的造价与采用顺沟设桥方法所用的费用相接近,且大量开挖山体会造成山坡失衡,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病害【1】。

2、环保型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高速公路周边环境的要求也有所提升。目前来看,高速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的矛盾,高速公路建设长期受经济思想的影响,对环境保护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导致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存在大填大挖,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阻碍高速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山区的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如果在建设山区高速高速公路时,仍以“经济思维”为设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不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对环境造成的弊端将会逐渐显现,例如:高填深挖造成的地质病害、引发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都会对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及使用周期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山区高速公路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环保型原则,在交通运输得到发展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山区高速公路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安全性问题

高速公路安全性主要包括工程安全性及行车安全性两个方面,工程安全性是决定公路工程能否正常投入使用的前提条件,也是确保行车安全性的先决条件,鉴于山区高速公路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安全性问题在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中需要加倍注意,不良地质治理、高边坡处理等问题都必须在设计中予以专项设计,以减小后期运营期间对工程安全产生潜在威胁;行车安全性主要从路线平纵面技术指标采用的合理性和均衡性等方面体现,数据表明,平面上弯道较多的地段,车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有效视距相对缩短,使得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大幅上升,纵面上长下坡路段也是交通事故的高发区,这就要求在进行公路设计时,加强运行车速检验,合理采用平纵面技术指标。

2、环保设计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保护理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山区植被茂密,自然环境优美,高速公路施工及使用必然会对沿线自然环境产生破坏,如何消除公路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现阶段高速公路设计工作的重要任务。传统的高速公路设计单纯考虑高速公路施工可行性及工程投资,对于高速公路对环境的负面作用没有重点关注,高速公路建设必然导致对周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修建道路而使自然风光景观遭受破坏的例子并不罕见。山区高速公路依山而建,山区复杂的地形结构不仅导致高速公路线形多变,也使得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路基填、挖方施工极易对当地植被、地质条件产生破坏性影响,引发水土流失等问题,进而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而高速公路作为人工产物,它的出现势必与当地生态资源和自然风光产生冲突,造成整体景观不和谐的问题。

3、山区高速公路美学设计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功能不断扩展外延,在传统的交通运输之外,高速公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中,加强高速公路美学设计,将人工产物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将高速公路融合于当地自然风光之中,在发展交通的同时,增加了当地景观特色,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是当代山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主要思想。近年来,高速公路景观化已经成为山区高速公路设计的一大特色,在具体设计工作中,要把景观设计作为山区高速公路美学设计的核心,以平面线形设计为基础,通过纵断面设计对美学设计进行完善与加强,而高速公路美学设计的具体体现要落实到高速公路绿化方面【2】。

4、经济性设计问题

鉴于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为减小路基填挖高度、减少桥梁隧道规模,降低工程造价,设计单位往往采取绕行的设计方案,致使高速公路建设里程增加。建设里程的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降低工程建设费用的作用,但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得问题,一方面,路线里程的增加导致了投入使用后养护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路线里程的增加导致车辆运输时间增长,运输成本加大,空气污染加重。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运输时间的增长、运输费用的增加,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而言无疑是种削弱,过多的运输费用和运输时间已经成为限制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在进行山区高速公路设计时,务必要将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成本纳入设计方案的考虑之中。

四、加强山区高速公路设计的具体措施

1、合理进行选线

由于山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比较复杂,针对这种情况,在高速公路设计时,要以系统综合、整体最优为原则,坚持地形选线、地质选线,加强方案比选,尽可能避开地质较差的地带。在以往的设计中,对于不良地质,为保证工程安全,在路线选线时往往予以避让,确实无法避让的也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予以处理,但地质问题大多具有隐蔽性,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并在施工中暴露出来,这就要求在地质选线时对施工地质及运营地质提高认识,采取前瞻性设计理念,坚持动态思维观念,对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的地方予以重视。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不应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因此,在山区高速公路选线设计中,必须要对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线路评选的依据内,这是保护山区脆弱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根本途径。针对高速公路设计及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高速公路设计需要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先为基本原则,在线路规划、设计及施工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严格遵循环境治理与评价程序,从而做好高速公路选线设计工作;第二,加强环境保护设计,例如采取净化池、绿化工程等措施,最大程度上减少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将高速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2、重视高速公路边坡治理

道路边坡对于稳固高速公路、改善路基、美化景观和协调生态具有显著作用,如果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状况不好,会对道路运营状况和服务水平造成较大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中应灵活边坡设计,重视边坡质量与稳定性,提高使用性能,保障道路安全通畅。

高边坡失稳导致的滑塌和崩坍,以及高路堤压实不够产生的滑移和沉陷是山区高速公路常见的边坡病害,针对此类问题,在高速公路设计勘察阶段就要加以注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设计,确保边坡的稳定与安全。通过长期不懈探索与经验总结,众多方法得以发展,比如采取抗滑桩与锚索加固、预应力锚索、地梁、SNS柔性防护系统、夯(冲)击式压路机等工程措施【3】。上述措施经过实践检验,被认为是在设计阶段治理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病害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但具体采用哪一种要根据实际条件决定。

3、优化平纵面设计

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为减小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工程规模,这就要求在进行路线平纵面设计时,在满足安全的基础上,依据地形、地质条件,灵活采用技术指标,优化设计思路,加强平纵面优化设计工作;在保证线形均衡连续的基础上,不盲目追求高指标,细化设计。例如:对于地形复杂路段,依据地形采用高低路基分离设计;对于分离式路基,根据车辆上下坡行驶特性分别设计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由此可见,高速公路路线平面指标优化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的对比,选择最为合适的组合形式,为高速公路设计的科学性提供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区高速公路设计是保证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确保高速公路设计的安全性和质量,才能够有效促进山区高速公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羽生.山区高速公路设计研究[J].中华建设,2012,12:136-137.

[2]张生晓,张生霞.浅谈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价值工程,2011,06:264.

关于环保的平面设计篇5

关键词:环境信息披露 重污染企业 上市公司 实证研究

一、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影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主要以企业自身特征、企业治理因素和外部因素作为研究方向,发现这三类因素和环境信息披露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依据。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兴起了该领域的研究,研究发现,影响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有:(1)企业的自身特征。主要包括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等。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资产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张玲,2007);盈利能力好的上市公司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其承担了更多的社会环境责任(李晚金等,2008);资产负债率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有较强的正向影响关系(张俊瑞等,2008)。(2)企业治理因素。主要包括独立董事比例、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等。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和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李晚金等,2008);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越高,其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越低(李静,2009);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张扬,2010)。(3)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和媒体公众的关注等。研究发现:股东、政府、社会及公众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有推动作用(邹丽、汤亚莉,2006);披露环境信息是“一种为生存正当性辩护的自利行为,是对公共压力做出的反映”(肖华、张国清,2008);政府环保投入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张彦、关民,2009)。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上述因素中的某一类进行分析,而很少综合考虑。本文综合选取了上述三类因素,在考虑它们之间相关性的同时,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选取了影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三类因素8个变量,将其作为影响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自变量并对其进行如下假设。

Cowen(1987)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时发现,公司规模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公司规模越大在环境方面发生事件的可能性越大,无论事件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也迫使企业披露更加详细的环境信息,以获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因此提出假设1:上市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

Ferguson(2002)的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的负债程度与环境信息披露存在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借款和贷款的能力,如果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其偿债能力越小,债权人就会要求其披露更多的信息,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利益。从公司角度来说,为了获得债权人信任,也倾向于披露更多信息。因此提出假设2: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

阳静和张彦(2008)的实证研究发现,盈余业绩与社会责任或环境信息披露之间有正相关关系。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公司的价值,获得利益相关者信任,也可以向社会传递企业有能力承担环境责任的信心。因此提出假设3: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

近年来,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因为这样做既是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体现企业责任感,获取外界支持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提出假设4: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较高。

上交所对上市公司的披露制度比较完善,对上市公司有更加严格的约束,包括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因此提出假设5: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较高。

随着低碳经济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政府对环保的要求也进一步加强,并对一些企业在环保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特别是重污染企业。在政府环保补助或奖励的刺激下,企业会更加主动地披露环境信息,以获得政府和公众信任。因此提出假设6:上市公司得到政府的重视程度越高,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

我国很多企业的第一股东持股比例很高,公司是否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取决于第一股东的意愿。第一股东可能会为了减少披露成本及披露的环境信息对自身利益的不利影响,而减少环境信息方面的披露。因此提出假设7: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低。

2001年证监会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了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应占董事会的1/3以上。独立董事身份独立,且一般为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可以更好地帮助和指导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独立董事也倾向于进行更多的披露。因此本文提出假设8: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越高。

(二)样本选择

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工业化程度高,上市公司密集,资本市场较为活跃,因此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对江苏省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尤为关注。按照原国家环保总局2008年的《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以下简称《管理名录》)对我国重污染行业的划分,截至2012年12月31日江苏省涉及重污染的企业已经达到76家,其行业分布如表1所示。本文以这7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对重污染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影响的显著因素。

(三)变量设计与计量

1.因变量设定。本文的因变量以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指数来表示,采用对年报披露内容进行评分的方式,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进行计量。根据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三章“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第19条“国家鼓励企业自愿公开下列企业环境信息”中所列的9项内容,结合上市公司年报的特点,将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划分为5项:企业环境保护方针、年度环境保护目标及成效;企业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和去向;企业环保投资和环境技术开况;环保拨款、补贴和税收减免;其他环保的费用化支出,同时设定具体的评分标准,货币性定量描述得3分,数量化但非货币化定性描述得2分,文字性定性描述得1分,无描述得0分。全部项目评分结束后相加得到的总分,即为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指数(因变量Y)。

2.自变量设定。本文共设置8个自变量,见表2。其中预期符号表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代表正相关,“-”代表负相关。

(四)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影响江苏省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主要因素,并依据研究假设建立如下实证模型:

Y=b0+b1X1+b2X2+b3X3+b4X4+b5X5+b6X6+b7X7+b8X8+u

其中b0是常数项,与各因素无关;b1-b8是回归系数,其含义是当自变量每改变一个单位时所引起的因变量的改变量;u为随机干扰项。

三、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本文存在多个变量,而且有些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将会影响整个回归分析的结果,因此对8个自变量进行了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由表3可以看出,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公司规模越大,其盈利能力可能越大;公司规模和资产负债率之间也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这几个相关因素很可能产生干扰。

(二)回归性分析

本文选择向后筛选法进行回归分析。向后筛选法是变量不断剔除回归方程的过程。本文利用SPSS 21.0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由表4可知,利用向后筛选策略共经过五步完成回归方程的建立,最终模型为第5个模型。从方程建立的过程看,随着自变量的不断减少,方程的拟合优度下降了。从回归方程的整体情况来看,R2偏小,说明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不是很高。由于本文实证分析侧重企业内外部因素对环境信息水平的影响,而不是模型整体的拟合度,因此低拟合度不影响根据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表5展示了最终模型中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情况。在显著性水平α为0.1的条件下,在第5个模型中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最终有四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1的假设下的检验,分别为:公司规模、盈利能力、政府重视程度、独立董事比例。但是从回归结果来看,盈利水平与环境披露信息呈负相关,与预期符号相反;其他通过检验的因素与披露水平呈正相关,与预期符号相同。所以分析结果支持假设1、假设6和假设8。

四、研究结论和局限

根据上文模型的回归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公司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公司规模越大,受到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关注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就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以获得公众的支持。(2)盈利能力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负相关,与假设预期符号相反。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企业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导致管理者只重视短期结果而忽视了企业长远利益,放弃了环保方面的投入,或者企业为满足融资需求,不愿披露不利信息,比如环保方面的欠缺,以骗取公众的支持,从而出现了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披露环境信息较少的现象。(3)政府重视程度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一方面,上市公司为了得到政府环保补助,缓解资金周转压力,必然会积极响应政府的环保政策,主动披露环境信息。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的补助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环保成本,同时为企业带来环境方面的正面效应,获得了更多的投资和关注,从而增强了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独立董事比例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增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独立董事们会主动要求企业管理层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以满足投资者的要求,响应政府的环保政策。(5)资产负债率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相关关系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评价企业财务风险时并没有把环境风险作为考虑因素,而投资者和债权人则更看重公司的财务信息,忽视环境信息,从而造成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不高。(6)社会责任报告的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相关关系不显著。这可能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整体水平尚属起步阶段有关。(7)股权集中度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相关关系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国内大部分企业的股东对公司的盈利状况比较关注,而环保意识薄弱,忽视环境风险的重要性,因此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不强。(8)上市公司地点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相关关系不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环境信息披露而言,政府对环保的关注和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值得肯定并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意识比较淡薄,仍以追求短期利益为企业目标,忽视了企业长远的发展。其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明确的环境会计核算制度和统一的环境信息披露规范。第二,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还不强,企业披露的主动性不强。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在于:第一,只采集一年的样本数据,不能反映出环境信息披露状况的变动趋势。第二,样本公司均来自江苏重污染企业,分析结果未必能代表全国的上市公司情况。第三,影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因素很多,比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流通股比例,本文对其他相关因素没有进行考虑,可能影响研究效果。

五、政策建议

(一)推动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完善

由于披露环境信息的详细程度取决于公司管理层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环保意识,尤其是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意识,使企业管理层对环保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实行政府环保补助和环境信息披露奖励制度

企业为获得政府支持和公众信赖,必然会积极响应政府的环保政策,同时,企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必然增加,为了降低成本,必然会寻求政府的环保补助和奖励。如果政府能够满足企业在环保方面的需求,不仅会增加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积极性,而且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推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三)制定明确、严格的环境信息披露法规政策

一方面,对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在会计准则中添加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规定和量化指标,在审计准则中进一步细化环境审计准则;另一方面,强制性法律法规的颁布,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外部压力,管理层不得不考虑环境风险,以提高环保意识,从而督促企业披露更多、更详细的环境信息。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以江苏省重污染行业为例”,项目编号:2012SJD790021,主持人:高凯丽;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资助项目“安徽省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与监管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SQRW129,主持人:王璐)

参考文献:

1.沈洪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理论与证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张俊瑞,郭慧婷,贾宗武,刘东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化工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23:(5).

3.程隆云,李志敏,马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

作者简介:

高凯丽,女,硕士,讲师,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经济管理系。研究方向:会计理论和方法、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研究。

关于环保的平面设计篇6

关键词:生态时代;绿色服装;设计方法

1绿色服装设计方法概述

绿色服装同其他绿色产品的含义非常相似,是一种以环保理念为基础型思维的服装产品,绿色服装的设计主要从材料的创新方面对服装进行质量的改造,使服装具备更高水平的环保价值,因此,在设计人员对原有服装进行生态化改造的过程中,不能将服装原有的价值进行破坏,也不能对服装的美观性造成影响,而是要在保护服装原有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服装的生态化处理,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始终是进行服装设计的中心思路,并且保证服装的生态化处理能够真正与外部环境完全适应。另外,服装设计的生态化处理还需要将当代价值观进行融入,服装设计人员不能简单地将服装的实用价值作为服装设计的唯一原则,而是要更多的注重服装对穿着者个性的彰显,因此,绿色服装的设计是一种对原有服装设计理念的突破,是将新时期的环保概念有机融入传统服装设计方案的实践。

2绿色服装设计的重要意义

2.1绿色服装能够很大程度上对资源进行节约利用

绿色服装的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的生态环保理念,在服装的生产材质上对服装设计方案进行调整,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服装的环保性能。无论是绿色服装的生产工作,还是绿色服装的售卖环节,对资源的节约都是设计人员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设计人员对当前广泛使用的服装生产原料进行改造升级,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服装的环保性能,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2绿色服装设计能够提升服装生产原材料的利用率

绿色服装的生产所选取的原材料都属于环保性能较强的原材料,因此,生产绿色服装所淘汰的废料,可以在通过处理的情况下再次利用,并不影响服装的质量,服装生产所多次使用的原材料,在不能回收利用的情况下,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实现降解处理,自然降解工作主要由自然界中的土地资源进行,微生物物质能够很好地对环保性能良好的服装原材料进行处理,因此,绿色服装的生产原材料完全可以在具备充分环保性能的前提下多次使用。绿色服装的生产废料不仅能够用于服装或相关配套产品的生产,还能够制作成为生活必须的商品或艺术品,既能够提升服装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2.3绿色服装设计工作能够提升服装穿着者的舒适度和健康度

如果服装的原材料和生产流程不具备一定程度的环保要求,服装的穿着者将会受到健康方面的威胁,而绿色服装的设计工作,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服装当中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构成的伤害。目前,我国虽然拥有服装方面的化学物质鉴定条例,但是,一些原本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的服装原料,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在实施绿色服装的制作过程中,健康观念和环保观念同等重要,因此,绿色服装的设计人员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进入服装生产领域,切实避免绿色服装的穿着者出现身体不适。

3绿色服装设计的具体方法

3.1绿色服装色泽方面的设计方法

色彩是人们认识服装的最直观的感受,因此,绿色服装的设计者需要将环保理念通过色彩的方式更多地融入绿色服装的设计方案当中。色彩不仅仅能够增加服装的美感,更能够从深层次上将服装设计者的思想理念进行传达,绿色服装的设计者,既要通过对色彩的设置提升服装外观意义上的环保理念,又要使用联想的方式从艺术层面上增强服装的环保意义,使绿色服装在具备充分观赏性的同时,从更高的层面传递设计者的环保理念,并带动更大范围内的环保思想的宣传,使绿色服装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衣着作用,而是具备环保象征意义的产品。在进行绿色服装色彩的设置方面,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绿色服装使用者的个性需要,以便具备更高环保意义的绿色服装能够获得使用者的喜爱。在对环保理念进行传递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分析,确定景观在服装设计方案当中的作用。最受欢迎是色彩普遍为绿色,绿色能够很大程度上彰显自然界的勃勃生机,把草木茂盛的状态通过色彩的方式更好地融入自然当中,在进行色彩的搭配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自然界色彩的多元性和杂乱特征,不能单纯地凭借想象将自然界中理想状态下的色彩作为服装设计的单一色彩,而是要更加多样地将自然界中的色彩运用到服装设计理念当中,以便服装的设计理念能够更容易被使用者接受。

3.2绿色服装制作原料的设计方法

在选择绿色服装原料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将服装材料的选取作为提升绿色服装环保性的关键,首先,要结合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部门要求和指导,对不能够对环境构成污染、不能够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的原料作为绿色服装的生产原料,并将此作为绿色服装设计方案的基本原则。如果服装含有纤维成分,要保证纤维的生产环节完全正规,并没有受到其他化学物质的影响,以此确保纤维对人体无害。另外,绿色服装的设计者不能将关注的重点局限于服装本身的生产原料,还需要关注服装原料生产或采集过程是否对环境构成了污染,在纤维的制作过程中,如果纤维本身对环境构成污染,则需要将这种污染纳入绿色服装设计的问题范围,以便绿色服装的环保责任能够涵盖更广的范畴。当可能对环境构成污染的纤维类产品回收时,需要保证这些环保类产品能够通过正规的处理流程进行销毁,避免错误的销毁方式影响自然环境。绿色服装的设计者还需要对生产资料的开采环节进行研究,避免环保型资源过多开发影响自然能源的平衡,以便绿色服装的环保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实现。绿色服装的设计者需要将自然界中的自然肌理纳入设计范围,以便服装的使用者能够通过浅加工原料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产品的环保价值,要在确保纯天然物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情况下,选择天然物质作为绿色服装的装饰物,以便绿色服装能够通过对纯天然原料的使用,唤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回归自然的观念,使绿色服装的使用者能够在现代化城市的生活中感受到纯天然生活的美好感受。在选择绿色服装的原料过程中,可以考虑将保健型面料作为服装的生产原料,在提高服装使用者舒适度的同时,提升人体的健康水平,以便为日后绿色服装的生产者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在进行保健型原料的使用之前,设计人员需要提前做好宣传工作,在市场上将保健型面料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宣传,以便新生产的绿色服装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3.3绿色服装造型方面的设计方法

服装对穿着者的形象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在实施绿色服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务必将美观性同环保性实施有机结合,并保证其互不冲突,以便绿色服装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认可。要运用三维思维,对服装同人体的关系进行模拟,以便服装的外观形态和细节处理能够拥有更加直观的模板。在对国内外先进经验进行借鉴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国际化视角,对服装在不同区域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并根据我国当前的生态发展需要进行绿色服装的理念设计,要在保证穿着舒适的前提下,根据人体的统一构造,对服装的结构进行控制,要避免使服装在外观上过于独特,造成人们因无法理解绿色服装的意义而使服装失去应有的环保价值。在美感设计方面,设计人员需要将人体美的展现作为提升绿色服装美感的关键性设计举措,避免绿色服装的环保价值由于美感的创新受到影响。绿色服装的整体设计原则应秉承简约实用的原则,避免过于夸张的设计理念阻碍绿色服装的发展。

3.4绿色服装销售方面的设计方法

绿色服装的销售环节也是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对绿色服装的生产环节进行环保处理之后,需要对绿色服装的销售环节进行环保改造,首先,要积极转变绿色服装的营销模式,不能简单地使用汽车等交通工具作为绿色服装的运输工具,要尽可能使用新型环保性能良好的交通工具,并对大型机动车和小型机动车进行搭配使用,避免运输环节的环境污染。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电子发票取代纸质发票,做到无纸化办公,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减少绿色服装销售环节因纸质发票或其他类型针织产品带来的能源消耗。要在绿色服装的包装方面进行环保处理,拒绝使用对环境存在危害的物质作为包装物质,并尽可能使用简洁的材质作为包装的主要使用原料,以便绿色服装的销售环节能够提升环保等级。

4结论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绿色服装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环保水平,因此,在进行绿色服装的设计过程中充分研究绿色服装的设计理念,并从色彩、外观等多个层面提升绿色服装的设计等级,对提升绿色服装在我国的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方园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珠宝玉雕学院

参考文献:

关于环保的平面设计篇7

关键词:市政道路 路基综述 路面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涌入市区的人口以及车辆急剧增我,严重考验着城市基础设计建设质量安全,而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方面的市政道路工程,应严格把好施工质量,面对交通新形势的挑战。

一、道路工程的建设

(一)设计的理念

树立“城市街道建设应服务于城市商业经营”的设计理念。工程设计体现“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倡生态建设,满足环境保护和景观要求。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突出全过程“动态设计”的设计理念,灵活运用技术指标,尽量降低道路建设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每一个城市都具有自身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因此,在进行市政道路的时候,必须突出反映城市的历史和特点,充分利用城市的地形条件和自然条件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将城市的个性完整的突显出来,塑造一个完整和谐的城市形象。

(二)设计的目标

将工程建设成为精品工程。

根据工程的特点,遵循的设计指导思想,设计方案中确定路线设计中注重路线的立体设计,平、纵、横配合协调;路基设计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材料与工业废料,对特殊地质、水文条件的路基应结合当地经验按有关规范进行设计;路面结构设计贯彻经济耐用和便于养护的原则。

(三)项目应搞好协调性

加强各专业协调,做好与本项目的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环境保护、排水、照明及其它附属工程等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工作。

(四)市政道路设计功能特点

市政道路从功能上分类共有四种,分别为交通性道路、商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景观性道路。交通性公路主要用于城市交通往来,车流量很大,用于长距离交通;商业性道路的特点是道路两旁店铺较多,道路必须通达,需留给行人足够的步行空间;生活性道路主要是为了城市居民的出行,因行人较多且以上下班交通为主,应多设公交路线;景观性道路是以休闲绿化为主体的道路,强调的是沿线景观的绿化,在城市中非常重要,要设计较宽的人行道。

(五)城市道路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是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道路系统规划确定的路线走向、路与路之间的方位关系,确定道路中心线的具置,选定合适的平面线形及各种设施的平面布置。

二、市政道路设计

(一)路基路面设计

(1)路基设计

路基的设计采用就地取材的原则,根据周边环境变化、地形条件、地貌条件,结合水文、地震、地质、气象资料,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使用机械化施工方法完成路基填筑和碾压,做好路基的养护工作,在此期间,要注意保护周边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根据《路基设计规范》以及当地地质情况决定最大松铺厚度。

土质路堤最大松铺厚度小于等于30cm,土石路堤最大松铺厚度小于等于40cm。

(2)城市道路平面设计的要求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一般是由直线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组成,一般在行车速度不是很高的道路上,曲线部分只由圆曲线构成,而对于车速要求较高的道路,为使车辆能从直线至曲线产生平衡过度,需插入一段缓和曲线。此时,曲线部分即由缓和曲线和圆曲线两部分构成,此种线形对行车更为平顺有利,对于城市主干道的弯道设计,宜尽可能设置缓和曲线。

(二)路基路面排水与防护工程设计

路基防护工程的作用是维护路基的稳定,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同时,防护工程还要和城市排水系统相链接。构成一个整体。所以,需要针对施工所在地的水文、气候、地形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防护类型。

(三)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环节

为了保护道路,安全行车,必须设计一个有效的排水系统,保障居民的了行生活

首先要熟悉的是道路专业提供的条件,仔细查看道路专业设计的道路条件图,主要有路宽、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等,路宽40m以下一般是单边布置管线,通常是雨水和污水各布置在道路的一边,路宽在40以上通常是双边布置管线,即道路的两侧均设置雨水管和污水管。

三、城市道路设计内容

(一)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阶段

在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必须综合考虑交通需要,建筑艺术、日照通风、减灾防灾,管线布置等方面要求,考虑如何在适应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如何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二)城市道路纵段面的设计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还要重视纵段面设计阶段,设计中除了要满足组合关系、坡长、坡度、曲线半径等规范规定的指标之外,还应考虑与现状道路标高的关系,地形要求,桥隧引道线形的要求等因素。

(三)城市平面交叉口的设计环节

城市平面交叉口设计阶段,通过分析现有空间和交通流走向,考虑如何设计交通渠化岛,施划交通导流线,合理设置交通标志、配合相应的信号控制,使车流和人流安全、顺畅通过交叉口;同时满足道路景观的要求,成为道路景观的主题要素,为城市增添亮点。

(四)城市道路公用设施环节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同时也要重视公用设施阶段的设计,公交停靠站的合理设置,如何路面的平均照度,路面最小照度,垂直照度以及在设计城市道路照明时应确保其具有良好的诱导性,如何进行生态绿化,管线的优化设计。

(五)城市道路排水设计环节

城市道路雨水进水口有三种类型,发平台式、侧石式、联合式类型,雨水进水口的布置要根据暴雨强度、街道宽度、路面种类、道路纵横坡度、周围建筑物和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雨水进水口的间距;跟雨水检查井一致,一般30-60m左右,同样情况下侧石式间距可小一点,联合式间距可大一些。

(六)道路绿化设计要求

在城市绿化设计实践过程中,许多概念的提出,如眩光、一体化、通透性、景观方向性、大绿化量,线性特点等概念的提出,为城市绿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主要模式是断面布置形式,可分为一板二带式、二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以及其他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因地制宜所设置的绿化带。

道路绿化水平的提高,良好的车辆行驶环境,可使行人身心舒展。一个良好的路况,可以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布局城市道路是保证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市政建设部门才把道路建设作为建筑业中的头等大事来抓,才能作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汪继志、王志文,浅析城市道路设计的新理念[J],民营科技,2009:10-11;

[2]陈聪,城市市政道设计探讨,科技向导,2013年第10期

关于环保的平面设计篇8

关键词:环境工程;项目管理;控制;对策

1环境保护工程相关概述

1.1环境保护工程的特点

1.1.1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我国环境问题引起的环境污染越发严重,在保护环境上需要行之有效的保护技术。由于环境污染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种类很多,针对于不同的污染源就要采取不同的技术来治理。如今对于技术要求很高,一方面在环境保护技术上越发精细,另一方面保护手段已经非常有效,环境要求在治理环境污染时,以防有二次污染形成。1.1.2涉及范围广,施工周期长为了保护环境,常常涉及多专业的协调,涉及的范围有点广。通常环境工程常常要结合机械工程、钢结构工程、自动化工程、电气工程以及土木工程等等专业的协作。很多专业要经过融合来达到环境保护目的,其施工周期就比较长。一般也要按照先后次序施工。如土木工程施工完成后,才可以进行自动化或电气工程的安装。

1.2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内容

先是启动项目管理,对客户的需求有一个全面了解,进一步对项目目标确定;建立一个组织机构,各熟悉参加单位组织关系,以及获得联系渠道;在控制项目质量上,要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可以起到监督各个工作的质量作用;对资源进行控制,业主要对投资计划进行编制,施工单位要对施工成本计划进行编制;在控制进度方面,为了如期完成,需组织有关的资源;安全要进行控制,要有完善的安全组织机构,为了避免不能及时处理安全事故,要制定相关安全生产规范要求。在合同的控制上,先起草合同文件,接下来进行签订,对不满意的进行修改,积极对合同纠纷进行处理;对于信息,要对信息传递的时间、内容以及形式有了解,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和畅通性。

2环境保护工程项目管理的难点分析

2.1环境工程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

在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上,设计阶段要协调多利益相关方,也是为了在项目管理上达到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上的有效配合。一般要做好多方沟通,如协调好政府相关的部门、业主、施工单位以及施工方等,进一步解决设计问题。项目管理的设计阶段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并不局限于监督设计单位工作,要使项目设计管理更为系统化。

2.2工程成本的控制

做好成本控制,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在施工阶段要明确投资目标,造价单位要对资金使用计划进行编制;项目管理单位要仔细审查资金的使用计划,把整改意见提出来;造价单位要分部分项审核工程,审核内容有设计有关的变更、工程量完成情况,甚至包含工程的索赔文件。项目管理单位要进一步审核结果,然后再由业主确认;作为项目管理单位,在项目投资时,动态定期地比较投资实际值和计划值的差异,及时地全面了解投资偏差;竣工结算。

2.3工程质量控制

在环境工程中,质量控制也是难点之一。施工阶段主要的质量控制是围绕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而言的。会对环境工程项目造成质量影响的因素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环境、人、机械、材料以及施工工艺(方法)等。

2.4安全管理

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管理中,考虑安全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施工中,会因为各种问题,在使用一些大型的设备时,会引起安全上的隐患,一些危险的化学试剂有可能要用到,也是会有一定危险的,为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在用时一定要注意。值得注意的是要对化学试剂的使用以及保存方面工作进行监督,建立一套监督体系,以避免更大危害发生。

3环境工程项目难点的对策

3.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中,需要一套完善的治理管理体系。特别要做到精细化管理。主要从两方面来开展工作,分别是人力资源上的管理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在环境工程中,为了让管理高效地实施开来,使环境工程可以有效地顺利实施,要合理地对环境管理人员进行划分,在自然资源管理上要遵循因地制宜的理念,做到层次化以及系统化管理。如在环境工程中开展精细化管理,由于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同,所具有的经验不同,所以可以在人员调配上做到科学化,这样大大提高了环境工程的影响作用以及效果,使我国的环境工程迈向更高台阶。

3.2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的网络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工程建设也需要紧跟发展趋势,利用网络平台管理项目。在项目管理上,一般要对文档进行管理,信息之间要交流。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借助信息化网络平台,以便于服务于项目管理,通常平台都基于互联网或者局域网,两方面构成包括:硬件以及软件系统,硬件系统主要包括电脑、终端、服务器以及网络设施等组成。

3.3现代治理手段的科学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环境工程中,治理的任务也变得更加艰巨。在治理环境时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进行,利用现在的高科技技术手段实现,人工的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智能化技术践行监测。如对于我国的环境工程项目上,想要实现绿色植被覆盖面积管理更准确,根据智能检测系统以及GPS实施雷达监测,这可以使得到的数据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提高了我国环境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总之,近几年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关注,为了使环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就需要在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上高度重视,针对管理难点,切实采取有效对策去解决,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明,唐亮,王允峰,董晓明.全舰计算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2,12:4-8.

[2]刘天宇.BIM环境下的工程项目管理协调机制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0:74+80.

上一篇:大语文培训教育范文 下一篇:白菜种植栽培管理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