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16 04:13:14

安防建设方案

安防建设方案篇1

 

编    制:                     

审    核:                     

审    批:                     

编制单位: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18年   月   日      

 

目    录

 

一、编制依据 …………………………………3

二、工程概况 …………………………………4

三、安全防护管理体系 ………………………5

四、安全通道 …………………………………19

五、防护棚 ……………………………………22

六、脚手架的连墙件设置 ……………………22

七、卸料平台 …………………………………25~27

一、编制依据

1.施工图纸

2.主要标准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2)《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3)《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3、主要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

(5)《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6)《安全生产证管理条理》

4、

序号

名    称

编     号

1

《安全帽》

GB2811-2007

2

《安全带》

GB6095-2009

3

《安全网》

GB5725-2009

4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JGJ80-2016

5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GJ59-2011

6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7

清镇市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站街镇安置点建设项目特点及施工图纸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清镇市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站街镇安置点建设项目,位于清镇市站街镇,总建筑面积35955.46㎡。包括1#~7#楼为7层,建筑高度为24.85m,建筑面积:14736.46平方米; 8#~18#楼为6层,建筑高度为20.10m,建筑面积:20949.00平方米;总工期365天。

本工程1#~7#楼的基础类型为人工挖孔灌注桩,桩身砼、护壁砼强度等级为C25、承台和地梁,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8#~18#楼的基础类型为条形基础,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结构体系(1#~7#楼):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的钢筋主要有HPB300、HRB335E、HRB400E级钢筋。

结构体系(8#~18#楼):砌体结构。采用的钢筋主要有HPB300、HRB335E、HRB400E级钢筋。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

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B级。

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四级。

剪力墙抗震等级:三级。

屋面形式:均为坡屋面与平屋面结合。

防水等级:屋面均为一级防水,采用二道防水做法。

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防火等级为一级。

各参建方责任主体名称

1

建设单位

清镇市工业投资有限公司

2

设计单位

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3

勘察单位

贵州凯达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4

监理公司

四川元丰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5

施工单位

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

三、安全防护管理体系

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及安全负责人为副组长、安全员、机电管理员、各工长及班组长为成员的安全防护管理小组,定期研究落实解决安全防护、安全技术、安全防护检查和安全防护措施。

项目经理是本项目安全防护的第一责任人,对本项目的安全防护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

项目总工对本项目的安全防护负技术责任,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程、规范、标准、结合工程特点,主持工程的安全防护技术交底。

安全组长是本项目安全防护的直接责任人。

组长:陈旭翔                副组长:李文斌、方萍

成员:张大伟、唐岩、赵喜林、司久山

三宝防护

1、安全帽要求:应有制造厂名称、商标、型号、生产日期、许可证编号,每顶安全帽有检验部门批量检验和工厂检验合格证、检测报告;并示范正确的安全帽佩戴方法,严禁佩戴摩托车帽或不合格的安全帽。

2、安全网要求:

(1)立网:建筑物脚手架外侧使用符合要求的密止式安全网封闭,密目式安全网规格为1.8m×6m或1.5m×6m重量≥3kg,网目密度不低于2000目/10cm×10cm,应有国家指定监督检验部门批量检验和工厂检验合格证、检测报告和准用证;安装时,每个系结点上,边绳应与支撑物紧靠,并用一根独立的系绳连接,系结点沿网边均匀分布,其间距不得大于750mm,系结应符合打结方便,连接牢固而又容易解开,受力后不会散托的原则。多张网连接使用时,相邻部分应重叠、连接绳与网相同。安全网在存放使用中,不得受有机化学物质污染或其它可能引起磨损的物品相混,当发现污染应进行冲洗,洗后自然干燥,使用中要防止用钩子搬运。

(2)水平网:建筑物与脚手架之间采用水平网密封,施工层及以下每隔不大于10m必须安装水平网,安装平面应与水平面平行或外高里低,网面与作业面之间的最大间隙不得超过10cm。

(3)使用安全网要向建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备案、规格、材质符合建设部的要求。

(4)拆除:在被保护区域的作业停止后,方可拆除其网。拆除网必须在安全员的严密监视下进行,拆除网应自上而下,同时要根据现场的条件采取其它坠落物阻击措施。

3、安全带要求:架子工使用的安全绳长应为1.5m-2m,安全带带体上应缝有永久字样的商标、合格证、检验证。合格证上应注明:产品名称、生产年月、拉力试验、冲击试验、制造厂厂名、检验员姓名,安全带进场时应有合格证、检测报告、生产许可证等质量证明文件,安全带一般使用五年报废,使用两年后,按批量抽检,以80公斤重量自坠度试验,不破断为合格。凡在2米以上高处作业(无防护时),必须系好安全带,安全带要高挂低用,防止操作碰撞,使用3米以上绳时要加缓冲器。

4、现场进出大门应有“进入施工现场必须载好安全帽”标语,安全帽应正确使用,规范佩带,系好安全帽,不准乱抛、乱扔、用于坐和垫,不得使用缺衬、缺带或破损的安全帽,现场必须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带,搭拆井架、脚手架及其它高处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使用时要(高挂低用)高挂在牢固、可靠的物体上,使用后应专人负责妥善保管,经常检查、发现霉变、硬脆、断裂等现象应及时更换。

四口防护

根据《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规定:进行洞口作业以及因工程工序需要而产生的,使人与物有坠落危险或危及人身安全的其他洞口进行高处作业时,必须按规定设置防护设施。

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具体防护措施如下:

1、楼梯口防护:每层楼梯口应在模板拆除后及时安装防护临时护栏,临时护栏采用钢管与钢管扣件组合而成,上杆离地高度约为1.2m,下杆离地高度约为0.5m。

2、预留洞口、坑井防护:

预留洞口及坑井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防护:

楼板、屋面和平台等面上短边尺寸25CM但大于2.5cm的孔口,必须用坚实的盖板盖设,盖板应能防止挪动移动。楼板面等处边长为20-50CM的洞口、安装预制构件时的洞口以及缺件临时形成的洞口,可用竹、木等作盖板盖住洞口,盖板应能保持四周搁置均衡,并有固定位置的措施。边长为50-150CM的洞口,必须设置以扣件扣接钢管而成的网格,并在其上满铺竹笆或脚手板。边长在150CM以上的洞口,四周设防护栏杆,洞口下张设安全网。

3、通道口防护:

在建工程地面入口处和施工现场在施工程人员流动密集的通道上方,应设置防护棚,防止因落物产生的物体打击事故。建筑物的出入口搭设长3m-6m宽于出口通道两侧各1M的双层防护棚,棚顶满铺脚手架或采用8钢筋焊接而成的钢筋网,两层间距不小于500mm,非出入口处及通道两侧采用安全网严密封闭。出入口处防护棚的长度应视建筑物的高度而定,符合附落半径的尺寸要求。施工现场通道附近的各糊涂洞口与坑槽等处,除设置防护设施与安全标志外,夜间还应设红灯示警。预留洞口听临时防护栏杆、防护板应在安装正式栏杆或设备时才能拆除,且应随正式栏杆或设备安装的进度进行拆除,不能一拆到底。拆除时安全员应在现场进行监督,应注意材料的堆放,不能乱抛乱扔,以防伤害他人。

临边防护应用范围:

为保证施工作业活动、行人安全,凡是施工作业平台、行人通道,无论是高于地面或低于地面,其所在的基坑周边、结构周边等必须设置防护栏杆。

基本要求:

(1)、防护栏杆应由上下两道横杆及栏杆柱组成,上杆离地高度为1.0~1.2m,下杆离地高度0.5~0.6m。横杆长度>2m时,必须加设栏杆柱。

    (2)、栏杆柱固定及其与横杆连接,其整体构造应使防护栏杆在上杆任何处,能经受任何方向的1000N的外力。

    (3)、防护栏杆必须设置自上而下的密目安全网封闭,或在栏杆下边设置严密固定的高度不低于180mm的挡脚板。

    (4)、当临边外侧临街道时,除设置防护栏杆外,敞口立面必须采取满挂密目安全网作全封闭处理。

用材选择:

(1)、防护栏杆采用钢筋时,各杆件直径要求见下表,应电焊固定。

杆件名称

上横杆

下横杆

栏杆柱

杆件直径

≥16mm

≥14mm

≥18mm

(2)防护栏杆采用钢管时,应统一采用Ф48.3×3.6mm钢管,以扣件连接。

(3)、以其它钢材,如角钢(不小于L63×8的角钢),等作防护栏杆时,应选用强度相当的规格,以电焊固定。

栏杆柱固定方式:

     (1) 当在基坑四周固定时,可采用钢管打入地面500~700mm深,钢管离边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2)当在混凝土楼面、屋面或墙面固定时,可用预埋件与钢管或钢筋焊接固定,钢管离边口距离应为200~300mm。

     (3)当在砖或砌块等砌体上固定时,可预先砌入规格为80×6mm弯转扁钢作预埋的混凝土块,用上述方法固定。

1.1基坑周边防护

1.2 结构周边1.2.1结构周边防护栏杆搭设立面图示

1.2.2结构周边防护栏杆搭设平面图示

根据结构特点不同,安全防护设施的平面布置也不同,具体分以下几种情况。

①结构柱、墙截面尺寸小于500的无悬挑板结构周边防护

②结构柱、墙截面尺寸大于500的无悬挑板板边防护

③悬挑板挑出长度小于500的悬挑板

④悬挑板挑出长度大于500的悬挑板边

1.2.3结构周边防护栏杆柱固定方式图示

①直接在混凝土楼板上预埋1.4~1.5m的钢管

②预埋钢筋头

③预埋短钢管

④预埋件(套筒承插式)

⑤膨胀螺栓固定式

 

1.3 楼梯侧边楼梯侧边采用钢管扣件搭设防护栏杆,在梯井两端设置通高立杆,然后搭设斜杆即可。

 

对于特殊的楼梯,如圆弧、单跑、梯井过大的,采用钢筋与预埋件焊接临时栏杆。

 

2 洞口防护应用范围:

因工程本身存在或因工序需要而产生的,使人与物有坠落危险而危及人身安全的洞口,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基本要求:

(1)、板与墙洞口,必须设置牢固的盖板、防护栏杆、安全网或其它防坠落的防护措施。

(2)、条形基础上口,未填土的坑槽,以及天窗、地板门等处,均应按洞口防护设置稳固的盖件。

(3)、施工现场通道附近的各类洞口与坑槽等处,除设防护设施与安全标志外,夜间还应设红灯警示。

防护方式:

(1)、楼板、屋面和平台等面上短边尺寸小于25cm但大于2.5cm的孔口,必须用坚实的木盖板盖严,承受500N的竖向荷载。盖板应能防止挪动移位。

(2)、楼板面等处边长25~50cm的洞口、安装预制构件时的洞口以及其它各类洞口,可用竹、木等作盖板,盖住洞口。盖板能承受1000N的竖向荷载,并须保持四周搁置均衡,并有固定其位置的措施。

(3)、边长在50~150cm的洞口,必须设置以扣件扣接钢管而成的1000×1000mm的网格,并在其上满铺竹笆或脚手板。也可采用贯穿于混凝土板内的钢筋构成防护网,钢筋网格间距不得大于20cm,并在其上满铺竹笆或脚手板。

(4)、边长在150cm以上的洞口,四周设防护栏杆,洞口下张设安全平网。

(5)、墙面等处的竖向落地洞口,应加装开关式、工具式或固定式防护门,门栅网格间距不应大于15cm,也可采用防护栏杆挂安全立网,下设200mm高的挡脚板。

(6)、下边沿至楼板或底面低于80cm的窗台等竖向洞口,如侧边落差大于2m,应加设1.2米高临时护栏。

(7)、对邻近的人与物有坠落危险性的其它竖向孔、洞口,均应予以盖严,或加以防护。

2.1小洞口防护(短边尺寸小于500mm)楼板、屋面和平台等面上短边尺寸小于250mm但大于25mm的孔口,必须用坚实盖板盖没。盖板上钉短木枋,让其卡在洞口防止挪动移位。

楼板面等处边长为250-500mm的洞口、安装预制构件时的洞口以及缺件临时形成的洞口,可用竹、木等作盖板,盖住动口。盖板必须保持四周搁置均衡,并用铁丝反拉固定其位置。

2.2小洞口防护(短边尺寸小于1500mm)边长为500-1500mm的洞口,必须设置以扣件扣接钢管而成的网格,并在其上满铺竹笆或脚手板。

 

对于处于剪力墙的墙角或其他不便于盖板防护的洞口,应预设贯穿于混凝土板内的钢筋构成防护网,钢筋网格间距不得大于200mm,然后在其上盖板防护。

 

2.3 大洞口防护(短边尺寸大于1500)边长在150cm以上的洞口,四周设防护栏杆,洞口下张设安全平网。

 

四、安全通道应用范围:

当通道根据高处作业分级GB3608-1983处于坠落半径内或处于起重机把杆回转范围内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以避免发生物体打击事故,包括临街通道、场内通道、出入建筑物通道。

高处作业坠落半径

施工作业面最大高度(米)

坠落半径(米)

2-5

2

5-15

3

15-30

4

>30

5

表中所列为最小坠落半径,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周边环境的复杂状况加大防护范围。

基本要求:

(1)、应采用钢管扣件搭设支架,顶部设置硬质防护,整体应能承受10kPa的均布静荷载。可采用50mm厚木板架设或采用双层竹串片脚手板,上下两层竹串片脚手板间距600mm。

(2)安全通道侧边应设置隔离栏杆,引导行人从安全通道内通过;防护棚顶周边应设置封闭式的防护墙,避免坠落其上的物件飞溅滚落伤人。

4.1临街安全通道 

4.2现场安全通道①  场区内的安全通道

② 入建筑物的安全通道

 

五、防护棚由于上方施工可能坠落物件或处于起重机臂杆回转范围之内的作业点,必须搭设顶部能防止穿透的防护棚,其搭设示意图见下图。

六、脚手架的连墙件设置连墙件应参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设置。

连墙件的主要作用:

(1)、承受水平风荷载或风吸力,防止脚手架向内或向外倾覆;

(2)、起脚手架立柱中间支座的作用,对立柱在垂直于墙面方向位移起一定的约束作用,能提高立柱的承载力,对保证脚手架的整体稳定起重要作用。

构造要求:

(1)宜靠近主接点位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2)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

(3)一字型、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杆,连墙杆的垂直间距不得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得大于4m。

(4)对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可采用刚性连墙与建筑物可靠连接,亦可采用拉筋和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方式,严禁使用仅有拉筋的柔性连墙件。

(5)对高度在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

(6)连墙件中的连墙杆和拉筋应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与脚手架连接的一端应下斜连接,不能采用上斜连接。

6.1钢管脚手架连墙杆设置按下表规定采用:

门架连墙件间距

脚手架搭设高度

(m)

基本风压

w0(kN/m2)

连墙件间距(m)

竖向

水平向

£45

£0.55

£6.0

£8.0

>0.55

£4.0

£6.0

>45

-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连墙杆设置规定

规定:

脚手架高度

竖向间距(h)

水平间距(la)

每根连墙杆覆盖面积(m2)

单排

≤24

3h

3la

≤40

双排

≤50m

3h

3la

≤40

〉50m

2h

3la

≤27

悬挑架

 

3~4m

3跨,且<6m

 

 

6.2连墙件图式1)      柔性连墙件(适用于24米以下外脚手架)

2)钢管焊接刚性连墙件

 

3)钢管扣件刚性连墙件

 

 

4)钢管扣件与预埋短钢管刚性连墙件

七、卸料平台目的与应用:

采用钢管落地平台及型钢制作定型化、工具式的平台。

制作的型钢平台安装于结构楼层,为塔吊等垂直运输设备转运周转料具、建筑材料的提供平台。

钢管落地平台有关要求详见专项施工方案。

型钢卸料平台结构要求:

主梁和次梁采用工字钢或槽钢,平台面用木脚手板铺设。平台的搁支点位于建筑物上并设支架固定,两边各设斜拉钢丝绳两道,并用花篮螺栓调整紧固。

型钢卸料平台防护要求:

两侧边设置固定的1.2m高的防护栏杆,并挂设安全立网、设置20cm高挡脚板,封闭严密;外侧设置常闭式活动防护门,吊装长料时开启,其上作业人员拴安全带,吊运物件时指挥必须到场。

型钢卸料平台具体要求:

(1)悬挑式钢平台的搁支点和上部拉节点,必须位于建筑物上,不得设置在脚手架等施工设施上。

(2)斜拉杆或钢丝绳,应在平台两边各设前后两道,每一道均应按一道单边受力计算。

(3)钢平台上应设置四个经验算的吊环,以固定斜拉杆或钢丝绳。吊运平台时应使用卡环,不得使用吊钩直接钩挂吊环。吊环应用Q235F钢制作。

(4)钢平台安装时,钢丝绳应采用专用的挂钩挂牢,采取其它方式时卡头的卡子不得少于3个。建筑物锐角利口围系钢丝绳处应加衬软垫物,钢平台外口应略高于内口。

(5)钢平台左右两侧必须装设固定的防护栏杆,端部可装设内开式活动格栅门,需要时打开,同时加装薄钢板封闭。

(6)钢平台安装装,需待主梁尾端固定,接好斜拉钢丝绳,调整完毕,经过检查验收后方可松卸起重吊钩。

(7)钢平台使用时,应有专人进行检查,发现钢丝绳有锈蚀损坏,应及时调换,焊缝脱焊应及时修复。

(8)操作平台上,应在明显位置标明容许使用荷载。操作平台上人员和物料的总重,严禁超过设计容许使用荷载,应配备专人监督管理。

(9)悬挑式钢平台应以槽钢作主、次梁,上铺厚度不小于50mm的木板,以螺栓与槽钢相固定,或上铺4mm厚钢板,并与槽钢焊接固定。

 

 

载重量为1吨的卸料平台布置图

 

 

 

安防建设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以创建“平安单位”为载体,以人防、物防、技防为手段,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落实公司治安保卫工作责任制,建立起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内整体治安防控水平和实效,实现“发案少、秩序好、治安稳定”的工作目标,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治安防控系统建设的重点是,公司确定的要害部位,同时兼顾各车间、仓库等相关部位。总体目标是以公司治安保卫中队为龙头,以各分队队员为骨干,以治安信息员、保卫预备队为基础,形成点、片、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配套的全天候治安防控体系,最终使公司治安秩序处于可控状态。

三、建设标准

根据《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防控保卫条例》规定,公司成立治安保卫中队,配备专职保卫人员42名,确保生产时间有专职巡逻人员,重点部位24小时有人值班。门卫人员必须达到下列要求:坚守岗位,不迟到、早退,不擅离职守;检验进出车辆,队外来人员进行登记;熟记外来人员的年龄、身高、面貌特征及进出时间,队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告分队长或中队办公室。巡逻人员必须达到下列要求:巡逻区域必须明确,保证在自己的管辖区内不发生火灾和盗窃案件;预见、发现、制止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发现各种可疑情况,抓获先行犯罪分子;保护犯罪现场和治安灾害事故现场;检查和堵塞防范方面的漏洞,防止各种治安灾害的发生;平息巡逻中发现的突发性事件和各种意外事件。同时,要落实物防、技防措施,确保重点部位使用的房屋建筑结构坚固,保险柜、防盗门达到安全防范标准。

四、组织领导

成立由公司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经侦大队队长为副组长、经侦大队分队长、公司治安保卫中队中队长及各分队长为成员的治安防控领导小组,负责具体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安防建设方案篇3

为进一步规范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落实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提高社会火灾防控能力,有效遏制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根据省、市关于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深入推进以宾馆饭店、学校、商场市场、医院、公共娱乐场所等九大类场所为重点的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安全工作的副区长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公安局分局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区卫生、教育、商务、文化旅游、民政、中小企业、广电等部门负责人和各街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区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的部署、协调和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公安消防大队,由区公安消防大队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目标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全面落实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一般单位可结合实际,有重点地落实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要求。力争到,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全部达标;,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全部达标;20__年,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基本达标。

三、工作步骤

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工作期间为5月至11月,分为动员部署、培训指导、示范引路、督促规范管理、考评验收五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6月13日?—6月20日)

各单位要按照方案要求,研究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全面动员部署,多形式广泛宣传推进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社会单位负责人、管理人和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法律意识和责任主体意识。

(二)培训指导(6月21日?—6月28日)

一是要加强内部培训。公安机关要通过召开座谈会、集中学习等形式,组织现役消防监督员、专(兼)职消防民警、合同制文职人员学习构筑“防火墙”工程的内容和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标准,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消防执法监督员、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辅导员、消防知识宣传员的作用。二是要加强外部培训。各单位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全面组织村、社区和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确保每个单位有1-2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明白人”。三是要加强培训管理。逐步建立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等重点人员消防安全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数据库,结合巡防和错时检查,实时动态掌握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培训情况。

(三)示范引路(6月29日?—7月18日)

各主管行业、部门要按照“四个能力”建设标准,在每个行业中选取1-2家单位开展试点。区文化旅游部门负责宾馆饭店和公共娱乐场所,商务部门负责商场市场,卫生部门负责医院,民政部门负责养老院和福利院,安监部门负责易燃易爆场所,中小企业部门负责小单位和小场所,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各街镇负责居民小 区,公安消防部门负责仓储物流单位并对各主管行业、部门及街镇做好跟踪服务和指导。各主管行业、部门单位要对试点单位明确专人进行重点培训、指导和帮扶,召开现场会进行交流或组织开展互查互评活动,通过观摩评比、制作“四个能力”建设手册、课件等形式大力推广典型经验。

(四)督促规范管理(7月19日?—10月18日)

各主管行业、部门要督促社会单位制定本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方案,成立工作小组,逐条逐项落实《江苏省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指南》建设标准。公安消防部门要结合监督检查,加强对辖区内社会单位的检查指导,督促单位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建立健全消防档案,杜绝消防违法行为,并督促社会单位组织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

(五)考评验收(10月19日?—11月6日)

10月初,区政府将对以人员密集场所为主的本辖区内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考评验收,并结合年底考核对各街镇、部门推进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考评。

四、工作要求

1.各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任务、明确人员、明确方法、明确进度、明确时限,狠抓落实,加强包干指导。要积极推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将“四个能力”建设纳入行业系统管理内容,建立和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制定实施计划和工作措施,明确部门职责,迅速开展工作。

2.各单位要采取各种形式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将考评结果纳入行业考评、行业评星、评级。要对考评合格的单位定期组织“回头看”,对考评不合格的单位要督促迅速制定整改方案,逐步实现合格;要进一步改进消防监督检查方式,加大对欠缺和不合格单位的检查频次和内部抽查范围。

安防建设方案篇4

防治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相关部署,严格落实《安徽省2021年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皖大气办﹝2021﹞3号),以及我厅会同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的《安徽省建筑工程施工和预拌混凝土生产扬尘污染防治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等工作要求,为全省持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做出积极贡献,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继续强化建筑施工扬尘治理。各地要严格落实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六个百分百”措施;县级以上主城区内施工现场严禁露天(或未密闭)搅拌混凝土、砂浆和灰土拌合;严控拆除过程中扬尘污染。实现规模以上建筑工地安装视频监控和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并与属地相关部门联网。

(二)持续提升混凝土搅拌站环境综合整治质量。根据《安徽省混凝土搅拌站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和《标准》要求,排查和解决标准落实不高、措施不严等问题。指导企业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和完善内部管控机制。配合属地政府做好搅拌站布点规划和取缔无资质搅拌站工作;积极推进建设绿色搅拌站建设;实现搅拌站视频监控和扬尘在线监测全覆盖。

(三)持续推进城市道路扬尘管控。各地要加强城市道路扬尘管控工作,采取有效的降尘及防尘措施,降低道路扬尘。大力推进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工作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持续加大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推进力度,提高城市建成区和县城道路机械化清扫率。

二、主要任务

(一)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

1.压实监管部门职责。按照省大气办《关于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有关工作的通知》(皖大气办〔2017〕27号)(简称27号文)要求,各市要落实市政道路(含轨道交通)、国有投资建筑工程、拆除工程等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监管部门及层级监管责任。建立扬尘防治“三单制台账”(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实施清单管理。同时,市级监管部门要落实辖区内县(区、开发区)监管部门“三单制台账”全覆盖,按月更新“三单制台账”。

2.强化各方主体落实扬尘治理主体责任。各地主管部门要督促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按照《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定期检查施工现场落实扬尘防治措施情况。严格检查建设单位落实扬尘防治工作方案和扬尘防治费支付情况,确保经费按时拨付,未落实扬尘防治措施的新开工项目要暂缓开工。

(二)强化扬尘防治薄弱环节监管全覆盖

加强对各类园区(含自贸区)的扬尘污染防治监管。加大对市政道路(含轨道交通)、政府投资建筑工程(含未批先建)和拆除工程(含未批先拆)巡查力度。严格按照《标准》要求,督查建设单位在开工和拆除前组织编制并上报扬尘防治专项工作方案实际落实情况;施工单位扬尘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监理单位扬尘防治监理责任落实情况。对扬尘防控措施不到位的项目,要加大监督整改力度;对屡改屡犯、消极整改、拒不整改等情节严重的责任单位,要加大处罚力度。

(三)推进扬尘防治差别化管控

要结合《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重污染天气建筑扬尘防治应急预案》和本地实际,强化部门联动,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协调联动,在属地大气办统一指挥下,互通工作信息,做好建筑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分级分类管控,在重污染天气管控时严禁“一刀切”。注重奖优罚劣,差异化管理,对扬尘治理成绩突出的工地,优先推荐申报文明示范工地、省市优质工程等。

(四)提高建筑施工扬尘防治信息水平

积极推动“智慧工地”建设,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扬尘防治技术和设备,发挥科技在扬尘防治中的作用,提升施工现场文明和智慧化施工、信息监管水平。按要求安装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设备,鼓励市本级建立统一监管平台,实现超标预警,远程控制施工现场降尘设施联动自动降尘。建筑工地出入口安装的视频监控系统对车辆冲洗情况可进行核查,视频监控资料需保留1个月,供监管部门核查和倒查。

(五)持续提升混凝土搅拌站环境综合整治质量

一是对照《安徽省混凝土搅拌站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和《标准》进行全面排查,建立“三单制台账”,对照台账问题,按期整改。解决好已建料场大棚规模不能满足产能需求,铲车作业区无抑尘措施,筒仓和搅拌主机收尘不符合强制性脉冲除尘设施要求,废水废渣管控不严等问题;指导企业健全内部各项环境管控制度。二是搅拌站视频监控和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全覆盖,并与属地有关部门联网。三是推进绿色搅拌站建设,新建、迁建搅拌站鼓励按照绿色搅拌站要求建设,扶持有条件搅拌站改建为绿色搅拌站。各市应出台绿色搅拌站建设激励机制,引导和扶持绿色搅拌站健康发展。四是配合属地政府取缔无资质搅拌站,按照省大气办27号文要求,做好无资质搅拌站摸底排查上报工作。

(六) 加强道路扬尘综合整治

持续加大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推进力度,提高城市建成区和县城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城市重点区域全面实施道路湿扫、吸扫作业,城市主要道路机动车道每日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进行洒水降尘或者冲洗,提高城市道路保洁质量和效率,有效控制道路扬尘污染。严格渣土运输处置监管执法,充分发挥数字城管平台作用,加强渣土运输车辆规范化管理。

(七)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

加快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加强部级装配式示范城市、基地建设指导和监督,坚持质量安全和宜装配则装配原则,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的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等装配式建筑技术,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培训宣贯。2021年是大气污染防治“十四五”开局之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大气污染防治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部署,强化对扬尘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实现扬尘治理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要认真组织,深入到企业和施工现场宣贯《标准》和《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用好农民工夜校,对照《标准》边学边改,使参建各方责任主体和广大从业人员人人知晓,提高扬尘防治行为自觉。

(二)加强监督检查。各地主管部门要实行综合检查、专项检查和暗访暗查相结合,对按照《标准》评定为不合格的建筑工地要加大监督整改力度,对扬尘防治不到位、不履行职责的建设、施工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加强信用监管。我厅将结合“双随机、一公开”和明查暗访活动,对各地扬尘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治理较差的项目和企业以及工作开展不力的地区进行通报批评。

安防建设方案篇5

地方病防治机构是地方病预防与控制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卫生事业单位,其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而其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是对地方病预防与控制、科研工作最为直接的反映,对地方病的预防、控制、科研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加快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这将对地方病防治事业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地方病防治工作是公共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实现各类地方病预防、控制、科研工作的信息安全、快速地传输和共享,还能为公共卫生管理和其他应用系统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参考平台[2]。

2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地方病防治机构承担着地方病预防与控制、科研,并参与公共卫生的管理与服务。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与一般的文献档案有所不同,它全面系统地记录着辖区内发生过的地方病事件的发生、发展、调查、干预、结果等资料,是对地方病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以及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3]。所以说,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资料在提高地方病防治工作、保障全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3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含义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指利用高速扫描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手段,将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和声像文件、纸质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档案组织成系统化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4]。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向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在档案事业中的具体体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应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以服务于全社会为宗旨,以现代管理学为理念多学科交叉应用的新型档案工作模式,不断适应大数据背景和数字化环境下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提升档案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挖掘档案的社会价值,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造福于子孙后代[5]。

4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档案信息化建设改变了地方病防治机构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工作繁杂劳动模式,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地方病的预防与控制、科学研究、保障全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地方病防治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6],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数量庞大的地方病防治档案资料,虽然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中也使用了一些分类标记等好的管理方法,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病防治档案资料的产生,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工作模式,这无疑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整理这些档案,影响了工作效率;纸质档案由于其固有特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保存条件非常严格也会逐渐变质被损坏、过于频繁使用和查看会加速损坏程度,造成信息丢失。而充分利用科学化、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手段,不仅能够合理有效地对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有序排序和分类,还能够使用各种信息化功能进行复制、传输和检索,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方便使用,而且档案信息化的出现,通过电子档案实现档案管理,使得档案的保管和使用不受条件的限制,更好地保护纸质原档案[7]。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证明。

5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5.1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信息化

管理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相比,对外界的条件要求降低了许多,但档案信息化管理与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环境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受到投入资金不足的影响而制约了计算机硬件、软件环境的更新和建设,从而造成了基础设施的落后,影响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8]。

5.2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较低

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求更高,不光要求具备档案学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信息化管理专业知识,然而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都不是档案学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达不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有丰富的档案学经验的档案管理老职工对计算机系统的熟练应用和操作能力欠缺,能够熟练应用和操作计算机系统的年轻档案管理人员却缺乏档案学的丰富经验,从而影响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9]。

5.3档案信息化安全得不到保障

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资料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其内容涉及地方病预防与控制、地方病防治科学研究、地方病疫情信息资料、突发流行的地方病资料等,这些档案资料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人身安全,要具备一定的保密性,必须严格按《保密法》做好保密工作。然而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缺乏相应的档案信息化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及先进的防病毒、防篡改等计算机管理系统软硬件,从而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受到了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系统软件安全、网络安全等多方面的威胁,使得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安全得不到保障[10],从而影响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6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6.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实现地方病

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计算机、扫描仪、打复印设备、网络设备、各类存储设备、操作系统、信息安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良好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是实现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首先,要加快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配备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硬件和软件。其次,要不断完善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但需要购买先进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还要根据地方病防治机构自身的工作需要,自主研发出适合地方病防治机构自身工作需要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最后,要不断完善网络管理的质量,确保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可持续发展[11]。

6.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就目前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较低的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首先,要对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系统、规范化的专业培训,加强档案学知识和计算机系统操作知识培训,尽快使他们掌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要引进具有档案学专业化背景与信息技术丰富经验的档案管理人才,充实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管理队伍。最后,要加大对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促使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管理人员树立提高自我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意识[12],从而推动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6.3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做好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工作

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必须有强有力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作保障,在具体的工作中应结合地方病防治机构的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档案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制、实行奖惩考核制度,严格划分档案资料的安全级别,规范电子档案的生成格式和传输程序等,明确电子档案的归档标准,建立规范的电子档案管理方法、原则及工作流程,注重网络安全问题,对于档案的信息化采集、查阅和利用严格按照密级文件的审批制度和程序,加大监控力度,避免档案信息外泄。在日常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养成定时对档案管理系统软件进行维护和病毒防范的习惯,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准确性、便捷性、科学性和安全性[13]。

7结语

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对地方病防治事业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地方病防治机构的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档案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不但要认识到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管理软件,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做好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地方病防治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14],更好地为地方病防治机构管辖疾病的预防控制及科学研究服务。

安防建设方案篇6

1)宾馆通过消防支队的消防办理大厅系统,对其室外楼梯进行消防设计备案,此备案行为是否属于行政复议范围,难以确定;

2)此备案行为若属于行政复议范围,鉴于公安分局的编制中没有消防支队的实际情况,消防支队不应属于公安分局的内设机构,其执法引起的行政复议应由其上级单位即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市消防局受理;

3)消防监督工作专业性强,公安机关平时接触少、情况不熟悉,公安机关作为消防部门的行政复议机关,不利于对消防监督执法行为的监督与指导。最终,在多方面的协调下,公安分局受理了行政复议申请。在复议过程中,消防支队积极上报行政复议答复书,并联系宾馆与王某进行协商,使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8月份,王某撤回复议申请,公安分局作出了《行政复议终止通知书》。

案件反映出的问题

本案是因一起消防设计备案引发的行政复议案件,表面看仅是一起个案,但认真分析后发现,此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值得公安消防部门从法律制度、执法行为、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本案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消防设计备案抽查制度有待完善

首先,《消防法》第十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自依法取得施工许可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将消防设计文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进行抽查。《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106号)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自依法取得施工许可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通过公安消防部门在互联网上设立的消防办事大厅系统进行网上备案,由系统随机确定抽查对象,抽中的项目需向消防部门上报书面形式的消防设计文件;未抽中的,不需要报书面形式的消防设计文件。公安部第106号令关于未抽中的建设工程不需要报消防设计文件的规定,很明显与《消防法》的规定不一致。按此制度执行,造成了本案中宾馆在没有经过规划部门许可的前提下,搭建室外楼梯,也没有经过消防部门的书面审查,便通过了消防部门的消防设计备案审查。消防设计备案制度本身存在漏洞,这应当是本案暴露出的最大问题。为此,公安部重新修订了《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119号),明确所有需消防设计备案的建设工程,均应当向消防部门报送消防设计文件等书面材料。其次,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本案中王某提出的室外楼梯与其居住的房屋过近,侵犯其隐私权的问题,也为消防设计备案抽查制度提出了新问题。目前,公安部令第119号对消防设计备案抽查制度的规定,没有对建设工程涉及利害关系人如何审查作出相关规定。此外,就公安部令第119号规定的消防设计备案抽查制度而言,若申请人按要求上报了消防设计文件书面材料、公安消防部门出具了受理凭证,且该项目没有被消防办事大厅系统随机抽中,该项目即通过了公安消防部门进行的消防设计备案审查,整个程序符合法律规定。对此情况,可否认为公安消防部门作出了具体行政行为,该行为是否属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范围,公安部令第119号没有明确。

2公安消防部门处理消防安全举报投诉工作有待加强

本案中,宾馆为了整改火灾隐患,在二楼搭建室外楼梯,作为二楼的第二个安全出口,同时,将二楼室内装修工程的消防设计进行了网上备案。宾馆搭建楼梯属于内装修的一部分,已通过了公安消防部门审查为由,对外称此楼梯属合法建筑。对此,消防支队在接到王某的举报投诉后,缺乏细致的解释说明,没有让其了解,按照《建筑内部设计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第1.0.4条规定,民用建筑室内装修工程,包括顶棚、墙面、地面、隔断的装修,以及固定家具、窗帘、帷幕、床罩、家具包布、固定饰物等。宾馆搭建的楼梯不属于室内装修工程,仅是整改火灾隐患的具体措施。消防支队只对楼梯作为宾馆安全出口是否符合消防技术标准进行确认,而该楼梯是否属于合法建筑,按照《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应由规划、综合执法等部门确认,因此,应告知王某向规划、综合执法等部门举报。

3公安消防部门对行政复议工作缺乏经验

如前所述,宾馆搭建的楼梯不属于其内装修工程,因此,其在网上备案的消防设计也不包括搭建的室外楼梯。消防支队收到对此的行政复议答复书后,缺乏工作经验,没有向公安分局做好解释说明,此案依法应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

4县级公安机关和消防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不明确

本案中,公安分局称,其为市公安局的派出机构,不纳入该区政府编制,消防支队为区政府的组成部门,在编制设置上,消防支队与公安分局应当没有隶属关系。因此,对消防支队执法引起的行政复议案件应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市消防局受理。

结论

通过总结分析本案暴露出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四项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建议:

1完善消防设计备案抽查制度

消防设计备案抽查虽不属于行政许可,不进行事前审查,但实际操作程序是由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事中审查的,其目的也是确定申请人是否有权进行建设工程施工这一特定活动,此制度可以称为部分许可。因此,为防止申请人与利害关系人产生矛盾,可以借鉴《行政许可法》的经验做法,对涉及利害关系人的消防设计备案,引入听证制度。同时,对于消防办事大厅系统未抽中即通过消防设计备案的项目,要明确此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应当纳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范围,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有效的救济途径。理由如下:一是消防办事大厅系统未抽中即通过消防设计备案的项目,对于申请人来说,其不会面临因消防设计不合格,而被要求停止施工的风险,即享有了无障碍施工的权利,可以说,消防设计备案制度对申请人产生了新的权利。二是消防办事大厅系统由公安消防部门设立、维护,并针对不同场所,设置抽查比例,其随机确定抽查对象的过程,是代表公安消防部门进行的,也应认为是公安消防部门实施的。基于以上两点,我认为,消防办事大厅系统未抽中即通过消防设计备案的行为,是法律授权公安消防部门实施的,确认申请人申请的消防设计备案项目没有被抽中,申请人可以继续施工的行为,符合《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有关受理范围的规定。对此,可以在制定《消防法实施条例》时,对消防设计备案抽查制度予以修改完善。

2规范消防安全举报投诉的处理程序

消防安全举报投诉制度是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消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消防工作社会化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各地设立了统一的火灾举报投诉热线“96119”,实行了有奖举报投诉制度,畅通了火灾隐患举报渠道,有效激发了社会群众参与消防工作的热情。在这种背景下,公安消防部门要进一步严格举报投诉核查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案件审查和甄别。同时,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3加强对建筑管理、行政复议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

公安消防部门要在掌握消防监督法规的基础上,加强与消防相关的建设工程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建设工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在日常监督执法中,加强与规划、建委、综合执法等部门的协调与沟通,从源头上强化对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同时,要加强行政复议答复工作,认真学习《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熟悉公安机关的办理程序和公安消防部门的答复流程,主动向本级公安机关的法制部门说明情况,争取支持,并积极参加行政复议案件办理工作。

4理顺公安机关与消防机构的隶属关系

《人民警察法》和《消防法》都规定消防工作由公安机关实施监督管理,并由其内设的消防机构具体实施。在管理体制上,公安消防部门受上级公安消防部门和本级公安机关的双重领导,执法业务主要接受上级公安消防部门的指导。省级公安机关与消防总队在人事、财务、管理等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建议进一步明确省级以下公安机关与其内设的消防机构的隶属关系,在人员编制、机构设置、财物保障和执法业务等方面作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安防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 大型商业建筑;防火;性能化;步骤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168-01

1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1.1 火灾荷载大

可燃商品多,多设有可燃物品库房,局部装修复杂,可燃装修材料多,火灾荷载大。用火用电用气频繁。建筑中设置的燃油燃气供热锅炉、中央空调机组、餐厅及超市熟食品加工房均需使用柴油或天然气,增大了燃烧和爆炸的火灾危险性。

1.2 人员疏散困难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通常可以容纳几千甚至上万人,老人、小孩等自我疏散能力较差的人群占一定的比例。由于建筑体量大,疏散路线迂回曲折,疏散到室外安全区域的路径较长,安全疏散通道及楼梯的宽度和疏散距离等难以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大型超市由于平时经营管理的需要,往往将疏散门锁闭或增加电控装置,降低了疏散门开启的可靠性,使疏散的安全性大打折扣。

1.3 难以形成可靠的防火分区

有的单层大型商业建筑层高较高,屋顶承重结构采用钢梁或钢网架结构体系,设置防火墙或防火卷帘较为困难;有的多层大型商业建筑设有较多中庭,或楼板设有较多开口,形成可靠的防火分区较为困难;有的在建筑物的同一轴线上连续设置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长的防火卷帘,其动作的可靠性降低,若设为气雾式防火卷帘,火灾时其下降和帘面充水等所要求的保障条件更多,可靠性更低。

1.4 排烟的可靠性低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外墙面多为实墙或固定玻璃幕墙,能向外开启的外窗很少,远不能达到规范所规定的自然排烟的要求。即使能达到自然排烟的开启外窗的要求,但由于墙面内外大型广告牌及商场内贴墙布置的大型货架的遮挡,达不到自然排烟的效果。

2 性能化防火的形成与发展

2.1 现代防火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多年来,防火设计规范基本上是用指令性条文的形式给出的。这种规范对每项设计都详细规定具体的参数和指标。例如建筑物的总平面布局、平面布置、防火间距、耐火等级、防火防烟分区、安全疏散、建筑消防设施的设置、装修材料的选用与控制等都做出了具体的条文规定。建筑设计者只能依据所要设计的建筑物的状况,结合本人的实践经验,从规范中直接选定设计参数和指标。现在人们一般称这种规范为“处方式”设计规范,也有人称这种规范为“规格式”规范,或“指令式”规范。

事实上,每座建筑物的建设地点、结构形式、使用性质、高度和体量、火灾荷载、可燃物的性质等情况都不一样,使用者的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按照这种规范统一给定的设计参数所作出的设计方案,并不一定是最科学、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案。 随着城市化发展及生产经营的需要,建筑物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和大空间建筑迅速兴起。根据以往的经验为基础整理制订出来的处方式防火设计规范已难以适应这些新式建筑的需要,工程实践中经常遇到许多建筑物的设计形式是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包括或规范的条文无法解释的情况。

2.2 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

国际上建筑界与火灾科研界的很多人士指出,应当以火灾安全工程学的思想为指导,建立以火灾性能为基础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国内通常称这种规范为“建筑物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简称“性能化设计规范”。建筑物的性能化防火方法涉及性能化防火分析、性能化防火设计和性能化设计规范三个基本方面。性能化防火分析是建筑火灾风险分析的一种形式,它将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通过定量计算,用某些物理参数描述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分析这种火灾对建筑内的人员、财产及建筑结构本身的影响程度,从而为采取合理的消防对策提供基本依据。 性能化防火设计是在性能化防火分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建筑物各种火灾防治系统的设计行动,它将综合建筑物业主的安全要求、建筑物的现场条件和有关的安全规定等,做出建筑物防火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案,并且对各种可采用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评估,从中选出最优的实施方案。

性能化防火分析还可为其他的火灾防治目的服务,例如防火安全管理、火灾安全教育及灭火预案的制订等。性能化设计规范是指导按性能化方法进行建筑防火设计的法规文件,它对进行性能化设计中应当满足的要求、应当遵守的规程和应当注意的问题等作出必要的规定。这种规范对于保证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建筑达到预期的火灾安全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性能化设计方法可使建筑物的防火安全目标、火灾损失目标和设计目标实现良好统一。与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相比,这种设计方法能够大大改进建筑防火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可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大型商业综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基本步骤

完整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过程宜分为设计准备、定量评估和文件编制3个主要阶段。设计准备阶段包括3个步骤,主要是确定防火目的与火灾风险承担人可接受的防火目标,将其作为定量的、具体的损失目标。

1)估价所设计项目的状况、设计参数,并确定在设计过程中的哪一阶段上,需要把防火安全工程师包括进来。

2)确定特定建筑的防火目的(Fire Protection Goals)和火灾风险承担人可接受的防火目标(Acceptable objectives)。建筑物的火灾风险承担人指的是所有与该项目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个人、团体或机构,包括建筑物的业主、股东,乃至某些管理部门的代表,以下将他们简称为承险人。

3)用适当的工程概念量化损失目标,即形成具体的设计目标(Design objectives),以便根据其评估防火设计方案。定量评估阶段也包括3个步骤,主要是对所设置的火灾场景、设定火灾曲线及初步设计方案做出分析。通过对各个初步设计方案的比较和评估,选定最终设计方案。

4)设置火灾场景(Fire Scenarios)和选择设定火灾曲线(Design FireCurves)。设定火灾曲线指的是在所设的火灾场景中,火源热释放速率的变化曲线。后面将利用设定火灾曲线评估在性能化设计中提出的初步设计方案。在SFPE的《工程指南》中,将初步设计方案称为尝试设计(Trial Designs)。

5)评价和修正初步设计方案。这就是说,对于所提出多种设定火灾曲线,至少有一种能获得圆满解决的设计方案,如果采纳这些方案,就可以满足具体的损失目标。

6)分析所提出的一种或几种初步设计方案,从中选定最终的设计方案。文件编制阶段包括2个步骤,主要是对选定方案的设计细节进行详细的审查,并编写方案中涉及的有关设备的技术文件。

7)为所选定的方案的设计过程编制说明文件,包括需使用的资料的说明、检验材料性能的方法说明等。

参考文献

[1]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2001.

安防建设方案篇8

关键词:高层旅业建筑核心筒防烟楼梯间前室安全出口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guangzhou a house plans to build high-rise building for example, from the nature of the building, the core tube elevator and the rooms, before building fire, safety evacuation distance and export, aspects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travel core tube fire protection design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top travel building core tube smoke before the stairs room security exports

中图分类号: TU99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概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因而,高层建筑防火问题已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高层建筑存在防火要求高、火灾扑救难等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阶段、从消防系统的设计阶段就开始着手考虑。因此,正确处理建筑设计中的消防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工程描述:本工程为广州市开发区一栋拟建高层建筑,由于该用地性质为旅业性质,建筑性质为旅馆建筑,建筑高度90米,建筑层数为28层,属一类高层建筑,由于该项目定位为公寓式酒店的功能形式,所以平面设计为塔式而非通廊式。本文仅对其中一塔楼的标准层核心筒进行探讨,讨论其平面设计上消防设计的一些要点。

根据该用地为旅业性质,还有业主将其定位为公寓式酒店,本设计采用塔式建筑的方案,每个塔楼建筑面积均在600以下,该塔楼每层为一个防火分区。经计算该塔楼需要3部客梯,其中一部兼作为消防电梯。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以下简称《高规》)6.1.2 “塔式高层建筑,两座疏散楼梯宜独立设置,当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剪刀楼梯”,疏散楼梯设计为剪刀梯。综合上述设计了标准层核心筒消防报建初始平面方案(图1)。

图1--标准层核心筒消防报建初始平面

初始平面方案思路是:

a.《高规》6.1.2.3 “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

b.一个剪刀梯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

存在问题:该方案分开设置前室,避免了“三合一”前室的通病,但因为该建筑属于公建,根据《高规》6.2.5.1 “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内墙上,除开设通向公共走道的疏散门和本规范第6.1.3条规定的户门外,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和《高规》6.1.3 “高层居住建筑的户门不应直接开向前室,当确有困难时,部分开向前室的户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 ,房间入户门不应直接开向前室;还有,根据《高规》6.1.5 “高层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 ,左边位置两个安全出口距离仅3.5米,不满足规范要求。

根据初始方案存在的问题,作出了标准层核心筒消防报建修改平面(图2)。

图2--标准层核心筒消防报建修改平面

修改平面方案思路是:

a.核心筒右边位置增加防火门,使房间门不直接开向前室。

b.核心筒左边的FM2-乙移后了1.5米,使两个安全出口距离达5.0米。

存在问题:该方案解决了初始平面方案的问题,看上去似乎没有违反规范要求,但消防局的意见是:位于核心筒左边的房间有两个安全出口;但核心筒右边的房间就只有一个安全出口,若要到达另一个安全出口必须经过第一个安全出口,这样就影响了疏散逃生,且该项目作为旅馆建筑,消防疏散要求应比居住建筑严格,消防局不同意该修改平面方案。

根据修改方案存在的问题,必须重新考虑核心筒平面布置,但因为该项目已经到了单体报建阶段,不可能重新设计平面了,只能在原来核心筒的开间大小不变情况下进行修改,这样给设计增加了难度。经过精心推敲,最后设计出标准层核心筒消防报建最终平面(图3)。

图3--标准层核心筒消防报建最终平面

修改平面方案思路是:

摒弃初始方案和修改方案中电梯和楼梯放两边,中间作为电梯间的核心筒布局,采用电梯放中间,电梯间靠边设置,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两个前室的空间,而且电梯间和公共走廊不作为前室部分,从而解决了每个房间都有两个安全出口的问题。

最后,最终平面方案满足了规范要求,经消防局审查通过。

结束语

本文对高层建筑消防设计系统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是本人在近几年的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多发性的问题,与大家的看法或许有不一致之处,仅供参考和探讨。

参考资料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2蒋永琨.高层建筑消防设计手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上一篇:精神文明建设综述范文 下一篇:冬季安全防范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