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财务人员财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8 10:35:27

非财务人员财务管理

非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篇1

关键词:管理人员 非财务指标 披露满意度 研究

管理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者,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人员投入的是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息息相关,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内部关系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管理人员作为企业中一个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行使经营权,负责执行董事会所制订的各种决策,在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人员在企业中通常追求的利益是高额的报酬、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上级的信任和晋升职位(刘利,2008a)。管理人员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管理人员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指标、管理人员待遇、在职消费水平、工资增长指标:(2)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3)企业知名度、影响力指标;(4)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指标;(5)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指标;(6)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指标;(7)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指标;(8)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指标;(9)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10)企业激励机制、股权性质指标;(11)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12)企业形象、信誉、组织气氛、企业文化指标(刘利,2009)。管理人员也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国内外从事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但从事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却非常少,且大都集中在非财务指标运用意义的研究和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构建和运用,系统地进行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难觅踪影。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过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研究。本文从管理人员角度出发,在2008年3月-2009年1月期间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进行了排序研究和分组研究。本研究为实证方式,主要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取得资料,采用的方法是专家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范围主要以东部、中部和南部为主,涵盖了全国东南西北中5个地理位置(刘利,2008b,2009)。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865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调查问卷523份,问卷回收率为60.46%。有效问卷数为51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04%。样本回收公司531家,样本基本分布情况如下:

1 从所调查的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创业阶段企业有64家,发展阶段企业186家,成熟阶段企业197家,衰退阶段企业8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2.05%、35.03%、37.10%和15.82%。

2 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有182家,集体企业112家,民营企业123家,三资企业11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4.27%、21.09%、23.16%和21.48%;

3 从企业上市情况来看,上市公司有195家,非上市企业336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6.72%、63.80%;

4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有192家,中型企业238家,小型企业101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6.16%、44.82%和19.02%:

5 从企业类型来看,生产企业有281家、商品流通企业126家、服务企业12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2.92%、23.73%和23.35%;

从样本的分布来看,样本量已经满足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一、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问卷排序内容转化为数值型数据,录入SPSSl3 0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方法: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计算出管理人员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得分均值,然后进行均值比较(compare means)和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判断这些排序是否具有统计意义。

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

以上是SPSS软件的统计结果。其中企业对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被表达为得分均值,某一类非财务指标得分均值越小,表明这一类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越差,越需要改善披露。经过以上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均值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上述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均值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意义。

上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 管理人员对不同类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有披露满意度之分。管理人员对反映其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由低到高,依次为:(1)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2)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3)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4)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并不高。管理人员对其所关注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并不满意。其中,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非常不满意,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很不满意,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

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不满意,但对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比较满意。在这些非财务指标的披露中,管理人员最不满意的是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企业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程度很不够。

2 并不是越受管理人员关注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就越满意。相反管理人员对其关注程度高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很不满意。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指标的披露、知名度、影响力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优势指标、竞争力指标、生存发展状况指标。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企业组织气氛、企业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稳定性、企业创新指标。对当前状况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与前景指标相同;对当前发展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与长期发展指标相同。

3 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高于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指标;企业激励机制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低于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指标。

4 管理人员对企业稳定性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对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满意度低于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指标。对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和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高于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

二、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差异比较分析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职务、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及分组均值见表2。

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职务、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差异进行分组均值分析发现,不同类别管理人员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是不一样的。

1 从性别来看,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男性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女性管理人员。

2 从年龄来看,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20~30岁、31~4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20~3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31~40岁、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31~4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

3 从工龄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工龄1年以内、1~5年、6~10年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工龄11~20年、20年以上的管理人员;另外,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工龄1年以内、1~5年管理人员的满意度还低于工龄11~20年、20年以上的管理人员。

4 从职务来看,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中基层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高层管理人员。

5 从是否为上市公司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上市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非上市企业的管理人员。

6 从企业规模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

7 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

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创业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创业阶段、衰退阶段企业的管理人员。

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个体因素和企业因素产生了管理人员同一类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职务、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同一类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不仅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职务的管理人员有不同类别非财务指标和同一类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差异,而且不同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有不同类别非财务指标和同一类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差异。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不同企业、不同类别管理人员的满意度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不同企业、不同类别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不高。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男性管理人员、40岁以下的管理人员、工龄5年以下的管理人员、中基层管理人员、创业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非常低;工龄6~10年的管理人员、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非上市企业、衰退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很低;女性管理人员、40岁以上的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工龄10年以上的管理人员、上市企业、大型企业、成熟阶段、发展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比较低。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男性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女性管理人员;40岁以上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40岁以下的管理人员;工龄10年以上的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工龄10以下的管理人员;上市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非上市企业的管理人员;创业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低于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很低。

非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篇2

关键词:民间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91-0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逐步确立了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趋向的渐进改革策略,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民间非营利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民间非营利组织是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主要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合法的法人地位的社会民间组织。在中国主要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活动领域非常广泛,从扶贫救济、赈灾救难到疾病的防治,从控制环境污染到人权保护,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还落后许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财务管理问题是关键问题之一。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一)组织的资金来源不同于营利组织

民间非营利组织不完全依靠从顾客那里获取的服务收入来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会费收入、服务收费、经营收入等。

(二)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

民间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在它的财务中缺少利润指标,这使得管理缺乏系统性,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身的目标难以确定。

(三)组织中的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

民间非营利组织,由于其不存在利润指标,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难以考核评价,因而对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划分的十分明确。

(四)组织的所有权形式特殊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投资者不拥有组织资产的所有权,组织资产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投资者不能收回或据以取得某种经济上的回报,因而民间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也不进行利润的分配,是一种特殊的所有权形式。

二、目前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目前,中国在具体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工作中,所依据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特别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制度缺失,缺乏针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指导理论,并且很多法律、制度体系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中国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主要参照的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还没有一套完善的适合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据调查,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规模普遍比较小,员工人数较少,多数组织的专职员工人数不足10人,工作细分程度比较弱,导致组织的财务体系比较单一,组织内部不重视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建设。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没有规范的账簿,记流水账,没有原始凭证,会计科目设置及会计处理存在随意性,缺乏合理、有效的财务处理程序,会计凭证、财务报表等会计档案不规范,将会费票据、税务票据以及结算凭证混合使用,缺乏财务收支计划,收入和支出管理混乱。另外,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尚未建立健全编制年度预算制度,年度计划和预算完成情况不够详明,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强,甚至不编制年度预算。

(三)会计工作不规范,财务信息缺乏透明度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没有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有些民间非营利组织将其财务信息视为组织的最高机密,使得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得组织的具体情况。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透明度低,严重影响了资源提供者的积极性,降低了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度,缺乏详细的财务信息,容易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从而阻碍了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四)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收支管理不善,有些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不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二是缺少必要的成本分析,很多组织在开展项目时,由于没有盈利的压力,缺乏必要的成本分析,导致项目收益率降低;三是不善于投资管理,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缺少投资方面的专业知识,投资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造成了组织资金短缺、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从而阻碍了组织的正常运营。

(五)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民间非营利组织缺乏专业性的财会人员,不利于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很多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导致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比较低,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同时,财会人员自我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在组织财务管理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给会计造假和会计犯罪提供了隐患。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根本不知道主要负责人的会计责任;部分会计、出纳人员没有会计资格证书,未经岗位培训上岗,对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清楚,未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从而造成了会计账目混乱现象。

(六)自律机制和审计机制不健全

民间非营利组织内部缺乏自律机制,由于组织自身的非营利性,不存在利润指标,使得组织很难对自身的运营活动进行评价,进而缺少组织自律机制,工作人员财务意识淡薄,多数组织缺乏公布组织资金使用情况的意识,不便于组织进行自律和接受外部监督。由于内部制约机制不完善,导致不少民办非营利组织的“一把手”一手遮天,为所欲为,毫无制约。有的民办非营利组织内部制约机制形同虚设,经费支出不透明,存在使用白条和收款收据等现象,严重违反票据管理制度,一些单位存在着“变相”将经费作为“小金库”福利基金等。同时,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局限于每年一次,但年检报告的内容不能反映组织的全部财务状况,且部分审计部门由于审计人员不足,审计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严重的违背了财务审计制度。

三、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与诚信服务

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缺乏运作的法律规范,行业自律缺乏。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民间非营利组织法”等法律法规,使民间非营利组织从设立、运作到注销的所有活动和整个过程有法可依,促进行业自律,实现诚信服务。

(二)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预算制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建立健全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加强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追踪、监督和评价。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基础,使组织各项财务活动有章可循。西方发达国家通常依照国家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组织的收支、财务核算、财务纪律等进行管理,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因此,在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时,既要考虑到已有的财务制度规范,又要结合组织的实际。

(三)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及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批优秀、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作为基础保障,因此,要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还要吸纳一批道德素质高的专业财务骨干,以利于组织的筹资、财务分析工作等。

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对财会人员加强专业业务培训,注重业务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的完成组织的会计记录和核算工作。同时,民间非营利组织还应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树立诚信服务,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民间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工商部门的监管。严格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设立过程。根据设立民间非营利组织法定条件,对从业人员、场地、投入资金等严格把关。二是加强物价部门的监管。应由真正的社会中介专业机构核实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成本,上报物价部门,并接受物价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弄虚作假者给予重罚,从而保证成本的准确性。在算准成本的基础上,根据“略有赢余”的原则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收费标准,并切实检查落实。三是加强财政部门监管。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检查。对从业财会人员专业资格进行检查、对财务部门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单位负责人执行会计法情况进行检查。四是加强税务部门的监管。加强税务登记管理,改变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登记率偏低的现状。加强税收征管,改变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大面积漏征现象。

综上所述,完善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体系还应该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加以完善。同时,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组织自身的自律和提升以及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凌霄虹.浅谈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5).

[2]罗朝晖.詹万玲.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问题浅析[J].审计月刊,2009,(1).

[3]严安.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特点[J].中国总会计师,2007,(3).

[4]周以德.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浅析[J].财政监督,2007,(6).

[5]冯君.浅谈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2009,(12).

非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篇3

关键词:非营利医院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当前我国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监管不力

一些非营利医院的主要领导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对于医院的一些开支情况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规范的报销审批制度。另外,多数非营利医院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制约机制,医院涉及财务的事儿都是医院的领导说了算,没有约束,为所欲为。虽然也有些非营利医院也设立了内部制约机制,但对于医院的经费支出不公开不透明,有些经费支出仅仅作用白条或收据,严重违反票据管理制度,内部制约机制成了摆设。

2.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目的不同

通常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对企业的所有者负责,主要为了完成企业市场化的经营工作,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非营利医院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首先要遵从政府对相关医疗服务的定价,而不得进行无序的市场竞争,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因此,造成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目的不同。

3.非营利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非营利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长期以来非营利医院的所有业务都纳入了国家的计划,医院的管理者不用考虑医院资金的来源及成本,甚至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也不会去考虑。医院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并且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非营利医院已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扶持与帮助,非营利医院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转变以往的观念,强化财务管理,节约成本,增加医院的收入,来满足医院日常的消费和投资需要。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非营利医院的领导一时不能从思想上转变过来,总认为医院如果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就不符合政府起初办医院的初衷,因此,没有形成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4.缺乏健全的成本核算管理

非营利医院缺乏健全的成本核算管理。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不科学,使得医院投资者和决策者不能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投资和发展。目前,多数非营利医院都由政府投资举办,使得多数非营利医院存在体制不健全,资产界定不清的问题。

5.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目前多数非营利医院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自身主要会计责任不够明确;非营利医院在应聘会计、出纳岗位人员时,对其是否有《会计人员资格证书》不重视,造成一些会计、出纳没有执证上岗,没有经过会计岗位培训,更没有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对于医院新旧制度的衔接不清楚,对会计账务处理不清楚,造成会计账务管理混乱。

二、加强非营利医院财务管理的措施

1.非营利医院要明确财务管理目标

非营利医院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追求的主要是社会效益最大化。但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非营利医院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做好医院的财务管理,确定明确、清晰的财务管理目标,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也更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非营利医院要确保稳定发展就必须确定明确、清晰的财务管理目标,在持续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从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非营利医院在确定医院财务管理目标时应从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自身的条件,确定明确的、清晰的财务管理目标。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改进财务管理手段,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医院的领导要重视财务管理,并从业务和人员两方面关注财务管理相关工作,鼓励财务人员的工作,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首先,医院领导在重视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同时,要给其一定的实权。使其从简单的“记账、报账”工作的局限中走出来,并参与到医院的管理当中来,使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发挥真正的水平,并采纳其财务分析结果,对医院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如对于药品的采购或某项投资决策等,通过财务人员对以往财务数据分析、现在市场的分析调查及结合医院自身的情况等提供决策依据,使财务管理发挥真正的水平。其次,非营利医院应改进现在的财务管理手段,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医院的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涉及到医院各项资金的运动和各项经济管理活动,需要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涉及的资金、成本、利润、价格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数据,以实现明确、清晰的财务管理目标。因此,需要医院在配备专业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同时,还应建立通畅的信息流,应用现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使财务管理发挥真正的作用。同时,非营利医院还应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结合现在的计算机技术,推行网络财务,实现财务与业务、部门、社会的协同,实现网上报表、网上审计、网上知识查询、网上信息交换,从而极大地延展财务管理能力,使医院财务管理更系统、更标准、更科学。

3、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一是加强工商部门的监管。严格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设立过程。根据设立民间非营利组织法定条件,对从业人员、场地、投入资金等严格把关。年检也要切实地“检”。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年检来说,特别要注意检验其非营利性。二是加强物价部门的监管。对弄虚作假者给予重罚,从而保证成本的准确性。三是加强财政部门监管。如加强对非营利医院的监督检查。一是对从业财会人员专业资格的检查;二是对财务部门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监督检查;三是对单位负责人执行会计法情况的检查。并根据《会计法》赋予财政部门的职责权限,对会计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四是加强税务部门的监管。加强税务登记管理,改变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登记率偏低的现状。加强税收征管,改变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大面积漏征现象。加强税务稽查,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打击偷税行为。

4.加强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

控制医院成本,关键在于加强各成本发生环节的监管。一是要加强折旧及大修理成本的监管。加强设备购置和大型修缮的可行性论证,降低采购和维护成本,控制折旧及大修理成本;二是加强物流环节的成本控制。包括采购环节成本控制、储存管理、领用消耗监管等,重点是加强二级库存的消耗监管;三是加强人力成本的监管。合理配置医院人力资源,控制人力资源费用的发生,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四是加强公共成本的监督。落实各项成本支出责任和管理责任;五是加强现金流的监管。认真编制医院现金流量预算,充分利用医院现金流,降低财务费用成本。另外,非营利医院要做好成本的考核与评价。要有效地控制成本,就必须强化成本考核,以评价成本控制效益,奖惩成本控制责任人员。成本控制应体现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不能形成时间脱节。事前控制的重点应把握成本的预测和计划,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制定成本控制计划,实行成本归口分级管理及责任成本控制;事中控制的重点应加强成本的核算和控制,采用制度、定额、管理措施、预算、会计手段控制成本;事后控制的重点应强化成本的分析和考核,及时揭示成本差异,明确责任,纠正偏差,考核绩效。

参考文献:

[1]王国生.《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张纯.《非营利组织理财》[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国家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4]程薇主编.医院会计与财务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宋琳,宋玲.浅谈医院财务管理与监督的措施[J].现代商业,2009;2

[6]朱秋燕,黄建堂.非营利性医院成本核算初探[J].现代医院,2008;8:3

非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篇4

企业财务管理者群体对财务管理组织文化的形成和维持非常重要,财务管理组织文化是通过财务管理者进行传播的。那么,企业财务管理者所体验到的财务管理组织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它是通过什么样的内在心理机制对财务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财务管理领导者应如何消除来自财务管理员工的反作用力以使财务管理组织文化变革更为有效?对企业财务管理领导者来说,只有了解财务管理员工如何解读他们目前所面临的财务管理组织情境、已有经验和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境,才能持续发挥财务管理组织文化在财务管理中获取竞争优势的积极作用。

每个企业财务管理者都会从自身经验出发对其所处的情境进行解释,即意义建构。意义建构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者个体和财务管理组织两个层面上。当财务管理者发现财务管理组织中不符合以往认知的事物,财务管理者就会利用经验挖掘造成认知差异的线索,然后提出一些合理的推测来解释线索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新认识。企业财务管理组织在面对不熟悉的环境时,也会对新事物进行意义建构,试图认清、理解新事物的意义,指导财务管理行动。企业财务管理组织中各财务管理者的互动和沟通是实现财务管理组织意义建构,形成财务管理集体意义的主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某些财务管理者会充当主要的意义建构者,通过意义赋予、引导财务管理组织中其他财务管理者的意义建构方向,企业的创始人和财务管理领导者对财务管理组织文化的构建往往影响深远。

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的领导者应当有意识地建立财务管理组织文化价值观,并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将这种价值观传递给财务管理人员,然后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财务管理组织文化价值观的匹配来加强财务管理组织文化建设。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文化形成通常起步于财务管理组织的内外环境,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的领导人对环境信息的意义建构过程,不但决定了财务管理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还运用自身占优势的正式权力和沟通互动渠道,对财务管理组织成员的意义建构过程施加影响,使管理层期望成为财务管理组织所有成员集体认知和行动的导向。

财务管理员工在最初进入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时,头脑中几乎没有关于该财务管理组织文化的任何景象,对该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文化也不太了解,但他们可能由于过去的经验和信念而拥有与当前组织完全不同的文化。一方面,为了避免文化冲突,企业财务管理组织会尽可能选择与组织的信念和价值观相一致的新财务管理员工;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组织也会在新财务管理员工入职之后,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化过程来增强其文化的相似性。正式的社会化过程包括结构化的培训项目和激励机制,非正式的社会化过程主要包括日常工作中组织成员间的沟通交流等。无论哪种途径,目的都是促进个人与组织文化价值观的匹配,从而增加财务管理组织成员的组织认同。一旦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成员形成了对组织价值观、规范和前景的一致感知,即共识时,就表明共享文化已经存在了。只有当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成员拥有了共享文化时,才能被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组织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而企业财务管理组织内部借助关键事件而开展的创造故事和讲故事行为,就是财务管理组织有意识表达和传递共享文化的方式。

非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篇5

一、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简述

目前,我国的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企业集团要想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让整个企业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求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心进行内部控制。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还能够合理的额分配资源,达到节约资源的效果,减少企业投入的成本。另外,企业集团通过制定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案措施,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使用,达到将企业资金合理利用,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只有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使企业正常发展,不断进步。

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心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企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行深化改革,财务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在财务管理中心内部控制工作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目前为止,有些企业在对财务管理中心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没有一个比较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导致了对企业的相关财务进行预算的时候不够全面,缺少统一性预算。另外,在企业进行公司重新组合的时候,企业最关注的是本身的经济效益,在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制定的时候,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的,根本不会考虑到制度内部存在的矛盾问题,那么久很难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集团没有一个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目前,有些企业的员工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由于一时疏忽出现了数据上的错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就会将错就错,这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还会给整个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另外,还有一些财务管理者,由于自己的一些贪念,在数据上会造成一定的虚假,这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究其原因,还是企业没有一个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造成的。

(三)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足,具有非常专业的技术人才才是硬道理。在企业集团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其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但一些问题也就随之而来,目前,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都不高,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由于自身的能力不高,导致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经常出现问题,这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足

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由于受到公司制度的影响,其内部审计结构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一个负责人领导的,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比较强的利益关系,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就会出现独立性不足的局面,那么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就会导致监督管理制度逐渐失去作用,这是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的。除此之外,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授权授信也没有进行统一管理,因此,管理单位在设置上非常容易出现职能交叉的现象,导致分工不明确,管理效率大大降低。

三、企业集团实现财务管理中心内控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集团要想不断地发展进步,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也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集团的规模也日益增大,但是一些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因此,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管理中心内部的控制。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应用,并且节约企业的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在落实行动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实时监督,避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错误或者失误,促进企业集团最优化发展。

(二)不断地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一个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具有非常专业的人才才是硬道理,目前,企业集团非常缺乏专业的人员,导致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不高,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集团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的提高其工作能力;实行鼓励政策,并且还要赏罚分明,提高工作人员的警惕等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只有将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企业才能很好的进行内控。

(三)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企业集团内部进行控制,将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的马虎,有时候会出现数据错误的情况,如果及时发现并改正,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所以,企业就要不断的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保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实时监督,避免出现失误或者错误的情况,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另外,企业还要不断地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并且要求相应的审计部门加大力度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最后,还要确保企业集团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并且要求其是透明的,只有这样,企业集团才能不断的发展进步。

(四)加大制度建设力度,规范业务流程

企业集团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一定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其中,财务公司的规章制度可以分成公司治理,业务管理两个大的方面,在一般情况下,业务流程可以分成流程管理和业务管理两个小的方面。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为了能够对其进行更好的控制,企业一定要制定严格的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手册的建设。内部控制手册都是由关于内部流程的文件组合而成,由此可见,不断的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流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措施。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非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篇6

关键词 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349-01

财务问题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党群干群关系。在当前形势下,探索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根据目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1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对集体经济的积累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人员不能自主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会计有对本村一切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的职能和监督的权利。实际上,会计的职能作用在逐渐减弱,对村集体资金的使用存在盲目性;有的村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随意开支,坐收坐支现象严重。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导致村级经济活动及其财务成果得不到真实、准确、全面的反映,造成了财务管理上的漏洞[1-4]。

1.2 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缺乏民主监督的代表性

通过调查发现,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制度尚未完全贯彻落实。一是村民理财小组未经民主选举产生,从而失去了相应作用。二是部分村民主理财人员不按规定理财,不认真履行职责,起不到监督的作用。三是部分村不按规定开展民主理财活动。四是财务公开落实不到位。

1.3 农业生产投入不足,非生产性开支过大

一是以村内道路、桥梁硬化、安全饮水、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因资金投入不足,得不到有效的建设与维护,既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又产生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二是收支失衡,支大于收,非生产性开支过大。 有的村集体收支严重失衡,村干部在花钱时未充分统筹规划;有的村集体经济条件尚可,部分村干部公款吃喝玩乐,有的利用职务之便借公济私,有的以外出学习考察、招商引资为由,到处游山玩水,挥霍浪费,在群众中影响极差[5-7]。

1.4 集体资产大量流失,债务居高不下

近年来,一些地方集体资产的管理还相当薄弱,以致造成集体资产的大量流失,譬如部分集体资产被贪污挪用、随意改变权属或无偿占用、低价承包变卖等。不仅使集体经济遭受了损失,同时也引发党群、干群矛盾,增加了农村不稳定因素。而且由于多种因素,村级新账旧债日积月累数额越积越大,债务越垒越高,已形成了村级的沉重包袱,既阻碍了农村工作的有效开展,又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1.5 财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缺乏培训,财会人员的政策水平与业务素总体水平偏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无法适应新业务的需要。并且迫于压力,会计人员往往会屈从于村干部的意志,而忽略相关法规,导致开支的随意性较大。

2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

造成当前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要切实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从如下若干个方面入手。

2.1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农村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建立财务制度是搞好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必须严格执行农业部、财政部新颁布的相关法规与制度,并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会计工作,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常态化。

2.2 强化民主理财小组监督,加强民主管理

民主理财小组要严格履行程序,加大审核监督的力度,保证开支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理财人员要增强责任感和民主意识,真正代表村民行使监督权。要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与程序,对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进行民主决定。要进一步健全理财活动,每月召开1次理财会议,对村收支进行理财。理财时,由村主要负责人组织实行,并解释理财小组提出的疑问,对审核后的单据加盖民主理财专用章,并且签字。

2.3 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村非生产费用实行总量控制

根据农村经济规模大小、人口多少、收入高低,对各村差旅费、招待费、办公费等非生产性费用由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核定标准,进行总量控制,且非生产性费用与村干部工资、奖金挂钩。同时,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切实解决农民行路、饮水、用电、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发展生产、兴办基础设施或进行重大项目的投资,需要向银行或外单位举债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研究提出方案,并积极落实。

2.4 加强村组集体资产管理,妥善化解村级不良债务

针对农村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组债务居高不下的现状,群众反映强烈。应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认真搞好资产的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工作,对财务进行彻底全面的清查,以防集体资产流失。对现有的资产、债权、债务按照发生时间、数量、经手人、债务人、债权人等情况进行分类,登记造册,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收缴和偿还。建立新增债务台账,实施动态管理。完善债务申报、责任追究制度等,防止不良债务发生。

2.5 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应择优选用财会人员,改变财会人员工作依附性强的状况。同时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从而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2.6 加强检查监督

一是要制定和执行检查制度。对每个办事处(或镇)每年至少随机检查2个村。逐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增加村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建立科学检查评比标准。要重点检查评比领导是否重视、制度是否执行、责任是否明确、工作是否规范、群众是否满意等。对管理不规范、搞形式的村,采取措施责令整改。三是要建立意见箱和回音箱。要使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有倾诉之处,履行自下而上反馈的功能,以不断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提高财务管理的实效性,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7 推行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可提高农村会计核算的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对集体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从而防止资产的留失。

3 结语

综上所述,必须高度重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科学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4 参考文献

[1] 蔡荣富.当前村集体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福建农业科技,2011(1):97-98.

[2] 贾宗武,赵栓文.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0(20):57-58.

[3] 陈树杜.村级财务管理问题浅析和建议[J].现代农业,2008(9):61.

[4] 周琰.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农业经济,2003(2):47.

[5] 田中禾,南星恒.村级财务管理模式选择[J].农村财务会计,2003(12):33-37.

[6] 许日明,李菁.浅谈如何搞好村级财务管理[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3(12):30-31.

非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篇7

【关键词】村级组织村级财务产生界定

一、村级组织的演变与村级财务管理的产生

村级财务管理体制渊源于。体制是三级所有(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因而设立三级财务,而村级财务由原大队财务脱胎而来[1]。这种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性质的财务体制已不可能适合于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就不可能再通过原有的村级财务管理活动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不可能为农民的增收减负提供制度保障。现行的村级财务仍在沿用财政部、农业部颁发的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上世纪80年代初,在广西出现了第一个村民自治组织的雏形以后,村民自治管理体制日益成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直到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村民委员会制度得到完善、发展。特别是从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的普遍推行以来,更使得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显得重要和关键,村级财务管理也随着农村外部环境的变化有了巨大的变化[2]。真正意义上的村级财务管理并不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而是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财务管理活动,简称村民委员会的财务管理,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村级财务管理。

村民委员会是一种独立于其他政治或经济组织的自治组织,是一个市场独立的产权主体,它独立参与市场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村民委员会的经济管理职能不仅体现在对本村现存财产和资金的管理,而且还体现为对本村各种财产资金的运营及获得收益的管理。在各种市场经济活动中,村民委员会代表村民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主要是全体村民的收益最大化和村民社区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村级组织(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产权主体,从而也就产生了独立的村级财权和村级财务管理。

所以,村级财务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是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出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反过来,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又是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性基础。村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种形式,村级财务管理既是对全村所有经济事务、资金往来的管理,又是村民委员会机构对其本身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所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职能。村级财务管理是对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自治组织内部的资金运用的管理,包括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营运、资金分配等环节,是保证村级组织的高效运行,为村级组织和全体村民创造更高收益的一种财务行为。因此,从村级财务管理的这一概念和村民委员会的管理职能来看,现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1996)并不适合于村级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必须从村级财务管理的实践需要出发,重新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以满足村级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

二、村级组织管理与村级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村级财务管理的性质,村级财务管理范围可分两大类[3]:1.公共财务。公共财务是村级财务的基本内容。要建立村级公共财务预决算制度。其收入范围有政府财政预算安排的村机构人员经费补贴、用农业税附加方式代替村提留的收入、“一事一议”集资收入、政府财政支农专款、村企事业上交收入等。其支出范围有村机构人员、办公、业务开支、村级公共公益事业经费、“一事一议”的公共事业或公共工程投入、政府财政支农专项投入(包括村配套资金)等。2.集体资产财务。主要是对集体资本投资、集体资产租赁、集体土地征用或批租、集体土地租赁、集体经营土地等收益和分配的财务管理。其中公共财务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方式进行,从财务预算的角度来加强村民委员会的收支管理,而集体资产财务可以从村民委员会为资金所有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管理,真正体现财务管理的各种职能。无论是公共财务还是集体资产财务都要涉及到村民委员会这一村级组织作为市场利益主体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资金的使用和资金产生利益的分配。所以,本文对村级财务管理的内容仍然是以把村民委员会作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利益微观主体和以盈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为基础,通过村级财务管理行为最终追求这一村级组织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村级财政管理与村级财务管理的异同

尽管村级组织既有行政管理的职能,同时也有经济管理的职能,但它并不具备财政管理的职能和特征。第一,村级组织或村级自治组织并不是一级国家政府,它是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所以,它不具有财政主体的特征,从而也就不具有利用国家所赋予的权力来强制实施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第二,从村级组织的资金来源来看,村级财务管理也与地方财政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税费改革之前,村级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村提留和财政转移支付,以及村级的筹资筹劳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税费改革之后,村级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农业税附加、财政转移支付和一事一议等。这些资金的来源并不是通过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规定,以财政收入的形式而产生的,而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分配的结果,有些也是村民委员会通过资金的使用而获得收益分配的结果。再次,村级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等许多重大事项都要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委员会来共同协商决定,也就是说涉及村内的所有重要事宜都需以村民或村民代表的共同商议,以村务公开的形式昭示全村村民。另外,村级组织的日常性的规则和制度也通过村级组织的村民章程来确定,显然与财政活动的管理具有较大的差异。最后,村级组织或村民委员的管理职能尽管涉及到村级的公共管理和资金管理,也就是说既有行政性的职能,也有经济性的职能,但不管哪一种管理都要通过村民章程的约定或村民会议的商议。第五,涉及公共预算财务管理和集体资金的财务管理,这也完全与财政活动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不同,村级财务管理不仅仅包括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还有生产活动和关系、交换活动和关系、消费活动和关系等市场经济所包容的所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4]。为此,对村级组织的资金管理不能笼统地称之为村级财政,否则,既搞混了财政的概念和本质,也弄错了村级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本质,澄清村级财政与村级财务管理的称谓是非常重要的。P>

四、村级财务管理不同于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

村级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尽管是一个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它又有许多与非盈利组织不同的地方。非营利组织是在公众支持下为实现公共目标而存在的组织。其经营目的在于社会利益而不是单个人或组织的经济利益,其最大特征是不以盈利为目标。非营利组织收入可来源于接受民间捐赠和公共部门支持,但其主要来源是自创收入。自创收入的基本形式是业务收入,即非营利组织为实现其社会使命而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服务收费。除慈善组织外的非营利组织都可以向其服务对象收取一定的费用形成业务收入,以扩大收入来源从而更好地提供服务。自创收入也包括投资收入。非营利组织所获取的资金,在运用于实现其社会使命的具体项目之前,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投资,获取投资收益,实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5]。

从非盈利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上就可以看出,二者的财务管理是有差异的:首先,从财务管理主体的组织形式来看,非盈利组织是通过法律认可并注册的法人机构,而村民委员会尽管也是自治性组织,但从法律上来讲,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界定和划分。其次,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来看,非盈利组织仅仅是对资金的预算管理,谈不上资金运营,因为不存在资金的大量筹集,并不全面参与市场经济的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等活动,而村民委员会却从市场经济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充分地参与,其财务管理活动要充分地发挥筹资、运用和投资的各种职能,充分追求资金的收益最大化。最后,从资金使用的目的来看,非盈利组织主要通过资金的使用来增加社会总体的福利,是为社会利益而进行各种资金的投资和使用活动。而村民委员会则是从本村全体村民利益的角度出发,通过恰当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来达到资金收益的最大化,最终为本村村民谋福利。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村级财务管理与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混同起来,必须要准确界定村级财务管理活动的性质和范围。

五、村级财务管理不同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

村民委员会是村集体资产(包括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管理者,是村集体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村的集体资产属全村居民所有,是全村的公共资产。村民委员会作为村级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代表机构,能够代表全村村民,运用村级资产,根据村级组织发展的需要,及时筹集资金,恰当组织村级公共资产使用收益的分配,是本村公共(集体)资产完全意义上的所有者代表。而村集体经济是社区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一种经济实体,是公司或企业,是完全意义上的法人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由村民委员会以村公共资产投资形成,所以,村民委员会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投资人,二者之间是投资和被投资的关系,也是所有和被所有的关系[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同时又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也规定:本制度适用于按行政村、自然村或原生产大队、生产队设置的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以下称村合作经济组织)。村办企业执行行业企业财务制度。这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我们现在谈的村民委员会的前身,所以,从二者的组织形式上来看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组织,同样其财务管理也是具有很大的区别,财务管理沿用的制度规定也是完全不同的。村级财务管理仍然沿用1996年财政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尽管这已经不能适应村级组织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则适用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

村级财务管理的产生似乎是比较久远的,但真正意义上的村级财务管理仍然是从我国村民委员会管理体制的普遍实施为开端,所以,完全意义上的村级财务管理是村民委员会的财务管理。而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界定是建立在把村民委员会看作一个处于行政性政治组织和盈利性组织之间的特殊组织的基础上。特别是随着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巨大变革,村民委员会是一个介于市场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之间的中介组织,所以,它必须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利益主体,从而通过村级财务管理行为来实现村民自治组织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正是本文意旨的村级财务管理。[论*文*网]

参考文献:

[1]李泽峰.农村财务公开与民主理财理论和实践[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

[2]游祥斌,彭磊.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起源、发展与问题探析[Z].2009.

[3]王观楚.完善村民自治下村级财务管理机制[Z].2009.

[4]张双文,何新民.相关利益者理论与财务绩效的关系[J].财经科学,2003(2):11-15.

[5]张彪.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策略[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1):82-84.

非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篇8

1.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都是由国家控制,及时在财务活动中出现了一些风险,都是国家承担,因此医疗卫生企业管理人员缺乏财务风险意识,他们认为,只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财务制度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非常大,一方面是受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环境下,医疗卫生企业财务活动日益复杂,很多的财务风险是管理者无法遇见的,加之管理者对于财务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风险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对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更加稳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财务人员的行为风险

财务人员的行为风险是企业在开展财务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财务风险。财务人员在企业中长期工作,对于企业各方面的规定都比较熟悉,而且自身拥有第一手的财务资料,因此财务人员很容易为了个人利益,作出一些损害企业发展的事情。医疗卫生行业的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经营与发展也需要很多的财务人?T的支撑,因此其财务人员的行为风险依然非常大。这种风险一方面是由于财务人员制度道德所致;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财务风险并不是主观行为,而是由于工作失误造成的经济利益的损失,进而引发财务风险。

3.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医疗卫生企业内部的财务监控机制不完善,缺乏财务风险费相关的制度,使得工作人员对于财务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随意性非常强,无形中增加了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控制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流程不科学,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在医疗卫生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分离,这为财务人员行为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财务风险不断提升。

4.对资金管控不重视

医疗卫生行业的财务费风险很大一部分来自资金管理,因此医疗卫生企业应该加大对于资金的管理与控制,然而,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企业对于资金管控不重视。医疗卫生企业的管理者把大部分的经理都放在了增加经济效益上,他们更加注重如何增加营业收入,宁可多花钱打广告也不会拿出资金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因此,医疗卫生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比较低,影响了财务活动,增加了财务风险。

二、如何应对医疗卫生行业财务风险

1.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企业也开始市场化,及时是公立医院也开始走市场化之路,因此,医院需要自担风险,为了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医院管理人员应该提升风险意识,管理者一定要意识到只要风险发生了,那么医院就会承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该提高对于风险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在医院内部,应该积极宣传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让全体员工都提高风险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降低风险,监督财务工作,一旦发现风险,及时汇报,采取有效措施把防止风险发生。

2.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育力度

会计人员的行为对于财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为了防止会计人员的行为带来的财务风险。医疗卫生企业应该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降低由于专业水平不足造成的财务风险。另外,还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视,设置培训机会,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防止财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带来的财务风险。在招聘财务人员的时候,要加强对于财务人员道德水平的了解,如果道德水平低,那么及时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再高都不要录用。

3.完善内控体制与风险方略

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上对财务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首先,应该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有针对性的制度,保证制定能够真正的执行,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让制度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降低医疗卫生行业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其次,因该提升财务制定的科学性,保证制度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再次,应该增加财务制度的全面性,防止制度漏洞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损害医疗卫生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财务风险。

4.强化医院的资金管控

上一篇: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范文 下一篇: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