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范文

时间:2023-09-15 04:43:48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ianji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 (TEDA) Biomedicine Industrial Park by applying the SWOT analysis model.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EDA Biomedicine Industrial Park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d experiences of developing this industry from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n analysis regard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TEDA,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ts development.

关键词: SWOT;泰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Key words: SWOT;TEDA(Tianji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rea);biomedical industry;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127-02

0 引言

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医药领域,世界70%左右的生物技术成果应用于医药领域,生物医药占世界药物市场的9%左右[1]。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一,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2]。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医药产业处于高速增长期,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各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在此背景下,泰达的生物医药产业也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契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以后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前景。机遇面前,我们需要更好的了解外部环境对泰达生物医药产业所能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构成的约束条件,并及时掌握产业赢得竞争的要素和妨碍产业赢得竞争的因素。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泰达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应用SWOT模型分析其发展态势。

1 SWOT模型

SWOT模型分析是指通过调查,将组织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劣势因素(Weaknesses)、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威胁因素(Threats)罗列出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加以分析,从中得到相关结论[3]。

2 泰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2.1.1 区位优势 泰达位于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位置,毗邻港口,临近北京。随着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国内外医药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产业要素相对聚集的区域进行投资和发展,泰达以其优势的地理区位,可以融入到以北京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并参与产业分工。

2.1.2 产业发展基础雄厚 泰达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国家级沿海开发区之一,至今有二十五年的历史,已成为中国北方加工制造业中心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地。泰达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所有国家级开发区之首,成为中国投资环境最好的、成功发展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7年6月天津与国家科技部签署合作协议,在滨海新区共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泰达作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重要的起步区域,在医药产业的规划、培育和创新等方面都做出积极的努力,为该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泰达聚集了全球众多知名企业,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九大支柱产业之一。政府在土地、厂房租金、能源贴费、税收和财政扶植等方面都给予了鼓励支持。“十一五”期间,泰达生物医药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5.7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8%,高于全区工业平均增速[4]。

2.1.3 产业初具规模 截至目前,泰达生物医药类企业达到280家,外资企业约75家,内资企业约200家,形成了生产制造以外资企业为主,研发创新以内资企业为主的聚集特点[4]。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是泰达医药产业的主体。以诺和诺德、葛兰素史克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企业;以中新药业、金耀集团为代表的中医药企业;以凯莱英、药明康德为代表的CRO服务企业;以西门子、哈那好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企业全面发展,在泰达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格局。泰达有全球最大的胰岛素制剂与灌装工厂、亚太地区最大的医用透明质酸生产基地以及现代中药产业园区,在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具备了优质的发展环境。多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处于全国前列,如:胰岛素、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原料药维生素B1、花箐素等。泰达积累了大批处于产业化阶段的研究项目,涵盖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在企业的生产设施及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是天津医药企业集中区域。

2.1.4 创新要素、资源的不断集聚,带动了泰达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 泰达聚集了包括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亚历山大孵化器、生物医药研发大厦、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中新药业现代中药产业园、天大科技园在内的一批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和转化机构。同时,拥有药物发现、药物分析测试、生物药中试、分离精制、候选化合物筛选、化药制剂中试、临床前药物评价、临床研究等10余个公共技术平台,平台建设与国际接轨,配备了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降低了企业新药研发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为吸引优势项目、加快创新药物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药物研院、天津科技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校也均已将部分校区迁至泰达,提升了泰达的人才培育水平。创新体系的要素之一是人才。泰达现拥有20多名两院院士,70多名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200多名创业型高级人才,其中8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占天津同期入选总量的75%,7人被评为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领军人才”。泰达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4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3个,累积博士后202人,承担国家和市级课题超过百项,部分课题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创新体系的建设,加速了研发资源的集聚。一方面,海内外研发机构纷纷落户泰达。另一方面,海外留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创业,也推动了泰达生物医药研发机构的集聚和发展。

2.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2.2.1 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高起点、高水准的技术平台建设和具有长期竞争力项目的联合攻关方面的能力不足,能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科研项目数量少,具有原始创新的重大项目数量少。泰达本地龙头企业缺乏带动作用,产业规模受到局限。

2.2.2 资金匮乏 生物医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市场进入的门槛高,一般投资者望而却步,而企业和金融资本的投资活跃度也较低,致使企业的开发和经营活动受到制约。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等限制,使其在研发投入力度不够,技术创新仍多数以政府投入为主,数量有限,影响了企业发展。

2.2.3 技术市场中介缺乏,专业技术平台利用效率低 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技术中介机构的全过程服务。泰达现有中介服务机构大都以举办大型技术市场交易会、科技成果洽谈会等形式进行科技成果推广,会议规模较大但收效甚微,仅起到沟通作用,在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此外,企业咨询、注册、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体系缺乏,由政府搭建的专业公共技术平台没有完全发挥服务作用,区内企业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2.2.4 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 在一个区域产业发展中,产学研都是知识积累点,这些点相互连接,就可以形成一个知识链,对整个区域创新能力提高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泰达生物医药已初步形成一条产、学、研创新链,但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沟通并不紧密,信息交流不够充分,也因企业的保守发展及科研机构的长期发展格式受到制约。科研机构主要关注学术成果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忽视了科研成果的应用性,没有考虑企业的需求,致使产、学、研结合脱节。

3 泰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建议

根据SWOT模型分析,提出SO、WO、ST、WT战略,见表1。

3.1 加强宏观引导,发挥政府协调作用 应高度重视和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和创新,加强战略性的统筹管理和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技术平台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整合优势技术力量,加强沟通和协调,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及传统产业的改造方面集中有限财力、物力重点支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且对泰达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产业化项目。

3.2 加大对原始创新的支持力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当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是最具代表性的创新研究,也是泰达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最好的生存之道。因此,要加强对原始创新性药物的支持力度,在研发经费、专利、税收等方面给予系统的支持。此外,应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

3.3 培育优势骨干企业,拓展生物医药市场 积极推动医药企业资产重组,鼓励优质资产和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聚,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医药产业集群。通过资源整合集聚,发挥整体优势,进一步促使优势产品的形成,培育一批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为入区企业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工作。

3.4 注重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创新―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研发能力代表着区域生物医药发展的实力和水平,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处于核心地位。应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与区内企业的结合,共建研发机构、实验室,形成开放、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加快信息在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提升企业对于生物医药前沿技术突破的监控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强企业横向技术交流,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和共享。鼓励企业通过联合攻关、双向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外生物医药技术研究机构的合作。

3.5 加强技术市场中介的建立,鼓励建立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 应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咨询公司、市场推销公司、战略管理公司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尤其鼓励海内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机构入区,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人才流动、技术交流、行业展览及产品推广等全方位服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建立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发挥其在市场调查、信息交流、咨询评估、行业自律、知识产权保护、资质认定、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水平,激励科技创新,促进生物医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3.6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加快促进科研模式的创新,科研模式由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变,形成以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变科技成果重书面形式为重市场份额;形成利益驱动和风险驱动机制,确立企业技术投入、研究、开发和市场销售的中心的地位。为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和决策机制;为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及投资者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信息,有效的进行商业化运作,充分利用各类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为确保科技信息的传递及时、准确、高效,搭建好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健全的“科技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于丽英.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态势及其效应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9,(28):72-76.

[2]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3]于良芝,陆秀萍,付德金.SWOT与图书馆的科学规划:应用反思[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2):17-22.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2

波特五力模型医药行业竞争环境发展战略

1波特五力模型简介

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M.E.Porter)教授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形成了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的理论。根据他的观点,在一个行业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进入者、现有竞争者、替代品、供应者和购买者。其中,潜在进入者、现有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威胁属于外部竞争,也称作水平竞争;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属于内部竞争,也称作垂直竞争。

这五种竞争力量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医药行业竞争环境做出分析并对其发展战略进行探究有重要意义。

2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口绝对数量增长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国家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以及大病保险等新医改政策的驱动,我国已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8,255亿元,同比增长21.7%。根据中国医药行业分析报告,2012 年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083.26 亿元,同比增长19.79%。医药行业产销规模的稳步上升进而带动了行业利润增速的继续回升,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731.68 亿元,同比增长19.84%。2013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趋势。虽然我国医药行业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行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

2.1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上。

2.1.1从行业总产值分析,产业结构目前仍以化学医药工业发展为主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中药产业和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制药业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2.1.2我国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具有疗效明确,价格低廉的特点,大多数已经列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处方药市场为仿制药的天下,新药特药相对较少,重复生产导致同一通用名称的药物其生产厂家有数十个,独家产品少,药品质量得不到国际认可。

2.1.3医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近7000家医药企业中80%为中小型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区域分散、集中度不高等现象。自2004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制对医药生产企业实施GMP认证,药企的创办和管理受到严格限制,近年来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龙头企业。

2.2创新能力匮乏。主要表现为原研能力无法赶超跨国医药企业。在跨国公司垄断全球医药市场的背景下,原研药依然居市场主导地位,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药物却屈指可数。纵观全球研发领域,投入前10 位的跨国医药企业每年投入新药的研发费用平均占销售额的17%,而我国的医药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很多医药企业长期依赖仿制药盈利,由于研发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3核心竞争力不足。综合实力无法与跨国医药企业抗衡。多数跨国医药企业创办较早,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凭借技术优势建立了强有力的行业学术地位,我国医药企业缺乏的正是雄厚的资本、前沿的品牌和过硬的研发技术。当今世界排名靠前的外资医药企业窥伺中国的巨大市场,无不想在中国分一杯羹,这使本土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

2.4医疗体制不完善。我国医疗体制不完善的现状导致以药养医的现象长期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和百姓看病难、药品贵的问题需要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寻找出路。

3我国医药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1潜在的进入者。医药行业是朝阳产业,具有投入大、利润高、风险大等特点。高回报率这一大利好让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看好这一市场。医药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关系民计民生,进入壁垒也较高。进入者必须面临规模经济的考验,若以低投入进入,则产品和市场得不到保证;若以高投入进入,市场需要培育期,短期回报率不能达到预期。同时,由于顾客对药品质量和品牌忠诚度不同,新加入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攻克这一壁垒,树立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往往会以前期亏损为代价。另外,在进入医药行业时,如果没有自己的分销渠道,也会面临进入障碍。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公司-医院,这种传统分销渠道的特殊性导致新加入者在选择和建立分销渠道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行业内产品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限制了新加入者对产品的选择,没有特殊优势的产品也无法赢得竞争。国家行政干预、药品招标限价政策、对新建厂房的GMP技术要求等都限制了新加入者的进入难度。

3.2现有竞争者。截止2013年8月,国内共有医药生产企业6980家,其中80%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规模与资源上势均力敌,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药品创新缓慢导致药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药企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战和服务战,市场增长缓慢。与此同时,跨国医药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模式与本土药企建立联系,凭借美誉度较高的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认可,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3.3替代品。药品属于特殊商品,其替代品属于新技术或新机理的产物。一种新药从研发、临床试验、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使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且可能面临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替代品对医药行业竞争威胁不大。但国内过多的专利期外仿制药品成为国外原研药的替代品,以相同机理、价格低廉对原研药物造成威胁。

3.4供应者。医药产业所需各种资源和设备,包括原辅料和生产设备等,受到国家能源价格调控的影响。近年来能源危机使得医药用原辅料价格不断提升,源头生产企业的价格提升导致药品生产企业固定成本提高。例如中草药的能源稀缺,滥采滥伐导致稀有中草药能源匮乏,原料药价格受市场需求影响不断提高,在不调整成药价格的情况下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利润不断降低。因此原辅料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后向一体化或更换供应商等战略调整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3.5购买者。医药生产企业的购买者主要有药品批发企业、医疗机构药房和零售药店等。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家,根据国家对药品流通两票制的规定,药品从生产企业直接流向药品批发企业。近年来,药品批发企业逐渐形成战略联盟,规模化、集团化趋势明显,如国药控股、华润医药等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在市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市场份额逐年加大,在与药企谈判时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我国现有医疗机构100万余家,零售药店42万余家,这些药品终端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与药企讨价还价时也占有绝对优势。

4医药行业发展和竞争战略探讨

4.1资源整合战略。针对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分散、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等现象,应通过企业自上而下的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产业内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集团企业,将化学药物、中成药、生物制药等领域进行专业化分工,集中化生产经营,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优势产业群体。通过兼并重组,中小医药企业可以避免与大型企业在市场上发生正面冲突,避免在直接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同时获得大型企业资金和先进技术扶持,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通过兼并重组,大型企业加速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竞争优势直接扩大市场占有率。针对医药行业供应商和购买商的垂直竞争,具备实力的药企可以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战略,深入供应源头产业和购买终端产业,建立价值链战略联盟,对供应方提高货源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交货时间,对购买方提出的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从而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核心优势,创造最佳效益。

4.2差异化战略。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如何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差异化特性,使顾客偏好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医药行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课题。实现差异化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4.2.1产品差异化。在生产同类产品时,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变剂型剂量、改变给药途径等方法实现差异化,形成竞争优势。

4.2.2品牌和服务差异化。在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通过高度个性化服务和专业化营销模式实现差异化。医药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与人类心身健康息息相关,组建一支专家顾问式服务团队尤为重要。

4.3创新战略。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医药创新。医药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目前,真正有效而且安全的药物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技术,我国在知识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虽然原研药物少,但模仿创新能力较强。

4.3.1发展高仿制药。发展非专利药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强项,在未来若干年也是医药企业的首选。高仿的好处是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我国是制药大国,但不是制药强国,从低端仿制、高端仿制到完全创新,这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日本从低仿、高仿到最后独立创新,经历了40年。我国进入高仿阶段后,未来几年产品会越来越多,技术也不断积累,可以为独立创新研发打下良好基础。

4.3.2发展中药。我国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临床辨证施治已有几千年历史,《本草纲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中医药典籍流传至今,具备成熟的经典方剂。医药行业应重视我国独特的中医药优势,将其开发成符合临床需求和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药物,提高在国际新药研发中的竞争能力。

4.3.3集中于特殊领域。目前新药研发热点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领域,随着社会压力和人口老龄化加重,对精神心理疾病、老年病、流行病、计划生育等需求量巨大的药物应当引起重视,因此在这方面的新药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5结语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医药巨头纷纷加快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医药行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威胁,本土医药企业应当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合理树立战略目标,发挥竞争优势应对挑战,推动我国医药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64.

[2]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医药行业分析报告[R],2013,(2):I.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3

关键字:医药销售企业;营销模式;核心竞争力;广西

中图分类号:F719.0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2-0125-04

医药销售产业是当今世界极富活力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特殊产业。中国医药销售产业自新世纪以来发展迅猛,10年来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3%。据统计,2011年全国医药商业销售市场为8600亿元,其中全国医院用药规模约5500亿元,零售市场约为1950亿元,总产值达到15500亿元左右[1]。本文以广西部分医药销售企业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分析了广西医药销售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广西医药销售企业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西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包括中成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包装材料、卫生材料为主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基本满足人民用药需求的城乡医药流通网络。2011年,在全区医药制造工业中,162家企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62.3亿元,与2000年比年均增长16.7%。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医药工业主要指标排序中,广西销售收入排第18位,利税排第14位。广西医药总产值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57%[2]。根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15年,广西医药工业将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增加值达128亿元,实现利税32亿元[3]。然而,近年来随着医药流通领域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医药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广西医药销售企业在完成利润持续增长的同时增速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

(一)销售点分布不合理,行业集中度较低

一是经济较发达的市、县销售网络多,而一些偏远城镇、山区销售网络少。二是针对三级、二级医院的医院终端覆盖能力比较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农村的医疗机构,全区范围内的覆盖能力却相当薄弱。三是国际国内知名大型销售企业布点少。从市场占有率看,国内销售收入前10名企业在广西的销售份额仅为2%左右,广西医药销售企业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对提高医药销售产业集中度的作用不明显。四是零售药店规模小。近几年来仅大中城市就有数十家零售药店被淘汰出局,规模和实力上的悬殊使零售药店在与大、中型医院的长期市场份额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市场管理仍不规范,行业形象较差

一是制药行业本身定位不准,品种趋同严重,往往是同个临床适用症同一个剂型有众多替代品,造成销售行业严重的恶性竞争。二是药品生产领域供过于求,流通经销领域秩序比较混乱。部分销售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还纷纷标贴虚高药价、使用带金促销方式或通过高额回扣来促销,导致行业不正之风盛行,药价虚高。三是有的医药代表在药品促销中行为不规范,在药品营销中采取商业贿赂等做法,不仅增加了病人和政府的医疗负担,而且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行业形象。

(三)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高

一是缺乏药剂师,营销资源没有掌握在企业手里,一旦业务员流失或跳槽到竞争对手处,会给企业造成直接甚至长期的伤害,对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以及市场的长期、稳定占有极其不利。二是医药销售管理人才缺乏,对零售药店、医院药房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服务水平不高,难以形成竞争力。三是药品营销方面的基础人才奇缺,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药学方面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又缺乏营销技能,导致药品市场营销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医疗机构和医生将其小团体或个人利益与药品营销活动密切挂钩,排斥利薄药品,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给医药企业在经营理念、市场开拓、品牌维护、促销执行和服务等方面造成诸多的障碍与困难。

(四)营销模式相对落后,现代化进程缓慢

一是市场定位不够准确,营销成本大量浪费。医药企业为了抢占市场,竞相开发出各种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例如,买一送一、发放优惠券和体验卡、会员卡等。然而,在花哨的营销策划中大量增加了成本,其价格竞争优势也会相应丧失。二是营销轨道存在偏差。有的医药企业在电视、电台、杂志和报纸等大众媒介上大打虚假广告,欺诈广大患者和消费者,虽然销量有所增长,但对销售企业有百害而无一利。三是推广手段单一。大部分医药企业采用人际沟通的推广手段,缺乏一种整体性的推广途径,很难起到规模化的效应。四是缺乏国际市场经验,医药营销现代化进程缓慢。一个不能与市场发展趋势同步的营销企业注定会逐渐丧失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

二、新形势下广西医药销售行业发展的特点

(一)行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近年来,全区各地医药企业紧紧围绕改革与发展两大目标,不断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和重组步伐,市场机制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推动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医药行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平均递增15%左右;实现利润年平均递增约20%;中成药产量翻倍增长;技术创新带来产品结构优化,随着“仿创结合”战略的落实,有技术特色和品牌的名牌药品越来越多,尤其是中药品牌潜力巨大。

(二)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企业效益上升。医药行业进入百强企业的销售规模底线由2006年的5.80 亿元提升到2011年的10.23亿元。从广西医药企业销售规模看,超过亿元的有6家,医药销售实力较强企业(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为52亿元,占广西全行业的40.86%,其中排名前10位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28亿元,占广西行业的25.30%,占百强企业的35.71%。百强企业利润总额为2.86亿元,其中前10位利润合计为0.95亿元,占行业利润的40.56%,占百强企业的33.20%。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逐步加大,行业规模效益优势进一步凸显。

(三)零售终端争夺愈演愈烈。近年来,医药零售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销售规模逾120亿元,其增幅稳定在15%-18%左右。广西医药零售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零售连锁10强企业的门槛已突破4000万元关口。2011年以来,零售市场虽然保持了增长态势,但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加剧。平价药房的冲击,抗生素限售令的实施以及药品分类管理的提速,加剧了零售市场的竞争。此外,企业发展面临区域分割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加之治理商业贿赂终端费用减少,药品降价等因素加剧了企业经营难度。而唯有注重品牌、管理、深度服务的理性市场竞争和差异化经营,才是医药零售业赢得市场空间并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农村消费市场稳健起步。随着国家“两网”建设试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正在推进与快速发展。农村市场的开拓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启动内需、寻求医药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医药经济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区14个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均实现较快增长。2011年,广西有11个市增幅超过20%,其中增长较慢的梧州市,其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739.5元,增长14.4%。2010年全区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中,对农村销售额为8.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4%。2012年将继续保持这一增长态势。

(五)需求呈现多层次格局。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实施,覆盖我国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日渐完善。一些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国产普药及新药仍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OTC药品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用于治疗、预防新的传染病、常见流行病药物、消、保健药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海洋药物成为挑战常规化学药物的新品种,市场消费呈现多层次的格局。

三、提高广西医药销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当前,广西医药销售行业面临的总体形势较为有利。医药工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医保制度有序推进,国际对植物药日益重视,为以中药为主体的我区医药工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但是我区医药工业行业创新能力弱、产品水平不高、企业规模小、筹措发展资金困难、利用外资规模不大、技术滞后;同时还要面临国内中成药产业发展竞争激烈,国外药品生产企业利用其先进产品和强大资本不断挤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压力,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加快调整和振兴步伐,努力提高广西医药销售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更新观念,开创医药营销工作新局面

众所周知,市场营销是通过相互交换和承诺,建立、维持、巩固与消费者及其他参与者的关系,以达到实现各方利益的目的。目前传统的销售观念正逐步被新的营销理念所代替,树立健康的现代营销理念,其关键是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营销价值观,即以产品、服务质量竞争为主,价格竞争为辅的现代营销理念。一是始终强调非价格竞争,包括通过产品的质量、性能、专利、品牌、款式、包装等各种促销活动来吸引顾客,达到在企业竞争中取胜的目的。二是提供优质的服务,服务竞争正是应对传统的营销竞争模式的变革,也属于非价格竞争的范围,其核心是要求企业为顾客提供更好、更有特色或者更能适合顾客各自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种竞争。三是采取集中管理与推广,协调平衡公共关系,促进市场消费需求的改进,强调部门和员工密切协作,从而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二)紧紧抓住医改给医药销售行业带来的机遇

新医改政策给我们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了营销新思路,我国新医改的规划是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随着各级政府投入增长和全民医保的逐步实现,医药行业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速,预计未来10年全区卫生费用整体上将增长2.5倍,年均增长约13.5%。同时,农村医疗市场增长将快于城市,农村医疗机构、社区医疗机构将会成为改革之后市场急剧扩容的方向,未来10年农村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长介于16%-25%之间;大病统筹医疗市场容量未来10年将有15倍以上的扩容速度。因此,即将实现全覆盖的城镇居民医保、社区医保、农村医保市场将吸引更多医药销售企业的关注,潜藏着巨大的市场增量,对医药销售企业来讲,未来需要不断的深化网络覆盖能力。同时,新医改对医疗机构的约束度将明显提高,推动医药销售行业规范化、市场化。

(三)加强行业管理,从政策上加大对医药销售企业的支持力度

销售政策是一项引导性、激励性销售措施,其目的就是促进销售,给销售带来增长保障。销售政策是销售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策略与措施。对于医药销售企业而言,由于医药产品关系到国计民生,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对营销模式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是长期的、累积式的。同时,医药企业构建与政府部门、商业公司、医院医生等的稳定健全的网络关系,对于医药企业的营销具有良好的辅助功能。因此,从政府层面来讲,应从政策上对医药商业企业各种形式的兼并、重组、联合加以支持和引导,卫生、药检、物价等政府部门要实施正确、有效的引导和调控。只有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管理基础,销售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

(四)扶持自主品牌,做大做强我区医药企业和产业

营销的最高目标是建立目标顾客与社会认同,形成有竞争优势的品牌。目前,广西壮瑶医药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正骨水、云香精等30多种中成药已经形成品牌,行销国内外市场。一是进一步加大现有产品及品牌的整合力度,筛选一批疗效好、市场潜力大的产品进行重点培育;二是以产品信誉好、经济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优势企业(如三金药业、桂林西瓜霜等)为核心,通过兼并、重组等措施迅速提高其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加强各级政府的宏观导向作用,分层次制订品牌培育计划;四是鼓励一批优势企业利用产品技术的优势开展海外业务,促进医药企业走出国门,逐步推进广西中医药的国际化。通过各方面形成共识,支持医药产品的品牌建设,逐步做大做强我区医药品牌和企业。

(五)加快销售企业规模发展,推进医药流通领域国际化的进程

从企业层面来讲,医药商业实质上是一个分销总通道,所有医药销售企业可视为一个大的物流企业。未来医药商业企业的发展趋势是从区域型垄断到全国布局,从内生增长到外部并购,形成规模化、渠道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龙头企业拥有更强的资源优势。广西现有的医药流通企业在规模化、营销地区全国化、流通技术和设备科学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等方面,同发达省市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抓住机会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兼并、重组,发展超大规模的医药物流企业。可以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以物流中心为平台,与制造商和药品零售商等下游企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供应系统,形成相对稳定的产销联盟,提高药品分销效率,同时,大幅度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医药流通领域国际化的进程。

(六)积极推进医药产品市场开拓和经营销售方式的创新

目前广西医药市场基本的商业模式没有大的变化,但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商业模式不会维持长久。广西医药流通领域最缺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既缺少医药物流管理系统,又缺少医药物流网络体系、增值服务。要鼓励支持医药集团利用现代物流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推进产品销售、原材料采购的电子商务化;通过销售、连锁配送、各种有效终端销售方式等的有机结合,构建强大的药品销售物流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促进产品的进出口,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抓住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名优、特色医药产品创造条件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将这些资讯以固定格式累积在数据库当中,在适当的时机,以此为平台进行广泛地营销传播。

(七)合理调整营销企业的布局,适应当前医药零售市场发展需要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医药零售市场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更新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医药零售业户也应当不断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发展,随着医药零售市场的变化,淘汰落后的零售业户,新增符合条件的医药零售业户成为市场发展的大趋势。目前,随着新型医药营销模式的不断完善,医药物流架构的逐步形成,农村医药零售网点布局也应当随之有所调整和进一步完善,应统筹谋划、科学布局、合理调整,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医药零售业户分布不均衡等突出问题,使之能够与医药销售行业发展保持同步变化,才能真正使得整个农村医药零售市场呈现出规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八)大力加强销售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渠道的销售管理水平。

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市场存在这样的现象:最好找的是营销工作,最容易失去的也是营销工作。客观地分析,目前,广大医药企业营销人才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影响员工敬业度的因素很多,总体来说,有六个方面的关键要素,分别是:人员因素、工作因素、薪酬因素、机遇因素、规程因素、生活质量因素,究其原因是中小企业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机制。同时,各商业公司作为医药企业的分销商,其所具有的库存、运输以及促销功能对于医药产品的销售同样具有促进作用,等等。因此,医药销售企业要加强人力储备,合理构建销售团队;要关注业绩评价系统、培训系统、薪酬系统和激励系统,提高渠道的销售管理水平,推动整个医药行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以实现医药销售市场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2011年中国医药行业工业销售统计:综合册上[M].北京:医药出版社,2012:6.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2011年中国医药经济预测――第22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会专题报告[R].广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2011:106.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4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现状;策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现代化卫生保健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医学体系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2]。中医药教育走向世界是中医药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引起各方重视,但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仍然存在难以摆脱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束缚的问题,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除此以外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仍然无法摆脱“中医人才中不中、西不西”的问题,影响本专业人才的综合质量。在这一背景下,为面向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人才支持,就必须积极探索将中医药引入医学全球化系统中的方法与路径。因此,在中医药全球化发展的浪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并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道路,这一问题备受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加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而使得中医药领域逐步走入全球化发展的崭新层面,与西方医学理论的交流、协作也更加密切,这一点通过中医药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可见一斑。有调查数据显示[3]:国际社会近年来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舞台上的覆盖面不断扩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有大量的中医药专项合作协议,并将中医药技术快速推广至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各个领域中。除此以外,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医药教育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有关报道中指出,近十余年以来,国际上的中医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成立,不同规模的中医药教育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国际主流教育学界也开始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的全球化目标实现,大量国家与地区的正规大学中已经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本科教育专业,中医药对外教育也逐步自传统模式下的散、乱、小状态向着主流化、规范化、学历化、本土化的方向繁荣发展。正是由于中医药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因此对中医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医药高等院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并输送专业性、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做好对全球化趋势的应对工作,将中医药专业的发展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个全新的增长点,从而为中医药专业的快速发展赢取更加广阔的前景与市场。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挑战

现阶段全球化的发展多局限于经济层面,东西方文化领域的融合程度仍然比较有限,各个国家与地区缺乏学术专业的交流沟通[4-5]。具体到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当前中医药专业所涉及到的国际性科研合作项目较少,所开设课程覆盖不够全面,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本专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导致国际舞台上对中医药重要医学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全面,进而也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培养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除此以外,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在外语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外语实力尚无法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导致中医药教育难以以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渠道深入开展。特别是中医药教育事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异常密切,在中医药领域中大量的中医专业术语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哲理,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存在比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展开全球一体化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将这些关键词汇的渊源传播推广出去,由于难以秉其全意,从而导致中医药关键理念的传播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问题在于:在推进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医药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解决中医药标准化方面的问题。但中医药理论客观上来说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即便近年来在中医标准化进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推进速度仍然比较迟缓,严重滞后于教育事业一体化的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在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的标准化建设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以及本土化进程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中医药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策略

1.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积极应对教育教学体制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培养一批具有市场性发展眼光且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6]。为满足这一目标,从专业设置的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当瞄准多元化的发展诉求,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使专业设置与配置更好的为教学、研究、医学、社会服务。同时,教育教学的整体体制应当自应试模式逐步过渡至素质模式,以此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使其能够在国际化发展市场中赢得竞争实力。从这一角度上来说,中医药高等院校必须着眼于对师资力量的提升,稳定教师队伍水平,将外语语言、传统文化等内容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对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发展[7]。

2.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在将中医药推向全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医药中传统文化理念与全球医学领域发展标准的结合,必须着眼于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统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标准机制,才能够使本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才流动更加通畅[8]。作为我国医学领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精髓”,中医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为积极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必须主动制定标准,规范市场,以促进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应当重视对中医药专业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将原本生僻枯燥的中医药理论应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与融合,从而方便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点的理解。此外,高等院校还应当结合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理论发展需求,展开标准化的教材编写工作,严格落实已制定标准,从而确保中医药高等教育以一种健康且规范的方式积极发展。

3.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在高校办学体制开放化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接受东方、西方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在校园中实现东西方不同科技、学术的交流与沟通。那么,如何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其一,将外资与外智引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形成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所谓的不出国门留学的理想状态;其二,鼓励有条件与资质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方法,与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医学院校强强协作,展开科研、教学等方面融合策略的探究工作,以加速国际化进程。

4.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在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中,必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对办学观念进行优化,拓展教育教学事业,以“三个面向”为基本原则,力求能够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发展定位等方面实现进步。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尝试对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专业设置范围进行拓展,以“大中医药”为基本范围,纳入包括药品、化妆品、保健用品、康复保健、临床医疗、预防医学、种植加工等在内的相关产业,着眼于培养可适宜于不同专业需求的中医药高等人才,更好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市场多向性需求相契合。

5.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从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实施方案上来看,中医与西医并重发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同时在有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并肯定了中医药专业在重大疾病防治、卫生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背景下,国家政策针对中医药专业的发展形势是非常光明的。在这一背景下,为深化对人才的培养,可关注如下几点措施:其一,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培养预防专业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人才[9];其二,深化对中医药领域专科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凸显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与优势;其三,加强对专业交流型人才的培养,使中医药与西方医疗理念的进一步融合与协作[10]。

6.正确处理中医药教育全球化中现代与传统的对应关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发展中所蕴含并积累起来的宝贵的医学财富,吸取了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众多精华与精髓。中医药成果以及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都深刻地体现了民族特色。但在将中医药教育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结合的背景下,全球化、现代化的技术内容势必会对传统中医药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对其成果与教育教学经验、内容所产生的震动及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医药教育事业为了谋求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体系方面积极面向世界,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但如何才能够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背景中充分发挥中医文化科学技术的特长与优势,避免这些特长与优势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这一点必须引起中医药教育人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中医药教育继承传统并传播文明的过程中,必须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创造全新的知识与文化,以创造并形成极富民族特色且有鲜活生命力的全新中医药科技文化,以实现对自身发展实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价值。本文系统分析了全球化发展视阈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同时也客观阐述了在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挑战,进而结合全球化影响,对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策略进行论述,包括重视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标准制定中体现主动权;促进办学体制的开放化发展;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培养所需人才这几个方面,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5

关键词:生物制药;发展概况;现状;趋势

生物制药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对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制药从最初出现到现在的蓬勃发展,已经经历了40余年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生物制药经历了包括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1 国际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自从美国发明了生物技术以后,该技术就迅速被应用到新型药物的研制上,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自1971年世界上第1家生物制药公司诞生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并将此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内容。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生物制药产业市场广阔,但是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和欧洲。

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发源地,又是首次应用该技术的国家,美国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方面领先于世界各国。美国目前已有超过1 000家的生物技术企业,约占世界总量的2/3;生物技术市场资本总额超过了400亿美元,每年的科研经费超过了50亿美元;已经成功研发出30多个重要的治疗药物,正式投放市场的生物工程药物也达到了40多个。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癌症、糖尿病、肝炎等疾病的治疗方面,给社会创造了极大的价值。

欧洲在生物制药方面整体落后于美国,但是发展迅猛。英、法、德、俄等国在开发研制和生产生物药品方面成绩斐然,在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甚至赶上并超过美国。如俄罗斯科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莫斯科妇产科研究所及俄罗斯医学遗传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近年来在研究和应用基因治疗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日本在生物制药产业上也发展较快,并将生命科学相关的产业作为21世纪重点扶植培养的产业,从而能够增加同美国和欧盟等的竞争力;同时重点展开生物信息技术及纳米生物技术等的基础研究、疾病相关遗传基因及其产生的蛋白质结构研究等,以“基因新药”为目标来推动日本的生物技术产业。目前,日本已有65%的生物技术公司从事于生物医药研究,部分公司的技术实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日本之外的其他亚太国家在生物制药产业方面也发展较快,尤其是澳大利亚、中国、印度等国家在政策引导下,不断吸纳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在世界范围的市场正不断拓展壮大。

2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全国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了200家,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近10年来,我国开发出了一大批新的特效药物,解决了过去用常规方法不能生产或者生产成本特别昂贵的药品的生产技术问题,这些药品对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性、内分泌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疑难病症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明显低于传统药品。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发展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当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当前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不断建立国家级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

3 生物制药业发展趋势

3.1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同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服务组合在一起,方能发挥高效作用优势。当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2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

将生物医药技术从科研转向产业化生产是科研的重要目的,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得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得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状况。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同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自身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生物制药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将技术较强的研发内容分包给具备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来完成,充分发挥小公司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发新药,大大提高新药开发效率,使新药研发周期缩短,实现技术与资金互补。

3.3生物制药新兴技术将不断应用于产业发展

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满足医药水平提升的要求。我国通过不断参与国际前沿生物发展课题来提升科研水平,如在人类基因组和功能基因方面参与到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药物相关基因药理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基因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制药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会不断应用到产业发展当中来,从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显文,马清钧.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2007(1):16-31.

[2]文淑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1):92-96.

[3]张蕊,田澎.生物制药产业现状分析及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0(5):107-111,117.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6

壮医药是广西特色民族医药,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壮族在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规范文字,长期以来,壮医药主要在壮族地区民间流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才开始对壮医药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医药相比,壮医药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临床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医疗卫生服务参与程度,还是药物研究开发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促进广西壮医药快速发展,缩小与其他民族医药的差距,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值得业界认真探讨的问题。

1 后发优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

后发优势是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探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提及较多的一个概念。“后发”与“先发”相对应,均是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的描述。先发国家或地区是指现代化起步较早、先行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后发国家或地区是指与先发国家或地区相比,现代化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通常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因此,任何时期总是有先发国家或地区与后发国家与地区之分。后发优势就是后发国家或地区因后发而具备的先发国家或地区不具备的一种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最早是从经济学领域提出来的,同样,医药卫生领域也存在后发优势的现象,后发优势理论对民族医药的发展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2 壮医药后发优势因素分析

根据后发优势理论,与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苗医药等相比处于落后状态的壮医药,属于典型的后发者,因此拥有多种后发优势,目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2.1 发展意识的后发优势

发展意识是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当人们没有发展意识时,再好的机会也没用处,他们只会安于现状而不会去谋求发展。只有当人们普遍感到生存的危机和生存条件的差异后,才会表现出强烈的发展意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以及壮医药工作者十分重视壮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20多年来,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投入工作,使无文字记载,仅在民间流传的壮医药登上了我国传统医药的大雅之堂,成为我国民族医学中3个具有代表性的医学体系[1]。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正抓紧进行壮医药发展的立法,同时加大对壮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广大壮医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异常高涨,这些都将成为壮医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壮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2 发展理念的后发优势

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的典型,如藏、蒙、维吾尔、傣、苗等民族医药的发展历程,为壮医药提供了大量可供学习、借鉴的成果、经验和教训。壮医药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既有的理论成果,认真吸取先行者的经验、教训,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尽最大可能避免其他民族医药曾经犯过的战略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尤其是可以在总结其他民族医药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更加有效的壮医药发展政策。有了借鉴的条件和途径,这就为创新打下了基础,借鉴和创新是重要的后发优势之一,这是一个共性。

2.3 发展机遇的后发优势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不但是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且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1部委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对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壮医药在多年发展积累的基础上,适逢国家出台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这将为壮医药加快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2.4 人才培养的后发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延续医术,以致一度曾陷入萧条。20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成立部分民族医学院校,如1956年内蒙古医学院成立后开设了中蒙医系;藏医药教育虽然起步较早,如旧西藏政府曾开办以藏区各地寺院僧人为学员的“药王山利众医学院”,但藏医人才培养非常有限,直到1959年成立了“拉萨市藏医院”,才以医院为依托开展藏医药师的培养。广西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壮医药挖掘、整理,于1985年开始招收中国医学史壮医药方向硕士研究生。2002年秋季,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广西中医学院开始招收首批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本科生。2005年,广西中医学院成立了壮医药学院,加大壮医药人才培养的力度,目前已招收了四届壮医本科生。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广西中医学院获得民族医学(壮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使壮医药成为继藏医药、蒙医药之后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数不多的民族医药,为壮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2.5 执业资格认定的后发优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我国于1999年11月正式举行了首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标志着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起步较晚,至2007年底,仅有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实施了医师资格考试。经过努力,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正式批准广西2008年开展中医类别中医(壮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意味着壮医药从此有了“合法身份”,必将对壮医药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2.6 区域地位的后发优势

广西是既沿边又沿海的西部省区,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对内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对外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中国-东盟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交流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根据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的研究,壮族及壮侗语系民族(布依、傣、侗、黎、水、仫佬、毛南族)与东南亚的泰、老、掸、岱、侬等民族有着历史文化上的渊源关系,是同源异流的民族。东南亚壮侗语系十几个民族共约有9000万人口,从物质文化来看,壮侗语系各民族有很多共同之处,因而壮医药容易被东盟各国接受、认同并加以推广。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将为壮医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2.7 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

俗语说:“川广云贵,地道药材。”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广西中草药物种基源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2位,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千种以上。主产或特产于壮族地区的壮药资源如罗汉果、肉桂、八角、金银花、蛤蚧、蚺蛇、葛根、天花粉、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朵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特别是田七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已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广西已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中成药,如正骨水、云香精、中华跌打丸、金鸡冲服剂、鸡骨草丸、炎见宁、三金片、百年乐、大力神等,多是在壮医验方秘方或其他民间单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提高而成。这些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中成药功效显著且不易仿制,因而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丰富的药物资源将成为加快壮医药发展的可靠保证。

2.8 人口众多的后发优势

在我国民族医药体系中,有些民族的医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由于主体民族人口少,分布地域狭窄,限制了其使用与发展。壮族是一个有着1500多万人口的民族,人口众多,分布地域辽阔。壮族群众历来喜欢运用壮医药防病治病,壮医药服务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和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壮医药挖掘、整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壮医药将成为壮族地区医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壮医药的发展。

2.9 制度建设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把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自治区于2007年成立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18个有关部门参加的自治区中医药工作厅际协调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全区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目前,广西正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制定法规、政策,早日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和《关于加快广西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及发展规划,健全中医药和壮医药管理体制,加强服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构建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发挥中医药和壮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大力提高全区中医药和壮医药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保持和发挥中医药和壮医药特色优势,打造广西中医药和壮医药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养生保健特色品牌。日益完善的制度建设必将为壮医药发展创造活力。

3 发挥壮医药后发优势的思考

上述壮医药后发优势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潜在优势;同时,壮医药也面临着许多不利条件,如起步晚、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后发劣势。因此,壮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的平台,克服“后发劣势”,实现壮医药的跨越式发展。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壮医药要实现后发优势向现实的转变,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处于“追赶”状态。要追赶,就要有领导、有组织,不能任凭自身发展。而且,如果这种追赶若是重走先发展者所走过的道路,那将永远摆脱不了落后的状态。因此,政府在壮医药发展过程中必须起主导作用。政府可以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上集中各种知识和信息,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加以贯彻,使壮医药的发展速度更快一点。

3.2 善于学习,扬长避短

对先发者的学习、借鉴和模仿,是后发优势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但这种学习、借鉴和模仿,决非完全照搬和机械复制,它是在吸收经验、汲取教训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模仿。因此,善于学习、扬长避短是壮医药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

3.3 大力创新,积极进取

所谓创新,是指新事物的引入而产生的新变化,可分为观念、理论、科技、制度等创新。创新对后发优势的发挥格外重要。多数具有强劲势头的后发实力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营造和发挥后发优势,关键要将创新作为后发优势的灵魂[2]。壮医药要发挥其后发优势,必须把创新作为推动自身快速发展、缩小差距的决定性因素,着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和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诸国本.中国民族医药散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7.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7

壮医药是广西特色民族医药,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壮族在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规范文字,长期以来,壮医药主要在壮族地区民间流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才开始对壮医药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医药相比,壮医药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临床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医疗卫生服务参与程度,还是药物研究开发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在现有基础上促进广西壮医药快速发展,缩小与其他民族医药的差距,为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值得业界认真探讨的问题。

1  后发优势的概念和内涵概述

后发优势是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探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时提及较多的一个概念。“后发”与“先发”相对应,均是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状态的描述。先发国家或地区是指现代化起步较早、先行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后发国家或地区是指与先发国家或地区相比,现代化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通常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因此,任何时期总是有先发国家或地区与后发国家与地区之分。后发优势就是后发国家或地区因后发而具备的先发国家或地区不具备的一种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最早是从经济学领域提出来的,同样,医药卫生领域也存在后发优势的现象,后发优势理论对民族医药的发展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2  壮医药后发优势因素分析

根据后发优势理论,与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苗医药等相比处于落后状态的壮医药,属于典型的后发者,因此拥有多种后发优势,目前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2.1  发展意识的后发优势

    发展意识是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当人们没有发展意识时,再好的机会也没用处,他们只会安于现状而不会去谋求发展。只有当人们普遍感到生存的危机和生存条件的差异后,才会表现出强烈的发展意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以及壮医药工作者十分重视壮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20多年来,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投入工作,使无文字记载,仅在民间流传的壮医药登上了我国传统医药的大雅之堂,成为我国民族医学中3个具有代表性的医学体系[1]。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正抓紧进行壮医药发展的立法,同时加大对壮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广大壮医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异常高涨,这些都将成为壮医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壮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2  发展理念的后发优势

我国民族医药发展的典型,如藏、蒙、维吾尔、傣、苗等民族医药的发展历程,为壮医药提供了大量可供学习、借鉴的成果、经验和教训。壮医药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既有的理论成果,认真吸取先行者的经验、教训,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战略,从而尽最大可能避免其他民族医药曾经犯过的战略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尤其是可以在总结其他民族医药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更加有效的壮医药发展政策。有了借鉴的条件和途径,这就为创新打下了基础,借鉴和创新是重要的后发优势之一,这是一个共性。

2.3  发展机遇的后发优势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不但是各族人民健康的需要,而且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1部委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对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壮医药在多年发展积累的基础上,适逢国家出台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政策,这将为壮医药加快发展创造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2.4  人才培养的后发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主要靠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延续医术,以致一度曾陷入萧条。20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成立部分民族医学院校,如1956年内蒙古医学院成立后开设了中蒙医系;藏医药教育虽然起步较早,如旧西藏政府曾开办以藏区各地寺院僧人为学员的“药王山利众医学院”,但藏医人才培养非常有限,直到1959年成立了“拉萨市藏医院”,才以医院为依托开展藏医药师的培养。广西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壮医药挖掘、整理,于1985年开始招收中国医学史壮医药方向硕士研究生。2002年秋季,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广西中医学院开始招收首批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本科生。2005年,广西中医学院成立了壮医药学院,加大壮医药人才培养的力度,目前已招收了四届壮医本科生。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广西中医学院获得民族医学(壮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从而使壮医药成为继藏医药、蒙医药之后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数不多的民族医药,为壮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支撑。

2.5  执业资格认定的后发优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我国于1999年11月正式举行了首次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标志着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建立。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起步较晚,至2007年底,仅有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实施了医师资格考试。经过努力,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正式批准广西2008年开展中医类别中医(壮医)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这意味着壮医药从此有了“合法身份”,必将对壮医药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2.6  区域地位的后发优势

广西是既沿边又沿海的西部省区,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对内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对外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中国-东盟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交流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根据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的研究,壮族及壮侗语系民族(布依、傣、侗、黎、水、仫佬、毛南族)与东南亚的泰、老、掸、岱、侬等民族有着历史文化上的渊源关系,是同源异流的民族。东南亚壮侗语系十几个民族共约有9000万人口,从物质文化来看,壮侗语系各民族有很多共同之处,因而壮医药容易被东盟各国接受、认同并加以推广。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将为壮医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2.7  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

俗语说:“川广云贵,地道药材。”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广西中草药物种基源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2位,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千种以上。主产或特产于壮族地区的壮药资源如罗汉果、肉桂、八角、金银花、蛤蚧、蚺蛇、葛根、天花粉、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朵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特别是田七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已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广西已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中成药,如正骨水、云香精、中华跌打丸、金鸡冲服剂、鸡骨草丸、炎见宁、三金片、百年乐、大力神等,多是在壮医验方秘方或其他民间单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提高而成。这些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中成药功效显著且不易仿制,因而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丰富的药物资源将成为加快壮医药发展的可靠保证。

2.8  人口众多的后发优势

在我国民族医药体系中,有些民族的医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由于主体民族人口少,分布地域狭窄,限制了其使用与发展。壮族是一个有着1500多万人口的民族,人口众多,分布地域辽阔。壮族群众历来喜欢运用壮医药防病治病,壮医药服务有广阔的需求空间和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壮医药挖掘、整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壮医药将成为壮族地区医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壮医药的发展。

2.9  制度建设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把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自治区于2007年成立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18个有关部门参加的自治区中医药工作厅际协调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全区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目前,广西正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制定法规、政策,早日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和《关于加快广西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及发展规划,健全中医药和壮医药管理体制,加强服务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构建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发挥中医药和壮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作用;三是大力提高全区中医药和壮医药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保持和发挥中医药和壮医药特色优势,打造广西中医药和壮医药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养生保健特色品牌。日益完善的制度建设必将为壮医药发展创造活力。

3  发挥壮医药后发优势的思考

上述壮医药后发优势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潜在优势;同时,壮医药也面临着许多不利条件,如起步晚、基础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等后发劣势。因此,壮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的平台,克服“后发劣势”,实现壮医药的跨越式发展。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壮医药要实现后发优势向现实的转变,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处于“追赶”状态。要追赶,就要有领导、有组织,不能任凭自身发展。而且,如果这种追赶若是重走先发展者所走过的道路,那将永远摆脱不了落后的状态。因此,政府在壮医药发展过程中必须起主导作用。政府可以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上集中各种知识和信息,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加以贯彻,使壮医药的发展速度更快一点。

3.2  善于学习,扬长避短

对先发者的学习、借鉴和模仿,是后发优势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但这种学习、借鉴和模仿,决非完全照搬和机械复制,它是在吸收经验、汲取教训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模仿。因此,善于学习、扬长避短是壮医药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

3.3  大力创新,积极进取

所谓创新,是指新事物的引入而产生的新变化,可分为观念、理论、科技、制度等创新。创新对后发优势的发挥格外重要。多数具有强劲势头的后发实力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营造和发挥后发优势,关键要将创新作为后发优势的灵魂[2]。壮医药要发挥其后发优势,必须把创新作为推动自身快速发展、缩小差距的决定性因素,着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和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诸国本.中国民族医药散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7.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8

关键词:医药制造业 竞争态势 战略选择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重较大幅度上升。据统计,制造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84.6%下降为2001年的78.6%,降低了6个百分点,而医药制造业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由2.1%上升为3.2%,提高了1.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在我国整个制造业中的地位正在逐步提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制药企业总体创新能力有限。创新是医药行业的命脉。医药行业的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健康不断面临着各种新疾病的威胁,医药行业必须不断拓展自身开发的领域;二是细菌和病毒的变异使传统药物的疗效降低,这就促使人类加快药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医药行业又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产业。由于医药行业一直面临着不断创新的巨大压力,因此医药企业就必须得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发达国家医药业将销售额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亿美元以上。而我国2003年的医药产业的总产值是1200亿人民币,不如国际制药巨头默沙东公司一年的产值,而我国整个医药工业的研发投入,几年来都只能在总销售额的1%左右徘徊。

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普药,是指较为普通的药物,具有临床应用普遍、疗效确切、用量较大、价格较低的特点,并且大都为国家基本药物,普药的生产厂家大多为缺乏资金实力、研发力量、营销网络等基础的中小企业,所以,与新药、特药相比,其技术含量低,由此导致附加值也很低。从总体上看,我国制药水平还明显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制剂附加值与原料药的比值是3:1,仅是美国同类比值的十几分之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普药生产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较差。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我国制剂生产落后,以仿制国外新药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由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着的国产药品基本都不是原创新药,生产非专利药(仿制药)一直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支点。事实上,除中药之外,我国目前的药品中几乎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

医药制造业的竞争态势

由于我国医药事业起步较晚,相比国外同业来说,其较低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使得我国制药行业现阶段呈现出特有的竞争态势:

(一) 行政性进入壁垒较高,垄断势力较强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的生产要受到国家行业部门的严格控制,其行业内企业均要进行资格审核和获取许可证。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已宣布,在2004年6月30日以前,我国所有药品和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符合GMP要求,并取得证书。自2004年7月1日起,凡未取得相应类别GMP证书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特别是新药的生产,由于存在一定的行政保护,其垄断势力凸显。我国有关管理部门对“新药”的界定有两种标准:一是从未在我国批准生产的药品,二是未被批准在我国上市的药品。由此可见,我国的“新药”概念既包括专利药,也包括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超过专利保护期的非专利药。正因为如此,我国对新药主要实行特殊的行政保护,即“对通过审批的新药,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发给新药证书。”这种行政性进入壁垒使在位制药企业拥有较强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较高的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二)企业经济规模小,行业集中度较低

企业经济规模是工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基础,医药制造业总体上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规模经济要求不是很高,但企业的经济规模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国际竞争力和长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我国过去由于实行地方审批,受地方利益的趋使,各行政区分别审批建立医药生产企业,造成全国的医药企业数量众多,但每个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对都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为明显。虽然近几年我国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大幅度上升,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平均生产规模仅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企业平均规模的5.6%~28.2%。较低的生产规模和众多的企业数目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非常低。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企业CR4为6.85%,CR8为8%,20强的国内市场集中度也仅为42%,而世界医药市场上20强却占据了世界市场66%的市场份额。可以推断,随着我国今后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医药制造业面临的国外同业的竞争压力会日益加大。

(三)竞争方式主要依靠价格手段,技术创新和服务等非价格手段使用较少

因为受到国内用药水平低、难以进入国外市场、国内医药基础研发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新药研究的预期回报率较低,导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不足。美国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是我国的7倍。2001年,我国投入的医药研发经费仅为14.1亿元人民币,而国外平均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为8亿美元。另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创新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国外普遍实行的专利保护制度相比,我国对新药的保护程度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国外医药生产企业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是与其因知识产权保护而带来的垄断地位分不开的。

(四)子行业间竞争不均衡,优势部门的优势不突出

制药行业如果按照制药的方法和原料分,主要可以分为化学制药行业、生物制药行业和中成药制药行业三个子行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和相互渗透的新兴产业,其所需的高投入、高技术及其所具有的高风险特性使该行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年销售额223亿元,占医药制造业8%。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物制药在资金投入、新药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生物制药的产业化水平很低。化学制药行业在我国是相对成熟的,是我国制药行业中的主力军,但是由于我国化学制药主要以普药为主,技术含量低,其优势尚未张显。中成药作为我国的瑰宝,目前我国中成药年销售额578亿元,占医药制造业的21%。三个子行业中,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的利润率达11%,超出行业利润率2个百分点,化学药利润率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化学制药行业的重复建设较为严重,导致行业内竞争激烈,药厂之间竞相压价导致企业利润率降低;相对而言,生物制药由于其资本投入要求高形成一定的进入壁垒,中成药往往由于其配方多为专有技术,也形成了一定的进入壁垒,所以生物制药和中成药具有相对较高的利润率。

医药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战略

(一) 加大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销售

化学制药行业目前是我国制药业中的主力军,由于我国新药研发能力比较薄弱,所以仿制药和原料药成为主导产品,特别是原料药,在我国药品出口中占到了90%以上。尽管当前我国医药业亟待提升创新能力,但研制新药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及较高的风险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无法承担的,这一点与国外著名的医药企业是无法比拟的。但是我国可以集中发挥在原料药生产中所具有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原料药的制造,等到我国原料药的输出在全球制药产业链中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时,就可以反过来影响国际医药产业,而国内产业规模的升级也会给研发带来更多资金。

(二)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立法

从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是促使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上所述,一种新药从研制到上市常常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周期,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而且要面对研制失败的风险,因此医药行业较高的利润回报与该行业所承担的高风险是相联的,而为确保医药企业在创新成功的同时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给予医药企业必要的垄断特权是必要的,所以许多国家对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非常大,这一方面表现在药品具有较长的专利保护期,西方发达国家大公司开发新药的产品专利保护期一般为18年,工艺技术类专利保护期限另外新增15年;另一方面表现在专利期内的新药价格不予限制,完全听凭市场决定。这样就保证了专利新药可以获得应有的高利润,在利润的刺激下,企业具有了进一步创新的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促使市场上新药不断涌现,整体医药水平不断提高,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我国已是世贸组织的成员,要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应与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接轨,为专利新药创造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以鼓励和支持制药企业不断研制专利新药,增强国内医药行业的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确保我国医药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国外制药企业的竞争压力。

(三)推进企业重组和兼并

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证明,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是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后,这种趋势日益明显。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主要是基于市场的并购和重组,这一点可以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金融业和汽车业的大合并中得到说明。但从我国实际状况来看,在规模达100亿美元的我国医药市场上分散着3000多家本地企业,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占据领先地位。分散的格局和重复的建设带给企业的只能是无序的竞争和低廉的价格。因此在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压力下,我国医药企业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整合,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 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生产

目前国际上中成药销售市场中,日本企业占据了90%的份额,我国中药业之所以未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中药缺乏制作的标准化规则,与西药的制作相比,缺乏完善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导致传统的中药没有专利,无法在国外市场上获得认可。国家医药产业“十五”计划鼓励中药现代化,我国医药企业应积极利用政策的支持,不断改良中药的生产方法,推进中药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申报药品专利,甚至可以采取“以医带药”的做法,通过在境外开办中医诊所将中药带出国门。

总之,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制药业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积极应对国际挑战,才能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3

3.窦尔翔,吴航.构建我国新的医疗价格运行机制[J].中国物价,2003(6)

4.芮明杰,陶志刚.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范文 下一篇:作风建设调研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