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12 21:25:25

幼儿园课程体系

幼儿园课程体系篇1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教学在其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现行学前教育专业也更加强调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幼儿园活动的设计能力与指导方法。本文通过对渭南市各大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对当前我院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实践教学;活动设计;职业能力

一、背景分析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热爱儿童、基础扎实、理论过硬、教育教学能力强。其教育教学能力强意味着学生应能熟练掌握并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这正是设置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目标。

而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专门强调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其中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幼儿园活动的设计能力与指导方法,即幼儿园教师通过学习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后能够设计合理的幼儿园“周活动计划表”并具体设计和实施幼儿园各领域(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的教育活动;能够运用多种策略有效指导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教学反思行动力,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本文通过对渭南市各大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研究我院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与指导课程当前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能力状况

(一)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能力欠缺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组织活动中创设平等、温馨、鼓舞的心理环境能力、创设幼儿积极的同伴交往能力、创设有利于促进幼儿可持续学习环境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不够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活动设计与指导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不能较好地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注意寓教育于有趣游戏活动之中的能力不够,不能较好地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并能调动幼儿学习动机;个别化施教、分类指导能力弱;耐心细致、站在幼儿较大考虑思考问题并体验幼儿感受的能力不高。

(三)教育活动反思行动力不够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活动设计与指导中评价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的能力、评价反思教育教学活动方案的实施能力、评价反思教育活动中的组织指导能力、评价反思教育教学活动方案的效果能力均比较缺乏。

三、幼儿园活动与指导课程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环境设施不足

我院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训室设施不够完善,条件落后,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导致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难以实施。

(二)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落后

目前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理论教学,所学的设计与指导方法缺乏实践性、针对性,更缺乏有效性,导致“学”与“用”的脱节;很多资深老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不够熟悉,且仅将时间教学看做理论教学的简单延伸,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没有效果。

(三)实践教学师资条件不足

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几大模块:幼儿园健康、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美术、音乐、生活、区角游戏,此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要求专业教师在了解各个领域的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精通于这些领域的教师可能对学前教育并不是很精通,而且很多年轻教师并没有在幼儿园的实践经验,导致这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很难有效展开。

四、构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对策

(一)改善实践教学环境设施

一方面我院要尽可能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尽可能地完善各大领域所需要的设施条件,如琴房、画室、模拟幼儿园活动室等;另一方面应拓展实习基地,不仅要在本地区内与具有较大影响的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更要拓宽范围,走出本地区,学习省级甚至部级示范幼儿园的办学体系与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时比例,尽可能将实践课时比例提升到50%以上,组织相关实践教学比赛,以赛促学,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随机加入实践教学,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下园观摩见习等,在这些活动中采用的案例及讨论内容应来自各幼儿园近期实际发生的真实活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尽可能多使用新型教学技术,如多媒体等,从而提升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实践学习中去。

(三)加强实践师资水平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对教师综合技能和实践的要求较高,因此要提高教学水平,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在授课教师的配备上,应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请本地品牌幼儿园园长及业务骨干教师进入课堂,并选择一些在某领域专长的多个教师协助教学;另外,院校应要求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至少每学期都下园实践,提升其实践经验,丰富自身技能,并获取紧跟时代的新元素和新案例与学生分享。

(四)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

要完善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体系,应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课程标准与实训指导方案,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并制定模拟教学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严碧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再思考[J].福建教育,2014(1)

[2]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幼儿园课程体系篇2

【关键词】课程;课程建构;影响因素;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备案课题“构建农村幼儿园课程体系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JC1316026)的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备案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JC1316056)的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策略研究”扶持共建项目(项目编号:15EDE2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20-03

一、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

在无统一的省编教材情况下,农村幼儿园通过园本研究,在课程建构上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例如某幼儿园在课程建设中,强调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把五大领域内容细化为适合幼儿具体学习与发展的十二个学习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本教育活动资源库。某农村幼儿园因地制宜,探索农村幼教发展之路,构建了快乐游戏科学活动方案。

虽然在课程建构上有体现自己优势的园本课程,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的“拼凑课程”现象。例如,在教材的选择上五花八门,随意借用现象时有发生;幼儿园无园本课程的实施方案,班级各自为政,班本课程缺乏专业的指导与评价。

以下是农村幼儿园比较典型的课程现状,既有取得的成就,也存在需要调整和研究的问题。

1. 优质资源的结合与无效利用

近几年,安吉游戏火遍全国,一些乡镇幼儿园通过到安吉学习,将安吉游虻木验与本园的原有资源相整合,创设了以游戏为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提倡课程观念上的改变,但是也考虑课程构建的整体要素,依据本地区幼儿的实际情况,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完整的课程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当的组织形式和科学的课程评价。目前,农村幼儿园在课程建构上,形式感强,内涵挖掘不够,缺乏经验提升,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2. 整合课程的曲解与实践

调研中发现,很多幼儿园在没有省编教材的情况下,各自选择市场上的幼儿园课程参考书,类别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一般具备教师好用、教案齐全、材料丰富的特点。幼儿园甄别能力有限,导致选用的教材有时不适用于本地区或者本园的幼儿,也有一些教师不知道要根据幼儿特点和经验准备活动,一味照搬书上的教案,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当前,我国农村不少幼儿园课程和教材内容与要求超出了幼儿实际能力水平,“小学化” 倾向严重。还有一些幼儿园选择两套甚至更多的教材,然后拼凑在一起,没有统筹的方案和评价,难以保证质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 家长工作的突破与转型

在农村幼儿园,家长工作一直较难开展。由于一些家长对幼儿园课程不了解,导致成为幼儿园“小学化”的推手之一。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推广的做法,一些幼儿园在家长工作方面积极思考,巧设对策,用事实和家长对话,让家长从理解开始,逐渐走向配合。例如,在家长会时,用孩子的游戏故事、学习故事作为案例,展示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变化;教师用专业的语言、真实的图片讲述游戏的重要性和孩子在游戏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在家长开放日时,家长的表现也被照片记录下来,家长是支持孩子发展还是阻碍了孩子发展,教师也给予了专业的分析。从过去给家长讲大道理到用事实告诉家长,让家长自己改变观念和行为,这种做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各级培训的成效与缺陷

近几年,学前教育开展了大量培训活动,从十天的短期培训,到几个月的顶岗实践,培训规模前所未有,受益教师遍布全国。从高端公办幼儿园,到一线发达城市示范园,均成了培训实践基地,受训教师开阔了眼界,汲取了先进的理念,基础性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得到了提高。但是,目前的培训还停留在大而全的层面上,缺乏系统性、纵深式的主题培训,如专门进行关于幼儿园课程建构的内容,让园长、教师系统掌握课程理论与在实践中的应用。

5. 特色课程的乱象与管理

特色课程在幼儿园中普遍存在,例如创意美术、乐享阅读、户外体育、生活实践课程、科学探索等。特色课程可以作为幼儿园主体课程的补充,依托幼儿园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开展特色活动,以满足幼儿不同发展的需要。但是,有些幼儿园将特色等同于特长,以招揽生源为目的,课程开设没有逻辑关系,各种特长类课程占据大量时间,无法保证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私立幼儿园,缺乏整体管理和科学指导。

二、幼儿园课程构建的影响因素

1. 主体人员的复杂与矛盾

(1)幼儿教师的生存困境。农村幼儿园教师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专业教师没有编制,转岗教师较多。这部分教师从中小学转到幼儿园任教,但是职称仍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执行,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竞争能力,在各方面条件上远远落后于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难度的加大,导致有些教师一旦有机会随时都可以离岗,转去中小学任教,增加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缺少编制、待遇低下、转岗教师过多、专业发展困境等原因,导致了幼儿教师队伍的不专业、不稳定。教师队伍的问题与困境,直接导致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质量无法保证。

(2)家庭教育的过度缺失。农村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占据很大比例,在家园共育方面难以做到共同协作、教育互补。隔代看护现象在县城极为普遍,教育观念、自身能力、年龄偏大、区域环境等因素,都使隔代看护只重看,不重教。家园沟通困难重重,家长学校有量无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同和配合,需要家长共同参与进来,为幼儿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双方共同努力,目标一致,才能建设具有园本特色的高质量课程。

2. 外部因素的调适与冲突

(1)偏远地区的地域劣势。以黑龙江省为例,偏远的地域条件,陈旧的教育观念,封闭的思想状态,导致好老师不愿意去,教育资源缺乏,幼儿园课程随意性大。

(2)走向城市的资源取舍。随着“两期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学前教育发展成就显著,尤其是一些县级农村幼儿园加大了投入,按照示范性幼儿园的要求建设了标准化的幼儿园,硬件、软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在课程选择上,也接近于城市幼儿园,舍弃了农村幼儿园特有的广大资源,一些优质的乡土资源在渐渐消失。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如何将当地资源纳入园本课程,建设独特的、适合当地幼儿的课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质量把握的标准与难度

(1)课程意识的模糊淡薄。调研过程中,发现一些幼儿园没有课程总体框架和方案,只是选择几本认为比较好的参考书,自行组合课程。有些幼儿园教师照搬照抄参考书上的教案,没有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加以改变,活动效果大打折扣。部分教学园长不了解本园课程整体情况,对教学质量无从把握,缺乏整体课程意识。

(2)专业支持的保障困难。走访调研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园都提出需要课程专家给予帮助和专业指导,尤其在课程建设方面。如果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很难做出完整、完善的园本课程。但是,一些偏远城市或农村,不具备专家长期、系统跟进指导的条件,只能自己摸索前进。

三、农村幼儿园课程方案建构对策

1. 深入有效的园本背景分析

r村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不能照搬他人模式,而是要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当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独特模式。课程建构之初,要对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包括硬件条件、家长资源、教师情况、幼儿特点、园所历史、区域环境、课程特点等。只有分析充分、深入,从课程要素角度出发,才能够确定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方向和目标,找到本园课程建设的优势和问题。

2. 构建整体的课程观

建立整体的课程观,就要了解幼儿园课程结构。幼儿园课程结构是指幼儿园在国家、地方课程方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整合幼儿园资源优势,将课程组织在一起所建构的一套适合本园实际的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形态。课程领导者和决策者要科学认识幼儿园课程结构,根据自身情况确立适宜的目标,在目标引领下,组织资源和素材,完善课程,做到整体规划、目标明确、儿童为重、评价到位、科学完善。

3. 可行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课程管理能够实现课程的整体规划,保证课程的科学设计,并在执行过程中高效高质。如果没有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内容就会随意杂乱,无法保证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不能保证幼儿的全面科学发展,等等。因此,幼儿园要建立科学的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首先,园长要有整体课程的领导力,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发动全园教师集思广益,引导课程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其次,园长、教学园长要心怀大目标,落实小目标,通过管理和评价,让教师更具有课程执行力。

4. 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在教育过程中,幼儿园课程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的待遇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要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问题,以便更加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师素质。各级各地政府应该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投入力度,增加幼儿教师编制名额,鼓励农村生源的毕业生回乡就业。

5. 建立长效的专业支持保障

专业支持机制需要行政、教研、科研等几个方面的力量合力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将省内专家库专家按照自身优势进行分类,建立专家与幼儿园的网络衔接。教研部门通过培训和教研活动,将专家与幼儿园进行实地衔接,科研部门可以通过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将专家与幼儿园进行项目衔接,多方位、创条件,为幼儿园课程构建提供长期有效的专业支持。

参考文献:

[1] 焦晓玲,谷忠玉.浅谈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模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7,(10):48.

[2] 邓红红.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缺失与提高策略[J].教育探索,2013,(7):146.

[3] 丁志敏.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4,(5):172.

幼儿园课程体系篇3

关键词 建国60年;幼儿园课程;课程标准;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604(2009)09-0006-05

课程标准是对课程要素加以规范、衡量或评价而形成的准则、规定或要求。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颁布过三个幼儿园课程标准: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第一个幼儿园课程标准《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以下简称“《暂行纲要》”)颁布。《暂行纲要》以前苏联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模板,初步确立了新中国幼儿园课程的框架和内容体系。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我国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以下简称“《教育纲要》”)。《教育纲要》以各种先进的儿童发展理论、教育理论为指导,力图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幼儿园课程体系。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影响,2001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幼儿园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本文拟分析建国60年来幼儿园课程标准的文本变化及其意义,借此梳理建国6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变化,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不同时期我国幼儿园课程标准文本内容的比较

1 课程目标

有学者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内涵不断丰富,其中一条明显的轨迹是从最初的偏重“双基”,即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强调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再到重视非智力因素,直到提倡素质教育。我国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演变基本遵循这一规律。

《暂行纲要》明确了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获得健全发展、减轻家庭特别是母亲就业负担的双重任务以及教养并重的特点,强调了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以及各科教学的系统性。《暂行纲要》初步确立了幼儿园教学的目标系统,它既包括幼儿园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包括小、中、大各年龄班和各科教学所要达到的中期、短期目标。还包括每一次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教育纲要》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的性质与教育任务。指出“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成长,为人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教育纲要》明确了小、中、大各年龄班在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八个方面的具体教育内容与要求,并且规定后一年龄班的教育必须继续巩固前一、两个年龄班的教育成果,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和衔接性,使得课程目标更为全面和系统。

新《纲要》没有细分小、中、大各年龄班的不同目标,而是针对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提出了总括性的课程目标,既讲情感、态度、能力。又讲知识技能。

以语言方面的课程目标为例。《暂行纲要》中幼儿园语言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使用新词句的习惯,丰富语汇,发展想象力、思考力以及表达能力”。《教育纲要》对中班的语言教育要求之一是“继续丰富词汇,能掌握运用更多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学会使用常用副词(如现在、还、非常等)和连接词(如和、跟、同等),能理解词义”。新《纲要》关于语言教育的目标是:(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从中不难看出,《暂行纲要》和《教育纲要》规定了具体详细的目标,着眼于“双基”,重视显性的知识技能层面目标的达成,忽视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新《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更看重非智力因素,重在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积极乐观的性格、良好的社会性品质等。

2 课程内容

《暂行纲要》将幼儿园教学内容分为六个学科,包括语言、计算、音乐、美工、常识、体育。它详细规定了六科教学的纲要,每科纲要均由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要点和设备四方面内容构成。这一时期没有课程内容一说,只有教学内容。《暂行纲要》统一而详细地规定了各年龄段幼儿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强调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可见,教学内容带有浓厚的唯智主义色彩。

《教育纲要》把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教学改为幼儿园教育,将教育内容由六科拓展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八个方面,并且按小、中、大三个年龄班详细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内容与要求。

新《纲要》没有对课程内容做统一、具体的规定,也没有罗列出课程内容的清单,而是通过对教师提出要求――做什么、怎样做和追求什么。将课程内容融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种活动之中。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类经验:关于周围世界(包括自己)的浅显而基本的知识经验,关于基本活动方式(包括认识活动)的行动经验(“做”的经验),关于发展智力、提高各种基本能力的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包括自己)和活动的态度,即情意方面的经验。

一方面,新《纲要》把课程内容重心放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以及各种经验的获得上。完全抛弃了过去“学科说”把课程内容看作具体的知识或学科的做法。新《纲要》根据新知识观来理解课程内容,突出内容的过程性、活动性、经验性及情境性。例如,新《纲要》“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当然,这种课程内容取向没有否定知识的价值。没有忽视必要的知识学习,只是强调知识来源于活动和经验,知识反过来又成为幼儿进行活动和获取经验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新《纲要》也改变了过去统一规定课程内容的做法。因为全国统一的、单一的课程内容不适合我国地域广阔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新《纲要》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和选择上赋予了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幼儿更多的权利,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这一时期园本课程的大量出现就是课程权力下放的具体表现。

3 课程组织与课程实施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一直采用从前苏联引进的“幼儿知识系统化教学”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该模式强调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和教育任务的连续性。突出系统化知识在幼儿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让幼儿掌握系统化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教学――上课。《暂行纲

要》规定采用作业教学形式,并规定每周必修作业项目和时间,辅之以选修作业。必修作业占用的时间远多于选修作业,而必修作业的实质就是开展集体教学。《教育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内容与要求是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完成的,不可偏废”。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尤其受教师整体素质的影响,端坐静听式的上课形式依然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新《纲要》则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定不仅大大扩展了课程实施的路径,而且体现了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充分尊重。

4 课程评价

20世纪50年代的《暂行纲要》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纲要》虽然都没有明确指出幼儿园课程的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但是毫无疑问,其评价标准就是看目标是否达成,考察大到幼儿园全年的工作计划。小到每个班每一天、每一个活动的目标是否达成。这种单纯分等鉴定的课程评价方式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相应地也造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模式,即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园进行评价。园长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对幼儿进行评价。总之,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重结果而非过程。以对幼儿的评价为例。直接对幼儿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指标是显性课程目标,评价的内容是幼儿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价的功能是甄选优秀幼儿。

新《纲要》将教育评价作为与总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相并列的四个基本内容之一进行了专门阐述。新《纲要》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突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尽量反映来自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又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强调了自评的重要性;还提出“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即各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可以不断进行信息的直接和间接交流。促使评价过程成为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无疑,新《纲要》的颁布即意味着幼儿园教育评价观的根本转型:由竞争本位的、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

二、建国6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几个明显变化

幼儿园课程标准的演变是与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紧密联系的。课程标准的演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建国6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变化。从课程标准文本内容的变化上我们可以发现,建国60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突出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幼儿团课程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课程观是人们对于课程的基本看法与态度,包括对课程的目的、价值、内容等问题的看法。课程观中最为根本的是对课程本质内涵的认识。从建国60年来幼儿园课程标准的三次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课程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幼儿园课程重心的转变。课程从“学科”到“活动”“经验”的变化,实质上是课程由重视“教育者”到重视“学习者”的转变,突出了幼儿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幼儿园课程态性的转变。从把课程理解为学科、静态的知识,转变到把课程理解为动态的活动、幼儿园各种活动的总和,强调了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既重视课程的静态结构,也重视课程的动态过程。

(3)幼儿园课程的涵盖面扩大。幼儿在园的一切富有教育性的活动都是课程,这其中既包括有严密计划与组织的显性课程,也包括在无形之中对幼儿产生影响的非正规的、计划外的隐性课程,课程内涵扩大了。

2 牢固树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以幼儿为本,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共同目标。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成就之一。即是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谋求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更多接受了科学主义的浸润,幼儿园课程的知识取向及社会取向明显。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人们开始反思这种课程价值取向,重新认识幼儿,从而重新确立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新《纲要》的字里行间都旗帜鲜明地高扬尊重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如“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等。这一变化诚如马里坦所言:“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的和完美无缺的人。”

3 基本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

建国60年来幼儿园课程标准的演变过程也是幼儿园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逐渐建立与完善的过程。1952年《暂行纲要》详细规定了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课程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各科的计划性、系统性比较强,以上课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1981年的《教育纲要》继承了《暂行纲要》的基本思想,对遭受了破坏的幼儿园课程进行了全面整顿。《教育纲要》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拨乱反正、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作用。然而,从幼儿园课程的结构体系来看。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体系与以往相比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始终没有摆脱前苏联分科课程的局限,幼儿园课程被进一步学科化和正规化。2001年6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打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幼儿园分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倡导以和谐的教育观、整合的课程观和活动的过程观来规划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进一步完善。

4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从单一的“上课”转变为多样化的互动、对话

建国60年来幼儿园课程标准的演变深刻反映了我国幼儿园课程在实施方面的变化。

1952年颁布的《暂行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课程通过必修作业与选修作业来完成。“必修作业是幼儿在教师领导之下的集体学习,有明确的、同一的目标。即全班幼儿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同样的活动……并且是系统的、积极的……但选修作业并不是自由活动,仍要教师个别指导和帮助。”《暂行纲要》详细规定了幼儿园每周必修作业的时间和次数。必修作业实质上是在教师领导、控制下的集体教学活动。20世纪50年代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更多地是通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全班统一的集体“作业”。即“上

课”来完成的。尽管《暂行纲要》中也提到了户外活动、游戏活动,但幼儿园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作业”这一方式来完成的。1981年颁布的《教育纲要》把《暂行纲要》的“作业”改为了“上课”,规定小班每周6~8节课,中班10~11节课,大班12节课,无形中强化了“上课”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突出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看,“上课”成了达成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唯一手段。幼儿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更不是与教师平等交往、对话的个体。

随着课程观的不断更新,随着教师对幼儿学习特点、学习方式的把握。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幼儿园课程实施开始突破上课、集体教学的局限,走向教师与幼儿多样化的对话与互动。2001年颁布的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这是符合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潮流的。在宽松的氛围中,幼儿有了决定、选择与表达的权利。在与教师、同伴的沟通互动中。在多重对话的相互激发中,幼儿不断主动建构,不断发展。

5 形成了发展性的幼儿园课程评价体系

幼儿园课程体系篇4

幼儿园课程的多样化使我们在目标上要把握全面教育的思想。学前教育是促成幼儿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手段和保障。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在幼儿的体、智、德、美等方面体现并践行幼儿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幼儿的发展应该是身心和谐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学前教育目标的要求。所以,在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上应该体现这两个方面,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中,每位幼儿教师也应该根据这两个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开端阶段,是启蒙开智的阶段,因此幼儿园的课程应该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的基础上,对幼儿的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以及美感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教育,切不可揠苗助长。过多的训练一定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破坏性作用,这种不可逆的教育会毁掉幼儿的一生,更无幸福可言。因此,幼儿园课程目标应该是启蒙的,让幼儿的天性在正确的幼儿教育指导下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使幼儿的身心获得愉快健康的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幸福打好基础,对世界永久地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综上所述,幼儿园的课程目标是启蒙性的、发展性的、全面的,它绝不以单纯追求智力目标为代价而牺牲幼儿的终身幸福。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内容应来源于幼儿的游戏和交往,来自于大自然和幼儿的社会生活和我们所积淀的人类文化成果,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这些内容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也是有教育意义的,便于幼儿去感知、去体验,利用幼儿的直接经验去认识新的知识经验,因为这样更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也方便教师教学。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系统的、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而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必须符合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由于幼儿园的课程必须尊重幼儿的直接经验,而幼儿的直接经验又是有限的、与幼儿的现有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幼儿园课程具有浅显性。

三、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也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经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这种游戏化的教学形式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是活动性的和经验性的。

四、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人文性、多元性

幼儿园课程教学质量好坏依赖于幼儿园课程评价,这种评价应该以幼儿发展的整体性现状为依托,同时要针对个体差异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中评价,在评价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可促进每个幼儿自身的发展,是对个体人的尊重和热爱。

幼儿园课程评价要尊重地区民族文化特征的差异,多角度进行评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幼儿园课程建设要园本化,同时要注意“幼小衔接”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深入理解和掌握幼儿园课程的涵义,因为幼儿园课程的涵义是我们探讨幼儿园课程特点的依据和出发点,对幼儿园课程内涵的不同阐述和理解,有可能会生发出不同的幼儿园课程的教学特点。但无论对幼儿园课程特点怎样阐述,幼儿园的教育都应该关注幼儿自身的发展,考虑“人”本身的需要。幼儿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对人的发展的最大满足,幼儿园的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对人自身的利益和价值给予尊重,这无疑在告诉幼儿:你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人可以剥夺你生存的权利和发展的意愿。

幼儿园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影响人一生发展的基础。因此,幼教事业的进步与繁荣,不仅会对幼儿个体的发展带来好处,同时,对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提高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均有深远影响,它也必将为人类的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全面把握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幼儿教育的轨道,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体现和践行幼儿园课程“以人为本”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体系篇5

关键词:两汉文化;文化资源;幼儿园课程;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3.04;G612.3;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34-02

一、问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1)政策和纲领文件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针对美国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全教协会提出了适合儿童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的发展适宜性课程(DAP)概念。面对地域文化、知识的本土化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1997年美国在新版幼教指南中,强调儿童生活和学习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重要性。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同样认为幼儿园课程是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的。近年来,幼儿园课程开发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一线实践者的重视。幼儿园如何整合当地文化资源,开发适宜自身发展需求的课程,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2)两汉文化的优势。“两汉文化看徐州。”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汉文化景点甚多,如古文化遗产中的汉代三绝,即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整理徐州的两汉文化资源,可以深刻体会到徐州人民的伟大,他们世世代代扎根一方水土,用勤劳和汗水浇灌了当地的文明。独特的地理优势,提供了研究的优势。

2. 研究意义

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说,幼儿从小感知自己身边的两汉文化特点,汲取故土的文化营养,有利于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角度来说,合理利用徐州两汉文化资源,可以充实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丰富幼儿园课程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幼儿园开发和建设园本课程,挑起地方文化促进幼儿发展和地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任,扩大教育影响力。对幼儿教师来说,有利于拓展幼儿教师的文化知识,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可以激发幼儿对于家乡文化的关注与热爱,增强其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二、两汉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应用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来实施。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于2016年6月进行,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形式,共计发放150份问卷,实际回收142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134份,有效问卷率为89%。对问卷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幼儿园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和应用意识薄弱、能力有限

幼儿园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他们对两汉文化的了解,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效果。问卷中“教师对幼儿进行两汉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教师参与两汉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情况”和“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和应用的态度”的调查显示(篇幅所限,图表略,下同),98%的幼儿园教师认为需要对幼儿进行两汉文化教育,大家都比较认同两汉文化教育的价值。但是,从两汉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来看,81%的幼儿园教师从未参加过两汉文化知识的系统培训,对两汉文化的掌握基本来自于生活经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幼儿园教师文化基础薄弱,课程资源理论基础薄弱,因此,存在幼儿园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被动、开发课程的意识不强、能力有限等问题。

2. 幼儿园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和应用的内容比较狭窄,应用程度不够

关于文化构成要素的认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著名文化学家张岱年先生将文化分为六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统文化,技艺知识、工艺文化,信仰崇尚文化,节日文化。两汉文化教育的开展,是体现两汉文化特色的最好方式,对幼儿发展乃至幼儿园课程建设都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问卷中“你熟悉的两汉文化的知识和内容(多选)”和“你何时开展两汉文化教育”等调查显示,幼儿园教师了解和熟悉的徐州地区的两汉文化特色,依次为饮食文化、景观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建筑文化等。随着徐州创建“文明城市”、徐州云龙湖风景区等景观文化越来越受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关注,作为幼儿园教师,很容易接触、掌握这些两汉文化。其中饮食文化也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易于接受的。而汉服和汉式礼仪,也在江苏师范大学的带动下逐渐走俏起来。虽然以上的两汉文化资源幼儿园教师都较熟悉,但是关注的内容比较狭窄,从未系统学习和认知过,多数知识经验都来自于生活。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幼儿园未系统开发和应用两汉文化资源,81%的幼儿园教师集中在两汉文化节时开展相应的课程活动。这些说明,幼儿园教师对于两汉文化资源的存在不太敏感,利用率较低,对两汉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3. 幼儿园教师对两汉文化资源的课程应用的组织形式较为多样,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集中在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之中。课程实施的途径也是多元化的,既可以通过环境创设来完成,也可以在教室中实现,更可以走到社会中去参观学习。课程参与人员不仅有幼儿园教师,还有家长。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100%的幼儿园都会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融入两汉文化资源。同时,96%的幼儿园多少会在环境布置中呈现两汉文化特色。但静态陈列的内容,不能完全融入课程学习之中,还需要幼儿动脑、动手、动身去感受。因此,要增加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启发和引导幼儿去发现与创造,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另外,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经验的匮乏,两汉文化资源课程的开发、设计能力有限,教育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4. 幼儿园对两汉文化资源在课程中的应用多有涉及,但缺乏总体性的规划和引领

本研究,采访了三位幼儿园园长。

研究者:你们幼儿园课程中有没有涉及两汉文化资源应用的内容?如果有,将两汉文化内容融入到哪些活动形式中?两汉文化课程开发和应用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和困惑吗?

园长A:我们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并不是以两汉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看不到多少与两汉文化相关的内容。在幼儿园大班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玩过角色游戏――云龙茶馆、卖烙馍馍卷撒子等。除此以外,在亲子活动时会组织家长和幼儿参观云龙山、楚王陵等。在活动过程中,也会伴随着对汉文化景观、两汉文化知识的讲解。课程中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如端午节、中秋节。

园长B:我们幼儿园有市级课题,研究主题是“两汉饮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我们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会定期组织教师团队研讨,每个班级制订教学计划,教师会认真地搜集资料,撰写教案,做好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我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有益的经验。感觉研究的面虽然很广,但并不深入,课程的延续性并不是很好。

园长C:我们幼儿园正尝试将两汉文化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比如两汉礼仪文化、服饰文化,主要集中在幼儿园环境布置、区域活动、亲子活动等方面,效果很好,受到幼儿喜欢和家长的大力支持。但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感觉缺乏理论支持,不知道该选择哪些适合的内容,不知道该如何将两汉文化资源归类整合到相应的幼儿园课程主题中。

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部分幼儿园已经发掘出两汉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两汉文化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缺乏专家的引领;幼儿园在两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方式比较单一,其教育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总体上缺乏规划,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资源开发管理体系。比如两汉文化资源素材的选择、时间、内容的安排、实施的途径、人员分配等关键环节,都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

三、提高两汉文化资源应用于幼儿园课程中的有效性建议

1. 构建有利于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的管理机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两汉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如果将两汉文化确定为园本课程,或者预备开展两汉文化的系列主题课程,就必须整合和归类好可开发的两汉文化资源。要将两汉文化有的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景观文化、建筑文化等类别划分清晰,组织课程建设团队,搜集两汉历史故事、谚语、名胜古迹的资料、音乐舞蹈、绘画、工艺品、两汉饮食等文化素材,制定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避免开发和应用课程资源的盲目性。同时,还要注重不断地对两汉文化的课程资源进行扩展、丰富和更新。

2. 建立有利于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和应用的培训机制

幼儿教师是实施两汉文化资源课程的最关键因素,因此,要重视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同事的互助与自身的学习。因此,幼儿园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如文化学专家、课程专家)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予以指点,还可以借助“三位一体”校园合作模式,聘请学前教育专家或者高校教师,与幼儿教师面对面地探讨在实际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开展专题培训活动,建立伙伴关系,共研课题。鼓励幼儿教师之间进行有效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两汉文化资源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能力。此外,幼儿教师应随时随地地关注两汉文化素材,主动挖掘相应的课程资源,设计相应的实施途径。

3. 完善有利于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和应用的激励机制

幼儿园教师日常的工作烦琐又繁重,加上幼儿园已有现成的课程内容可用,因此,很多幼儿教师缺乏开发两汉文化资源课程的动力。只有在幼儿园开展全国性的活动如“两汉文化”主题活动,或者是指定专题的评优课时,教师才会较为主动地去思考和创新。因此,幼儿园要想充分调动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把进行两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作为教师年度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条件。对于自主进行两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师,幼儿园要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奖励,同时多提供外出参观学习和参与培训的机会。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4. 落实有利于两汉文化资源课程开发和应用的交流机制

幼儿园要想持续发展,绝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要多多加强园园之间的两汉文化课程建设培训以及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以“两汉文化主题分享月活动”等形式,互相吸取宝贵经验,形成合力效应,才能促进幼儿园长远发展以及两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巍.开发藏羌民族地区乡土资源构建幼儿园原本课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2]杨莉君,曹莉.幼儿园在开发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07).

[3]陈白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4]张岱年,姜广辉.中国传统文化简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幼儿园课程体系篇6

(一)园本课程建设目的不清,价值迷失

园本课程是指以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建构的课程。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幼儿园都在尝试着园本课程研究,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进行园本课程建设、园本课程的价值指向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对成都市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多数园长进行园本课程建设的根本动力是为了所谓办园特色的彰显,固化成果的展现,如编写教材、开展特色课程等。一些私立园更是将园本课程建设作为了对外宣传、增强招生竞争力的手段。还有部分幼儿园将园本课程看作是迎合主流价值观(如评级评奖、获得专家肯定、体现某种理论等)的主要途径。

(二)园本课程顶层设计不明确,建设过程缺方向

园本课程的顶层设计包括课程框架的建构、课程目标的明确、课程与本园理念的结合等,是园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对成都市幼儿园的调查显示,54.02%的园长认为园本课程的顶层设计难度较大。一些幼儿园对于本园的办园定位不明确,缺乏相应的办园理念,出现了人云亦云的现象,不管是否适用、是否符合本园实际,只管生搬硬套,有些甚至言必某某理论某某学说某国做法某专家说,等等。这都反映出幼儿园领导层对于本园实际的把握还不清楚,对于到底要建设怎样的幼儿园课程还不明晰,于是盲目模仿,一味追随主流价值思想,在园本课程实施前缺乏总体的思考与架构,也就难以确保园本课程实施的总体走向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园本课程实施过程困难,缺乏具体操作的方法

园本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本研究调查显示,成都市48.10%的一线教师对于如何确定具体活动方案的目标、选择哪些资源作为园本课程开发内容、怎样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园本课程、如何评价园本课程效果等都存在困惑,其中园本课程的资源开发是最大的挑战。

(四)园本课程评价缺位,建设效果难以评估

在本研究调查中,成都市的教师和园长虽然没有将园本课程的评价作为难点,但事实上,63.20%的幼儿园并没有对自己所建设的课程进行评价,另有38.80%的幼儿园虽然对园本课程建设进行了评价,但其评价较为主观,如仅从儿童的活动参与度、家长的信息反馈、教师的教学反思以及园本课程是否得奖等方面判定园本课程建设的好与坏,同时还存在评价过于随意的弊端,如没有固定的评价时间、评价人员、评价标准。

(五)园本课程建设机制不健全,建设过程缺乏保障

本研究调查显示,成都市92.44%的教师认可园本课程建设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但事实上,66.42%的幼儿园并没有课程建设机制,而34.32%宣称自己有课程建设机制的幼儿园实际上绝大多数也并无专门的部门、专业的人员进行课程建设,更多的是各行政部门人员兼职做园本课程建设,如业务园长、保教主任或教研组长等。只有少数幼儿园成立了研究中心,有专门负责园本课程建设的专职人员,并形成了书面的园本课程建设制度。另外,仅有7.14%的幼儿园认为资金缺乏是制约其园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但在追踪幼儿园的园本课程经费保障时我们发现,实际上仅31.41%的幼儿园有园本课程建设方面的经费预算,且这方面经费中还包括教玩具的购买、教师环创、外出培训等经费的支出。在关于园本课程专项奖励机制方面,71.78%的幼儿园没有设置奖励机制,28.22%设置了奖励机制的幼儿园也主要是针对教师论文、园本课程成果获得国家、省、市、区奖励后的经费奖励,严格说来也不属于园本课程建设专项资金奖励。由此可见,虽然仅有少数幼儿园因为经费原因无法开展园本课程,但更多的幼儿园是根本没有考虑要有一笔专门的经费用于园本课程建设的支出。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园长课程领导力不足

幼儿园课程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园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其对提升幼儿园的课程品质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园长统领着幼儿园的系统运作,担负着园内课程领导的重大职责。这要求园长必须具备有关课程性质、课程取向、课程发展、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课程领导力,并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政策制定、课程设计与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工作中,营造氛围、建构远景、建立团队、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品质的全面提升。[2]但从本研究调查结果来看,园长们的课程领导力令人堪忧。很多园长不清楚本园的办园目标、办园理念,而是盲目追随所谓理论前沿,或一味开拓国际视野,罔顾本园实际情况,同时也未努力建立一支有实力的课程队伍,未能营造良好的园本课程建设氛围,以至园所教师谈园本而色变。

(二)师资力量不足

本研究调查显示,师资力量是当前园长和教研员普遍担心的问题,认为本园存在师资困难的幼儿园占到62.34%,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教师专业能力较低、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师建设园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等。而教师们在调查中也认可自己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原创意识薄弱是最为严重的问题,其次是原创能力不足,再次是日常教学工作繁杂等,因此有53.61%的教师认为自己最为迫切的是要掌握与园本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其次是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园本课程开发主题的选择等方面的知识,其需求在教师中分别占到68.15%、66.07%、57.65%。

(三)支持系统不完善

园本课程的支持系统包括专家对园本课程的指导、长期而有效的教师培训、行政系统的引领等。本研究调查发现,成都市园本课程建设的支持系统很不完善。如一线教师普遍表示制约园本课程开发的因素中排第一位的是缺乏专家、学者的指导。而在对专家指导的追踪中,我们发现幼儿园缺乏专家指导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幼儿园本身并没有邀请专家来园指导,占比69.05%;二是由于幼儿园和专家来园前的沟通交流以及专家本身知识结构等问题,导致专家指导缺乏操作性(占8.57%)或针对性(占9.52%)。另外,由于幼儿园没有聘请专家做长期指导,导致专家指导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占到12.86%。

本研究调查还发现,成都市园本课程开发的培训效果一般,认为培训效果好的教师仅占40.10%。这与培训的时间、方式以及培训后的实践操作有密切关系。调查显示,教师们认为效果不好的培训形式主要是理论培训,因为它没有指导教育实践;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一般,主要原因在于观摩了他人的园本课程开发经验后不能进行很好的迁移。

在行政系统支持方面,成都市21 区(市)县中虽有95.56%的园本课程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支持方式单一,主要是给予培训的机会和提供教研、观摩的机会等,仅有13.33%的政府行政部门针对幼儿园园本课程有经费支持(含政府奖励)。且到目前为止,成都市没有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出台,也没有具体措施帮扶。

三、发展对策

(一)建设具体可行的园内园本课程开发机制

首先,应提升园长的园本课程开发领导力,明确园本课程定位。本研究调查显示,园长们认为园本课程开发中难度最大的是顶层设计,同时所调查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制度不全、奖评缺失等也反映出园长的园本课程领导力还有待提升。园长作为幼儿园管理者的代表,应是具有深厚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幼儿教学实践能力的专家,应当能够在选定园本课程开发主题、制定课程目标、建构课程框架之前,带领全园教师明确本园的办园理念与教育理想,为园本课程开发指明方向。

其次,应开发有制度,实施有方案。园本课程建设应有专人负责牵头,协同幼儿园各部门各班级教师共同进行。如幼儿园的科研中心应在园领导的指导下负责园本课程的顶层设计,骨干教师应负责园本课程的原创部分,青年教师则更多的是根据本园实际对已有教材进行改编或园本化等。除此之外,园本课程开发还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如对园本课程实施的形式、园本课程推进的方式、、园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考核等,都应有硬性的制度规定。

(二)进行连续深入的园本课程开发培训

本研究调查显示,教师们得到的培训很多,但培训效果并不好,一方面是因为培训缺乏连续性,教师在将培训内容转换为教育实践时缺乏引导;另一方面是因为培训缺乏针对性,如对成熟型教师,可能更多的是理论的引导,而对于新手型教师,更多的应是实践操作的示范。今后在培训设计时,可按照主题进行划分,接受同一主题培训的教师可在一定年限内分阶段进行,这样有助于教师持续深入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针对园本课程的培训也可遵此思路进行。此外,除了国培、省培、市区培训外,幼儿园内部也要加强园本教研。在本研究调查中,园本教研被认为是提升教师园本课程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应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园本课程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提升园本课程开发能力。

(三)建构行之有效的园外支持系统首先,教育行政系统应加强对园本课程的支持:一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给予正确导向。政策是现代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依据,它通常表现为对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政治过程。课程是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适宜的课程才能保证幼儿园教育质量。政府有义务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从政策、法规层面上给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保障,但由于园本课程本身的地方性,仍然需要各地方政府予以引导,尤其是在当下园本课程百花齐放却良莠不齐的情况下,更需要地方政策加以引导,才能改变目前园本课程开发之乱象;二要搭建区域园本课程交流平台,促进资源共享。行政部门相较于其他组织更容易为幼儿园搭建彼此交流的平台,这一方面有利于各幼儿园相互学习彼此的长处和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帮助幼儿园尝试不同于其他幼儿园的课程开发,在内容、形式、本质上做到真正的百花齐放。行政部门一方面可以组建区域或园所联盟,定期开展交流和学习活动,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三要加强对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过程督导,促进课程开发质量提升。当前幼儿园本身的园本课程评价制度、审议制度不完善,其课程是否适宜、是否有效,多数凭借的是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行政力量或经行政力量授权的第三方力量的介入,以帮助其甄别已开发的课程中哪些课程是可以直接实施的,哪些课程还有待进一步打磨,并给予具体的完善建议。惟有如此,儿童才不会沦为园本课程的实验品,园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幼儿园课程体系篇7

一、开设园本特色课程

各个幼儿园要在园本课程管理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办园理念和园本特色,如美术特色幼儿园、音乐特色幼儿园、双语特色幼儿园等;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经验,积极组织相关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在保证幼儿园基本教育的前提下,加入特色教学,这不仅能够增加幼儿园办学的多样性,而且能够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动态管理措施

(一)根据教育实践,不断进行课程研究幼儿园园本课程管理的过程也是园本课程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而研究和完善的基础来源于幼儿园园本教育活动实践。根据园本教育理论,结合园本教育活动实践,不断总结园本教育经验,对不适合幼儿园发展和幼儿教育需求的内容进行删除,再结合园本课程实践不断进行课程研究。(二)通过师生互动丰富园本课程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幼儿园园本课程管理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同时他们也是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创造者。首先,为了确保园本课程管理的科学性,一定要保证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决策作用。作为幼儿园园本教育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和执行者,教师在课程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园本教育活动中,要根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实际需要,以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编制符合实际的园本教育内容,并且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促进园本课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其次,不能忽视幼儿在园本教育课程管理中的重要性,要对幼儿对课程的兴趣度、积极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幼儿的表现调整课程设置,以促进园本教育课程的实践性。(三)进行科学的课程评价科学的课程评价能够为园本课程管理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这对促进园本课程管理的持续有效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课程评价的主体包括幼儿、教师和家长等参与园本教育的各方,其中幼儿的课程评价主要是从幼儿的进步和发展方面表现出来的,加上教师互评、家长意见反馈等形式,可不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园本课程管理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幼儿园园本课程管理既是幼儿园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幼儿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要求。在管理实践中,要保证教师在园本课程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幼儿的教学需要和特点,不断完善园本课程管理措施,为园本教育的科学性和持续性提供可靠保障。

幼儿园课程体系篇8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园本课程;园本教研

一、感悟先进理念

在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上,有人问其中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当中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答道:“幼儿园。”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说明了幼儿园学前教育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我们也要“认识到农村具有的传统只适合本域的文化遗产具有固定的价值和效力并能促进发展”。(《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农村幼儿教育的内容、材料并非新的、城市化的、“洋”的才是好的,在新理念下,我们除了使用材外,还要让当地的优秀文化传统、民俗、民间游戏、歌谣、农业技术、生活常识、手工艺术等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材料。

二、立足本园实际

保教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园本课程开发就是让广大的幼儿一线教师做一些“保教研究”,即为适应幼儿全面发展需要构建多元、动态的课程而进行研究,其本质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是为了幼儿健康成长。园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幼儿学习和游戏活动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活动性、实践性,避免在实践中出现“动口不动手,动耳不动脑”的表面浮华现象。这正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充分理解园本课程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加深对“园本课程”的认识

所谓园本课程开发,是指作为有创造性主体的教师积极、主动地介入课程开发,即课程的决策、设计、实施、评价等过程的一种活动。它意味着教师带着自己对幼儿和课程的理解、经验来体验课程的生成和运动的过程,教师用的课程不仅仅是材,也有区域性或本园独特的资源。目前主要有一种观点认为,园本课程类似于校本课程,是指在尊重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利用幼儿园及社区等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幼儿选择的课程,是指幼儿园自主开发的、不同于其他幼儿园的那部分课程。

2. 正确分析目前园本课程和园本教研的状况

大多数城镇幼儿园均有不同程度的园本课程开发。相应的,在园本课程开发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大多数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系统的园本课程机制。已开发出的园本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课程较少、类型单一,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主义等。在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更少。因此,为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质量,我们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幼儿园的信息化建设,宣传和推广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方面的研究成果,脚踏实地,为普遍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水平服务。

三、共享教学经验

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幼儿时期的各种心理活动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的注意和兴趣转向结果,幼儿为自己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高兴。在保教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发展观,在培养目标上取得共识,建立园园联系、家园联系,彼此沟通,构建相互信赖的关系,通过各种模式开展活动,共享幼儿教育成果。只有一致的理想教育境界,把幼儿的教育纳入科学轨道上来,才能获得幼儿早期教育的最佳效益。

1. 有效运用自然资源

结合本辖区幼儿园的实际,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延伸活动内容,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体现幼儿的个性发展。如幼儿园中很多区域都可以运用农作物作为游戏材料,比较常见的是在美工中利用各种种子、果皮的粘贴活动、艺术欣赏活动。有很多孩子在活动中乐此不疲,一会剪对称的蝴蝶、大树,一会剪不对称的汽车、小鸟等。又如,生长的芦苇、蒲草的地方,可利用芦苇、蒲草进行一系列的编织活动——织苇箔,用亲手制作的苇箔装饰手工艺品。

2. 充分利用特色素材

本土特色素材既是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幼儿园园本课程特色性和适宜性的核心元素。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蕴涵着教育内容,作为教师应用心观察,发现幼儿的需要,及时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通过教育材料与幼儿的互动,使教育事半功倍。我们在研讨、设计、组织各种主题活动时,要力求适应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并结合幼儿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考虑如何将具有本土特色的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到课程实践中。譬如民间有许多与教育有关的小曲与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孩子们可以用来进行初步练习,也可以借鉴想象创作。只要内容的选取是准确到位的,教学方法是科学的,符合园本课程开发相关理念的要求,对幼儿的发展就有好处。

教师不能再把自己看成太阳,让幼儿围绕自己转,而要学会尊重幼儿,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们变得大胆、自信,充满活力。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白,幼儿的科学健康培养,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成果。幼儿期是培养最佳时期之一,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素养,帮孩子迈好走向成功大门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王成云.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2]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学习土地管理法范文 下一篇:农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