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02 20:54:05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1

金融风险管理通常指的是通过金融管理策略与科学的管理措施,减少企业资金运作的金融风险,避免企业金融操作带来的经济损失。从微观角度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就是指的可以降低企业金融操作风险,避免企业经济损失的管理方式。例如企业在风险投资中,进入股票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管理人员通过科学、有效的策略正确投资,正确管理,准确的预测金融风险环境,采取最佳的方式适当规避金融损失,让企业在投资中获利。另外从宏观角度分析,金融风险管理可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降低国内金融投资出错的概率,确保经济活动中资金的高效运用,确保经济整体的稳定发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金融活动与金融投资的方式在不断改变,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也需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要考虑到金融投资的风险,还要考虑到金融管理方式与过程中的控制力的变化,财务控制与分析是帮助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可以最快的辨别金融风险,通过金融风险判断科学管理金融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一)金融风险的特点

第一,金融风险本身是根据市场变动所产生的,因此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其产生的因素和根源也是客观的,金融活动本身因为贯穿整个经济投资整体,为了保证经济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和资金有效的运营,因此金融投资的管理者与负责人必须要科学、合理的处理股市萧条与暴跌的情况。金融风险会对经济市场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状况、国家税收、企业生存年限都会成为受影响的目标。金融危机的到来会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造成不同的影响。第二,金融风险是可以叠加和重复积累的,金融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还具有重复叠加的特性,很多金融风险可以一层一层的叠加,积累直到一个市场和经济秩序的崩溃。金融风险本身是可以通过统计学预测的,一旦有对市场和企业具备不利因素的金融风险被判断时,需要采取措施保证企业尽量降低损失,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第三,金融风险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消极性与积极性,企业对待金融风险的管理措施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清晰、客观的判断金融风险,清晰的认识不同的发生原因,这样才能在动态的经济环境中掌握金融活动的风险,求得稳步发展、获得利润。

(二)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中,首先,应加大对金融活动的风险评估。比如对客户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行评估,确保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其次,做好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对其经营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金融风险的最小化。再次,加强金融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减少因技术问题导致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在逐步完善金融监管的同时,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干涉和控制,促进金融活动市场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和健全。总之,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谨慎的管理原则,增强业务能力,最大可能的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

三、我国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和对策

(一)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

首先,企业对金融风险管理及财务控制的认识还不足,企业财务控制的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还不够健全,方法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后,大部分企业财务控制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企业深刻认识到“资金链”的重要性,企业金融市场中资金投资与运作的能力还需要逐步增强,通过资金运作提升企业经营实力,改善企业经营活动能力,提高企业经营业绩,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个方面,企业需要在财务控制上稳步提升管理与控制能力,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方式去应对金融风险的潜在发生几率。其次,金融危机环境日渐复杂,对我国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财务控制水平通过应对复杂金融市场与经济环境的方式得到了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细节问题:第一、财务控制的环境尚不理想,企业内部组织框架尚不完善,一些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深刻体会财务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金融风险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致财务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二,财务控制的内部信息交流体制不健全,企业缺少统一的、能有效操作的财务管理交流系统和制度,对于市场风险、业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增加了企业决策的风险。第三、我国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预防金融风险管理的政策性建议无法得到企业的重视,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状态,财务部门的监管体系也尚需完善,导致了企业财务控制能力的降低。

(二)完善财务控制的措施

为提高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必须确保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遵从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减少企业资产损失风险的原则。首先,完善财务控制环境。企业高管应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及财务评估在企业规避经营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有效规避金融风险。一方面确保企业各部门的独立性,避免其他部门高管对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工作效果的影响。另一方面实施恰当的授权、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执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企业上下应充分认识金融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一方面不断提高财务部门评估风险的能力,加强其对金融风险评估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鼓励和培养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风险评估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

再次,需要加强企业金融投资整体方案的完整性,通过完善企业财务控制制度与财务管理方式,保障各部门对不同环境下经济投资方式与风险投资方式的应对策略,通过对本岗位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些认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分析,确保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预防能力不断提高,在金融风险中可以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企业会拥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在投资中可以让企业获利。第四、加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资源的联系和交流,保证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充分性,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全面性,提高信息分析的准确性,改善企业预防金融投资风险的能力,降低企业投资带来的损失。第五、企业要培养专业性的财务管理与控制人才,提升企业管理队伍的素质,让这些管理人员专门负责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方向,保障金融风险的科学经营与发展,提升金融管理的效果,帮助企业获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而且要保证财务信息的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的泄露,提高财务部门的管理能力,加强财务部门对突况的应急能力,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在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择方面也要慎重,要选择财务管理控制专业性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的人员,还要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所有人员的财务管理与分析知识,可以最快速度的分析出存在的金融投资风险,最快的判断金融风险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同时,专业的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稳定企业资金流,确保企业在金融波动前能有效的预知和防范。第六,增强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再好的政策没有执行就是空谈,再好的方式、方法,没有执行就看不到效果。因此在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必须增强其执行力度,才能确保其管理效果。

四、结语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2

在面前众多的有关GARP的资料中,有一份按照英文字母排序的长长的机构名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份囊括了当今国际上最为著名的金融与非金融机构、监管机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的名单,共有200多家,每家机构中至少有5人以上拥有FRM资格。除了那些知名度非常高的外国公司外,记者最为熟悉的当然还是中国那些赫赫有名的机构: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银香港、中国人寿、招商银行……。GARP的工作,显然已经得到了中外业界的认可。

风险意识文化:共同理念成为沟通基础

这是记者第二次见到里奇。两次的会面,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里奇关于“风险文化”理念的阐述。在他这次带来的一份关于GARP项目的介绍资料中,记者特别注意到“创造一种风险意识文化” (“Creating a Culture of Risk Awareness”)这句话后面缀有“TM”(注册)的字样,显示了GARP正致力于将文化理念推广与风险管理技能培训进行有效结合。里奇说,风险管理是近十年来全球银行业非常热门的话题,对GARP工作的认同,首先是大家在这方面文化和理念上的相通。

里奇告诉记者,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创新成为世界潮流。在这种大背景之下,金融工具日渐增多,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导致其所面临的风险环境也日益复杂。风险管理不当,将会给机构自身乃至全球带来巨大的危害。我们已经看到,以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发生过不少重大金融风险事件,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考虑到这些因素,再加上新巴塞尔协议即将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欧美国家的银行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是必然的,可以说,在这些国家的各类相关机构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浓厚的风险意识文化,这种文化,贯穿于他们内部上中下各级。GARP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GARP的宗旨是为了鼓励和增进全球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业务操作人员和监管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教育、培训和资格认证等活动,促进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

十年辛苦工作,特别是近几年,GARP以其专业的工作团队和面向操作层的务实的金融风险管理师资格认证项目,逐渐打开了局面,在业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GARP的理事会由20名业内专家组成,包括摩根士丹利的执行董事、首席风险官,通用电气的首席风险经理,花旗集团的董事总经理,哈佛大学知名金融学和管理学教授等。GARP的5万多名会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背景十分广泛,既有金融、非金融机构的风险经理,也有各种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风险专家、教授和学者。会员单位包括摩根士丹利、美洲银行、渣打银行、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公司、巴克莱银行等国际著名机构。近年来,GARP与各大国际金融机构、协会和组织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关系,例如国际清算银行、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英国金融监管局、美国投资管理研究协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国际金融工程师协会、国际互换和衍生品交易委员会、保险精算师协会、期货和期权协会、英国银行家协会等等,尤其是在新巴塞尔协议制定过程中,GARP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咨询机构,与国际清算银行共同制定风险标准,成为全球风险管理领域的权威机构和标准制定者。

里奇说,GARP最大的贡献就是在风险管理界推动了FRM认证资格考试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该制度得到了许多国家金融业的认可,成为衡量其从业人员是否具备风险管理能力的主要标准。他给记者介绍了这样几组数字:1997年以来,参加FRM项目的人员以年平均26%的速度增长;自2000年到2005年的五年间,FRM认证资格人数每年的增长数字分别为139%、21%、22%、31%和18%;2003年到2005年,雇有持有FRM资格5人以上的机构数字翻了一番多,从105家增加到251家。目前,全球已经有68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和实施这一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

当然,这种文化的形成和推广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相对于金融机构其他业务与管理模式来说,风险管理是一个相当新的领域,真正成熟也不过是六七年的事情。里奇说他自己也是以不太寻常的方式涉足了这一领域。他大学期间学的是市场营销,后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学习法学以后成为一名律师。他曾就职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私人律师事务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洲银行、信孚银行、摩根大通,最后是GARP。正是在银行从事与衍生工具相关的工作,让他一步一步地介入风险管理领域,并成为一名在世界各地倡导“风险意识文化”的使者。

落地中国:中外风险管理文化的接轨

几乎是在GARP创立与发展的同一个时间段,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化,特别是应对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挑战,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开始了以建立现代金融制度为目标的改革。GARP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的这场改革,并看到改革背景下的巨大的市场潜力,2000年,GARP中国分会在北京成立。

自中国分会成立后,里奇先后五次来到中国,拜会了中国监管机构的主要领导,行业协会、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与中国的相关机构进行交流与探讨。他对所拜会过的中国的银行机构负责人的远见卓识非常赞赏。这些领导人都认为,为了使银行在日益全球化的市场上保持竞争力,让银行尽可能地遵守全球认可的金融风险管理标准变得越来越重要。巴塞尔协议,尤其是即将于2006至2007年在全球实施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使金融风险管理成为银行执业必备规则,中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都需要逐步发展使其银行业达到协议的要求。

里奇也认为,到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将全面开放,面临的挑战更大,防范各类金融风险,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将成为中国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迫切任务。但中国的银行无论是在风险管理理念、技术、手段还是组织、人才等方面,与国际同行相比,差距都比较明显,因此,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应该成为中国金融业面对国际竞争所必须的紧迫课题。中国银行业制度的变革对金融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管理层和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涉及到金融机构的各部门、各项业务和各个工作岗位。

通过里奇和中国分会同事的积极努力,GARP在中国的工作进展还比较顺利。已经举办了两次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论坛,一次是2000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全球化与中国金融管理国际研讨会”,这是在中国本土所举办的第一次金融风险国际论坛,还有就是2002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峰会”。从2002年开始,GARP每年在中国举办FRM认证考试,至今已举办了四届。参加的人数每年都在递增,特别是2005年,报考FRM认证考试的人数同比增长了一倍以上,在北京、上海地区更是增长了近两倍。

谈到在中国的交流与推介工作,里奇提到了与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人的两次会面。当时,双方除了就中国的风险管理问题交换意见以外,GARP还应人行的委托,协助制定了一个中国银行业机构特殊培训计划。计划结合了中国特色的规定和制度,运用全球普遍接受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概念,为培训中国从事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并计划接下来帮助制订和实施有中国特色的风险管理认证制度,只是由于中国行业监管机构的重组,这个计划被耽搁下来。近两年来,里奇每次访问中国时,还与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有关领导进行会谈,讨论如何在中国的银行业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的理念和具体的方法。

里奇认为,虽然风险管理使用的是一种全球通用语言,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在各国也有融会贯通的趋势,但仍需要本地化。在早期与中方的各种交流中,里奇非常赞同中方强调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全球普遍接受的风险管理标准及银行业官员和人员培训,要适应中国特殊的情况和规则。他在接受记者的两次采访中也一再强调“本地化”,即,遵循全球普遍接受的准则,同时也兼顾各国自己的特殊情况,如信用基础,市场和操作风险等等。里奇表示,GARP在中国的工作都是依照“本地化”的原则来进行的,中国分会由中国人担当主席,有一支由中国人组成的团队做具体工作,另外,借鉴国外成熟经验,GARP还向中方有关机构提出了成立“中国金融风险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设想,以促进中国本土金融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谈到对这一专业委员会的设想时,里奇还提到了他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本刊编委会主任夏斌的探讨和交流。在2002年GARP主办第二届风险管理国际论坛上,里奇曾在会上与夏斌就中国金融业风险管理问题交换了意见,这次来华之前,里奇曾致函夏斌,就中国专业委员会的设立提出了建议。他说,无论如何,GARP将尽其所能为中国金融风险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提供大力帮助。该机构若能成立,如能得到邀请,由全球顶级风险管理专家组成的GARP理事会的主要成员,愿意承担海外国际顾问职责,为委员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里奇的观点和建议得到了夏斌的认同,后者曾就有关问题与国家监管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探讨。

目前,GARP在中国的具体工作以FRM资格考试为主。虽然经过了几年的推行,里奇,特别是其中国同事,也并不否认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困难。的确,任何一件新的事物的出现,都会有个被认可和被接受的过程。记者也曾就FRM资格考试的内容、组织形式、对自身工作的帮助程度以及GARP会员活动等等问题,采访了几位已经获得资格的中国机构人员。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相比较于其他类似机构,GARP会员的活动内容还需要更丰富一些,形式可以再多样一些,一些地方的FRM资格考试的组织方式还有改进的必要,但总的来说,GARP项目,尤其是FRM资格考试,不但提供了当今金融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对中国来说,由于目前金融工具的相对缺乏,还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对他们眼下和日后的工作都有较大的帮助。想必这些中国专业人员的评价,对于里奇和他的中国同事们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工具创新 法律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惊人。与此同时,对法律风险重视程度不足以及相关经验的缺乏,使得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创新面临较大法律风险,给其长远发展产生较大威胁,因此,有关金融工具创新法律风险的研究,成为商业银行关注的热点。

一、金融工具创新法律风险及表现

(一)金融工具创新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运营中不可避免的面临一些风险,尤其随着社会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来源更为广泛,既有来自内部的风险也有来自外部的风险。总体上来看这些风险包括国家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其中法律风险关系着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其给创新金融工具造成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商业银行创新金融工具时应给予高度重视。

(二)金融工具创新法律风险表现

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创新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多,主要体现在银行合规法律风险、法律缺陷风险、合同文本法律风险、金融监管法律风险等,为给寻找有效的法律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有必要对其加以认真分析。

1.银行合规法律风险。《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要求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开展需经国务院银行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此不难看出依法经营是商业银行开展各项业务的前提,应无条件服从该规定。众所周知,我国处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法律制度不完善,金融监管不够严格,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导致其制定管理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尤其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以及迅速发展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创新金融工具时大大增加违反相关规章及监管部门规定的机率,因承担法律责任而遭受制裁、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2.法律缺陷风险。所谓法律缺陷风险指受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影响,商业银行从事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研究发现,法律缺陷风险具有普遍性,即,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缺陷,而我国法治不够健全,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法律缺陷风险更为突出。一方面,法律空白风险。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创新发展迅速,但金融立法存在一定滞后性,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大大增加。例如在电子信息、保险、证券等领域进行的金融工具创新,尽管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及办法,但因法律约束效力不高,法律纠纷市场发生。另一方面,法律不规范风险。我国虽出台了《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范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创新行为,但彼此间协调性较差,尤其原则性规范较多,缺乏实施的具体细则,一定程度上增加可操作难度,而且有关新型金融工具方面的约束规定较少,无疑增加商业银行法律风险。

3.合同文本法律风险。当前金融工具创新种类繁多,特性及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为增强自身竞争力,给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商业银行通常依据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合同文本的拟定。由此产生的合同文本不仅不够严密,而且缺乏现成的格式可供参考,结果在客户与商业银行履行合同过程中纠纷时常发生,增加商业银行承担经济损失的风险。

4.金融监管法律风险。商业银行创新金融工具时,在目的、理念等方面可能与监管部门的要求存在差异,需承担处罚以及无法正常经营的风险。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给金融工具的创新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首先,监管理念与方式滞后。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体现在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以及审批合规方面,以达到化解与防范整个银行业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目的,无法满足当前金融工具创新要求。其次,金融监管技巧与方法落后。金融监管风险监测体系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采取的监管技巧和方法落实,使得金融工具创新会计制度未能及时的建立。最后,奖罚行为不对称。监管部门较为关注对商业银行违规行为的处罚、处分、批评上,违规严重甚至会取缔,而缺乏一定的鼓励与表扬,尤其不能结合具体情况加以积极的引导,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创新金融工具时,任何一个环节考虑不全面就会承担法律风险。

二、金融工具创新法律风险的控制

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创新中面临的法律风险非常之多,为正常的经营及稳步发展,商业银行应在分析不同类型法律风险的基础上,从外部及内部两个方向入手,采取针对性法律风险控制策略。

(一)金融工具创新法律风险的外部控制策略

外部实现对金融工具创新法律风险的控制应将重点放在法律法规及金融监管部门职能完善上。在完善法律法规方面,国家职能部门应加快推进金融工具创新立法工作。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商业银行经营方面的管理与监督,认真分析创新金融工具面临的法律风险,深入分析原因,制定有效控制措施,并不断总结与完善,及时将形成的材料上报给立法机构,使立法机构能全面掌握金融工具创新状况,制定针对性法律风险管控措施。同时,立法机构做好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创新的调查与研究工作,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抓住时机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填充金融工具创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空白,尤其应注重明确交易双方的义务与责任,有效防止法律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金融工具创新种类的不断出现,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无论在监管原则及理念,以及监管方法与技巧上都应有所改进。在监管理念与监管原则方面,监管机构应做到监管理念的及时更新,树立服务监管的服务理念,即,在金融工具创新上商业银行不存在违规行为,应给予鼓励及相关的扶持,兼顾服务及引导工作的认真落实,保证金融秩序安全、稳定的同时,注重商业银行盈利方面的考虑。同时,金融监管机构应确立适度的监管原则,不仅要做到依法合理,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开展监管工作,不、不越权行事,尤其在做相关决策时应理性分析,保证监管程序及处罚力度的合法性。另外,严格遵守市场发展规律。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遵守市场规律的重要性,加强市场规律的研究,不违背市场规律行事,不强制干预商业银行具体业务,为金融市场长远、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二)金融工具创新法律风险的内部控制策略

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工具创新外部因素导致的法律风险,更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做好法律风险的内部控制工作,尤其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认真落实:

首先,经营中应做到依法合规。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职能,开展业务中做到遵纪守法,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为维护金融市场正常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一方面,商业银行管理层应树立守法兴行的经营理念,提高相关法律法规认识,从确保金融市场繁荣及实现长远发展战略出发,严于律己,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定期开展普法教育工作,为员工讲解法律法规知识,并鼓励员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使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约束不良行为,提高整个员工队伍的法律素养。其次,完善银行内部内控制度。完善风险内控制度是预防法律风险的主要途径,商业银行应结合所处的金融环境及业务特点,建立与完善内控制度,尤其在制度上对不同岗位员工职责加以明确划分。通过完善上岗制度、监督制度、奖罚制度等,加强员工业务开展中各项行为的监控,杜绝违规违法操作行为的发生,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法律风险的出现。同时,针对造成法律风险的行为应明确惩罚内容,以鞭策员工自觉遵纪守法。另外,完善监督制度时应将重点放在监督制度的落实上,制定配套监督制度落实细则,防止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再次,加大交易对象的审核力度。商业银行与客户签订合同前应做好充分的调查,准确掌握客户相关信息,避免担负不必要的法律风险。例如,当和自然人签订合同时,应调查其民事行为能力,要求其出示有效的证明资料;当与法人签订合同时应加强经营范围、营业执照的审核,确定其是否从事违法活动。同时,结合金融工具创新实际加快推出标准合同文本,认真揣测合同文本内容,将合同文本法律风险降到最低。最后,注重风险全面管理。商业银行应注重全面风险管理,即,站在金融工具创新的战略高度,不断扩展业务风险管理范围,积极采取综合措施规避及减小法律风险。例如,商业银行可借鉴国外金融机构做法,制定针对性的实施策略。同时,还应注重不同业务的全过程法律风险管理,及时识别及应对经营中出现的法律风险。另外,做好法律风险管理工作的总结与反思,积极调整及完善管理思路,不断提高法律风险内控水平。

三、总结

当前商业银行竞争激烈,金融工具创新成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商业银行创新金融工具时应充分认识到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由文中分析得知,商业银行面临的法律风险由外部及内部原因共同造成,因此,商业银行应明确法律风险存在的原因,其中外部原因较为复杂,涉及的部门较多,解决难度较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及心理准备。而内部原因应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风险内控策略,不断提高内控管理水平,将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黄琼.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创新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20:88-89.

[2]徐建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管理分析[D].山东大学,2013.

[3]李树飞,佴澎.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法律风险控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07-111.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4

关键词: 金融风险; 金融体制; WTO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业务领域的日益拓展,金融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及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因素日益增多,金融风险也日益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要想有效地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就必须对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从而才可能制定出有力的措施加以应对。因此,认真研究当前金融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和化解对策,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是造成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逐步走向市场化,金融风险问题也随之突出。然而,人们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陈旧的金融观念尚难以根本转变,特别是金融风险意识远未树立,一些错误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还有的认为,办银行是只赚不赔,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利差,做的是无本生意,无风险;还有的认为银行的钱是国家的钱,亏了是亏国家的,银行亏损国家承担,国家绝不会让银行倒闭。因此,一些企业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向银行转嫁经营风险,一些银行经营者也同样缺乏风险意识,重业务拓展、轻风险防范,以为贷款放得越多越好,业务做得越大越好,盲目扩张业务,不惜血本揽储,置银行风险于不顾。更有甚者,热衷于违规账外经营,导致金融秩序严重混乱,且由于账外资金大部分又投向高风险的行业,形成呆账,无法收回,形成大量的不良债权,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这些都表明,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不规范运作是引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

(二)外部环境条件尚差是造成金融风险的客观原因

一是行政干扰仍然存在。以前,银行充当着政府的出纳,现在银行的商业化要求银行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不再充当政府的出纳。但又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一些地方政府强令商业银行贷款、直接干预银行经营业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企业对信贷资金“强依赖、软约束”没有根本改变。由于企业改革滞后,尚未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经营机制。一方面是企业盲目扩张的冲动非常强烈,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性很强,长期依靠银行供血维持生存的局面基本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是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理想,偿债能力弱,信用观念淡薄,偿债约束软化,银行信贷资产本息难收。三是金融机构之间过度竞争。由于管理失控,近年金融机构急剧膨胀,超过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都造成金融资产高风险的状况,给金融业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与危机。

(三)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是造成金融风险的制度原因

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信用社、证券、信托等地方法人机构数量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风险防御能力弱;二是金融机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近两年在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健全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推行了授权授信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实行垂直稽核体制,制定了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禁令,但内控机制尚未健全,特别是前几年的金融混乱留有严重的后遗症;三是风险的补救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基本是只“进”不“出”,对存在的问题一般采取国家包下来的方式去化解;四是由于一些管理者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放权搞活,把分支机构视为独立法人,加上管理混乱,使金融风险失控。

(四)银行内部管理和内控机制不健全是造成金融风险的内在原因

内部权力的相互制衡及相关岗位职责的互相制约是保证银行贷款质量,降低金融风险的坚实基础。但从目前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情况看,缺乏科学、严密、有效的内部相互制约机制,包括贷款审批、发放、资金支付在内的一些金融业务活动。制度约束不严,有关人员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执行制度不规范,成了产生金融风险的内部漏洞。而且,一些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管理工作跟不上,对金融风险的严重性认识不够,风险控制不健全。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重展业,轻管理,有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为了追求本单位、本部门和小团体的利益,冒风险违规经营,加剧了金融风险。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对策

(一)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

1.必须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企业是银行的最大债务人,银行信贷资金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经营的好坏,因而,企业改革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要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再次,要建立以市场为纽带的新型银企关系。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是融合的,银行与企业共荣辱,以市场为导向,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就要求银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而是走出去为企业服务,为吸引和巩固客户群,银行不会为企业暂时的资金困难而离开,而是应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只有企业盈利,银行的效益才会提高。

2.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宏观调控、监管中心,各金融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首先,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创新,确立在国家拥有多数控股权前提下的多元所有制产权基础。其次,在产权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经营商业化管理。最后,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大金融机构内部稽核监察机构的建设,充实力量,以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积极稳妥地发展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的资本充足率低,这对我国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国际上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发行企业债券是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以我国当前及长远的情况来看,完全依靠金融业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资金短缺的矛盾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不可能的,要解决资金供求矛盾,又要化解银行资金的风险只有走积极稳妥地发展资本市场这条路。一方面,银行业发行股票,可以提高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提高我国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既能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可用募集的资金归还贷款,化解金融风险,降低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三)强化风险预警管理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5

一、金融风险的涵义

每个投资者和消费者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金融风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每一个经济实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容。在经济生活中开展的各项经济活动,与金融风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同时对一个国家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也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怎么减少和回避金融风险对于金融界而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可以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防范金融风险,不断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就需要对金融风险的涵义和种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金融风险作为风险中的一方面,就好像人们对于风险存在不同的定义一样,针对金融风险的定义,实务界和理论界也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有些人认为,所谓金融风险,其实就是人们在金融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或者事件;有些人认为,金融风险是主要发生在金融领域的一种风险模式;有些人认为,金融风险主要是一种经济损失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等。综合上述三种观点,最后一种观念与风险的范畴似乎更为贴近,换言之,金融风险是一种可能性,与金融风险的本质更为接近。所谓金融风险,其实就是指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每一个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或者投资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不确定变动,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外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货币购买力风险、流动性风险、证券市场价格风险以及国家风险等几类。

二、金融风险管理起源

金融风险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其发展时间已经有30多年,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环境和规则,都呈现出较大的变化。金融市场不断出现波动,使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成为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需求;第二,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金融学理论也得到较大程度地发展和进步,在此基础上,对金融风险管理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第三,当前,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得到了较为快速地发展,这样一来,风险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具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世界经济环境主要发生了以下两方面的变化: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外部经济环境都会对其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产生影响及制约;第二,20世纪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全面崩溃,进而宣告世界范围内的固定汇率制度走向衰亡。在此之后,很多公司以及个人都会面临形式各样的金融风险,例如,汇率风险等等。尤其是在之前的10多年进程中,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例如,1987年美国的“黑色星期一”大股灾,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等。通过这些事件,可以得知,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损害。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重视。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经济学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逐渐取代之前传统的经济学。通过新古典经济学,可以看到很多针对信息和不确定性的经济分析框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与此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金融学已经从众多学科中独立出来,并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全新的经典金融理论和模型逐渐创立起来,并且也得到了广大金融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接受和运用。例如,20世纪60年代,被称为“有效资本市场之父”的Fama提出“有效市场假说”,夏普和林特纳等人创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罗斯的“套利定价模型”,以及布兰科-斯科尔斯创立的“期权定价理论”等。综上所述,在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会有更为坚实可靠的依据。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也可以充分运用数学模型、仿真模拟等手段,对遇到的各种金融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一门新的学科,称为“金融工程学”。

三、我国目前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金融组织机构不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当前,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组织机构也随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求其不断完善和健全,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作为其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体系也逐年发生变化,同时也获得了较大成效,银监会和证监会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和规定,进而使我国金融内部体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进步。然而,与国际上较为先进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相比较,我国还没有建立足够健全和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以及管理体制。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央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和金融监管工作主要针对业务范围的控制展开,现行的风险管理体制还是运用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已经不能与当前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相符合和适应;第二,金融机构内部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出现大量债权,同时不良贷款的现象也逐渐增多,从而使信用风险不断上升,致使金融资产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第三,当前,我国很多金融机构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监管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同时其他部门也没有能力独立承担各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从而使风险管理出现更多难以解决的难题。总而言之,我国很多金融机构风险监管不够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也存在较多问题。

2.风险防范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金融市场全球化发展也随之出现更多相关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我国金融机构进行全面转型,但是却不能正确认识金融风险,甚至对金融风险的基本概念和根源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例如,针对银行而言,商业银行为了扩大自身资金规模以及贷款规模,进而出现很多不良贷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扩展各项理财投资业务,不断增加金融风险。针对投资者而言,为了获得更多收益,没有了解金融市场行情,盲目投资,风险防范意识较弱。因为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相关制度和规定不够完善,在金融体系中还不能完全渗透相关法规和制度,造成监管力度不够,法律意识淡薄。所以,针对金融风险意识和法律观念重要性的大力宣传,对于全面提升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金融市场信息不透明。所谓信息透明度,其实就是指信息者应该在第一时间将全面、可靠的消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开披露,从而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对某家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以及风险投资理念等进行较为准确地评估。在很大程度上,金融产品其实就是信息咨询的集合体,在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信息透明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信息并没有实现透明化,这样就会使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失真,存在很多内部交易,而且也极有可能对资金流向进行自行操纵。从宏观角度分析,会使市场秩序混乱,而且也会引起市场的巨大波动。上述这些情况对于投资者进一步投资金融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也进一步使金融投资风险加大。而资金的短缺,使金融市场资金融资出现恶性循环,从而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4.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单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主要金融机构属于混合经营,就是将传统存贷款业务、理财业务以及期货交易业务作为有机整体,同时开展,并实现全球化运作模式。但是,我国还在沿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主要为存贷款模式,针对中间业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作为之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金融产品相对较为单一,面对需求各异的投资者无法满足,投资渠道越来越窄,投资者不能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务。在我国,金融企业存在较多的指令贷款,致使利润降低,呆账积累现象严重,从而使金融风险概率不断加大。而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瞄准我国作为发展基础,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发展,若是我国不能与当今国际市场流行惯例运作相匹配,那么我国金融企业,将很难找到一席之地。

四、完善金融管理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1.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为了使金融机构免受外界金融风险的影响和制约,就要将内部风险管理体制放在重要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抗风险能力的强弱,需要与其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程度相结合。所以,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应该定期组织相关金融人员学习相关法规制度,从而使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公众对风险管理防范意识得以不断提升。金融主管部门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结构设置,进而使内部管控更具有有效性。第二,应该建立合理有效的责任制度,使各相关规章制度更加规范,进一步明确责任人的权限和责任范围,强化风险和责任意识,进而使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第三,应该不断加强相关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使其具备发现潜在风险的能力,并且可以针对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解决,从而使风险管理体制得到不断完善。

2.加强国际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越发紧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国际金融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导向。总结美国金融次贷危机可以得出: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任何地区或国家均无法避免,因此,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以共同面对和应对危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沟通联系,应对流入或者流出的国际资本进行严格的监管,以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和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此外,还应对过往的金融危机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的经验财富。

3.加强监管力度。金融监管是指一国政府通过金融主管机关对金融市场和机构进行的某种规定或者限定。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可以确保金融市场发展稳定。第一,应明确市场定位,对违规问题进行处罚,尝试建立信用等级制度。第二,应完善财税制度,并正确处理企业、财政、银行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还应加强宏观调控,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为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供重要支持。同时,也应注重金融法制建设,以加强金融机构本身防范监控风险的能力。

4.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创新。在各种类型的金融创新中,制度创新是经济的创新,这不仅因为制度创新决定着其他创新依托的制度环境,从而影响其他创新的收益,更因为制度创新可以发挥先进制度的激励功能,对金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首先,针对风险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为了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需要更好地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审贷分离的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并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创建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其次,针对交易工具的制度创新。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金融理论的发展,衍生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虽然我国目前的交易手段和交易工具都较为单一,但应及时建立针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管理制度,从而为新交易工具的推广奠定制度基础并有效规避由此诞生的风险。再次,针对金融监管的制度创新。监管机构应给予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充分的成长空间,从原来的静态合规性监管向动态审慎性监管转变。监管制度应侧重于审查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风险模型是否合理、完善和有效,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对风险进行了及时、准确的度量、监测和控制,是否有充足的资本金抵御银行面临的风险,等等。

五、结语

在现代经济中,金融占据着重要位置,在经济活动发展的宏观调控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活动,已经逐渐渗透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风险问题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要不断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案例,掌握国际主流的金融风险防范方法,使金融体制以及金融监管与体系不断完善,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从而使我国金融企业可以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提供了机遇,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伴随着金融风险的不断加大,进行有效防范和管理,对于当前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和寻找适用于我国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措施,这对于我国金融业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6

关键词:金融创新;银行监管;和谐性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07102

1金融创新是中国银行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经之路

1.1《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为银行创新指明了道路

中国已开始全面履行对WTO的承诺,银行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为有利的发展机遇。面对广大企业和个人日益旺盛的金融需求,银行业总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亟待提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银监会在近日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其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鼓励和规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活动,防范金融创新风险,促进银行业金融创新持续健康发展,使广大社会公众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指引》指出了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活动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合法合规、公平竞争、成本可算、风险可控、注重风险管理以及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等内容,积极倡导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创新时做到“认识你的业务(know your business)”、“认识你的风险(know your risk)”、“认识你的客户(know your customer)”、“认识你的交易对手(know your counterparty)”。商业银行在创新一种金融产品时,要把这四个“四个认识”作为核心问题来考虑,认真审慎自身的经营活动,避免盲目开展缺乏技术含量和灵活性,模仿度高,与自身管理能力不相符的金融活动。

1.2金融创新的迫切需求

(1)金融创新是迫于外资银行的压力。

全面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后,中国银行业和外资银行的较量真正开始,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外资银行涌入我国金融市场(见表1),可以全方位地将其历经考验的经营理念,服务产品,管理机制,营销策略呈现在中国客户面前;而中国银行业在体制,制度,方法上都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如果不及时进行银行改革,不全面创新金融产品就只能被迫退出,被激烈竞争的金融市场所淘汰。

(2)金融创新是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从我国银行的经营业务来看,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集中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其突出的特点是负债业务和工具创新多,而资产类中间类业务和工具创新少。

1.3我国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问题

(1)金融创新产品单一,技术水平不高。

(2)量多而质不高,形似而神不似。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动机是基于对市场份额和资源的争夺,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而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有所偏差,盲目追求数量的扩张和知名度的提高而忽略了金融产品的质量。

(3)市场规范程度不高,不良竞争现象严重。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大,许多国内银行积极寻找对策发展自身实力,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违反相关行业规定,同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混乱。

(4)金融服务创新的意识不足,现代营销理念缺乏。

2银行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2.1构建金融创新和银行监管的和谐

我国金融监管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监管,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金融监管,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制三个阶段。自03年5月中国银监会成立以来,就确定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为我国银行监管工作指明了确切奋斗的方向。

2.2我们银行业监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分业体制带来了新的监管问题。

(2)风险监督管理形势严峻。

(3)银行监督专业人才的紧缺。

3对我国银行监管的建议

(1)重视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

在证券监管中,信息披露一直是一个重要内容,但在银行监管中,传统上并不注重信息披露问题。《指引》指出“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活动中要充分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遵守行业行为准则,向客户准确、公平、没有误导地进行信息披露”。

(2) 加快法制化建设,与国际法案接轨。

我国银行监管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充分学习西方先进监管理念、方法、工具,充分吸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结合我国实际,为我所用,使监管政策、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同时,要认真研究银行的创新需求,跟踪评价已制定的监管规章和政策,及时修订不适应金融创新的法律法规,积极创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制度和法律环境。

(3)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与银行的沟通。

我国银行金融产品自主创新少,一种新的创新产品开发出来后,市场上众多的“跟随者”就会一哄而上,竞相模仿。

(4)加强分业管理体制下的合作。

随着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监管界有必要在诸多方面与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在我国分业监管体制下,金融创新给我国银行业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要做好交叉义务的协调和配合工作,在条件成熟时放松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界限,如此既可以增加我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空间,又使我国金融机构能与外国金融机构保持平等的竞争地位。

(5)重视监管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才素质。

为了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引导我国商业银行按国际化标准规范操作,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国家应当重视银行监管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利用科学的用人和培训机制、优厚的薪酬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相对公平的管理体制来留住人才。

(6)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突出监管重点。

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风险管理是金融创新的内在要求和前置程序。传统的监管标准主要是资本标准,即以资本充足率为标准。这种标准主要是针对信贷风险的,但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面临其他各种风险,仅仅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难以实现有效监管的要求,对诸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种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成为各国及国际监管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家长.新理念下的银行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刘明康.金融创新:中国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经济年鉴,2006.

[3]纪瑞朴.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面临十大问题[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7,(4).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7

关键词:金融创新;银行监管;和谐性

1金融创新是中国银行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经之路

1.1《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为银行创新指明了道路

中国已开始全面履行对WTO的承诺,银行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为有利的发展机遇。面对广大企业和个人日益旺盛的金融需求,银行业总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亟待提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银监会在近日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其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鼓励和规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活动,防范金融创新风险,促进银行业金融创新持续健康发展,使广大社会公众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指引》指出了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活动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合法合规、公平竞争、成本可算、风险可控、注重风险管理以及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等内容,积极倡导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创新时做到“认识你的业务(knowyourbusiness)”、“认识你的风险(knowyourrisk)”、“认识你的客户(knowyourcustomer)”、“认识你的交易对手(knowyourcounterparty)”。商业银行在创新一种金融产品时,要把这四个“四个认识”作为核心问题来考虑,认真审慎自身的经营活动,避免盲目开展缺乏技术含量和灵活性,模仿度高,与自身管理能力不相符的金融活动。

1.2金融创新的迫切需求

(1)金融创新是迫于外资银行的压力。

全面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后,中国银行业和外资银行的较量真正开始,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外资银行涌入我国金融市场(见表1),可以全方位地将其历经考验的经营理念,服务产品,管理机制,营销策略呈现在中国客户面前;而中国银行业在体制,制度,方法上都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如果不及时进行银行改革,不全面创新金融产品就只能被迫退出,被激烈竞争的金融市场所淘汰。

(2)金融创新是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从我国银行的经营业务来看,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集中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其突出的特点是负债业务和工具创新多,而资产类中间类业务和工具创新少。1.3我国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问题

(1)金融创新产品单一,技术水平不高。

(2)量多而质不高,形似而神不似。西方国家金融创新的动机是基于对市场份额和资源的争夺,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而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有所偏差,盲目追求数量的扩张和知名度的提高而忽略了金融产品的质量。

(3)市场规范程度不高,不良竞争现象严重。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大,许多国内银行积极寻找对策发展自身实力,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违反相关行业规定,同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混乱。

(4)金融服务创新的意识不足,现代营销理念缺乏。

2银行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2.1构建金融创新和银行监管的和谐

我国金融监管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监管,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金融监管,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制三个阶段。自03年5月中国银监会成立以来,就确定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为我国银行监管工作指明了确切奋斗的方向。

2.2我们银行业监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分业体制带来了新的监管问题。

(2)风险监督管理形势严峻。

(3)银行监督专业人才的紧缺。

3对我国银行监管的建议

(1)重视信息披露,减少信息不对称。

在证券监管中,信息披露一直是一个重要内容,但在银行监管中,传统上并不注重信息披露问题。《指引》指出“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活动中要充分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遵守行业行为准则,向客户准确、公平、没有误导地进行信息披露”。

(2)加快法制化建设,与国际法案接轨。

我国银行监管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充分学习西方先进监管理念、方法、工具,充分吸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结合我国实际,为我所用,使监管政策、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同时,要认真研究银行的创新需求,跟踪评价已制定的监管规章和政策,及时修订不适应金融创新的法律法规,积极创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制度和法律环境。

(3)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与银行的沟通。

我国银行金融产品自主创新少,一种新的创新产品开发出来后,市场上众多的“跟随者”就会一哄而上,竞相模仿。

(4)加强分业管理体制下的合作。

随着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监管界有必要在诸多方面与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在我国分业监管体制下,金融创新给我国银行业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要做好交叉义务的协调和配合工作,在条件成熟时放松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界限,如此既可以增加我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空间,又使我国金融机构能与外国金融机构保持平等的竞争地位。

(5)重视监管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才素质。

为了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引导我国商业银行按国际化标准规范操作,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场,国家应当重视银行监管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利用科学的用人和培训机制、优厚的薪酬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相对公平的管理体制来留住人才。

(6)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突出监管重点。

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风险管理是金融创新的内在要求和前置程序。传统的监管标准主要是资本标准,即以资本充足率为标准。这种标准主要是针对信贷风险的,但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面临其他各种风险,仅仅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难以实现有效监管的要求,对诸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种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成为各国及国际监管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家长.新理念下的银行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刘明康.金融创新:中国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经济年鉴,2006.

[3]纪瑞朴.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面临十大问题[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7,(4).

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防范

1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的内涵及现状

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经济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使国际金融市场逐步扩展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始终在风险博弈中求生存、求发展。但风险无处不在,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因操作风险导致重大资金损失的案件颇多,严重威胁银行和客户资金安全,这些案件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银行内控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缺乏应有的行为制约机制。

金融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众所周知,银行业是金融业中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如何规避和控制操作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因为制度落实不到位、操作风险防范乏力、措施运作实施不当、监督制约机制不力、避险工具匮乏等原因,滋生业务操作上的风险,最终导致事故与案件。不仅银行的形象和声誉受损,也会阻碍银行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因此,加快和强化基层网点的操作风险管理,有效防范操作风险,是金融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首要任务。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尚未建立信用体系是重要的原因。国外银行业务强调诚信原则,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不仅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信用,这体现了客户的信用习惯和地位。但我国还是“非征信国家”,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中介服务还没有普及,不仅造成了银行进行客户信用审查的成本极高,而且也造成了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直接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难度。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尽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强调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通过信息的规范化披露,加强投资者和市场对银行经营管理的监督和约束,但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一方面,一些基层人员或业务人员往往错误地把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不能正确地看待风险,认为风险管理是阻碍业务发展的;另一方面,部分风险管理人员不能研究业务、研究市场、研究效率,简单认为少发展业务就可以控制风险,通过否定业务逃避承担风险,使很多该发展的业务发展不了,反而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具备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风险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还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风险管理日益变化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重视定性分析,如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如信用风险管理中、对借款企业财务状况和市场,对借款企业产品需求的变量因素的微观分析往往不足。

2 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措施

第一,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就是银行根据对资产负债平衡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每个项目的利率预测,在维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风险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并且通过此来考虑最佳的资产负债的数量和期限的结构。在商业银行进行外部投资中,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有效地预测外汇、利率、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在国际市场利率、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性的进行调节。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必定使商业银行在平常管理中量力而行,自我平衡,合理经营。对负债促使其致力于筹集资金,自觉控制资产,扭转其超负荷经营状况,削弱其资金依赖懒惰性;同时对资产管理有利于其从事

投资业务,激发了创造收益的积极性。

第二,加快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的灵魂可谓之风险,其本身就是以风险的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初衷,绝不是为了扩大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更不是为了让某些人投机获利。恰恰相反,该类产品的出现原本是为了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降低、分散市场风险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也可以用来进行冒险式的投资。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风险定价问题,而不是创新本身,如果没有创新,受损失的只能是银行。从美国经验看,对房地产贷款进行证券化简便易行且容易获得市场认可。目前我国银行机构最主要的资产是信贷资产,也是存在风险最多的领域,而房地产贷款又属于信贷资产中的优质资产。通过对房地产信贷证券化,可以有效分散、转移我国银行业承担的大量风险,改善资产结构。

第三,加强银行业的监管。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监管体制方面的一些不足,对我国银行监管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一,注重规制导向监管与原则导向监管相结合。次贷危机反映出美国规制性监管模式的滞后性和不灵活性。规制性监管模式很容易与现实情况产生缺口,尤其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即使再详尽、再科学的监管规则,也难以跟上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在坚持以规制性监管为主的基础上,实现规制监管与原则监管的有机结合。其二,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监管。美国次贷危机反映在债券市场,根源于信贷市场,表明在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中风险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扩散性,风险监管不再是单个部门的事情。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业发展趋势和水平看,分业监管仍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监管治理体制选择。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金融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巨变。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意识,随着银行多元化的服务渠道的拓展而增强,他们开始选择和享用前所未有的金融产品,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加入wto机遇•挑战•对策[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上一篇: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范文 下一篇:海洋经济研究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