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5 05:21:23

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

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篇1

【突出法治建设引领】一是坚持发挥党委在法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召开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十堰市郧阳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2020年工作要点》,对2019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20年工作进行重点安排部署。切实将法治政府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常抓不懈,并列入绩效考核范围。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作为独立章节,列入年终述责述职述法内容。二是坚持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将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将全面推进法治郧阳建设列为“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对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任务、责任等进行明确与细化,建立任务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细化部门工作标准。三是坚持区级领导带头学法常态化。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建立常态化学法制度,整体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夯实法治建设基础】一是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明确重大行政决策相关程序,确保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除政府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外,区政府及各部门制定的文件或签署的合同、协议类的文书也列入合法性审查范围。全年经合法性审查的各类规范性文件和带有规范性性质的制度、方案以及政府重大招商项目合同140余件。二是落实法律顾问制度。推行法律顾问全覆盖制度,及时调整政府法律顾问团成员,各单位法律顾问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清晰明确,推动具有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的法律工作者全程参与政府法律事务,引导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落实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坚持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努力提高文件质量。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清理制度及备案监督制度。年内,开展了关于野生动物保护,与优化营商环境、民法典不一致的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活动。

【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新市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管办事”,审批事项、申请资料分别压减了42项、280项,工程审批时间缩短了“75、55、30”,企业开办实现“2半0”目标,工程招标领域实现电子化全覆盖,累计减税降费12.6亿元。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如期完成,成立341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全面落实《营商环境条例》、《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若干措施》,努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和循环畅通的开放环境。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24小时不打烊服务”“净地出让”等服务。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进水电气“容缺办理”“一证受理”。综合运用增减挂钩、闲置土地处置等政策,多途径保障企业用地需求。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实施信用联合惩戒,规范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行为。三是优化政策环境。上半年,面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双重压力,区政府出台包括鼓励投资、助力融资、降低成本、促进消费、稳岗就业、优化环境等激励政策,为全区经济发展再添动力。扎实开展“助企行动”。深化“首席服务官制度”,完善重大项目帮办代办机制,当好企业店小二,全区75个首席服务官深入包联企业开展服务工作,坚持“帮忙不添乱”,当好“店小二”“守夜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手续办理、贷款融资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振发展信心。四是优化服务环境。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0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全覆盖设立助企法律服务窗口,畅通助企发展服务绿色通道。扎实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大气候”专项法律服务活动,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用工投资等涉及法律风险事项,进行免费“法治体检”,助推企业复工复产、守法经营、依法发展。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一是规范执法行为。继续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区配备执法记录设备996台。开展执法大检查,成立专班重点抽查8个重点执法单位,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检查等方式,对照检查验收标准逐项检查,查漏补缺。开展行政执法“两证”办理。对涉及到的行政执法单位、执法人员进行了资格清理、审核,办理换证315人,并组织了160名新增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考试。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对全区2020年度结案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确认等共计371件执法案卷进行评查。二是严格执法责任。严格落实“谁执法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裁量权,减少或杜绝“一事不同罚”现象。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案件交接机制,坚决杜绝以罚代刑,及时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加强重点领域执法监管力度。抓好食品、药品领域监督。2020年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500余户次,开展食品抽检1467批次,对不合格产品全部依法处置。加大卫生领域监管。一年来,监督检查医疗、公卫、企业等单位近700余家,监督覆盖率达95%。加强环保领域监管。开展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尾矿库、小水电、秸秆禁烧等环保领域专项整治。全年开展环保执法检查500余次,立案处罚8起。强力推进汉江流域“退捕禁捕”工作,近3000余艘渔船全部上岸拆解。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开展非煤矿山、医药、纺织行业安全生产检查,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等执法行动,共检查出安全隐患109处,全部限期整改到位。加强交通领域监管。交通运政、公安、城市管理等多部门联动打击非法营运,2020年以来共检查车辆404台,暂扣黑车18辆,治理超载车辆406辆。集中开展“三无”船舶清理行动,郧阳区境内汉江流域82艘非涉渔“三无”船舶全部清理上岸。强力推进矿产资源管理。修订《郧阳区矿产资源管理办法》,深入开展“2020护绿一号专项行动”,组建联合执法队伍,对全区涉矿加工企业及开采点进行全方位整治,共检查矿点211处,关停137处;检查涉矿企业135家,关停45家。查处行政案件152件,立刑事案件15件,拆除违法建筑3303.61平方米。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湖北省《关于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和要求,印发了农业、文化、交通、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推动一个领域设一支执法队伍管执法。分别在区农业、文化和旅游、交通运输、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执法大队,统一行使本领域执法职责。同时,成立应急执法监察大队,有效解决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进一步理论执法管理体制。

【强化行政权力监督】一是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全面及时主动公开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公共服务和公共监管信息。依法郧阳区人民政府网站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累计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9万条。二是加强复议救济渠道。畅通行政复议渠道,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引导相对人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全年共办理行政复议案22件,法定时间受理率和结案率均达到100%。三是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制度。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履行法定的出庭应诉义务。2020年区政府应诉行政诉讼一审案件10件,部门应诉行政案件12件,无败诉案件发生,树立了政府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四是妥善处理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开展平安稳定“五大行动”,强化信访积案化解。构建“信访超市”,一站式化解群众烦心事。建立党政“一把手”接访制度,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严厉打击缠访闹访,规范信访秩序。严格实行诉访分离,引导群众通过调解、仲裁、复议、诉讼,在法治框架内解决矛盾纠纷,成功化解了土地问题、移民遗留问题等纠纷。积极发挥商事仲裁作用,参与地方债务纠纷化解,十堰市仲裁委员会郧阳区分会今年共受理民商事仲裁案件16件,涉案金额5000余万元。五是自觉接受人大及社会各界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通过专题交班会、调度会、政府重点工作督查等方式确保件件落实。每年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年度预决算和财政收支情况以及其他重大事项,定期向人大报告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重构社会治理工作机制】整合综治、信访、司法、仲裁、企改、网信等多种力量,建成区社会治理中心,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解决多家事。将治调主任纳入辅警序列,全面推进“一村一辅警”工程、“一村一律师”工程,构建平安郧阳“365”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举措被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艳玲在全省推广。2020年8月,十堰市社会治理现场会在郧阳区召开,市委书记张维国发出了全市学郧阳的号召。全面推广整合应急资源,建立“1+1+N”应急体系,应急处突能力逐步增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嫌黑社会性质组织2个,恶势力犯罪集团2个,涉恶犯罪团伙23个,破获案件9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4人,查封、扣押、冻结资产3.6亿元。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高。

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篇2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县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以及全国、全省、全市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有关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我县的排查阶段工作。刚才,之成同志传达了省、市专项治理工作会议精神及我县第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及下步工作意见,怀安同志宣读了两办文件及《排查阶段工作实施方案》,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09年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决定用2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央纪委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如何开展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治理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我们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正确把握当前形势,深刻认识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去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中央、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全县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中央对我县新增投资项目建设已进入实施关键阶段,涉及大量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物资采购和资金管理使用。面对巨额资金投入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果缺乏强有力的预防和监管措施,一旦出现工程质量和腐败等问题,不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会造成恶劣的政治影响。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对于确保工程项目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依法合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规范严格、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安全合格,确保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在我县得到全面落实,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是标本兼治、源头防腐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得到治理和纠正,一些诱发腐败的深层次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体系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市场交易规则还不够统一完善,市场监管行为还不规范,监管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建筑和建设市场还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一些违法违纪行为手法和花样不断翻新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妨碍了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危害了工程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扎实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把工程建设领域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系统来抓,把以往分散的、由部门开展的工作有机整合起来,有利于建立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市场体系,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利于防范领导干部违规干预市场交易活动,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有利于保障中央和省市县扩大内需、促进发展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推进全县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三)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既要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各方面的工作,又要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问题,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治理,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全局工作的开展。工程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工程建设领域既是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领域,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领域。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程建设领域的反腐倡廉工作,将其纳入全县反腐倡廉建设总体部署,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政策措施,严肃纪律要求,加强监督检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近年来我县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仍然时有发生;有的部门和单位还存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建筑容积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破坏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不落实等问题。抓住这些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是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腐败问题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具体行动。抓好集中治理,就抓住了关键,抓到了要害,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预防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消除影响改革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最大限度保证领导干部在项目建设中不栽跟头,做到“项目建起来,干部站得住”,全面构建具有镇康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专项治理各项工作

通过这次集中治理,要实现的工作目标是: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市场交易活动依法透明运行,互联互通的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基本建立,法规制度更加完善,相关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明显减少,党员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的行为受到严肃查处,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做到权力行使安全、资金运用安全、项目建设安全、干部成长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标,根据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县委、县政府决定,用2年左右时间,对2008年以来我县规模以上的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排查,认真查找和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纠正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解决一批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突出问题,制定一批反腐倡廉的制度,推进一批深化改革的措施,确保圆满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我县下发的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把整个专项治理工作分为动员部署、排查问题、整改规范、巩固成果和总结评估四个阶段进行,将专项治理任务分解为8个方面、45项具体工作,明确了相关责任单位和具体任务,开发区、各乡(镇)、各部门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抓好专项治理工作的贯彻落实。

一是要认真开展自查,找准突出问题。从今天召开动员会开始,开发区、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自查,重点对2008年1月1日以来所有竣工和在建、拟建规模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和使用国有资金项目逐一进行自查清理,建立规范的项目台帐。要牢牢把握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和规律,紧紧围绕工程建设项目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在建设项目决策方面,要着重查找是否存在未批先建、违规审批以及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等问题;在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方面,要着重查找是否存在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评标不公、转包和违法分包等问题;在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审批和出让方面,要着重查找是否存在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违规征地、拆迁,以及违法违规审批和出让探矿权、采矿权等问题;在城乡规划管理方面,要着重查找是否存在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擅自改变城乡规划、改变用地性质以及在房地产开发中违规调整容积率等问题;在工程建设实施和工程质量管理方面,要着重查找是否存在标后监管薄弱、偷工减料、施工监理不严格和安全责任不落实等问题;在物资采购和资金安排使用方面,要着重查找是否存在资金管理使用混乱以及工程严重虚高等问题。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开展自查,切实摸清底数。要严肃自查纪律,对不认真开展自查的乡(镇)和部门,要加强督导。对拒不自查、掩盖问题和弄虚作假的,要对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严肃处理;对自查出的违纪问题,视情节轻重、影响大小予以处理;对有问题但能主动认识纠正的,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予处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自查情况重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严格责任追究。

二是要落实整改责任,加大监管力度。各乡(镇)各部门要针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认真落实整改责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当由主管部门整改的问题要及时交由主管部门负责整改,应当由项目建设单位整改的问题要限时交由项目建设单位负责整改。部门主要领导要对整改工作负总责,各有关职能部门不仅要对涉及自身的整改工作负责,还要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负起监管责任。工程建设点多面广,涉及众多领域,包含多个环节。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管理职能,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

三是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制度。这次专项治理工作和以往一些治理工作相比,时间跨度长、涉及部门多,工作要求高、任务重。要在集中治理和解决一批突出问题的同时,加大源头治理力度,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全面清理我县工程建设领域的法规制度,按照制度建设的任务分工,加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制度建设,针对项目决策、规划审批、土地审批和出让、工程招标投标、物资资金管理使用、工程建设实施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相关措施和制度,及时堵塞漏洞,规范开展工作。要把制度建设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把专项治理的要求落实到各项重大改革措施之中,把专项治理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和创新成果转化为规章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四是要加快工程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要以建立规范的工程建设市场体系为重要目标,大力推进市场建设,按照政府建立、规范管理、公共服务、公平交易的原则,坚持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打破行业垄断,整合和利用好各类有形建筑和建设市场资源,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要规范市场交易各主体的行为,该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统一进场、集中交易,接受行业监管和行政监察。要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管理。要强化市场监管和执法,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招标投标行政监督机制。要建立健全以道德为基础、技术为支撑、制度为保障的诚信体系,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信誉评价、项目考核、合同履约、黑名单等市场信用制度,整合有关部门和行业信用信息资源,逐步形成全县互联互通的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对已经进入企业黑名单有行贿行为不良记录的投标人或项目经理,在资格审查时一律不准其进入有形市场报名,驱逐出有形市场,为建立规范的工程建设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环境。

五是要加大执纪执法力度,坚决查办腐败案件。查办案件,惩治腐败,是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和取信于民的重要举措。要把查办案件工作贯穿于专项治理的全过程,对腐败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既要坚决惩处受贿行为,又要严厉惩处行贿行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插手干预城乡规划审批、招标投标、土地审批等权钱交易;违法违规审批立项,规避和虚假招标,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擅自变更规划和设计,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和提高容积率;在工程项目规划、立项审批中因违反决策程序或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案件要严肃查处。要通过公布专项治理举报电话等方法拓宽案源渠道,健全举报投诉处理机制,深挖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审计部门、金融机构等要健全办案协调机制,完善情况通报、案件线索移送、案件协查、信息共享等制度,加强协同配合,形成查办案件的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深刻剖析问题发生的根源,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努力做到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要适时公布重大典型案件查处情况,向群众表明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和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形成震慑腐败的浓厚氛围,树立廉荣贪耻的良好风尚。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团结协作,认真完成专项治理任务,确保专项治理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把专项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抓紧成立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负总责,经常听取专项治理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职能部门也要尽快组建相应的工作机构,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抽调业务骨干参加专项治理工作,确保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工作到位。各乡(镇)纪委要协助党委加强组织协调,推动工作落实。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出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分解每一项工作任务。各部门在专项治理工作中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又要抓住开展专项治理的契机,对本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对工程建设的监管水平和能力。相关责任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对专项治理工作亲自抓、负总责,对专项治理中的自查自纠、整改落实、制度建设等阶段性工作亲自把关,亲自过问。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工作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专项治理工作开展。对落实工作部署不力的;在专项治理中搞形式主义,甚至拒不自查自纠、掩盖问题的;有案不报、瞒案不查甚至干预、阻挠查办案件的,一经发现,将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不负责任、推诿扯皮、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要进行严肃问责。

二是要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各乡(镇)、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的理念,增强全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发挥整体效应。要组织力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调查研究,明确政策界限,加强分类指导。要注意从政策和工作两个层面提出治理措施,力争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久治不愈的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突破。牵头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协办单位要发挥职能优势,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共同研究解决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对策措施,增强治理措施的配套性和系统性。要及时沟通情况,加强协调配合,把排查问题、实施整改、加强监管、完善制度结合起来,协调推进。要把专项治理与扩内需促增长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结合起来,与治理商业贿赂结合起来,与深化政务公开、推进政风行风建设、接受各方监督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促进工作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政治、经济、法纪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是要切实加强宣传发动。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经济社会生活和建设领域等各方面,要充分发挥广播、报纸、电视、网站和刊物等媒体的作用,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加大对专项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工作落实情况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及时了解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部署、政策要求和工作进度,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和参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各媒体及时向社会通告,公布举报电话、信箱、网站,掌握重要线索,提高监督实效。要拓宽视野,创新思路,认真总结和准确把握专项治理工作的特点规律,适时推广各单位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推动专项治理工作扎实深入开展。要注重增强治理工作的透明度,采取召开会议和工作简报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专项治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实际成效。

四是要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加强监督检查是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各级各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使每一阶段的工作都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要认真查找工作中是否存在进度迟缓、措施不力、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出实招、干实事,及时进行整改。要组织力量深入基层,深入现场,采取跟踪检查、重点抽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掌握工作进度,督促工作落实。对工作迟缓、措施不力、责任不落实的部门,要重点督查,促其整改;对不抓不管、拒不自查、掩盖问题、弄虚作假的,要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要把专项治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惩防腐败体系建设检查考核范畴,认真检查考核。要建立专项治理工作责任制,对责任不落实,敷衍应付,搞形式主义,以致工作落空、治理效果不明显的,要实行行政问责。

五是要切实加强统筹联动。县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切实调动起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要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整合全县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综合监督,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扎实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同时,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明确专人负责,每周向县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治理动态,每月底报送治理情况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不定期编发专项治理工作简报。

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围绕当前社会政治稳定和公共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强化认识、强化领导、强化措施、强化责任,切实防止重特大恶性案件、群死群伤事故和的发生,坚决防止去京赴省异常访问影响稳定的政治性案件,努力为北京奥运会顺利召开和我市全面实施两创战略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任务

一要严厉打击影响重大的刑事犯罪活动。要坚持严字当头,严厉打击杀人、爆炸、绑架、、投毒等严重刑事犯罪,坚决打掉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黑恶势力,做到露头就打、除恶务尽。加强隐蔽战线对敌斗争,保持对等组织的高压态势,深入开展宗教领域的谋略斗争,严防发生危害。同时,全力推进反“两抢一盗”人民战争,严密街面防控,组织破案攻坚,始终保持对多发性、侵财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要全面整治突出治安问题。要深刻吸取龙湾“5.17”案件教训,要协同公安派出所等职能部门对辖区社会治安情况开展一次全面、彻底的排查,研究确定影响当地治安的重点问题和重点区域,并确定若干个治安复杂的村居和涉赌、涉毒、涉黄以及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等突出治安问题,并组织专门的工作力量进驻,落实强有力的措施,开展重点整治,限期改善治安面貌。

三要着力消除各类公共安全隐患。要深入开展奥运安保交通、消防“攻坚战”,坚持严查、严管、严控,加大安全检查、安全管理的力度和密度,重点检查学校、医院、娱乐场所等领域和部位,切实整治安全隐患。同时,要组织开展危险物品、爆炸物品、放射物品管理松懈问题的集中整治,针对管理、使用、检查等环节存在的漏洞,研究落实根本性的解决措施。

四要彻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要扎实推进重信重访整治,强化领导包案、司法救助、思想教育和就地稳控等环节工作,落实措施,攻坚克难,确保在奥运会前圆满完成中央和省交办涉法涉诉案件的处置任务。要重点排查和妥善处置本轮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期间出现的各类不稳定因素,有力保障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同时,积极排查和化解因工程建设、各类非正常上访等领域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有效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五要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认真实施省、*市加强平安综治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健全工作机制,整治工作力量,不断提高“两所一庭一中心”应对复杂治安问题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两上求发展、质上求提高”方针,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抓规范、树示范”活动,加大“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单位”创建力度,加强各类平安示范点建设,积小安为大安,以基层平安促进全市平安。

三、活动步骤

整个专项整治活动在乡综治办的领导下,实行点面结合彻底查,落实措施具体抓,注重结合重长效,努力保证工作效果。时间从5月份开始,到10月底结束。

1、自查摸底。5月份,乡政府按照市里的总体部署,立即对各村各类治安突出问题、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影响公共安全的各类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底数,明确任务和重点。5月28日之前,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排查上报。

2、落实措施。6月至9月,要落实打击、整治、管控和化解措施,整治突出治安问题,整改安全隐患,消除治安乱点,化解矛盾纠纷,推进“民安”工程,深化平安创建。此项工作具体进展情况,按照乐综治[20*]5号文件附表1和附表2填报,于每月22日报市综治办。

3、注重长效。10月份,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努力预防和遏制重特大刑事案件、群死群伤事故和,探索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四、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整治活动的组织和协调,乡政府成立“一打两查三落实”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乡党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陈呈同志担任组长,章纪华、陈方存担任副组长,王程、吴华、钱恩勇、卢孝美、吕建明为成员。

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篇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及全省、全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省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电视电话会议以及赣综治委〔2010〕1号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市局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将改善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状况作为大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工作,作为改进民生、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推进和谐平安建设的重要举措,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组织开展持续性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努力使治安混乱地区、行业、领域、部位实现由乱地治、由治到安。同时,紧紧跟上治本措施,完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常态化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突出治安问题,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为实现宜春经济社会赶超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条块联动”原则。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排查整治工作以属地为主,服从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配合其他职能部门整体联动,解决影响社会治安各类突出问题。

(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开展排查整治工作,切实做到哪里治安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哪些治安问题突出就重点治理哪些治安问题,哪类矛盾纠纷突出就重点化解什么矛盾纠纷。

(三)坚持“标本兼治”原则。排查整治要以打击开路,组织工作队伍,跟进各项整治措施,工作中注重因势利导、疏堵结合,切实夯实基层组织,加强法制教育,完善社会管理,改进服务方式,扶持经济发展,推进平安建设,努力从源头上、根本上消除产生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土壤和条件。

(四)坚持“责任查究”原则。各单位要通过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及时找准和化解突出治安问题,发现和改变治安混乱地区治安面貌。对排查工作不深入不细致,整治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重大、重大恶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单位,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有关规定,严肃查究单位领导责任。

三、工作重点

就全市系统而言,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整治:

(一)对重点地区,实行“四个必须纳入”:市、县市中心城区,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及治安复杂的街道必须纳入整治重点地区;黑恶势力称霸一方、农村宗族势力作崇、,,,活动及非法宗教活动突出的村庄必须纳入整治重点地区;案件高发的社区(村庄)、商业区、校园及周边、工业园区(开发区)及矿山企业周边、铁路和公路沿线必须纳入整治重点地区;治安混乱的村庄、社区、集贸市场、超市、商场,尤其是违法犯罪人员较多及非正常上访问题突出的必须纳入整治重点地区。

(二)对重点行业,全面改进“三个管理”:对容易发生公共安全事故的交通运输和食品药品等行业,以及废品收购站点,二手手机场所、二手车场所、典当行等重点行业,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治安管理、行业规范管理和从业人员管理。

(三)对重点场所,着力加强“三个建设”:贵重物品经营场所、娱乐休闲场所、网吧、集贸市场、旅游景点等公众场所,以及中小旅店、出租房屋等,要协助其全面加强和完善“三防”建设,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化解机制建设,加强治安责任制建设。

(四)对重点领域,切实强化摸排打击。对容易滋生黑恶势力的批发市场、物流运输、建筑工程、矿产开发、捕捞和采砂等领域,要密切关注,加强线索摸排,发现苗头及时打击整治,坚决杜绝其坐大成势,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五)对重点人员,务必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不脱漏管”。对容易造成现实危害的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吸毒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青少年违法犯罪易发人群等,各单位要组织开展大排查活动,全面摸清这些人员基本情况,逐一建立管理档案,落实教育帮扶人员、措施,加强工作衔接,防止脱管、漏管,减少违法犯罪。

四、工作措施

(一)全面深入排查。结合市综治委〔2009〕16号文件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和有效形式,立即开展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大排查,要配合公安、文化、安监等相关部门,对重点整治地方进行明察暗访,了解和掌握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整改情况,查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薄弱环节;要组织召开特约工商监察员、企业代表、个体经营户、社会各界群众等参加的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征求意见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和群众反映;通过通告、设置举报电话、信箱、建立奖励制度等,组织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举报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按照全市系统不漏基层分局、不漏户的要求,进行地毯式排查,摸清治安混乱的区域、部位、场所,摸清有现实危害的重点人群,摸清可能引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安全隐患,摸清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摸清导致治安混乱的原因,真正把问题底数摸清、摸全、摸透。

(二)狠抓集中整治。对排查出的情况和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分析,根据问

题产生的原因、性质和管辖权限实行分类建立台帐,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和备案,按照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协作单位,明确整改时限,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要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严厉打击,,,组织或利用宗教名义进行的非法活动;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杀人、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和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财犯罪;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厉打击社会舆论反应强烈的黄赌毒等违法犯罪。要坚持“重在解决问题”的原则,因情施策,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治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作风问题、环境卫生、安全隐患及其他影响系统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要严格依照法律、按照国家政策,及时加以解决。对情况复杂、经反复整治,问题得不到解决、效果仍不明显的,要查明原因,并组织强有力的工作组驻点整治。

(三)加强治安防控。切实加强技防体系的建设、规范使用和维护管理,充分整合人防、物防、技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要将防控触角向基层分局延伸,减少和消灭治安防范死角。要进一步规范专职治安巡防员、专业保安员、治安信息员、平安建设志愿者、看楼护院队伍的管理、考核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群防群治队伍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作用。

(四)改进服务管理。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从根本上减少诱发违法犯罪、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要高度重视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治安混乱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和规划调整,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解决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在短期内改变脏乱差的现状,创造环境优美、服务优良的局面。登记注册开辟“二个通道”(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绿色通道、重大产业登记注册绿色通道),监管执法规范“三种行为”(收费行为、监管行为、执法行为),职能服务坚持“六个上门”(送法上门、宣讲上门、培训上门、走访上门、预约上门、送照上门)。

(五)夯实基层基础。在排查整治工作中,切实把治乱与“治瘫”、“治软”、“治蛮”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县市区局及分局群众自治组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基层倾斜,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

(六)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坚持边排查、边整治和滚动排查、滚动整治,建立常态化的排查整治工作机制。坚持打建并举,因势利导,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和谐平安建设,不断巩固整治成效,实现长治久安;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排查整治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排查整治能力和水平。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加强情况会商、信息沟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和重大情况。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切实做到对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建立台帐管理机制,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中的重点人员、重大隐患、重点矛盾纠纷分级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并落实进度报告制度,基层分局每半月、县市区局每月逐级上报排查整治工作情况。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整治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组织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是今年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贯穿全年综治维稳工作始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单位要正确认清当前社会治安面临的形势,充分认识到改善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状况,对改善民生,创优环境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市综治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组织好、动员好、部署好这项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今年全市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组织领导,市局成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领导小组:徐云辉局长任组长,周友兴副调研任副组长,各县市区局局长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工商局重点地区整治办),设在市局综治办,负责全市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的协调、督查工作。并在各地排查基础上,选择1-2个重点单位,具体负责这些地区重点整治的督办工作。各县市区局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队伍,负责领导和组织开展本系统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部位)排查整治工作。认真研究制定本部门排查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整治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完成时限和工作要求。

(三)认真履行职责。各单位要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大力整治无照经营活动,继续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围绕重点领导域和行业,拓展执法领域,进一步打击传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部门、文化部门、安监部门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加强治安管理,及时解决重点地区存在的突出治安问题;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影响国家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进一步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存在公共生产安全隐患地区的排查整治。

(四)广泛宣传发动。在排查整治行动中,注重加强宣传发动,并贯穿工作始终。要重点宣传开展排查整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有关政策,宣传排查整治斗争的重要战果和典型经验,宣传党和政府坚持不懈地搞好排查整治工作的坚强决心,倡导见义勇为,增强群众参与排查整治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动员群众检举、揭发和指证犯罪,打一场全社会围剿犯罪分子、排查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人民战争,营造排查整治的浓厚社会氛围。

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通知》的有关要求,规范工程建设领城市场交易行为和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现就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治理工程建设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工程建设市场不断健全,监管体制自益完善,钱权交易、商业贿赂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依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索贿受贿;二是一些部门违法违规决策上马项目和审批规划,违法违规审批和出让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提高建筑容积率;三是一些招标人和投标人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四是一些招标机构违规操作,有的专家评标不公正;五是一些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违规征地拆迁、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责任不落实;六是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乱上项目,存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豆腐渣”工程。上述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公共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为此中央决定,用2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治理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推动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促进工程建设项目高效、安全、廉洁运行,保证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科学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二、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阶段性目标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等任务,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为重点,以改革创新、科学务实的精神,坚持围绕中心、统筹协调,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坚持集中治理与加强日常监管相结合,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主要任务

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促进招标投标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规范市场交易行为;进一步推进决策和规划管理工作公开透明,确保规划和项目审批依法实施;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行政行为、市场行为更加规范;进一步深化有关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工程建设市场体系;进一步落实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责任制,确保建设安全。

(三)阶段性目标

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交易活动依法透明运行,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建立健全,互联互通的诚信体系初步建立,法律法规制度比较完善,相关改革不断深化,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领导千部违法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的行为受到严肃查处,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

三、治理工作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认真进行排查,找准突出问题

深入开展自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认真查找项目决策、城乡规划审批、项目核准、土地审批和出让、环境评价、勘察设计和工程招标投标、征地拆迁、物资采购、资金拨付和使用、施工监理、工程质量、工程建设实施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开展自查,摸清存在问题的底数,掌握涉及问题单位和人员的基本情况。

深刻分析原因。针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从主观认识、法规制度、权力制约、行政监管、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产生的根源,查找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明确治理工作的目标和责任要求,增强治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实效性。

严肃自查纪律。对不认真自查的地方和部门,要加强督导;对拒不自查、掩盖问题或弄虚作假的,要严肃处理。对自查出的违纪问题,要根据情节轻重、影响大小等作出处理。对虽有问题但能主动认识和纠正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从轻、减轻或免予处分。各地区各部门要将自查情况书面报告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适时对自查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二)加大监管力度,增强监管效果

突出监管重点。着重加强项目建设程序的监管,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管理程序,规范项目决策,科学确定项目规模、工程造价和标准,认真落实开工报告制度、施工许可证制度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确保工程项目审批和建设依法合规、公开透明运行。着重加强对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管,规范招标方式确定、招标文件编制、资格审查、标段划分、评标定标、招标等行为,改进和完善评标办法,确保招标投标活动公开、公平、公正。着重加强土地、矿产供应及开发利用情况的监管,完善土地及矿业权审批、供应、使用等管理的综合监管平台。着重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和实施监管,严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和修改程序。着重加强项目建设实施过程监管,严格依法征地拆迁,坚持合理工期、合理标价、合理标段,严格合同订立和履约,规范设计变更,科学组织施工,加强资金管理,控制建设成本,禁止转包和违法分包。着重加强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落实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质量与安全管理法规制度,明确质量标准,细化安全措施,强化施工监理,防止重、特大质量与安全事故的发生。

落实监管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监管,认真履行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职责。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对项目决策、资金安排和管理、土地及矿业权审批和出让、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城乡规划审批、安全生产等环节的行政管理职责。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道、水利、电监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重点做好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财政、审计部门要重点做好对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规范、高效、安全、廉洁使用。对因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以及行政过失等失职渎职行为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创新监管方式。充分发挥招标投标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健全招标投标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招标投标从业机构和人员的规范管理。加大工程建设项目行政执法力度。组织实施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积极推进项目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和扁平化管理。发挥工程监理机构的专业监督作用,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的过程监管。推行管理骨干基本固定、劳务用工相对灵活、职责明确、高效运作的劳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三)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机制制度

加快改革步伐。加强重大项目决策管理,推行专家评议和论证制度、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抓紧研究起草政府投资条例、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继续做好《标准施工招标资格预审文件》、《标准施工招标文件》贯彻实施工作,加快编制完成行业标准文件,实现招标投标规则统一。不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强工程项目政府采购管理。科学编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出让审批管理。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提商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和落实度。

加强市场建设。按照政府建立、规范管理、公共服务、公平交易的原则,坚持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整合和利用好各类有形建筑和建设市场资源,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工程建设有形市场,为工程交易提供场所,为交易各方提供服务,为信息提供平台,为政府监管提供条件。按规定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要实行统一进场、集中交易、行业监管、行政监察。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土地、矿业权等要素市场,大力推进土地市场、矿业权市场建设,探索显化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转让市场的有效形式,规范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市场交易行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推行电子化招标投标。加强评标专家库管理,提高专家的职业道德水平。制定全国统一的评标专家分类标准和专家管理办法。加强中介组织管理,严格土地使用权、矿业权价格评估的监管,规范招标行为。

健全诚信体系。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信誉评价、项目考核、合同履约、黑名单等市场信用记录,整合有关部门和行业信用信息资源,建立综合性数据库。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逐步形成全国互联互通的工程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实现全行业诚信信息共建共享,并将相关信用信息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严格市场准入。

(四)加大办案力度,坚决惩治腐败

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要坚决查办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重点查办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城乡规划审批、招标投标、土地审批和出让以谋取私利甚至索贿受贿的大案要案。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审批立项,规避和虚假招标,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擅自变更规划和设计、改变土地用途和提高容积率,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查处在工程项目规划、立项审批中因违反决策程序或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案件。依法查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严肃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既要坚决惩处受贿行为,又要严厉惩处行贿行为。坚决杜绝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行为。

积极拓宽案源渠道。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司法、审计等机关和部门举报系统的作用,形成有效的举报投诉网络,健全举报投诉处理机制。注重在审计、财政监察、项目稽察、执法监察、专项检查、案件调查和新闻媒体报道中发现案件线索,深挖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

健全办案协调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审计部门和金融机构等要加强协作配合,完善情况通报、案件线索移送、案件协查、信息共享机制,形成查办案件的合力。对涉嫌犯罪案件,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深入剖析大案要案,严肃开展警示教育,认真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做到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

四、加强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央纪委牵头,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工商总局、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电监会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日常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工作日程,认真完成职责范围内的任务。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同志负总责,确定1名领导同志具体负责,落实责任分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组织协调,会同有关部门作出总体部署,搞好任务分解,推动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沟通情况,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本意见的具体方案,确定治理重点,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进度、方式方法和时间要求。要深入排查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分阶段、有步骤地落实好专项治理工作的各项任务。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适时组织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将专项治理工作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将专项治理工作与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相结合,依法查处工程建设领域的商业贿赂案件,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要将专项治理工作与推进政务公开相结合,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建立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平台,向社会公示项目建设相关信息,明确审批流程,及时公布审批结果,实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要将专项治理工作与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相结合,大力加强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篇6

关键词:小流域 综合治理 治理模式 治理策略

引 言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一个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构成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辖区内13个县(市),总人口44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9.8万人。境内以哈尼、彝族为主,汉、苗、壮、瑶、回、傣、拉祜等10多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5.46%。生产总值514.7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149.55亿元,粮食总产133.73万吨,人均纯收入3023元。据2004年省水科所遥感调查,全州总面积32181.12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3344.31km2,占总面积的41.47%,高于全国38%和全省35.04%的比率。全州土壤侵蚀模数1376t/km2·a,侵蚀量4428万t,侵蚀深1.02mm。严重的水土流失,已制约着全州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西部大开发和拉动内需的前提下,我州开展了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小流域专项治理,至2009年全州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32.47km2,生态修复面积1844.63km2;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36个。然而大部分小流域属于自给自足的小流域商品经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其流域内产品交换主要限于本地区域内,不具有市场商品性或市场含量低,它虽然可以解决温饱,但难于达到小康水平,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稍好的小流域,在没有形成区域化经济的强大后盾支柱前提下,产品单一、无市场规模,仍然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为促进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实现小流域经济与全州区域整体经济的协调统一,形成独特的水土保持新型产业,必须尽快由小流域的小商品经济状态向市场规模化经济状态过渡,是当前小流域治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根据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方向,拓宽小流域治理规划的思路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确定其规划的方向是小流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协调的关键。目前的小流域规划是以小流域为独立单元,根据该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安排农、林、牧各业用地位置、比例、面积大小,并配置治理措施。这种规划从治水和防护角度看是合理的,但从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市场经济要求看,就不大合理,甚至不合理,其根本原因是忽视自然集水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联系,忽视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造成在治理中广大群众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治理效果低等现象,且小流域经济效益不受流域的区域限制,在经济和资源的开发上,小流域与周围地区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孤立对每条小流域治理,就会阻碍小流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仅以小流域为独立单元所作的规划无法满足小流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小流域治理的目的不仅仅是防护和治理,更重要的是结合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进行水土资源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在保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极大地提高小流域经济效益。具体工作程序及内容如下:

1.1 以区域总体规划为对象,统筹小流域治理方向

通过拓宽小流域治理规划的思路后,就必须以小流域所属的大、中型流域为规划单元对象,结合当地政府的社会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分析整个流域系统内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情况等制定区域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指导全区小流域治理规划布设,并为每个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明确其措施布置的目标和方向,使小流域经济与当地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和统一。其根本原因在于:(1)能协调配置小流域内外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实现大区域的整体优化;(2)能实行连片小流域规模顺序化治理,形成独具特色的水土保持生产基地;(3)便于组织区域内实施种、养、加工等相互促进和配套的项目,构成产品开发系列化,逐步形成以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龙头的“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新局面;(4)便于在区域内建立良好的综合服务机制,构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总体性经营格局。

1.2 以区域总体规划为指导 明确小流域治理措施配置原则

在区域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以小流域为单元配置治理措施:(1)在措施总体布局上,要满足总体平面布局规划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要求,并根据其自然资源状况、条件和开发利用方向,以治理水土流失为基础,极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合理安排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几项措施的比例和规模;(2)在总体规划的指导和要求下,合理布局小流域的植物措施,如要求重点是水源保护区和治理区的,在措施布置上必须是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如要求重点发展干、鲜果品的则在措施布设上,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前提下,以种植经济果木林为主;如要求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在措施配套布置上就以大力营造用材林为主;(3)要根据该流域的自然特点,布设具有较强抗御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在规划中真正体现出以治理保开发,以开发促治理的目的。

1.3 选择适宜的种植方案,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小流域的治理措施布局上,总体上遵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水土保持总体规划,遵循工程措施为辅,植物措施为主的原则,选择适宜的种植方案,有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才能保障流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种植方案直接影响养殖、加工项目的确定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植物措施配置上,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土地,保证种植结构在市场多变的情况下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慎重选择适宜的种植方案,即特性种植方案、立体种植方案及特色种植方案,并同时给予满足其发挥最大效益的配水工程。即:在产品杂乱、分散、无竞争能力的地区选择特性种植方案,可以形成一定的产品规模,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并逐 步形成支柱性产业;在区位优势较好的地区选择立体种植方案,可以降低市场风险,实现产品的市场互补性,保证流域经济的发展;在市场条件好、产品多和竞争力强的地区选择特色种植方案,可保证产品富有市场竞争力,竞争包括品种竞争、产品品质竞争和价格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发展独具特色的名、优、特产品,才能有效抵御市场风险。

2 实施连片小流域治理,形成大样板、大示范的生产基地

目前,红河地区的小流域治理方式多属于以各个小流域为单元,且各个小流域之间相对分散、治理规模小,流域内没有形成治理后的支柱产业,而且经济管理上庞杂分散、粗放,不能充分发挥专业服务和科技作用,因而小流域治理必须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转变。按总体规划要求,必须将各个小流域集中连片规划治理,使彼此接壤的小流域形成规模治理成为大样板、大示范的生产基地,这样有利于农业技术指导、培训和预防管护,又有利于治理经费的合理使用,另外,必须打破土地由集体组织内部成员(农户)平均分包、分散使用经营的经营格局,形成以公司和大经营户为主的经营模式,在区域内容易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局面。通过规模治理产生规模效益,即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由调整经营规模而产生效益。因此,规模治理是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纽带和桥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如蒙自、石屏、河口、金平等县的石榴、杨梅、橡胶、龙须草、香蕉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地区性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当地财政的主要收入。当前,蒙自县计划发展规模性的100万亩(66667hm2)石榴园生产基地,石屏县已形成10万亩(6667hm2)以上的杨梅生产基地,开远逐步开展实施5万亩(3333hm2)冬桃项目,金平正在实施20万亩(13333hm2)笋、材两用林项目等等。总之,全州各县(市)正在以各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模式发展支柱性产业。因此,全州的小流域治理就必须紧跟这种趋势,在全面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流域经济为目的、治理水土流失为手段,实施跨流域的规模化和规范化治理。

3 建立小流域良性循环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开展的单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小流域市场经济,不仅要和区域经济联系起来,而且要根据小流域自身的立地条件、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联系起来,选择适宜的综合治理模式,布设科学种植方案与措施,同时还需要与农、林、牧、渔业相互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农、林、牧、渔业间及内部能量的循环互补,有机结合和科学利用,建立起小流域良性循环机制,既可降低成本、节约劳力,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如:个旧市乍甸小流域治理正是在这种治理思路的指导下开展治理的,即:合理布设林草的种植比例,首先,大力营造牧草种植面积,发展畜牧业,其经营模式是用种植业生产的产品牧草和农产品余渣加工制成饲料,发展畜禽饲养业;再将畜禽粪便返田还地,促进种植业的发展,其次,以畜牧业为支柱性产业,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交通区位优势,发展经济果木林(桔柑、梨、橙子),又增加了一条创收的途径,并形成了一套农、林、牧、果等生态农业循环机制。个旧市乍甸小流域“种—养”结合互促治理模式:

4 以搞好流域产品流通为目的,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机制

从前的治理经验告诉我们:仅从防护治理的角度出发,把土不下山,水不出沟当作小流域治理的目的,着眼于治理程度,其结果是高治理低效益,只能生产自给性初级产品。因此,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保持水土是手段,发展流域经济是目的,特别是发展市场经济必然是小流域治理的根本目的。忽视小流域的商品开发,忽视市场商品交换和流通,必然会制约小流域经济的发展。小流域治理的经济效益,不仅取决于它能生产多少产品,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它有多少产品转化为商品被卖出去,为此,必须将治理、开发、经营、效益统一起来,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机制。除搞好市场预测,研究市场供需关系外,还需重视如下两方面的工作。

4.1 为提高流域产品增值效益,发展一定规模的产品加工业

目前,我们红河地区的小流域治理生产的产品多属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波动反应剧烈,缺乏必要的缓冲体系和保护机制,往往造成效益低而不稳。产品加工业是初级产品转化为附加值高的商品的重要手段,是处于初级产品与市场之间的重要环节,可为初级产品提供贮藏、加工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属于缓冲性、保护性、增值性体系。在小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单纯依靠提高产量、品质,只注重产前、产中技术,已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奔小康的要求,产品加工业作为产后技术是小流域治理经济效益迅速增长的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因此,以小流域治理生产的产品为依托,建立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开发系列,是小流域产品转化为市场商品的关键,加工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小流域市场经济的发展。

例如2000年至2004年之间,蒙自县政府计划发展并已形成的高产、优质的10万亩(6667hm2)石榴园进入盛产期后,忽然发现每公斤不超过0.50~1.00元,甚至卖不出去,种植优质、高产的品种并不比种粮多赚钱,严重地挫伤了广大种植户的积极性,部分农户想砍树。县政府积极鼓励兴办冷藏保鲜库和纸箱厂,把一部分石榴冷藏起来进行保鲜,另一部分装箱出售。不但销入全国各地,而且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4.2 建立培育市场经济体系,使小流域产品直接进入流通领域

随着小流域经济的不断扩大,产品不断增多,扩大产品销售,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可鼓励个体工商户和部分农户进入流通领域,从事农副产品购销活动,开办销售网点。通过这些不同的销售渠道和窗口,不仅把本地产品推销出去,还充分利用他们接触面广,市场信息灵通的优势,积极收集市场信息,传递给流域内的农户,促进流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能真正实现面向市场种植。如我州的河口、金平、绿春等县是云南省的橡胶、香蕉和草果大户。前几年由于渠道不畅,信息不灵,其经营情况是增产不增收,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有近2000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开始从事农副产品的购销活动,并有部分人员在外地开办销售网点,专门销售橡胶、香蕉和草果等农副产品。经过他们的大力推销, 这些农副产品打入了全国许多省市,并通过广交会和昆交会进入了国际市场。金平县就是通过这些渠道引进了广东大唐公司香蕉种植大户,从而打开了金平地区的窗口,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5 合理分析资源优势,全方位开发小流域资源

小流域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资源。资源是支撑第一产业初级产品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开发全方位的小流域资源。由于小流域资源治理开发是一个资金、土地、劳力、技术、信息等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组合的过程,必须深入研究这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问题。对每条小流域都要研究流域内、外资源配置状况,并根据资源余缺采取相应对策及重新组合。一般来说,经济落后地区的小流域,应充分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土地、劳力资源,或采取合作治理的方式和形式,以充足、低廉的劳动力、土地,吸引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共同开发小流域经济,保障其流域产品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小流域,必须充分利用该区域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在资源配置上实行立体或特色配置方式,保证其流域产品富有市场竞争力(即:品种竞争、品质竞争和价格竞争),降低市场风险,实现产品的市场互补性,在市场经济中求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5.1 开发与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建立劳动积累制度

5.1.1 开发劳动力资源,实施劳动积累制度

经济的发展是资源积累的过程,资金积累的初始是劳动积累。目前,我们开展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仅靠国债和地方配套,区域经济落后,其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是为治理而治理,加之以前的治理模式存在极限性,无法谈到资源积累,因此,当前的首要前提是劳动积累,必须通过开发劳动力资源,建立和完善劳动积累制度,以保证治理工作的劳务投入和弥补资金不足缺陷,是今后小流域治理开发工作中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5.1.2 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实行人员分流

小流域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融生产、技术、信息为一体,要保证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搞好小流域的服务工作,如:治理前的市场预测,苗木、种子、水泥、钢材等生产资料的购买,农耕措施中的整地技术;经营期中水保林、经济果木林等的增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产品的销售、贮藏、加工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协作,要为生产经营者排忧解难,使其专心搞生产经营,逐步使治理开发工作走向专业化道路。如耕地逐步由种田能手集中经营;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果木林逐渐由专业队或专业户管理;善长搞营销的人员专门从事营销工作,并建立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网点等。这些综合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即可保证治理开发工作按规划要求顺利实施,又使劳动力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必将对治理开发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5.2 改变土地使用制度,加快治理步伐

小流域的土地资源要进行其合理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拍卖、出让和联合开发小流域土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变小流域土地使用制度,也是新一轮国家土地承包使用制度的主要内容。使物流形态的小流域转为货币形态的小流域,是加快治理步伐,发展小流域经济的有效办法。拍卖、出让和联合开发小流域者是土地所有者(经营者),购买、接收和联合开发小流域者可以是独户、联户,也可以是经济实力强的企业、机关等。实行这种土地使用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能使“责、权、利”紧密配合,增强治理者的责任感和安全感,使治理者通过拍卖、出让和联合开发等形式把小流域成为自己家业的一部分,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治理开发小流域的积极性。(2)通过拍卖、出让、联合开发等形式,开掘出一个巨大资金投入源,将这部分资金集中起来,投入到易开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资源开发中去,可发挥最大最佳效果。

5.3 股份合作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形式

目前开展的小流域治理的方式,农户的“责、权、利”是分散的,治理效果较低,这样不利于促进小流域生产力的发展,也达不到发展流域经济的目的,因为综合治理要求的是众多农户“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实行股份合作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6 结论

综上所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必须以治理为手段,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发和培育小流域经济,要从规划思路、治理规模与措施配置、流域运行机制、流域产品流通、流域资源利用程度等五个方面,找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在保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才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才能使我州的水土保持事业走向规模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道路,为全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奉献,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致谢:

本文撰写得到了红河州水利局、红河州国土资源局、红河州环境保护局、红河州林业局、红河州统计局和红河州十三个县(市)等相关部门和本单位领导、同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李怀甫编著,小流域治理理论与方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3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16453.6—1996

3 王礼先主编,水土保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7

4 王礼先主编,流域管理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4

5 彭永刚主编,红河州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红河州水利局,2005.12

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篇7

“三长一站”是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社会各方力量协同共治的工作模式。建立“三长一站”工作模式,做到“事事有人干、处处有人管”,打通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问题与矛盾,探索建立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一、人员组成及运作模式

(一)组织领导到位。我街道制定“三长一站”工作方案,根据“网格化”管理范围,结合实际情况划分路段长、区片长、楼院长和城市治理服务站的工作区域。以6个管区为单位建立管区城市治理服务站(管区负责人任站长),以30个社区行政管辖区域划分为主设立社区城市治理服务站(社区书记任站长),统筹工作开展,落实上情下达,强化监督管理,综合执法、公安、交警、城管、市场监督、国土、供电、联通、移动等部门安排专人参与。社区城市治理服务站下设“三长”(路段长、楼院长、区片长),由街道干部(城管、执法、安监、社会治理等)、社区居委会两委成员、社区志愿者、网格员、楼组长、协管员、退休干部党员、市政园林环卫巡检作业人员等拥护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好、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热心公益的人员担任路段长、楼院长、区片长。

(二)发挥” 三长”作用。 街道设置“三长”共326名,其中路段长138名、楼院长133名、区片长55名。“三长”根据划定的路段、楼院小区或者公共区域,在进行每日巡查、填写工作日志的同时,针对阶段性专项工作或重大活动保障等开展专项巡查,重点上报网格巡查信息,联勤联动闭环处置。

(三)建立六大管区网格工作群,提升工作开展联动性。通过六大管区网格工作群,由专职网格员牵线搭桥,联动团内资源,将水、电、气、医疗、教育等部门力量及社区内热心公益、具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志愿者充实到网格组团化队伍中,实现居民“小事群内办、难事联动办、件件闭环办”,有效形成工作合力。三要成立社区微网格队伍,促进网格服务精细化。将原有网格细分成108个社区微网格,每个微网格成立由社区“两委”、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等组成的微网格服务团队,全面推动社区网格组团化服务管理工作深入开展,丰富做实“1+1+N”运行体系。

(四)、“三长一站”作用初显,自4月初“三长一站”工作模式开展以来,已解决问题1251起,其中解决店外经营223起,占道摊点415起,垃圾清理210起,违章建设20起,噪音扰民92起,排水管网处理49起,增绿补绿27起,规范交通秩序156起,疫情防控79起。

二、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2020年3月底。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宣传发动,初步确定辖区“三长一站”的相关人员及负责区域。

(二)实施阶段:2020年4-9月底。结合实际,根据街道“三长一站”工作方案,开展相关工作,完善充实城市治理服务站站长组团,及时发掘典型案例。根据运行情况进行相应政策调整。

(三)总结阶段:2020年7-12月底。召开社区“三长一站”现场会,相互借鉴学习,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总结经验,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方案,建立长效机制。

三、下步打算

(一)以30个社区为依托实现城市治理全覆盖。建立社区城市治理服务站,社区书记任站长,路段长由经验丰富的社区两委干部担任,居民楼院长由社区“三基工程”党员(居民)小组成员担任,企事业单位楼院长由相应单位分管负责同志担任,九小场所、体育场和北海公园片区长由相应网格员担任,成员涵盖城市管理、交警、行政执法、市政、物业公司、志愿者等,构建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双向组织体系,实现城市治理全覆盖。

(二)明确工作职责推动城市治理工作共担。对城市治理服务站、路段长、楼院长、片区长职责进行了明确与细化,对人员信息及职责对外进行公示,按照分工收集、协调、处置所辖范围内的城市治理问题。尤其是将引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职责列入其中,切实承担起垃圾分类指导员的责任,做到“事事有人干、处处有人管”,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

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篇8

一、“城中村”治理现有模式及弊端分析

以“城中村”治理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将现有“城中村”的治理模式分为城市化的治理模式和村落化的治理模式。我们有必要分析现有模式及存在的弊端。

“城中村”的城市化治理模式,其特点在于,以政府为主导力量,村落以及社会力量参与,通过外在的强制力将“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组成部分的模式。该“城中村”治理模式,本质上是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延续,通过外在的强制力,实现城市化对“城中村”的覆盖,最终的结果是将“城中村”原有的乡村村民村落变成城市居民生活的城市社区。而又有两种不同的具体实现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对于原有“城中村”居民房产的置换或征收,对“城中村”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其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实现城市化的主要手段并无不同。这样的“拆迁改造”模式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大面积解决“城中村”问题。另一种方式是依托中心城市化进程累积的资金以及技术,对原有的“城中村”区域进行城市标准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城市服务的延伸。该手段主要围绕解决“城中村”地区基础设施配套差、欠缺发展规划以及与城市交流欠缺等问题。通过交通、医疗、文化、教育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城市服务的扩张,将“城中村”改造为城市社区,进而实现城市化对“城中村”的覆盖。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见效相对缓慢,但可以保留原有“城中村”的居民结构,照顾居民的生活模式,避免由于大规模拆迁带来的矛盾与冲突。可以说,政府主导下城市化的治理模式,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其次是村落化的治理模式。可以说它是城市化与中国村民社会相遭遇后的一种妥协。“城中村”的村落化治理模式以维护原有村民集体结构和生活模式为中心,着力对“城中村”中的“脏、乱、差”以及“黄、赌、毒”问题进行解决,提供村民集体以资金、技术和服务,改善原有“城中村”中服务设施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条件,同时在组织结构上,保留原有的村民组织结构,以村民集体企业或者村民村落的形式继续存在。在村落化的治理模式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主体是村落和社会组织,政府并非是治理的主导方。政府作为主体一方,在该类型的治理模式中参与的程度没有城市化模式那么具有规模性。虽然客观上仍需要政府在一定范围内的参与和介入,但政府参与的程度是有限的,角色也是被动的。在改造的过程中,事实上依托村落自身的力量与社会力量进行,更多地尊重村落和村民的意志。在改造内容上也尽可能对村落原貌进行保留。因而,村落化的治理模式是对原有乡村村落的最大程度保留,最终改造的目标是乡村村落的现代化,而非城市化。在部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或有明显宗族聚落聚居的“城中村”治理中,多以村落化的治理模式进行,政府一般对这样的“城中村”改造持放任的态度,起引导的作用居多。

我们有必要分析“城中村”治理现有模式的症结及弊端。可以说,政府不同参与程度下的城市化治理模式和村落化治理模式,虽然在表现等方面有着不同,但在实践中有着共同的症结――即政府行政意志的恣意贯彻,其隐患在于:第一,忽视治理规划科学性。城市建筑的建设与规划本身具有高度的科学色彩与成分,在“城中村”问题的解决上更是如此。“城中村”中的不少建筑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的加建和扩建,不仅性质上属于违章建筑,同时在结构和安全性上也不能保障。建筑物之间的采光、通风条件不佳,分布也不合理。“城中村”的道路普遍狭窄,道路的排水以及周边的消防设施也不尽人意。整个“城中村”的建筑物建设和公共设施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使得“城中村”的生活条件不但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甚至不能基本保障居民的生活安全。以科学的规划和安全标准来进行建筑物的整改和道路修整、建设等是政府应当重视的。第二,忽视利益群体合法利益保护。传统意义上的“城中村”是村民聚落的形式,其生活成员以原有村庄内的农民为主。但在城市化不断的进程中,“城中村”内单一的组成结构发生了转变。由于“城中村”独特的性质,使得“城中村”的居住生活成本远低于城市的其他地区。“低成本”的集聚效应发挥,使得大量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白领、蓝领工人也成为了“城中村”的居民。这样的多社会阶层成员混居的现象,一方面加剧了“城中村”自身的负面问题,同时也使得“城中村”变成了多种利益诉求聚集的场所。这样的复杂居民构成现象在东部发达城市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第三,忽视对违法行为处理。“城中村”往往是犯罪行为的滋生地。“低成本”的集聚效应使得“城中村”的居民组成多样,既可能有农村人口,也会有外来人口,甚至还有城市的白领以及蓝领。复杂的人口构成使得“城中村”成为了“犯罪”的温床。“黄、赌、毒”、打架斗殴、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在“城中村”中屡见不鲜。

二、“城中村”依法治理模式的思考

“城中村”的治理模式应当进行转变,其转变的核心就是实现对存在于现有两种模式中行政恣意的限制,也就是用法治的手段来实现对“城中村”的治理,即“城中村”问题的第三种治理模式――法治化治理模式。

当然,这涉及如何理解法治。就中国的法治概念,我们认为内涵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国家层面。法治首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1]1997年“依法治国”作为《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正式被写入了我国宪法。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党的全会的形式专题讨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体方案,并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再一次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说明,社会主义法治首先是以国家治国方略的形式存在的,具有统帅性的作用,是法的工具性价值的体现。第二,社会层面。法治表达是一种社会秩序与社会状态。社会在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引下,政府依法行政,公民自觉守法,社会自觉形成守法、遵法的意识,社会秩序在法律法规的规制、调整下达到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状态。第三,公民个人层面。人的尊严与自由是法治的核心价值,[2]所以法治概念的核心内涵也应当包括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在一个法治国家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将得到很好的尊重与维护。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在立法上要予以确认,行政机关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在行政上要予以维护,司法机关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司法上要进行最终的保护。

“城中村”治理的法治化,便是要在法治内涵上,对现有的“城中村”治理模式进行重新定义。“城中村”的法治化治理模式在宏观上,是对所有“城中村”地区治理的指导性原则,无论是否存在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的“城中村”地区治理方案的差别,但治理模式均为法治化治理;在微观上,是要通过法治来实现过去治理模式中政府各种行政恣意行为的规制,使得政府恣意治理“城中村”变成政府依法治理“城中村”。就具体内容而言,有以下几点。

其一,法治价值在“城中村”治理中要有所体现。现有的两种治理模式的出发点是立足解决“城中村”的“脏、乱、差”等社会问题,其视角是政府视角。法治化的治理模式出发的视角并非是单一的行政机关视角,鉴于法治价值在法治化治理模式中的体现,该新的治理模式的出发视角同时还兼顾“城中村”居民的视角,是双重视角。法治化的治理模式,便是要将法治的基本价值――自由、正义和秩序,落实到“城中村”的治理中。一方面,它要求“城中村”的治理必须以“城中村”居民的视角为出发点,着力解决提高“城中村”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切实维护“城中村”居民的基本权益,另一方面,又要求“城中村”的治理必须以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为最终目标,实现村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因而,法治化的“城中村”治理方案建立在对村民权益维护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和照顾村民的合法利益需求和主张,切实为居民重新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最终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实现对于“城中村”“脏、乱、差”等社会问题的解决。

其二,法治程序要求“城中村”治理的规范化。原有“城中村”治理模式中最集中的隐患便是对于政府的行政恣意没有限制。无论是何种的治理模式,依然是政府恣意行政意志的产物。“城中村”治理的法治化,解决的便是对具体治理方案中行政恣意的约束和规范。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贯彻依法行政的理念,在不少行政领域开始推行行政体制改革,逐步改变行政恣意以及不受约束、规制的面貌,这为“城中村”的法治化治理提供了思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为“城中村”治理的法治化指明了方向。理论和实践表明,程序是限制恣意的最佳手段。[1]法治对于“城中村”问题治理方案内容的规范化,表现在运用法治的程序将治理、改造的方案内容,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进行整合,详细贯彻表现为三方面。

第一,加强“城中村”治理的决策机制法治化建设。“城中村”的改造、治理方案必须依据不同地区,不同“城中村”的情况具体进行,客观上要求政府对“城中村”治理方案的选择决策必须科学。采取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治理模式,还是政府放任的村落化治理模式,都要经过科学的决策,科学合理的产生。依据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在“城中村”治理方案内容的制定、决策上,一是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城中村”治理方案决策的法定程序。二是要建立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以便于日后发生责任事故与问题的追究、惩处。三是在“城中村”的治理方案内容确定上,行政机关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由政府的法律顾问对政府作出了治理方案进行评估,与专家、第三方评估结合,加强治理方案的科学性,便于“城中村”问题的切实、真正解决。

第二,加强“城中村”治理活动的规范化、公正化与文明化。在确定“城中村”治理、改造的详尽方案后,以政府为代表的治理各方主体,都要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治理方案进行治理、改造活动。对于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治理、改造领域,例如拆迁、房产置换等,要完善程序,建立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在治理、改造活动开展后,要坚持规范化改造、文明化改造的思路,将治理改造方案的内容具体落实到实处。

上一篇:财务管理知识体系范文 下一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