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范文

时间:2023-11-12 03:54:54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1

一、“扩权强县”十分必要、条件已经具备

(一)实施“扩权强县”是提高县域发展效率的客观需要

“扩权强县”是发挥县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性作用的需要。通过扩大旗(县、市)的经济管理权限,可以为经济实力较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旗(县、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改革财政体制,可以增强经济弱旗(县、市)的财政实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缩小城乡差距。

扩权强县是提高县域发展效率的需要。国际上政府管理的层级结构正向扁平化方向发展。我国二级行政区平均管理幅度仅为8.6个,我区也仅为8.4个,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的管理幅度。实施“扩权强县”改革,可以通过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渐进带动行政体制的“扁平化”,实现行政体制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型”转变,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缓解旗(县、市)事权与财权不相称的矛盾。

(二)实施“扩权强县”的条件已经成熟

国家大政方针为我区“扩权强县”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十提出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县级财政作为最基本的财政层级,在公共财政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通过扩权强县,促进县级财政功能的完善,是题中应有之意,这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的要求是一致的。

区内外的成功实践为我区“扩权强县”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1992年以来,我国陆续有浙江、吉林、河北、湖北、江苏、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进行了扩权强县或“省管旗(县)”试点,建立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区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市先后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计划单列市,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区实施扩权强县提供有益借鉴。

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扩权强县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我区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2年地方财政总收入是2005年的 7.5 倍。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这些都为推进“扩权强县”试点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改革提供重要的支撑。我区铁路、高速公路、民航等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使得自治区与旗县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得越来越短。随着计算机、远程通讯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及提高,政府间传递信息的流程明显缩短,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大大增强,从技术上为扁平化行政管理创造了条件。

(一)总体思想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制定标准,选择试点;制定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审批权和财权”为核心,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扩大部分旗(县、市)行政管理权限,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进形成一批经济活力强、发展速度快、综合素质高、带动作用大的旗(县、市),促进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试点旗县的选择

考虑到我区实际,有必要按照不同类型旗(县、市)的特点,按照不同类型选择试点旗(县、市)。

类型一:选择经济强旗(县、市)作为试点,支持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旗(县、市)加快发展。一方面可以加强其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与中心城市形成合力。如准格尔旗、霍林河等。

类型二:选择目前经济优势并不明显,但拥有土地、资源、区位等潜在发展条件的旗(县、市)作为试点。如东乌旗等。

类型三:按照“帮强扶弱”的原则,选择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旗(县、市),重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如阿尔山市等。

(三)改革方向和内容

在统筹考虑各旗(县、市)经济总量、财政状况、工业基础、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发展潜力并对各主要指标进行综合比较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对经济强旗(县、市)赋予更大的发展自,重点在计划报送、项目申报、规费、土地、机构设置和干部任用、社会管理等领域下放审批权。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之外,须经盟(市)审批或管理的,由扩权旗(县、市)自行审批、管理;须经盟(市)审核、报自治区审批的,由扩权旗(县、市)直接报自治区审批,报盟(市)备案;对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须经盟(市)审核、审批的事项,采取委托或授权等办法,由试点旗(县、市)审核、审批。

二是对经济欠发达旗(县、市)实行扶持政策,以事权确定财权,理顺旗(县、市)政府与盟(市)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倾斜力度,国家和自治区对交通、通信、能源、环保、流通、旅游、农牧业、林业、水利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投资重点向欠发达旗(县、市)倾斜,在融资担保、干部交流、人才引进和劳务培训等方面实行特殊的政策,赋予盟市级税收管理权限。

(四)盟市与试点旗(县、市)关系的处理

扩权强县是盟(市)与旗(县、市)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 。因此,在推行“扩权强县”时要兼顾盟(市)与旗(县、市)关系,协调好中心城市的扩张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旗(县、市)与中心城市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竞争―合作―分工关系,使城市和区域共生共荣,相互依托,合作发展。

从盟(市)财政的统筹能力和调控能力看,一般来说,如果盟(市)财力较弱,基本上没有能力帮扶旗(县、市)甚至需要从旗(县、市)财政“抽血”才能满足自身需要,则应以纳入“扩权强县”范围为宜;如果盟(市)财力较强,能够带动和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则不纳入“扩权强县”范围。

(五)试点旗县的管理

“扩权”所获得的自由度不应没有约束,“扩权强县”需要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效衔接。 因此,必须建立以自治区政府有效监管机制为核心的“扩权”约束机制,加强自治区对旗(县、市)转移支付的要求,合理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提高监管水平,使县域经济在良性轨道上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是设立组织推进机构。 建议设立由自治区主席牵头的推进机构,认真搞好经济管理权限和政策调整后的工作衔接,确保改革试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二是针对我区区情,积极开展前期研究,为开展“扩权强县”试点提供理论支持。

三是制定详细的筛选办法和具体的实施意见,制定一套完整的选择指标体系,在充分考虑旗(县、市)的经济基础、配套服务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分区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旗(县、市)。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2

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未来支撑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我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意义

县域经济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于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区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突出,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农牧民收入低的根源主要在于工资性收入偏低。2011年,我区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310.86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工资性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9.7%,比全国低22.8个百分点。此外,城乡社会保障差别明显、农牧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更为明显。导致我区城乡差距的核心是县域经济不发达,为农牧民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为县级财政提供收入的能力有限。县域经济大部分是与地区资源相结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门槛低、易操作、普通劳动人员都可以胜任等特点。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拓展农牧民就业渠道和增收空间。可以增加县级财政收入,使县级政府有更多可用财力,从而加大对农村牧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有效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三农三牧”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二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受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区区域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2011年,县域经济总量前10名的旗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已占到全区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仍有58个旗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到5亿元。从东五盟市所辖旗县与呼包鄂三市所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辖旗县来看,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为830亿元,最低的兴安盟阿尔山市仅为10.6亿元,相差78倍。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看,2011年,伊金霍洛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6.5亿元,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1.26亿元,相差近53倍。县域经济对经济发展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区域发展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上。我区呼包鄂三市经济之所以发达,主要是县域经济发达。如全区2个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都在鄂尔多斯市。21个西部百强县,有11个集中于呼包鄂地区。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可有效提升各旗县特别是落后旗县的综合实力,使地区间差距逐步缩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区农牧业基础仍然薄弱,农牧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尚未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化格局。县域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城镇化率仅为31.8%。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牧业现代化的一个交汇点。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一方面,可使优势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提升。可以利用传统工艺技术、地域特色发展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可使城市经济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推进城镇化进程。此外,还可为农畜产品创造稳定的市场需求,为农畜产品转化提供渠道,促进农牧业生产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的产业化模式。可见,县域经济是“四化同步”的一个有力抓手。

二、我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截至2012年底,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区总量的59%;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区的64%。但是,我区县域经济仍存在着发展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特色不突出、保障能力弱等问题。新形势下,要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要注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短缺,培育主导产业,要坚持借助外力和培育内力并重的发展原则。借助外力就是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我区一定要紧紧抓住国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的机遇,主动作为。承接产业转移要注重做好两方面的结合。一是要与既有优势产业相结合。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进延伸配套加工产业,使其做大做强。二是要与新一轮产业转移特点相结合。新一轮产业转移呈现出结构高度化、分段化趋势特点。要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链分支环节——中间价值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产业,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内力就是要积极推进全民创业。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群众创业热情,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大力培育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是推进城镇发展。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城镇建设要根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在做大中心城市的同时做大县城,发展特色镇、专业镇。县城要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建设,打造一批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的重点县城。建制镇建设要围绕区域资源和产业特点,对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集聚带动力强的专业镇、特色镇。推进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在产业层次上差别化发展。城市经济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的行业,把相对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让渡给

县域经济发展。鼓励城市经济加强专业化分工,实现产业链分解,把配套型、服务型产业实行外包,推进县域经济配套发展,最终形成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区绝大多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薄弱,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要突出抓好旗县城关镇和国家、自治区确定的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镇供水、供气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牧区饮水工程建设。完善交通路网结构,扩大路网覆盖面,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推进县城电力扩容、农村牧区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城乡电网同价。加快覆盖城乡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宽带、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四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一定要处理好县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与当地基础和特色相结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符合未来我区人口转移趋势,坚持特色发展、集中集聚发展。要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坚决杜绝遍地开花式发展造成环境破坏。自治区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坚持各旗县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发展方向,统筹规划各旗县主导产业。

相关链接: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的重要推动,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要以市场为导向,同时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3

¾¾对XX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XX县委副书记XXX

XX县位于湘中偏北,地处雪峰山北麓,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180个村(居委),总人口95万,集山区、库区、贫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于一体,是国家21世纪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XX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多年以来,我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实施“农业产业化”、“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开放程度,狠抓支柱产业建设、民营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重点工作,使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县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91亿元,同比增长8.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325万元,增长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3元,增长2.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2亿元,增长7.7%。二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1、积极培育了支柱产业。我县第九次党代会确定将养殖、竹木、建材矿产、茶叶、绿色食品和药材等六大产业培育成县域支柱产业。为此,制订了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了“以优质资源造优良产品,以优良产品兴优秀企业,以优秀企业带优势产业,使优势产业能优先发展”的工作机制,并按照统一项目布局、统一投资方向,分行业、分区域实施的原则,促进了支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2、大力发展了民营经济。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经济以民营为主、投资以民间为主、事业以民办为主的县域经济民营化的道路,努力打破不合时宜的条框限制,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民营企业集中,从政策、基础设施、政务服务上打造好民营企业的发展平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到2003年末,全县共发展民营经济经营实体近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3500家,拥有资产总额55亿元,从业人员近9万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有34家,民营工业年产值达11.21亿元,实现利税2929万元,并涌现出富源牧业、建玲竹业等一批新兴骨干企业,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3、不断加强了劳务输出。我县有城乡劳动力48.6万人,剩余劳动力达28万人。为此,县委、县政府将发展劳务输出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劳务输出规划,简化了外出务工各种手续的办理程序。在充分发挥乡镇劳动管理站有序转移劳动力的同时,还在广州市设立了XX县人民政府驻广州劳务管理站,以广州为中心辐射整个南方劳务市场,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服务,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及时帮助外出民工处理劳资、合同、事故等纠纷。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了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务工致富的能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县劳务输出人员常年稳定在15万人左右,占全县剩余劳动力的65%左右,年劳务收入超过5亿元,累计收入达60亿元以上,劳务输出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4、努力开展了招商引资。XX现有的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规模都不大,自身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近年来,全县致力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领域,创新办法,力求尽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资金引进来,把内部的资金挖出来。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新建了XX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设立了招商引资专栏,并发挥各地经促会、同乡会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安化投资兴业。经过长期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44个,引资额6.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亿元,同比增长39.7%。今年上半年引进项目15个,合同引资1.2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677万元。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XX的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县市的差距仍然很大,县域经济仍然是筚路蓝缕。一是经济实力薄弱,财力严重不足。2003年全县GDP为23.9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93亿元,人均GDP仅2517元,人均财政收入仅98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无论在全国还是全省、全市都处于中下水平。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弱,导致县乡两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运转举步维艰。二是城镇化水平低。我县30个乡镇中,虽有建制镇18个,但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量小且渠道不畅,对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弱,城镇化进程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据统计,目前我县95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只有12.6万,仅占全县总人口的13.3%;镇均人口仅4.1万人(含农业人口)。三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2003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总产值分别为9.45、7.23、9.4亿元,分别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36.24%、27.72%、36.04%,其中一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14.8%高21.44%,而二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52.94%低25.22%,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工业化进程缓慢。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县尚有66家国有工商企业没有改制,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债务包袱沉重,效益低下,资产负债率高达114.1%。同时,虽然近年来我县民营经济有所发展,但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落后等问题,整体实力不强,经营规模小,税收贡献率低。

XX与全国全省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比较

类别

县域人口(万)

县域GDP规模(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人均(元)

GDP财政收入

全国

45.6

26.2

1.0

5745.6

219.3

全省

61.9

26.4

0.98

4264.94

158.32

XX

95

23.91

0.9315

2516.84

98.01

作为一个山区贫困县,XX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氛围不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当前,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观念、官本位思想仍大有市场,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善于抢抓机遇,不能敢为人先,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行动不多,积极应对市场风险的办法少,想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如近两年来为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激活民间资本,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但民间的投资热情仍然较低。

2、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XX地处内陆山区,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目前的南北通道至今还没有彻底打开,全县还有110多个村不通公路,9个村103个组不通照明电,180多个村不通电话,221个村不通广播电视,14.1万人饮水困难,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远不及其他地区并且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这些都成为县域发展的重要障碍:一方面在有限的经济总量与拮据的财力状况下,县乡两级政府仍然首先要挤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经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低,影响了县域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大型项目难以落户。

3、支柱产业还很薄弱,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县提出并实施了竹木、茶叶、建材矿产、绿色食品、养殖、药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县内涌现了建玲竹业、富源牧业、山山食品、宏辉食品、阿香果品、求喜茶业等一批骨干企业,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如全省竹产业龙头企业建玲竹业年设计生产能力达100万平方米,但因企业原材料供应严重不足,年实际生产量仅40余万平方米。

4、经济环境不优,发展合力不强。“四乱”歪风禁而不止。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对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营运。行政效率低下。有的部门和干部不运用改革方式和市场经济手段抓经济工作,该取消的程序不取消,不该管的事情还在管。有的部门本位主义比较严重,在行政审批和办证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社会环境较差。有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城镇郊区,经常有个别人为一些无理要求聚众滋事,阻拦项目建设,使项目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5、经济增长点少,发展后劲不足。我县由于区位、信息、经济基础等条件差,加上农村改革、国企改革滞后,经营机制、人才机制、融资机制不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明显不够,且流失严重,经济增长点匮乏。如县级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惜贷而不愿放贷,并通过各种渠道向县域范围以外转移资金,造成县域经济“失血”,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仅靠自身发育发展慢,许多好项目、好企业无法发展,长期只能小打小闹,艰难度日。

6、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加快发展和维稳的压力大。XX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集山区、库区、老山、边远区、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农业大县,历年来积累形成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尤其是扶贫开发问题、库区移民问题、农业灾害问题、“两会一部”兑付问题、国企改革和国有企业职工安置问题等,都给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挑战。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400元,全县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23.5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5.28万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县乡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得不拿出相当部分的人财物力用于保障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三、加快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杜绝只图高速度、快增长、以牺牲环境与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错误发展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县域内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是必须把解放思想真正落到实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进取,开拓创新,敢于打破各类条条框框,反对因循守旧与任何形式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要破除认为基础条件差,难有作为的消极思想,树立善于扬长避短、化被动为主动的进取观念;破除仅仅依赖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落后思想,树立既依托自然资源,更要依托科技、政策、人才、资本、管理、服务等要素资源的先进观念;破除只满足于在一地一隅谋发展的狭隘思想,树立善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抢抓机遇谋求发展的观念。

三是要坚持面向市场,立足县情,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特色县域经济。要立足县情与资源优势,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趋势,努力打造特色县域经济。要打好人文、资源、产业三张牌。XX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是羽毛球世界冠军之乡,通过打好这两张人文品牌,使外界了解安化,认识XX,可以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对扩大招商引资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要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与加工开发力度,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要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加速县域经济的民营化进程。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小水电业、生态旅游业、中药产业、劳务输出等朝阳产业,适度有序发展竹木加工业与矿产业,努力壮大第三产业。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

四是要实施大开放与城镇化带动战略,激发县域经济活力。要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全国产业大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量引进境外资金和项目。目前,市场、文化环境、产业配套设施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要素。要敞开县门,坚持以人为本,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要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着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品位与内涵,提升其辐射与带动力。城镇化建设要防止出现盲目圈地、无序发展的状态,要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城镇提质扩容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通过市场运作与建管相结合推动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4

Abstract:Two types of society, namely,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China's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Xinhu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in Hunan on how to speed up the Xinhuang County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Xinhuang the subject, as superficial study.

关键词:两型社会 县域经济

Keywords:Two types of society County Economy

作者简介:姓名:游红俊 ;出生年月:1976.11;性别:女;籍贯:侗族;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经济;从事的工作:党校教师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最近,笔者对新晃县发展实际做了广泛调研,并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新晃县“两型社会”建设这一课题,提出几点意见、建议。

一、当前新晃县“两型社会”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新晃县围绕打造“湘黔边界特色经济走廊,建设生态宜居家园,构筑怀化西大门”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环境兴县”的五大战略,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09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21.5亿元,较2005年104573万元增长8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694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84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9866万元,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8.733.737.6调整为2009年的16.641.741.7。2009年,全县二氧化硫排放量3297吨,较2005年排放量2934吨增长12.4%,但年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23kg/万元,降至2009年的17kg/万元;2009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1507吨,较2005年1235吨增长22%,但年排放强度由2005年的12kg/万元下降至2009年的8kg/万元。空气环境质量稳定在二级标准以内,舞水河新晃段水质维持在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以内,县内其它主要支流也稳定在控制指标范围内,镇城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2008年,通过了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的验收。

二、当前新晃“两型社会”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实力不强

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只是全省20226元的39.7%,是怀化市人均生产总值12034元的66.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省为4910元,怀化市为2905元,而我县为189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为15084元,怀化市为11114元,而我县为7473元。

2、生产经营模式粗放

农副产品深加工程度低。虽然新晃组建和引进了一批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仍然存在着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小,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除肉牛加工小有名气外,仍有很多农产品没有进入市场。同时,这些加工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家庭作坊式生产,管理落后,品种雷同,企业品牌不足,企业生存发展比较艰难。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开采技术落后,属于初级生产加工企业,缺少上游产业。目前矿产资源开发并利用主要是用于砖瓦和水泥制造的粘土、石灰石矿种以及原矿外销型的重晶石开采,其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新晃目前开发最好的是重晶石,已引进了红星、鲁湘钡业两家深加工企业,但这两家企业所要求的原矿品位都有较高要求,全县低于70度的重晶石矿基本上是废弃的,资源浪费严重。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低。近年来,林木产业发展还是较快的,但多属于规模小、效益差的初级加工企业,木材产品主要是技术含量小的锯板、原木、人造板、指接板等,高档家具和木制工艺等商品比较缺少,木材深加工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3、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虽然新晃工业并不发达,工业的污染物的处理尚未能构成对环境有太大影响,但随着全县工业项目数量逐渐增多,由于企业环保措施不足,污染治理设施投入不够,对环境污染也造成一定影响。县内冶炼、化工、矿山等企业多次发生环保问题,如半江铅锌矿、红星、原隆鑫、蓝天等,当地群众反映意见较大。另外,一些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如:大兴复混肥,“三废”的无害化处理不当,这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的压力。

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推进新晃“两型”社会建设

新晃县属于山区,应从山区从实际出发,发展山区经济,坚持打好“绿色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一条符合新晃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

1、加快农业产业化,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新晃是山区农业县,农村占大头,农业是大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只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把“三农”问题解决好了,县域经济才能实现大发展。

一要积极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可以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开展蔬菜种植、水果栽培、养殖等技术培训。并通过网络了解市场需求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新技术。通过培训,增强农村居民的科技意识,提高生产技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要组织农村居民参加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二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完成中低田改造,抓好大田、刘坪等4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巩固以点代燃项目成果,积极推进小水电开发,完成杉木塘电站二期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1.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深入实施农村清洁示范工程,积极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新建沼气池。结合“村村通”工程、农网改造、组建扶贫等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要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品牌带动。积极挖掘提升新晃县农业“三宝”(黄牛、烤烟和龙脑)的价值和效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打造“三湘黄牛第一县”目标,依托新晃黄牛肉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大好契机,推动产业品牌整合,提升地标产品认证价值。“品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统一品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销结合的产业发展机制。要提升和保护品牌、发展壮大龙头公司的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只有品牌提升了、公司有绝对的实力,才能让老百姓放心,才能促进规模养殖,扩大养牛总量,从而不断提高肉牛产业化水平。在牲猪养殖方面,要引导农户发展生态养猪,在保护环境、提升猪肉品质同时,还可大大提高养殖效益。依托“天堂”牌烤烟的品牌优势,积极发展烤烟生产,大力实施烟基工程,建设规范化烟田。加快发展右旋龙脑樟,可以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争取把新晃建成全国最大的天然冰片加工基地。

2、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崛起

工业是立县之基、兴县之本、财源之柱,亦是县域经济崛起的重要支柱。一是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原则,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我县“一园三小区”的工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要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在建或意向入园企业的服务工作;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相关产业和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资源集约和优势互补,以从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带动功能。要有针对性引进已落户企业的上下游产业落户新晃县,形成“落户一个,带来一批”的滚雪球效应,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二是依托全县丰富的矿产和电力资源,加快矿产品深加工和冶炼工业发展。在积极引导现有工矿企业改造升级,壮大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链的拉伸;要大力扶持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资源永续开发、合理利用的新型工业经济模式,成为县域工业的主要支撑。三是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现在,土地等要素供给越来越紧张,环境制约越来越大,粗放式、低水平发展已越来越没有出路。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3、积极融入“武陵山脉经济协作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带动三产快速发展

“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边境邻近地区,共有8个市州、80多个区(县),总面积为15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达3000多万人,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和回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总计120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0%。武陵山区是我国跨省交界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全国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国家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汇地带。2010年3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出[2010]448号《关于开展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内容是阐明国家推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协作发展的战略思路,明确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的主要目标,以旅游产业为先导,统筹协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与特色产业布局,研究提出保障武陵山协作区发展的有效机制和政策措施。这必将促进武陵山区特色产业发展。

旅游产业是无烟工厂、朝阳产业。新晃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素有“湘黔通衢”、“滇黔咽喉”之称,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神秘的傩技傩戏、侗寨风情、夜郎文化等)、夜郎大峡谷等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有基础、有条件,也有潜力。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重点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启动了八江口夜郎王温泉生态度假区、夜郎十里长街项目建设,加紧对龙溪古镇、凉伞冲首侗寨、贡溪四路天井寨、黄家垄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时,要依托优良的生态优势,培育生态特色旅游产业,把“生态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

4、加大“两型社会”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要加强宣传教育。以新晃县争创“国家文明卫生县城”和创建“全国生态县”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如开展“树立节能低碳意识,共建绿色生态家园”活动,宣传国家有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二要加强社会监督。健全公民参与环保的监督机制,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公示等制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推出一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曝光一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案例。

两型社会建设任重道远,我们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飞.试论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蒋祺,蒋建湘.“两型社会”背景下城乡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以长沙市“两型社会”先导区为例[J].《中外建筑》,2009年10期.

[3]余爱云.关于宝鸡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4期.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5

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经过初期的资本积累、小规模办实业的阶段,现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2001年全国的gdp中占到了33%。但是它的进一步扩张面临着发展环境欠佳、信贷支持不足、管理机制落后、经营行为短期化等一系列挑战。本文通过对县域民营经济目前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就今后如何促进县域民营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其在城乡经济融合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欠佳

1.法制环境不健全,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保护存在问题

尽管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再得到肯定,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存在误区和,使民营企业在与集体和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公平地位。由于目前国家没有较完备的保护民营投资权益的法律、法规,各地区只有依靠地方性规章予以保障,缺乏统一而明确的法律界定,因而对县域民营经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纠纷的处理和裁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民营企业的利益受损现象屡见不鲜。

2.管理执法部门作风急需改善

有的执法部门(包括上级部门)为了某种利益将“执法”变成“执罚”,以各种名目收费。有的则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民营企业审批程序仍很繁琐。通过调查发现,私营工业企业,从考察、立项、审批、筹建、运营到产品投放市场,关卡达20余个,涉及对民营经济收费(税)的单位38个,收费(税)项目40多项,正常办理需要3个月,如果不顺利,则时间更长。

3.硬性环境亟待改善

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跟不上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较快,各地方普遍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象,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增长的瓶颈,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需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环境,也可以采取措施引导民营投资积极参与,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信贷支持

尽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要求,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其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县级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职工保险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等集发展资金,只有少数民营企业能够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县级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县域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二是贷款困难。在县域范围内,民营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县域民营企业在贷款过程中条件相当苛刻,与国有企业相比较,在贷款资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劣势。有资料显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资金仅占其发展资金的15%,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很不相称,我国县域民营企业也是如此。担保难、抵押难是县域民营企业贷款难的主要表现。

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所有制歧视现象在县域范围内仍很严重,由于县域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经济,所有制歧视导致县域民营企业在银行贷款过程中困难重重。

2.县域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也是影响其顺利获取贷款的原因之一。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发展潜力有限甚至没有发展潜力,因而无法获得银行青睐,不在优先融资的行列,同时由于某些民营企业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导致县域民营企业资信度偏低。一些地方民营企业还存在恶意逃债的现象,影响了同类企业的信誉,导致银企关系紧张。

3.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的多方面问题也是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一是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制苛刻,在对县域民营企业贷款过程中还要附加许多额外条件,同时对能够获得贷款的民营企业额度限制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规模;二是缺乏针对民营企业的中小型银行。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通常建立专门针对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政策性银行,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现行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社)自身发展不完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对县域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不从心。

(三)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机制问题逐步凸现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初期,家族式企业能够充分调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家族管理机制的问题凸现出来。

1.家族式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利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族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民企虽然可以利用亲朋好友的可信度来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但是随着“关系”资源的枯竭,再增加这种资源成本就会很高。

2.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决策随意化,对企业的发展难有长远规划。在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民营企业往往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还处在小农经济“庄稼人不要问,人家种啥咱种啥”的初级阶段。全国工商联在国内21个城市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决策中竟然以新闻报道、道听途说作为自己的决策依据。

3.在一些县域家族式民营企业中,由于公司治理结构薄弱,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复杂,账目混乱,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四)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短期行为严重

私营、个体经济在经营策略和经营手段上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一些私营、个体企业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来获得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侵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的经营思想不端正,违法经营,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有的偷税、漏税、逃税,逃避国家税收。

(五)产业升级困难较大

当前民营企业中的一些佼佼者已发展到较高水平,但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经营中存在无序和违规问题、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市场竞争意识滞后等。“大生产小销售”、“坐店经营”这些陈旧观念仍在县域民营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企业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工业产品加工领域,目前有过度竞争的倾向,倒闭和新建的频率加快。受筹资能力、经营者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限制,产业升级进展缓慢。

(六)县域民营经济中的劳资状况较差

私企中工人的利益往往被业主忽视。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常常超时工作,工资却不能按时发放,住宿、医疗、工作条件都很差,没有保险和养老金,经常引起劳资纠纷,劳资双方缺乏沟通的渠道。

(七)民营企业主的素质急需提高

在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中专文化的占0.75%,高中文化的占31%,其余的均为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低下使他们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同时,民营企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私企很难得到技术精良的工人,因为国企能提供较为有保障的岗位和社会保障,包括住房、户口和医疗等,而私企相应的激励措施有限。

发展县域民营经济政策建议

(一)改善民营经济生存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1.要促进县域范围民营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对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地位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受到教育,深化认识,转变观念,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县域民营经济的理论研究,目前在民营经济运行规律、发展趋势、成功经验和失败启示、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法对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2.在县域范围内,加大监督和整治力度,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规范部门行为,明确一个对民营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的权威部门,坚决杜绝只收费不服务和相互扯皮现象的发生;严厉整治“四权”,即对民营经济有审批权、收费权、检查权、执法权的单位和执法人员,采取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并定期组织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部门负责人、私营业主代表参加的单独或联合执法检查监督活动,强化对执罚执收部门的法律和民主监督,禁止对民营企业各类税外收费项目,提高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水平。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和过度竞争等问题。同时要注意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提高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中小企业升级创造条件。由于民营经济有一定的行为短期化的特点,特别对环境保护注意不够,因此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管理,制定必要的标准,给以必要支持,提高民营企业生产的环保水平。

(二)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体系

在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民营企业的瓶颈,需要加大落实金融改革力度,完善民营资本借贷机制。

1.积极创造条件,及早筹建和完善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对符合申贷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担保,以降低银行(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贴息;采取具体措施推进民间贷款担保基金的建立和扩展。

2.建立专门以县域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县级合作银行及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放贷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需要积极发展面向县域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专门银行。可以考虑在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中小企业信贷部的基础上成立专门银行,促进对县域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3.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可以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降低申贷“门槛”。

4.为确保信贷投向对民营经济的有效支持,可以将各级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成效与其经营业绩和经济利益挂钩,实行综合考评,同时可以考虑制订相关政策给基层银行信用社扩大授信额度并简化贷款手续。

(三)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保留家族制,又淡化和提高家族制

1.首先要明晰产权,按照公司法来组建企业,家族式企业主要负责人之间要有明确的合约,分清各人的权利和义务及发生纠纷时承担相应的职责。

2.在家族式企业中引入职业经理人。通过职业经理人可以规范企业运作,避免企业在经营决策中的盲目和随意性。目前我国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发育滞后,应尽快完善与之相应的聘用契约以及解决纠纷的法规依据,形成相应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3.在家族式企业当中,应建立规范的制度来克服家族式企业的弊端。这种制度可以包括三个方面:治理制度、组织构架和企业文化。治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所有权不会旁落,另外又可以激励经理人为企业工作。组织构架从企业流程出发,到绩效考核为止,能够有效地评估企业人员的贡献。而企业文化是“看不见的手”,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一个企业的企业伦理。

(四)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措施不落实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领导。县、乡两级在原来的基础上,应重新确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专门班子,充实领导和工作力量,对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其次要严格考核。定期督察各地、各部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对发展快的予以表彰,对效果差的进行批评,直至做出处分。考核结果要纳入干部提拔使用标准。

(五)发展中介组织

通过中介组织,包括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等为民营经济提供各种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改进它们的制度,规范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类中介机构对企业的服务,可以提高企业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六)协助中小民营企业建立自治组织

目前,我国的行业组织还带有很强的行政管理的性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应建立属于民营企业自己的民间性、自治性的组织。一方面有利于民营企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行业组合形成集体力量,开发共用性技术,提高资信和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以自治组织为依托,加强业界的行业自律。在这方面,温州的民间商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是当地民营企业家自己的组织,可以保护企业家自身利益,同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执行纪律。

(七)县域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品牌建设促进落后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向市场的门票、市场竞争制胜的重要法宝。针对目前县域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可以通过几家企业共创一个名牌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引导企业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八)解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家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提高其预测市场趋势,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学习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做到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家,可以通过到发达地区如温州、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进一步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增强求高、求强、求大的胆识和气魄,引导他们步入现代企业家的门槛。在民营企业留住人才方面,除了支持企业提高人才待遇外,可考虑通过适当的政府行为,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提高其社会地位。

(九)县域民营经济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呈上升趋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低下问题也急需规范

一方面应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强法制宣传,规范其经营、管理行为;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促使其向合法、规范化方向发展。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从开始的资本积累,经过小规模办实业阶段,逐渐过渡到规模经营阶段,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其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也出现新的变化。

2001年,全国县域经济的gdp总和约为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2%。其中县域民营经济更是逐渐取代原有的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国有及集体经济,占据主要的部分。2001年,全国县域民营经济的gdp总和为2.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33%,占到县域经济总量的56%。

民营经济是指产权明确到自然人。民间经营的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和城乡居民控股的股份制经济。而县域民营经济又将民营经济的范围限定在县域范围内。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01年,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近几年在县域范围内,原有的国企及集体经济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逐渐退出或经过改制转为股份制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县域民营经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县域民营经济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产业趋同特征明显

我国县域民营经济主要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的加工产业,如建筑装潢和房地产业、冶金机械及加工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运输业、餐饮业。这些行业进入壁垒低,制造技术及工艺简单,因此初期有利于民营经济的进入和资本的积累,随着国内的市场由卖方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民营经济在传统行业的原始竞争优势开始面临来自其他方面的挑战。

(二)县域民营经济中,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经营规模较小

近10年来中国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由9.3万元增加到68.1万元,增加了6倍多,但是与国有企业及外资企业相比,增速较慢,资金规模依然相差很大。而个体户的注册资金平均只有1.4万元。1999年底民营经济的就业中2/3是个体户,1/3是私营企业,个体户是当时县域民营经济的主体形态。近几年,个体工商户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私营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县域民营经济主要以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为主

由于特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县域民营经济表现出很强的家族控制特色,“董事长兼总经理”是最普遍的老板身份,大部分企业投资者与经营者一体化。某地区抽查50家私营企业,企业厂长(经理)、营销副厂长(经理)、主管会计等主要管理人员是家庭夫妻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62%;是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直系血缘关系的占调查总数的16%;是叔侄、表亲、姨亲等家庭非直系血缘关系的企业占调查企业总数的10%;而没有亲戚关系的只有6家,占调查总数的12%。

(四)1998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县域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呈现出新的特点

1.各地的县域民营经济均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依托本地特色发展。

2.县域民营经济随着原始积累的初步完成,其发展模式和途径也出现新的变化,随之出现企业吸收就业能力弱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等现象。

3.目前县域民营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的发展特征。发达地区县域民营经济在资本积累完成后,已步入产业升级和扩大产品外销比例的阶段。虽然中西部地区也正在着力培养后发优势,但是民营企业的规模和经营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地区差异依然明显。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6

1.切实落实县(区)的管理权限。凡省下放到县的管理权限,市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县。凡市能下放到县(区)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下放。对已取消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市批事项,一律不准继续审批,违者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市保留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一律进入市政务中心,实行并联审批,三级联动,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积极探索项目代办制,逐步推行“网上审批制”。

2.完善垂直部门管理体制。凡在县(区)延伸机构,党的关系实行属地管理,其主要负责人的任免、考核,事先征求并充分尊重党委、政府意见。对不作为、消极作为、乱作为等影响地方发展的垂直管理部门负责人,县(区)党委、政府应及时向其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其上一级主管部门要及时予以调整。

3.减轻县(区)财政支出压力。除中央明确规定或省政府批准的规费项目外,市直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县(区)集中收费性资金。省政府未批准的各类建设项目不得要求县(区)财政提供配套资金。禁止和取消一切不符合规定的达标升级活动。

4.加大财政支持县(区)力度。积极协助县(区)争取省财政间隙资金借款的方式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认真落实省财政对县(区)级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比上年增长部分,按增长额(年增长率超过30%的按30%计算)的20%,奖励给县(区)作为发展资金的政策;积极争取省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三产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逐年提升支持我市县域经济的比例。市设立的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农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专项资金支持县(区)的比例,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加。

5.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在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的同时,支持县(区)尽快完成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制度改革。支持黄山市农村合作银行、徽商银行黄山分行早日挂牌。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典当行、拍卖行、租赁公司、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积极发展“三农”保险。

6.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支持县(区)通过安排预算资金、部分国有资产变现收入和引入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补充和增加担保机构资本金。支持开发区创造条件,利用自身的资产组建担保机构。鼓励企业间开展互担保。改进社会中介服务,简化评估、公证、抵押、登记手续,实行最低标准收费。协调金融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分散担保风险,简化合作手续,降低合作门槛和成本,提高信用放大倍数,充分发挥担保作用。

积极推进县(区)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积极争取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

7.依法保障项目建设用地。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优先保证“861”、“443”重点项目、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和工业项目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鼓励各类建设项目特别是新上建设项目使用现有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旅游项目用地实行“只征不转”。通过村庄复垦整理节省出来的土地,在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村居民得到妥善安置的前提下,报经省国土部门核准,节余指标可用于城镇建设。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依法流转。

8.完善用地收费管理。规范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供地等审批程序。认真落实皖发[2006]1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耕地开垦费一律按下限标准收取,凡项目用地已做到耕地占补平衡的,在土地征收审批时不收取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就地缴入国库,实行先缴后分;耕地占用税县(区)级分成部分,即征退返。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9.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县(区)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享受县级待遇意见》的规定,省级开发区(含比照执行的专业园区)管理机构的行政级别可根据开发区的发展情况确定,负责人可以高配。

10.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优先规划建设,优先推荐为国债项目,优先帮助争取政策性贷款。提高城市维护费、土地出让收入等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份额。省财政设立的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11.实行入园工业项目奖励政策。凡在开发区或工业园区新上工业项目投资(包括土地、厂房和生产性设备)在1000万元~5000万元、项目建设周期在一年以内的,竣工投产后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次性奖励3万元;投资5000万元~1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在三年以内的,竣工建设周期在五年以内的,竣工投产后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奖金由开发区或园区所在县(区)财政支出。

12.加大全民创业扶持力度。加强产业政策引导,降低市场准入,认真落实我市鼓励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照有关法规政策带头创业,参与招商引资,辞职经商办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就业。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支持县(区)建立创业园区(基地)、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创业服务机构,加强创业培训,扩大小额贷款发放范围和担保基金规模。对进入创业园区(基地)的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在开业、收费、房租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13.掀起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区位优势,以提升旅游产品结构、打造知名品牌为关键,以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全面加快黄山旅游国际化进程,力争早日把黄山风景区打造成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自然景区,把黄山市建设成为全国同类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使黄山真正成为“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

14.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以及林权制度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皖政[2006]96号),整合资源,重点扶持省级龙头企业和我市六大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一批旅游观光型、工业主导型、商品流通型、外贸促进型、综合发展型的小城镇。

15.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选准、配强乡镇党政正职,每年选拔一批乡镇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锻炼。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从2007年起,选择100个示范村和10个社区进行试点,完善相关机制和配套政策;2008年到2010年,每年选拔1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社区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16.保持县(区)领导班子相对稳定。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6]19号文件有关规定,注意提高县(区)领导班子中熟悉经济工作的成员比例。县(区)党政正职原则上要在同一县(区)任满一届,除工作特别需要或特殊情况,届中一般不做调整。

17.加大县域经济考核力度。

(1)对县(区)的考核。①对全省县域经济年度考核综合指数(或动态指数)位次前移5位以上的县,市委市政府给予通报表彰;连续两年前移5位(或一年前移10位)以上的县,除给予通报表彰外,给予县委书记、县长各奖励3万元,并在建设用地指标,市级支农资金和工业发展基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区可比照考核)。②对全省县域经济年度考核进入“十快县”的县或达到“十快县”标准的区,给予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各5万元奖励,授予“发展先进奖”称号;年度考核进入全省“十强县”的县或达到“十强县”标准的区,给予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各8万元奖励,授予“发展标兵奖”称号。③对全省县域经济年度考核位次(动态指数)后移5位以上的县,市委、市政府给予党政主要领导通报批评;连续两年后移5位(或一年后移10位)以上的县,除给予通报批评外,并调离主要领导岗位或责令其引咎辞职(区比照执行)。

(2)对乡镇的考核。以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为重点,制定乡镇经济发展考评办法。年度考核综合指数和动态指数前十位的乡镇,授予“十强”或“十快”乡镇称号,对党政正职给予奖励。年度考核动态指数后移五位的乡镇,对党政正职给予通报批评;对连续两年后移五位或一年后移十位的乡镇党政正职,调离主要领导岗位或降级使用。

(3)对市直部门的考核。以争取国家和省支持、服务县(区)等为重点,制定市直部门的考评办法,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业绩突出的前三名进行表彰,后三名给予通报批评。

具体考核细则由市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办法》另行制定。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7

全力打造第三产业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中共ⅹⅹ县委书记 ⅹⅹⅹ 近年来,ⅹⅹ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来抓,从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产业为主体,以文化旅游、电子商务、房地产开发、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门类齐全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8.4亿元,占gdp总值比重达到40%,税收入库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7.2%。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发展观念,切实摆正位置。借鉴外地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使第三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此,我们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狠下了功夫:一是彻底“换~筋”。近年来,面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和我国实施大开放的新形势,县委、县政府按照“不论所有、但求发展,不论所属、但求所得”的发展要求,坚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彻底“换~筋”,引导和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全面营造了“没有不可开放的地方,没有不可开放的领域,没有不可开放的产业”的强大发展氛围。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的发展第三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县委副书记主抓第三产业发展工作。同时,将计划发展委员会的内设机构“三产办”升格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5人。各级各部门也相应建立了第三产业专抓班子,明确了专人负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在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落实责任机制。县里建立了各级领导干部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量化管理。对联系战线和乡镇的县级领导、农村各镇、县直部门分别下达了年度发展第三产业目标任务,纳入干部岗位目标管理,并实行一季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年终一考核,其结果与干部的工作实绩直接挂勾。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发展第三产业奖惩办法”,由县财政拿出了专项奖励基金30万元,对发展第三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硬、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从而增强了各级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整合发展要素,提升壮大规模。我们按照“整合要素、聚集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优化政策为前提,以扩大商贸流通为基础,逐步带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发展,实现第三产业优化升级。一是优化政策。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白水科技工业园投资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和《外来投资企业保护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全面推行县收费中心、政务中心办事制度,实行“一栋楼办事,一站式审批,一个窗收费,一条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对一些就业容量大、经济拉动力强的第三产业项目实行“一路绿灯”,特事特办。目前,全县新上大型百货超市、药品超市、宾馆酒店达28家,小型商业超市、餐饮店铺达1000余个。二是培育龙头。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我们实行县级领导挂点服务,积极引导这些企业上档次、创品牌。目前,全县已逐步形成了以百惠超市、家家乐超市、友谊家电商场、东方服饰城等为龙头的商贸流通业,以富丽华、乐都、仙踪林为龙头的文化娱乐业,以浯溪碑林、金洞漂流、大江自然风光、石洞源名人故里为龙头旅游业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如以住宿、餐饮、娱乐为主的华天大厦,年纯收入达400多万元;以商品零售为主的百惠超市,年销售收入达1800多万元。三是整合市场。按照市场运作机制,大力整合市场功能,巩固、完善和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和县际边贸市场,实现了市场向专业化,商品流通向规模化发展的转变。目前,全县已建有各类大小市场73个,其中各类专业批发市场12个,年成交额达13亿元。 三、突出发展重点,开辟新兴产业。我们结合ⅹⅹ的优势和特点,着力发展了一批收入弹性高、效益上升快、辐射能力强、关联度大的新兴产业,促进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逐步优化。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我们充分利用浯溪碑林这块国家级金字招牌和陶铸同志的名人效应,重点抓了浯溪、石洞源、金洞等三大旅游景区的配套建设和大江旅游景区开发,开辟了旅游精品线路3条,开发了大小旅游景点60多个。今年以来,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余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1100万元。二是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产业。我们在不断深化公办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非义务教育产业运作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办学。目前,全县兴办各类民办学校63所,在校学生达1.2万人;劳动技能培训机构13个,年培训1.5万人次。如占地120多亩的云龙中学,三年来共投入1000余万元,发展在校学生XX余人,被评为全国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三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我们以县城浯溪镇为重点,设立了功能比较齐全、设施比较完备的社区服务中心13个,创办信息咨询、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经济组织18个,开发社区就业岗位2400余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600多人,社区就业已成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渠道。 四、集聚发展资金,扩大融资渠道。我们广辟融资渠道,千方百计扩大了对第三产业的投入。一是盘活国有沉淀资本,推动发展。按照“公退民进、公有民营”的改革思路,我们积极引导、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加快实现了第三产业的低成本扩张。目前,全县先后有近20余家从事第三产业的民营企业租赁、收购国有集体企业,盘活资产5600多万元。如市汽车运输总公司与县交通局合股投资640万元,对濒于破产的县运输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后,组建了县汽车总公司,使企业呈现勃勃生机。去年已完成客运量17万人次,运输收入达740余万元。二是聚集民间闲散资金,拉动发展。我们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法律保障”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投入到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近年来,全县共吸引民间资本投入18.5亿元发展第三产业,有力地

促进了服装、餐饮、副食、车辆交易等行业的大发展,造就出一大批“专业市场”和“专业街道”。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浯溪路食品厂为中心的副食品批发一条街,以商业城为中心的水果批发一条街,以人民路电影院地段为中心的精品服饰、鞋业一条街,以椒山北路为主的建材一条街,以滨湖西路、白竹湖为主的餐饮一条街,以黎阳大道为主的摩托车一条街,有效地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带动发展。我们通过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积极组织参加省内外举办的重大投资贸易活动,吸引境外、省外、县外等外来资本投入到我县的基础设施、商贸流通、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发展项目上来。全年共引进合同项目137个,合同利用外资25亿元,实际到位外资3.7亿元,增长52%,其中实际到位境外资金1000万美元。如投资2.13亿元的晒北滩水库电站已正式动工;投资7亿元浯溪电站已正式签约,即将动工兴建;总投资4.8亿元的县城西区开发、投资8000万元的陶铸中学搬迁、投资4600万元的县城沿江路改造、投资XX万元的大江旅游区开发等21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展示了ⅹⅹ大改革、大开放、大开发的新形象。 五、拓宽发展领域,增强互动效应。为进一步拓宽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我们主要抓了三手:一是抓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们按照 “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等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户与销售企业加强协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先后建立和发展了优质稻、瘦肉型猪、草食动物、水产养殖、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烤烟、席草等十大“万字号”特色农产品基地,为活跃农村集贸市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货源。目前,全县涌现出了天龙米业、金浩植物油、永州酿酒公司、金藤生物公司等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年加工收入3亿元以上。二是抓大户发展,搞活农产品流通。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发展各类流通、中介服务组织、经济合作组织30多个,培育种养加工和流通大户6200多户。农村流通服务组织和各类中介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健全,全面搞活了农产品流通市场,逐步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抓园区开发,努力构建发展平台。我们先后建立了祁黎工业小区、羊角塘镇烟花爆竹工业小区、大村甸镇玻璃制品工业小区、观音滩至白水加工贸易区和白水科技工业园,促进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目前,全县95%以上的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餐饮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均在园区落户,年产值达8.7亿多元。如白水科技工业园,自去年8月创建以来,县财政已投入1000万元,完成了主干道硬化、电线架通、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工程,吸引了丰达电机、金藤生物、惠丰包装、香港华英电子、长沙(雨时)超微粉磨等9家入园建设,投资规模达1.94亿元。同时,直接拉动了运输业、餐饮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的协调发展,使之成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篇8

一、丰富内涵、营造氛围,做好杂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文化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随着文化由单纯的意识形态逐步成长为独立产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观念更需要转变,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要从吴桥实际出发,不断挖掘、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杂技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特别是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丰富内涵,营造氛围,增强杂技文化软实力。一是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据《吴桥县志》记载,明代吴桥籍吏部尚书范景文回乡省亲,写下《游南园记》,对故乡随处可见的马戏杂技褒奖有加;从南北朝时期的古墓壁画,到建国初期访问欧洲十四国时讲到的“吴桥不愧是杂技之乡”,这些史实既证明了吴桥杂技的悠久历史,又诠释了吴桥杂技的巨大价值,为吴桥杂技赋予了丰富内涵。在传承杂技历史文化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和包装苦井甘泉、澜阳书院等承载吴桥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体现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历史故事,集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杂技文化活动,培育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丰富杂技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吴桥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申报国家级“吴桥杂技文化保护生态实验区”,进一步光大杂技之乡金字招牌。二是营造浓厚的杂技文化氛围。只有通过特色城市打造、杂技的推广普及,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才能为杂技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城市建设上,要把杂技文化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注重城市建筑造型、色彩的规划设计和控制,彰显杂技旅游城市特色,使先进的建筑理念与杂技文化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杂技文化旅游名城建筑风格和氛围。在杂技艺术的传承上,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晃板、蹬技、顶技、独轮车等杂技技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既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营造浓厚的杂技之乡氛围。在杂技文化知识的普及上,编写杂技教材,开展杂技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活动,推广杂技文化知识;开展杂技大世界“吴桥百姓免费游”活动,让吴桥人民切身感受杂技艺术的魅力。三是加大包装宣传力度。要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加强与中央电视台和各大新闻媒体的合作,以吴桥杂技为主题,制作专题节目,借力电视剧《闯天下》的热播,开展演员寻根活动,大力提高吴桥杂技的知名度。把宣传与杂技活动开展结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开展杂技文化交流会、座谈会、杂技论坛等活动,提高杂技艺术影响力。四是大力弘扬杂技精神。把杂技精神融入到创新杂技艺术、弘扬杂技文化、壮大杂技文化产业中来,努力培育“勤劳、善良、纯朴、包容”的民风,提高全民素质,打造“文明吴桥、诚信吴桥”,使之成为河北乃至全国的品牌。

二、整合资源、延伸链条,发展壮大杂技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产业是通过载体展现出来的。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杂技文化产业发展,就是要壮大产业载体,整合资源、延伸链条、完善配套,做大杂技文化旅游产业,把杂技文化产业培育成战略性主导产业,让软实力成为加快发展的新动力。一是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杂技大世界景区的修缮提升,打造5A级旅游景区;另一方面,牢固树立借力发展意识,围绕杂技文化旅游产业,开展招商活动,吸引战略性投资者合作开发,建立吴桥杂技集团,实现包装上市,推动杂技文化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同时,要转换思路,舍得花大钱搞重量级宣传促销,实现市场开发新突破。二是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从一日游向多日游转变,丰富旅游内容,充实节目。重点围绕“一轴两区”(“一轴”即黄河路;“两区”即以度假休闲中心、杂技主题公园、杂技艺术中心为内容的东区,以杂技大世界、杂技民俗区、影视基地、农业观光采摘园为内容的西区),大力发展杂技文化旅游产业。三是完善配套服务。做大旅游产业,除“游”外,还要在“吃、住、行、购、娱”等要素上完善配套,才能真正留住游客,才能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星级酒店建设,在建筑风格及服务方式和对服务人员的要求上,体现杂技特色,让游客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加快推进温泉度假村建设,为游客提供娱乐休闲场所,让游客在体验杂技艺术的同时,更能感受到现代旅游城市的气息。四是发展衍生产业。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不仅要延长旅游链条,还要大力发展衍生产业,围绕杂技文化,新上和扶持壮大一批与杂技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研制开发一批高档次的杂技服装、魔术道具、旅游纪念品等相关产品,搞好农家小杂粮、宫面、香油、粗布等土特产品的系列开发和包装,建设发展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使之逐步成为全国杂技和旅游产品生产、集散中心。力争经过几年努力,把吴桥打造成为河北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旅游停留地。

三、完善机制、打造特色,提升杂技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完善的机制和制度,要靠打造特色、锐意创新才能得以立足乃至发展壮大。要在杂技文化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的更大跨越,必须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机制,打造特色,形成杂技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一是注重打造精品和特色。无论是在节目内容还是在旅游形式上,都要突出“精”和“特”字,用独树一帜的形式和与众不同的节目,来吸引国内外游客,唯此才能永葆杂技文化的生命力。成立杂技艺术研究中心,聘请国内知名杂技编导,瞄准国际国内前沿,加快传统杂技艺术的挖掘、包装和创新,打造一批国内外顶尖的精品节目,打造一台创意精彩、包装精美、编排精巧、技艺精湛的主题晚会,并加大和国内外杂技艺术培训团体的交流合作,提升杂技文化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运用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杂技文化产业,将杂技文化融入游戏、动漫中去,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二是完善杂技演出机制。制定杂技演出行业准则和标准,规范演出行为,以一个品牌、一个拳头开发演出市场,确保有序发展。整合杂技演出资源,建立以县杂技团为骨干、民间杂技团为依托的杂技演出产业体系,把吴桥建设成为国际性杂技演出团体输出中心。三是完善杂技教育机制。整合全县杂技教育资源,建立以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为主体的杂技教育产业体系,进一步在艺术上、文化内涵上、人才培养上进行引导,实现与国内高校的对接,真正把吴桥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杂技艺术人才培训中心。重用县内杂技艺术拔尖人才,引进优秀的编导人才,培养有潜力的后备人才,选派人员到知名艺术院校的策划、创意专业培训,不断焕发吴桥杂技艺术的生机和活力。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社会各方共同发挥作用、联系协调、合力推进的良好机制,在组织领导、景点开发、资金投入、环境建设等方面,向杂技文化产业倾斜,积极开展全民办旅游活动,为杂技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作者:中共吴桥县委书记

上一篇:欧姆定律的适应范围范文 下一篇:煤矿生产技术与安全常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