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时间:2023-10-09 07:21:38

乐理教学教程

乐理教学教程篇1

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都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把音乐作品只理解为是作曲家的劳动,这实际上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狭义性。音乐是音响的流动,作曲家在谱纸上制定了许多符号之后并不标志创作的完结,还必须有表演者的演唱或演奏,而后才称得上是把音乐传递给听众。而音乐作品有很多是集体的创作,并不是某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每一位演唱家或演奏家都是创作中的一个环节,所以,学习他们的演唱或演奏,特别要注重每个人的不同风格。这些风格可以从对乐曲的不同处理上表现出来,如速度上的快慢处理、力度上的强弱处理、演唱或演奏上的技术处理等。音乐教学过程中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有很大的能动性,有强烈的情感活动,在想象,在融化,在理解。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

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指音乐教育过程中,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师生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其内涵表现为音乐教师主导施教和学生的主体认识,即“教”与“学”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整体性活动,其外延包括音乐课堂内外教学活动(含课外、教师备课、学生作业、音乐实践活动等),其教育空间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就师生互动方法的结构而言,它是由语言系统、实物系统、操作系统、情感系统所构成的师生双方面的活动系统(见图1)。语言在各种音乐教学过程中都是师生教学信息系统的载体,实物系统包括乐器实物和音响音像实物,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真实性的特征,是各种音乐教学获得直观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操作系统主要功能在于形成技能技巧,养成行为习惯,发展学生实际应用音乐知识的能力。情感系统是指音乐教师与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所造成的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同时也使引导式教学与情感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发师生在情感上变化的某种场景和气氛,有利于学生的感知、体验和认识。

音乐是最富于表情的艺术。认识也是音乐欣赏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欣赏者在感知、体验、联想以后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认知和评介。作为一种高级的欣赏,在听完一部作品后应该能够对作品的概貌有初步的了解,比如,这部作品属于哪一种体裁?在旋律、节奏、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诸如此类。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对作品加以审美的评介――认为它好,为什么?认为它不好,为什么?作曲家在创作一部作品时往往融会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内涵,那么,体验这种内涵便成为欣赏音乐时不可缺少的环节。产生的情感呼应有了音乐知识内容的积累,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会提高,从而寻找到适合于自己并与性格相吻合或有差异的音乐去聆听、感悟。英国音乐教育家布克曾说过:“除非你也重新抓住了激动过贝多芬写这一作品的同样情感,或是认为你也有这种情感,你才有权利说你欣赏它。”①所以,深刻而准确地领会和体验作曲家所赋予作品的情感内涵是欣赏音乐时的基本要求。作为民族音乐的欣赏者,必须对作品的风格、结构特征和表现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且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我们才能听到作品中所述说的真实内容。

在各种艺术欣赏中都存在着联想与想象,但是,音乐中的联想有着更特殊的地位。所谓联想,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是指在音乐的引导下把音响的流动联想成为活生生的具体形象和意境。这种联想一方面是对作品形象的联想,另一方面是在其引导下,对其他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形象的联想。法国雕塑家吕德根据音乐《马赛曲》创作了雕塑《马赛曲》,这就是音乐联想的结果。他把一种流动的、音响的、无形的艺术联想为静止的、无声的、有形的艺术,这样一来,心理学在音乐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就一目了然了。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与互动式的音乐教学过程(见图2、图3)。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模式缺少一个反馈的机制,局限于课时的轮回和内容的重复。曾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②

总之,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非常重要。在音乐技能、音乐素质形成之后,学习的迁移就是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之后最为可观的效果。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必然影响着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过程中学习得以继续和巩固,这样一来,迁移就成为学习之后的、与先前的学习不可分割的心理,种种心理对于音乐教学过程的促进作用必然是积极的。教师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运用有利于教学的一切手段、方法,并且不断地挖掘和提高,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且延伸至学生今后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认识、理解。

注释:

①柏西・布克.音乐家心理学[M].金士铭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104.

②.选集.第四卷.实践论[M]. 1991:263.

乐理教学教程篇2

一、在音乐聆听与欣赏中体验情感

马克思说:“对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小学二年级教材中的《卖报歌》是欣赏曲目中的精听曲目,作品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反抗压迫、追求幸福的渴望。在欣赏时,给学生讲述音乐家聂耳的故事,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祖国的豪情壮志。民族器乐曲《百鸟朝凤》是我国民乐中的瑰宝,学生通过欣赏,可以引起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在欣赏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还能开阔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鉴赏力,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秘书长吴斌多次强调:“音乐的特点在于多听,熟悉的东西才能产生感情!”还进一步说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兴趣就在于多听!”音乐只有多听才能熟悉,只有熟悉才能产生感情!学生最乐于接触音乐的方式也是“听赏”,在听赏中能够感受到歌曲或乐曲的美,体验歌曲的情绪,理解歌曲的意境,熟悉歌曲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歌曲或乐曲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欣赏时可以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歌曲或乐曲的情绪情感和表现风格,体验歌曲或乐曲所蕴含的美。聆听歌曲或乐曲可以在欣赏中、活动中、在参与表现中聆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在不知不觉中听熟歌曲或乐曲的旋律。

二、教师生动的范唱触动学生的情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一种求知能力,艺术产生于模

仿,人天生有模仿的本能。”教师的范唱是歌曲教学中表率性的活动,也是进行有感情地歌唱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范唱是音乐课堂中教师自信的体现,把情感艺术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中,把枯燥无味变成生动有趣,把抽象变成形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范唱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当学生表达歌曲情绪、情感不到位时,教师的范唱也能够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从范唱中去思索、品鉴、模仿,可以达到范唱启情的目的。教师的范唱能够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歌曲之美,从而更有激情地投入音乐学习之中。

三、理解歌词内容激发学生情感

歌词是歌曲内容的具体体现,它以文学创作的手法将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诗、词等文学形式加以高度概括,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歌唱,必须理解歌曲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歌词内容的分析,深入理解词句所蕴含的含义,从中找出最真切的情感切入点和最真挚感人的情感脉络,领悟作家所要表达的感情,融合歌唱者自身的情感体验,将声与情相融,容情于心,达情于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按节奏来朗读歌词,增强歌唱的律动感,还可以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相结合。理解感受歌曲所带来的意境。教师有感情地起头,学生就能够沿着教师的情感思路往下延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歌声将歌曲的情感演绎到位,情感投入,充分发挥表现性。

新课堂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方法,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乐理教学教程篇3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总结出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以丰富新课程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创作过程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多启发,少批评、少强制、不替代。不要过分追求学生创作的结果,虽然学生的创作“成品”是粗糙的、幼稚的,但它强化了学生创造的精神和能力,这就是音乐创新教学的主要“成果”,也是音乐创作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中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

乐理教学教程篇4

关键词:新课程音乐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创作过程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多启发,少批评、少强制、不替代。不要过分追求学生创作的结果,虽然学生的创作“成品”是粗糙的、幼稚的,但它强化了学生创造的精神和能力,这就是音乐创新教学的主要“成果”,也是音乐创作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中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

乐理教学教程篇5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 创新 学前教育

乐理与视唱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音乐课程。这门课程作用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五线谱、乐理、视唱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声乐、钢琴、幼儿合唱与指挥等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乐理与视唱分为乐理和视唱练耳两部分内容,由于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音乐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基础知识的融汇和专业知识的贯通,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音乐情操。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融入乐理与视唱教学,充分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育理念、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课程中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课程现状

(一)学前音乐教育教法单一、内容枯燥

在以往教学中,存在教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教师多采用以自我为主体,“照本宣科”的单一教学方法,一节课“满堂灌”,既没有去和学生沟通,也不去掌握学生的感受和理解程度;教学内容也是枯燥无味,往往都是一些基础的乐理视唱理论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随着高等学校近些年的扩招,除了一部分热爱学前教育专业、立志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学前教育是因为上不了其他更好院校的无奈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成绩,术科考试分数所占比例很小,忽略了对音乐基本素养的考察;大部分学生没有经过全面细致的音乐专业知识学习,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参差不齐,导致这些学生缺少学习热情,没有上进动力,加上目前专业教学的“一锅煮、一勺烩”方式,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而且当前学前教育就业形势前景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不足,有待提高。

(三)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

笔者在对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两百余人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中了解到,50%的学生在弹琴时不会唱歌,或者跟不上节奏,没有良好的歌唱状态;有的歌唱比较好,伴奏确实经常中断,明显不能统一,只有35%的学生能做到完整边弹边唱。另外在一组对乐理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中发现有15%的学生掌握很好,20%的学生掌握较好,24%的学生掌握一般,41%的学生掌握不好,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关键。

由此可见,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乐理与视唱教学中采用和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非常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课程中的借鉴和运用

(一)听力教学是奥尔夫教学法提倡运用好的、合格的“音乐耳朵”(即好的音乐直觉感受)去领会感受和理解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乐理视唱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音乐听觉的能力。在以往教学中,都是单纯借助黑板、粉笔、录音机、钢琴或电子琴等教具来传授知识,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呆板,缺乏生气和活力,极大地限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结合辨琴音、听歌曲等教法练习学生的听觉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辨琴音。常规性听力训练,在每次唱视唱之前,都要进行说音名的训练,进行听辨琴音练习能更好提高教学效果以便形成相应的技能,教师用琴弹出一个或几个音符(音组),让学生试着说出其名称来,提高感知音符的能力。用琴弹奏音符或音组,让学生学唱,增强听音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2.品乐器唱旋律。可在聆听某个乐曲后,让学生分辨出是由哪种或哪些乐器发出的音响。例如:(1)《山村来了售货员》(唢呐);(2)《凤凰展翅》(笙);(3)《光明行》(二胡);(4)《渔舟唱晚》(筝);(5)《威尼斯狂欢节》(长笛)等,然后把主旋律哼唱下来,这样训练更增加学生听音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听歌曲熟悉调式和调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用收录机播放不同唱法的著名歌曲,让学生在欣赏性的歌曲过程中,进行感知歌曲的训练。例如:(1)大调歌曲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还有《我爱你,中国》、苏芮的《牵手》、汪峰的《春天里》、曹格的《背叛》、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五月天的《知足》、光良的《童话》;(2)小调歌曲《牧羊姑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天下黄河十八弯》;(3)五声调式歌曲《彩云追月》《打靶归来》《幸福在哪里》等。

(二)动作教学――奥尔夫教学法主张原本音乐教育,即将动作结合音乐教育才能实现综合平衡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用得最多的就是身体动作,他的教学法理念根本是开发学生原本性的教育,要求每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将动作、舞蹈、语言联系起来。这也是学生天生的表现形式。而人本身所具有的动作,无论是简单的走跑还是日常生活劳动中的动作,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都为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源泉。结合动作的音乐教学包括身体各部的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的运动,身体的造型活动、配合游戏、形体表演、即兴的民族民间集体舞等等。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它是由拍手、跺脚、拍腿、捻指等动作组成的。例如:在听赏《幸福拍手歌》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一边跟唱一遍做出拍手的动作;在欣赏《赛马》这首名曲的时候,引导学生做出骑马动作,也可以用三个手指敲击桌面模拟马儿蹄声,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听赏音乐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平衡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奥尔夫主张的原本的音乐教育。

(三)节奏教学――卡尔・奥尔夫教学法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源泉

1.认识节奏,模唱训练

节奏就是将长短不同或相同的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的,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不易理解的,但是他们对节奏的感觉却是比较敏感的,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节奏:例如,流水的声音“哗啦哗啦”,小鸡的声音“叽叽叽,叽叽叽”,牛的叫声,“――――”,火车在正常行驶时的“嚓嚓嚓嚓”的声音,轮船的汽笛声:“呜――”,钟表的“滴答滴答”声音等。通过教师细心的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声音,并且模仿这些声音节奏,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交响乐,学生就会对节奏产生极大的兴趣,为他们学习音乐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感受节奏,听辨训练

在教学中,可以随机选取一些简单的节奏组合进行听辨,要求学生准确说出节奏的名称或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反复欣赏音乐片段,说出节奏名称或结构。

3.节奏听记,强度训练

节奏听记是学习音乐的一项基本技能,科学有效的记法是首先记住符干,其余部分等全部记完再写,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来书写关键的内容。

4.利用乐器进行节奏谱(图谱)的教学

教学中常用的乐器有身体乐器和打击乐器,其中图谱是一种视觉符号材料,它是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复杂的音乐材料具体形象化和将某一种事物作为另一种事物的替代物的过程。为乐器选择歌曲很重要,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节奏感较强,歌词朗朗上口,乐句比较清晰结构规整的歌曲。只有学生喜欢的歌曲,才能更好更容易配乐。在配乐器开始之前可先和学生复习以前所熟悉掌握的节奏型,比如:前八后十六、四分附点音符、大切分、小切分等。先将几种节奏型任意组合,预先练习,如果有新的节奏型,先练习熟练。学生自由结合制作卡片,出示节奏谱(图谱)的格式。针对学生差异自由选用节奏型。这样练习可以将谱例旋律的高低走向、节拍、节奏、小节等精确地表现出来,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轻松掌握节奏型,培养学生节奏感和内心听觉。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课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奥尔夫音乐教法主要是针对节奏训练、听力训练、语言学习、律动训练、器乐、创造性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唱、跳、说、演奏、表演、绘画等音乐表现形式,既提高了学生音乐的能力,又提高学生动脑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力、专注性、合作意识、反应能力等,对于此课程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结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到学前音乐教学中,无论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具有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极具灵活性、包容性、开放性,除了其本来的教学内容,教师都可依据自己的教学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既要符合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也要符合每个地方、地域的特点。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在继承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同时,力争汲取国际的音乐教育的先进经验方法,进而不断改善提高我们的音乐教学水平,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尽快取得更好的成绩。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缩小城乡学前教育的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平.奥尔夫教学法的三大特点[J].陕西教育出版社,2003(12).

[2]崔伟.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观[J].教育实践研究,2003(7).

[3]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3.

[4]秦德祥.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44.

[5]李晋瑗.幼儿音乐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1.

[6]尹爱青,曹理,缪力编著.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98.

[7]福禄培尔.人的教育[M] . 孙祖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6.

乐理教学教程篇6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被淘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正发生着改变。

        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1.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在新课改之后,我校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而学生们则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了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在艺术殿堂里尽情畅游。“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扭转。 

        2.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2.1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2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2.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乐理教学教程篇7

著名华裔声乐教育家赵梅伯先生说过:“世界上除了哑巴,任何人都能发出声音,但是一种美妙而有艺术修养的歌声,是必须经过严格合理的训练过程才能获得的。”而这里所说的严格合理的训练过程,是指歌唱者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运用歌唱的心理调节,把人体内与歌唱有关的各器官协调起来,做合理有效运动的过程。

作为声乐教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运用歌唱的心理调节呢?

首先认识什么是歌唱心理调节。歌唱心理调节是包括感觉、知觉、理解、思维、想象、传达、调度、实践的过程,是大脑将外部信息进行识别、分析、消化、理解,再下达指令传达至全身的过程,而指令实施的效果要通过反复的反馈、检验、调整,从而努力达到更准确的结果。

要做到歌唱的心理调节必须在积极、兴奋、专注的心理条件下进行,而在声乐课堂中让学生做到专注,教师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的教学效果一方面与学生的先天条件、悟性、用功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的学识水平、表达能力、对声音的敏感度、师生的课堂配合有关。一位好的声乐教师除了自身在专业上的完善外,在教学中还应该是一位好的引路者、发现者、挖掘者。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歌唱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这也是增强调控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歌唱中的音准问题,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心听觉,加上教师在范唱中的外部感觉和手的动作,彼此协调,才能逐步引导学生歌唱时准确的音准概念。听觉的调控能力不但表现在内心听觉,还包括外部表现能力。例如,学生在歌唱中,对音准确表达有误,不完全是听觉问题,有时与呼吸有关。气息运用不当,力量掌握不均衡或动作幅度过大,都会导致音不准。所以要通过内心听觉来调整,首先要纠正学生对控制气息的力量和用气量的大小来调整音准,有时学生用气太冲,身体加了不必要的力量,音就会偏离,气托不住声音也会出现偏低或跑调现象,学生内心听觉的能力是需要教师耐心加以训练和培养的。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对音的概念模糊,歌唱中有时找不准音,所以心里发慌,心理控制不好,就会丧失信心。经过教师耐心地引导,解除顾虑,减少心理负担,调整好心态,把心静下来,再通过内心听觉能力的提高,课后多练多听,正确的声音概念就很快得以建立,这样听觉能力提高了,歌唱的状态也就改善了。除此之外,学生在接受声乐训练时,其发声方法的正误、音准、音色的好坏、音量的大小都离不开听觉的调控和教师在范唱中的外部感觉及动作的调整。

在声乐的学习和表演中,歌唱器官与全身肌肉的运动配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基本上是凭着感觉、听觉、想象等复杂因素来获得提示。而在演出中,学生歌唱时常会出现反常现象,这个问题如果认识不到或解决不好就会产生不良后果。首先是心理紧张,由于心理紧张在歌唱、演出中常常会出现失控现象,并引起各发声器官运用不自如,如喉头发紧,气息结合不上,目光呆滞、面部发僵等,更谈不上动情歌唱感染观众了。这种情况往往给歌唱者带来自卑心理,歌唱时失去信心和勇气,影响学习歌唱的积极性。可见“心理紧张”必须加以解决,并得到及时的调控。另外,在歌唱训练中,教师或学生都会遇到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歌唱这个问题,有人心烦意乱,有人兴奋过度,有人注意力不集中,还有人带有各种心事,持有如此心态进行歌唱注定是唱不好的,因此这种心理状态必须改变。扭转这种局面的方法是教师让学生暂时停下来,提示学生做深呼吸,让心情平静下来,全身心地投入,注意力集中,兴奋起来,认真体会每段歌词的涵义,用情来歌唱,或让学生想一想、念一念歌词,讲出歌词大意及对作品理解,使学生从纷乱的思绪中解脱出来,思想集中到歌唱内容上去,这样可以改变不稳定的歌唱状态和心情,从而心平气静、富有情感地进行歌唱。

乐理教学教程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11-01

新课改后,在新理念指导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但也有的教学环节还需继续完善,因此,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堂教学反思,找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有待改变和完善的地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以求今后的完美教学。

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科学准确定位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兼陶冶学生情操为核心的音乐教学理念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聆听音,感受音乐,和学习音乐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这也是新的音乐教学理念的主要内容。基于这个音乐教学的新理念,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并把其放在首要位置,而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音乐教学的本质性。比如在进行《伏尔加船夫曲》的欣赏课教学时,有的音乐教师让学生提前准备了跟此曲有关的教学道具。之后,教师为了避免课堂过于沉闷,反而采取了让学生分组用所准备的道具来表演纤夫拖着沉重货船时的情景,结果,课堂气氛活跃了,但课堂教学效果却没了。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要体现音乐性,削弱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也就失去了音乐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

二、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合理确定音乐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的综合运用,避免只重共性,忽视个性的教学偏差

事实上,各科知识都不是孤立于存在的,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体现出知识的综合性,这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音乐教学作为陶冶学生情操的基础教育组成部分,更要反映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部分音乐教师没有把握好知识综合的度,在课堂教学中过多介绍了本该起辅助作用的其他相关知识,而给音乐教学本身却留了相对少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在学习歌曲《四渡赤水出骑兵》时,由于这首歌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于是,教师就设定了以下几个问题:红军长征的起因与起讫时间是什么?经过怎样?途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一节课过去了大半时间,学生才在课堂上等候到已久的《四渡赤水出骑兵》的歌声。结果,因为时间不够用,作品又较长,教师无法将该讲的内容讲完,学生也没办法详细真切地体验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因此,音乐教师必须认真解读音乐教学的新理念,准确定位音乐教学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定位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科学发挥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重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音乐教学,有直观、快捷的优势,能最大化的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能有效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感受,能充分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音乐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用,具体表现在从网上下载花哨的动感教学课件,虽然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起了学生观看的兴趣,但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实效,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课件的动画效应上,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学习和感受。因此,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合理配搭,适时展示。

四、遵循音乐教学的新理念,合理科学安排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音乐情感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后,要求音乐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目标,要体现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即要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基于此认识,部分教师完全摒弃了以往重视知识学习的传统的教学目标,而只强调审美教育和音乐情感的培养。这种错误的认识,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基本放弃了音乐知识的学习,连最基本识谱等内容也不教了,这完全背离了音乐教学的实质,也误读了新的音乐教学理念的内涵。因此,当前的中学音乐教学应该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合理安排音乐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音乐情感的关系。

五、结语

中学音乐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虽然不是中考的内容,但也不可忽视其在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上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课堂反思,来循序渐进促进音乐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化学方程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宣传思想工作发言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