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9 03:55:19

临终关怀研究

临终关怀研究篇1

【摘要】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生理、心理特征和临终照护实践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边缘学科,其目的在于使临终前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减轻其肉体及精神上的痛苦,使其平静、舒适、无痛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建立临终关怀机构是一项造福社会、尊重人格、关爱生命、构建和谐卫生文化的重要举措,笔者有意对射阳县内随机抽取15个乡镇,346个行政村,进行走访调查,为创建临终关怀医院的可行性做一些前瞻的研究。

【关键词】临终关怀护理;调查与研究;延伸服务;卫生文化

1社会背景

射阳县位于苏北沿海中部,土地总面积2795平方公里,列江苏省第二位;全县辖19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2005年未全县总人口104.7万。60岁以上人口14.45万人,老龄人口比重为13.84%。2008年60岁以上老人15.57万人,占总人口的14.92%;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11.62万人,占总人口的11.13%,按国际通行标准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死亡率也有增长的趋势,2005年全县死亡人口为0.4591万,2006年为0.5483万。其中不包括非正常死亡人口数。全县农业人口数为83.2万人,常年在外劳务人员约为51.6万人,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人口老龄化导致慢性病患病率、伤残率及死亡率不断上升,社区预防、保健、康复及护理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滞后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使许多留守的老人和在外劳作子女都在关心,许多癌症病人或者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在死亡前异常痛苦,这些对于子女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为数不少的子女是病急乱投医,搞了许多非医学费钱、费神的无效劳动,结果均为徒劳。如果把病人送到临终关怀医院,实施临终关怀,情况应该有明显不同。但我县尚未建立这样的机构。对于我们射阳这样的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农业大县来说,临终关怀事业是否有潜在的市场呢?笔者通过两年多的市场调查,得到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2.调查方法及内容

临终关怀研究篇2

    Abstract :Based on reviewing its history ,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supportive therapy in the hospice care was analyzed. The ideas of death and social - family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th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research onpsychological supportive therapy ,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ideas of death and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staff and family members are in the prominent position. The variety cultures which result in different fears of death 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 during develop the native hospice care theory.

    1  临终关怀的心理支持系统现状

    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相应的医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注意和重视。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以崔以泰的“对死亡和濒死的态度”的调查研究起步[ 1 ] ,期间经历怀疑、拒绝再到现在的开始接受,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采用临终关怀的姑息治疗是作为放弃积极治疗之外的一种护理工作,而护理目标则是帮助病人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死亡。我们在对四川部分医院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问卷,在全省范围内对180 家医院进行了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164 份。结果显示, 仅有22. 6 %的医院提供临终关怀服务,11 %的医院曾经尝试开设专门的临终关怀护理病房,但是在实践中病人及家属的接受程度和经营状况都不甚理想而停止了此项服务。在所有开展过此类服务的医院主要采取附属于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尤其是在肿瘤等专科设立病房的模式(68 %) ,家庭或社区的模式,以及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非常少。这表明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开展的困难较大,病人的接受程度还是较低。

    通过对相关的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国外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由医生(兼职) 、护士、营养师(兼职) 、心理学工作者(兼职) 及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健康团队,承担着病人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心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的护理照顾和健康指导。国内目前无论是研究还是临床实践,更多是从护理的角度开展,少数从心理与精神卫生角度的研究或讨论则要么停留在一种现象的描述和归纳,要么直接引用国外一些心理学在临终关怀方面的理论来解释。我们的问卷调查证实了这一判断,从事临终关怀服务人员中73. 2 %是医学背景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66. 7 %的医院认为目前此类人员对心理学等知识的掌握较差。这让我们明显感觉临终关怀目前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没有引起重视,对从业人员亦缺乏必要的心理学培训和死亡学的教育,这当然也就不能有效地建立相应的心理支持系统。

    2  死亡观念与社会系统文化的影响

    处在临终状态的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身体本身的原因、来自社会环境的应激、社会支持资源的匮乏等因素都可能使他们面临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人类在即将死亡的临终时刻,大多数的心理表现是焦虑和恐惧,这是人类对死亡的基本态度。国外资料表明, 临终关怀者病人表现出以焦虑抑郁为主的适应障碍。害怕濒死和死亡,以及解决不了的悲伤问题,是普通人群中焦虑的主要起因。当病人知道自己的生命接近死亡时,其心理反应是十分复杂的,甚至个体差异也是非常大的。在对死亡的心理学研究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尝试用人格结构来解释死亡恐惧,认为死亡恐惧除了对外部危险的反应外,亦是一种内部过程,即是发生在自我与超我之间的某种东西[ 2 ] ;贝克尔则是从社会心理层面深刻地剖析了我们的死亡恐惧和伴随着的焦虑[ 3 ] ,另一位在心理学研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库伯勒- 罗斯( Kubler - Ross) 在1969 年的《论死亡和濒死》中总结了濒死病人的5 个心理反应阶段即否认、愤怒、交易、抑郁及接受,尽管这样的一种划分被批评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因为这些反应受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社会背景、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 。但无疑,这些先行者的工作,让我们开始关注和理解人类的死亡及蕴含的心理焦虑。相对西方的犹太教和天主教等对帮助信徒对抗或消除死亡焦虑,我国类似的宗教死亡观念的受众群体是非常少的,在医院提供的服务中,基本上也不考虑宗教的因素。

    处在垂死状态的患者的焦虑状态带有敏感多疑的特征,这样的心理特征同时是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价值观上最大的差异是对于家庭的观念。西方国家重个体,轻家庭;中国人重家庭轻个体。同时,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等宗教的生死观与死亡态度影响着国人对死亡及濒死的认知[ 5 ]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更重视本位之生死观与生死智慧,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传统的临终关怀,比如以儒家义理来说,个人固可在临终之际,在家属亲友之间得到慰藉,也可进而呈现人之主体价值,不为恶疾所限;道家则认为关怀应该是一体的关怀,唯有生死意义的了悟,才能带来身心真正的转化,否则单纯减轻生理、心理、社会的痛苦与负担的作法,是无法真正解决临终者的问题的。临终关怀模式的选择的问卷中,排除经济因素的考虑,临终者倾向于选择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的照顾模式,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其心理需求的社会价值已经降低,更多考虑的是家庭的价值。但是,不能忽略的是选择也和整个社会系统文化弥漫着对垂死者过程和垂死者的焦虑和误解相关,我国仍然处于缺乏死亡教育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中,我们的社会文化理论倡导的是一种避免讨论死亡与临终的问题,缺乏对病人临终状态体验的关注,这样的社会现实常常使濒死病人处于有意或者无意地处在被社会隔绝。在我们的调查中,临终关怀人员面对病人问及死亡问题时51. 3 %的人采取的是回避和减少接触的态度。因为我们的社会系统赋予疾病的某种“隐喻”,当处在垂死的状况中,通常我们会有意无意地降低了垂死者的社会价值,而尽量避免与他们的接触。尤其当这种疾病是和某种不体面的原因相联系时(比如AIDS) ,它所引起的冷漠和患者的焦虑就更为明显。苏珊?桑塔格就曾尖锐地指出这种“面对疾病时的冷漠,包含着疾病带来的重大的后果的一种,会增加患者的疼痛”[6 ] 。因此,当继续停留在医院进一步接受临终关怀时,也许就会面对着这样的一种双重疼痛,而这一结果恰恰和临终关怀的初衷相悖。

    3  心理支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化,疾病慢性化及癌症高居国人十大死亡原因之首,死亡的阴影与讯息,不断冲击国人的日常生活与生命价值观,因此强化医学等学科领域的人文关怀,提升精神生活境界与扩展生命视野,成为整个社会转型中重要的课题。

    3. 1  医疗观的转变

    由于当代医疗科技的目的在于治愈病人,医院更多倾向于比较积极的治疗救护,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下,每日由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与患者进行交谈,倾听其诉说,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利用心理科学知识给患者以同情、解释、鼓励和保证; 并教给患者一些应对及缓解恐惧和焦虑的方法。现代意义的临终关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不以技术而以人性为主的医疗思考方式,以改变只见病体不见病人的传统医学作法,这和心理支持系统是相吻合。不过,这种违反主流医疗体系的作法,除非有很强的实证效果与学术基础,否则很难得到医学界真正的支持。我国从80 年代就开始关注临终关怀,将这一事业作为医学人道主义的重要体现。但实际上,我国医务人员更多地把临终关怀视为对病人临终前肉体痛苦的控制,调查中41. 4 %的医院把临终关怀的重点放在疼痛控制,高于重视心理服务(36. 1 %) ,而实际上,对于身处生命末期的病人和关爱他们的亲人来说,心理的痛苦更可怕。临终关怀则正是促使全民从以救治(cure) 为本位的传统医疗观向以关怀照顾(care) 为本位的新时代医疗观转化的尝试,冀望通过联结当代心理学与医学等知识,使临终关怀服务者兼具心理学训练,能掌握临终者的心理活动及发展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支持及疏导,以缓和与解除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3. 2  死亡恐惧的心理过程的本土化研究

    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平静地对待临终是一个人人格结构的产物,对死亡恐惧的研究和死亡教育正是培养我们有意识地选择对恐惧的承受,而临终关怀本身既体现了环境关怀,也反映了临终者从第一次诊断到临终阶段贯穿整个过程的控制的策略,以及人际支持。如何以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打破死亡的社会禁忌,积极探索死亡的学问,提升国人面对死亡课题理性的思维层次,避免陷入哲学的混沌境域,或可化解生命的不安与自在面对个人生死的历程。有关临终关怀的学术研究,国外已经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但未必适合中国的状况。因为中国有迥异与西方的习俗、思想和文化背景。前面分析了死亡观念与社会系统文化等观念使得病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因此临终关怀中对死亡的讨论与哀伤的处理方式则肯定有差异。

临终关怀研究篇3

关键词:临终关怀;晚期肿瘤;护理效果

本文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2例肿瘤为晚期的患者实行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中的31例患者选择了临终关怀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62例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研究组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51~71岁,平均(62.3±5.3)岁;疾病为胰腺癌(2例)、肝癌(4例)、直肠癌(4例)、食管癌(7例)、结肠癌(3例)、肺癌(11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50~70岁,平均(63.1±4.9)岁;胰腺癌(3例)、肝癌(3例)、直肠癌(3例)、食管癌(5例)、结肠癌(5例)、肺癌(12例)。两组患者在普通资料等方面相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选择一般的护理措施,研究组则选择临终关怀的护理,需要让接受过此项措施教育及培训的医师与护士组成小组,患者的病房需要温馨和谐,还需按照患者合理的要求来制订临终关怀的方案,具体为①给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选择有效的医治措施,主要是包含了营养支持,压疮防治,改良胃肠道的症状,失眠医治,控制疼痛与改良呼吸困难等护理。②癌症为晚期的患者不仅要承受着来自生理上的疼痛,还需要随时面对死亡的来临,因此护理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患者愤怒时期和否认时期心理上的不同阶段给患者实行针对性心理与社会上的支持。③因为要面临着失去亲人的痛苦,肿瘤晚期患者的家属与亲人都会承受很大的痛苦,他们悲观和绝望的情绪会给患者的情绪带来直接影响。对其倾诉、合理的意见与要求认真的倾听,并耐心的对其劝解与宽慰,让家属能克服悲痛,以免增加患者心理上的痛苦。在患者去世过后,护理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患者家属或生前意愿对遗体实行处理,还应对遗体实行有效的处理,这样不但是尊重逝者的表现还能缓和其家属悲痛的心理。④尊重人格与选择,让患者可以安安静静的离开人世,在患者离世以前需要给其家属实行有关的教育,帮助其与家属树立死亡的正确观念。

1.3观察的指标 使用生活质量的核心问卷在护理前与护理后对于两组生活质量实行调查,包含了情绪、情绪和社会功能等,质量越高代表着得分越高。还需对两组抢救与死亡几率实行对比与分析。

1.4数据处理 使用SPSSl8.O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选用t检验,检测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字2检验,并且以(%)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对比两组实行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两组护理以前生活质量的评分相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住院期间的抢救情况与死亡情况 研究组抢救与死亡几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

3讨论

给肿瘤晚期的患者实行临终的关怀护理不但能让患者临床上的症状获得控制与缓解,还能让患者在人格上获得了尊重,从而提升患者生存的质量,让其可以没有遗憾与痛苦的安静离开人世[1,2]。

在给肿瘤晚期的患者实行临终关怀的时候,一定要将护理工作人员素质提升,在面对患者家属的时候,不可以采取敷衍与搪塞的方式,要给其家属实行生死的教育[3]。给患有肿瘤的患者实行临终的关怀护理为一项多元化与综合的护理措施,不但能将临终光怀当做医学的一种手段,还能让护理工作人员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知识,从而降低肿瘤患者与其家属身心上承受的痛苦[4,5]。

综上,对于肿瘤晚期的换下选择临终关怀的护理有效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颖丽,金其林,陈风华,等.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的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8):3198-3199.

[2]金其林,王颖丽,陈风华,等.晚期肿瘤患者居家"宁养"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8):3195-3197.

[3]李蓉,黄赛菊,于娜英,等.晚期肿瘤患者临终关怀的护理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0,09(12):28-31.

[4]王颖丽,金其林,陈风华,等.晚期肿瘤患者"宁养"服务的需求情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8):3193-3194.

临终关怀研究篇4

关键词:临终关怀;社工介入;哀伤辅导

临终关怀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最高体现之一,是人类社会最具人性化的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临终关怀是由社会各层面(护士、医生、社工、志愿者、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组成的机构为生命处于晚期的病人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全方位的照顾与支持,创造一种安宁、舒适和温暖的临终环境,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命价值和质量,让他们有尊严,愉快、安详和不留任何遗憾地离开人世。经过近40年对临终关怀的探索,现代医学一般认为: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支持性和姑息性照顾的医护措施。它关注的是对临终病人照顾的姑息性(Care),而非治疗性(Cure),它不以延长临终病人寿命为宗旨,而以“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减轻临终病人的身心痛楚,同时给予病人家属心理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能坦然地接受死亡事实”为目的,从而提高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让病人能够安详无痛苦地离开人世。目前我国社会关注研究的主要是老年人老年初期生活这个阶段的需求,面对老年人生命历程的另一个重要阶段―临终阶段的关心和研究则十分欠缺。因此,在我国对临终病人进行临终关怀已经是一个迫不及待的问题。

一、临终关怀的内涵

(一)临终关怀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病人的积极与全面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人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质量;临终关怀以缓解病人其他相关生理症状、控制疼痛,以及减少病人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社工等服务人员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系统性的照护,尽可能地使病人平静安详地带着尊严离开人世。与此同时,给临终者家属提供社会支持与丧亲辅导。总而言之,临终关怀主要针对临终病人死亡过程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医护环境、坚强的精神支持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方面提供照护和支持服务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临终者客观看待死亡,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提高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完成最后的生命旅途,并为家属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给予安慰和关怀。简言之,临终关怀就是让患者“善终”、使家属“好生”的一种综合性卫生医疗服务。

(二)临终关怀的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是帮助病人了解死亡,接受死亡,在人道主义的关怀下,享受良好的医疗消费,使他们能够有尊严、有意义、有价值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超脱于身体的痛苦,安详而无牵挂地离开人世;另一方面是为病人家属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给予安慰和关怀,帮助他们直面亲人的死亡,坦然地接受丧亲之痛和将要面对的问题。在我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临终关怀不仅在生活方面有利于解决临终病人的照护问题,而且在精神层面上减轻临终病人的心理痛苦,排解临终阶段病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恐惧不安,意义更为重大。

(三)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

临终关怀实际上是运用多种形式对临终者给予生活上的照护、情感上的慰藉、精神上的满足和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临终关怀用温情和爱,让死亡变得不再狰狞和恐怖。

1、理解并接受死亡是临终关怀的首要内容。

2、减轻恐惧和不安是临终关怀的基本内容。

3、控制并减轻疼痛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

4、实现临终者的愿望是临终关怀的具体内容。

5、对临终家属的慰藉与关怀是临终关怀工作至关重要的内容。

二、中国临终关怀的缘起和发展

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1988年7月15日。该中心是全中国(包括港台地区)首家临终关怀专业研究中心,标志着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开端。而同年10月创立的中国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南汇护理院则拉开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序幕。与此同时,香港爱国人士李嘉诚先生在大陆捐建了20多家慈善性质的宁养院,每年拨款2 000多万元,为关爱生命、造福人民、促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4月16日,由李家熙教授发起与倡导的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正式成立,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

21世纪中国面临着人口老年化的严峻考验,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但近年来中国对于临终关怀的探索从未停止,探索中国本土的临终关怀模式,推进中国临终关怀本土化进程。已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李义庭的PDS模式,让医院、社区和家庭相结合进行临终服务,旨在解除病人病痛。二是施榕的“施氏模式”,即“中国乡村临终照护”模式,主要是家庭照护,致力于发展中国农村的临终关怀事业,适应我国已经步入的老龄化社会。他认为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在乡村将大有发展。三是家庭、社区和专业医护人员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家庭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创建满意的临终环境,并对病人进行生活照护、精神抚慰及其他帮助;社区帮助安排志愿者作为临终团队成员进行筹资;由医院或社区医疗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临终关怀医护服务。尽管上述三者都力求将家庭临终照护与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作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却仍面临着各种现实性的挑战。

三、中国临终关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死亡教育和生命伦理教育

临终关怀研究篇5

关键词:老年人 居家临终 临终关怀 现状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45-01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指有多学科、多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临终关怀团队,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患者缓解病痛,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得以舒适安宁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旅程[1]。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日益增多,临终关怀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以及政府的关注。对于现阶段我国国情,居家临终关怀的发展是必然的。居家临终关怀是临终患者在家庭中由社区护理人员定期访视,以家人照顾为主,使临终患者在舒适熟悉的环境中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我国居家临终关怀起步晚,发展缓慢,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居家临终关怀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我国老年人居家临终关怀护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1 我国居家临终关怀现状分析

1.1 老龄化社会

我国的临终关怀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目前我国临终关怀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即临终关怀专门机构、综合性医院内附设临终关怀病房、居家照料[2]。据统计,到2025年,几乎14%的人口将是老年人,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成为增长非常快的一个群体,这就预示着将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将成为临终患者,生活不能自理[3]。根据李霞,付伟对188位老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6%的老年人渴望获得家庭式的专业护理[2]。

1.2 资金来源有限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想要从政府资金渠道挪出专项经费来发展临终关怀事业,建立没有盈利的关怀病房是相当困难的[4]。不同于国外临终关怀机构有充足的慈善捐款和政府资金支持,我国政府专项资金少,发展临终关怀机构仅靠民间集资和慈善捐款,建立的机构规模较小,又多不以盈利为目的,机构运转困难。鉴于这种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临终模式更有发展潜力。

1.3 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儒家思想“仁孝”深入骨髓,“落叶归根”,都让老人选择居家临终,“养儿防老”,传统孝道的教育让老年患者和其家属都希望能在家中与亲人度过最后的一段时光。这种现象在我国较为普遍,是居家临终护理的发展的有效前提。

1.4 开展临终关怀教育,加强“死亡教育”

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来说,死亡教育几乎不曾提过。而美国的死亡教育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相对于我们国家到现在对于死亡话题都是讳莫如深,死亡教育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传统上对于死后的世界描述都是极其恐怖的,“地狱”,“阴间”等词汇耳熟能详,从小家长就给孩子灌输鬼怪恐怖的思想,对于死亡更是一种禁忌话题,连谈论都是忌讳的。这种思想上的,必须被打破,不然会成为妨害临终关怀发展的强大敌人。加强“死亡教育”,首先可以提高对于生命的认知,了解生老命死的自然规律,也是临终关怀发展的关键。

1.5 临终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据赵佩英[5]等的调查分析,指出护理人员的不足有临终关怀知识缺乏、缺乏临终关怀的护理培训、缺乏规范的临终关怀护理常规。护士在面对传统死亡观和临终关怀的矛盾存在困扰与迟疑,首先从自身出发,走出传统死亡观念的困境,克服恐惧心理,才能帮助患者和家属,传播现代死亡观念,正确认识死亡的自然规律,平静接受,共同度过。

1.6 医院模式

由于医院是以营利性为目的,“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困扰患者就医的难题。医院现阶段以“治疗”为目的,开展以“关怀”为目的的临终病房只是少数,临终病人在医院相对应只能做一些基础的护理工作,而由于床位的紧缺,很多急需住院治疗的病人却无法及时的得到救助。医院治疗已不能挽救病人生命,且多数病人虽然医保政策能报销一部分但自费部分也承有较重的经济压力。老年患者由于担心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疾病无法医治,也会提出回家休养。而医院病人饱和,医院无法提供足够的床位给临终病人,也多数建议临终病人回家修养。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矛盾,既可较大的降低费用,又可得到家人照顾。

2 我国开展居家临终关怀的对策

2.1 创建舒适的环境

对于老年临终患者,选择居家临终,对于家中环境熟悉也是一个原因。而家属可以根据患者喜好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利于患者保持较好的心情,与其亲属进行告别。良好的家庭环境能降低晚期临终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并有利于家属参与照护患者[6]。

2.2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教育

多数老年患者受慢性疾病的长期困扰,会产生消极厌世的心态,对于外界事物漠不关心,郁郁寡欢。此时更多的是需要家人的悉心照顾和安慰。护理人员可从帮指导患者家属,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变化,从医学的角度,说明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宽慰患者,多多珍惜与家人相处时间,不要过于悲伤。

2.3 注意患者家属的心理教育和疏导

居家临终关怀不仅仅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也要加强对居家临终患者心理的教育,使之懂得生命老化的正常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患者能够接受家人即将离世的现实,协助社区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工作。老年患者临终阶段护理人员因做好家属的工作,提前告知病人病情的发展,预防家属出现过激的情绪和行为,让家属多做安慰鼓励病人,更能缓和病人的情绪。

2.4 家庭照顾为主

居家临终护理有社区医生护士定期访视,更多地是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日常护理工作由护理人员指导家庭成员完成,需告知患者病情进展,以便及时抢救,提高病人生命的质量。在居家护理中,以家庭为单位,家人照顾为主,既能完成家人敬孝的心愿,又能让老人感受温暖的亲情。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85.

[2]李霞,付伟.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143-145.

[3]吴俊晓.农村居家照料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769-770.

[4]王玉梅,肖适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9(3):180-182.

[5]赵佩英,杨燕群.临终护理缺陷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3,3(2):20-22.

临终关怀研究篇6

在网络上曾经流行过一种说法:中国人生不起、住不起、病不起,也死不起,这里的“死不起”抱怨的还是殡葬费用的高昂。殊不知,“死不好”也是当下中国的现实,而死亡也是有“质量”的――这是一种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根据一项最新的公告,英国在患者临终前提供的照顾和服务为全球最佳。这份由连氏基金会委托、《经济学》人信息部的“死亡质量指数”,以不久于人世者受到的照顾质量对40个国家排名。

紧随英国之后的国家分别是新西兰、爱尔兰、比利时和奥地利,而中国的排名接近垫底。排名靠前的国家在公众意识、有无相关培训、能否获得止痛药品以及权重很高的医患关系透明度等指标上得分普遍较高。

英国的临终照顾最完善

英国在公众意识、医疗从业人员素质和病人获得止痛药品等方面表现均为最佳,其完善的临终关怀医院网络也得到了该报告的肯定。

报告认为,对于提高临终关怀质量,改变死亡观念和文化禁忌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西方社会,死亡已经成为医学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如果病人有治愈可能,则不会选择缓和治疗。

临终关怀运动始于英国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50年年代,英国护士桑德斯在她长期从事的晚期肿瘤医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决心改变这一状况。1976年她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

最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

慈善组织“帮助临终关怀”表示,英国的排名第一得益于大量临终关怀医院的努力工作,但仍有很多人在生命终结时无法得到特别的支持和照顾。

“死”在中国不怎么样

在一些国家,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情,以至于成为禁忌。在该报告的指数总分中,医患关系透明度占了40%的比重,因此,中国的排位如此之低也就不让人感到意外了。

中国的医生在遇到绝症时就生存几率向病人撒谎的情况屡见不鲜,原因是担心真相让病人无法接受,虽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理解成“善意的谎言”。

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大约有30家大型医院提供临终关怀服务,而对临终关怀的研究和讨论仍很落后。

除了有关死亡的传统习俗,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也令情况恶化。根据2008年的数据,中国每年死亡人数大约为938万,约占总人口的0.7%,而同时,中国就业人口的比例正在迅速提升,独生子女政策令父母一代老了以后,可以照顾他们的人减少了。

《华尔街日报》某记者对此评说,不推荐“在中国死”还在文章中引用了俗语“生在苏州,长在杭州,死在柳州”。他说“一个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是在苏州出生(或结婚),因为苏州人以俊秀闻名,生活则要在充满诗意的杭州,在享受广州丰富的各色美食,至于‘死在柳州’,并非说这里有中国最好的临终关怀传统,而是指这个地方历来以制造棺材闻名。”

印度在排行榜上排名垫底,在它之上的三个国家分别是乌干达、巴西和中国。

《印度时报》撰文指出,该国国民不仅生活质量糟糕,而且在“死亡质量”上也不尽如意:“这是一条让人郁闷的消息,印度在这份包含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榜单上成为了‘副班长’。排在发达国家之后并不意外,值得关注的是连乌干达都超过了我们。”

临终关怀,中国刚起步

临终关怀是指对生存时间有线(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医疗及护理,以减轻患者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而是改善患者余寿的质量。

长期以来,对于很多身患绝症的老年病人,临床医疗花费了昂贵的治疗费用。虽然延缓了死亡进程,但这种只关注疾病而忽视病人生活质量的倾向,既给病人带来了痛苦,也给家人带来了沉重负担。

研究显示,人在60岁之后在医疗上的花费超过一生所有医疗费的40%,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人生最后一个月花费的。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50年,80岁以上的老人将超过1亿。老龄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疾病负担的增加,高龄重病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更是未来养老问题中的重点。

目前,由于专科、综合医院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对于无治疗前景的患者,医生都建议其回家休养。对于中国的患者和家属而言,这无异于死亡的宣判。

临终关怀病房一方面是对晚期患者给予临终关怀,适当治疗;另一方面是给予人文关怀,对其进行心理、精神上的安慰。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慢性疾病患者数量的激增成为必然。老年人将面临多种普通并发症困扰,导致其无治疗前景,仅剩的生命时光被痛苦折磨。而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未来夫妻二人要共同赡养四位老人,精力有限。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俊哲一只关注“临终关怀”课题,他认为,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会越来愈高。

“死亡质量”是个有点耸人听闻的话题;“临终关怀”虽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引入中国,但和许多西方未来的先进医学理念一样,停留在被一些人提及、被少数人实践的阶段。在看病难且贵、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死亡质量”恐怕很难被医院和医疗工作者兼顾。

2010年5月6日,位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老年医院正式成立临终关怀病房,这是北京市三级医院中的首家生命关怀病房。医院首期设有30张病床,半个多月的时间已收治20多名患者,送走了4名患者,需求很大。但30张病床对于北京乃至中国庞大的老龄人口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临终关怀研究篇7

舒缓疗护首先要重视患者的尊严,通过提供缓解性疗护、疼痛控制和对症处理改善患者的余寿质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舒缓疗护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且近年来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1、 舒缓疗护的概述

1.1 定义

200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的最新定义 :为那些对治愈性治疗无反应的晚期患者,给予积极和全面的照顾,以控制疼痛及有关症状为重点,并关注其心理、社交及精神需要,目标在于提高和改善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其相关术语还包括 :舒缓护理、善终服务(中国香港);安宁疗护(中国台湾);姑息护理、临终关怀、缓和护理(内地)等。在 2012 年上海制定的《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设置标准》中,确定了将临终关怀科名称改为舒缓疗护。

1.2 服务目的及原则

舒缓疗护主要针对治愈性治疗无反应之末期病患,为其提供积极的人性化照顾,有效控制症状而使其保持舒适,减少或消除烦恼、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为家属提供包括居丧期在内的心理关怀、生理关怀、咨询及其他服务项目,尽力缓解家属相关负面心理及生活压力,帮助家属尽快走出失去亲人的悲伤。

服务应以舒缓疗护为原则,临床不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为主要目的,而以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疗护为重,提高患者临终阶段的生命质量。

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2.1 国外的研究进展

现代舒缓疗护起源于 1967 年英国西塞里 · 桑德斯博士创办的圣克里斯托弗宁养中心,为病患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作为全世界舒缓疗护组织学习的典范,相关舒缓疗护工作在世界各地相继开展起来。

美国舒缓疗护事业的发展始于 1971 年,美国耶鲁大学创建了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74 年美国创建了第一个临终关怀方案,并于 1983 年通过政府法律。到目前为止,美国的舒缓疗护相关组织在 50 个州正运行和计划的临终关怀项目已超过 3 100 个。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舒缓疗护教育的国家,1975 年在蒙特利尔创办了第一家临终关怀院 — 加拿大皇家维多利亚临终关怀院,建立至今,相关学术氛围持续活跃,现已拥有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考核标准等方面已趋成熟。日本在 1981 年建立了第一所临终关怀机构,1990 年,日本山口红十字会医院成立了临终关怀研究会。目前在日本有 215 个舒缓疗护单位,大约有 500个医院舒缓疗护团队。但专业化的家庭舒缓医疗保健服务是该国的弱项。

2.2 国内的研究进展

国外的经验和成果对中国发展舒缓疗护起到了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为我国的“本土化”舒缓疗护服务建设提供了参考。

中国香港从 1982 年起开始推行舒缓疗护,九龙圣母医院首先成立关怀小组,为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提供善终服务。其后基督教联合医院、南朗医院等医疗机构也相继开始提供舒缓疗护服务。目前中国香港 12 间公立医疗机构开设舒缓疗护服务,共有 252 张床位,居亚洲第二位。

中国台湾学者谢美娥在 1982 年撰文首先介绍了舒缓疗护。1983 年,天主教康泰医疗基金会成立癌症末期患者居家照顾服务,首先开创了中国台湾地区舒缓疗护居家服务。1986 年中国台湾马偕医院主办了第一次舒缓疗护学术研讨会,之后出版了《安宁辽护》杂志,大力推动舒缓疗护事业的发展。之后中国台湾通过开展舒缓疗护宣传指导、教育培训和学术研究,并且不断制定相关制度及立法,逐步完善了舒缓疗护的有关工作。

大陆学者张燮泉于 1986 年首先刊登译文介绍了国外的垂危患者医院,文中提到了舒缓疗护的理念。而最早出现在大陆地区的舒缓疗护机构,是 1988 年 7 月天津医学院成立的第一个“舒缓疗护研究中心”。此后,全国各大城市及地区纷纷因地制宜地成立了不同类型的舒缓疗护服务机构。另外,从 2001 年开始,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相继在全国各地成立了 20 家“舒缓疗护”宁养院。

至今 , 该基金会已捐资 2 000 万人民币用于贫穷的晚期癌症患者。目前,中国大陆已相继创办舒缓疗护相关机构约 200 家,从业人员的数量在 40 000 ~ 50 000,这确实给诸多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福音。

3、 服务模式及团队构成

目前舒缓疗护的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依据服务形式与对象,可包括住院、居家探访、日间舒缓服务、顾问医疗队服务以及哀伤辅导服务等。而综合各国情况,舒缓疗护的团队组成可大致分为全科医生、护士、临床护理专家、心理咨询师、理疗师、牧师、社会工作者、法律顾问、志愿者、药剂师、营养师、家属等。在这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内地舒缓疗护团队的构成明显少于发达国家及中国香港。

4、 服务评价指标

虽然舒缓疗护属于非治愈性临床医疗行为,但仍应找到相关的疗效指标将服务质量进行量化,从而对服务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目前常用的评价指标有生活质量、临床结局、患者或家属满意度、医疗资源的利用等。其中,因舒缓疗护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借施,故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分可直接评价舒缓照护服务质量,临床常用的量表如生活质量核心量表 (QLQ-C30),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测量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量表。而临床常用的临床结局包括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评分和生存期评估量表有《临终病人病情(生存期)评估单》、《癌症患者症状评估表》等。临床观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评价指标。

5、 干预内容

明确了舒缓疗护的目的,把握好服务原则,制定适合的干预措施。一般情况下,临床接收患者后,先进行病情评估,内容涉及生理、心理、预计生存期等,然后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及时的舒缓治疗和护理。临床在具备常见末期疾病(包括恶性肿瘤等)诊疗护理技术及设备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疗护项目,具体包括 24 h呼叫值班服务、舒缓疼痛(三阶梯镇痛)及其他对症处理(如镇静、抗惊厥、止呕、通便、利尿等)、医疗指导、技术性护理、个人保健与护理、社会工作服务、心灵及宗教上的支持、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语言治疗、对面临死亡的患者及其家属的感情支持与帮助、对丧失亲人的家属的支持与关怀、中医中药等。

6 、我国舒缓疗护存在问题及面临困境

6.1 舒缓疗护服务资源缺少

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舒缓疗护机构并没有如西方国家形成产业化的运作模式,舒缓疗护服务覆盖面很小,而专业舒缓疗护机构数量有限,大多数医院尚未开展舒缓疗护服务项目,即使有医院能够提供相关服务,其服务资源占机构医疗资源的比例也很有限。有调研发现,目前医疗机构的舒缓疗护床位占核定床位比例较低,业务用房与设备严重缺乏,部分舒缓疗护服务设施陈旧,缺少体现舒缓疗护服务特色的音乐疗法、谈心室、关怀室和自动化淋浴设备等。

6.2 资金匮乏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其成员国将医疗卫生费用的比例提高至国民生产总值的 5% 以上,但参考近年来中国医疗卫生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中国医疗卫生的投入始终没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我国的政府投入和所接受的社会支持都是极其有限的,这样大大制约了舒缓疗护的发展。

6.3 缺乏专技人员及专管人员

目前国内舒缓疗护的事业刚刚起步,相关研究不多,高等医护院校也还未建立相应的专业,没有统一教材,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职称序列亦未建立。从而导致临床缺乏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实践中更是缺乏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系统制度和管理措施、标准化的护理程序、标准与指南等。

6.4 对舒缓疗护认知不够

中国整个医疗卫生保健系统还未形成相对统一的伦理大环境,多数人没有从伦理道德的层次上认识舒缓疗护,或仅仅是知道而不是支持。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也影响着医务工作者对舒缓疗护的认知,使他们不能见死不救,而继续给予让病患有失颜面、徒增痛苦又毫无实际意义的救护措施,这显然与“不以延长临终患者的生命,而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舒缓疗护原则相悖。

6.5 法规和制度政策方面支持不足

我国目前有关舒缓疗护的法律法规、质量标准还未完善,舒缓疗护还处在无法可依和无章可循的初步阶段。

政府对舒缓疗护的管理和制度政策的缺失及不能配套,使不少开设舒缓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相关的行政机构和学科系统仍有待进一步建立。

7、 讨论

舒缓疗护是近年来针对临终患者的新型医学行为模式,与常规的医院治疗护理相比,舒缓疗护在临终关怀中更能体现出较好的优越性。而面对种种问题和困难,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舒缓疗护的相关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在现有医疗资源基础上进行整合改造,利用医院病房的原有人员和设备,经过适当培训,可较快地开展工作。此外,在社区医疗机构的支持下,居家舒缓疗护也具有其特别的实用意义。

多元化筹集资金 舒缓疗护事业是一项带有明显公益性的事业,除了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外,还可采用发行、社会及个人捐助、商业医疗保险等方面进行筹资。同时,制定相关的资金管理制度,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加强监督、监管。加强人才培养、认证和管理 末期患者存在许多复杂的病情及心理问题,需要舒缓疗护专业技术。

因此,要开展大规模的相关专业培训,提高疗护工作人员的认知及相关技能。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建立相应的服务规范,并加强认证机制,强化舒缓疗护的队伍,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法规政策支持 应尽快立法,为舒缓疗护的开展确立法制依据和提供法律支持。舒缓疗护需要有政策上的支持,制定规范化的建设标准和制度,完善服务标准,从而促进舒缓疗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中医中药对于实现“以人为本”的舒缓疗护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相比现代医学,中医开展舒缓疗护可以提供给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中医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将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精气学说、气化学说及儒、道、释等宗教思想,与中医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深入阐释人体疾病的原因、病机和生命现象。在祖国医学的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各种行之有效的疗护方法,如中医情志疗法、五行音乐疗法、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以及药物敷贴、贴脐、芳香疗法、针灸、火罐、耳穴、穴位注射等其他中医适宜技术,这些方法与现代医学对症治疗相结合,相辅相成,可作为干预疾病末期患者的有效措施,为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舒缓体验。另一方面,我国百姓普遍存在“西医治不好看中医”的观念,使不少临终患者对中医疗法也抱有一定的期望,如此对患者恢复积极的心身状态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颖颜 , 陈利群 . 舒缓照护的研究进展及思考 [J]. 上海医药 , 2013, 34(8): 10-14.

[2] 施永兴 , 王光荣 . 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M]. 上海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会 , 2010: 196.

[3] 席淑华 , 周立 . 香港医院临终服务见闻 [J]. 解放军护理杂志 , 2000, 17(4): 54-55.

[4] 孟宪武 .临终关怀 [M].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8-148.

[5] 王斌全 , 赵晓云 . 临终关怀的发展史 [J]. 护理研究 ( 中旬版 ), 2007, 21(9): 2443.

[6] 余秀君 , 李虹 , 李晓华 . 临终关怀的护理进展 [J]. 华西医学 , 2003, 18(3): 430-431.

[7] 苏永刚 , 马娉 , 陈晓阳 . 英国临终关怀现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J]. 山东社会科学 , 2012, 26(2): 48-54.

[8] 陶红梅 . 香港舒缓护理见闻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2008,24(11): 73-75.

[9] 滑霏 , 袁长蓉 , 徐燕 . 美国姑息护理政策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解放军护理杂志 , 2006, 23(11): 39-40.

临终关怀研究篇8

摘要:

在临终关怀中心理护理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不能解除来自死亡的威胁和痛苦,但是我们可以运用有效的心理护理缓解临终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对临终患者心理活动及其心理护理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结合大量国内外文献讨论临床实践中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总结出一套方便、可行、有效的临终患者心理护理模式,为临床指导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临终患者;心理护理;文献综述

由于临终关怀能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使患者在人生的末期安宁舒适,并使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近几年来一直受到大家的追捧,也是我们医护人员研究的热点[1]。心理护理伴随着临终护理的全过程,是对临终患者心理上的照护。临终心理护理以临终患者的心理需求为基础,以尊重患者尊严、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为宗旨,这既是人道主义精神又是我们捍卫生命,履行职责的义务[2]。大量临床案例表明通过对临终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或消除患者及家属的不良心理问题等[3-6]。但是目前在临终关怀中开展心理护理尚未有统一规范、标准流程。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在临终关怀中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实践,探索出一套临床方便、可行、有效的临终患者心理护理方法,解除临终患者的痛苦。

1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

临终意味着将要面临死亡,给患者身体和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患者在临终前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特征,如性情大变、脾气暴躁、害怕孤独、依赖性增强等[7]。不同年龄、性别、宗教、职业的人其应对死亡压力的心理特点也有所不同。美国精神科医师ElizabethKubler-ross的经典生死教育理论把临终病人面对悲伤的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1否认期

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不治之症时最初的反应是极度的惊讶和不敢相信。患者不相信自己身体状况已病入膏肓,常常会怀疑诊断是否正确,不断地进行复查、转院等。多数病人的这种心理反应时间较短暂,也有个别患者会持续否认直至死亡。黄红艳等[8]对3例艾滋病患者跟踪调查发现艾滋病患者在否认期会出现对病史、病情、死亡的极力否认,对住隔离病房和医护人员实施严密隔离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在此期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的想法,并理解这是大多数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时的应激反应,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时间去接受这个事实。对否认期患者应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予患者支持、理解和同情。不要主动与患者讨论病情,对患者来讲抱有一丝希望对治疗疾病是有益的。

1.2愤怒期

在短暂的否认后,病人很难接受病情恶化的现实,往往表现为愤怒、怨恨、生气、痛苦、易激惹等,有时会产生“为什么是我,你们都活的好好的”情绪。会把怨气迁怒于医护人员和家属,以把怒气发泄于他人来表示对疾病的不满。在此期医护人员应理解患者发怒的原因是源于害怕和无助,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让患者充分发泄不良情绪,宣泄情感,对患者采取宽容、谅解、同情的态度。此外,医护人员还应做好家属工作,理解患者并尽力满足患者一切合理要求。

1.3协议期

经过否认期和愤怒期患者的情绪转为平稳,不得已接受已存在的事实。患者心存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期待医学上有重大发现,希望自己能创造奇迹,期望通过自己好的表现来换取生命的延长甚至治愈疾病。这个时期对患者是有益的。在此期医护人员可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减轻心理压力,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4抑郁期

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恶化,患者逐渐意识到自己即将失去生命,现代医学和先进技术已无能为力,往往这时陷入深深的悲伤和绝望。此时患者会表现为痛哭,有时沉默,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渴望家人的陪伴。在此期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内心痛苦的原因,针对问题进行疏导。

1.5接受期

这是患者最后的心理反应,对自己的病情不再抱有侥幸心理。患者认为自己已经尽力,死亡也即将来临,心理上已有准备,既不害怕也不恐慌,表现出平静与接纳。在此期医护人员要提供给患者安静、独立的环境,继续陪伴患者,不断地给予支持。尽量满足患者未完成的心愿,尊重患者的信仰或需求,如祈祷、念经等。适时给予患者非语言安慰,如轻抚患者的手,温和的目光接触等[9-12]。ElizabethKubler-ross认为临终时患者各期心理反应不尽相同,出现的时间和顺序也大有不同。我国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分期和ElizabethKubler-ross的划分不完全相同,有73.2%的患者在否认期之前存在一个明显的回避期,这可能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历史文化等有关[13]。在对各期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应结合各期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2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认识了临终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后,中外学者对采取何种心理护理的方法进行了质性研究,下面综述几种常见有效的方法。

2.1尊严疗法

尊严疗法是针对临终患者进行个体化心理干预的一种新型疗法。通过降低临终患者的心理悲伤情绪,提高尊严水平,增强生存意愿,提高人生价值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14-17]。自2005年加拿大学者Chochinov提出尊严疗法,中外学者进行了研究和运用并取到了良好效果,验证了尊严疗法对临终患者的意义[18-21]。戴宏平[22]对接受姑息性治疗的28例肝癌患者进行个性化尊严疗法,1个月后发现尊严疗法较好地改善了患者由自尊引起的压力水平,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等。具体实施方法为由进行过尊严疗法培训的医护人员、心理治疗师或精神学家对患者进行访谈,访谈提纲包括[15,23]:(1)回忆一下您一生中最美好或最难忘的经历?(2)您有哪些事情想告诉家人或者想让家人记住什么吗?分别是什么?(3)在生活中您认为您承担过的哪些角色(如家庭、工作或社会角色)最重要?为什么?在这些角色中,您取得了哪些成就?(4)您这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最令您自豪的事是什么?(5)您有哪些特殊的事想要告诉您爱的人?(6)您对您爱的人有什么期望吗?(7)您想传授给家人朋友哪些人生经验或忠告?(8)您对家人还有什么需要嘱咐的吗?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可因人而异对提纲内容进行调整。访谈时间不需要严格控制,要给患者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虽然尊严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会遇到一些阻力,可能与中国人忌讳“死”及调查者的资质、能力有关[24]。同时,国外学者对尊严疗法的研究较多,国内研究较少,深入探讨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构建尊严疗法模式,进而建立尊严疗法从业人员准入标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25]。

2.2支持疗法

又称支持性心理疗法、一般性心理疗法,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其特点是医护人员利用建议、忠告、鼓励等方式来维护患者的自尊,并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从而防止其罹患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帮助其逐渐摆脱困境,减少或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恢复心身健康。支持疗法取得疗效的关键在于治疗者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支持疗法的干预方法主要有倾听和疏泄情绪、说明与解释、赞扬、给予保证、鼓励、合理化和重构、建议和教育、预期性指导、扩展患者意识以及应对压力和挫折等[9]。韩业坤等[26]在癌症患者临终阶段运用支持疗法使患者大大缓解了恐惧情绪,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段晓霞[27]等对围手术期全麻患者运用支持疗法后发现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王秀云[28]对糖尿病(心身疾病)患者进行支持疗法后发现其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增加患者信心。国外学者对支持疗法进行了拓展,有学者认为Meaning-CenteredGroupPsycho-therapyforCancerSurvivors(MCGP-CS)是一项以意义为中心的集体心理支持疗法,对癌症幸存者进行个性化的集体参与的心理支持疗法,引导患者发现人生意义的心理干预有利于癌症幸存者适应和调整癌症后的生活,预防和减少心理困扰[29]。由此可看出,支持疗法能够改善患者抑郁、恐惧心理,实施方法简单,可以推广至临终患者。

2.3人生回顾疗法

人生回顾法起源于19世纪,是一种怀旧心理干预方法,通过回顾、评价及自我重整一生的经历,使人生历程中一些未解决的矛盾得以剖析、重整,从而挖掘出新的生命意义[30]。国内外许多学者[31-36]已经证实人生回顾法可以提高患者的自尊水平和存在意义,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认为对以往生活的回忆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提醒自己去感受他们曾经控制自己生活的故事。控制的感觉会导致自尊的增加和抑郁的减少。国外学者多将人生回顾法应用于老年人和临终患者,我国对人生回顾疗法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多用于癌症患者。如肖惠敏等[33]将其运用于晚期癌症患者,金丽花等[35]将其运用于康复期癌症患者,王迎春等[36]将其运用于宫颈癌患者等。在进行人生回顾时要注意观察谈及患者挫折、痛苦事件时患者的反应,若引起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应转移话题另换时间再谈;引导患者进行整个人生的回忆、评价,耐心倾听等。

3临终患者的希望之光

3.1临终患者对心理护理的渴求

受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重生轻死。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自1967年桑德斯博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临终关怀机构以来,人们从只重视“优生”逐渐开始关注“优死”问题。在人生的最后旅程,运用恰当的心理护理方法使患者获得幸福感、安全感是患者和家属所盼望的,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龚震晔[37]对532名医务工作者进行调查发现:82.5%的人认为心理干预对临终病人作用重大。刘小红等[38]对16名恶性肿瘤临终患者死亡认知的质性研究发现93.75%的患者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减少不必要的抢救和治疗,避免过多有创性的操作与治疗,希望安宁舒适的离开人世。

3.2我国对临终患者心理护理的初步探索

国外临终关怀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对临终患者有多种心理护理方法,如支持疗法、人际关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意义疗法、悲伤疗法等[39]。回顾我国的姑息疗法,起步晚,发展慢,对这些心理疗法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在临床上的实践经验。目前国内心理护理主要通过减轻患者疼痛、加强基础护理、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增强其信心,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以及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等[40]。也有学者尝试将中医心理疗法[41]运用于临终患者,如五音音乐疗法、放松疗法等。中医心理疗法注重整体观念,因人而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对临终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方法在国外开展的较好,我们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服务临终患者,解除临终患者的痛苦是我们的责任。

3.3加强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

临终护理的重点由治疗转为心理、精神的护理,这要求护理人员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栾玉红[42]分析临终护理高投诉的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临终护理观念淡薄、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低等。因此对护理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是极有必要的,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从而能为临终患者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4小结

本文综述了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三种心理疗法,只有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三种心理疗法方法简单、受益面大、适用范围广泛,但这三种疗法毕竟是舶来品,西方国家与我国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我们应根据我国临终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特点对其内容进行修订。尊严疗法、支持疗法和人生回顾法在我国已开展,只是缺乏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5)[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09-310.

[2]李黎.中老年晚期肝癌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1831.

[3]张蕊.宫颈癌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3):213-214.

[4]李衡梅.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临终关怀护理的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3):320-322.

[5]江卫平.肝癌患者临终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726-727.

[6]王春华,常小娟.临终关怀护理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作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22(12):1493-1496.

[7]化前珍.老年护理学(3)[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0.

[8]黄红艳,杨云芬.艾滋病病人的临终心理护理[J].山西护理杂志,1998,12(1):31-32.

[9]杜玉凤.医学心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2-63.

[10]王玲,邹淑平,张彦.临终护理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5):211-212.

[11]曹春玲.老年患者临终阶段心理护理的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2):304-306.

[12]姜英子,金英花.临终患者的心理支持及护理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483.

[13]李肖君,朱致宪.老年病人临终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C].全国第七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4:51-55.

[22]戴宏平.尊严疗法对肝癌患者自尊相关压力和希望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1,26(23):66-67.

[24]强万敏,郑瑞双.尊严疗法在癌症患者中的研究进展及对我国临终护理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49-952.

[25]明星,徐燕.临终患者尊严内涵及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19):101-103.

[26]韩业坤,曲秀芬,吴建红,等.恶性肿瘤患者临终阶段心理支持方法探讨[J].护理杂志,2001,18(5):18-19.

[27]段晓霞,伍佳丽,雷宇,等.围术期心理支持疗法对全麻患者焦虑情绪的改善[J].中国西部科技2014,13(8):94-95.

[28]王秀云.心理支持疗法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5):241-242.

[32]肖惠敏,邝惠容,彭美慈,等.人生回顾对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488-490.

[33]肖惠敏,邝惠容,彭美慈,等.晚期癌症患者人生回顾干预措施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631-633.

[34]于玲,蒲丽丽,林乐辉,等.人生回顾干预对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J].护理学报,2014,21(8):70-71.

[35]金丽花.人生回顾疗法对康复期癌症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4,22(2):75-76.

[36]王迎春,徐耀荣.人生回顾访谈法对宫颈癌患者自尊状况和希望水平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5,23(5):73-75.

[37]刘小红,吴梅利洋,谢志洁,等.16名恶性肿瘤临终患者死亡认知的质性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5,36(8B):43-46.

[40]赵红艳.临终肿瘤患者心理护理研究现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9,4(2):50-53.

[41]林桂永,梁娟娟,卢永红,等.中医心理治疗与护理技术在老人临终关怀中的运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4):454-456.

[42]栾玉红,刘智惠.临终护理高投诉的原因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6):579-581.

上一篇:安全审计的类型范文 下一篇:如何提高化学转化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