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的化学性质范文

时间:2023-11-24 21:10:31

银的化学性质

银的化学性质篇1

相信不少人都在古装剧中看到过王公贵族使用银筷子来鉴别食物中是否被下毒,而“银针试毒”的验毒方法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如今,许多销售银质餐具的商家在宣传时又增加了几种好处,如银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甚至能排除体内毒素,还能产生磁场,激发能量,对人体具有保健的功效。那么,银真的能验毒吗?是否还有商家宣传的形形的神奇功效呢?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联系了毒理学专家、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沈建华研究员。

沈建华告诉记者,流传至今的古人投毒案例,大量的是投用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因为古代的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砒霜里含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这些杂质与银接触会发生化学反应,使其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化银”。也就是说,银针试毒实际上“试”出的只是砒霜中所含的硫杂质而已,并不是砒霜本身。随着生产工艺的大大改进,如今提炼出的砒霜很纯净,不再含有硫和硫化物等杂质,因此,银如果遇到砒霜也不会有任何反应,银针验毒的方法也就失去了应用价值。

欧洲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化工业生产出各种各样的新的化学物质,对于人类和哺乳动物的毒性水平也各异,其中相当部分的毒性水平在砒霜之上。在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环境里,大量有毒物质几乎唾手可得,有毒物质不计其数,比如敌敌畏、毒鼠强、氰化物等都无法用银来检出。相反,富含硫元素的新鲜鸡蛋,在遇到银质餐具时能令其变黑,所以银制品所能检验的“毒”是非常有限的。其实,一般人根本不必担心吃的东西中会有砒霜等毒药,而银质餐具对我们平时担心的农药残留、非法添加的化学物质等“毒物”却无能为力。一些商家宣称银质餐具能检测食物是不是有毒,甚至能辨别各种自然或化学污染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那么银是否能杀菌消毒呢?沈建华介绍,准确地说,真正具有杀菌作用的是银离子,它的杀菌能力非常强,又对人畜几乎不造成伤害,因而“银离子杀菌”技术被日益广泛应用。但是,银筷子、银碗等银制品中的银主要是以单质银即金属的形式存在,在水中几乎是不溶解的(在25℃时,金属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5×10-5mol),所以银质餐具的杀菌效果极其有限。人类为消毒目的用银离子可以选用银盐的水溶液,因为许多银盐是水溶性的。

至于一些商家为了自身商业目的,着意宣传银质餐具具有排毒养颜、活化细胞、加速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等保健功能,这些商家没有一个曾经提供过相应的科学证据。据了解,目前尚没有经过科学界充分评估、为国际科学界广泛认同、接受的有关银质餐具具有上述种种神奇功能的实验数据。

银的化学性质篇2

【关键词】金银花;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品质研究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323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93-03

金银花为忍冬科Caprifoliaceae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 DC.或毛花柱忍冬Lonicera dasystyla Rehd.的干躁花蕾或带初开的花[1],为常用中药。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夏初当花蕾含苞未放时采摘,晾晒或阴干,生用或炒用。性寒,味甘,入肺、胃、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外感风热或者温热病初起发热而微恶风寒者及疮、痈、疔肿,下痢脓血,热病泻痢,如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痢疾、疖疮痛肿、风热感冒等症,应用历史悠久。金银花的研究历史很长,也很成熟,随着现代化的不断进步,对金银花的研究更加深入,同时也有许多关于金银花新的实验研究报道,现将金银花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品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1.本草考证

早先认为金银花的最早出处为南北朝时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忍冬,味甘温,无毒,列为上品,主治寒热身肿”,或者有的认为《本草经集注》最早记载“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但根据最新考证,在陶弘景之前的100余年,《肘后备急方》中就已经出现“忍冬”之名了。因此,《肘后备急方》可能是在《名医别录》或《本草经集注》之前“忍冬”的最早出处。而金银花这一名词,首次载于宋代苏城、沈括的《苏沈内翰良方》,在本书中首次提出了“金银花”一名及其解释,“……四月开花,极芬,香闻数步,初开白色,数日则变黄,每黄白相间,故名金银花”。而“忍冬”与“金银花”、“忍冬藤”与“金银花”,概念混乱,所以自古至今仍是含义不、用法混乱的名词,在宋代或宋代以前多用忍冬的藤、叶入药。《名医别录》中记载:“忍冬,十二月采,阴干”。忍冬花期在4-6月(秋季亦常开花),故可推知所用部分为带叶的藤。宋代《太平圣惠方》云“热血毒痢,忍冬藤浓煎饮”。到了明代以后,对花的应用越来越多,并逐渐发展至茎、叶、花并用。明《滇南本草》载:“金银花味苦,性寒。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无名肿毒、丹瘤、瘰。藤,能宽中下气、消痰、祛风热、清咽喉热痛”。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为要药……,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明代以后,对于温病学的认识及对金银花功效掌握的更加全面,尤其强调用花,忍冬藤的应用便越来越少。

现在我们所说的忍冬是原植物名,是忍冬科植物中的一种,即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与古代本草学中的“忍冬”有着不同的含义,后者包括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毛花柱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在历史不同时期金银花的药用部位是不同的,宋代以前只用茎叶,明代则以茎、叶、花共同入药,以后以花入药为主,其茎叶成为同一种植物中的另一种药物,即忍冬藤。2000版《中国药典》第1部对“忍冬藤”和“金银花”做出了明确规定,二者分别归属不同的中药,金银花的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oniara Hypoglauca Mip.、山银花(Lonicera confuceDC.)或毛花柱忍冬Lonicera 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而忍冬藤是指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植物的干燥茎枝,多栽培,在实际应用中应加以区别,对症下药。但是金银花生药材商品的植物来源却十分复杂,民间用药更是来源广泛,在民间作金银花药用的有26种,2个亚种、4个变种。《中国植物志》中记载忍冬科植物在我国有98种之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省区,其中以西南部忍冬的种类最多,忍冬属植物的花蕾作为金银花生药材商品的约有18种。河南、山东不但是金银花的道地产地,而且产量也很大。根据对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158个市、县202个金银花样品的研究,共鉴定出其原植物分属于忍冬属14个种、1个亚种和2个变种,其中忍冬分布最广,产量最高,如此广泛分布的物种资源分布使金银花商品药材具有廉价性,从而为我们对它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来源保障。

2.金银花的化学成分

金银花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现已鉴别出的就有60多种。其中最重要且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为挥发油,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气质联用已分离出数十种挥发油,包括芳樟醇、棕榈酸、双花醇、十八碳二烯酸乙酯、二十四碳酸甲酯、二氢香苇醇、棕榈酸乙酯、1,1-联二环己烷等,其中在新鲜的花中以芳樟醇为主,含量高达14%以上,其余是低沸点的不饱和萜烯类;干燥花蕾则以棕榈酸为主,含量达26%以上,芳樟醇的含量却不到0.4%,原因为鲜花干燥加工过程损失所致。金银花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如木犀草素、槲皮素、忍冬苷、葡萄糖苷、全丝桃苷、乳糖苷等。有机酸类和三萜皂苷类也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有机酸类包括绿原酸、异绿原酸和咖啡酸等,三萜皂苷类包括续断皂苷乙、灰毡毛忍冬皂苷甲和、木通皂苷D等结构复杂的三萜皂苷类成分。由此可见,金银花的药用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化学成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金银花更多的用途提供基础。

2.1挥发油成分:挥发油是金银花最重要的化学成分之一,另外忍冬藤中也含有挥发油类成分。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因其来源、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比如金银花中鲜花和干花的挥发油成分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同产地的金银花鲜花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基本相似,多为低沸点的不饱和萜烯类成分,且芳樟醇的含量较高,一般可占挥发油的26%以上,芳香醇只占0.39%以上[2],甚至河南产金银花含量可高达45.5%;而干花则以棕榈酸为主。不同产地不同来源的金银花鲜花挥发油中所含化学成分的不同表现不明显,只是不同成分所占比例不同。河南产的干花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7个化学成分,多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为香树烯、芳樟醉和香叶醇。在山东产金银花干品挥发油中鉴定出65个成分,主要成分仍是棕榈酸,其它成分则多为醛、酮、醇、酸、酯类和烷烃类等。

李会军等[3]对忍冬不同药用部位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从金银花、忍冬藤中共分离鉴定出了36种不同的成分,其中二者共有成分18种,各占挥发油总量的85.23%和83.42%,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油成分均为棕榈酸和亚油酸,由此可见金银花、忍冬藤中挥发油的成分具高度的相似性。侯冬岩等[4]人报道了用蒸馏萃取法提取金银花中挥发油成分,然后用气质联用法从金银花挥发油中分离并确定出50种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有机酸类,占挥发油总量的59.76%。

2.2有机酸类成分:棕榈酸、绿原酸、异绿原酸、咖啡酸等均为金银花中的有机酸类成分[5]。有学者从金银花氯仿萃取物中可分离得到棕桐酸和肉豆蔻酸。还有人从吊子银花乙酸乙醋萃取物中分离得到绿原酸。从金银花水溶性部分中经乙酞化得到绿原酸四乙酞化物。

有机酸类化合物中的异绿原酸为一混合物,已发现其存在7种异构体,分别为4,5-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4-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5-二咖啡酸酰奎尼酸、1,3-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阿魏酰奎尼酸、4-阿魏酰奎尼酸、5-阿魏酰奎尼酸。

2.3黄酮类成分:金银花中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高玉敏等1995年首次从金银花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出四种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为木犀草素-7-O-α-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金丝桃苷。黄雄、李松林采用HPLC法测定了不同种金银花中的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芦丁、木犀草素、金丝桃苷、7-O-β-D-半乳糖苷、苜蓿苷、槲皮素、忍冬苷、金圣草素-7-O-新陈皮糖苷、苜蓿苷-7-O-新陈皮糖苷。黄丽英等从金银花氯仿萃取物中又分得corymbosin和5-羟基-3′,4′,7-三甲基黄酮。

2.4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在1990年和1994年Chen从金银花中分别分离出1个含有6个糖基的三萜皂苷和2个新的双咖啡酰基奎尼酸酯化合物;1993年茅青等也从金银花中分离出3个三萜皂苷,分别为灰毡毛忍冬皂苷甲、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娄红祥等人也从金银花中分离得到3个三萜皂苷类成分。贾宪生等从吊子银花中分得4个三萜皂苷类成分,其中3个与灰毡毛忍冬中所含皂苷相同,另一个为木通皂苷D。

2.5无机元素:金银花中还含微量元素,如Fe、Mn、Cu、Zn、Ti、Sr、Mo、Ba、Ni、Cr、Pb、V、Co、Li、Ca,共15种。

2.6其它:忍冬花蕾中还含有肌醇(inosit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等。

3.金银花的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证明金银花具有抑菌、抗病毒、解热、抗炎、利胆、保肝、降血脂、抗氧化、止血、免疫调节等作用。

3.1抑菌、抗病毒作用。中药金银花提取物对常见的致病菌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是一种作用很强的广谱抗菌药。金银花对多种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副伤寒杆菌、伤寒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对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亦有效。研究发现金银花中抗菌消炎的主要成分是绿原酸及异绿原酸,尤其对金葡菌的抑菌效果较好,浓度为800μg/mL金银花提取液可抑制9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50%的大肠杆菌。试管实验表明金银花的煎剂,对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金银花的水煎剂(1∶20)在人胚肾原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上,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金银花水提液对变形链球菌、牙龈炎杆菌、放射粘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及半放线嗜血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金银花在浓度6.25mg/mL时抑菌率高达87.5%。金银花提取液对不同浓度血清型变形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T)在25mg/mL以下的占95.8%。腹腔注射金银花注射液7.5g/kg,能使感染绿脓杆菌内毒素或绿脓杆菌的小鼠存活半数以上。静脉注射金银花蒸馏液6g/kg,对绿脓杆菌内毒素中毒的家兔有治疗作用,可减轻中毒症状和死亡数。

3.2解热、抗炎作用。金银花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金银花水煎液、口服液及注射液对角叉胶、三连菌苗致热有不同程度的退热作用,金银花也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腹腔注射金银花提取液0.25g/kg,能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脚肿。另有报道金银花注射液30-40g/kg能减轻蛋清性大鼠脚跖水肿程度。腹腔注射金银花提取液8g/kg,2次/天,连续6天,具有明显抑制大鼠巴豆油性肉芽囊的渗出和增生的作用。银花水煎液、口服液及注射液能明显提高下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巨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为临床将金银花作为清热解毒治疗感染性急病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力功能的推测提供了有力依据。金银花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尚不明确,从黄褐毛忍冬花中提得的黄褐毛忍冬总皂苷Ful具有显著抗炎活性,可以认为是金银花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

3.3利胆、保肝作用。金银花本身的利胆、保肝作用尚未见报道过,但其化学成分之一绿原酸有利胆作用,能增进大鼠胆汁分泌。黄褐毛忍冬三萜皂苷皮下注射200mg/kg,能对CCl4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能明显减轻肝损伤程度,也能对抗由对乙酰氨基酚及D-半乳糖胺所致肝中毒小鼠血清ALT的升高。黄褐毛忍冬总皂苷中α-常春藤皂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镉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亦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3.4降血脂作用。研究发现金银花能显著降低多种模型小鼠血清胆固醇(Tc)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保护胰腺B细胞功能及弱降低血糖作用。有研究表面金银花在体外可与胆固醇相结合,灌服金银花煎剂2.5g/kg可减少肠内Tc的吸收,降低血中Tc的水平。

3.5抗氧化。金银花水提物在体外对过氧化氢具有直接的清除作用,且呈线性量效关系。另外金银花对烫伤小鼠中性粒细胞释放H2O2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能使烫伤小鼠中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溶酶体酶的能力相应减少,说明其具有抗氧化反应的作用。

3.6其他。实验研究发现,金银花炭中鞣质的含量仅为生品的1/2,但其止血作用却明显优于生品,从而提示鞣质并非金银花炭止血作用的唯一物质基础。金银花还可通过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性细胞消散从而降低中性粒细胞体外分泌功能,调理淋巴细胞活性,显著增加白介素-Ⅱ的产生。

4.金银花的品质研究

以往对金银花品质的评价主要以外观指标为依据,“花蕾棒状,略弯曲,外表黄白色、绿白色,密被短绒毛。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基部有细小的花萼。花萼先端5裂,裂片有毛。子房无毛”。

现在以金银花有效成份含量的高低作为内在指标,特别是对绿原酸的分析较多。绿原酸的检测方法已报道的有容量法、TLC法、比色法、GC法、三波长分光光度法、导数光谱法、纸层析-比色法、薄层光密度法、纸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层析法、薄层扫描法、HPLC法等,较为常用的是TLC法和HPLC法。《中国药典》规定,金银花主要以绿原酸为对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绿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1.5%,2005年版《中国药典》在含量测定项中增加了指标成分木犀草素,结合绿原酸共同控制金银花药材的质量。

5.结语

由上可知,金银花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不论金银花单独使用或者制成各种复方制剂,都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已取得较好的疗效。金银花的药理作用多样,化学成分复杂,因此深入研究金银花的药理活性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与发达国家的药品质量标准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状,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研究、分析和制备方法,使我国中成药的质量标准符合发达国家的药品质量标准,同时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金银花品质评价体系,为金银花的质量安全可控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康定国,主编.中药鉴定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09-312.

[2]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00.

[3]李会军,张重义,李萍.忍冬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油成分分析[J].中药材,2002,27(4):195.

[4]侯冬岩,回瑞华,杨梅,等.抗病毒草药金银花的化学成分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5(4):46-48.

银的化学性质篇3

【关键词】银行转型 宏观经济 冲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愈发频繁,经济合作逐渐增多,使得银行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银行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金融行业中的重要机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银行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而成立的一种金融机构,主要经营项目是货币信贷等相关业务。银行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具有重要的作用。银行的种类也比较多,在时代的迁移中,银行的性质和业务将随着经济体系的变化而相应改变,以满足新时期下社会经济对银行发展提出的要求,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银行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所需要面对的文前提比较多,要加强对银行转型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以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性质和状况

(一)我国国有银行的性质及其银行体系

在我国国有银行发展过程中,未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其资本充足率并不符合要求,不够充足,下降的幅度比较大。从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方面来看,银行领域的专家学者,认为过低的资本充足率将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会导致其在日后的政策制定中出现冒进行为。就如日本的某银行由于资本较少,因而债权人必须独自承受冒险风险而带来的损失。我国学者将这种不具备充足资本的银行经营称之为是一种冒险经营,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其容易造成巨额呆坏账。根据对此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首先,我国人民在存款的时候缺乏理性的思考,并未对自己的资产进行科学的规划,不符合经济学的要求。其次,我国公众之所以对银行具有较强的信心是因为国家的隐形财政政策。

(二)我国国有银行的股权定价方式

在国有银行的改革过程中,其引入了投资者战略,而最受争议的问题则是国有银行的股权定价问题。国有银行在国外上市的股权价格说明了其在市场上的真实状况。在这种环境下,必须从国有银行的性质上来研究银行的上市发行价格,做出最佳的市场定价。我国银行信用体系在担保方面具有循环性。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政策创新和战略改革之后,我国银行在股权定价问题上有所突破,但是并未转变银行的传统机制,仍然需要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政策,利用宏观货币和汇率等政策来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转变过去落后的金融制度。

(三)我国国有银行的信贷周期

我国国有银行的信贷周期变化将会影响我国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使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难度比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则必须从银行的转型方面着手研究,以寻找出我国国有银行与其他银行的不同之处。

二、利用相关文献数据研究银行转型

(一)我国银行的借贷关系和经营风险

在过去许多经济学研究文献中,银行的借贷关系成为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问题,颇受经济学者的重视。最为著名的研究理论来自于Jaffee、Modigliani以及Stiglitz等学者的研究文献,其所阐述的是在银行信贷市场中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讨论银行信贷业务中存在的信用风险该如何承担。在分析我国银行的借贷关系和经营风险的时候,所做出的某些假定理论其实并不符合我国国有银行的转型背景。就我国现阶段的信贷市场状况来说,更重视的是道德风险状态。

(二)我国系统性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某一个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于整个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危机虽然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国外的许多银行相关文献中对整体银行危机的研究更多些,而且所研究的前提条件则是银行间的相互感染性,并未解释造成系统性银行风险的原因。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十分迅速,属于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极少发生全面的、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但即使如此,这并不代表我国系统性银行并不存在相应的危机。为此,在我国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应重点研究如何控制好我国银行的转型速度,使其能够面对宏观经济的冲击。

三、银行转型的宏观经济冲击和市场反应

(一)银行转型所带来的体制问题

银行转型对宏观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造成了体制性的紧缩。当国家对银行进行干预后,使得银行的信贷出现收缩现象。我国将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银行改革的先导,严格遵循监管准则,以确保我国银行的转型符合财务标准的要求,从而促进银行的有效改革。在银行转型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便是收缩信贷,其原因在于收缩信贷能够改善银行资本充足率低的现象,杜绝不良资产,以创新银行体制,提高我国整个银行业的质量。另外,我国国有银行的转型要遵循市场化原则,逐步实现一定程度的商业化,突破传统的银行体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我国银行的改革成本。我国银行在信贷问题上的变化幅度比较大,体现了我国宏观经济的薄弱性。

(二)存款人对银行转型所产生的反应

在我国银行的存贷关系中,存款人的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将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是我国金融机构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币的存款额越来越大,但受货币的影响,我国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可能遭遇挤兑的状况。

(三)银行转型所带来的市场反应

从市场反应的状况来说,在银行转型的过程中我国货币市场将会出现资金过剩,经历经济发展过热的时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是一种具备资金融出功能的机构,并且具有唯一性。在探讨货币市场状况的时候可以将其与信贷市场状况结合起来,以发现我国国有银行的负债资金主体通常是债券、拆借市场。

四、结束语

对于银行转型的宏观经济冲击研究,可以从我国银行的性质来探讨。虽然我国银行在国家干预之前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加强了信贷管理,力求完善银行的内部机制。我国国有银行仍然是资本充足率银行,不利于现阶段的社会融资发展,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未能实现银行的资源优化配置。我国近年来力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为响应国家这一战略的号召,银行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转型,避免资金资源的浪费,提高银行发展水平,约束资本价格,以转变银行的性质使其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稳定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小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比较制度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9.

[2]赵春艳.消费信贷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

[3]杨驰.利率市场化将如何冲击国内银行业[J].银行家,2013,(8).

银的化学性质篇4

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1 机械法

机械法,是指将废感光材料经过沸水浸泡软化后用机械的方法刮取银体让片子和银体分离开来,银体风干后,在1000℃-1200℃的温度下进行熔炼得到银锭,或是利用破碎、高速搅拌的摩擦把银层从胶片表面剥落[2]。优点是简单易行,收率高,没有二次污染,缺点是设备投入大,不适合大型生产,运行费用高,机械刮取的过程中会损坏部分胶片。

1.2 生物法

生物法,是指利用蛋白酶处理废感光材料破坏明胶从而使含银乳剂层与胶片分离开来的方法,分离下来的含银乳剂层再采用电解法或是金属置换法等方法回收银[3]。生物法的优点是能同时回收银和胶片,回收率高,不会照成二次污染,生产环境好,不需要防护措施;缺点是工艺条件苛刻,操作困难.在没有专门设备的条件下难以实施。成本高,反应速度慢,有时需要对排放液进行处理。

1.3 化学法

化学法,是采用酸、碱、盐等化学试剂将胶片上的含银乳剂层溶脱下来的方法。化学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较成熟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化学试剂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化学法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用强酸强碱浸脱含银乳剂层

优点是来源广泛,用料便宜,操作简单;缺点是具有强腐蚀性会腐蚀损坏胶片,硝酸会和银反应放出氧化氮等有毒气体,操作环境恶劣。

3Ag+4HNO3=3AgNO3+NO(g)=2H2O (稀硝酸)

Ag+2HNO3=AgNO3+NO2(g)+H2O (浓硝酸)

(2)用硝酸脲浸脱乳剂层

硝酸可以使明胶蛋白质分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尿素可以与硝酸结合成硝酸脲,减弱了硝酸的氧化性和腐蚀性,使含银乳剂层脱离胶片而不腐蚀片基,硝酸脲受热又分解。但要注意尿素与浓硝/:请记住我站域名/酸的配比,严格控制加入量。

(NH2)2CO+HNO3=(NH2)2CO.HNO3

(NH2)2CO.HNO3=(NH2)2CO+HNO3

(3)用Fe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S2O3浸脱乳剂层

原理是用氧化剂[Fe(EDTA)]把银氧化成银离子,然后用Na2S2O3作为配位剂使银呈配离子稳定地存在溶液中。这就要求氧化剂的电极电位不能太高,否则会将Na2S2O3氧化。而[Fe( EDTA)]可以氧化银而不会氧化Na2S2O3。优点是适当补充浸取液的主要成分[Fe(EDTA)]和Na2 S2O3可以多次利用,可回收片基,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缺点是Fe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EDTA)-N a2 S2O3浸取剂的成本较高。

[Fe(EDTA)]+Ag+2S2O32-=[Fe(EDTA)]2-+[Ag(S2O3)2]3-

(4)用FeCL3加Na2S2O3浸脱乳剂层

先在一个反应器里加入FeCl3使胶片上的单质Ag氧化为AgCl,再将胶片移出到另一个加有Na2S2O3的反应器反应转为可溶性的Na[Ag(S2O3)2]。这个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操作简单,可大规模生产,FeCl3可反复使用。缺点是将胶片从FeCl3反应器中取出时会将少部分FeCl3溶液带入Na2S2O3浸取液中氧化Na2S2O3。

Ag+FeCl3= AgCl(s)+FeCl2

AgCl(s)+2S2O32-= Ag(S2O3)3-+Cl-

二、银的回收步骤

银的回收是指利用湿法、火法或是电解等方法将银从浸脱出来的乳剂层里回收出来的过程。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回收方法。

2.1 水合肼还原回收银法

在浸取溶液中加入絮凝剂使卤化银沉淀下来,再加入氢氧化钠,加热分解明胶,最后将卤化银冷却到50℃-60℃,加60%的水合肼,将银回收[2]。还原反应如下:

4AgBr+NH2.NH2.2H2O+4NaOH一4Ag+4NaBr+N2+ 6H2O

将沉淀的银进行熔炼变成银锭。优点是反应步骤简单,操作方便;缺点是必须在浸取步骤将单质银转化为卤化银。

2.2 焙烧-硫脲浸出-铁置换工艺回收银

加入一定比例的碳酸钠在温度下进行焙烧6个-10个小时,使有机物和卤化银转化为氧化银和金属银。用硫酸调节PH值,用酸性的硫脲溶液浸出焙烧渣,同时加入铁片置换银,置换渣即是粗银粉,在温度70℃-80℃,用3mol/L-4mol/L硫酸洗涤浸泡粗银粉3小时-6小时,分离酸洗液,得到纯银。优点是工艺简单,操作简单,银纯度高,回收率高。缺点是加入铁置换要严格控制铁的加入量,否则会加重后续纯银提取的难度。

2AgX+4CS(NH2)2=2Ag[2CS(NH2)2]X2

2Ag[2CS(NH2)2)X2+Fe=2Ag+Fe[CS(NH2)2]2X2

2.3 用硼氢化钠从含银废液中回收银

先将乳剂层里的银单质氧化为银离子,然后将PH值调至8左右,在室温下加入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搅拌反应45~60分钟,银的回收率为96%(粉末状),纯度可达到99.9%[2]。其优点是反应操作简单,操作环境好,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缺点是还原剂的价格较为昂贵,162元/100g,必须先将单质银氧化成银离子。

8Ag-+BH4++3H20―8Ag+B(0H)3+7H-

2.4 电解法回收银

有效的电解法以二个电极插入溶液中,接通直流电,银便在阴极上镀出。阳极材料用碳(因碳能导电同时能抵抗腐蚀),阴极则用不锈钢。以电解法可直接获得金属银,但电解设备选择及电解条件控制对银回收品质及回收率影响甚大。优点是生产环境好,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纯度高,试剂成本低。缺点是需将沉淀银溶解成溶液,且要求溶液的含银浓度高,反应周期长。

三、结语

银的化学性质篇5

  投资银行在金融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投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需求前所未有的旺盛。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落后,参与世界市场的程度低,投行在中国的发展只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推进投行的成长,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成了现实的研究问题。在投行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决定http://因素,即投资银行家,那么,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家和投资银行成长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本文论述如下:

一、投资银行与投资银行成长的内涵

投资银行是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世界各国对投行的称谓不同,美国人为投资银行,日本人称为证券公司,法国人称为实业银行,我国香港称为吸储公司。不管怎样称呼,投资银行是证券公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产物。投资银行的出现,开辟了融资渠道,降低了发行费用,加强了证券信用,增强了投资信心、明确了投资方向、促进了金融资产的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增长。有利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和产业结构升级。①投资银行最早出现3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其发展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断,首先,18~19世纪的欧洲。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投行业务在欧洲得到延续和发展。这时的投行业务主要是提供担保和承兑服务,以抵押品为担保发放商业凭证。其次,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迅速成长阶段。在这近百年的迅速成长中,有两个标志性的阶段:第一,美国内战期间出现的大量政府债券和铁路债券。第二,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企业兼并与工业集中挖掘了投行的巨大潜力。第三,1933—1960年开始的金融管制下的投行阶段。开辟了规范调整、稳定发展的时代。第四,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投资银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出现,金融创新的发展,投行的业务有了巨大的发展。此时的业务品种包括:发行、承销、包销证券、承做经记人,自营商业务,提供咨询服务、充当咨询服务、套期保值、利率与货币互换等。第五,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美林证券的倒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转型,华尔街的神化彻底破裂。什么是投资银行成长的内涵?分析如下:成长一词源于生物学,英文为growth.可翻译为生长、发育、成长、增长等意思。在经济学中翻译为“增长”、“发展”等意思。如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发展经济等。在管理学中为“成长”的意思。如成长期、成长战略等。成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意味着增长加变化。关于投资银行的成长内涵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投资银行规模的增长,还包括投资银行整体素质的提高:像经济领域的扩展、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强化、组织结构与管理流程的创新等与量的扩张无关的素质结构的变化等。投资银行成长的内涵不仅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规模和财务状况等数量的增加,也包括知识结构的更新、业务的创新、研发能力的提高和财务状况的改变;同时,还是投资银行社会资本的提高和投资银行家素质的提高等质的变化。

二、投资银行成长的决定因素

根据投资银行成长的模型进行分析,可知在风险厌恶条件下,投入风险资产中的财富会随着国民财富的增加而增加。这意味着,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人们愿意把更多的财富投入到股票、债券等风险资产中去,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无疑人们的投资理财行为,需要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大量的专业化服务,从而促进投资银行业的发展。那么,投资银行成长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呢?

资本金与投资银行的成长。企业的发展需要资本金,投资银行的发展更需要资本金。投资银行是个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资本金数量越多,业务空间越大,成长越迅速。资本金越少,成长的速度、成长的规模就会受到限制。合理的资本金结构,既可以促进投行竞争性和成长性的提高,又能提高投行的效率行和发展的稳健性。关于投行资本金的规模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投行提出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投行要定期补充资本金。

业务创新与投行的成长。投行的业务创新包括金融产品、技术、管理、体制等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哪个时候像现在对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的需求旺盛,个人投资理财更是迫切。目前,国内的投行业务主要集中在证券承销、证券交易、资本管理,以及二级市场的经纪商和交易商方面,业务范围总体狭窄。面对国内的需求和外来的强大竞争,业务创新成了投行成长的基础和法宝。新业务预示着新的利润增长点,新业务预示着更强大的竞争力。

投资银行家与投资银行的成长。投行是个智慧密集型行业,投资银行成长的基础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投行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技术,而是人。投资银行家从整体上对投行的成长发生作用和影响。投资银行在控制风险、开拓新业务、促进技术进步、增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投资银行人才。像摩根斯坦利在世界各地仅研究分析员就有500多名,每年研究所花费的资金就高达3亿美元。

技术进步与投资银行成长。从投行发展史上看,技术进步对投资银行的成长具有戏剧性的影响,是投资银行成长中主要的推动因素。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不仅导致了投资银行由早期的汇兑和担保业务到证券承销业务的出现,而且提高了交易的速度,扩展了投资银行经营的地域范围;第二次技术革命不仅导致了投资银行企业兼并和重组业务的兴起,而且使投资银行在社会中的地位得以提高,使投资银行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爆发,诞生了风险投资、股票期权、证券、金融衍生工具等新的金融产品,使得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和业务范围发生了深刻变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互联网技术在投行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投资银行的业务架构、服务渠道和方式、产品创新、市场拓展、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等发生了颠覆性的发展和变革,使得投行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创新须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支持。

公司治理与投资银行成长。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投行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现实中,投行公司治理较复杂。一个有效的投行公司治理必须具备七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以清晰的产权界定为基础;二是投行所有者拥有选择和监督人的权威;三是投行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四是根据投行绩效动态确定经理层的收入水平;五是在清晰的制度框架下给予经理层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六是投行的所有权在多元化基础上适度集中;七是具备对投行经营状况变动的开放性和适应性。②

三、投资银行家与投资银行家素质的内涵

投资银行家是企业或政府执行金融计划的金融机构的代表人,是企业资本运营所需专业化服务的提供者。他最了解资本如何配置才能达到最大的利益。投资银行家为企业融资充当财务顾问,是企业兼并、收购与重组的专家,是“金融工程师”。③

转贴于 http://

  投资银行的主角是人。人的因素比技术和设备更为重要。优秀的人才是投行运作的前提,也是投行发展的条件。投资银行家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投资银行家的背景必须具备多样性

投资银行家必须具备http://广泛和丰厚的背景。这些背景在性别、学术、工作经历、兴趣等方面是多样化的。投资银行家必须具有创业精神。发展新客户、维持老客户、创造各种服务是投资银行家首先要做的事情,因此投资银行家必须性格坚毅,有魄力,有创业能力,思路开阔,有远见卓识。投资银行家还必须具备创造性。只有创新才有发展,这是每个投资银行家都知道的。因此,投资银行家必须牢记不断设计新产品、创造新的金融工具、更新并购和重组思路。投资银行家还必须有丰厚的知识背景和综合分析能力。一般的投行人员必须是大学毕业,成绩优秀,同时还要边工作边深造。这里的知识结构包括数学、财务、科技、法律、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只有丰厚的知识背景,投资银行家才能对业务进行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解析各种等式,编制程序,综合分析后作出正确决策。

(二)投资银行家还要有以下能力

高度的创造性和紧迫意识。一个成功的投资银行家必须有发自内心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渴望创新、具有创业精神,善于尝试新鲜事物,绝不因困难和压力而放弃新想法和新思路。同时,与时俱进,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投资银行家要把每一样工作都看成最重要的事情,不轻视任何工作。对工作高度的全身心投入、一心一意。

强烈的追求成功意识。投资银行家从不放弃任何机会,永远追求任何可能的收益,永不言放弃。

完整的人格魅力。投资银行家必须是可信赖的人。专业能力强,言出必行、自己允诺的事情一定要实现,心口如一,不会欺骗客户。投资银行家绝不谈论任何客户的不能谈论的话题,尊重客户,以礼相待。

较强的社交能力。投资银行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客户,因此应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善于察言观色,并进行巧妙的分析。销售能力要强,能成功推销新产品和新工具。

较强的管理能力。正确看待投资银行家的道德与公司内部的竞争,在公司内部建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在道德和竞争之间能实现平衡。

四、投资银行家素质与投资银行成长的内在逻辑关系

投资银行成长既包括规模、资产、人员、利润等数量方面的增长,还包括投资银行整体素质的提高。投资银行家的素质对投资银行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两者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呢?第一,从个体层面看:首先,投资银行家的智慧和能力,可以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赢得更多的效益。其次,投资银行家广泛的社会关系网可使投行获取宝贵资源和信息,把我机会,规避风险。再次,投资银行家的管理能力直接决定投行经营绩效的大小。最后,投资银行家的战略定位能力决定着投行成长的可持续性。第二,从组织层面看:首先,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发展的决定因素。投资银行家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直接决定了投行的竞争力的提高和经营管理的绩效。投资银行家经营的价值观、信仰、追求是投行高层次的文化精神,而它恰恰是投行凝聚全体员工的力量,是投行的核心竞争力。这一切都决定着投行的创新和发展。第三,从社会层面看:由于投资银行家具有资源配置的核心性功能,能使各种生产要素按照创新的要求重新配置,它直接决定了投行的效率和成长。总之,投资银行家在投行成长中的作用是他们作为“金融工程师”的能力和智慧,是他们与买主和卖主之间的深厚良好关系以及作为金融家的信用和声望。良好的投资银行家能使公司以最低的成本赢得最多的收益;使公司或个人从复杂的投资环境中排除一切危险因素,直接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良好的投资银行家可以利用投资银行与发行机构之间融洽的关系使客户找到最好的投资方案,实现客户的财务目标。良好的投资银行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创新性,带动投行的高效率和高发展。良好的投资银行家通过自己的社会信誉和声望,在全社会带动和弘扬创新精神的发展。④

五、中国投资银行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投资银行业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1978年以前,中国没有资本市场,当然更谈不上投资银行。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产生和证券流通市场的开放,产生了一批以证券公司为主要形式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也可经营证券业务。1997年以后,随着商业银行法的实施,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及管理的体制逐步形成,银行、保险、信托业务与证券业务脱钩,因此诞生一批金融集团附属的证券公司,如中信证券、光大证券等。随着金融创新浪潮和资本市场迅速崛起的推动,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在投行发展的过程中,投资银行家的培养和成长引起广泛的关注。那么,中国的投资银行家现状及存在问题是什么呢?

第一,首先,中国的投资银行家多为行政任命,是党组织委派到投行的人,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由市场选择并经市场考验的投资银行家。其次,中国的投资银行家不具备独立性和职业性。由于其行政官员的身份,投资银行家更多关注近期目标和行政目标如:短期利润率、政府政策等。而不是投行整体的发展和成长,不是投资银行整体素质的提高。再次,中国的投资银行家多以“仕途”的发展为存在目标,而不以投行经营业绩来作为价值取向目标。中国投资银行家只接受任命人和政府的监管,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即不接受投行内部的监管和约束。

第二,首先,中国的投资银行家创新精神不足。在投行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的投资银行家直接决定了投行的发展,而我国投资银行家普遍创新精神短缺,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主要业务仅局限于证券承销和经纪业务,而对新型投资业务,如基金发起、项目融资、财务顾问、战略咨询及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新型金融业务基本没有,这与投资银行家创新精神不足有很大关系。其次,中国的投资银行家经营管理能力普遍短缺。由于投行家多为行政任命,不具备职业性,而且更替任命很快,经营管理经验普遍不足,经营的可持续性缺乏。在中国,还有一种独特的现象,一旦投行家被政府任命,将具有无限的权利,这很容易滋生腐败。再次,中国的投资银行家普遍缺乏一种完善的人格魅力,缺乏领袖精神。投行家是一个高素质的团体,他们专业能力强、人格魅力完善,能在社会形成很强的影响力,以此来凝聚整个团体,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而中国的投资银行界就缺少这么一支队伍。

第三,高层次人才匮乏。众所周知,投资银行业是典型的智慧密集型产业,在投资银行里最宝贵的资产是具有高层次专业素质、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人才。缺乏优秀的投资银行业人才是困扰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国际投资银行巨头拥有高素质的投资银行家,他们思维敏捷富有挑战精神,有深厚的管理金融和财务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相比之下,我国投资银行从业人员不少,但专业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却很少,使我国投资银行综合竞争能力不高,无力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业务拓展能力低、服务质量差。面对巨大而迫切的市场需求,许多投资银行机构只能作壁上观,业务范围始终无法尽快拓展。⑤

六、中国投资银行家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

中国投资银行家现状存在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体制性的原因。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即把投行作为行政设置机构,接受行政监管,包括中央和地方双重管制机构。没有把投行作为一个独立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独立经营、自由发展。因此,投资银行家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以行政目标、短期目标、短期利益为基本,体制性的因素使其缺乏成长的条件。转贴于 http://

  第二,市场因素。中国的投资银行垄断性很强,国有投资银行获得国家在规模和制度及政策方面的三重保护。加之,目前投行的市场化程度低,参与国际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更低,必然是没有竞争、没有压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http://钟。创新精神严重不足,创新意识缺乏。同时,中国还缺乏针对投资银行家价值进行评估的价值体系。

第三,管理因素。中国的所有金融机构一般都是大一统的管理机制。即中央对地方监管,总部对分支机构监管。地方对中央负责,分支机构对总部负责。这种管理机制不具备监管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缺乏法律保障。投资银行家在经营的过程中,一方面只进行短期扩张,同时,尽可能迎合政府意图,努力维持行政级别。另一方面,尽量规避责任风险,不承担作为一个投资银行家应有的风险和责任。

第四,教育培训机制落后。国外对投行人员的要求很高,必须大学毕业且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不断进行培训和再教育。而我国目前的投行人员数量很大,但能力一般,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目前的教育和培训机制落后。表现在:首先,投行管理人才的培训严重脱离实际,只是拿来主义,照本宣课。其次,投行培训和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大多数教师没有从业经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素质。再次,教育培训设置课程不科学。一般只限于理论课程,没有案例分析、没有创新能力的培育,没有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

第五,选拔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目前的体制性因素制约,导致投行家的选拔不到位。缺乏市场竞争和官本位制的制约,导致政府只选择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具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投资银行家。由于激励不到位,导致管理者的效率低下,法人治理结构和人事管理的矛盾突出。⑥

七、培养高素质的投资银行家,促进投资银行成长的路径与对策

随着投资银行的对外开放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随着国内对投资银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投资银行在中国的成长存在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投资银行家队伍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也成为中国投资银行发展,进行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中国投资银行家的成长按照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最好呢?我们先关注目前投资银行家在中国的现状。前面已经分析过,中国现有市场的投资银行家是“行政化”了的投资银行家,这种方式对投行的发展有制约作用,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家。只有市场化了的投资银行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家,因此,培养市场化的投资银行家,即按照市场的现状和发展选择和评定投资银行家,这是投资银行家发展的第二阶段。最后一阶段是培育职业投行家。按照世界级银行家的素质,即专业化、市场化、职业化进行培育。只有按照这种模式循序渐进,才能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促进投资银行的成长。

在以上发展模式中,如何由“行政化”向“市场化”再到“职业化”。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第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为高素质投资银行家的生成提供思想保障。首先,要认识培养高素质投资银行家的重要性。只有社会各部门认识到重要性,才会转变观念,去“行政化”向“市场化”。其次,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投资银行家创新精神的培育。在这个过程中,兼容并蓄,吸收各种文化,不断实现投资银行家自身的改造和转化,投行家的创新不仅包括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还包括经营理念、战略模式、管理方法、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

第二,为高素质投资银行家的培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改变“官本位”,建立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其次,创造良好的市场法律环境,通过立法,保护投资银行家的创新行为。再次,创造稳定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第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投行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现实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投行的公司治理:一是界定清晰的产权;二是赋予投行所有者拥有选择和监督人的权威;三是投行家拥有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要相对应;四是根据投行绩效动态确定经理层的收入水平;五是在清晰的制度框架下给予经理层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六是投行的所有权在多元化基础上适度集中;七是具备对投行经营状况变动的开放性和适应性。

第四,建立和完善投资银行家的选拔、激励和淘汰机制。首先,完善选拔机制,让市场选择投行家。其次,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投行家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精神。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在收入分配上,实行投行家年薪制,再附加绩效工资。从产权界定上,通过送股给投资银行家一部分股权对投行家进行长期激励。从制度上,引入投行家责任保险制度。对由于创新活动中非主观因素导致的失败给予补偿。最后,引入淘汰机制,投行家要审时度势,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果通不过市场的检验,应优胜劣汰,这样有利于投行家创新精神的提高。

银的化学性质篇6

一、银行商誉的内涵

16世纪中后期,早期的商誉概念开始形成,在当时,理论界对此没有重视。随着企业经营活动日益频繁,在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组织管理及社会关系等方面渐趋完善和专业,商誉作为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无形竞争优势,使得学者们纷纷对其展开研究。学者们对商誉的研究各执一词,其中最令人信服和最具影响力的见解出自美国当代知名会计理论学家亨德里克森1965年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他提出广为人知的“三元理论”: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及总计价账户论,这为企业商誉价值的评估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方向。

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类型之一,在愈加频繁的股份收购、合并、资产出售或重组等资本运作中都需要对商誉及其价值构成要素进行界定。从不同的层面或角度理解银行商誉,给出的定义也不大相同,但归根结底银行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创造经济利益。所以,笔者认为,可将银行商誉解释为银行经营过程中未计入资产负债表的不可确指无形资产的资本化价值,表现为商业银行整体市场价值超过单项可确指资产价值之和的溢价。这在某些方面借鉴了“总计价账户论”对商誉实质的理解。

二、哲学视角下的银行商誉价值问题

(一)银行商誉价值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属性划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体是由物质元素组成的,是高级的物质形态。人的自然属性体现在通过饮食、呼吸等方式循环往复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以此来推动自身肌体的新陈代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个体人不能小群体地或孤独地生存和活动,必须主动频繁地与其他人发生联系和关系,才能抵御敌害和改造外部世界,谋取食物,生存下去。后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逐渐演变生成人的社会属性,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

用哲学的思维研究银行商誉价值分割问题,对商誉价值具体驱动要素的构成内容及其现实意义富于启迪。笔者认为,当今社会银行业高速发展,各类银行间的竞争趋势日益激烈,要想身处其中又立于不败之地,银行需要的不仅仅是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技术、网点等方面的资源,设计更畅通的管理架构,创新产品,增强自身实力,更应该注重与外部的联系,与多方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建立良性密切的关系,将银行的发展置于整个宏观的市场环境中考量。这种内外部维度的价值整合化和哲学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可将哲学上对人类属性的阐述类推到银行商誉价值分析上,发掘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二)商誉价值属性界定

综上所述,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可定义为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经营原则为指导,银行在人力资源、客户信息资源、组织文化等内部管理方面具备超越同行业中其他银行的优势,且该优势可转化成银行超额利润的能力。银行商誉的社会属性是处于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银行在经营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其他利益群体,且这种影响力能产生超额获利能力,表现为银行规模、市场地位、与外部关系及银行的社会声誉等竞争力。

三、商誉价值分割机制

(一)商誉价值分割的原则

要想对银行商誉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清晰明确的认知,需要对属性的具体内容指标化,分割银行商誉价值,构建合理有效的要素体系。驱动因素的细化分割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注重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及可比性等。具体而言,分割的具体要素要能够科学反映银行商誉及其特征,全面呈现银行商誉的各个要素和整体情况,要素的设计需考虑现实可能性且具有可比性,避免琐碎繁杂或过于粗略,以便于银行业间各银行商誉的比较。

(二)具体驱动要素分析

到目前为止,商誉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都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被所有人认可接受的观点,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不一一列举。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对银行商誉的认识,现将商誉价值分割到其具体驱动要素层面,以期凸显商誉的具体构成因素,培育银行的竞争优势,推动价值提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 自然属性层面下的具体要素

商誉价值的自然属性具体包括人力资源、客户信息资源及组织文化等,这些指标构成自然属性要素的第二层面。对该层面继续细分及解读如下。

(1)人力资源是企业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在现代化企业中作为知识技术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导致围绕人力资源这一块的竞争也逐渐展开。本文认为,银行商誉下的人力资源层面包括员工职业素养、薪酬福利情况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具体要素。其中,良好的员工职业素养符合现代银行服务理念,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和树立银行良好形象,从而影响银行商誉价值;银行薪酬福利情况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之一,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努力且高质量完成工作,创造超额收益;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可实现员工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协调统一,帮助树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最大化地发挥银行各方面资源的优势。

(2)客户信息资源是银行资源的重点,要想在当前不断开放和拓展的国内市场环境下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坚持了解和研究客户,全方位把握客户整体信息,维护和发展客户,更好地挖掘客户价值。文章研究发现,银行商誉下的客户信息资源层面包括零售客户信息和对公客户信息。银行主要的两种客户类型是零售客户与对公客户,零售及对公客户信息资源管理可实现准确识别通过战略选择下的客户群体对银行的价值,将优质和效用最大的资源分配给为银行创造价值最大的顾客群体中,从而达到商誉价值和客户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3)银行的组织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是银行保持良好竞争能力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银行发展必不可少的“软件”环境。研究发现,银行商誉下的组织文化层面涉及银行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及管理水平和经验三个方面。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可形成包括银行的核心价值观、组织氛围、工作作风、管理者作风等内容,有利于塑造银行核心竞争力。银行组织结构是银行战略思想与经营风格的体现,是确保银行能够有效管理的基础。良好的组织结构可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加强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管理水平和经验能指导和促进银行的各项工作,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确保商誉价值的稳定提升。

2. 社会属性层面下的具体要素

商誉价值的社会属性具体包括外部关系、市场因素和社会声誉等,这些指标构成社会属性要素的第二层面。对该层面继续细分及解读如下。

(1)研究发现,银行商誉下的外部关系层面可分为与政府关系、与客户关系及与其他银行关系。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所以银行与政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银行与客户良好的关系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吸引潜在新客户,长此以往有利于逐步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银行与其他同业之间的关系既存在激烈的竞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合作。银行需正确处理这两种关系,多良性合作,少恶性竞争,从而在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中不断成长与壮大。上述关系都可以让银行取得超额利润,提升商誉价值。

(2)银行商誉下的市场因素层面可分为规模与市场地位、产品的创新优势、为社会创造的价值。银行规模和市场地位是指银行已有的经营成果获得的市场认同度,表现为银行资产规模、网点布局和数量、市场份额等;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为银行资产找寻到更可靠和效率高的渠道,取得不错的经济收益与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动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银行在促进自身发展进步之时,也要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需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回馈与贡献社会。这些市场因素能推动银行高效健康发展,提高竞争软实力,为银行创造更大的商誉价值。

(3)银行是信用的中介和载体,它的基础作用是能够吸收社会公众存款,发放贷款,进行资金支付和结算。这除了自身实力的因素外,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具有优良的商誉和社会声誉。本文认为,银行商誉下的社会声誉层面包括审慎经营程度、相关部门监管力度、风险预警机制。审慎经营规则的内容有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等,可将资本、效益和风险综合平衡的经营理念落实到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促进银行资产质量安全、高效经营和健康发展的有机统一;相关部门对银行的监管一方面是保护存款人利益,降低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是鼓励银行提高服务质量、激发竞争活力的有效途径;风险预警机制的意义在于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银行能够及时有效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和化解可能的风险,从而巩固银行超额获利的能力。

四、小结

银的化学性质篇7

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指导思想、经营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方法、道德价值观念、企业历史积淀的传统行为准则和习惯意识,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在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优秀的银行企业文化可以对内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量,对外可以塑造完美的企业形象,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管理、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商业银行的文化架构

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物质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两个方面的内容。抓好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增强商业银行实力的必然要素,也是商业银行开拓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以塑造良好的物质形象为基础,以提高经营效益为目标。为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发展平台。

在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以有限的资金做到物质建设的整齐、朴实、统一性。按照总行统一规划的标识,进一步搞好营业网点建设,突出商业银行的特色服务。提高科技水平,搞好电子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做好广告宣传,为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突出经营业务重点,抓好业务经营管理,无论在哪个部门都要紧紧围绕业务经营这一核心工作。抓好存、贷款工作,尤其在贷款工作方面,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放谁收的原则保证清收责任目标的落实。

行为文化建设。它是企业文化的第二层,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人际关系活动、文化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作为商业银行的主体,其广大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着企业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因此,塑造员工的群体行为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目的之一。这主要包括:

1、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激励员工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2、通过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进而使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提高,使其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与时俱进。

3、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要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文化是无形资产,是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进而在共同的积极气氛下,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文化建设。企业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种制度,具体分为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一个成功的银行要靠企业精神凝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用适宜的严格的制度管理、约束员工,规范经营行为,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构建良好、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必然的。主要包括:员工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工作目标管理制度、等级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制度等等。把制度建设作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各项管理工程有章可循,使商业银行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保证其他文化组成部分的顺利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商业银行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商业银行精神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内容和文化理念。它主要包括企业理念、经营战略、经营目标、行为准则、企业道德、员工格言和企业价值观等等。

企业文化体系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企业价值观。员工从进入商业银行开始,就不断被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所熏陶、影响,在经过同化、内化等过程,逐渐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趋于一致,并最终将企业价值观融合为自己本身的价值观,使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企业价值观优良建设,有利于企业内部核心凝聚力的结成及员工归属感的形成。进而使员工的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绩效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构建是一项长期过程,需要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共同努力和奋斗。同样,它给企业带来的

效益也是长远而巨大的。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构建

核心文化的构建。核心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和经营发展战略。价值观主要由银行精神、银行经营宗旨、银行哲学、员工信条、职业道德等构成。银行精神是整个企业及其员工精神风貌的总体反映,是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银行哲学是银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职业道德是调整员工与银行、社会之间关系的非制度行为规范的总和;员工信条是倡导员工行为的标语或口号;经营宗旨是银行经营的最终追求。构建好核心文化,一是要深入挖掘商业银行多年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的经营宗旨、哲学、精神。二是要对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经营方针、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经营效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构建出具有导向、激励、规范、聚集、渗透五大功能的核心文化。

动态文化的构建。动态文化的性质类似于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性质。动态文化基本由内、外两大部分构成:一是银行内部系统,主要有内部机构的设置、员工培训及员工行为准则;二是银行对外系统,主要是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公共关系、市场营销、产品和品牌创新等。无论是内部还是对外系统的构建,都必须符合核心文化的构建原则。构建行业银行动态文化,应该根据现代商业银行的特色、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运作机制、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内部管理体系。构建涵盖业务规范、服务语言、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等手段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外显文化的构建。外显文化是指商业银行工作的环境、条件、设施、形象要素的总和。它是银行核心文化的物质外壳,是有形的直观的。通过这些物质文化的形式,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银行形象、企业精神等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外显文化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工作所必需的物质环境,如营业网点、办公大楼等建筑物及其内部装潢、设备等;二是员工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文化、环境;三是银行形象的基本要素,如名称、标志、标准色等在建筑、存折、凭证等实体方面应用的程度。

银的化学性质篇8

关键词:通江银耳;产业;发展;SWOT模型

中图分类号:S646;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9-5120-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9.059

Abstract: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material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remella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ongjiang were analyzed by SWOT model. Th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xpanding money input, strengthening the brand 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leading enterpris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industrial policy-making of government,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emella industry in Tongjiang.

Key words: Tremella in Tongjiang;industry;development;SWOT model

银耳,也叫白木耳、雪耳、银耳子等,真菌类银耳科,味甘性平,能强精补肾滋阴、润肺生津止咳、清热润肠益胃、补气活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及嫩肤[1]。银耳在中国分布广泛,四川、贵州、福建、湖北、陕西、湖南、广西、广东、浙江、安徽、江西、青海、台湾等省的山林中都有生长[2]。

四川省通江县是银耳的发源地,其段木银耳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市场前景好。但目前国内福建、河南、重庆等地都在大力发展银耳产业,特别是福建古田,代料银耳产量很大,发展很好[3]。因此,通江银耳面临着其他银耳产区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区位条件、科技水平、产业化水平、产业发展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如何找准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定位,突破发展制约,充分发挥通江银耳的自身优势,体现通江银耳产业的竞争力,保持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亟需探寻通江银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基于SWOT模型对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制约因素、发展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通江银耳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1 通江银耳产业的比较优势

1.1 生态环境独特

通江县地处米仓山、大巴山中南麓,中低山区类型,属南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湿润季风气候,是中国南北气候带的分界线,地貌呈“三山夹两谷”之势,大小通江河汇聚而成的诺水贯穿全境,海拔介于306~2 089 m;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年均气温16.7 ℃,年日照时间1 299.2 h,年降雨量1 100 mm,无霜期280 d,是银耳生长繁衍得天独厚的理想环境[4]。通江县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生态条件优越。其远离大中城市,境内无大中型工矿企业,大气、土壤、水源无污染。2001年经四川省土壤肥料监测中心监测,通江县全部达到A级绿色食品生产环境标准,部分地方达到AA级绿色食品生产环境标准,是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理想环境。

1.2 生产原料独特

通江银耳自人工栽培以来一直以青杠林为正宗寄主,其主要分粗皮青杠(栓皮栎)和细皮青杠(麻栎)。由于通江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肥沃土质,通江境内的青杠树生命力旺盛,再生能力强,一般砍后所发新苗七八年又可长成直径10 cm左右的“边材厚心材少”优质耳棒资源,故有“坐七砍八”的耳林砍伐和培育制度。据调查,其他产地青杠由于地理气候条件不同,所产青杠质地坚硬,特别是高山栎要30~50年才能实现一个循环使用周期,树质“边材少心材厚”,不利于银耳菌(含香灰菌)的分解利用。通江拥有发展银耳产业所需的丰富的原料资源,有可利用耳林资源近10万hm2,可利用秸秆、木屑等代料资源45万t。通江县耳林资源遍布全县,分布在48个乡(镇)和8个国有林场。耳林分布状况如表1。

1.3 栽培方式独特

通江银耳人工栽培是先贤们根据野生银耳的生长环境与发育特点,总结出的段木银耳人工栽培方式,一直沿用至今。虽然其间栽培方式有一定创新,由最初的土墙耳堂向塑料薄膜遮阳网耳堂等方向转变,由传统的1 m长段木斜架式排堂向50 cm中段木覆瓦式排堂方式转变,但其基本生产方式没有大的变革,仍属于银耳的段木栽培方式。也正因为通江银耳人工栽培虽历经百年多的历史仍保持了传统的原生态段木栽培方式,才使得通江银耳的产品特质没有改变,也使通江银耳在众多银耳产品中得以独树一帜。

1.4 产品品质优异

由于独特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生产原料、独特的生产方式,通江银耳一直保持着产品品质特性,素以朵厚、胶质重、色泽纯、易炖化、营养丰富、功效神奇等品质著称于世,被誉为“耳中极品”、“菌中魁首”,一直是高端银耳产品的代表,既是美味佳补的营养品,又是效力神奇的名贵中药,被列入《中华药典》。通江银耳以其独到的质厚、肉嫩、易炖化和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而享誉海内外。与其他地区的银耳相比,通江银耳具有以下特征:①朵张大。鲜耳直径80~100 mm,大者可达180 mm。鲜耳大如芙蓉、牡丹,小似、鸡冠;干耳多鸡冠花状,少状。②肉头厚。鲜耳耳片一般厚度为1~2 mm,厚者可达3 mm。③胶质重。炖化后耳羹成糊状流质,黏稠度高,入口不腻。④色泽纯。鲜如银色,干略米黄,无黑斑麻点。⑤气味清香。鲜如苹果气,干似兰草香。⑥空松油润,故比重小。⑦耳基小,故比重小,且纯营养成分比例大。⑧膨胀率高。吸足水后,重量可增至16倍。⑨溶解快,易炖化、无硬块,便于人体吸收营养成分[1]。

2 通江银耳产业的制约因素

2.1 科技支撑不足

银耳生产,一靠良种,二靠良法。而目前在良种良法上,通江银耳生产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是银耳菌种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特别是菌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抗病虫性还亟需加强。其次是缺乏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目前的栽培大多采取粗放式经营,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缺乏现代化、标准化的科学栽培技术作支撑。银耳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当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劳动力素质降低的情况下,亟需研究和推广适宜的种植技术。目前担负银耳科研开发和推广任务的科研机构、科研条件严重不足,设备落后,经费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不高[5]。

2.2 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和运作

银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和市场化运作。龙头企业不仅仅是银耳产业的带动者,而且是银耳市场的蓄水池和调节器。目前通江县龙头企业数量较少,整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还较弱。

2.3 缺乏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银耳产业要大发展,必须要有大投入。目前银耳产业化发展资金较为匮乏,地方财政实力不足,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商业银行对银耳产业的支持积极性不高,农户缺乏大力发展银耳产业所需的投资。特别是在研发环节,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科研水平难以得到提升。同时,既有产业发展资金也未能得到有效整合,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2.4 深加工不足

目前,通江银耳商品化包装和加工大多处在产业低端,缺乏精深加工产品。既有的精深加工产品品种少、规模小、产业链短,难以充分挖掘产业价值。

2.5 品牌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通江银耳”品牌发展面临着“品牌大、效益小”的问题,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将品牌转化为效益。通江银耳区域品牌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品质、较高的美誉度,但在“通江银耳”品牌的规划、宣传、利用和保护上,缺乏详尽的规划和策略,缺少精细包装、精细策划、精细宣传。

3 通江银耳产业的发展机遇

3.1 政策支持有力

国家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秦巴山区发展,从支持西部地区巩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加快培育支柱特色产业发展、支持西部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将西部连片贫困区域开发列入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框架统筹考虑。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通江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食药用菌产业发展机制的意见》、《关于推进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等政策均为通江县银耳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同时,通江县先后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全省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县,四川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食用菌基地强县等,为通江县加快银耳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项目支持。

3.2 居民消费方式转变及食用菌产业发展潜力推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居民膳食结构向合理化、营养化的方向变迁,高端食品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接受了“一荤一素一菌”的健康膳食理念[6]。通江银耳丰富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使其在居民生活高消费阶段面临更旺盛的市场需求。同时,银耳产品出口连年增长,国际市场前景明朗。有关资料显示,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5 kg银耳,而中国仅0.5 kg。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将会不断增长,银耳市场前景一片光明。目前国内银耳总体产量有限,特别是高端段木银耳产量较小,因此整体面临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市场局面,未来产品价格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4 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的挑战

4.1 国内银耳市场竞争逐步加大

尽管通江是银耳的发祥之地,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古田为代表的代料银耳异军突起,直接冲击了以段木银耳为代表的通江银耳的传统地位。目前国内福建、河南、重庆等地都在大力发展银耳产业,对通江银耳产业未来发展会形成较大的压力。特别是福建古田,代料银耳产量很大,也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发展较好。传统上不种植银耳的重庆市黔江区,也开始大力发展代料银耳,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将黔江打造成为全国银耳种植和深加工基地、“中国银耳之都”。如何在与其他产区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保持“中国银耳之乡”的影响力,是通江银耳面临的一大挑战。

4.2 产业发展面临劳动力资源约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务工。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当前农业经营主体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推广没有对象,发展规模生产劳动力有限,严重影响银耳产业发展。

5 通江银耳产业的发展对策

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通江银耳产业特点和优势条件,确立银耳产业以段木银耳(通江银耳)为主的发展思路,以段木银耳(通江银耳)为发展核心,在段木银耳种植和通江银耳品牌打造上实现重点突破。政府要积极运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认准目标,重点突破。

5.1 加强科技创新

1)新品种选育。充分利用通江县丰富的野生银耳种质资源,加大优良新品种选育和试繁力度,实现通江银耳的品种升级,为通江优质银耳产业发展奠定品种基础。在选育方法上,采用常规育种与杂交育种、辐射育种、航天育种等先进育种方法相结合,着力从通江野生银耳中分离选育新品种,在保证通江银耳本质特征不丧失的前提下,挖掘段木银耳的单产潜力,为通江银耳品质提供基础保障。在选育方式上采用分级和联合选育方式,县内科研机构重点采用传统的常规选育方式,依托科研院所的先进仪器设备和高层次人才,重点开展银耳的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工作,有序推进银耳品种的选育工作,促进银耳品种更新换代。

2)栽培技术研发。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开展创新栽培配套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不同栽培基质分析和选择(包括树种树质研究、砍伐季节、砍伐方法等);菌龄、播期研究(趋利避害);种植密度研究;栽培模式研究(向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轻简、清洁化、标准化方向研究);栽培管理配套技术关键节点研究(场地、耳棚、温光水气等环境因子控制)等。

3)银耳产品加工技术研发。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于银耳产品精深加工,在银耳加工产品领域做深、做细、做精。依托银耳精深加工企业,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加大自主技术研发力度,着力开展银耳即食性产品、银耳多糖提取与深加工产品研究与转化应用,切实提高通江银耳的产品附加值。

5.2 确保资金投入

1)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出适商性强的项目作为招商载体,积极利用和拓展网络渠道,通过推行市场化运作的委托招商、招商以及网上招商等招商方式,精心包装“通江银耳”,推销“通江银耳”,狠抓招商项目的服务,以大招商促大发展,努力引进各类资本共同做大做强“通江银耳”产业。

2)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构建以政府财政投入导向、金融平台支撑、社会资本和农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银耳产业投资体系。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通江县银耳产业建设,并给予多方面优惠扶持[7]。充分发挥各类社会资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鼓励龙头企业开展银耳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银耳种植农户、银耳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力度;政府对银耳种植农户、银耳专业合作社发展银耳生产贷款进行贴息。

5.3 着力品牌建设

建立“通江银耳”区域品牌专职管理机构,制定有关管理区域品牌的法规,依法建设和提升区域品牌。加强“通江银耳”区域品牌的管理,防止品牌滥用;凡需要使用区域品牌,必须向“通江银耳”区域品牌管理机构申请,经过质量检测认证、产品合格者方可使用区域品牌;严厉打击无证经营、以假乱真、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协调合作,建立共同保护区域品牌的联动机制和网络体系;鼓励、扶持集群企业成立保护区域品牌的自律组织,以增强企业参与保护区域品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4 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通江银耳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大对银耳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和扶持,形成规模大、带动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银耳龙头企业集群。重点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突出银耳精深加工,鼓励和扶持企业引进先进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高附加值的银耳产品。鼓励企业与耳农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创新利益机制,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5.5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农业自然灾害监测信息制度,并建立相应的防控体系,防范自然风险。加强银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积极发挥专家大院的作用,开展对种植农户的技术培训,降低银耳产业的技术风险。加强合作社建设,延伸银耳产业链,加强银耳全产业链发展,强化管理,保障质量,提升品牌,降低银耳产业的市场风险。积极探索银耳产业政策性保险,由政府对银耳保险进行专项补助,保障银耳种植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建立银耳产业信贷担保基金,财政支持银耳产业信贷担保。探索信贷抵押方式创新,增强银耳产业主体的融资能力,降低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 曾星翔.通江银耳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2] 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银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3] 李晓霞.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4] 四川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 彭卫红,王 勇,黄忠乾,等.我国银耳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食用菌学报,2005,12(1):51-56.

[6] 向尊荣.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上一篇:耕地法律法规范文 下一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