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教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30 16:26:12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篇1

一、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要正确地理解概念,就必须引导学生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正确地掌握概念,切不可只进行文字说明,让学生死记硬背。

例如,“质点”这一概念的教学,我们一般强调的是只有质量,没有大小的概念,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拿生活中具体的物质来和“质点”做对比,单纯认为质点就是体积非常小,密度非常大的物体,这当然是极具片面性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讲清楚,“质点”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假定的一种思考方法,而不存在“大”和“小”之分。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相比较,地球和太阳的体积是非常大的,但是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相比较,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此时的太阳和地球就可以作为“质点”来考虑了。当然,地球和太阳绝对不是质量非常小,密度非常大的物体,从而使学生对于质点的认识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二、多角度阐述物理概念,可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物理概念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定义的,但教科书往往只从正面以单一方式叙述,教师倘若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片面性,缺乏立体感。如果教师在讲概念时,能够从正面、反面、侧面等方面多角度地去剖析、阐述,定可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加速度”这一概念时,学生对于加速度的理解各式各样,但能够全面理解的并不多,除按教科书的叙述外,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还可从这几方面进行阐述: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地物理量,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的思路的混淆;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进一步从量上给出了加速度的确切表达;其大小等于合外力与物体质量的比值,指出了力与加速度的紧密联系;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标志等等。

三、通过对比进行概念辨析

有些物理概念,既有表面上相似的一面,又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防止混淆的作用。

例如,对“分子间的作用力”的辨析,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是同时增大和减小的,并非在大于平衡位置时只有引力而无斥力,也不是在小于平衡位置时只有斥力而无引力。在教材中提到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弹簧的相似之处。这有助于学生对于力的总体表现的把握,但是对于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弹簧就不能全面的反映。只有通过既抓住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又能够清晰指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才能使学生对于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不是说到分子力,就立刻联想到弹簧一样。

四、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定义式和导出式

物理概念的定量描述是通过数学公式来实现的,我们常称之为定义式。

例如,电场强度用B=F/IL,电容用C=Q/U,电势用U=ε/q等等。但从这些定义式往往导出另一些公式来,例如,E=KQ/r,C=εs/d等,在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对这些定义式和导出式进行辨析,弄清它们的适用条件,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大有好处的。

五、通过解题训练强化物理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设计一组选择题或判断题,通过解题训练,加深强化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布朗运动”这一概念的教学,我们可以设计下列一组判断题供学生分析判断:①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②布朗运动是由于外界温度、气压、地震等因素造成的;③布朗运动反映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④固体颗粒越大,布朗运动就越显著。通过这道题,对于布朗运动概念的把握就能够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篇2

“频数和频率”这一单元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多,而且这些概念不太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混淆,如理解频数、频率、极差、组距、组数、样本容量等。 学习这个单元时,首先要明确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 如:1. 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会求频数;2. 了解极差的概念、会计算极差;3. 了解极差、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4. 会列频数分布表; 5. 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算频率; 6. 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7. 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只是看这个学习目标就已经足够让人混淆了,所以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记得更牢,学得更扎实。 要实现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用实践的方式辅助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导入新课的阶段,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们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导入要讲解的频数的概念,如以闯关的形式,先通过选拔赛,全班参与,速度最快者胜出,再闯关。 选拔题可以设为求数1,2,3的平均数和方差。 第1关题目:我们已学过哪些反映数据分布情况的特征数?第2关题目:平均数与方差分别反映数据的什么特征?第3关题目:A医院2012年6月,在该院出生的20名新生婴儿的体重如下(单位:kg)

4.7, 2.9, 3.2, 3.5, 3.6, 4.8, 4.3, 3.6, 3.8, 3.4,

3.4, 3.5, 2.8, 3.3, 4.0, 4.5, 3.6, 3.5, 3.7, 3.7.

已知这一组数的平均数为3.69, 方差为0.2749,请说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能说明医院新生婴儿体重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多,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少?你能说出体重在3.55~3.95 kg这一范围内的婴儿数是多少吗?用什么方法?通过这样的一个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地热身和知识回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上课的过程中,概念的讲解如果是用直接讲解的方法,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好的,并且容易觉得枯燥。 可以把概念和相关知识都融入到一个活动中,通过活动的过程来阐述和讲解概念,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对知识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活动可以设计为调查全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让同学们试着通过数据的整理对全班同学的视力状况进行统计。

当学生收集到了数据之后,要整理就必须把数据按一定的规则来进行分类,从而涉及一些组距、组数等概念。 教师可以给出数据整理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 找出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它们的差,在这里最大值为5.4,最小值为3.3. 教师概括出极差的概念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2. 确定组距。 教师给出组距的概念,确定组距时要预计组数是否符合其他要求;3. 确定组数。极差 ÷ 组距 = 组数,(若以0.3为组距)则组数为7组。 通过观察以上步骤整理出来的频数分布表,就可以很容易看出调查对象中大部分人的视力是多少。 教师在整理完数据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图表来回答问题,如哪个视力阶段的学生最多?根据同学们的视力情况,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教师再总结和巩固频数和频数分布表的有关知识和概念。 频数:我们称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数为频数。 频数分布表:反映数据分布的统计表叫做频数分布表,也称频数表。 并介绍频数分布表的第二种形式,将发生的事件按类别分组,这时频数就是各类事件发生的次数。 像这样通过把一些活动融入到课堂当中,学生不但学得开心,知识也掌握得更加牢固。

课后作业及巩固练习同样很重要,概念如果不加强理解就容易遗忘。 课后练习的布置,还是以实践活动为主体,如果教师直接在课本上或某本练习册上挑几道题让学生做,那么这跟平常的作业没什么分别的。因为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是非常实用的,所以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更能强化学习的效果。 因此,课后作业可以设计成一个合作活动,如研究本班学生身高的数据分布情况。 要求:1. 以抽样调查的方式了解我们班35名男生、女生的身高,获得数据。2. 女生将获得的14个数据分组,男生将获得的21个数据分组,并制作频数分布表。3. 根据频数分布表,就我们班男生、女生的身高情况作简单分析。并回答问题:你认为本班全体同学如果统一订购运动服装,应注意哪些问题?或者可以让学生调查某次考试的成绩,也可以调查学生的体重等。 活动主题可以自由选择,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效果。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篇3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63-0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工程数学课程,也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其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几乎遍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很多学生在初学这门课程时感到很多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学习效果欠佳。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对随机现象的理解及对概率的直觉,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及严密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1 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提高学习兴趣

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生学好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要惧怕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外,还必须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传授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

(1)教师的对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课程知识现实,与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比如在设计正态分布课程内容时,就可以跟学生介绍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学生综合素质应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另外有些医学现象,如同质群体的身高、体重、血红蛋白量,以及实验中的随机误差等,均呈现为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2)教师确立的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平庸死板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信息获取量大。掌握了一道题的常规解法,谁还有其他创新的解法?学习完了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还有没有二维或多维随机变量可研究?

(3)教师应关注学生听课时的精神状态,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有不耐烦情绪时,应调整教学的形式、授课的语速语调等,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课堂上来。 比如在组织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猜想、观察、示范、模拟、操作、自学、讨论、练习、分组竞赛等。

(4)教师自身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比如上课时精彩幽默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而漂亮的板书,大方的仪表,亲切的话语,真挚的鼓励,肯定的目光,独到的见解,游刃有余的解题技巧等,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要,那将会得到持久而巨大的效果。

2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升华的结果,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如何通过教学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1)应使学生对数学思维本身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思维被简单的定义为具有逻辑思维,把直觉、想象、顿悟等非逻辑思维也作为数学思维的组成部分。但是,这种观念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意识,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打破这种旧的观念,只有这样,数学教育才能不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赋予了“再造型思维”。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及证明数学定理时,凡是简捷的过程、巧妙的方法等都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

(2)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概念的教学,首先是知识概念的引入的必要性,创设思维情境及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此时,如果教师能结合有关数学史谈其必要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很好的效果。数学概念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是怎样想到的”问题,以及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如何建立和发展理论的问题。比如在给出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律后,又给出了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二者的区别何在,又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呢。其次,就是对概念的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理解概念是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对新知识的加工,也是旧的思维系统的应用,同时又是使新的思维系统建立和调整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在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的结构进行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归纳概括出几条基本性质、应用范围以及利用概念进行判断等。总之,要从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创设思维,又使他们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后还应指出,概念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还应阐明数学概念及其特性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在讲述n重伯努利试验A恰好出现 k 次的概率时,我们可以引入以下这个例题:姚明罚篮的命中率为80.9%,若姚明在某次比中获得4次罚球机会,假设每次投篮都互不影响,那么他投中3次的可能性有多大?在解决这个有意思的实际应用问题时更能把概念和公式牢记于心。

学生很难从应用抽象概念转换到具体的实际情景。因为这时既要涉及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更要求助于形象的非逻辑思维。概念的教学,从引入、理解、深化、应用等各个阶段都伴随着重要的创设思维活动过程,因而都能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3)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就是寻求、发现和作出证明的思维过程它几乎动用了思维系统中的各个成分,因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思维过程。数学公理、公式反映了数学对象的属性之间的关系;要想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要从感性认识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以调动学生学习定理、公式的积极性,让学生理解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并要设法使学生体会到寻求真理的兴趣和喜悦。例如在证明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时,就要用到期望、方差及特征函数的性质,在证明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了解了在许多随机现象中的随机变量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篇4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特点改革生物统计是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遗传变异现象的数量特征的科学。试验设计是科研工作未进行之前对整个试验研究课题的设计,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二者相辅相成。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作为畜牧兽医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奠定一定的基础。该门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内容广、概念多、公式多。教学过程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加之大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学生怕学,教师怕教。针对课程特点,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帮助。

一、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特点

1.章节内容关系紧密,连贯性强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的教学内容前后章节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如本科教材中,常用统计术语、资料的整理、资料的统计描述、常用概率分布属于描述性统计部分,是理论基础;而假设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回归与相关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内容,属于理论的应用部分;描述性统计与理论应用又为试验设计提供相应的原理和实验分析方法。如果学生对描述性统计部分尤其是常用概率分布内容理解不透的话,则后续章节中的假设检验部分将很难理解,进而导致学生越听越不懂,越听越没兴趣。

2.公式多,计算多,内容多,概念抽象,理解记忆难度大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以及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公式和计算等多而且难记,概念也抽象易混淆,导致学生兴趣不浓。如常用概率分布包括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t分布及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等,各种分布的特点不一,内容复杂难懂;基本统计量及三大显著性检验涉及大量的计算公式,多且难记;总体与样本、精确性与准确性、参数与统计量、自由度、秩次距等概念抽象易混淆,导致学生感到难懂、难记、难用。

3.以概率论和高等数学为基础,内容广,理论抽象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较好的概率论和高等数学为基础,涉及内容广泛。一些计算公式都是通过最小二乘法原理,运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知识推导出来;一些原理,如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可加性原理、小概率原理、无效假设原理等理论抽象难懂,需要在一定的概率论与数学基础上理解,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会灵活运用。

二、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的显著特点决定了它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教学模式传统,手段单一。该门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由于内容抽象,原理枯燥,计算繁琐,导致学生厌学,积极性不高。②教与学脱节,实践环节薄弱,该门课程公式多,概念多,理论抽象,在讲授过程中,虽然能结合一定的生产和科研实例,但仍显抽象,难理解,直接导致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懂,难记,不会灵活运用于生产实践。③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对试验设计、试验结果统计分析等科研过程没有直观的认识和接触,直接导致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不重要,学习也没用,萌生不爱学、不想学的思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科学,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为了培养更多的实用型和开拓创新型人才,只有认真分析课程的特点,针对教学现状,我们要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汤赵云,田朋萍,张霞.《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2):82-83.

[2]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养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3]章元明.生物统计学在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2.12(138):68-69.

[4]杜瑞卿,杨建伟.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6-28.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与实践;频数与频率

数据的整理这一知识点在数学的学习中一直都有,从小学到初中,几乎每个年级都会涉及有关数据整理的知识,从最简单的统计知识到各种统计图,再到数据统计中的更专业和深入的知识. 可见数据的整理是数学体系中的一块重点知识. 教师一定要明确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并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频数和频率这一单元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多,而且这些概念不太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混淆,如理解频数、频率、极差、组距、组数、样本容量等.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明确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 如:1. 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会求频数;2. 了解极差的概念、会计算极差;3. 了解极差、组距、组数之间的关系,会将数据分组;4. 会列频数分布表. 5. 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算频率. 6. 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7. 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只是看这个学习目标就已经足够让人混淆了,所以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才能记得更牢,学得更扎实. 要实现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用实践的方式辅助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导入新课的阶段,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活动来帮学生们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导入要讲解的频数的概念,如以闯关的形式,先通过选拔赛,全班参与,速度最快者胜出,再闯关. 选拔题可以设为求数1,2,3的平均数和方差. 第1关题目:我们已学过哪些反映数据分布情况的特征数?第2关题目:平均数与方差分别反映数据的什么特征?第3关题目:A医院2012年6月,在该院出生的20名新生婴儿的体重如下(单位:kg)

4.7, 2.9, 3.2, 3.5, 3.6, 4.8, 4.3, 3.6, 3.8, 3.4,

3.4, 3.5, 2.8, 3.3, 4.0, 4.5, 3.6, 3.5, 3.7, 3.7.

已知这一组数的平均数为3.69, 方差为0.2749,请说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能说明医院新生婴儿体重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多,在哪一个范围内人数最少?你能说出体重在3.55~3.95 kg这一范围内的婴儿数是多少吗?用什么方法?通过这样的一个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热身和知识回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上课的过程中,概念的讲解如果是用直接讲解的方法,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好的,并且容易觉得枯燥. 可以把概念和相关知识都融入到一个活动中,通过活动的过程来阐述和讲解概念,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对知识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活动可以设计为调查全班同学的视力情况,并让同学们试着通过数据的整理对全班同学的视力状况进行统计.

当学生收集到了数据之后,要整理就必须要数据按一定的规则来进行分类,从而涉及一些组距、组数等概念. 教师可以给出数据整理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 找出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它们的差,在这里最大值为5.4,最小值为3.3. 教师概括出极差的概念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 2. 确定组距. 教师给出组距的概念,确定组距时要预计组数是否符合其他要求;3. 确定组数. 极差 ÷ 组距 = 组数,(若以0.3为组距)则组数为7组. 通过观察以上步骤整理出来的频数分布表,就可以很容易看出调查对象中大部分人的视力是多少. 教师在数据整理完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图表来回答问题,如哪个视力阶段的学生最多?根据同学们的视力情况,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教师再总结和巩固频数和频数分布表的有关知识和概念. 频数:我们称数据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数为频数. 频数分布表:反映数据分布的统计表叫做频数分布表,也称频数表. 并介绍频数分布表的第2种形式,将发生的事件按类别分组,这时频数就是各类事件发生的次数. 像这样通过把一些活动融入到课堂当中,学生不但学得开心,知识也掌握得更加牢固.

课后作业及巩固练习同样很重要,概念如果不加强理解就容易遗忘. 课后练习的布置,还是以实践活动为主体,如果教师直接在课本上或某本练习册上挑几道题让学生做,那么这跟平常的作业是没什么分别的.因为这个单元所学习的知识是非常实用的,所以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更能加强学习的效果. 因此,课后作业可以设计成一个合作活动,如研究本班学生身高的数据分布情况. 要求:1. 以抽样调查的方式了解我们班35名男生、女生的身高,获得数据. 2. 女生将获得的14个数据分组,男生将获得的21个数据分组,并制作频数分布表. 3. 根据频数分布表,就我们班男生、女生的身高情况作简单分析. 并回答问题:你认为本班全体同学如果统一订购运动服,应注意哪些问题?或者可以让学生调查某次考试的成绩,也可以调查学生的体重等. 活动主题可以自由地选择,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效果.

正因为这个单元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它的优势,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实践活动. 改变学生一贯的“纸上谈兵”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要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管红星.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和反思[J].数学大世界,2012(9).

[2]叶成香.初中数学有效作业设计之我见[J].2012(29).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篇6

关键词:概率;统计;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02-01

国家根据学生不同身心发展阶段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相应的学习内容,其内容体系安排和脉络走向设置是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逐步建立概率和初步统计观念,而本科阶段学习更是要对新课标下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有全面认识。预习复习中小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唤起对已学的知识的回忆,有助于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中调整、认知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师范学生认识、研究新课标提前进入教师角色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统计的意识和方法要成为未来公民所必备,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有关统计与概率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1-3年级):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第二学段(4-6年级):学生将经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且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三学段(7-9年级、初中阶段):学生将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能够在现实情境中,根据需要收集、处理一些有用的信息,并且根据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

三个学段的知识衔接:小学内容体现分类、统计、可能性三大部分知识的学习,初中主要有数据库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数据分析、概率初步 。可见小学、初中“统计与概率”课程的学习是从一般性的例子型学习到理论型认识学习,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的指导思想是以小学的实例为主要教学基础,而在初中是进行理论拔高。如小学阶段计算基本平均值,了解一些可能性的事件,绘制条形统计图等内容架起了与初中概率统计内容之间的桥梁。小学课标要求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初中则要求在小学体验和初步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础上,主动地投入到数据统计的全过程中,并使用统计与概率的特有语言进行交流,进行简单推理。小学简单地从大量数据实验方面介绍了统计知识,为初中学习及建立统计思想打下基础。高中阶段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和知识,能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有关问题。初、高中衔接紧密的知识点有:科学计数法、各类统计图、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频率与概率等。高中要求对学习内容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初中阶段教学要“概念弱化”,对有关术语如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不要求严格表述。比较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可见不同阶段的概率统计内容在编排和学习认识上是采用逐步渗透、逐步提高,螺旋式、阶梯式上升的方式。

大学课程的抽象性与高中“统计与概率”直观性有不同,高中是由实例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科教学对古典概型的计算是一个难点计算要求高,这从本科教材章节后的练习题量上有表现。本科对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知识点是全面介绍标准正态分布和正态分布表并结合实例给予补充和加强。高中只是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及正态分布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正态分布只借助直方图等直观图认识正态曲线的特点及所表示的意义。

高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使用科学计算器等基本技能,本科注重概念、理论、思想、方法及计算能力的培养。大学阶段的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是重点内容,必须给出随机变量的严格定义,要对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有限可列值,无限可列值的情形作深入介绍,要对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定义和分布函数的概念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和方差概念及性质进行讨论。而高中是由实例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和方差的概念并会计算。

高中是由统计案例去体会统计的作用和基本思想,鼓励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引导掌握抽取样本的不同方法,通过样本数据计算相应的数字特征,培养对数据的直观感觉从而认识统计结果的随机性,概念则是通过实例进行描述性说明。高中要求了解几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大学对理论基础要求比较严格,公式要记忆、计算要练习,注重渗透数理统计思想使得统计有了随机的思想,统计数字有了概率的分析,提供了“从数据进行推断”的普遍适用且强有力的思想方式,这比高中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拓展。

另外,本科阶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始终贯穿数学建模思想,让本科学生体会并实践概率论是真正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一类学问,它要解决的并非是纯数学问题,而是要构思命题构建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2001,12.

[3] 范大茵,陈永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篇7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地理课堂;教学案例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现代地理教师的思想在不断地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在提升。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引入现代地理课堂,将对传统地理教学产生冲击,进而带来地理课堂教学的一次变革。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具备探讨和研究的过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一个知识点的提出,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同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对质疑解答中,使中学地理课堂具备研究性。

1.研究性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研究,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提出问题,随后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找出所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2.实践性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性主要是强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教学过程,无论是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还是知识的掌握都将得以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提升。

3.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的开放性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研究,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活力而又不失宽松环境的课堂,营造了一个可以群体交流的活动氛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步骤

在地理教学之前,学生脑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念,但是这些具备的概念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有一些概念是明显有问题的,这就需要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改变。探究式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学生获取新概念,改变错误的旧概念。

要使学生能够接受新概念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通过对高中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调查、了解、统计,逐渐整理出学生已经具备的概念,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帮助学生逐渐获取科学概念。

1.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积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一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概念的情况,例如,问卷调查、座谈或者概念图方式,为以后的探究式教学打下基础。

2.诱发概念矛盾

诱发概念矛盾是让学生对其原有认知结构和现实的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一定有原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基础,学生往往都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接受新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是会产生矛盾的,一旦产生矛盾,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适当时机引入科学概念,产生替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概念发展、概念更替的过程。当前一个概念无法解释现有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接纳新的概念,纠正以往的认识。

三、教学实例

以高中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为例进行研究。

1.教材分析:这一节中包含着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大类型。对两种农业类型的比较是这一节的重点。

2.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来说,因为城市学生很少对农业有所接触,对农时、农事、农业等概念非常模糊。一般学生出现的前概念包括:(1)过分强调区域概念,南稻北麦,很多学生认为北方就没有水稻。(2)农时不清。(3)很少接触农业。(4)地域不清,不清楚降水和气温对农业的影响。

3.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主要是因为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逐年升高,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生:小麦和水稻。

师:我们初中地理都学过,小麦和水稻的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什么原因?

生:秦岭―淮河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同时也是1月份0℃等温线。

师:因此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资料1:水稻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生长?

水稻习性介绍: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长,苗期生长要求10~12℃以上,开花授粉要求18~20℃以上的温度,同时,还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资料2: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从分布的地区而言,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地区往往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这里人口数量较大,对稻米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生:有利区位条件:(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2)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域分布来说首先处于地势平坦地区,需要良好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同时人口较为稠密,可以为季风水田农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资料3:南方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0年的南方水灾报道:从6月13日的强降雨至今,南方大部地区频繁遭受强降雨侵袭。当前正值秋收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南方早稻陆续齐穗灌浆,中稻开始分蘖,双季晚稻正在育秧,而近期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雨区集中在长江流域,这一地区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连续的强降雨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创。

师: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特点:(1)小农经营;(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接触,发现与以往学习地理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就可以获得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探究、思考、提问等方式来获取结果,在获取结果的同时也对以往的概念进行重新的整理,获得正确的信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走进课堂,改变学生惯有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必亚.把探究式教学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3).

分布式教学的概念篇8

实践结果证明,有意识、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基本概念教与学活动程序,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也克服了传统教学的许多弊端,因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排除学生学习基本概念的心理障碍,尽量让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应该是学生通过感性材料(实验、模型或形象比喻等)的感知(表面认识)而形成一定的表象,进而通过表象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实现对概念最本质的认识。

二、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知识或手段,培养学生澄清概念间相互关系与区别的基本技能

化学概念往往都是“成群结队”出现,而很少“孤燕单飞”,而众多概念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澄清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基本概念教与学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抓好这一环节,既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外延,又有利于澄清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教师要教给学生澄清概念实质及相互关系的技能和方法。

1.咬文嚼字,抓住实质

想要克服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习惯,教师就要指导和训练学生,使他们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语文知识来剖析概念,以达到准确地把握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之目的。在对概念实施重点字、词分析的同时,不可忽视对有关概念中的副词或数量词的分析。因为这些词与概念的严密性、灵活性都不无关系。如:电子云中“好像”就不能理解为“就是”,酸定义中“全部”就不能理解为“大多数”或“部分”。

2.引经据典,灵活运用

(1)欲澄清同一知识系列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表示知识范围的大小,可启发学生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对应的数学手段一集合或数轴加以表示。如: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化合物三概念的相互关系就可以用子集的定义表示成: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相互关系可用交集的定义表示成:化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溶液、胶体、悬浊液和乳浊液,这些顺序性和连续性的概念可用数轴表示其区别。

(2)对那些从定量角度反映概念内涵,而仍以文字形式给出的概念可让学生通过对概念认真分析,弄清各个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用代数式的形式把概念“翻译”出来。

(3)对那些概念中涉及有量的变化,且变量之间有函数y=f(x)的关系,就可指导学生将其函数图像的形式加以表示。这一手法在化学平衡内容中有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用数学手段(集合,数轴,代数式,函数图像等)处理化学概念,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概念和澄清概念相互关系的难度。同时对学生掌握和应用概念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概念的目的

对于概念的练习目的有三:一是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二是通过练习发现和澄清对概念的错误认识;三是通过练习深化概念,教学时要根据概念学习的需要及时进行适量、适度的练习。

事实证明,一道好的、典型的习题,不但能起到检验被试者是否准确记忆和理解概念的作用,还能提供从多方面深入认识概念的机会,甚至还能起到深化和发展概念的作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或筛选出来的质量较高、对应性较强的习题,经过练习之后,能大大提高学生认识概念的能力。

四、不失时机地、有序地指导学生进行概念的总结与归纳,实现对概念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教学实验证明,只要建立概念时演示的实验成功,现象明显,模型挂图利用的巧妙合理,形象的比喻科学恰当,大多数学生可以较快地接受。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

所谓概念的总结与归纳,说穿了,就是将零散的概念纳入到相应的概念群体中去;对众多的概念进行归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对那些易于混淆又有一定联系的概念实施对比,找出异同,以便应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单元复习和总复习),指导和训练学生用文字或图表形式进行概念的总结与归纳。

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学习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共识。努力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积极探索构建能适应素质教育形势的、真正能够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高效的教与学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自主创新学习”模式的提出,源于对现代教学论的思考。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思维,学生便能获得知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迁移能力。学习动机理论则认为,如果能让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通过自己的探究而获得知识,那么便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追求成功的一项重要活动。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探索式教学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的教学方法都主张:由教师起主导作用确定目标,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得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有师生互动的反馈评价,可以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自主创新学习”模式正是这样一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主创新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而言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和合作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通过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启发学生发现规律,达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旨在变课堂教学“解决当前已发生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发现、收集信息,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范文 下一篇:财务报价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