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系统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4-01-03 17:24:27

分布式系统基础理论

分布式系统基础理论篇1

关键词:分布式系统,综合化,动态化,前期仿真

 

0.引言

智能建筑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综合共享与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它实现的核心是系统集成,也就是说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综合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多快、好省和高效的目的。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和受人们对经济日益国际化趋势的认同,智能建筑必将呈现出新的态势,这种态势体现在进行系统集成的同时,考虑建筑物的异构性、分布性、动态性和碎片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应充分体现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和智能化,这是建筑智能化进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另外,任何工程对方案的考核是至关重要的,就智能大厦而言,对方案的考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对设计方案的前期仿真很有必要。

1.一体集成的分布化

智能大厦的系统一体化集成实质上是建立在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多种集成的基础上的一门高新技术。智能一体化集成化的本质是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传统的集成式网络管理系统难以适应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网络元素日益复杂的楼宇智能化要求,需要引入分布式管理方法。

分布式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分布于多个管理实体,以便有效、及时地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约束和控制,提高响应效率和扩展功能,更好地实现网络管理目标。一个实际的网络系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按照地域、功能子系统、网络等定义相对独立的管理域并选定其管理者;各管理域通过管理者的交互实现全局管理目标。管理者之间的交互有两种结构:层次的和全分布的。层次结构是通过上层管理者与下层管理者的交互来完成各管理域的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全分布式结构是一种对等结构,采用该方式的管理者之间能直接对等通信。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管理的分布化的过程就是将管理应用功能由集中式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转移到分布式计算平台的过程。分布式计算平台的目标是实现跨平台资源的透明互操作和协同计算。

当前支持分布式计算主要有两类环境:基于过程的分布式计算和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目前的主流是后一类。如基于CORBA(Common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和Java的计算,它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提供对象式的应用编程接口,主要是针对重用和异构环境下的操作问题,这对相对庞大和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是非常适用的,目前CORBA技术已引起业界的关注和重视[5]。CORBA是一个开放式跨平台的、语言独立的分布式标准,它引入的概念屏蔽了下层的网络传输,利用面向对象概念,实现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既大大简化了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又便于异构环境下的集成,具有更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的优点。目前遵从CORBA规范的产品主要有Inprise公司的VisiBroker,IONA公司的Orbix,Digital公司的ObjectBroker,IBM公司的Component Broker等,将基于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引入智能建筑是顺应技术潮流的,同时它应是甲乙类智能建筑的技术要求。

另外,分布式管理系统更容易实现大厦的智能化,不仅能实现管理的并行性和分布性,而且具有对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多目标、多因素、多阶段、多层次的协调,实现管理系统的整体协调和全局优化。

2.一体集成的综合化

网络是建筑物智能化的基础,系统一体化是以网络为支撑的,网络信息来源于不同实体,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深化,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数量、对象的种类、组织的异构性、物理分布、参与组织的单元的数量、服务综合的程度等,这时,由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网络管理扩展为基于分布化的网络综合管理是环境的必然要求。

环境是系统存在、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信息、能量或物质的交换。

综合管理是指确保系统的所有资源根据其目的而有效运营的所有手段,它是系统与环境相统一的产物。有关综合管理的平台也在不断涌现和改进,如基于事件(event)的驱动轮询方案,基于CORBA平台的方案。论文大全。

3.一体集成的动态性

事物的发展是m相对稳定的,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需要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智能建筑系统一体化集成的动态性是基于分布式的管理系统,也只有分布式的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动态化。

动态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故障的检测与动态重组恢复;其二是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分布式系统具有故障诊断软件包,采用互查技术来检测系统发生故障的部位,并进行处理,动态地分配或重组系统,使系统工作于可靠状态。分布式系统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可满足智能大厦分阶段建筑使用的要求,边组织,边开通,从而减少了一次性开通的难度和避免了一次性投资的方式。另外分布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都是模块化的,模块的连接嵌入比较方便,能够很好地配合日益扩大的系统需求,便于提高和完善系统的性能,保障了系统的动态先进性。系统的动态化要求使用动态的管理策略,由于Java和CORBA的迅速发展,动态管理技术也在日趋成熟。

4.前期仿真

智能大厦的建设除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即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建立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节省能源和降低成本,还要达到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减少投资。这就需要在工程实施前对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功能进行考核,以便查漏补缺和修正。论文大全。另外,因为智能大厦的网络集成不同于研究试验网,网络系统可靠性、开放性等要素对大厦的智能化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智能大厦的前期仿真就显得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由美国的Cleve和Moler博士在1980年前后创立的、正在蓬勃发展的Matlab为系统的动态仿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Matlab的家族成员之一的Simulink为系统的仿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综合其它软件的使用可以使该软件在智能建筑的CAD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软件也能为其它软件提供良好的接口,便于SynchroHome等智能化集成系统软件的调用。论文大全。该软件有两个明显的功能;连接与仿真。首先利用鼠标在模型窗口上画出所需的系统模型。然后利用软件提供的功能对系统直接进行仿真,在系统的任何节点上可以输出波形,从而更好地监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实时地对系统模型进行修改以达到预期目的。这种思想和方法适合于智能大厦一体化集成的仿真与分析,相信基于Simulink的仿真技术必将在智能建筑的CAD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5.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随着智能大厦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随着“数字城市”和“数字地球”研究的不断深入,智能大厦系统集成的主要趋势将是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和承和互相促进的;同时由于智能大厦的建设是一种投资行为,对其进行前期仿真是十分必要性。

 

分布式系统基础理论篇2

关键词:分布式计算模型;COM;CORBA;RMI;WEB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1932-02

分布式计算早已不是新生话题,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因为因特网的率先出现而备受重视和关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对于分布式计算模型的研究工作一直都在持续着,随着时代的变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布式计算的优势越加明显:经济效益高,性能发挥良好,容错能力超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计算机分布式模型渐渐成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无论是网格计算,云计算,还是物联网都严重依赖于分布式计算模型的特点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积极探析分布式计算模型的概况,深刻理解其工作原理,技术种类,模式特点,都将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使用分布式计算模型,以促进计算机网络事业的发展。

1 分布式计算的概况

1.1分布式计算的含义

分布式计算作为一种计算方式,其运作原理是:组成应用程序的不同组件和对象位于已连接到网络上的不同计算机上。也就是说基于分布式计算模型,我们可以得到的是一种基础性结构,无论在网络中的什么位置都可以实现对于对象函数的调用。上述过程中的对象相对于应用程序来说是显性的,能够在功能处理上提供相应的服务。

1.2分布式计算的特点

分布式计算具备自身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在:其一,信息传输延迟,也就是说在通信网络实现数据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难以预计的数据信息传输延迟现象,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因素;其二,全局存储器不共享,处理器以通讯传输网络为基础来开展数据通信操作;其三,不存在全局物理时钟;其四,异步运行时出现的故障现象增多,可能出现严重超时,重发,失效,阻塞,中断的情况,继而导致信息失真,丢失问题;也就是是分布式计算模型在复杂程度上要远远高于其他计算模型的计算。

1.3分布式计算的全局状态

对于分布式计算的全局状态来说,其主要可以归结为进程状态和通信状态两种。其中进程状态是以本地存储器的状态来实现描述的,也就是说受制于使用环境的情况;通道状态是以通道中信息传送来实现描述的,受制于通道中的信息情况。全局状态是分布式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分布式系统也需要一个集中的环境,如并发,互斥处理,在分布式系统中的死锁问题,在该问题的处理更为复杂的。

2 分布式计算模型的常用技术

2.1 OMG的 CORBA

众所周知,OMG 在1990 年提出了对象管理体系结构OMA,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象模型和参考模型两部分的分类,其中参考模型中首次提到了CORBA。从理论上来讲公共对象请求结构CORBA 可以归结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应用对象,第二部分,对象服务;第三部分,公共设施;第四部分,对象请求。其中的对象请求是整个OMA的核心,其不仅仅是CORBA的对象总线,还担负建立联系,开展通信,使对象在分布式环境中透明地收发请求和响应的任务。从本质上来讲,CORBA 体系结构以对象管理体系结构OMA 为基础的。

2.2基于Java的RMI

JAVA远程方法调用,其实是JSDK的一部分,其名称为JAVA RMI,其定位是能够使得支持分布式计算应用远程的远程方法能够调用和返回的API。对于RMI来说,远程对象实际上就是网络对象,处于此环境下的地理位置信息是显性的,可知的,不仅仅可以是同一个网址范围内,同时也可能实现互联网之间的调用。但是这种技术的使用大多都是以JAVA编程语言为基础的,无论是调用方法,还是被调用方法都是在此语言环境中来执行和实现的。RMI对于接口依赖性很大,主要以存根和框架的机制实现远程对象之间的通信。

2.3微软的COM

微软的COM主要界定的是组件和客户之间的作用方式,实现了组件与客户之间的零距离接触,不再需要过多的冗余的中介组件。在此基础上,实现组件模块的建立,并将其使用到计算机设备中去,其使用环境是Windows,所以COM对象可以持续被调用和使用。在此过程中,COM组件是以DLL和EXE文件形式来实现二进制执行代码的,功能性很强,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应变能力。另外,COM能够在隔离的状态下实现客户和组件的更新和升级,极大的简化了客户组件升级的步骤;再加上包容和聚合作用,使得COM组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2.4 WEB服务

所谓WEB服务,是一种web协议下的分布式软件服务,其主要以WEB服务为语言文件的说明方式,在统一描述中,发现和集成规范的作用下实现注册规模。其核心思想是:应用程序会在网络服务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其设计到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一,基本的通信格式;其二,服务描述;其三,服务的发现。其在描述语言上是一种XML的语法,开发人人员和工具以此为基础开展各种功能的实现;WEB服务体系结构是基于对象分析和设计慢慢演化来的,对于电子商务组件化发展有着最直观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于这四种常见的分布式计算模型来说,它们各自具有相应的优势,在计算机分布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它们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结合不同计算方式来配合选取和使用不同的技术,从而保证分布式计算模型的有效性。JAVA RMI与CORBA和COM都是远程过程调用技术,三者之间有类似的地方,也存在对应的关系,区别性也是很大的。RMI对于程序语言有着过多的要求,所以只能够适用于java环境语言中,安全性和兼容性较好,可以避免恶意程序的攻击;COM是微软的产品,其对于操作系统有着要求,可以被广泛的适用于微软操作平台中,需要在注册和之后才能够得以使用,严重依赖于COM;而CORBA需要特定的环境才可以使用,其多层次的异构问题,软件构建服用上有着很明显的优势;最后的WEB,主要优势在于其可以规避上述三者在互联网扩展,客户和服务之间耦合性上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其服务性质属于松散耦合性质的,可以以HTTP和SMTP以及XML的形式去实现标准协议的连接,从而使得人员能够以信息的异步技术来实现可靠系统的建立。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分布式计算模型被广泛的使用到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其在未来的专业发展将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以展现出更大的优势。无论是上述所讲的哪种技术,它们势必会受到特定的环境的影响所表现出它们的优势和劣势,但是在技术发展的时代,信息交流的时代,人机交互的时代,这样的技术随着我们的需求而不断发展和创新,未来的分布式计算模型将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志勇,任志刚.分布式计算模型的分析和比较[J].科技信息,2007(27).

[2] 段孝国.分布式计算技术介绍[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2).

[3] Ndumu D T,Collis J C,Nwana H.Towards Desktop Personal Travel Agents[J].BT Technology Journal,2008(3).

[4] Jorg Habetha,Jens Wiegert.Analytical and simu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luster-based multihop ad hoc networks[J]. 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2003.

分布式系统基础理论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专业;大数据;云计算;Hadoop

中图分类号:G642.0;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2-0-02

0 引 言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和累积,互联网大数据正在实时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乃至社会发展。2012年 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公布“大数据研发计划”,旨在提高和改进人们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收集、储存、保留、管理、分析和共享海量数据所需要的核心技术。2014年大数据高速发展,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纷纷建立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实验室等,提供大数据专业服务,一批大数据专业分析公司应运而生。我国的开放、共享和智能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同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大数据的发展与计算机网络密切相关,因此适时调整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可以更好的适应大数据发展要求。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计算机网络、大数据及云计算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素养高,具备云平台的管理能力和网络软件开发能力,能够从事网络工程设计实施、网络高级管理维护、网络开发、云平台组建及管理以及大数据存储、计算及分析等岗位的高级技能型人才[1]。

1 大数据与云计算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大数据[2,3]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主要具有4V特征[2],即数据体量巨大(Volume)、数据种类繁多(Variety)、流动速度快(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

从技术角度上看,大数据必然无法用单台计算机处理,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大数据分布式处理平台就是Hadoop,Hadoop是由Apache基金会所开发的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存储、分析和处理的云计算平台,已经在网络大数据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例如Yahoo使用4 000个节点的Hadoop集群来支持广告系统和Web搜索的研究;Facebook使用1 000个节点的集群运行Hadoop,存储日志数据,支持其上的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百度用Hadoop处理每周200 TB的数据,进行搜索日志分析和网页数据挖掘工作;淘宝的Hadoop系统用于存储并处理电子商务交易的相关数据。

2 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1 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类课程大多围绕计算机网络工程和计算机网络开发两条主线,主要课程包括网络基础、路由器及交换机配置与管理、Windows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以及动态网站开发相关技术等。这些课程内容传统,课程内容严重同质化,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和就业机会。

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计算机网络专业应紧跟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步伐,不断进行专业课程的创新性研究,重视实践类课程和教材的研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以期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

2.2 研究思路

计算机网络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课程体系比较成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教学。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2.2.1 有针对性的进一步优化传统的专业职业技能课程

传统的专业职业技能课程已经比较成熟,经过了实践的考验,也已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尽管如此,还要有针对性的进一步优化,使得课程体系的理实比达到更优,提升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

2.2.2 采用增加模式,补充完善课程体系

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研发新的职业技能课程,充实现有的课程体系。大数据和云计算紧密相联,因此要增加云计算和大数据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在研发课程的过程中,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和课时,着重开发实践教学案例和内容,明显区别于本科课程教学设置。

2.2.3 课程体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网络技术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基础。因此计算机网络传统课程也是新研发课程的基础。新研发课程既是传统课程的有效实践,又是对传统课程的有效扩展和提升。

2.3 具体内容

由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是基于网络的技术,因此,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先决条件。根据以上研究思路,具体方案主要包括强化现有课程体系,增加基础理论课程、完善知识体系,增加实践课程、锻炼岗位能力三个部分。

2.3.1 强化现有课程体系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强化现有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网络管理能力和一定的网络开发能力。现有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了相关能力。熟悉ISO/OSI互联网模型,并掌握常见的互联网协议如TCP/IP、ARP、OSPF、SSL、DNS、DHCP及HTTP等。能够配置管理Windows和Linux服务器,熟悉使用常见的网络命令,具备远程网络控制学习能力。掌握程序设计语言Java,具备Windows和Linux下的程序开发能力,包括编写shell程序。能够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具备组建局域网的能力。熟悉信息安全、系统安全及网络安全攻防技术。

2.3.2 增加基础理论课程,完善知识体系

针对人才需求,增加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理论课程,完善知识体系。虽然大数据、云计算等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实践技能,但基础理论仍非常重要,主要包括熟悉大数据的基础概念和常见技术架构;熟悉云计算原理和架构,并了解虚拟化技术如KVM;熟悉分布式系统和分布式计算原理;了解大数据、云计算的最新应用。

2.3.3 增加实践课程,锻炼岗位能力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课程比例应超过理论课程。增加大数据、云计算等实践课程,锻炼学生的岗位能力。主要包括主流云平台管理软件的使用,如华为FusionSphere、VMWARE等;分布式系统管理、分布式并行计算以及Map/Reduce编程;Hadoop集群、HBase分布式数据库的构建与管理;Hadoop、HBase等案例实践与应用。

通过以上方法,使得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掌握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原理,具备云平台的管理能力,并能基于Hadoop等云计算平台实现大数据程序,对大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2.4 Hadoop课程实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增加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大数据、云计算相关课程,最终采用Hadoop云计算平台相关技术实现大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通过理论教学,使得学生深入了解掌握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原理及Hadoop架构。通过实践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掌握Hadoop集群的配置与管理,并且能够基于Hadoop实现大数据程序设计,使得学生具备基本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因此Hadoop课程是核心课程。

2.4.1 Hadoop原理

Hadoop是把大数据集分发到计算集群中各个节点上共同处理以实现大数据的快速处理。用户无需了解分布式底层细节就可开发分布式程序,充分利用集群的威力进行高速运算和存储。Hadoop最核心的设计是HDFS文件系统和MapReduce编程模型。HDFS为海量数据提供存储,而MapReduce则为海量数据提供了计算。如图1所示,Hadoop运行的基本过程如下[4,5]:

(1)客户端可以将文件上传至HDFS文件系统,NameNode则会根据文件大小和Block大小配置将文件的物理属性分成若干个Block文件块,并分布式存储至DataNode数据节点,同时将块存储信息保存至NameNode节点,以方便文件进行资源管理。

(2)文件上传完成后,客户端提交具体Job任务至Hadoop集群,各DataNode节点根据任务要求可以读取相应的文件Split,并完成Map和Reduce计算任务,将结果作为输出文件传输至HDFS文件系统。

(3)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JobTracker、TaskTracker及ResourceManager监控任务的执行情况和资源消耗信息等。

2.4.2 Hadoop教学平台配置与部署

Hadoop教学平台需配置、部署一些部件。基于现有实验室的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网络服务器系统采用Linux Ubuntu,构建Hadoop集群网络。基于Cloudera Hadoop开源框架实现Hadoop教学平台。

2.4.3 Hadoop分布式文件存储及大数据处理实现

Hadoop分布式文件存储及大数据处理实现包括:HDFS文件系统的使用;HBase的使用;MapReducer程序实现;大数据案例分析与实现。

3 结 语

本文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在优化计算机网络专业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课程,并以Hadoop课程的具体教学实施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紧跟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步伐,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伟艇,夏栋梁.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云计算课程群知识体系构建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167-169.

[2]陶雪娇,胡晓峰,刘洋.大数据研究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13(S1):142-146.

[3]孟小峰,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1):146-169.

[4]王铮.基于Hadoop的分布式系统研究与应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4.

[5]陈吉荣,乐嘉锦.基于Hadoop生态系统的大数据解决方案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3,35(10):25-35.

[6]曾文英,吴积军,曾文权,等.基于云计算的IT课程体系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17):40-44.

[7]鲍爱华,陈卫卫,刘鹏,等.云计算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A02):42-45.

[8]方娟,刘建丽,梁毅.依托云计算平台的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14(17):36-39.

分布式系统基础理论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能力;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94-02

概率与数理统计是实际应用性很强的一门数学学科,它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投入产出分析、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然而,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其思维方式与以往数学课程不同、概念难以理解、习题比较难做、方法不宜掌握且涉及数学基础知识广等特点,许多学生难以掌握其内容与方法,面对实际问题时更是无所适从,尤其是财经类专业学生,高等数学的底子相对薄弱,且不同生源的学生数理基础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概率统计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如何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基础,培养其能力,并与其后续课程及专业应用结合,便成为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作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与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对概率统计课程的兴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内容到方法与以往的数学课程都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其基本概念的引入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插入一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发展史的内容或背景资料。如概率论的直观背景是充满机遇性的,其最初用到的数学工具也仅是排列组合,它提供了一个比较简单而非常典型(等可能性、有限性)的随机模型,即古典概型;在介绍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时可插入贝努里的《推测术》以及拉普拉斯将概率论应用于天文学的研究,既拓广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缓解了学生对于一个全新的概念与理论的恐惧,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适当地作一些小试验,以使概念形象化,如在引入条件概率前,首先计算著名的“生日问题”,从中可以看到:每四十人中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为 0.882,然后在各班学生中当场调查学生的生日,查找与前述结论不吻合的原因,引入条件概率的概念,有了前面的感性认识后学生就比较主动地去接受这个概念了。

在概率统计中,众多的概率模型让学生望而生威,学生常常记不住公式,更不会应用。而概率统计又是数学中与现实世界联系最紧密、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不少概念和模型都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开展,将概念和模型再回归到实际背景。例如:二项分布的直观背景为 n重贝努里试验,由此直观再利用概率与频率的关系,我们易知二项分布的最可能值及数学期望等,这样易于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其看到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和模型,引导学生领悟事物内部联系的直觉思维。同时在介绍各种分布模型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向学生展示本课程在工农业、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突出概率统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如将二项分布与新药的有效率、射击命中、机器故障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正态分布与学生考试成绩、产品寿命、测量误差等问题结合起来讲;将指数分布与元件寿命、放射性粒子等问题结合起来讲,使学生能在讨论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高兴趣,理解各数学模型,并初步了解利用概率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法。

2 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概率与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经济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看问题,从数量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变化规律,使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介绍分布函数的概念时,我们首先给出一组成年女子的身高数据,要学生找出规律,学生很快就由前面所学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知识得到分组资料,然后引导他们计算累积频率,描出图形,并及时抽象出分布函数的概念。紧接着仍以此为例,进一步分析:身高本是连续型随机变量,可是当我们把它们分组后,统计每组的频数和频率时却是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研究方法,如果在每一组中取一个代表值后,它其实就是离散型的,所以在研究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时,我们可以用离散化的方法,反过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以连续型分布为极限,服装的型号、鞋子的尺码等问题就成为我们理解“离散”和“连续”两个对立概念关系的范例,其中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内涵,而分布函数正是这种哲学统一的数学表现形式。尽管在这里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当学生理解了这些概念及其关系之后,随后的许多概念和内容都可以很轻松地掌握,而且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再学习的能力。

3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和竞争意识

讨论课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在课堂教学的平等讨论中进行的,它打破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相讨论与问答,甚至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自己讲述。如,在讲授区间估计方法时,就单双边估计问题我们安排了一次讨论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进行自由辩论。通过问答与辩驳,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及科研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经常性的交流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保险是最早运用概率论的学科之一,也是我们日常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在介绍二项分布时,例如一家保险公司有1000人参保,每人、每年12元保险费,一年内一人死亡的概率为0.006。死亡时,其家属可向保险公司领得1000元,问:①保险公司亏本的概率为多大?②保险公司一年利润不少于40000元、60000元、80000元的概率各为多少? 保险这一类型题目的引入,通过讨论课使学生对概率在经济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上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从事数学教学的情景在信息社会里应有所改变,计算机对数学教育的渗透与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它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而要想获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就必须进行大量重复试验,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从而大大增加了教学信息量,以提高学习效率,并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利用多媒体对随机试验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演示和模拟,如:全概率公式应用演示、正态分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数学期望的统计意义、二维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直观演示实验等,再现抽象理论的研究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达到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

5 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财经类专业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应深入改革外,在考试环节上也需要进行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数学基础课程概率与数理统计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甚远。在过去的概率与数理统计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培养跨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们对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互动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掌握程度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实践表明,运用教改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原本抽象、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概率统计的教学模式上,我们尽管做了一些探讨,但这仍是一个需要继续付出努力的研究课题,也希望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善林,张浙.统计发展史[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119-151.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肖柏荣.数学教学艺术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4]蔺云.哲学与文化视角下概率统计课的育人功能[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24-26.

分布式系统基础理论篇5

关键词:云计算;就业信息服务;Hadoop;SaaS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5.05.010

0 引言

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国内就业形势严峻。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家庭都从不同的角度高度关注就业工作,就业信息化服务的建设刻不容缓。

云计算技术具有高效、可靠、高可扩展性和易用性的特征,被很多领域广泛的使用。本文讨论的内容是如何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就业信息化服务中,从而高效率、高质量的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Hadoop是由Apache开源组织提供的分布式系统基础框架,能够有效的解决海量数据分布存储和分布计算,是云计算技术应用层面很好的解决方案。

1 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高校就业管理信息研究和应用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或者平台,但是这些系统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系统侧重毕业生和就业信息管理,或者只是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缺乏服务机制,无法实现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的联动。第二,系统资源利用率低,系统运行效率低、安全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差,给学生数据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第三,系统数据利用率低,多数集中在简单的查询,很难获得有益的知识,提供决策服务。第四,系统缺乏个性化定制,很难适应当前就业工作不断调整的需要。

2 构建基于云计算的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构建基于云计算的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一是,如何构建就业信息云服务平台,为政府、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等用户提供服务。二是,构建基于云存储的数据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系统高效可靠,并且具有高可扩展性。三是,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并行、高效、可靠的数据处理,最后将平台的数据服务提供给用户。

2.1 构建高校就业云服务平台

根据提供服务资源的类型,云服务被分为三个类别: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高校就业信息云服务平台采用SaaS模式,通过浏览器和移动终端将软件作为云服务提供给所需用户。用户无需购买软件和维护软件,用户根据业务需求购买相应的云服务,云服务提供商管理相关软件并实施软件的维护。这种方式大大降低用户在软件购买和维护上人力和物力的开支。高校就业信息云服务平台自底向上分别是“云数据层”、“数据服务层”、“业务服务层”、“云服务层”和“应用层”,每层之间采用松耦合,提供相互访问的接口,用户不必关注层内部逻辑,平台架构如图l所示。

(1)数据存储层

高校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主要包含学生数据、用人单位数据和高校相关数据,数据是作为平台的基础。为了提供便捷、高效、可靠的数据访问,数据存储层采用云存储技术实现,后面会详细论述。

(2)数据服务层

数据服务层建立专门进行云数据层访问的接口程序,用户通过webservice或者API进行加密数据的访问,数据的具体存储对用户是透明的,这也有效的提高数据安全性,并且为数据的扩展提供基础。

(3)业务管理层

业务服务层包括高校信息服务平台所有业务,具体包括应聘招聘、就业指导、毕业生困难帮扶、创业等服务内容,这些业务服务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和社会等不用的用户。由于就业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受到就业形势、政策等很多因素影响,从而导致就业工作业务和用户发生不断变化,所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业务服务层要具备高扩展性。基于以上的要求,我们构建了业务服务控制台,业务服务被设计为可插拔式,每项业务可以被挂载在控制台,或者从控制台被卸载,也可以设定业务接口、执行业务升级操作等服务。

(4)云服务层

云服务层将业务服务层的内容以应用接口的方式提供给应用层,提供的方式是为业务服务层建立API接口和webservice接口。应用层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调用业务接口,实现业务访问。

设定中文信息处理和语音识别接口,用户可以通过输入中文关键字或者语音调用业务,在应用层和业务层之间建立更加友好的数据传送,也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操作方式。

(5)应用层

应用层直接面向实际用户,实现就业信息云服务平台不同类型的用户图形界面,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用户既可以通过个人电脑上的浏览器访问获得云服务、也可以使用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或者微问云服务。

2.2 建立基于Hadoop的云数据存储

高校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支持,而且数据逐年增加。利用云存储技术主要解决快速、高效的处理海量数据,从而达到易扩展、低成本、易管理、高效和安全的设计原则。Hadoop软件框架的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提供了具备高扩展性、高容错性、高可靠性、高效等特点,并且可以部署在低廉的硬件上,从而降低成本。基于以上内容,高校就业服务平台的数据存储通过HDFS分布式存储技术实现云存储,Hadoop的具体部署如图2所示。

2.3 建立基于Hadoop的数据服务

数据服务是就业信息云服务平台重要的业务,用户需要了解学生年龄、民族等数据分布,需要了解就业数据分布,需要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分布,需要了解就业数据内部和外部存在的各种联系。数据服务从海量数据的计算中获得,利用云计算技术能够高效、低成本的解决计算问题,Hadoop为云计算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它提供了MapReduee模型,这个模型解决了传统并行计算在易编程性上的瓶颈,程序员可以更容易的开发分布式并行计算程序。MapReduce同HDFS一样采用一个主控节点和多个计算节点的架构,如图1所示。将大规模数据集分成多个小数据集,然后这些数据集分给多个map节点进行并行处理产生中间结果,最后在reduce阶段对这些结果汇总,得到最终结果。

3 总结

分布式系统基础理论篇6

关键词 概率 统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教学探索、改革,概率统计课程形成了一套符合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模式和标准,在大学的第二学期开设,微积分结束后,再开设概率统计,主要是建筑系各专业、商学院各专业、电信系各专业、电子系各专业等开设。实际上,概率统计一直是本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研究生入学资格必考的一门课程。我们现在开设的课程体系还主要是仿照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从知识性、数学理论的逻辑性开设,先讲古典概率,概率的基本概念,各种概率类型,然后讲随机变量,从一维随机变量推广到多维随机变量,几个重要的分布定理,接着,再讲统计学,统计学先讲简单随机样本,描述统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方程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已经沿用了几十年,但是随着计算机概率统计软件的不断出现,结合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应该改革本科概率统计的课程模式和体系,减少理论,增加应用,结合数学软件,使应用问题更符合生活,使繁杂的概率统计计算可以实现。

1概率论

第一章随机事件及概率,这一章是概率统计的基础,必须讲,但是现在中小学课本几乎有一半的内容,大学主要是从概率类型、概念公式体系教学,而中小学主要从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每年高考概率都是重点考试内容,这一部分的确是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内容,每时每刻我们都和运气打交道,即和随机问题打交道。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几年的教学经验,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是适合从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从数学体系教学:概念、公式、定理、推导、举例、练习,前面四个环节他们是很难接受的。还是从问题出发,通过排列、组合、数学分析、数学分类讨论解决问题,他们更能接受。用问题驱动进行教学,对条件概率、全概率、贝叶斯、二项式概率这些教学难点用问题驱动,重点学习转化方法,避免用繁杂的公式教学这样效果更好。同时建议教学中引入数学软件:excel或spss,因为许多有趣的概率案例需要大量的计算,比如,生日问题、抽奖问题、小概率事件问题,往往计算复杂,一般教学是直接给出结果,这样往往减少学生的兴趣。通过软件学生感到他们身边的很多问题可以用数学解决。

第二章随机变量,这一章是概率论的核心,也是教学难点,主要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极限、连续、导数、积分、多元微积分等必不可少。高中理科的学生学了少数内容,而文科学生就没有沾边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当然是很困难的,微积分的内容很多就没有开设。像我们这类学校,多元微积分就没有开设,而一元微积分的知识也达不到,所以凡是遇到理论的推导,学生学习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可以重点开设随机变量、期望、方差,介绍分布函数等,对多维随机变量只作了解。这部分数学软件应用更多,比如,遇到正态分布、指数分布、泊松分布等概率计算,以往都是查表,需要较多课时介绍转化和查表,像正态分布不需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直接查表。像计算数学期望、方差、分布函数、概率,不需复杂的积分运算,直接用软件计算。

第三章大数定理,中心极限定理,抽样分布,这是我们概率统计的桥梁部分,没有它,统计学的理论无法建立、证明。但是难度超出了高职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因此只能做介绍而已。

2统计学

传统的教学是先讲简单随机样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较多的课时,一般要30课时左右,而且学生不敢兴趣。实际上生活中,主要还是应用描述统计,而我们的课本几乎不讲,从这几年的数学建模竞赛试题来看,都有描述统计的试题,比如201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D 题,脑卒中发病环境因素分析及干预,学生们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为实际问题往往数据较多,我们的课堂教学案例往往把问题理想化,数据较少,计算简单,问题很特殊,实际问题一般需要结合软件解决,数学软件的学习是一个空点,当今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优秀的软件不断出现,目前较好的统计软件有:excel、matlab、spss 等,现在比较流行的是spss 软件,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图形菜单驱动界面的统计软件,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操作界面极为友好,输出结果美观漂亮。它将几乎所有的功能都以统一、规范的界面展现出来,使用Windows 的窗口方式展示各种管理和分析数据方法的功能,对话框展示出各种功能选择项。用户只要掌握一定的Windows 操作技能,粗通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使用该软件为特定的科研工作服务。SPSS 采用类似EXCEL表格的方式输入与管理数据,数据接口较为通用,能方便地从其他数据库中读入数据。其统计过程包括了常用的、较为成熟的统计过程,完全可以满足非统计专业人士的工作需要。输出结果十分美观,存储时则是专用的SPO 格式,可以转存为HTML 格式和文本格式。对于熟悉老版本编程运行方式的用户,SPSS还特别设计了语法生成窗口,用户只需在菜单中选好各个选项,然后按“粘贴”按钮就可以自动生成标准的SPSS 程序。

所以,统计学部分的教学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完全可以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增加最近几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案例,使统计部分的教学更有趣、更生动。

参考文献

分布式系统基础理论篇7

本文通过研究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概述,并且找出了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好的管理客户端功能以及系统关键技术,从而进一步促进网络管理系统的完善。

【关键词】分布式 网络应用 管理系y

【关键词】分布式 网络应用 管理系统

1 概述

1.1 研究的背景

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中的流量也日益复杂多变,这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宽带资源的发展。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用户也面临了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能够建立更好的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从而进一步的促进管理系统的完善与发展。同时,完善的管理可以更好的提高我国网络应用的可行性,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研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作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完善网络应用管理系统。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研究,进一步找出促进网络发展的管理系统,同时也是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因为国内的网络应用性能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晚,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劣势,这也会使得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的研究能够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的推动网络技术的更新与变革。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研究是对管理系统的进一步改善,同时对于提高我国网络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

2 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设计原理

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具有一定安全性,同时他还是一个测量和监控的平台。在进行管理系统设计时候,可以通过与网络应用的特征库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进行数据包的识别和分类,这样也可以更好的区分出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系统可以通过探测和跟踪动态来进行设计分配,这样直接采集网络中的各种信息来进行设计,从而使得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运行状况能够更加安全合理,这种设计原理通过利用一定的科技并且采用了一定的测量,从而使得原理更加具有可信性与可行性。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采用的是业界先进的分布式计算,可以很好的减少失误,并且能够使得应用管理器但数据存储和客户端等各项工作都能更加顺利。

3 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海量应用数据存储、分析技术

网络技术的离不开数据储存可数据分析,可是在现在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中,由于数据存储和分析技术不到位,这就无法突破传统网络分析系统,也无法根据历史数据存储来进行更新,这样一来就阻碍对大量数据的处理,一旦数据不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就会使得数据进行积累,从而造成数据存储空间出现病毒,同时也会使得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缺乏完善性和科学性。

3.2 缺乏弹性分布式网络理论框架

在进行分布式网络理论框架的构建中,由于条例过于死板缺乏弹性,这就无法通过合理地利用灵活性来完善分布式网络技术。就是因为现在的分布式网络理论框架过于死板,缺乏弹性,才会使得一些数据在处理的过程中无法进行及时的更新,这样一来就会由于数据过多而导致网络技术缺乏先进性,同时,这也降低了大型网络中大量网管数据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从而使得网络应用的整体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3.3 系统关键技术不足

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就是由于缺乏关键技术,才无法形成自身的竞争力。在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的发展中,大部分的技术都具有普遍性,这些技术都传统而老套,缺乏创新性,如此一来就不利于形成自身的竞争力,这也是导致我国网络技术一直都无法达到新的高度的重要原因。系统关键技术不足,不利于技术的更新,也不利于网络管理系统的完善。

3.4 缺乏专业的网络应用技术人员

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就需要很强的技术性人员,可是,很多的网络技术人员都缺乏专业性的培训,这也使得技术性不强以及创新度不够。在平时的发展研究中,网络技术人员不能够及时的根据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而作出准确的,这样就无法更好的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从而阻碍了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完善。同时,又因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一定的素质和责任心,所以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缺乏工作的热情,这就更加阻碍了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4 解决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研究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完善海量应用数据存储、分析技术

要想更好地促进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完善,就一定要加强对数据存储、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数据存储、分析技术是进行数据筛选的重要技术与前提,网络企业可以通过研发数据存储、分析技术更好地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能够保障数据的时效性,这也可以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机会。总之,完善海量应用数据存储、分析技术是管理系统发展的基础。

4.2 形成弹性分布式网络理论框架

当然,在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发展过程中,要根据数据的变更或者是其他突发状况对网络理论框架进行灵活的调解,抛弃传统的死板的网络理论框架,从而形成就弹性的行为模式,这样不仅体现了网络技术发展的科学性,同时还体现了技术发展的人性化。弹性的分布式网络理论框架可以更好的为网络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发展与进步。

4.3 完善系统关键技术

在管理系统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时展的潮流和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关键性技术,当然也要通过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核心,从而更好地促进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发展。完善系统关键技术有利于形成独特饿的竞争力,这样也可以更好的促进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5 总结

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具有非常高的技术性,同时也是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数据网络进行控制优化的过程。通过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完善,可以更进一步的帮助相关人员了解网络运行的状况,这样才能够根据运行状况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分布式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完善可以保障整个网络应用的服务质量,从而更好地带动网络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宗田.分布式计算环境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13):26-29.

[2]陈志刚.分布式系统中一种动态负载均衡策略、相关模型及算法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2,23(12):31434-1437.

[3]严芬.分布式多层应用系统及其安全控制的研究与应用[D].扬州:扬州大学,2002.

作者简介

殷子江(1973-),男,辽宁省沈阳市人。研究生学历。现为武警辽宁省总队网络管理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及网络应用。

作者单位

分布式系统基础理论篇8

当前,统计学的基本问题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激烈争论。这种争论从统计学理论引进我国开始,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一些统计学专家学者又提出把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等所有有关统计学方面的科目都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新的学科,是为 “大统计学”。从发展趋势来看,这种来势汹涌的“大统计学”概念好像是解决统计学基本问题的一剂良药。但从现有事实来看,“大统计学”并没有解决谁是真正的统计学的基本问题,它只是掩盖了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之间的激烈争论。

1.统计学的真正关系

数理统计学把抽象的数学关系看作是真正的统计学,它认为例如社会经济统计、天文统计、卫生统计等等只不过是本文由收集整理在基本数学关系上的具体运用。而社会经济统计学把社会经济统计看作是统计学,其大多数研究方法运用的是科学的搜集、分组等社会性工作,与理科思维的逻辑性和实验室式的取得统计资料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它包含各种非概率统计方法,如普查、全面调查方法、平衡表和经济账户方法以及经济指数等,这些都是数理统计学容纳不了的内容。笔者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些争论的焦点和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思维出发点不同。数理统计学强调的是逻辑性的理科思维和数量逻辑关系极强的推理推导。社会经济统计学强调社会实践性的经济学思维。一般说来,文科思维和逻辑性的理科思维是分别由左右两个不同的大脑控制的,而人一般是偏向于开发利用某一侧大脑。所以,擅长应用统计学的人偏重开发右脑,于是理论统计学方面不太擅长;而擅长理论统计学的人偏重开发左脑,在应用统计学方面不太擅长。这种数理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之间的关系可从数学与物理之间的关系窥见一斑。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数学家,一旦物理上有数学理论的需要,物理学家完全可以根据理性思维来研究出物理所需要的数学理论。例如高等数学上的通量、散度、密度等都是根据物理学中的电磁通量、物质密度等概念的需要而引入的。而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却不同。理论统计学采用的是逻辑性的理科思维,强调理论公式的逻辑缜密性,很少涉及理论模型的实际运用。

2.理论统计学的运用

应用统计学强调的是理论统计学中模型的熟练运用,对于其理论只是要求简单用同一思维模式,存在着理论应用共生领域。正是由于因这种同一思维模式产生的应用共生领域的缺乏,要打破统计学目前应用与理论的界限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由于这种领域的缺乏,统计学出现了不分高下的两大阵营。一方面数理统计学者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运用逻辑思维来研究理论,缺乏文科思维而不会研究或不适应研究应用统计学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应用统计学者强调应用的重要性,运用文科思维来研究理论的应用,缺乏逻辑性思维而不会研究应用统计学最初理论模型建立和推导。原美国统计学会会长伯克斯(g.e.p.box)说:“以往统计学者分布表现为一边是以研究理论为主的统计学者,另一边是以研究统计应用为主的统计学者,即呈现出结合部分偏低较薄弱的双峰分布。但理想的分布应是中央部分较高较宽厚的分布,即以统计理论与统计应用相结合为主的所构成的单峰分布。”

3.结束语

上一篇:三农问题的来源范文 下一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