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进出口贸易范文

时间:2023-09-19 09:11:54

建材进出口贸易

建材进出口贸易篇1

一、主要木材消费国应对非法采伐与相关贸易的行动

社会上广泛认为,木材消费国在引发并激化非法采伐与相关贸易问题上,需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们在进口木材和木材产品时,往往没有事先确认木材来源的合法性。基于对环境保护的承诺以及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一些木材消费国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试图确保将非法木材产品排查在本国市场之外。

(一)欧盟

根据国际刑警组织(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调查报告显示,全球35%的非法木材消费来自于欧盟。为打击非法采伐,欧盟委员会于2003年5月颁布了《森林执法、施政与贸易行动计划》(FLEGT),并与木材生产国在其框架下签署了“自愿伙伴关系协议(VPA)”。截止2013年2月,已敲定的成员国共六个,包括加纳(2008)、刚果共和国(2009)、喀麦隆(2010)、中非共和国(2010)、 印度尼西亚(2011)和利比里亚(2011)。其中,欧盟与印度尼西亚正式的签署仪式计划于2013年内举行,此后,协议内容才会在两国生效。利比里亚的VPA协议已经获得欧盟的批准,但其在利比里亚国内尚未获得批准,双方期待2013年内能实现双边互认。

为了进一步遏制非法采伐与相关贸易,欧盟还通过相关政策及法案,彻底向非法采伐的木材及其制品关闭欧盟市场的大门。2013年3月3日,《欧盟木材法案》在欧盟地区正式生效,该法案规定木材及其产品的进口商及贸易商要留存关于其供应商和客户的文件及证明,也就是要对进口木材来源进行“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 Investigation)。事实上,该法案早于2010年10月就被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采纳,但时至今日才真正生效,这主要是由于将要受到该法案约束的国家及私营部门需要时间落实相关规定。

继欧盟木材法案通过之后,众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表示响应。例如,为了遏制柚木、红木等珍贵木材的非法交易,2013年2月21日,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一项木材贸易保护法的修订案,从而将欧盟的相关规定纳入本国法律。该法律既适用于木材的进口贸易也适用于国内的木材贸易以及实木地板和白纸等许多木材加工产品。

(二)美国

美国是世界经济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贸易和消费大国,在抵制非法采伐与相关贸易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08年5月22日,在原《雷斯法案》的基础上,美国国会通过了《雷斯法案》修正案,该法案禁止进行非法来源的植物及相关制品的贸易活动。木材及木制品(如家具、纸、锯材)的贸易活动自然进入《雷斯法案》修正案的管制之中。该法案要求进口商主动报告其进口木材产品的木材来源地及种属名称,如果违反规定,则处以没收货物、船只甚至监禁的惩罚。

除了对木材进出口贸易环节的控制外,美国国家绿色建设标准(ICC 700 National Green Building Standard)也开始鼓励合法木材的利用。该标准提供了将绿色实践纳入居民新房建筑以及绿色家园建设的机会,其中,居民新房建筑包括高层多户住宅建筑、家庭重建和扩建项目。该系统的评价范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其中资源效益方面的评价标准使得美国居民及建筑商对于合法木材的需求增加。该标准提出的目标之一是为居民提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通过负责任的土地开发与资源利用来保护自然资源。

除了来自联邦政府的努力外,美国一些发展状况较快的州政府已经承诺只购买或者更多购买那些经过认证的木材和产品。例如华盛顿州已经采用了如LEED、Built Green、Earth Advantages等绿色建筑标准,这些认证标准均要求建筑商使用本地生产和加工的材料,并且要使用经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的木材产品。

(三)澳大利亚

据统计,每年有价值约4亿美元的非法采伐木材及其产品进口到澳大利亚,占澳大利亚每年木材及其制品进口总额的9%,主要涉及产品包括木制家具、纸和纸板、镶板、锯木、门和其他配件等。意识到这一严重问题,澳大利亚政府投入100万美元,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产业共同制定解决措施,例如培养打击非法采伐的能力、建立本国木材认证体系以及限制非法木材的进口等。

2011年11月23日,澳大利亚政府首次向众议院提出并介绍《澳大利亚非法采伐禁止法案》,经历众议院和参议院近一年多的审查与修改,该法案终于在2012年11月28日正式被参议院通过。此项法案明令禁止非法采伐木材,禁止对非法砍伐的原木进行加工,同时规定已通过监管的木材产品的进口商以及原木的加工商做好“尽职调查”,以此降低非法采伐的木材被进口或加工的风险。已通过监管调查的木材产品的进口商必须在进口时向海关部门提供关于该商品已通过“尽职调查”的书面证明。

二、主要木材生产国应对非法采伐与相关贸易的行动

对于众多木材生产国而言(尤其是发展中世界的木材生产国),所面临的非法采伐与相关贸易问题更为重要。非法采伐的危害遍布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认识到非法采伐所带来的危害,木材生产国也开始纷纷采取行动,以抵制本国非法木材生产及相关贸易。

(一)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同时拥有世界第三大热带雨林。木材产业是印尼的支柱产业,是印尼重要的税收收入来源。然而,由于非法木材采伐的存在,印尼政府面临着巨大的税收损失。据印尼有关当局估计,非法采伐每年会造成政府的财政收入和税收至少100亿美元的损失。此外,非法采伐还破坏了生态系统和当地社区,给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尽管印尼政府早已认识到非法采伐的危害,并采取了打击砍伐森林和走私木材的措施,但由于政府施政能力薄弱,打击非法木材采伐并未取得有效进展。在此情况下,印尼政府开始寻求国际社会合作,来解决非法采伐问题。历经多年谈判,2011年4月,印尼及欧盟在“森林执法、施政与贸易行动计划”框架下签署了自愿合作协议(VPA)。为了配合欧盟的相关措施,作为木材供应方,印度尼西亚建立了新的木材合法性认证体系(SVLK)。SVLK对产销监管链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从而确保工厂只能接收和处理来源合法的木材,且从该国出口的所有产品都可追溯来源。目前,SVLK由印尼国家认可委员会授权的认证机构进行具体操作,由第三方林业监测网络予以监督。印尼当局表示,希望通过实施SVLK,使其木材及木制品出口尽快达到40亿美元的年度目标。事实上,该法案实施后,2012年印尼出口木材额达15.2亿美元,较上年的12亿美元的确有所增长,增幅达到26.7%。

(二)马亚西亚

马来西亚目前拥有近2000万hm2森林,占国土总面积的59.5%。其中,30%的森林位于马来西亚半岛,23%的森林位于沙巴州,47%的森林位于沙捞越州。长期以来,马来西亚政府一直热衷于利用森林资源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同样,由于受到非法采伐的影响,马来西亚面临着严重的森林退化。为了抑制非法采伐与相关贸易活动,马来西亚政府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08年,马来西亚政府开始应用人造卫星来打击非法采伐活动。政府通过卫星图像进行全国森林资源调查,从而核查某个地区的采伐是否合法。2011年3月,马来西亚政府通过修订1984年“森林法”加大了对非法采伐的打击力度。修订内容包括追究非法木材来源,即规定了犯法者负有举证的责任,也就是说任何被控非法获得木材的人都必须证明其木材的来源,同时修订案将罚金从原来50万林吉特提高到100万林吉特,最低刑期从1年提高到5年。此外,马来西亚曾被环保人士指控为印度尼西亚非法采伐木材产品出口的管道。作为回应,马来西亚政府已经加强监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列出的木材品种通过其自由贸易区。

三、对中国发展木材加工贸易的启示

由上可以看出,木材生产国主要是森林资源丰裕、法律制度不健全、施政能力弱的发展中国家。木材消费国主要是生态环保意识强、法律制度健全、施政能力强的发达国家。中国不是世界木材生产大国,也不是木材消费大国,但却是木材产品加工大国。“两头在外”的木材加工贸易使得中国势必受到全球非法采伐与相关贸易的影响。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同时为了促进中国木材加工贸易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必须积极应对全球非法采伐与相关贸易。通过借鉴木材生产国与消费国的相关经验,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与木材生产国建立合法性互认机制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体系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法规,都可以用来诠释木材的合法性,所以,木材合法性的解释存在着国别差异。在关于木材的合法性问题没有形成国际共识之前,为了获取进口木材的合法性证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和主要木材生产国建立政府间木材合法性的互认机制。通过这一机制, 使每一批进口的木材都附有木材生产国的木材来源合法性证明。进口木材入境时经由中国主管部门认可后,方可以入境并进行境内加工和出口。当然,在与主要木材出口国建立政府间互认机制的同时, 也要努力争取将第三国或者木材消费国对木材合法性的认可, 纳入这种互认机制, 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边合作互信体系。

(二)满足木材消费国的市场准入条件

长期以来,中国木材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等市场。目前,这些市场已经对进口木材的合法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根据欧盟木材法案,2013年3月3日开始,所有出口欧盟的木材生产加工销售链条上的所有厂商,都必须获得森林认证的身份证,即必须提交木材来源地、国家及森林、木材体积和重量、原木供应商的名称地址等证明木材来源合法性的基本资料。这就意味着我国木材加工和贸易企业要想继续保持欧美市场,实施FSC、PEFC等国际森林认证已经刻不容缓。为了降低企业的认证成本,中国政府也正在积极推行自己的森林认证(CFC)。如何选择认证,选择何种认证,已经成为很多木材贸易企业的主要困惑。当务之急,一方面,中国要出台措施鼓励国内相关认证机构、检测部门申请FSC、PEFC等国际认证资格;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积极与欧盟、美国方面进行对话和双边合作,尽快实现中国森林认证与国际体系互认,从而为企业开展认证工作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 孙秀芳.关于非法采伐和相关木材贸易[R].

[2] Bollen, A. & S. Ozinga. Improving Forest Governance: a Comparison of FLEGT VPAs and their Impact[M], 2013(2): 6-7.

[3]中国木材贸易网,2月21日德国木材贸易保护法生效[EB/OL],,2013-03-07.

[4] Illegal-Logging. Info, Australia [EB/OL],, 2012-08-29.

[7] 九正建材网,印尼木材主要出口中国和日本[EB/OL], ,2013-03-06.

[8]

[9]Illegal-Logging.Info, Malaysia[EB/OL], http://illegal-logging.info/approach.php?a_id=101

建材进出口贸易篇2

自加入WTO之后,中国积极融入到世界经济活动中,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全球经济产业链中成为了活跃的一环,在对国际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林业经济领域,中国的发展更为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林产品进出口大国和林产工业制造强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木进口国和初级木材加工、木家具出口国之一。

1.1 中国木材产品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中国之前一直实行以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因此即便关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但在进出口贸易中仍大量采用许可证和配额制度等。直到1993年乌拉圭回合签订关贸总协定之后,中国多次降低进口关税,自1998年底,主要林产品进口税率分别为原木2%、锯材3%、高档板材6%~9%、胶合板15%、细木工18%、木线条20%、木家具22%,原木、锯材等初级林产品进口税率已降至世界平均水平,但胶合板、木家具、纸产品等关税依然较高。随着林产品贸易进一步自由化,中国加入WTO后严格按照入世承诺,向世界开放林产品市场,对249种林产品降低关税,并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在出口政策方面,主要实行对初级资源性木材产品的出口限制政策和以出口退税为主的出口鼓励政策。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在1998年到2003年对所有木质林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对资源性木材产品,如原木等实行5%的出口退税,对人造板、木家具、纸和纸制品等产品实行13%的出口退税,主要目的就为鼓励出口,实现出口创汇。2004年之后出口退税率逐渐降低,按照资源型木材产品、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的结构逐步取消出口退税,达到保护木材资源,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1.2 世界主要木材贸易政策

发达国家打击非法木材采集和贸易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上自发组织形成的森林认证体系,以期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打击非法木材采集;二是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2008年美国的雷斯法案成为了第一个通过立法打击非法木材采伐的法律,2010年欧盟议会高票通过的《禁止非法木材进口的法案》,宣告了欧盟这个世界上主要的林产品市场打击非法采集行为的措施。

2 中国木材产品贸易分析

2.1 主要木材产品进出口贸易特点分析

2.1.1 资源型木材产品进口依赖性强

从各类木材产品的进口结构上看,木材产品中原木的进口量远大于其他其他产品,其次是锯材,2009年原木进口量2805.93万m3,锯材进口量993.52万m3,纤维板进口量45.30万m3,刨花板进口量44.65万m3,胶合板进口量17.92万m3,单板进口量7.23万m3,所占比例分别为71.68%,25.38%,1.16%,1.14%,0.46%,0.18%;纸和纸制品进口量349.59万t,木片进口量276.60万t。由此可见,在各种木材产品中,资源型木材产品原木和锯材的进口量占据了90%以上。众所周知,木材产品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同时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产业,但是我国商品材产量低,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因此需要加快发展人工林,减少来自于国际木材资源供给的约束。

2.1.2 国际资源型木材产品供给日趋紧张

从进口国别(地区)所占比例来看(表1),木材产品进口主要集中于俄罗斯、美国、泰国市场,其中,原木进口前5位贸易伙伴为俄罗斯40.87%、新西兰17.29%、美国8.10%、巴布亚新几内亚7.21%、所罗门群岛4.24%;锯材进口前5位贸易伙伴为俄罗斯29.59%、加拿大27.26%、美国9.71%、泰国9.56%、菲律宾3.69%;人造板进口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泰国和马来西亚,纸和纸制品主要集中在美国17.0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木材产品的进口对俄罗斯和美国市场的以来性很强,同时随着世界主要木材供给国对木材资源的出口限制加强,如俄罗斯从2006年开始逐年上调的原木出口关税、美国雷斯法案的修正案实施等,造成了资源型木材产品的国际供给紧张。

2.1.3 加工型木材产品附加值低,出口竞争激烈

2009年比2008年的进出口数据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阔叶原木、针叶原木为主的原木进口下降;二是以锯材、人造板、单板等产品的出口下降。刨花板、纤维板、胶合板等人造板和单板的出口下降反映了国际加工型木材产品的出口竞争非常激烈,在加工型产品中只有木家具的出口量在增加。从价格角度看,刨花板2009年的出口价格为261.91美元/m3,比2008年同比增长10.31%;纤维板2009年的出口价格为435.43美元/m3,比2008年同比下降5.21%;胶合板2009年的出口价格为447.92美元/m3,比2008年同比下降5.36%;单板2009年出口价格为1510.74美元/m3,比2008年同比下降9.39%;木家具2009年的出口价格为48.62美元/件,比2008年同比增长7.07%。由此看出加工型产品的价格在不断下降,而木家具虽然出口量在增加但相对其价格也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低(表2)。

2.2 中国木材产品双边贸易份额

双边贸易份额(Bilateral Trade Share)是分析一国的某一类产品对贸易伙伴出口或进口在该国该类商品总出口或总进口中的相对重要性的指标。其理论模型为:根据中国主要木材产品进口贸易额,2010年中国原木和锯材的进口重点市场是俄罗斯联邦,中国原木进口对俄罗斯的双边贸易份额是30%,锯材的双边贸易份额是23.19%;纤维板和刨花板的进口重点市场是泰国,双边贸易份额分别是17.48%和25.47%;胶合板的进口重点市场是马来西亚,双边贸易份额是39.47%;纸和纸制品是美国,双边贸易份额是15.79%。在出口双边贸易份额方面,2010年原木的出口重点市场是越南,双边贸易份额是70.21%;锯材的重点市场是日本,双边贸易份额是60.67%;纤维板和胶合板的重点市场是美国,双边贸易份额分别为25.32%、24.05%。通过对中国主要木材产品的双边贸易份额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木材产品的进口主要市场分布集中在俄、美,而出口主要市场分布集中在美、日、越等国。同时中国对木材产品进出口的市场分布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着森林资源、国际贸易政策和市场情况而变化,这也进一步反映了中国木材产品进出口市场的相对重要性变化。

3 中国木材产品贸易对林业影响定量研究

经济学中,弹性是对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敏感性的一种度量。具体来讲,就是这样一个数字,它告诉我们:一个变量发生1%的变化将会引起的另一个变量的百分比变化。举例来说,需求价格弹性度量了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化的敏感性,即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1%,该商品的需求量将会发生多大的百分比变化。在实际的经济分析中,我们也经常将弹性成为敏感度。本研究主要探讨木材产品贸易对林业的影响,因此将林业产值作为具体的测算指标,研究林业产值对木材产品进出口变化的敏感度,并提出木材产品贸易敏感度的新概念。木材产品贸易敏感度表示木材产品贸易变化1%引起林业产值变化的百分比,反映了林业产值对木材产品贸易额变化的反应程度。同时可将其分为进口敏感度和出口敏感度。为了研究林业对木材产品贸易变化的敏感度,本文将利用Stata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从林业总产值、木材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近10年来的变化趋势看,基本上呈现递增趋势,同事根据弹性计算公式 ε=ΔyΔX=xy×dydx,以此计算出1999~2009年木材产品进口敏感度为1.382,出口敏感度为0.127,进口敏感度高于出口敏感度,且进口敏感度相对较大,这说明我国林业产值对木材产品的进口变化反应程度很大。木材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原木和锯材的资源型木材产品,以及人造板、单板、木家具等木材产品,为了具体考察木材产品中哪些产品的变化对林业影响更显著,因此采用间接计算的方法得出各个木材产品的进出口敏感度。即:首先计算各个木材产品贸易额变化对总木材产品贸易额变化的弹性系数;再用上文计算的总的木材产品贸易敏感度乘以各个木材产品的弹性系数;最后得出各个木材产品的贸易敏感度。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如表3。从表3中可以看到各个木材产品的贸易敏感度之间差异较大,其中原木的出口敏感度,单板、纤维板、胶合板的进口敏感度为负数,负数的敏感度代表贸易额的增加对林业产值有负增长作用,因此为了有利于林业的发展,在木材产品贸易中应尽量减少原木的出口、单板、纤维板、胶合板的进口,这样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木材贸易政策,也有利于我国林业产值的增加。

4 研究结论及主要影响

4.1 研究结论

根据各个木材产品的进出口敏感度显示,原木、锯材、刨花板、木家具、纸和纸制品的进口敏感度均高于木材总产品的进口敏感度1.382,尤其以刨花板和木家具的敏感度最大,为136.018,这说明这些产品的进口额变化对林业产值变化的影响非常显著,进口额增加1%,将使林业产值成倍的增长。而在出口敏感度中,虽然各个品种的出口敏感度均高于平均水平0.127,但刨花板的出口敏感度最高位71.557,其次是单板和锯材,而胶合板、木家具、纸和纸制品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但对于出口敏感度来讲,除了原木以外的各木材产品,其出口额的增加均会使林业产值或多或少的增长。在各个产品中,值得一提的是木家具的出口敏感度,数值为0.246,相对较低,然而我国近几年来木家具的出口量占世界排名前列,但其对林业产值的贡献却非常低,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木家具品种繁多,国际市场需求两大,具有刚性;二是木家具竞争激烈,出口附加值低。

4.2 中国木材产品贸易对林业的影响

4.2.1 有利于保护国内森林资源,促进林木增值

根据木材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显示,资源型木材产品的进口日益增加,特别是国家近几年一直实行原木和锯材进口的零关税的政策,使得我国的资源型木材产品主要依赖于贸易进口,这种进口也导致了木材加工产业产品的大量出口。由此对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资源型木材进口替代了我国森林资源的消耗;二是大量的木材进口也带动了林产工业的发展,导致国内木材需求加大,使得林木不断增值、人工林快速发展。

4.2.2 有利于促进国内林业政策转变,加快林业改革

为了恢复森林,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的森林工程建设,包括“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同时中央政府也加大拨款进行补贴,根据美国林业与职业协会统计显示,中央政府拨款17.3亿美元用于速生丰产林建设补贴,可持续使用到2015年,而自2000年到2004年,政府用于恢复森林和环境保护的项目资金从239.64亿元上升到510.29亿元(国家林业局,2004)。这些惊人的数字显示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森林保护的决心。然而这种扶持模式也有其局限性,补贴的资金不能满足全部的土地和使用者来达到国家的发展目标,这种财政约束使中国意识到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进行林业发展和森林建设的制度改革。为了迎合国际贸易的大环境,让林户在贸易中受益,需要进行必要的政策制度改革,英国环境调查署一项预测显示,林业部门的一项政策改革将使木材产量每年持续增加1500万~4000万m3。

4.2.3 有利于推动木材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中国木材产品贸易的分析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将继续依赖资源性木材产品的进口,同时出口加工型的木材产品以发展林业生产、增加林业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根据国际经济贸易理论,贸易会使得贸易双方受益,而进行木材生产的农民是否增加收入还要看农民是否参与到贸易分工中,那么农民会由于参与到国际贸易分工中而受益,也会因为没有参与到贸易分工而面临两种可能:一是因出口贸易增加价格提高而获益;二是因产品大量进口竞争激烈而受到损失。

4.2.4 有利于发展林产工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中国的木材产品贸易政策主要表现在:资源型木材产品的鼓励进口和限制出口;高附加值林产品的鼓励出口和出口退税政策。这种政策表现促进了林产工业的快速发展,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林业产值和林木产量持续增长。2010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2779.0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09年增加5285.29亿元,增长30.2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3.11%、36.24%和29.43%。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由2009年的41.30:49.84:8.86调整为39.05:52.14:8.81,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逐渐向二、三产业调整(国家林业局,2011)。

建材进出口贸易篇3

    自加入WTO之后,中国积极融入到世界经济活动中,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全球经济产业链中成为了活跃的一环,在对国际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林业经济领域,中国的发展更为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林产品进出口大国和林产工业制造强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木进口国和初级木材加工、木家具出口国之一。

    1.1 中国木材产品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中国之前一直实行以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因此即便关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但在进出口贸易中仍大量采用许可证和配额制度等。直到1993年乌拉圭回合签订关贸总协定之后,中国多次降低进口关税,自1998年底,主要林产品进口税率分别为原木2%、锯材3%、高档板材6%~9%、胶合板15%、细木工18%、木线条20%、木家具22%,原木、锯材等初级林产品进口税率已降至世界平均水平,但胶合板、木家具、纸产品等关税依然较高。随着林产品贸易进一步自由化,中国加入WTO后严格按照入世承诺,向世界开放林产品市场,对249种林产品降低关税,并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在出口政策方面,主要实行对初级资源性木材产品的出口限制政策和以出口退税为主的出口鼓励政策。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在1998年到2003年对所有木质林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对资源性木材产品,如原木等实行5%的出口退税,对人造板、木家具、纸和纸制品等产品实行13%的出口退税,主要目的就为鼓励出口,实现出口创汇。2004年之后出口退税率逐渐降低,按照资源型木材产品、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的结构逐步取消出口退税,达到保护木材资源,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1.2 世界主要木材贸易政策

    发达国家打击非法木材采集和贸易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上自发组织形成的森林认证体系,以期通过市场调节机制打击非法木材采集;二是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2008年美国的雷斯法案成为了第一个通过立法打击非法木材采伐的法律,2010年欧盟议会高票通过的《禁止非法木材进口的法案》,宣告了欧盟这个世界上主要的林产品市场打击非法采集行为的措施。

    2 中国木材产品贸易分析

    2.1 主要木材产品进出口贸易特点分析

    2.1.1 资源型木材产品进口依赖性强

    从各类木材产品的进口结构上看,木材产品中原木的进口量远大于其他其他产品,其次是锯材,2009年原木进口量2805.93万m3,锯材进口量993.52万m3,纤维板进口量45.30万m3,刨花板进口量44.65万m3,胶合板进口量17.92万m3,单板进口量7.23万m3,所占比例分别为71.68%,25.38%,1.16%,1.14%,0.46%,0.18%;纸和纸制品进口量349.59万t,木片进口量276.60万t。由此可见,在各种木材产品中,资源型木材产品原木和锯材的进口量占据了90%以上。众所周知,木材产品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同时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产业,但是我国商品材产量低,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因此需要加快发展人工林,减少来自于国际木材资源供给的约束。

    2.1.2 国际资源型木材产品供给日趋紧张

    从进口国别(地区)所占比例来看(表1),木材产品进口主要集中于俄罗斯、美国、泰国市场,其中,原木进口前5位贸易伙伴为俄罗斯40.87%、新西兰17.29%、美国8.10%、巴布亚新几内亚7.21%、所罗门群岛4.24%;锯材进口前5位贸易伙伴为俄罗斯29.59%、加拿大27.26%、美国9.71%、泰国9.56%、菲律宾3.69%;人造板进口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泰国和马来西亚,纸和纸制品主要集中在美国17.0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木材产品的进口对俄罗斯和美国市场的以来性很强,同时随着世界主要木材供给国对木材资源的出口限制加强,如俄罗斯从2006年开始逐年上调的原木出口关税、美国雷斯法案的修正案实施等,造成了资源型木材产品的国际供给紧张。

    2.1.3 加工型木材产品附加值低,出口竞争激烈

    2009年比2008年的进出口数据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阔叶原木、针叶原木为主的原木进口下降;二是以锯材、人造板、单板等产品的出口下降。刨花板、纤维板、胶合板等人造板和单板的出口下降反映了国际加工型木材产品的出口竞争非常激烈,在加工型产品中只有木家具的出口量在增加。从价格角度看,刨花板2009年的出口价格为261.91美元/m3,比2008年同比增长10.31%;纤维板2009年的出口价格为435.43美元/m3,比2008年同比下降5.21%;胶合板2009年的出口价格为447.92美元/m3,比2008年同比下降5.36%;单板2009年出口价格为1510.74美元/m3,比2008年同比下降9.39%;木家具2009年的出口价格为48.62美元/件,比2008年同比增长7.07%。由此看出加工型产品的价格在不断下降,而木家具虽然出口量在增加但相对其价格也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低(表2)。

    2.2 中国木材产品双边贸易份额

    双边贸易份额(Bilateral Trade Share)是分析一国的某一类产品对贸易伙伴出口或进口在该国该类商品总出口或总进口中的相对重要性的指标。其理论模型为:根据中国主要木材产品进口贸易额,2010年中国原木和锯材的进口重点市场是俄罗斯联邦,中国原木进口对俄罗斯的双边贸易份额是30%,锯材的双边贸易份额是23.19%;纤维板和刨花板的进口重点市场是泰国,双边贸易份额分别是17.48%和25.47%;胶合板的进口重点市场是马来西亚,双边贸易份额是39.47%;纸和纸制品是美国,双边贸易份额是15.79%。在出口双边贸易份额方面,2010年原木的出口重点市场是越南,双边贸易份额是70.21%;锯材的重点市场是日本,双边贸易份额是60.67%;纤维板和胶合板的重点市场是美国,双边贸易份额分别为25.32%、24.05%。通过对中国主要木材产品的双边贸易份额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木材产品的进口主要市场分布集中在俄、美,而出口主要市场分布集中在美、日、越等国。同时中国对木材产品进出口的市场分布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着森林资源、国际贸易政策和市场情况而变化,这也进一步反映了中国木材产品进出口市场的相对重要性变化。

    3 中国木材产品贸易对林业影响定量研究

    经济学中,弹性是对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敏感性的一种度量。具体来讲,就是这样一个数字,它告诉我们:一个变量发生1%的变化将会引起的另一个变量的百分比变化。举例来说,需求价格弹性度量了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化的敏感性,即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1%,该商品的需求量将会发生多大的百分比变化。在实际的经济分析中,我们也经常将弹性成为敏感度。本研究主要探讨木材产品贸易对林业的影响,因此将林业产值作为具体的测算指标,研究林业产值对木材产品进出口变化的敏感度,并提出木材产品贸易敏感度的新概念。木材产品贸易敏感度表示木材产品贸易变化1%引起林业产值变化的百分比,反映了林业产值对木材产品贸易额变化的反应程度。同时可将其分为进口敏感度和出口敏感度。为了研究林业对木材产品贸易变化的敏感度,本文将利用Stata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从林业总产值、木材产品进口额和出口额近10年来的变化趋势看,基本上呈现递增趋势,同事根据弹性计算公式 ε=ΔyΔX=xy×dydx,以此计算出1999~2009年木材产品进口敏感度为1.382,出口敏感度为0.127,进口敏感度高于出口敏感度,且进口敏感度相对较大,这说明我国林业产值对木材产品的进口变化反应程度很大。木材产品种类繁多,包括原木和锯材的资源型木材产品,以及人造板、单板、木家具等木材产品,为了具体考察木材产品中哪些产品的变化对林业影响更显着,因此采用间接计算的方法得出各个木材产品的进出口敏感度。即:首先计算各个木材产品贸易额变化对总木材产品贸易额变化的弹性系数;再用上文计算的总的木材产品贸易敏感度乘以各个木材产品的弹性系数;最后得出各个木材产品的贸易敏感度。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如表3。从表3中可以看到各个木材产品的贸易敏感度之间差异较大,其中原木的出口敏感度,单板、纤维板、胶合板的进口敏感度为负数,负数的敏感度代表贸易额的增加对林业产值有负增长作用,因此为了有利于林业的发展,在木材产品贸易中应尽量减少原木的出口、单板、纤维板、胶合板的进口,这样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木材贸易政策,也有利于我国林业产值的增加。

    4 研究结论及主要影响

    4.1 研究结论

    根据各个木材产品的进出口敏感度显示,原木、锯材、刨花板、木家具、纸和纸制品的进口敏感度均高于木材总产品的进口敏感度1.382,尤其以刨花板和木家具的敏感度最大,为136.018,这说明这些产品的进口额变化对林业产值变化的影响非常显着,进口额增加1%,将使林业产值成倍的增长。而在出口敏感度中,虽然各个品种的出口敏感度均高于平均水平0.127,但刨花板的出口敏感度最高位71.557,其次是单板和锯材,而胶合板、木家具、纸和纸制品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但对于出口敏感度来讲,除了原木以外的各木材产品,其出口额的增加均会使林业产值或多或少的增长。在各个产品中,值得一提的是木家具的出口敏感度,数值为0.246,相对较低,然而我国近几年来木家具的出口量占世界排名前列,但其对林业产值的贡献却非常低,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木家具品种繁多,国际市场需求两大,具有刚性;二是木家具竞争激烈,出口附加值低。

    4.2 中国木材产品贸易对林业的影响

    4.2.1 有利于保护国内森林资源,促进林木增值

    根据木材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显示,资源型木材产品的进口日益增加,特别是国家近几年一直实行原木和锯材进口的零关税的政策,使得我国的资源型木材产品主要依赖于贸易进口,这种进口也导致了木材加工产业产品的大量出口。由此对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资源型木材进口替代了我国森林资源的消耗;二是大量的木材进口也带动了林产工业的发展,导致国内木材需求加大,使得林木不断增值、人工林快速发展。

    4.2.2 有利于促进国内林业政策转变,加快林业改革

建材进出口贸易篇4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

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其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部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这种从“书本到一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5、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具有趋同性和粗放性

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贸易政策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及政策效果。国内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年来在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关系,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粗放性和趋同性问题。各高校在实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分工模糊,研究重点不能突出,缺乏特色。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重点及改革方向

1、把握课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积极探索理论规律,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科研和实践获得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此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室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日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校外实习基地在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公司、货运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除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谈判,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和运转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自等特征。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如下方法:现场教学法,即若条件允许,让学生到业务现场去学习相关知识。例如,讲到国际货物运输时,可带学生到码头实地了解货物运输的全过程;讲到报关时,可带学生到海关了解进出口报关的各个环节等。学生通过在现场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模拟教学法,即提供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练习,学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进出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的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还可聘请外贸企业、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走上讲台,介绍业务实际操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可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是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3、注重教材建设,增强区分度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教材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现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已经覆盖了从博士到中专的所有教育层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实务教学的不同层次,在内容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面向本科以下读者的初级入门教材,应体现国际货物贸易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知识,必要时可附插图和单据样板;中高级外贸实务教材,主要面向本科以上读者,以及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中高级业务人员。中高级教材侧重国际货物买卖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

4、师资队伍培养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来自实际部门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要符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考虑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目前,国际贸易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对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未必适合作为其专业发展重点,但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却可以独辟溪径,各显所长。例如,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文具、五金、机械、汽车和IT等行业均是外贸实务课程细分的方向。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课程细分的时代已初现端倪,相关教材也开始出现。例如,现代汽车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细分过程中典型的代表。

6、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能满足当前外贸实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启动了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实务高级研讨会,借此加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单位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建材进出口贸易篇5

论文关键词:福建;东盟;经贸合作;契机;对策

一、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现状

(一)投资方面

东盟是福建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区之一。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福建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业逐渐展开,东盟已经成为福建首选的对外投资地区,东盟国家来闽投资主要集中在东盟的五个老成员国,这五个国家占东盟在闽投资总额的90.24%。截止2008年底,东盟在福建省累计投资3426项,合同外资金额83.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07亿美元;福建省核准在东盟设立境外企业86家,累计投资金额2.8亿美元,项目涉及贸易、铁矿开发、木材加工、农业开发等方面。我国与东盟之间实现“零关税”贸易,借此机会,福建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在东盟的投资。

(二)机电产品贸易方面

福建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从2002年的9.04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12.41亿美元,其中95%以上为戴尔、松下电子等外资企业以加工贸易形式进口的电子元器件,东盟成为福建重要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地。福建的机电产品对东盟的出口额从2002年的5.72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3.00亿美元,每年均提供40%的出口增量。机电产品出口种类不断丰富,发电机、船舶、液晶显示器、汽配等多种产品对东盟年出口额突破亿美元。

(三)民营企业与东盟的贸易方面

福建积极鼓励省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展对东盟国家的投资,扶持福建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电子、机械、轻工、纺织、建材、医药、家用电器行业的对外发展;充分利用华人、华侨的特殊桥梁作用,扩大福建省机电、轻纺等产品对东盟的出口。2010年前7月,福建私营企业对东盟进出口29亿美元,增长69.9%,占同期福建对东盟贸易总额的41.1%;福建省民营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规模日益壮大,在双方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福建省对东盟进出口的主导。

(四)对外工程和劳务输出方面

目前东盟已经成为福建省第一大对外工程承包市场和第一大劳务输出市场,目前已近30家企业在东盟从事劳务、海产品加工、电机制造等行业。2006年福建省对东盟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总金额332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041万美元,劳务输出2961人。福建省正在进一步加大对东盟市场的开拓力度,为实现中国与东盟提出的“2010年双边年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五)旅游合作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来闽旅游人数不断上升,2006年,东盟国家有25万人来福建观光,2009年1-10月份来闽旅游的外国游客达到139.17万人次,其中接待东南亚五国游客12.35万人次,占到了8.8%。东盟游客主要来自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福建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居民出境旅游快速增长。由于地缘、亲缘的关系,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福建出境游者的首选之地。

二、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契机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刺激效应

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在政治上有利于促进和巩固中国与东盟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有利于改善双方的地缘政治环境,保障区域安全,而且也为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发展机遇。首先,其有利于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福建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增长。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各成员国关税将大幅降低,这为福建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对东盟出口提供机遇。同时CAFTA贸易便利化进程,将涉及各国之间通关、检验检疫、产品技术标准、市场准入门槛、人员流动便利等诸多环节的衔接和相互承认,非关税壁垒将逐步消除,区内贸易、相互投资将大大方便;其次,其有利于优势互补及合理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互补性。东盟各国资源丰富,以盛产橡胶、矿产品、石油、塑料原料和树木等原材料闻名,而福建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与东盟产品相比,福建的服装、鞋类、食品加工、车辆零配件、小型机械等产品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福建与东盟存在不同产业间的贸易互补性,可以说在双方之间一种新型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循环机制已初现端倪;最后,其为福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便利的区域性市场。目前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福建企业投资于区域内可以享受到区域内国家相互开放市场和提供优惠的好处,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福建对东盟的投资。

(二)2010年东盟六国的零关税效应

从2010年1月1日起,我国对进口东盟的7000种产品实行零关税,东盟方面也将作类似安排,这将为福建省机电产品、农产品、建材、鞋服等行业对接东盟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在建材行业方面,目前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住宅建设出现新一轮热潮,其建材产品大多数依赖进口,每年建材的进口需求额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这不仅为福建民营资本创造了投资机会,同样也为建材供应商带来巨大的商机;在机电产品方面,东盟已成为福建主要的机电中间产品来源地,机电产品一直是福建出口东盟的最大宗商品,其中外资企业占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55%,如捷联电子的液晶监视器、冠捷电子的CRT监视器、友达广电的液晶显示板、厦门建松电器的电动机;在纺织鞋服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为中国制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力市场。零关税必然会带来低成本,因此福建企业可将规模效应应用于东盟报价上,有益于提高成交量。目前,我省与东盟之间呈现的主要是一种规避贸易壁垒的区域性合作关系,企业利用关税优惠,将线纱、布料、鞋材等中间产品出口到东盟,再加工成鞋服成品后在当地销售,或使用东盟的配额出口到欧美地区。

(三)以海西建设为依据开展投资合作

海峡两岸的经济融合,无疑为东盟十国加速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东盟是台湾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福建省可以结合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积极寻求与尚未被纳入自贸区的中国台湾地区分享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台商可以通过在福建建立合作基地来拓展东盟市场。目前在福建从事加工贸易的台资企业,销往东盟地区的产品占很大比重。海西建设可以加强台商在福建投资,从地缘、人缘还是从合作的基础等方面得到很多的便利。利用在福建已设立或者进一步设立的投资合作平台,台资企业出口东盟各国的产品将同样有机会享受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这对于促进福建与东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 转贴于

三、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的直接投资

首先,要积极引导福建民间资本投向东盟。调查数据显示福建民间融资金额仅次于浙江,但是由于大量的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而处于闲置的状态,去东盟投资一方面可以为这些富余的民间资本找到出路,另一方面,对于福建民间资本来说,进一步扩大东盟合作的机遇已经到来;其次,加大对东盟各国“边际产业”转移力度。新加坡和文莱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居东盟国家的第一层次;马来西亚和泰国属于第二层次;印尼和菲律宾属于第三层次;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是第四层次。东盟这种多层次的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使得福建企业在东盟中下游国家进行投资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成为福建转移“边际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场所。东盟中下游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并且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些国家的经济与福建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文化背景方面的类似性构成了东盟国家的区位比较优势,可以减少福建投资的进入障碍;再次,引导台商以与大陆商家合资方式投资东盟。

(二)利用产业结构互补,进一步扩大双方经贸合作

东盟各国与福建贸易互补,特点各异。工业方面,福建产业基础完备、产品性价比高,建材、船舶、汽配、纺织服装、鞋类等产品出口优势明显,东盟为其提供6亿人口的大市场,同时也是福建资源型、原料型产品、高科技零部件的重要来源地;农业方面,相对于东盟优质水稻、棕榈油、橡胶和热带水果等,福建深加工的水产品、蔬菜以及柑橘等具有互补优势;服务业方面,福建在建筑、海运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而东盟则在航空运输、金融、酒店、会展、旅游服务方面独具特色。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结构互补性就是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的直接驱动力。因此,双方应充分利用这种贸易互补性,加强合作交流。

(三)改善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加大开拓东盟市场的力度

福建省民营企业应着力发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产业群,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在东盟国家打造强有力的、具有保税功能的特色产业区,鼓励并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投资,以现有优势产业的多元化战略来拓展区域产业集群的宽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区域产业的附加价值,构建福建—东盟国家中小企业合作的平台。

(四)加强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基石,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因而,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吸收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将是企业壮大自身规模、开拓东盟市场的紧迫任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地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人才;其次,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重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留住高素质人才。

(五)政府要构建投资促进体系与服务体系

政府在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中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其支持体系是促进福建企业海外投资的制度保障,因此,政府应着重提供经济合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等服务。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政府应发挥和利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投资促进平台,加快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加大信息服务力度,不断增强中介机构在促进对东盟的出口和投资中的地位,协助民营企业产品的出口,引导发挥涉外经济咨询、法律、会计、市场调研等中介机构作用,为福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和保障;其次,政府应进一步简化手续,简化项目核准,以高效的管理和服务降低企业行政成本。

(六)应充分利用华侨网络

建材进出口贸易篇6

[关键词] 中国 巴基斯坦 贸易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5)03-0056-04

[基金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软科学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沿边地区开放开发思路构想研究”(项目编号:201442168)。

[作者简介] 闫海龙(1980 ― ),新疆吉木萨尔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城市经济。

一、中巴贸易发展概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巴两国积极拓展经济联系,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和制度安排促进两国经贸发展。2006年11月签署《中巴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和《中巴自由贸易区协定》,巴基斯坦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南亚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2009年签署《中巴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订服务贸易协定的国家。2013年7月签署《关于新时期深化中巴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愿望》,提出为推动制订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双方成立中国和巴基斯坦经济走廊远景规划联合合作委员会。2014年2月两国发表了《中巴关于深化中巴战略与经济合作的联合声明》,提出要加速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这将进一步加强两国经济互补性,推动两国经贸的进一步发展。

从双方贸易额来看,2000年前中巴贸易额较少,低于10亿美元。2000年发展迅速,贸易额突破10亿美元,达到11.6亿美元。2005年,中巴经贸合作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中巴双方签署14项以双边经贸合作为内容协议,特别是双边自贸协定“早期收获计划”、允许巴对我出口大米、柑橘的植物检疫议定书、加强海关事务合作协议、支持两国企业加强制造业领域合作协议等,中巴经贸科技联委会第12次会议在伊斯兰堡顺利召开,都对中巴经贸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2005年中巴双边贸易比2004年增加了12.6亿美元。2006年中巴两国签署自贸协定和经贸合作五年发展规划,使双边经贸关系实现新的跨越,步入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7月1日,中巴两国自贸协定(货物贸易)正式实施, 两国贸易得到促进,中巴双边贸易突破60亿大关,贸易总额为65.4亿美元,同比增长25%。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巴贸易增速放缓。至2010年,中巴贸易增速高达27.7%,贸易额达到86.67亿美元,2013年达到142.2亿美元。截至目前,中国是巴基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二、中巴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中巴双边商品贸易不平衡。2001~2013年间,中巴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呈现急剧上升趋势。双边贸易额从2001年的14亿美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142.2亿美元,贸易顺差从2.3亿美元增加到了 78.23美元。随着中巴贸易不断增长,贸易顺差与中巴双边贸易增长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 两者在长期变化的方向趋于一致。2002~2013年,贸易顺差占贸易总额的50%以上,2008年71.17%,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二是中巴贸易地位与政治关系失衡。巴基斯坦与中国政治关系紧密,是“全天候”伙伴关系,被称为“巴铁”,但中巴双方“政热经冷”,两国的经贸关系远远滞后于政治关系,良好的政治关系对双方的经济关系并没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中巴两国的贸易地位存在严重不对称性。2001~2013年间中巴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只有0.28%,中巴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地位微乎其微。2013年中国与印度进出口贸易额高达654.02亿美元,是中巴贸易的4.6倍,可见中巴贸易地位亟需提升。

三是中巴商品所涉领域具有局限性,贸易结构单一。中国对巴基斯坦的贸易商品主要为制成品,而且规模不断加大。2009~2013年中国对巴基斯坦主要的出口商品集中在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以材料分类制成品、机械和运输产品、杂项产品上。

其中2013年以材料分类制成品中国对巴出口额为42.78亿美元,成为2013年中国出口到巴基斯坦第一大类商品,占中国出口到巴基斯坦总额的38.81%。机械和运输产品2013年为37.27亿美元,占中国出口到巴基斯坦总额的33.81%,为2013年中国出口到巴基斯坦第二大类商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从2009年7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5.51亿美元,成为出口到巴基斯坦第三大类商品。杂项产品2013年出口额为10.67亿美元,占2013年对巴出口额的9.68%,是出口到巴基斯坦第四大类商品。2009~2013年巴基斯坦出口到中国0~9类商品中,出口产品单一,主要以原材料和农产品为主,主要集中在食品和活畜、粗材料及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上。2009年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商品巴基斯坦出口到中国18.85亿美元,2013年增长到42.78亿美元,是2013年中国从巴基斯坦进口第一大类商品,占到中国从巴进口额的76.67%,而且该类商品中,出口到中国主要是棉纱线、棉织物、皮革等产品,其中棉纱线超过50%。商品单一,集中度较高。

四是新疆在中巴贸易重要作用发挥不足,中巴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2000~2013年间,新疆与巴基斯坦贸易处于波动下降态势,呈现与我国与巴基斯坦贸易逐步增长背离现象。中国新疆与巴基斯坦双边贸易额的下降,说明中国新疆与巴基斯坦地理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等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有对贸易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中国新疆与巴基斯坦贸易主要通过红旗拉普口岸边境贸易完成。由新疆与巴基斯坦贸易在中国对巴基斯坦贸易比重来看,中巴贸易中边境贸易份额较少,主要是通过铁路运输到天津港,通过海运运输到巴基斯坦,以一般贸易为主。

三、中巴贸易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采取积极措施扩大从巴基斯坦进口,共建包容式增长模式

中国作为巴基斯坦第四大出口国,贸易额仅为其出口额的7%左右,不到巴基斯坦向美国出口1/2(美国是巴第一大出口地),可见巴基斯坦对中国出口潜力尚待开发。2013年,巴基斯坦颁布了《2012-2015年贸易政策框架》,框架确定了3年出口950亿美元的目标。我国可借助巴基斯坦促进出口措施,采取积极措施扩大从巴基斯坦进口。一是积极扩大从巴基斯坦优势农产品进口。巴基斯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是其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一方面可以增加进口巴基斯坦农产品种类,将巴基斯坦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小麦、大米作为进口商品。另一方面继续扩大现有进口农商品数量,如棉布、棉纱、原棉、皮革以及传统手工品、优质海鲜及其制品、热带水果、油料子等农产品。二是扩大矿物原料进口。我国企业可以将在巴基斯坦矿产资源投资和贸易相结合,在满足巴基斯坦自身需要基础上,进口巴基斯坦矿产资源。

(二)改善中巴通关基础设施环境,提高通关效率和能力

改善通关基础设施环境,一是确保中巴国际公路(1300公里)畅通,改善红旗拉普口岸通关环境。尽快将中国至巴基斯坦公路线上的喀什-塔什库尔干314公路升级改造,加宽路面,提高公路等级。二是尽快由中巴双方协商解决巴基斯坦堰塞湖问题,解决贸易商品运输瓶颈问题,保持货物运输畅通。三是将每周“喀什-伊斯兰堡”双向定期国际客货运输线每周一班增加至每周两班或多班。四是加快推进中国喀什到巴基斯坦西南瓜达尔港口铁路尽快开工建设,中巴铁路巴基斯坦段横贯巴基斯坦全境,其建成后降低物流成本,缩短运输时间,必将对中巴贸易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惠及中巴两国更多民众。五是尽快开工建设中巴铁路,打通中国与巴基斯坦铁路运输大动脉,为两国的贸易畅通提高交通运输条件。

(三)培育新疆面向巴基斯坦的产业集群

中国新疆与巴基斯坦接壤,中巴贸易主要是通过内地海运完成的,通过新疆出口到巴基斯坦商品70%也是内地产品,新疆只起到了“贸易通道”作用,对新疆外贸、经济拉动作用不大。目前,贸易现状除了中国新疆与巴基斯坦交通不通畅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新疆缺乏面向巴基斯坦出口的产业集群。为此,要依托喀什经济开发区、喀什综合保税区和南疆地州工业园区,积极引进外向型加工企业落户喀什、克州、和田、阿克苏地区。一是利用新疆自身丰富农业资源,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包括新疆特色果蔬汁加工、果酒加工、清真食品加工、食用油、休闲食品。二是借力内地对口产业援疆契机,在新疆建立面向巴基斯坦及中亚周边国家机械组装加工项目。包括家电组装生产项目、电子产品组装、电脑组装加工、五金生产、电动车、摩托车组装加工、农业机械组装、工程机械整车零部件再造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等。三是建立生物医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如维吾尔医药保健、甘草深加工、巴旦木系列保健食品开发、畜禽血液综合利用深加工项目等。四是新材料建设基地和出口。主要有农业节水灌溉设备生产项目,新型管材、管件生产项目,新型建筑材料生产项目,太阳能热利用材料生产项目。五是纺织服装项目。虽然巴基斯坦棉花生产和出口大国,但纺织业发展滞后,巴基斯坦及中亚等周边国家对纺织品需求旺盛,发展该产业既可以充分利用巴基斯坦棉花生产优势,进口其棉花,又可以加工成制成品出口。纺织服装项目主要包括高档织布系列、家纺生产项目、针棉织外贸出口项目、服装出口项目、手套、袜子生产加工项目。六是新能源项目,南疆周边国家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能源严重短缺。新能源项目主要包括太阳能热发电集热系统、风力发电设备等开发生产项目。

(四)积极发展服务贸易

利用我国服务业发展优势以及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的语言文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发展优势、内地省市对口援疆优势,将我国新疆打造成“中巴经济走廊”的服务业中心,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一是建设“中巴经济走廊”新疆区域性金融中心,探索设立“中巴经济走廊”产业投资基金,实现政府资源、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相关政策,将喀什建设成为金融贸易创新示范区。二是建设“交通枢纽中心”。争取国家支持开工建设中巴铁路,尽快打通我国直抵印度洋的铁路通道,畅通中巴经济走廊;促进航空市场对外开放,特别是南疆机场的建设,增加国际航线。三是建设“文化科技中心”。在教育领域,新疆高校可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各国招生,而在那些国家也可开设孔子学院,双方还可以互派学生交流。在文化领域,可以与沿线国家互办多种形式的文化年、艺术节等活动,引导和动员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四是建设“商贸物流中心”。依托已初步建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国际商贸物流体系,尽快建设和形成面向周边国家和国内的现代商贸物流网络,在乌鲁木齐、喀什、库尔勒、伊宁等地建设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发展适应国际采购、国际中转、国际配送要求的国际物流,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各专业市场交易信息平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建成覆盖巴基斯坦、中亚和内地、功能齐全的物流信息网络。五是建设“医疗服务中心”。新疆相对与周边国家医疗设备较先进,而且新疆的医疗很有特色,除综合医院外,中医、维吾尔医等医疗机构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之处。可依托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医疗旅游。

[参考文献]

[1]李轩.自贸协议下中巴贸易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南亚研究季刊,2014,(1).

[2]陈利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前景分析[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4,(1).

[3]文富德.论中巴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前景[J].南亚研究季刊,2007,(1).

[4]段丽丽.基于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的中巴经贸关系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

[5]王群飞,孙跃兰.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5).

建材进出口贸易篇7

[关键字] 中俄;林木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74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地理区位上相邻的大国,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代全球经济发展中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俄两国经贸交往中,林木产品贸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是世界林木产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林木产品进口国,仅次于美国。因此,积极推进中俄林木产品贸易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据实评价中俄林木产品贸易现状,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俄林木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俄两国林木产品贸易量在世界林木产品贸易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世界林木产品贸易最重要的地区之一。俄罗斯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见表1),是世界森林资源第一大国。自从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中国国内林木产品供给偏紧,主要依赖于进口。林木产品市场是资源约束性市场,森林资源的状况必然会对林木产品贸易的规模和流向产生约束。

(一)俄罗斯林木产品贸易现状

作为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俄罗斯在世界林木产品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阶段,俄罗斯主要以出口林木产品为主,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和北欧,约占俄罗斯林木产品总出口量的88%。从出口类别上看,原木和锯材的出口量占俄罗斯林木产品出口量的比重较高。

1.俄罗斯原木出口贸易现状

长期以来,俄罗斯原木出口量始终居于俄罗斯林木产品出口量的首位。同时俄罗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木出口国。2004-2006年俄罗斯原木出口量持续走高,2007年由于俄罗斯政府提高原木出口关税税率,此后出口量开始回落。2011年俄罗斯原木出口量仅为2069.98万m3 (见表2)。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俄罗斯林业展望(2030)预计,未来俄罗斯原木出口量将会增长,到2030年俄罗斯原木出口量将达到2280-2860万m3。俄罗斯原木出口主要集中在芬兰、中国、日本、韩国、瑞典等国家。

2.俄罗斯锯材出口贸易现状

2004-2007年俄罗斯锯材出口量一直处于增长,年均增长率为11%。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锯材出口量下降,但占世界锯材出口量比重略有提升。从2009年起,俄罗斯锯材出口量又开始增长,2011年出口量达到1959万m3(见表3),占到世界锯材出口量的16.36%。据国际粮农组织公布的《俄罗斯林业展望(2030)》预计,未来俄罗斯锯材出口量将会进一步增长,到2030年俄罗斯锯材出口量将达到2450万m3~2630万m3,有望超过俄原木出口量。在俄罗斯主要锯材销量是针叶锯材,占全国的93.1%。

(二)我国林木产品贸易现状

在全球林木产品贸易中,无论进口、出口,我国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木制品出口国,主要出口家具、胶合板等产品,与此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林木产品进口国。

1.我国林木产品进口贸易现状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林木产品贸易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林木产品更是一跃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进口商品之一。自从1999年我国开始对原木、锯材和木浆等实行零关税和减少林木产品进口管制的政策后,林木产品进口额连续增长。2002—2008年我国林木产品进口额一直处于增长,从142.25亿美元增长到257.1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3.46%。其中2007年增长率最高,为21.58%。2009年我国林木产品进口额略有下降,为237.31亿美元。2011年我国林木产品进口额为425.9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0.07%。

2002—2011年间,我国进口林木产品以木浆、原木、纸和纸板为主。2011年我国木浆进口额最大,为125.90亿美元(见表4),占到林木产品进口额的29.56%。其次是原木、锯材、纸和纸板,进口额分别为85.20亿美元、61.66亿美元、56.22亿美元,占林木产品进口额的20.00%、14.48%、13.20%。进口额较少的是人造板,仅占林木产品进口额的2.60%。

2.我国林木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我国林木产品出口贸易规模增长较快。2003-2007年,我国林木产品出口额始终呈现上升趋势,由122.36亿美元增至338.23亿美元。2006年我国林木产品出口更是超过进口,首次出现顺差。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林木产品出口遇到障碍,增幅回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回暖,2010年以后我国林木产品出口形势转好。

我国林木产品出口主要以家具、人造板、纸和纸板为主。其中,家具占有最重要的地位。2011年木家具出口额最大,达到171.19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5.95%。其次是人造板、纸和纸板,出口额分别为61.97亿美元(见表5)、55.73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27.46%、30.58%,而原木、锯材、木浆出口额基本保持较低水平且波动不大。

(三)中俄林木产品贸易现状

1.我国进口俄罗斯原木贸易现状

我国在1992-1996年从俄罗斯进口原木量一直处于平稳水平,1997年后,进口数量开始迅速攀升(除2003年稍有下降外)。但2007年起俄罗斯政府宣布:从2007年7月起,俄罗斯原木出口关税率提高至20%,且不低于10欧元/立方米;从2008年4月起原木出口关税率将提高至25%,且不得低于15欧元/立方米;从2009年1月起原木出口关税率将提高至80%,且不低于50欧元/立方米。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政府决定将从2009年1月起提高原木出口关税的期限推迟。俄罗斯一系列提高原木出口关税措施的实施,使我国进口俄罗斯原木量从2008年开始显著下降,从2007年的2539.00万m3下降到2010年的1404.00万m3,2011年略有回升,达到 1407.00万m3(见表6)。

2.我国进口俄罗斯锯材贸易现状

尽管我国进口俄罗斯锯材量占总进口量的比重小于原木,但锯材进口量增长十分迅速,从1997年的1.12万m3增加到2011年的607.33万m3(见表7)。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1999年取消锯材进口关税,都大大推动了我国锯材进口贸易的发展。加之2007年起俄罗斯数次提高原木出口关税,却继续对出口锯材保持低关税,极大地鼓励锯材出口。2008年我国进口俄罗斯原木量下降了26.52%,而进口锯材同比增长24.,16 %。俄罗斯锯材进口量快速增长

3.我国出口俄罗斯林木产品贸易现状

与我国进口俄罗斯林木产品贸易额相比,我国出口俄罗斯林木产品贸易额增长比较缓慢。2011年我国对俄罗斯林木产品出口额为86368万美元,是1997年的40.8倍。从贸易规模角度看,我国出口俄罗斯林木产品贸易水平低于进口林木产品贸易水平。1997-2004年,我国出口俄罗斯林木产品贸易额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图1),且增长缓慢。2005年后,我国家具等木制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出口俄罗斯林木产品贸易额的快速增长。

三、中俄林木产品贸易趋势分析

(一)俄罗斯林木产品出口关税将下调,林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目前,俄罗斯是世界上林木产品的主要输出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俄罗斯由于丰富的森林资源储蓄、低廉的出口关税,使得俄罗斯林木产品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但是2007年起,俄罗斯政府为了发展国内林木产品深加工产业,逐步提高原木出口关税,导致了俄罗斯原木出口量大幅下降。中国等依赖于进口俄罗斯原木的国家不得不减少进口俄罗斯原木量,转而寻找其他国家可替代林木产品。2011年12月17日,俄罗斯正式获准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其一员,其承诺会在入世后逐渐下调林木产品出口关税,并根据不同树种制定不同税别。这一关税的调整,对对俄罗斯林木产品依赖性较大的中国林木产品市场会形成直接有效地刺激,林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二)中国林木产品需求旺盛,将进一步扩大对俄罗斯林木产品的进口

林木产品需求旺盛、供给严重不足是目前中国林木产品供求的基本特点。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城镇化进程带动住房建筑、装修、家具等对林木产品的大量需求,预示着未来中国林木产品市场潜能较大。中俄两国的地缘优势,使俄罗斯林木产品必然成为中国进口的首选。加上,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后承诺下调林木产品出口关税,必然会导致中国加大对俄罗斯林木产品的进口。因此,中俄林木产品贸易将进一步增长。

(三)中国将会加强对俄罗斯境内林业企业投资

俄罗斯许多林业企业设备陈旧,效率低下,但受资金缺乏困扰,设备改造进度缓慢。俄罗斯为了吸引外资发展本国林木产品深加工业,给予了一定优惠政策。中国应该借此机会加强对俄罗斯境内林业企业投资,在俄罗斯就地取材,利用俄罗斯林地、机械设备、电力等,由我国提供劳务人员和部分资金,生产深加工林木产品。这也符合中国政府在2020年前向俄罗斯投资120亿美元的战略目标。同时,在俄罗斯投资设厂也可以解决中国木制品出口俄罗斯受阻的问题。

(四)中俄两国森林合作开发步伐将加快

对俄罗斯森林资源合作开发是中俄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是两国积极推进的重大合作项目之一。目前俄罗斯大量森林资源亟待合理开发,但其开发能力却较弱,如设备短缺、人力不足和地理位置偏僻等。另外,中国东北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大量熟练的林业工人赋闲待岗,大量富余的采运设备闲置。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在开发俄罗斯森林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俄罗斯政府十分支持外国企业开发本国森林资源,中俄总理在会晤中签订了“森林采伐协议”,俄方表示,欢迎中国企业,特别是大的企业集团赴俄投资采伐森林。

四、结论

中国经济要保持稳步快速增长,到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必然要有大批工程项目及大量城市基础设施需要建设,这样对林木产品的需求必将大幅度增长。俄罗斯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便利的运输条件,使俄罗斯林木产品成为中国优先选择。中国与俄罗斯东部地区接壤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通过对俄林木产品贸易必将直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符合中国政府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要求。因此,中俄两国间的林木产品贸易发展前景广阔。

因此,俄罗斯林木产品供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对此,我国应明确林木产品贸易的战略方针,并加以全面实施。分析中国林木产品供需趋势,综合考虑其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确保国家林木产品的稳定供应来源。作为国际林木产品重要消费和进口大国,中国还应充分利用目前已形成的国际贸易格局,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世界和区域性的林业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政府和公司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争取签订政府间长期森林合作开发与林木产品贸易协议,改善林木产品进出口结构,形成稳定供应的多元化林木产品进口渠道,完善我国的林木产品进出口贸易体系。

[参考文献]

[1]田刚.中国林木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与前景分析[J].商业研究,2007(6):183-185.

[2]封安全.中俄木材贸易与林业合作[J].俄罗斯研究,2010(1):58-69.

[3]王波,张春霞.中俄木材贸易: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7(12)86-90.

建材进出口贸易篇8

【摘要】本文从实证分析角度出发,以老挝经济现状为基础,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和贸易特化系数分析了中国与老挝之间的贸易特点。结果显示,中国与老挝的双边贸易在产业间和产业内均有较强的互补性。在投资方面,老挝是中国对东盟投资的重要国家,但目前中国对老挝投资结构单一且主要集中于资源开发方面,从长期来看缺乏可持续性。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对中国与老挝经贸关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老挝;中国;贸易;可持续性

【作者简介】王怀豫,北京理工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方丽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胡瑞法,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发展经济、技术政策。

一、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过程艰难曲折,亚洲经济走势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国际社会对东亚经济能否保持长期稳定,并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量高度关注(李克强,2013)。中国和东盟作为亚洲重要经济体,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潘青友, 2004), 双方经济相互依赖水平日益提升,中国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据统计,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3.63亿美元。双方贸易的趋同性日渐明显并且互补性强(史智宇,2003;潘清友,2004;陈建军和肖晨明,2004;王玉主,2010)。在对东盟各成员国的贸易中,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成为主要研究对象(于津平, 2003; 徐康宁和韩剑, 2005; 肖雅真,2005;原晶晶,2010),对于中国和老挝之间的贸易问题研究不足。

老挝作为东盟重要成员国,其市场信息不对称、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链缺失以及资金短缺等是老挝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老挝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国际合作和吸引外资有助于促进老挝经济发展(Yves Bourdet, 1996; 马树洪,2000; 杨洋, 2003; 张瑞昆, 2004; 志荣,2006)。保建云(2007) 对老挝与中国双边贸易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老挝的资源产品在中国市场具有比较优势,但制成品则缺乏竞争力,应加强中老双边经贸的平衡性和稳定性。老挝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在2006年后也有了较大变化,目前对于老挝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和老挝双边贸易发展的特征缺乏较为详细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本文将在对老挝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两国之间进出口贸易数据来研究双方贸易结构和贸易产品的互补性以及中国在老挝投资对老挝经济的影响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中国和老挝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老挝经济发展与贸易现状

(一) 老挝经济快速增长

老挝地处东南亚北部,是中国商品进入东盟南部国家市场的重要陆路通道,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位中心,又是目前世界上5个继续保持共产党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之一(保建云, 2007)。老挝有丰富的锡、铅、铜、铁、铝、盐等矿藏。老挝境内80%为山地和高原,全国森林覆盖率约为42%。

1990年以来,老挝经济保持了较为快速的持续稳定增长。目前,老挝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阶段(保建云, 2007), 从1986年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并于2006 年制定了“资源换资金”战略(徐延春,2006),确立了通过大力引进外资来发展矿石和木材开采业的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1990~2011年间,老挝GDP从15.3亿美元增长到61.4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12%。但老挝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于欠发达国家,2011 年老挝人均GDP 为987.5 美元, 不及世界人均GDP 的1/10(表1)。

(二) 老挝经济快速转型

服务业对老挝经济发展作用日益增大,超过农业成为对老挝国内生产总值贡献最大的产业(表1)。1990~2011 年间,经济改革使得老挝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宫葩昌和孙鹤,2008),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由61%下降到31% ,服务业的贡献则由24%上升至35%。虽然工业对GDP的贡献也在逐年增长,但是增长缓慢。

(三) 对外贸易依存度高

对外贸易对老挝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在老挝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时期,老挝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引进外资和促进贸易发展。2002年,老挝政府为了实现融入国际贸易体系的目标,出台了鼓励与外国开展贸易的《进出口管理令》,从而为促进贸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3年,老挝修订《外国在老挝投资法》②以加大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引进。这两项政策出台之前,1998~2002年间,老挝进出口总额维持在22亿美元水平上,之后其进出口总额有了明显提高,在2011 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3 亿美元。这些政策为促进老挝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同时也提高了老挝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用于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是指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老挝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从1998 年9 亿美元和13 亿美元分别增长至2010 年的24 亿美元和28 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长。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2004 年起一直高于70%, 2006 年则高达86%。

三、老挝对外贸易的现状及中老贸易

(一) 基础工业落后,绝大多数生产与生活用品依赖进口

老挝进口商品以制成品为主,进口额排在前5位的商品包括资本品③、车辆、能源、工业品和服装原材料(表2)。其中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占主要地位,2009 年资本品进口额达到5.2亿美元,占老挝进口商品总额的42%。老挝车辆进口额增加明显,由2006年的0.2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1.4亿美元,占进口商品总额的16%,仅次于资本品。车辆进口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挝经济快速增长和二三产业发展带动的消费增加。主要用于企业生产的能源和工业品在进口商品中所占比例则分别为14%和10%。

(二) 出口产品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老挝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矿产品④、服装、电力以及农产品等初级商品(表3)。2003~2005年,老挝出口商品结构中前三位分别是服装、电力、木材和软木。2006年,受“资源换资金”战略的影响,老挝矿产品出口额迅速增加,从2005年的0.45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约4亿美元,增长近10倍,约是2006年服装出口额的3倍⑤,现已占老挝出口商品总额的46%。

(三) 中国在老挝对外贸易中地位上升

老挝的主要贸易对象包括泰国、越南和中国。泰国凭借地缘因素成为和老挝贸易往来数额最大的国家(保建云,2007),2009 年其进出口总额占老挝贸易总额的62%。泰国一直稳居老挝第一出口国地位, 与其他出口国家差距较大。2009 年老挝对泰国的贸易出口额达到5 亿美元,排在前三位的商品包括有色金属、电力、木材和软木,占总出口额比重的81%⑥。进口方面,泰国近年来也一直以近乎垄断的形式稳居老挝第一大进口国位置,商品多为电子、机械、农用生产资料以及汽车、摩托车、电器等生活消费品(谢志鹏,1993)。中国(21%) 自2009 年超过越南(12%) 成为与老挝进行贸易往来的第二大国家⑦(图1)。

中国和老挝的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尤其是2006年老挝采取“资源换资金”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政策后,双方贸易额更是快速增长。1994~2003年间,中老贸易额占老挝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7%增加到5.2% (保建云,2007),2006~2011 年间,这一比重从7.0%上升至9.5% , 中老贸易总额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0.3%,位居东盟10国前列。其中,老挝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平均增长率达到61.1%,而从中国进口的贸易额平均增长率只有39.7%⑧,老挝向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从中国进口的增长速度。从2009年开始,老挝在两国经贸往来中由逆差转变为顺差,改变了中国长期在中老双边贸易中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

无论在进口方面还是出口方面,老挝都高度依赖泰国,但是过度依赖单个国家贸易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或潜在风险。在当今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老挝应拓宽国际市场,增加经贸伙伴的多样性,比如可以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平台,抓住与中国经贸往来的机会,从而提高自己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中老经贸关系的可持续性

(一) 中老之间贸易结合度增大

中国和老挝双边的贸易结合度逐步增大,反映了两国之间在贸易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它反映了两国在贸易方面相互依存的程度。该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I 为i 国和j 国的贸易结合度,Xij 为i国对j国的出口额,Xi代表i国的出口总额,Mj为j国的进口总额,Mw 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Iij≥1,说明i 国和j 国在贸易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果TIij≤1,则说明i国和j国在贸易上关系较为疏远。

中老之间贸易结合度呈迅速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中老双边贸易关系愈加密切(图2)。2000~2010年,中国和老挝的贸易结合度从0.32上升到8.84,双边贸易相互依存从较为疏远发展为非常密切。

(二) 老挝从中国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向中国出口以原料产品为主

老挝从中国进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主要包括非电动机械、电气机械以及运输设备,三者之和占老挝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的比重达到60%以上(图3)。老挝基础工业比较落后,2011年制造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机械与运输设备等生产资料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都依赖进口。

老挝向中国出口的商品多为原料商品,2000~2004 年,木材和软木出口占比超过50%,远远大于其他商品的出口额。从2006 年开始,“资源换资金战略”以及新《矿产法》和《投资促进管理法》等政策的实施吸引了中国资本进行矿产开发,使金属矿产和金属废料出口比重迅速增长,从2005年的2%增长到2011年的68% (图4),位居出口中国商品第一位。中国已经成为老挝矿产品的重要市场,其中金属矿产和金属废料在从老挝进口的原材料中占比从2006年的6%迅速上升为2007年的14%,2009年达到83%。

老挝与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两国贸易往来的互补性较强。老挝出口中国的主要是初级产品,而从中国进口的多是工业制成品,这主要是由于老挝国内基础设施工业落后,导致其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主要依靠进口。第二,老挝出口多为金属矿产和木材等资源型商品,并且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资源(志荣,2006),这也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所需。

(三) 中国对老挝的商品贸易需求主要是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且依赖度上升

为探究两国之间的贸易特点以及分析中国与老挝双边贸易对老挝经济的影响,本文对中国与老挝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做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在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上对老挝依赖度提升。

贸易特化系数(TSC) 反映两国贸易的互补性和替代性,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Xi 表示中国对老挝出口产品的金额,Mi 表示中国从老挝进口产品的金额。Tsci 介于-1和1之间,当-0.25<TSCi<0.25时,中国与老挝处于产业内互补状态,即同类产品的水平型贸易。因为产业内互补的物质基础在于产业内分工,并使得生产要素在同一产业内流动,使贸易双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的产业联系(陈建军和肖晨明,2004)。当TSCi>0.8时,表明中国在i产品方面竞争力强;当TSCi<-0.8时,表明老挝在i 产品方面竞争力强,以上两种情况均表明中国与老挝处于产业间互补状态,即不同产业间的垂直互补,贸易双方通过贸易实现调剂余缺、取长补短(陈建军和肖晨明,2004)。

从表4中可以发现,老挝与中国在饮料和烟草、机械和运输设备以及非食用原料贸易中一直属于产业间互补,即三类商品贸易中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也就是说,老挝主要从中国进口饮料和烟草、机械、运输设备,向中国出口非食用原料,这三种商品2012 年占两国双边贸易总额的72%。在两国的贸易中,老挝在非食用原料贸易商品上具有竞争优势,中国对其依赖度上升。两国在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与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两类商品贸易中,逐渐由产业间转变为产业内互补。

(四) 中国对老挝投资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开发和贸易,在提高老挝基础工业能力方面投资比较缺乏

在两国贸易发展日益紧密的同时,中国也逐步加大对老挝的投资。2005~2010年,中国对老挝投资总量也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005~2009年老挝一直位于中国对东盟投资额排名的第二或者第三位,2010年排名有所下降。中国对老挝的投资占老挝国内生产总值的33% (2005~2010年平均值)。

中国对老挝的投资很大程度上受到两国贸易往来的影响。目前,中国对老挝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水电、农业、矿藏、加工业等(秦磊,2011)。2005~2009 年中国对老挝的投资领域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矿业、工业和手工业、电力行业。其中矿业比重高达54% (图5)。一方面,由于老挝国内相关的吸引外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投资者比较重视对老挝金属矿产品的开发和开采,两国在该领域合作潜力较大。比如,澜沧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控股90%股份) 的色奔铜—金矿项目在2003~2009年间,对老挝GDP 的贡献率约为8%,对人均收入的贡献率约为1%(由2004 年的310.2 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717.6美元),并累计向老挝政府上交税费4.3 亿美元。澜沧公司建立了“色奔”信托基金,每年提供50万美元给该基金,用于帮助色奔地区受到矿山经营影响的村民改善生活水平,并增加对该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老挝公路、通讯等都有了很大改善(秦磊,2011)。

中国对老挝的投资结构单一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首先,中国对老挝的投资主要以单一的开采资源为主。这种以资源型开发为主的产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由于砍伐过度,造成老挝森林面积锐减。2006年6月24日,老挝政府颁布法令禁止砍伐树木,因为当前木材消耗量已达到红色警戒水平。这也是老挝对中国木材出口迅速下降的重要原因。

其次,中国对老挝的投资一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相对较少。虽然这满足了老挝当前的短期经济发展需求,但将来也可能会面临如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问题,如中国在老挝投资建立的纺织加工厂,加工后的产品全部用于出口, 忽略了对老挝国内市场的培育(秦磊,2011)。随着当前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其他国家对老挝投资的逐步增加,中国在老挝的投资和企业可能会面临更大挑战。

五、结论

作为发展中国家,老挝虽然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其经济快速发展。作为东盟的重要组成国,老挝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近年来老挝国内经济在波动中增长,老挝的外贸依存度在70%左右,使得自身经济增长受进出口贸易变化的影响较大。中老之间的贸易呈现快速上涨趋势,两国贸易结合度从2000年的0.32上升至2010年的8.84,两国贸易联系紧密,中国已成为老挝的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在老挝目前高度依赖外贸发展经济的策略中,中老贸易对老挝的国内生产总值、民生和就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两国贸易在产业内和产业间均体现了较强的互补性。老挝从中国进口非电动机械、电气机械以及运输设备等生产生活所需商品,中国从老挝进口金属矿产和木材等初级产品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求。两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老挝也成为中国对东盟的重要投资对象。

但是,中国对老挝的投资结构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资源开发,尤其是初级开发阶段,而这些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志荣,2006)。虽然这受到老挝政府“资源换资金”政策的影响,但从长远发展来说,中国对老挝投资缺乏可持续性,容易形成对当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因此,加强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更应成为中国对老挝的长期投资方向,这也有助于为中国企业赢得更多的声誉和发展机会。

此外,对于处于经济发展和转型时期的老挝来说,除了资源开发和技术引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这一投资不仅能够改善当地民生和创造就业,对于老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作用。由于中国和老挝的经贸往来互补性较强,帮助老挝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

中国和老挝同属亚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与老挝加强经验交流,多向其提供经济改革经验,实现共同发展(保建云,2007)。比如,2002年1月21日,老挝仿效中国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了老挝首个经济特区“沙湾—色诺经济特区”,同时在老中边境设立“磨丁边境贸易区”,增强了两国之间的经贸互动。中国和老挝双边贸易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推动两国贸易实现长期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两国经济发展,对于推动亚洲经济发展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都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 各国在老挝投资额数据难以获得,因此,本文仅分析了老挝对外贸易现状,未对投资进行分析。

②2003 年《外国在老挝投资法》中规定:老挝为外资提供相当宽松的投资经营环境,外资可以成立任何形式的企业,政府不干涉该类企业事务,并允许外资企业汇出所获利润。

③ 资本品是指企业用于生产的机器设备,即固定资本。

④本文中提到矿产品、金属矿产二者范围依次递减。矿产品泛指一切埋藏在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或岩石风化的,或岩石沉积的) 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矿物或岩石资源;金属矿产是可从中提取某种供工业利用的金属元素或化合物的矿产。

⑤矿产品出口额的迅速增加一部分原因是受到政策的影响。2005 年,老挝政府提出了“资源换资金”的发展战略,即利用土地、矿产等资源,换得外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项目的投资,并在《矿产法》第九条中明确规定:“鼓励国际、次区域企业或者组织以各种形式开发矿产资源”。此项政策刺激了老挝与其他各国(包括中国在内) 之间的矿产贸易,使得2003~2009 年,老挝矿产品的出口总额从0.11 亿美元增加到4.39 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商品出口额的增长幅度。

⑥经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整理分析所得。

⑦2008 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老挝对各国的出口总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惟独对中国呈现上升趋势,从2008 年的41 万美元增加到2009 年的121 万美元,增长近3 倍。

⑧ 经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整理分析所得。

参考文献

[1]保建云.中国与老挝两国双边贸易发展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J].学术探索,2007,(3).

[2]保建云.“革新开放”以来老挝经济增长特点及与中国和越南的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10).

[3]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8).

[4]宫葩昌,孙鹤.老挝产业结构及国民经济调整情况介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

[5]马树洪.老挝建设社会主义的机遇、挑战及前景[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3).

[6]潘青友.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和贸易竞争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7).

[7]秦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GMS 东道国影响分析:以越南、柬埔寨、老挝为例[J].学术探索,2011,(4).

[8]史智宇.出口相似度与贸易竞争:中国与东盟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3,(9).

[9]太阳纸业两亿美元投向老挝[J].中国造纸,2010,(2).

[10]王东.经济持续增长风险不断扩大——2007 年世界经济、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安全形势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8,(1).

[11]王玉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分析:经济利益与战略关系[J].东南亚纵横,2010,(1).

[12]徐延春.谈老挝经济及其发展战略[J].东南亚纵横,2006,(12).

[13]谢志鹏.泰国与老挝的边境经贸关系[J].南洋问题研究,1993,(3).

[14]杨洋.试论老挝经济的发展及其制约因素[J].保山师专学报,2003,(3).

[15]张瑞昆.老挝经济结构——老挝经济探析之一[J].东南亚纵横,2004,(1).

[16]志荣.老挝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东南亚纵横,2006,(1).

[17]Yves B. Labor market adjustment under transition in Lao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996 ,(4):651~675.

上一篇:数字经济培训内容范文 下一篇:医院网络安全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