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病预防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4 08:54:30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1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而日益增多,如何减轻高龄患者骨折后的创伤反应,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已日益引起关注。现就近年来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和护理概况综述如下:

1 手术治疗

1.1 内固定治疗 内固定按固定材料有单钉、多钉、鹅颈钢板等,按术式有切开内固定和经皮内固定。单钉和鹅颈钢板由于对组织、骨和血液循环损伤大,操作复杂,近年已很少使用,逐渐为多钉所替代。经皮或小切口多钉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对患者生理、心理干扰少,有人称之为“有限开放”手术[1]。术中用C臂X光机监测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复位满意率,且多钉内固定具有立体加压固定作用,稳定性好,患者术后疼痛迅速得到缓解,可以很快进行功能锻炼,减少了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1.2 假体置换 假体置换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可以解决由于股骨颈骨折引起的骨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引起的髋关节疼痛及功能受限,可以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长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假体置换的并发症增多,如松动、假体断裂、髋臼磨穿、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等。近年来由于材料技术的不断改进,手术技巧的进步及并发症的有效预防,假体置换的应用日益广泛。假体置换分半髋即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全髋置换,人工股骨头亦分单极股骨头和双极股骨头。选择全髋还是半髋置换目前意见不一,盛璞义等[2]认为全髋置换功能恢复优于股骨头置换,应首选全髋;许鹏等[3]认为结合我国实际及老年患者的要求,手术安全性等,高龄患者应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杨维权等[4]对三种假体置换(单极、双极、全髋)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三种置换效果评定满意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半髋较全髋置换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高龄患者活动相对减少,术后髋臼磨损相对较轻,股骨头中心脱位较少见,认为对高龄患者不强求全髋置换,人工股骨头尤其是双极股骨头置换也可望得到良好的疗效。

2 手术护理

2.1 心理护理 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因生理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而存在差异[5]。护士应根据病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讲解股骨颈骨折的有关知识、手术目的、术后效果及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其在学习中增强信心,逐渐改变错误认知,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导致的心理障碍,增进其心理健康。心理康复决定肢体功能的康复[6]。

2.2 饮食调护 大量研究指出股骨颈骨折患者摄入量减少会造成负氮平衡,而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并发症的发生,造成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从而影响患者的顺利康复[7]。而高龄患者多并存其他慢性病,对饮食有一定的限制,术前因人制宜,因病制宜,指导患者做好饮食调整,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术后根据骨折病人的代谢与营养特点,给予饮食指导。术后前3天食含盐食物,少食甜食,有利于减少便秘[8]。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有效地预防便秘及泌尿系结石、感染。术后早期指导病人食低脂、高维生素、高铁、含水多的清淡味鲜易消化的食物;术后康复期,督促病人食高蛋白、高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铜的饮食,有利于骨折修复和机体消耗的补充。对糖尿病、肾病或肝病等疾患的骨折病人,饮食原则必须兼顾,避开不利于整体恢复的饮食[9]。

2.3 术前护理

2.3.1 术前评估 术前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对手术耐受性进行评估,把握手术时机,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做好各种相应检查,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心、肝、肺、内分泌、血液、营养等系统的功能状况,评估患者术前髋关节功能,心理状况及学习能力等。

2.3.2 加强老年慢性病监护[10] 高龄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应详细了解既往史,积极治疗并存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合并有糖尿病的病人,注意监测血糖,了解入院前胰岛素的用量或降糖药服用情况;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了解病人服用降压药的情况,监测血压,并注意观察降压药的毒副作用;有冠心病的病人,了解病人的心功能情况,注意监测病人的心率及脉搏。

2.3.3 术前康复指导 术前康复指导是让病人了解手术目的及术后康复训练的作用,消除思想顾虑及恐惧心理,使病人积极主动地按计划进行康复训练。术前康复指导内容包括:体位指导,说明术后为防骨折移位或假体脱位要采取正确的体位;训练引体向上运动,训练床上排便习惯,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包括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关节活动训练,指导正确使用拐杖等[11]。同时加强呼吸训练,改善心肺功能。

2.3.4 一般护理 对术前行患肢制动牵引者,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等并发症发生。常规备皮,术前12h禁食,4h禁水,以防术中呕吐,术前晚可酌情给予镇静剂。

2.4 术后护理

2.4.1 严密观察病情 做好病人手术回病房的交接工作,及时向医生了解手术情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度重视心血管功能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注意伤口出血量和渗血情况,谨防失血性休克;注意患者意识状况和患肢血运情况,观察患肢皮肤是否发红,皮温是否正常,有无疼痛、肿胀,触及条索感等,同时加强并存病监测和护理,防止并存病加重。

2.4.2 引流管护理[12] 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防止引流液倒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行假体置换者一般术后1~2h内出血量在200~400ml以内,若术后10~12h内持续出血量超过1000ml,应引起重视,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4.3 体位护理[7,9] 体位的舒适问题是患者面临的一大难题,长期平卧可产生肺部、皮肤疾病等并发症,而延迟患者的康复。因此要加强术后体位护理,使患者自觉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患肢外展30°,足尖向上,髋关节、膝关节各屈曲30°)。只要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其他三肢包括患肢的髋关节皆可变换体位。告知患者坐位可以解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包括进食、大小便、清洁),且坐位使坐骨结节持重。教会病人正确的翻身方法。

2.4.4 并发症护理

2.4.4.1 预防感染 术前及时诊治所有感染病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重视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尽量让病人自解小便,有导管者应加强会阴部清洁,指导病人深呼吸及作有效咳嗽,定时给予拍背排痰。注意保持伤口引流通畅,观察伤口渗出液情况,对伤口愈合不良,持续渗液者应谨慎对待。注意观察病人体温变化及有无突然的剧痛等。

2.4.4.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 DVT形成是髋部损伤术后重要并发症之一[13]。有学者提出[14]“预防优于治疗”,采取药物疗法和机械性疗法两种预防措施,有效地预防DVT形成。DVT预防对策:①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的健康宣教,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案。②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吴玉霞等[15]报道将垫枕改进为长80cm、高30cm,用于临床使病人的肿胀消退时间缩短,减少DVT的发生。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适当锻炼可减少静脉血栓发病的75%~77%[16]。适当功能锻炼可加快下静脉血液回流,且对心率、血压、伤口渗血无明显影响[17]。锻炼原则是早期开始,循序渐进,被动和主动结合,等长和等张相结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高胆固醇饮食,多饮水,防便秘;预防性抗凝治疗和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DVT的形成。

2.4.4.3 预防脱位 假位脱位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假体置换术后另一重要并发症,其原因有多种,但与术后外展中立位的保持不当有很大关系[18]。为了改善假体置换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的方法,罗辑[18]制作了防外旋鞋及梯形垫;雷小容等[19]制作外展枕以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变换体位时髋关节内收或内旋,避免了传统皮式牵引固定的不便,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2.4.5 术后康复指导 先进的材料,精湛的技术只有结合及时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20]。因此制定一个有效而可靠的康复计划,以减轻患者痛苦,预防术后并发症,防止肌肉萎缩,增加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郑淑梅等[21]报道通过康复训练后病人的关节活动度、坐位耐久性、疼痛程度有很大改善。张瑞芳等[22]报道术后康复训练主要分为术后早期(术后当天~5天内)、术后中期(术后5天~2周)、术后晚期(术后2周以后)和出院家庭康复指导四个阶段进行。术后早期以进行患肢主、被动踝关节伸屈,股四头肌收缩,髋、膝关节的伸屈训练,同时加强上肢肌力练习,以便日后能较好使用拐杖或助行器;术后中期开始体位转移训练:先由卧位到坐位,由坐到站,由站到行走训练,以恢复ROM,进一步提高肌力,练习独立坐起和扶拐行走;术后晚期加强患髋外展、外旋和内收功能锻炼。出院后注意预防居家意外跌倒,不宜过早负重,继续加强平衡力和协调力训练,早日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国清,李小如,杨辉芳,等.有限开放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1,26(3):277.

[2] 盛璞义,瘳威明,李佛保,等.假体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折术前准备及术式选择[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6(6):410.

[3] 许鹏,靳卫章,姚建锋,等.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1,7(3):168.

[4] 杨维权,刘大雄,孙荣华,等.三种假体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3):163.

[5] 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6] 戴燕,裴福兴,沈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门诊康复指导[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A):31-32.

[7] 张王月,计惠民,田淑芬,等.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疾病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29-31.

[8] 张莉.骨科围手术期病人饮食指导与减少便秘的发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102-103.

[9] 陶于凤.股骨颈骨折病人术后的健康指导[J].中医正骨,2004,16(1):62.

[10] 农连英.股骨颈骨折死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9):692-693.

[11] 公洁,王式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1B):134~135.

[12] 朱彩香.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4):47-48.

[13] 沈素红,陈柯,张江涛.髋部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医正骨,2004,16(1):7-8.

[14] 张瑞芳,许红璐,周雪梅,等.高龄病人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28-29.

[15] 吴玉霞,王海桃,王惠.改进后垫枕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0):9.

[16] 杨济.下肢骨折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中国骨伤,2001,14(9):555.

[17] 王晓红,薛立景,滑志娟,等.功能锻炼对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血流速度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1008-1010.

[18] 罗辑.全髋置换术后保持外展位方法的改进[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706.

[19] 雷小容,李秀霞,郑小敏,等.自制外展枕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06.

[20]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25-235.

[21] 郑淑梅,赵惠,李淑兰,等.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20-21.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疾病,以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骨皮质和骨小梁变薄变小,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并发症包括骨折(主要有椎体骨折,髋骨骨折和前臂骨折)、骨畸形和慢性疼痛,而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与人类生活方式、环境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即可达到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减少并发症(骨折)、减轻致残率、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等目的。故而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受到全世界医学工作者的重视。

1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骨质疏松症分布广泛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已跃居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被公认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亿人患骨质疏松症。仅在欧洲、美国、日本骨质疏松症患者就有7 500万,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骨质疏松症患者占总人口的6.97%,为8 800万

1.2 骨质疏松的危害严重且隐蔽骨质疏松早期无明显症状,病人多以骨折就诊。即便是腰酸背痛,往往也不以为然,待到重视为时已晚。其发病过程缓慢、渐进,比较隐蔽,不易被人们所觉察。其严重危害性是导致全身骨折,不仅经济损失过大,而且对健康威胁最大,12%~20%的髋骨骨折患者会因为骨折或手术引起的肺炎或肺血栓等并发症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超过50%的幸存者也不能行走或行动不便,1/4的人需要家庭的护理。我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地处亚洲,人口基数最大,老龄人群增加速度最快,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1.3 骨质疏松症预防重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疾病,与遗传、环境、营养、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除遗传外,其他因素均为可控,通过合理调整,不但有利于生命前期最佳骨峰值的获得,而且有利于生命后期尽可能减少骨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迄今尚未发现完全有效的方法重建已经疏松的骨质,只能使骨小梁增粗、增厚,小孔得到修补,但不能使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因而骨质疏松症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和现实。可以说,预防是目前唯一经济有效的降低骨疏松症发生率的手段。

1.4 骨质疏松症知晓率低我国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对骨质疏松症知晓率低,对其防治存在很多认识误区,甚至包括医护人员,所以重视程度不够,以至常常耽误病情。

1.5 骨质疏松症与生活方式密切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生活方式能加速其发生发展,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重要意义。患者的保健知识越多,采纳的健康生活方式越多。因此,提高患者骨质疏松保健知识,有利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阻止骨质疏松症的发展和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2 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2.1 一级预防――无病防病(1)首先要获得理想的骨峰值。足量的钙和合理的营养,合理的平衡膳食和科学烹调,提高钙利用率,避免进食高盐及高动物蛋白饮食,避免过度吸烟、饮酒、咖啡、可口可乐,减少尿钙和粪钙的排出。预防骨质疏松,提倡多喝牛奶,多选高钙、高维生素食物。同时必须适量的光照,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一般在柔和阳光下步行40 min就可保证机体所需维生素D。(2)坚持适量的负重运动,如游泳、跑、跳、体操等,以加强骨骼和肌肉的锻炼。运动不仅能增加骨量,还能改善骨骼和肌肉的锻炼,改善骨的力学危险性。同时要避免骨骼受外力打击。老年人每周运动5~7天,每次30~60 min,主要应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多做髋膝关节内收、外展、屈伸练习。以大肌群节律性运动为特征的有氧代谢运动有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楼、登山、健身操等,个人随意选择。另外,抗阻训练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的效果已经肯定,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阻力训练(握拳、上举、抬膝)每周至少2天,对防治骨质疏松症应用前景广阔。(3)要减少骨量的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尽早识别并加以纠正。

2.2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骨密度检测是骨质疏松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和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均有重要意义。因此老年人每年定期监测骨密度,以及时发现低骨量,并加以干预,预防发生骨质疏松。应尽早建议他们到医院寻求医师的指导或药物治疗。病情一旦诊断清楚,立即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缓解骨痛,提高生活质量。

2.3 三级预防――综合防治以综合措施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肌力和视力,提高其平衡和反应能力,防止骨折。如发生骨折,应由专科医师进行治疗康复。

老年人应对其加强安全防护指导,注意不要参加剧烈活动,不要举重物,避免在黑暗中及太光滑或有障碍的地面行走,穿舒适而耐磨的鞋,尤其天寒地冻,更要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外伤,防止骨折。加强及时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对已丧失劳动力或致残者,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

3 社区健康教育

首先必须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骨质疏松知识培训,然后在他们指导下,可通过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室的宣传窗、黑板报、宣传画等方式进行辅导教育,积极开展骨质疏松健康教育,鼓励人们主动开展有效的保健活动,增进健康。

医院是社区的医疗保健中心,理所应当成为社区卫生知识的来源中心。社区除自身开展健康教育外,医院还应当将服务从院内扩展到院外,面向社会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这样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骨质疏松症的问题,同时还能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从而提高医院所管辖地区的群众的健康意识。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3

1 资料和方法

我们对2006年9月~2008年9月期间外科康复疗养的44名飞行人员的疗养资料进行调查整理,发现因外伤引起骨折、脱位、关节及软组织损伤者18例,全部为男性;年龄在23~40岁,平均年龄31岁;平均飞行时间为958 h;其中歼击机飞行人员4例,轰炸机飞行人员12例,运输机飞行人员2例。并按外科症状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析。

2结果

2.1不同机种飞行人员外伤病的情况轰炸机飞行人员骨折2例,肘关节脱位2例,膝关节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8例。歼击机飞行人员骨折1例,膝关节及半月板软组织损伤3例。运输机飞行人员膝关节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2例。因此,各机种飞行人员患外伤病的构成比例为:歼击机22.22%,轰炸机66.67%,运输机11.11%。

2.2 不同年龄飞行人员外伤的情况年龄小于30岁的骨折1例,肘关节脱位2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及软组织损伤6例 (合计50%);年龄31~39岁的骨折2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及软组织损伤5例(合计38.89%);年龄40~49岁,膝关节及半月板损伤2例(合计11.11%);年龄大于50岁的无。

2.3不同外伤原因引起飞行人员外伤病的情况篮球运动外伤所造成的骨折2例,肘关节脱位1例,膝关节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6例;意外伤害造成的骨折1例,膝关节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4例;跳伞造成的肘关节脱位1例,半月板及软组织损伤3例。

3讨论

3.1飞行人员外伤病的原因分析飞行人员外伤病是飞行人员群体中的常见病,大部分多发生于平时训练、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患外伤病的飞行人员在康复疗养中占外科疾病之首位。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轰炸机的飞行人员较歼击机和运输机的飞行人员外伤率高,说明其自我保护意识及防范意识较弱;发病高峰年龄又多集中在30岁左右,年龄越大其发生外伤病的几率就越小,这说明外伤病与年轻气盛、争强好胜、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有关;患外伤病的飞行人员在打篮球时损伤率高,也反映其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准备工作不充分、违反比赛规则、技术动作错误等等。跳伞伤引起的伤害是由于小的疏忽或技术不够熟练造成,这在飞行训练中是难以避免的,但篮球伤和意外伤可以避免。如果加强宣传力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采取预防措施等,至少可以降低50%外伤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住院率,增加出勤率和延长飞行年限,对于保障飞行人员的身体健康极其有利。

3.2建议

1)部队及疗养院针对年轻的飞行人员保健知识缺乏的情况,应定期开展预防外伤知识的宣教及心理教育,在训练中应避免发生过激行为和身体外伤。

2)加强对外伤病患者的严格管理,航医对一些轻微的软组织损伤,早期应做有效处置,并要告诫和监督患者多休息少活动,酌情送医院治疗,防止因个人不重视、不治疗发展成为慢性损伤,造成迁延不愈,给医治带来困难。

3)体育教员要严格标准,加强医学监督,重视运动前热身,不符合上场参赛的装束要求一律禁止参赛,以防因衣、鞋不符合要求带来的伤害。对大运动量、大强度的飞行训练,应做好教育及保护工作,防止意外扭伤和摔伤,减少非战斗减员的发生。

4)航医要定期检查飞行人员脊柱、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防止小关节功能紊乱和肌肉劳损,同时要防止飞行器及飞行装备等影响引起的长期慢性损伤。本着自防、预防的原则,尽量避免和减少意外损伤。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4

【关键词】骨折;健康教育

实施前的评估 通过与病人沟通收集资料分析病人状况、病情、病人实际情况,以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实施方式与时期 护患间开展健康教育的时间是入院后23天病人容易接受的方法是结合病情进展的不同时期进行教育而希望家属参与学习。

1实施内容

对疾病的认识 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病情适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病人一律,知道其了解疾病的转归(发展过程及预后知识)。介绍同种病例康复病例,可让康复者与病人直接交谈,消除不健康的意识,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合理用药 对需要用药物治疗的病人,应该向病人讲解药物的用法、剂量及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合理用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以达增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同时用于房病人乱用土方、秘方,以免影响治疗计划,延长病情。

饮食指导 让病人明白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作用,并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进行正确指导,经常知道病人做好饮食调整,减少卧床病人腹胀及便秘的发生,多饮白开水,减少输尿管和膀胱结石的可能。

2预防并发症

2.1预防压疮 骨折病人(如脊柱骨折、下肢骨折、骨盆骨折等)长期卧床、制动、卧硬板床、使用牵引架、石膏固定等,极易发生压疮,应建立皮肤护理卡,每2小时用红花酒精按摩受压处及骨隆突处,促进血循环,责任护士操作后签名,班班交接,保持连续性,避免物理性刺激,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渣屑,防止便器损伤皮肤等,并教会病人及家属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

2.2预防肺部感染 长期卧床病人尤其是老年人要定时叩背,叫会病人有效的咳嗽、排痰,以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3 预防泌尿系感染 骨折病人最易放生泌尿系感染,应嘱咐病人多饮水,不要因排便不方便而限制饮水,女病人每次便后用问谁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洁净,减少细菌入侵机会。

2.4卧位 正确的卧位是骨科护理的基础,如股骨颈骨折的病人保守治疗时应平卧位,换肢行皮牵引(或骨牵引),外展15°中立位,不可外旋,为防止外旋,可穿“丁”字鞋固定,并做到不侧卧,不屈脚等。不正确的卧位如外旋可致“八字脚”侧卧使牵引无效,骨折处错位等,故卧位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预后。

2.5 功能锻炼 分早期床上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向家属及病人说明功能锻炼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并教会其功能锻炼的方法、运动量、开始时间等,正确的功能锻炼能预防废用性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等并发症,功能锻炼的关键是护士要教会病人锻炼的方法、运动量、开始时间、具体锻炼部位等,并鼓励病人要持之以恒。

3结论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5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干预

1 健康教育干预对象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者都将老年女性与围绝经期的妇女作为重要研究及干预对象。然而,一项对于中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症认知调查发现,骨质疏松症所引起的脊柱骨折在中老年男性中的发病率、病死率均大于女性,其主要原因是男性在日常生活中钙摄入少、活动次数少、吸烟、酗酒等高危行为;老年男性也会因为体内性激素的减少而发生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因此,中老年男性应该也是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的干预对象之一。熊恩富等[2]提出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患髋关节疾病并造成髋功能障碍,由于患侧肢体运动负荷减少及应力负荷异常,导致患侧肢体肌肉萎缩、骨发育不良和骨质疏松。国外有学者也认为骨质疏松健康教育也应该包括在校大学生。通过以上调查结论可以发现,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对象不仅不能单一的确定为中老年女性和围绝经期女性,还应该包括青少年和中老年男性。

2 健康教育干预的实施者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涉及内分泌科、骨科、放射医学、妇科等专业。除医院本身的骨质疏松症相关职能科室充分发挥其就诊及咨询的功能外,社区、居委会也应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社区医院是开展预防干预工作的最基层的卫生机构,社区医护人员也是最具体工作的执行者。所以,在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方面,社区起着关键的作用。徐霞等[3]通过本次调查,初步发现上海市骨质疏松认知度不高,关注度不足密切,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力度不够。所以,医院的医护工作者是开展社区居民防治骨质疏松症工作的主导力量。那么,只有良好的社区护理,才可以有效地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以及随之带来的骨折。所以,实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级预防是骨质疏松症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因此,由以上调查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以及社区护理工作者应该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的最佳实施者。

3 干预措施

目前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因此,如何干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预防防治工作的重点。黄秋美等[4]在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方式中健康讲座结合电话访谈、及家庭访问的干预效果比较好。因此,社区医护人员应该选择正确的干预方式,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规章制度进行,以取得最佳的疗效来减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增强人们的健康。

4 干预内容

首先,应该先普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知识,大量研究表明居民对骨质疏松症缺乏全面的认识,这些基本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主要是由增龄所导致的体内性激素突然减少及其生理性的退行性病变;主要的一些临床表现为-疼痛(以整个腰背部为主)、身高缩短及驼背、脆性骨折的发生以及脊椎向后侧凸对胸腔、腹腔压迫造成腹胀、反流性食道炎等症状。其次要认识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性及其危险因素。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性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骨折也会引起病人发病率、死亡率增加,功能的丧失及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同时该病与生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如吸烟、酗酒[5]、营养不良、低钙饮食[6]、大量饮咖啡、累计的哺乳时间长、产孕次数多[7]、年龄增加[8]、长期使用激素、绝经年龄早、家族遗传、维生素D缺乏[9]等。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指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其发病很有可能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来降低,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预防:①饮食预防:提供钙和维生素D的膳食;②运动预防:负重锻炼如散步、慢跑、爬楼梯和跳舞等;③药物预防:雌激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二磷酸盐以及一些中药(如淫羊蕾、构祀子、黄茂)[10]等;④日常生活中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五、按时体检和监测预防骨质疏松症。

5 展 望

综上所述,在我国开展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预防与控制的社区干预是一项十分复杂且艰难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实施干预的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充分掌握与之相关的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对不同的人群实行个体化教育。逐步帮助干预对象掌握预防骨质疏松症的知识,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健康信念,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这是目前控制和预防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经济、最有效、最简便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Woodhead GA,Moss MM.OsteoPorosis: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J].Nurse Pract,1998,23(11):18.

[2] 熊恩富,吴昌碧,廖芳丽,等.运动不足性骨发育不良与骨质疏松 [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0,17(3):366-368.

[3] 徐霞,印凡,赵东宝.上海市骨质疏松症认知度及高危人群防治现状调查[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8):750-753.

[4] 黄美秋,黄芳艳.健康教育结合随访对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9(18):134-135.

[5] Sheng Z Z Y,You L.Risk factors for osteoPorosis in PostmenoPausal Shanghai women[J].Bone,2009,44(2):S410.

[6] 李宁华,区品中,朱汉民等.中国部分地区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5):275-278.

[7] Demir B,Haberal A,Geyik P,et al.Identification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osteoPorosis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J].Maturitas,2008,60(3):253-256.

[8] 佘敦敏,章秋,邵宜波,等.初孕年龄、产次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5,40(2):167-170.

[9] 李娟,刘芳,王晓靖.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杂志,2003,20(10):34-36.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6

[关键词] 大骨节病;流行病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1.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136-02

自1998年9月在色达县歌乐沱乡对69例成人调查中发现大骨节病患者21例,按照四川省大骨节病监测方案,分别于2005、2006年对居住并长期生活在该地区7~13岁儿童进行监测,用以评价大骨节病在高原地区的活跃程度,分析流行因素,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色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歌乐沱乡1998年9月成人大骨节病调查;2005年4月、2006年5月对7~13岁儿童大骨节病临床和X线片检查登记表;人口、地理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资料来源于大骨节病活跃病区监测点调查表。

1.2 方法

按照四川省大骨节病调查监测方案和大骨节病防治手册诊断标准(GB16003―1995),对接受检查的人群进行临床检查,摄手指、腕关节、踝关节、膝关节X线片,对7~13岁儿童拍摄右手正位X线片,在X线片下观察成人关节变化和儿童指骨骨骺端、干骺端的变化以及有无缺损现象。

1.3 数据处理

整理数据资科,建立Excel数据库,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监测结果

在1998年9月开展对歌乐沱乡15岁以上69例成人大骨节病调查中,通过临床检查和X线片检查,确诊患者21例,按照“四川省大骨节病监测方案”分别于2005年4月、2006年5月对该乡四个行政村人口、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以及7~13岁儿童大骨节病进行监测,其临床和X线片检查结果。

2.2流行概况

自1998年开展监测以来,发现大骨节病在20世纪70~80年代在该地区流行,临床检查患者手指、腕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多处受累、变形,丧失劳动能力。通过1998、2005、2006三年的监测发现大骨节病的临床检出率、X线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在7~13岁儿童中临床检出手指关节变形55人,X线检出7例儿童,其中手指骨关节变化缺损,骨骺端4例、干骺端3例,男性儿童X线检出5例,女性儿童X线检出2例,男女性别比为2.5∶1,男性儿童多于女性。

3 讨论

3.1 色达县歌乐沱乡大骨节病检出率下降原因分析

大骨节病是全身性疾病[1],多发为对称性关节受累,广泛横纹肌萎缩,然而内脏改变相对轻微,基本不影响智力发育,亦不影响生育,患者多为幼年感染,成年发病,成年后进入病区生活不发病。目前对大骨节病的致病因素还不完全明确,发病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习俗有关,能采取的预防是移民搬迁,病区换粮,改水等综合防治措施。歌乐沱乡位于色达县城东南方向,距县城110公里,海拔3 160 m,属高山洼谷地貌,是藏族聚居地,为半农半牧区,坡陡谷深,多为幽深高山峡谷,属山原凉温带气候,年均气温5.7℃,最冷为一月,为-5.5℃,最热七月15.7℃。日照率为56%,年均降水量780 mm,无霜期100 d,年内有冰雹、霜冻、洪涝等自然灾害,对人、畜、农作物、牧草有较大影响。群众多居住在半山腰,全乡耕地面积739亩,耕种的土地多为砂土,农作物以青稞、小麦、碗豆、葫豆等为主,主食以自产青稞为主,采用传统的粮食生产加工方式,在病区患者家中调查时发现,储藏的青稞中有霉变的颗粒,发病与目前研究的T-2毒素致病有关。随着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和九年义务教育制的实施,病区群众食用外地生产的粮食数量增加,儿童在学校读书实行寄宿制,与20世纪70~80年代人群相比,减少了自产粮食的摄入量,儿童在校读书实行寄宿制,大量食用外地生产的粮食,摄入本地自产的青稞较少。按照大骨节病对病区活跃程度监测,5~13岁儿童中无新发病例;手部X线检查仅有指骨骨端改变的病例;在X线改变者总数中,干骺端有改变者在10%以下的标准,因此,色达县歌乐沱乡大骨节病为静止病区。

3.2防治对策

通过监测资料分析,色达县歌乐沱乡大骨节病发病呈下降趋势,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的同时,还应采取移民搬迁、改土、改种经济农作物、改水工程,加强对大骨节病病区群众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逐步改变病区群众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并加强对病区活跃情况的监测。

[参考文献]

[1]王志武,李群伟,刘宁,等.大骨节病防治手册[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出版社, 2002:2-3,7-9.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7

总结本院

例骨科卧床病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通过术前宣教、早期功能锻炼、、药物治疗、骨科仪器治疗、保护静脉、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显著成效,无一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为主;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09-01

血栓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及修补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聚集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是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骨科卧床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脑、肺栓塞,是本病死亡的原因,随着医学的发展,深静脉血栓也是我们高度关注的一门课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取本院2012―2013年骨科卧床患者299例。

1.2 结果: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2 预防为主的护理措施

2.1 术前指导

2.1.1 基础护理:责任护士接到病员后安排骨科床,保持床单元整洁、平整、干燥 ,修指甲、皮肤清洁、更换宽松、柔棉衣裤、,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骨外伤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常见并发症,如:卧床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及重要性,使其引起高度重视并配合护理、治疗。

2.1.2 健康宣教:入院时就开始进行知识宣教,严禁吸烟,避免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末梢血管收缩及黏稠度增加;避免高胆固醇的饮食,饮食应清淡、多食高纤维、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的食物。每日饮水量达2500ml以上,保持大便通畅,正确指导病员深呼吸训练、护胸运动、有效的咳嗽咳痰、腹部按摩;

2.2 预防措施

2.2.1 患者一般护理:术后回病房抬高下肢20―30度,促进静脉回流,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曲,影响静脉回流。可在患肢下垫软枕,顺着肢体方向。每班仔细观察术后皮肤色泽、温度、感觉、运动、肿胀及血液循环情况,详细记录。如发现肢体末梢色泽呈暗红、皮肤苍白、皮温较低、肢体麻木、肿胀不适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查明原因和相关处理。

2.2.2 早期功能锻炼:脊柱、骨盆、及下肢手术病人麻醉清醒后,早期鼓励并教会病员患肢主动训练及健肢的全关节运动,患肢进行脚趾屈伸训练、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运动、辅以患肢远端肌肉按摩,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血流瘀滞。每次3―5分钟,每天数次,以后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活动量。同时重视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指导,讲解早期功能训练的重要性,让家属给予更多的被动训练项目,如:双下肢肌肉的按摩,髋、膝、踝关节的屈伸运动,病情许可的可练习直腿抬高、同时注意床上翻身2―3小时一次,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我院将功能锻炼作为优质护理的重点工作,,责任护士每天床旁手把手教每一位患者及家属功能锻炼,全科护士已养成了随时督促患者主动训练为主,被动训练为辅的模式,护士长严格管理,我科的骨科卧床病人并发症较少发生,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2.3 骨科仪器治疗:卧床病人入院后早期介入骨科仪器的使用预防静脉血栓,本院采用射频、下肢静脉泵治疗仪,每天2次,上、下午各30分钟,取得了良好效果。

2.2.4 药物治疗:祛聚药物(我院常用拜阿司匹林、右旋糖酐、丹参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辅助治疗;抗凝(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注射方法不正确、易引起皮下出血、瘀斑、硬结、皮下血肿。可在腹部,脐周5---10cm处皮下或垂直皮熠注射。排空气时防止药液溢出,注射后用干棉签适当压迫,禁止揉搓、热敷注射部位,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不适。使用以上药物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向:尤其注意伤口渗血及引流管情况。

2.2.5 静脉保护:长期补液和卧床患者,应避免下肢输液、输注药物浓度高的应充分稀释后注入。上肢静脉输液应避免在同一个肢体,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扎止血带不宜过紧,时间不宜过长,使用静脉留置针,必须用稀释的肝素封管,输液时将留置针管内的封管液抽出,不可推人血管,引起血栓。

2.2.6 心理护理:责任护士深入病房,多安慰患者,鼓励其说出对疼痛的感受解除疑虑,耐心的讲相关疾病知识,及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的重要性。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主张使用镇痛泵,利于患者主动配合功能训练。

3 总结

骨关节病预防知识篇8

我区是全省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县区之一,主要病种有碘缺乏病、饮水型氟中毒病、大骨节病、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和鼠疫5种。2010年以来,全区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使用率稳定在97.2%以上,较“十五”提高了7.2个百分点,碘营养状况进一步改善;治疗甲状腺肿患者12423例,占患病总数的48.2%,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从8.1%下降到5.4%;完成了氟病区8个乡镇、208个村的改水工程,占改水计划的90%,受益群众3555人;引导群众食用非病区面粉、大米,并在6个乡镇14个村实施了人饮解困项目,收到了较好效果;免费治疗大骨节病患者400例,有效率为86.75%,达到了国家稳定期控制标准;大骨节病病区11个乡镇坚持食用硒碘盐,覆盖率达到98%;采取以畜间“检、免、处、消”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确诊患者给予全程免费治疗,5年累计治疗116例,治愈率达到95%,布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力开展鼠情排查、病媒生物监测和群众性灭鼠灭蚤工作,杜绝了鼠疫的发生。

虽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由于我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致病因子具有难以消除的特性,决定了我区地方病防治工作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全区还有各类地方病患者2.5万余人;私盐案件时有发生,合格碘盐免费供应需长期坚持;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尚未全部完成改水,少部分改水工程的氟含量仍然超标,已改工程也因年久失修亟待修缮,长期保护机制尚未建立;大骨节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探索还需积极努力;畜牧业迅速发展及牲畜的频繁交易严重挑战着布病防控工作;鼠疫宿主动物的长期存在,空港航线的快速发展,增加了鼠疫的跳跃式传播的机会,防控工作不可松懈。

二、防治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各项地方病防治措施,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进一步巩固现有防治成果,基本消除重点地方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病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区乡两级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机构,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落实好各项防治措施。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从实现消除地方病目标的战略高度出发,在现有防治成果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着力解决防治工作难点问题。

(三)因地制宜、科学防治。根据地方病流行特点和防治现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病种,科学制定相关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确保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四)强化监测、有效处置。加强对威胁人民健康的环境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强化鼠疫和布病疫情监测,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增强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减少疫情发生,控制疫情流行,减轻疫情危害。

(五)预防为主、防管并重。加强病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改造,广泛深入开展宣传与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消除各种致病因素。加强防治措施后期管理,建立健全长效防控机制,巩固防治成果,推动防治工作扎实有效、深入持久地开展。

三、防治目标

(一)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经费保障”的长效工作机制和“本底清楚、网络健全、宣教到位、措施落实”的防治模式。以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和控制鼠疫、布病疫情为重点,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危害,巩固大骨节病防治成果,杜绝人间鼠疫发生。到“十二五”末,使我区主要地方病(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病、大骨节病)的危害得到基本消除,自然疫源致病菌引发的鼠疫和布病达到阶段性控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具体目标

1、碘缺乏病。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区域内碘盐覆盖率保持在100%,碘盐合格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稳定在95%以上,人群碘营养水平总体保持适宜状态,有效防止地方性克汀病新发病例;免费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人不少于6000例,有效率达到80%以上,治愈率达到半数以上。小学4-6年级学生和家庭主妇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2、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完成饮水含氟量在1.0毫克/升以上病区村的全部改水任务,有效控制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危害。强化已建改水工程的后期管理,对已建改水工程水氟含量仍然超标(1.2毫克/升以上)的要更换水源,对运行不正常、停用、报废的改水工程要进行修复、重建或改建,确保90%以上的改水工程保持良好运行状态,水质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应卫生标准。广泛开展宣传和健康教育,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家庭主妇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中小学生达到85%以上。完成1000例氟骨症病人的免费药物救治,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3、大骨节病。全区85%以上的病区村要达到消除大骨节病标准,免费药物治疗大骨节病患者不少于1500例,有效率达到80%以上。继续利用退耕还林(草)、换粮、打深井等综合防治措施,巩固防治成果。

4、布鲁氏菌病。全力控制畜间疫情,加强人畜同步监测,“十二五”末平均阳性率(羊、牛)控制在达标范围内。人间布病总报告率降到2/10万以下,重点人群感染率稳定控制在0.5%以下。对当年新发且适宜治疗的布病患者全部实施免费药物治疗,力争早期治愈,治愈率达到90%以上。广泛宣传,提高疫区群众对布病的知晓率,到2015年末,农村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60%,中小学生达到80%以上。

5、鼠疫。不断完善鼠疫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动物间、人间鼠疫监测预警水平,加强鼠疫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控制鼠疫疫情,杜绝人间鼠疫发生。加强培训宣传,到“十二五”末,全区所有的鼠疫防治专业人员均通过鼠疫防治知识与技能培训,其中接受过规范化培训人数要达到20人以上;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鼠疫防治知识群众知晓率达到85%以上。

四、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病(疫)情监测。进一步完善防治监测体系,提高监测灵敏度和覆盖面,尤其要加强对重点病种、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监测。加大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监测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加强监测管理与质量控制,准确、及时、定量地分析和预测全区地方病病(疫)情和流行趋势,强化监测与防治干预措施的有机结合,为适时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落实防控措施。根据我区地方病流行现状,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大干预力度,务求取得实效。

1、碘缺乏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原则,继续实施以食用碘盐为主的综合防控策略。加强对碘盐生产、销售的监管,确保合格碘盐持续供应,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高危人群并采取应急强化补碘措施,防止地方性克汀病新发病例。在普及碘盐的同时,合理布设不加碘食盐的销售网点,方便因疾病等原因不宜食用碘盐的居民购买。动态监测人群碘营养状况,适时调整食盐加碘浓度,根据不同地区各类人群的不同碘营养需求,提供不同含碘量的碘盐,供消费者知情选购。

2、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在尚未落实防治措施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完成改水降氟工程建设,加强饮水安全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水质监测工作,防止因水源污染导致饮用水氟超标情况发生,确保病区生活饮用水含氟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通过财政补贴,在已经落实防治措施的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落实改水工程大修基金和管理人员工资,切实加强防治措施的后期管理,做好改水设施的维护、维修,及时修复或重建已损毁的改水工程,确保病区改水工程达标运行,持续巩固防治成果。

3、大骨节病。加强对重点病区的病情监测,在大骨节病活跃病区乡镇有效落实转产换粮、易地育人等综合防控措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膳食营养,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出现大骨节病临床新发病例。

4、布鲁氏菌病。采取“人畜同步、分区防治、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认真落实畜间“检、免、处、消”综合防控措施,控制和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严格实行出入境、市场、屠宰环节的检疫和管理,强化免疫接种,设立人畜布病同步监测点,建立病畜扑杀补偿机制。积极开展人畜同步监测、高危人群筛查和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掌握疫情动态和流行趋势,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同时,加大宣传与健康教育力度,提高群众对布病的认识,增强防范和保护意识;对当年新发且适宜治疗的布病患者给予全程足量的免费药物治疗。

5、鼠疫。一是加强人间鼠疫疫情控制。做好动物鼠疫的监测和控制,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网,落实疫情报告制度,开展人间鼠疫监测与监视,严防毗邻县区鼠疫波及我区,防止流动人口中发生输入性鼠疫病例流行,提高鼠疫人间远距离传播的应对能力。根据监测结果在高危地段组织实施预防性灭鼠灭蚤,把鼠密度降至安全范围之内。做好疫区人、财、物以及药品、器械等的应急储备,有效应对突发疫情;发生动物或人间鼠疫流行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控制疫情扩大蔓延,有效减轻疫情的危害。二是加强动物间鼠疫疫情监测。扩大流动监测范围,以西北部沿内蒙乡镇为重点,有效组织实施主要宿主动物监测、鼠体媒介监测、巢穴媒介监测及病原学、血清学监测等工作。三是加强联防联控和对外合作交流。继续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各相关部门间的协作,及时通报鼠疫疫情信息,沟通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完善区域联防机制,加强联防区域内各地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工作配合,及时掌握邻县区疫情动态,有效防范和控制鼠疫疫情的发生、蔓延和远距离传播;加强与兄弟县区鼠疫防治区域内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

(三)加强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在病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与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使地方病防治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群众防病意识,形成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落实治疗措施。在已改水的氟病区,对氟骨症病人实施药物免费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病痛、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对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患者继续采用碘化油治疗;对当年新发且适宜治疗的急性期布病患者,采用抗菌药物给予全程足量治疗,并力争做到早期治愈。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完善地方病防治工作长效机制。要把地方病防治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地方病防治指标、任务纳入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依据本实施意见和年度工作计划,层层分解目标,明确具体措施,抓好组织实施。要建立健全地方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执行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计划和年度计划;要及时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工作进度,发现和协调解决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和预定目标的实现。

(二)落实部门责任。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省地方病防治条例》和职能分工,履职尽责、密切配合,强化措施,切实抓好落实。

区卫生局要做好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预防治疗和监测评估等工作。

区发改局要将地方病防治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根据国家规划,优先安排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项目;优先考虑安排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地方病病区和无低氟水源的重度氟中毒病区人口搬迁,尤其要将有利于病区综合防治的建设项目投资优先向病区倾斜,促进病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区教育局要配合卫生局开展各项地方病防治工作,积极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继续把地方病防治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课内容之中,开课率达到100%。

区广电局要配合卫生局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向公众免费宣传普及地方病防治相关知识。

区科技局要积极为地方病防治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区盐务局要加强碘盐加工和市场供应监管,保证碘盐生产企业在国家规定的食盐加碘标准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不同含碘量的合格碘盐。区盐务局、工商分局、质检分局等部门,要加强碘盐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的管理和质量监督及违法违纪行为查处,确保全区合格碘盐供应,并做好职责范围其它相关工作。

区民政局要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地方病病人实施医疗救助。

区财政局要将地方病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加强财政监督,对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专项资金,要根据项目执行部门的具体使用计划,及时予以审批下达。

区水务局要将“十一五”期间尚未实施改水工程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纳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加强对已建改水工程的管理,使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保证正常供水。

区农业局要认真做好鼠疫疫区农田灭鼠工作,将鼠疫防治区域野鼠密度降至安全范围。

区畜牧局要认真做好畜间布病防制工作,控制畜间布病流行以及鼠疫疫区草原灭鼠工作。

区扶贫办要把扶贫工作与地方病防治相结合,将生存条件差的大骨节病区和无低氟水源可饮用的饮水型氟中毒中、重病区的贫困户列为扶贫搬迁对象,优先组织实施;在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中,按照当地的实际需要,将地方病防治作为工作重要内容予以实施。

区林业局要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对病区给予倾斜支持,改善地方病病区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项目时,要向大骨节病病区倾斜。

区残联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地方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残疾发生,参与做好氟骨症、大骨节病、地方性克汀病病人的畸残康复。

(三)保障资金投入。根据防治工作需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落实防治专项资金。区本级用于地方病防治的经费,按辖区人口年人均1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财政投入经费必须用于地方病防治工作,同时按要求落实区政府下达的各年度氟骨症病人治疗经费和城乡居民碘盐配给制补贴资金。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规划要求和各自承担的防治任务,安排相应的防治资金。要按照“渠道不变、加强管理、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利用国家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资金,实施防氟改水、病区搬迁、疫情控制等地方病综合防治工作,集中力量努力消除我区主要地方病危害。

(四)提高防治能力。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中,要加强地方病防治体系能力建设,改善工作条件,配备更新必要的设备装备,合理设置岗位,强化专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防治队伍综合实力,保障防治工作需要。要切实解决地方病防治专业人员待遇问题,落实好相关政策。

上一篇:商业保险方案范文 下一篇:节庆活动策划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