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活动教案范文

时间:2023-09-26 07:32:39

课间活动教案

课间活动教案篇1

目前,活动单导学案已成为实施高效课堂的一把利剑,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那么如何才能编编写出一份高水平的活动单导学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重视编写活动单导学案的前提条件

1.深刻解读课程标准.

在编写活动单导学案之前,一定要仔细研读《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要求》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它们为我们每堂课的实际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它们不但定格了教材的内容,而且定格了教师教学的内容,同时也定格了我们学案编写的基调,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编,不能偏离了课标的要求,所以,我们的活动单导学案编写必须在符合课标要求的前提下进行.

2.充分挖掘教材.

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一张成熟的活动单导学案必须是与教材的完美结合.数学活动单导学案更不例外,它对教材的依赖程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大.因此我认为充分挖掘教材是编好数学活动单导学案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1)要全面详实地解读教材的内容,使编写的学案没有知识点的遗漏.(2)要读懂教材的重难点,使编写的学案在课堂导练的设计中估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要合理组合教村,适当调整课时内容,根据自身课堂时间和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增添,这样才会使我们编写的学案与课时内容对口,增强学案与教材的结合度.(4)要通读使用的配套教材,读懂教材课时与课时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册与册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样才会使我们编写的学案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3.认真研究学生.

如果编写活动单导学案时,只依据课标和教材,不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编写出来的活动单导学案,要么太简单,达不到训练目的,要么太难,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使用,自然也就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编写活动单导学案时心中一定要装有学生,要全面了解学情.我们应从以下二个层面去研究学生.(1)从学生个体对数学学习能力上研究学生,将所编的题目设置为A、B、C三档,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收获,都有成就感,从面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2)从不同教学时段上去研究学生,熟悉学生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这样就会使我们在编写活动单导学案时,避免设计的题要么过易,要么太难的两种极端,达不到训练效果.

4.准确定位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要求,明确学习意向,使学生产生一种期盼,增加一份责任,从而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设置学习目标要做到:一是目标准确;二是要体现重难点.

二、明确“活动单导学案”的基本框架.

一份优秀的“活动单导学案”要包含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1.页眉或页脚.

页眉主要书写:某校某年级某学科活动单导学案;明确主备人和审核人;使用时间.例:我校高一数学活动单导学案页眉就设计成:

××中学高一数学组活动单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时间:×年×月×日

2.课题、课时.

要注明“活动单导学案”的是哪一课,第几课时,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例:《直线与平面垂直》第1课时,新授课.

3.学习目标、重难点.

目标设置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要求而设定.目标的设定一是要准确,不能“超标”或“降标”;二是要具体,不能空洞,要把课后习题作业作为目标设定的重要参考因素,要写清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期待.要从学生的视角而不是教师的眼光支描述学习目标.

例:在《直线与平面垂直》一课时,我设计的学习目标为:通过直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证明“线面垂直”,“线线垂直”.

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4.学习方法.

主要介绍如何达标,如何突破重难点.

5.学生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要以具体的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形式出现,活动方案不要太多.一般三到四个就行了.每个活动的主要环节为: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知识,完成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新的概念最好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合作探究(对自已弄不明白的知识点,可开展小组内合作、组际合作或请教专业教师等)、成果展示、自我完善.学生活动方案最好由教师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层次性进行活动.

6.随堂检测.

主要是检测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7.总结反思评价.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总结、及时评价.

8.课后巩固.

出的题目可以是书后习题中选取也可以是教师从其它资料中找、变.要体现层次性,要注意题量不宜多,一般以8到10小题为宜.

以上就是活动单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要素,它重在学生“活动”,重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体现“两主一线”(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三、在编写活动单导学案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注意一课一单.

“活动单导学案”是学生的学案,但绝对不等同于教师的教案,教师仍然要有可详细操作的教学预案,即教师也要有导学设计.教师所使用的导用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连接处.情境设计;(2)关键处.重难点突破导学、一些开放题的及时点拔提升等;(3)二次备课(主要以变式题或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方法总结的形式出现)等.

2.活动的设计要注意有层次性,避免问题化,避免过细过繁,学生不好操作;避免习题化,变成纯粹的练习题.

3.练习反馈要注意紧扣目标、知识点,量不宜太大.

4.学生展示要注意此导学生总结知识要点、注意点.不能为了展示而展示.

课间活动教案篇2

一、整个教学案设计和编写要做到纲目清晰,难度渐进,重点突出

使用教学案进行教学活动,一节课的工作第一步就是从教师的设计和编写教学案开始,设计和编写教学案要牢记教学案应具有双重服务性。首先,教学案服务于学生。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学内容一切应着眼于学生,努力为学生服务。能否服务好,教学案设计和编写是一个关键环节。一要保证学生学有所得。教学案中要能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要求等,这样会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同时,各个环节的编写要目标明确,突出重点,使重点与目标相统一。二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教学案设计与编写要服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出学法,考法和记法。其次,教学案服务于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在教学中能否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必须做到思路清晰。因此,教学探究过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思路和双边活动等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并在教学案中适度体现出来。

二、教学案设计和编写中注意分解难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信心培养

教学案一般都提前发给学生供其自学。自学过程中,每个同学都会碰到一些困难,有些困难是绝大多数学生难以克服的,这就是学习的难点了。学生是在克服多种困难中获得进步,但在教学案中过多出现这样的困难,学生课前预习进程就会受到严重障碍,即便使尽招数也难以解决。于是,有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好向老师交差,不是抄袭就是乱做,再者干脆不完成。这样就失去了使用教学案课前的预习作用。不仅如此,无法下笔的空白多了,学生往往还会怀疑起自己的能力来,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对自己失去信心。要使得教学案充分有效发挥作用,一定要注意教学案的导学作用,教师在编排教学案时要充分了解学情,在内容编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能在教学案的导学过程中“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在导学过程中能顺利完成指定的任务。那么,学生则会具有较强的成就感,对学习会信心倍增。

三、教学案设计与编写要努力为学生减负

目前普遍存在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特别是作业量大现象,就同一学科而言,相关学习资料或教辅用书就有多种,做完这本做那本,重复的有,偏难的有,偏怪有也有,学生整天扎在题海中,苦累不说,甚至最后还学得满脑糊涂,学习效率低下。努力为学生减负,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设计编写好教学案则有助于此。在教学案习题板块的编写上,我们要花时间和精力。首先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贮足一桶水”。然后,对收集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归类,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灵活性较强的,围绕教学目标有助教学目标达成的双基习题,有机地编排到教学案上来供同学学习和练习之用,避免强求学生进行耗时耗力的题海战,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学生的劳动转化为教师的劳动,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案发放要有一定的提前量,保证在使用时间上的有效性

时间是学生课余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基本保证,教学案一般都要在上课前一两天发至学生手中,这个时间一定要保证,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预习,否则,使用教学案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可获取一定的知识贮量,为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一是为课堂教学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使同学更自然地参与到课堂的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动态生成。三是能将课前和课中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认识过程统一起来,提高新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五、 做好课前教学案检查工作

提前发放教学案就是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布置,有布置必须有检查。做好课前检查工作,一能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督查。在学生群体中,其学习的自觉性客观上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对自觉性差的同学来说,给他们适度的压力还是必要的。否则,他们就会把学习当成“脑外科”。正常进行课前检查,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老师在适当时间通过适当方法肯定和鼓励学困生,还会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他们教学案的课前检查,使他们知道这是老师的关心,进一步对老师工作的认可。二是通过课前检查能充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为二次备课提供一手资料,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案本身是教案与学案的简约,也非绝对完美,它仍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补充和完善,这其中包括导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调整,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等等。

课间活动教案篇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档案课程开发及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档案课程增加有限,并且多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档案课程设置,受教育者接触更多的反而是非档案核心的内容,造成对档案理论及实践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少,有喧宾夺主的倾向和趋势。2、作为支撑档案课程的媒介——档案教材及其配套书籍等资源建设也未达最佳状态,需要改变教材的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和特色化。3、现有的档案课程及其资源开发集中于档案教育工作者,而数目众多的社会档案工作机构及人员参与程度严重偏低,从而使档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脱节。

二、档案课程开发的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①课程作为教育得以实施的工具和媒介物,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软件,是学校全部教育活动的预定“程序”,学校教育的全部实践都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课程问题是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新一代的人的问题,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它提供一种具有系统的育人目标、分类分领域的学习内容、多样的学习渠道和周密的教育进程的育人计划;并提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载体,如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电脑软件以及活动指导书。这些育人信息载体既蕴涵着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多种间接经验,也可引导学生去获取必要的直接经验;既包含着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所需要的媒体,也有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动进行探索的指南。档案课程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档案课程对于培育未来的档案工作者起着角色确立、档案工作规范与方法内化以及职业能力胜任的根本性、决定性作用,是档案教育教学过程和环节不可或缺的内容载体和工具,其自身的开发和完善决定了档案事业的长效发展与活力。

三、档案课程开发的模式

档案课程开发实践可通过档案学科课程开发、档案综合课程开发以及档案活动课程开发来实现。

1、档案的学科课程开发

档案的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教学科目,是一种单学科的知识组织模式。现有的档案学科课程是基于档案基础理论课和档案应用技术课两大体系来设置的,但总的来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学科课程设置上多有交叉重复的现象。部分课程名称虽有差异,但在课程目标及内容大纲上并无显著区别。二是较偏重文史类型的课程,科技、管理类课程仍是弱项。课程改革虽删除了一些陈旧的课程,补充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管理等新内容的课程,但是其新陈代谢的力度还是有所欠缺。三是缺少与时代相呼应的档案课程。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变革和创新所引起的变化缺少课程上的积极应对,这与培养方案的时滞性有关,通常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是在学生进入校门之前敲定,而大学一年级基本无缘于档案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多的专业课程学习是在大学二、三年级完成的,因此培养方案至少有一年以上的时滞存在,很多新科技前沿、管理前沿的内容没有及时地反映到课程设置上来,而把目标寄望于在教材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去填补,影响了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为此,档案学科课程开发和设计不应被忽略,尽可能使学科课程的差异化拉大,满足档案事业涵盖面广、业务涉及领域复杂的特点;提高档案科技、管理类课程的比重,满足科技发展给档案事业带来的变革要求;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应体现出一定的空间灵活性,满足环境变化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新挑战。

2、档案的综合课程开发

综合课程是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综合课程一定意味着包含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要素,并将这些课程要素以某种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档案学科并不仅仅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档案有与其他事物相生的共性,档案教育有其能够综合化的基础,如以信息资源为中心设计和开发档案综合课程;又如在社会走向法制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事物的证据性价值,可以利用档案的原始记录性特质在证据性价值方面所发挥的独到作用,与法律等相关课程内容结合、渗透形成档案综合课程;再如档案集知识内涵、知识形态于一身的知识属性使得它能够广泛渗透于其他各种学科知识的教育当中,也能够很好地使档案走出专业圈子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种不同门类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也是设计综合课程的一种方式和策略。

在具体的形式上,可通过以下两种路径来设计和开发档案综合课程:

一是档案的学科综合课程。以档案学科或档案的文化知识为课程整合的基点,打破和超越档案分科课程自身固有的逻辑,形成一种把档案相关的不同内容有机整合为一体的新的逻辑,以克服档案分科课程所造成的档案知识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通过寻求其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将档案知识的学习与其他知识彼此整合起来,这不仅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档案认知结构,丰富档案学科的知识背景,还能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档案知识的无尽兴趣。高校普遍开设诸如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文献检索等课程,就体现了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也为档案课程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二是档案的社会综合课程。以与档案有关的社会生活的问题为课程整合的核心,使学习者熟悉、适应或改进档案及其环境。如以社会记忆作为课程整合的核心,以社会记忆的创造、留存、维护和传承作为档案的社会综合课程的内容;或以不同类型人群为对象开发特定的档案综合课程,如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档案人员开发具有不同特色的档案综合课程,这对于档案教育和培训都是必需的科目和教材。

档案综合课程的开发,可以避免单一的档案课程因内容的枯燥而带来的厌学和抵触情绪,但它也并不是几门传统学科知识的拼盘或混合,而是一种有效的整合,形成的是一个新的有机体、一种新的逻辑结构。

3、档案活动课程开发

档案的活动课程强调档案活动和经验在学生档案知识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历史上中外教育家充分论证了活动课程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以及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都是很好的理论基础。现代西方国家为了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而开展了“科学、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其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间接参与现代生产和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档案学兼具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性质,因而档案活动课程的开发有必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为此可通过与家庭结合、与社会组织结合来设计和开发档案活动课程,让学生在与档案相关的活动中学习档案知识,掌握档案技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动课程以开放性学习促进学生档案专业知识的全面发展,对于启迪学生学科融合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和专业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正如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在《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一文中指出,档案思想最引人注目的要属根据国家档案概念建立起来的以司法——行政管理为基础的档案工作向建立在更广泛的公共政策和利用基础之上的社会——文化档案的变化。这种转变表明档案和档案工作实质上已经涉及到每位公民,这既是档案课程开发的依据和基础,也是档案教育的现实诉求。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7。

参考文献:

课间活动教案篇4

根据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确立的课程目标,为体现校本化的观念,在七至九年有分别确立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社会三个分目标,同时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下就我校20xx年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作一汇报,希各位领导和专家不吝指责。

一、贯彻新课改精神,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方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为必修课程,这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了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门文化课程紧密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奠定了文化课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

如在与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科的密切配合中,组建由学生为主体的春蕾文学社和小记者班,利用节假日及学校大型活动期间,进行采访及组稿,编辑学生自己的报纸、文集,在校内外发行,展示学生的才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喜爱文学知识,重视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课堂教学的实施,为提高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科的教学质量、构建校园文化、熏陶文学人才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与理、化、生学科的紧密配合中,通过对理、化、生知识的系统了解,自行设计相关有益的实验观摩活动方案及趣味知识竞猜等活动,帮助学生对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促进了理、化、生学科的健康发展,并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深层次的讨论和探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设想,从现实生活需要出发,确立了“主动探究,主动展现,主动构建”的课程目标,奠定了学好理、化、生知识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使胜利门中学的理、化中考成绩一直领先于市内同类学校。

二、关注社会生活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益的社会调查活动,使文化课知识得到有益的应用。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于他人之中,世界之中。教育就需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这种现实感、生活感的获得与体验,是其存在和生活的直接目的。在处理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进程中,逐步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生活、研究世界。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个期望,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挖掘素材,提出有实际社会意义的研究性课题,来探索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开设对家乡水资源综合调查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家乡水源质量的变化和追踪调查污染源,结合理、化、生、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等学科的知识和具体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防止水源进一步恶化的方案和措施,设计未来处理的崭新设想,使学生的想象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还利用上网的机会获取最新的信息,对家乡水源的综合利用作出了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探究性的研究,描绘了未来清洁水源的蓝图,颇有新意。

而后又带领学生去市芦村水处理厂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家乡目前水资源的现状和处理后达到的效果,亲眼目睹了处理生活污水的各个过程,增进了理性知识,为探究性课题注入了具有现实性、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的活力。通过参观活动,学生还对厂方交与一项任务大感兴趣,又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这就是水处理后留下的固体污泥如何进行综合利用?回来以后,学生们设计了不少的方案,进一步加以论证,准备将这些原来只能放到桃花山垃圾填埋场处理的污泥用于种花、用作某些植物生长的基肥等,又一次为学生对新课题的探究开拓了新视野,引发了他们美好的遐想。

如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科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组织学生学习东林先贤的爱国精神,亲临东林书院旧址进行实地采访和参观,对进一步理解东林精神增添了不少新的材料和内容。并在现实的基础上,对当时东林先哲们提出的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得到了深刻理解和深层次的探究,激发了学生认真读书,长大报效祖国的积极性。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体现了新课改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利用秋游之际,在综合活动基地开设亲近大自然的活动,通过各类趣味性、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强的活动,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劳动光荣观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扬和提高,使教育寓于活动之中的理念得以进一步的证实,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三、重视活动课程的引导,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使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精髓在于“实践”二字。学生在校期间,大量时间用于课堂师生的交流活动,而自主动手的机会偏少。随着综合实践活动广泛的开展,拓宽了学生动手的空间,为学生自主动手、独立制作、体现个性化特征的设计提供了时间的保障。本着为全社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的建设人材的目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很有必要。我校在七至九年级全体学生中分层次开设了手工制作、手工编织的劳动技术培训。利用有限的工具、场地、时间,使学生动手机会得以落实,使学生能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简单的作品设计和制作过程,精心制成了许多与其幼稚年龄不相符合的精致作品,展示了新一代学生的风貌,使执教的教师们欣喜地看到祖国花朵的聪颖和才智。学校每年开展的校园艺术节活动期间,总有许多学生踊跃参与,呈送大量有学生自己动手制成的作品,吸引着众多师生的眼球,展示了学生们动手的才华。今天在胜利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展示板上的各类作品仅是许多优秀作品中的一角。数量虽少,但它确实充分体现了胜利门中学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显示了胜利门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迈上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台阶。

课间活动教案篇5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方案设计 课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53-01

每年的暑假邵阳师范学校都会迎来特殊的学习群体,她们是来自邵阳全市各个乡镇的在岗幼儿园老师。这次农村幼儿园教师转岗培训,开设了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操这节课,课时120分钟。这是一堂集幼儿音乐教学,幼儿音乐教学法,幼儿活动设计的综合课。尽管我们音乐组接到课题后多次开会研讨,并各按研讨方案围绕幼儿音乐教育最常见的歌唱活动与打击乐器演奏活动进行了仔细的备课与教学,课后对其总结思考感觉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和学习。

1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触类旁通

首先在课堂里我与同学们学习给出的优秀音乐活动课设计方案后,我们试着总结了案例值得学习的地方,主要由以下4部分组成:(1)情境设计符合教学主题;(2)技能训练放在活动中;(3)教学进行有层次;(4)活动设计具有完整性。

课堂里同学们大体能感受到优秀案例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也能就其中设计的某个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是在运用文字归纳总结上遇到了问题,而我认为之所以学习优秀的案例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指导以后的工作,把它收录成文字以点到面的学习才能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大的收益。在后面的自主设计音乐活动环节,有着与优秀案例相类似的教学主题,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引用优秀案例中的情境设计。为了让学生不拘泥于此,在课堂上就情境设计发散思维,以便让幼儿集中注意力,快速的融入其中,从体验入手,有声音,有图片,有互动,有内在感知等,但不论那种情境设计都应与设计主题相呼应。在之后的情境设计中学生的设计就出现了很多生动的元素,有的是一副画,有的是一个故事,有的是音像资料,还有小游戏等。情境设计形式丰富多彩,并辐射到其它的设计环节里。

2 指引学生编写活动方案

在课堂里第二项大的教学就是给出新的幼儿音乐活动教材,编写音乐活动方案。很多优秀的案例确实可以直接为我所用,但是运用时一定要给予适当的调整,因为学生、教师、教学条件,各不相同,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运用时也不能一成不变。同时,教师在运用教案范例后,必须进行及时的反馈,对教案范例中的不当或不适用之出给以修正或调整,使之更加丰富、完整和科学。

对此我指导学生运用代入式编写活动方案,首先我们借鉴优秀活动案例的模本,定下活动方案的书写模块:(1)活动目标;(2)活动准备;(3)活动过程;(4)活动延伸。然后依据模本的框架仔细分析活动教案充实内容,最后把学生讨论出来的活动思路依次代入其中。在这个过程里,学员们积极发言,各种平时出现过在她们身边的活动都出现了,但更需要把这些活动进行改良或重塑让它们与音乐联系起来。在活动中能体现通过幼儿的听觉、视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从而把她们带进优美的音乐感受中以达到音乐活动的旨意。在抓住幼儿音乐活动的中心旨意的前提下结合活动方案让学生们写出有自己特色的活动方案。

3 完善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操

这堂课的最后环节是把已经设计好的音乐活动方案模拟试教出来。在座的都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对于活动试教还是有些经验,主动上台来试教的老师综合素质都还不错,下面的学员配合的也很好。这个环节问题大都出在了兼顾的面太多,组织的活动没有连接性与整体性。例如有位学员在音乐打击活动一课设计中,她共进行了包括有贴图认识音高的活动设计,有演奏打击乐认识打击乐器活动设计,还有欣赏演奏打击乐活动设计。每项活动她都设计的不错,但是一堂课究竟多少个活动才合适?没有权威的研究结论,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时间、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而定。事实是,我们在这一个案例中看到多个活动或者任务,但是接受到的信息却是刚开始有兴趣的时候就被转移了,注意力难以集中。显然,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就单个活动而言更能吸引幼儿注意力,组织的活动能够与音乐感知相结合由浅入深就是优秀的。正所谓“用心品味才能有滋有味”。就整堂课多个活动的集合而言,职责明确、分工清楚、有区分度的活动效果更佳。

一堂引人入胜的活动课,必然有一个流畅的活动过程,即有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贯穿其间,目标明确、思路清楚、心无旁骛。而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扬长避短的组织音乐教育活动,更巧妙而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在实操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活动效果。

4 建立追踪服务让课堂延生

这次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操课只有120分钟,但很受学员们欢迎,她们觉得非常有实用性,可惜的是时间太短,能够上台实操的老师有限,大部分的学员没有机会上台展示,而且她们教学的环境以及条件都有所不同,实际授课与实操方案也会存在差异,所以要想实操与改进只有真正走进这些农村转岗幼教的课堂中才能够实现。在今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教育受到革命性的挑战。如果把传统的课堂教育放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里,无疑比粉笔加黑板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对变革音乐学习方式、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如果能够建立起一个让学校与学员们,教师与学员们交流指导实操的平台,让我们把知识带到每个需要帮助的学员身边,带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农村幼儿身边,这样让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这仅有的120分钟而将延续到她们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实现这堂课的真正意义。

本人担任幼师音乐教学九个年头,但这次课让我觉得在幼儿音乐活动课不仅仅是音乐专业技能技巧的运用,更多的是新的教学理念的运用,也是对我音乐教学的一次挑战,之前我所教的在校幼师的音乐课大都围绕音乐的基本技能技巧进行,如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等,这些都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科中最基本和最熟知的专业课程而针对这次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操课,在岗的幼儿教师则希望我能帮助她们打开思路,在已选定的音乐教材中,有更好的活动思路,和怎样把音乐知识放到活动中指导她们实操,是学生们最为关注的,自然也成为了我以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值得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参考文献

课间活动教案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

知识产权法是法律专业领域的重要课程,其所包含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学生面对晦涩难懂的知识很难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同时也给学生的理解与感悟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不同于以往说教的授课手段,案例法能够有效转变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使之更加直观和生动,助力学生更高效地参与到课程内容的深入探索当中。因此,教师需要明确知识产权法的课程发展目标,将案例法深入贯彻下去,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就具体的案例知识进行有效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及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当下比较受欢迎且在育人效能上比较突出的一种教学手段,具体指在教学实践期间,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合理搜集丰富的案例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整合,构建直观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案例的支撑下进行深入探索,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应用意识。在知识产权法的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实践意义十分显著。能够有效转变课堂上基础法律概念的具体呈现方式,通过案例的支撑构建更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案例导向下建立起独立思考的良好意识,并启发其对具体的案例内涵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律进行深入探索,从而助力学生所具有的实践和应用素养获得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师需正确看待案例法这一育人模式,并将其合理应用到知识产权法的教学活动当中,推动这一课程在教学领域实现深化改革。

二、案例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要点分析

(一)科学选择案例,明确目标。在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结合其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点,合理搜集相关案例,以此为支撑对具体的课程目标加以明确。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实现有效落实提供重要的行动参考,助力课程教学实现深化改革[1]。例如,在新时期社会环境下所兴起的剧本杀行业,便存在着侵犯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不良现象。教师可以选择某一社会案例,将其导入到课堂当中,即“XX创作了一部剧本杀作品,在他邮寄给外方剧本杀机构测本之后,发现被该机构盗版,提前印刷和进入市场,导致该名作者经济损失严重。”可以发现,该机构严重违反了知识产权法,盗用了作者知识创作成果,因此,在确定具体的案例之后,教师合理制定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层面出发分层设置目标,鼓励学生积极搜集与案例有关的知识产权法相关基础知识,并探索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技巧,并促使其在案例分析中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二)基于案例创设联想情境。在案例导入之后,教师需基于现代化教学载体有效支撑对具体的育人环境进行优化创设[2]。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和启发,促使其能够在观察中深入理解案例背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结合剧本杀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例构建直观的动画,模拟案例中的人物以及情境进行情境展示,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学习期间,就具体的案例要素,包含的人物关系以及所涉及的知识成果加以明确,让其能够确定接下来的探究方向,对整个案例加以熟悉和掌握,从而更好地对具体案例展开深入探究。(三)科学分组,搜集基础理论素材。在案例展示之后,教师需根据所了解和掌握的具体学情信息基础,针对班级学生进行均衡分组。然后引导其围绕上述案例有针对性的搜集相关的理论资料。拓展和丰富学生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方面的常识储备,为接下来的深入探究做好准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目前关于知识产权法的理论研究。也可以搜集相关的新闻报道,了解关于知识产权侵权案例国家的所做出的处罚决策。(四)确定探究任务引导深入探究。在做好前期准备之后,教师需要合理设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更自主、规范地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从而让学生能够更自主地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和学习当中[3]。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期间,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座位分配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将各个小组的围成一个圆圈,这样方便成员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期间,教师需要从每个小组中挑选出一名组长,明确其所具有的具体职能,引导其组织协调内部组员分工,做好案例讨论活动的主持活动,从而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能够规范性开展,也能够让课程教学高效进行。在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期间,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引导职能,全面关注各个小组的综合学习表现,针对其在案例研讨中所面临的困难给予其有效的指导和纠正,从而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也能够促使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推动各组的探究活动能够高效、稳定的落实。(五)案例汇报与发言,梳理思路。在引导学生讨论完案例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好汇报工作。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通过有效讨论和互动交流,就具体的学习思路进行有效分享,总结并阐述观点。并在案例讨论之后,通过组间互动的方式,分享小组内部在案例探究与实践分析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让班级学生在知识产权法案例探索方面的学习能力获得全面性的提升。在学生汇报完成之后,教师需科学开展评价工作。可以利用微课这一载体所具有的资源直观整合功能,将学生在案例探索中的综合学习表现,进行可视化记录,然后进行直观展示。针对学生在案例活动当中的综合表现进行科学指导,促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自身的学习品质形成准确的认识,并不断地进行自我规范。

三、案例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一)保证所选案例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在应用案例法全面开展知识产权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尊重课程的发展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诉求科学选择相关的案例资源。要遵循时效性与针对性的原则选择案例,从而保证所构建的教学活动体系更具有规范性,也能够让学生扎实掌握丰富的法律常识储备。首先,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切实关注国家在知识产权法方面所制定的战略法规,以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知识成果类型的丰富,在法律要素以及具体的执行标准方面所做出的修缮和调整,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一定即时性的案例,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所掌握的课程内容更全面,从而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观。一般情况下,在选择案例时,可以挑选三年之内的案例,这样能够保证针对案例所做出的法律裁决更加符合新时期的法律法规执行标准。同时,也要保证所选择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特征,能够切实反映与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有关的社会现象,让学生通过案例看到本质,更深层次地掌握相关的法律内涵。不仅如此,教师要保证所选择的案例材料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要充分发掘具有较强生活化特征的案例,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生活常识储备的支撑下,更好地参与到案例探索当中。从而让其能够在案例探索中积累更加丰富的法律生活常识,避免在今后的成长与社会实践中,因为自己在法律常识方面的缺失,做出违背知识产权法的不良行为,进而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法律素养[4]。(二)创新案例形式,构建多元化案例活动。在教学实践期间,教师需关注学生在知识产权法方面所呈现的具体学习诉求,在具体的案例教学形式上进行合理优化,对具体的活动环境以及实施渠道进行有效拓展。从而让学生拥有优质且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通过多种活动有效开展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对知识产权法内在含义的理解与感悟。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围绕具体的案例进行有效探索。以“专利侵权”等为例,为了让学生对等同原则教育认知,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素材导入到课堂上,然后为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育人目标。引导其在组内协调分工的学习环境,就具体的案例资源进行有效整理,让学生自主发散思维,阐述自己对案例的观点,就侵权的具体判定步骤进行有效梳理,并在阐述时表明所运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课堂上践行案例法时,教师需遵循师生互动的原则,构建开放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实施案例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构建模拟审判的教学模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知识产权法具体应用以及真实的审判环境进行模拟,然后引导学生扮演角色,站在司法人员的角度客观分析案例中所存在的违法、违规等不良现象。此外,教师也可以基于具体的教学案例,科学组织诊所式的育人模式。与当地的相关司法机构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拓展学生的实习空间。让其有效接触具体实际案例,然后就案例进行有效诊断,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客观利用知识产权法等基础内容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三)借助先进载体,拓展案例资源储备中心。在案例教学期间,教师需关注知识产权法的相关课程内容就具体的育人资源进行有效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拓展,进一步构建资源储备中心,从而保证课程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合理借助微课拓展育人空间,打造线上互动交流体系。

四、结论

依前所述,知识产权法是重要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基础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如果教师针对基础概念进行灌输和说教式授课,则很难让学生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产生深入参与和探索的兴趣,同时也会给学生的思路启发和思维训练造成十分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新时期的教改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育人手段,将案例法有效地贯彻和应用到教学当中。科学选择案例,合理设置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受到良好的启发,从而更深入和全面地分析知识产权法的内在含义,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潘.知识产权法实践导向型教学模式的研究[J].法制博览,2021(02):187-188.

[2]田妍妍.对知识产权法学教改的反思分析[J].法制与社会,2020(33):158-159.

[3]白丽.“知识产权法学”案例教学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1):50-52.

[4]韩宁.知识产权法学案例教学的学科特点与案例编排[J].学理论,2018(12):225-226.

课间活动教案篇7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是与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探索过程、学法指导、学能测试、矫正反馈。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率。

2高中信息技术学案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其学案有不同之处。

2.1学案多种媒体呈现

常规学科的学案主要呈现方式是纸质,以文字为媒体展示。信息技术学案可采用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如在学校局域网服务器中放置学生自学的视频,学生可在自学时间里观看视频后完成纸质学案上的相关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晦涩难懂的内容。

2.2学案完成方法多样

常规学科由于课时较多,给学生完成学案的时间少,一般借助纸笔完成。高中信息技术一周一个课时,学生有较长的时间完成学案。针对课程中技能操作部分,学案内容需要学生课外实际体验完成,学案中给学生相应的指导,学生据此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3学案使用方法各异

上课前教师可收集学生的学案,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据此安排授课内容,挑选学案完成有特色的学生讲解其完成情况,这样既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又使教师的讲解有的放矢,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针对学困生个别辅导。

3高中信息技术学案教学注意事项

3.1信息技术学案应避免成为操作手册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中有较大部分操作技能的训练,容易出现在学案中直接给学生提供具体操作步骤的情况,这是应该避免的问题。信息技术学案应是结合教学主题方针对关键技术进行的提示与建议,应注重在过程、方法上的引导,防止重新步入教条地操作模仿的误区。

3.2学案导学教学法应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

在学案中应多呈现活泼有趣的学习案例,使学生乐学、易学、活学、会学。同时,通过师生的课堂双边活动,加深师生情谊,尽量多地关注信息技术学困生,有效抑制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较好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3.3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案教学,要根据课程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倡导学习方式的革新,绝不是用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而是倡导学生由单一性学习方式向多元化学习方式的转变。

4高中信息技术学案教学的评价

4.1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

学案教学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提高教师导学技能,增加学生自学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

4.2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学案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明确,学习要求明确,可有的放矢地听课。学案可使教师明确学生不同情况,及时调整讲授内容,减少不必要内容的讲授,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

4.3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学案教学可使信息技术教师从繁重的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指导,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课间活动教案篇8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式教学;关系处理

2005年开始实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进行了全新整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以下简称《原理》) 是调整后的新课程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着眼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性、理论性最强,同时也是最抽象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如果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那种“老师讲、学生听”单调、呆板、枯燥无味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做到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信得过的。经过笔者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案例式教学是《原理》教学中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本文在论证其可行性的过程中,着重从《原理》案例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系来辩证分析案例式教学法在《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式教学法的优点

案例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引导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1]。案例式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起初主要用于法律、医学及工商管理等教学领域,用来教授业务实践中的理论、技能、方法及内在原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案例式教学法的引入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主要是由于案例式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1、案例式教学法能使深奥难懂的原理通俗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把握理论知识

05方案的《原理》课是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合而为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性、理论性最强,也是最抽象的一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传统的教学往往通过对概念进行详细的界定,对理论进行系统的论证,对逻辑进行严密的推理,由于远离现实生活,忽视学生实际,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面面相觑。因而该课程被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一门神秘的学问,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达到思想共鸣。案例式教学法针对传统教学法中的弊端,大胆创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具体做法是首先由老师精选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是现实中发生过的活生生的实例,带有一定的关切性、故事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这些案例中都暗含着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然后以案例为载体由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案例,之后要求学生在理解案例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评论,最后老师要做画龙点睛的总结,从而使学生在听、讲、评“故事”中“恍然大悟”,使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通过案例这一载体变得通俗易懂,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使学生在“思”、“辩”中学好这门课程,大大提升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在《原理》课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有利于增加课堂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式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对象,而成为课堂“舞台”上的主要“演员”之一,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讨论中争辩、质疑中探索、交流中互动、深思中增知。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刻、掌握的更牢靠、应用的更熟练,使学生与老师在良性互动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案例式教学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中要注意应用,特别是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定位

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过程,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而案例式教学中通过案例这一载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案例学习、探讨,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教材和相关案例,认真分析和思考,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讨论与辨析等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教学的主角,处于主体地位。这样,由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发生了被动性和主动性的转换,学到的就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而是在实践和理论结合过程中产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处理好典型性和新颖性之间的关系

在《原理》案例式教学中,案例是案例式教学的基本工具,是重要的载体。精心选取案例材料设计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精心选择案例提高所选案例的质量,要处理好案例的典型性和新颖性之间的关系,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做到典型性和新颖性相结合,各取所长补其所短。典型性的案例可能是人们经历了长时间的使用,在反复比较中流传下来的,这些案例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可能是最近发生的引起人们重大关切的,影响面大、意义深远的事件,这些事件里面也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典型性的案例具有实例生动、逻辑严密、说理形象等优点,是不错的案例式教学法的载体。但它们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从时间上来看这些案例的发生时间节点距离现在已经太过久远,显得有些陈旧,在解释理论知识时有些可能是学生已经听过很多遍的了,已经没有了太多新意,容易引起感觉疲劳,从而达不到案例式教学法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新颖性的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新”,所谓“新”,是指所选取的案例具有时代性、时效性等特点。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快捷迅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求变,在应用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选取国内外新闻、社会热点等案例,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关注度,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真正做到“三贴近”,让大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新颖性特点的案例优点比较明显,但是和典型性案例相比也有其不足――热点过后随着大家关注程度的降低,可能人们会渐渐淡忘这些热点,由这些热点作为载体传授的知识也可能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就不会那么深刻和持久。所以,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做到典型性和新颖性相结合,各取所长补其所短,让案例式教学通过精选的案例这一载体发挥最大效益。

3、处理好通俗性和学理性之间的关系

《原理》课是把原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内容糅合在一起编排成了一门课程,因此《原理》课是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科,总体来说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学理性,理论性较强,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普遍有难度。因此在给学生讲解这类学理性较强的课程时能否使所讲内容通俗化、大众化便成为学生能否准确掌握的关键。而案例式教学法正是使《原理》内容大众化、通俗化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此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来阐释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使这些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使大学生学地明白,掌握地牢靠,应用地灵活。但是在应用此教学方法使其理论通俗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并非是不要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并不是要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相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为基础、为前提,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有根基,才不会‘变样走味’”。因此,在应用案例式教学法讲授《原理》课时,一定要精选案例精讲原理,在精选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为了案例式教学而拼凑案例的现象发生,避免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兴趣、博得学生一笑而选取一些庸俗案例。因为这样的案例式教学只会是舍本逐末,适得其反,在学生们一阵哄堂大笑声中结束了一堂课,学生们除了记住了那些可笑之处外什么也没记下,更别说牢靠掌握、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其实践了。

因此,在进行案例式教学时一定要精选案例,要注意做到使用案例使其通俗化的同时,一定要避免使其庸俗化,要辩证地处理通俗性和学理性之间的关系。在选取案例时要以学理性为基础,在学理性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通俗性,发挥案例式教学的最大优越性。

4、处理好知识性和导向性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案例式教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知识性和导向性之间的关系。《原理》课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公共课、必修课,也是主课。该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学习专门性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一门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因此要应用案例式教学法上好《原理》课,在案例的选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所选的案例要能体现该门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深刻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完整的体系有机的统一。与此同时,《原理》课还是一门具有较强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课程,《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课程总目标是把握“一个主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贯穿“一条主线”,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一个重点”,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应用案例式教学法上好《原理》课,案例的选择、设计和讲解以及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完成课程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专业的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功能,注意强调其思想性和政治性,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绝不能将案例式教学讲成一般知识型讲座。

【参考文献】

[1] 周德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发挥[J].科教文汇,2008.11(中旬刊).

[2] 金鑫铭.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学理性的关系[J].西部大开发,2011.5.

【作者简介】

上一篇:建筑能效分析范文 下一篇:超级课堂初中数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