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22 11:18:34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2

产学合作是一种利用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学校和企业,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步入社会后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有机地结合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最近十年,我国的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呈跨越式增长,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在众多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合作尤其适用于保险学专业。

一、国内外高校产学合作模式经验借鉴

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都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方式,与企业共同搭建产学合作模式。

(一)美国

产学合作在美国的体现方式为: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学校利用其具备的师资力量为企业培训所需的人才,而企业一方面向学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和设备资源,另一方面帮助教师设计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并委派工作人员辅导学生实践。同时,还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支付薪酬,与教师共同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社区大学的教师配比更有利于产学合作的进行,兼职教师的比例至少为50%,其余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负责讲授应用性的课程。[1]

(二)英国

产学合作在英国的体现方式为:工读交替制度。工读交替制度即为学生在校学习与校外工作实践交替进行。根据薪金发放主体的不同分为两种:学生的薪金完全由企业给付,不考虑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校学习;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的薪金来自学校的资助,而在企业工作期间,则由企业提供工资。[1]

(三)加拿大

产学合作在加拿大的体现方式为:带薪实习项目。带薪实习项目是指学生是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交替进行的学习方式,其中工作实践学时应占理论学习学时的三分之一。不同于英国的产学合作模式,加拿大的院校建立了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的职责是确保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匹配融合。同时,建立互相评价的考评机制――学生通过考评机制来决定是否接受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企业与院校则通过考评机制来决定学生参与产学合作的资格和学分的获得。[2]

(四)德国

产学合作在德国的体现方式为:双元制。双元制指的是企业全程参与合作教育。产学合作中,由企业提供办学资金和实践工作的条件,并参与专业培养和课程建设,每个专业均成立企业和教师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主要负责评价企业的产学参与资格、学生参加职业考试的相关事宜。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只有30%至40%的课程在学校进行,其余课程均在企业进行,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与美国的产学合作模式相同的是,师资主要来源于企业――绝大多数教师是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3]

(五)法国

产学合作在法国的体现方式为:精英教育模式。法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了严格升学选拔制度,即只招收少量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有通过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等数个环节的考核,才能获得学位,并且与企业签订工作合同。成绩不合格的则会被淘汰,一定的淘汰率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率。[3]

(六)韩国

产学合作在韩国的体现方式为:进行订单式教育。大学根据区域特色,专门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的,这种应用型教育模式就是订单式教育。订单式教育的实施流程如下:首先由学校进行先期专业特色的深入研究;然后结合对企业的访问,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专业特点及企业需求,学校与企业界人士共同对订单式教育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经过细致的分析后,通过研讨会的形式,落实订单式教育的实施方向,同时开发专业课程及对应的应用型教材;最后建立对订单式教育成果和效率进行判断的定性、定量的评价机制,并以此为依据,总结制订下一期的订单式教育实施方案。[4]

二、民办高校保险学产学合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计不适用于产学合作

很多民办高校在设计保险学专业时并没有考虑产学合作这方面,因此在教学大纲、教材的选择及师资的安排上还是遵循传统理论授课占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了配合产学合作,部分高校临时改变原有的教学课时,强行安排一些实践课时,使理论课时缩减,导致学生在没有扎实保险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操作。可见,产学合作仅仅流于形式,高校保险学教育未与企业真正融合,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实践效果差,受益少。

(二)校内教师实践能力较弱

由于一直以来,对教师的评价标准都局限于理论授课及研究,导致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薄弱,从而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仍过分强调学术论文与纵向课题。很多保险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高校就职,毫无在保险机构的社会实践或工作经验,而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从未有机会到相关的企业进修学习,导致与保险行业实际脱轨,因而不具备独立承担产学合作项目的能力。

(三)缺乏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目前,保险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不强,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互利共赢合作机制。产学合作的目的在于高校借助企业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企业则借助高校获得技能型人力资源。保险行业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于保险商品开发、营销、核保、理赔、投资及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的广泛人才需求,但现实是产学合作模式也很难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岗位零距离”的人才要求[5],学生毕业后上岗往往需要企业再次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二次培训”,增加了雇佣成本。同时,在产学合作中,保险企业对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教学资源几乎无依赖性,导致产学合作成为高校单方面收益,而保险企业收益甚微的“冷门”项目,产学合作的目的没有得到实现。

(四)缺乏产学合作评价体系

目前,民办高校还未形成系统的产学合作评价体系,对于学校、企业、学生等参与主体的表现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参与实践如何考核,企业在合作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学生在产学合作中的收获无法量化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三、民办高校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计划

民办高校与保险机构进行产学合作的过程中,后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求高校能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达到互利共赢目标的合作计划,以此来吸引合作企业。下面就以保险学专业为例,具体阐述一下合作计划的相关内容。

保险学的产学合作计划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专业知识的认知为主,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大三这个学年。根据保险学专业的教学大纲,学生会在大三学年学习专业主干课,至少包括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这两门课程。在设计以上两门课的教学大纲时,应该将总课时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作为实践课时。同时,学生还会涉及其他专业限选课的学习,这些课程也应安排不少于四分之一的实践课时。上述实践课时应该在理论课时完成后进行。实践课时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的部分主要是由校内老师以进行,主要帮助学生梳理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在模拟仿真实验室进行专业软件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为学生顺利完成在校外的实践课时做准备;校外的部分主要是由合作的保险企业负责,学生在其经营场所由专门的工作人员带领,先熟悉各部门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然后在每个部门进行见习或是实践操作。通过校内与校外的实践课,学生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保险业的性质,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细致地认识。第二阶段是以学生自主选择金融机构为主,这个阶段主要是在大四这个学年。学生结合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和第一阶段进行的实践课程,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或是兴趣特长,选择保险公司的某个业务部门进行为期2~3个月的专项实践。如果有同学对未来并不想从事保险行业,学校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可以安排他去其他领域的合作企业进行实践,达到产学合作的真正目的。

四、民办高校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注意事项

根据上述产学合作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国外产学合作模式的借鉴,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如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奠定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的基础

民办高校在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应用性,因此在设计培养方案、课程大纲,选用或编写教材时要将实践课程或课时考虑在内,奠定产学合作的坚实基础。因此,学校需要产学合作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使培养方案更贴近实际工作,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竞争力,课程大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比例适当,教材更具有实用性和时代感。作为保险学专业,就是要在寿险和非寿险两个领域分别涉及的保险商品(包含市场分析、险种的开发、合同的制定、营销、核保、理赔)和公司管理(包含计划、统计、投资、财务、偿付能力、人力资源、效益评价、再保险)两大模块进行合理设计,根据包含的内容对大模块进行分解,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模块,使教师易于传授,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对应的知识点,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进行产学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应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充分了解实际工作流程,并参与相关企业的从业资格考试,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企业所需的一系列技能。对于保险学专业的教师而言,除了在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进行实践能力培训外,还可以选择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保险中介机构,如果有机会进入地方保监会学习,更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对于资金较雄厚、资源较丰富的民办高校,还可以将教师送到国外优秀的应用型财经院校进行实地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有效的产学合作模式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双师型”能力的另一种方法就是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三)建立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保险企业在产学合作中希望获得的利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希望从产学合作中发掘实践型保险人才日后为企业服务;二是通过与民办高校的产学合作,提高保险企业的声誉,树立良好的保险形象;三是借助民办高校的学术平台和学术能力,进行保险新产品的研发。[6]鉴于目前企业在产学合作中“无利可图”的局面,民办高校与保险机构应共同建立互利共赢合作机制,即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长期效益为契合点,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提供的差异性的保险环境和保险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共同培养适应未来保险行业发展的综合型实践人才。[5]

(四)建立产学合作评价体系

建立产学合作评价体系是保障产学合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民办高校应专门设立产学合作监督评价小组,小组的成员应由政府、学校、企业、学生代表共同组成。针对保险学专业产学合作监督评价小组而言,政府成员可以从地方保监会或是省市社会保障厅进行聘请,他们要对校方和企业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校方成员应由对教学和管理都非常了解的教研室主任或院长组成;企业成员应由参与产学合作的保险企业或政府机构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他们与校方共同对学生在产学合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成员则由参与产学合作的学生推选的代表组成,他们要对学校和企业提供的产学合作项目进行评价。综上所述,评价的对象包括校方、企业和学生。监督评价小组每学年都要进行全方位评估,因此评价标准涉及的内容较多。最后还要根据考核结果对表现突出的主体给予表扬奖励,对表现不佳的一方提出整改意见。

五、结语

应用型保险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完善的产学合作机制,而完善的产学合作机制需要校企共赢、互惠互利等才能良好运行。因此,民办高校应积极与保险企业沟通合作,共同努力,使产学合作项目进入良性发展态势,为社会经济发展输出保险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祁红志.国外产学合作典型模式与我国高职产学合作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2(397):43-44.

[2]谢冬.加拿大产学合作的经验与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169):179-181.

[3]吕荣杰,祁乐乐,高记,等.国内外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5(2):38-40.

[4]索丰.韩国大学产学合作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266):15-22.

[5]贾焱.产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困境与出路―以保险专业未来例[J].价值工程,2015,34(401):169-171.

[6]胡亚兰.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的产学合作机制探析[J].时代金融,2015(601):255-256.

作者简介:王 厦(1987-),女,吉林长春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保险经营管理研究。

全 颖(1981-),女,辽宁瓦房店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

高 彬(1956-),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经学学士,主要从事银行信贷管理研究。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2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人才;产业;模式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就举世公认。但毋庸讳言的是,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除了制度变革的因素以外,主要依赖的是低成本的简单劳动力资源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展望未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应当尽力实现由要素驱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创新推动。

但是,许多学者都认同,制约我国早日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最大障碍在于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严重匮乏。虽然经过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在总量方面稳居世界第一,但是,高端的创新型人才仍然非常稀缺。麦肯锡《新兴市场人才报告》数据表明,我国工程和金融方面的毕业生只有10%左右具备全球化企业所要求的能力,本土的MBA毕业生能够胜任管理工作的不到20%。所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尽快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国际经验

对于如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这一世界性难题,美、德、日等创新型国家已经探索出不少较为成功的模式,其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来培养创新人才已经被公认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

(一)美国――多种模式、不同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产学研合作教育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界。1905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的赫尔曼・施耐德教授开创了合作教育,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著名的辛辛那提教育模式。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相比,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加侧重课堂教育与现实生产、科研实践等进行有机结合并实现互动,利用各方优势资源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迄今为止,美国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不同层次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例如,从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就在一些大学周围组建高新科技工业园区,其中包括依托斯坦福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硅谷科技园、依托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波士顿128号公路园区等。为了更加便捷地利用这些著名高校的研究力量,诸如IBM、爱立信这样的跨国巨头纷纷入驻科技工业园。这些企业为周围大学的科研人员和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的前沿领域,使得科研人员迅速缩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周期;另一方面,企业对于所培养人才的反馈也有助于高校根据产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培养更加适应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

此外,鉴于目前科学技术往往在交叉学科方面取得突破,高校和企业都有意愿共同组建研究开发中心,使得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技能特长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更具创新思维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开展跨学科研究工作。事实证明,这种不囿于常规、优势互补的运作模式,在提高研发绩效的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创造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与氛围。

(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德国基于自身的国情特点,不可能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那样在基础研究创新方面大规模投入,而是将重点放在职业教育方面,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在双元制体系下,企业和学校通过市场机制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德国的初中生或是高中生在毕业以后可以到企业应聘,应聘成功后,学生和企业签订书面《培训合同》,学制一般为3年,其中培训时间一般占到总学时的70%―80%,而且学生还能获得相当于正式工人20%―30%的工资。学生在完成“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后,还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进入高校继续深造或者参加职业培训,从而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实现了有机衔接。同时,德国还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对“双元制”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给予企业和学校充分的自去培养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虽然近年来欧盟国家的失业率普遍较高,西班牙、希腊年轻人失业率甚至高达50%以上,但相对而言,德国失业率却一直维持在5%―6%的低水平。

(三)日本――强调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

尽管在基础研究领域日本目前还无法与美国相匹敌,但是日本在应用技术领域的引进、消化以及再创新却是相当成功的。实际上,日本政府一直坚持将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且全社会也已经形成了大学教育必须和产业相结合,人才应当由大学和企业共同培养的基本共识。

为了使得科研成果能够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日本政府在选择资助的科研项目时将创新成果能否转化成为实际生产力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这种激励导向使得日本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必须与生产的实际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也将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度作为重要指标。此外,大学和企业之间也往往建立了人才互动的渠道。一方面,高校会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授;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委托高校内的研究团队完成相关的课题,或者帮助企业培训相关的技术人员。这些措施使得知识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关之间的传递更为顺畅,最终也有利于培养大量高层次的创新人才。

二、我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分析

目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尚处于初始阶段。而且,过去三十多年来,我国正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相关的利益主体本身也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所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虽然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一) 产学研各方的利益动机并不一致

就现阶段而言,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进入自主创新阶段,在研发方面也没有形成持续的投入,企业注重的是高校或科研院所能否提供在短时间内投入生产的技术,并获取高额利润。高校和科研机构更看重的是高质量论文的发表和科研成果能够在国际前沿领域形成突破并获得政府高级别的奖励,对技术的实际运用程度并不是最为重视的。因此,由于利益动机方面的差异,使得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无法建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目标的相互依托、相互合作的联盟关系。

(二)产学研合作项目周期普遍较短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来培养创新人才,尤其是领军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战略型人才必然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且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然而,目前各地的产学研项目往往普遍是“短、平、快”,很少有企业围绕重点支柱型产业的关键技术与有实力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中长期的战略合作。由于缺乏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的真正平台,更是进一步降低了创新型人才的成才率。

(三)产学研各方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目前,我国普遍缺乏既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又具有较强理论基础的师资力量。无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还是企业的经理,也许可以在自身所在领域拥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但是对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而言,目前仍然缺乏能够统领全局、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产学院合作的大师级人才。产学研各主体知识储备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研究

(一)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协调作用

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数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与人才相关的政策文件,已经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极端重要的战略举措。在具体措施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应当借鉴美、日等国的先进经验,增加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投入,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保障产学研各方的利益。

(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在人才流动方面存在很多障碍,高校教师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或是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企业员工也很少有机会再回到校园接受时间较长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构建开放的人才交流机制,高校应当聘请企业中的科研带头人或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帮助学生尽可能减少由书本知识向实际工作过渡时所遇到的障碍;同时,在理论知识方面基础扎实的教授、研究员可以为企业的研发人员系统地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由实践经验向一般性原理的升华。总之,通过此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能够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以本地支柱产业为核心,选择符合当地特点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应当以当地的支柱产业为核心,选择能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禀赋优势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所采用的“生产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南京大学-鼓楼国家大学科技园创立的“学士后流动站”,都是结合本地产业发展所形成的较为成功的发展模式。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够在有效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实战检验所培养人才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玲,忻海然.产学研合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路径探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2] 吴绍棠,李燕萍.产学研合作衍生的人才开发模式及比较研究――基于界面管理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3).

[3] 杨雁.德国 “双元制” 教育的政府主导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4,(2).

[4] 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32-02

随着我国政府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通过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对比分析,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在世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走在前列。美国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先导,依托市场经济环境,政府宏观调控,学校主动参与的合作机制。合作教育的层次形式多样,初级学院制以满足社区需要为原则,涉及专业范围广,多为两年制教学。四年制院校多采用分段式,学生在学期间完成两年或者三个学期的生产实践工作。在合作教育过程中,实践结束后学生要向学校提交详细的实践总结报告,接收单位要向学校提交学生实习表现的鉴定意见。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始终与社会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和高度一致,不断推动美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1]。

2.英国的“三阶段”模式。英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也称“三明治”模式。该模式对人才进行分阶段培养:学生首先进入企业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对未来从事的专业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体验,经过一年的实践体验再回到学校完成理论学习,然后学生再进入企业进行工作实践,也被概括为“1+2+1”培养模式[2]。“三明治”模式在英国较为普遍,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予保证[3]。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合作办学制度,为学校提供教学实训场地和设备,并参与学校管理职务。该模式的优点是重视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重视学生实训,实行现代学徒制度,为学生提供了适当的理论知识实践机会,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职业竞争力[4]。

3.日本的“官产学”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研教育模式是以政府推动为主导力量,又称为“官产学”模式。主要有内地留学、委托研究员和“科学城”模式。内地留学模式要求大学教师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到国内大学、研究机构或企业脱产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研究或提高实践技能。这样可以加强不同领域的沟通交流,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新知识以提高科研和教学效果。委托研究员模式是让研究机构或企业的研究人员或技术人员到大学或大学设立的研究所,进行研究生层次的进修学习,以提高自身研究能力,以便在企业未来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学城”模式是日本政府实施的在中等城市附近建设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密集的新城区,并以此来集聚大量企业,使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企业为学校科研提供经费,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而学术研究也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学校参考企业的需求设立专业,以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各国都在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由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整合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下的教育资源,使其在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二、国内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自上世纪90年代才得到迅速发展,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合作模式也随着不同时期而变化。

1.产学研共建型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共建型合作教育模式是由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人才、技术等科技资源;企业提供资金、场地、生产及营销,联合组建开发中心、中试基地,共同实现科技开发和成果产业化的合作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使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实现了互利双赢,可以充分发挥产学研参与各方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政府主导的合作开发模式。政府主导的合作开发模式是指由政府拨出大量科研经费,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并需要尽快解决的技术难题,或是企业认为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引导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的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企业则是承担部分研究经费,提供试验基地,科研成果可以在企业直接实现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3.学研主体模式。高校和科研机构凭借自身的技术成果和人才的优势,直接参与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和技术创新,在政府的扶植下,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导,通过创办经济实体或创建平台企业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在上述主要的几种合作模式中,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建立的良好关系,学校可派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三、国外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高校产学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纵观国外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模式,笔者认为我国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产学研合作要可持续地运转和发展,离不开配套的法律和政策来规范和推动。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法规和政策,但还不够系统和完善,且缺乏有效的推动力。应尽快建立并完善支持和保护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配套法规和政策,向发达国家学习,成立专门的指导委员会,配套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形成产学研的良性互动。

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不仅要在政策和法律上规范和引导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对产学研教育应从由形式上的扶持转为内涵上的帮扶,扩大学校在市场中的活动空间,增大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中的自。政府也可考虑设立专项资助基金,扶持和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

3.高校要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将高等教育与就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面对市场需求,受教育者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管理体制不能对社会和学生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因此,学校应改革内部管理体制,进一步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提高适应市场需求的自我调节能力,克服内部管理部门间的功能,使教学管理、就业指导等环节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间形成有机联系,为产学研合作模式创造更大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4.

[2]陆丽君.英国职业教育模式及⑹[J].宁波大学学报,2010,32(4):66-69.

[3]谢龙.不同模式下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

[4]曾嵘.面向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alents-Cultivated Pattern by Industry-University-Reserch Cooperation between Interior and Abroad

XIA Guang-jun1,XU Hong-yan1*,SHEN Peng-fei2

(1.Agricultural College of Yanbian University,Yanji,Jilin 133000,China;

2.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of Helong City,Helong,Jilin 133500,China)

Abstract:Industry-University-Reserch Cooperation Education is a new education style for increasing overall diathesis of students by combining theory study and practical training among university,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and enterprise. The talents-Cultivated Patter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rch Cooperation Education was exploreed positively under new modality. That was urgent priority of tertiary education innovation. The methods and experience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comb,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Talents-Cultivated Patter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rch Cooperation. Those will be of some enlightenment for building Talents-Cultivated Patter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rch Cooperation in China.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81-03

近年来,产学研合作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正逐渐得到国内外高等学校和实体单位的广泛认同,产学研合作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相继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这些卓越计划的实施对构建实施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教育计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根据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的“推动会计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以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12年工作要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研究制定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等要求,借鉴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经验,结合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立足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管理机制、合作动力机制和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实施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一、培养管理机制: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的环境和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优势,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转变为学校教育和实践经验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就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而言,要强化培养学生会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应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会计人才新机制。即共同制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实施会计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等。

(一)加强卓越会计人才产学研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一是制定产学研卓越会计人才质量标准。产学研卓越会计人才应以学生发展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因此,产学研卓越会计人才的质量标准可由“会计专业实践标准”和“会计综合素质标准”组成。“会计专业实践标准”包括会计实践实验教学体系、会计实践实验工作安排、会计实践实验技术手册等,是衡量卓越会计人才专业实践能力的标尺。“会计综合素质标准”包括会计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教学环节、心理健康等标准,是评价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共性标准。

二是实施“会计实践学分”制度。根据产学研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会计实践学分”,即学生应根据会计教学计划,在产学研合作企业参加会计定岗实践实习活动,并应达到最低学分要求,形成以学分为杠杆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从而调动学生参加产学研会计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产学研之间有效合作与发展。

(二)建立健全卓越会计人才产学研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学质量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因此,应根据产学研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卓越会计人才产学研教育组织管理质量体系、教学运行及检查质量体系、教学过程及监控质量体系、教学信息采集统计及的质量体系、教学评估及反馈质量体系、考核及培养激励质量体系等卓越会计人才教学管理质量体系,形成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的卓越会计人才质量管理体系,并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与完善。

二、合作动力机制: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动力机制

(一)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选择机制

建立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基地,联合培养创新会计人才需首要解决如何选取合作对象,采用何种模式,以及如何进行利益分享等问题。

1.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对象选择:实质重于形式

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会计师,而会计师培养的要素之一就是培养环境,只有将企业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环境,而不是仅仅作为学生操作和认识实习活动的基地,才能确保学生在企业阶段对会计实践工作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合作对象(企业等)的选择就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合作对象是由合作目标所决定的,合作目标是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就高校而言,在选择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对象时,盲目追求名企名所,但没有实质性合作,使会计人才培养流于形式;从会计人才培养条件与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实践相匹配等多个维度综合进行选择。我们认为,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应以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目标为出发点,以实质重于形式为原则,综合考虑合作各方人力资源、技术、资金和实验条件等内在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环境信誉和互信程度等外在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在行业中有代表性、技术和管理具有先进性、有一定企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的单位,从而达到合作各方共赢。

2.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优势互补

在合作模式选择上,由于不同的合作培养模式对产学研各方的要求不尽相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不尽相同。例如,“项目式”模式合作周期短,合作也相对松散,而“共建式”模式往往以各方长期合作为基础,合作以较为紧密的一种或几种模式进行。因此,选择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时应重点分析合作各方在项目周期、技术研发策略以及人事制度安排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表现,以此确定采取何种合作模式,并使建立的卓越会计人才合作培养模式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方的不足,促使合作互促互进,呈良性循环发展。

3.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产学研效益成果选择:平等互利

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是谋求合作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明确合作各方的效益成果分配是确保产学研合作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各方应在法律或契约的规范下,根据平等互利原则进行资源共享和成果分享,从而保证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动力机制选择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一个有机结合的系统要正常运行,需要有强大、稳定而持久的动力。系统运行的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内在动力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外部动力。

1.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的外部动力机制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产学研实践教学;创新型人才;合作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专业已成为我国高校及职业培训教育中名列靠前的专业。然而,在学生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用人单位的反馈却是毕业生动手能力弱、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很难适应公司和企业的实际需要 [1-2]。

在实践教学中,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后,项目组研究成员发现:由于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采用的产学研实践教学方法不当或合作方式有待提高 [3-4],出现研究单位和企业形式化参与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局面,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性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产学研教学退化成照搬指导书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在计算机编程和设计实践环节方面是被动的,且缺乏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开展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模式,进行技术开发、共同完成科技创新活动,拓展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1产学研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通过产学研途径来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起源于美国的现代合作教育[5](Co-Cooperative Education),该计划的实施使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等国际名牌高校成为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受益者,也使滑铁卢大学利用产学研培养新型人才机会,一举成为加拿大的名校之一。另外,德国借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英国采用工读交替制,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前往企业工作一年或两年的机会,使学生实践能力达到极大提高。日本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开展产学研(官产学)的合作教育尝试,这一活动使日本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我国从试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逐渐与世界各国加强交往与联系,在实际中学习借鉴国外产学研实践教学的先进作法,开始在某些高校开展了初步尝试[6]。由此,产学研实践教育作为高校、企业及科研单位合作方式,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的关键内容。后来,由国家教委、经贸委和中科院等共同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并在1991年成立探索产学研教育全国协会。目前,我国约有100多所高校和近200个科研单位参与该活动,对本专科生及研究生的创新培养,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

在我国产学研实践教学中,由于合作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导致企业缺乏必要的合作愿望,合作方在资源和信息上不对等,缺失组织机构及激励机制,致使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产学研合作中引发的矛盾与冲突,成为高校和企业合作教育的瓶颈。高校在教学环境和条件、教学方案和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弊端和问题,这致使高校计算机人才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并存在较大差距[7],即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动手编程能力较差,在程序设计中创新能力不强,毕业生进入企业和研究单位后竞争力较弱,不能完全适应目前企事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国外经验证明,开展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不同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它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在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已成刻不容缓的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根据教育目标,转变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适应形势变化,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的计算机人才[8]。为此,项目组成员开展了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实践教学改革,针对高校实践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同时还把产学研成果用于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改革产学研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

2.1充分发挥产学研主体的作用

形式上,产学研合作是学校与企业的事情,但实际上涉及多方面因素,因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最终转化为科技与经济增长的效益上,在实行中还应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以便采用政策法规的调节和规范,推动产学研的进行。首先要有政策上的引导,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加产学研合作教学的积极性,协调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合作者之间建立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合作体制,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以达到共赢互促的合作效果,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在产学研中,企业应力所能及地提供合作项目,特别是优先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构建积极有效合作新模式。最后,作为研究单位在产学研合作中,应就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与高校开展联合攻关,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参与技术创新的机会。

在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实际中,我们联合郑州多家软件公司申请获得政策上的倾斜,调动技术开发公司的积极性,使他们拿出资金和急需解决的项目,并由校企联共同请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公布的医学影像处理和民生健康信息系统等公共项目,使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得到锻炼。

2.2采用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产学研实践教学中,根据校企合作方式来共建学生培养方式。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教学的积极探索。在学校,由专门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尤其要教育学生对创新性的正确认识,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有创新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天生都有一种潜在能力,这种潜在的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开发,才能转变为实际和有效的创造力,让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实现可从激发创新欲望、活跃创新思维及掌握创新技法等方面来训练。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学校聘任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兼职导师,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由学校和企业来决定导师,根据学校的要求,协同指导学生。即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然后,进入企业和公司的培养基地,由兼职导师进行指导,形成全新开放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参加公司研发项目的设计和编写程序中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从2008年开始对计算机专业实行班主任和导师制的并行方法,由多位专业知识丰富和有着网络编程、图像制作和处理经验的老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同时,加强与信息技术公司的交流,定期由软件公司的专家来培训学生编程能力,或让有兴趣的学生走进公司的技术开发部门。

2.3建立优势相补的产学研实践教育机制

产学研合作实践教育的顺利发展需要充分调动高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的积极性。目前,由于产学研主体各方过多重视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联系,在横向合作联系上则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渠道不畅,这极大影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形成。因此在总体上采取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措施,形成一个鼓励三方联合、规范合作方行为的良性系统,并建立和完善合作交流中信息通畅的实践教育保障体系。

另外,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还来自于合作方给对方带来的切实利益。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学校只有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企业才会积极关注和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活动,把培养学生当做自己的事情来考虑。此外,企业应充分重视和认识高校存在的价值,发挥学校的多种功能,利用高校的资源来培训在职人员,促进双方交流。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企业还应充分利用高校技术密集的智力优势,把高校计算机专业知识与企业的项目有效结合,使新产品、新技术很快转化为科技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高校、企业和研究单位在合作教学中形成共赢的良好局面。

为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我们及时派出一线教师和优秀学生,到西安、无锡、杭州及北京、上海等地,了解计算机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课程体系和内容设置等问题,使老师和学生切身体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带回企业、公司需要解决的项目和难题,利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排忧解难。

3完善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它是目前实践教学方式的有益扩展,它的引入会对教学评价指标和体系造成冲击。过去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只以成绩为衡量尺度,侧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和量化,忽略创新过程中表现,即便有产学研的痕迹,但多体现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学生毕业设计或实用编程技术开发环节。

实际上,计算机是创新型的应用技术,强调学习过程与能力素质方面的综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计算机实验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建立合理、科学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规范计算机专业合作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根据实验教学课程进程特点和目标评价进行合理设计,以便充分发挥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校和企业、老师与学生在相互评价中的共同发展,即建立的评价指标有利益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关注理论知识成绩,还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兴趣,更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的发展。

本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为理论学习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理论学习成绩包括课程成绩、课程设计操作、毕业设计等二级指标;综合素质能力则包括在产学研实践过程中的编程创新能力、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协调合作能力等二级指标。在课题组研究中更加注重学生产学研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公司和企业等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求。

4产学研成果的应用与比较

项目组成员把产学研成果应用推广到学校的实践教学中,用于指导软件学院2008级计算机4个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网络系统管理和图形图像制作)学生的实践教学,在实际中与信息学院的学生作创新型和动手能力对比,应用显示,该研究成果有较大的作用。

软件学院2008年4个专科专业的招生计划如表1所示,都是理工类,共320人。信息学院2006年3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招生计划如表2所示,共390人。

软件学院2008年专科生和信息学院2006年本科生都是2010年毕业,两个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比如表3所示,虽然它们没有直接可比性,但间接看,这两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就业情况存在着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表3可以看出,软件学院2010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4%上下浮动,信息学院2010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在88%左右变化(包括考研情况)。

这是因为在项目组成员的帮助和推动下,软件学院自2008年开始就组织一线老师远赴西安、无锡、苏州、上海、北京等地考察了上海达内、北京亚思晟、西安行知汇元等近20余家实习实训基地,并与实习实训机构深入探讨了人才市场需求、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探索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与多家软件公司、科研机构和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计划,通过相互支持、互利共赢的方式共同培养市场需要人才。

通过研究成果来指导软件学院计算机4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产学研创新型实践教学,使学生的编程动手能力和设计程序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在应聘中受到软件公司的好评,这在学生就业中得到充分体现。

2004年至201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图形图像制作(该专业只有2008年至2010年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比较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知,2004年到2005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的就业率有大幅攀升,2005年到2006年突然降低,2006年到2010年学生就业率在87%左右。而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从2008年到2010年在95%上下波动。

这是对2006年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新生从入学后就开始实施产学研实践教学的结果。这种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公司或企业的实际项目,针对图像、视频软件编程问题,在方案设计到具体实施过程中,认真查阅资料和积极探索新的实现方法,以此锻炼设计程序能力、开阔创新思维。

5结语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是实践性极强的活动,它不仅要培养实用型人员,还要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企实践合作教育中进行科研能力培养,可以锻炼他们在实际编程和程序设计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同时,产学研合作教育,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问题能力,也能养成他们与人友好合作交流的性格。因此,开展产学研实践教学研究,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和评价体系,可以使计算机人才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让他们在企业和公司获得真正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林峰,赵育卉,黄晶晶,等.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9(1):89-92.

[2] 曾辉.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国成人教育,2008(2):141-142.

[3] 管庆智. 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 教育科学研究,2000(1):21-26.

[4] 张晓娟.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创新性教学的实施原则[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146-146.

[5] 刘巧云,王生雨,丁敬敏.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国内外比较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06(11):5-6.

[6] 陈海燕,张海燕,骆小婷.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科技管理研究,2007(12):63-64.

[7] 陈丽春.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创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0):50-51.

[8] 张恩栋,杨宝灵,姜健,等. 国内外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J]. 教学研究,2006(3):196-199.

Training Pattern of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Creative Talent for Computer Majors

JIANG Huawei, YUAN Xiuzhen, LI Lin, BAI Hao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problem 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 existing in computer majors practic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teach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 for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IAR) is carried out, and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of school-enterprise is developed, and the computer majors evaluation system of practice teaching is built. Combining research results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the training pattern of IAR creative talent which can achieve effectiv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is compared and analyzed.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6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204-02

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各种考试的重压下,高等学校教育存在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实践能力差是我国高校工科毕业生的普遍缺点,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工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界和用人单位非常关注的问题。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提交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指出,2002年,我国研发总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但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却排名第49位(最末位)[3]。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迅速增加,许多应届本科毕业生由于实践能力差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各高校必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高等学校打破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走出象牙塔,积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4]。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于2001年开始,从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入手,对于在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尝试。

一、通过产学研协商,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分为整体性和专业性两个层次[5]。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将整体性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为:“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尽可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的新进展;具有健全的体魄。”而专业性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所要达到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因此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首要任务就是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准确定位。

我们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在产学研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将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备农业生产性建筑、设施农业工程、农村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农业建筑与环境、工厂化设施农业系统、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装备开发与集成、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通过产学研协商,修订、完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本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以及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让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出谋划策。通过产学研有机的合作与协商,我院的教学计划得到逐步完善,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

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我们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通才与专才”培养的结合,将校级公共必修课、校级基础必修课、校级人文系列选修课、院级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搭建成宽口径的知识平台,构建了具有灵活弹性的课程结构体系。新构建的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比例达到18.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课的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

2.合理设置课程

课程是大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课程组合与设置构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知识载体,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知识框架体系。大学课程设置既要体现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又要体现出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相结合,同时,更要符合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在充分听取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建议的基础上,首先强化了通识教育课,夯实了专业基础课,通识教育课比例达到29.6%,专业基础课比例达到18.5%;其次,我们在新教学计划中增添了《精准农业》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两门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学习这两门课程,学生可以对如何利用“3S”(GPS、GIS、RS)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的产量和效益,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和装备,实现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另外,许多企业都提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所需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具备将来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社交、组织、管理及经济知识。为此,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我们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了《建筑企业经营与管理》、《建筑工程经济学》和《会计学原理》等课程。

3.合理安排年度教学内容

我们在充分考虑各门课程前后衔接关系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每一学年具体应安排哪些课程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论证。例如,考虑北方气候特点,我们将测量实习和建筑施工实习安排在暑假进行。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我们充分考虑企业的建议,将专业课由第七学期提前到第六学期,第七学期仅设置一定学分的选修课,这样从第七学期开始,指导教师就可以将毕业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就由半年延长为一年,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也为学生考研和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机动时间。

4.合理设置专业方向

考虑到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没有明确的行业对口部门,该专业毕业生除了少数继续攻读高一级学位,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外,大部分毕业生都要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等技术服务工作,因此,我们在考虑企业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在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设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方向,从而提高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5.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大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而且是他们培养能力、展示才华和增强自身潜在价值的广阔舞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社会上的用人观念也在转变,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看求职者的文凭和学历,更要看其能力,看其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在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2003级教学计划中,接受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建议,我们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其中,课程实验490学时,占理论课总学时的20.1%,实习7周,课程设计7周,毕业设计14周,实践教学比例达到17.5%。另外,为了实现与企业、科研设计院所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相继与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寒地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建工集团以及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设计所签订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议。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三、结语

教学计划的修订、完善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课题。产学研合作制订教学计划可以紧密结合市场和学科领域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在产学研合作制定教学计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对于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科研、设计院所的积极性,建立高校专业教学计划实时信息反馈机制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金田.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与模式[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4):97-100.

[2]王万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9-40.

[3]张彤,莫建文,欧阳宁.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06,(4):85-86.

[4]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7,15-16.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7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官产学合作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

受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强调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创业型人才的培育需求,使得现阶段市场经济潮流下大学生的创业需求难以得到合适引导,毕业生的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匹配,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调查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大学生创业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仍然偏低,究其根源则是我国创业环境的不成熟以及创业支持政策的乏力。因此,加强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激发创业动机,对于促进创业教育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宏观战略具有极为积极的推动作用。一直以来,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呈现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如创业教育研究力量单薄、专职创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创业教育教材和课程开发滞后、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相对落后等,但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实训实践环节的薄弱。

1 创业教育中建立官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所谓创业实训,是创业教育中的一种形式,即采取在“工作岗位”上学习的模式,按照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目标,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项目实战或采用模拟仿真软件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技术能力和心智技能培养的教学过程。

然而,由于创业是一项由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活动,创业者本身需要拥有全面的素质能力和综合的知识结构。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而言,要敏锐捕捉市场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并不容易。一方面,对信息敏感性(市场直觉)的培养要历经长期的磨练,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创业者本人“悟”得;另一方面,处理信息、对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则需要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及有关趋势分析的知识和技巧。在这两方面因素中,后者可以通过各种培训直接获取,而前者则需要创业者在“干中学”。

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实践实训环节既符合创业教育的目标需要,又符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规律,教学效果是一般课堂教育所达不到的。创业实训把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也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和平台,是课堂教育有效的辅助教育形式。

要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训实践环节,建立一整套着眼于提高创业者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从国外应用型人才官产学合作的培养模式中获得启示。事实上,官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己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许多国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方针与措施,可以为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2 国外官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对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官产学研合作是高等院校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事业发展进步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国外官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既存在共性,但又具有各自的特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宝贵经验对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实践环节具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2.1 政府和高校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业人才建立保障机制

国外经验的分析表明,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有力推动了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实施。通过(下转第248页)(上接第237页)设立一定数目的专项基金,建立产学合作教育试点的激励措施等相关机制为推动这种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美国社区学院可以从“院校发展”资金中获得一定份额,用于推进合作培养活动;有些国家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学校与企业各自担负的费用,政府对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日本采用法律手段硬性规定企业承担一定的教育经费并接受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政府在资金上给予保障。这些举措从根本上保证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实践环节的加强。

2.2 高校应加强以实践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建设力度

我国传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远远不够,课程设置以理论教学为核心,课程内容与创业过程总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这使得毕业生在进入创业实践这一环节时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要求。

国外较多高校以实践教育为导向作为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面向行业、企业与社区搭建真实的创业项目平台,为创业者提供真实的实践锻炼,因而其课程设置更多地强调“实战性”。同时,课程的设置不仅关注实践的导向作用,而且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应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比如美国很多社区的学院,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注重与实训相结合,并根据行业要求等实际情况划分理论课和实践实训课的比例,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强化,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专业,能够满足社区或社会相关企业的用人需要。

2.3 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在职培训模式丰富多样

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创业教育也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产学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是受现行的人事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高等院校仍过多地追求教师的拥有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师的使用上。教师的在职进修缺少立法的保障与资金的支持,进修形式与内容有待完善。尽管兼职教师的整体人数近年来有所增加,但是相关法律较为欠缺,运行机制、保障机制需进一步的完善。纵观国外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结合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首先,各国极为重视官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除了教师应具有的学历、教师资格证书以外,尤为关注教师是否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其次,国外创业教育教师一般由高校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主要由富有创业经验的或企业主管以及其他院校的交流教师等组成。有的国家还对兼职教师的任职资格明确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德国大多数联邦州规定兼职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企业主管工作经历。此外,兼职教师人数往往多于专职教师,他们不仅有着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证书,而且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我国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方面,应专兼并举,重视并激发企业或机构的兼职教师发挥作用,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当前企业创办、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改进等方面的最新信息,这对于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将起到积极作用。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篇8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就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和培养方式、程序培养人才的整体机制,它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专业设置、教学体系、师资条件等许多构成要素。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本着服务地区经济的发展思路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中央政府管理为主体转变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体,高等教育“条块分割”的局面得到基本解决,高等学校呈现了明显的地方化发展趋势,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产生和建立起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在教学、科研等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与中央部委所属大学或重点大学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人、财、物等教育资源获取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在重点学科、博硕士学位点、重点实验室、优质师资和生源等方面根本无法与其展开竞争,而且不平等格局还呈现扩大趋势。为了在高校林立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获得良好的发展,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提出“以服务当地经济为宗旨,建设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应用型大学,在客观上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革,采用新的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教育模式,它加强了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合作,弥补了学校教育功能的不足,把以课堂传播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使学校、教师、学生与社会、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培养人才,可以促进产、学、研共同承担生产、教育与科研任务,有效地改变原有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及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毕业后在用人单位开展更高层次的开发与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下培养人才不仅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也符合学科专业建设思想,同时也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二、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议

(一)树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应该是一种面向社会、企业需要的高等教育,它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应该体现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也就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紧紧围绕实际应用这根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创新教学内容,体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特色。

1.以就业为导向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是指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满足社会及企事业岗位的要求,也就是要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和与岗位要求的适应作为地方高校会计教育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上达到较高的应用水平。比如,对会计专业来说,推行毕业证与会计从业资格证结合的“双证制度”就是实现“就业导向”的关键。

2.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综合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的内部逻辑关系为中心设计实践教学的目标;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为重点,而不是掌握知识、创新理论。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还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岗位就业能力,使学生能迅速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气氛、工作环境,而不是等待用人单位的长时间培养。

(二)建立新型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内容的完善需要一系列的保障体系,比如师资保障、实习基地保障、合作基地保障等。其中,实习基地保障、合作基地保障是属于“硬件保障”,而师资保障属于“软件保障”。我们的做法就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思想的影响下以“硬件保障”促使“软件保障”不断深化和逐步完善,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以产学研结合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

实践教学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主要载体,应该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共建”的建设思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建设成具有充分保障机制、运行良好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储备库,确保学生顶岗实习机会,实现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无缝接轨。

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内涵、模式及建设思路的探索与实践,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合作途径,巩固和建设一批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群,特别是促进一些实习单位与学生就业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就业前岗位综合能力的形成,并建立起校外实习信息采集制度,及时获取各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岗位稳定率、职位晋升等情况,使学生实习基地的管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以产学研结合为目标提高师资水平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师队伍是突出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思想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地方高校可以在这方面采取两种措施:一方面是加快对现有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实行依托行业,通过校企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第一线顶岗挂职锻炼,了解、熟悉生产环节和最新生产工艺、技术、信息等,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把他们打造成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队伍;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积极聘请校外名师、企事业会计师等担任兼职实践教师,来校任课或举办讲座等,这有利于把实际工作岗位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同时也是对学校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为建设学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还可以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教师培训资助制度等政策激励教师参与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3.以产学研结合为目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

地方高校应该以学校董事会企业为依托,一是要积极争取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立项,二是要设立校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创新平台。充分应用企业和高校师资力量,采取“校内+校外”、“学校+企业”结合的方式联合企业开展认证培训,为引导高校加强与地方企业及工业园区开展产学研合作,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而努力。与企业建立战略性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基地,借助企业平台,依据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状况,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储备人才是地方高校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而有效的举措,是践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

(三)确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要求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企业都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建设中来,那么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也应该改变过去那种以学校教学管理机构作为人才培养评价主体的局面,确立新型的学校、师生、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1.加强学校教学评价制度

良好的高校教学评价制度是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重要保障之一。主要是加强教学信息评价反馈制度和教学督导评价制度。比如,实行教学系统教学例会制度,通过教学例会及时通报实践教学情况;并通过教学日志及时记录学院实践教学工作动态,反映实践教学工作的新内容、新变化;坚持通过学生评教、督导听课、领导调研等多种方式来反馈课程教学质量,保证教学信息反馈渠道畅通;并由地方高校成立教学督导室,通过学生、督导、同行及领导的四级评教机制,考评教师实践课堂教学质量。

2.重视师生意见搜集

地方本科院校应分别采取座谈会、发函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人才培养机制的认识和评价,搜集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这些评价和意见将为地方院校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3.突出社会评价信息反馈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要求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那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该突出通过社会反映来评价人才培养的效果,以用人单位、实习企业等社会反馈的信息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了解,以反馈信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地对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机制不断地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魏新生.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

育研究,2007,(6).

[2] 王连巧,孟宪景.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

构建[J].刑台学院学报,2013,(6).

[3] 许青云.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及对策[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8)

[4] 陈静.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重庆

上一篇:建设工程规划方案范文 下一篇: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