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10 11:01:52

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产学合作;人才培养

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与社会生产相结合,而产学合作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它能建立企业和学校间良好的动态关系。但随着社会结构,人们观念的改变、教育体系重点的偏移以及中职教育自身发展模式的滞后,中职教育在发展中不断暴露出问题。

一、中职教育自身发展弊端

1.学校定位及办学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应重视技能培养与实际操作。事实上,许多中职教育教学内容中专业课与实践能力培养严重脱节,难以保证中职教育的最终效果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多数中职学校定位狭隘,办学理念未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只重办学规模化的发展,忽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联系。2.师资队伍相对于普通高中教师,中职学校教师数量和师资水平整体偏低。中职教师多数从事的是普通教育,在相关教育基础上经过短期培训任教中职,一方面,并未持有相关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同时其带有普通教育性质的教学也无法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要想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上加倍付出,但所得报酬却无法与之相匹配,无形中使教师缺乏精力和动力进行教学更新和自身理论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影响师资水平。3.教学内容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分为专业课和实训课两大部分,但当前中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并不能与学生需要相适应,教学内容陈旧空泛、课程安排比例不合理、教学方法没有新意等都影响学生接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中职院校课程安排亟待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学生和社会需求。4.生源情况就读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为考不上普通高中或是为减轻家庭负担,还有就是出于保障就业的想法。在生源竞争中,中职学校处于劣势。同时生源情况较为复杂,因为入学门槛较低,生源水平参差不齐,从学生、退伍官兵到社会人员均可入校学习,加之学习情况不稳定,辍学现象极为常见,学生大量流失,给招生和教学稳定性带来一定困难。5.办学条件在中职教育所需的办学条件中,实践教学是重中之重,纸上谈兵不可取,单纯的学历教育更不利于可持续的人才培养。然而由于资金匮乏等原因,并非所有专业都能够配备相应的实践基地;而现有的实训基地中,场所简陋、设备老化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接触先进设备、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以及熟悉实际操作技巧。同时,在课程安排中实训时间一般放在课程结束后的两三周内,实训时间短缺,导致学生无法完全掌握技能,也无法在接下来的实习中融入企业的工作中。

二、中职教育产学合作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中职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改革一直是民生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中职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课程安排、教学方法,都应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改革创新。产学结合架起了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沟通的桥梁,疏通了校企沟通的渠道,更成为中职教育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学校能够通过校企合作,及时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以及发展趋势,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中职教育改革。2.有利于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学队伍能够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职业学校教师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实践技能,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通过产学合作模式,依托行业企业,利用其先进的生产资源,教师能够在生产一线有计划、有目标地深入实践,真切感受到企业真实的生产动态,了解行业最新需求,积累职业经验,以创新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相应的,学校也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中的一线生产人员到学校中来,以讲座等方式辅助学校教学,既丰富了教学方式,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激发学习的兴趣。3.有利于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由于校内实训基地与真实职业环境有一定差别,加之企业技术出新和产品更新的速度大大快于学校内设备更换速度,中职教育的实践学习成效有限。所以学校依托行业和企业,与其合作办学,把社会当作学校办学的物质后盾之一,作为办学信息和先进技术的主要资源,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有效解决实训教育问题,改善办学条件,让学生早日了解动态的生产环节,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就业环境。4.有利于企业建设高素质人才基地人才资源已经成为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企业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行业在“走对路”的同时,更要“用对人”,这也是企业现今最急迫难解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单靠企业的内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走产学合作道路,直接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反映到教学中,解决企业需求,使得中职学校成为企业行业专属的人才培养基地,这样企业在人才吸收工作上便省去了许多精力,更为企业构建了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机构。同时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塑造良好企业形象,有利于吸引优秀学生进企业就职。

三、中职教育产学合作的阻碍

1.学校一部分中职学校唯经济利益之上,它们不做市场调研,热衷于追随社会热点,盲目增设专业,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目光短浅,忽视长期效益。学生往往只学到一些皮毛技术,没有扎实过硬的知识和技能,既耽误师生前程又浪费社会资源。另一部分发展良好的中职学校,往往缺乏教育经费,无法及时更新基础设施,教学管理也无法提供专门的培训费用,导致其有心无力。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拨款不足,不足以支持其长期发展。所以教育经费来源狭窄、融资渠道闭塞,已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直接导致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难以得到后续保障。2.企业校企合作往往出现校“热”企“冷”的现象,企业不能够主动对话校园,一些企业仍旧在人才市场上寻找所谓高学历人才,并未准确定位自己所需和岗位需求。另外面对校方热忱于“引企入校”,企方出于利益考虑,部分企业不愿意给拥有相应职业专业的学校经费支持,只看得到短期效益,无法将目光立足长远,造成人才资源流失,不能透彻理解产学结合道路的光明前途和巨大长久的效益,措施发展良机。企业处于被动状态,一味将精力投放在如何引进高校人才资源上,不甚关心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加之社会观念中对中职学校的偏见,校企之间立起一道无形的隔膜,缺乏沟通和了解。

四、如何促进中职教育产学合作

1.学校首先,学校应建立整体的教育战略和师资力量建设规划,支持教师到相关行业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实践工作,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加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应合理安排课程,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合理分布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在学生中施行“以优带弱”,即集合优秀学生与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互帮互助,同时可将优秀生作为门面,带领他们进行社会实践,并对外展示实践结果,增强公众对中职学校教育的信心,吸引优良生源进入校园。学校更要加强对专业实训基地投入,完善校内实训场所,提供先进仪器和充足操作材料,增强中职学校硬件实力。2.政府政府在产学合作中起着重要的引导统筹作用,政府的支持是职业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政府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出台产学合作相关层面的宏观政策和条例,给予校企合作制度上的保障,为维护产学合作确立依据,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社会上,政府应推动专业的产学合作专门机构的成立和发展,推动跨领域、跨专业的产学合作交流,为产学合作的探索和深化集结社会智慧。政府还应该树立服务意识,通过舆论在社会上宣传产学合作模式对校企双方的益处,同时给予联合办学的校企双方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为双方疏通渠道。鼓励企业主动与学校开展及时交流和参与到学校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中,增进校企距离,推动校企双向沟通和理解。最后政府应加强教育经费在中职教育中的拨出比例和筹措力度,联合企业帮助中职学校进行社会融资。中职教育关系到国富民富强大业,要想解决出现在产学结合道路上的障碍,就必须从实际情况着手,看到校企合作中的突出问题,然后逐个击破,创新发展模式,借鉴成功经验,将产学结合模式作为今后中职教育努力的方向和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集结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多方力量,发挥多方智慧和优势,将产学合作模式作为恢复中职教育活力的有力武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也是强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喜荣.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D].苏州大学.

[2]方向东.张志略.中等职业学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初探[J].职教通讯,2003(12):28-29.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学合作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

产学合作教育,在国际上也称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Education)。

它的基本理念最早出自于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其内涵是:“合作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careerori2ented)的教育模式,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早地具备进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基本素质。”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国内许多学者对产学合作教育的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概括起来为: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一般来说,综合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培养的是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实用性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合作教育由学校、学生、企业三个要素构成,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课堂。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前,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途径的产学合作教育,在工科教育上比较普遍也比较成功。

从目前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产学合作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产学双方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利用专业与职业或行业协会的相关优势,以签订“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与行业或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二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承接的各类课题以及参与政府、企业的课题研究,以教师科研带动产学合作教育。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求多领域、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在应用上所具有的广泛性与包容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实习去向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经过产学合作教育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既具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性强,能尽早地进入岗位角色。但由于产学合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涉及到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责任观,还有大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利益,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冲突等问题。因此,在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实施中也面临不少困难。

1.产学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合作流于形式或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中,虽然通过协议等方式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由于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而学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合作中往往只是挂牌,签协议,勉强维持低层次合作关系,互助互惠、紧密依存、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建立起来。

2.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单位对学生实习锻炼时间的要求有冲突。学校有学校的规律,企业有企业的规律。学校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学生到企业进行的产学合作教育一般是安排在寒暑假或是第八学期。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希望来企业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能有相当长的集中时间来单位工作。同时,也存在当企业最需要人手时,学生却因上课或考试或忙于毕业设计而请假,或是学生来时却是企业淡季,无法安排使用的情况。

3.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企业需求的差距。高校的教育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使命和职责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的目标,就必须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教育与教学过程。在专业教学中,更多的强调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非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同时课程设置有其周期性,不可能对岗位或职业技术的需要立马做出调整。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最现实的人力资源策略就是直接选择任用已具备相关知识、能力或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他们不愿意花很多力气去培训一个实践生

三、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适合其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就不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要依据培养目标,把握专业的特点,积极推进产学合作教育,造就适用人才。

1.以“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虽各具特点,但主要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的通才培养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的专才培养模式。两种模式都高度重视品德、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推进产学合作教育中,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研究目标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入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分析能力要素,改革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适时推出各类选修课,构建“多通道、多规格、多模块”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2.加快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产学合作教育需要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加大柔性程度,使学生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如美国的学工交替的“经验学习”教学、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日本的“产学协同”教学模式等。我国多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应该将学分制与合作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并注重个性发展。这样不仅能满足用人单位时间上的要求,还能不断推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化、高效化、研究化。

3.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培养应用型的学生,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必须要有应用型的教师。

一是大学教师需要与企业有密切联系,一方面,使高校科研特别是文科类科研面向社会需要,加快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使自身成为既懂专业理论又有很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二是企业社会的人员也应经常到学校进行交流,成为能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参与产学合作教育的“双师”。可以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老总、政府官员、社会贤达担任学院、系或专业的顾问或客座教授,建立专家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学科发展委员会等组织,针对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学风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等提供建议,进行交流和研讨,使学院的人才培养在整体上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经强。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1).

[2]蒋笃运。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8).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教育 历史 现状 展望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

产,即产业部门以及生产;学,即学校以及学教;研,即科学研究院所以及科学研究。生产过程是科学的应用,而科学成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现代化的大生产和现代化的教育无不包含了科学的因素,并且这种因素表现作用越来越突出。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产学研合作有密切联系,但也存在差别。产学研合作主要属于经济学范畴,而产学研合作教育则属于教育学范畴。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是高等学校与产业部门、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1]

钟秉林在担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时指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这种教育模式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地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2]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张炼则指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3]我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定义为: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适应性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学校教学、实际生产经验,以及科研实践的有机结合以达到目标的教育模式。

二、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开创的合作教育思想和1906年实施的合作教育计划。在百余年的发展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已广泛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在国内外的高等院校中有了蓬勃的发展。在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较短,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只有二十几年的经验。但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却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建国初期,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教育大革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推动下有了起步性发展。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并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9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把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社论,明确提出这三者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教学,进行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4]教育部提出要加强生产劳动教育,把生产劳动列入教育计划,并且以教学为主,使教学、科研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大革命中,广大师生通过勤工俭学、下厂下乡、参加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高校还引进“三三制”。这是一种轮换制度,即在某一特定时间从事教学、科研、社会调查的人员各占教学人员的三分之一,目的是培养教学人员把这三方面的任务都完成得同样好。[5]

1961年8月,中共中央了《高校六十条》,指出:“必须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三者的时间应安排得当,以利于教学。”同时又指出:“在教学中必须正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个文件为产学研合作功能的发挥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引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教育思想观念、体制及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高等学校“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同年,国内一些院校学习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经验,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试验,标志着我国“引入”阶段的开始。之后,许多学校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以多种多样的国外教育界进行合作项目的形式,“克隆”国外的合作教育模式。

(三)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形成。

1991年4月,“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成立。我国的产学研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1992年4月,原国务院经贸办、原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学院开始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改变专业设置偏窄的状况,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1995年12月,“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

(四)世纪之交: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大发展。

1997年,国家教委了《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组织北京、上海两市和农业部、煤炭部、机械部等10多个部委所属的27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这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纳入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了。至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这一概念正式形成。[6]

1999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之后,教育部成立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资助机构,用于资助高校有开发前景的重大科技项目。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组建一批以高校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集团,如北大方正、南开戈德等。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通过相互兼职、培训等形式,加强不同单位科技人员的交流。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要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迄今为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使这项工作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国内现状

近几年来,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当然,因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刚起步没多久,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的成效。

1.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产学研合作教育与教育改革,尤其是与教学改革紧密相连,它对于促进教学不断适应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促使学校对一些专业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整。学生由于在工作中增加了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对课程内容提出了种种意见和建议,从而推动了当前高等学校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产学研合作教育比较注重对学生以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现有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改革教学计划,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配合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也不可能保证教育质量和学习质量。因此,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7]

2.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从国内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可以看出,当前教育界、管理界、产业界、政府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对于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关心和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获得了各方人士的认可,并得到了大力支持。自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以来,我国政府部门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多项法规和政策当中都体现出了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支持。

3.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日渐多样化。从目前我国高校进行的试点情况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进行不同的分类。譬如按层次分,有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若按合作的阶段分,有全过程结合、后期结合、结束期结合以及线状结合和面状结合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按产学双方主体参与程度划分,有以高校为主的合作教育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教育模式、和校企双方合作教育模式;按过程结合方式划分,有预分配模式和“三明治”培养模式。[8]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还表现出经验上的不足,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解与运用的狭隘性。当前对产学研合作理解不外乎两个方面:从“产”的角度、从企业的角度,希望学校向企业提供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而从“学”的角度、从高校的角度,则希望企业提供实践教学环境,提供学生实习的条件。但是这两种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解都是相对狭隘的,对产学研的结合应当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例如,从创业教育体系或工程教育体系来看待产学合作的问题,产业界可全方位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师资建设、实践训练、专业评估等方面。[9]

2.偏重经济效益,忽视人才培养。现代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它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在“教育”,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而在我国目前的合作教育中,本末倒置的现象已不少见,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培养人才则成了“附属产品”。诚然,合作教育中自然离不开经济效益问题,一方面企业利用高校及其科研成果开发新产品,实现创收,另一方面高校及科研人员也从创收中积累资金,增加收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10]可以说,如果合作教育实行得好,它就是个“双赢”或“多赢”的结果,反之,则就是另一种情形。

3.合作中的校方存在某些思想阻力和资金问题。由于这种模式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常会遇到各种思想阻力。如:合作教育在许多大学并未列入课程计划中,使学生选择合作教育受到了限制;许多人认为合作教育适合工程、建筑、设计等应用型学科,使合作教育的范围减小;校内专职人员匮乏,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师压力较大。另外,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还存在校方资金不足的现象。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可操作的政策法规相对缺乏。虽然我国有多项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文件,但学校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总是感觉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究其原因,与美、法、英等国相比较,主要是政府的倡导和支持还只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缺乏与政府文件相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11]这些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主要表现在计划导向、人才政策导向、税收扶持、信贷扶持、财政扶持和法律保障等方面。

四、展望

产学研结合是现代经济、教育与社会其他相关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创新系统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强调工作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符合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要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是贯彻落实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表明是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但从目前开展的深度与广度来看,其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相关工作,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率,使之能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促进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降临在给各国带来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各国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高等教育必须以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根本要求为出发点,在更高意义的层面上实施具体的人才培养活动。然而,大学要独立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上是十分有限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生产、科研的有效结合不断创造出教育的各种有利条件,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巨大教育潜能。

(二)拓展教育的服务功能。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这些反映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上,服务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一方面,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因素的增长迫切需要更多有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和受过相当技术技能训练的劳动者。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直接参与科技知识和科技新成果的创造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科技事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现代科技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形势下,教育部门不仅担负着日益繁重的普通教育的任务,而且必须担负起为生产部门和科技部门中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职能。新时期社会的发展使得教育不能漠视迅速变化的经济和科技需求,相反必须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因此,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产学研结合是大学服务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延伸。

(三)政府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政府的政策与制度支持。即使在市场机制较为完善时期,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亦是不可替代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支持,而且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和严格监督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介机构的依法运作行为。[12]在这种需求之下,我们预测在将来,我国政府在对产学研的支持力度上将进一步加大,可操作的政策及法规也将进一步加深。

(四)产学研合作教育出现新发展。

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不长,许多的工作还处于试点或起步阶段。未来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将会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更大的发展,如,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将更加多样,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将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并且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产学研合作教育也将走向国际化。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顺应了当前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它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想模式,将会给高校、产业界和科研单位三方带来效益。随着当前各种问题的解决,以及经验的丰富,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定将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芦丽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株洲工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2]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15.

[3][7]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0,(1):93,96.

[4][5]李均.“教育大改革”刍议――对1958至1961年高等教育改革的再审视[J].教育与现代化,2003,(2):65.

[6][10][11]周伟.产学研合作教育探析与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7,21,22.

[8]陈立红.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办学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士学位论文,2006:35.

[9]郭毅夫,匡令芝.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5):42.

[12]张辉,吴万敏.社会转型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特点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3,(2):47.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第4篇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较晚,直到20世纪末才得到重视。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对于探索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尤为重要。

走近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作为产学研合作教学的发源地,美国在发展产学研教学的过程中,有过多种类型的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企业孵化器模式、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等。

企业孵化器模式是一种帮助小企业和新产品诞生与成长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由大学、技术开发中心和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创办,目的是吸引高级研究人才和科技项目向工业界转让研究成果,作为本地区的项目和技术资源,为经济良好发展提供支持。如美国乔治理工学院成立的“最新技术开发中心”就具有孵化性质。该机构扶植了近50家小企业。这些孵化器促进了产学研的合作教学,使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创新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而科技工业园区模式不但可以加强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而且使三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美国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无疑是成功科技工业园的依托。美国高校密集的地区有很多科技工业园,如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开发区、硅谷科技园以及北卡罗来那金三角科技园。科技工业园区不仅加快了高校科技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并对有应用前景的项目进行研究。在这些项目中,大多数都有高校的优秀学生参与,并且有一部分高技术公司是直接由高校创立的,能够使高校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将传播、生产、应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得高校教育水平在企业实践中得到有效反馈,以达到不断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此外,美国高校还积极与企业联合创办研究中心。此类研究中心有着明确的应用性,课题内容必须要符合企业的要求。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中心就是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范例,它们不仅有利于大学交叉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还大大缓冲了学术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

具体来说,美国产学研教育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政府的鼎力支持。美国政府推出相关政策鼓励产学研教育,颁布了多部旨在推动产学研教育的政策法规。在科研成果保护方面,美国国会于1980年通过了“1980专利和商标修正法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1992年,推出“小企业创新法”,对高校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补贴。20世纪90年代后,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科技战略规划,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指明了方向。另外,美国政府还提供大量科研资金支持,开设了很多科研资助部门来鼓励高校与企业的技术合作,支持国家实验室与企业合作。二是参与主体的多样化。美国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高校从研究型大学到社区学院,从工科大学到人文大学,类型不断扩大。美国从工业、农业到服务业,从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到民间组织等,各行各业都是产学研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如美国实施的“底特律契约”,参与者包括了高校外的银行、电视台、劳工组织企业和社会团体等,一旦签约学生,学生就可以获得实习研究、未来就业等机会。

此外,美国高校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发展,为学校科研人员提供通过网络和潜在的合作者、投资者、服务提供者和其他科研工作者联系和洽谈的机会。事实表明,网络平台能够有效地解决在产学研教育中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对推动我国高校产学研发展的启示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正处于渐进式的发展中。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采用“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模式与滑铁卢大学合作,开启了我国合作教育的先河。90年代后,上海地区有将近50所大学开展了合作教育,其他城市的高校也开始推广产学研合作教育。之后,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组织了2个市、7个部委、51所高校以及近百家企业开展产学研教育试点实验,并以此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理论的研究。

相比美国的产学研教育,我国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政府和高校推动力度不够。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但大多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而一些高校在办学思想和模式上无法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要求,很多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水平,有的甚至仅仅为了评职称、应付考核而用;二是我国企业参与产学研教育的原动力不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对人才的选择往往需要分析成本和收益。若参与产学研的成本过高,或不能补偿培养的成本,就会抑制企业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等等。我国应积极借鉴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经验,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

加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催化作用 政府一方面需要设立适当的组织管理机构,来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落实。这类机构须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分析和理论研究,制定有效可行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方法。要注重资金和政策的组合投入,来提高总体的效果,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政府应当颁布鼓励企业参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优惠政策,加大对能参与合作的企业的资金支持,如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或适度减免企业税收等。

转变高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突破原有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克服依赖思想和消极等待态度,建立开放办学理念,依靠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与企业、行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方面,大学应该以“研”为合作教育的突破口,加强应用基础性研究,及时掌握科研前沿发展动态,主动适应企业对技术的需要;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出发,注重对人才“适销”性的培养。加强对课程内容实用性的全面整合,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服务型人才,吸引企业加入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第5篇

我国高等教育在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和时代对大学生群体提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形成了包括“学工交替”、“订单式”、“全面渗透式”等在内的多种典型产学研合作教育运作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典型运作模式

1.学工交替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指的是将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的培养过程划分为在校学习与工作实践两种方式,在这两种方式的交替进行中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它既保留了传统教育模式中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的习惯和理念,也强调了社会实训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为社会输出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2.订单模式,指的是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培养适合用人的预备“员工”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已被用人单位“订制”,一方面,就用人单位而言,用人单位由于具备了明确的培养目的和要求,因而其合作意愿和参与水平也较高;另一方面,就学生而言,“订单式”的教育模式意味着学生自进入学校学习起就具备了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在减少其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预分配“3+1+1”模式,以学习年限和固定的学习实践安排与学工结合模式相区别,是一种把人才培养过程稳定地划分为基础教育、岗位教育和专业及综合素质教育三个阶段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企业和学生双向投入的正面效应,在通过实习生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实习生自身也获得了职业认同,树立了责任意识。

4.共建实习基地模式,指的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校内或者校外共建相关专业的学生实习基地,企业选派资深员工驻扎实习基地中负责培训、指导实习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操作演练。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现有模式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育理念产生偏差。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中的教师,除了学校进行理论教学的专业教师,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方面,还是主要以企业选派的职工作为指导老师。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分属不同教学阶段,从事不同内容的教学工作,由于教师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和联系,并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之间的错位和脱节现象。

2.合作各方利益不协调导致教育实践流于形式。就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运作层面而言,模式的运作需要企业(用人单位)、科研机构和学校三方的共同投入和付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产”、“学”、“研”三方在本质上利益指向的不同,在合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利益不协调的情况,从而难以在合作教育中产生合力,导致产学研合作教育流于形式。

3.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导致教育管理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转轨,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也由直接的指令支配式管理转变为间接的宏观调控。由于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校外机构的参与和加入,调动校外机构投入高校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会导致教育管理的不完善。4.高校制度保障不充分导致教育评价缺乏实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具体落实过程中,传统的高校教育评价体系并没有适时作出调整,整个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以及人力资源考核制度,仍然更多集中于理论教学与科研项目上,在制度的设计中对于产学研结合教育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职业素养的共赢模式建构

(一)政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政府作为行政机构,能够站在全局、长远的角度,通过宏观调控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合作主体在达成教育共识,形成一致利益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有必要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和优惠。政府可以设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基金,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行业实习,从财政制度上对合作教育给予保障。此外,还可以积极倡导更多的科研资助部门加入到合作教育中;另一方面,政府有必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法规使产学研合作教育规范化。例如,由上海市教委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推出的“上海青年职业见习计划”,规定了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政策引导适当调节了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利益矛盾,拓宽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路径和主体,促进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建立科学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网络

首先,学校需要设立一个统一的产学研合作组织管理机构,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创设良好的管理环境,实现合作项目和人员管理的规范化。其次,学校有必要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考核体系。对企业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考评和实习考评。再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电子平台进行合作业务的沟通。在学生实习的阶段,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网上沟通机制,及时查看学生的实习过程和实习表现;企业也能够及时地将学生的实习情况和改进意见反馈给学校,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形成快捷有效的校企沟通渠道。

(三)企业调整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识观念

由于大部分企业在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还坚持着单一的盈利理念,包括声誉的盈利和资产的盈利,往往容易因利益的摩擦在合作过程中与学校产生信任危机,最终影响到培育卓越金融人才职业素养的质量和效果。就企业而言,随着金融行业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对企业责任意识的不断强调,企业有必要跳出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获取经济利益的单一目标思维,以开阔和长远的眼光审视产学研合作教育,真正树立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才培育义务;以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眼光为视角,在合作教育中借鉴学校的职业素养培育理念,从理想信念、品格修养、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四个维度出发实现实习学生和企业职工职业素养的共同提升。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卓越金融人才职业素养的具体路径

(一)通过联合金融行业专家,完善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实际的操作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围绕具体财经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的主体来看,在专职金融教师进行金融理论知识教学课程设计的同时,可以聘请金融培训机构的专家组成专门的职业素养教育委员会,参与设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从教学设计的内容上看,围绕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金融专职教师可以着重从理论层面设计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思想意识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校园里就树立起牢固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思想意识;而金融行业专家则可以从行业实际情况出发,从金融行业的职业技能和未来发展趋势入手设计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以丰富生动的例子和切实可操作的实习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水平。总之,财经类院校应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根据金融生产环节的基本实践技能操作要点构建实践教学模块,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二)通过建立金融企业俱乐部等形式,丰富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方式

一方面,可以在校企合作一致的基础上,建立金融企业俱乐部,俱乐部可以视为校企联合的纽带,定期举办讲座、参观活动、传播等活动,传播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使学生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中提升职业素养。与此同时,建立教育基地,给学生和校内导师提供实训的场所,也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良方。教育基地的建立应该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关键,以学生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并实现专业理论与行业实际的有机结合。校内导师和学生能够以教育基地为纽带,实现金融理念与金融实际的对接和互动,在帮助学生培养金融职业素养的同时,扩大学校金融理念的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完善教育实践考核。首先,健全科技服务的激励机制,推进产、学、研相结合。财经类高等院校应以金融服务、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主旨,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知识能力和市场价值转化的有效平台;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银行,面向生产,积极开展金融行业服务,通过为企业单位提供服务咨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参照行业实践经验,在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立基于非智力因素学习理论的职业素养考核体系。其次,地方财经院校在成果推广、金融服务过程中,要注重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于金融行业;并密切校企联系,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真正了解生产企业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及其金融能力。同时,实训基地应以金融新技术为依托,以人才培养、科技开发与推广、生产示范与社会服务为己任,以开展实践技能训练,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培训,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高级金融人才。同时完善院校制度环境,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制度和师生考核制度,保证产学研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通过开发校友资源,规范职业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应该充分开发“双师型”教师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财经类院校的杰出校友资源,实现师资的多元挖掘和储备。从政策服务体系角度思考,可从强化参与主体多样化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政府科技政策的引导和倾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教育。

1.强化参与主体多样化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强化参与主体多样化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参与者除学校、企业和学生以外,还有社区团体、劳工组织等,学生一旦签约,就能获得暑期工作、实习训练、未来就业等机会。培育技术研发团队,提升技术研发能力要让学生掌握到最新的技术,要使学校服务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有更大幅度提升,教师必须站在技术研究的前沿,洞察行业发展的趋势,把握行业技术要领。因此,地方财经院校应该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构建科研平台,培育科研团队;应鼓励教师多承担科研项目,带领学生结合毕业设计、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

2.政府科技政策的引导和倾斜。通过政府科技政策的引导和倾斜,使科研能够面向产业领域的技术进行创新活动。为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学校将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大学生参与金融行业的科研创造活动;通过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学生搞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提供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科研场所,用于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等。

3.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推出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加强对高校和企业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开展大规模合作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合作教育的认识,对扩大合作教育的规模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影响我国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主要因素在于大学缺乏依法办学的自和机制、就业市场不规范、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面对这一现象,只有通过法律规范产学研合作教育。教育立法具有完整、系统、指导性强的特点,可以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合理规范合作教育的投资保障、企业行为规范等,同时,提供大量资金支持,设立合作教育基金,从财政制度上对合作教育给予保障,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宏观领导,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法制轨道,用法律法规保护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不断规范技术市场,加大产学研合作行为的约束力度。积极倡导更多的科研资助方式,鼓励大学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促进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迅速发展。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一、引言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教学、生产和科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日益为教育界所认知,国家教育部在对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标准中,把“产学研”结合列为重要的评估指标。对旅游高等院校而言,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产业,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

国外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走得比较早,取得的成就也比较大。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提出已有20多年了,但较之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美国是世界上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最早的国家,在旅游教育方面也不例外。美国许多高等院校与旅游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研究旅游教育,在美国著名旅游管理学院任教的教师部分是资深人士,通常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而且在著名酒店有过丰富的工作资历。

笔者检索了教育期刊近5年发表的有关旅游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论文,发现有关这方面的文章约10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国内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二是国内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针对国外旅游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尚比较缺乏,有关旅游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目前尚属空白。鉴于此,笔者选择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典型案例,并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进行比较,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以提高中国旅游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办学水平。

二、研究思路

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作为美国第一所酒店学院,成立于1922年。它被一致公认为是全世界同类酒店管理学院的卓越代表。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被公认为世界酒店业两大主流学派。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是我国第一所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高等本科院校,创建于1978年。经过多年办学实践,学院坚持面向首都旅游产业,已成为现代旅游管理高中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旅游业在职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骨干的培训基地、旅游科学研究和信息咨询基地、旅游教育与科研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在国内外同类专业院校和全国旅游行业中有着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

本文选取国内外两所旅游(酒店)学院作为代表,从产学、产研、学研结合3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的异同,从而为我国旅游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三、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历史背景的比较研究

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vofCincinatti)工程学院赫尔曼,施奈德教授开创了合作教育的理论。辛辛那提模式要求一部分专业和一些教育项目的学生一年中必须有1/4的时间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或企业等单位去实习,以获取必要的知识。1946年由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美国旅游院校普遍建立了以院校、企业、科研单位3方合作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保证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多年来,随着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确立,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产学研合作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在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技方针指引下,旅游产学研合作教育也逐步展开。目前全国许多旅游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从总体看,合作水平较低,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的深层次、全方位产学研结合模式。

(二)“产学”结合的比较研究

“产学”结合指的是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结合。CBE(Competeney-BasedEducation)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代表了这一模式(见表1)。

基于对旅游高等院校和旅游企业合作教育战略的重视,北京联大旅游学院与北京旅游局、中国全聚德餐饮集团、北京北方佳苑饭店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创建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这些单位、企业的领导担任委员,参加学院的院务会,为学院的发展大计出谋划策。

本文从两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育方式等6个方面进行具体比较,见表1。

(三)“产研”结合的比较

“产研”结合指的是科研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结合。美国的大学与企业合作创办研究中心是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大特色。

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有一个产研之间合作的重要平台——酒店业研究中心(TheCenterforHospitalityResearch,CHR)。CHR针对酒店业进行高质量研究。它成立于1992年,使命是创新知识、分享知识以推动酒店业的发展。CHR的设置提供了学界团体和世界酒店业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CHR的教师和商界领导一起合作来开发新的观点、理论和模式用以提高酒店业在决策、管理和操作方面的实践水平。在定期召开的圆桌会议和其他会议上,酒店学院的员工、合作伙伴以及其他的产业界领导共同研讨酒店业重要的议题,学界和业界人士都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CHR的研究成果:《产业研究报告》和《产业指南》。CHR的研究成果有多种出版物:酒店期刊、康奈尔酒店管理季刊、CHR报告、圆桌论坛等”。世界范围内数以千计的学者和业界领袖加入到CHR,他们通过网络把研究成果及时地,传播到全世界。

北京联大旅游学院在原有产学研工作的基础上,于2007年成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公室,建立了由北京市旅游局、首都旅游集团及其他首都旅游企业共同组成的“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常设办公室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办公室合署办公,进一步加强了学院内部和外部的制度联系,是学院产研结合的组织机构。北京联大旅游学院与北方佳苑饭店(四星级)合作成立的北京新佳旅国际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校企结合多元化办学的一种新模式、新平台。自管理公司成立以来,先后开展了十几个项目,教师参与酒店的经营管理,是学院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四)“研学”结合的比较

“研学”结合指的是科研与教学方面的结合。美国的许多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研究中心,有利于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

CHR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的平台。在定期召开的圆桌会议上,教师与商界领导一起研究、商讨有关酒店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房地产、法律等方面,每会一个专题。CHR随后把会议的研究成果公布在网上,教师可以从网上免费下载,这样就很方便地把这些研究成果纳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另外,CHR组织一批研究人员专门开发教学案例。CHR的教授们聘请在职的博士生做他们的研究助理,这些研究助理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企业收集案例,然后把这些案例整理出来,汇编成书,为教师提供鲜活的案例教学资料。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们在课堂上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北京联大旅游学院教师经常主持或参与政府、企业的各种纵向和横向的科研项目,出席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会议,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另外,PBL(problembaaedlearning)教学模式引进了“问题导向学习”的理念,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作为教学素材贯穿其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所学课程的实践意义。

(五)对“产学”、“产研”、“研学”结合比较的分析

1相似点

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的旅游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相比。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相似点:第一,双方都建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两校都依照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第二,搭建了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第三,面向行业开展高质量研究。康奈尔酒店学院利用校内资源CHR实现其研究目标,CHR针对行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推动了酒店业向前发展。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利用校外资源——北京新佳旅国际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其研究目标,教师针对酒店业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服务于酒店业的发展。

2相异点

比较看,两校存在3个方面的相异点:第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政策法规的不同。美国在近百年的发展中,美国政府建立和健全了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形成了鼓励各方联合,规范各方面行为的政策体系,保障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中国在产学研究合作教育体制方面相关政策、法令滞后,缺乏法律依据和保证,影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效。

第二,师资队伍及教育方式的不同。美国旅游高等教育的专业师资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行业背景,这有助于学生掌握该领域的理论和实际运营。教师们都致力于通过和行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入的研究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通过案例分析、专题研究、课程论文等形式要求学生独立研究旅游业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考核方式与教学方式相匹配,体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相比之下,国内旅游院校师资力量大多比较薄弱,大部分旅游院校的师资缺乏专业素质,多为“半路出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还不够灵活多样。

第三,企业参与研究的程度不同。美国旅游企业的领导高度重视与高校的“产研”合作,他们是大学酒店业研究中心的重要成员。他们不仅在岗位实践中胜任职责,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具备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的能力和水平。这种半是学者,半是企业家的人才,对旅游教育的“产研”结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比较,我国旅游院校虽然内设旅游科研机构,但从其研究人员的构成来看,主要是学院的教师,缺乏酒店业领导的积极参与,企业主要依赖高校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影响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成效。

四、启示和借鉴

以上对国内外两所旅游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我国旅游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单靠高校或单靠旅游企业都是无能为力的,需要政府从全局、整体、长远的高度,站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利益的战略角度上,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和激励三方的合作,为解决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的培养做出切实的努力。

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旅游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应该至少包括以下3方面,缺一不可: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及法律保障;高校方面的制度、师资保障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企业方面的重视及参与。具体而言:

第一,政府方面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在合作教育体制方面,国家要建立和健全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形成鼓励各方联合,规范各方行为的政策体系,并应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保障机制。以资产为纽带、以利益为杠杆、以实习基地建设为重点,确定彼此的义务和责任。由于旅游和酒店等服务行业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一些单位领导就是怕学生实习影响企业效益,不愿接受实习生。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一定要在制度上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互惠互利,以此来提高企业接纳实习生的积极性。

第二,高校方面的制度、师资保障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制度保障方面旅游高校要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搭建产学研三方合作的平台,以组织和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落实;在师资保障方面,旅游院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当前旅游院校师资的现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具体3个方面着手:一是对已有师资进行培训,并通过考核确定其上岗资格;二是聘请兼职教师,主要是旅游企业的领导、资深管理人员等;三是积极引进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旅游院校要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围绕能力培养搞好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并从各个环节予以保证。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通过案例分析、专题研究、课程论文等形式要求学生独立研究旅游业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另外,考核方式与教学方式要匹配,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第三,旅游企业方面的重视与参与。调动企业与大学联合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旅游高校“产学研”结合的热情与主动都高于企业,而企业方面比较消极、被动,缺乏主动关注教育发展和改革提出系统的建议、要求。国内旅游企业管理主要依据的不是科学管理,大部分是凭借自身经验,用行政管理的办法来管理企业。因此,我国旅游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除了政府方面的法律保障、高校的制度、师资保障外,还必须有企业的重视与参与。

五、结语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职业教育;职教中心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72?03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我国主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根据本人2012年的调研情况,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主要有几种模式,具体内容见表1。

(二)广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呈现了模式多样化的格局,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全国各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形成了广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面将广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列举如下:

1. 学研结合模式

学研结合模式是科研单位与学校合作,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开展大规模、跨行业的综合性、尖端性科技攻关,可扩大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规模,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

学研结合使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要素相结合,并利用“1+1>2”的规律,双方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同时,加强各自的科技实力。学研结合的不足是没有企业的参与,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生产的路径曲折一些。不过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自身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少数大型实验室也具有一定的生产能

力。只是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生产规模较小,但是他们生产的商品往往是高精尖的科技产品,在特定行业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2. 产学结合模式

产学结合模式是学校和生产企业合作,通过合作可促进学习与生产的相互促进,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知识的劳动力,改善企业的知识结构,为企业培养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就业机会,解决学校教育与生产推介的难题。与产学研三方合作相比,产学结合关系更为简单,实现结合的目标也更加直接。

3. 产研结合模式

产研结合模式是生产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两者共同进行科研活动,通过合作以科研促生产以生产支撑科研。一方面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另一方面可以加速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 产学研政结合模式

有政府部门参与和指导形成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称为产学研政结合模式,政府部门通过组织项目申报、项目招标等形式,将产、学、研各方集合在一起,在这一合作关系中,政府代表着公共利益和相关各方的共同利益,处于核心地位,政府根据经济社会的总体利益和长远目标,为产学研合作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纲要。这种政府集成型的合作模式适合于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影响大、周期长的大规模产学研合作。

5. 产学研资结合模式

吸收金融机构、风险投资部门参加的产学研合作被称为产学研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商品生产全过程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并通过创业板市场等实现投资回报。

6. 产学研贸结合模式

将产学研合作充分与市场结合的模式成为产学贸结合模式,这种合作模式考虑到了科技转化为商品后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将市场、科研、知识和生产结合,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商品生产全过程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市场目标,减少或避免产学研结合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缩短科技成果与市场的距离。

7. “3+3”结合模式

当前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高级模式是产、学、研与政、资、贸相结合,这样的合作模式可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源泉、动力、导向和资金的有机结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种合作模式需要有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和合作各方的高度认可才可以实现,因此该模式是高级模式也是实施难度较大的综合性结合模式。

二、产学研与职教中心

(一)职教中心可以作为产学研合作的载体

产学研合作的职教模式是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很多,但是它需要一个好的载体,职教中心的出现恰恰为职业教育走向产学研提供了可能性。职教中心是二十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首先在河北创建后在全国迅速推广的一种农村职业教育新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教中心是以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为手段,以提高办学规模、效益和水平为宗旨,通过政府统筹、多部门联办,形成具有综合功能、一校多制的职业教育办学形式。这种办学模式特点使得原本势单力薄的中职学校通过资源整合变得强大起来,职教中心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其具备了充当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载体的能力。

(二)产学研可以促进职教中心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产学结合的必然性,离开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是不完美的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只有不断地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教研的职教是没有活力的职教。将职教中心建设成为以职业教育为主、产业为辅、科研为动力的综合园区,不仅可以促进职教中心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兴产业促职教,以科研推动产业与教学是职教中心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三、钦州职教中心发展探索

钦州市职教中心是2010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的职教园区,目前在园区内办学的有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钦州卫校和钦州四中三所学校。园区占地面积425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建有教学、宿舍、实训和办公大楼30栋;图书馆藏书18万多册,实验室80多间,实验实训设备价值8000多万元。

(一)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发展产业促进产学结合

职教中心的实验室和实训室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实际的工作场景,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实验和实训与真实的工作环境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特别是现在的实训基地建设还不够完善不能充分发挥实训的作用。实训基地产业化是提高职教能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产学脱节的有效途径;是增强职教中心综合实力的手段。

实训基地产业化可以真正的促进产学结合,其对职教中心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为园区内学校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②为学校培养和输送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提高学校的教学能力;③为部分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④提高职教中心知名度有利于园区学校的招生工作;⑤为职教中心创收增强其综合能力。

钦州市职教中心可以利用园区内的实训场所和充足的实验设备兴办实业,将实训基地产业化,实训基地既可以创收兴业,也可以给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训环境。2012年园区内的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被列入“十二五”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第二批立项建设实训基地名单,实训基地建设期为2年(2013-2014年),钦州市职教中心可以此为契机,依托现有的实训场所和设备大力发展园区生产制造业。园区产业形成后将一半的岗位交由实习的学生顶岗实习,再以学长(师兄)带学弟(师弟)的实训模式培养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实现产学结合。

(二)借力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促进产学研结合

20世纪50年代,人称“硅谷之父”的斯坦福大学工程系主任和工程学院院长特曼首先提出学术界和产业界应当结成伙伴关系,首创“硅谷模式”[1]。硅谷模式标志着产学研合作这一形式的正式形成,依靠斯坦福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校方对产学研合作的大力支持,硅谷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与工业界的密切联系也推动了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与教学。

钦州市职教中心的科研实力自然无法与斯坦福大学相提并论,因此钦州职教园区需要引入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入园来更好地促进产学研合作教学。吸引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科研机构入园可以促进职教中心的教育能力促进学研结合,引进高科技产业入园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

(三)发展园区周末市场促进学贸结合

在职教中心附近设立夜市或跳蚤市场可以促进园区的产学贸结合,例如可以在钦州职教中心门前道路设立周末市场(或集市和夜市),其业主以学生为主;以适当比例的社会商人为辅。通过这种跳蚤市场的设立可以给园区内的师生提供购物环境活跃当地经济,同时园区内的经济类学生可以通过摆摊的实践活动增强商业意识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可以给他们带来收入,这种实习实训方式是最有效的也是最真实的。

在职教中心附近设立夜市或跳蚤市场可以促进园区的产学贸结合,同时也提高了园区的知名度。

(四)产学研贸结合构建综合性职教园区

钦州市职教中心可以通过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发展产业、借力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发展园区周末市场等手段将园区建设成为产学研贸结合的综合性职教园区。

通过产学研贸结合构建综合性职教园区的方式可以将钦州市的商贸经济和市场需求、钦州职教中心的知识要素、企业的生产要素和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结合起来;可以使钦州市的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商品生产全过程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市场目标;可以减少或避免产学研结合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缩短科技成果与市场的距离、职业教育与生产经济的距离;进而实现教育与经济融合、职教中心与经济实体融合。

四、结语

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合作模式,其目的都是以产促学、以学促研、以研促产、产学结合、研产挂钩和学研共进。

有条件的职教中心可以引入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职教园区,整个职教园区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域:教学区、产业区(生产实训基地)、科技孵化区(科研中试基地)。三个区域功能互补、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职能和作用促进生产为社会服务的综合型园区。这样的职教中心即是职业教育的中心也是经济实体,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又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职教中心的教学区可以向生产基地和科技孵化园输送有一定知识的劳动力;生产基地在为教学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训场所同时还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科技孵化园承担着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产业区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在教学区普及科研知识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功能。

参考文献: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第8篇

执行力,是目前在企业管理领域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执行并实现企业既定战略目标的能力。将执行力运用到学校产学合作管理中,学生的执行力则主要是指学生把要求(如规章制度)分解并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效力和能力。学生的执行力情况固然与能力高低有关,但如果管理得当,学生的执行力就会增强,并有利于学校产学合作工作管理,而其中班级产学合作学生联络员团队的建设尤为重要。学生骨干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份子,与广大同学接触最紧密、了解最深入、生活最重叠,能够有共同的体验,面临共同的学习要求。因此,建立一支精干、高校的学生产学合作联络员团队,有利于学校产学合作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管理执行力,他们在产学合作各项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联络员处于三级管理体系最终端,直接关系到产学合作管理目标的实现我校的产学合作管理体系分为三个层面即决策层、组织层和执行层。学校合作教育的决策层是校合作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分管教学与学生工作的两位副校长分别担任副组长;学生处处长、教务处处长、各个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等组成领导小组的成员。组织层是各学院建立的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小组,各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了协助学院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小组更担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组员是专兼职协调员老师。执行层是各学院担任合作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教师组成的协调员网络。好的开展工作,我们组建了管理学院产学合作联络员团队。学院每个班级设立一名产学合作联络员,可由班级组织委员兼任,与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一起成为班级学生干部。在出色完成学业的同时,协助辅导员老师开展各项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将学校、学院最新的产学合作教育工作要求和任务尽快传递到班级,带领全班同学学习和领会,并且将每位学生的产学合作要求和问题尽快反映给学院和学校,从而实现产学合作教育顺利开展。

二、形成良好的执行环境和体系是提升执行力的有力保障

我们要想提升产学合作教育管理的执行力,首先要提供良好的执行环境和体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后,都有发挥能力、自我实现、获取尊重的需求。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尊和自主的需要,希望得到关注和认可,需要受到赞赏和好评,期望得到独立表现的机会。这是学生内在需要,也是形成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内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会产生很强的认同感,愿意积极投身到产学合作教育工作中来。这需要用眼、用心、用爱来倾听与沟通,在点点滴滴处关注学生,肯定学生,激励学生,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团队的形成,离不开一定制度和规范的制约。首先,严格选拔班级产学合作联络员。每位产学合作联络员的产生都经过了层层选拔和推荐,要求他们在班级同学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热心班级产学合作工作,具有服务意识;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经过公开报名和答辩,最终选拔出一批负责任、有基础,肯服务,有能力的产学合作学生干部。

其次,加强产学合作联络员队伍的制度建设。业务能力培训,邀请学校产学合作指导中心老师,学院资深产学合作老师为联络员进行知识培训,提高业务能力。要求每位联络员带领全班同学认真学习学校产学合作指导手册和学生手册中产学合作章节,使全体同学了解和熟悉我校的产学合作教育;推行每周例会制度,学院制定了每周四班级产学合作联络员例会制度,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定产学合作工作计划,为加强对一个学期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指导,学院产学合作工作小组和联络员团队一起,拟定了2010产学合作16周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表,这为产学合作工作的有序开展指明了方向。最后,内部交流机制的建立。为加强学院产学合作联络员内部的沟通和交流,建立了管理学院产学合作联络员QQ群,在大学生人气很旺的人人网和新浪网上建立了管理学院产学合作博客,实时的学校和学院的产学合作动态,联络员可以进行跟帖和交流。

三、关注过程控制做好执行评价与改进

执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评价和持续改进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没有合理的过程,就没有必然的结果;没有科学的评价和持续改进,就不会实现执行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在产学合作教育管理中,我们要关注过程控制,做好执行的评价与持续改进工作。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班级产学合作联络员的管理工作就是一个细节,这个细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确立好制度之后,我们还需要进行过程控制,进行评价和改进。首先,增长意识,准备充分在准备阶段中,学院的工作重心应该围绕学生的安置工作,确保每一位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是学院安置工作的重点。学院合作教育工作小组应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注重安置工作的整体设计,上好合作教育理论课和做好合作教育学生的工作学期动员,确保合作教育工作学期的顺利实施。而在这一过程中,班级产学合作联络员需要引导广大同学提高产学合作的积极性,鼓励大一学生勇敢投身于社会的洪流中以磨练自己,引导大二年级学生从事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工作,为大三年级学生在工作学期中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积极动员全班同学参加学校举办的大型双向见面会,配合学院确保每位同学都能找到合适的产学合作单位。其次,信息互动,真实体验合作教育实施阶段是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在雇主单位参加定岗工作。在实施阶段中,学院应做好检查监督和跟踪调查工作,把工作学期的质量放在首位,保证合作教育学生的到岗率。而此时班级产学合作联络员要做好班级同学产学合作工作过程中的沟通工作。及时将同学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学院,鼓励同学坚持岗位,直至产学合作学期结束。最后,组建团队,感悟收获在工作学期的总结阶段,学院对一年的合作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归纳,对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各类鉴定表进行归档,并评选出优秀协调员、优秀学员及优秀业务报告并予以表彰。在此阶段,班级产学合作联络员要配合学院辅导员老师完成工作学期总结数据的整理工作,班级产学合作材料的归档工作,班级产学合作优秀学员、优秀业务报告的评选工作。为充分调动班级产学合作联络员的积极性,在班级产学合作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评班级联络员。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政府;企业参与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67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233-02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传授知识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获取实际经验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

1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界及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它突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开辟了一条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培养出针对性强、适应性强的人才,对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进取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已成为高等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2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

2.1.1 订单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依照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计划,在与用人单位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结合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与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教学培养方案与计划,双方共同培养用人单位的预备“员工”,学生毕业时,经用人单位和学校考核合格后,用人单位依照“订单”吸收毕业生到其单位就业并签订就业协议。

2.1.2 “X+Y”模式

“X+Y”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培养计划分为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顶岗实习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时间分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计。在正常情况下,学生首先是完成学校X学期的理论基础课程学习,然后再参与Y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工作。

2.1.3 工学结合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是指学校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在学生教育期间内采用多次交替在校学习与校外工作两种培养方式,在完成学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参加实践工作的时间、次数及频率,使学生不断循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在一起,从最大限度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2 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问题

2.2.1 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财物力代价,企业必须处理好庞大的支出和短期微小的成效的关系,与学校一同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且大批量学生参与生产实习会扰乱企业的正常运作,影响企业生产效益,再者,让学生顶岗实习风险较大。企业不仅要承担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安全意外的责任而且还要承担学生因错误操作造成的损失,企业对此心存畏惧。

2.2.2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的国情特色决定了离开或缺乏政府和领导机关的支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将很难开展。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是合作教育不断朝纵深发展,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的动力源泉。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缺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保障,以至于出现违约、安全事故等情况处理时无据可循;缺乏建立专门的合作教育管理协调机构,监督、调解企业学校双方利益;在激励机制上缺乏相应的体系,如给予人财物的支持或者相关优惠政策支持等。

2.2.3 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不适应合作教育开展

学校仍难以彻底转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和单一化灌输式的象牙塔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也大多停留在专业考试成绩上;部分老师专攻学术研究,缺乏企业实战经验,以至于讲授内容滞后或者与企业实际相脱离。教学计划时间安排较为短暂且经常和实习时间需求相冲突,导致实习的时间不够长,实习内容不够全面深入,实习效果因而降低。此外,随着每年课程课时的缩短再加上课外实践的时间,学校教师大多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干扰其常规教学课程内容安排,导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老师只能对理论基础知识轻描淡写,学生只是掌握一二,缺乏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寻求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方面上,学校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据了解高等学校一般情况下都坐等企业来校洽谈合作教育事宜,缺乏“引进来,走出去”的积极性。

3 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对策

3.1 政府层面

3.1.1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关于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星分布在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条例中,如1992年的《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内容较为单薄,缺乏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因此,我国应通过立法,制定各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法规,完善合作教育有关法律法规,改变以往产学研合作教育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有规不依、执法不严,政策不配套的现象,从法律法规上确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地位、重要性及必要性,促进合作教育发展,使产学研合作教育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3.1.2 建立管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专门机构

由于高校与企业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任务,相互之间难以沟通协调,且目前大多数省市尚未建立起管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专门机构。我国应成立各级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专门机构,设置专项基金,明确并发挥好专门机构咨询、指导、扶持、决策、监督等作用,从真正意义上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

3.1.3 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激励机制及质量监督评估机制

政府下达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鼓励性指令任务,对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给予在财政、提职、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激励机制,如允许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免交一定的税收,把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评选优秀学校、优秀老师的必要条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同学毕业后可缩短一定时间的试用期,并给予学生适当的生活补贴等。此外,政府应协调好教育部门、产业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关系,定期检查督促以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质量。

3.2 企业层面

3.2.1 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期效益

产学研合作教育耗资巨大且没能在短期内达到预想效果,使企业参与积极性降低。面临这种情况,企业应用战略眼光看问题。领导人应克服片面追求任期内短期效应的急功近利行为,认识到合作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提升产品知名度及技术水平等长期发展利益。明确企业作为人才需求者和培养者的双重角色,强化企业对教育的责任意识,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局面。

3.2.2 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微观管理与运行

实习期间,企业安排专职员工统一管理学生且为每位实习生安排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导师除了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外还得积极了解学生日常动态,定期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心得体会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各面内容,指导、敦促、检查学生撰写实结和毕业设计等,引导学生从“校园人”往“职场人”转变。

3.2.3 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整个过程

合作教育前期,积极参与合作教育的专业没置、课程选择、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写等工作,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为学校教育提出建议。在合作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细微管理,及时了解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问题。合作教育后期,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估,听取学校、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今后的合作教育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3.3 学校层面

3.3.1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实践

虽然我国已实施了系列教学改革,但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分数,轻技能的现象,大部分的教学模式仍以学生被动接收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机会很少,考核方法仍以理论笔试为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国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当务之急是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加注重实践环节,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适销性”;杜绝迷信考试,将考试作为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认真研究、实验,完善考试内容和形式,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模式。

3.3.2 大力培养“双师型”和兼职教师队伍

教师是合作教育的核心和主体。拥有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合作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缺乏素质优良、高效精干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开展高水平的合作教育事业,因此,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师资队伍,让教师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和生产一线,了解行业最新信息,增加实践经验。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施教,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此外,应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兼职教师聘任机制,鼓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合作教育,将实际操作技术带进课堂。

3.3.3 挖掘学生参加合作教育的内动力

学生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参与者,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是做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关键之一。我国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较少考虑学生需求,导致大部分学生始终未成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参与者,有时由于学生过于被动而产生抵触情绪,大大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4 结 语

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入手,引申至学校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进而阐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原则、地位作用及基本模式等理论知识,分析了当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点对策与建议。一是针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尚未完善,法律保障措施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政府应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支持和引导,发挥好宏观调控职能,将政策、监管、立法、评估等工作做到位。二是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等问题,高校应该积极深化与企业的对接,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优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同时,贴近企业需求,主动为企业培养、甄选人才提供帮助。企业应转变过去成本论、短期行为的想法,着眼于长远的人才的培养储备,积极寻求与高校合作,加大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关注与投入。三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给大学生创造了在高校求学期间进人企业从事具体岗位实践工作的机会平台,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竞争力,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积累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同旭,李玉.探研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实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2]施菊华,陈卫.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下动力机制分析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

[3]祝爱武.论高教强国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第10篇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实践与探索

一、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教学公司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都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培养技能型人才、输送知识和技术两条渠道,发挥了职业院校为所在区域服务的职能作用,积极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理论界定

(一)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界定

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即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三大基本主体与政府、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形成某种联盟进行合作,实现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举办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能够有效沟通整个教育界和职业界联系、积极参与全社会活动最好的桥梁。

(二)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阶段界定

1.初级阶段。这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合作层次较低,合作关系较为松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学研合作模式以项目纽带模式为主。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组织,就某一个项目或某一个开发计划组成长期的或临时的联合体,以协议或合同的方式形成技术与人才的供求关系,在项目期限内进行组织各方进行教育合作创新。

2.成熟阶段。这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合作层次较高,合作关系比较紧密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共建平台或组建战略联盟为主。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组织,共同投入资源组建平台或战略联盟,以平台或联盟为创新主体进行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甚至生产经营等活动,这种方式实现了技术创新源头与经济的真正结合。

3.高级阶段。这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合作层次和合作关系最紧密的阶段,它将产学研合作的程度发展到极至,达到一体化的程度,以更有利于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合作与共享。

三、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一)校企互动互融,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阶段

1.学院多途径服务政府、行业和企业

多年来学院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开办岗位培训班,对北京经济改革和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为北京国有大型商业企业公司制改造、组建集团等重大改革提供了支持。

2.企业多途径参与学院办学

(1)企业专家主动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中,企业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等企业专业人士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学院一起研究专业人才目标、专业的理论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等。在专业计划的制订中,企业家参与率达100%。

(2)积极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因为经常性、有效性的校企互动,企业家们对学校有很高的信任度,他们把参与财贸高职人才的培养作为自己事业中的组成部分,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学院与北京服务业共建成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一个专业由多家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校企深度融合,产学研合作进入战略联盟阶段

1.组建战略联盟。以企业在学校设立冠名奖学金为标志,校企合作举办就业订单班,研发项目、研发新技术和研究战略,学院产学研合作进入战略联盟阶段。2009年学院与王府井百货集团、西友集团、全聚德集团、菜百黄金店为代表的40多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创建了合作育人导向、合作就业导向、合作科研导向、合作咨询导向等特点各异的战略合作关系。

2.探索举办“订单班”。学院工商管理系与北京菜百货集团签订“订单班”合作办学模式,是学院在校企合作上进行的新探索。“菜百订单班”按照菜百黄金店的岗位工作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在实践中取得很大成功。

3.以“京商”研究为旗帜,开展科研咨询服务。在多年为北京商业行业发展制定规划、为商业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学院逐步形成自己的科研品牌“京商研究”。

(三)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1.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

(1)探索建立学院理事会。“十二五”时期,学院将探索建立由北京市教委、通州区政府、东城区政府、有关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组成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理事会”,建立理事会决策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管理运行机制。

(2)探索建立职教集团。“十二五”时期,学院将探索建立由我院牵头,政府、行业协会、知名企业、中高等职业院校组成的“北京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发挥职教集团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兼职教师选聘、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长效机制。

(3)推进校企合作“双主体”机制建设。“十二五”时期,学院将积极鼓励各教学系(院)部与北京知名企业合作,共建相对独立的企业冠名学院,探索“双主体”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新机制,在商贸、金融和物流等专业先行试点,建设企业冠名校企合作共同体,实现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技能型人才

(1)继续深化“订单”模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签订用人订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教育模式。

(2)探索“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模式。“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模式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通过优质课程与有效实训的结合,以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为媒介,旨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性学力,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

四、对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产学研合作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经衍生出不同的教育模式,如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这些教育模式均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代获得成功,目前积极向世界范围推广教育理念和经验,开展世界范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证明,职业院校只有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认真研究新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服务新要求的标准与特征,才能很好地开发新课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进而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符合产业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周钦,吴龙川.行业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探索与实践[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邹本国.对高等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上一篇:税务风险监管范文 下一篇:工作流程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