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效应)综述

时间:2022-07-17 12:07:33

产学研协同(效应)综述

【摘要】本文在梳理主流学派的文献基础上,探讨了产学研协同效应的产生类型,认为协同效应的过程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产学研 协同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组织形态、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方式等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跨组织联合体的合作随着组织形式的出现而增多。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我国20多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证明,产学研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作用巨大,并逐渐向跨区域化、国际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在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协同是全面创新管理的的关键特性。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创新要素的有效全面协同是提高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为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进行了不少探索,但主要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因、机理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产学研协同效应的研究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协同论的视角对产学研协同展开研究,也对产学研协同效应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协同定义及其效应

“协同”源于自然科学。“协同”在哲学意义上是一个与“合作” 不同的过程,协同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未来回报的分配可以事先协商,而合作各方则是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开展活动。协同的概念源自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许国志(2000)认为协同作用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然而,今天竞争环境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水平和变化,使得单元化的创新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为跨企业、行业和国家的新创意的产生与知识的共享创造了机会。协同创新是通过思想、知识、专门技术和机会的共享创造跨越组织边界的创新,是保持个体组织(企业)的持续创新,增补其创新力量的一种手段,能够使企业弥合已有创新水平和所需创新水平之间的差距。然而协同效应是协同创新成功的关键。波特(1985)通过“价值链”方法研究了业务单元之间的彼此关联,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协同,即所谓“协同”通俗的讲就是“1+1=3”,是“企业在业务单元间共享资源的活动”。通过协同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协同增加的成本,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

鲁若愚(2002)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合作各方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准则,为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所达成的分工协作的契约安排,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大学/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方的研发合作是主要形式。Etzkowita(2008)所著的《三重螺旋》更指出产学合作是大学除了教学和研究之外的“第三使命”,“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发挥各自独特作用的同时加强多重互动,是提高国家创新系统整体绩效的重要条件。而张力(2011)指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顾新(2011)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 研究机构) 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

二、产学研协同效应的类型

(一)综合效果

产学研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高校或科研院所为技术供给方,一般以技术合约为基础,依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投入的资源,联合进行技术创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间的综合效应是显而易见的。通过高校或者院所的技术所长,为企业提供或者共享多种不同的技术或者优势,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在组织联合时,高校或院所也为难以解决的理论问题提供现实依据,进一步提高了科研整体水平。

(二)互补效果

坎贝尔等(2000)认为: 当若干领域可以同时使用某种资源而不会影响其他领域对这种资源的使用时, 协同效用就产生了。互补效应主要是通过对可见资源的使用来实现的协同效应。当一种有创造价值潜能的资源的单独使用或孤立运作不能发挥作用时, 就需要与其他资源匹配, 即以一体化或空间聚合等方式来实现资源的组合使用。企业最初的建立和运行需立足于高校、院所概念的界定、关系和评价标准等,形成一个新的内在的知识体系,最终达到资源的互补。

三、总结

从文献梳理来看,关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动因、影响因素等研究已经基本成熟,但产学研协同效应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是怎样达到协同的,在产学研协同过程中是否创造了价值。本文从协同论的视角,透过产学研创新协同过程、协同效应的类型等方面为线索,对相关主要文献进行了综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郑刚.基于TIM视角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各要素全面协同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04.

[2]Ketchen, D.,Ireland, R.,Snow,C..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wealth creation[J].Strategic E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07,(1).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鲁若愚.企业大学合作创新的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2.

[5]Etzkowita H.The triple helix: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novation in action[J].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

[6]吴悦,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

[7]安德鲁・坎贝尔等.战略协同[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8]邱国栋,白景坤.价值生成分析:一个协同效应的理论框架[J].中国工业经济,2007.

上一篇: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浅论 下一篇: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