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9:01:02

产学研合作论文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

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

1.政府继续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调节力度。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调节作用,大力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以优越的合作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回暖产学研合作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再次,推动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并规范其运作,完善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同时可将政府机构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转向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2.选择并抓好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等六大产业领域的创新工作,以培植具有青岛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产学研联合重大项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扶持,使其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3.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力度。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风险投资体系,用于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具有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对行业有一定带动作用的产品;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进行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上的投入,扶持重点中试基地建设。对科技成果转化逐渐建立起政府、金融、企业、科研单位及社会多渠道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使投入到科研、转化、产业化三个环节上的比例逐渐接近国外发达国家的1:10:100的水平。其中,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金融投入为支撑,以企业和科研院所投入为主体,以社会闲散资金为补充。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国内研究产学研问题的学者一般将合作模式分为三类:市场需求导向型、学研机构主导型以及共建实体型[4]。其中第一类模式所包含的具体做法如项目委托、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是当下主流,当然也是一种短期合作模式。后两类合作模式尤其是第三类共建实体型模式属于产学研关系中较为高层次的结合,各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得到更合理更高效的利用,彼此关系也超越了从简单的信息交流互帮互助而上升到缔结中长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笔者认为,无论上述哪种类型在当前都有存在的必要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合作模式都能对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发挥作用。归根结底,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增强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进而形成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实力是极有裨益的。以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在近年的校企合作案例来看,以下方式是经常采用并被证实有效,有助于校企之间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1.横向项目式。通过签署合同或者协议,企业将产品设计开发项目委托予学校并支付相关费用。这种形式相当普遍,多数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比较愿意选择这一灵活的方式。2.年度委托式。如果企业实力较强,并且产品主要以外观为主导,每年需要拿出的新方案比较多,那么往往会与校方缔结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向学校提供年度科研经费,委托学校完成部分新品设计任务,那么校企研发中心基本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比如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和江门市某箱包有限公司成立了箱包皮具设计研究所,一方面企业拨付研发经费,另一方面双方还可联合向省市科技部门申报科技攻关项目,以政府下达的经费支撑研究所的经费开销,这样就属于官产学研的类型了。3.承办设计竞赛。由企业出资设立设计奖项,而学校教师负责宣传、组织和指导,比赛范围可仅限于校内,也可以邀请其他兄弟院校师生和社会设计资源参加。所有成果方案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获奖师生具有署名权。企业通常也比较接受这个方式,因为一次收集到的方案数量很多,不过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因为参赛面广,投稿者多是自发而为,教师很难实施指导,因此方案虽多但是良莠不齐。4.接纳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实习,以实际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设计过程中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双师”制指导,设计方案的质量比较有保障,而且学生以及企业还可以通过实习期相互考察双向选择以决定是否留用为正式员工。

二、强调CDIO特征的产学研合作实施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历来在工程教育就毋庸置疑,但是CDIO模式所主张的在实践中学习,则有其独有的特征:强调学生应在体验环环相扣的产品工程链的过程中,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要取得良好效果,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的实施不可局限于类似暑期这样的某个短暂时段,教师要预先为在大学四年全程开展而构建一个培养计划,构建一个以项目为引导带动具体课程以及知识点学习的专业培养体系。在这方面,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近年来做了不少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例如,瞄准本地的特色产业———五金卫浴行业,选择了其中一间公司开展产学研活动,具体工作是为该企业设计新款水龙头。真题真做的设计任务对学生既有吸引力也有压力,因为如果方案得到企业接受转化为产品,则可享受到激奋人心的成就感,但是他们也很明白个中难度———造型自然是要新颖美观,还要有工艺上、人机关系上的合理性,这显然需要综合几门课程的知识点。整个设计过程为期半个学期,学生的进步相当明显。第一轮方案企业评价是“创意性高”,但是由于整体务实性不足只选中两款进入结构设计环节。当一个月之后第二轮方案拿出来则令企业感到很惊喜,因为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从上一轮的实践中找到了症结所在,因此水龙头的造型做到了实用、美观、经济、创新,企业一下子选出了十多款列入年内的开发计划。这种项目式的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一体化学习”的机会,这正是CDIO的特点之一。学生在真题真做———工程实际环境中学习多个技术知识和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学习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双重学习目标的活动成为了一种学习能力的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各个学科知识的理解[3]。当然产学合作另一个作用还在于提升了教师的能力,这也是CDIO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现在高校里的工业设计教师普遍属于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不足,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对某个具体行业也缺乏了解。所以教师为了胜任指导学生开展设计的工作,必然会想办法及时补充譬如五金卫浴行业的专业知识,通过下企业向工程师请教、查阅资料和文献,这样自身的能力便得到了明显拓展。

三、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问题

有的教师认为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企业,合作成败取决与企业支持的力度。但是事实上不少院校由于所处的地区制造业并不很发达因而缺乏合作的机会,或者由于专业本身知名度有限未能吸引较多的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再谈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未免有些奢侈。笔者认为,在外部条件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想要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确切地说在于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他们在教学能力、新的评估形式、工程实践以及相关技能方面的水平。毋庸置疑,在产学研的关系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指导者的角色,而企业更多的是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如果希望教师能够胜任讲授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内容,能够向学生示范产品在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各环节中的人际沟通与交往,那么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这些能力。目前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在单方面的理论知识上拥有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商业和工业环境中的工程实践经验却非常有限,所以教师自身的发展刻不容缓。CDIO教育模式特别指出可以通过三种基本方法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新任教师在走上讲台前先下到企业实践一年;现有教师参加研讨会、工作坊和短训班,或者是在假期到企业实践;招聘具有工业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补充师资为学生讲课[3]。在实践中,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将此具体化为三个互动:(1)校内教学团队与企业研发团队的互动。教师与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专业课程教学和设计竞赛,多视角的交流与碰撞激发创造潜能。(2)校内项目教学与企业项目研发的互动。通过设计项目的对接,实现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与企业子平台的研发项目保持一定的同步关系。(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需求的互动。在师生参与具体设计作品的商业孵化和产业化过程中,高校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5]。

四、结束语

在高等教育中,产学研合作办学理念被首次提出至今已经超过半个多世纪,伴随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其形式、内容、方法、层次都在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也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于工业设计专业而言,产学研合作开展的程度和效果更是直接关系着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理念上植入CDIO的先进内核、在策略上密切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以获取支持、在行动上主动出击寻找合作伙伴、在成果上坚持校企互惠互利的双赢原则,这样才能将产学研合作深入持久进行下去,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产品设计人才。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第3篇

(一)模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塑料成型模具设计”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是首先讲授塑料成型技术基础和塑料制品的结构工艺性,接下来大多数学时在课堂讲授各种类型的注塑模具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这一过程较乏味,效果不太好。虽然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模具拆装实验,使得教学效果有一定改善。但学校和教师往往更注重理论教学,将指导实验与实习看做教学之外的“辅工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于适应模具企业的需要。“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进行较大改革,重新探索更加合理、完善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与工程实践结合,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群,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塑料成型模具设计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和实验教学,并且教材内容的更新程度也滞后于工业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发展,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十分不利。随着计算机有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涌现出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学科,模具CAD技术便是其中之一。学生对模具CAD软件运用不够熟练,大多数学生的软件运用水平只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满足不了企业的生产要求。企业接收应届毕业生后都需对学生进行为期2-3年有关模具制造、模具设计及模具CAD软件等技能的培训,学生经过培训才能胜任注射模具的设计工作。造成当前许多模具企业不愿招收模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学生毕业后面临找不到学有所用的技术岗位。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形式

我国培养的工科类大学生虽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创新精神不足,学生个性不强;毕业生进入社会缺乏竞争力,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需要在对创新氛围及过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中得到升华;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各种的实际训练,只有通过具有实际价值的创新实践,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才能在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情境恰恰具备了这些无形的条件。

(二)产学研合作教学平台的建立

集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把产学研合作教育视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学院目前已与50多个企业单位鉴订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为发挥学院在人才资源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在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共同促进模具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集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信华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模具CAD设计室,借此平台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从本质上实现校企合作办学。该平台的工作要点:安排专业教师对部分学习成绩优秀学生进行必要的注射模具结构设计和模具CAD软件的培训。利用课余时间,企业安排有经验的模具工程师到模具CAD设计室,按照企业的设计要求对学生进行注射模具设计及设计规范的培训。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之后,基本具备简单注射模具设计能力,并能利用所学知识为企业进行简单模具零件的设计工作,力所能及为企业分担一些模具设计任务,解决企业在生产高峰期设计人力不足问题。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中积累一些模具设计经验及实践工作锻炼,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校企双赢的目的。

三、教学改革措施与实践应用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制教学大纲

按照集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编写了新的《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大纲,重新规划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力求知识点全面、重难点突出。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除保证原有的注射成型工艺、注射模具试摸及注射模具拆装及测绘等实验课外,增加两堂在企业生产车间的现场教学课,将注射模具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将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讨论,尽量将抽象注射模具结构物质化和具体化,极大提高学生对《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主动性被大大地激发。这种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与实践

首先在教学中,处理好课堂知识的传授与现场及实验课知识传授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一定注射模具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或通过实验课程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挑选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模具CAD设计室的培训和设计工作。对学生先进行集中培训,巩固和提高塑料成型模具设计的相关知识,尤其模具CAD软件的运用能力。利用假期时间安排该部分学生到信华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两周的工作实习,在模具制造流程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及时解答同学的疑问,让学生了解模具零件从设计到制造所经历的各个生产工序,对注射模具的生产工艺及流程有一个初步认识。在学生具备一定注射模具模具设计和模具CAD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企业安排有经验工程师到模具CAD设计室对学生专门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模具设计理念、设计标准及规范、模具零件加工过程中需注意事项及各种加工工艺能达到的加工精度等内容。工程师结合公司所设计典型模具案列进行由浅至深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模具整个设计流程及及设计要求,并在工程师指导下开展模具零件工程图的设计以及简单模具零件三维建模。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协助企业完成部分模具零件工程图设计及简单模具零件的三维建模。学生所完成的设计质量基本能符合企业的要求,解决企业在生产高峰期技术人员储备不足的问题,为企业寻找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管理模式提供帮助。模具CAD工作室的同学毕业设计题目全部来自企业实际生产案例。毕业设计期间安排他们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实习,深入生产第一线,积累模具制造经验,将毕业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带到生产寻找解决方法。实践表明,产学研结合教育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环境和机会,把理论知识同研究、产业实践紧密结合,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四、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创新点

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之后,在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企业生产现场的授课环节,同时改变传统单纯验证性实验模式,增加分析性、研究性的实践环节,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学习由单纯课堂接受知识转变为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及时与实践相联系和验证,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从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逐渐积累模具设计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时代的潮流,更加满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

五、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见成效

(一)提高学习目的性和学习主动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挖掘个人学习潜力。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来自企业,企业工程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程师对学生毕业设计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学生毕业设计完成质量普遍较好,都能获得良好以上的毕业设计成绩。

(二)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增加专业技能素质,缩短毕业后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时间,提高就业自信心和择业竞争力,参与模具CAD设计室学生的就业率都为100%,企业对学生在模具CAD设计室学习经历很感兴趣,学生都能选择到理想的就业单位。通过摸底调查,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大都表现出了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可栽培性,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比一般的应届毕业生都强,得到所在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六、结束语

建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教学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立足集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合作教学平台,开展《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构建新的“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自己教学特色。参与模具CAD设计室培训及设计工作的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扩大知识面,培养浓厚的专业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课程的培养目标更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促进高等院校开展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第4篇

当前,产学研合作在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地位与重要意义已经得到了来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认同。在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明确指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学研合作已成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较之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强调政府机构以及企业、市场的参与,通过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的双重作用,推进科研成果与社会需要的结合,更快地提升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应用单位、用人单位等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通过加强彼此间各种形式的沟通与联系,构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平台和桥梁。在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创新教育过程中开展政产学研合作,避免了单一课堂教学的局限,将学生知识资源的获取渠道拓宽至政府、科研单位、服装企业等多个部门,让学生在校内外优势资源的整合链条中有机会直接参与服装项目研发、生产管理、行业经营等一系列实践过程中,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工艺方法和应用理论等相关知识信息,将校内教学内容与校外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更好地学以致用。政府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为服装院校、服装企业以及研发机构、用人单位创造共同培养与合作的政策环境;服装企业提供最新的产品结构变化以及人才需求方向等信息,为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供咨询,并输送企业高、精、尖人才参与指导研究生学习;服装科研单位积极开发与服装院校的合作项目,并积极鼓励研究生直接或间接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服装相关用人单位则及时反馈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应用情况,以及研究生本人知识结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等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学校不断改进和提升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内容。

二、我国服装设计类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发展路径

服装设计类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服装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服装产业、服装企业对于应用型高级应用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以往以学术训练与研究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服装企业与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整体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这就需要教育者在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和发挥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政府政策的指导作用,以及企业单位的用人反馈作用,明确合作各方在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以学校为主体,以政府政策为指导,以企业及产业应用为主导,同时配合科研院所的协作,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将学校以课堂为主的教育环境更多地与校外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生产现场环境以及行业应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基于这种背景和认识,针对我国服装设计类院校在政产学研合作框架下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和不足,笔者提出以下构想和对策。第一,基于“互惠多赢”的合作教育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平台,探索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增强合作动力。学校与政府、科研机构、服装企业以及相关用人单位各部门由于存在不同的工作属性与任务目标,对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的需求也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建立稳定与长久的合作关系,需要达成一种平等、互利、多赢、互补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实现合作各方的共赢。一方面,服装院校与时俱进,及时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才需求内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并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项目。另一方面,政府、科研单位、服装企业等部门也积极向校方反馈人才需求信息,定期提供一定的合作窗口,开展技术培训、人才进修与交流等。合作各方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形成更为快捷高效的合作教育信息链。同时,服装院校还应当充分组织好合作各方的“投入与产出”,在保证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协调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第二,增进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服装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服装产业的日益发展,服装企业的产学研项目也日益复杂化与多样化,对人才的新需求也逐渐由过去的单一型人才转向综合型人才。因此,服装人才应补充、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还需要了解本专业以外诸如纺织、管理、信息技术等一系列其他学科的内容。因此,师资队伍的构成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学科交叉的需要,组织和展开不同院系和学科的交叉教学,并经常组织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进而在实际的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形成多学科集成的联合优势与协同效应,在多样化的团队教学中实现服装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研究生与科研单位、服装企业等部门的课题项目对接创造条件。第三,整合与优化校内与校外师资力量,建立“双导师”联合培养平台,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资队伍构成,尤其是专业导师的影响。师资往往成为服装设计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瓶颈。因此,应加快现有师资力量的整合与优化,重点引入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采众长,针对不同的问题向不同的导师求教。通过拓展教育资源,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建立健全的企业导师选择与认定途径,完善校外师资介入研究生培养的资质考核系统,并积极鼓励校内师资参与校外实践,建立完善的科研与教学考核制度;另一方面,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选择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依托长期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服装企业、社会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三、总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服装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服装设计类高校也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在我国政府逐年加大相关教育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的背景下,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也应该与服装产业和市场紧密结合,探索基于政产学研合作框架的高素质、高层次服装创意人才的创新教育模式。政产学研合作能够充分有效地整合各方面优势教育资源,使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不仅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服装创意人才培养体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也有利于促进服装院校的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构建完整的服装创意人才生态产业链,从而实现服装设计类高校与服装产业、服装市场的协调发展。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第5篇

创业教育不仅能赋予学生一技之长,而且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创业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开拓就业之路的高层次技能,包括自我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和革新性的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具体来说,应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跳出固有的樊篱,专业设置应充分考虑地方市场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对创业宏观过程进行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不畏艰难、敢于创业的精神品质。应通过实施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业环境的变迁,从“就业者”转变为“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能使学生系统了解创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将他们培养成为创业型人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我们说,一切创业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型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对实施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是培养企业工程师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实现择业与创业的对接。因此,应结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项目的实施,积极将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中,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中,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

1.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产学研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因而是办好高等教育、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良好举措。该方式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尽早了解自己将从事工作领域的状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时代性观念”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高校应主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传统产业和壮大新兴产业,特别是应重视开展专业领域的市场调查,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使教学过程可控,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推动创业教育机制改革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创业型人才、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顺利开展产学研合作,应改革原有的创业教育机制,促进产、学、研三方的互动,形成“高校寻求企业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合作”的良好局面,增强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信心,确保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创业教育的服务体系、教学体系、实践体系和考评体系等四个方面对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构建。

1.结合学校实际,构建有活力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产学研合作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确保创业教育能够顺利开展。

(1)出台创业教育政策

为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制订《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方案》等文件,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课外创新学分,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有机相结合,以完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2)确保充足的经费

高校要提供充足的经费,包括创新创业实习实践经费和“挑战杯”等创新创业比赛经费等,以便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高校还应不断加大对“创业科研课题研究”项目资助的力度,并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项的经费支持。

2.针对企业需求,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加强校企共建,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建立以满足学生创业知识需求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教师,高校可以在校内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成立创业教育专家指导组,还可以从校外聘请知名企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专家等作为客座教授。对于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团队,学校可从校内创业教育师资和校外客座教授中遴选优秀师资,为其配备校内外“双导师”,为团队成员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政策咨询、创业项目指导、风险投资引入和公司注册等服务。

(2)改革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应与学生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科技服务活动、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活动等相结合。教学可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即大学前两年为创业素质教育阶段,后两年为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践训练阶段。依据“两阶段培养模式”,学校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了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等有利于创业意识培养的必修课;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操作类等有利于创业技能提升的选修课。

3.注重素质提升,构建互动式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是以创业社团为主体,以网络平台为辅助,以网络创业实验室、创业模拟实验室等多个平台为基地,促进校企之间的良好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1)举办创业专项培训

应成立高校创业社团,对欲创业的学生进行培训。聘请知名企业家、高级创业导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多元格局的师资队伍确保了培训的实际效果。举办创业教育专项培训,应注重创业理论与实践模拟的有机结合,可利用创业模拟沙盘、创业示范中心等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模拟创业的机会。应针对创业学生处于不同知识诉求阶段的特征,分层分类为他们提供GYB、SYB、IYB等创业教育专项培训。

(2)创建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

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遵循“企业自愿、校方支持、政府协调”的原则,积极创建创业教育平台和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另外,也可以将网店作为学生创业的载体。高校可以开通创业联盟博客、创业信息短信平台等渠道,利用时尚元素传递创业精神,形成立体式、覆盖广的创业宣传网络体系。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网站”,充分发挥网络阵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适应社会发展,构建个性化创业教育考评体系

创业教育考评体系应以自主创业为打分点,该考评体系的建立旨在提升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教学考核要求

创业教育的实施应采用项目教学、任务导向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和校园模拟经营等活动中,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和技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考核要求,要求学生取得某些成果,如申请专利、项目立项和竞赛获奖等,对于取得上述成果的学生,学校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2)建立考评体系

为了使创业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考评体系。可采取创作计划书、创业实例答辩和创业角色模拟等评价形式,利用专家评、校外导师评等方式,从多角度对创业理论、创业能力分别进行评估。考评体系的建立,可以定量评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使后续创业教育的开展更有针对性,从而推动创业教育体制的改革。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第6篇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高校的教师在从事多年教育工作之后,大多数人的教学能力下降得很快。同时,实践能力与当今社会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很多教师在进行备课过程中从网上搜集一些过时的资料加以利用,有些教师甚至一直沿用几年前的教学资料进行教学,使得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无法集中精神听课,而且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少,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也比较弱,因此,教学效果的提高不是很明显。第三,很多教师仅仅承担基本的教学内容,在科研方面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没有显著提高。

(二)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但是,由于工业设计学科的变化非常快,知识内容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学生仅仅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于工业设计学科来讲,企业可能需要的是比较具有实用性的作品,但是学生的设计可能会赋予作品很多自己的思想。虽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设计出的作品与企业的需求无法完全吻合。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高。在工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仅仅利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不与工业设计的实践相结合,那么设计出的作品是无法得到认可的。

(三)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设计学科,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或是以学期课程设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实践场所。目前,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于大多数的工业设计学校来讲,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计划,根据这些教学计划制定的课时是非常紧凑的,这样学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到企业中进行实践,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二,教师承接企业的一些科研项目,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研究,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教师与企业的合作都是短期性的。项目结束后,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就中断了,这样不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相关实践。

二、工业设计学科教育中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传统的工业设计学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中引入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根据高校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国外,有很多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指导工业设计学科教育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但是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调整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计划。由于目前社会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要求比较高,所以仅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因此,我们需要调整部分学科的教学计划,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性学习。同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环境和设备等。第二,不断关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培养出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高校必须要时刻关注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同时调整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等。

(二)强调产学研三位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产学研的合作教学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能够合理地将产学研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不断进行学习、实践和相关的理论研究,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布置作业或者是设置课程设计题目时,需要使作业的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甚至可以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当作课程设计的题目,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人才,因此,企业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那么培养出的人才就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从而尽快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校企的深入合作还可以体现在教师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方面,教师可以承担一些企业的科研项目,然后让学生也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企业项目的研究和学习。

(三)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在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非常严重。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将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运用到工业设计的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授课的内容也需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还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第二,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对于教师来讲,需要不断地了解自己专业领域内相关技术的发展,然后通过自身的实践来验证新知识,并且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能够将新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第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利于让学生接触到新的知识,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以后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发现新的事物和新的理论。

三、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学科教育发展趋势

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学科教育在发展中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工业设计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应用型,所以,实践能力以及理论应用能力是对学生专业素质提出的重要要求。因此,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学科教育中,有必要通过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重来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建立保障。大量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以课题组形式来开展工业设计教学,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资助选择研究方向的机会,这对于进一步增强产学研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也可以聘请社会专家以及工业设计行业人士进行授课,从而让学生及时了解工业设计学科的前沿信息以及市场环境,让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自身专业素质做出完善。

二是推动产学研合作渠道的多元化。当前,工业设计学科教育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为主,而随着校企之间合作层次的深化以及合作领域的扩大,校企合作的优势也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在此背景下,学校仍旧应当将推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深化为目标,开展工业设计学科教育。但是在此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以及工业设计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必须在保持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自身的合作渠道。如争取与社会科研单位的合作,强化学校科研队伍的科研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产学研结合中的产与学产生推动作用。当前,这一过程也需要社会企业的参与。通过这种参与,各个合作主体可以通过发挥自身优势来实现优势整合并形成合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下工业设计学科教育的持续发展。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边界效应;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08(2015)01-0092-08

我国区域科技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且技术创新活动的集聚度高于经济活动的集聚度.由于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均衡,科技资源充足、产业基础较弱区域的高校、科研院所难以在本地找到合作企业,而科技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较强区域的企业则缺乏来自本地大学、科研院所的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写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动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解决区域创新体系非均衡的问题,企业不仅需要与本市的大学、科研院所合作,更需要与本省其他城市,乃至国内其他省份的大学、科研院所合作.有关跨国和国内贸易的研究强调国际、省际、市际的边界效应对贸易往来有直接影响,也有研究指出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问题较为突出,边界效应形成的“诸侯经济”左右着各类资源的流入或者流出.那么,在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的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是否同样受到边界效应的影响?本地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是否明显高于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这些问题有待研究?现有关于边界效应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尚存在一些研究局限:①仅将地理距离作为直接的影响因子,未考虑行政边界的影响,地理距离与行政边界之间并非线性关系,二者的覆盖区域并非完全重叠;②现有研究选取的因变量较为单一,大多将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申请专利或者合作作为产学研合作的指标,对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其他维度变量考察相对较少.

为弥补上述研究缺陷,本文以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广东省产业基础雄厚,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战略下,广东企业与省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大规模合作已成必然.为此,广东省与相关部委建立起省部高层会商机制,以吸引全国各地大学、科研院所参与广东省企业的创新活动.本文拟以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所属行政区域为主要因变量,探索边界效应是否存在,以及是否阻碍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这一问题.这不但有利于丰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也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的深入.

1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1.1边界效应研究起源及关键点

所谓边界效应,是指行政边界对于跨边界经济行为的影响.在管理学和经济学文献中,边界效应是一个地理空间维度的概念.McCallum最早对边界效应进行了实证,通过分析美国各州和加拿大各省之间贸易的影响因素,估算了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之间贸易的边界效应,发现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量平均是各省与美国各州贸易量的20多倍.在McCallum的开创性研究基础上,边界效应在跨国和国内贸易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用来比较国家内部的市场分割或者贸易伙伴国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实证研究中通常设置不同边界的虚拟变量来体现边界效应.

我国地区间贸易本地偏好强、边界效应相对较高,基本已是研究者的共识.例如,行伟波和李善同采取由2002年中国分省投入产出表估计出的省际贸易流量数据,发现边界效应较大,我国地区间贸易存在较大的本地偏好.黄新飞等。利用2004-2007年长三角和珠三角25个城市的6大类商品价格信息,估计了城市边界效应值并考察了城市边界效应的时间趋势,结果表明边界效应的影响较大.赵永亮和才国伟基于1997-2005年数据从28个省份和8大行业两个层面来分析中国贸易的边界效应,指出中国省份层面的平均边界效应在1997-2005年有上升的趋势,且西部区域的边界壁垒要高于东部区域.地区间贸易保护、运输成本较高、产业结构趋同、财政分权制度、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扶持本地企业等成为边界效应作用机制的解释因素.

边界效应除了在跨国和国内贸易领域得到比较充分的研究之外,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着将边界效应概念引入对汇率波动、国际商业周期、专业化、人口流动、资金流动、入境旅游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1.2边界效应对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频繁,边界效应在跨区域产学研合作中是否存在同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综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边界效应作用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机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1)知识的默会性质增加了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难度.默会知识难以被编码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企业很难通过编码化的专利文件或学术文章直接获得这部分的知识.这意味着企业对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信息有可能了解得更为充分,而对区域外部的知识了解程度要低一些.和吴贵生基于清华大学大型集装箱“带土移植”案例指出,对于知识粘滞程度高的合作项目,最好使合作双方的空间距离与文化距离比较近,其极致就是大学内部企业和系合作.Brostrom通过对瑞典工程企业425位R&D经理的访谈,将国家边界作为缺省值,发现企业和大学同属一个区域的学习效应比同属一个国家高49.4%,而企业和大学属于两个国家的学习效应比同属一个国家低65.4%.Peri对西欧和北美147个区域的知识流动进行了分析,认为当跨越第一个区域边界的时候会降低21%的知识流动,跨越第二个边界会降低15%,而跨越国家边界会进一步降低19%.

2)政府倾向于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在本地转移转化技术成果.政府是产学研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之一,对省市一级政府而言,其管辖的范围是相对有限的,调动全国其他地区的力量较为困难,财政资金通常只能在各级政府的辖区范围内进行分配.政府倾向于匹配本地企业的技术需求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供给,当这些项目产出创新型成果的时候,也是本地政府的重要政绩,因此官产学研各方容易在本地环境中达成激励相容机制.当大学、科研院所为地方共建共管的时候,这种效应会更加明显.Hong和Su以中国1985-2004年大学和产业合作专利为因变量,发现企业、大学是否属于同一个省政府管理会显著影响其合作概率.Belenzon和Schankerman对美国184所研究型大学的专利和论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州的边界效应对较低研究水平的公立大学的论文有显著影响,对较高研究水平大学则不显著.

3)制度、语言和惯例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各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管理制度以及科研人员的评价制度都深深根植于自身的国情,这使得在国家内部的产学研合作相对容易,而国际的产学研合作则较为困难.另外,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产学研合作的过程需要深度的沟通和协同,对习惯采用同一语言的人来说,沟通更为顺畅.Buenstorf和Schacht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各研究所1960-2005年间864项向私营企业的技术许可为样本,对比了国内许可与国际许可对许可费的影响,发现国家边界显著影响了许可收入,国内许可与许可费是正向相关关系,国际许可与许可费是负向相关关系.Hoekman等通过对2000-2007年间欧洲33个国家313个区域合作的分析,指出区域、国家和语言边界均对合作强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区域的边界效应最强.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结合国内外实证研究的相关结果,可以发现边界效应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一般而言,本地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要高于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

2研究设计

2.1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2011年间广东省681个已验收省部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广东省科技厅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对数据进行了筛选,最终保留了以企业为主承担单位的技术开发类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数据,表1显示了这些数据的描述性特征.

边界效应可以从不同区域层次来考察.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将行政边界划分为3类,分别是本市(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同属一个市)、市际(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同属广东省,但不属于一个市)和省际(企业属于广东省,大学、科研院所属于国内其他省市).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在本市、市际和省际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24个、209个和348个,分别占到18.21%、30.69%和51.1%.

从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广东本地企业与外省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较多,广东省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较好地利用了外省科技资源.

2.2变量测量

1)因变量.产学研合作的创新绩效需要从多个维度衡量才能反映创新的整体情况,并不存在单一的评价指标.①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最直接的成果,专利申请数据更能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及时进展,因此本文采用申请数据.②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需要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虽然项目的直接目标并非,但是对大学、科研院所而言,是成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企业界与科技界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③新产品既能体现企业的创新绩效,又能体现企业的经济绩效.④新工艺代表了过程创新的结果,是对生产工艺的完善和流程质量的提高.因此,采用专利、论文、新产品和新工艺4个指标作为合作项目的产出指标,可以更为全面综合地反映项目的整体创新绩效.

2)自变量.行政边界是本文的主要自变量.将本市、市际与省际设定为3个虚拟变量,其中本市作为缺省值和参照值.通过市际与省际的估计系数,可以显示市际和省际在创新绩效上高于(系数为正)或者低于(系数为负)本市的幅度.

3)控制变量.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既受到项目本身的影响,也受到企业自身特性以及行业环境的影响.为此,本文选取了一系列控制变量,以准确地反映边界效应本身的影响方向和强度.①项目本身的特性:产学研合作项目团队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构成,人数越多,团队规模越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代表了资金的投入情况,合作经费支出由政府和企业两部分构成,为了鼓励产学研合作,政府通常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②.②企业作为主承担方的特性:企业规模采用企业员工总数衡量,并取其对数,规模较大的企业更有可能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资源与环境支撑;企业吸收能力采用企业研发人员占员工的比例衡量,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消化和应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吸收能力高的企业能够从产学研合作中得到更多的提升.③大学、科研院所的特性:Laursen等、D'Este和Iammarino以及Muscio的研究指出了研究水平的重要性,当大学、科研院所的研究水平较高的时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行政边界的影响.为此,我们将合作高校、科研院所分为一般(一般高校作为缺省值)、211高校、985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4种类型.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在这4种类型的分布分别为188个(26.43%)、91个(13.36%)、358个(52.57%)、52个(7.64%).从分布比例可以发现,广东本地企业与985高校合作频率较高,其次是与一般高校的合作.④行业的特性:行业特征设定为虚拟变量,其中装备制造业为缺省值.行业特征会影响企业的技术机会、资源的可获得性、需求特征、分销渠道和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是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变量.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在不同行业上的分布情况是:装备制造(95个,13.95%),新能源(21个,3.08%),新材料(171个,25.11%),现代农业(90个,13.22%),生物产业(52个,7.64%),节能环保(65个,9.54%)以及电子信息(187个,27.46%).从行业分布来看,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的合作项目最多,其次是新材料产业,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分布基本与广东省的优势产业分布相匹配.

其中,Yin表示项目的创新产出,n=1~4,分别表示新工艺、新产品、专利和论文,i表示产学研合作项目,β0表示截距参数,β表示回归系数,j表示解释变量个数,x表示包括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在内的k种影响因素,ε占表示误差项.

3.2实证研究结果

回归分析之后发现所有模型的LR chi2检验均在1%的水平上拒绝了过度分散系数alpha为零的假设,表明负二项分布模型要优于泊松分布模型.表2报告了回归的结果,Model 1~Model 4分别代表了以新工艺、新产品、专利和论文为因变量的回归结果.

Model 1的结果显示,对新工艺而言,市际与省际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且市际边界效应在0.05的水平显著,省际边界效应在0.01的水平显著.边界效应的存在导致市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显著低于本市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25.8%,省际边界效应比市际边界效应影响更大且显著性水平更高.

Model 2的结果显示,对新产品而言,市际与省际的边界效应均为负值,但并不显著.Model 1、Model 2与Model 3、Model 4中的系数相比较,可以发现,Model 1、Model 2行政边界的系数值都是省际大于市际,而Model 3、Model 4的行政边界系数值都是市际大于省际.可能的原因是专利和论文的知识编码程度高于新产品和新工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中需要更多的默会知识作用,在新产品和新工艺中,省际的边界效应要更大一些,专利和论文的知识编码程度较高,更容易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传递.

Model 3的结果显示,对专利而言,市际与省际的边界效应均为负值,其中市际边界效应在0.01的水平显著.市际产学研合作的专利产出低于本市的产学研合作的专利产出42.2%,这是所有系数值里面最大的,充分说明基于本市的合作更有利于产出更多的专利.

Model 4的结果显示,对论文而言,市际与省际的边界效应均为负值,其中市际边界效应在0.1的水平显著.市际产学研合作的论文产出要低于本市的产学研合作的论文产出25%,这是所有显著的系数值里面最小的,且省际边界效应的系数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论文的知识编码程度最高,从而受到行政边界的边界效应影响最小.专利和论文的创新绩效与边界效应之间呈现出“U形”关系,市际的合作而非本市的合作,可能既不具备地理距离邻近的优势,也不具备外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从而影响了创新绩效.Model 1~Model 4的结果证明了边界效应的普遍存在,行政边界的壁垒已经成为阻碍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本市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要高于市际和省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本市的产学研合作受到边界效应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本市的产学研合作也更容易进行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方便相互沟通和协同.

Model 1~Model 4对控制变量的实证结果显示:①项目特征方面,除了新产品以外,项目的团队规模和经费规模对新工艺、专利和论文都有显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经费规模对论文的影响显著为负,这说明加大产学研合作经费规模对论文产出作用不大;②企业特征方面,企业规模、企业吸收能力与专利、论文呈正相关关系,对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作用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更擅长进行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大学、科研院所则更擅长专利和论文,当企业吸收能力较强的时候,可以较好地引进、消化和吸收大学、科研院所专利和论文中的成果;③研究水平方面,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对论文产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未发现研究水平对其他因变量有显著影响;④行业特征方面,发现各个行业对新产品的影响都是显著为负的,显著低于装备制造业的新产品创新绩效.

4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来自广东省的证据,探讨了边界效应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得到如下结论:①新工艺、新产品、专利和论文的市际和省际的创新绩效低于本市的创新绩效,充分证明了边界效应的存在性;②新工艺和新产品市际的创新绩效高于省际的创新绩效,专利和论文市际的创新绩效低于省际的创新绩效.边界效应的存在制约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为了有效消除边界效应的负面影响,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思路开展工作.

(1)真正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边界效应在市际和省际都普遍存在,阻碍了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及流动要素在国内、省内的优化配置.为了切实提升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水平,需要进一步厘清相关制度的约束,降低相关行政壁垒的束缚,通过有效的人才市场、技术交易市场、资本市场,反映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稀缺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真正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大学、科研院所围绕企业的创新发展需求,通过在创新价值链上的耦合互动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多方共赢.

(2)加强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顶层设计.为了推动产学研合作专项的开展,广东省先后与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科院、工程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了省部院高层领导组成的会商机制.地方政府跨区域创新资源整合过程具有局限性,难以有效调动辖区外的创新资源.为了破解宏观层面制约产学研合作的难题,需要在国家层面加强跨区域合作顶层设计,减轻省际边界的负向影响,推动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政策的制订和落实.同时,市际比省际边界效应对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影响要大,更需要加强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促进引进来的和本地业已存在的创新资源在省内城市之间的有效整合.

(3)加大高校、科研院所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产学研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相互之间充分的信任对促进默会知识的传递尤为重要.需要贯彻落实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等规章制度,促使高校、科研院所向更多的企业和民众开放共享其研究的目的、方法、过程、技术内容及经验教训等,降低知识默会程度,提高知识编码程度,使得协同创新的信息成本降到最低.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工作;成效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59-03

产学研合作教育组织工作卓有成效。2007年5月31日~6月2日湖北省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选举产生首届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120人),以上信息可登陆湖北省高教学会产学研网站(http:///)或长江大学主页学校发展栏目产学研栏目,首页(合作组织栏目)查看。会议期间还举行了长江大学“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单位”揭牌仪式。2008年3月21日,湖北省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秘书长会议在长江大学举行,健全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构,创办了专委会网站(http:///)。

七年来,湖北省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学术研讨活动,秘书处结合学会的实际情况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组织出版了7期专业委员会工作简报(到2013年5月10日为止)。②组织会员单位集体参加了2008年6月5~6日在上海召开的“相约张江――共话产学研”交流活动;参加了2009年10月24~25日在北京召开的“2009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秘书处对会议作了综述,并以工作简报形式发给会员单位学习了解会议精神;组织部分会员单位参加了2011年6月15~17日在美国费城的德雷克塞尔大学召开的17届世界产学研合作教育峰会(WACE),秘书处对会议资料作了翻译,并以论文集(本论文集是属第17届世界合作教育峰会WACE会议的部分论文。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牙买加、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中国、南非、纳米比亚等国家专家学者论文30余篇。因提交论文内容非常广泛,本论文集只将与产学研合作有关的论文进行下载,并组织我校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翻译而成。)形式发给会员单位学习了解会议精神。③2010年,首次启动专委会专项资助会员单位承担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申报工作;2012年,首次启动专委会专项资助会员单位承担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课题结题验收工作,并评选湖北省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专项资助的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重点课题优秀成果5项,颁发了证书并给予物资奖励,2013年,部署新一轮的专项资助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工作。④筹备召开了2008、2010、2011、2012年四届年会。在2010年第二届年会上,专委会为表彰各会员单位在推进湖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的进步,首次评选出华中农业大学等11个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先进单位;同时专委会组织专家评审,评选出本届优秀论文共32篇,其别奖1篇,一等奖8篇,二等奖13篇,优秀奖10篇。颁发了证书并给予物资奖励;在2011、2012年第三四届年会上,同样评选出武汉大学等5个湖北省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委员会优秀组织单位(2012年):评选出2011、2012年第三四届优秀论文若干篇,详细情况见专委会网站(http:///),颁发了证书并给予物资奖励。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与合作单位(企业、科研院所)共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热潮,高等院校除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功能,其社会服务功能也被日益强化。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实现社会服务功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重要途径。

然而,经过实践的检验,现有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弊端,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如何创建适合研究生教育变革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现有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J大学管理学院为例,通过运用核心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管理学院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调研。为了更有针对性的设计问卷,本项目先对管理学院导师、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根据访谈内容和提纲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招生方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导师指导、学位论文、产学研合作培养的制约因素。问卷共25道单选题,受测对象主要为高校与合作单位管理人员、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研究生,用以提高问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最终发放问卷380份,回收问卷357份,回收率为93.95%,说明本次调研真实有效。

本文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情况和结果,针对管理学院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现状,从“招生选拔和培育方式”、“学位论文和导师指导”、“课程建设和保障机制”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招生选拔和培育方式

招生选拔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输入”环节,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项目组对管理学院生源选拔、招生形式、招生宣传等方面做了问询。生源选拔方面,52%的受测者认为应注重知识掌握能力,30%的受测者认为应注重创新能力,18%的受测者认为应注重工作实践经验。说明生源的知识掌握能力和专业背景仍然十分的重要。

招生形式方面,49%的受测者认为由高校统一招生,后经合作单位与研究生互选确认。41%的受测者认为应以产学研合作培养名义招生,合作单位参加面试。前者是管理学院现阶段主要采用的招生形式,后者被广泛认同,也有可能会成为未来招生形式的主流。

招生宣传方面,73%的受测者选择参与产学研合作是为了“实习和就业机会”,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是研究生。少部分是为了“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体现了研究生选择的实用性,同高校和合作单位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初衷有一定距离。

培育方式是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项目组对培B目标和培养方式进行问询。培养目标方面,有81%的受测者认为应培养“实践性为主,学术性为辅”的研究生,合作单位也倾向于此,而高校则坚持以“学术性”为主。这体现了研究生、合作单位与高校在培养目标上的认知差距。培养方式方面,有62%的受测者认为以合作单位实践为主,必要时返回学校,37%的受测者认为以学校学习科研为主,必要时进入合作单位实践。这表明研究生渴望贴近生产实践的愿望。因此,高校和合作单位应该努力为研究生提供生产实践平台,影响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培育环境。

(二)学位论文和导师指导

审核把控学位论文以及学术论文,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通过加强对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盲审等培养环节的监控,来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对于学位论文选题的征询,49%的受测者选择坚持学术性,42%的受测者选择突出实践性,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关于学术的征询,51%的受测者认为应该与其他研究生要求相同,30%的受测者认为可以用专利、发明替代,只有19%的受测者选择适当降低要求。由此可见,高校坚持对研究生学术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和要求,企业希望参与产学研合作后能够得到具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高校培养人才的长期性与企业谋求利益迫切性的矛盾,导致二者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而研究生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既要求积极贴近生产,又害怕降低学术标准而导致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本身又是一个矛盾体。

导师指导方面的征询,该模式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主),57%的受测者持肯定态度,39%的受测者认为权责不清,不利于指导。超过半数的受测者认为就导师而言,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指导能力、方法和技巧。导师指导方式方面,有51%的受测者选择参与导师的项目课题中,导师通过课题指导学生。在访谈过程中,研究生提到了害怕失去高校的学术环境,校外导师水平有限、缺乏经验而会误人子弟等方面的担忧。

(三)课程建设和保障机制

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益。根据问卷调研结果,55%的受测者选择增开选修课,扩大选课范围。52%的受测者认为合作单位应该参与课程设置,48%的受测者认为学生应该参与课程设置。在征询对现行的课程与教学是否能够反映专业前沿水平,21%的受测者选择不能,69%的受测者选择一般,其对课程建设的满意程度令人堪忧。这不仅反映了研究生强烈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对课程教学紧追专业前沿的高要求,以及希望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愿望,同时,也折射了现行课程教学时代性和前沿性的匮乏。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开设满足研究生、合作单位与高校共同需求的课程体系,是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问题。

关于如何提高培养质量的征询,57%的受测者选择需要加强的是“导师指导过程监督”,29%的受测者选择“课程教学质量监督”,14%的受测者选择“学位论文审核把关”。这说明导师指导过程监督是被广泛认同为提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如何能够建立科学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构建管理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1+1+3+1”模型

管理类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1+1+3+1”模型,即1个明确的培养目标、1个科学的培养方案、3大系统的培养策略和1个配套的评估体系。如图1所示。

(一)聚焦培养目标――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具有社会性、专门化的培养模式,其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这一培养目标却变得越发模糊,甚至照搬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来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因此,构建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首先必须要明确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具体落实到培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使之在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利益相关者中达成共识。

(二)完善培养方案――整合力量、统筹协调、科学设计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培养人才的范本和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制定、修订和实施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应该以课程学习、科研训练、实习实践为基础,整合校内校外力量,统筹协调各方利益需求,科学设计培养方案。

1. 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高度重视合作单位与研究生对课程建设的参与度,将社会与合作单位认为研究生必须具备掌握的知识技能纳入到核心课程体系当中,突出现有课程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变革传统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和合作单位的需求。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加强选修课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实践性,培养研究生的多学科视野,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科研训练方面,将研究方法类课程纳入到核心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学习研究方法,使研究生能够懂得如何选取适当的研究方法,从而顺利开展调查研究,增强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聘请优秀的管理领域专家、企业高管开设讲座,与研究生进行研究讨论,实现学术资源共享,为研究生提供能够接触行业前沿的科研平台。

3. 实习实践方面,要求研究生至少在合作单位进行1个学年的定岗实践,熟悉生产流程,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完成开题环节。在结束实习返校后,根据定岗实习过程中的体验完成实习报告。

(三)制定培养策略――促分流培养、重导师指导、严过程管理

1. 促进分流培养,实施分类指导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原来的培养学术型人才变革为“既向博士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又为社会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因此,学校要实施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与兴趣所在,进行分流培养。既要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型人才,又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人才,集中力量、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学研联合培养。

2. 重视导师指导,加强队伍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不仅对研究生负有学术指导、品德示范的责任,其科研水平、指导能力以及品德素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要建立严格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制度、研究生导师指导准则,从制度上规范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权责机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既要鼓励校内导师积极联系合作单位共建课题研究,又要聘请合作单位中的高级管理人才作为校外导师,既要坚持学术性,又要兼顾有专利和发明的杰出人才,在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下壮大导师队伍。对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作出一定的限制,严格控制师生比例,保证导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新导师要接受导师指导技巧和方法的培训,使其尽快了解和熟悉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和相关规定。

3. 加强过程管理,严格培B环节

过程管理是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中的管理方法,强调对整个过程的把控和关键点的监控。运用到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课程考核、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阶段汇报、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中,重视过程控制,制定科学透明的学业标准,完善考核机制和淘汰机制。

(四)构建评估体系――加强配套管理,完善培养模式

在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合作单位都应该成立专门的服务管理部门,有专门管理人员及时对产学研合作培养的研究生的培养环节进行管理和监控,使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建立有效的调节、反馈和监督机制。并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合作单位和学生对课程参与度和满意度、研究生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等方面构建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估体系,以促使模式的不断优化与改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工作的几点意见[R].教育部文件教研[2000]1号.

[2]陈立红.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办学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5.

[3]王娟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04).

[4]王艳.产学研联系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04).

[5]宋远方,李艳丽.构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钻石模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2).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管理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保障制度研究――基于产学研合作视角”(项目编号:2015Y050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职业需求导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800);江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GYB035);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LX14_089,JGLX15_083)。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产学研;培养模式;本科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79-02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激发人们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通过这一举措来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一流服务,从而稳定和增加我国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及份额,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点首先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科研投入的加大,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日益增强,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专利、技术迫切需要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在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也迫切需要引进创新型科学技术,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提高现有生产力。运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使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三方获得最大化的利益。通过不断的优化这种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合作各方的优势互补与利益共享,将科学技术最大化的运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各种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市场不断涌现。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制定各种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能适应这种新形式需要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成为大学教育的新任务。

二、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含义

应用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即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思维敏锐、敢想敢干、团结合作和独特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能够运用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独立开发创造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将新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和实践工作,尽早地参与到研究和创业活动中,去发现企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制定合理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深入生产和新产品研发的第一线,关注创新、思考创新和实践创新,企业与高校一起联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人才,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成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主力军,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就是课堂理论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它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因此,产学研合作培养是使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亲临企业生产的第一线,特别是那些与高校有科技合作的企业,学生直接参与对现有技术、知识和产品的创新过程,使学生的创新视野得以扩展,创新能力得以发挥和提升,适应新经济环境的需求。

三、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实践环节,是高校教学及学术质量整体水平的体现,毕业论文教学实践环节是大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总结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实践经验,发现现有传统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

1.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很多学生就业问题未解决,就业压力大,学生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研究生复试、出国深造考试,为自己工作或学习四处奔波,无法安心完成毕业论文。

2.由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较短,为了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老师只能选择一些难度低的课题,学生对论文工作敷衍了事,个别学生甚至在毕业论文的最后时期,拼凑一篇毕业论文。

3.长期以来,高校的课程教学模式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启发式、引导式的教育方式运用较少,实践教学课时严重不足,其结果学生动手能力很差,所以出现了论文题目实践性工作不多,创新性选题较少,整体水平不高等问题,学生无法得到综合性技能训练。

4.对于工科毕业大学生,缺乏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学生很难融入企业,融入社会。

培养具有卓越开拓精神、非凡创新能力和鲜明个性的应用创新性人才,为国家建设一支专业齐备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大幅度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水平,引导新兴科技产业发展,是当前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四、产学研相结合构建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培养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构建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培养模式,依托四川大学与合作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校企创新实践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基地实习和调研,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论文。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创新性的科研活动来完善和补充课堂教育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出能在材料科学及相关领域的企业从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以及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具体实施:

1.依托四川大学与合作企业(四川威远特种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白塔新联兴陶瓷集团公司)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根据企业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结合导师的研究工作,企业和实验室现有的实验设备,拟定毕业论文的方向。

2.论文题目的选择是实施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学生在确定方向后,到“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调研,鼓励学生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存在的技术问题、结合企业新产品开发需求自主命题,选题应该具有实用性、创新性,这是关系到创新实践成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因素。通过实际调研,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兴趣,课题确定以后,再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设计实验方案。

3.与“产学研合作基地”的技术人员一起组成课题小组,部分实验可在企业完成,充分利用基地和学校的现有生产设备和实验条件,实施创新实践。

4.产学研相结合构建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以企业现有技术问题或企业新产品研发为方向,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最终完成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解决企业的技术问题,完成企业新技术储备和新产品的研发。

产学研相结合构建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种新的尝试,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创新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的科研活动和企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其实质是以大学生的就业为主要导向,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制定相对应的培养计划,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和企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提高本科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高校与科研单位、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一方面使教师的科研面向企业,避免大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相距甚远的问题,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与,使他们在学校期间就能接触并参与到科学研究、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中,这种全方位的科研训练,使他们在将来的职场竞争中独占优势。

高校教育应该彻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产学研合作作为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充分利用产学研这个平台,搞好校企联合、产学研合作,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后备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同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为人才培养作贡献,改变过去以课堂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府、学校、科研单位、企业多方的合作,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洪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J].江苏高教,2011,(6).

[2]刘宏岩.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1).

[3]林建成,等.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何林,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探索[J].山东化工,2011,(5).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Research Cooperation Construction

ZHANG Ping,ZHOU Da-li,GOU Li,YANG Wei-zhong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64,China)

Abstract: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raduation thesis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put forward by the cooperation to construct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graduation thesis teaching mode,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as the focus,change the traditional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teaching,advocate relying on the University and the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cooperation base",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enterprises,the completion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thesis.

上一篇:教育机制论文范文 下一篇:管理信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