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1 17:29:20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该报告调研工作于今年5-12月进行,是湖北省工商联联合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武汉现代创新经济研究所等单位专家教授,对全省近300家民营中小企业进行一次系统调研。其中发达地区相对较多,但湖北14个地级行政区都有企业入围。武汉75家,占企业总数的34%,襄阳、宜昌、荆门、黄石、荆州和恩施分别有19、14、17、14、16和12家。制造业企业最多,有63家,占企业总数额45%,第一产业28家,农业和制造业的优势比较明显。高新技术企业57家,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调研样本中,企业经营情况总体良好。最近3年来销售额增加25%以上、增

加15%以上、增加10%以上和增加5%以上的分别有39、26、28、20家,销售额负增长10%以上仅有4家。

民营企业 创新发展 从量到质

“创业创新是增强国家实力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迎接诸多挑战的根本性举措,也是广大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郭跃进指出,“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湖北“黄金十年”跨越发展的时代脉搏和巨大商机,增强企业实力,共同营造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潜能,促进湖北经济转型升级。”

郭跃进指出,我省民营企业整体呈现“竞进提质”的良好态势。2012年,全省民营经济共实现增加值11805.95亿元,比上年增加1815.0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3.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达到60.6%。民营经济持续创造就业岗位,大量吸纳新增劳动就业,全省民营企业人员人数达到565.49万人,增长8.8%。2012年全省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2004.61亿元,比上年增收534.77亿元,增长19.3%,占全省税收的74.5%。

“抓住了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就是抓住了民营经济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关键。”湖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蒋大国。“鼓励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利用资金、人才、科技等各种优势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更多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精、专、特、新的“小型巨人”和行业的隐形冠军。”

民企创新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

调研报告显示,82%以上的中小民营企业合作参与了“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的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加,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拥有或申请的专利数量平均每家3项以上。

以湖北长江石化设备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坚持“投产一代,储存一代,科研一代”的研发模式,近三年先后拿出销售收入的3%以上来投资公司的研发。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和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稀土合金钢强化传热换热器”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拥有发明专利和新型专利32项,先后开发出金属填料、化工填料、塔内牛、换热器、空冷器和稀土合金钢系列产品等50多项新产品。

湖北天瑞电子有限公司与国家非晶微晶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首钢研究院、武汉高压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了公司研发体系。2012年底研发成功的“5A/IMA-5A/500MA工频电流比例自校准系统”填补了微电流互感器件及其他同类器件的量值溯源技术领域国内外空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资源循环利用创新模式以最大限度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破解经济发展环境瓶颈约束。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资源循环产业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已经从弱势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推测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5%,“十二五”末将达到1.8万亿元规模。

武汉千里马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内首家以“产品销售、维修服务、配件供应、二手机交易、租赁、类金融、机手培训、再制造”为理念的绿色连锁服务商,在多年前就预见了工程机械再制造的巨大潜力以及对资源节约的重要意义。2010年首台再制造挖掘机成功下线并成功销售,拥有直营连锁店100余家,连锁网络已覆盖7个省市,2012年企业销售额已突破20亿,纳税额达5670万。

金融创新降低融资难度

调研报告指出,尽管湖北民营企业在创业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与沿海地区相比,湖北民营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为主,大型民营企业相对不多。全省户均注册资金约89万元,而内资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只有43万元,还不到全省户均注册的一半。而同期浙江省民营企业占内资企业比重达到87%。

此外,湖北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关于市场动向、产品、技术上信息获取滞后,对国家经济形势和政策的信息获取不充分。

同时,融资困难也困扰着湖北中小民企的发展。调研报告显示,年销售在2000-4000万以下的民营企业融资比较困难;从事实业生产、特别是传统制造业且没有技术创新的企业融资尤为困难;企业固定资产较少的企业融资也比较困难。国有企业的融资在没有取消浮动上下限以前,一般都是下浮30%,而民营企业一般都上浮30%。

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近年来宏观经济下滑的同时,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并未减轻反而加重。从科研投入看,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程度整体水平比价低,处于一种松散的产学研联盟形式。从品牌整合看,农产品加工特别是茶叶、酒业等一个地区多种品牌,但是缺乏整合和共同开发,导致市场占有率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湖北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湖北民营经济已经占据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即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进行金融创新,降低民营企业融资难度。调研报告显示,创办中小企业银行。引导民资从地下进入到正规金融领域,发展民资为主体的中小银行可以吸收丰富的民间资本,将之转化为投资,实现民间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术转移;服务模式;产学研基地建设;服务行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225

0 引言

济南科创中心根据《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在服务产业集群、服务工研院建设、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实现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1 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落实情况

1.1 深入交流,加强合作

为更有效地做好产学研合作服务工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中心先后到浙大山东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山东技术转移中心、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调研和交流,征集到技术成果600余项,技术需求197项,23次邀请专家到企业诊断技术难题。积极牵线搭桥,推动“齐鲁工业大学青年学者服务济南企业行动”,促成21家企业与青年学者的合作,10家企业与青年学者签定了技术协议合同;先后协助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平台)4个,以这些基地和平台为载体,助推校企、院企深入合作,实现重大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新突破。

1.2 扎实开展科技服务新农村,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为继续落实好科技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涉农院所“服务济南”工作,根据园区及农户提出的技术需求,中心及时邀请有关专家到历城、章丘、济阳、长清等县区进行了服务指导,帮助园区进行了规划设计、指导农户根据季节变化及时预防病虫害防冶等技术问题。得到农户的一致欢迎。

2 技术转移服务模式探索

中心依托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与人才智力优势,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探索创新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开展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1)公益服务模式促进技术有效流动。由于中心的非商业性运营模式,有很强的公信力,由此搭建的平台对于产学研合作各方来说有很强的保障作用,容易形成互信的共同取向。

(2)“双结合”的运营模式。网上推介和现场对接相结合,捕捉产学研合作的契机,促进技术交易量;大型技术成果网上展会和针对性强、专业程度高、规模小的技术项目对接会相结合,保证不同需求的产学研合作群体,提高了成功率。

(3)标准化的经营服务模式。产学研合作服务的标准化使所有客户都可以享受到规范、优质有效的服务,服务质量有保障;一体化、一站式的全程跟踪服务使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有保障。 济南市产学研协作管理服务中心早在2010年就被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山东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并且承担着山东省科技服务标准制定的项目,这就保障了所有客户都可以享受到标准化的服务。

3 成果转化服务业绩

(1)大力推动产学研基地建设,促进地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先后协助企业建立了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济阳县企业--山东白马永诚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基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蓝创集团产学研合作基地、齐鲁工业大学创业学院―蓝创分院等基地和平台。以这些基地和平台的建立为契机,促进校企合作、院企合作,在实现重大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实现了突破。

(2)积极参与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参与长清区产学研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项工作,4次邀请山东大学、齐鲁工大、省科学院、省农科院专家学者在长清召开了企业技术对接会,参会企业达百余家,特别是11月3日召开的“山东大学服务长清企业技术对接会”取得了良好的对接效果,参会的22家企业有11家与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等4个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3)围绕“服务长清企业、振兴长清经济”,进一步推动齐鲁工业大学服务济南企业行动。中心与各县(市)区中心、行业中心和所属企业进行了联系沟通,并分别到槐荫、章丘、历城、济阳等县(市)区针对合作企业进行了现场调研交流,通过活动的开展,有21家企业与青年学者达成了合作协议,10家企业与青年学者签定了技术合同,青年学者为企业解决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方面遇到的瓶颈问题。

(4)积极开展清华大学博士生来济进行服务企业活动。中心非常重视“引智引才”工作,与清华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济南企业架起了产学研合作桥梁,校企真诚合作,硕果累累。17年来(除了2003年因非典、2015年因单位合并机构调整)外,共接纳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选派的298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来济南71家企业开展实践活动,为企业解决312项技术难题,受到济南企业的广泛好评。博士们来济后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培训,同时还帮助企业翻译资料撰写调研报告等,在完成既定课题的情况下参与了企业其它技术方面的技术改造,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思路,解决了一些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赢得了承担实践企业的高度评价。

4 中心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中应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实体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家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迫切需要提升产品创新性,以便企业壮大及走向国际市场,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奠定了基础。但目前还存在着阻碍技术成果转移、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存在着隔阂,这些问题督促着我们增加投入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探索适合当地的技术成果转移服务模式。事实证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拿来过程,更不是一种一对一的商品交易,而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多因素的技术嫁接。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和局限。传统教育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技术和教学管理以及校园科技化、信息化、人文化氛围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利于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更不符合时代进步、科技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高校科研能力增强的需求。与此同时,高校科研实力的增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科研、产业化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和完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成为每个高校的重要任务。

二、高校产学研教育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目的难以达成一致。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进行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而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是适应社会经济和市场的需要,以增长效益为根本目的来营销产品或服务。前者的核心是教育,后者的核心是利益。

2.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第一,政府未能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教育中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缺乏相关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人才培养教育法律规定。第二,政府对高校进行产学研模式人才培养教育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第三,地方政府对本区域内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缺乏统一的、灵活多变的协调。

3.高校产学研教育基础薄弱。第一,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体质缺乏至上而下的统一布署,只有极少的高校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管理机构;第二,受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在教材、教法、教辅等方面存在极大不足。第三,高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奖惩管理机制,导致教师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第四,高校设立专门用于产学研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专项基金极少,几乎没有。

4.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社会效应没有得到认同。第一,一些社会人士不认同。有人认为,高等院校应以学习专业知识为根本内容,对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持否定态度;第二,就业单位不认同。某些企业在招聘时,以学生的学术评分作为审核是否参加面试的标准。

三、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措施、方法和途径

1.考核模式多样化。设立多样的考核模式,如实施综合考核标准,即将工作量考核、技术转移考核、专利考核、产学研合作考核等按一定比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实施多种组合激励方式,如专利共有激励、股权激励、工作量考核激励、受益分配激励、技术经纪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都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工作的主动性和信心。

2.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让学生在企业中提供实践和操作中提升其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发现问题撰写调研报告或科研论文,从而提升其创新素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既帮助社会企业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又解决了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还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实训岗位,提升了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3.校企双方转变思想,更新合作观念。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与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相一致,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企业也应当认识到高校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向高等院校开放,与高校建立长久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汲取高校先进的理论经验、科研成果及先进知识文化,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做一条产学研合作的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

4.健全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为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提供坚实的平台。第一,设立专门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管理部门;第二,抓好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制度建设,在技术转移、股权激励、专项资金等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让产学研模式教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制定符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符合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的学科专业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实践实训体系、评价跟踪体系和优势对比体系。

5.发挥政府主导功能,优化产学研合作外部环境建设。第一,建立健全地方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法规,明确规定合作的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纳入地方教育法规之中;第二,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经费保障体系,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发展资金,对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企业、高校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三,实施明确的赏罚分明制度,对于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实施积极的财税政策;第四,积极协调区域其他单位和部门。

6.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平台。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如设立创业苗圃,用来培育大学生好项目、好创意。

参考文献:

[1]刘光杰.产学研合作有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比较[J].商业视角,2012(697):80-81.

[2]李仙娥等.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研究动态评述[J].价值工程,2010(26):9.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财经专业 产学研合作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6.027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ofessional

WANG Jiancong

(Accounting Schoo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Dandong, Liaoning 118000)

Abstract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alents universities, research and service to the community,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Characteristics of paper from the start of research cooperation, demonstr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inevitability financial professional conduct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ntradictions faced cooperative education, put forward solutions based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mselves.

Key words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problem

产学研合作教育通常是指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三者,采取多种方式联合起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途径。现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一般主推20世纪50年代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特曼式大学”,当时被称作斯坦福科学园,它是由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倡导而建立起来的,这是最早的产学研基地。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目前看,产学研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学用转化,对国家经济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从实践看,理工类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成果显著、效益丰厚。特别是技术应用类高校以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加需要从合作中找准培养方向、汲取教育素材,打造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1 财经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然性

当今世界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前所未有,因此,作为探索新知识、发展新技术、培养新型人才的高校,已逐渐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甚至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源。可见,产学研合作是时代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1)经济增长需要。经济是国力增长的重要前提,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深入,在全世界多数国家都处于经济增长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市场面临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如何保持经济稳步发展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要务,必须有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撑才能确保自身经济发展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保障和直接参与资本运作的财经行业显然不能置身事外。如果高校过分注重科研技术,忽视对金融、会计等财经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济体系将缺少重要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显然无法良好运行。因此,社会经济市场需要有较强操作能力的财经人才推动向前发展。

(2)高校发展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之间因为争夺发展空间也存在竞争。特别是支持一所现代大学耗资巨大,靠政府拨款仅能维持基本建设和运转,想要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竞争力需要大量的资金,这种资金需求缺口在短期内难以依靠拨款弥补,各大高校便迫于形势必须寻求外部支持。据统计,高校科技经费中的10%来自中央财政,30%来自地方财政,60%来自企业和社会。由此可见,培养社会、企业认可的财经专业人才是财经类高校或是财经专业存在的根本意义。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主要就是三个途径:一是开办进修班,在培训企业人员的同时获取企业需求,进而校正教学方向;二是与企业合作,共同发展,收益共享,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三是以自身为主体加入市场,获取发展所需。这三条也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因此,实行产学研合作成为财经高校的必然选择。

(3)企业生存需要。一个企业能够保持市场占有率,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它的核心就是创新力。同时,在具备创新力的基础上,企业还必须拥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科学决策、有力执行,而财经人才是管理团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纵观世界各大知名企业,无不高度重视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以往企业创新和培养人才基本依靠自身经营,存在周期长、投入与产出比较低等问题,产学研合作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首先,在科研创新领域,高校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企业与高校合作进行科研攻关事半功倍;其次,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为高校在校生提供理论付诸实践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身运行成本,提高了收益;再次,培养一名合格的财经专业人才需要丰富的实践,产学研合作给企业选人用人提供了先机,无疑会成为企业的最佳选择。

2 财经专业产学研合作面临的问题

(1)教职人员的观念有待转变。我国财经专业多以本科教育为主,很多高校为申请硕士、博士授权点,热衷于科研成果产出,并且以基础性研究为主,在与现实对接思考不够,将成果转化为可行操作方法的下篇文章没有做好。同时,财经专业教师大多把心思放在教学和评职称、应付考核上,与社会联系少,没有瞄准社会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搞研究,以致培养的人才和研究的成果不能迅速投入生产活动,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

(2)教育模式还有一定的滞后。一些在产学研合作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给出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定义是:以实践认知和体验性理论学习为基础,利用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园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据了解,世界著名商学院的教育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以需定产”,即根据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具备全面管理意识、专业的财经管理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而我国与此还有一定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尤其是财经类专业的教育模式基本采用的是本科期间将全部基础理论灌输给学生,然后通过毕业招聘会或校企互动活动将优秀的毕业生推荐出去,即便个别高校组织假期实习科目,也多以学生上交调研报告完结,形式大于过程。这样“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是企业聘来就能用的,所以企业和社会称这种模式培养出的是中“看”(成绩单)不中“用”(实践)的人才。

(3)企业、高校存在文化冲突。由于企业和高校立足点不同,使得二者文化不同。企业文化的内涵是追求利润;高校文化内涵是探索真理、追求理论优化,具体要求是遵守理论、细心研究、敢于思考,不必过分强调利益。纵然社会广泛认识到高校文化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动力,但在高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两种文化不可避免发生冲突,加之沟通不畅,使得合作难以持久,严重制约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

(4)合作利益分配不尽合理。上文论述中提到,高校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面对发展的问题,需要获取社会和企业的支持,这里就牵涉到利益分配。根据调查,影响合作关系的主要原因中,权益分配不当占49%,人际关系不协调占19%,其它因素占25%,可见利益分配对产学研合作能否持久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各主体间具有法律地位平等性,在利益分配上应按照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但现实操作中,因为高校是以知识虚拟资本加入合作,企业提供实际物力支持,二者在利益分配的权重上没有衡量的标准,合作双方因分配意见不统一而产生矛盾的情形时有发生,影响了合作的持久性。

另外,关于产学研合作相关制度,政府和高校也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步完善,配套的实施细则、运行方法、评价体系等还存在一定不足。

3 财经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教职人员的思想观念引导。要引导教职人员认识到学校提供的理论知识、学习环境不可能完全满足人才的成长需要,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课堂教育只是完成了最初级的高等教育,必须要“走出去”,深入社会了解财经行业当前的形势、急需的专业知识,尔后结合自身所学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积极性和领会知识的效率。

(2)改革教育模式。逐步改革现有教育模式,第一,学校应定期组织教职人员进行实践感悟,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及时进行分析和交流,并可就既定方向进行专题讨论,使教职人员始终与市场信息同步,保持知识应用的新鲜度。第二,借鉴工科专业教学经验,加大实习比重,专门拿出学时安排学生到地方企业代职,锻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并且实习结束后形成调研体会报告,在课堂上集体交流,一方面督促学生真正参与到实习中,凭实际工作获得真实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变一个人的收获为大家的收获,拓展实习成效。第三,进一步细化培养方向,根据学生的选择和特点量身制订学习计划,对擅长理论研究的利用产学研合作强化选定课题、探索解决方法的能力,对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着重培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人尽其用。

(3)健全制度机制。科学完善的制度机制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要建立学业成绩挂钩制度,研究构建实习评分体系,对在读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情况进行量化打分,纳入学分计算,成为学生成绩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要作为毕业优先推荐依据,对在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在毕业期间重点向企业推荐,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合作中成果显著的专家、教授,高校要适当给予物质和资金奖励,激发主动性;要始终协调好利益分配,自合作开始,双方要就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分配达成一致,合理划分科研成果和企业投入的相应价值,避免因争议影响进一步合作。

(4)强化合作各方沟通互信。产学研合作教育不能持续主要是由于合作各方不能相互信任,如上文所述文化不同、利益分配等问题都是导致互不信任的原因。所以,为维持合作关系,高校自身首先就要设身处地地为企业着想,急企业所急,以获得企业的真心支持。就财经专业来讲,应重点在“研”字上下功夫,为企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支持,使“研”成为双赢的有力支撑。学院应要求教职人员到企业中了解现实运作流程,结合企业需求寻找攻关课题,并采取教学操作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帮助企业解决在经营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通过“研”这一纽带把产学双方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校方面在企业心目中的信任度,同时为学生更多地接触企业实际问题创造了契机,使学生更加了解地方企业在运营中的深层问题,增加实践知识,进一步提高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蔡建星,杜晓林.地方财经类院校产学研结合困境与出路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6).

[2] 王家华.试论财经类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2).

[3] 于兰,汪利.财经类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1(12).

[4] 徐博.深入推进地方财经类本科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5).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今年2月下旬开始,由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专职副局长金勇章牵头,组成了由省国土资源厅测绘行业管理处、省第二测绘院、省测绘科研所8人参加的地理信息产业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

调研组历时半年,辗转北京、浙江、江苏、河北和湖南省多个市县等地,行程万余公里,通过专题汇报、实地调研、网络查询、专家座谈等多种方式,最终形成5600字的《湖南省地理信息产业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背后,凝结了测绘地理信息专家、测绘管理层、企业家等数十专业人士的智慧。

企业:潜力巨大的下游产业链

3月19日,调研组来到第一站――位于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电软件园。

长沙中电软件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5月,是从事科技型产业园区综合开发、管理和运营的专业服务商。目前,园区已搭建起产业集聚、央企对接和协同创新3大产业服务平台,引进了以北斗导航与军民融合、移动互联与电子商务、智能机器与工业软件、智慧产业与现代服务为产业方向的企业300余家,形成了产业集群式互动发展的格局。

调研组的目的是了解“北斗导航现状、LBS(基于位置服务)为主的地理信息企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现状”,一共参观了湖南芯丰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长城信息和北云科技等3家重点企业。

这些公司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核心成员都来自国防科技大学,开发和应用方向都是基于北斗系统的定位、软件和设备终端等应用。

金勇章一边调研一边感叹:“.中电软件园有很好的基础,无论是从园区的领导班子,再到力量的配备,都非常出乎我的意料,我们完全可以做点对点的合作。”

因此,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他希望“(湖南)省第二测绘院除了承担传统的工程测量外,还要大力推进遥感中低空。省测绘科研所要考虑整个北斗导航定位这块如何做大做强。长沙市国土资源局则要加快推进‘智慧长沙’的建设。”

因为“把北斗导航兼容问题解决了,才能形成产业链”。

调研组成员之一、湖南省第三测绘院副院长汤仲安在考察后认为:“考虑到湖南省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湖南CORS)还不兼容北斗,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升级,因此,加快推进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应该成为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为我省北斗高精度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因为我省导航电子地图现势性严重不足,更新严重滞后,给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移动位置服务带来不便。因此,推进面向北斗导航应用的地图数据中心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

调研组成员之一、湖南省第二测绘院副院长雷宇斌从事传统测绘多年,此次调研,对他来讲,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没想到北斗产业已经发展得这么好了,超乎想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所使用的数据大多数是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一些大公司购得,没有和我们国土资源厅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连接起来。实际上,他们这样做,付出的代价要大很多。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在地理信息下游产业链方面做得不够,另一方面说明,潜力很大,我们已经有合作意向了。”

为进一步增进对北斗导航产业的了解,3月26日,调研组来到岳阳。去年10月19日,岳阳获得“北斗城市应用示范”称号,成为继广州、上海之后的第3个城市。

调研组主要考察了岳阳六九零六科技有限公司,在查看了北斗相关软硬件产品后,更加坚定了大力发展北斗导航事业的信心。

事业:加快建设湖南省地理信息产业园

3月19日下午,调研组马不停蹄的赶往长沙县暮云经济开发区。此次调研的重点是探讨建设湖南省地理信息产业园的可行性。

目前,全国已经有黑龙江、湖北、浙江、山东等13个省份建立了省级地理信息产业园。

实际上,暮云经济开发区曾经与湖南科技职院搞了产学研调研,但最后以失败告终。若要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园,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问题。暮云经济开发区负责人提出了“暮云经济开发区每年只有1000亩的储备用地,甚至去年只有300亩,可见是捉襟见肘”的困境。

但是,此地聚集了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探院、湖南省核工业303队等一大批从事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事业单位,产学研力量雄厚。

金勇章在考察之后,认为“暮云经济开发区初具地理信息产业格局。更加坚定了在这里上打造高端战略性产业基地的信心,共同实现暮云经济开发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他希望“尽快圈定(地理信息产业)园区范围,理清交通、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尽快提出产业发展的方向,向长沙市政府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提交相关报告。”

随后,调研组又远赴浙江、江苏、河北等省份专门考察了其地理信息产业现状及产业园建设经验。

在最后形成的《报告》中,对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园有延伸意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园区的基础条件,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吸引和支持国内外知名地理信息企业在产业园区和基地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地理信息产业园由所在市州或扩权县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请,由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考察论证,按照有关条件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政府审批。”并提出“重点以长沙暮云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建立以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和增值服务为特色的省级地理信息产业园。对于申请入园的测绘地理信息企业,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程序,优先安排用地。”

院校:打造产学研聚集的发展平台

4月11日,调研组来到长沙理工大学,希望打造产学研聚集的发展平台。尤其是利用其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的研发优势,为湖南省地理信息事业输送相关人才,因为目前这方面“人才奇缺”,以此促进地理信息的深层次应用。

4月17日,调研组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就学校的北斗应用技术研究情况、基于并行计算的大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iGIS)研发和市场化情况调研、学习。

5月5日,调研组带队再次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调研、讨论地理信息产业军民合作项目具体事宜

……

在国防科技大学,金勇章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他们强调了自主可控、自主创新”。

国防科技大学在导航与定位,遥感,数据的加工、处理,银河计算机、超算,HiGis和芯片制造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国产、高端、自主可控的相对比较完整的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的链条,而这个一个高端化的正好跟地理信息行业的特点结合起来,就可以充分显示军地融合的优势。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两型社会产学研合作创新

国家为推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确定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实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株洲市积极响应国家的改革大政,确定“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两型”工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形成生态宜居城镇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大形势下,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适应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将对促进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的启示

1.美国模式

美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依靠科研规划引导和扶持产学研合作的发展;(2)制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科技计划;(3)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法律保障体系;(4)组建专门的机构形成产学研合作沟通和协调的平台;(5)各州政府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6)把科学园建设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

2.英国模式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弗里曼于1987年提出来的。英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和实施科技计划;(2)设立专款予以支持;(3)发展科技中介;(4)开辟多种信息通道;(5)保护大学科研人员从企业受益;(6)推进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7)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3.德国模式

德国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2)支持由企业和公共研究机构组成的研究联合体;(3)支持产业集群发展;(4)鼓励人员流动;(5)通过公共研究机构促进技术转移。

4.日本模式

日本能在战败后短短几十年进入世界经济与科技强国,其产学研合作创新功不可没。产学研合作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创造产学研协作的有利制度环境;(2)增加政府投入,以重大项目推动产学研合作;(3)创办中介机构,促进大学科研成果产品化;(4)兴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研基地;(5)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6)推动大学组织结构改革,加强产学协作研究机制建设;(7)加强人才的培养与交流。

综合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举措,对我们有着以下有益的启迪:(1)政府要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管理和引导;(2)在科技体制方面建立产学研合作保障体系;(3)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作用;(4)建立健全中介服务等全社会参与支持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二、长株潭地区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长株潭地区当前产学研合作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战略合作与战略联盟

战略合作是高校通过建设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建立完整的学科链,并服务于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学校与企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单学科到多学科、从单项目到多项目展开多方位的全面产学研合作。而战略联盟是依托重大、关键性项目,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与大型企业结盟,优势互补,通过强强联合,以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式,共同组建高技术研发中心、高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基地,形成完整的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和服务链。战略合作是战略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学研战略联盟是集群式的产学研战略合作。

2.政产学研合作

当地政府结合本地的产业结构和创新需求,搭建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搜集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并帮助各企业寻找合适的技术供给单位(高校或科研院所),从而形成政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如湖南工业大学与株洲市开展的市、校科技合作。政产学研合作,政府既当推手,又牵线搭桥当红娘,最终要落实到校企项目合作,即针对企业的某一项技术难题,企业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约定的期限内帮助解决。这是当前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的主要部分。

3.校办企业与教授创业

高校依据自己的科研资源和科研优势,创办科技型企业,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大学教授依托自身多年潜心研究的专利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国内北大方正与清华紫光是校办企业中最耀眼的典范,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是中国本土最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之一,拥有并创造对中国IT产业发展和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紫光股份作为清华大学下属控股子公司、中国高校产业的代表之一,依托清华大学雄厚的科研力量、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多学科综合优势,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品牌优势、渠道优势;突出信息产品、软件集成、数码分销、通讯科技、智能交通五大板块业务,构建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完美结合。中南大学是湖南省校办企业数量与档次最多、最高的高校,博云新材和山河智能公司是我省校办企业、教授创业的先锋。

4.技术转让、参股与服务

技术转让是高校(或科研院所)将已取得的阶段性科研成果,通过技术交易的形式(或专利许可)卖给企业,由企业完成中试、生产及市场开发。技术参股是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采取股份制合作形式,建立产学研合作实体。高校或科研机构以高新技术成果折算成股份向企业投资入股,分享利益,共担风险。技术服务是高校(或科研院所)针对企业或者社会生产的技术瓶颈,以及存在的一些低层次的技术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

5.智力支撑

高校(或科研院所)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环境整治、大型项目策划等组成高层次的课题组,为政府科学决策提高智力支持,如院士行活动及两型社会建设各项改革方案与规划的制定等顶层设计。湖南工业大学自株洲市进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启动以来,先后组织跨学科项目组,承担并完成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科教先导战略行动纲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低碳城市创建实施方案等项目,目前正为株洲市节能减排全覆盖工程的推进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6.科技创新平台共建

国家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构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其重要内容。高校充分依托自身科技人才优势,根据学科优势与专业特色,与企业科技资源实现高度整合,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并以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共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急需技术攻关。如株洲市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等,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三、按“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创新产学研合作

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城市定位是“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其内涵包括:一是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新能源装备和能源供应基地,三是现代物流中心,四是文明宜居特大城市。产学研合作要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进行创新:

1.支持地方高校做强做大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大学的三项职能。地方高校只有通过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发展与地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的技术,并加强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能力,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所作为,才能取得应有的地位,即“先能为,才有位”。因此,从地方高校层面看,要加强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相关的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重点扶持一批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对接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政府要探索公共服务外包,鼓励地方高校参与株洲“两型”社会建设重大项目和课题的开发研究,创造条件,推进地方高校的大学科技城建设建设,支持高校做强做大,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

2.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是确保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长期有效运行的根本。市政府要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支持和引导高校与企业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围绕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联合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市政府设立科技投资风险基金,引导更多的民营资本投入产学研合作,探索构建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保障机制;创新科技项目的管理模式,强化科技项目计划对产学研合作的推进作用。

3.建立以市校合作为龙头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

加强市校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搭建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互惠共赢将是校地之间未来发展的方向。株洲市在“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要建立以市校合作为龙头的政产学研机制,深化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的科技合作基础和领域,启动与湖南工业大学科技战略合作,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出资到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平台,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到重点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根据市场需求以共同出资或技术入股的形式联合建设创新基地,进一步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平台与跨产业技术合作平台,真正实现科技资源的互补共享,双方互嬴互利。

4.着力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大中型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机构完整,资金雄厚,产学研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强,比较容易得到国家自主创新政策支持。而对于中小企业,国家的支持力度还是有限,使得中小企业很难靠自主创新来搞技术创新。因此,要着力支持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通过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服务能力,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合作及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实习生计划”,在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及大型企业,选聘综合素质高、懂技术、善经营、肯吃苦、会策划、精沟通的复合人才,深入企业与基层,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选聘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中小企业成长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双赢。

参考文献

[1]株洲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实施方案.http://www.zzlx.省略/ 2009-7-16

[2]孙福全,等编著。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曹再兴,朱善定。关于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J].中国科技产业,2009(3)

[4]王成军.基于TH的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研究 [D]浙江大学,2003

[5]余洋,程振民.产学研结合共同体的特征及其构成研究 [J] .科协论坛,2009(7)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尽管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根据笔者自身的实践与观察来看,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部分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产学研用模式的效用及未来的发展。(1)产学研用各方还存在着明显的观念上的差异。产学研用结合具体包括了企业、学校及具体参与人员等诸多环节,因此,各方对产学研用结合具体实施流程、手段及目标都有不同的看法,往往导致了具体合作环节的“不合拍”。加之沟通不足,企业很难得到满意的设计作品,设计师也认为无法实现自己的设计抱负,结果是大部分的校企合作项目最后不了了之。(2)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考核制度从管理制度上来看,从校方来说,教师和学生应当先完成教育与学习的任务,精力与时间的局限性很难达到企业方所要求的工作进度,造成企业合作方的不满。而对于企业来说,激烈的竞争必然要求快速地达到某种成果,却又无法以企业员工的管理办法来管理校方人员。从绩效考核上来看,校企合作双方都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企业向校方布置设计任务时,往往仅支付部分的设计费用。在项目结题时,有可能是全部、部分、或没有作品为企业所接受,目前的情况下,设计师也无法知道自己设计稿采用的真实情况,所以后续费用计算往往成为争执的焦点。另外,一旦企业方变相采用,设计师的权利也无从保护,并且损失也往往无法从校方得到弥补。而企业确实对校方设计作品不满,由于缺乏判断标准,也没有办法追责。在这种情况下,校方损失了时间,企业耽搁了进度。这种情形在校企合作中经常见到,彼此的积极性都受到严重的打击。(3)缺乏机制安排与长期规划在目前阶段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往往把某一个项目推给学校,学校及企业都缺乏校企合作的机制安排和长远的规划。如笔者曾参与的南通某一面料企业的会表演服装设计项目,虽为年度例行会,但企业基本上每年都是临时决定找人做,没有长期规划,学校更谈不上规划与项目衔接的设计队伍,这就使得合作难以提高,沦为低水平重复。

2对策思考

面对这些问题,完善高职院校产学研用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才是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新出路。这就要求从思想观念、制度建设及长效机制上予以恰当地安排。2.1加强和改进校企合作的观念。既然校企合作对学校与企业双方都有需要,且有广泛的合作空间,高职院校就应当由原先的企业主动找上门、我们被动应付,转变为我们主动找企业、主动提供各种服务。对于服装企业来说,企业的开发和品牌发展应当是一个常态化及长期的工作,不能一味地急功近利。只有双方具备这样的合作理念,产学研用结合才能模式化、长期化。2.2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组织管理及考核机制从组织管理上来看,学校可以把企业的研发项目作为学校的教学项目。学校设立专门的部门与企业长期联络,并做好项目的配套服务工作,保证具体实施项目的教师能在开学时就明确自己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高水平的产学研用成果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校及企业双方应当从前期规划、经费来源、实施步骤、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对于学校而言,鉴于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解决方案是可以参考重点学术研究型院校的“学术假”制度,建立专门的“设计假”。学校可以在一定的周期内安排教师专门负责设计工作,深入到服务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并参观各种展会掌握最前沿的的设计理念,并最终设计出为企业所需要、同时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产品,并可将在此期间所了解到的最新行业经验运用回教学中。企业应当具备远见,安排恰当比例的研发基金以支撑这一项目,并推出相应绩效考核制度。2.3长远合作机制的建立本文作者认为,在服装企业的校企合作中,可以借鉴南通家用纺织品产业的成功经验,由某种机构,特别是具有多种优势的高职院校建立专业的服装款式库,简称“服装库”作为校企合作的中介机构。本文认为,服装库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中的诸多问题,极大地推动产学研用各方的健康发展,尽管服装库的建设本身是一个长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南通家纺产业的成功经验已经总结为一份名为《加强版权保护对中国南通家纺产业发展的影响调研报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并推广。南通家纺产业的基本做法是,一是版权保护机构及相关部门对企业知识产权依法登记并严格保护,特别是在家纺产业中占重要地位的家纺纹样。其二更重要的是,鼓励扶持建立专门的家纺设计库,向不具备产品设计能力但需要其它设计作品、或者谋求缩短产品设计周期的家纺公司出售版权设计作品,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地全面发展。南通家纺的这一开创性举措,使得南通家纺从最初的小作坊群成长为世界三大家纺中心之一。家纺纹样设计库的作品来源广泛,如专门的设计公司、高职高专院校内的教师、学生及其它社会设计队伍等,因为来源广泛,所以品种繁多,可供选择余地大,同时版权清晰,具有利用的便利性、合法性、快速性。根据南通家纺纹样设计库的经验,专业的服装款式设计库作品来源可以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及有才华的学生,及社会上的为数众多的设计师队伍。具体做法如下:各种设计人员设计出作品向设计库申请入库———设计库聘请专业的设计师队伍,首先对入库作品进行基本的原创性判断,确认并认为具有入库价值、支付首批稿酬———再由知识产权申报专家向国家版权局申报相关外观或者著作权专利———向企业、拍卖或出售库内作品———取得报酬后再按比例返还设计者———同时聘请专业律师保护入库版权作品等。具体操作可以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步骤。总体而言,“服装库”的建立解决了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机制问题、法律问题及效率问题,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3结语

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认为,如果通过转变观念,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考核机制,最佳的解决方案是或按照本文所提出的建议,建立校企合作的中介机构“服装库”,这一机构及相关合作机制的建立,必将从根本上解决产学研用中的大部分问题,从而为服装企业转型、品牌行业发展、服装设计专业教育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产学研;联合培养;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58-03

经过多年理论研讨和社会实践,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交叉融合,产生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它专门强调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在新形势下,陕西作为科教大省,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做好产学研合作,尤其是联合培养研究生,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本文拟就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一、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分析

1.基本概况。陕西是科教大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是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单位。2012年,全省共有高等学校97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79所。全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32.71万人,在校学生102.63万人;研究生招生3.13万人,在学研究生9.43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6.5万人,在校学生19.88万人。目前,陕西地区共有博士、硕士授权单位56个(普通高校25所,军事院校6所,科研院所25个),其中,博士授权单位29个(普通高校20所,科研院所9个)。经过第十一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我省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3个,至此,我省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7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48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3个,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陕西已成为全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1]科研院所作为陕西省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拥有着丰富、优质的科技、教育资源,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为我国航空航天和国防科技与国家安全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陕西省26个科研院所共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6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拥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研究生导师1439人,在学研究生1205人,其士研究生349人、硕士研究生856人;近三年来,获得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254项、到款科研经费81亿,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1060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1018人。这些单位的导师和研究生主持和参与了大量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型号的科技攻关与创新工作,尤其是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制以及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的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成为我国航天航空科技和重大武器装备的中坚力量。陕西高等教育正在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发展的新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陕西高等教育的长足进步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部署的推动下,陕西省针对经济结构特点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提出培育新支柱产业的战略举措,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航空及航空服务、文化、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同时继续推动能源产业高端化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深入实施“一市一策”举措,产业、区域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效果不断显现。2013年,全省新增中小微企业3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比又提高一个多百分点,延长集团成为西部首家世界500强。尤为可喜的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533亿元,专利授权量2.1万件,分别增长59.3%和39.8%。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陕西高校与科研机构积极探索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合作平台和合作基础。

二、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成效

1.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首先,陕西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从制度上保障和推进产学研合作。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管理试行办法》,切实提高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如建立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陕西出台了《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强调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它明确以企业为主体,根据企业技术需求来决定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组织产学研,用联盟来执行科技项目,以企业的发展绩效来评价科技项目。另外,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西省财政厅、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九条明确指出:建立研究生培养工作站,搭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支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支持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动与企业和行业联合,建设一批校级研究生培养工作站。其次,陕西省经常召开产学研合作的对接会议,政府、高校、企业相关负责人都参会,在会议中了解彼此的需求,达成合作协议。例如,在陕西省“十一五”产学研联合开发成果展示暨2011年交易洽谈会上,陕西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等高校与陕西医药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签订《陕西生物医药产学研创新联盟合作协议》,将为陕西省生物医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陕西省建立了专门的产学研合作的中介机构――陕西产学研服务中心,该机构是由陕西省产学研联合会、陕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会、陕西省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三方出资共同建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充分利用三方的优势资源和社会化服务职能,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探索和创新产学研中介服务模式,为全省产学研各方构建和营造互动、联合与交流的平台和空间,以推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为导向的产学研开发新格局。中介机构的产生方便了产学研各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及对接,能够有力地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2.产学研各主体主动搭建平台开展联合培养工作。各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有机结合,突出行业、专业特色,有效对接和整合产学研不同单位优势教育资源,大力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建立健全联合培养机制,从而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西安交通大学与平高集团在2013年11月签订了平高―西安交大电力装备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书。联合研究院将充分发挥校企纽带作用,合作双方将在科技项目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先进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实现双赢。另外,西安交通大学与青岛凯能锅炉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传热强化及过程节能装备研发中心”,2014年上半年在青岛正式成立。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在2009年9月入学。双方合作的主要创新点为:共建实体联合实验室,构建博士生培养平台,促进双方科研交流;优化双方资源,设计联合培养博士生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采用双导师机制,科教结合,探索导师组联合指导博士生的新模式。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双方合作的主要创新点为:以大型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型号为背景,针对项目关键技术,提炼理论与科学问题,结合需求深入研究,提高解决关键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以具体型号为牵引,采取针对性培养,提倡研究生与导师联合攻关的模式,提出先进指标,运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在更新知识的同时,解决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以研究生创新培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为依托,以创新实践为根本,提出并开发各种新概念飞机、飞艇和直升机等飞行器,特色鲜明;建立了“以研究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先导,将科研与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西北农林大学依托于本校的特色优势学科,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0个实验示范站,基地主要分布在陕西,另外在河南、甘肃、海南等地也有。示范基地是学校层面的以大学为依托的产学研培养模式,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基地里对研究生进行培养。

三、陕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在国家层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的指导方针,但是,具体到地方产学研合作配套的可操作性政策法规方面仍不完善,导致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陕西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很好地对产学研合作起到引导和保障制度的作用。

2.产学研合作各主体定位不清晰。目前,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法规,这样,产学研各主体大都是出于利益目的寻求合作,合作形式表现为一次性或者阶段性特征,难以长期持续和有效运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合作前缺乏有效评估和调研,各方的定位和需求是否一致、最终目的是否存在差距等问题,存在一定的短视现象。

3.产学研合作培养平台功能单一。产学研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层次低是产学研合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意识还不强,在产学研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坚持以传统的教育方式为主,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较多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以委托开发的形式为主,学生不能直接参与其中,没有形成应有的互动效应,导致合作层次浅,合作形式单一,已经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学研深入合作的发展趋势。

四、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的优化对策

1.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和统筹协调实施过程。陕西省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了较大成效,形成了很多较为突出的典型案例和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目前,关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散见于教育发展规划、科技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等文件中,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文件。因此,陕西应该尽快建立起专门针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政策法规,明确产学研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产学研经费来源、绩效评价等内容,真正保护产学研各主体的利益。

2.搭建分类分层次的产学研主体合作平台。陕西政府应引导在陕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样才会形成特色鲜明且各取所需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同时,区分不同类别的研究生,比如,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真正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实现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做好构建高校分类分层次建设体系,引导高校明确合理定位和发展目标,确立细分领域的任务和保障措施,真正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效对接,即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与陕西省经济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

3.整合和优化产学研各主体已有的研究基地。高校研究生教育,近年来规模快速扩张,造成了教育资源紧张和发展失衡。因此,开展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产学研各主体的研究基地,主要有:各类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共建基地、培训中心、研发中心、生产实践基地等,加强资源整合,有利于合理配置科研和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因此,陕西高校、院所、企业三方应认清各自优势和不足,加大合作力度,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更加有利于提高创新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同时,通过各种平台,加快实现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多元化。

同时,建立产学研各主体责任权利体系和考核体系,逐步量化各类主体的贡献和利益分配,真正把各自优势资源做到共享,保障参与各方的合作共赢,从而保证各类合作平台能够健康有序且长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研究生处.全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调研报告[R].西安,2013.

[2]田露.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基金项目:本研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陕西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编号:2013KRZ11)的资助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制约因素;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28 ― 02

技术更新换代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日愈受到重视,国内外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内涵、协同创新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果。近年来我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化研究,并推出一系列政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予优惠政策;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仍存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学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结合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状况,推进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完善,促进产业方、学研方、相关政府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变得迫切。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职能分析

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以创新资源共享及创新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对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促使各方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社会企业。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引导产学研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朝合理的方向流动;以本科高等院校为主的学研方则是作为科研成果输出方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等智力支持;产业方作为科研成果接受方,其职能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客户服务的终端产品。

(二)各利益相关主体交互作用分析

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学研方承接产业方的横向课题、输送毕业生和提供培训等服务,以换取经费投入以维持高校生存与发展,而产业方则通过将学研方科研成果转化,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学研方和政府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政府是学研方的政策支持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学研方则是在政府为达到其社会效应的过程中扮演政策执行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政府和产业方的交互作用中,政府通过政策实施、宣传推广、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方式为产业方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产业方则是积极响应政府制定的政策,在政策这个大框架下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战略,在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分析

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宏观上存在三类模式,即政府主导模式、学研方主导模式、产业方主导模式。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该重点选择产业方主导模式。产业方是最接近产品服务消费者的主体,通过分析产业方的市场调研报告,可以有效保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效度达到最大化。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过程中,政府作为支持引导机构,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构建等方式促进产业方和学研方沟通交流;学研方根据产业方的需求定向进行设计研发,之后产业方将原始科研成果根据市场需求转化为满足其客户所需的终端服务产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应把握一个原则:在合理分配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政府的社会效益,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政府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联合培养基地资金划拨管理过于细化,高校等学研机构在项目申报、资产购买等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严重束缚研究的进行;对于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诸如鼓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引导性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进缺乏中介机构的支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因此需要相应的中介机构扮演桥梁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相关行业协会或者自身成立中介机构以促进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沟通。

(二)学研方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

学研机构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本科院校高等教育通常没有像高职院那样设立对口的实训基地,而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理论教学为学生灌输一个大概的理论框架,导致学生真正上岗时远低于社会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的要求,这些都与学校对专业的认知与重视程度紧密相关。此外学研机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对高校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的主体身份的不认同,从而降低教师承接横向课题的积极性。

(三)产业方协同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产业方以自身经济利益为导向,而学研方希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时间长,有足够的资金流以保证其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由于知识技术的输出方追求的是长期效益,而输入方期望的是短期效益,双方目的不协调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道壁垒。此外,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三大主体政府、学研方、产业方而言,由于产业方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同时也是科研转化为产品的直接受益方,应该由产业方提供主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转资金。但是产业方往往只是提供能够满足其生产需求的这一部分知识产权的研究经费。

三、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现路径

(一)政府强化自身支持引导功能

1.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引导政策

政府应该加大财政税收支持政策,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中主要是由产业方提供科研经费,然而企业的实力毕竟有限,为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期运行,政府可以在固定资产购买折旧、营改增税收等方面减少企业经费压力。政府机构完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可以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诉求并参考行业协会、企业团体、学研机构的意见后制定符合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亟需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利益驱动之下各利益相关主体为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引发相应的知识产权纠纷从而阻碍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因此政府应该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的相关条例,减少产权纠纷事件发生。

2.发展专业化产学研中介服务组织

政府可推行“科技经纪人”制度,即政府联合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商讨确定中介人员的资格认证标准,规范其运作,使之形成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媒介作用。中介服务机构的任务是构建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高效的信息沟通网络,促进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无缝对接,定向化提高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与效度。当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情况下,中介服务结构可以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系统性联接起来,朝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方向同步发展,加速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益相关主体信息资源流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二)学研方构建科研成果效度产出制度

1.健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基于产学研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实践环节必须纳入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该和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将实践环节放到大学生的考核机制里,促使大学生重视自身实力的提升。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强化高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并且将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的时长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指标之一。完善高校教师科研立项经费管理制度,在监督管控的前提下保证教师能够便捷使用科研经费,从而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2.建立灵活的人才交流政策

对于教师而言,学研方在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同时,也要积极引进社会精英人士、企业一线工程师作为客座教授到学校任职,进而改变本科高校纯理论教学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学研方应该积极推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学研方利用自身资源,在国内外上广泛寻求高等院校作为合作伙伴,定期输送本校学生到其他高校进行交换学习,强化学生自身素质。同时高校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学生加强交流,提升学生多角度、宽思维处理事情的能力。

(三)产业方明确科研成果输入的战略意义

1.加快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环境变得更加难以掌控,传统的企业组织管理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也有碍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科研成果在企业内部的迅速转化。企业应该改革传统的职能部门型组织机构,并朝项目团队型、网络型、无边界型组织结构方向发展,强化组织内部的灵活性,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科研成果在组织内部快速转化。企业应该重视自身长远战略的规划,将短期绩效和长期效益相结合,在保证长期战略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下最大化短期经济目标,并以此为指导原则,加大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引入智力资源以促成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

2.强化企业员工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比较分析

为了解辽宁与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与相关制约因素,以便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参考,本次调研向两省中小企业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278份,其中辽宁233份、浙江45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比较分析。

一、辽宁与浙江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技术创新途径的比较

1、技术水平的比较

本文选取浙江作为辽宁参照省份的理由是,浙江省中小企业起步早、发展快,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调研结果表明,与浙江相比,辽宁更多的中小企业拥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浙江中小企业行业类型分布较均衡,样本企业中工业、现代服务业、交通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贸易分别占23.3%、32.6%和14%;而辽宁工业企业所占比重达33.5%。由于工业企业有开发更先进技术水平的优势,加上辽宁工业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因此不难得出辽宁中小企业在技术水平相对较强的结论。此外,辽宁有一部分企业仍处于国内落后技术水平,这一比重高于浙江的平均水平,表明辽宁在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技术升级方面的任务较重。

2、技术创新途径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辽宁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来实现技术创新,而较少选择委托开发。相比而言,浙江中小企业更倾向于购买技术专利或是与技术拥有单位建立合资企业,这表明浙江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辽宁中小企业认为“做精、专、特、新”很重要的占49.4%,同样评价的浙江占47.4%;浙江中小企业认为“技术升级”困难的占51.2%,不困难的占2.3%,同比辽宁省认为困难的占48.5%,不困难的占8.2%。辽宁省中小企业技术升级难度较小,从而更愿意通过自主研发来创新技术。

辽宁省大中型企业数量多、技术基础好,落后工业企业亟需通过技术升级发挥应有的作用。省政府注重强化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即便如此,单个企业要想凭一己之力实现技术创新,也很困难。因此,从2007年起辽宁省政府开始全力推进产学研联盟的建立,实施“企业技术联盟引导工程”,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目的,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稳定的长期利益关系,真正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二、辽宁与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比较

技术创新能力既受企业自主因素影响,如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同时还受企业外生政策因素影响,如政府培训、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等。

1、企业自主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两省中小企业的员工受教育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辽宁中小企业员工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百分比大于70%、小于30%的企业占比分别为68.3%、5.2%,相比之下,浙江这一水平为37.8%、20%。由此可见,辽宁省中小企业员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员工受教育水平。这可能是由于辽宁中小企业样本中国企、大企业比例较大,而浙江中小企业大多为小型民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关研究表明,员工受教育水平是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本又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如前所述,辽宁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整体优于浙江省,部分原因源于企业员工的受教育水平更高。此外,两省中小企业提供的员工培训力度也存在差异。其中,辽宁中小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占36.8%,浙江中小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占27.9%,可见辽宁中小企业更重视培养企业的研发队伍,增强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2、外生政策因素

调研结果发现,辽宁省中小企业认为他们更受制于研发力量薄弱,因为大部分企业处于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对技术改进的要求非常高,更需要强大的研发力量。针对中小企业对技术研发的实际需要,自2006年辽宁省在科技大会上《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老工业基础振兴的若干规定》以来,辽宁省政府对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扶持力度更加突出,如“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对解决企业生产和研发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政府各类计划给予优先支持”。校企共建研究院制的联盟形式不仅适用于较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也适用于中小企业。这种技术联盟不再是简单的产学研合作,而是企业根据自己的技术需求与具有相关优势的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辽宁省政府还设立了产学研联盟专项资金,与其他政府扶持资金一起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

辽宁省政府对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各种服务,包括融资、技术支持、人才引进和培训等。调研结果表明,在希望政府提供的所有培训中,辽宁省中小企业对专业技术培训的需求占19%,浙江省占26%,全国平均水平为24%。在政府实际提供的帮助中,辽宁处于技术水平前列的中小企业接受的技术支持占70%,相同技术水平的浙江省中小企业接受的技术支持仅占44%。辽宁中小企业对技术培训的需求之所以小于浙江省,可能是由于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优势,也可能是由于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服务。

3、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调研结果表明,资金瓶颈是辽宁和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二者在资金方面的诉求基本一致。辽宁有62.8%的中小企业表示有融资困难,主要受制于银行的信贷政策,因而更渴望政府为金融机构与企业建立信息交流渠道。浙江表示融资有困难的中小企业达63.7%,主要受制于政府扶持政策的缺失,更希望获得政府部门成立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帮助。

辽宁的中小企业认为他们更受制于研发力量薄弱,因为大部分企业处于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对技术改进的要求非常高,对技术信息的需求较大,因而更需要强大的研发力量。浙江中小企业新产品的创新更多在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方面,大多停留在小改进、小创新、实用型的层次上,受研发力量的制约较弱。

由于市场竞争和服务意识不强,辽宁中小企业与采购方(消费者)存在交流障碍,相反浙江中小企业的竞争与服务意识强,市场能力也普遍较强。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辽宁和浙江中小企业展开细致调查,对两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总体而言,由于辽宁中小企业中工业、国有企业、大于50人企业比例相对较大,辽宁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总体较先进,但同时面临技术升级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既受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的影响,如员工教育水平、员工培训等,同时还受企业外部政策因素的影响。相比浙江省,辽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更高,在技术创新上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优惠,如产学研联盟的助力,政府提供的技术培训。综上所述,针对如何促进两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企业要尊重市场、尊重人才、培育人才

企业要着眼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确定创新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资金资源,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应该通过合理的物质激励和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对于重要科研人员给予奖励。加大企业技术培训力度,发挥人力资本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正如庄子银所说,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创新,营造激励创新的报酬结构,促使企业家更多地从事生产性的创新活动。企业不仅要注重培养企业经营者的创新精神,也要为员工实施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2、加快建设协同创新体系,鼓励创建产学研联盟

要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互动机制,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政府要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中小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技术战略联盟,共同研究与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3、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服务

政府部门要转变行政理念,要以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为指导,采取相关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平台,完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渠道,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如创业基金、科技开发基金等。应强化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力量,为市场的技术信息交流建立畅通的网络,为企业的技术需求提供相应的培训,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交流机制。

4、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合作发展

不同所有制企业应该实现优势互补,发挥技术创新的外溢效应,在同一地区发挥集聚效应,减少技术创新的外部交易成本,使技术创新成果为更多成员利用。区域国有企业应该带动民营企业发展,减少设置行业技术壁垒,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帮助,增强本地区、本行业中小企业的技术力量,实现共同发展。

(注:基金项目: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14辽宁中小企业发展调研报告”(批准号:2014lxlktziyyjj-23)。)

【参考文献】

[1] 李平、崔喜君、刘建: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7(2).

[2] 何光辉: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及启示[J].软科学,2012(6).

[3] 和军、李绍东:国外垄断产业民营化及其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13(6).

上一篇:大健康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五个一活动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