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总结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1 21:37:44

归纳总结的方法

归纳总结的方法篇1

关键词:数学归纳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数学归纳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知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是一种较为严谨的推理总结方法。通过数学归纳,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得出数学结论,提升数学知识水平,也能够在数学归纳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数学推理、归纳、总结等能力。教师要重视数学归纳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数学题材,正确引导学生利用归纳方法得出正确的数学结论,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一、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思想。学生数学归纳能力的提高的根本在于其在自身原有的经验、认识以及数学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推理、归纳等行为培养数学归纳思想。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生的自身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情境,逐渐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教师为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数学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对于“生产30个机器零部件,要由小王和小李两人共同完成,其中小王做的数量是小李所做数量的2倍,那么小王和小李分别完成了多少个机器零部件的生产?”这个数学题目,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贯彻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思想,教师就可以把题目进行修改,改成“要将30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甲和乙,甲得到的苹果数量是乙的两倍,那么甲乙两个小朋友各得到多少个苹果?”,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表扬和赞赏的艺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适时的鼓励和赞美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推进。

二、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推理能力以及数学归纳能力,对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思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到数学问题间的本质联系,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和推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解题方法也就是数学归纳方法。学生总结和归纳数学方法的过程也是思维体验和思维扩展的过程,要注意配合老师的引导和教学实践,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数学归纳思想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是一致的,所以数学归纳法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和理解,进而学生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的推导和产生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规律。例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出来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由于已经学习了长方体体积的推导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就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总结和归纳推导的方法,最后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鼓励学生自主推理和验证归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和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因此,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推理和归纳数学解题方法十分必要,在这一过程中数学归纳思想能够逐步渗透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实践中,而学生通过验证数学归纳法方法的有效性,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数学归纳思想的理解和应用。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推理验证和归纳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论证平台。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鼓励学生验证和证明数学归纳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答数学问题。其次,学生可以通过解决实际数学问题验证数学归纳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可以运用归纳法和数学解题规律验证数学归纳法的合理性。最后,教师要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中充当着学习指导的角色,要注重数学教学的过程,找到学生的缺陷和不足,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为了加强数学归纳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要出发,在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之后,引导学生熟悉和熟练掌握数学结论的推理和归纳总结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数学归纳思想,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总结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有效地指导学生将数学归纳思想实际应用到数学学习中,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归纳水平,为学好数学这一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树高.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

2013(20).

[2]赵国胤.小学数学知识点的归纳与反思[J].新课程导学,2012(24).

[3]马丽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J].赤峰学

院学报,2014(1).

归纳总结的方法篇2

一、运用归纳法总结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

物理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若干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几乎每节课都需要学习很多,如果杂而无章,势必会使学生越学越混乱,导致学生物理学习进入困境。而如果教师运用归纳法,分析一部分信息,将这部分信息中的现象或数据进行归纳,从中得出共同的物理现象或者物理规律,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物理规律,就让学生做了一些小实验:(1)拿一根皮筋,一端叼在嘴里,一端拿手抻着,另外一只手拨动皮筋,观察皮筋的反应。根据小实验,皮筋不断振动,发出了嗡嗡的声音。(2)让发声的音叉与脸接触,感受到声音发出的同时还存在着振动。(3)用手翻书,看到书被一页页翻开,发出声响。通过这几个实验,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进行分析,即当听到声音时,虽然发声的物体不同,但有共同的特点,即这些发声的物体都发生了振动。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结论。

再如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产生哪些效果,经过大量实验和生活、生产中的一些事实,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种是使物体产生形变,另一种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可以说,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的获得都离不开归纳法,每一个物理问题的探究过程都必须用到归纳法,所以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探究,学会归纳,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分步骤有序地进行归纳法推理

归纳法的运用主要应该从三个步骤入手:

第一步:大量搜集材料。何谓归纳?就是将信息加以推理、总结,推知一类现象或者规律。试想如果从两件事推知一类现象,自然难以有较强的说服力,而从三件事、四件事以至于更多的信息中推理,自然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有说服力。因此,教师进行归纳法教学最首要的就是大量地搜集资料,越多、越全的资料,所推理出的结论会越可信。

第二步:整理从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材料。教师搜集到了材料,需要对其进行观察,对于仅观察无法实现的要进行实验,利用观察和实验来得到物理现象,感知物理规律。

第三步:概括抽象。哲学告诉我们,教师需要从事物的现象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揭示规律。因此,在第三步,教师就需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抽象,概括出物理原理。

比如,在进行“力”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利用归纳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列举出大量的关于“用力”的现象,学生列举出了很多,如推箱子、举杠铃、搬东西、拉雪橇等等;第二步,引导学生归纳上面的现象有何共同点,学生归纳出:这些现象中都包含了两个事物,都具有一个动作;第三步:根据现象和规律归纳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三、注重归纳法的分类和用法

在归纳法的分类中,教师可以根据归纳的程度进行这样分类: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将所涉及到的现象进行全部列举、分析与归纳。因为有些现象包含着很多很多以至难以数计的事实,是无法归纳完全的,所以完全归纳法还是比较少用的。最常用到的便是不完全归纳法,至于不完全归纳法,又可以细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简单枚举法就是简单罗列几种现象,从这几种现象之中归纳总结出规律和定理。但是前文中提到,物理学科中包罗万象,列举的只是一小部分的现象,所得出的也仅仅是一小部分现象所得出的定理,而至于现象中是否存有例外,就不得而知了。所以简单枚举法是不太可信的推理,它仅仅是作为一种初步的探索、提供假说的方法,并不能作为得出物理规律的重要途径。因此,还需要借助于科学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就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的本质分析,来进行联系,推导结论,这种方法相对于简单枚举法更有效,更可靠。

举例而言,观察几种金属受热膨胀的现象,通过观察这几种现象来归纳出金属膨胀的一般性质,就是简单枚举法。但是仅能证明这几种金属受热后会有这样的性质,其他的金属会不会受热以后不膨胀呢?而如果分析金属受热后分子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就可以很清晰、准确地得出受热会膨胀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是相对科学的、可靠的,这就是科学的归纳推理。

四、关注学生的教学前概念

大量的科学实践表明,学生并不是带着空白的头脑进入教室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1994年杜伊特将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概念称之为教学前概念,教学前概念又可分为错误概念与前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中的错误和偏差是难免的。但是,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而获得的知识是彼此不相关、缺乏结构的,这种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关注自己的错误概念和前概念,也就不能很好地纠正错误概念和前概念,从而难以形成科学概念。归纳法符合学生的日常思维方式,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教学前概念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科学地运用归纳法,顺利形成科学概念。

五、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

在深入透彻地掌握某一概念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进而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理解某一概念。在归纳法教学中,容易忽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例如,在讲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的时候,有下面几种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学生容易弄混。因此,笔者就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做实验、观察等等来归纳出这几种物态变化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他们自己来形成一种认知,构建一种概念体系,更好地了解这几种物态变化的概念。

归纳总结的方法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归纳效率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不善于归纳和学习的事例很多。从信息技术实行会考到现在的学业水平测试,尽管时代进步了,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许多老师和学生仍把反复练习、多多练习作为复习的主要手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学生反反复复练习却见效甚微、甚至很快就忘记得一干二净时,是否也该反思: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是学生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其结果可想而知:知识点和知识面都放大了!这使得他们越练越糊涂,忘记得比学得还快,他们的大脑仿佛成了电脑的RAM,一旦“断电”,信息就立刻清空啦!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恰当地运用归纳法进行教学,而且还需要引导学生巧用归纳法将知识系统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经过几年的运用实践,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从以下五方面去运用归纳法和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实施教学归纳前引导学生先归纳

要让学生学好、学牢,教师就得围绕知识设计归纳性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知识在他们的头脑里扎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运用归纳法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本方法,力争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案例:《文件的类型》数据文件部分,书上给出一长串常见的文件扩展名。根据教学要求,需要这些文件分类。

我曾经听过多节不同老师这节的教学,多数老师在设计处理此知识点时,都是直接在花括号后边写上类型名称,然后将该类型常见常考的扩展名列举于相应类型之后,此处教学活动就结束了。整个归纳过程基本由老师一人完成了,这种归纳无异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同样的内容,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却别具一格:他先让学生阅读该段文字,根据信息时代学生所处的环境和个性心理,边引导边在花括号后写出文件类型的名称,接着给出讨论与交流任务:试对书上给出的数据文件格式归类。待学生将书上所给类型归纳完毕,教师点拨评价。然后一转:展示常见常考的其它文件格式,让学生再试着归类,最后老师归纳和点评。这位老师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试归类(教师点评)――成果初成――学生对其它文件格式归类(教师归纳点评)――分类完成,仿佛恰到好处地用针将知识“穿”了起来,真是妙啊!

以上两种设计虽然最后得到的数据文件分类的归纳结果完全相同,但学生学习的效果却截然不同。那位老师活用归纳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归纳的过程,他们思维激烈碰撞时产生的火花,足以照亮知识扎根的土壤,从而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在潜移默化中,也让学生学会去归纳,一举两得。

二、将知识难点化整为零进行归纳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复习那些较难的章节知识时,我们经常会面临学生无从下手、毫无头绪的处境。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又能较好地把握知识。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形容真是恰到好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得教会学生将知识化整为零去归纳总结,化难为易,各个击破,让他们走出“庐山”,从而达到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征,轻轻松松把知识装在记忆库里。

三、筛选和归纳知识点,精练典型练习

时代在进步,教学在改革,过去的“题海战术”已经行不通了。哪怕考试在即,我们也不能让学生“淹没”在题海里,而应该精讲精练,指导学生在众多的练习中归纳知识点,把多份练习浓缩成一份练习,大大减少反复练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Word知识点安排到五个专项练习中,知识点在各练习中有重复,每个练习5道题。选取两个实验班:高二(19)班、高二(20)班。任务:完成五个Word专项练习。时间:2节课。在接下来的两节课里,在高二(19)班,老师不给学生作学法点拨,采用常规练习法;在高二(20)班,老师给予学法指导,采用沙里淘金式的练习法,边做边排查和归纳。练习结果:高二(19)班2节课完成2个练习的只占班级人数87.2%,完成3个练习的占班级人数的29.6%;而高二(20班)2节课完成4个练习的占班级人数100%,完成5个练习的占班级人数的96.6%。同样的练习,同样的难度,同样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方法,练习的结果却大不相同,可见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学习的确有奇效。

四、将易混淆知识点对比归纳

学无止境,在知识的海洋里,总是不断出现很多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尽管教师在教学时再三强调,在对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时,结果总是很不令人满意。经过反复摸索,发现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对比起来归纳能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

案例:《保存网页与收藏网页》

对于信息时代的中学生,这部分内容本身是容易题。然而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教学内容时,学生的表现却让我非常吃惊:他们认为两种操作都一样。为了让学生把握两种操作的实质,我先引导学生把两种操作各做一遍,再断开外网,让他们去打开刚才做的结果,完成如下表格(表1),让学生对比归纳两种操作结果的区别:

表1 保存网页与收藏网页区别

五、画龙点睛――结课归纳

如果说巧妙的教学引入能引人入胜,那么对精彩的教学过程作一个恰当的归纳总结,则更能让人回味无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在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别忘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既给自己的课堂画上句号、有始有终,又教会了我们的学生学习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举两得。

归纳总结的方法篇4

[关键词]观察教学;归纳法;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111-02[ZW(N]

[作者简介]陈蕾(1984―),本科,江苏省南京市红山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观察是小学生获得有关几何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归纳通常是指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也就是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过程。事实上,受小学生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小学数学中大部分知识的形成和建立都离不开不完全归纳。本节课表面涂色正方体的数学规律的发现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活动,用归纳法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意识,并感知归纳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归纳法的教学形态主要是渗透。本节课在观察中渗透归纳法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一、学生主动提出观察对象,提高主动运用归纳法的自觉性[HTSS]

在小学阶段一般都不会提及“归纳”这个名称,但哪怕在小学低年级我们也能经常发现它的应用。但学生通常是不自觉地应用归纳的思想方法,或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推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会意识到归纳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会考虑所得的结论是否可靠。但是显然,随着年级的升高以及知识的增加,他们将逐渐感悟到其中蕴涵了归纳的思想方法。

事实上,只有对归纳思想方法的渗透保持必要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并尽可能弄清对应于某个具体知识点的主要思想方法,弄清归纳思想方法可以通过哪些知识点加以体现,并相对合理地提出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教学内容的渗透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根据本节课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六年级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本节课教学设计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每条棱三等分的正方体,找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并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有些学生已经能初步说出发现,但此时的发现并不能称之为规律,如果在低中年级教学中笔者接下来可能会选择出示正方体每条棱四等分、五等分的图形让学生继续观察图形,从而归纳出规律,但本节课中笔者使用问题“如果每条棱十等分,N等分呢?会有什么规律?你准备怎么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可以再观察每条棱四等分、五等分的正方体,找一找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正方体,再总结出规律”的方法。此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主动归纳的意识,认识到规律的发现总结需要通过归纳,则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

这样的思考凸显了归纳的作用,自然也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归纳的思想方法开展探索性学习的自觉性。事实上,一旦学生对归纳所得结论的普适性产生某种追求,他们也就能够更加自觉地总结归纳的技巧以及获得猜想、论证猜想的各种方法。

二、经历观察活动的反思过程,提升对归纳法的认识[HTSS]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先自我反思,对于提升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参与的数学活动进行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有什么好的经验,从中回味思路、自我领悟,提升并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学能力。当学生通过观察棱四等分、五等分正方体的涂色小正方体发现规律后,笔者提问:“现在的发现和之前的发现,哪一个更有说服力?为什么?”“现在的发现更有说服力,因为刚才的发现只根据一个图形,现在的发现是通过观察几个图形后发现的规律。”这个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归纳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今天课堂上发现的规律是通过自己观察涂色正方体中的几个代表,归纳出的所有这样涂色正方体中的一个规律。学生通过对自己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中意识的内在活动和内省经验的及时观察,可以将较低层次的活动经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并逐步生成新的经验。

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地进行反思,教师则需以追问的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讨论和交流,将思考过程说出来。本节课当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条棱N等分后,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字母表示算式后,在课堂教学小结中,笔者组织学生对研究规律的过程进行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规律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有什么好的经验,从中回味思路、自我领悟。其中教师的两个问题十分重要:一是“你是通过观察哪几个图形发现规律的,为什么选择这几个图形去研究”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回顾研究规律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几个特殊的正方体,总结归纳出涂色正方体中的规律并适时在课堂中做出总结,像这样通过观察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而推出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叫归纳法,并且归纳也是数学探索和发现过程中一种特别重要的方法;二是“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规律,用字母算式抽象出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数学规律的表述、计算方法的概括等归纳过程。

三、通过高思维的观察活动,凸显归纳法的价值[HTSS]

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往往是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的。因此,本节课中组织高思维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富有个性地思考问题,是渗透归纳法的重要途径。

首先,学生从每条棱三等分、四等分、五等分正方体图中,发现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当把每条棱平均分成十等分,数量变化变大,但知识内在的一致性却在此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学生可以直接列式算出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此时也可以课件出示图形,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计算。当提问“每条棱n等分后,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个”时,显然,这个问题体现了抽象、概括对于建立数学概念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形成这些知识的抽象、概括的办法,逐步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其次,为了及时提升学生的归纳意识、丰富数学活动经验,课后可让学生独立研究观察涂色长方体中的规律,让学生根据观察涂色正方体的研究经验,写出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得出研究结论,并用数学小论文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过程。学生有了研究涂色正方体的数学活动经验,在研究涂色长方体时就会自觉选择几个特殊的长方体,观察图形的特征,通过发现规律归纳出一般计算算式。比如一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在数学课本中,我学习了正方体涂色的规律,这一次,我要探索表面涂色长方体中的规律,首先我们要观察几个长方体,列表然后进行比较”。这样的表达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探索规律是在观察活动中,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学生自己在研究涂色长方体中的规律时,文章中还得出这样的表格:

学生不但通过观察学会用归纳法去发现规律,而且主动用字母表示出这样的规律,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本节课教师依据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有层次的观察活动,并引导学生反思观察活动的过程,设计高思维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归纳规律,在归纳过程中学会观察。这既丰富了观察活动,也提升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并且围绕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归纳法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王冬梅,侯京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归纳总结的方法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 归纳 复习

具体到生物这个学科,因为生物学科相比其它理科而言,知识的零散性较强,系统性较差,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不易形成系统化。为此,归纳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归纳教学法在高考复习中的应用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老师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按一定科学的方法进行归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前面所说即是这一层次,当然它也是归纳教学法高层次应用的基础。所谓归纳教学法的高层次应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归纳法,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的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有所悟,这才是实在的生成和发现训练,学生既能学得知识,又能得到深层次的思维训练。

教师应树立新课改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复习课,更应多归纳,而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归纳。归纳那些内容、以何种形式,都应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定,而不能由老师包办。复习其实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目的在于“把厚书读薄”。归纳不是进行知识的简单堆聚,而是为了找出知识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性把握。

高考复习课,由于受课堂容量的限制,一般教师多采用演绎式教学,即先告诉学生该这样,不该那样,学生自己没有总结、归纳、提练的过程,很难理解到位,印象也不深刻。而归纳教学法模式是指教师利用一系列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从许多个别例子中归结出某种原理或定律。此种教学法一般适用于抽象概念的教学。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多是先行让学生从观察、体验中认识到某种观念的实例或特质,学生有较多机会从实践中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角色是资源的提供者及活动的带领者,主要是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积极参与者课堂的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在生物高考复习中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也有很大作用。

高三复习,要注重运用归纳的方法。

(1)整理笔记的方法。如:复习生命的结构基础这章内容时,按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来进行归纳整理。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做到对本章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2)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模块或一个阶段的知识后,可以按着知识体系的不同,对同类知识内容给予归纳。如:学完生物的结构基础后可按生物有无细胞结构分类,对细胞生物又按真核、原核来归纳。

(3)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住知识内容。

(4)绘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要点项目,使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这种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列表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等等。

(5)列知识树法。这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知识概念为主干,对知识细类及细目进行层层分解的归纳方法。它体现了知识概念的等级次序,对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大有益处。如近年来在高三生物复习中常用的“概念图”。

(6)题型归纳法。这是按照高考题型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速率和成功率,对高考复习至关重要。如:对实验设计题可归纳出一般解题规律,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步骤预测结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牛顿是一位因创立了牛顿力学而蜚声世界的科学家,但他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却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纳为机械运动,以致被恩格斯谑称为“归纳法的驴子”。在生物教学中,面对零碎的生物知识,为提高教学效率,进行归纳分类,是教者和学者常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把规律绝对化,把问题硬往“规律”上套而犯错误并不鲜见。因此,如何避免犯这类错误,是教者不能忽略的。运用归纳法归纳出的知识规律时,一定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才不会成为“归纳法的驴子”。

归纳教学法在生物高考复习中的高层次应用,主要是老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在教师不一定要给学生把所有知识全面地归纳,更主要的是要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生物教学中有许多训练学生归纳能力的素材,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这些材料,而只重结论的教学。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等。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使学生归纳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具体的归纳方法就是从实验和观察的具体事实材料、实验数据出发,从中得出一般性和理论性结论的推理过程,而高考题中的实验分析说明题主要就是这种能力的考查。由此可见,高三复习课中对学生归纳能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上试卷讲评课时,对试题按一定方式进行归纳讲解,我认为就是第一层次,高层次最主要体现在对某一题目的讲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正确答案只是第一层次,而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才是高层次的归纳法。这就是俗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试卷讲评课时,对某一类型习题进行归类讲解时,统一说明正确答案不如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从中领悟该类习题的解答规律及注意事项。当然这要求老师在编制习题时,要作这方面的有意识准备,习题要典型,有代表性,而且有一定的递进关系。

归纳总结的方法篇6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归纳 演绎

一、两者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1.1归纳法(Inductive reasoning)

简言之,就是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1.2演绎法(Deductive method)

是指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在演绎论证中,普遍性结论是依据,而个别性结论是论点。

1.3二者的辩证关系

归纳与演绎是两个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而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性的认识过程。但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他们是紧密联系,又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思维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既避免了冗长的语法讲解,节约了课堂时间,保护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这两种思维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

2.1以时态教学为例

比如现在进行时,它有两个基本内容:①它用于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存在的状况;②它是由“助动词be+动词的现在分词”构成。很显然,这是概括性很强的两句话,是我们对这一语法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之后才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凡是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存在的状况都要用现在进行时,凡现在进行时都是由“助动词be+动词的现在分词”构成,进而让学生运用这两条规则造出很多的句子。

当然,教学这一语法现象时,我们也可以先提供大量的例句,运用归纳法引导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初步确立对于这一语法现象的感性认识,然后由教师提炼和补充,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这一语法现象的完整而准确的认识,并最终又过渡到演绎法的运用,让学生举一反三,真正牢固掌握这一语法现象。正如前面所说,演绎和归纳并不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两种思维方式,它们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升华。

2.2以句型转换为例

学生在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可能就知道怎样将下列这些陈述句变为一般疑问句了,比如:①He is a student. ②He is swimming.③Mary can skate. ④They will have a test next Monday. ⑤She likes doing housework. 可是他们靠习得的方法掌握的这些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往往不能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类语法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中之规律,结果发现,不外乎这么两种情况:①原陈述句中有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的,一律是将它们提到主语前面从而构成一般疑问句;②原句中若只有一个实义动词,则需要借助于助动词来构成一般疑问句。而这两种情况我们又可以以一句话来概括:即:一加二调三问号。这里所谓“加”,指的是加助动词,适用于第二种情况;而“调”则是指把助动词、情态动词、系动词be调到主语前面,适用于第一种情况。学生如果真正理解并记住了这句话的含义,那么变一般疑问句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不仅学过的会变,没学过的也可以做了。

一般疑问句会变了,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各种句子的否定句变法。由于有了上面的铺垫,这一步骤实施起来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以此类推,反意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就都会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所做的很少,只是巧妙地运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在这个来来回回的过程中,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这些技巧。而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语法内容这里已经占到了将近一半,可想而知,这对于一个初中学生轻松地学好英语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此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自学能力的人。为人师者,授人以鱼远不如授人以渔,把这样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传授给学生,才是我们教师所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三、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推绎,学会举一反三,学会思考,是一件很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 伍杰. 初中英语归纳法语法教学谈[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7(11).

归纳总结的方法篇7

摘要:归纳法是数学中非常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本文就数学归纳法的分类、运用环境以及如何正确灵活使用等几个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将现有常用数学归纳法做了以下总结。

关键词:归纳法;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归纳推理

数学归纳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要比较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方法,必须弄清楚为什么要应用归纳法,什么时候可以用数学归纳法,怎样正确地应用数学归纳法,怎样灵活地应用数字归纳法等问题。

数学归纳法其特点是由简到繁,由有限到无穷。华罗庚先生是这样引用归纳法的: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个保证,当你这一次摸出红玻璃球的时候,下一次摸出的东西也一定是红玻璃球,那么在这样的保证下,就不必去一个一个地摸了,只要第一次摸出来的确实是红玻璃球,就可以不再检查地做出结论:“袋里的东西,全部都是红玻璃球。”那么我们采用上述形式上的讲法,也就是有一批编了号码的数学命题,我能够证明第1号命题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能够证明在第 k号命题正确的时候,第k+1号命题也是正确的,那么这一批命题就全都是正确的。

归纳法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根据某类物体中第一个个体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该类物体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归纳推理方法称为完全归纳法。

例:证明当n∈N,N≤δ时,f(n)=n2+n+11是素数。

证明:f(1)=13、f(2)=17、f(4)=31、f(5)=41、f(6)=53、f(7)=67,均为素数。当n∈N,N≤δ时,f(n)都是素数。

根据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作概括,做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这一属性结论的推理方法称为不完全归纳法。

对于每一类题目在应用数学归纳法的时候,第一和第二两个步骤都是采用类似的格式,当然它的内容会随着具体不同的题目而有所不同,至于第三步不论在哪个题目中,我们总可以用同样的几句话来概括,所以可以用结论的形式来表述。综上所述,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运用数学归纳法的题目是一些可以递推的有关自然数的论断;其次应用数学归数学归纳法在数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得许多问题得以解决或简单化。

合情推理除了数学归纳以外,还有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不同的对象的某些相同方面或相似特征,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模式,它是思维进程中由特殊到普遍的推理形式。

熟练掌握归纳及推理在数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少走弯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学习各种不同的数学知识,我们还需要耐心长期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作者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华罗庚.数学归纳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年11月

[2]黄翔.数学方法论选论[M].重庆出版社,1995年4月

[3]洪波.怎样运用数学归纳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4年12月

归纳总结的方法篇8

关键词: 高三地理教学 教学方法 归纳式 问题总结式

高中地理教学按《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学校开设的课时进度安排,步入高三年级,大多数学校的地理教学都转入高考的第一轮复习备考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地理复习效率?有效教学及高效教学,是教师备课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实践法、对比法、案例法、问题法等。每一堂课的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设置,最终是为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按这个理论,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更多人都批判“演绎法”教学,即一堂课的内容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是忠实听众,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地理知识内容或结论。学生自己没有参与探索、归纳、总结的过程,理解不彻底,印象也不深刻。但因为是复习课,教师受复习内容和知识容量的限制,在建构学生主干知识体系的同时,不仅要顾及知识的基础性还要拓宽知识面,顾及全面性。容量大,课时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教学难度的确大。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教师又被动陷入“演绎法”教学经验中。如何突破这一怪圈?我们可在备课时注重“课标―教材―学生―课型”的关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可多采用归纳式教学、问题总结式教学。归纳式教学与问题总结式教学既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能力,帮助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要求与任务,并明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归纳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的表现是:教师全面归纳所有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训练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的思路与能力。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常用的归纳方法有:①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章节的知识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建构知识体系,归纳知识内容。例如:学完高中必修1内容后,可引导学生归纳这册书内容主要探究哪些具体方面的地理知识?简单地说是“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包涵“四大圈层”(a大气圈运动原理及规律、b水圈运动原理及规律、c岩石圈运动原理及规律、d生物圈―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e天体与地球运动运动原理及规律的相关知识);而必修2主要归纳为“人文地理―人文要素的空间结构及区位+人地关系问题发展及协调”,具体知识点为“a人口时间和空间变化与城市化、b农业区位及类型、c工业区位及类型、d交通区位及交通运输方式、e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原因及途径”等相关知识。必修3内容以某一(或不同)区域为探究对象,围绕“a区域发展―历史上、农业、工业及城市等发展、区域间联系与协调发展;b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建设;c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三大中心,探究解决各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原因、问题、措施”等构建知识。这样总结,学生学完后,就能建立一个清晰简明的高中地理知识感知体系,有利于地理基本知识综合掌握及基本技能的有效提升。②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如:《行星地球》知识体系主线可归纳为:

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③列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相关项目,利用表格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如不同气候类型对比、水循环类型、河流补给类型、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地质构造类型、地形地貌类型、河流地貌类型、地理环境差异性(非地带性分异规律)表格、农业地域类型、传统与新兴工业区、五种运输方式对比表格等。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总结式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或提出问题,并把精心预设问题运用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用科学的地理术语描述、表达地理问题的相关内容,最后教师规范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理解与记忆知识,实现“问题总结式教学”。这种教学法有利于教师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有助于促使学生善提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如气候类型的教学复习,可让学生按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归纳。具体问题是“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各是什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每一个小组依次回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是什么?前面三种气候为必答题,后两种气候为选做题,让学生画出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图及亚、欧、非、南北美、大洋洲的简单三角形示意图,并结合上述两幅图合作探究讨论,最后让学生代表归纳它们的“分布、成因、特点”各是什么。这种带着问题的主动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0分钟后教师可能让5个学生说出自己小组总结出的结论,教师根据同学的描述做适当的修正与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规范知识的描述内容。又如对选修教材《环境保护》这一模块的教学,若按教材程序讲授教师费力,学生费解,但若设置适当问题,按问题式教学,或说“目标导学”就会事半功倍。如可预设问题(目标)“某种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表现(或说影响)、预防(防治或保护)措施各是什么?”教师同样可分组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的特点,对一个或两个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由各组代表陈述结论,教师加以修正,鼓励评价,最后加以规范的总结。这些环境问题设置看似简单,与气候问题相近,但涵盖内容更丰富,几个小项目就概括《环境问题》选修课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并且学生能自主讨论解决,又有较统一的探究思路,学生感觉也不错,学起来有思路,有热情能投入。进行讨论探究时,要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所以设置好问题及准备好规范地理术语,是教师备课中必须整理清楚的内容,这能让学生弄懂问题,学有所获。教师最后要把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描述或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高三地理知识第一轮复习中,若能根据复习内容恰当运用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归纳式”与“问题总结式”等教学探究方法,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十分有意义,因为提出问题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样,将归纳教学法运用到复习课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在复习过程中知识的简单再现、重复叙述,避免了学生听课困顿现象的发生,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总结、归纳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发展,是教师在复习课中必须重视,并付诸教育实践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2]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大纲导读―地理[M].北京天利考试信息网人民出版社,2012.03.

上一篇:税收征管调研范文 下一篇:机关档案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