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医学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03 17:51:30

模拟医学教育

模拟医学教育篇1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践学习中需要进入临床实验室,对其进行生物安全教育,能保证他们安全顺利地完成实践学习任务。以模拟教学为主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教育,使其了解实验室感染来源,掌握实验室医疗垃圾处理及基本消毒灭菌方法。

关键词: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模拟教学;生物安全教育

检验医学是一门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学科,主要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检测设备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及毕业实习阶段会有大量时间进入临床检验实验室进行实践学习。理论学习阶段,教材及授课教师多侧重于临床检验及临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内容,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不够重视。近年来,调查研究表明,在校医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率及接受过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率均较低[1,2]。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由于生物安全意识薄弱而导致感染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教育,保证学生安全顺利地完成实践学习任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及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以实验室为科研和工作场所时,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3]。而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正是每位即将进入临床实验室实习的学生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本科生而言,无论是进行实验室的检测操作还是将来从事检验工作,生物安全防护知识都必不可少。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实习前,首先要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理论知识培训,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008)以及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国家标准和管理条例,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主观上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视程度,从而自觉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避免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发生。在授课过程中,减少枯燥的安全知识及相关安全规定讲解,尽可能采用照片、示意图、动画、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讲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还能更好地结合自身实践,融会贯通地运用理论知识[4]。同时,结合国内外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规定及最新动态,使学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深刻理解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了解实验室感染的来源

临床实验室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转化为医学实践学习的第一场所,学生在课间实习及毕业实习过程中逐渐了解临床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并参与其中。在熟知实验室生物安全重要性及危害性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集中授课及模拟教学,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充分了解临床实验室感染的来源,提高处理生物危害等紧急情况的能力。临床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来源如下。

2.1待检标本是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来源

临床实验室的标本种类繁多,常见于血液、排泄物及体液等,如动静脉血、尿液、粪便、痰液、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羊水、乳汁、白带、前列腺液和等。各种疾病的临床病人标本所含有的多种致病因子可以通过感染呼吸道、消化道、皮下损伤部位、角膜等部位,以气溶胶、接触等形式给临床实验室人员带来危害[5]。依据标本中的菌毒种对人类危害性及其是否具备有效治疗与预防手段,根据卫生部《中国微生物菌毒种管理方法》,可将其分为4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临床实验室学习工作过程中,应明确标本的危害级别,面对不同程度的危害性标本,要做好防护,时刻将自身及环境的生物安全放在第一位。

2.2操作及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是实验室感染的重要来源

标本采集及标本处理较容易引起实验室感染,如针头和注射器的使用,接种,吸管、离心机、搅拌器等使用过程中均可引起微生物气溶胶的形成,从而导致实验室感染发生[6,7]。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实验室也不断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标本在前期手工处理、检测及仪器自动化检测过程中,需用到多种仪器设备,对其使用不当,亦可造成气溶胶、飞溅物和溢出物等,这些污染物可引起严重的实验室感染,如样本分拣机、混匀器、恒温水浴箱、振荡器等使用中。所有实验室人员应遵守实验室标准化操作规程。因此,学生在进行操作之前,首先要学习实验室标准化操作规程,由带教教师先进行规范化操作演示,而后以小组形式在设置的模拟场景中使用无生物危害的模拟标本轮流进行接收、分拣、离心等处理,并由带教教师和同学进行评比,完成后,再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进行考核。通过该过程学习,学生基本上对操作及仪器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3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教育

为了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安全防护教育,在学生接触实验室之前,先让学生对生物安全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其重要性及危害。通过设置模拟场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实验室进行正确的自我防护,确保自身安全。在标本处理及仪器使用过程中,如何正确操作,以避免生物因子对操作人员及实验室造成危害。

3.1设置进出实验室场景,学习掌握个体防护措施

做好个体防护可有效减少有害生物因子的致病,有效减少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在进入实验室前,根据带教教师指导,学生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白大褂、帽子和口罩等。离开实验室时,要脱下防护用品,并根据六步洗手法清洁双手;一次性用品使用后应置于指定的医疗垃圾桶内;白大褂需定期消毒。此外,严格要求学生不可将实验室内的物品带入生活清洁区,也不可将饮品、食物带到实验室[8]。

3.2模拟紧急情况场景,学习相应处理方法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日后实习及从事检验工作,会遇到针刺损伤,感染性样品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化学药品或试剂污染皮肤等突发事件。模拟上述紧急情况场景,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了解实验室内冲洗装置、消毒灭菌物品的位置及其正确使用方法,做到遇到紧急情况不慌张,在第一时间能够有条不紊地防止自身或他人感染。与此同时,向学生强调一旦发生可能的实验室污染,需立即向带教教师报告,以免发生严重的生物安全事件。

3.3模拟工作场景,学习使用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与仪器

首先,学生应对所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级别、结构布局及设备设施有所了解。使用无生物危害性标本模拟实验室实际工作场景,使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安全设备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范围,以保证操作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如:对于可能产生气溶胶样品的处理以及所有细菌样本的接种、涂片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从使用生物安全柜前的准备工作到使用中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使用后的清洁处理,先由部分学生轮流演示,再由教师及同学找出其在操作中的正确与错误点。这一过程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完美地转换成实践能力,尤其是找错环节,能让学生对常见的易错操作印象深刻,为进入检验科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3.4模拟医疗垃圾处理场景,熟悉垃圾分类处理办法

根据国家卫生部和环境总局制定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应明确医疗垃圾的分类,实验室各类医疗废物应分开放置。用无潜在生物危险性的道具模拟医疗垃圾,使学生能够独立对各类医疗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和处理。如模拟使用锐器(针头、穿刺针、吸头等)时,进行规范化操作,使用后需单独放置于防渗漏、耐刺的专用利器盒内,不得与其他医疗废物混放,对包装纸盒、试剂盒、液体废物等进行分类处理。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在场景模拟中很容易熟记实验室不同废物的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而进行不同的处理,以避免医疗垃圾带来的生物安全隐患。

4掌握实验室基本消毒灭菌方法

临床实验室根据不同清洁目的,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日常的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通常使用化学消毒剂擦洗、消毒工作台面、地面,必要时开启紫外线灯等照射30min以上。当实验过程中需要特定的无菌环境时,可采用灼烧、干烤等灭菌法;对使用的无菌试剂及医用器械可采用煮沸或高压蒸汽灭菌法。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验室实习时,应掌握各种消毒灭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

总之,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经过医学院校实验室及医院临床检验中心的培养,未来从事的工作(各级医院、疾病控制中心、血站、医学实验室及研究室的相关工作)都存在生物安全问题,利用场景模拟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应变能力,减少实验操作中生物安全事件的发生。这不但对实验室安全、个人安全,而且对环境安全、社会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建华 尹萌 秦晓松 刘勇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参考文献:

[1]张景霞,张磊,赵宁宁,等.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4(18):767-770.

[2]何静,刘青青,钟训富,等.某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5(20):3080-3082.

[3]叶冬青.实验室生物安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赵思婷,植瑞东.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4):76-77.

[5]张卫良,杨毓.加强和提高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1,2(8):122-123.

[6]曾晓明.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外医学研究,2016,4(14):148-150.

[7]赵洪菲.医学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应急处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5(18):292-293.

模拟医学教育篇2

【关键词】 医学模拟教育;标准化患者;医学教学;教学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医学学生人数逐渐增加,而单纯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从学校到医院实际工作的快速转变。即使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会发现在医院工作与学校学习的知识有较大差异,知识运用也较为困难[1]。为此,转变教学理念,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促进医学生进步的关键。我校在医学生教学中,使用医学模拟教育和标准化患者联合,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明显提高,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校2007届临床专业本科生128名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组。其中男116名,女12名,学生年龄在20~22岁之间,平均(20.75±1.32)岁。

将2006届临床专业本科生130名作为本次实验的对照组,其中男118名,女12名,学生年龄在20~22岁之间,平均(20.62±1.41)岁。

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入学成绩等无明显差异,经SPSS软件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2006届临床专业学生,外科学的教学采用常规方法,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完成。理论教学中穿插课间实习。

2007届临床专业学生,在2006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医学模拟教育联合标准化患者。具体方法如下:

(1)医学模拟教育:利用模拟技术,创建出仿真的临床场景和患者,以代替真实的临床情景。教师在制定教学软件时,除了以往的文字图片外,还需要加入声音、生理、病理、心电图和CT等,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正常机体和病理条件下的差异。教师在授课中,结合此模拟教育手段,分步、直观和具体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并教会学生如何处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反复操作和练习,直到完全掌握为止。

(2)标准化患者:对临床常见疾病,利用标准化患者。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独立完成对患者的问诊(病史采集)、查体、诊断、救治,并处理紧急情况和突发状况。在标准化患者培训中,注意兼顾多种情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除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文素质。

在每次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此次课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叮嘱学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1.3 实验方法 对两组学生在外科学课程结束后,给予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考试和课间实习考核,满分各100分。理论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病例分析能力。课间实习考核考察学生的问诊、查体、诊断、临床决策和急危重症应变能力。

1.4 数据处理 将本次实验所得数据准确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数据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2007届学生外科学的期末考试成绩高于2006届学生,两组学生各成绩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医疗行业的日趋重视,培养出具有高职业素质的医学生是医学教学的关键[2]。其不但要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学生,还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快速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也可看出,2007届学生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理论知识和问诊、查体、诊断、临床决策和急危重症应变能力等均有明显的提高,与2006届学生比较,差异明显,p<0.05。

但是,实施此教学模式尚处于应用初期,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标准化患者少,培训困难,且逼真度不足,标准化患者往往仅能够描述出临床常见的疾病和症状,且仅能模拟疾病的主观部分,客观表现等模拟较为困难;而真实的患者往往临床表现复杂,患者文化程度不同,临床问诊、查体等更加困难,与标准化患者有较大差异。模拟教学所需费用较大等。因此还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这需要学校、教师、医院等不断努力,将多种教学模式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郑玉清.标准化患者的培训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7):1492-1493.

模拟医学教育篇3

论文关键词:网络学习平台,面向虚拟项目,学习活动设计

面向虚拟项目的教学方式满足了以上需求,在设计面向虚拟项目课程时,根据各类学习活动的不同特点,综合考虑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内容,按照学习活动的目的进行划分,设计的学习活动多样化,活动包括“建议学习过程”、“补习前需知识”、“促进交流合作”、“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支架”、“促进成果发布”六种类型,从这六种类型出发,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设计,主要运用课堂讲授、阅读、资料收集、讨论、范例学习、案例学习、班级辩论、协作学习、实践操作、问题解决以及反思等活动形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用活动串联起来,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高级思维能力,旨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过程”的新型学习活动特点。

1.建议学习过程

“建议学习过程”的最普遍作法是语言叙述,而利用演示文稿,网页等信息化手段则提供了更为生动的“建议”方式,并可反复观看。

在课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建议学习过程方式结合的形式,在课堂环境的学习活动中,比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中,使用演示文稿进行“建议”,以便获得学生及时的反馈,并可以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在网络协作学习环境中,比如在线讨论时,使用Moodle网络课程平台中的课程资源设计模块创建“建议”网页为学生提供建议,虽然使用网页进行学习过程无法及时获得学生反馈,但是网页可以长期保存,有利于更大范围的产生影响,但是在进行“建议”内容设计时需考虑的更为周到,并注意收到学生反馈后及时回复。

2.补习前需知识

学习者的主动探究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包括技能)基础上,这些重要的知识(包括技能)成为前需知识。在面向虚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被赋予了掌握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资源的自由,因此,前需知识的回忆并不一定要由教师用讲授的方式来促成,也可以在学习活动开始前或进行中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

“补充前需知识”需要教师对于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现状给予一定的诊断,在课程中,我们先通过在线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诊断,根据调查的结果,精选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前需知识,一部分以资源的形式提供,一部分由教师进行讲授或通过教师的安排,选择各组中前需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在各学习小组中进行互教互学。

3.促进交流合作

合作能力和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高阶能力。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世界,通过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可以为个体的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形成更加丰富,更加灵活的理解。教师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促进学习者之间灵活深入的交流合作,使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共同进步。

在课程中,我们设计了多种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活动用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活动形式一: 相互了解

说明:在课程刚开始时,如何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熟悉陌生的环境,相互了解,快速建立归属感和信任感,对于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顺利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课程开始的前四个课时内,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后,要求各组内部首先进行互相了解,推选组长,建立小组通讯录,设计小组口号和小组名称,然后进行班级范围内的小组集体亮相,并根据情况发放小奖品。这种举措很有效的引发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加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活动形式二:头脑风暴

说明:头脑风暴是指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任务),学习者可以开放地、自由地、快速地讨论这个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而无需担心它们是否合理。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集思广益,通常就一个问题得到多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启发新的思考。在课程中,头脑风暴作为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频繁使用,在课程初期,由我们设置主题,如“面向对象式如何和自然世界进行关联?”,鼓励学生遵循自由畅谈、延迟批判、追求数量、综合改善的原则以团队形式进行头脑风暴。 在课程中后期,讲解了思维导图的原理和绘制方法后,则鼓励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记录头脑风暴时的产生思想花火,并不再由教师专门设置主题,而是由学生小组根据各自完成课程设计时出现的问题随时随地,在课堂上或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头脑风暴。

活动形式三:任务小组法

说明:任务小组法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合作形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致力于完成某项具体任务。小组成员在此过程中将互相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目标。这种活动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会担负责任,促进有效合作。在课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分派,规定明确任务期限,在评价标准中加设针小组评价,采取“一荣共荣”的小组评价标准,使用小组任务分工表,由各小组长进行任务进度的监督和任务的管理,并定期要求小组汇报进展报告,在任务完成后,将发布和展示的成果质量作为评价小组任务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 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视角[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石中英著.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模拟医学教育篇4

【关键词】模拟教学;问题教学;医学临床教学;应用效果

【Objective】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eaching mode in clinical teaching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effect of simulation teaching with teaching model in clinical teaching, for reference. Methods Choose 110 medical students in Feb. 2011 to Jan. 2013 in our hospital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random grouping.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traditional clinical teaching mod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the simulation teaching with teaching mode. The differenc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he end of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linical practic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e foun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istory, medical record writing, case analysis, operation assessment, rating scores are higher,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 problem teaching model can optimize the effect of teaching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teaching in clinical teaching, grea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Keywords: simulation teaching; problem teaching; clinical teaching; application effec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499

近年来随着模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模拟教学在医学临床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模拟技术通过各种模拟手段再现临床工作场景,为医学生提供一个无风险的学习环境。问题教学模式倡导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1]。我院探讨了模拟教学结合问题教学模式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实习的医学生110例纳入本研究,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3.65±0.75)岁;其中男性76例,女性患者3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实习前均已系统地学习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作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5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年龄、性别、医学理论基础、教育程度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医学生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由老师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带领学生对门诊和住院病人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病历查阅、临床特点总结、提出诊疗方案等[2]。

实验组医学生采用模拟教学结合问题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临床技能实验中心的多媒体教室、模拟诊室、中心监控室、标准化模拟人等,模拟教学尽量贴近临床病房环境。鼓励以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标准化病人的角色扮演,模拟临床首诊情景,完成典型病例的临床问诊[3]。在模拟人模型上进行体格检查、基本手法规范化训练,以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要求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病历书写、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4]。

带教老师以某一病例的常见或典型症状为问题,指导医学生在现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查阅文献,以该问题为中心开展分组病例讨论。由各组医学生进行组内讨论,提出初步诊断和处理方式,然后进行组间讨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5]。最后由带教老师总结讨论,启发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并带领学生接受同病种真实病人的见习教学,以深化医学生对典型病例的临床处理方案的理解[6]。

1.3评价方法

实习结束时对医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独立床边采集病史(20分)、书写病历(20分)、病例分析(30分)、临床操作(30分)等四个方面。四项得分相加后得到总评成绩,总评成绩越高,表示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越好[7]。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病史采集、病历书写、病例分析、操作考核、总评成绩均较高,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3讨论

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医学院校的医学临床教学需要通过患者来培训医学生的专业技能、累积临床经验。但现代医学服务不仅要求医院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并最大限度的保证其安全性。医学生的操作技能尚处于较低水平,如直接在患者身上实施有关的临床操作可给患者造成一定的身心伤害,这与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医学伦理学观念相悖,医学模拟教学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8]。

医学模拟教学是通过模拟诊室、模拟手术室、模拟病房、模拟人等建立起课堂与临床实际的衔接。通过模拟典型病例的诊治情景,使医学生体会到临床真实的诊疗环境。医学生可利用模型反复进行各种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无暴露和伤害患者的危险,避免了因操作不当带来的严重后果,有效规避了涉及医学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医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9]。

问题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式被动教育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摒弃了以往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轨的缺陷。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分析病例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促使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诊断,并及时检验诊断的正确性,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拓宽了医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10]。

本研究中应用模拟教学结合问题教学模式的医学生在病史采集、病历书写、病例分析、操作考核等方面的成绩均明显高于应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者,这一结果提示在医学临床教学中应用模拟教学结合问题教学模式可优化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琳,付勤.高等医学院校开展模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医学,2012,18(14):163~164.

[2]王瑞,郭子城,洪刚.基于问题教学模式在卫生法学专业外科教学中应用[J].医学信息,2011,24(5):2517~2518.

[3]陈玉清,常亚杰.模拟教学结合问题教学模式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探索,2012,1(1):102~104.

[4]于泳浩,张素品,纪言文,等.模拟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37~39.

[5]薛磊,肖瑞,陈晓云,等.情景式模拟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3):97~98.

[6]尹悦,韩霏,郭凤林,等.医学模拟教学课程体系的效果评价[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3,19(2):156~157,167.

[7]薛磊,李建华,徐米清,等.医学模拟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4):72~73.

[8]吴凡,许杰洲,杨棉华.医学模拟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171~173.

[9]刘敏,赖雁.医学模拟教学结合PBL在临床实习前训练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29.

模拟医学教育篇5

【关键词】 临床诊断学; 实验教学; 模拟教学; 应用

临床诊断学是一门应用医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断的学科,是在医学生学习了医学基础课程之后,为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学习而设立的桥梁课程[1]。临床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病史询问与采集,体格检查的方法与技巧等。临床基本技能是指临床医师获取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是每个医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加强对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各个医学院校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2]。现代医学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医学院校开始大量扩招,导致学校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同时,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3]。模拟医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能为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尽早接触临床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可以提高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综合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4]。

1 医学模拟教学的定义

医学模拟教学是一种利用标准化患者( 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各种仿真电子模拟人及现代化、智能化的医学模拟技术来模仿正常人的生理结构与机能、患者疾病时的表现与演变等来代替真实的患者和临床场景,从而对医学生进行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5]。常用的医学模拟技术包括SP模拟及模型模拟。

2 模拟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讲授完理论大课以后,把学生带到医院,让他们直接面对患者,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对真实的患者进行问诊、体格检查等操作。但是临床病例是有限的,其次,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愿意配合学生练习的患者越来越少,使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随着现代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模拟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并且已经得到广大医学院校的重视。

3 模拟教学的应用

3.1 模拟教学在问诊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模拟教学在问诊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指SP的应用,SP即标准化患者 ( Standardized Patients,SP) ,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的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患者[6]。在问诊实验教学中由带教老师事先统一选择好病例,让SP在课堂上逼真地模拟临床情境,首先让老师给学生示范一次规范化的问诊过程,然后给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代表对标准化患者进行问诊练习,其他的同学旁听,一个同学问完以后再换病例让另一个同学问,如此反复练习。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克服了初次面对患者时的害羞和紧张不安的心理,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通过这种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渐掌握问诊的基本内容、方法与技巧等,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3.2 模拟教学在体格检查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体格检查是指医师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于传统或简便的检查工具,如体温表、血压计、叩诊锤、听诊器、检眼镜等,来客观地了解和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检查方法[7]。体格检查是每个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医师一般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5 种方法来了解患者的异常症状及体征。应用SP和仿真电子模拟人进行模拟教学,其中SP以体格检查手法的训练和正常体征的观察为主,仿真电子模拟人以心肺听诊、腹部触诊异常体征的观察及胸膜腔穿刺术、腹膜腔穿刺术等临床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练习为主,临床上常见的和不常见的各种异常心音、异常呼吸音以及肝脾肿大等病例都可以在相应的模拟人身上模拟出来,而且学生可以在具有针对性的模拟人身上进行四大穿刺术、导尿术等操作训练,手法正确或者错误时,模拟人会给出相应的反应。

4 模拟教学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优势

在问诊实验教学应用中,能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问诊的基本内容,灵活运用问诊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医学生的问诊水平。在体格检查实验教学应用中,通过运用多媒体与仿真电子模拟人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训练。由于仿真电子模拟人具有可以重复使用、使用时间相对灵活等特点,使得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日常教学,而且适用于学生的课外学习。我们通过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的举措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使用机会,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进行训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技能[8]。

5 模拟教学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不足

在问诊实验教学中,SP能够模拟的的病例还不够丰富,主要体现在模仿疾病的种类有限,另外SP都是经过相对正规和系统地培训的,他们对疾病的表述能力比较强,而真实患者的文化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却参差不齐,这和临床实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9];其次,大多数SP模仿疾病的症状体征还不够逼真,且并不是所有的阳性体征都能模拟出来的,因此SP不能完全替代临床患者;另一方面,SP的培训周期较长,所需投入的经费较高,给教务管理部门及临床各科室的日常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传统的体格检查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不但要帮助学生了解患者的阳性症状和体征,还要指导学生怎样和患者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而仿真电子模拟人作为一种教学模型,它不可能与人进行交流。另外,尽管仿真电子模拟人具备多种临床疾病的病理特点,但它与真实人体仍然有一定的差别,如心脏杂音的传导方向,肝脏、脾脏的质地等。因此,仿真电子模拟人不能替代真实患者,带教老师也不能仅用仿真电子模拟人进行教学,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充分地利用它。但由于各种仿真电子模拟人的购买成本比较高,学校无法大量购进,因此不能大规模应用于教学中。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亟待解决的。为此,教研室一直在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例如,为了解决模拟人无法大量购进的问题,采用了不同班级教学内容交叉讲授的方式,并且大力推行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的举措。

有研究表明,模拟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与传统教学方式基本相同[10]。这说明模拟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同时在操作训练过程中不断巩固理论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更好地发挥模拟教学在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解决当前所暴露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曹克将.临床诊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

[2] 张桂侠.模拟患者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4):65-66.

[3] 王锦帆,达建,薛宇.“模拟诊疗”在实习教学和考核中的应用及意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 49-50.

[4] 黄涛,林晓英,钟宁,等.模拟医学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9): 83-84.

[5] 闫晓.医学模拟教学的发展史[J].医学教育,2005,7(5): 85.

[6] 鲁建国,赵华栋,南菁,等.对标准化患者教学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3): 286-287.

[7]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1.

[8] 魏巍,王科.模拟教学在诊断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3(7):215.

[9] 武兴权,张钦,赵向林,等.建构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新模式-多媒体技术与电子标准化患者相结合的教学[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2):76-79.

[10] 刘玉华,蒋文功,陈燕.模拟情景教学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7): 109-110.

模拟医学教育篇6

例如,虚拟手术系统通过力学反馈系统实现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者可以通过控制力学反馈设备的手柄,由力学反馈设备中的传感器跟踪手柄的位置、运动和转动,从而控制虚拟手术中的刀具;同时,力学反馈设备还能够将虚拟手术中生成的触觉信息通过手柄反馈给操作者。这样,操作者就可以实时感受手术过程中的触觉反馈。显示设备则可以将整个手术过程中的虚拟场景实时地显示在操作者的面前,从而产生相对逼真的虚拟手术环境[2]。构想性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想出在现实中很少发生,甚至不可能发生的环境。构想性在医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虚拟战争中伤病员的救治,以及恶性传染病的预防、治疗、控制等环境。

2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机技术,通过构建逼真的虚拟环境进行教学,对现代医学的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产生深刻影响。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人体结构、虚拟医学实验以及虚拟临床教学等医学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虚拟人体结构

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挂图、模型、标本等辅助教学工具,并配以尸体解剖实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近年来,国内医学院校的教学用人体标本来源匮乏,严重制约了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人体结构,能够使学生在虚拟的系统标本上进行解剖观察和学习,既有助于解决尸体标本缺乏的难题,也有助于降低教学成本,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3]。虚拟人体结构也称为数字化虚拟人体,通过综合运用冰冻切片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将人体断面信息通过虚拟仿真软件重建形成具有三维立体性的生理结构数字模型。利用虚拟人体结构可代替真实人体进行部分医学教学。例如,学生可以通过交互性地浏览虚拟人体结构,从而获取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名称、位置、形状、结构、内部神经和血管分布状况、与相邻器官和组织的位置关系及距离等众多信息。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虚拟人体结构的应用可以使学生非常直观、轻松地学习人体解剖结构,与常规解剖教学相比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虚拟人体结构也用于临床实践、新药研制、军事医学、放射治疗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2.2虚拟医学实验

医学实验教学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桥梁。实验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在“动手”操作专业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仪器、设备、动物、试剂等,教学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是困扰医学实验教学的难题之一[4]。虚拟医学实验则通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医学实验进行模拟,根据实验目的虚拟相应的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利用虚拟的实验操作对实验过程和现象进行仿真,直观再现相应的实验环境,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可以系统性地完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等一系列的步骤。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成功用于建立物理虚拟实验室、化学虚拟实验室、军事医学虚拟实验室等,如利用军事检验战地分级演训系统可以模拟战时环境中的检验项目选择、标本检测、检验结果分析和报告等[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通常需使用细胞培养室、无菌工作台等,而过高的成本极易导致教学条件有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利用虚拟技术构建虚拟生物化学实验室,可以解决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完善实验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6]。毒理学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在毒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模拟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实验,避免师生直接接触剧毒化学品,也解决了传统毒理学实验教学周期比较长,以及部分实验因受经费不足或者实验条件所限制而难以开展的问题。通过构建毒理学虚拟实验室,也可以模拟剧毒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通过学习对模拟突发事件的处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中类似事件的处理能力[7]。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学虚拟实验室主要有HowardHughes医学研究院(HHMI)开发的细菌鉴定实验室、心脏病实验室、免疫实验室、神经生理学实验室和诺贝尔基金会开发的虚拟生化实验室。利用虚拟医学实验室,学生可以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还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中提供的各种器材、设备等,根据自己的设想自主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验证和结果分析。这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均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2.3虚拟临床实践教学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临床意识和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临床实践教学面临着医学院校扩招与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临床技能教学与卫生法律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目前,不少医学院校通过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临床实践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逐渐成为临床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校在2006年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医学临床教学,并创建了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通过整合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麻醉学、急救医学、口腔医学、眼科学、护理医学、康复医学等学科的部分操作内容,将医学理论教学与医学基本操作模型训练、心肺复苏训练、动物手术训练、临床思维训练、临床综合素质评估体系等结合起来。医学技能培训中心的建立可以使学生能够以非常逼真、标准的方式在病房环境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危、急、重以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并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模拟环境下的各种临床技能训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及临床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例如,在诊断学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心脏检查是重点,也是难点,而听诊又是心脏检查中最常用、最简单有效的物理诊断手段。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常常感到难以具体描述杂音形成的部位、机制以及相应的心音特征。传统教学方法通常依赖于播放录音,毫无真实感,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感到难以理解和熟练掌握。心肺听诊虚拟仿真教学则通过独特设计的“非接触传感器网络”,完全覆盖每个听诊部位和听诊区域,通过逻辑程序的识别与管理,实现了智能化听诊。虚拟现实技术也可用于外科手术和护理等技能培训。例如,采用虚拟手术系统,可以使学生在数字化虚拟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系统则会显示每一步手术操作的过程、刀口断面、出血情况以及血管和神经的位置等信息,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并可以在手术完成后对整个手术过程进行回顾、重复和评定[8]。运用该系统进行实习医生培训,可以大大缩短培训时间、降低培训费用,提高初学者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及精细程度,进而减少手术并发症,增加手术安全性。与此同时,虚拟手术系统配有评估体系及程序,考核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相关考核评估标准,提高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效度[9]。又如,在护理学职业防护教学过程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输液、抽血、穿刺时可能发生的血液、体液飞溅到操作者的衣服、皮肤、黏膜或伤口的特殊情境,可以考查学生对此类情况的处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10]。此外,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疾病进行教学,锻炼学生的判断和临床处置能力。

3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医学教育质量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打破了传统医学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内容、手段的种种限制。学生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虚拟环境中的参与者。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医学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3.1打破了传统医学教育理念

传统的医学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完成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有待提高。而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了各种趋于真实环境的学习情境,以解决问题作为学生学习与研究活动的主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其中。与此同时,在虚拟场景中,通过视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诱导学生不断思考并做出应变,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2丰富了教学内容

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医学教育,从外在形式和内在结构上都使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例如,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对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场景或者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事件进行虚拟仿真,还可以用逼真的模拟,使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化、现实化。尤其是在外在形式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普通理论教学、录音录像教学转变为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教学,并具有实时反馈的优势。

3.3扩展了医学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传统医学教学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使医学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均得到了无形的扩展。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并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但是,虚拟现实技术目前还存在没有真实环境的实物感、不能完全反映现实过程、不能完全表达真实环境中的意外情况,以及在团队精神培养方面略有欠缺等不足。例如,在真实的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操作者的操作不当而出现某些异常的现象和故障,但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对此尚无法进行模拟。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无帮助。此外,在真实的实验过程中,实验小组的成员通过协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实验,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而虚拟实验只需学生个人的操作即可在虚拟空间中完成,因此无法培养学生的协作、沟通和交流能力。综上所述,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型医学人才。虽然虚拟现实技术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必将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医学教育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模拟医学教育篇7

[关键词] 穿刺;诊断学;模拟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5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a)-135-02

Application of universal puncture patient simulator in the teaching of diagnostics

GUO Lihua, JIA Yalian

Xingtai Medical College, Hebei Province, Xingtai 05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al puncture patient simulator on diagnostics teaching and to explore the new model of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s: A total of 264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clinic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periment group (n=136) and control group (n=128).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lectures while experiment group was given simulation puncture teaching with universal puncture patient simulator. The scores of puncture practice were compared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 group.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to experiment group 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feeling of training. Results: The scores of thoracentesis, abdominocentesis, lumbar puncture and bone marrow puncture in experi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Most experiment group students held the positive attitude for simulation puncture teaching. Conclusion: Simulation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with universal puncture patient simulator can improve the diagnostics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Puncture; Diagnostics; Simulation teaching; Teaching quality

胸腔穿刺、腹腔穿刺等常规穿刺术是临床医师必备的技能之一,也是诊断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没有临床实践训练就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生[1],理论上最好的实践学习对象是患者。但穿刺术作为一种高风险操作,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患者不愿被作为医疗教学的对象,医学生直接接触患者的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因受病源条件的限制,教学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和体会。因此,将允许出错和纠正错误的综合穿刺模拟人引入穿刺术教学中,就显得尤为迫切。为了探索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改革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尝试使用综合穿刺模拟人来完成对各种穿刺项目的培训,为了解其教学效果,并探索模拟教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做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级专科层次临床专业学生264名,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36名,教师结合综合穿刺模拟人讲授穿刺知识,并让学生亲手操作练习。对照组128名,教师采用传统讲授法授课,并让学生观看穿刺视频。两组学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培训方法

1.2.1 制订操作规范和评分标准 教师集体备课,以卫生部规划的第7版《诊断学》为教材,结合参考用书及卫生部医院管理规范要求,编写出理论讲义,统一培训内容和手法。以《河北省临床医学专业基本技能操作标准》作为评分依据。

1.2.2 理论讲授 以班级为单位,根据理论讲义讲解关于常规穿刺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1.2.3 示教培训 带教教师使用综合穿刺模拟人(型号:MWA 496018,天堰医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进行穿刺术操作手法演示,并着重讲解其操作程序、无菌观念,指导学生如何掌握禁忌证、适应证,详细讲解穿刺的要领。

1.2.4 学生练习 学生每2人一组,1人为穿刺者,另1人为助手,相互交换角色进行穿刺训练。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手法。操作完成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错误分析,并再次利用综合穿刺模拟人进行培训,改正错误操作手法。

1.2.5 考核 以《河北省临床医学专业基本技能操作标准》作为评分依据,利用综合穿刺模拟人进行测试评分。

1.2.6 问卷调查 收集实验组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价培训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方面的成绩得分情况比较,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表1 学生常规穿刺术的平均成绩(x±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效果评价

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实验组学生对模拟穿刺训练教学持肯定态度,认为在培养临床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见表2。

表2 学生对模拟穿刺教学的评价(%)

3 讨论

临床实践资源日益短缺,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面临巨大挑战[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是当务之急。国内各大院校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教学质量[3-5]。我校近年来也尝试采用各种高端模拟人进行诊断学教学,以探索模拟教学新模式。

本研究表明使用综合穿刺模拟人进行教学后,学生的穿刺操作成绩明显提高,并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增强操作自信心、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意识,使诊断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摸索模拟教学的有效模式。创设病案情境引入穿刺法,学生讨论穿刺的步骤教师讲解相关基础知识结合模拟人演示操作要领,学生边看边理解记忆操作步骤针对不同情境,学生对模拟人进行查体和穿刺,体会操作要领教师巡回指导,解决学生疑问,纠正错误手法,激发学生自信心学生反复练习、交流心得体会教师总结。

在这种接近临床实景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在仿真的“医院”环境、“紧张”的气氛、“医生”的角色中体验着“看病”的乐趣。其优点有:①模拟教学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的困难,避免了教学需要等待合适患者的尴尬。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做事,学生们自己分析病情,尝试治疗,允许出错,并及时纠正错误,不用担心风险问题,可反复操作练习,直至熟练掌握。③学生在模拟人体上自由练习,并随时随地毫无顾忌地举手咨询教师;教师一边巡回指导,一边手把手纠正错误,并鼓励学生寻找原因;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和教师的感情也更融洽了,使得教学氛围更加和谐。教师不再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学识影响人,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探究医学途中的协作者、心灵上永远信赖的朋友。这种教师在“看病”中教,学生在“看病”中学的模式,突出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出真正能“做事”的人并尽量减少临床失误,实现了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有效对接,也促进了教学观念的进一步变革。

由此可见,医学模拟教育同传统的医学教育相比,有着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与患者的交流及操作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却是模拟人无法模拟的[6];并且现阶段模拟设备只能反映局部的病理体征,不利于对疾病整体思维的形成。因此模拟教学还需与临床见习、实习教学交替进行,才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模拟人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由此延伸而来的模拟教学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种新理念[7-8],它以教学的逼真性、无风险性、可重复性、病案的多样性等明显优势,深受学生欢迎和医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同[9-11]。随着模拟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医学领域,特别是在对医护人员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前沿领域,模拟教学必将有更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模拟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摸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模拟教育模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于翠英,陈彦博,杨平,等.学生标准化病人与电子标准化病人相结合在医学生岗前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78-80.

[2] 刘成玉,王元松,李云芳,等.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技能学教学中的作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1,47(2):173-175.

[3] 李晋军,李彦树.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2):79-80.

[4] 高秀文,周虹,文斌.标准化病人(SP)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94-95.

[5] 李春艳,段志军,杜建玲,等.应用多媒体模拟人系统提高临床诊断学的教学效果[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9,8(2):230-231.

[6] 翟晓红.电子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1054-1055.

[7] 余仙菊,韦长元,彭如宽,等.模拟教育: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江苏高教,2006,(5):79-81.

[8] 张弘.发展模拟医学教育促进医学教育改革[J].当代医学,2010,16(33):156-157.

[9] 陈秀金,徐亚新.直接动脉穿刺在紧急血液透析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00,22(6):1294-1295.

[10] 张爱玲.经皮动脉穿刺置管测压在手术中的应用(附118例报告)[J].广西医学,2001,23(5):1283-1283.

[11] 康利克.经直肠超声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应用进展[J].广西医学,2002,24(5):670-672.

模拟医学教育篇8

1虚拟仿真技术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基础医学教育中的教学方式一般分为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的方式是课堂讲授加传统医学插图,学生大多感觉学习过程枯燥、不好理解、不好记忆。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下,将人体各器官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的数学模型存在数据库中,利用计算机显示屏上有意识地显示某些细节,学生可以将病人的各种病变部位分开或合在一起观察病变情况,同时可以利用此技术培养学生的人体解剖理论的认知能力。举例来说,目前解剖教学上应用的虚拟仿真人体解剖图的数字化的解剖图谱,利用这一图谱,学习者在虚拟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地选择、观察、移动虚拟对象,并且虚拟的组织器官还能及时给予学习者感官上的反馈,这样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解剖结构。比较典型的应用实例就是利用“虚拟人”数字化数据集进行三维重建,即“人体数字化解剖学”研究,创立虚拟仿真解剖学,同时提供CT、MRI及PET等方面的断层图像,进行一系列医学临床、教学及研究的虚拟模拟。具体步骤就是利用一台人体虚拟解剖电脑,教师可以讲授人体各部分结构的解剖知识,学生也可以在虚拟的组织和器官间的模拟操作感受触觉反馈,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手术要领和技术。学生在课堂上能以三维的形式看到人体数千个解剖结构的形状、位置及器官间的相互空间关系等,学习兴趣和效果显著提高。

2虚拟仿真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临床实践是对医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虚拟仿真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最显著的应用是虚拟手术教学,即通过虚拟临床手术技术让学生在手术之前学习新的手术方法和流程,练习所制定的手术计划,在虚拟仿真手术之后,也能让学生温习或重复全部手术过程,并且能够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进行一个客观的评定。现今医学院校的学生和教师都不能只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而在实践中常会遇到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复制手术场景,让学生不断在虚拟现实场景中进行实践训练。这种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临床实践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演示不同策略的手术流程,教授学生应对各种突况、避免手术失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病人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同时还节约了教育资源,具有零风险、可反复操作等优势,学生可利用它完成手术的各个操作步骤,并对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达到更多地积累临床实践技巧和经验的目的。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医学临床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有更多接触临床的经验,可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能力、临床综合诊断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使他们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临床理论知识较快地掌握临床诊疗实践规律,还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

3虚拟仿真技术在远程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在远程医学教学中,经常会由于教学设备、试验场地或教学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应该开设的教学内容无法进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获得与现场学习一样的效果,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往对于一些医学实验,在远程医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电视录像的方式来取代实验课程,学生无法直接参与实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虚拟远程医学实验,则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学习的机会。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远程医学教育的基础是基于远程医疗的分支网真医学,即远程呈现医学,它把专家的知识通过通讯网络传输到需要的远程位置,在远程医疗应用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网真医学是虚拟仿真技术的一个全新领域,它结合了高清视频、音频和交互式组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在网络上创建独特的“面对面”体验的新型技术。使用者可以进入某个共享网络空间的图形环境,以远程控制操作或观察为目的的进行人机通信和交互,用这个方法帮助医生有效地进行手术和诊疗。网真医学应用与远程教育可以确保医学生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培训,例如记录操作过程、让学生探讨操作细节并拥有沉浸于运作房间的感觉。医学学生可以进入虚拟的手术是或实验室,在虚拟环境下激励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教师也可以将操作中常见问题反馈给学生,从而提高每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训练。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创建大量的三维人体组织结构,用于医学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把创建的三维医学教学资源应用与远程医学教育,可以使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远程医学教育可以将生动的动态三维场景展现给学习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医学教育注重的是直观、形象、生动,传统的医学教学往往不够生动,难以具体化,难以直接展示人体的结构,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同时又存在着医学教学成本大,不可重复执行的问题,这些弊端对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极为不利。为了改善原有医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医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意义重大,该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也给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方便,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作者:姜燕 李亢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群,娄岩主编.医学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200-203

[2]王晓,姜燕.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科技世界,2013(18):15,30

[3]张晗.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39-43

[4]范敏,戴培山.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教改探索[J].科技文汇,2014(10):103-104,111

[5]王文军,李冰,安川林.虚拟仿真技术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31-233

上一篇:医学技术创新范文 下一篇:税收风险应对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