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法庭范文

时间:2023-10-03 08:51:28

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篇1

关键词:模拟法庭 构想

模拟法庭教学是指以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为实现学生在扮演法官、当事人等角色下自主地、探究性地把握庭审技巧及理论知识而构建的一种有计划、有规律的教学机制。在我国法学实践教育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被教育界所重视,造成了模拟法庭教学在法学本科教育中起步晚底子薄构建难的局面。重审模拟法庭教学对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长远利益。

一、建立模拟法庭教学的重要性

一个教学体系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配套程序它将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如果仅有课程设计而没有教学设施,模拟法庭教学会陷入一片混乱,既有教学设施又有课程设计,但是没有师资和学生全面培养方案,模拟法庭教学也终将难以进行。一个完整的制度必须依靠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作为基础,把这些措施系统地有规律地安排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那么,模拟法庭教学就是为促进模拟法庭活动顺利开展,有效运行而构建的一系列目标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和内容体系。

(一)完善的模拟法庭教学有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模拟法庭教学是应对社会对法学实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大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模式。传统的理论教育容易导致理论脱离实践,促使学生追求理论上的逻辑而忽视法律与庭审的不协调,学生难以感受庭审的技巧和变化。据调查,很多博士生在理论上具有独到的见解,却难以成功进行一次庭审活动。目前,从我国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需要大量法律人才,这些人才当中绝大部分将会从事法律实务,从事法学研究的只是极少一部分。1传统民办院校法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难以应对人才市场化的需求。那么,模拟法庭教学将会成为培养学生法律实务能力,适应就业前景的着力点。

(二)模拟法庭教学是反馈师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

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只有案例没有判例,也没有建立判例体系。2我们立法往往是前先接纳了某一学术观点,然后才制定与我国现状相适应的法律。老师在讲课时必须对条文背后的学术观点进行系统地阐述,方能使学生了解到条文的真实含义,这个工作占据了将近所有的课堂时间,使得学生只能纯粹的接纳。所以,在普通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很难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薄弱环节,也很难意识到自身的缺陷。但是,法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模拟法庭教学蕴含的一整套措施中包括法条的应用,控辩技巧的训练,既是程序法与实体法的结合也是情理与法理的协调,既能考察师生的处事能力又能培养师生的思辨能力。老师可以在学生和自身对材料的搜集、法条的解析和文书的制作过程中了解学生和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从而对症下药。

(三)模拟法庭教学能帮助师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夯实基础

一场模拟法庭出演必然是多门法学学科的综合应用,它在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既能使老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又能帮助学生认识学科的交叉性,从而更好的把握所学知识,夯实基础。在传统的教学中一个老师往往负责一门或两门学科的讲授,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科综合运用的能力。所以,模拟法庭对老师既是一个教学过程,又是一个学习过程。

二、模拟法庭教学的必要性

(一)法的特征决定构建模拟法庭教学具有必要性

法是一种超感性,纯理性逻辑思维的演变,游离于现实,而现实远比法律丰富3。但法的固定、抽象、宏大与实践的多变、具体、细微存在巨大的矛盾。在司法前沿中经常会出现司法公平超乎公众认同的现象,若纯粹以法律作为判决指导必定会在追求法律公正的同时导致普遍人眼中的不公正。而法律的天性就是一种社会管理秩序,需要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如若超出了人民的认同范围,她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司法公正作为司法确定的最高也是最基本的目标和理想就是这种美的内在标志,裁判的公众普遍认同则是这种美的外在体现。4在教学活动中纯粹以法条和学术思想为学习蓝本必定会导致学生游离于社会评价主体之外。这样既不利于以后司法活动,又不利于培养新型的法律人才。就如霍姆斯所说:“法律的生命从来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所以,建立模拟法庭教学体系是培养解决社会矛盾的法律人才的一大落脚点。

(二)本土庭审历史决定模拟法庭教学的必然性

在我国法制史上,“春秋决狱”贯穿始终。并对我国法律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直到近代才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审判思想。在中国人的法律文化中早已经形成了在法律条文外,充分发挥执法者寻求正义的能力。人民群众要求的是人情与法的契合,渴求司法审判在遵循合法性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一般正义观念对法律规则进行适当的变通。5随着理论与实践深入表明,制定一部包罗万象、逻辑统一、内容完备的法典是不现实的,法律的确定性是相对的,法律需要法官去解释、适用。6在教学活动中仅追求对理论的研究根本就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求。所以,建立模拟法庭教学体系对法学教育具有实质性意义。

三、模拟法庭教学的现状

模拟法庭作为学生进入岗位的前序阶段,是庭审现场的全真模拟,已经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这些年广大独立院校都规定各自法学院系分阶段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并以教学任务的形式督促师生完成。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使得该教学仍然存在缺陷。

(一)教师实践培训机制不健全

教师实践培训机制不健全直接制约模拟法庭教学。在我国法学教师中,多数是从不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而且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师科研压力很大,教师要花大量时间进行理论研究,而无暇顾及法律的现实,更难以抽出时间从事法律实务工作7,实践能力普遍较低。许多法学院又不注重教师实践培训,使得教师们很难胜任模拟法庭教学工作,进而阻碍了模拟法庭教学。

(二)缺乏科学的课程设计

许多学校模拟法庭教学课程设置不科学。当今主要有以下几种课程模式:1、独立课程模式即把模拟法庭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课程。2、辅教学环节模式即把模拟法庭附着于某一独立的课程之上。3、集中实践环节模式即让模拟法庭与校外实践、毕业论文等在同一阶段进行。4、隐性课程模式即以非正式,不定期的形式开展。8但这几种教学模式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由于法学学子面临着司考和考研的压力,况且课程相对繁杂。若以独立课程形式开展教学明显加大了学生负担。所以,第一种教学模式与实际不相符。若以辅教学环节模式开展,使其附着于某一课程必然会丧失其设置目的,使得学生将各学科独立开来,难以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那么,第二种也不是科学的课程设计。若以集中实践环节模式进行,将所有的实践教学集中于大学最后阶段,不仅使得实践教学的目的不能实现,并且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第三种教学模式也不科学。那么,第四种教学模式更不具有可行性。没有一个完善的课程设计,模拟法庭将无法有秩序地开展。

(三)时空限制使得庭审的大部分内容被略去

模拟法庭是对已经发生案件的一种再现,由于时空限制使得庭审的大部分内容被略去。在模拟法庭教学中学生苦于资料的制约难以掌握实际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分析,使得教学活动不得不走形式主义。学生既不能现场调查证据,又不能询问当事人,更不会有庭审调查和举证,只能照着已判案件模拟庭审现场。这样种种条件的制约使得模拟法庭的教学初衷难以实现。

(四)普遍缺乏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模拟法庭课程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属于一种新兴课程,普遍缺乏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师生普遍对模拟法庭教学认识不够。每年系部仅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应付学院检查,随机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活动,并事先弄好剧本,安排学生对剧本进行反复的背诵,随后师生一起以“走过场”的形式完成整个流程,最后教师督促学生书写活动感悟。整个流程被师生当成了一种流于形式的模仿,教师不用参与,学生不用操心。整个教学活动都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师生普遍对模拟法庭教学缺乏一个清晰的价值定位。

四、完善模拟法庭教学的构想

(一)构建教师实践培训机制

构建教师实践培训机制有助于“模拟法庭”教学体系的搭建。由于“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导致教师实践能力普遍不高,以至于难以取得高水准的教学成果。面对这种现象,不能只治标,单纯的安排教师进行实践培训,而忽视建立一种完善的教师培训及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每一条制度的建立,都要让执行者看到其利益之所在,方能显现其应有的价值。固笔者认为,构建教师培训机制应该做如下调整:1、成立实践教学研究组,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竞赛,并设立相应奖项激励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2、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合作,提供教师挂职和接触庭审现场的机会,帮助教师提升实践能力。3、加大“双师型”教师招聘力度,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4、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实训。

(二)科学的课程设计是模拟法庭教学体系创建的基础

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既注重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又兼顾职业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9科学的设计模拟法庭课程能够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1、“模拟法庭”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面广,当实体法和程序法均有涉猎且具有相当基础的实践能力时方能开展,固在第五、六学期开设选修课程和举办活动比较合适。2、模拟法庭作为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必须以专门的实践教学必修课程形式开展。3、鉴于法学教学课时限制,模拟法庭课程应该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它分为法庭审判艺术、民事模拟法庭、刑事模拟法庭和行政模拟法庭四部分。其中法庭审判艺术为实践教学必修课程形式于第五学期开展,学分为2学分,学时为26学时;根据教学需求选择民事模拟法庭、刑事模拟法庭和行政模拟法庭其一,于第五学期以实践教学必修课程形式开展,学分为1学分,剩余课程于第六学期以实践教学必修课程形式开展,学分分别为1学分,学时均为8学时。

(三)建立模拟法庭数据库

学校与实务部门联合创建案件数据库是整个模拟法庭教学的关键。首先,数据库由资深实践教学教师筛选、编写成包含案卷库、法律文书库和证据库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并将该案例分为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三类,其案例必须源于人民法院已公布的真实案例或加以适当改造的教学案例,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然后,将每一个案件分为原告资料、被告资料和法官资料。不同的角色只能掌握自己的资料,使教学更接近实际。最后,在数据库中建立相应的搜索引擎,便于学生选题和收集案件信息,并随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案例库。

(四)模拟法庭课程践行

每两小组学生结合为一团体按照实践教学教学要求与教师协商选择案件。由相关模拟法庭教学专门教师对所负责团体进行管理,学生根据自愿原则研究确定角色分工,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人被告人(上诉人、被上诉人、公诉人)、原告人、被告辩护人(人)和证人等。学生分配角色后,积极进行准备工作,熟悉案卷资料、收集证据、撰写词、辩护词、判决书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对案件过程进行设计,包括如何接待当事人、如何调查证据、如何协商、谈判、调解、如何进行法庭辩论、如何制作各种法律文书,包括书、答辩词、辩护意见、判决书等。教师要分角色进行指导,对扮演法官角色的,教师重点指导如何制定详细的审判提纲,控制审判进程,掌握审判节奏,制作判决书或裁定书;对扮演原告角色的,教师重点指导如何制作书,运用证据,回击对手;对扮演被告角色的,教师重点指导如何调查取证,进行法庭辩论。通过分类指导,各个角色能够抓住案件的焦点问题收集证据,在庭上展开激烈辩论,增加学生实战的感觉和经验,培养学生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困难和矛盾,独立处理各种问题、应对困难局面的能力。10

(五)模拟法庭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民办高校的性质决定其可以在调整制度和设立利益激励的条件下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对缺陷加以完善。它拥有先天性的优势即课程设计不必完全拘泥于教育部规定和管理不局限公立院校浓烈的行政化模式。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对模拟法庭课程的构建快速解决师生普遍对模拟法庭教学价值定位不清的问题。1、建立实践教学教研室并制定相应制度。在应用法学学教研室挑选资深教师担任常务教研主任,其他成员采取兼任制并轮流负责实践教学,并由常务教研主任进行教学任务安排、监督、评估和验收。所有兼任教师对常务教研主任负责,常务教研主任对系主任负责。2、确立教师实践教学成果评估机制。对实践教学成果实行量化评估制度,分为上下级量化评估,同级量化评估,学生量化评估和领导量化评估机制对教师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评估,且评估等级分优良中差四类,最终结果计入相应教师教学评估体系之中。3、实践法学教研室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模拟法庭竞赛,并为师生颁发相应奖励。实践教研室主任指定兼任教师辅导相应班级学生,并在学期中旬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竞赛。且竞赛题目能够充分反映社会现状,具有可辩性和典型性。4、制定班级评优量化考核表并把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纳入班级评优条件,激励学生及辅导员对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重视。5、学生奖学金的评比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六)创建模拟法庭教学成绩评价体系

模拟法庭成绩采取团体评价方式,即模拟法庭活动结束后,由实践教学教研室3名实践教师组成评价委员会对出演模拟法庭的整个学生团体的选题、庭审表现和观众提问按照相应标准进行量化评价。

1.选题

选题应该具有时代性且与社会现状密切相连,并且兼顾新颖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对已成定论的案件,不能作为模拟法庭选题。

2.庭审表现

根据学生对角色领悟能力及表演能力,团体配合能力,证据运用、举证责任分配和法律适用进行综合性评价。

3.评委及观众提问

通过评委和观众提问来检测参与者对模拟法庭细节的领悟程度,进而反馈模拟法庭教学效果。

评委根据学生团体表现效果,进行评分,并当堂填写模拟法庭评分表,根据评分评选优胜团体,并为优胜团体颁发相应奖励。

参考文献:

[1]章程,五位一体实践性教学法初探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2]崔艳峰,法学实践教学问题研究,学理论,2009(21)

[3][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4]陈怀峰 邵泽毅,刚性与柔性的契合之美――一个基于民意的司法关照,山东审判,第25 卷总第187 期

[5]陈怀峰 邵泽毅,刚性与柔性的契合之美――一个基于民意的司法关照,山东审判,第25 卷总第187 期

[6]申慧雁,从不确定中寻求确定之路――论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及其框架设计,山东审判, 2008(5)

[7]刘春联,法学教师参加司法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分析,知识经济,2011(20)

[8]于晓丽、高云鹏,模拟法庭课程设置分析,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4)

[9]于晓丽、高云鹏,模拟法庭课程设置分析,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4)

[10]邵文涛,《我国本科法学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作者简介:

朱小蓉,女,法学本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学生

模拟法庭篇2

本次的模拟法庭课程,我们具体进行的是对国际商事仲裁庭的模拟,以xxxx真实审理并作出裁决的一则xxxx纠纷案件为蓝本进行模拟。在线上授课阶段,李英老师带领我们对案件文书进行了逐段的翻译、梳理,使我们对案件的信息有了基础的了解,以便我们后续对案件的整理分析。之后,所有参与的课程同学分为了两组,并明确了每人的具体分工。我有幸成为了二组的被申请人,负责庭上发言、回答仲裁员提问等工作。经过李老师的细致安排,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扮演的角色以及仲裁庭的流程有了一定的了解。随后我们就按照分工进行小组讨论,查找并整理相关条约解释、相似案例等,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归纳分析,不断加深我们对本次案件的认识和理解,思路也更加清晰。在初期的案例分析阶段,在李英老师的提示与指引下,我们意识到,本案件的一项重点争议点在于合同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问题。对于这一争点的分析,李英老师推荐我们阅读CISG公约以及解释相关专用的教材,并积极寻求类似纠纷案件在国内的仲裁结果。由于国际商事仲裁对我来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加上所有的文书材料都是以英文书写,在刚开始投入模拟仲裁的准备过程中,我有些力不从心,甚至产生了些许的畏难情绪。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李英老师和xxx老师对于相关知识的讲解,让我对案件信息有了完整的理解与把握,同时和同组同学的交流和探讨,也让我对自己负责的任务与方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模拟法庭的准备与练习中,对这次模拟的结果也充满了信心。

经过了五个周的前期准备,在课程的第六周,我们进行了第一次模拟法庭的演练。坐在宽敞明亮的模拟法庭教室,心中的代入感也不免增加了许多。我们作为第二组,首先对第一组同学的模拟进行了旁观学习,累积了些许经验,在正式开始第一次模拟时,也不显得过于局促慌张。演练阶段,一些同学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够亲自出席,但都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参与到模拟庭中,虽然由于设备问题,线上和线下的交流有时不太尽如人意,但我们还是顺利的完成了第一次排练。坐在被申请人席位上,虽然发言陈述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我还是难免有些紧张,对一些生僻词的发音掌握不到位,影响了整体的流畅,总之,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第一次的演练并不让我完全满意,在此后的时间内,我反复的斟酌发言内容,通读发言稿,纠正、训练自己的发音,同时与同组尤其是另一位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方律师积极交流,明确内容分配与合作,使被申请人方的发言、回答阶段更有整体性。在最后第八周的正式模拟中,我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参与和见证了整个模拟仲裁流程的顺利进行。

在这短暂的八个周中,我通过模拟法庭收获颇丰。首先,通过这门课程,我对国际商事仲裁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相比于诉讼,仲裁在国际商事争议的解决中具有一定优势,人们因民商事争议不能自行解决而诉诸法院时,如判决需在外国执行,限于法院地国和执行地国没有司法协助条约及国家主权观念,判决成为一纸空文,当事人的权益落空。同样的争议,如求助于仲裁方式,情况则大不相同。仲裁裁决的这种在执行上的国际性优势,法院判决在可望的未来难以企及。除了执行方面,仲裁还具有自主性、专业性、保密性、管辖确定性等等优势。

其次,在整个模拟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国际商事仲裁程序进行,包括仲裁员的选择、仲裁员入庭、仲裁秘书宣读仲裁规则、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签署文件等等流程。同时,对是否可以邀请证人出庭,庭辩部分双方陈述的时间等等方面,李英老师也提出了细致且严格的要求。在这一些列严谨且正式的环节中,我也认识到了国际商事仲裁的复杂性和严谨性,也对程序正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程序合规性是仲裁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正是这样严谨的程序,才能保证仲裁的公正公平,才能够让双方当事人对最终裁决满意且信服,以此来保障国际商事贸易的平稳进行。

再次,通过本次模拟法庭课程,让我也明白了仲裁员在整个仲裁中的作用与重要性。虽然没有亲身担任仲裁员的角色,但在准备工作与模拟过程中,学习了李英老师传授的各种仲裁技巧,与担任仲裁员的同学有过很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让我对仲裁工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方面,仲裁员应当具有处理仲裁案件的相应的学识、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他们也必须具备仲裁员应有的较高的职业操守,并且能够严格执行相应的行为规范。仲裁员必须做到全面驾驭庭审,首先要认真细致地开展庭审调查,在庭审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发问,根据当事人各方的陈述迅速而准确地概括出争议的焦点,合法而娴熟地驾驭庭审活动,保证庭审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充分体现仲裁的价值观念,平等地对待当事人双方。在庭审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当事人在有限的时间内陈清事实和理由,对当事人冗长的且与案件无关的陈述与议论,引导其走向正题,控制双方的发言时间,牢牢把握庭审主动权,这也是李英老师重点强调的,仲裁员同学的表现也很好地体现了这点,值得我学习。在案件仲裁过程中,不与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论,在庭审中不要表露对案件的看法,不对案件枉加评论,不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准确归纳焦点和需调查的问题,把握庭审方向,确保庭审不偏离争议焦点和调查重点。虽然没有亲自体验仲裁员的角色,但是在整个模拟法庭的参与过程中,我并没有只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而是对每一方角色都有所认识,相互学习。

最后,在本次课程的参与和学习中,也让我对我国的仲裁有了一些理解与思考。我国在仲裁和司法实践中对选择国际商事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方式的纠纷是持有审慎态度的、切实履行了《纽约公约》义务,不仅在裁定仲裁协议内容和效力时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且在承认与执行境外仲裁裁决问题上依法维护了仲裁庭的权威性。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仲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在立法层面也在逐渐尝试与国际仲裁法律相接轨,包括以自由贸易区为试点对外开放我国的仲裁市场、认可临时仲裁及引入友好仲裁制度等。该等改革措施无疑将会进一步完善我国国际商事仲裁制度,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为我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和全球治理助力。同时,应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对办案程序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杜绝枉法裁决及仲裁腐败现象,维护仲裁机构及仲裁员公正廉洁的形象。通过及时有效地监督仲裁,从而使仲裁发展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获得一个更大的空间,更有利的市场环境。

短暂的八周学习转瞬即逝,模拟仲裁庭也完美划下句点,但这个过程给我带来的影响和收获却依旧深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整个模拟法庭的过程,是一次用自己的眼和耳去感受环境的机会,伴随着体验、反思和提升,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培养了我及时启动主动认知的学习模式的能力,将实践体验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更进一步的培养了法律实践的思维和能力,并且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凸显法学专业的应用性。同时,在于同学们的合作中,我深切体会到交流的重要性,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多个人的共同努力就会迎刃而解,团队的力量永远大于个人。当然,团队中也许会出现想要不劳而获的个人,我一定会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首先自己做好分内工作,属于自己个人任务的方面,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在此基础上,也要监督、鼓励和帮助其他团队成员,大家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模拟法庭篇3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经学教育模式?如何才能弥补我国法学教育中能力训练和培养的不足呢?我国法学教育在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的同时,也大量借鉴了国外法学教育的有益经验。一些法学院不仅在传统的课程中大量地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而且还专门开设了诸如“法律诊所式课程”、“模拟法庭”、“律师实务”、“案例分析课”等以能力训练为目的的实践性课程。借用美国法学院的一句格言,这些课程的宗旨是:“训练学生像律师那样思考”。换言之,学生应当学会如何像律师那样思索、写作、陈述和行为。听、说、思、写、辩,举手投足都应当表现出法律职业者应有的素质、能力和才智。这些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又恰恰是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法所无涵盖的重要方面。

仅以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而言,它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模拟法庭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必须像律师那样接手模拟案件。他们作为当事人的律师、检察官或法官,成为案件的当事人或参与人,因而必须考虑所处的角色的利益、设身处地地分析案件,全力以赴地争取最佳结果。他们的角色已经不是学生,而是律师或其他法律工作者,因此也就必须像律师那样工作。这不仅仅是一个角色的转换问题,而且是学生的地位和视角的转换。它对学生产生的潜在而深远的影响远远超出传统经院式法学教育模式的作用。举例而言,当一个人作为乘客坐车时,他不一定会记住行车的路线。但是,当他坐在司机的位置上时,他就必须认路、记路和分析路线。模拟法庭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置于司机的位置,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去学,从而在学习效果上也就会有根本不同。老师在其中起的作用是辅的,即挑选或编写适当的案例材料、提供一般性指导、评价学生的表现,等等。模拟法庭中的老师应当切忌成为正确答案的提供者,切忌用自己的思维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应当成为引导学生自行思考、从而由学生解决法律争议的路标或评论人。

2. 学生不仅要处理法律问题,而且必须处理事实问题。这正是任何一个实际案件都遇到的情况。但是,我们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法恰恰忽视了这方面的训练。为达到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案件中分析事实、灵活运用证据法和程序法的目的,模拟法庭采用的案件不应该是从现行法院判决书中摘录的事实。因为法院判决书对于事实的陈述一般都很简单明了,鲜有什么可供进一步争辩的余地。任何有经验的律师和法官都清楚,大多数案件的事实都不会是明确和简单的。同一件事实材料,从不同的当事人和证人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因此,事实材料应当以当事人为律师提供的素材和诉讼请求为主要形式。当学生接触案件时,他们需要首先像律师那样对这些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筛选和建构,从而形成要向法庭陈述的事实,并在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形成己方的法律意见。应当承认,我国多数法学院中的模拟法庭的训练并没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比较真实的案件材料,而仅仅满足于提供一个现成的判决书中所认定的简单事实。这种做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模拟法庭式的教学法,充其量不过是“以例说法”,运用一种事实现象去说明某种法律规范的内涵或构成要件。其着眼点在于对法律规范的分析,而非在于如何在散乱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发现、筛选、认定和建构事实的能力的训练。

3. 学生要学会如何在庭前形成法律意见和开庭时进行法庭陈述和辩论。这种能力不仅依赖于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而且依赖于对于各种相关学科和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比如对于当事人、诉讼参与人、以及法官的心理分析,法庭陈述和辩论的技巧,对于逻辑学熟练运用,对于与案件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了解,等等。因此,模拟法庭的训练能够为参与者提供一种综合的素质训练。其作用远非其他传统的课程所能达到。

4. 模拟法庭的训练不仅仅局限在法庭上的辩论,而是一种系统的、全过程的训练。如果运用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个法律规范的运用,学生学到的只是有关诉讼中一个环节甚至是一个点上的知识和分析能力。而模拟法庭训练一般持续一段时间,学生必须从提供的零散案件材料入手,经历分析实事情况、找出有关的法律要点、寻找适用的法律规范、形成自己的辩护或意见、书写有关的

法律文书、出庭辩护等全部环节。因此学生能够了解案件进展的全过程,并通过亲身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案件的进程和结局。它打破了传统法学课程设置按部门法为标准所划分的人为藩篱,要求学生同时对实体法和程序法进行综合的考虑。

正是由于模拟法庭提供的训练更真实、更近于实践、更系统和全面,把经院式无生气的法学教育变成了能动式生动活泼的模式,因此各国法学院都定期在法学院内部举行模拟法庭比赛或开设模拟法庭训练课程,以弥补传统法学教育中的不足。不少国家还在法学院之间组织各种区域或全国性的比赛。近些年来,不少国际性的模拟法庭比赛也定期举办,例如美国杰瑟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维也纳国际商事模拟仲裁比赛、亚洲杯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代表队在2000年参加了亚洲杯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并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今年参加了维也纳国际商事仲裁比赛,在全部九十四支参赛队中获得了第三十名的好成绩。

在我国法学院,模拟法庭训练和教学刚刚起步。与国外一些法学院相比较,我们的模拟法庭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我国不少法学院仅仅把模拟法庭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不少模拟法庭更多地着眼于穿上各种制服跑跑龙套;不少模拟法庭(例如最近举办的首届全国律师辩论赛)成了某种形式的“大专辩论赛”。这些作法并没有认识到模拟法庭训练和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区别,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以能力、素质和专业技巧训练为主的教育模式的深远意义,从而难以摆脱依葫芦画瓢或穿新鞋走老路的结局。对此,在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法学院系应当锐意改革,从更高和更新的角度认识并积极开展模拟法庭教学以及其他形式的实践性法学教育模式,为我国培养更多的、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与国外法律同行并驾齐驱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模拟法庭篇4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依法行政”原则使得法治精神逐渐深入人心,实现行政法教育的推进,培养行政法学人才无疑也成为行政法治的重要环节。模拟法庭之于法学学生,并非是单纯的法律剧本的再现,参与其中的法学学生扮演者法庭上各种角色。

二、行政法学模拟法庭的课程设置

(一)模拟法庭难过课程设置的内在要求。法学课程设置不仅要秉承“教学内容说”、“教学结果说”、“学习经验说”等基本理论,更要沿袭“学科中心课程模式”及“活动中心课程模式”的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主张,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倡导教学课程的内容不仅要体现学科的基本结构,更要考虑学习者的心理倾向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等问题。将法律知识学文化、专门化、结构化,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与灵活实践能。(二)模拟法庭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第一,对于参与主体。模拟法庭的主要参与主体不仅为法律知识的学习者,还包括法学知识的教授者。学生在模拟法庭中通过扮演不同的诉讼参与人,通过参与庭审过程,穿戴正式职业服饰,进入模拟法庭场景,对角色进行感性认识。除此之外,在参与庭审过程中,通过对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对法律程序内容的掌握,能够潜移默化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学者在模拟法庭中更多的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并不主导模拟法庭的走向,而是将法庭审理的各阶段,为不同角色的参与人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是不仅是课程的研发者,也课程的实施者,其并不主导模拟法庭的发展流程,而是更多的让学生在其中进行感受和学习。第二,模拟法庭课程设置的原则。模拟法庭课程究其根本仍旧是法学教育课程,因此仍要遵循法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即“先实体后程序”、“先总论后分论”等原则,层层深入的设置课程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学生专业学科的法律实操技能。第三,课程推进的具体步骤。关于模拟法庭课程设计的模型,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目标模式”。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认为行政法学模拟法庭课程的设置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实务中行政法律经验之分析。(2)待培养之行政法律实践能力。(3)具体的课程实施纲要。(4)具体详细计划。虽然模拟法庭是一门模拟的实操训练,但是学生对真实庭审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其后模拟法庭的完成度,因此在制定详细计划时,教学者要在学生充分认识到真实庭审过程后,结合行政法学特点进行行政法学模拟法庭设置。

三、行政模拟法庭课程未来之完善建议

行政诉讼由于其天然的特征,使得私主体在对抗公权力机关时出现各种权利救济障碍,因此,未来行政法学模拟法庭课程的设计,不仅要在理想中模拟法庭课程模式基础上,更要结合我国国情及司法实践,可以设置各种障碍环节,如公权力机关的现象,私主体对行政处罚不作为等环节的处理和解决,以此培养行政法学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并且在模拟法庭设置中,可以考虑设置行政调解、国家赔偿等私主体的多渠道权利救济模式,使得行政法学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拓展,不局限于对庭审的实操训练,结合其他救济途径,为我国的司法环境输送更多的综合性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翟亚虎.关于规范我国高校模拟法庭教学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5(8).

[2]陈学权.模拟法庭实验教学方法新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2(8).

模拟法庭篇5

一、开展模拟法庭教学的重要意义

模拟法庭教学作为一种全新教学实践方法,对提高学生能力水平、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中,真实感受法律就在自己的身边。

第二,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自主思考,自己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将本来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讲深讲透的内容,灵活处理,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记忆力与理解力。另外,通过模拟法庭形式,还可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大胆假设、谨慎求证,不断提升动脑与动手能力。

第三,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在进行模拟法庭演练时,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与现实生活相一致。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与体会,加深对案件的理解力与认知力,以此增强多向思维能力,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

二、教学方法

第一,树立模拟法庭的重要地位。在法学教育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发挥模拟法庭的重要作用,避免流于形式。在教学中,应准确定位模拟法庭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应将模拟法庭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参与状况、学习态度、能力水平等进行客观评价与考核,并获得相应学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另外,还应不断完善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途径,确保学生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实践活动,教师从中获得信息,作为今后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第二,实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教师应不断更新模拟法庭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学生兴趣,确保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应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例如,可以借鉴学生耳熟能详的法律电视节目《庭审现场》、《今日说法》等,通过案例教学、纠错式教学、情景剧教学等方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高综合能力。在应用情景剧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自主收集证据、认定事实,充分展现诉讼前及诉讼过程中的人物心理变化;通过纠错式教学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并记忆理论知识。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启发思路。

第三,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推行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除了具备基本的理论教学功底之外,还应拥有强大的操作能力与实战经验。因此,应加强对“双师型”队伍的培养,为法学教育输入源源不断的师资力量。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并提供更多专业实践与专业考察的机会。另外,为了确保实体审理的真实性、准确性,教师可以参与到个案的审理中,不断积累经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外聘更多具有丰富经验的律师、法官等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定期对模拟法庭教学进行评价与指导。

第四,完善案例数据库的建设。模拟法庭教学中,离不开案例的支持作用。可以说,案例选择恰当与否,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为了确保模拟法庭教学的持续性、有效性,应设置案例资源库,收集来自律师事务所、法院的各种案例,或者通过网络搜索典型案例,鼓励学生提供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课堂讨论与模拟。有关案例数据库的建设,应该由专人负责管理,注重及时更新,保持案例的先进性、典型性,供学生随时浏览。另外,在选择模拟法庭案例时,应尽量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具有那个典型性、争议性和可辨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一个学生不感兴趣、没有争辩意义的案例,必然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利于模拟法庭教学效果的发挥。

由上可见,通过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可较好地提升学生能力水平,是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应加强对模拟法庭教学的重视程度,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1FX002)、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103045))

模拟法庭篇6

关键词:模拟法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基于法学学科实践性和技术性的特质,我国许多法学院校都为法学本科生开设了模拟法庭课程。但是,如何提升作为课程的模拟法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满足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目标,适应依法治国和司法改革对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仍然是法学教学改革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模拟法庭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源于英美法律教育传统的模拟法庭课程,是以案例为载体,以法庭为平台,学生作为主体全程参与其中,严格依照诉讼程序模拟演示庭审活动的教学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案例的选择和分析、法律文书的制作、开庭审理、宣判等各环节都由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实践和锻炼。毋庸置疑,模拟法庭课程的设置为法学专业的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法律现象、解决法律纠纷,培养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全过程的综合训练。就国外法学院而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得该课程往往是介乎于案例研讨和法律诊所之间的课程,往往更注重于法律诊所的相关训练,教学方法也有明显的差异性。由于我国法科学生培养目标的特点和教学资源的限制,我们更多地侧重于开设模拟法庭课程。近些年来,我国大多数的法学院校都开设了模拟法庭课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和法律技能,但由于受模拟法庭课程全新的目标要求、教学师资与教学条件、功能价值认识尚浅等因素的限制,加之模拟法庭课程本身在设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对该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缺乏系统的研究、设计与应用,阻碍了该课程效果的发挥。

经研究观察,目前国内法学院校模拟法庭课程开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课程设计的随意性。课程设计应该在教学目标下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使教学活动有序和具有操作性。不少学校将此课程仅仅作为实践活动,搞一个或几个模拟庭审活动而已,至于其中具体的教学要求、运行模式、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少作为课程的严谨与规范性。二是教学模式陈旧,且完整性与稳定性不足。模拟法庭课程都以案件为载体,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庭审进行。由于有法定程序的要求,很多院校一门课程下来每个学生按诉讼程序就进行一个模拟庭的演练,而这期间交互与讨论、重要的案例分析、法律文本解读、抗辩环节、法律文书写作等训练也就一带而过,甚至被忽略掉了,导致课程训练不完整且重点不突出,效果甚微。三是缺少有机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缺乏对该课程整体上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缺乏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缺乏对该课程动态的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以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为例,案例研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和司法实习等课程共同构成完整的法律实践课程体系。模拟法庭课程作为庭审的模拟,其表现的内容仅是庭审现场,但是庭审的准备工作却涉及整个诉讼过程,需要包括相关实体法、程序法在内的多种知识体系。同时,还需要学生了解司法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以及法庭氛围等诸多的实践知识。因而,此课程与案例研讨、法律诊所、司法实习等课程的有机联系与区分是非常必要的。而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问题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四是缺少有实践经验的师资,教学方法研究不足。该课程对师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还需要掌握主要的实体法与程序法,以及运行中的掌控和技巧并有较好的教学设计和多样化的方法与手段。师资经验不足,自然缺少对课程教学环节与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与运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规程也容易失控,后续的学生成绩评价也就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凡此种种,致使模拟法庭课程的整体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模拟法庭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模拟法庭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1. 从专门到复合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本应是在教学思想或教学目标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模拟法庭课程性质需要演绎的、学生为主导的、手段科技化、复合型的教学模式。而多数的模拟法庭课程,在正式开庭前,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准备案例和法律文书。模拟法庭课程的主要内容便是所有参与课程的学生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文案开庭,进行诉讼过程的专门庭审演练,当然也就有很多表演的成分,教学模式侧重于专门的庭审过程样式。诚然,专门的模拟法庭审判对于帮助初学者熟悉诉讼全部流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表演式的模拟法庭,由于事先确定了“剧本”,学生不能深入分析案件实体法律关系,法庭举证、质证以及法庭辩论都是按照事先固定的模式进行,一切都是照本宣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自然会受到限制。事实上,案件庭审过程的复杂性、多样性根本不足以在一个模拟庭上得到较完备的体现,因此该课程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模拟法庭课程改革后,这期间的教学设计流程应包括分组讨论、案件选定之审核、庭审与法律文书准备、开庭、庭后评议、法律文书与成果提交、学习评价等,因此自然需要前述的复合型的教学模式。

2. 从单一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我国模拟法庭教学早期曾依附于诉讼法学教学之中,近年来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法学课程。由此传统使得此课程一般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帮助学生巩固诉讼法学知识、熟悉诉讼流程。如我院以前的模拟法庭课程的教学大纲在阐述教学目的与要求时指出:通过学生扮演法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人等角色进行演练,使学生熟悉开庭、法庭调查程序,以及法庭调查中各种举证和质证方法。随着模拟法庭作为独立课程的开设,模拟法庭应当成为一门培养法科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实践型课程。因此就应该有培养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多元教学目标,具体应当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实体法分析案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和程序运用能力、培养证据意识和证据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法律逻辑与庭审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培育学生法律职业伦理[1]。但是我们不可以以偏概全,或矫枉过正,把实践课程与传统的法律教育模式完全对立起来。即便在实践性法律教育相当发达的美国法学院中,它也没有取论性的教学和传统的案例教学法[2]。所以模拟法庭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应该是多样化的。

与此相适应模拟法庭课程改革应该从单一的庭审演练,拓展为以下有机结合的多样化方法:一是讲授。这里的讲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照本宣科,而是课程之始讲授课程目标与框架、中国司法运行的情况、司法审判技巧等;课程期间解读法律文本、介绍法律解释、实证分析、法律适用等方法;课程演示结束整体评价分析。二是组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从课程之始选择案例的讨论,到庭审结束后的评议与分析,课程讨论贯穿整个课程。三是法律文书写作。指导学生法律文书的写作方法,分析法律文书,评议学生文书习作。四是法庭见习。组织学生见习真实法庭审判过程,并且讨论分析与评价。同时选择播放相关最高院指导规范的庭审视频学习。五是庭审演练。学生分组、案件分类型,全员、全过程庭审演练,这也是模拟法庭课程最核心的部分。六是抗辩训练。抗辩是庭审的核心,也是难点。以往每组仅演练一个模拟庭,由于都是事先准备好文案,表演和走过场在所难免,致使模拟庭法庭辩论环节对抗性不足。而分组抗辩训练是在每组演练一个完整的模拟法庭外,组织学生抗辩赛。学生两两一组分别打两场抗辩,即正方和反方各一次,以此重点训练庭审核心环节。七是交互评价。教师评价之外,贯穿整个课程的,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庭审演练、抗辩赛等都需要学生之间、各组之间相互评价。

3. 从固定到多变的学生角色

受师资等教学资源之影响,当前我国模拟法庭课程教学在角色分配上还不尽理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在角色分配上采取放任态度,任由学生挑选诉讼角色;二是因教学班级规模太大,教师在分配诉讼角色时无法兼顾到所有的同学,由此形成的局面是学生扮演的角色相对固定,而且锻炼的机会比较少,也难做到全员参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以实战为出发点的设计,就我院一般法学本科班50人为基础,可以分为6个组,每个8―9人,每组做一个完整的模拟法庭外,还要分别打两场抗辩赛,正方和反方各一次。值得一提的是,抗辩赛案件全部源于实务部门,如最高检察院公诉人抗辩赛,且抗辩赛程序也严格依照其比赛程序,自然也就加大了抗辩赛的难度和力度。抗辩是庭审的重要环节,这样设计模拟法庭课程既有全面的过程演练,又有重点的训练,而且保证每个人参与角色,尽可能达成该课程目标。

4. 全方位的教师指导

模拟法庭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供了可能。然而,学生参与模拟法庭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得到持续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提供有效的指导。模拟法庭课程改革后的教师指导方式和手段包括:主题讲授(从课程整体出发,就中国法庭的运作、法律方法和庭审技巧、法律文本解读、司法实务中焦点与难点问题做专题讲授)、视频资料展示(将最高法院的指导性、规范性的案件庭审视频和典型案件的资料播放,为庭审参考)、从案件选择到庭审、抗辩赛指导、组织讨论和评议等等。总之,模拟法庭课程教学中的全方位的指导方式意味着要求所有参与模拟法庭课程的学生都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演练与抗辩赛,只要学生在模拟办理案件过程中和课程学习中存在问题,教师都应予以及时的指导。当然,此种全方位的指导方式对从事模拟法庭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5. 开放性的师资队伍

在我国,法学教育的传统观念是一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教育,局限在高等院校内部,尽管有不少人也多少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精心设计了实习、实践环节,但这一切仍然只是在原有体制内的技术性弥补办法。我院改革后的模拟法庭课程,除了要求校内主讲教师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外,还专门聘请司法实务部门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为模拟法庭开设相关法律实务讲座,指导学生的庭审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6. 多重性的成绩评价

课程评价历来都是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学生最重视的。由于模拟法庭课程教学模式的复合性,教学环节的复杂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角色的多变性,使得该课程评价颇有难度。以往的模拟法庭课程,学生们更多的只是当作一门普通课程来上,同样也缺乏自我检测和评价的意识。教师也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的庭前材料准备和庭审过程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而忽视学生对案件本身的难点、关键点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太关注具体实体法是如何运用到案件审理中的问题,评价标准也较单一并缺乏统一标准,最后多是让学生提交庭审资料和一份活动报告了事。改革后的模拟法庭课程考核体系比较复杂,有个人的成绩,有小组的成绩;有文本的,有语言表达的;有庭审的,有抗辩赛的;有教师评价的,有学生互相评价的。教师在前述各项基础上,依据事先设定的评分权重最终判定学生最终成绩。总之,课程成绩是该课程全过程的评价,是过程性的、多重的,尽可能接近科学和公证,力图反映学生课程学习的客观实际。当然,此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和权重还在不断修正,仍然在进一步探索中。

参考文献:

[1] 陈学权. 模拟法庭实验教学方法新探[J]. 中国大学教学,2012 (8).

[2] 王晨光,陈建民. 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教育改革[J]. 法学,2001 (7).

模拟法庭篇7

模拟法庭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了解和认知法律,体会法律威严,加深法学理论的重要方式,对我们学习和今后参加与法律相关的工作有巨大的帮助作用。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电大模拟法庭审判员实践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电大模拟法庭审判员实践心得

近期参加的电大模拟法庭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无法学到得,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法律的实际运用,模拟法庭是我们了解和认知法律,体会法律威严,加深法学理论的重要方式,对我们学习和今后参加法律工作有巨大的帮助作用。通过参加这次模拟法庭,使我更加了解了法律的神圣。使原有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亲身体会法律的运行,使我对整个法律体系有了更加完整的把握,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民事案件的模拟法庭已经结束了,这次的模拟法庭使我对民事案件的庭审程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相关的法律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们组这一次的民事案件是采用的一个借贷纠纷的案件,双方围绕房产及担保问题展开辩论。

有了前几次的模拟训练的经验,在这次的民事案件中相关的庭审程序以及所需要的案件资料等我们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民事案件的进行的相对比较的顺利。

认识了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庭审的质证及辩论阶段双方当事人发挥了很大的积极性,人的角色所起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民事案件的庭审程序比较简单、更加注重双方当事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时间短效率高是我对此次模拟法庭的整体评价。经过紧张的准备,我们组在模拟开庭中双方说情说理,根据争论焦点,不断挖掘对方的漏洞,完善自己的论证论据。庭审中基本上双方各个代表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当然缺点也是免不了的。首先,准备不够充分,对于原告提出的借贷的抵押房产这块没有明确指定,但在判决的时候法院做出了具体判决。再就是庭审中在某些地方衔接上没有那么的自然流畅,语言比较生疏,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期准备工作时,我了解法律工作的严谨和辛苦。

借贷纠纷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重大案件,涉及大量证据材料,和复杂的法律关系。在案件的准备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理清案件的法律关系,把庞杂的证据材料分类汇总,编写证人证词,完成公诉意见等工作。为了完成这些工作,我们牺牲了大量可与时间,进行了细致的讨论,以严谨的态度吧前期准备工作做好。

我深深地体会到法律工作的艰辛和严谨,每一个案件都需要面对大量复杂的事实,庞杂的法律关系,以及繁杂的证据材料。这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更好的把握案件,找出解决思路,才能做好法律工作。同时,在准备过程中,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带每一个细节,事无巨细,仔细思考,往往一个细节就能决定案件的成败,否则只能是功败垂成,遗憾自责。这也告诉我们并不是最终的庭审过程重要,庭审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是相当重要的。

我这次担任的角色是被告的诉讼人,使我对人的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其始终代表的被告得合法权益,用尽一切合法手段维护被告的利益。同时也要和被告进行充分的沟通,要与被告的言辞一致,不能让原告的抓住任何把柄。我对于词、答辩状的认识及写作格式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模拟法庭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了解和认知法律,体会法律威严,加深法学理论的重要方式,对我们学习和今后参加与法律相关的工作有巨大的帮助作用。通过参加模拟法庭,使我更加了解了法律的神圣。使原有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亲身体会法律的运行,使我对整个法律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以前总是看电视中看到法庭的严肃与法律的庄严。通过模拟法庭,令我收获最大的是,对法庭的庭审程序有了自己的亲身体会。以前,觉得庭审从审判人员入庭到审判长宣布判决书,一系列的活动都是那么自然,感觉整个过程都是顺理成章的。

所以,看时如走马观花一般,看一遍就过去了,从来没有自己从头到尾地想一想。本以为自己已经都懂了,而实际上还远远没有掌握。只是觉得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是这其中一步步的变化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的。

直到参加了模拟法庭后,自己才算是真正找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而且这次活动从案例到法条的准备、整个庭审的过程,所有的书面材料与证言的书写都是我们组自己写出来的,我感觉参加这个活动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

这次模拟法庭活动我深刻的了解到法院民事庭审时所必需的程序步骤,将实体法第一次运用与实践中;我同时也熟悉了一些法庭辩论的技巧和诉讼的方法;我们的综合能力如口才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等得到进一步的进步;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也得到相应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跟好的理解了团队合作的意义。在案例讨论分析中,不仅是我们知识能力的提高,我们也更加了解了彼此,在有些时候,团队的力量永远比一个人的力量强大。

最后不得不所说,实践是检验我们所学知识的好方法,以后希望能有更多的这类实践活动,使我们所学的知识真正的到运用,使我们对于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或组织侵犯时,运用所学法律向司法机关提出诉讼,同各种侵权行为进行斗争。通过参加模拟法庭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法庭审判程序,使之对法庭审判程序的理解显性化、感性化,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真正体悟法律的公平、公正、权威等精神内涵,为形成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这次模拟法庭我也清楚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问题,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我在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也是今后要努力完善的方向。首先加强法律理论知识完善法学理论体系。在模拟法庭中,我体会到了自己法学理论的不足和缺陷,对概念的模糊,缺乏法律的整体的理性思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完善自身的法律体系,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提高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增强法庭上的辩论技巧,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法律能力。通过这次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我不仅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庭审中,还进一步加深对课本上的知识理解,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使原本复杂抽象的课本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我们对法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体悟。提高了法律素养,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电大模拟法庭审判员实践心得

20年3月26日早上,我参加了由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法学院的特别

法律实践“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指导老师,学生们在电视大学的精心准备和严重的,只是一个虚拟的刑事案件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现在推出了一个试验。我在“模拟法庭”州检察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参与“模拟法庭”电大模拟法庭心得体会,我加深了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和我国司法实践,获得法律思维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在硕士学位课程和专业知识水平的理解和遵守社会自我测试的能力,法律理论和法律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深情的方方面面。

“模拟法庭”,是法律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基本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的学生,应该说我们是严重依赖他们的学习补充,教师指导,在学习思考问题很难结合实际生活,和“模拟法庭”给我们提供了非常罕见的法律实践的机会。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他的同学玩主审法官,法官和书记员,原告和被告国家检察官,后卫,法定人,完全按照普通诉讼“审判”,我们提供材料的分散情况,实践经验的分析,找出相关的法律文件,找到适用的法律规范,形成自己的辩护或意见,撰写相关法律文件,试验,等所有的链接电大模拟法庭心得体会,这种人让我们了解整个过程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案件的过程和结局,模拟法庭的训练过程中的同时,我们作为律师、检察官或法官的当事人,当事人或参与者,因此必须考虑的利益的角色,设身处地分析情况,尽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使自己从静态动态分析接受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反过来,法官的审判实践中,这是一个研究或实践是无法提供的。

第二,精心组织,认真参与“模拟法庭”是成功的关键

为了“模拟法庭”,电视大学班主任,指导老师提前的基础上做很多工作,定义项目,计划选择的情况下,角色分配上充分考虑同学的特点,在法庭上还告诉法庭调查,检察机关,该法案的诉讼双方宣读证据,起诉和捍卫党进行质证并发表公诉意见和国防,合议庭关闭法院合议庭审判如合理指导;学生玩“主审法官”,“法官”,“人民陪审员”、“检察官”电大模拟法庭心得体会、“”等相应的角色,法官,言行,在双方使用起诉和捍卫党和目击者非常致力于忠于案例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法庭的过程的理解

礼仪,法医命令显示的各种证据,证人,当法庭辩论引用时,对抗,让“模拟法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非常成功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同意安排性能,但是这个过程是真实的,法院是模拟的,但触动是深刻的。

第三,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电大模拟法庭审判员实践心得

年3月26日上午,我参加了由长春电大-法律系组织的一次特殊

法律实践“模拟法庭”,“模拟法庭”在电大指导老师、广大同学的精心准备和认真参与下,就一件现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虚拟刑事犯罪案例展开了审理。我在“模拟法庭”上扮演了一名重要角色“国家公诉人”,通过参加这次“模拟法庭”,我加深了对有关法律知识和我国司法实践的了解,法学思维和业务技能的得到基本训练,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专业知识水平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进行了自我检测,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有所提高,各方面感受很深。

一、“模拟法庭”是法律实践的重要内容,必不可少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的学生,应当说我们主要是依靠自己学习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在学习中很难结合实际生活思考问题,而“模拟法庭”就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法律实践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和同学们一起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国家公诉人以及原告、被告、辩护人、法定人,完全按照正规的法庭诉讼程序“开庭审理”,我们从提供的零散案件材料入手,经历分析实事情况、找出有关的法律文书、寻找适用的法律规范、形成自己的辩护或意见、书写有关的法律文书、出庭辩护等全部环节,这种亲身参加使我们能够了解案件进展的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案件的进程和结局,同时在模拟法庭的训练过程中,我们作为当事人的律师、检察官或法官,成为案件的当事人或参与人,因而必须考虑所处的角色的利益、设身处地地分析案件,全力以赴地争取最佳结果,使自己由静态的接受知识转向动态的思考分析,由理论分析进而投入到评判审理的实践之中,这是单一的学习或者实践是无法提供的。

二、精心组织、认真参与是“模拟法庭”成功的关键

为了举行这次“模拟法庭”,电大及班主任、指导老师事前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制定严谨的方案,从案例的选择到时间安排,在角色分配上出充分考虑了同学的性格特点,在法庭中还对法庭调查,公诉机关宣读起诉书,双方出示证据,控辩双方进行质证并发表公诉词和辩护意见书,由合议庭闭庭合议等审理过程进行了合理引导;同学们扮演的“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公诉人”、“被告人”等等相应角色,审判人员、控辩双方、原被告双方和证人言行均在忠于案件的基础上十分投入,尤其是法庭审理过程中明辨是非的举止,法庭取证时各种证物、证人的有序出示,法庭辩论时的引经据典、唇枪舌剑,让“模拟法庭”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活动十分成功,同学们深受教育,一致认为:表演是安排的,但过程是真实的;法庭是模拟的,但触动是深刻的。

三、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法制教育至关重要

此次“模拟法庭”审理的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事人不懂法、不知法、法律意识淡薄是最后因拦车这一小事而致人重伤的根本原因,案件本身有着深刻的启示。我国家普法宣传还不能深入到千家万户,普通老百姓特别是未成年人和失学社会青年的法律意识还相当淡薄,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相当高,未成年人犯罪和失学社会青年犯罪占绝大多数。因此,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就必须在人民群众中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制教育,特别是加强对未成年人和失学社会青年的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学法、懂法、守法,使群众学会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认识到法律不仅是惩恶扬善的正义之剑,还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神,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只有这样,类似的悲剧才不会发生。

没有在电大学习法律知识之前,我对法律的认识还比较粗浅,有很多基本的法律知识还一知半解,通过两年多的学习,特别是在这次“模拟法庭”以后,我深刻认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自己身边,法律连着我和你,学法、知法、守法是多么重要,今天这个案件可以清楚的告

模拟法庭篇8

我们以张丽医疗事故案为案例,具体制定了法庭实施计划,做好了庭审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细致的人员分工和会场的布置,整个模拟法庭的程序合法、执法严谨,是一次成功的法律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增强了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思想上提高了创新意识,

在本案的审理中,我的身份是合议庭笔录员,被害人王灿死亡的原因是本案的焦点,在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倒置中,作为被告的张丽,应当就其行为的科学性、及时性、没有过错的事实承担举证的责任,本人就举证责任倒置这一问题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在举证责任倒置中,反对的一方应当就某种事由的存在或不存在负担举证责任。

民事责任特别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一般包括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这些要件事实的存在也构成了决定原告是否胜诉的关键。但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原告不必要就这些因素的存在与否都负担举证责任,而应当由被告就某种事实存在与否承担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不仅仅是指证明责任依据法律的规定发生特定分配的现象,同时还意味着反对一方所证明的事由在法律上作出严格的限定,即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反对的一方究竟应该反证证明什么,必须要由法律规定。通常,由被告方证明的事实是由实体未能加以明确限定的,其证明人后由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自己没有过错的证明;二是对不具有因果关系的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对这两个事实的证明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被告证明损害是由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则不仅表明被告没有过错,而且同时也表明损害的发生与被告的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两个问题有可能也是相互分离的。例如,被告证明损害是因为不可抗力造成的,应可以表明其主观上没有过错,从而应当被免除责任。

二、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由被告承担证明某种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如果其无法就此加以证明,则承担败诉的后果。

举证责任倒置表面上是提供证据责任的倒置,实际上是就某种事实负有证明其存在或不存在的责任的倒置,是证明责任在当事人间如何分配的问题。然而,举证责任倒置不仅仅是对事实证明责任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对这种举证责任的分配常常直接影响到诉讼结果,即“举证责任分配之所在,乃胜诉之所在”。因为一旦倒置以后,举证责任被倒置的一方负担了较重的证明义务,如果其不能够就法定事由进行举证,便推定提出主张的一方就该事实的主张成立,这就会从整体上影响到诉讼的结果。

败诉后果的承担表明了举证责任倒置实质上是一种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责任是一种结果责任,解决的是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败诉风险的承担问题。在实体法上,对被告方对此要举证证明也有相当的难度。例如,在高度危险责任的情况下,被告必须证明危险是由原告的故意造成的才能免责,倘被告无法就此举证则可能要败诉。这样,举证责任倒置通常是和严格责任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也进一步表明了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转换的区别。举证责任的转换与严格责任问题没有必然联系,任何类型的案件在诉讼中都可能出现举证责任转换的现象,它不涉及抽象的实体法规范,只是当事人在具体诉讼过程中相互活动。

三、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案件中,发动诉讼的原告一方,也应当对部分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的责任。

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原告不负任何举证责任,而应由被告证明一切?我认为,即使依据实体法的规定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告也要承担就一定事实存在或不存在举证的责任。在适用严格责任的情况下,对于过错、因果关系等,根据法律规定应当由被告证明,从而免除了受害人对此事实的举证的责任,而将该责任倒置给加害人一方,由其承担无未能举证时的败诉风险。但其他要件事实,如加害人、损害事实等,则还应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规则分配举证责任,由该事实的主张者承担举证责任。例如,在高度危险作业的责任中,至少原告要证明危险是因为被告的行为造成的而非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否则其连诉讼主体的被告一方都不能明确,怎么诉讼?对谁诉讼?再如,在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倒置中,作为被告的医院一方,应当就其行为的科学性、及时性、没有过错的事实承担举证的责任,而患者应当就被告行为的危害后果事实、危害后果与被告的行为间有关联的事实等,承担举证的责任。在举证责任倒置情形下,原告方也承担部分事实的举证责任的原因是:从实体法角度言,任何人主张权利都应当提出证据证明其权利的存在;从证据法的角度看,主张的一方也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即使法律从特定的目的出发,为加强对一些处于举证遇到障碍的特定当事人的保护,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只是将特定的证明事项倒置给被告一方承担,这并不是说,将所有的诉讼证明事项甚至释明事项,都交给被告承担。从性质上看,举证责任倒置实质上基于法律规定,由原告证明A事实的存在,但应当由被告承担B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证明,被告不能证明的,推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

通过实践,对法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上一篇:请假申请范文 下一篇:水何澹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