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14 12:36:01

阿基米德的故事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1

除了伟大的牛顿和伟大的爱因斯坦,再没有一个人象他那样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过这样大的贡献。即使牛顿和爱因斯坦也都曾从他身上汲取过智慧和灵感。他是“理论天才与实验天才合于一人的理想化身”,他就是我最钦佩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阿基米德的故事。

阿基米德,诞生于希腊叙拉古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十分富有。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学识渊博,为人谦逊。阿基米德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对数学、天文学特别是古希腊的几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阿基米德自小就聪明过人,再加上勤奋好学,他从小就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有一次,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这让我们后人获益匪浅。

除此之外,阿基米德还求得了抛物线弓形、螺线、圆形的面积和体积以及椭球体、抛物面体等复杂几何体的体积、发现了杠杆原理、得出了三次方程的解法。他在科学上作出的成就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2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过着忙忙碌碌的生活,对未知前方充满了猜测、恐惧和期盼,我们就这样在期盼与恐惧之中生活着,长大着。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无知者无畏”。当你听了我讲的这个小故事,你就可以充分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了。从前,古希腊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碰上了一个任何人都解不开的物理难题,于是这个难题在城邦之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阿基米德正为举办收徒弟的仪式焦头烂额,这时有一位外邦的年轻人来到了阿基米德身前,想要阿基米德收他为徒。阿基米德把那道难题给了那个年轻人,结果令阿基米德都无处下手的难题让那个年轻的数学家不费吹灰之力就解了出来,阿基米德自愧不已,就问这个人是怎么解出来的,这个人回答到:“我不知道这是一个难题,我刚来到城邦没几天,这里的事情我大多都不知道,当一种方法解不出来时,我就用了另一种方法,就这样,反复寻求答案。”阿基米德不禁感叹:“无知者无畏啊。”

是啊,无知者无畏。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给自己背上了太重的包袱,一些来自于他人,一些来自于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活的这么狼狈呢?我们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阴影下呢?我们不应给自己太多的期盼,也不应给自己太多来自于别人的压力,应该做自己,就像那位年轻的数学家一样,他显然没有给自己先下了“生死状”,而是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的解完了那道在别人眼里看来无法解开的数学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身边总会有人说“风凉话”:“这件事太难了,没有人可以成功......”请你相信你自己,他们没有办法完成并不代表着你没办法完成。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不需要活在别人的阴影下,要对那些冷嘲热讽说“不”。

勇敢的我们,未知的前途,需要无畏的你!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3

1776年4月的第一天,一个小女孩在法国的巴黎出生了。爸爸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苏菲娅・吉尔曼。

苏菲娅的少年时代,正赶上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巴黎是革命的中心,枪声、口号声响彻了巴黎上空。苏菲娅是独生女,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爸爸妈妈怕她到外面去出事,把她整天关在家里。苏菲娅开始寻找消磨时光的办法。后来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读书。父亲有很多藏书,她一头扎到了书的海洋里。

书中的一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她。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当罗马士兵踩坏他沙盘上的几何图形时,他大声呵斥罗马士兵,最后惨死在罗马士兵的刀下。苏菲娅想,为什么阿基米德在刀尖对准胸口时,想到的还是几何图形啊?阿基米德这样珍惜几何,几何学一定非常吸引人,非常有趣。我也要学几何,看看几何学里讲了些什么知识。

法国大革命后,巴黎办起了科技大学。“能上大学就太好了!”苏菲娅满怀信心前去报名投考,可是到了学校一看,校门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收女生”。

“进不了大学校门,也一样可以学大学的课。”苏菲娅弄来这个学校所有的数学讲义,自己刻苦钻研。在学习当中,她发现拉格朗日教授写的讲义最精辟,她很想同这位教授交换一下看法,可是自己不是拉格朗日的学生,又是女生,人家大教授肯和自己交换看法吗?她想了个主意,化名“布朗”,用这样一个男人的名字,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来,寄给拉格朗日教授。

拉格朗日非常欣赏苏菲娅的论文,决定亲自登门拜访这位布朗先生。谁知一跨进布朗先生的家门,迎接他的布朗先生竟是位亭亭玉立的姑娘,拉格朗日真是又惊又喜。从此,苏菲娅在大数学家拉格朗日的指导下,向数学的高峰挺进了。

“欧洲数学王子”高斯于1801年发表了关于“等分圆周问题”的著名论文,由于内容深奥,连当时的许多数学家也看不大懂。苏菲娅反复钻研了高斯的这篇论文,得出不少新的结果。她把这些心得写信告诉高斯,署名仍是“布朗”。高斯看到苏菲娅的信,很喜欢这位布朗先生,两个人就通起信来,高斯也没想到“布朗”是位姑娘。

1807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高斯的家乡。消息传来,急坏了苏菲娅,她想起了阿基米德死于古罗马士兵之手,高斯会不会成为第二个阿基米德?当时攻占高斯家乡的法军统帅培奈提是苏菲娅父亲的朋友。苏菲娅为了救护高斯,拜访了培奈提将军,以古罗马士兵杀死阿基米德这件悲惨的历史事实为例,劝说培奈提将军,不要重演古罗马统帅马塞拉斯的悲剧。培奈提将军深为苏菲娅的言辞所感动,专门派一名密使去探望和保护高斯。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4

爸爸听着我在听的故事,讲的是阿基米德和牛顿等名人!于是乎,爸爸跟我说关于这两个人的故事,说他们的成就,也跟我说了在物理学上是什么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

阿基米德,还是没有学习的,但是,上个星期听到老师略提了一下,老师是说,阿基米德是我们在后面会学到的也是用名字做定理还是什么的等等!爸爸跟我说了阿基米德的什么什么知识~!

他问我,压强的公式,我竟然不确定地回答他的问题,幸好最后是正确的!

自己或许就是这样吧!总是这样,明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掌握,难道不是吗?

从现在开始,学会独处,不想再在朋友这样的一个问题上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了!看了一文章,说的是为什么要读大学。我从侧面,貌似看到了一个问题,每个小学同学和中学同学,那些我们之前混的很好的,到自己长大进入社会后,能联系的没有几个,而在文章,作者联系的,都是大学的同学!让我觉得,读大学,已经不是我小时候一直认为的那样了!

小时候,一直认为,读大学,是我生命中命中注定的事情,但是,后来,我发现,读大学,是我思想深处的一根,拔也拔不走,已经在我脑子里面扎根了,因为,从小,就有无数人期待这棵树的成长,从小,就有无数人为了这棵树而灌输了太多,我应该让他成为苍天大树,成为让人们看的到,用得到的大树,难道不是吗?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5

关键词:风筝,友谊 ,罪恶,背叛,救赎

1.主题分析

1.1《追风筝的人》的概况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基于真实历史、政治背景的小说,时间跨度从20世纪70年代的阿富汗王朝末期到政权后的现代。文中也穿插了作者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忆。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于1965年生于阿富汗的喀布尔,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他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而大获成功。胡赛尼本人更因小说的巨大影响力,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

2.阿米尔的成长经历,爱与背叛,背叛与救赎

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伴随着爱,罪恶与救赎。他26年的成长可以划分为寻爱,爱殇和罪与救赎三个阶段。

2.1 父爱

成长主人公阿米尔的母亲生他时难产而亡,缺乏母爱的他渴望父爱。可是,父亲对阿米尔或者熟视无睹,抑或冷漠地要求他“走开,现在就走开”(《追风筝的人》第5页)。但父亲的漠视丝毫不能抑制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望,可以说整个童年时代阿米尔都在苦苦追寻。未能满足的爱的欲求,让阿米尔的成长天平渐渐倾斜。

父亲的爱,是阿米尔一直追寻的,但他却难以承受的。最让阿米尔难以忍受的是,父亲居然对仆人的儿子哈桑关爱有加,并不时流露出对哈桑的赞许,更是为哈桑请名医缝补好了兔唇。尽管哈桑待阿米尔情同手足,忠诚不二,但阿米尔还是嫉恨哈桑,把他当作了争夺父爱的“假想敌”。阿米尔希望哈桑远离父亲的视线,竭力阻止父亲带他和哈桑一同出游。阿米尔因“爱”而“殇”,这“爱殇”进而恶化为灾难。

2.2背叛

因为嫉妒,阿米尔百般欺愚哈桑。最终在他12岁那年酿成了深重的罪孽——阿米尔和哈桑如愿割断了最后一只蓝风筝,哈桑如愿追到了它。为了保护胜利果实,哈桑遭受被不良少年阿塞夫和他的哥们儿的厄运。当哈桑被之时,怯懦的阿米尔选择了逃跑。当他从哈桑的手中接过那只蓝风筝时,当他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赞许之时,罪恶感理所当然包裹了他的心灵。阿米尔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不敢面对哈桑那绝望而真诚的目光。他希望洗刷罪恶,他单纯地以为只要哈桑不在他的眼前出现,罪恶感就会减轻。于是,他制造了偷盗假象“诬陷”哈桑,这种行为比“背叛”更为可怕。哈桑出乎意料承认了自己的“盗窃”行为,尽管父亲“原谅”了他,但哈桑父子却无法原谅自己,执意离开谢罪。不言而喻,哈桑的离去不但没有让阿米尔如释重负,却加重了他的罪恶感。

2.3罪与救赎

在《追风筝的人》中,罪是永恒的,所以“救赎”就显得尤为重要。直到拉辛汗揭开了父亲的秘密。阿米尔意识到自己不是家里唯一的罪人。在阿米尔背叛哈桑之前,哈桑让阿米尔有罪恶感因为哈桑是个非常正直的人。阿米尔一直想要达到父亲的标准,让父亲爱他,因为他不知道父亲对他冷漠的原因是父亲想要弥补他自己犯下的错。

当阿米尔知道了父亲所犯下的错,他突然发现自己的整个生命都陷入到背叛的漩涡中。阿米尔几度试图通过惩罚自己而赎罪,最后,却发现对自己的惩罚并不能真正把自己从罪恶中解救出来。为了弥补自己和父亲犯的错,阿米尔必须要消除偏见,并给索拉博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去获得成功和幸福。

拉辛汗,故事中的一位智者,是故事中唯一一位知道该怎样进行救赎的人。他在信里告诉阿米尔“我知道到头来,真主会宽恕。他会宽恕你的父亲,宽恕我,还有你。我希望你也一样。如果你可以的话,宽恕你父亲。如果你愿意的话,宽恕我。但,最重要的是,宽恕你自己”(《追风筝的人》第326页)。拉辛汗道出了小说的另一层含义,宽恕。真主是仁慈宽容的,人却不那样。因此人要实现自我的救赎是要靠自己,而不是依赖外界的力量。当阿米尔祈祷的时候,他依然被恐惧和罪恶所羁绊。他不是祈求索拉博的康复而是祈求索拉博不要因自己而丧命。当阿米尔最后一刻宽恕自己的时候,才真正完成了自我救赎。

3.小说中的人性

人性是一系列品质的综合概念,包括正常人平时表现出来的一切思维方式,感觉和行为。

3.1阿米尔因爱而改变

“爱”,因何变色、变味?阿米尔寻爱没有错,爱却让他坠入罪恶的深渊。父亲与仆人的妻子生下了哈桑,但父亲无力改变哈桑的仆人身份。父亲本应成为爱的使者,成为呵护阿米尔善良人性的庇护神,但因父亲心中有“鬼”,而将阿米尔的爱心扭曲。由此,失职的父亲不具有“父亲的温暖”,父亲的人性辉光因而晦暗不明,薄如蝉翼(尽管父亲在美国时对阿米尔付出了一个称职父亲的所有热量,那是因为他远离了那个让他“眼不见,心不烦”的儿子哈桑,他那被扭曲的人性暂时恢复正常)。

3.2阿米尔自我救赎的原因

家庭是故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阿米尔被父亲的忽视让他非常憎恨哈桑。家庭对阿米尔来说远比他自己认为的还要重要。当他不知道哈桑身份的时候,他只是认为自己对哈桑犯下的错误很严重。当他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亲弟弟,负罪感顿时膨胀。让他能不顾危险为索拉博挺身而出。长久以来,阿米尔认为家庭是造成对哈桑的背叛的原因,他为了得到父亲的爱而伤害了哈桑。后来家庭也成为阿米尔带回索拉博的原因,最终成为他完成自我救赎的一个渠道但是假如索拉博不是阿米尔的侄子,阿米尔还能超越性格的懦弱而冒死搭救吗?答案肯定只有一个:他不会!血缘,成了阿米尔的道德底线,是其得以自救的动力。可见,其人性的复苏是局部的,其人性中所散发出的热量只能温暖一个索拉博。不言而喻,这样的人性回归仍旧缺乏坚实的根基!

4.风筝的象征意义

风筝是小说的中心意象。在故事中,1975年的那次盛大的风筝节是一切罪恶与救赎的起源。但是在小说的最后也是阿米尔和索拉博一起追风筝的行为让他完成了自我救赎。除了在情节上起的作用,风筝还包含了多层含义。其中包含了阿米尔和哈桑阶级地位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关系。阿米尔才是最后真正的胜利者。虽然哈桑总能第一个追到风筝,但是他能做的也只是把风筝带给阿米尔。他的快乐只是附属品,就像他虽然在阿米尔家的大庄园居住,富有并不属于他。所以,为了从自私懦弱中解脱,阿米尔一定要完成从斗风筝的人向追风筝的人的转变,学会为别人付出。

斗风筝比赛是残酷的,其本身是毫无意义的。阿米尔和哈桑无法控制他们各自的命运,他们都是谎言的牺牲品。与此同时,放风筝却是唯一一项能把他们两人紧紧栓在一起的活动。在那一时刻他们是一个整体。他们比任何其他时候都更像一对亲兄弟,因为这项活动是他们两个人的,让他们暂时忘记了两人的不同,共同分享自由和快乐。飞翔的风筝象征着阿米尔和哈桑共享的自由,让他们脱离现实,直到风筝落地。

5.小说中统治下阿富汗的种族歧视与暴力事件

在政权统治下的阿富汗,民不聊生。由于种族和的不同,阿富汗人民被分为不同的阶级。阶级导致了歧视,歧视则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暴力。我们通过对文中歧视和暴力的描述来分析统治下阿富汗的现状。

5.1歧视

《追风筝的人》一文中以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为例子涉及到了阿富汗的种族歧视。在统治下的阿富汗,种族歧视无处不在,尤其歧视哈扎拉人,他们杀害所有他们能找到的哈扎拉人。

5.2暴力

即使胡塞尼想要表达阿富汗是一个美丽、和平的国度。但是在他的文中还是表现出这个国家一个世纪以来所遭受的灾难。这部小说中充斥着暴力,即便是最无害的风筝比赛中也是。在阿富汗,快乐与痛苦并存。阿富汗人民对他们国家的印象也是无尽的灾难。整部小说围绕暴力,哈桑遭,和阿米尔的背叛及救赎展开。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哈桑乃至索拉博被象征着阿富汗这个国家被恐怖主义所侵袭。

6.结语

《追风筝的人》开始于风筝,结束于风筝。它深切关注家庭关系,友谊和爱情,罪恶与救赎,真实和谎言。哈桑因为风筝失去了快乐,而他的儿子索拉博因为风筝而找回了快乐。对于阿米尔来说,在他童年时期最后一次风筝比赛中,是他的自私和懦弱伤害了哈桑,同时也丧失了一部分人格。尽管如此,为索拉博追风筝也是唯一的一个自我救赎的方法。因此,风筝就成了阿米尔成长的里程碑。“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蕴含了太浓厚的感情。文章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形成两幅相似的图景。

总的来说,《追风筝的人》以真实的故事洗涤读者的心灵,作者以温暖,令人欣羡的笔触描写阿富汗和人民,呼唤人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1] 彭树智 黄杨文. 中东国家通史:阿富汗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 [美]卡勒德·胡塞尼(李继宏译) 《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6

就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的物理知识时,他们便很快失去了学习积极性,致使物理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从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的内容设置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历史趣闻。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还是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许多基础理论。这门古老的学科,经历了风风雨雨,发生了许多故事。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恰当、适时地将这些资源运用到教学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浮力定理的时候,阿基米德与皇冠的故事是再好不过的素材。相传钗拉古国王叫一个工匠做了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将阿基米德找来,要他在不损坏皇冠的条件下,想办法测定出皇冠中是否掺了假。这可是个难题。阿基米德回家冥思苦想了几天,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一天,他在洗澡的时候发现,当他的身体在浴盆沉下去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水从浴盆溢出来;而且,他觉得入水愈深,体重就愈轻。“找到了!找到了!检测皇冠的办法找到了!”他跳出浴盆,光着身子跑出来,欣喜地叫喊着。

阿基米德立刻进宫,在国王面前将与皇冠一样重的一块金子、一块银子和皇冠分别放在水盆里,只见金块排出的水量比银块排出的水量少,而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排出的水量多。阿基米德自信地对国王说:“皇冠里掺了银子!”

国王没弄明白,要阿基米德解释一下。阿基米德说:“一公斤的木头和一公斤的铁比较,木头的体积大。如果分别把它们放入水中,体积大的木头排出的水量比体积小的铁排出的水量多。我把这个道理用在金子、银子和皇冠上。因为金子的密度大,银子的密度小,因此,同样重量的金块和银块必然是银块体积大于金块的体积,将它们放入水中,金块排出的水量就比银块的少。刚才的实验中,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块的多,说明皇冠的密度比金块的密度小,从而证明皇冠不是用纯金制造的。”国王信服了。事实证明那个工匠私吞了黄金。

趣味实验。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生命,可以这样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现行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有不少是学生实验与小实验。教师在教学时,可将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包装,使之游戏化,如表演小魔术、玩趣味小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趣味实验:这只气球会爆炸吗?

把一只气球吹足气,系紧口子。再用一块透明胶布贴在气球上,拿一根针从贴着透明胶布的地方把气球扎破。

请你想想看:气球会不会“啪”的一声爆炸?你也许认为气球要爆炸了吧!其实,气球不会“啪”的一声炸掉。在一般情况下,用针扎破气球,气球肯定会爆炸;现在的情况不同,你会看到气球中的空气从针孔处徐徐冒出来,气球像消了气的车胎一样慢慢地瘪下去。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气球扎破时,溢出的空气造成一股压力,橡胶和胶布对这种压力的反应各不相同。当压缩空气从气球扎破的地方冲出时,橡胶脆而薄,气球皮一下就被撑破了,同时发出很大的破裂声。透明胶布比较坚固,它可以抵住压缩空气冲出时造成的压力,所以气球不会“啪”的一声爆炸。这个实验的原理已经被人们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中,防爆车胎就是据此原理制成的。

趣味题目。理科的学习自然离不开解题。解适量的习题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常规习题做多了,学生一般都会感到厌烦。而此时,一些趣味题的出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疲倦的思维,使之重新振奋起来,投入到练习中。

比如,复习压强、熔点时,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之余讨论趣题:将一块厚6厘米的冰砖支起来,再取出一根长1米左右、两端各拴一个质量为5千克的铁块的蜡线,把蜡线放在冰砖上。一会儿,铁块带着蜡线落在地上。蜡线没有断,冰块也没有裂缝,请问蜡线是怎样穿过冰块的?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7

【关键词】哈特曼 伊斯兰教经典 回疆

宗教经典在宗教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宗教理念的载体,同时也是传播宗教思想工具和进行宗教教育的教本。研究历史上某一地区宗教经典的流行情况,对于研究该地区宗教发展的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中外文献资料,对德国东方学家马丁·哈特曼(Martin Hartmann)记载的清代回疆穆斯林社会的伊斯兰教经典进行考释,希望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穆斯林民族的宗教文化。

清代回疆穆斯林社会使用伊斯兰教经典的情况,汉文史料几无记载,只是在论及维吾尔社会处理民间纠纷时谈到宗教职业者??“阿珲”和“经”,如苏尔德纂修、成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新疆回部志》中载,“回人虽有刑法然无律例,惟听阿珲看经论定,伯克及犯者无不服。”[1]“有刑无律”是指回疆穆斯林社会有处罚的办法,没有专门的刑事法典,所谓“看经论定”即是指依据宗教经典断案。晚清诗人萧雄有诗描述回疆刑政曰:“约法何曾六尺拘,全凭贝叶当刑书,纵残肢体人无怨,判断多从众论余。”[2]古代印度人用贝树叶写经,故称佛经为为贝叶,此指穆斯林判案依据的伊斯兰教经典。

对回疆穆斯林社会中伊斯兰教经典使用情况记载最详细者,是德国东方学家马丁·哈特曼(Martin Hartmann),他曾在清末对回疆伊斯兰教社会所使用的宗教经典作过调查,在其所著《中国新疆——历史、行政、宗教和经济》[3]一书中留下了相关记载。

哈特曼调查的经典目录对于研究清代回疆穆斯林社会的宗教状况以及维吾尔等边疆穆斯林和回族等内的穆斯林之间的宗教联系,极其重要,因而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日本学者佐口透对这份调查进行了研究,1950年发表《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典》[4]一文,1963年在其所著《18— 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5]一书中又有转引。哈特曼汇集的回疆伊斯兰教经典也受到中国学者的重视,中国学者陈国光曾专门著文对哈特曼的经典加以考释[6],杨怀中、余振贵主编《伊斯兰与中国文化》一书第七章《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典籍》结语中也附录了哈特曼的经典目录[7],特别是陈国光先生对哈特曼经典目录的考订文字,对于认识回疆穆斯林社会的宗教状况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笔者1996年在南京大学撰写博士论文时,留意过哈特曼的经典目录,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过一些考释[8],当时笔者限于研究条件,未能觅得哈特曼德文原著及佐口透日文原著,只能根据佐口透《18— 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中文版对这些经典名称进行考订,笔者发现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大多也是利用汉文译本作为考订基础的。

佐口透《18— 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中文版中涉及哈特曼经典的这段译文如下:

根据哈特曼的说法,喀什噶尔的毛拉们使用的经典是:?

《卡孜拜扎威的塔夫斯日》(解说);《伊里米·匹克核》(教学法);《萨尔甫》(阿拉伯语 变化法);《和卓阿比孜》(朗读者);麦期乃威·毛拉纳·卢米的《麦斯乃威·谢里甫》, 《热夏哈特》;·麦苏木的《麦克吐巴特·谢里甫》;米西卡特·谢里甫的《哈迪 斯(圣训)集》,《伊达耶》(法学书),《穆黑塔萨尔·威卡耶》,《夏尔黑·威卡耶》,《 乌苏里·匹克核》(法学方法论);《塔西威德》,《谢日·毛拉》,《卡瓦伊迪》分册1、 《谢日甫》,2、《毛孜》,3、《赞加尼》,4、《阿瓦米里》,5、《塔萨鲁帕特》,6、 《哈拉卡提·伊拉比》。

根据他的调查,叶尔羌地区使用的阿拉伯语经典有:?

《满提克》(逻辑),《奈赛非的阿卡伊德》(教义学),《夏木斯亚·艾塔迪甫满提克(逻辑 学)的塔夫斯日(解说)》,《乌苏里·匹克核》(教学方法论),《夏特姆》,《塔夫斯日( 解说)克比日》?

此外,波斯经典有:?

《克夏甫》(古兰经注解),《麦斯乃威·谢里甫》,《谢伊赫·拉巴尼的麦克吐巴特》,《加米的纳帕哈提》。[9]?

根据汉文译文进行研究会存在一些问题:一、佐口透原书中提到这些经典时说,是“按照哈特曼的德语音译原样引用的”,中译本在翻译这份目录时,它只采用了汉文音译,未附德语音译,这种翻译方法会影响学术研究,虽然翻译中细微的差错不难纠正,如将“麦斯乃威(Mesnewi)”误作“麦斯乃威”,而中译本在翻译中出现的其他一些错误,由于没有德语原文作为参照,使用者就无法辨别。

二、或许是由于译者的粗心,有将两本书合并成为一本书者,以至于研究者无法弄清经典究竟是些什么书。如《夏木斯亚·艾塔迪甫满提克(逻辑 学)的塔夫斯日(解说)》,在佐口透的著述中曾写为:“……Schemsiye,Ettehdib Elmantiqiのㄆフシル、……”[10],可见,《夏木斯亚》(Schemsiye)和《艾塔迪甫满提克(逻辑 学)的塔夫斯日(解说)》(Ettehdib Elmantiqiの?フシル)应该是两本念书,决不像中文译者所想的那样,夏木斯亚·艾塔迪甫是一个人名,即《满提克》的作者。

三、译名用字不审慎,加上没有德文转写作为参照,增加了考释的难度。例如,哈特曼德文原著中提到一本伊斯兰教经典,书名是Chatm,佐口透将其加了星号,指出,这一经典在内地回族穆斯林社会中也同样使用。由于中译本将其音译成《夏特姆》,陈国光先生只是存目,未指明这本经典是什么,笔者在撰写博士论文时不清楚《夏特姆》是什么,回族社会对应的经典习惯上怎样汉译。但是当笔者看到日文和德文原著中的Chatm时,马上想到该经典回族社会习惯译成《孩听》或《亥提》,实际上就是节译的《古兰经》。

再如,Usul al-fiqh一书,汉文本译作《乌苏里·匹克核》,译音“里”和“匹”不准确,笔者曾根据汉文本《乌苏里·匹克核》按读音还原为“Usul-i?Fiqh”,并推定它为波斯文著作,刻下笔者查核佐口透原书及哈特曼原书,该书名德文写法是Usul al-fiqh,并没有耶扎菲存在,还应该是阿拉伯文,如果汉译为“乌苏勒·费克核”或采用清代穆斯林学者刘智《天方典礼》中所列参考书目中的第十八种对该书的译法——《无速路·费胳合》,读者就不会产生误解。

四、译音上的错误导致的无法考证。如中译本上的“《卡瓦伊迪》分册1、 《谢日甫》,2、《毛孜》,3、《赞加尼》,4、《阿瓦米里》,5、《塔萨鲁帕特》,6、《哈拉卡提·伊拉比》”,“卡瓦伊迪”一词无解,陈国光先生认为该书为印度统治者阿拉姆吉尔组织编写的一部哈乃斐法典[11]。笔者翻阅哈特曼德文原文,书中明确说:这些书实际上是适用于语法基础学习的[12],从分册《谢日甫》、《毛孜》、《赞加尼》、《阿瓦米里》、《塔萨鲁帕特》、《哈拉卡提》内容来看,都是关于阿拉伯语、波斯语语法的著作,当与法典无关。笔者审核德文和日文原文后知道,所谓卡瓦伊迪乃是“法瓦伊迪(Fawa’idi)”之误。

五、佐口透原书在归纳哈特曼所调查喀什噶尔毛拉们使用的经典中时,在麦期乃威·毛拉纳·卢米的《麦斯乃威·谢里甫》和《热夏哈特》之间还有一本重要的经典,日文作“Maulana Dschami のNapahati Scherip”[13],汉文译本中漏译。

由此可见,核对哈特曼原著及佐口透论著的原文,对于深入研究这份经典目录是重要而有意义的。刻下笔者经过努力,从海外觅得哈特曼德文原著及佐口透日文原文,下文试图利用这些材料对经典目录作一新的研究。笔者以佐口透原著中排列的经典为序,同时核对了哈特曼德文原著。

1.Qazii Baizawi のタフシル,中文本译作《卡孜拜扎威的塔夫斯日》。拜扎威(al-Baydawi ?~1286)[14],波斯著名伊斯兰教经注学者,曾任舍拉子(shiraz)地方的哈迪[15]一职,故有哈迪(卡孜)头衔,教法观点上属伊斯兰教逊尼派中的沙非仪法学派(al-Shafi’iyyah),其最著名的著述是他对《古兰经》所作的注释——Anwar al-Tanzil waasrur al-Ta’wil,意为《启示的光辉和经义奥秘》,后以《拜达维经注》(Tafsir al-Baydawi)闻名于世。清代伊斯兰学者刘智所著《天方性理》、《天方典礼》中将其译为《特福西尔·噶最》,列为参考书目(“采辑经书目”)第二种。tafsir(特福西尔), 阿拉伯语“注释”之意;“噶最”,即卡孜、哈迪。该书宗沙斐仪教法学派,博采前人著作之长,特别是吸取扎马赫沙里(al-Zamakhshrī)《勘沙夫经注》(Kashshaf)的文学特色,从语言和修辞方面对《古兰经》进行了注释,另外还吸收了《拉齐经注》(tafsir al-Razi)的一些哲学观点,以阐述《古兰经》所涉及的宇宙现象。该经典在我国影响很大,成为常用的经堂教育课本。

2.‘Ilm-i fiqh,中文本译作《伊里米·匹克核》。‘Ilm,阿拉伯语“知识、科学”之意,在早期用法中多指《古兰经 》及经注学等相关知识[16],Fiqh 在阿拉伯语中指伊斯兰教法学,故该书为伊斯兰教法学或称教律学著作。该书名转写‘Ilm-i Fiqh中的“—i”为波斯语法有的耶扎菲,表示修饰名词和被修饰名词之间的关系,由此可推该书是波斯文著作,陈国光认为该书为阿拉伯文,当误。至于该书的作者,仅凭书名尚难确定。

3.Sarp,《萨尔甫》。Sarp是突厥语民族对阿拉伯语sarf的读音,在阿拉伯语中是“词法学”之意,这门学问主要研究 阿拉伯语中的各种词形变化,不涉及变格和定格的问题。内地阿訇译为“率尔夫”、“算且夫”、“素尔夫”,为回文大学十三部经中“连五本(阿拉伯语作Asas al-‘Ulum,意为 “基础知识”)”之一,是阿拉伯语法教材。

4.Ghodschapiz,哈特曼书中又作Ghodscha Hafiz,佐口透书中译本译作《和卓阿比孜》。Ghodsch,波斯语词汇,通行的转写是khwaja,其意为圣裔,《元史》、《明史》译为“火者”,清代文 献中称“和卓”、“和加”。 Apiz(阿比孜),波斯语hafiz的东部突厥语读法,又译作“哈菲孜”,东部突厥语借入该词时,词首H读音弱 化故有此音,指伊斯兰世界对能背诵全部《古兰经》者的尊称,意为“熟背《古兰经》的人”,或“善诵者”,也有学者以此为笔名的,其中最著名者是波斯诗人、苏非主义学者舍姆斯丁·(Shams al-Din Muhammad Shirazi 1320~1389 ),其波斯文诗作《哈菲兹诗集》(Diwan Hafiz),约8000余行,阐发了苏非主义观点,颂扬了苏非派虔修苦行的生活方式,此书在我国西北地区清真寺经堂中流传。民国时期新疆回文学校中阿訇教授的课程中有一门曰《和甲哈皮斯》,即为此《和卓阿比孜》无疑,曾问吾称其内容为宗教诗,当为今所谓之《哈菲兹诗集》[17]。

5.Masnewi Maulana Rumiの Mesnewii Scherip,中文本译作“麦斯乃威·毛拉纳·卢米的《麦斯乃威·谢里甫》”。Masnewi (麦斯乃威,标准的阿文转写是Mathnawī)是一种叙事 双行韵体诗的诗体,佐口透书汉文版及陈国光文作“麦期乃威”,当错。“谢里甫”系阿拉伯语Sharif的音译,意为“尊贵的”、“光荣的”,伊斯兰教典籍多以此词作“圣语”的形容词。Maulana (毛拉纳,Mawlana),伊斯兰 大学者的尊称,Rumi(卢米)是指波斯苏非派著名诗人哲拉鲁丁·卢米(鲁米)(Djalal al-Din Rumi,1207~1273),他曾被尊称为“毛拉纳”,又擅长写麦斯乃威体诗,故名。《麦斯乃威·谢里甫》是指卢米的代表作、苏非主义哲理训言长篇叙事诗集《麦斯乃威·玛纳维》(Mathnawī-i?Manavi)。“玛纳维”系阿拉伯语“内涵”、“意义”之意,所以该书的通俗 名称为《关于一切事物的内在意义的双行诗集》。书成于1258——1270年间,用波斯文写成 ,诗篇编为六卷,总计27000行,被苏非派奉为经典。该书最早被译成阿拉伯文、土耳其文 ,在伊斯兰世界广为流传,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中国穆斯林中流传有波斯文手抄本,新疆伊禅派将《麦斯乃威》选段作为“迪卡尔”[18]的内容。

6.Maulana Dschamiの Napahati Scherip,中文本漏译,它与稍后波斯经典中提到的Dschamiの Napahati实系同一本书。

7.Raschahat,中译本作《热夏哈特》,通行的转写作Rashahat。《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音译为《拉沙什哈特》,称其为传入中国的四部苏非派经典之一(另三部为《麦克吐巴特》、《人类的馨香》、《麦斯乃威》),但未设该条目。1858—1859年到过回疆的俄国学者乔汉·瓦里汗诺夫称在喀什噶尔收集到的文献中有一种称《里萨哈特》(Ришахат)[19],此应为《热夏哈特》书名的不同音译。该书全名Rashahat ‘Ain al-hayat[20],有波斯、阿拉伯、突厥等多种文本。关于其成书年代有多种说法,《 伊斯兰百科全书》认为是公元1488年[21],瓦里汗诺夫认为是1503年[22],《中 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则认为是1879年[23],后者显然有误,而前两者因接近史实,孰是孰非,尚难肯定。根据瓦里汗诺夫之说 ,该书作者为阿里·伊本·侯赛因(Ali Ibn. Husein),其内容记述“中亚法律教师和神灵僧人的传闻”,《伊斯兰百科全书》亦称它记载了大量纳格昔班迪派(al-Tariqah al-Naqshibandiyyah)创始者布哈里(Muhamad b. Muhammad Baha al-Din al-Bukhari)的言行。

8.Muhammad Ma’sum のMektubat Scherip,中译本作“·麦苏木的《麦克吐巴特·谢里甫》”。哈特曼书中还提到了另一种Mektubat-谢伊赫·兰巴尼的《麦克吐巴特·谢里甫》,陈国光先生未能解释二者的关系,笔者曾认为“实际两者是指同一著作,即伊斯兰教苏非派纳格昔班迪教团希尔 迪学派(al-Sirhindiyyah)创始人、印度莫卧儿帝国著名苏非派学者艾哈迈德·希尔信迪(Ahmad al-Sirhindī 1563~1624)的宗教哲学著作,原文为波斯文 。”[24]哈特曼在·麦苏木名后注释说他卒于公元1687年,由此可知·麦苏木和谢伊赫·兰巴尼当不是同一个人。关于·麦苏木的情况待考。

9.Mischkati Scherip のハディ?ス集,汉译本作“米西卡特·谢里甫的《哈迪斯集》”。“哈迪斯”即阿拉伯语hadith 音译,原意为“讲述、叙述”,后特指“圣训”。本书即《米西卡特·麦萨比哈圣训集》(Mishkat al-Masabih),伊斯兰教逊尼派著名圣训经典,最初由呼罗珊(Khurusan)沙非仪法学派法学家、圣训家白格维(al-Baghawi 1044~1122)[25]辑录汇集,原名《麦萨比哈》(Misbah al-Sunna意译《群灯圣训录》),收入圣训 4434段,后由波斯大不里士圣训学家瓦利丁(Walī al-Din生卒年份不详)于1336年在此基础上又增补圣训1511段,成Mishkat al-Masabih(意译为《灯盏 圣训集》),经他重新加以调整编排,遂使圣训总数达到5945段。该书依据逊尼派的信仰、教义思想和沙非仪法学派观点选编定本,共25编,299章。流传较广,1809年,马修斯(A.N. Mathews)在加尔各达出版有英译本,我国西北等地的清真寺曾将它作为经堂教育的课本。

10.Hidaye,汉文本译作《伊达耶》,今译《希大亚》。刘智《天方典礼》所列参考书目第十种即是此书,Hidayah阿拉伯语原意为“引导”、“指南”,故刘智将其译作《礼法正宗》。该书是逊尼派穆斯林权威的法律文本和教科书之一,共两卷,成书于12世纪,著者为中亚伊斯兰学者马尔吉纳尼(al-Marghinani 1135~1196)[26]。此书是对艾布·哈尼法(Abū Hanīfa al-Nu‘man)及其弟子著名哈乃非教法学家艾布·优素福(Abu Yusūf Ya‘qub)和·谢巴尼(Muhammad Shaibani)[27]教法学的汇集,又是对作者自撰的《教法研究入门》(Bidayat al-Mubtadi)注释。全书分为22部分,按教法题材分类编著,涉及天课、婚姻、离异、誓言、偷盗、抢劫、叛教、释放奴隶、失踪者、商业合伙、宗教不动产( 瓦克夫)、买卖契约、债务转移、法官职责、证据、战争与和平等有关规定。本书有多种注 释本,1791年查尔斯·汉密尔顿(Charles Hamiltion)在伦敦出版有英译本。

11.Muchtasar Alwiqaya,汉文本译作《穆黑塔萨尔·威卡耶》,此即刘智《天方典礼》所列参考书目第十二种-《穆合特粹尔·伟噶业》,通行的阿拉伯文转写是Mokhtasar Viqayah。 mokhtasar意为“简要、梗概”,所以刘智将其译作《卫道经捷解》。该书为哈乃非派穆斯林常用教法著作之一,为中亚穆斯林所推崇,在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中亦为必备课本,列为十三经[28]之一。关于其作者,国内工具书多语焉不详,国外学术界也有分歧[29]。

12.Scharh alwiqaya,汉文本译作《夏尔黑·威卡耶》,即《设理合·伟噶业》,名见刘智《天方典礼》所列参考书目第十一 种,通行的阿拉伯文转写是Sharh al-Viqayah。sharh意为“叙说”,viqayah,意为“护卫”,刘智将其译为《卫道经解》。此书成书于14世纪,是哈乃非法学派教法学家欧拜杜拉·本·买 斯乌德(Ubidllah b. Mas‘ud ?~1346)[30]为其祖父布尔汗丁·马哈茂德·马赫布比(Burhan al-Din Mahmud al-Mahbubī)所著《维卡亚教法》(viqayah al-Riwaya)所作注释,为学习和理解该经典的基础著作,共4卷,按教法题材分类编著 ,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实体法各个领域,附有详细的边注。三十年代王静斋汉译时,译名《伟噶业》,1986年,宁夏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时,名《伟噶耶教法经解》。

13.Usul al-fiqh,汉文本译作《乌苏里·匹克核》。Usul,阿拉伯语,意为“根源 ”、“原则”,Fiqh,教法学,故该书为阐述伊斯兰教法学基本原则的书籍,此即刘 智《天方典礼》中所列参考书目中的第十八种——《无速路·费胳合》,刘智将其意译为《礼原》。

14.Tadschwid,汉文本译作《塔西威德》,陈国光将其复原为“Tadjrid”,说内地阿訇译为“净身”,认为可能是纳西尔·哀丁·阿都西所作论理学书, 实则有误。“塔西威德”,又译“特知威德”,通行的阿拉伯语转写是Tadjwid,该词原 意为“改进”、“改善”,引伸为“正音法”,指按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古兰经》,所以 ,《伊斯兰教百科全书》将Tadjwid解释为一种诵颂《古兰经》的专门艺术[31]。Al-Tadjwid为伊斯兰教基础学科之一,是一 门以研究《古兰经》诵读方法和音律规则为内容的专门学问,一般译作“诵经学”。

15.Scheri Molla汉文本译作《谢日·毛拉》。陈国光先生推断该书“大概是《舍拉哈-卡费叶》一书的异名,阿布杜拉赫曼•加米根据埃及语法学家伊本•哈吉卜(1175-1249)的《卡费叶》(语法大全)所撰之阿拉伯语高级语法课本,中国穆斯林亦称此书为‘满拉’、‘满略’、‘满俩’,回文大学十三部经之一。”[32]陈国光先生的推定是正确的,笔者查核德文和日文文献发现,哈特曼明确指出,毛拉纳·加米(Maulana Dschami)对《卡费叶》(Kafije)所作的注释,被称作Scheri Molla(《谢日·毛拉》)[33],佐口透原书中也加括号注出作者的名字是“Dschami”,汉文译本中缺。

16.Fawa’idi 分册,1.Sarp,2.Moz,3.zindschani,4.‘awamil,5.tasarrupat,6.harakat, Ul’i‘rab,汉文本译为《卡瓦伊迪》分册,1、《谢日甫》,2、《毛孜》,3、《赞加尼》,4、《阿瓦米里》,5 、《塔萨鲁帕特》,6、《哈拉卡提·伊拉比》。日文本中harakat和Ul’i‘rab之间的逗号容易让人误解为它们是两本书,在哈特曼原书中,harakat和Ul’i‘rab之间没有逗号,而且还在其后标有“7.”看来确实是一本书。

陈国光先生认为此书的正规名称为《阿拉姆吉尔法典》(Fatawa-i?‘Alamqiri),为印度统治者阿拉姆吉尔(1618—1707)组织编写的哈乃非派法典,此说有误,考辨文字见前文。分册的名称中有四种和我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高级阶段的十三本通用经典之一的《连五本》中四个单行本名称一致,即《素尔夫》——《谢日甫》(sarf)、《穆尔则》——《毛孜》(ma’zi)、《咱加尼 》——《赞加尼》(zanjani)、《阿瓦米来》——《阿瓦米里》(‘awamil)相同,缺第五本《米苏巴哈》(misubah),据称它们的编订者为旁遮普人·海亚特[34]。剩余的两种,Tasarrupat,阿拉伯-波斯语词汇,是tasarof的复数形式,通行的转写应该是tasarrufat,其意为“改变词形,词的变格、变位”[35]。harakat,通行的转写是harakat或harakat,阿拉伯语中意为“动符”[36],波斯语中意为“元音符号”[37],i‘rab,阿拉伯-波斯语词汇,其意为“变格,阿拉伯语词尾变化,使某些用语具有阿拉伯的形式”[38],因而tasarrupat(《塔萨鲁帕特》),harakat Ul’i‘rab(《哈拉卡提·伊拉比》)也是与语法学有关的书籍,此类书为经堂阿拉伯语词法、句法和词句构造的基础教材,与法典无关。

至于书名Fawa’id,佐口透著作中曾提到一种Fawa’id ad-Diya’yya,说该书是毛拉•加米为自己的儿子Diya’ad-Din学习之用,而将伊本•哈吉布(Ibn al-Hadjib)的文法学著作Kafiya(喀飞业)详加注释而成,书名又称Sarih-I Molla Jami或Molla Jami,准确的名称是al-Fawa’id ad-Diya’iyya,是因其子的名字而得名,并说该书作为阿拉伯语语法书中国穆斯林中被广泛使用,在蒙疆被称作《满俩》[39]。

17.Mantiq,汉文本作《满提克》。Mantiq (满提克),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其意为“逻辑”,中国穆斯林社会重视伊斯兰文化教育,逻辑学被列入经堂教育的内容。

18.Nesefiの‘Aqa’id,汉文本作《奈赛非的阿卡伊德》。陈国光先生将其注释为赛尔顿丁·太弗塔扎尼(Saad al-Din al-Taftazani)对欧麦尔·奈赛非所作《阿卡伊德》一书的注释,内地阿訇译为《教典释难》 ,但笔者有不同意见。“阿卡伊德”,阿拉伯语作‘Aqā’id,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译为 “而噶一德”,其原意为“信仰”、“信念”、“见解”、“观点”,后变为一种表达信仰 、见解的文体,此类作品中最著名的是纳吉姆·阿拉丁·欧玛尔·奈赛非(Nadjm al-Din ‘Omar al-Nasafi)所著《阿卡伊德》(al-‘Aqa’id),为哈乃非派经注学著作,《奈赛非的阿卡伊德》当为本书;当然,其他学者也作过阿卡伊德[40]。另一部书《纳(奈)赛斐(非)教典诠释》(sharh al-‘Aqa ’id al-Nasafiyyah)才是赛尔顿丁·太弗塔扎尼对欧麦尔·奈赛非所作《阿卡伊德》一书 的注释,刘智将其译为《教典释难》,又称《设理合·而噶一德》。

19.Schemsiya(哈特曼原文作Schemsije)。陈国光先生按照汉文本的错误译法-《夏木斯亚·艾塔迪甫满提克(逻辑学)的塔夫斯日(解说)》存目,未作解释。其实该经典内地的穆斯林也曾使用,刘智《天方性理•采辑经书目》中第九种即是此书,刘智将其音译为《闪洗叶》,意译为《名理真宗》,根据莱斯利和瓦塞尔的研究,该书的作者可能是Abu Mansur al-H.b.Nuh al-Qumri,他卒于回历380年,公历900年[41]。

20.Ettehdib Elmantiqのタフシル。Ettehdib Elmantiq(回族穆斯林译为《台夫泽布•曼推格》[42])是伊斯兰世界一部重要的逻辑学著作,作者是赛德尔丁•台夫塔札尼(Saad al-Din al-Taftazani ,1312-1389),著名学者伊本•哈吉布(卡费叶的作者)为Ettehdib Elmantiq作过注释受到后人的重视,《艾塔迪甫满提克(逻辑 学)的塔夫斯日(解说)》(Ettehdib Elmantiqのタフシル)应该就是伊本•哈吉布的这本书。

21.Usul al-figh,见编号13。

22.Chatm,汉文本译作《夏特姆》。即内地穆斯林通常所说的“亥提”、“亥听”、“孩听”等,实系《古兰经选》。

23.Tafsir Kebir,汉文本译作《塔夫斯日(解说)克比日》。作者为法赫鲁丁·拉齐(Fakhr al-Din al-Razi 1149~1 209)[43],原书名Mafatih al-Ghayb,意为《经文奥秘之本》,亦称《 幽玄钥匙》,伊斯兰教逊尼派著名经注。作者对教义学、教法学、哲学、天文学、医学、自 然科学有精深的研究,第一个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注释《古兰经》,在伊斯兰经注学领域独树一帜,被称为“al-Tafsir kabir(伟大的经注)”,尤其受到突厥语各部族的尊崇[44]。克比日,阿拉伯语kabir,意即“伟大的”。

24.Kaschschaf,汉文本译作《克夏甫》。该书应为Tafsir al-Kashshaf(《勘沙夫经注》),穆尔太齐赖派(al-Mu’tazila)经注学家《古兰经》注释本,原名《启示真相揭示》(al-Kashshaf’an Haqu’iq al-Tanzil),作者 为中亚花拉子模(Khwarizim)人阿布·凯希姆·马赫穆德·本·欧玛尔·扎马赫沙里(Abu ’l-kasim mahmud b. ’omar al-Zamakhshari 1075~1144) 撰,全书共4册,将语言学、修辞学运用于注释《古兰经》,对于后世各派注经有很大影响 [45]。

25.Mesnewi Scherif,汉文本译作《麦斯乃威•谢里甫》。哈特曼说,本书就是Mesnewi Maulana Rumuis,见上文考订。

26.Scheeh Rabbani のMektubat,汉文译作《谢伊赫·拉巴尼的麦克吐巴特》。该书系伊斯兰教苏非派纳格昔班迪教团希尔 迪学派(al-Sirhindiyyah)创始人、印度莫卧儿帝国著名苏非派学者艾哈迈德·希尔信迪(Ahmad al-Sirhindi 1563~1624)的宗教哲学著作,原文为波斯文。作者一生中给友人和弟子写过许多书信,阐述苏非派宗教哲学和修持理论,他去世后,其弟子将这些书信进行搜集整理,约于17世纪后期成书,定名《麦克吐巴特》(Maktubat, 阿拉伯语,书信集),3卷,9部分,共收入书信536封。希尔信迪之父是当地的“谢伊赫”(Shaykh 阿拉伯语“长老”之意,伊斯兰教中对有名望的宗教学者的尊称),所以他亦有“谢伊赫”头衔。中国穆斯林则尊称他为“伊玛目·兰(拉)巴尼”[46],伊玛目(imam),伊斯兰教教长尊称,兰巴尼(robani),波斯语,意为“上帝的,真主的”,故有将此尊称译为“受到天启的教长”者。作者在其著作中对苏非派哲学和教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力图弥合苏非 神秘主义与伊斯兰教法之间的鸿沟,并将苏非派纳入逊尼派。希尔信德学派通过传道和著述 ,在教理上确立了逊尼派学者的主导地位,为印度苏非教团和逊尼派的和解奠定了基础,对伊斯兰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尊称为Mudjaddid-i Alf-i Thanī,意为伊斯兰教“ 第二个千年的革新者”[47]。《麦克吐巴特》于18世纪后期由伊玛目·兰巴尼的后世弟子传入新疆,被维吾尔族苏非派和回族 各门宦宗教学者作为传入中国的四部重要苏非派经典之一。

27.Dsbhami のNafahat,汉文本译作《加米的纳帕哈提》。加米,全名为毛拉纳·努尔丁·阿布杜·拉赫曼(Mawlana Nur al-Din ‘Abd al-Rahman 1414~1492),伊斯兰教苏非派著名学者、诗人,祖籍伊斯法罕 (Ispahan),生于赫拉特(Herat)附近的加姆(Djam)地区,故称加 米(Djamī 加姆人)[48]。《纳帕哈提》(Nafahat al-Uns)又译《人类的馨香》,作者用散文传记体的形式描述了582名苏非长 老和34名寻道者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为研究卡迪里教团(al-Tariqah al-Qadiriyyah )历史与宗教思想的重要资料,在中亚和我国穆斯林中流传甚广。

学术界认为,哈特曼调查的经典不是回疆穆斯林社会用的伊斯兰经典的全部,陈国光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根据有关材料作了补充,但是如果我们说哈特曼的经典目录收罗了回疆伊斯兰经典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这份经典目录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回疆伊斯兰教的一些基本状况,也反映出突厥语背景的边疆穆斯林和汉语言背景的内的穆斯林的较为密切的宗教联系。

首先,回疆伊斯兰教经典中,除语法、文法著作外,能反映出其作者教派立场的,均属逊尼派,特别是那些经注学著作和教法学著作,未见有什叶派的经典,这说明逊尼派的宗教思想在回疆伊斯兰教中占主流。

其次,出现在哈特曼目录中的教法学著作,除‘Iim Fiqh(《伊里米•匹克核》)过于笼统外,其他如Hidayah (《伊达耶》)、Mokhtasar Viqayah (《穆黑塔萨尔·威卡耶》)、Sharh al-Viqayah (《夏尔黑·威卡耶》)等,都属于哈乃非教法学法,说明回疆穆斯林信奉逊尼派哈乃非法学派教法理论。

第三,这些经典的作者活动于波斯语文化圈者为数相当多,以波斯文的形式表述的文献数目也很多,佐口透所归纳出4种,即Kaschschaf(《克夏甫》)、Mesnewii Scherip(《麦斯乃威·谢里甫》),Scheeh Rabbani のMektubat(《谢伊赫·拉巴尼的麦克吐巴特》)、Dsbhami のNafahat(《加米的纳帕哈提》),实际上不止这些,Ghodschapiz(《和卓阿比孜》)也是波斯文献,说明波斯语区域的宗教文化对回疆穆斯林影响之深。

第四,苏非派著作在哈特曼的目录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例如Ghodschapiz(《和卓阿比孜》)、Mesnewii Scherip(《麦斯乃威·谢里甫》)、Raschahat(《热夏哈特》)、Mektubat Scherip(《麦克吐巴特·谢里甫》)、Dsbhami のNafahat(《加米的纳帕哈提》)等都是苏菲派名著,苏非派作家卢米、加米在回疆穆斯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回疆地区的伊斯兰教受到苏非主义较大的影响。

第五,佐口透将回疆伊斯兰教经典同内地回族穆斯林所使用的宗教经典作了对照,认为哈特曼经典书目中有11种经典内地回族穆斯林也使用,即‘Iim Fiqh(《伊里米·匹克核》)、Sarf(《萨尔甫》)、Hidayah(《伊达耶》)、Usul al-fiqh(《乌苏里·匹克核》)、Fawa’idi(《卡瓦伊迪》)、Mantiq(《满提克》)、Nesefiの‘Aqa’id(《奈赛非的阿卡伊德》)、Chatm(《夏特姆》)、Tafsir Kebir(《塔夫斯日( 解说)克比日》)、Kaschschaf(《克夏甫》)。实际上,远不止这些,Qazii Baizawi のタフシル(《卡孜拜扎威的塔夫斯日》)、Mokhtasar Viqayah(《穆黑塔萨尔·威卡耶》)、Sharh al-Viqayah(《夏尔黑·威卡耶》)、Scheri Molla(《谢日·毛拉》)、Schemsiya(《夏木斯亚》)、Ettehdib Elmantiqのタフシル(《艾塔迪甫满提克(逻辑 学)的塔夫斯日(解说)》)等,回族穆斯林社会中也一直在使用,有些在刘智《天方典礼》、《天方性理》中的“采辑经书目”中可以找见其汉文音译和汉文意译书名,这充分说明内地穆斯林和边疆穆斯林之间的宗教文化联系。

[1]《新疆回部志》卷四。

[2]萧雄:《西疆杂述诗》。

[3] M·哈特曼:《中国新疆-历史、行政、宗教和经济》,1908年,哈雷出版(M.Hatemann,Chinesisch?Turkestan,Geschichte,Verwaltung,Geistesleben und Wirtschaft, Halle a.S 1908)。

[4]佐口透:《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典》,载《东洋学报》1950年,32-33,第100-128页。

[5]佐口透:《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吉川弘文馆1963年出版,有汉译本,凌颂纯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6]陈国光:《对哈特曼调查经典目录 的释注与证补》,载《新疆文物》,1988年第4期。

[7]杨怀中、余振贵:《伊斯兰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8-379页。

[8]拙作:《清代回疆法律典章研究》,载《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9]M.哈特曼:《中国新疆》,44—52页。转引自佐口透 前揭书,654页。

[10]佐口透:《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典》,载《东洋学报》1950年,32-33,第117页。

[11]陈国光:《对哈特曼调查经典目录 的释注与证补》,载《新疆文物》,1988年第4期。

[12]哈特曼前揭书,第48页。

[13]佐口透:《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典》,载《东洋学报》1950年,32-33,第117页。

[14]Bayda,阿拉伯语 地名,意为“白色的城”,因而拜扎威(Baydāwī)意为“拜扎人”并非其原名,其真正的 名字是‘Abd allah b. ‘Umar b. Muhammad b.‘Ali Abu’l-khary Nasir al-Din,见《伊斯兰百科全书》,新版,卷一,1129页。

[15]哈迪,阿拉伯文中写作qadi,意为伊斯兰教法官。字母d在阿拉伯语中发音为〔d〕,在波斯文中发音为〔z〕,这一差异导致了qadi一词在汉文文献中的不同译名,元代根据阿拉伯语的读音译作“哈的”,《瀛涯胜览》中译作“加的”,而明清回族学者多受波斯语影响,将其译为“嘎最”、“嘎尊”、“嘎锥”,清代西域文献多汉译为“哈子”、“喀孜”。

[16]《伊斯兰百科全书》,老版,卷二,469页。

[17]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642页。

[18]“迪卡尔”,阿拉伯语Dhikr音译,原意 为纪念、赞颂,后指伊斯兰教苏非派修道仪式。

[19]瓦里汗 诺夫前揭书,337页。

[20]《伊斯兰百科全书》,老版,卷三,841页 ;瓦里汗诺夫前揭书,卷三,390页;西尔达·伊克巴勒·阿里·沙赫:《伊斯兰神秘主义 》,97页。

[21]《伊斯兰百科全书》,老版,卷三,841页。

[22]瓦里汗诺夫前揭书,卷三,390页。

[23]《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552页。

[24]拙作:《清代回疆法律典章研究》,载《西北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25]白格维(al-Baghawi),原名艾布··候赛因·本·麦 斯欧德·本·穆赫·法拉(Abu Muhammad al-Husayn b.Mas’ud b . Muhal-Farra),因出生在Harat附近的Bagh村而得名,白格维 意即“白格维人”。见《伊斯兰百科全书》,新版,卷一,893页。

[26]《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将其译作“布尔汗丁· 阿里”。其全名为Burhan al-Din Abu ’l?Hasan ’Ali b A bi Bakr b. ‘Abd al-Djalil al-Farghani al-Marghinani,玛尔吉纳尼(Marghinani),意为“玛吉南(marghinan)人”,此地在费尔干纳盆地。见《伊斯兰百科全书》, 老版,卷三,279页。

[27]其全名为Abu ‘Abd Allah Muhammad b. Al-Hasan b. Farkad,因为他曾作Banu Shaiban地方的毛拉而有“谢巴尼”称号,意为“谢依班人”。见《 伊斯兰百科全书》,老版,卷四,271页。

[28]又称“十三本经”,是中国伊斯兰经堂教育高级阶段通用的教材,内容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教法学、认主学、经注学、圣训学、哲学 、文学等。

[29]桑田六郎认为本书作者乃布尔汗丁本人,胡格(Hughes)则认为系欧拜杜拉,见莱斯利、瓦 塞尔:《刘智所使用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史料》,载《中亚杂志》,1982年,第26卷,第1 —2号。

[30]其名,邱树森主编《中国回族大词典》称 “率德尔·设里尔(sadr al-Shria’h)”(898页),《中国伊斯兰 百科词典》作赛德尔·沙里亚特·欧拜杜拉(sadr al-Shari’at ‘Ubayadu Allah)(582页),实系一人。sadr为十世纪前后中亚布 哈拉(Bukhara)地区统治家族(Burhan)著名的头衔,阿拉伯语意为“元首”、“长老”, shari’h意为伊斯兰教法,均为尊称,其真正的名字为欧拜杜拉·本·买斯乌德,哈乃非派 教法学家。

[31]《伊斯兰 百科全书》,老版,卷三,601页。

[32]陈国光先生前揭文。

[33]哈特曼前揭书,第48页。

[34]杨惠云 主编:《中国回族大辞典》,491页。

[35]《波斯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83页。

[36]袁义芬、周文巨编:《阿拉伯语-汉语袖珍词典》,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85页。

[37]《波斯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31页。

[38]《波斯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3页。

[39]佐口透:《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典》,载《东洋学报》1950年,32-33,第107页。

[40]《伊斯兰百科全书》, 老版,卷一,236页。

[41]唐纳德•丹尼尔•莱斯利、默罕穆德•瓦塞尔著,王东平、邵红英译:《刘智所使用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资料》,载《回族研究》1998年第3期。

[42]杨怀中、余振贵主编:《伊斯兰与中国文化》,第351页。

[43]Fakhr al-Din阿拉伯语,意为“信仰之光辉”,见《伊斯兰教百科全书》, 老版,卷二,44页。

[44]《伊斯兰教百科书》,老版,卷四,604页。

[45]《伊斯兰百科全书》,老版,卷四,1205页。

[46]《中国伊斯兰百科全 》,413页,其意为“受到天启的教长”。

[47]《伊斯兰百科全书》,新版,卷一,297页。

阿基米德的故事篇8

2004年1月,在帕尔马锻炼了一个半赛季后,阿德里亚诺带着神勇的状态回到了米兰城,迎接他的是无尽的期待目光。无论是当初的扎切罗尼还是现在的曼奇尼,都把为球队摧城拔寨的重任交给巴西人。

一开始,年轻的阿德并没有被万众瞩目的压力压垮,反而在2004/2005赛季国米陷入连平怪圈时,依旧保持着极佳的状态,连续的进球成为了国米在尴尬之余惟一的一抹亮色。就是这段时间的超人表演让阿德里亚诺在梅阿查如日中天,逐渐取代日薄西山的维埃里成为蓝黑军团的旗帜,而习惯于造神的国际米兰球迷也将阿德里亚诺封为了球队的新国王。

低谷之秋

2004年8月3日的一件事,成为了阿德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天,父亲阿尔米尔因病猝死于巴西家中。突然失去父爱让心理向来脆弱的阿德瞬间跌入精神低谷。此时,之前俱乐部和球迷的期待立刻从动力变成了包袱,不堪重负的阿德里亚诺逐渐状态下滑,迷失了自我。

重压之下往往有两种结局,一是胜之而爆发,二是被其压垮而自我崩溃,阿德恰恰属于后者。面对俱乐部高层和球迷的呼唤,“国王”选择了沉默。赛场上的巴西人逐渐没有了以往的潇洒从容,取而代之的是一轮又一轮的进球荒。此时,怀疑之声四起。

如大多数巴西孩子一样,童年的阿德生活在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他热爱足球,并梦想着成为职业球员,从而摆脱贫穷。诸如此类的少年数不胜数,但最终出人头地者实在是凤毛麟角。真正的球星不光要有惊人的足球天赋,才华以外坚毅的性格和战胜一切的决心也同样重要。很可惜,只有22岁的阿德里亚诺并没有完全成熟,在他最需要一位良师益友的时候,父亲离他而去,只留下一个家庭的残影。从此后阿德有一天没一天的状态可以看出,他对家庭尤其是父亲的依赖,是如此之大。父爱带给他承担责任的勇气,带给他克服困难的信心,这些积极的心态,近一年来我们在阿德的身上已经很难看到。

2005年3月,阿德里亚诺在接受斯卡皮尼(国米频道主播)的一次访谈中透露:“每天我都跟远在巴西的母亲打电话,跟她谈论我的生活状况。这是一个很艰难的情形,我妈妈不必仅仅考虑我。我长大了,现在我得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我必须自己思考和解决所有事情,我不能指望她永远在那儿帮助我。”纵使阿德表示自己会独立处理事情,但这不能否认他心理与生活上的依赖性。维埃里的离去,也起到了同样的负面效应,无人为他分担更多。现在,阿德需要独自面对残酷的现实,显然他无法完全做到。

过去两个赛季,国际米兰在成绩上只能说是差强人意,而身为“国王”的阿德必须义不容辞地扛起复兴大旗。但阿德里亚诺和绝大多数巴西人一样,生活散漫且责任心不强,如此要求他实在有些勉为其难,赶鸭子上架的结果就是其在比赛当中越来越急躁、越来越低迷。

作为一名非意大利人,阿德能得到本土球迷的认可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但国米队内充斥着太多阿根廷人,一名巴西球员如此红火不得不说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而阿德向来的散漫作风也激起了阿根廷帮的强烈不满。他先是在冠军联赛客对阿贾克斯时公开对队长萨内蒂做出闭嘴手势,接着又在蓝黑军团兵败情歌球场后与贝隆发生了臭名昭著的“更衣室事件”,此后排挤和孤立接踵而至。雪上加霜的是,球迷们也越来越讨厌当初自己所封的“国王”,后者甚至沦落到了千夫所指的境地,居然连一向支持他的俱乐部都曾一度动了抛售阿德的念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过去的一年多,阿德里亚诺的天空阴霾密布。

支持者众

幸好,在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有一位老人在身后默默支持他,那就是所有内拉祖里人都无比敬重的老人――莫拉蒂。

失去父亲的阿德里亚诺并没有失去父爱,他还拥有另一个父亲――马西莫・莫拉蒂。莫拉蒂并未给予巴西人生命,却帮助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虽然在帕尔马效力时,阿德的价值也曾得到充分体现,莫拉蒂也不止一次强调萨基与普兰德利对他的成长起到的重要作用,可是,这种帮助仅属于技战术范畴,对于阿德里亚诺性格与心理并未产生深远影响。莫拉蒂才是改变阿德命运的关键人物,正是他将巴西前锋推向了足球的顶尖处,给予他金钱、地位和名誉。

其实在巴西人眼里,阿德里亚诺是个绝对的“技术糙哥”,但在莫拉蒂心中,阿德有罗纳尔多的影子。但与罗尼不同的是,阿德里亚诺知恩图报,这让莫拉蒂感到欣慰,也许,只有另一个强势的巴西人才能抹去马西莫心中的背叛之痛。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因,使得莫拉蒂始终支持甚至纵容着阿德里亚诺,现在看来,“国王”重新找回了状态,莫拉蒂的作用何其关键。

2006年夏天,转会市场上关于阿德里亚诺转会的消息比比皆是,虽然主席、教练和球员本人都一再辟谣,但这些传闻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有足够的消息显示国际米兰确实有卖掉阿德里亚诺的打算,但所有运作计划都被莫拉蒂否决。为了留下阿德里亚诺,莫拉蒂先将上赛季与阿德不睦的阿根廷人贝隆遣回了老家,随后甚至不惜放弃俱乐部一手培养的马丁斯。

众所周知,阿德在国际米兰的这几个赛季中制造了不少的问题,可一旦出现违反队规的行为,他总能化险为夷。上赛季,阿德两次无故迟到,最终不了了之。当人们将贝隆当作更衣室矛盾的根源时,为何不想想阿德的散漫作风也是一系列事件的导火索?本赛季,阿德长期状态低迷,俱乐部不得以让他无限期休假调整,就在回巴西休假的过程中,再次爆出阿德彻夜狂欢的负面新闻,而在与拉齐奥的比赛后,他无故缺席次日训练,主教练曼奇尼也无可奈何。面对巴西人的种种违纪事件,莫拉蒂和国际米兰俱乐部始终采取软处理的方法,并没有将他推向媒体报道的风口浪尖之上,而是想方设法地为已经基本上丧失信心的阿德里亚诺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帮助其恢复状态。

沉默爆发

巴西前锋自然知道俱乐部的良苦用心,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加之本赛季国际米兰在联赛中的形势极好,克雷斯波、伊布拉希莫维奇等人在前锋线上表现上佳,使得阿德在蓝黑军团不再惟我独尊,这样一个形势下,巴西人不得不重新对自己有一个新的定位,重新认识了自我,不再像以往那样游离于全队之外,而是主动与全队融合为一体,这样一来缓和了与其他队友尤其是与阿根廷帮的关系,二来也便于与队友在比赛中的配合。

恢复了平常心的阿德在训练中也比以往积极了许多。在状态极端低迷之时,巴西人的身体也比巅峰期逊色了不少,比赛中往往可以看到阿德里亚诺在与对方后卫的身体对抗中并不像以往那样占据优势。重新复出之后,所有人都惊讶地发现巴西人瘦了,在比赛中也更加从容了,这足可以说明阿德里亚诺在训练中的刻苦,从而再一次赢得了教练和队友的信任。

对于阿德来说,他的恢复不是渐变而上,而是厚积薄发。不仅如此,巴西人似乎在竞技上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至少从某些技术细节上看是如此。在阿德里亚诺最近的五个进球中,有三个球竟然是头球建功。其实一直以来,阿德的弱项就是头球和右脚。过去甚至有一些媒体嘲讽说:“他的进球套路很简单,得球之后分到左脚,大力射门……”对于这一点,曼奇尼也曾经在去年4月讲过:“他拥有出类拔萃的身体条件,他的头球本来应该更加具有威胁。”

在经过了长达9个月的进球荒之后,人们看到阿德里亚诺的头球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对阵都灵的比赛中,麦孔右边路得球后发现自己突破的空间不大,于是直接起球吊到了中路,在中路阿德里亚诺与对手后卫纠缠在一起,但是他依然凭借着强壮的身体起跳,在空中做出一个标准的甩头动作,将球砸进对手大门的死角,都灵门将阿比亚蒂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只能目送皮球钻进网窝。

不过阿德突破自己的绝对不仅仅是头球,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配合意识。在1月21日,意甲第20轮国际米兰主场迎战佛罗伦萨的比赛中,斯坦科维奇的进球就得益于巴西人的助攻,当时阿德里亚诺在左侧吸引了对方三名后卫的注意力,紫百合中路城门大开,此时巴西人巧妙地横向将球推向空当,迎球赶上的塞尔维亚人一蹴而就。这样的巧妙配合在以往的阿德里亚诺身上是根本看不到的,那时的巴西人拿球之后,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问题而绝对不是谋求与队友的配合,对手一旦掌握了防守阿德的技巧,他就很难再有所作为,而如今有了配合意识的巴西前锋对于任何一支球队来说都是一个恐怖的对手。

上一篇:公文管理范文 下一篇:安全生产例会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