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最新政策范文

时间:2023-11-23 22:14:38

营改增最新政策

营改增最新政策篇1

关键词:营改增;交通运输;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营改”定义:营业税改增值税。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至此,货物劳务税收制度的改革拉开序幕。

一、交通运输行业“营改增”政策主要变化

(一)小规模纳税人政策变化

“营改增”之后,运输业小规模纳税人税率均为3%,且不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虽然政策变化对税率的大小未发生改变,但由于计税依据的变化(原营业税为价内税,而增值税按照运输收入折算为不含税价格后作为计税依据)而对小规模纳税人造成了影响。案例分析:2016年1-6月期间,某小规模纳税人运输业企业取得运输收入200万元,按照原营业税3%税率计算,该企业应缴纳营业税6万元,而按照“营改增”政策计算,该企业应缴纳增值税5.82万元,计算过程为200÷(1+3%)×3%=5.82万元,较原营业税政策少缴纳0.18万元税款,实际税负由原来3%降为2.91%。由此可见,“营改增”政策降低了小规模运输企业实际税负,为中小运输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一般纳税人政策变化

按照“营改增”政策规定,交通运输行业适用税率从原营业税3%提高到现行增值税11%,为弥补税率较大幅度提高给交通运输企业造成的税负增加影响,政策规定交通运输企业一般纳税人可将取得的购置交通工具、燃油消耗等增值税专用发票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二、“营改增”政策对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影响

(一)通过案例说明“营改增”政策对交通运输业税负影响

以一般纳税人交通运输企业为例,在不考虑进项税抵扣假设条件下,该企业2016年上半年运输收入实现200万元,从缴税绝对额方面看,按以往政策该企业应缴纳营业税6万元,而按照“营改增”政策计算,应缴纳增值税22万元(200×11%=22万元),较改革前增加16万元,增幅266%。 从税率上涨方面看,新政策名义税负为11%,考虑折算为不含税价格实际利率为=1/(1+11%)×11%=9.91%,较原政策税负提高6.91%,增幅达到233%。

由此可见,“营改增”政策在不考虑进项税抵扣情况下,大大增加了一般纳税人运输企业税负。同时,由于多数运输企业无资金进行运输设备更新、未能取得正规的路桥费、燃油费发票,导致运输企业可抵扣进项税额较低,无法弥补税率提高给运输企业造成的税负影响。

(二)抵扣销项税促使运输行业不断更新设备

购置固定资产取得的增值税可以在计算销项税前抵扣是“营改增”政策对于缓解税率上涨给运输企业带来税负压力的最要手段之一,因此,大多数运输企业为了享受增值税抵扣优惠政策,纷纷集中对运输车辆进行更新,同时,由于运输设备更新换代,也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及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并降低了运输企业运输、车辆保养等成本开支,提升了运输行业综合竞争力。

(三)纳税申报需要网上认证

一是纳税申报方面。改革后,交通运输企业应将当月增值税发票开具情况通过IC卡报送给当地国税部门,以便税务部门将IC卡信息与申报数据进行详细核对。同时,交通运输企业除填写、报送申报表主表外,另增加《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情况表》等报表。二是较改革前,交通运输企业财务人员还需将当月取得的专用发票、运输费用单据等拟抵扣进项税的增值税发票到当地税务机关进行认证,并且应于该发票开具起6个月内认证完毕,对于未认证或起超过6个月期限认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一律不得抵扣进项税。

(四)会计处理更加细致

执行原政策前,交通运输企业只需每月按照“主营业务收入”发生额乘以相应税率计算出当期应交营业税额(假设企业对于每期运输服务均向承运人开具发票),而改革后,运输企业需将运输收入还原为不含税价格,以该价格再乘以增值税税率计算当期销项税额,最后,运输企业还应考虑当期购置资产、办公用品及汽油燃料所取得的增值税发票而进行相应的进项抵扣,在综合计算后得出当期应缴纳增值税额(当期销项税-当期进项税),且应在“应交税费”一级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销项)、应交增值税(进项)、已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等二级会计科目,增加了财务人员核算工作量。

三、交通运输行业面对“营改增”政策变化应采取的对主要措施

(一)加强财务人员税收政策培训,科学对接会计处理

一是新政策执行后,交通运输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税收法律要求设置相应会计科目,并对增值税发票申领、使用、保管情况进行备查登记,同时,建立、完善运输企业财务核算、发票领用、税收申报等管理制度,积极实现会计核算与纳税工作衔接。二是交通运输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本单位财务人员参加当地税务部门组织的“营改增”专题培训会,以便本单位财务人员尽快适应新政策对税收法律、相关专业技术的要求,以所学知识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税收筹划出谋划策,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企业业务流程,改变服务定价策略及营销方式

“营改增”政策的出台,不但在避免重复征税、规范税收征收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结构优化、加快发展速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应抓住“营改增”政策出台的机遇,通过设备更新提升企业承载能力;通过降低过路费、交警罚款重新对运输线路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提高驾驶人员技术水平及安全行车意识,降低运输企业人力成本,提升运输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积极适应税收政策变化,及时关注国家财政扶持政策

除上海、广州等首批试点省份外,全国其他省份均于2016年5月,将交通运输业纳入“营改增”范围,从政策执行过程看,对于小规模纳税人降低税负起到了扶持作用,而对于一搬纳税人运输业企业而言,由于税率大幅度提高,尽管税法规定运输企业可以在购置运输车辆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但对于一些资金压力大,无能力重新购置运输设备的运输企业仍无法弥补税率提高而造成税负增加的影响。因此,交通运输企业应及时关注国家财政、税务部门出台的过渡性政策,积极申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以顺利渡过税收转型期。同时,交通运输企业也应通过自身努力,适应、改变税率变化对企业的各种影响,争取将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李娟.“营改增”对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2014(01).

营改增最新政策篇2

一、营改增实施的重要性

营改增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改革政策,其降低了企业的税收标准,减轻企业的负担,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能够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避免重复收税的情况,对税收机制进行完善。(2)能够促进产业的融合,能够帮助企业进行产业调整,并且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其进行政策支持。(3)营改增的实行,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并且向国际化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营改增主要是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改革之后的体制更适合与国际接轨,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有利于企业国际化发展。

二、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影响税收负担

在未进行营改增之前,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不能参与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主要针对的是其所经营的现代服务业。在实行营改增之后,规定现代服务业可以进行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从而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节省企业成本。并且对于运输费用的税率抵扣,抵扣概率也从7%变为11%。整体来说营改增的实施,有利于企业的建设,能够降低企业的财政支出,但是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漏洞,再根据企业的政策不同,经营的项目具有特殊性,也有可能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二)影响会计核算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企业的财务部门影响最大,尤其在增值税与营业税上面的变动较大,其他税额的计算同时发生改变。营改增的最初实施,在个别的地区进行试行,然后再进行推广。这样使得跨区域经营的企业,改革起来比较困难,信息的衔接相对麻烦。营改增对混业经营的单位,提出分类核算经营项目的规定,增加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任务。对于无法进行项目分类的企业,则是按照最高标准的税收制度进行收费,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

(三)影响财务管理风险

若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知识不足,对营改增无法进行运用,不能配合新的税收制度来进行工作,会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混乱,影响企业的运营。营改增使得企业的财务核算发生改变,需要重新进行运算,并且核算方法也不相同,提高了财务核算的难度,增加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营改增的实施,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灵活性,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

三、营改增后企业财务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纳税规划思维

税收政策的改革,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发生变化,诸多税收需要进行变动,财务管理人员需要针对优惠政策与税收减免,去筹划制订符合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而去更好地利用营改增的优势,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企业甚至可以邀请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来进行企业的财务制度制订。例如营改增政策中的增值税进项税抵扣,企业可以根据条款,在选择合作单位时,选择能够开具增值税发票的单位,这样可以实现税负的转嫁,降低税收负担。诸如此类的优惠政策还有许多,需要财务人员仔细研究营改增,并制订对应的方案,从而去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

营改增在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同?r,也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风险,因此需要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财务核算出现漏洞,会使得企业的账务出现误差,影响企业的未来决策。因此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根据营改增政策的范围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且通过考核之后才能回到岗位,从而预防财务风险。制订新的财务流程,以及财务核算方法,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监管力度,确保财务工作的安全性。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所制定的所以财务制度,需要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避免发生违法行为。

(三)完善财务报表与加强发票管理

营改增使得企业的税收核算流程发生变化,加大了财务核算的难度,财务报表也相对复杂。财务报表的复杂化,财务人员在根据新的税收制度编制财务报表时,容易无法与新的政策向匹配,导致财务信息失去真实性。因此企业必须采取对应的措施,去完善财务报表,确保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从而去降低企业的风险,制订适合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同时需要注意发票的管理,发票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支出,并且会增加企业税收,需要严格地进行管控。根据营改增的政策规定,制订对应的发票管理制度,加强发票的审计,对开票流程进行规范,防止恶意开具发票的行为,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

结论

营改增最新政策篇3

关键词:“营改增”税收体制现代服务业税务筹划

自2013年8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试点。2016年5月1日,营改增迎来了收官之战,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此次“营改增’'税收政策旨在让各行各业的税负只减不增。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随着税收体制的不断完善,面临“营改增”带来的挑战,作为现代服务行业的企业,更应不断加强自身税务筹划意识,进行税务筹划方案选择,充分利用税收的优惠政策,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一、现代服务业“营改增”后面临的税务筹划风险

(一)改变了现代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使得很多现代服务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与运营模式,现代服务企业不断地进行自身的创新发展,这对于任何形式的现代服务企业都是一大改进。很多现代服务企业在“营改增”的过渡期间对于发票的管理使用不完善,服务人员素质一般,这都给现代服务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二)现代服务企业人员对“营改增”政策的掌握不熟练

现代服务企业经营的特殊性,使得“营改增”政策的实施面临着很大的衔接问题。现代服务企业的管理和财会人员对“营改增”政策的掌握运用直接关系着该企业的税务筹划、经济利益。而目前一部分现代服务企业的财会税收人员没有掌握“营改增”的具体政策,使企业在发票管理、税收优惠运用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营改增”前后,现代服务企业分别缴纳营业税和增值税,两者在纳税时间、课税对象及发票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三)企业纳税人身份选择不当的税务筹划风险

纳税人身份的选择对于一个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是至关重要的。“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现代服务企业步入缴纳增值税的时代。如果现代服务企业被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则其增值税税率会明显提高。但是作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进项税额是可以抵扣的,因此,应纳税额会相应减少。如果现代服务企业符合小规模纳税人的条件并选择作为小规模纳税人,则其增值税率会低于一般纳税人,但是不能够抵扣进项税额,会影响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而对于现代服务企业中人力资本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来说,几乎没有进项税额的,无法进行抵扣。

(四)节税收益与纳税筹划成本的不匹配风险

每一项经济活动都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权衡利弊,纳税筹划也不例外。现代服务企业由过去交营业税改成现在缴纳增值税,其原先所使用的税务筹划方案已不再满足企业目前的筹划需要。为适应“营改增”的政策环境,需要进行重新规划方案,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而新的筹划方案是否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或者是否能够弥补为此而付出的成本尚不确定。税务筹划的成本过高甚至会导致企业盲目地追逐经济利益,以弥补其付出的成本代价。

二、现代服务业“营改增”后的税务筹划策略

“营改增”政策给现代服务企业带来优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因此,现代服务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具体经营状况,合理进行税务筹划,降低税收负担,享受税收优惠。下面讲述几项具体的税务筹划策略:

(一)转变现代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对于大型的现代服务企业来说,在设立新公司时,可以通过设置新公司的形式来进行税务筹划。比如,新成立的分公司初期可能成本支出大于收益而产生亏损,总公司可以借助总公司的收益与分公司的亏损,进行互补。同时,还可以通过进行特殊的合法关联交易节约税收。

(二)有效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营改增”政策涉及了大量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包括税率、特殊涉税事项、即征即退项目等。在“营改增”过程中,国家会推出一系列的税收扶持政策,对于现代服务企业来说,应该积极创造税收优惠政策条件并充分利用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在法规允许的情况下不损害国家税收利益的前提下充分享受税收优惠,降低企业自身的税收负担。当然,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应从企业整体的税负角度进行考虑。此外,不管国家出台了哪些优惠的营改增政策,现代服务企业均应适度关注,进行税务筹划。

(三)选择合适的纳税人身份

对于纳税人身份的选择是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方案的首要考虑事项。为此纳税人可以进行纳税临界额的计算,以确定本企业应采用一般纳税人身份还是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现代服务企业的很多纳税者变为了增值税纳税人。企业可以借鉴盈亏临界点计算原理,并假设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时的税负平衡点。纳税人还应注意申请认定的时间,而不是随意进行选择。纳税人还可以通过分立来转换纳税人身份。如果规模不太大的一般纳税人可以通过分立为两个小规模纳税人转换纳税人身份,进行税务筹划。

(四)构建规范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加强税务管理

在全面实施“营改增”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企业应积极构建健全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增值税缴纳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增值税的缴纳计算方式,并准确掌握营改增后增值税核算缴纳方式的改变。对于现代服务企业来说,其会计核算体系会有重大的调整,尤其是对于发票的正确管理使用方面。因此,企业应将财务工作的重心放在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上,尤其是企业的税务管理人员更应定期学习“营改增”的具体政策、相关知识,提高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积极应对税收政策的变更。

(五)科W安排纳税时间节点

在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部分现代服企业要开具增值税专用或普通发票,提前申报缴纳增值税。因此,在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现代服务企业应该合理安排经营销售活动的收款时间、发票的开具时间等,同时,尽量延迟缴纳增值税的时间,但是不得晚于最迟缴纳日期,以免产生滞纳金和罚款。

三、结论与启示

营改增最新政策篇4

一、银行业“营改增”的必要性

从现阶段来看,商业银行“营改增”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因为,营业税本身就存在着一些弊端问题。如,累计税负、重复课征等等。同时,不允许银行抵扣部分增值税进项税额,最终造成了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中断。此时,若加快“增改增”政策实施步伐,有利于借助增值税的税制优势,解决营业税的缺陷问题[1];

第二,因为,增值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自2012年1月1日“营改增”试点建设工作开始后,产业链减税效果越发明显。即在2011年“营改增”政策试点方案后,上海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铁路运输业、邮政业、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均开始尝试推广“营改增”。如图1。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加快银行业“营改增”政策实施步伐,可更好的顺应营改增趋势发展要求;

第三,在P2P、股权众筹等新型金融业态涌现的背景下,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逐渐缩小。此时,若实施“营改增”政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改变商业银行竞争劣势的局面。

二、营改增对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的具体影响

“营改增”是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必然趋势,但它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税务制度方面。即在改革之前,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所提供的基准利率确定自身存贷款利息利率。在?@种税务体制下,将由商业银行自身承担部分营业税,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负担。“营改增”改革后,商业银行的利润核算刨除了营业税金和附加项。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费用支出,满足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经营需求;

其二,经营制度方面。即在“营改增”政策实施背景下,原有的经营方案已经无法满足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开展需求。因而,需要根据“营改增”特点,对业务关系进行重新确立,由此保证银行的经营制度可顺应“营改增”发展趋势。贷款业务、中间业务、投资业务、金融商品转让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在改革后,银行贷款利息收入中增值税的缴纳可不缴纳逾期90天的以上的利息。所以,减少了相应的税额。而从中间业务角度来看,直接收费金融服务中的佣金、酬金、服务费、经手费等等,可以考虑税负转嫁。这种方式,可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2];

其三,银行成本方面。即在改革后,进项抵扣范围被扩大。所以,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考虑把无形资产、装修费用等各项费用列入到进项抵扣中。这样一来,固定费用的实际支出就会因此减少,最终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利润有所增长。

三、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营改增后的经营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中小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税务制度、经营制度、固定成本方面均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些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应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做好银行系统和经营服务方面的升级工作。其中,在银行系统升级处理时,应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制定一套可行性的经营方案,并把交易处理、营改增发票抵扣列入到重点经营项目中,由此通过银行经营系统的改变,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3]。而在经营服务升级处理时,需践行“岗前培训”的人才队伍建设思想,对营改增政策人才进行培养,让他们了解“营改增”的特点和税制优势,并学会处理“营改增”政策实施后的相关票据。同时,为了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需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初期,设立一个专门处理营改增相关业务的柜台或者服务窗口,打造一个优质的服务环境。

营改增最新政策篇5

关键词:营改增;建筑企业;发展;方向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是近年来税制改革的分水岭,也是我国政府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体现。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行业,其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的影响,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经济冲击越来越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命、留存,就必须依据我国宏观政策来调整自己的企业经营方针。在面对“营改增”这个国家宏观调控时,建筑企业需要予以积极的面对和迅速的调整、适应。积极地采取坚定自身企业生产成本的改革措施,改进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务管理方面的影响

“I改增”政策实施后,建筑企业的税务管理影响因素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比如税率定额等,也新增了许多税收优惠项目,比如高新技术减免税、节能减排税等等。这些新增的优惠税务类目增大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鼓励建筑企业进行创新和改革。正如政府期望的那样,不少建筑企业开始通过创新自身的建筑施工技术、提升企业内部的节能减排使用率,规范了建筑行业中的施工行为,也保证了地区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和谐、统一发展。但是,这些优惠政策的实施也给部分建筑企业提供了偷税、避税的借口与方便途径。不少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企业负税,纷纷使用虚假报账、制作虚假会计核算报表的方式来提高自身企业的优惠力度,给税务机构管理建筑企业的税务行为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另外,建筑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材料费、设备费、劳务费、管理费以及其他生产费用等构成因素,不是所有的建筑施工成本都能得到进项税额的抵扣,大部分建筑企业的生产成本都是大于进项税额抵扣数额的,至此导致了企业税务的增加。最开始“营改增”政策的设计理论,是想通过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的票据抵扣来降低建筑企业的负税压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建筑行业本身存在着无行业壁垒、管理方式粗放、施工技术较为落后的行业弊端,就使“营改增”税收设计理念得不到贯彻执落实,反而增加了建筑企业的税收压力,也使企业税收管理中的增值税票据管理工作比较的吃紧,企业的内控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难度被人为提高。

二、“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加强员工“营改增”知识培训

员工作为企业存续的细胞,其是否能发挥出最大效益,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在税务管理工作中同样如此,会计人员是否能精准的理解和领悟“营改增”政策推行的意义,对企业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可能出现的管理范围变更、税务内容更新能否及时做出应变,关系到企业在“营改增”后的发展潜力的大小。能让企业员工最大效益的发挥出自己的工作效能,在企业税务改革后积极地应对外部市场环境的转变和有序的改革企业财务管理措施,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国家政策方针指导思想的培训,积极组织“营改增”政策实施范围、内容的信息传递活动,以此强化会计人员对“营改增”政策推行的意义理解,和“营改增”政策信息的普及率。

另外,为了能提升会计人员对“营改增”措施落实的应变能力,全面、深度的提升员工的财务知识素养和会计操作能力,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只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企业领导人应该在强化“营改增”知识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会计员工的职业培训,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和计算机技术,依据当下“营改增”政策实施后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着重培养员工的职业规划能力和会计核算能力。

需要注意的时,由于“营改增”政策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市场经济存在着变幻莫测的转变。各种新型的会计核算方式、财务管理理论、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核算新思路对“营改增”的影响是不同的,产生的化学反应也是不一致的。因此,企业领导人应该积极地接受市场经济中“营改增”适用的影响信息,把握好“营改增”政策实施的最新动向,并将这些新知识、新信息融入到员工培训当中,以期达到企业“营改增”政策实施的快速应变。

(二)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

“营改增”政策实施后,让我国的市场经济变得愈发动荡起来,企业管理也面对着更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建筑企业首先就要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不断降低企业的成本风险、管理风险和投资风险,通过选择靠谱的合作方、改革自身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企业合同、票据管理工作来强化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

“营改增”作为税务体制革新的新产物,其政策制度的落实使企业发生比较复杂的调整变动和人事管理变革以及会计核算工作量的增加。建筑企业本来就具有会计核算量大、财务管理难度大等税收管理问题。“营改增”政策的落实让企业的税务的计税基础发生了改变,使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更为复杂,财务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也变得骤增。有些负税项目可以进行增值税的抵扣,有些项目则不可以,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对可抵扣税收项目进行分类,会计人员出错的概率被人为地增加。因此,建筑企业应该仔细分析和评估自身企业税务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并依据“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企业的影响来调整自身的财务管理方向,改善自身的会计核算方法和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对建筑企业主要税务管理部分:材料费、人工费中可抵扣的增值税额、产品价值和劳务价格等影响企业成本管理的因素进行综合、全面地考虑。

其次,建筑企业还必须要挑选信誉高、企业资产能力强和风险抵抗能力高的合作企业,以此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并引进专业法律人士对企业合作协议进行法律检测,以此避免为企业带来合作风险。另外,建筑企业还应从企业长远利益来出发,尽量不要选择规模较小、信誉不高的小型设备租赁公司,或购买建筑材料。以此保证建筑施工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建筑材料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减低建筑企业在施工中的成本风险。

最后,提升建筑企业的发票管理水平。发票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一直都是企业会计人员关注的重点。会计人员在熟练掌握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特点之后,应该熟知发票购买、开具、认证和抵扣的操作准则,掌握发票丢失后的应对办法,深刻认识到开具虚假发票的法律后果,以此规范自身的发票管理行为。

(三)强化企业内控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让企业领导人开始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随着“营改增”政策实施对企业运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企业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企业应该对自身现行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此堵住企业发展中的制度漏洞,减少企业因管理风险而带来的成本损失。而企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关键点,其也应该是管理政策改革的重点。因此,企业领导人应该从财务视角去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成本控制、风险控制、预算控制和绩效考核等,通过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让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有制度性和科学性。

三、结论

总之,“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建筑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作用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存在即合理。“营改增”政策实施给我国建筑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建筑企业领导人更应该抓住这次机遇,不断的的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断的满足当下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以此达到长久发展和、与社会和谐共存的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文霞.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当代会计,2015,12:37-38.

[2]裴晋崧.浅谈建筑企业营改增后对会计核算及财务指标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47-48.

[3]陶莉娜.浅议“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的财务策略[J].财政监督,2016,15:96-98.

[4]许世玉.建筑企业“营改增”税负增加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营改增最新政策篇6

关键词:营改增;地方;财税体制;影响对策

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对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税种进行了划分,形成了现有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力的分配制度,国家提出了把增值税作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将营业税作为地方税,由此,营业税便成为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12年开始实施的营改增试点启动了我国新一轮的税制改革,此次改革将现有地方主体税种营业税改征为中央地方共享的增值税。这一举措对地方财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明晰营改增对其影响程度,科学探索构建地方财税体制,意义重大。

一、何谓“营改增”

“营改增”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简称,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是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目的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赋税,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服务业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和消费升级、培育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营改增”之前,地方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所形成的现有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力的分配机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

(一)营业税和增值税并存的状态,导致重复征税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货物和劳务的界限就显得比较模糊,我国现行的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的格局就导致了税种差异性重复征税的问题产生,在这种税制格局下,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地方税体制主体税种不明确

从我国目前的地方税制结构和调整经济来看,营业税是地方税的主要税种,收入也是在地方税种当中占据比例最大的一个,其次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的增值税,接下来是企业所得税,然后是个人所得税,还有一些税种,例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等。但是经过分析可知,营业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地方税。

(三)地方税体制的收入减少

自从有了分税制度,中央的财政收入不断的增加,财政的直接支出份额在不断的减少,而地方的财政收入却是在不断的减少,它的支出份额却是在不断的增加,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但是也导致了地方财政的收支缺口变的比较大,不利于地方政府管理自己的公共事务。

三、“营改增”对地方财税体制的影响

全面“营改增”背景下,地方税体系丧失了营业税这一主体税种,大大减少了地方税的收入规模,同时缩小了地方税务局的征管范围。此次改革将现有地方主体税种营业税改征为中央地方共享的增值税,对于已收不抵支的地方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营改增”背景下,地方财税的应对之策

在“营改增”政策实行之前,营业税都是由国家税务局统一征收的,但是营业税的税收收入是归地方政府所有的。实行“营改增”政策后,虽然地方政府对于“营改增”政策表现出了积极的配合态度,但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如何应对这一新的形势,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培育地方新主体税种,完善地方税收体系

我国虽然地方税种类较多,但除营业税以外的大部分税种收入较小而且征收成本较高,全面“营改增”之后,地方主体税种缺乏,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其支出需求。因此,需要通过确立新的地方主体税种来提高地方收入,最佳的地方主体税种应该具备税基宽、税源广且来源稳定、地域优势明显、税收受益大小与本地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优劣情况相关等特点,就此来看,可将消费税、房产税视为最优选项。

(二)提高地方在增值税中收入分成比例

我国营业税属于地方税种并且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比最多,虽然现行“营改增”工作中,将增值税替代原属于地方营业税的那部分收入依旧划归地方,但从长远来看,这部分收入必然会按照比例进行分成。参考国外划分增值税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收入比例,地方的分享比例都远超我国现行25%的分成比例。中央政府可考虑一下提高地方增值税的分成比例,这样有助于地方保持对财政和税务的积极态度。

(三)合并国、地税

在国家全面推行“营改增”政策后,可以将国、地税合并,这样做有极大的优势。首先国地税合并可以精简机构和工作人员,降低税收的成本。目前而言,我国的两套税务机构职责、功能基本相同,工作的方法基本一样,执法的程序也基本一样,只是管理的税种不一样而已。其次,通过国、地税合并,可以提高税收的征管效率,这样做可以将各自的税收信息系统整合成统一的信息网络系统,还可以共同的执行统一的税收征管政策,有利于提高征税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素质,更快、更好的提高工作的效率。最后,国、地税的合并,有利于税收法律体系的完善,这样做,税务工作人员可以全面的掌握税收业务,彻底的解决之前国税和地税两个部门的间的矛盾和不同,内部以及日常的监督也会更加的完善,将更好的保证我国的税收法律的实行。

五、结束语

在新一轮的财税改革中,营改增改革作为当前我国财税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对于平衡税负、优化经济结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同时使得本就基础薄弱的地方税体系受到更大的冲击,本文就地方财税如何在营改增背景下保持活力,提出了一些点思考,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池兰芳. “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泰顺县为例[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3:26-27.

[2]李金荣. “营改增”后地方税收体系建设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6,33:57-60.

[3]陈佩敏. 地方税收受“营改增”的影响和应对策略[J]. 现代经济信息,2016,07:158.

[4]纪凡. “营改增”后“国地税合并”问题的探究[J]. 东方企业文化,2014,19:305+309.

[5]岳红梅. “营改增”对地方税收的影响及思考[J]. 财会学习,2016,16:173.

营改增最新政策篇7

关键词:“营改增” 存在问题 影响简析 建议探讨

一、我国“营改增”税改试点政策迅速实现行业、区域“双扩围”

2012年1月1日,酝酿多年的“营改增”在上海的“1+6”行业率先试点,至此拉开了“营改增”的序幕;2012年8月1日起,北京、江苏、安徽、福建、厦门、广东、深圳、天津、浙江、宁波、湖北等地也相继纳入试点,“营改增”试点政策区域范围“升级”;2013年8月1日,根据国务院部署,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开,同时,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也开始纳入试点,“营改增”行业范围扩至“1+7”;2014年1月1日,“营改增”二次扩围再推开,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试点,这标志着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其作为一个营业税税目的历史使命也走到终点;2014年4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电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4]43号),决定自2014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电信业“营改增”试点,“营改增”行业范围扩至“3+7”。

二、“营改增”在“双扩围”过程中引发的问题

(一)部分企业的税负反向增加。“营改增”试点以来,一部分企业的税负不降反增,对于交通运输业的税负影响最为明显,交通运输业不再适用过去3%的营业税税率,而是适用更高的11%增值税税率。据测算,上海启动“营改增”试点后,物流行业的实际税负成本增长了近一倍。由于交通运输企业的大型运输工具不需要每月采购,燃油费、过桥过路费等在抵扣增值税时相对严格,“营改增”意味着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上升8%左右。江苏试点的结果是,约有近10%的企业税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据武汉市国税局介绍,试点仅一个月,物流运输行业试点首月申报缴税8 260万元,平均税负达到了5.55%,较原3%的营业税税率偏高。

(二)增值税抵扣链条还很不完整。目前,“营改增”的区域范围基本覆盖全国,行业也扩展到了“3+7”,但是金融保险业、通讯业、建筑业还未被纳入改征范围。这样就产生了增值税的运行原理需要的广泛性和政策制定的局部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增值税的运行是通过本次的销项税减去上次的进项税来避免重复征税的,因此,它的运行依赖于完整的增值税抵扣链条,否则无法达到避免重复征税的初衷。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试点政策只是允许一部分企业实行,很大一部分本应处在这个抵扣链条中的企业由于政策排斥而无法进入抵扣链条,这样自然造成链条的断裂,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三)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设计存在缺陷。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是对税改中税负不降反增的企业实行的一种弥补性措施,这种弥补的主要方式就是财政的支持。这项政策的出发点是避免一些企业在实行新政策的过程中做出牺牲,初衷是好的,但是判断企业税负变化的标准却不甚合理,从而导致该项扶持政策实施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现有的企业税负变化的计算是以企业的总体税负为标准,并非是按业务类型分别计算。按照这个标准,综合企业在这项扶持政策中不能得到财政扶持,不能反映试点政策对各类业务的影响。因为在一个综合企业当中,一部分服务的税负可能会因新政策而降低,另一部分服务可能会因新政策的出台而升高,但是综合来看的结果很有可能是降低的,那么按照这个结果和现有的财政支持标准来看,这个企业并不能享受到财政支持政策。从长远来看,可能导致综合性行业部分服务的萎缩,不利于综合性行业的全方位发展。

三、现行税制对试点效果的不确定性影响

(一)中央与地方财力的分配依旧是矛盾焦点。“营改增”之后,地方税收收入将减少。为推广“营改增”,目前的权宜之计是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的收入全部返还给地方政府,但此举不可能长久。即使保持目前“营改增”收入全部纳入地方财政篮子的格局不变,“营改增”的降税负担也将落到地方政府头上。如上海2012年前11个月,“营改增”试点已经累计减税225亿元,占2011全年营业税收入的22%左右,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6%左右。2013年许多试点省市纷纷下调财政收入目标,为未来改革留空间。从长远看,营业税全部改为增值税后,不可能保持目前的返还制度,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分成比例必然会重新划分。

(二)地方与地方之间增值税税源争夺问题。各个城市的税源矛盾一直在不断增加,这是由增值税的范围不断扩大造成的。由于我国的增值税是在销售地征收的,不难看出,很多拥有原材料以及最原始劳动力的落后城市,都在链条的最底端,会造成税源从落后地方向发达地方转移的结果。在这种状态之下,不但会令地方保护势力增加,市场格局更加恶劣,还会造成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在财政收入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也就是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现在我国还没有增值税横向的分享制度,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状态会限制增值税扩大范围。

(三)增值税税率多样化与改善社会福利目标之间的背离。在国外的经济运行中运用的是单一税率增值税以及多档税率增值税,两者都能提高国家的福利水平,但单一税率增值税相对于多档税率增值税,国家所得到的福利要有所提高。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方案中的有关规定是不完备的。目前改革中推行的多档税率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使不同行业间的实际税负趋向于公平,是平稳推进税制改革的暂时举措。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会增加政府及企业的税收管理成本,影响增值税制度优势的发挥。

(四)以各种形式的优惠政策与增值税扩围目标的背离。目前我国的增值税体制中,在法律方面,还有授权立法上都会产生许多的优惠政策。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以前营业税中的优惠政策又会卷土重来。从根本上来说,这其中的每个优惠政策都能切断现行增值税中的抵扣链条,这样就会造成更多的逃税行为产生。实际操作中,这些优惠政策中体现出的税制漏洞,没办法因为税务管理而得到有效的改善。

四、完善我国“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提供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过渡性扶持政策本来希望达到一种不因新政策而导致部分服务行业牺牲的人性化目的,但是由于适用了不当的标准,实际上打击了一些综合性行业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当企业每月申报纳税时,按照试点政策的增值税税率计算缴纳的税负超过原营业税税负的一定标准时,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政府资金扶持,以弥补纳税支出。在实行财政扶持政策中,要考虑到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区别的核算政策,充分考虑到一些大型或特殊行业的发展方式,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一些服务行业,要按照业务分类来计算税费,将每项业务的情况分别予以列明,对于一些税负降低的业务不予扶持,而对于税负增加的业务,在核实情况后予以扶持,从而保护该类业务在综合企业的稳定发展,不至于因新政策的实施而剥夺了该类服务行业的发展利益。

(二)完善增值税制度,优化税率结构。目前增值税共有四档税率,原有的17%、13%和“营改增”试点政策新增的11%、6%税率,这是作为过渡时期的税率政策。西方国家征收“消费型”增值税的税率大多设置在8%到20%之间,我国设置的法定税率是建立在生产型增值税基础上的,若将其换算为消费型增值税,实际税负则分别为23%和18%,明显较高。再加上试点新政策新增的两档税率,可见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复杂,增值税设置多档税率违背了其作为中性税制的本质,破坏了增值税的统一性和抵扣链条的连续性,不仅会增加税务部门的征管难度,还给纳税人偷税漏税甚至骗税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利于增值税的长期发展。另外相对一直实行增值税(17%或13%的税率)的农产品行业而言,目前试行的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相比税率要低得多,形成服务业对农业的挤压。不同行业间税负的不公平,造成了对试点政策税率合理性的质疑。因此在未来的税制构建上,要充分考虑对如农产品、医药、图书期刊等生活必需品或文化产业市场的扶植。

(三)合理调整增值税占财税收入的比重。增值税作为主体税种,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别的税种作用的发挥,税收在不平衡的状态下发展。从经济角度来说,税收是商品价格的一部分,增值税税负如果加大,就会给物价造成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全球许多国家的实际经验是,把增值税的税收占到全部税收的比例控制在25%以内,大致上不超出这个范围。“营改增”试点政策推行后,增值税“块头”陡增,造成了其他税负间的失衡。作为地方主要税种的营业税将被增值税逐渐取代,也影响到地方财政收入规模。而目前仍施行中央与地方财税分权的体制,如何使地方财政收入的损失得到弥补,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对“营改增”试点政策扩围能否成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地方政府财税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部分学者建议通过开征房产税、个人所得税等财产税来弥补,并以此来调整税制体系的总体格局,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直接税体系。在此基础上,增加直接税的同时,相应减少间接税在整体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以此来实现各种税种的均衡分布,使国家财政收入不过度依赖某一个税种,打造一个融收入与调节、稳定功能于一身的税制体系。因此在“营改增”实施的过程中,政府要适当减少增值税在税收中的比重,增加其他税种所占的比例,减少增值税和市场经济的经营风险。S

参考文献:

1.谭崇钧,蒋震.增值税改革:问题与建议[J].税务研究,2013,11(342).

2.高培勇.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税制改革“路线图”[J].税务研究,2014,1(345).

营改增最新政策篇8

(一)“营改增”政策的基本含义与现状分析

所谓“营改增”,指的是在企业内部改征收增值税,代替原有的营业税。现阶段,国内出现了同时征收以上两税种的现象,这很可能会导致重复征税现象频发,进而对纳税人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以上论述表明,当前我国的税收机制依旧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营改增”政策的推行,能?蜓杆偬畈顾爸频敝械目杖保?进一步减轻各企业的税负重担,增强纳税积极性,最终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

从国外的基本现状出发,各个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营改增”这一政策对小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的影响,例如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便对小企业进行了专门的限定,像英国等国家还在公认的适用会计准则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小企业财务报告准则。在实行“营改增”之后,国外各中小企业均根据当前形势对财务核算工作进行了调整,比如说韩国、日本的《小企业财务管理法》以及美国的《小企业财务核算创新法》等,都体现出了国家对营改增实施后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视。现阶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营改增方略的推行都对小企业的财务核算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营改增”政策推行的可行性研究

首先,“营改增”政策在我国的颁布与施行,实现了和国际税制的接轨,同时也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增值税来讲,抵扣是它的艺术、精华所在,如果抵扣不足,则无法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增值税。在工商业领域实施“营改增”政策,可以有效解决重复征税的现象,推行出口彻底退税,有助于拉动工商业、制造业的发展,增加外贸出口。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对外出口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达成和世界税制的接轨,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基本保障。

其次,和营业税进行比较,可以凸显出增值税的明显优势。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营业税的局限性慢慢展现出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迅速扩大,影响力也逐渐上升。所以说,“营改增”已经逐渐成了一种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因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并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深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增值税作用的发挥,也全面反映出中国税制结构的弊端。国内经济结构如果想要实现优化转型,就应当更加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分工的细化,流转环节会不断增加,对于营业税而言,很可能造成重复征税的问题,企业为降低纳税额或者避税,削减自身的经营形式,如:分包、外包以及转包等等,进而令市场活跃度迅速下降,严重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限制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营业税的征收难度较大,相比之下,增值税则具备公平税负、防止重复计征、税收中性等一系列优势,以上均暗示出实施营改增的必要性。

第三,从税收公平的角度出发,通过“营改增”这一税制政策的实行,不仅可以有效减轻交通运输业的税负,对一些服务行业也具有一定的减负作用,其有助于推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同时,“营改增”可以有效防范重复计征税务的问题,凸显出税负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原则,有效体现了社会大众对减轻税负的一致要求。这次税制改革,有助于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其竞争力,扩展经营领域。一方面,对于第三产业购入的固定资产,我们可对其进行抵扣,从而令抵扣具备连续性特点,对于交通运输业和一些服务行业来讲,因为抵扣税款,和制造业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同步发展;另一方面,“营改增”政策体现出税收公平,在税收待遇一样的前提下,第三产业的国民经济地位获得大幅度上升,具备与第二产业相抗衡的实力,进一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此外,从征税和抵扣角度出发,由于国内推行增值税税制改革时间较长,并且在征税及抵扣管理方面,早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最主要的是构建起了严谨的规则制度,保障有法可依。税制改革在征税、抵扣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例如,在我国的税收机制当中,对于纳税对象、征税范畴、税率、优惠政策以及发票开具等方面,均有着严格的规范,并且附加了有关的配套设施,有效保证增值税征收的合理性、合法性。而对营业税来讲,其是以总营业额和应纳税额相乘计算得来,对增值税而言,则是选取“扣税法”实物计征,尽管两者的计税手段各异,然而从征税对象本质看来,其均属于流转税项目,所以说,“营改增”税收政策在征税和抵扣方面,具备可操作性、可借鉴性。

二、“营改增”对小企业财务核算的具体影响

(一)对小企业经营过程中税收的影响

在小企业的经营环节当中,财务核算至关重要,企业进行财务核算必须提早掌握最新的税收规章制度,然后根据各种产业、各个区域做出科学合理的分配,减少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并且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设立系统的投资方案。如果企业的经济收入较高,则需要缴纳的增值税也会更高一些,因此,对小企业来讲,当营业额持续增加的时候,必须针对财务核算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措施,例如:在原材料的添加时,减少企业经济收入,这样一来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企业的税负压力。此外,小企业还能够根据地区间的差异,令缴纳的税额降低,变得更为合理。

(二)对小企业纳税范围的影响

进行税制改革之前,国内小企业在纳税的时候,必须按照生产经营的纳税项目,缴纳相应的营业税,与此同时,对于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无法进行抵扣;对制造业而言,对企业购入营业税劳务不能进行抵扣;而对于营业税劳务企业而言,不能抵扣相互间提供的劳务部分,从而导致了企业面临重重征税的难题,还面临着“全额征税”的形势。举个例子,在推行“营改增”政策之前,中国共有九个征税范围,在众多税收范围当中,营业税是最为主要的,几乎不对增值税部分进行计征。在我国推行税制改革后,对主要的征税范围进行了重新调整,依据以往的计税方法,对增值税而言,主要征收企业生产运营环节中产生的增值额部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防止重复征税,并且有助于实现产业化的协作。伴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也随之不断发展,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当中,分工也进一步细化,在这种前提下推行营改增政策,不但可以避免出现营业税的重复计征现象,也不影响市场分工,又能拉动服务业的出口,最终有效促进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对小企业定价机制的影响

自从中国推行“营改增”税制改革后,国内的小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经营项目,对定价机制进行重新布局和规划,在规划时,企业应当针对经营利润,对比税改之前和税改之后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需要全面考虑经营稳定性。对小企业而言,决定它们的利润额的基本要素如下所示:经营成本、经营收入、缴纳税额、其他费用等。例如,假设某企业的经营收入为100万元,按照营业税的标准税率3%应缴纳的营业税为3万元,这些可纳入到税款及其他所需费用中;再比如说,设定企业成本为300万元,则企业利润额为470万元;而营改增施行后,企业相应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1%,此时的企业利润变为390万元。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这说明在我国推行“营改增”税制改革后,小企业的税负明显减轻,企业的经营收入及市场竞争力迅速提高,进而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对小企业运营收入的影响

我国推行“营改增”的税收机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企业的收入。对一个企业而言,它的根本目标即为增加经济收入,但是,在营改增实施前,国内的税制出现了严重的重复征税现象,如此一来,便会对企业的经济收入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我国最终决定施行“营改增”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小企业的税负压力,同时增加了其经济收入,推动了小企业的发展。具体比如,企业在增加产品材料时对应降低整体收入,如此一来能够有利于企业税收额的减少。

(五)对小企业内部职工意识的影响

我国政府在提出税收机制改革之后,小企业在缓解纳税压力的基础上也需要对内部职工进行相对应的管理,在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财务核算人员的考核非常关键,企业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因为这样不但能够加强企业职工的缴税意识,也能够令其全面了解到逃税漏税的严重后果与危害。“营改增”政策推行后,小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应当对有关发票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便让企业税务和利润两者间达到均衡的状态,并且尽可能达到小企业税务管理的最高标准。

三、小企业针对“营改增”政策进行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调整预算方案,更好地适应税务环境

小企业在生产经营环节中,财务核算是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所以其应当全面掌握新的税制政策,同时对当中的各项具体规定做到充分了解,然后,根据各个地区增值税的有关规定,进行科学系统地利用,把控好税务风险,最终研究制定出创新性的税务方案。关于增值税的实行,最好根据试点的具体税务状况,选用能够满足当地企业发展需求的税制。首先,对于小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应当做好增值税中两种税额的匹配,也就是:销售税额及进项税额。经过一系列的税制革新后,小企业在开展经营交易活动的时候,便可以抵扣一部分进项税额,并且在上缴营业税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收入状况,合理调整应当缴纳的增值税额,如果在某一个阶段当中,企业的经营收入很高,则增值税销项税额就会很大,对于这种情况,小企业可以选取加大购入产品材料的数目来扩大进项税额,进一步令应缴税额迅速降低。其次,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税率规定,科学合理地划分税务等级,并且选取更为系统的税额计算手段,制定出一套健全的税务筹划方案。最新的税务机制是按照销售与服务不同类别,同时选取不同的增值税率,所以说,实施“营改增”税制变革后,国内小企业更应当根据自身的涉税项目,合理划分纳税等级,规范内部财务管理,进行科学细致的财务核算,尽可能地降低?负。

(二)将企业决策和财务核算两者紧密联系起来

当一个小企业在做出一项重大的决策前,通过合并纳税主体,同时向当地的税务机构提请新税额计算方法。向税务机关缴纳一切和增值税有关的项目,进而令企业缴纳的总体税额迅速下降,赋税压力大大减轻。除此之外,小企业还必须根据最新的税务制度当中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改进企业的经营模式,令其和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相适应,为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便利。如,中铁涿州公司在开展京福工程项目核算时,对“基础性科目”“机械作业科目”“辅助生产科目”等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选取了更具针对性的会计核算方法,其中机械作业科目的最终核算结果为1100多万元。

(三)对涉税者进行系统培训

上一篇:健身俱乐部管理范文 下一篇:教师岗位练兵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