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26 21:17:31

盲人摸象的故事

盲人摸象的故事篇1

有一天,印度国王下令召集全城的盲人来摸一头大象,让盲人说出大象的形状到底像什么。于是,盲人们就分头开始去摸这头大象了。这时,听见摸到大象腿的盲人说:“大象其实是一根大柱子。”“不对!大象是一堵墙。”摸到大象身躯的盲人说。而分别摸到大象尾巴和牙齿的盲人却说大象是条长长的绳子和坚硬的镰刀。就这样,盲人们各说各的,都以为自己说的才对,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后来人们就把“盲人摸象”作为成语,比喻看事物不能只看其中的一面,不看全面那是不行的,容易产生错误的结论。

大象的性情很温和,从来不和别的动物打架,也不会故意欺负其它动物,或跟别的动物抢食物。它的叫声很大,就连我在别处观看动物时,都可以常常听到呢!它的力气巨大无比,用鼻子就可以把一颗大树从地上连根拔起。它的身体很重,每走一步都会在地上留下一个深深的大脚印。据说,一头大象的体重大约有6吨呢!

大象的种类可以分为非洲象和亚洲象等2种,它们之间不同的是体积大小和头部结构。非洲象体积庞大,牙齿很长,耳朵形状像是非洲大陆,而且它的鼻子旁边两侧各长有一个瘤子,印度人把“它”叫做“幸运瘤”,而亚洲象却正好相反。

动物园里的大象,有的在乐滋滋地吃着草;有的在用鼻子吸收充足的水分;有的在美滋滋地吃着游人们给的各种食物;有的蹲在草地上,好像在思考着它的什么心事;还有的在训兽员的指导下,倒立,踢皮球,投篮……

盲人摸象的故事篇2

2、关于动物成语的小故事:

(1)狐假虎威

一天,狐狸和老虎相遇了,老虎便想将狐狸吃掉。狐狸灵机一动,说:我是上天派下的神,你敢吃我,就没有好下场。”老虎不信。狐狸:您要是不信,就请和我去森林里走走吧!

老虎半信半疑的跟着去了。狐狸走在前面,老虎走在后面。走进树林,动物们都吓跑了,老虎以为他们真怕狐狸,实际上还是怕他。

(2)盲人摸象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

“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却说“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原来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实际上他们一个也没说对。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盲人摸象的故事篇3

关键词:盲生;朗读;感悟;情感

课标指出:“要珍视盲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从情感教学入手,指导盲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并在此基础上从盲生的实际出发,教师适当而有效地指导可以催生感悟并推动感悟的深化。盲生在朗读中,学生感悟与教师引导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最佳途径。该文就盲文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朗读,如何从情感教学入手,使学生深刻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感悟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正确的摸读方法是提高朗读能力的基础

针对盲生朗读时,由于分词的客观停顿,摸读速度相对慢,或读得流利而无感情,或声音不洪亮等弱点,首先要做好这样的准备:正确的摸读姿势和方法。

摸读盲文的姿势不正确不仅影响盲生身体健全发育,阻碍日后的摸读速度,而且也很不美观,因此必须重视姿势的正确,严格要求随时纠正。摸读盲字的正确姿势是:身体坐正,上身端正而自然,书本要放正、双手食指靠拢成八字形斜放在字母上,当左右手同时摸到一行的中间位置时,左手就回去找到下一行位置的行头,这时右手继续向前摸读,等一行摸完就能立即开始第二行的摸读。摸读时不要用力按也不要用指甲抠。在长时间的正确指导下学生能够做到熟能生巧,这种正确的姿势不仅大大提高了摸读速度,而且为朗读好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保证。

二、重视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在朗读词语中感悟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读不仅能加深盲生对文章的理解,引起他们的共鸣,而且还能激起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培养盲生朗读能力是开拓激发盲生思维、发展盲生认知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在朗读中要特别注重词语的朗读,并在朗读词语中感悟。

(二)在朗读句子中感悟

盲校的语文教师读好句子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因为盲文无字形全靠对拼音的理解,而拼音中同音字特别多,注声调的少,假如教师朗读或读得不正确,盲生就会产生误解,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朗读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有无兴趣学好课文,若教师能准确、生动、有感情地朗读,读好每一个句子,就可以帮助盲生在头脑中形成对事物的整体感知,克服片面性。教师很好地朗读,会使盲生受到很大感染,调动起除视觉之外的所有感受,回忆起以往的感性经验,进入文章意境,在朗读句子中感悟。《再见了,亲人》中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把盲生带入意境,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技巧,再现了当时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依依不舍的话别场面,使盲生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氛围中,如临其境,如历其事。老师在读前三段的最后一句时,语气上挑,着意加强反问的作用,尽管大娘、小金花、大嫂在文中默默无语,但老师的朗读却使这三位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三、注重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感知教材所描绘的情景引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先有情趣,后有情感,盲生尤为如此。由于看不到外界的事物,获取信息主要靠听力,由于听力补偿的作用,盲生的听觉较常人更为灵敏。他们对于生动的语言、悦耳的音乐等这些特定的情境,具有一种天生好奇、喜爱的情趣,进而才会对事物产生出发自内心的美的情感。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常注意通过创设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情境,引领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一种对美的浓烈情趣。

(二)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培养情感

教育是情感的教育。在指导理解教材的内容培养情感中,要引导盲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故乡》,教师要有意识地让盲生明确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让盲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有助于对文章意思的理解,盲生对环境的了解越深,越容易理解文章的意思,领会小说的主旨,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侵蚀、等级观念毒害,人与人慢慢变得冷漠、变得隔膜,揭示了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是苦难之源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传达出了感情,在朗读训练中培养了语感。提高盲生的感悟能力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要防止急躁情绪,只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提高盲生的感悟水平。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积极内化的过程,只要积极引导、坚持不懈,就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感悟能力,达到美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佟海兰.浅谈教学中盲童想象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曲英华.新课标与语文朗读教学能力[J].承德民族师专学校,2006.

盲人摸象的故事篇4

国王和在场的人为什么会笑?自然是盲人们在片面接触大象之后,不经过大脑认真地思考和判断,都信口雌黄地把大象的某个部位当成了大象本身,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闹出了愚蠢的笑话。人的四肢等五官以外的部位,固然也可以感知外界,但要正确了解大象的形状,却不是人手所能干的活儿,只有通过眼睛,才可以看见真实的大象。

盲人因为失去了明亮的眼睛而犯下低级的错误,自然会获得明眼人的谅解,但是一个五官健全的人,如果也犯同样的常识性错误,则要么体现了此人五官功能的错位、缺位或病态,要么是死脑筋顽固不化,要么就是别有用心了。

现实生活中,五官功能偏废错位者,五官和大脑协调脱节者大有人在,这种“盲人摸象”式的人和事也并不鲜见:有的人看到一些表象,却不去洞察本质,去伪存真,而是一味地瞎鼓噪赚吆喝;有的人听到一面之词就浑身来劲,全然不顾另一面的辩解和申诉,就武断地下结论;有的人不顾五官的职责分工,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把本来应该属于眼睛去感知的东西,却让耳朵去越俎代庖,然后放纵嘴巴去夸夸其谈,如此有选择性地利用耳目,难免混淆视听,偏听偏信,掩盖真相,让别人也做出错误的决断;有的人即使正确利用了五官,却不用大脑去思考去比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反而一哄而起人云亦云。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国内曾传言我领海遭遇核辐射威胁,海盐已不可食用,于是大江南北掀起食盐抢购浪潮,超市内瞬间盐价高涨,食盐脱销。这样以讹传讹的滑稽戏目,几乎每天都有上演,似乎让我们没法超脱于局外,只是影响的范围不同而已。媒体上一些公共事件的炒作,一些新闻事件的娱乐化、妖魔化,一些以丑为美的花边新闻的流播,一些暴力色情玄幻穿越文字的被追捧,一些幼稚地解读和玩弄历史的文学与影视作品的泛滥等等,莫不如此。

闻到的清香,不一定都是鲜花,有可能是;尝到的甜味,不一定就是果糖,有可能是毒药;看到的场面,不一定都是美景,有可能是垃圾;抢占风头的人物,不一定都是英雄,有可能是坏蛋……网络内,电视里,报纸上,生活中,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都只是外在事物的表象,或者见闻者个人的看法,往往只是给我们提供了玩赏的平台,提供了信息的来源,或者事物的某个侧面和参考的线索,需要我们同时发挥自己五官和大脑的作用,去品味、去筛选、去甄别、去冷静地面对,去趋利避害分辨美丑对错。任何囫囵吞枣,见风起浪,不分优劣美丑有无毒害的做法,都只能搅乱事局,无法改变事物的本质,受伤害的最终还是自己的身心。

所以,上天给我们同时配备五官和大脑的目的,是让它们各取所长,互有牵制,我们岂能厚此薄彼,偏一隅而废其他呢?

上天既然让我们拥有“五官”和大脑,我们就要时时检查它们是否都保持了最佳的活动状态,是否在各自的岗位上忠诚履职,我们要综合利用它们的效用,让它们各守其道,不失职,不越位,互尊重,讲和谐,让听的听清楚,看的看养眼,说的说谨慎,闻的闻真切,尝的尝透彻,然后把各自的感受,传输给大脑,让大脑作出客观的分析,知进退,辨美丑,明是非,定取舍,这样才会颐养身心,万事无忧。

让五官和大脑同行,福莫大焉,善莫大焉!

盲人摸象的故事篇5

Abstract: The terms of newly enrolled school-age blind children, training them to write touching reading hab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ecause effective tactile Braille for blind children is the basis for their further study, but also the prerequisite knowledge to learn various subjects. Stimulate interest in this article from start to activate the blind happiness factor, so that they become the host of the study.

关键词:摸读盲文 点位书写 点字符形 技巧 兴趣

Key words: tactile Braille character shape digital writing skills interest point

盲文教学是盲校教学的一项首要任务,盲生有效地摸读、书写盲文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摸读书写盲字,阅读和写作才得以进行,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为学习数学、音乐等各种教材扫除障碍。因此,培养和提高盲生的摸读书写盲文能力,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先决条件。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训练他们的摸读书写盲文习惯更为重要,而摸读书写盲文又是非常枯燥的,怎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效途径来培养盲生的摸读书写盲文能力,让他们快乐地学习摸读、书写盲文呢?

一、运用教具,玩中求学

我们用泡沫和小孩子喜欢玩得玻璃球制成摸读教具,让盲生两手平伸,连续触摸,感受六个点的位置结构,建立空间概念,在头脑中形成符形的轮廓,然后在教具上认识点位排列及各点位的位置名称。最后让盲童在取、放玻璃球中教盲生的点位符形,如师说:一、四点,学生把球放在一、四点位置上,师说:一、三、五点,生把一、四点取出,把一、三、五点的位置上放进玻璃球,我趁机教盲生写的方法和读的方法,并不断变换符形。让盲童进一步感受和分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六个点位的不同变化,使字母符形发生改变。盲童的一双小手非常喜欢在泡沫的小洞里放球、取球,在玩中盲童渐渐地记住了点位符形,那时我一到教室去,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围着我问:“老师,这节课我们还摆球玩吗?你光让我们摆球,我就记住了字母的点位,什么时候咱们还玩球啊?”

盲童经过这样的训练,有了分辨字母符形的基础,相应地也就具备了整体识记的能力,这时再回到书上摸认六点子或在盲文纸上扎写盲字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盲童学起来非常快乐,不感到枯燥无味。

二、寓教于乐,训练技巧

(1)灵活性训练。

让盲童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把散放在面前的各种豆子分别捡入指定的一个容器内;用细绳穿珠子;手中运转两个核桃等来提高他们手指的灵活性。

(2)协调运动训练。

把毛线拉直后一行行粘贴在盲文纸上,让盲生练习双手(八个手指)在毛线上协调滑动,我还自编了手指操(配上音乐)来训练他们手指的协调性。

(3)摸读压力的训练

经验告诉我们,摸读的压力越小,速度越快。盲童在刚开始学习摸读时,由于紧张不得要领,往往手指压力过大,这是造成速度慢的原因之一。我给他们做这样一个游戏,叫“小猫捉老鼠”。小猫去捉老鼠,一定要轻轻走路,不然会惊动老鼠,我在盲童的指端擦上彩色粉笔沫,然后让其摸读盲文,摸读时手指压力越小,粉笔沫保留时间越长,被粉笔涂抹过的盲字也越多,这样捉住的“老鼠”也越多。

(4)运笔姿势训练。

盲童因手部精细动作差,协调性差,腕关节上下运动无力,不易做到起笔落笔直上直下。握笔时手指紧张,我让他们在课桌、书本、文具盒等不同质地的物体上变换节奏敲击,盲童听着叮叮铛铛的“乐曲”很开心,这样培训了他们关节运动兴趣,教会了他们用笔。

三、创设情景,提高兴趣

(1)创设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老师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故事情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老师一旦能创设诱人的学习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就会使学生对问题产生跃跃欲试,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比如:刚学摸读音节时,孩子们有很大困难,我给他们创设了送“音节宝宝回家”的学习情境,我把桔子、书本等一些词语点位放大后贴在卡片上,把实物摆在旁边的桌子上,让盲生摸完实物,告诉他们卡片上是他们的小宝贝,找不到家了,正在哭,谁送他们回家。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当他们一一送完后,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再要求他们把刚才送的“宝宝”书写下来,这样读与写穿行,避免手指尖感觉疲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高。

四、循序渐进,养成习惯

教学中,我培养盲童的摸读方法,也注重好习惯的养成,告诉学生良好的摸读习惯对以后学习的重要性。其习惯的养成主要有:双手摸读的习惯。这个习惯养成后有利于高年级盲童记笔记,也便于单手摸读,另一手可以翻书;右手摸读左手把行的习惯。能提高换行的速度和准确性,最终提高摸读效率。

五、关心激励,增强自信

盲生在学习上的自卑退缩心理往往来自失败的打击,学习的自信则更多的来自成功的鼓励,盲生由于自尊心要比普通孩子强,他们更需要老师同学的称赞,即使做错了,也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能当面批评。

总之,在教学中,我展示给学生一个自我表演的舞台,不约束他们,不把他们放在条条框框里,墨守成规。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机会练习实践,激活他们的快乐因子,培养学生从小当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自然、愉快,提高学习兴趣,在快乐中学习摸读、书写。

参考文献:

[1] 沈家英、陈云英、彭霞光著:《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

[2] 钟经华编译:《盲教育教师指南》,华夏出版社1992年版

[3] 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盲人摸象的故事篇6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就是故事,作为幼儿老师,在幼儿语言、阅读发展的关键期自然要提供给孩子们语言的精华,教给他们长效的、终身有用的东西。而成语大都是从古代寓言、故事、俗语、古诗文、历史事件和名人名言中产生的,伴有美丽动听的故事,有着神奇的教育力量。大班初期,我们就尝试将成语游戏化,带进幼儿的生活,既能丰富幼儿的语汇,又能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受人生。

一、激发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在进行成语教学的准备阶段,我们大班组的老师一起收集了一些适合大班幼儿的相关的成语视频和课件。这样,一是为了更好地挑选适合大班幼儿学习的成语,二是为了让自己在进行成语教学的时候有相关的课件、视频等,以便进行传授时能给予幼儿准确的成语定义。经过再三的思虑和筛选,我们选择了幼儿最容易理解接受的和与实际生活接近的相关成语。如与动物有关的成语:盲人摸象、画蛇添足等;故事性的成语:井底之蛙、三心二意、孔融让梨等;十二生肖相关的成语:胆小如鼠、对牛弹琴、生龙活虎、马到成功等等。这些成语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及时地进行教育。

二、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开展成语教学

1.以游戏形式,引导幼儿理解成语的内容。

如学习成语盲人摸象,先进行游戏:我请几名幼儿上来扮演盲人,然后再拿出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体,请他们摸一摸。在幼儿摸的时候,我让他们摸的部位是不同的,结果他们在说摸到什么的时候,说出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于是我就提问幼儿:为什么他们说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他们说的对不对?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导入,给幼儿的印象特别的深刻,而且活动中,幼儿们活动的氛围特别的浓厚。于是我再让幼儿们通过看看、听听、说说故事学习成语,理解成语的意义,从而让幼儿明白了观察事物、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的道理。

又如学习成语“画蛇添足”,先让幼儿动手画一画:请我们的小朋友每人画一条蛇,看谁画得好并且快。很多的幼儿都积极地进行绘画内容。等幼儿画好之后,我表扬了绘画的幼儿,然后问:如果我在这条小蛇身上添上脚的话,会怎么样呢?幼儿们赶紧说:不对、不对,老师,蛇是没有脚的。我点点头说:对的,那么今天老师就带来一个关于这个故事的成语,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再通过听听、说说故事学习成语,理解了画蛇添足的意思: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同时教育幼儿做事情不要像成语故事中的那位人一样,不要做无中生有的事情,这样反而把事情做得不好了。

2.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成语教学,帮助幼儿理解成语的寓意。

为避免在成语教学的过程出现枯燥无味的现象,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进行教育活动,通过这些视频的观看,让幼儿有个直观、生动的画面,促使幼儿能清楚、明白地理解成语故事所含的意思。因为这些生动有趣、色彩艳丽的动画,孩子们能轻松地理解成语所蕴涵的意义,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也能事半功倍。如学习成语闻鸡起舞,活动前,先让幼儿观看这个成语的视频,由于大家观看了这个视频的内容,对故事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我们班的幼儿对古时候人们通过听鸡啼的声音起床这种生活方式很感兴趣,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于是我们老师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这需要我们老师的引导:在古代,由于人们没有闹钟,所以只能听鸡打鸣来起床了。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很现代化了,生活条件比古人进步了许多,我们有闹钟提醒起床,所以更加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争取时间学习。并对班内最早来到幼儿园的孩子进行表扬,大家表示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3.多读成语,把握好成语的朗读停顿,找出成语之间的共同点。

成语绝大多数是四字的,在朗读时一般都是两个字做一次停顿,如“望梅/止渴 、亡羊/补牢、闻鸡 /起舞、刻舟/求剑”等。大班孩子有一定的文字基础,我们把这个学前所学的成语制成了字卡,让幼儿复习,通过让他们反复朗读,启发大家找出所学成语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三、灵活运用巩固成语

光说不练,那是不行的,除了懂得说成语还得会用成语。将学过的成语灵活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强化,是巩固成语的有效措施。

幼儿天生爱说,到上课时间了还意犹未尽,常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讨论。我们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引用成语“窃窃私语”,幼儿听到后就能够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从而马上安静下来。在需要幼儿安静地倾听时,我们用 “鸦雀无声”来做提示,幼儿就能“聚精会神”地听讲……经过多次的强化,无形中巩固了幼儿对所学成语的认识。

盲人摸象的故事篇7

“咔嚓!”闪光灯闪过,摄像镜头对准的是一支录音笔。

录音笔很普通,但拍摄者孙志远是一位80后视觉障碍者。他对记者说:

“这支录音笔和你朝夕相伴,不仅是个工具,也是你的工作战友……我拍下它,把照片送给你,是在用自己的视角和你交流。”

对于中国无数视力障碍者而言,非视觉摄影是用听觉、嗅觉、触觉等表达内心的感受,成为他们观察世界并与社会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作为中国盲人非视觉摄影项目负责人和培训师,孙志远培养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学生,改变了他们在黑暗世界的生活。

电影《证据》中有位盲人摄影师说过:“当你是盲人时,你无法看清周围的世界。而当你是盲人并且是摄影师时,你更需要向世人证明你的目光中,并不扭曲的无限视界。”

黑暗里“6”字在散发微光

非视觉摄影起源于英国,就是拍摄者不依靠双眼,充分调动其他感官,拍摄记录下一个个瞬间。在西方,这不仅是盲人的活动,很多正常人也会蒙上双眼,借此体验置身黑暗时的世界变化。

2009年,孙志远在两名英国公益人士的帮助下偶然接触到这个活动,十分钟情。

“我从事非视觉摄影并不是要向世界证明什么,也不是故意跟自己较劲,非要整出一个哗众取宠的东西……我拍下的是我的内心世界,是我理解世界和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例如,我们司空见惯的水滴、飞鸟,盲人无法看到,但能触到水滴的温度,听见飞鸟划过长空的声音……他们把这种感觉用相机记录下来,尽管外人不一定懂得。

孙志远12岁时患上运动型视网膜脱落,成为一名视觉障碍者,目前左眼失明,右眼能感觉微弱光线。色彩绚烂的世界在眼里渐渐褪色,那种痛苦他不愿多谈,记者只能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一种超越了80后的成熟稳重。他从事摄影,起初就是想要复原自己曾经看过的那个世界。

他有一张作品《视・界》,底色全黑,只有电梯按钮上的一个“6”字发出微光。

“那时我正好工作和生活在6楼,虽然整个生存状态都在黑暗之中,但总能感觉到‘6’在散发出光芒……”这幅作品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困顿和挣扎,又充满一种永不言弃的力量。

孙志远第一次体验非视觉摄影时,完全懵了,不知所措。

当他拿到相机时,只能通过触摸了解什么是闪光灯、镜头和快门,也只能依靠声音判断开机、关机和拍摄过程。有时候忘了相机的状态,就只能关机后再重新开机。

如何操作相机相对简单,难的莫过于拿起镜头捕捉世界的过程。因为在盲人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空间、色彩、比例、角度、延伸等概念,他究竟要拍什么呢?

在两位英国培训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孙志远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凭借着记忆深处有限的摄影知识,他很快掌握了非视觉摄影的精髓。

并不是每一位盲人都能像他这样幸运,很多视觉障碍者是天生的,从不曾感受过色彩。与摄影的技术相比,盲人内心深处的心理障碍影响更加强烈。不仅他们自己缺乏自信,外人的第一反应也常常是不解和嘲笑,使得盲人与世界的接触之间横亘着一道坚硬的墙。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打破这堵墙,让盲人在‘看世界’的过程中重建信心!实际上,视觉障碍者的其他感官都非常灵敏,只要经过适当的指导,就能信心百倍地投入到摄影中去。摄影都能拿下,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去尝试呢?”孙志远如此评价自己的工作。

摄影,就好像盲人的心灵的眼睛

在培训时,孙志远会通过盲人所特有的语言,慢慢帮助他们感知这个世界,并用语言或者音乐来描绘出被拍摄对象的影像。当他们脑海里有一个清晰完整的画面时,就会在合适的时机按下快门。同时,真正进行摄影时,他们旁边会有一名志愿者“肩并肩”地提供辅助,让他们用独特的角度,拍摄下世界在自己内心的样子。

其实盲人与外界交流和分享内心的机会并不多,日常生活基本都被限定在一个小圈子之内。拍摄的过程中,他们探索着新的世界,并与志愿者、其他摄影者交流,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

孙志远说:“盲人失去了视力,但可以通过想象或者其他的感官去创造视觉图像,并与外界分享。摄影,就好像盲人心灵的眼睛。”

有一名女孩想拍摄一幅关于“水”的摄影作品,但她只触摸过水,并不知道水在洒向大地万物时是何种景象。孙志远把她带到公园的花木丛边,自动喷水器正在喷水,女孩感受到水滴撞击在手臂四处飞溅,然后想象那些树木被喷洒时享受同样的清凉……《水》拍完后,她只要触摸到这幅照片,就能恢复当时所有的感觉。观众们看到的,也正是他们内心的感受。

每一幅作品后面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有的盲人会拍一个话筒,因为他觉得这个扩大声音的机器很神奇;有人拍下自己的手机,因为手机是每日陪伴她的知己;有人钟情于温室里的花朵,用相机记录下芬芳气味和柔软花瓣……敏感丰富的内心,借用这些看似普通的照片,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

这些盲人摄影作品曾在北京、河北、广州等地展出,很多观众都受到了震撼。有位参观者告诉记者:“一个并不矫健的身躯奋力向上跃起,那幅摄影作品让我印象深刻。其实盲人不需要同情,他们渴望融入主流,平等对话。”

孙志远为此感到欣慰:“我们拍照片,自己开心,健全人来看,也能了解我们所思所想,不同人群之间交流对世界的认知,彼此都是对方的‘他者’,而照片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当然,这些非视觉摄影作品都能转换成盲人可以读懂的“凹凸版”照片,便于盲人之间彼此交流,也让他们储存对世界的瞬间印象。

要给自己自由,不能自我禁锢

很多盲人的生活因为非视觉摄影而发生了很大改变。

曾有一个盲人女孩,接受培训之前自卑胆怯,但通过不断训练和学习,她逐渐喜欢上了这项活动,拍出很多高水准作品。后来因为摄影爱好,她找到了人生伴侣,成家生子。如今她每天都抓拍自己宝宝的生活细节,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觉得无比幸福和满足。

还有的学员因为非视觉摄影拓展了自己的圈子,不会再闷在家里,喜欢让朋友陪着出来逛逛,拿着相机四处拍摄,比如大街上的路牌,夜幕下的路灯。

“原来我的世界只是个轮廓,现在变得立体丰满了,活得更有滋味。”学员们经常给孙志伟打来电话,跟他分享生活中的小幸福。

从事非视觉摄影推广和培训,这条路走得艰难,但是孙志远并不觉得辛苦。截至2011年9月,接受过孙志远非视觉摄影培训的全盲学员近百人,而中国有几千万视力障碍者。任重而道远,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盲人喜欢上这项活动。

盲人摸象的故事篇8

一、以内容丰富的成语故事激发幼儿口语表达的愿望

处于幼儿期的孩子都特别爱听故事,且大班的孩子们已经对成语故事产生了兴趣,开始喜欢听成语故事了,而许多成语都来自于一些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传奇,这些故事不仅情节生动而且寓意深刻。选择生动有趣、贴近幼儿生活的成语故事,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具、结合声情并茂的讲述、丰富的肢体语言能激发幼儿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从而聚精会神地去倾听,使他们的形象思维与创造性联想得到充分的调动。如:“井底之蛙、狐假虎威、对牛弹琴、惊弓之鸟”等与动物相关的成语故事内容;如:“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等有名的历史成语故事以及一些易于理解接受的、和实际生活接近的成语进行教学。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兴趣浓厚,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成语故事不仅可以扩充幼儿的知识,丰富幼儿语言的内容,更能激发幼儿口语表达的兴趣。

二、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1、教师可以采用音乐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学习成语故事“狐假虎威",这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为了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兴趣,更好地叙述故事内容,一开始以音乐导入,吸引了幼儿,以“听音乐来讲这个故事”,把音乐和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幼儿听得特别认真,当听到第二段时,小朋友的表情发生了变化,有害怕的,紧张的,还有身体抱成一团的……到了第三段幼儿的表情又恢复了刚才的平静,欣赏完配乐故事后教师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当教师提出问题“你喜欢故事中的老虎和狐狸吗,为什么?”时,幼儿发言特别踊跃,有人说:“我喜欢狐狸,它很狡猾但是也很聪明……”还有人说:“我不喜欢老虎,因为它太笨了……”接着,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着狐狸和老虎之间的对话和较量,孩子们都能积极投入,在联想故事中的相关情节中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二遍让幼儿分段欣赏,让幼儿通过看图谱一边欣赏音乐一边模仿狐狸和老虎的动物形象,通过表演来感知两个动物的个性特点,幼儿分组模仿老虎翻越高山、走过小桥、跨过小沟等动作。让幼儿的参与兴趣为百分百,从而也让幼儿在说说玩玩中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第三部分让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请幼儿扮演狐狸、老虎、等其它动物,幼儿兴趣异常浓厚,在音乐游戏中自由表演,大胆表述。

2、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在充分理解成语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完整的叙述故事内容,正确的理解故事含义,积极的表达个人想法。如学习成语"盲人摸象"。先进行游戏:我请几名幼儿上来扮演盲人,然后再拿出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体,请他们摸一摸。在幼儿摸的时候,我让他们摸的部位是不同的,结果他们在说摸到什么的时候,他们说出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于是我就提问幼儿:"为什么他们说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他们说的对不对?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导入,对幼儿的印象特别的深刻,而且活动中,幼儿们活动的氛围特别的浓厚。于是我再让幼儿们通过看看、听听、说说成语故事内容,在理解成语故事的意义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让幼儿明白观察事物、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的道理。

3、为避免在成语教学的过程出现枯燥无味的现象,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进行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这些视频有个直观、生动的画面。在这些生动有趣、色彩艳丽的动画中轻松地理解成语所蕴涵的意义,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老师也能事半功倍。如学习成语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幼儿对螳螂和蝉是什么很好奇,教师先播放这个成语故事的视频,让幼儿对螳螂、蝉和黄雀都有了直观正确的认识。接着老师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使幼儿感知动物的食物链现象,同时了解生态平衡的浅显道理,使幼儿明白食物链的概念以及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运用谈话的形式让幼儿说说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哪些是朋友,哪些是天敌的关系,让孩子在看中学、学中说、说中议的教法,最大限度的去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大班幼儿在理解故事意义的基础上学会小组交流,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探讨。

此外,成语故事的学习还可以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孩子来说,生活是最好的学习契机,在一日活动中随机渗透学习成语,对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就像《纲要》中所要求的本着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往,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通过成语故事的一系列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产生了能动效应: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述质量提高了,语言富有感染力了,对事物的概括能力也增强了,有时还会把学过的成语用于生活中。总之,通过成语故事的学习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的教学从这点出发或许能更好的让幼儿全面掌握语言,发展语言。

上一篇:南辕北辙文言文范文 下一篇:食品安全检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