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新鲜事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29 02:52:21

我们家的新鲜事作文

我们家的新鲜事作文篇1

一、现炒现卖

新近发生的事情或新生事物能给大脑以新的刺激更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吸引其眼球,同时也能显示考生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热血青年。选用这方面的论据有下列两种途径:

1.关注现实,从生活中选材

当今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鲜事例层出不穷。比如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故事生动感人,细心体察,深入挖掘,就能采摘到真情的花朵,提炼动人的论据。又如家庭生活中,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温馨无比的爱意,酸甜苦辣的悲欢,只要用心发现,就会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不由想起早上过来赶考的路上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曰“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杂乱,而自有一种粗犷邈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只是一种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失去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木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能是蝼蚁。

“不由想起”两段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于鲜明对比中突出作者的鲜明立场:拒绝平庸脱颖而出,甘于平庸成为蝼蚁。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对接热点,从时事中选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选材要有时代气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着时代的节拍。为此,考生要多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栏目;多读《中国青年报》《半月谈》等报刊,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开阔视野,开拓选材空间。比如“网络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保护”“绿色工程”“捐助”等题材,都是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关注的,可以从中搜集论据的。

二、旧瓶装新酒

有些老材料虽然广为人知,但人们未必深入探究,全知其意义,因此只要能巧妙找出新角度,证明新用途,给人新启迪等等,则同样能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能显示考生高人一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1.把老材料写深刻,让人读出新思想

同一个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看可能体现不同的内涵,难得的是,当大家都熟悉的材料,我们却能论证一个想不到的观点时,就能使材料显得深刻起来,能让人读出新滋味。例如2011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片段:

人本裸地来,但有人却不肯裸地去,非得在世间留下点什么,争点什么回去。也因此,他们再也回不到他们的原点,他们原本的纯真已被功名利禄吞噬掉。这时,需要我们大胆放手。学一学陶潜,把功名利禄当做浮云一般。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回到原点,回到深山,去过一下那早出晚归、悠然自得的生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回到原点,守好你的本真。

这个片段巧妙地演绎了大家熟悉的陶渊明的故事,并且联系现实,以哲学思辨的眼光,指出“悠然”生活的“本真”意义——回到原点。达到了旧例出新意的目的。

2.把老材料写具体,让人读出新信息

人们不喜欢老材料,主要是因为其内容本来就知道。如果把老材料写具体,呈现给读者不熟悉的细节,对读者而言,那些自己不知道的细节,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例如2011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低姿态的高贵》片段:

你可知中国画史上最著名的画、书、印“三绝”的齐白石也是一位低姿态的谦谦君子。文人相轻是同行的通病,而他却永怀谦卑之心,以低姿态视之。张大千办画展时,他第一个去捧场,他崇拜同行的三位画家,以诗明志:“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如此低姿态,令人佩服,更令人肃然起敬。大师的风范并不在于他强势的外表与斐然的成绩,而在于他成熟的外表下,有一颗饱满充盈的种子,圆润晶莹,能够在人间深处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发芽,开出饱满的花来,骄傲地绽放着人生全部的光荣与信仰、繁荣与梦想。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尤其擅长画虾,这些大家都知道,但上面的片段写出了大部分人不知道的细节,考生雕琢细节,将这则老材料的光彩展示得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家的新鲜事作文篇2

关键词:朝鲜半岛 文化 艺术设计 市场经济

自古以来,朝鲜半岛就是一个充满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的地方。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两国人民互融互通。无论是古代的唐宋、明清时期,还是近现代时期,朝鲜半岛上的文化艺术一直深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儒学文化、五千年的封建文化,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对朝鲜半岛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岁月的流逝,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作为分界线,把朝鲜半岛分成了两个国家:朝鲜与韩国。北方的朝鲜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韩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我所谈的朝鲜半岛的文化艺术就是围绕着这两个国家的社会制度进行探析研究。

其实,现在的朝鲜主要受前苏联以及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文化艺术以歌功颂德、崇拜领袖为主。有时,我们会经常在网络媒体、报纸杂志上看到,朝鲜绝大多数的海报招贴、美术绘画、影视音乐等文艺作品几乎与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文艺作品很相似,都是歌颂宣传领袖伟大历史功绩的。在朝鲜首都平壤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挂满了革命性、战斗性以及赞美领袖的海报、招贴。当然,不仅仅是在平壤,在朝鲜的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这种“非常壮观”的景象。坦诚说,朝鲜的这些文化艺术作品,让我回想起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海报招贴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甚至有的文艺作品与我们建国初期的海报《保卫和平是英雄 建设祖国是好汉》很相似。朝鲜的影视作品也大多是赞美领袖丰功伟绩的,像《祖国的黎明》《祖国的呼唤》等,尤其是给我们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影视作品《卖花姑娘》更是流传了近半个多世纪,没有很好地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

同时,朝鲜实行了“千里马运动”与我国60年代的“”“上山下乡”不谋而合。把大批的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去锻炼,让一大批知识青年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给朝鲜的教育文化事业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我认真总结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下的朝鲜的文化艺术缺少的三个特征:开放;创新;入流。首先,朝鲜实行了对外封闭的政策,没有实行自由开放的方针,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本国教育文化艺术的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传播与交流。再者,朝鲜的文化艺术都是歌功颂德、个人崇拜的,严重扼杀了文学家、艺术家们的创新力,同时也束缚了他们的思想自由,成为了政治统治服务的思想工具。最后就是,朝鲜的文化艺术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特别是这些年来,朝鲜一直处于对外隔绝、封闭的状态,它的文化艺术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更没有与世界的文化艺术大潮流融合在一起。可以说,它的文化艺术已经落后于世界舞台了。

下面再谈谈朝鲜半岛上的另外一个国家:韩国。韩国的文化艺术与朝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经济的飞速发展,韩国政府高度重视本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尤其是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向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有力的推动了本国的教育文化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因此,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到至今,大约四十年的时间里,韩国的文化艺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韩国很好地将本国的文化艺术融入于世界的文化艺术的大潮流中。比如说,韩剧影视的广泛流行,在亚洲甚至在全世界都深受人们的欢迎,设计艺术、美术绘画作品中汲取的西方艺术的精华与本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渐渐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韩国的高等院校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2000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前任韩国总统金大中,就高度认识到设计艺术文化的重要,他在任期间,有力的加强了政府与设计文化的紧密结合,同时给予了经济基础与物质保障,实现了文化艺术的划时代飞跃。同时,韩国的首都首尔于2010年7月20日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设计之都”的称号。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尔市成立了以副市长级为领导的首尔设计总部,并推行建设首尔设计广场等众多有关设计文化的事业。韩国立足点在于自己国家社会的特色,放眼世界的需求,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本国人民需要,有本国特色又能面向世界的好产品。正是韩国实行了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对文化艺术事业的物质支持与保障,才使得韩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文化艺术强国。

总结:

文化艺术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灵魂,同时,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同,都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的政治环境,才能稳定的、健康的向前发展。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政治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加强国家对文化艺术的经济支持与物质保障,不断的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艺术精华,就是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大力的培养本国国民的创新精神,跟随社会时代的发展潮流。当今,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借鉴学习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不断地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艺术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在世界文化艺术的舞台上绚丽光彩。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工业设计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1996

[2] 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4] 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M],重庆出版社, 2001

我们家的新鲜事作文篇3

李小婉名下公司的外宣负责人王俊在电话里略显疲惫:“我知道你们都拿这个《红楼梦》与87版的比较,但是他们没有可比性,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想呢?”――他们制作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引发的舆论漩涡让他“这些天一直很焦虑”。

而坐在福州宾馆里的朝鲜《红楼梦》大陆巡演外宣负责人童女士的声音则轻盈了许多,“我们这次真的是非常成功,很少有演出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北京已经进入夏天,大陆新版《红楼梦》与朝鲜的《红楼梦》几乎在同时集纳了观众的眼球,但是双方的有关负责人却感觉“冰火两重天”。急匆匆的挂掉电话之前,王俊对记者说:“我们有很多的专家在参与这个事情,时代不同,艺术的表现方式不同,我们不想再多说什么。”

在天津,雷鸣的掌声之后,有老人来到后台握住童女士的手:“感谢你们带来这么精彩的演出。”

情天情海幻情身一曲红楼多少梦

5月9日晚,北京BTV剧场,900名观众沉浸在难以言喻的伤感之中,他们从这出朝鲜歌剧中,体会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红楼梦》。

初夏时节,北京南城那处被冠名为“大观园”的园子里,移步换景,每一步都踏在了大陆87版电视剧《红楼梦》婉转的音符上。

此时的大观园,平静的湖面上见不到一丝波澜,园子外面就是均价超过两万元一平米的现代化楼宇,恍惚于旧时空与新天地的纠葛中,这个园子以沉默的姿态厮守着一场几百年的梦。

从叙事上讲,还有一场大梦正在上演:一个名叫李少红的女导演以及她手下的团队,此前刚刚通过媒体以盛大的方式宣告――由中影集团投资、北京电视台摄制、李小婉制片、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新版《红楼梦》,还有100天就将走上荧屏,接受十几亿双眼睛的审视,或者挑剔。

李少红们能否为观众奉献崭新的形象、唯美的气质?

――至少,他们自己是这么说的。

北京已经进入夏天,大陆新版《红楼梦》与朝鲜的《红楼梦》几乎在同时集纳了观众的眼球,但是双方的有关负责人却感觉“冰火两重天”。

CCN记者从新版《红楼梦》制片人李小婉名下的影视公司了解到的信息显示:他们接受新版“红楼”运作之后,组织了包括红学、建筑、昆曲、民俗、古典礼仪、民俗等方面庞大的专家团队参与到《红楼梦》的准备与摄制过程中。

新版《红楼梦》试播这些天,针对网上大量观众的指责与不满,电话那端的影视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了他的无奈:时代不同,人们对于影视艺术的接受心理不同,艺术发展的水平不同,观众的知识储备也不同,具体的软硬件条件也不同,这个时侯再拿87版的《红楼梦》与当前的新《红楼梦》相比,实在是不具可比性。

那么,《红楼梦》该如何演绎呢?

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5月的若干个中国城市里,歌舞剧《红楼梦》完成了它生动的诠释与注脚。不过,这场诠释的塑造者,来自于大陆一衣带水的邻邦――朝鲜。

此前,朝鲜版歌舞剧《红楼梦》在北京已经完成了公演,媒体对朝鲜血海歌剧团的演出不吝溢美之词――“真挚的问候,传统的友谊;中国的古典精髓,朝鲜特色的诠释……”、“5月9日晚,北京BTV剧场,900名观众沉浸在难以言喻的伤感之中,他们从这出朝鲜歌剧中。体会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红楼梦》。”

大公报记者郭婷观看了血海歌舞团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演出,她这样为记者描述了她看到的演出:“舞台场景的更换和布置让人震撼,华丽又不繁琐,古朴透着高雅。演员的唱腔非常优美,连续演出还可以保持那样的水准让人佩服。”

6月的北京,已经入夏,两个《红楼梦》,一方在炭火上煎熬,一方在收获清凉的期待。

冰火两重天。

这是曹雪芹们的《红楼梦》,这是李少红们的《红楼梦》,这是平壤的《红楼梦》,正如判词中所述,若说无奇缘,红楼梦究竟还是与那么多的人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干系。

我的红楼我的梦此梦无关风与月

朝鲜版《红楼梦》,似乎无愧于它所负载的使命。反观大陆与《红楼梦》有关的一切,大陆民众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集体无意识的狂欢。

《人民日报》旗下杂志《环球人物》以亲密而浓烈的姿态,表述了对以及这部歌剧的印象。该刊的标题分别显示为:《革命家庭的艺术天才》,《40年歌剧情缘》,《超级电影“导演”》,《领袖诗人的情怀》,《繁荣了朝鲜文化艺术》。

而大陆的一些学者在回答记者的采访时,或直接或委婉的指出,朝鲜此举(指《红楼梦》歌舞剧来华演出),很大部分“存在献媚的成分”。朝鲜对于传统的盟友――中国有着不可割舍的利益诉求。而朝鲜处于自身需求向中国谋求经济援助及相关支持,亦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此次朝鲜版《红楼梦》巡演中方具体运营机构、有大陆文化部背景的中演公司负责外宣的童女士在接受CCN记者采访时表示,应中国总理邀请,血海歌剧团来华演出。并把这个戏作为“2009中朝友好年”的闭幕式。“作为中朝两个国家交流项目,反映的还是中国的《红楼梦》。所以就带有一定政治意义,中方又是以一个市场运作方式的形式来运作,因此可以说是为两国之间的交流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正所谓“开辟鸿蒙”,从这个意义上讲,朝鲜版《红楼梦》,似乎无愧于它所负载的使命。反观大陆与《红楼梦》有关的一切,大陆民众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集体无意识的狂欢。

这样的狂欢,在近期集中体现于新版的电视剧《红楼梦》。早在新版《红楼梦》投拍之初,面对各类指摘,李少红即表示,这样的指摘没有意义。

而《红楼梦》研究人员汪洪华在电话中表示了他对李少红的《红楼梦》的不屑:“她有资本,有利益驱动,现在这个世道你也知道,上不上中央台也没关系,可能地方台花更多的钱买首映权啊。”

“对于我来说它是小学生的水平”――因为“专家已经不说真话了,还是专家么?(专家)都是拿钱请”。汪洪华曾经受邀参加李少红新版《红楼梦》的“专家会”。“现在的电视剧组心态浮躁,为了利润最大化而削减成本,追求短平快。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电视剧艺术,你就这么理解就好了。”

此前,在接受《新周刊》的采访中,大陆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提到“大陆87版《红楼梦》,我的总结是毁誉参半。”

新版《红楼梦》是否也会收到毁誉参半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楼梦》,而这样的梦,已经无关风与月。

怀金悼玉红楼梦一帆风雨路三千

新版《红楼梦》,能给新生代演

员一个什么样的江湖呢?

2007年,87版《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出家。此后不久,陈晓旭辞世。“一代经典林妹妹”,就此成为永恒的符号。陈晓旭当年从浩如烟海的自荐信中成为唯一雀屏中选者,后来选择一袭袈裟,洗尽铅华。正所谓“万朵红云连旧府,一轮明月照前川”。一位导演曾经感慨:“二十年内。不会再出现陈晓旭第二!”

此话其实可以适用于观众对于旧版《红楼梦》的回忆以及对新版《红楼梦》的怀疑。李少红的《红楼梦》,在经历了诸多风雨后,不知是否会重塑一个时代经典的传奇?

2008年10月,李少红与王扶林曾在杭州机缘相会,王扶林对于李少红面临的压力表示感同身受,并相信新版一定会超过旧版。

而87版电视剧中的诸多角色,在二十年的风霜雨雪中,也先后完成了人生中最为沉重的转身,陈晓旭“质本洁来还洁去”,陈以及她所代表的87版《红楼梦》,在历经二十余年的风霜雨雪后,还给普罗大众一场现实版的大梦。而今大梦已醒,曾经的大观园人去楼空。

新版《红楼梦》制片人李小婉曾如此阐述:新版红楼的小演员是未来20年娱乐圈的新生力量,是会改变现在娱乐圈格局的。《红楼梦》是他们的敲门砖,之后才是他们真正闯荡江湖的时候。

而新版《红楼梦》,能给新生代演员一个什么样的江湖呢?

从现在开始,他们作为娱乐圈的新人,将会经历这里的光环与梦想,名利与丑闻,流言与绯闻,交易与规则,在同一起跑线的他们,将会走上一条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的路――制片方如是说。

是文化还是娱乐,就看人怎么去衡量了。当然,学者们更愿意讨论文化,商人更喜欢利润,而艺术家们正在文化的大旗下拍摄一场娱乐的秀场,背后,还有商业化的利益。

20年前拍《红楼梦》,大陆有关方面给了剧组75万元置景费,∞年后新《红楼梦》剧组运营的资金将近1个亿。

蟒袍玉带终化土,江湖落魄自飘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判词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对于《红楼梦》的争议,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各种题材的改编,都无法摆脱最终被化为一场宏大叙事背景下的终极归宿,这个归宿不是白茫茫的大地,而是――娱乐,这个词正被世人当做主题词。既然是娱乐,就无关责任,无关文化,无关历史,无关政治。

政治的艺术艺术的政治

关于政治的艺术,还要去看朝鲜版的《红楼梦》。

相比国内娱乐界对于新版《红楼梦》的争吵,来自朝鲜的《红楼梦》似乎很安静。

据了解,朝鲜《红楼梦》也经过大规模的海选,而饰演贾宝玉的演员亦有祖孙同饰一角的经历,这在大陆官媒的表述中被阐释为两国之间深情厚谊的具体体现。

据有大陆文化部背景的中演公司内部消息,目前,演出运作团队已经接到了很多城市要求前往演出的邀请,而曾经演出的部分城市也将举行加演。

大陆方面相关人士认为,此次来华演出的朝鲜版《红楼梦》可以说开辟了一个新的时空意义上的交流途径。让很多人认为难得的是,这种交流在剥离了附属的政治背景后,仍能就艺术的本体色彩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针对它所引发的轰动,汪洪华称:从专业的角度讲,舞台剧本身高度集中浓缩的艺术呈现力为它的成功做了有利铺垫,此外,“我相信朝鲜有更多的人没看过《红楼梦》,但我相信朝鲜有一部分专家在做这些事情,他们把事情做成了。不在于做了多少,而在于做事的质量。”

汪洪华觉得,朝鲜的《红楼梦》除了舞台剧艺术效果之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外国人搞艺术的时候要比中国人投入一些。中国很多事情说得太多了,已经成为仪式化的态度,没有什么真情投入进去,更多的是作秀的成分,”汪洪华在电话那端以急促的口气向CCN记者阐述。

中演公司的童女士也表示:“很少有演出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我们国家演员本身不投入,表演不真实,没有完全投入角色,为什么中国现在没有这样的精品了,就是因为没有那么投入和纯粹。”

任你蟒袍玉带,任你江湖落魄,任你香车宝马,任你蓑衣草履,无论什么遭遇,无论什么境况,普罗大众对于文化艺术的理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趋近于形成永恒印记的过程。

朝鲜的《红楼梦》也好,大陆的《红楼梦》也罢,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无限接近他所理解的最真实的《红楼梦》,每个人都期望自己在梦中与曹雪芹进行一场美好的邂逅。

我们家的新鲜事作文篇4

[关键词]《口叼鲜花》;《伤逝》;时代;作家境遇;比较

一、芯片时代的《口叼鲜花》

冉正万的短篇《口叼鲜花》读过之后,总觉得有些恍惚――嵌了芯片的猫会说话,有些恍惚;老王的骗术并不可恶却令人几分神往,有些恍惚;就连骗子老王给人的直觉也非罪大恶极,而是因聪明而可爱而钦佩,这分明不合爱憎分明的常理,也更有些恍惚。

芯片?电脑装了芯片会算数,人体埋了芯片能记录疾病……铺天盖地的芯片技术标志了这个时代――无所不能,今天不知明天会捣鼓出啥事;有钱就能买到高科技的芯片,叫它干嘛就干嘛。恍惚渐渐消退,逐渐明了小说中的芯片不过是个借喻――一个照旧金钱能使鬼推磨却要重新洗牌眼花缭乱得看不太懂的新时代。

被重新洗牌的就有这个职业“我”,或者就勉强称之未名小作家吧。作家曾经的地位备受崇仰,是个“家”,就意味着名利双收。洗牌之后,境况大不如前:由于知识垄断的破除,什么人都可以舞文弄墨一番,文化崇拜被彻底肃清。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倾听别人的声音,要听也听自个的,于是小说没人读了、学术没人看了,据说别人拍的电视也可能淡出市场――农村人也兴起自拍TV连续剧了。文学边缘化,准确地说应该是“别人的文学边缘化”。每人都文学,处处有文学,怎么能说边缘化?是日常化、生活化、个人化。作家已不再是时代的稀缺资源,我们稀缺的是“会说话的猫”,所以当猫隆重推出,立即被小说中的作家视为国宝级宠物。

虽然从整体而言,由于贬值,纸币不停地被新鲜出炉;但对于个人,金钱还是稀缺资源。芯片时代的作家已经没有退路了:既然很难声名远播,退而求其次――不成名但求利罢。未名小作家就剩下这一个选择(和大多数未名或小有名气的作家的选择一样):君子取之有道,要靠笔耕不辍赚钱娶老婆买房子。

作家遭遇了一个文学边缘化(姑且还是笼统地这么说)而金钱中心化的科技经济时代,这是作家的尴尬,也是《口叼鲜花》真正想说的:以写作养家糊口,谈何容易?“我”“三年写了18个中篇,33个短篇”,“稿费全部存起来,才3.6万”。买房结婚,无异杯水车薪。远离世俗的写作待有了世俗的诉求之后,便从纯净的高空一头栽到地上,负重难返。

同样是搞文学,搞小说和搞电视连续剧剧本不同,这也是冉正万作为圈中人的现身说法。小说改编连续剧,(目前乡民自拍连续剧因产量不够还未成气候,只好先看别人拍的)身价骤增几十万,为什么?小说太“纯文学”了,自然“边缘化”得更凶;而能连接编剧、导演、演员、剧务、制片、发行、电视台的一条龙产业,创造了多少个就业岗位,消费了观众多少闲暇时光?虽然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败坏了国民的想像力,但比较起腰缠万贯这些都可忽略不计。

“我”是个职业作家,绝不是兼职搞副业,而是把自己全心全意献给了写作事业,这使我的职业看起来纯粹而浪漫,副作用却是没有副业补充财源,这个投资是极具风险的。浪漫的职业加上浪漫的爱情,我却没有风光无限,因为职业有了向爱情支付的压力。为了美好爱情的浪漫,“我”把自由挥洒的写作浪漫变成了孤身修行的苦差,为爱情付出写作,写作赢得爱情,成了作家苦苦奋斗的目标!奋斗的成果在芯片时代不堪一击,爱上新式猫的同时,作家就已血本无归。

不只是身价3.6万的“我”,即使有身价几十万的电视剧本,碰到因猫致富而身价百万的王某也算不了什么。上网的家什调制解调器也叫“猫”,不知是否偶然谐音?不管怎样,戴了芯片的猫让“我”没写成,也没爱成。爱在这里是什么?是房子、是家、是基本的生活。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科技时代,作家失去了养身立命的根基。即使冤案昭雪,浪漫也已远去,爱情抛弃了“我”!

《作品与争鸣》的两篇评论文章都没有谈及新时代作家的境遇,而是或谴责“我”不堪一骗,或批评“我”这等文人就该被骗,难道作家不是一个很有意味的群体吗?

作家的写作为了爱情,最后却无爱人送予鲜花。《口叼鲜花》这个题目除了增加些玄妙的装潢外,也有作家的自我解嘲。送不出去的鲜花只好掐一朵叼在嘴上,自己关照着镜中流血的自己,骂着别人的娘,正是传统自恋的作家与当下世俗努力嫁接的自我解嘲。

二、手抄时代的《伤逝》

冉正万的《口叼鲜花》不是警世之作,却耐人寻味。鲁迅的《伤逝》自然是骇俗之作,成为近一百年的谈资。两篇小说都是短篇,都是第一人称的倒叙,都咏叹爱情,且两位男主人公都是知识分子出身。一位是职业小作家(因其口叼鲜花,下文姑且称之“鲜花作家”以利区别)、一位是公司抄写员兼职做点翻译写点小品文,被公司辞退也只以写作为生的涓生。两位女主人公都是给爱人施加了生的压力,并最终离开了爱人的“鲜花姑娘”(因其是应当的受花人身份而得名以便称谓)和子君。这么多的共同之处,让我们找到了跨越百年比较的基点。

但同样是写作,工具却有天壤之别:鲜花作家敲电脑,陪伴左右的是嵌了芯片的猫;涓生伏案愤笔,追随身边的是最普通不过的鸡狗。有纸无纸办公,是两个划时代的标志。

有纸时代的涓生在万般无奈下将写作(除了小品文,翻译也可看作广义的写作)当作了谋生的手段以养活自己和妻子;无纸时代的鲜花作家则是自觉地投入以写作赚取房子和老婆的营生中。同样是恋爱,涓生子君痴迷的是伊索与雪莱,鲜花作家女友热衷的是房子和婚宴。同样是同居,涓生内敛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精神也是他们性事的一部分;鲜花作家则张扬地“必要把这事做饱”,完了没有灵魂反思,只是担心能否再“吃肥肉”。涓生身在同居的小屋里,却向往外界的新生活;鲜花作家搬离爱舍,却渴望建座围城圈住爱情。同样是对待动物:涓生遗弃了小狗,鲜花作家对芯片猫爱不释手――贫穷使人丧失爱心,因为爱要付出食物的代价。同样是对待女友,涓生选择了离弃,把生和食物留给了自己;鲜花作家选择了暂离,要把房子和鲜花献给女友――如果对待畜生尚不值一提,对待深爱着自己的女人,涓生就相形见绌了:太不阳光,太不仗义,经济压迫使灵魂致畸,虽然涓生是个精神至上主义者。同样是悲剧,一个生离、一个死别,生离带来的是自嘲,死别带来的是懊悔。

两位女性也可一比。子君是百年前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新女性。她崇拜文化,爱上了知识青年涓生,为了爱情,冲破家庭阻挠,毅然走进贫穷简陋的租屋。鲜花姑娘不知是否因爱慕文化才爱上作家,虚构了一个富裕家庭的背景,等房待嫁。子君的爱人是苛求的,埋怨她见识“浅薄”,鲜花姑娘的爱人是宽容的,并没有揭露她编造身世的虚荣,反以为“有趣”。子君没有收入怨不得她,有纸时代的女人无处工作,但还是卖掉了“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参与建设新家的“股份”;鲜花姑娘有独立的收入,这是芯片时代职业女性的典型,拿工资打理两人日常花销,让作家赚钱办置爱巢,对于家她们是同样的积极姿态。子君平静地爱着爱人连同他们的穷日子,潜心伺候爱人起居;鲜花姑娘爱着附加的条件是有房有车的憧憬。遭到抛弃的子君,把生的希望――“两人生活材料的全部”留给了爱人;抛弃了爱人的鲜花姑娘,因为动摇了买房的根基而猜忌爱人;没有留下怨语的子君,默默离开后用生命作代价为涓生洗涤灵魂;不许作家解释的鲜花姑娘,用身体作代价投入他人怀抱来重启作家的无功利创作。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子君的无主见,是痴爱给她的逆来顺受,显出悲壮;招之不来不挥自去的鲜花姑娘的有主见,是工具爱情给她的理性变通,显出世俗。

两个事件的对比颇有意味。导致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同样是经济压力:一个丧失了饭钱、一个丢掉了房钱。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一个是实实在在的失业,租房子不是婚姻的障碍;一个是怪诞恍惚的骗局,租房子不能成就婚姻。同样是青年男女,有纸时代的情侣较真的执著,一个执著地消逝了生命,一个执著地陷入了痛悔;无纸时代的情侣擅长轻松的解构,解构爱情另嫁,解构痴情自嘲。同样写的是境遇,两代知识分子挣扎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只是这理想和现实都相去甚远。

同样是爱情失利,涓生并没有因摆脱了“捶着衣角”的爱人而看到生活的转机,不用再买房献花的作家却略有起色,今胜于古没有错。当有纸时代被扫进了历史的回收站,在线的无纸时代不知还要演绎多少现实虚拟的悲欢?传统作家不仅要面对文学贬值楼盘升值的压力,还要面临芯片孕育的崭新生力军――网络的争食,不知他们都将如何应对纸记的涓生们想也想不到的境遇?

[参考文献]

[1] 冉正万.《口叼鲜花》[J].《作品与争鸣》.2005(7):60.

[2] 李璇.《淌血的人生》[J].《作品与争鸣》,2005(7):66.

[3] 樊华.鲜花谁插,《子弹谁发》[J].《作品与争鸣》,2005(7):67.

我们家的新鲜事作文篇5

    林语堂劝女“不必上大学”

    林语堂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读书、学中国文化,为他们打下坚实的中文基础,他还鼓励孩子们写日记,以此来锻炼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正因为如此,当女儿林太乙中学毕业要考大学的时候,林语堂先生却劝林太乙不必上大学,他说:“你已经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有了这一点,什么学问都可以学得到。”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务实精神,作为大学者的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学问,不是由一纸学历来证明的,而要有真才实学,与其浪费那么多时间去求得一纸文凭,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好好做一番学问。

    林太乙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没有考大学,中学毕业后就去耶鲁大学应聘,因扎实的文化功底被录用为中文系教师,以后还担任过《读者文摘》的总编辑,并相继出版了多部作品,在文学史上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鲁迅不轻易否定孩子

    关于鲁迅先生和海婴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许广平从街上的一家福建菜馆要了一碗鱼丸子,吃饭的时候,海婴最先夹了几个丸子放到自己碗里,然后开始吃,吃了一个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许广平就夹起来一个吃,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海婴,并又给海婴夹了一个,海婴吃了这个以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就生气了,更严厉地斥责海婴。

    见此情形,鲁迅先生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发现果然不新鲜。原来,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还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海婴吃的是不新鲜的,而许广平吃的恰恰是新鲜的。鲁迅先生于是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许广平事后感慨地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杨荫杭的“无为而治”

    作家杨绛出身于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杨荫杭早年曾做过教师。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杨荫杭也望女成凤,希望杨绛将来能学有所成,但他并不像大多数父亲那样天天督促杨绛学习,而是采用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方法。

    杨绛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杨荫杭从来没责备过她。上高中的时候,她还弄不懂平仄声,她自己很着急,但杨荫杭却安慰她说:“不必急,到时候自然就懂了。”

    有一天晚上,杨荫杭考问杨绛,让她回答几个字的读音,杨绛答对的,他就很高兴,没答对的,他也不责备。

    杨绛考上东吴大学一年后,涉及到分科问题,她拿不准主意,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一科,就问父亲,杨荫杭说:“什么该不该?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就是自己的兴之所在,就是自己最相宜的。”于是,杨绛便认真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情况,选择了文科,后来终成一代文学大家。

    以上三位大家在教育子女方面至少给我们以下启迪:林语堂的务实,从小培养孩子不看重虚名,脚踏实地做学问;鲁迅的认真,即使是孩子说的话,也要给予重视,调查之后才下结论;杨荫杭的无为而治,尊重孩子的性情,不把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在自由选择中健康地成长。

我们家的新鲜事作文篇6

在20世纪30年代,重庆上清寺嘉陵江畔有一处花园别墅。它枕山蹬江,矗立在各种各样的花海树林中间,这就是抗战时期闻名遐迩的“民主之家”――特园。特园的主人叫鲜英,字特生,特园就是根据鲜英的字而命名的。

鲜英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生平跨越军、政、商、学各界,结交士、学、军、商四方好友。他幼时贫困,在亲友资助下,才得以进入私塾读书。后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后来叱咤四川军政界的刘湘、杨森、潘文华、贺国光等皆为同窗好友。与精明谨慎的刘湘、喜怒无常的杨森、干练机警的贺国光等人相比,鲜英为人通透豁达,宽厚仁慈,是速成学堂同学们心中的“好好先生”。因信奉道教且老成持重,鲜英经常被同学唤作“鲜老道”。 鲜英及“民主之家”――特园

民国以后,鲜英随张澜进京任职,被袁世凯看重,留在身边任总统府侍卫官。后见袁世凯企图,便以读书深造为名,离职考入陆军大学。陆大的学习更是大大增广了鲜英的见闻和人际关系,这一期毕业生后来很多都成为国民政府时期的显要人物。

陆大毕业后,鲜英受张澜嘱托,回到重庆创办《新蜀报》,“输入新文化,交流新知识”,为死水微澜的川渝大地带来一股新风气。他还聘请了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员协助办刊,介绍苏联和马克思主义,甚至还冒险向被重重封锁的陕北苏区运送过亟须的盐和药品。

随后,鲜英接受刘湘邀请,出任川军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兼重庆铜元局局长等职。主持铜元局的经历,为鲜英后来弃政从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时鲜英除兴办实业以外,还在南充聘请了张澜、晏阳初、梁漱溟等学者专家兴办平民教育,甚至还通过各种关系帮助当地进步青年奔赴延安。随后因负责修筑川陕公路,惹怒入川的参谋团,鲜英被罢官。此事也让鲜英看清政府内部相互倾轧、排挤异己的卑劣行径,决意弃政从商,定居重庆,专心实业报国。 “有堂专为民主开”

早在出任川军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之时,鲜英就出资买下了重庆上清寺嘉陵江畔的一块坡地,经年建设终于在1931年正式建成特园。园区融欧洲风格与川北特色为一体,里面布局典雅,错落有致,庭院幽静,鸟语花香,其中有三处建筑最具代表性:一为“鲜宅”(即鲜英住处),有各式房屋20余间,主楼名为“达观楼”,以示主人胸怀,这里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之家”所在地。二为“平庐”,以八女鲜继平的名字命名。三为“康庄”,以九女鲜继康的名字命名。

抗战爆发后,重庆成为战时陪都,一时风云际会,社会各界名流云集山城。鲜英“善工书,善将兵,善收藏图籍”,爱交朋友,他所在的特园自然为各党派及民主人士敞开大门。1938年底,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与董必武拜访鲜英,想借特园为共产党开展统一战线提供活动场所,鲜英欣然接受。为此,施压欲予制止,面对政治高压,鲜英直接答复:“一愿意,二不怕。”此后,以特园为舞台,宣传中共坚持抗战、团结抗战等各项主张,成为鲜英一家最受欢迎的常客。有一次,受邀去鲜英家吃饭,不想公务缠身,等忙完事情赶到特园时,鲜英一家早已吃完在收拾碗筷了。一进门连连致歉,鲜英忙叫人告诉厨房做几道菜来。周赶紧拦住,说道:“不用了,随便吃点就行,我们几十人天天在你家进出谈话,光准备烟酒就够麻烦了,不能再给你们增添麻烦了。”说完,端起碗筷,就着桌上的剩菜吃了饭。这件事给鲜英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后来时常向家人和外人说起,日夜为国事操劳,生活却如此勤俭,待人这般真诚,时刻为他人着想。与那些只知贪图享乐的官员相比,真是霄壤之别啊!

特园在整个抗战时期车水马龙,宾客如流。据鲜英家人回忆,每天客人少则数十,多则上千;有时全天开流水席,就餐的人随到随吃,经常出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盛况。特园由此誉满山城,被董必武称为“民主之家”。鲜英本人在重庆也有当世“孟尝君”的美名。 特园一角 “民主之家”牌匾显珍贵 冯玉祥手书“民主之家”匾

鲜英古道热肠,广交四海朋友,美名传播八方。当时冯玉祥将军租住在特园康庄。鲜英60大寿时,冯玉祥用隶书亲自书写了“民主之家”门匾以作贺礼,也表达了他一生追求民主、建设民主国家的美好愿望。

张澜是鲜英一生的至交,在鲜英寿诞之际,张澜特为“民主之家”撰写楹联:“谁似这川北老人风流,善工书,善将兵,善收藏图籍,放眼达观楼,更赢得江山如画。哪管他法西斯蒂压迫,有职教,有文协,有政治党团,掌天下事,常集此民主之家。”

文艺界的旗手郭沫若先生更是题诗以记其盛:

嘉陵江头有一叟,银髯可长一尺九。

其氏为鲜其名英,全力为民事奔走。

以国为家家为国,家集人民之战友。

反对封建反法西,打倒独裁打走狗。

有堂专为民主开,有酒专为民主寿。

召集民主见曙光,民主之家永不朽。

国共谈判期间,飞临重庆,曾四顾特园。当看见这块“民主之家”门匾时,他深情地感慨道:“这里是民主之家,我也到家了。今天我们聚会在民主之家,今后我们共同努力,争取生活在民主之国。”同时还风趣地说:“董老(董必武)的赐名,冯将军(冯玉祥)的题字,再配上表老(张澜)撰写的楹联,如此雅事,特园的这三件宝物,可以称得上是‘三绝’了。”酒过三巡后,主人家请在纪念册上题词留念,想了一下,书写了“光明在望”四字,一语双关,博得众人喝彩。

1957年,在反右运动的影响下,鲜英一家和“民主之家”特园受到了冲击。在“”中,特园主楼“达观楼”更是遭遇火灾,焚烧殆尽。所幸鲜英长子鲜继英舍命将“民主之家”门匾从火中抢救出来,并藏于自己床下当床板,才使该匾得以幸存。

1979年,鲜继坚将该匾捐赠给了红岩革命纪念馆,该匾现已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中国派历史陈列馆的镇馆之宝。历经劫难的“民主之家”终于重获新生。(编辑 王世英)

我们家的新鲜事作文篇7

[关键词]《鲜花》;新疆民族艺术;电影艺术;刻板印象

新疆本土电影《鲜花》是“西部暖流”派的代表性导演谢尔扎提•牙合甫执导的一部反映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鲜花》则主要描写了居住在新疆阿勒泰和伊利地区的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情感世界,哈萨克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哈萨克的传统音乐——阿依特斯。哈萨克民族生活在边疆草原,然而冬不拉和阿肯、厚厚的雪、辽阔的草原、草原上的鲜花点点、策马、扬歌……则给予我们对西北草原所有的梦幻向往,展现了全新的异族风光,并在优美的风光中讲述着现代与传统的侵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以及一个女阿肯对传统的坚持。

一、民歌音乐的主旋律

《鲜花》这部影片在展现故事脉络时,穿插了数十首草原民歌,如睡摇篮、挽歌、挽联歌、谎言歌、阿肯歌、哭嫁歌等,哈萨克风俗都在影片中以歌曲的形式鲜活表现。国家电影审查会专家郑洞天赞誉《鲜花》是“迄今为止国内描写草原山川最美的一部影片”,还有一些学者评价说“这是中国哈萨克版的《音乐之声》”。(一)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生命的长河直直弯弯,时而平静,有时波澜。珍惜生命的人啊,才能跨过万水千山……”这首曲子环绕了整部影片,从一开始的铿锵悠扬,伴随冬不拉的弹唱,影片将受众拉入了哈萨克族这个陌生又神秘的民族,在高亢的歌声中,女主人公鲜花也在古尔邦节的音乐中降生,这也预示着鲜花的一生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鲜花》的主题曲如泣如诉缓缓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伴随着鲜花的成长,从一开始的小哑女,爸爸在做家务揽入怀中的低声浅唱,到受欺负后点着小鼻尖的宠溺之唱,再到后来捕鱼归来雪橇上的嘹亮歌唱……在音乐中,鲜花长到了五岁,但意外发生,爸爸不幸去世,再也没有人对鲜花吟唱着充满智慧、充满记忆的歌曲了。但音乐却永久地存活了下来,它诉说着爸爸的期许、爸爸的智慧和古老哈萨克族的人生哲理。而且鲜花在爸爸去世的时候由小哑女奇迹般的开口就能吟唱,吟唱的就是这首主题曲,道出了不尽的凄切与思念,令人泪下,但也暗示着小鲜花受到了爸爸的智慧、哈萨克族智慧的传承,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然而生命的厄运再次降临,亲爱的丈夫再一次不幸离世,主题曲再次以哭唱的声音传出帐篷,颤音凄惨,绵延整个草原。最终女主人公鲜花走出悲痛,并最终成为哈萨克族的杰出女阿肯,教育了一批批优秀的下一代阿肯,将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民族智慧传承下去。(二)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音乐,最擅长的就是刻画人物的内心,表达无法直观感受到的情感。好的音乐将会与画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鲜花》更是将此条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当幼年鲜花陪着爸爸去捕鱼时,欢乐的心情溢于言表,配合的音乐也是欢快灵动的,父女之间的快乐幸福不言而喻;当卡德尔汗与女主人鲜花对情歌时,欢快迫切的内心跃然脑海之中;鲜花不能抛弃年迈的母亲而与卡德尔汗不得不分手,悠扬的背景音体现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徘徊、踌躇、不舍与无奈;当鲜花的老公苏里坦离开之际,呜咽低缓的音乐,凄凉幽怨更体现出了鲜花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心如死灰般的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渲染气氛,声画合一当然正如上段所说,优秀的电影音乐将与画面相切合,形成声画合一,音乐将参与画面表达,更加深化视觉效果。而这种渲染气氛的音乐在《鲜花》这部影片中不胜枚举。快乐时候的欢快推进,幼年的无拘无束,父慈母爱,青年的时候被才华迷倒的卡德尔汗,爱恋嘻嘻,后来遇到真心喜欢自己善良的年轻医生苏里坦,都配以欢快的音乐,节奏明快欢乐。印象最深刻的要属当鲜花真正接纳了卡德尔汗,两人在大草原上,以天为盖,大地为床,白云为被,鲜花野草为装饰,如此美妙的大自然和舒缓的音乐声中,隐喻表现了二者的融合,使受众感叹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此。然而随着剧情的需要,当爸爸、爱人离世的时候,音乐的交叠、低沉、悲鸣,则与绵绵的大雪,一望无际杳无人烟的荒芜相对应,一片荒凉的场景与沉闷的背景音,更体现出主人公的悲痛欲绝。(四)连贯镜头,推进剧情发展本部影片以回忆的手法叙述了主人公鲜花的一生,如果事无巨细在95分钟的电影中则根本无法呈现,那就需要关键的时间镜头配以逻辑的剪切编辑,音乐也起到了连贯镜头的作用。不同的镜头切换,配以连贯的音乐,则完整了剧情。影片中还以音乐来作为影片的结构,将主人公的每段成长都用不同的音乐来表现。音乐是没有国界,不分种族的,这样的概括既通俗易懂,又将民族歌舞文化融入其中,在美妙的音乐中推进故事的剧情发展,新颖而又巧妙。如“摇篮曲”代表了鲜花的童年生活;“挽歌”代表了鲜花从童年到少女的蜕变;“谎言歌”则代表了鲜花梦窦初开初尝爱情酸涩;“哭嫁歌”则昭示了婚姻生活的悲喜变化;最后的“无声”则是无声胜有声,则也将是鲜花真正的成长与成熟阶段,她也作为一名女阿肯的音乐教师,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民俗与信仰的深邃

作为一部少数民族的电影,《鲜花》并不像其他大部分的少数民族电影成为挖掘民族历史和曝光民族生活的无差别纪录片,而是通过对影片多方面包括民俗、宗教、信仰、生活等等相结合后整体把握创造,流畅而又自然地向我们介绍了哈萨克族的几个重要代表性的民族风俗和文化信仰。首先,就是哈萨克族繁琐隆重的丧葬习俗。影片有两处涉及到丧礼,一次是小鲜花五岁时爸爸的突然离世,另一次是鲜花成年后丈夫在为她买琴弦的路上不幸遇难。因此影片展现了两次丧葬习俗,但是第一次则相对浓墨重彩一些,第二次则采用了侧面反映,各具深意,截然不同。对于鲜花爸爸的去世,导演比较细致地展示了哭灵歌、送葬、入土等过程,并采用长镜头抒情的展示了送葬时的情景。皑皑白雪,四面八方来的马拉雪橇聚集在一起只为送葬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阿肯,高山的耸立,一望无际的厚实的白雪,伴随低鸣的悲吼,众人纷纷相聚一起,为这位老阿肯送葬,这也不仅体现出鲜花爸爸在这片地区的德高望重,更是表现出了其作为老阿肯的人生价值,阿肯作为哈萨克族古老传承的艺术价值。而对于青年医生鲜花丈夫的去世,则更多是采用侧面烘托,例如扯断的琴弦、悲痛的昏厥等,这样既避免了情节的重复,又进行了情感的延伸。其次,是哈萨克族的还子习俗,也就是新人夫妻婚后会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过继给南方的爸爸妈妈,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那么本来的孩子则与父母成了兄弟姐妹的关系,这种习俗不论在外人看来多么荒诞不可理解,但这就是民族的习俗,存在即合理,而且应该受到尊重。导演就是抱着这份尊重的态度,向我们展示了这种习俗。最后,就是推进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节日,古尔邦节。哈萨克族信奉的是伊斯兰教,而古尔邦节则是其相当重要的宗教节日。在这一天会进行宰牲、赛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的项目,别具一格。少数民族热情、奔放、豪迈等的风情一览无余,也成为了其最好的名片。在节日中,更令青年男女向往的则是阿肯对唱,弹奏着带有新疆特色符号的民族乐器冬不拉,男女青年利用情歌对唱传达爱意,互诉衷肠。阿肯对唱也是哈萨克族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自由生活在辽阔草原,雄伟高山,奔腾江河流域的哈萨克族人,以奇特的智慧和饱满的情感用音乐诉说着人生百态。这种即兴弹唱启迪智慧,传播思想,这也是阿肯备受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电影对话的哲理性

哈萨克民族世代依山傍水,以游牧为主,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虽然不常有固定的局所,只在冬季毛毡房短暂居住,但这不妨碍其仍是一个富于智慧的民族,生活的语言处处充满哲理。例如小鲜花的爸爸,德高望重的老阿肯对年幼的鲜花说,“人在幸福的时候流的眼泪才有价值,痛苦悲伤的泪水就是几滴咸水水一样,没什么用”“小羊羔,别把纽扣大的事情看成骆驼”,这些用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反映出大量的哲理,使人折服。而本片片名《鲜花》既是主人公的名字,又代表了草原的一代代儿女,更象征了草原中鲜花所蕴含的意义,诚如影片最后主人公的一句话草原上的鲜花如此美丽,正是因为花蕾中积攒着风霜雪雨,之后留下的则是坚忍不拔,最终灿烂的绽放。

四、唯美的自然景观

印象中的新疆除了小时候动画片中的阿凡提,再就是初中课本中所描绘的一排排的胡杨树和一望无垠的沙漠,以及落后与贫瘠的刻板印象。然而真实的新疆呢?大多数没到过的朋友肯定无从知晓。本片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呈献给我们一幅大自然美轮美奂的画卷。影片中处处皆景,巍峨的高山,广袤的草原,点缀的鲜花,纯洁的白雪等,不同的季节更有不同的韵味,俨然一副世外桃源,令人神往。我想会有多少观众像我一样,在被影片内容牵动的同时,又被如此纯净的自然景观所征服,期待能有幸走出城市,来到新疆一览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当地哈萨克居民的风土人情。因此这部影片也成为了新疆的一张最好的名片,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了解这里,喜欢这里。整部影片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节、所有的爱情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之上,所有的生活习俗也都孕育在这片土地上。这片净土赋予了哈萨克族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对大自然报以崇敬、敬畏,古老的民族孕育出丰富的哲理,大地母亲以其无限的包容与恩赐,养育了这片草原人民,呵护了哈萨克族人民。

五、思考与总结

《鲜花》这部影片带给受众太多的惊喜与启迪,不仅仅打破了少数民族电影给大家那种枯燥无味,新疆地区贫瘠落后的刻板印象,更加促进了多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与理解。比如说还子习俗,比如说古尔邦节,再比如说冬不拉乐器和阿肯对唱,非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才使得我们祖国更加丰富繁荣。鲜花的初恋情人,则代表了外来文化的浸染,他本是当地阿肯到城市发展,新的事物冲击年轻的一代,也使他们迅速接受与改变,林中嬉戏大块播放机里放的是迈克杰克逊的流行歌曲,这是新事物的刺激,更是现代文明的侵袭。后来他对鲜花的失信,他想接鲜花到城市发展,放弃游牧生活,其实更暗含现代文明与传统游牧文明的对话与对接。鲜花也作为传统游牧民族的代表,不仅拒绝了他的初恋,更是另一种身份守护者传统的民族特性,并在经历磨难之后成为了一名女阿肯教师,延续了哈萨克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孕育了游牧民族的接班人。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更深层的含义:所谓的全球化、全国化,是否应该保持所有民族的多彩性、不一性?多民族多文化独立存在,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是否才是未来社会与民族发展的最终之路呢?

【参考文献】

[1]廖海波.影视民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挺.新疆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木子凡.电影《鲜花》新疆“绽放”[N].中国电影报,2010-05-06.

[4]谢诗思.哈萨克族电影《鲜花》简析[J].戏剧之家,2012(7):68-68.

[5]吴玉霞.民俗文化在新疆本土电影《鲜花》中的价值体现[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9(1):58-61.

我们家的新鲜事作文篇8

[关键词] 中学生 作文 创新

时下大多数初中生一提到作文就瞠目结舌,痛心疾首,谈作文而色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话题陈旧,于是所写作文或拼凑或堆砌或雷同。为了改变这种弊端,就需要给作文注入新鲜的血液,进行创新,让人耳目一新。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

一、开门见山,点好“龙睛”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眼睛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同样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因此在命题过程中必须把握命题的多样性、诱发性和命题的生活化、大众化、通俗化的原则。文章题目新颖别致、幽默风趣、活泼自由、发人深思,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好的标题事半功倍,拟好题目不容忽视。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立意即确立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写文章要善于从不同层面挖掘文章的主题,以确保主题的多样性和新鲜感。对一个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切忌“千人一面、千人一眼”。时下,多数学生往往不加思索便信手拈来,东拼西凑,且美其名曰:“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更有甚者,克隆复制,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所写作文或空喊口号、或无病、或虚情假意、或胡乱编造,不一而足,令人望而生厌。如《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同桌》从小学写到初中,总是一个老调,一看标题就知道内容,跟看中国的部分电视剧就知道潜台词一样。

我们应抛弃那些假大空的口号式的主题,追求真善美,抒写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悟,追求主题的立体感、血肉感、流动感。我们应用全新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去审视、思考问题,紧跟时代的脉搏,研究新问题,反映新生活,提出新观点,抒写新感受;还应做到主题的开放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张扬个性。

三、我手写我口,莫论他人事

创新作文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表现人物个性,揭示事物本质。要写新颖、新鲜的材料。最好写鲜为人知的内容、大多数读者未知的领域、人无我有的鲜活材料。尤其是要发现、写好新生事物,写出你生活中发现的“新大陆”,少写“狗咬人”的事,尽可能写“人咬狗”之事。

要写有个性特点的材料,即有特殊性或同中有异。个性是文章的生命,要使文章有鲜明的个性,就要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我”就是“我”,独抒自己的性情;切忌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步人后尘。《红楼梦》下的人物纷繁复杂,但个个栩栩如生没有任何雷同之感,一看某人就是黛玉而非宝钗。这归根于作者独具匠心,写真正的“我”而不是模仿他人,才使得作品有强大的生命力。鲁迅说:“第一个把美女比做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算是人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活好比一丛花草,新鲜的材料好比是鲜花,就看我们怎么采撷。

四、语不惊人死不休

要反复地推敲,仔细地斟酌,写他人所未写,说他人之未说,想他人之未想,保持语言的新鲜感。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要经过反复的推敲、斟酌。比如:一谈到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就随口“失败是成功之母”,老掉牙的论断就不如“失败是失败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等新鲜。时下一些网络流行语适时地用也会增添几分情趣和新鲜感。新鲜的语言是生活的保鲜剂,相反,陈词滥调会使人听而作呕。作文亦如此,要注意语言的多样性,保持语言“陌生化”,尽力做到意犹未尽,让人悟“言外之言、弦外之音”,切忌“万人一口,万人一词”老调重提。

五、新“瓶”装新“酒”,换“药”也换“汤”

当今世界,商品讲究的是包装,好的包装令商品焕然一新,让消费者倍受亲睐。创新作文也需要适时地“包装”,推出自己的“新品牌”。这当然要求创新作文内容的同时也要创新作文的表现形式。就“环保”话题为例,一谈到环保就大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议论,俨然一个领导的口吻,很难让人乐于接受。相反,变换一下表现的形式和视角,效果会截然不同。例如,有些同学就写《地球妈妈得了肺癌》,从地球母亲得病引起话题、分析原因,造成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地球妈妈给儿子的一封信》以书信体的形式别开生面,转换视角;《河神祖母与小鱼儿的对话》以对话的形式娓娓道来,更增添了几份新意;《鱼儿的诉讼状》以诉讼状的形式,有理有据,真相大白,水落石出……这些都用拟人的笔法,多样的体裁——或书信、或对话、或寓言、或童话,形式多样,焕然一新,做到既要新“瓶”装新“酒”才会感到酒香,又要换“药”也换“汤”才会药到病除,充分发挥创新的作用。

总之,作文的创新离不开新颖的标题、独特的材料、新鲜的语言、巧妙的形式、别样的主题、独抒真性情。当然,作文的创新远不止于这些,比如创作的灵感、丰富的想象、思维的灵活、个人的阅历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上一篇:井底之蛙作文范文 下一篇:舍本逐末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