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3 06:35:57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篇1

上世纪初,少年恨水在黎川度过了难忘的一年。这一年的经历,不仅改变了张恨水的一生,也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奇才,黎川成为张恨水文学创作的发源圣地。今天,我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参观的地方,张恨水当年登陆的南津码头。南津码头,位于城南老街新丰桥脚下。黎川老街依河而建,码头众多,而南津码头作为江西与福建交通枢纽,货物集散之地,当时官府便在南津码头,设置厘金卡,征收木竹、食盐、布匹等税金。1905年初春,10岁的张恨水随清末官吏的父亲,沿赣江上游的黄金水道,乘瘦瘦窄窄的乌篷船,一路风尘来到黎川。他带着少年特有的好奇,登上了漕运繁华的南津码头,也就是我们脚下的渡口岸边。

几天行程,一线水路,乌篷船上张恨水一家,尽情欣赏两岸的春光美景。张恨水闲来没事,偶然发现了船篷底下,一本绣像小说《薛仁贵征东》,他一看就上了瘾入了迷,这就是先生第一次接触的文学作品。如果不是先生的自述,谁也不会想到张恨水的文学启蒙,竟是从黎滩河上的乌篷船开始呢!正是这不平凡之旅,张恨水与黎川结下了不解之缘。

紧邻南津码头,就是张恨水一家的故居。故居门前有两条青石板路经过,左边的小巷通向老街,前边的小巷引你登上廊桥石阶,只要你踱步其中,定会想起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这幢带有徽派风格的小木楼,占地约200m2,有150多年的历史,历来为官署办公之地。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门,就是当年张恨水家人出入的地方。步入大门,光线昏暗,不过,要你跨入大厅,你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大厅地面一律的麻石板铺就,右侧有一方天井,供阳光和雨水进入。张恨水的父亲乃习武之人,每天清晨就是这里练武健身。大厅左侧有三间贯通的平房,窗下就是码头渡口,躺在床头就听到捣衣洗菜妇女的嬉闹。透过木窗,映入眼帘是新丰桥和横港桥古老的身姿。两条河水在这里合流,黎滩河从这里出发,形成千年一梦的黄金水道。

大厅右侧的门后,有一弯油光乌黑的楼梯,二楼是一处敞亮的大厅,两边各有两间耳房。左边为张恨水父母的卧室,右边为张恨水居住。中间厅堂就是张恨水上课的地方,当年恨水就在这里接受了,私塾老师端木先生的古文启蒙教育。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他是这样描写在阁楼的学习生活:于是我就把书锁在箱子里,等着无人的时候再等拿出来看,尤其是夜里看最好,大家睡了,我就把帐子放下,把小板凳放在枕头边,在小凳子上点上蜡烛,将枕头一移,把书摊开,大看特看。后来我父亲知道了,每晚都要查上一查,他说12点以后该睡觉了,在床上点蜡烛太危险

端木先生爱看小说,他常带一本《三国演义》来,张恨水一有机会就拿起来看,在先生的影响下,他很快就成了小说迷。他把零用钱积攒下来,够个几元几角,就跑到书铺子里去买小说。父亲对他的管教很严,只准他看《儒林外史》、《三国演义》之类,别的书往往要被扣留,有时还被痛骂一顿。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篇2

摘 要:白居易《长恨歌》开篇将杨妃塑造成纯洁“处子”, 后世对相关诗句的理解存在一些偏颇。“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被誉为颇得《春秋》笔法。“回眸一笑百媚生”,被指为“形容勾栏妓女之词”。文章对此一一进行了辨正,并指出开篇的杨妃“处子”形象,对诗歌情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称杨妃以处子入宫,非实。《唐大诏令集》卷四十《册寿王杨妃文》: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册“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长女……为寿王妃”。《新唐书·后妃上》:“玄宗贵妃杨氏……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资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诏训女,而太真得幸。”《新唐书·玄宗本纪》:开元二十八年,“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寿王李瑁为玄宗第十八子,武惠妃所生。玄宗父夺子妃,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后人多认为《长恨歌》的处理是为尊者讳。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二:“诗人之言为用固寡。然大有益于世者,若《长恨歌》是也。明皇太真之事,本有新台之恶,而《歌》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不识。’故世人罕知其为寿王瑁之妃也。《春秋》为尊者讳,此歌真得之。”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杨妃本出寿邸,而曰‘养在深闺人不识’,为君讳也。”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八:“‘养在深闺人未识’,为尊者讳。”

何谓“为尊者讳”?赵克勤下过一个定义:“为尊者讳,是造成委婉的一个重要原因。古人对于君父尊长的所作所为不敢直说,而要采取拐弯抹角、委婉曲折的方式来表示。”①也就是说,“为尊者讳”重在委婉,而并不改变事实。这里,不妨参考一下其他文献对于杨妃出处的处理:其一,明刻《文苑英华》附《丽情集》本《长恨歌传》:“使搜诸外宫,得弘农杨氏女,既笄矣。”虽然没有明确说出取自寿邸,但是也没有否认得于外宫,并且强调“既笄矣”。《礼记·内则》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郑玄注:“十五而笄,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长恨歌传》称杨妃已经成人,至于已嫁未嫁,并未说明。这极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杨妃入宫前是一个处子。其二,《旧唐书·后妃上》:“(开元)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径直称杨妃以女官进见,略去其入宫前曾为寿王妃。

《长恨歌传》作者陈鸿颇具史才。《唐文粹》卷九十五载其《大统记序》:“臣少学乎史氏,志在编年。贞元丁酉岁登太常第,始闲居遂志,乃修《大纪》三十卷。……七年书始就,故绝笔于元和六年辛卯。”丁酉为乙酉之讹。元和元年十二月作《长恨歌传》之时,陈鸿已然在撰写史书《大统记》。《长恨歌传》中,他隐去玄宗父夺子妃的恶行,是本朝史家合乎情理的处理。《旧唐书》虽修于五代,而全用先唐实录国史。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十六“《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条:“五代修《唐书》,虽史籍已散失,然代宗以前尚有纪传,而庾传美得自蜀中者,亦尚有九朝实录,今细阅《旧书》文义,知此数朝纪传多钞实录、国史原文也。凡史修于易代之后,考覆既确,未有不据事直书,若实录、国史修于本朝,必多回护。观《旧书》回护之多,可见其全用实录、国史,而不暇订正也。以本纪而论……杨贵妃本寿王瑁妃,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此开元二十八年事也,本纪亦不书,直至天宝四载,始书册太真杨氏为贵妃,而绝不见其来自寿邸之迹。”《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旧唐书》出于回护之目的,或制造错觉,或有意省略,而并没有改变杨妃原为寿王妃的事实,属于“为尊者讳”一类。白居易《长恨歌》言杨妃入宫时为处子,显然不应阑入此列。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清·张祖廉《定盫先生年谱外纪》卷上云:“(龚自珍)先生谓《长恨歌》‘回头一笑百媚生’,乃形容勾栏妓女之词,岂贵妃风度耶?白居易直千古恶诗之祖。”龚自珍理解不确。关于“回眸一笑百媚生”所本,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云:“白乐天《长恨歌》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盖用李太白应制《清平乐》。词云:‘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绮三千。一笑皆生百媚,宸游教在谁边。’”宋·王楙《野客丛书》卷十七:“吴曾《漫录》谓乐天‘回眸一笑百媚生’盖祖李白《清平词》‘一笑皆生百媚’之语。仆谓李白之语又有所自。观江总‘回身转佩百媚生,插花照镜千娇出’,意又出此。”周相录认为出自汉·崔骃《七依》②。《艺文类聚》卷五十七·杂文部三载《七依》:“于是,置酒乎燕游之堂,张乐乎长娱之台。酒酣,乐中美人进以承宴,调观欣以解容,回顾百万,一笑千金,振飞縠以长舞袖,袅细腰以务抑扬。”从崔骃《七依》到陈·江总诗句、李白《清平乐令》,再到白居易《长恨歌》,转相借鉴。《长恨歌》“回眸一笑”借自《七依》,同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及下文“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兼受《清平乐令》影响。崔骃、江总、李白所写,或为舞姬、或为美人,或为杨妃,均与“勾栏妓女”无涉。

《长恨歌》杨妃离去时对玄宗“回眸一笑”,不但不是“形容勾栏妓女之词”,恰恰相反,它逼真而传神地刻画了纯洁少女初见意中人的娇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二句,位于“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之后,“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之前。直至与玄宗共度“春宵”,杨妃的“处子”身份方才改变。女性神态因身份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章华大夫回忆自己年少时远游四方,春夏之交偶遇一位美丽的采桑少女,献上妙丽的诗句与芳香的鲜花表达爱意,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

转贴于 “处子”羞涩单纯,面对章华大夫的追求,她稍稍有些亢奋,行为闪烁,“含喜微笑”,不好意思正视。这种“羞涩单纯”,其实是少女最为可贵的品质。同样,《长恨歌》“回眸一笑”,刻画出杨妃“初长成”“人未识”初涉爱河的纯洁少女的典型特征。“回眸一笑”是少女羞涩的笑,对意中人深情的笑,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笑。这种笑只存在于爱情生活的起始阶段,尤其是少女初见意中人之时,随着彼此了解的加深,少女转变为少妇,它会渐渐消逝,代之以神态娴静的笑、幸福的笑、满足的笑。

《长恨歌》开篇将杨妃塑造成纯洁“处子”,对诗歌情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与方士寻觅“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一段,存在内在的关联。《庄子·逍遥游》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歌中的“绰约”、“雪肤”,均出自《逍遥游》。如同《逍遥游》居于姑射山的神人“如处子”一样,白居易也将杨妃塑造成了处子,须知一个日后在蓬莱仙山成为仙子的人,身上是不允许染有污点的。《长恨歌》改造杨妃出处,一方面照应前面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因为只有“初长成”“人未识”的纯洁处子,才值得汉皇“多年”的寻求;另一方面,为玄宗与杨妃情感的持续发展营造了一个纯洁的开端。

“一朝选在君王侧”之后,白居易以玄宗的视角,描绘了杨妃的三幅美女图:“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神态之美、“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肌肤之美和“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气质之美。这三幅美女图的总体特征“是能最大限度地展示杨贵妃的美,并且是能够撩动男性的性爱感情的美”③。“回眸一笑百媚生”着意刻画杨妃的“神”,加之发生时间在前,所以被置于三幅美女图之首。《孟子·离娄》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刻画美人眼睛,离不开笑的点染,惟有将二者结合,美人才能光彩照人风神尽出。《诗经·邶风·静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陶渊明《闲情赋》:“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成功,在于它从“回眸”与“笑”的动态描写中去升华美。动态描写即莱辛所说的“化美为媚”:“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它是一种一纵即逝而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它是飘来忽去的。因为我们回忆一种动态,比起回忆一种单纯的形状或颜色,一般要容易得多,也生动得多,所以在这一点上,媚比起美来,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④。“回眸一笑百媚生”,是对“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形象阐释;同时,杨妃“回眸一笑”,她的青春、灵动、羞涩、单纯的“处子”之美展露无遗,叫玄宗怎能不心旌摇荡,将爱情进行到底。

总之,《长恨歌》开篇的杨妃“处子”形象,是诗歌谋篇布局的必须,没有这一形象,诗歌就无法向下进展,就不会有杨妃生前玄宗对她的无比宠爱,杨妃死后玄宗的缠绵相思,以及延长出方士寻觅一段浪漫情节。当然,白居易改变杨妃原为寿王妃的史实,将其塑造为纯洁处子,还有更为深层的创作动机的原因⑤,不过那已经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畴。

① 赵克勤:《古汉语修辞简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6页。

② 周相录:《〈长恨歌〉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195页。

③ 王富仁:《角度和意义,所指和所能:白居易〈长恨歌〉赏析》,《名作欣赏》,1992年第3期。

④ 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⑤ 马萌:《游戏与自伤的复合:论〈长恨歌〉的创作心理和主题》,《名作欣赏》,2007年第4期。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篇3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该诗“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中“省”字的含义,因其不仅多音,而且含义较繁,对其理解历来多存分歧。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它注为“察”(见《古代汉语》第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即把“省识”解释为“辨认”之意。根据这种解释,“省”应读作xǐng,词性应为动词无疑,这与下句“空归”的副词“空”无法相对。杜甫是擅长写律诗的高手,对颔联必然会在对仗工整上下工夫,即“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上下句中相同位置的词语不仅要意义相对,而且要词性相同,因此把“省”解释为“察”似有不妥之处。

高中语文教材在选取该首诗时,对该处的注释也莫衷一是。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解释整句为“从画像上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解释“省识”为“不识”;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选录了这首诗,课文注释(23)把“省”字解释为“曾经”。笔者认为这两种解释仍然存在难以让人信服之处。

前一种解释语焉不详,自身存在矛盾之处。在句意串讲时把“省识”释为“约略看到”,解释“省识”则释为“不识”,那么,此处“省”到底是作“约略”讲还是作“不”讲?注者并没有说清楚。如若解释为“约略”,“省”应读作shěng,这是用“省”的基本意,就是说汉元帝通过画略识昭君之面容,至于昭君容貌如何,元帝看后有何反应等,就无从知晓了。这个解说是就事论事,未能表达诗歌“怨恨”的主题。如若解释为“不”,则诗句委婉讽刺元帝省识只在画图,哪知画图并非昭君的真面目,其结果还是不识,能表达诗歌“怨恨”的主题。不过“省”作“不”解,缺乏文献佐证,只能是强作解说。

若把“省”字解释为“曾经”,则“省”在此应读作shěng,作副词用,用的是其基本义。根据这种解释,诗句表达的意思就是汉元帝曾经认识王昭君。葛洪《西京杂记》关于昭君的记载为:“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贿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巨万。”杜甫的诗素有“史诗”之称,盖因其诗歌内容多忠于史实,本诗的主题亦为通过写昭君之“怨恨”以抒自己心中块垒,如若释“省”为“曾经”,一则与史实不尽相符,二则与诗歌应该表达的主题不尽相符。 另外,唐诗中有不少“省”字作“曾经”解的用例情况,但是“省”作“曾经”解时是有一些条件的,而“画图省识春风面”不满足这些条件:其一,“省”与“曾”常以对文出现而意义相同,即互文而见义。如:1、宋之问《嵩山夜还》“家住嵩山下,好采旧山薇。自省游泉石,何曾不夜归”;2、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苟务形骸达,浑将性命推。何曾爱官序,不省计家资”;3、周贺《寄新头陀》“相逢竹坞晦暝夜,一别苕溪多少年。远洞省穿湖底过,断崖曾向壁中禅”;4、孟贯《怀果上人》“好月曾同步,幽香省共闻。相思不相见,林下叶纷纷”……其二,唐诗“省”字如单用的话,作“曾经”义其前一般有“未”、“不”来修饰或限制,构成“未省”或“不省”,其意义为“未曾”或“不曾”。此种情况甚多,如:1、王维《哭祖六自虚》“未省音容间,那堪生死迁”;2、岑参《函谷关歌颂刘评事使关西》“野花不省见行人,山鸟何曾识关吏”;3、韩愈《听颖师弹琴》“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4、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闲来松菊地,未省有埃尘”;5、元稹《楚歌》“宜僚南市住,未省食人恩”;6、刘禹锡《九日登高》“年年登高处,未省不伤心”;7、白居易《恨词》“翠黛眉低敛,红珠泪暗销。从来恨人意,不省似今朝”;8、贾岛《咏怀》“纵把书看未省勤,一生生计只长贫”;9、司空图《有感》“国事皆须救未然,汉家高阁漫凌烟。功臣尽遣词人赞,不省沧州画鲁连”……

笔者以为在该诗句中“省”通“眚”,当作“错误”解。理由如下:

一、“眚”乃“省”之本字,从传世文献中可找到“省”“眚”通用的证据

其一,《尚書·洪范》中有“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史記·宋微子世家》则表述为“王眚维岁,卿士维月,师尹维日”。(意为“天子决策有了过失,就影响一整年,卿士管理有了过失,就影响一整月,官吏办事有了过失,就影响一整天。”)这是“省”“眚”通用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二,秦始皇巡游会稽时,为了祭奠大禹,宣扬功德,而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李斯所写的这篇铭文《会稽刻石》中有:“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这句话的含义为“文饰过错说有理,夫死弃子再嫁人,加倍死罪惩不贞。”其中的“省”通“眚”,应释为“过失,错误”。

二、“省”作“错误”解,对仗方才工整

杜甫擅写律诗,其律诗以格律精严著称,而七律为最。“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两句系诗歌颔联,诗人必然会在对仗工整上下工夫,“画图”对“环佩”,“省识”对“空归”,“春风面”对“夜月魂”,其中“省识”和“空归”两词中“省”“空”相对,“识”“归”相照,“省”“空”均作副词修饰限制作动词的“识”“归”。

三、“省”作“错误”解,更符合诗歌“怨恨”的主题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一联中,“画图”乃昭君之画像,“环佩”乃女子之饰物,皆用以代昭君;“春风面”喻昭君之美颜,“夜月魂”代明妃之化身;“省识”是“空归”之因,“空归”是“省识”之果,“省识”是生前失意的怨恨,“空归”是死后无依的怨恨。如此,此联的意思便豁然开朗:错图误画致使君王错识春风之面;诏令远嫁,昭君生不得回,死后魂归,汉之寡恩,归亦徒然。“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所有的怨和恨只有寄托于自作自奏的胡音琵琶曲中,而这样的曲子已流传千载。有怨和恨的岂止昭君一人?其中应该也包含诗人杜甫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将“省”通作“眚”, 解为“错误、过失”,一则不会造成与史实上的抵牾,二则更符合律诗对仗工整的要求,三则与全诗的主旨更无方枘圆凿之弊。首联写灵秀、雄奇之江山蕴育这位才貌俱佳的绝世女子,是为起笔;颔联写这位窈窕红颜远嫁荒漠,生不能归,死葬漠北,虽未着一“怨”而怨意已现;颈联写错识画图,命薄缘浅,环佩作响,魂魄空归,转而道出了美貌佳人的悲剧和怨恨之由;尾联直言怨恨,琵琶弦上抒怨恨,此曲流传已千年。千古佳人的衷肠被杜诗倾诉无余,杜甫借写昭君之怨恨写出的何尝不是自己心中的怨恨。全诗结尾明标“怨恨”二字,此即诗旨,可谓卒章而显志。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篇4

而立之年,张恨水终于有了一次旧梦重温的机会。

董事会推选张恨水

接任董事长兼校长

1930年8月,爱国志士邓演达创立了中国临时行动委员会,时称“第三党”,也就是中国农工的前身。1931年夏,该组织在北平的据点晨光女子中学暴露。于是,“第三党”筹划由该党党员、张恨水的四弟张牧野和另一名骨干成员王经三合力创办一所北平华北美术专科学校(简称北华美专),作为新的大本营。

张牧野毕业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师从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善画石榴、马、猴等。不过,张牧野一无资金,二无名气,为此他找到兄长张恨水帮忙,让这位大哥出任校董。张恨水为了四弟事业上的发展,满口答应下来。接下来,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聘请名师、筹集资金、广告宣传等方面奔走呼号。

1931年9月1日,经过短暂的筹备,北华美专正式开学。学校分国画系、西洋画系、师范系等三个专业。“九一八”事变前夜,校长兼董事长王经三回东北筹款,不幸蒙难,学校运行经费一时间没有了着落。张恨水面对危局,果断地拿出一大笔稿费,以济燃眉之急。张恨水又出力又出钱,董事会索性推选他接任董事长兼校长。

校务繁杂,张恨水不可能事必躬亲,一般只参与董事会的决策事务。北华美专的日常工作,实际上是由担任教务主任的张牧野主持。另外,张恨水的大妹张其范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后,任教于春明女中,并在北华美专兼职教历史;张其范的丈夫桂凝露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也来北华美专教古汉语;三弟张朴野毕业于中国大学政法系,在这里成了时事课教师;二弟张啸空、小妹张其伟也不时来美专帮忙。

不久,北华美专教师队伍里又添了一位张家新成员。当时,有一位名叫申圣羽的女孩,她与张牧野都在晨光女中秘密加入“第三党”,并因此相互认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张牧野很快便拜倒在这位才女的石榴裙下,并“别有用心”地把她邀请到北华美专女生部工作,兼教国文基础课。

两情相悦,消息很快传进张恨水耳中。作为兄长,他还把张牧野和申圣羽叫进校长室,进行了一番长谈。

很快,这对新人就举办了婚礼。他俩的证婚人,便是张恨水。

学校成了张恨水的另一个家

北华美专的校舍是租借来的,原本是清末军机大臣、礼部尚书裕禄的府邸。几进院落中,最精美的一座做了张恨水的校长室。校长室共有五间房,外面三间当客厅及接待室用,里面两间成了书房和卧室。房门口的汉白玉台阶上和院落的水泥地上,一年四季总有八九个月摆满盆花。张恨水给每盆花都起有芳名,什么“醉贵妃”、“一捧云”、“墨玉”等等。

有了尚书府,位于未英胡同的张宅就显得太逊色了。张恨水向夫人胡秋霞道出自己的想法:“这胡同的环境太吵闹,我打算暂时搬到学校去住,好安心写稿,也便于处理学校的事务。”胡秋霞尽管依依不舍,但还是同意了丈夫的要求。

就这样,张恨水栖身北华美专,把这所学校当做自己的另一个家。校长室的客厅有一偏门通往过道,为了避免旁人打扰他写作,他将这扇门用铁锁封住,轻易不开启。这扇门的上半部是四块玻璃,其中一块缺了一角,他索性在玻璃上糊上了白纸。有些调皮的学生时不时悄悄靠近偏门,撕去一角窗纸,窥探这位大作家书房的陈设和他是如何挥笔疾书的。他们眼睛里的校长一写就是几个钟头,偶尔闲下来,才喝上一大口浓茶,再点燃一支烟猛吸,并站起身削削铅笔。他习惯垫上复写纸用铅笔写稿,便于留份底稿。至于稿纸,使用的是竖排的“北华美术专科学校用笺”。

从此,朋友拜访张恨水,一般都直奔学校而来。据张牧野之子、《今日台湾》大陆版主编张一骐透露,张学良、梅兰芳、老舍等知名人士都曾走进过张恨水的校长室。日本驻华北特务机关长土肥原也是张恨水的崇拜者,极力拉拢这位小说家。有一阵,土肥原的一位走狗天天坐上汽车到北华美专游说张恨水投降日寇。张恨水非常厌烦,一听到汽车喇叭声就离开校长室,躲到一幽静角落,避而不见。

张恨水作为一名报人,超然政治之外,君子不党是他的人生观,并把它作为张氏子弟的处世准则。当他发现北华美专已经成为“第三党”在北平的基地,弟弟张朴野、张牧野与弟媳申圣羽均为“第三党”成员时,大为光火,勒令他们马上退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步意识到“第三党”所作所为不违国情民意,态度渐渐发生转变,默认甚至支持“第三党”的革命行动。“第三党”在学校也逐步发展壮大,不仅有一批教职员工加入该组织,学生中也有三十来人跻身该组织。

1933年,热河失陷使得北方形势空前紧张,张恨水一度携家眷回南方避难,但仍关心着北华美专,通过书信勉励师生们为国而教、为国而学。局势缓和后,他马上又返回了北平,走进北华美专。

北华美专有一个超豪华的教师阵容

北华美专有一个超豪华的教师阵容,包括齐白石、徐悲鸿、王梦白、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许翔阶、刘半农等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另外,颜伯龙、汪慎生、王青芳、张丕振、李霞生、侯子步、周元亮、王慕樵、管平湖等知名画师也先后来校任教。其中,李苦禅、王雪涛、侯子步、王青芳等均系“吼虹艺术社”社员,此前就经常在一起研究国画的创新和改革。

以创作《红树双猿图》跻身近现代美术大师行列的王梦白为江西丰城人,是生长于赣江之滨的张恨水的半个老乡。无论是校内校外,张恨水与王梦白都交往密切。在幽雅宜人的校长室里,二人切磋画技的情形屡屡出现。张恨水从王梦白那里偷学到一招,也就是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长时间观察校园内的亭台花草与蜓蝶蜂蝉,把眼前的景象深深地刻进脑海,然后再凭借自己独特的理解,把印象变成画稿。

张恨水与王梦白还多次结伴走出校园,逛琉璃厂画市。一次,他俩发现画市内陈列有王梦白的大幅花鸟画十余幅,标价十元至三十元不等,而且可以大幅度地讨价还价,与画店里王梦白作品的价格相差数十倍。显然这些全是赝品。张恨水便问:“为什么不指责卖画人假冒?他们这样做,宽容点讲,是对你的污辱冒犯;说严重点,简直是打劫!”王梦白摇摇头,淡淡地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这里的字画凡落款为大名家的,都是伪作;小名家的,也真迹寥寥。这年头,大家骗碗饭吃吧。他晓得冒充我王梦白的名,就算抬举我。”张恨水不得不为王梦白的旷达襟怀所折服。

民国初年,年轻的刘半农一度加入上海民兴社,到苏州演出新剧。恰好张恨水到此游玩,也成为剧团的一员,二人得以首次见面。在一同粉墨登场的过程中,他俩建立起深厚的友情。

1925年,从欧洲留学归来的刘半农重返北京大学任教,并在《世界日报》兼任副刊编辑,与张恨水共事,二人又有密切往来。

张恨水创办北华美专时,没有忘记刘半农,拉他来担任董事,同时负责教授国文课。

作为董事,刘半农尽职尽责,经常为校长出谋划策。作为教师,刘半农在课堂上称张恨水为“当今的小说大家”,认为他的小说成就“超过了李伯元、吴趼人、曾孟朴那些人”。

同事期间,张恨水惊喜地发现刘半农不仅口才学问比当年大有长进,其书法古拙遒劲,造诣与从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便询问其中原由。刘半农解释道:“到北平任教后,有一回有人向我索一幅字,我那字怎么拿得出手,当然不敢答应。从此我便潜心临摹汉代书简,终于有所小成。”张恨水连声赞叹刘半农“知耻而后勇”,并乘机索取书法一幅。刘半农爽快应允,如期交稿。

需要指出的是,除刘半农、王梦白等名家来校较勤外,齐白石、徐悲鸿、王雪涛、李苦禅等大师因忙于创作,每隔两三周才来校授课一次。即便如此,学生们依然从中受益匪浅。张恨水本人更是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每次都悄悄坐到教室后排,洗耳恭听大师们口吐莲花。不仅如此,著名国画家许翔阶还走进校长室,手把手地辅导张恨水创作山水画。短短几年间,这位小说大家、北华美专校长的画技突飞猛进。

在北华美专,张恨水还曾数度和几位大画家同作一幅画。在学校召开“九一八”事变三周年纪念会上,他也曾与齐白石、王雪涛、徐悲鸿等人一起用诗句和画作表达爱国热情,大声疾呼抗日救国。

北华美专并非那种有钱便可入门的私立学校,在这里是唯才是举,被录取者需通过严格考试。北华美专的收费标准当时几乎是同类私立学校中最低的,对于部分确有困难的学生,干脆就免收学费,甚至还给其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在第一学年,学校共招收了约一百名学生,鼎盛时朝发展到四百多名学子。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国徽设计师张仃于1932年随一位教书先生从东北到北平求学,不料中途那位先生卷走了学杂费。到了北平,张仃先是报考一所普通中学,随后又在街头看到一则北华美专的招生广告。他怦然心动,前往投考这所学校的国画系。

收到北华美专的录取通知书后,张仃用父亲寄来的一百元钱交了学费、住宿费,成为该校的第二届学生。书是可以念了,他却变得囊空如洗,吃喝无着落。张恨水和刘半农看在眼中,心生怜惜,把张仃介绍进《世界日报》报系勤工俭学,即上午去报馆上班,设计广告,下午返校听课。后来的几个学期,经张恨水在校务会上建议,校方还减免了张仃的学杂费。

1932年11月,在张恨水支持下,张仃串联了荆梅丞、陈执中这两名志趣相投的同学,组织了一支“三C抗日前线宣传队”,准备去滦东一带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出发前夕,学校召开有全体师生参加的欢送会。张恨水在会上语调激昂地赞扬“三C抗日前线宣传队”:“你们为青年带了好头!”并表示“随后我要以学校名义组织更大规模的宣传队”。他还代表学校向学生们提供了部分路费。

宣传队北上期间,张恨水也专门在报纸上撰写文章,赞扬三名弟子自发的抗日行动,号召广大青年向他们学习。宣传队返校时,张恨水集会欢迎,宣称“这支抗日宣传队是北华美专的光荣”。

1934年夏天,张仃去同学凌子风家,被埋伏在附近的日本宪兵逮捕。

1936年春,被保释出狱不久的张仃来到南京。其时张恨水正在南京办《南京人报》,见这位弟子生活无着落,当即介绍他在《中国日报》、《扶轮日报》上发表漫画,赚取稿费。

荆梅丞(又名荆林、荆墨忱)是该校第一届学生。一次,他画了幅画家许翔阶的水墨肖像,张恨水看后赞不绝口:“神了!神了!”机灵的荆梅丞乘机请校长在画上赐字。从不轻易为人题字的张恨水微微一笑,说:“好吧,我今天破个例。”说完就挥笔写下一段文字:“此老画师许翔阶之像也,荆生参以西法写之,甚见神妙,为题廿字曰:开卷见老友,不觉为一笑,老友目视之,亦复一笑否?”随后,张恨水鼓励荆梅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指出:“画画和写小说一样,靠的是勤奋。”新中国成立后,荆梅丞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凌子风的姐姐凌成竹、姐夫李苦禅都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受姐姐影响,凌子风于1933年考入北华美专西画系。在校期间,在张恨水和张牧野鼓励下,凌子风举办过个人画展。新中国成立后,他改行当了导演,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中华儿女》便是他导演的,其电影作品还有《李四光》、《边城》等。

20世纪30年代初,张恨水颇想写一部描写军民抗日御侮题材的小说,却苦于自己是军事上的门外汉。正巧,第一届学生中有一个名叫赵怀书的年轻人,曾在东北军中当过连长。张恨水把赵怀书请到家里,盛情款待。随后两三个月,张恨水经常把赵怀书叫进校长室,一个讲,一个记。这些资料为张恨水创作长篇小说《东北四连长》(后更名为《杨柳青青》)奠定了坚实基础。小说在上海《申报》连载后,张恨水要给赵怀书提供报酬,这位学生死活不肯接受。张恨水不忍心让囊空如洗的赵怀书白尽义务,就减免了他的学杂费,并介绍他去勤工俭学。

1933年秋,张恨水将自己最要好的朋友郝耕仁的女儿郝漾带到北华美专念书。郝漾一进校门,他就正色叮嘱这位侄女:“你爸把你交给我,我就要管你,每个星期六和礼拜天都回我那边家里住,不要乱跑。”一天,警察闯进女生宿舍里抓走了两名女生。张恨水得知此事,急忙找到郝漾,说:“平素我见你们常来往,是好朋友吧?青年人应该有进步思想,也要注意策略,否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话虽这么说,张恨水还是顶住各方压力,没有给两位女生除名。

北华美专还有张启仁、蓝马、陈执中、端木梦锡、李景波、苏世、申弘、徐枯石等学生,他们后来分别从事美术、电影、戏剧等工作,在艺术上各有建树。

张恨水不仅是学生们的“张校长”,而且还是他们的“张老师”,每周他都亲自给学生们教几个钟头的中国古典诗词课和小说创作课。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张恨水讲课向来不带教案,也不需要提纲,依然讲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他每次登上讲台,会微笑着向学生们点点头,然后才坐下亮开大嗓门侃侃而谈。凡涉及古文、古诗词,他都能倒背如流。他俏皮生动的语言令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由于名人效应,这位作家讲课不仅本校学生们爱听,外面一些大学、中学的学生也常赶来蹭听,每次他上课教室内外都人满为患。

“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大小报纸纷纷发表消息、文章、社论,谴责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一时间,张学良成为国人眼中的民族罪人。据荆梅丞回忆,北华美专有一批同学当时义愤之下,筹划准备埋伏在张学良公馆附近,伺机将其炸死。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很快传入张恨水耳内。一天,他把与此事有关的十几个学生都召集到校长室,严肃地问:“听说你们每晚都聚在一起开会,都议论些什么?”学生们都很敬仰校长,并不遮掩,将讨论的情况和盘托出。张恨水吃了一惊,沉吟少许,说:“同学们,你们的爱国热忱,我张某人非常感动,日寇欺人太甚,奋起抗日是我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共同心愿。每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这样想,这样做的。你们计划组织宣传队、游击队,我都很赞成。但是,你们仇恨张学良先生,还要加害于他,这种想法却是大错特错了。”在场学生均无言,将询问的眼光投向张恨水。他环视大家一周,又说:“我与张学良先生的交往非一朝一夕,我深知他的为人。现在一些报纸说他是‘不抵抗将军’、‘不爱江山爱美人’、‘花花公子’等,把‘九一八’事变的责任推到他头上,这是不公平的。现在我给你们也说不清,不过我相信历史总会告诉你们的。你们不能光凭热情办事,遇事要多动脑筋,要认清真正的敌人,万不可听信谣言,鲁莽行事,干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来!”

学生们信任他们的校长,最终放弃了暗杀行动。

1935年冬,冀东出现亲日的伪政府,张恨水和张牧野都被列入“黑名单”,并将“职业学生”安北华美专负责监视。张恨水有家归不得,滞留南方。1937年北平沦陷前夜,北华美专被迫关闭。

如今,北华美专早已成为历史,然而学生们一生都怀念着他们的张校长。

张恨水先生的四女儿张蓉蓉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美术理论系就读期间,副院长张启仁曾经亲切地对她说:“我是你父亲的学生啊。在北华美专,我念的是师范系。”

张蓉蓉在中央美院的同学张郎郎是张仃之子。张仃从儿子嘴里得知了张蓉蓉的家世,连忙对儿子说:“请转告你的同学,我当去拜访张恨水先生,他是我的校长。”张蓉蓉把这事告诉了张恨水,他笑道:“他还记得我。”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篇5

我用了我一个星期多的时间看完了《呼啸山庄》。合上书,不禁惊叹,这个久居深山,几乎从不和外界接触的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说呢?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呼啸山庄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1俗话说“闻名丧胆”。从《呼啸山庄》闻名就知情节曲折,迎面来了阵阵狂风。主人公希刺克里夫的童年是那样的温馨,虽说是孤儿,但也获得了老庄主倍加的疼爱。但往日不同今日,以前的那是无知与天真的孩子,现在是带满仇恨种子的成人。命运对他不公平,店主的儿子在小时经常辱骂他是野孩子,还因嫉妒而打他,但这时凯莉安慰,愿和他玩。但后来她追逐“钱爱”。让这位本有埋怨的少年,变得仇恨这儿。想抱复的愿望,一直到了哈利吨的身上,让他不学无术。

即使仇恨,也不要播采。要学会做一位能忍、脚踏实地的人。

在家里,我每天都会一到家就写作业,我认为作业是固定知识的零件。但作业在写时也不一定就会一帆风顺,有时海面上的狂风暴雨与海浪冲击都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胆怯,也不可莽撞,要学会用机智的办法通过,而不是想也不想就拉警报,找人帮忙,那不是智慧,而是弱小。

在学校,同学们都十分喜爱拔河,这是一个比力气又是比毅力的游戏。在过程中,也许是自己太坚持,而手心变得伤痕累累。有的时候不出于弱小也出于减少对自己的伤害。

人要学会放弃,放弃了自己的担子不就更轻了吗?忍气吞声,忍了就会成功,不要一味的想报复,那么倒霉的是自己;人要学脚踏实地,不能像幽灵那样飘荡,而要脚踏实地的往前走,向光明走。计谋,永远是浮云,心灵要实,才会为自己再积攒些别人的另眼相看。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2爱是什么?我无法从希刺克厉夫身上得到满意的答复,也无法从凯瑟琳那里得到正确的答案。“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强的思念。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了,而他却毁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多么深切的真情告白!可是为了身份,为了物质,为了虚荣凯瑟琳不顾希刺克厉夫的感受自以为是的背叛了他,还天真地以为可以利用丈夫的名誉和地位、财富来帮助并提升希刺克厉夫。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爱啊!

也许,希刺克厉夫就是从哪一刻开始变得吧。世界除了恨和占有,再也没有别的颜色,为了报复、漠视一切,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只有利用和虐待,再也没有多余的感情。

不该死的死了,该死的也死了,想占有的都占为已有了。一直背负的仇恨痛快地报复了。那一刻,我想希刺克厉夫是无法承受生命之轻了。凯瑟琳的离去,仇恨的长期占据使他失去了快乐的功能!当他看到他所要报复的两家人的孩子在他的眼皮底下戏剧性的幸福快乐的结合在一起时,他彻底的崩溃了!他要算计的是什么?他要毁灭的又是什么?最后一无所有的又是谁?恩萧家有儿子哈里顿在他魔鬼般的教育下健康地成人,林顿家有女儿凯蒂在他恶魔般的虐待下也找到了快乐。而他希刺克厉夫得到了什么?死,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是幸福的归宿。

有多少爱就有多少恨!

小凯瑟琳是最有温度的人。是她抚去我心中对这本书的寒颤,我愿意看到她得回属于她的一切,包括和哈里顿的幸福!

这是世界名著,如果再次欣赏我会选择在自己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如果是晚上,必须是灯火通明,家人都在;如果是白天也必须要选在有外界声音干扰的时候。我害怕这种被仇恨、恶毒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世界是可怕的,世界是美好的!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3这是一本可怕的书!书里的主人公让我毛骨悚然。在我还不知道他是怎么变得怎么可怕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了。

爱是什么?我无法从希刺克厉夫身上得到满意的答复,也无法从凯瑟琳那里得到正确的答案。“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最强的思念。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了,而他却毁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多么深切的真情告白!可是为了身份,为了物质,为了虚荣凯瑟琳不顾希刺克厉夫的感受自以为是的背叛了他,还天真地以为可以利用丈夫的名誉和地位、财富来帮助并提升希刺克厉夫。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爱啊!

也许,希刺克厉夫就是从哪一刻开始变得吧。世界除了恨和占有,再也没有别的颜色,为了报复、漠视一切,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只有利用和虐待,再也没有多余的感情。

不该死的死了,该死的也死了,想占有的都占为已有了。一直背负的仇恨痛快地报复了。那一刻,我想希刺克厉夫是无法承受生命之轻了。凯瑟琳的离去,仇恨的长期占据使他失去了快乐的功能!当他看到他所要报复的两家人的孩子在他的眼皮底下戏剧性的幸福快乐的结合在一起时,他彻底的崩溃了!他要算计的是什么?他要毁灭的又是什么?最后一无所有的又是谁?恩萧家有儿子哈里顿在他魔鬼般的教育下健康地成人,林顿家有女儿凯蒂在他恶魔般的虐待下也找到了快乐。而他希刺克厉夫得到了什么?死,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是幸福的归宿。

有多少爱就有多少恨!

小凯瑟琳是最有温度的人。是她抚去我心中对这本书的寒颤,我愿意看到她得回属于她的一切,包括和哈里顿的幸福!

这是世界名著,如果再次欣赏我会选择在自己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如果是晚上,必须是灯火通明,家人都在;如果是白天也必须要选在有外界声音干扰的时候。我害怕这种被仇恨、恶毒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世界是可怕的,世界是美好的!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4最近,闲得无聊,意外的翻开了一本叫《呼啸山住》的书。简单的说,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发生在一座上山的一个山庄里的复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弃婴希斯克利夫,从小在山里长大的他,却因心爱之人远走他乡。三年后,赫斯克莱夫再度出现,展开了一系列的复仇计划。

初读这本书时。里面的内容很吸引我,但我还是觉得这本书有些丑陋。因为它涉及了太多的憎恶。可隐约中,我还是感到了它的美丽。尽管我这是在细细品味后发现的。这本书,这本十分吸引我的书。它的美体现在赫斯克莱夫那对爱情的不渝,体现在凯撒琳那段维美的爱情与凯撒琳的身世的不幸

赫斯克莱夫尽管在报仇时显得那么凶恶,但他也是因为爱。是因为当年他没有听完那半段话。他认为爱人违背了他,他悲痛欲绝才会这样。

凯撒琳是那么不幸,而又是那么幸运。她不幸的是,在自己刚出生的时候,母亲就因为难产死了。她的母亲也就是赫斯克莱夫的恋人。凯撒琳难逃魔掌,在一次偶然中撞倒了赫斯克莱夫,她被抢走了财产,被迫嫁给表弟,那个病得半死的人。幸运的是她碰到了赫斯克莱夫收养的,自己那个不争气的舅舅的孩子。比她大四岁的表哥——哈东。她和哈东坠入情网。后来,赫斯克莱夫也因过度思念凯撒琳的母亲——凯蒂而去世。凯撒琳收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并和表哥结了婚,带上老仆人耐莉回到了画眉鸟山庄,再也没有去过呼啸山庄。

这本书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呼啸山庄读书心得5我一口气将《呼啸山庄》读了两遍,第一遍像读其他书一样草草,囫囵吞枣,云里雾里,不解其意。第二遍只得无奈的重新读过,一句一言,仔仔细细,这才读出了其中的滋味。在此,我不得不承认,埃米莉勃朗特的确是一位天才的作家,她的才华丝毫不逊于有文学以来的任何一位有名或无名的作家。尽管埃米莉只在这世上度过了简短的三十个春秋,可这是不平凡的。她从未踏出过出生的那个庄镇,但是她的天空比任何人都要广阔,深邃。作为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无愧于这个姓氏。她的诗作是浩瀚的蔚蓝色,给人以勇气和力量,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是纯洁的白色,安静祥和,而又会迸发出不一样的激情,走向狂热与躁动,就好似白色的那一个极端,但是两种颜色都是那么的干净单纯。

《呼啸山庄》里的爱情是那么特别,与至今一来的任何一部小说中塑造的爱情都不一样。这种“埃米莉”式的爱情是那么的真挚,坦率,从来没有半分的扭捏与娇柔做作。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从人的本性中散发出来的。交织在这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赤裸裸,没有半分的禁锢,也从未想到过禁锢。这是人间最真实的情欲写照,埃米莉从未给它套上过那种所谓“文学的外衣”。埃米莉塑造的主人公们,爱的是那么的坚强,超脱出一切,哪怕是生与死的距离。爱之深,痛之切。希斯克里夫的仇恨也是那样的强烈、真实与强大。这种复仇欲望,强大到可以摧毁他周围的一切。复仇之火,烧毁了两个家族的纠葛。凯瑟琳死时,他是那么的痛苦。凯瑟琳带走了他的爱,也带走了他的一切。尽管他还活着,却和死亡无异。他即使是得到了那么多,却还是不足以填补他的失去,他心灵的创伤。因为凯瑟琳死了,他的生活失去了意义。当他如幽灵般在日夜的呼唤着他的爱人的时候,他却也是再也得不到了。他折磨着他人的时候,也无时无刻不把自己伤的体无完肤。他的仇报了,他得到了那么多人的财产,然而他却失去了支持自己生存的最后一根支柱,所以,就在这一刻,他死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篇6

新年伊始,第二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授牌仪式在北京举行,该院创作排演的大型舞剧《大梦敦煌》名列“十大精品剧目”之首。连同此前获得的中国舞蹈“荷花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等,可谓揽尽中国所有大奖,占尽风流。

经济效益更值得一夸。七八月间,首次跨出国门,30多天时间,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墨尔本演出26场,创造票房870万元人民币。加上五年来的国内巡演,累计已演出近300场,票房总收入2000多万元,被誉为“我国舞剧史上的一个演出奇迹!”

同时,打了几年的版权官司也有了满意的结果。5月8日,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证据不足为由,一审判决原告许维败诉。获胜后,兰州歌舞剧院院长苏孝林意气风发地表示:“《大梦敦煌》在初步摆脱了官司纠缠后,将继续大步前行!”

谁知,到了11月7日,形势突变――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一审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违反法定程序,裁定撤销,发回重审。

虽然这不一定就是坏消息,但也绝不是好消息。

作家许维的惊愕与愤怒

年届六旬的甘肃日报高级编辑许维是一位颇具实力的老作家。守着敦煌这个艺术宝库的他,一直在摸索着一条敦煌文学创造的新路子。至今,他已经出版了十本书,其中六本是写敦煌的。他被评论为国内以敦煌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一人。

许维出版的第一部敦煌文学著作是小说集《敦煌传奇》,书中收入了其创作的《沙月恨》等七篇敦煌题材的中篇小说。此书于1987年一出版便通过香港三联书店发行到海外,1990年再版,并先后获全国少数民族省区文艺读物优秀图书一等奖和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图书奖。

许维的创作,最突出之处在于其丰富的想像力。在《沙月恨》这篇小说里,他巧妙地把鸣沙山和月牙泉想像为一对情侣,而这一处天下闻名的景致,又是这对情侣殉情幻化而成。由此,他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传奇故事:一个纯情美丽的少女月牙儿与莫高窟青年画师沙山子在佛窟奇遇,真情相爱,其父曹令史(古税务官员)坚决反对,设下圈套要把女儿嫁给官宦人家,一对恋人被活活拆散,最后双双殉情,化为鸣沙山和月牙泉,永远相伴,永不分离。

如此奇瑰的艺术构思,给人的艺术震撼力是强烈的。

被卷进这场版权官司的正是这篇《沙月恨》。

据许维说――

1997年10月,兰州歌舞剧院院长苏孝林主动来联系,说他们想搞敦煌题材的舞剧,请许为他们写个本子。1998年3月,双方再次见面,苏孝林又谈起请许维写剧本之事,许维便对苏孝林讲述了《沙月恨》的故事情节,认为改编成舞剧很合适。苏孝林对这个故事情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说抽时间找个宾馆,请几个人来共同讨论剧本。苏孝林索要《敦煌传奇》这本书,许维恰好手头没有,就告诉他市图书馆可以借到。此后,许维一边构思剧本一边等待,但苏孝林这边却没有了下文。

2000年4月,兰州歌舞剧院在北京演出舞剧《大梦敦煌》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许维看到演出消息后大吃一惊。这条消息在介绍该剧剧情时说:“曾经有一位美丽的少女月牙为了真挚的爱情以死相许,最后化作一泓美丽的月牙泉,紧紧地依恋在自己的恋人莫高的身边,日日相伴,厮守千年。”这不正是自己的小说《沙月恨》的基本故事情节吗?许维设法找到《大梦敦煌》的文学剧本,发现舞剧《大梦敦煌》完全承袭了小说《沙月恨》的主要故事情节,完全是《沙月恨》的翻版。6月11日,《大梦敦煌》在兰州首次演出,许维观看了演出,发现演出说明书上的主创人员名单里赫然印着“编剧:赵大鸣(执笔)苏孝林”。他这才明白了:兰州歌舞剧院院长苏孝林未经他的许可,擅自与赵大鸣合作(赵大鸣系总政歌舞团词作家、舞蹈评论家),将他的作品改头换面后编为舞剧,并堂而皇之地冠以他们的“创作”了。

愤怒的许维马上写了一份题为《我的著作权不容侵犯》的反映材料,呈送给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想请领导出面解决问题。然而,由于苏孝林态度强硬,宣传部和文化厅领导也没有办法。

2002年5月9日,许维只好向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赵大鸣、苏孝林、兰州歌舞剧院三被告立即停止对自己版权的侵害;舞剧《大梦敦煌》未经原告许可不得再演出;在媒体上公开道歉,并赔偿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和精神损失费10万元。

法庭上的观点对撞

在此案的审理过程中,原告许维一方的主要观点,除了强调《大梦敦煌》完全具备抄袭《沙月恨》的客观条件以外,具体列出以下“四同”,并认为这“四同”绝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大梦敦煌》剽窃《沙月恨》的铁证――

一同:两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相同:故事均发生在古代敦煌。

二同:主要人物设置及相互关系相同:《沙月恨》中主要人物有女主人公月牙儿,男主人公青年画师沙山子,以及月牙儿之父曹令史和月牙儿的娘;《大梦敦煌》的主要人物是女主人公月牙,男主人公青年画师莫高,月牙之父大将军,月牙乳娘老夫人。

三同:故事的脉络主干相同:均是以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了女主人公月牙儿(或月牙)与男主人公青年画师沙山子(或莫高)真情相爱,但却遭到女主人公父亲的坚决反对,一对恋人被活活拆散,女主人公死后化作了月牙泉。

四同:故事基本情节相同:男主人公沙山子(或莫高)饥渴困顿、生命垂危之时,女主人公月牙儿(或月牙)送食留物,真情相救;石窟里,月牙儿(或月牙)与沙山子(或莫高)相会,畅诉衷肠;月牙儿(或月牙)之父干涉女儿婚事,强逼女儿嫁给官宦人家;月牙儿(或月牙)以死殉情,泪水化为月牙泉(或尸体融入月牙泉),千古不竭。

许维认为,虽然,小说被改成了舞剧,小说文本的语境换成了舞蹈肢体语言的表达,在情节的表达上也有不同的处理,但这掩盖不了两部作品实质内容的相同,也否定不了抄袭的事实。根据国家版权局关于如何认定抄袭行为的有关文件,这种通过改变作品类型等改头换面的方式,将他人受著作权保护的独创成分窃为己有的行为,系高级抄袭。

对于许维的指控,赵大鸣、苏孝林及兰州歌舞剧院等三被告予以完全否认。他们的解释是,1999年,《大梦敦煌》13名主创人员曾专程去敦煌采风,挖掘创作题材,神奇美丽的莫高窟和美丽恬静的月牙泉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神聊”中形成了《大梦敦煌》的故事结构,后来又几易其稿,才创作出了《大梦敦煌》;总之,《大梦敦煌》是其独立创作完成,与原告小说《沙月恨》无任何关系,在此之前,苏孝林等主创人员并不知道有许维其人,也没有看过《沙月恨》。

被告方还称:《大梦敦煌》与原告小说《沙月恨》在各个方面完全不同。在叙事风格上,《沙月恨》只是哀怨的爱情悲剧,《大梦敦煌》则是浪漫中更强调抒情、豪放,既有阴柔美丽的爱情,又有征战沙场、马革裹尸的刚烈、英武。在情节发展线条上,《沙月恨》只有爱情一条情节线,《大梦敦煌》是爱情、艺术两条情节线,互为因果。

不可否认,在创作中,题材“撞车”的事是有可能发生的。敦煌在甘肃,敦煌文化既可以滋养出许维的小说,也就有可能滋养出兰州歌舞剧院的剧本。不过,从原告许维一方具体列出的“四同”来看,这个“车”也委实“撞”得过于奇巧了些,作为被告的兰州歌舞剧院一方理应对如此奇巧的“撞车”过程做出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说明。既然说《大梦敦煌》是13名主创人员在敦煌你一言我一语的“神聊”出来的,那就应当提供“神聊”的细节。比如,是谁最先提出把鸣沙山和月牙泉想像为一对恋人,谁进而提出鸣沙山和月牙泉应当是这对恋人殉情幻化而成,谁提出女主人公的名字叫月牙,谁提出男主人公的身份是画师,名字叫莫高……这应该有一个详细、具体、曲折的过程。仅用“集体的智慧”及“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这些字眼来回答审判长关于《大梦敦煌》素材来源的提问,只会给人一个“闪烁其词”的明显感觉。

饱受质疑的鉴定报告

此案于2002年12月5日开庭一审,2003年2月,根据原告许维提出的委托鉴定申请,兰州市中级法院委托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对《沙月恨》与《大梦敦煌》的异同性做出对比鉴定。

但没有想到这一鉴定过程竟然持续了一年零八个月。直到2004年9月30日,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版权鉴定委员会才给委托方兰州市中级法院拿出了《关于〈沙月恨〉与〈大梦敦煌〉异同性比对鉴定报告》(以下简称“鉴定报告”)。其鉴定结论是:“《沙月恨》和《大梦敦煌》均是以爱情为主线,并且在女主人公名字以及一些故事情节上存在相似之处,但两作品在故事情节发展线索、具体人物刻画以及主要情节表达都是不相同的。”

接到这份鉴定报告后,原告许维一方立即向法院递交了书面异议和质证意见:这份结论模棱两可、前后矛盾的鉴定报告,既未依法对鉴定过程做必要的说明,也未说明鉴定人的身份和鉴定资格,程序的不公正必然会导致结论的不公正;另外,该鉴定报告只有鉴定中心的盖章,没有一位鉴定人员的签名;因此,此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不能作为此案的合法有效证据。许维向法庭申请对该案件重新鉴定,并提出:在重新鉴定时,除了应有较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舞剧编导外,还应有文艺理论批评家、小说家、剧作家等各方面人士参加;为了鉴定的客观公正,所请鉴定专家中,与本案有一定利害关系的人应该回避等。

但是,2005年5月8日,兰州市中级法院还是以这份鉴定报告为据,一审判决原告许维败诉。

许维上诉。2005年8月31日,甘肃省高院开庭二审此案时,采纳了许维一方对鉴定报告的异议,和关于一审法院对鉴定报告质证程序违法的观点。于是,一审判决被裁定撤销,发回兰州市中级法院重审。

甘肃作家学者集体声援

这场版权官司从一开始就受到甘肃文学界的普遍关注。

2000年9月,那时《大梦敦煌》在兰州上演才三个月,甘肃省第四次文代会期间,一些曾经看过《敦煌传奇》一书的与会代表,就在分组讨论中强烈谴责了《大梦敦煌》编剧的剽窃行为。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邵振国还写了《抄袭物的光辉与污斑》一文,对此剧编剧的剽窃行为表示了极大愤慨。此文公开发表在《甘肃经济日报》上。

2002年12月18日,《大梦敦煌》版权官司刚刚开庭一审,甘肃省作家协会和甘肃省文学院20多位知名作家、评论家就曾共同起草了一份《反对抄袭剽窃行为维护作家正当权益》的声援书。声援书写道:“此案案情其实很简单:在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民间传说和敦煌壁画故事作依据的情况下,2000年才上演的舞剧《大梦敦煌》,竟奇迹般地讲述了一个与早在13年前就出版了的小说《沙月恨》完全相同的敦煌故事……《大梦敦煌》所谓的‘创作’,仅仅是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月牙儿’改名‘月牙’,去掉了一个‘儿’字,将男主人公沙山子改名‘莫高’,将月牙儿之父由文官改成了武将,将月牙儿之母由亲娘换成了乳娘。主要人物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变化,故事脉络主干及基本情节也没有变化。只是在最后,将一对恋人双双殉情改为青年画师仍苟活在人世。恰恰是这点改动,破坏了原作关于鸣沙山与月牙泉的完整故事情节,减弱了原作崇高壮美的强烈悲剧气氛。”

此案上诉至甘肃省高级法院后,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省文学院、甘肃省作协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又联名给甘肃省高级法院上书,请求法院公正判决《大梦敦煌》版权纠纷案,以保证作家许维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这份由58位甘肃省知名作家、文艺理论家、戏剧家、作曲家共同签名的“万言书”,还对他们认为“偏袒一方”的鉴定报告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抨击。判断一个入室行窃的小偷,不是看还有多少东西没被偷,而是看偷了多少东西;只要偷了别人的东西,不管是全部还是部分,都是盗窃者。毫无疑义,判断一个知识产权领域的剽窃者也是同样的道理。

声援者们还写道:“我们一致认为,承认《大梦敦煌》的侵权行为,并不影响《大梦敦煌》已经取得的成就,也不会否定该剧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服装、灯光等演职人员的艺术创造。而《大梦敦煌》的荣耀也不能成为侵权者掩盖自己过错的借口。”

官司输赢将决定《大梦敦煌》的生死存亡

现在,案子已经被甘肃省高级法院发回兰州市中级法院重审。打了三年的官司又回到了起点。双方都在为下一轮的法庭搏杀做准备,而且都高调宣称有把握获得最终的胜利。

有人分析说,官司一方是创造了中国舞剧史上“演出奇迹”的兰州歌舞剧院及院长苏孝林,一方是甘肃省新闻界的老前辈及著名作家许维,双方谁都输不起官司。

这样的分析太过简单。应该看到,双方固然都输不起这场官司,但兰州歌舞剧院及院长苏孝林一方尤其输不起这场官司。假如许维最终输了官司,无非是维权不成,但毕竟有整个甘肃文艺界的支持,他还可以说是“虽败犹荣”。然而,兰州歌舞剧院一方如果最终输了官司,其后果就大不一样了,不但要承担剽窃的恶名,付出较大的经济赔偿,更严重的是《大梦敦煌》这台王牌舞剧很可能就难以保留。这后一点,对兰州歌舞剧院来说,是最难以承受的。已经有这样一个例子:几年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新编秦腔历史剧《蔡伦》也是连获大奖,该院由此迎来了《千古一帝》之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但因为一场版权官司,除被判道歉和赔偿外,还被判停止使用《蔡伦》剧本,《蔡伦》一剧自此再没有上演过。一部优秀的看家剧目说没就没了,这样的损失可谓惨重至极。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篇7

木偶,大家都不陌生吧!今天下午,我们全校师生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澧溪影剧院观看木偶剧。

首先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了木偶的基本操纵方法,接着就用木偶表演了几个古代民间故事,表演的很精彩。向这些《言儿有信、孔子拜师、凿壁借光、周处除害》这些通俗易懂的故事让我受益非浅,尤其是《凿壁借光》更使我难以忘怀。

故事讲的是在一位叫文不知的家里,有他的儿子文豪还有一个小丫头。由于文不知不识字因此常常被人家嘲笑,还闹了不少笑话。所以他决定让儿子好好学习、于是他就给儿子买了许多书叫他用功学习,可谁知文豪对读书不感兴趣手捧着书心不在焉要么就忙中偷闲把书丢在一边,趴在桌上正呼呼大睡呢!小丫头很爱读书,可文不知不让她看,她又不敢向老爷说实情,怕老爷说她干活懒,只好趁少爷忙中偷闲时,从他那儿拿书看。一天,小丫头看见少爷正在睡觉,她便蹑手蹑脚的从少爷手中拿了一本书,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少爷醒了,气冲冲地把书一拍,书被打散了。老爷知道了,叫小丫头晚上用牛皮绳把书穿起来。

晚上,她穿好后,看了起来。可蜡烛熄灭了,她到外面月光下看,天上拥来了一片乌云,把月亮给遮住了,看书的计划又泡汤了。突然,她看见少爷书房里灯火通明,她用石块使劲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光透进来了,她就紧紧挨在墙壁上,继续看书。她在凿壁时惊动了老爷与少爷,他们去找小丫头。少爷一把抢过书,不让她看,老爷觉得小丫头勤奋好学,同意让她与文豪一块儿学习。后来,小丫头成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

我和文豪比起来,是一对难兄难弟,和那个小丫头比起来,还差十万八千里之遥呢!有时碰到难题,我就恨自己以前不多看一点书,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由此我知道:只要我们勤奋好学,坚持不懈,将来必是一位有用人才!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篇8

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母亲包办的婚姻。当初相亲的时候,媒人指的是徐家漂亮的二姑娘,可是迎娶进门的却是相貌平平的大姑娘,徐家暗地里用了掉包计。本来就对包办婚姻极为不满的张恨水,在这种情境下更为怨愤,一气之下溜出家门,来到北京。

在北京,张恨水开始卖字为生。工作稳定以后,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北京一所专门收养流子的平民习艺所里,找到了第二位妻子胡秋霞。尽管两个人也曾有过短暂的快乐时光,胡秋霞也是料理家事的好手,然而她没有读过多少书,张恨水向往的伴侣是一个可以在一起吟诗作画、花前月下的女子。

张恨水在情感的旅途上继续寻寻觅觅,始终想要寻得一位可以红袖添香的佳人。直到遇到第三任妻子周南,他才抵达了幸福的终点站。认识周南的那一年,张恨水已经36岁。

那时,他已经小有名气,标志着他创作史上又一个里程碑著作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的单行本正式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同时也为他赢取了更多的拥趸。

周南正是他的崇拜者之一。

周南,原名周淑云,出生于北京,父亲去世,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贫苦的命运并没有给周南的生活留下太多的阴影,相反她是一个聪明伶俐、美丽活泼的女孩,爱唱京戏,更爱读张恨水的小说,倾慕他满腹的才华。

也许是因为心与心的相互吸引,于是,上天安排了两个人的相遇。

1931年10月,北京新闻界和教育界在春明女子中学联合举办了一次赈灾游园会,组织者在这次游园会中安排了一场京剧演出,演出的剧目是传统名剧《玉堂春》中的《女起解》一折。一直热心于戏剧艺术的张恨水被邀请出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与他演对手戏苏三的扮演者便是周南。

那时候,周南还是春明中学的女学生,每天捧着上海《新闻报》追看上面的《啼笑因缘》连载。这一次与偶像同台,无疑让她感到既意外又惊喜。她在台上拼尽全力演出,使出十八般武艺,生怕在张恨水面前露怯。那天,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周南出尽了风头,扮相妖娆婀娜,嗓音甜美圆润,赢得了满堂喝彩。

从这天起,这个16岁少女的身影便留在了张恨水的脑海中,再也挥之不去。

从春明女中回来后,张恨水一直坐立不安,闭上眼睛,眼前全是周南轻歌曼舞的身影,躺在床上,耳朵里回响的也是周南低回婉转的唱腔。

犹豫了几天,张恨水再也经受不住相思之情的折磨,鼓起勇气给周南写了一封信,夹在一本自己写的小说《春明外史》里,寄到春明女中。

他在信中写道:“送给周淑云小姐。下面还写一个,很想听到你的高见。如果是有什么看法,请你于周末到北海公园那个茶肆里面来,我们面谈。”

他为这次见面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对方的回音。

张恨水没有想到的是,另一端的周南自那次同台以后,同样也对他心生情愫,念念不忘。接到他的来信后,她差一点儿兴奋地喊出来,抱着信,一直在那里傻呵呵地笑。平静如水的心,被激起了千层浪花。

那个周末,周南早早地来到北海公园,等到张恨水赶到约定的地点时,她早已静候在那里。

秋天的北海公园气候宜人,美丽的白塔高高地耸立在绿色变淡了的丛林之上,蔚蓝色的天空澄澈而高远,秋风缓缓吹过,枝叶轻斜,飘落了一地落叶。张恨水和周南荡舟湖中,侃侃而谈,越聊越投机,两人之间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这之后,张恨水和周南频繁约会,公园里,剧院中,长廊下都曾留下过二人的身影。随着了解的深入,张恨水越发觉得周南就是自己想要相伴一生的人,而周南也陷入了对张恨水的深深爱恋中,难以自拔。

又一次,两个人相约外出,怀揣情思的男女一反常态,相视而笑,缄默不语。在沉静了半晌之后,周南突然问张恨水:“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吗?”

这句突如其来的表白击中了张恨水的心思,令他欣喜不已。然而,考虑到自己的现实,他沉默了,面对眼前情真意切的女子,他将自己已有两房妻子的实情如实相告。

哪知周南并不以为意,她说,她愿意做他的外室。

也许,真心爱一个人的时候,名分真的也就不重要了。为了爱,什么都可以不在乎。

1931年的冬天,相识仅两个月后,张恨水与周南在北京正式结婚。

那一年,他36岁,她16岁。她嫁给了他,在一个女人花开最美的年纪。

婚后,张恨水和周南一起研习唐诗、绘画、书法,两个同样热衷京剧的人,时不时地来上一段,张恨水伴奏,周南配唱,琴瑟和鸣,其乐融融。周南的到来,使张恨水过上了向往已久的才子佳人式的婚姻生活。婚后不久,周南诞下一子,取名张二水。

1935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张恨水安排家人迁居到安徽,躲避战乱,只身前往重庆,投身抗战小说的创作中。周南放心不下丈夫,带着儿子,不畏艰险奔赴重庆与张恨水团聚。一路上,她躲避了枪林弹雨,甚至连续两天水米未进,终于来到了爱人的身边。

在重庆,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度过了艰苦却温馨的八年生活。他们居住在“文协”的三间茅屋中,下雨时,屋里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盆子碗罐。周南学会了操持各种农活,亲自下地种菜、养猪。张恨水经常要写作到深夜,周南相伴在左右。

患难夫妻情更深,在这段艰难的抗战时光,两个人的感情比以往更加深厚、坚韧。

1946年,周南全家迁回北京定居。颠沛流离的生活刚刚结束,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这静谧时光,1948年底,张恨水突患中风,丧失了写作能力。一向视写作如生命的张恨水不堪受此打击,整日郁郁寡欢,周南陪伴在他的左右,悉心照料,疏导他的情绪。

1954年,在妻子的精心护理下,张恨水的病情有所好转,他再一次拿起笔,重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身体单薄的周南却积劳成疾,于1956年罹患乳腺癌。手术后,没有多久病情再度恶化,紧接着做了第二次手术。为了不让丈夫担心,不影响他的工作,她默默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每天以笑脸迎人,直到卧床不起。此时,张恨水才意识到她已经病入膏肓,遍请名医也无济于事。

1959年10月14日,周南离开人世。

张恨水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他为妻子写下了近百首悼亡诗,常常一个人去妻子的墓碑前静坐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他将自己年轻时候和妻子的一张合影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照片上张恨水西服笔挺,血气方刚,周南身着中式长袍,斜偎在丈夫的肩头,静美安闲。即便是“”时期,他也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将儿女们藏起来的照片重新找出来,挂在床头,日夜相对。

有生之日的每一天,他都是抱怀着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度过的。

1967年2月15日,张恨水在北京逝世,终年72周岁。

这一刻,他终于可以停止对她的想念,在另一个世界与她再续前世未尽的缘。

始终相信这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她或他一定会穿越汹涌的人群,一一地走过他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向你;始终不曾放弃寻觅爱情的希望,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和沉甸甸的爱,期待着幸福来临的那一刻;始终坚信这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个人让你安心……

只是,这通往爱情的旅途,走得好辛苦。

上一篇:大智若愚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助人为乐的事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