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偷”书到写书

时间:2022-08-26 06:31:13

小时候家里穷。下雨了,满地蛤蟆乱蹦,我逮住一个就往家跑,一边跑一边喊:“娘,娘,有肉吃了!”娘赶紧打掉我手里的蛤蟆,捂住我的嘴,把我往屋里拖。丢人啊。穷得要吃蛤蟆肉。

我家屋后的小胡同里,一棵老槐树下,有块捶布石,滑溜溜凉丝丝像蛤蟆背。小学三年级,我虚岁10岁,穿着腰里打褶的粗布老棉裤,坐在捶布石上,手直抖,腿直颤,总觉得身后老槐树上的节疤,成了一只只大眼,瞪着我,说:“偷书的小贼!”我心里分辩:“我不是偷,我看完就会给人家还回去的呀……”

在没有温度的夕阳余晖下,我从裤腰里掏出那本小破书――我穿的那种老棉裤裤腰又宽又长,可以折叠起来,藏点什么小东西格外方便――开始小心翼翼地展读。那是一本说鬼的《聊斋志异》。初看时,见里面不停地出现“王氏日”、“李员外日”等字样,心里纳闷:怎么这么多“日”字?看多了,才模模糊糊地有点明白,这个“日”,其实就是“说”的意思吧?可怜,那时还不认识“日”,擅自给人家瘦身一圈。念成“日”了。渐渐地,那种半文半白的新奇语言能看懂一点了。结果我发现看懂还不如看不懂呢!故事里有一位“卖娘”(其实是“窦娘”,当时不认识“窦”字,就念半边读成“卖”)死了,变成厉鬼。上阳问复仇……阅读的过程中,我的三千头发丝,根根朝外冒凉气。我整个人僵在那里,一寸都不能移,眼瞅着日衔山,一点一点沉下去。我也不记得那天是怎么挪回家的,只记得青白的面色把我娘吓得够戗。我那时年纪小,对《聊斋志异》里的微言大义看不懂,却被那故事吓得一愣一愣的。

这本书是从我的叔叔家偷偷拿出来的。叔叔算是半个文化人,我去他家玩,无意间发现这本小破书,一翻开里面全是字,霎时就像老鼠见大米,无法拒绝它的吸引。手就不自觉地伸出去。当时我是把它掖在裤腰里带出来的。还的时候,不敢再往裤腰里掖,生怕女鬼蹦出来把我咬成两截。我把它塞进一只提篮,提到他家门外。瞅着没人的时候。一溜烟进去,把提篮里的“祸害”倒到炕上,撒腿就跑,跟后面有小鬼儿追着似的。

我第二天再去叔叔家的时候,那本《聊斋志异》不见了,桌面上摆着一本《封神演义》。一回生,二回熟,这回我随便往袄襟里一裹,就把它顺顺当当给领出来了。我入迷地看姜子牙卖面,看妲己建酒池肉林……这本书着实热闹得很。看完后,趁着叔叔家没人,我又把它还了回去。把书放回原位置的时候,吓了一跳:真是活见鬼,为什么桌子上还有一本和我拿走的一模一样的《封神演义》?

等再去叔叔家的时候,见那两本一模一样的《封神演义》撂在柜子上。我仔细一看,见书脊上写着两个不同的字:上、下。那一刻恍然大悟,好像天地初分,我方明白: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书,是分成一半一半的。

“偷”书渐渐“偷”得手熟,不过我是有“偷”有还的。直接借,大人常常不给,还要揶揄一句:“小孩子,才识几个字儿,去找连环画看吧。”印象中,有两件事,是我“偷”书过程中的里程碑,让我识得人性之美。

一次是在我的干娘家里,见到一本《红旗谱》。正是夏天,干娘和干姐她们都在院里坐着纳鞋底,我穿着薄薄的小花褂,居然就敢把那么厚的一本书揣在怀里,然后出来跟她们说:“我回去呀,要写作业。”娘和干姐。居然就对我前胸鼓出的那么可疑的四四方方一大块视而不见,反而热情地把我送了出来,还硬塞给我俩包子。到现在,我都感激娘和干姐的好。

还有一次“偷”书失了手,被“人赃并获”。我去大姨家串亲戚。发现一本《格列佛游记》,看了一半,该回去了,于是我把它偷偷塞到书包里,就想告辞。表哥跟出来,把书包一翻,翻出这本书来,细长的凤眼看看我,笑一笑。又给塞进书包,说:“看吧,看完记得还我,这是借同学的。”“哦。”我乖乖地点头。

“偷”书的经历不算长,等大人们相信我真能看书的时候,就肯把书借给我了。也许和从小“偷”书、借书有关,后来我顺理成章地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当语文老师,我成了教书的,一气干了十几年。直到嗓子突然失音,离开深爱的讲台,给“发配”到图书室,正式守着一堆堆的书过日子,我又成了管书的。憋闷无言的时光中,写作是我同世界交流的重要方式。我笔耕不辍,乐此不疲,于是,我又成了一个写书的。

“偷”书、借书、教书、管书、写书,我这一生与书有缘……据说,书中有黄金,不论怎样艰窘寒凉的岁月,只要有书为伴,就是黄金时光。

【路子对你说】

美国作家艾・巴・辛格是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的哥哥也是一位作家。这位默默无闻的作家哥哥曾经告诫弟弟:“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对于小说家来说,这句话是至理名言。  小说本质上是叙述的艺术。优秀的小说家,很少在叙述中跳出来抒发感想、表达好恶,他只要准确地叙述事实,虚构的情节就会无限逼近真实,就会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家们超乎常人的地方,是视角的独特、语言的精准。  前段时间参与本刊“成长的季节”征文评奖,阅读了大量中学生来稿。不少同学写自己的成长体验,一篇文章里大量的文字都在抒发不被理解的苦恼、青春期的困惑,感情不可谓不真实,却难以打动人。为什么?因为他们写的是“看法”而不是“事实”。处于同一年龄的中学生,对生活、社会的理解相差无几,写到同一话题,“看法”难免雷同。但是,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事、接触的人各不相同,认真地选择你觉得最典型的人和事,用精细、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很可能就是一篇让人眼睛一亮的好文章。  本期《新课标-新阅读》所选的几篇文章,写的人、叙的事都很平实,语言也不华丽,但是,读后却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因为几位作者的每一笔,都是贴着“事实”写的。《人,别把自己当机器》的最后,有一些思辨性的内容,但这些文字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前面的扎实叙述,所以很有力量。  读完这几篇文章后,你对写作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呢?

上一篇:敲门 第10期 下一篇:喜悦并烦恼着,一天一天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