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酒斩华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24 22:07:36

温酒斩华雄作文

温酒斩华雄作文篇1

关于英雄,曹操煮酒论英雄,发出那样的慨叹——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智者也。

杜甫这样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样写——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董必武认为——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

…………

我认为---古时的英雄是指才能卓越,英勇无畏的豪杰。

在抗战时期,英雄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烈士。

在改革时期,英雄是那样的领袖人物。

如今,英雄不再是梦想,也许每个人都是英雄。

每个孩子都有一时想要当英雄,行侠仗义,都有一个英雄梦,我也有一个英雄梦,不,是‘‘女侠梦’’。

‘‘女侠梦’’的中心是关羽,他是我作为女侠的楷模,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他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高大的形象,英勇的身姿……。。

他身长九尺,鬓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散发着无以伦比的英雄气质。

场景一:

只见关羽手持着青龙偃月刀,穿过重重敌军,眨眼功夫,关羽斩了华雄的脑袋,回到军营。

事情是这样的——关羽是个马弓手,他所在的战营与董卓大战,董卓派出一员大将,华雄。他的战营里两员大将不再,与华雄相战,屡战屡败,正当走投无路的时候,关羽自告奋勇,以性命相保,杀了华雄。曹操让关羽上战前喝一杯热酒,关羽胸有成竹,声称:要回来再喝。说罢,便上了战场。等他回来,酒还是温的。

这就是着名的温酒斩华雄,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扣人心弦的厮杀,仅有尚温的一杯酒,却敌得过刀光剑影,华雄阵斩俞涉,潘凤,大大出了风头,却顷刻死在关公刀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关羽的英雄形象。

场景二;

只见曹操笑容满面,卑躬屈膝,向关羽献上黄金,美女,十几年如一日,想让关羽为己所用,关羽却忠心耿耿,什么都不肯收,原封不动的退回了。有一天曹操将自己最心爱的赤兔马献给关羽,关羽心想;有了这匹好马,我就能快点见到大哥了。于是只收下了赤兔马,就连临走前还‘‘挂印封金’’。

关羽的义气,天下人无不敬佩,被人称为义绝。

场景三;

只见华夏大地,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仅北京一地,关公庙就有116座,规模大,气势宏伟,关公还被称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外国,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

在美国,有一个“龙岗总会”,是拜关公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抑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让关羽精神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最纯净的地方生根发芽吧。

温酒斩华雄作文篇2

有的人爱妙笔生花、泉思文涌的作家。有的人爱万众瞩目、风光八面的影星。有的人喜欢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的人喜欢义正言辞的雄辩家。余音绕梁三日不退的歌星。而我只爱古人。

我的偶像是关羽。他身长八尺,面如重枣、卧眉蚕、丹凤眼、三尺长须、金甲绿袍、跨下嘶风胭脂赤兔马、掌中青龙偃月刀。他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虎牢关战吕布、百万军中斩严良、快刀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长沙之战收黄忠、怒斩庞德智擒于禁。单刀赴会,刮骨疗伤。他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是我的偶像,我做人的榜样。

他这个人有许多的优点,比如,负责。他没有向曹操投降,没有抛弃做人的原则。最后,留着有用之躯,把嫂子带给了刘备。他还知恩图报,为了报答曹操的不杀之恩,为曹操在百万军中斩严良、诛文丑。在曹操兵败赤壁败走华容道时,他放了曹操。在长沙之战中义释老将黄忠,为主公刘备得一员虎将。他水淹七军,斩了斩庞德,收押了于禁。震惊华夏。他有着非常人可比的勇气,他单刀赴会,刮骨疗伤,视东吴为草荐,无视病痛。可是,他骄傲自大让吕子明白衣渡江、奇夺烽火台、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死是只有六十三岁。他,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值得每一个人记住他。他同样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他没有败给吕蒙,也没有败给陆逊,他败给了自己,败给了自己骄傲自大的心态。是一位成功的英雄,也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不管是谁的偶像都有缺点,我们不可以因为自己的偶像有一点什么错就不崇拜了,那是不对的不管是谁都有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赤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

温酒斩华雄作文篇3

关羽是三国名将,又是身后备受推崇的神圣化人物,其歇后语所包含的内容比诸葛亮、张飞歇后语要更丰富一些,包括历史上的关羽、艺术形象关羽(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作为神灵和关帝的关羽以及民间传说的关羽。

历史上的关羽勇猛刚强,深为三国当时人所称赞。《三国演义》进而为关羽创造了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英雄壮举,这在歇后语中都有所反映。如:

关羽斩华雄——马到成功。

关公过五关——英雄当年。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云长单刀赴会——谁敢动他一根毫毛。

上述歇后语都突出说明关羽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人们对关羽的景仰。

历史上的关羽又是个讲义气的汉子,待人处事义重情长。《三国演义》为突出塑造关羽的这个性格特点,在生动描写史实的基础上,又虚构了华容道放曹、战长沙义释黄忠等情节,于是产生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歇后语。如:

关公离曹营——不安心。

关羽放曹操——念旧情。()

关羽射黄忠——手下留情。

关羽早先被俘羁留曹营,曹操为留住关羽百般优待,但关羽表示决不背弃刘备,待等立功报答曹操便要离去,回到刘备身边。所以“离曹营”与“不安心”紧紧相关,正因为他不安心于曹营,才毅然离开曹营。这一举动集中表现了对刘备的义。

温酒斩华雄作文篇4

正所谓乱世出枭雄,曹操也是非常的有魅力。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供大家阅读。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三国演义》读后感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开篇名句。《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将书中的每一位英雄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

三国中首推刘备刘玄德,他原本是织席贩履的泛泛之辈,胸怀大志的他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以匡扶正义、救黎民于水火为己任。经过他们不懈地努力最终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蜀国。其次是孙权,他姓孙名权,字仲谋,也是一个大英雄。书中写他是方颐大口,碧眼紫髯,虽然相貌威武与众不同,但是为人谦逊温和,心思缜密。与刘备一起组成了孙刘联盟打败曹操,建立了吴国。刘备、孙权、曹操三分天下。当然了,三国英雄人物肯定少不了曹操。有人觉得建立魏国的他可敬;也有人觉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可恨。在我心中曹操绝对是英雄,他不仅为魏国江山奠定基础,同时也是一位大诗人。他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作,有《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他的儿子曹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家喻戸晓作文Www.ZuoWenWang.Net/的《七步诗》就是他的作品。

三国英雄千千万万,我喜欢的英雄有很多:关羽、刘备、张飞、诸葛亮等等,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我最喜欢,也最佩服的守羽。他胯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舞起来虎虎生威。白马斩颜良,延津诛文丑,千里走单骑……是威震四方的大英雄。关羽一生光明磊落,自从与刘备、张飞结为兄弟以后,就不离不弃、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不同,《三国演义》会在故事的结尾用一首诗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如《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故事就用“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在演义中时常可见,细细品读别有趣味。

从三国人物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正直、善良、忠义、有勇有谋、要有人生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勇气……当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静下心来,从故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阅读使人进步,我会让阅读这个习惯永久保持下去。

《三国演义》读后感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净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井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里,有三位英雄好汉,在桃园里结为兄弟。从此,他貌经沙场——三英战吕布,诛董卓,灭逆党,他们同生共死,匡扶汉室,建立蜀国,他们得天时,聚人和。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虽然他们并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青史一页会记得,他们是强者!

当然,要是没有军师的文韬,刘玄德也无法建立蜀国。他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赤壁之前,他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赤壁之后,他智取南郡,借得荆州。在战乱的年代里,文韬武略卧龙凤雏哪堪寂寥,结伴结盟结交,难结同好。接风借火借箭,羽扇轻摇。问鼎三足怎落脚,隆中对分晓,只盼来日登蜀道,再续出师表。不出则已,一出比天高!发明木牛流马,连弩。诸葛亮的一生都献给了为匡扶汉室的使命。

五虎上将关云长,他手持青龙偃月刀,为忠于蜀汉,是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也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一心只为扶汉室。可是,当他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后,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大意失荆州,这位一生只为守住“忠”,“义”二字的大将军最后终于无奈的走向麦城。他是一为末路英雄,我们从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我的心中,他,关云长,永远是一位守护“忠”,“义”二字的英雄!

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我赞美赵云:道胜一筹,义胜一筹,智胜一筹,谋胜一筹,仁胜一筹,文胜一筹,武胜一筹,云有八胜,吾等怎能不尊,怎敢不敬。我佩服赵云,佩服他在战场上无惧的胆量,佩服他在做人上高尚的精神,佩服他宁死不降的气节,更佩服他乃全大局的品德。诸葛亮对于智勇双全的赵云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毕后就是依靠赵云接应,那时赵云射断吴将徐盛船上篷索,也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射技。

总之,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里,无论是一代奸雄曹操,还是宽厚的刘备,还有“紫须碧眼”的孙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足智多谋的卧龙凤雏;早年逝世的郭奉孝,周郎,以及笑到最后的司马,他们的聪明才智,真叫人佩服。

反间计,苦肉计,美人计……等等。不过,我只希望这些计策只出现在战乱风飞的年代里,当然我也希望这些计策也永远不回出现我们现在生活的和平年代里。因为战争,让多少生灵涂炭,多少百姓遭殃啊!就像曹植作的哪首催人泪下的诗一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我到现在读过很多本好书,有《论语》《三字经》还有《海底两万里》和《八十天环游地球》可是这些都不是我最喜欢的,我最喜欢的还是在中国畅销了几百年的中国四大名着之一——《三国演义》。

要提起《三国演义》这本文学名著就不得不提起写他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了,罗贯中生于元末,猝于明初,据说在朝廷更替的变动中,它曾参加了张士诚的起义活动,在写《三国演义》一书时,他一方面剔除了司马仲相阴断狱,刘备太行山落草之类荒诞的情结,添加了一些正史和诗词书表以加强历史性,另一方面又对艺术进行了大量加工。,使得文字流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上丰富多彩,他作为一个杰出的小说家与戏剧家,罗贯中除了《三国演义》外,还着有历史演义《隋唐两朝职传》《残唐五代演义传》及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杰出的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的故事精彩纷呈,分一百二十回,优秀的片段很多,有连环计,一部分取于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亭”和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催听贾诩”中选的,故事为董卓进京后废杀少帝,纵兵杀掠奸淫,无恶不作,越骑校尉伍孚与骁骑校尉曹操刺杀董卓不成,一死一逃;渤海太守袁绍联络17路诸侯讨伐失败,董卓更加骄横残暴写起。司徒王允表面趋奉董卓,回到府中忧心如焚,仰天垂泪。府中歌妓貂婵大义献身,与王允共定“连环计”:先将貂婵许嫁吕布,后献与董卓;貂婵从中取便,离间董卓吕布父子反目。王允又多方结好友吕布,晓而大义,终于使吕布杀死了董卓,为朝廷出掉了大恶。这一段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董卓的骄横跋扈,王允的深谋不漏,吕布的反复无常,均令人过目不忘,貂婵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是仍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很能显出作者的途述故事的能力和塑造人物的功力。

我觉得《三国演义》真如它的开篇词说的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涛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椎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四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等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 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我很是喜欢。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五读书与不读书,你的世界差别会很大。在这个寒假里,我再次阅读了一遍《三国演义》这本书,目前为止我已经阅读过第三遍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至今一直激励着我前行。我也要学习并发扬喜爱阅读的好习惯。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此书可谓是英雄荟萃:一身是胆的赵子龙、单刀赴会的关云长、乱世奸雄曹阿瞒、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书中人物个性鲜明,有的胆大包天,有的大人大德,有的笑里藏刀,故事的连续性极强,有很多地方耐人寻味。给人们留下了一种荡气回肠,无法释怀的感受。我想__当年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也跟我一样爱不释手吧!

该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武圣”关羽了。他在“过五关斩六将”中,颇有大将风范。仅凭一批赤兔马,一把青龙堰月刀,不费一兵一卒,就将曹军的六员大将斩于马下。他那英勇无畏、坚持不懈的品质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回想我自己,在学习上,我有时会知难而退;在生活中,我做事亦会有头无尾,半途而废。但了解了关羽的这种坚韧、无畏的品质后,我深深感觉到他就是我效仿的好榜样。

想必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都已经家喻户晓了。他让我最敬佩的便是《草船借箭》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懂天文,又有许多过人之处。他答应刁难他的吴军大督周瑜三天就能借到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信心满满地去草船借箭。借箭时身边还带着鲁肃,竟然不担心鲁肃会抢自己的战功。最后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利用曹军胆小的软肋,顺利智取了十万支箭,连一直嫉妒他的周瑜都不得不服他。诸葛亮的这种宽广胸怀和满满自信,让我无法释怀。我知道我不能仅有敬佩之情,我更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国演义》里故事众多,这些只是冰山一角。这本书可以带给我们丰富的历史知识,不仅让我们通晓人文地理,也是青少年从小立志不可缺少的书目!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多读书,多看报,秉承传统精神,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温酒斩华雄作文篇5

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里,有三位英雄好汉,在桃园里结为兄弟。从此,他们共经沙场——三英战吕布,诛董卓,灭逆党,他们同生共死,匡扶汉室,建立蜀国,他们得天时,聚人和。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虽然他们并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青史一页会记得,他们是强者!

当然,要是没有军师的文韬,刘玄德也无法建立蜀国。他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赤壁之前,他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赤壁之后,他智取南郡,借得荆州。在战乱的年代里,文韬武略卧龙凤雏哪堪寂寥,结伴结盟结交,难结同好。接风借火借箭,羽扇轻摇。问鼎三足怎落脚,隆中对分晓,只盼来日登蜀道,再续出师表。不出则已,一出比天高!发明木牛流马,连弩。诸葛亮的一生都献给了为匡扶汉室的使命。

五虎上将关云长,他手持青龙偃月刀,为忠于蜀汉,是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也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一心只为扶汉室。可是,当他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后,他变得自高自大、居功自傲、刚愎自用,大意失荆州,这位一生只为守住“忠”,“义”二字的大将军最后终于无奈的走向麦城。他是一为末路英雄,我们从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我的心中,他,关云长,永远是一位守护“忠”,“义”二字的英雄!

他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我赞美赵云:道胜一筹,义胜一筹,智胜一筹,谋胜一筹,仁胜一筹,文胜一筹,武胜一筹,云有八胜,吾等怎能不尊,怎敢不敬。我佩服赵云,佩服他在战场上无惧的胆量,佩服他在做人上高尚的精神,佩服他宁死不降的气节,更佩服他那顾全大局的品德。诸葛亮对于智勇双全的赵云是很器重的,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借东风毕后就是依靠赵云接应,那时赵云射断吴将徐盛船上篷索,也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射技。

总之,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里,无论是一代奸雄曹操,还是宽厚的刘备,还有“紫须碧眼”的孙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足智多谋的卧龙凤雏;早年逝世的郭奉孝,周郎,以及笑到最后的司马,他们的聪明才智,真叫人佩服。

反间计,苦肉计,美人计……等等。不过,我只希望这些计策只出现在战乱风飞的年代里,当然我也希望这些计策也永远不回出现我们现在生活的和平年代里。因为战争,让多少生灵涂炭,多少百姓遭殃啊!就像曹植作的哪首催人泪下的诗一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温酒斩华雄作文篇6

间接描写,就是作者不直接对特定对象进行正面刻画,而是通过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从侧面、反面间接地对特定对象加以介绍、渲染、映衬、烘托,从而达到突出特定对象鲜明特征的目的的一种描写方法。这是一种与直接描写相对的、迂回的描写方法,其特点是从侧面、对面着笔、从旁入手进行多角度的映照和多层次的烘托,生动形象地突出要描写的对象。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

一、间接描写的作用

首先,间接描写有利于表达不能或不宜直接描写的事物。

通常情况下,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间接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如《第二次考试》中的陈伊玲,才华出众,品质高尚,做好事非常自觉,不向外人表白,就是在第二次考试失常事出有因的情况下,她也不向人作任何解释,这就决定了表现她的性格宜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对于她平时怎样乐于助人,复试前如何因救灾而影响了嗓子,是巧妙地借她弟弟之口介绍出来的。这样陈伊玲的光辉形象就得到了较完美的表现。

其次,间接描写可以提升表现对象的美感价值,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间接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作者先运用了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对罗敷进行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里着力描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精致、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着的艳丽,极言她容貌的美丽。如果仅采用这样的正面描写,仍有些概念化,缺少形象感和艺术表现力,不能给人以美感。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传神的间接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样的间接描写,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生动而巧妙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无论认为罗敷怎样的美,也是不过分的。在这里,间接描写因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再次,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进行,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口技》的第一个场景描写的是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作者在描摹口技者表演的种种声音后,用一概述 “一时齐发”形容人声嘈杂。同时,在叙述的基础上,又下一“众妙毕备”的评语,要言不烦地反映了表演的种种难以尽言的妙处。继而极写听众的观感,人人竟是如此出神:“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听众的激动神情毕现纸上。这一传神的侧面描写,虽是状写全场听众,而意却在于反衬与赞美口技者技艺之“善”。第三个场景描写的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作者在此叠用五个“百千”句、四个“百”字组成的两句对偶,以及“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的夸张手法,极力描写声响的复杂,进一步盛赞口技者技艺之“善”。然后笔锋一转,写听众异常激动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无不形容尽致,这种惊心动魄的情景,使读者亦感到口技表演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当然间接描写的作用还不止这些。

二、间接描写的方式方法

间接描写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他人之口对描写对象作间接描绘。

何为在其散文《第二次考试》中,陈伊玲平时怎样乐于助人,复试前如何因救灾而影响了嗓子,就是通过她弟弟之口介绍出来的。这样使陈伊玲的光辉形象更加丰满、完美。再如《孔已己》中,孔已己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丁举人毒打并打折了腿的情节,全是通过酒店里人们的议论交代的,这样描写同样可使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

2.通过他人的目光、神态、行动等感受、反应对描写对象进行间接描写。

例如乐府诗《陌上桑》通过行人、少年、耕者、锄者等旁观者对罗敷的惊慕和倾倒,生动地烘托了秦罗敷出众的美貌。再如《口技》中,作者在对表演者表演内容的介绍中,不时地穿插听众的动作和表情,渲染了这场口技表演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烘托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描写旁物、从物来烘托所要表现的主体对象,即“烘云托月”法。

例如《三国演义》写关羽“温酒斩华雄”,先写华雄“以勇气闻于诸侯”,骁将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上将潘凤,去不多时,又被华雄斩了。华雄是何等的威猛!可是关羽出战,少时即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华雄威猛,但在关羽刀下却不值一提,这样间接烘托了关羽更加威猛的英雄形象。

三、间接描写的要求及注意问题

第一,运用间接描写,应注意时时把握住描写的特定对象。“烘云”是为了“托月”,应该笔在写“云”,意在托“月”。间接用笔应力求简明,如果兴之所至,肆意渲染,就会反主为客,主次不分,收不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第二,间接描写应当与直接描写恰当地配合使用。间接描写不是全能的,单独地使用间接描写,会使描写对象空疏、浮泛而难以把握。写作中要充分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综合使用,用其自所长,避其所短,使二者有机融合。一般的情形是,作者先用正面描写的方式将对象描绘一番,觉得还没有形容得淋漓尽致,再用间接描写的方式加以渲染和烘托,使作品在描写方式上富有变化,避免单调,更为生动传神,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温酒斩华雄作文篇7

虚写与实写是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生发联想的笔墨;实,则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性文字。它们是一对矛盾的辩证统一体,虚并非虚无飘渺,而要依托于一定的实;实也不等同于将生活场景原样照搬,而是艺术再造的实。我国小说美学的奠基人金圣叹认为:诗家写景“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这其实是说写诗需要虚实结合。此理同样适用于散文和小说。请看《三国演义》中对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一段精彩描写:

(其时董卓的先锋华雄搦战寨外,连斩诸侯数将)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臂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洪钟,立于帐前……关羽曰:“请斩某头。”操教酾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候听得关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描写绘声绘色,撼人心魄。其中对关羽请战、出战以及回营进行了直接描写,属于实写;对两军交锋的情景则通过写众诸侯的听觉作侧面烘托,属于虚写。在整个故事情节中,虚实相映,紧密配合,不仅将关羽大义凛然、勇冠三军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且避免了行文的平板直白,取得了婉转曲折的艺术效果。

这样虚实相生的例子在课文中俯拾即是。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既有对自然风物和捕鸟情趣的实笔描写,又有迷人传说的虚笔穿插;《紫藤萝瀑布》中写紫藤萝,既有对紫藤萝盛开景色的实笔勾画,又有对其象外之象的虚笔联想。这些都使得文势跌宕起伏,结构摇曳生姿。

要做到虚实相生,关键在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实写是基础,没有实笔的点染,虚笔就无所依托;虚笔是补充,没有虚笔的映衬,实笔则显单调乏味。一般来说,运用实笔并不太难,重要的是如何展开虚笔。这就需要同学们掌握几种技巧:可以想象,借助比喻、象征等来表现虚境,如《紫藤萝瀑布》;可以引用诗文、传说,用横云断岭式的穿插来营造虚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变换描写角度,从侧面烘托来表现虚境,如上述“关羽温酒斩华雄”一例。

【文题演练】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曾经以精彩的表演征服了观众,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带给他们欢快的笑声。他自己也因此感到无比幸福。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他微笑着说:“我之所以如此开心,是因为我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如此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一个人生的真谛。他的演出使观众开怀,而观众的掌声和笑声又使他愉悦地享受人生。是啊,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多少付出,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世上不会有免费的午餐。没有艰辛的付出,决不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请联系生活实际,以“付出与回报”为话题作文。

此话题是一个关系型话题,话题要素“付出”与“回报”之间是必要条件关系: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但并非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理想的回报。 这样,在理解话题要素的内涵、辨清二者关系的前提下,再提炼主旨,谋篇布局,就迈出了获得成功的重要一步。如果写成记叙文,可以从大处着眼,写美国在伊拉克战场上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得到了痛骂、反抗的“回报”,从而抨击其霸权主义的行径没有好下场;可以从小处落笔,写自己付出辛勤的汗水,呵护一盆垂死的雏菊,使之起死回生,绽放出芳香的花朵,表达出“付出必有回报”的人生哲理;还可以从反面切入,写一位母亲倾尽心血,娇宠儿子,使之养成恶劣的品行,反以虐待相报,从而启示人们应采取正确的方式疼爱、教育子女……

请看下面这篇例文,要特别关注其中虚实相生的写作技法。

[佳作例评]

回报

盼!她“盼眼欲穿”!

徘徊在仙桃宾馆的大厅里,她内心焦灼,犹如一锅沸腾的水。每天,“寻人启事”在电视上滚动播出,民政局长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消息。她在焦急的等待中挨过了一周,却一直杳无音讯。“无名战士,您在哪里?”她的眼神里流露出深深的失望。此情难酬啊,她纷乱的思绪飞向了影片《元帅之死》中那永远令她感激涕零的一幕――

空前的浩劫,无边的暗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北京西郊的一个阴森的小土房里,囚禁着她那年逾古稀的父亲――曾经威慑敌胆、功劳卓著的共和国元帅。他那战场上的飒爽英姿已被红墙内的阴谋诡计扭曲成憔悴,在枪林弹雨中锤炼得十分顽强的生命正一步一步地走近死神。千古奇冤,一腔怒火,无限悲凉……他辗转难眠。忽然,门外响起了悠扬动听的歌声,将雷声和雨声一起淹没:“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看守他的仙桃籍战土一肩扛起莫测的风险,付出一片真挚的爱心,给了他抗争的力量。父亲的眼中泪光闪烁……

特殊的年代,“重囚”的身份,使父亲当时无法知道战士的姓名就含恨离世。劫后余生、重见光明的母亲想起这件事就深深地叹息:“多好的人呵,雪中送炭,何日能相报呀!”

岁月无情。三十多个春秋的风霜雨雪将母亲雕成了一支风中残烛。为使母亲在有生之年得遂心愿,她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千里迢迢地寻找 “亲人”。

谁想寻亲之旅竟是如此的艰难。

她缓步走到门外的阳台上,凭栏远眺,似乎要从这莽莽大地上搜索到什么。但见瑰丽的朝阳把世界染成了火一般的颜色,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宽阔气派的马路、高耸挺拔的碧树、风驰电掣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流,都披着灿烂金光,一直绵延到天际,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好一颗江汉平原的明珠啊!”她脱口赞叹。霎时,一股温馨的风扑面而来,撩动她额前的缕缕柔发,撩起了父亲留在她幼小心灵里的记忆――

漫天乌云翻涌,遍野硝烟弥漫。长矛刺破死寂的湖水,激起朵朵雪白的浪花;大刀砍倒罪恶的旗帜,吹响嘹亮的号角。多少次精心的筹划,多少次殊死的战斗,父亲将巨手一挥,革命根据地绯红一片。于是,他用睿智和勇敢写成“龙”的神话,在这一块热土上流传不衰……

父亲呵,你那舍生忘死的付出总算赢得了这一片繁荣兴盛的回报!她感到无比的欣慰。冥冥之中,她仿佛看到父亲含笑走来,无数人在鼓掌欢呼。

可是,明天,明天就要带着遗憾告别这可爱的小城了,她感到无比的怅惘……

“同志,有消息了!”

她惊喜交加,回头看见民政局长高举着一封信疾步而来。她争切地迎了上去,将信如获至宝地接到手中,匆匆拆封。

阿姨:

您好!

我就是您要找的仙桃籍战士的儿子。爸已于1998年抗洪抢险中牺牲。他生前很仰慕元帅的崇高精神,时常说元帅为人民付出了很多,他那天能用一支歌回报元帅实在是一种荣幸。他还教育我们兄妹要像元帅一样只求付出,不计回报。所以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时候,我们也没向国家伸手。您的真情我们领受了,请不必再找我们了。谢谢!谢谢!

此致

敬礼!

仙桃籍战土之子

瞬间,她被一股无形的暖流严严实实地包裹住,满脸泪水,不禁默默地向这块土地深情地鞠躬致敬……

温酒斩华雄作文篇8

虚笔的具体运用,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借他人言,写其人事

描写人物可以用实笔对人物进行正面刻画,也可以用虚笔,即借他人之所见、所闻、所言进行侧面描写。

如,《红楼梦》中对王熙凤的描写,就有一段是借冷子兴的话:“倒是上下无一人不称赞他的夫人,琏二爷倒退了一舍之地。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三言两语,把王熙凤的外貌和性格做了一个总结,相比作者平铺直叙,显得更为自然、生动。

二、借用虚景,描写实景

写景也有虚、实之分。虚景是指作者记忆中的、想象中的景色,或从照片、文字、影像中间接获得的对景色的印象。用虚景铺垫实景,能够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情境。

如,茅盾的《风景谈》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

这段文字从实景写起,由“破空而来”的喇叭声,联想到号兵,自然引入虚笔――想起白天看到的贴照簿上号兵吹号的形象,接下来实写号兵,短短一句,虚实相接,号兵的英姿跃然纸上。

三、收笔留白,以虚得实

留白处理这种虚笔的巧妙之处,在于能用很少的文字甚至不用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和意味。

如,《三国演义》中“关公温酒斩华雄”一段,对关羽出场前的情景,进行了一番浓墨重彩的详细描绘,之后本应是十分精彩激烈的战斗场面,作者却用了虚笔: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作,喊声大举,如天推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对于读者热切期待的激战场面,作者收笔留白,但寥寥数语营造出“只闻得声,见不得人”的紧张氛围,紧紧攥住了读者的心,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最后一句“其酒尚温”,更是令人对关云长的无比神勇浮想联翩。

上一篇:杞人忧天作文范文 下一篇:申请助学金的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