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类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24 00:56:05

环保类作文

环保类作文篇1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olerable because of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Bird flu and Sars are two typical examples that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may threaten our life. Besides, forest destruction , water and air pollution result in decrease of planting land and unpleasant weather.

Serious as the problem seems, we can come up with some measures to deal with it. First of all, the authorities should adopt the polic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aws concer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put into effect and enforced strictly just as our government has been doing.

What' s more, every citizen should realize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and make concerted efforts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In addition, planting trees helps improve and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译文】

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因为对环境的破坏. 禽流感和SARS的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对环境的破坏,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 此外,森林破坏,水和空气污染导致减少种植业土地及不愉快的天气.

严重的问题,看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措施来对付它. 首先,当局应该采取的政策是"可持续发展" , 法律和有关环保工作应该要付诸实施,执法不严,正如我国政府一直在做的事.

环保类作文篇2

在全社会提倡并建立生态消费模式是实现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进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一般来说,在全社会建立生态消费模式应从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消费这两方面入手。对于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或惩罚的措施来引导其发展循环经济项目,采用环保节能技术。但企业不得不考虑这样做导致的成本的上升,从而影响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消费者的支持。因此,从根本上说企业在生产上追求循环经济的动力源泉是消费者,只有消费者愿意生态消费并肯支付由此而可能导致的溢价,并通过市场传递给企业,才能形成全社会生态消费的需求。城市居民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其生态消费行为对于全社会生态消费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消费行为实际上包括两类行为。一是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行为,二是消费过程中有利于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行为。前者实际上还可以细分为两类行为,一是购买既有利于环境又有利于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生态环保型商品,如有机食品,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二是购买仅有利于环境而对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无影响的生态环保型商品,如由拥有减排处理技术的造纸厂生产的纸张,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消费者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动机是从承担社会责任角度来考虑的,需要观念的支持,这也是建立生态消费模式的瓶颈所在。本文仅关注居民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行为,并分别分析影响居民购买这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行为的因素。

1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对生态消费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消费的合理内涵。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阐明生态消费的概念、生态消费与相关概念如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可持续消费等的辨析。二是政府在推行生态消费模式中的作用,主要从宣传、法律法规、税收、补贴等方面要求政府给予重视[1]。三是城市生态消费体系的构建。李扬帆等[2]构建了扬州市的生态消费体系,并制订了居民生态消费的行动计划。在生态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方面,王建明等[3]通过对武汉市居民在消费时是否选择具有生态标识、包装可循环处理的商品的情况做了调查,认为性别、婚姻、年龄、就业状况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生态消费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更多的学者选择无公害或绿色食品作为研究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对象,认为消费者的年龄、收入等个体特征及对相关食品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4]。崔春晓和宣亚南[5]对生态标识食品的研究则具体到无公害鸡蛋,得出的结论认为受教育程度、性别及对鸡蛋安全的关心程度对消费者生态标识鸡蛋的购买选择影响显著,而收入水平仅对无公害鸡蛋的购买行为影响显著,但有反向作用。国外的文献中鲜有生态消费的提法,而关于可持续消费的文献则浩如烟海。这说明国外将生态消费的合理内涵置于可持续消费的范畴之中。消费者生态消费的各种心理因素是国外实证研究中主要关注的内容之一[6~7],其次就是对消费者生态消费的态度以及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8~9]。总之,国外对生态消费的研究趋向于数量分析和实证分析,而这正是国内研究目前最缺乏的。

2生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消费者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是一种生态消费行为,影响这一行为的因素有多种,大致可分为四类,即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因素、生态消费政策因素、生态环保型商品特征因素以及消费者个人特征因素。

2•1生态消费认知因素

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因素包括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从众影响以及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三个方面。(1)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是指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这一消费理念或消费模式的认知程度,即消费者对生态消费是否了解以及有多大程度的了解。(2)从众影响。是指消费者在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时是否受大众影响,即是否有别人购买我也买的从众心理。(3)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所谓环保标识,是一种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环保标识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有益于环境,并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这类产品。但是也有许多不法分子弄虚作假,伪造环保标志欺骗消费者,使得消费者对于商品的环保标识的真实性产生置疑。

2•2生态消费政策因素

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对这种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的宣传。政策宣传状况是反映生态消费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2•3生态环保型商品特征因素

生态环保型商品的特征因素有许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状况。消费者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要支付一定幅度的超过普通商品价格的溢价,而该商品的质量或性能只有达到甚至超过普通的同类商品,这是消费者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基本条件。

2•4消费者个人特征因素

消费者的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家庭月收入。(1)年龄。从理论上说,年龄对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的指向并不明确。消费者年龄越大,信息接受能力较差,对生态消费的认知程度可能较低,因而其选择生态消费的意愿可能越低;也有的消费者年龄越大,积累的经验越丰富,社会责任感更强,选择生态消费的意愿可能也更强。(2)性别。一般情况下,男性接受教育和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要较女性多,男性风险承受能力、信息接受能力和决策能力要较女性强。因此,性别差异在消费者选择生态消费行为的意愿上会有所差异。(3)文化程度。通常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接受新事务和新知识的速度就越快,其视野也更为开阔,社会责任感也越强烈。因此,文化程度对于消费者选择生态消费行为的意愿会有所影响。(4)家庭月收入。一般来说,收入高的家庭,其家庭成员对价格较高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能力也高。但其是否有支付意愿还不能确定,但家庭月收入应该对消费者选择生态消费行为的意愿会有影响。

3实证模型、样本情况及变量设定

3•1实证模型

本文研究的是城市居民选择生态消费行为的意愿,其含义为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包括愿意和不愿意两种情况。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消费者选择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意愿受以下四大类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生态消费政策、生态环保型商品特征以及消费者个人特征。在此,将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为以下函数形式:居民选择生态消费行为的意愿=F(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生态消费政策,生态环保型商品特征,消费者个人特征)+随机扰动项本文以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作为因变量,即0-1型因变量(愿意参与,定义为y=1;不愿意参与,定义为y=0)。设y=1的概率为P,则y的分布函数为:f(y)=Py(1-P)1-y;y=0,1(1)本文采用二分量logistic模型,将因变量的取值限制在[0-1]范围内,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式(2)中,Pi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概率,i为消费者编号;βj表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j为影响因素编号;m表示影响因素的个数;Xij是自变量,表示第i个样本的第j种影响因素;α为常数项;u为误差项。#p#分页标题#e#

3•2样本情况

本文数据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实地调查得到,调查问卷共有16个问题。调查对象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南岗区、道理区和道外区的消费者,调查地点选择在百货商店、超市、建材市场。共发放问卷30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289份。

3•3变量设定

本文在调查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生态环保型产品时,主要选择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变量、生态消费政策变量、生态环保型商品特征变量以及消费者个人特征变量来考察。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变量包括: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从众影响以及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生态消费政策变量包括:政策宣传状况;生态环保型商品特征变量包括:商品质量的质量程度;消费者个人特征变量包括: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模型变量说明见表1,各变量的统计学描述如表2和表3所示。

4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4•1模型运行结果

本文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首先将因变量Y1和所有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居民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回归模型,称模型一,结果如表4。然后将因变量Y2和所有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居民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回归模型,称模型二,结果如表5。

4•2讨论

表4中的Logisitc模型回归结果显示的是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的城市居民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状况。统计结果表明消费者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以及政策宣传状况在1%水平上显著;消费者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在5%水平上显著;商品质量的可靠程度和文化程度在10%水平上显著;其他变量均不显著。表5中的Logisitc模型回归结果显示的是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家庭月收入的城市居民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状况。统计结果表明消费者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以及政策宣传状况在1%水平上显著;消费者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商品质量的可靠程度在5%水平上显著;性别在10%水平上显著;其他变量均不显著。

(1)消费者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从表4和表5显示的回归结果看,消费者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对其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都具有积极作用。对生态消费了解程度越高的消费者,越倾向于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模型一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水平的Exp(B)值高于模型二,说明认知水平对消费者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作用高于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消费者对生态消费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理解和判断,决定了他们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价值的评判和消费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

(2)消费者对环保表示的信任水平。从表4和表5显示的回归结果看,消费者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对其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都具有积极作用。对环保标识信任水平程度越高的消费者,越倾向于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模型一消费者对环保标识信任水平的Exp(B)值高于模型二,说明信任水平对消费者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作用高于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不难理解,如果消费者对环保标识不信任,他们就不会去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

(3)政策宣传状况。从表4和表5显示的回归结果看,政策宣传状况对消费者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都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在两个模型中该变量的Exp(B)值都较高,说明政府对生态消费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是否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

(4)商品质量的可靠程度。该变量在两个模型中都显著,但在模型二中更显著一些。商品质量的可靠程度对消费者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都具有积极作用。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和性能的可靠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对它的购买。

(5)从众影响。模型一的结果显示从众心理和行为对消费者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影响为负方向,说明消费者在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时并不从众。模型二的结果从众心理和行为对消费者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影响为正方向,说明消费者在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时从众。但是,从众影响两个模型中都不显著。

(6)性别。从表4和表5显示的回归结果看,性别对于消费者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影响显著,而对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影响不显著。说明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但对于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虽然也是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购买,但影响并不显著。

(7)文化程度。从表4和表5显示的回归结果看,文化程度对于消费者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影响显著,而对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文化程度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但对于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文化程度的影响却是负方向的,不过,影响不显著。

(8)年龄。正如前文所分析,年龄的影响并不明确。从表4和表5显示的回归结果看,年龄的影响为负方向,说明年轻人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倾向更高一些,但是影响不显著。

(9)家庭月收入。从以往相类似的实证研究看,收入水平对消费行为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表4和表5的规划结果显示,收入水平对消费者是否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影响很小,而且对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影响呈负方向作用。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被调查者以中等收入水平为主,而且消费者对生态消费认知水平普遍较低。

5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居民为例,利用289个样本数据,通过分别建立居民购买对环境和自身都有利的生态环保型商品和对环境有利而对自身无影响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城市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居民对生态消费的认知水平、对环保标识的信任水平、政策宣传状况、商品质量的可靠程度对居民购买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都有显著影响,而且为正方向影响。性别和文化程度分别是居民购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和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比较显著的人口统计学影响因素。根据以上结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居民对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有效消费水平,促进居民生态消费模式的建立。

第一,加强对生态消费相关知识的宣传。增强居民对生态消费相关知识的了解,是促进生态消费模式建立的重要途径。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生态消费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讲座、培训、宣传栏、报纸、电台、网络等方式和途径,强化居民对生态消费相关知识的了解,促进生态消费水平的提高。#p#分页标题#e#

环保类作文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节能节电;垃圾回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07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37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改善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这些努力的过程和成果就叫作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包括人与自然之和谐共处、一起面对灾难、建设美好未来的有关行为,要求人类改变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和行为,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价值判断。面对如今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自然界出现一些危及人类的相关问题时,应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改善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来保障和改善人类现实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各方面健康良好的发展,这就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种,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由于环境保护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资源利用方面,合理安排和利用自然资源;在环境保护方面,应防止受到更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以此来扩大社会资源的再生产,让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是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想顺利全面地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国际形象,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这样才能维持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资源的再生产和再利用。政府作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角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保障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饮水、食品安全,为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保障。一个国家若要得到长期的稳定和发展,就绝对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因为空气污染严重,在国外曾经出现过售卖空气罐头的情况;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导致全球的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状况。同时随着土地沙漠化等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能够保障人类生存的土地也在进一步减少。如果再不加强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人类社会就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生存问题也可能会处于非常严峻的境地,国民经济也无法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要保护环境来维护人民健康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不能为满足生存发展需求而破坏环境。在政府的工作中,环境保护是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2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2.1 土壤的严重破坏

土壤作为培育植物的根本,既为植被提供最基本的生长支撑,同时也能保障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就目前而言,全球有超过100个国家的耕地肥沃程度在逐渐降低,这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一些热带国家,因为人类的不恰当耕种、过度放牧等行为,原始森林遭到破坏,使许多土地失去了植被的保护,无法留住土壤中的养分。在外的土地变得非常脆弱,在风雨长期的侵蚀下,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情况十分严重。因为农业的发展,在种植农作物时,在土壤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土质遭到严重破坏。还有工业废弃物的随意堆放等,都是导致土地遭到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

2.2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因为生产生活产生的一些废弃物,采用某些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和利用方式,使得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进入到空气中,并达到一定的浓度,因此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在我国北方,因为工业发展的需要及城市居民供暖所产生的废气,每天都有大量的废气排放到空气当中,这些废气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的健康,甚至使许多人失去生命。

2.3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但是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导致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出现城市人炸、生活用水需求扩大及地下水受到污染等状况。同时随着一些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很有可能会延伸到自然环境,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4 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使得许多原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物种因此失去了生存空间,也由此导致了很多物种的灭绝。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这些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将会直接影响到人类未来的生存状况。

2.5 资源浪费

近些年,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浪费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浪费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浪费上。据有关预测,再过20年,全世界处于缺水状况的人口将进一步增加。

2.6 海洋环境污染

由于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里的生物资源进一步减少。这不仅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还有许多靠着捕捞鱼类生活的人将会有可能因此失去生活来源。不仅如此,因为海洋环境的污染,许多海洋生物也会因此受到污染,携带给人类一些危害身体健康的物质。对那些食用海洋食品过多的人而言,这种威胁是致命的。与此同时,沿海地区也受到了空前巨大的人口压力。现在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这种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脆弱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3 环境保护的措施

3.1 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完善相应机制

对环境保护来说,最严格的制度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要想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制度,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首先,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构,让相关责任人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承担主要责任;其次,建立环境考评制度,以资源利用、环境利用、生态效益等为指标,考评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引领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正确的轨道;再次,应该建立自然资源的相关用途管理制度,建立起完整的追责机制和环境保护监督机制;最后,国家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将相应的制度赋予法律的效应,例如对环境保护区的划定等,都应该仔细考量。

3.2 提倡节能节电

因为现今能源紧张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要求政府进一步开展节能节电工作。各种新型的节能型产品日趋完善及普及,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提倡使用节能节电产品。比如,在夏天的时候,将室内的空调温度调得稍微高一点,这样就可以节省非常大一部分的电力,对整个城市来说,既缓解了供电压力,也节约了许多的资源。在冬天的时候也是如此,可以将室内空调的温度调低一些,也可以不打开室内空调,在感觉有些寒冷时可多加件衣服。其实很多小的措施就可节约许多电力资源,这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还可将家中的普通灯泡换为节能灯泡,节能灯比白炽灯可节约电能80%,这样就能节约许多的电。

3.3 做好垃圾回收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有接近一半的垃圾属于可回收性垃圾,具有很大的再利用价值。据统计,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可利用却未得到正确利用的废弃物价值超过200亿元,其中以废钢铁、废纸为主。目前,我国有许多的废弃物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如果能将这些垃圾很好地利用起来,就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浪费。

垃圾分类和回收是一项繁杂而又巨大的工作,需要政府采取许多有效的措施,在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垃圾回收利用。比如,因为不同垃圾的性质,在回收和利用它们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也需要社会企业的相应配合,应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并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

3.4 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

我们应重点防止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首先,对工业生产导致的废弃物排放进行严格管理,要求在排出废弃物之前,利用相关的机器设备进行过滤,将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其次,对某些大量排放废弃物的工厂实施排放规定,尽量做到节能减排。在交通运输方面,需要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和研究,减少汽车尾气和噪音对环境的破坏。环境破坏主要体现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方面,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相应交通点的设置及大型工业项目等,都是造成环境大面积破坏的重要原因。

3.5 加强自然环境保护

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不仅要保护自然界的生存物种,还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保护自然界的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以及自然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相关遗迹等。另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规划,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应治理土地沙漠化、控制人口增长及合理配置资源等,这也都属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内容。

3.6 日常生活行为的环保

对普通公民来说,应通过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进行环境保护。比如,在进入自然保护区时,将人为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多使用低碳的交通方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不随意燃放烟花爆竹;节约纸张,多次利用;不浪费食物,节约粮食;合理适度消费,节约公共资源;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用水等。这些措施看似微不足道,但要是人人都这样做,产生的效果一定是不可忽视的。

4 结语

做好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应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环境保护,对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和必要的保护,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全世界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成.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到生态文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4,(4).

[2] 王建安,贾亚娟,黄哲.论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性[J].环境与发展,2014,(6).

环保类作文篇4

关键词:生态史;传统生态知;人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6―0096―06

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21世纪议程》,有关于实现“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论述。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国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如何建设这样的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历史和当今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借助历史经验和现代科学,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本文通过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复合性的关系考察,探讨生态环境保全的传统(乡土)知识(TEK: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的价值,以其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传统生态保护的乡土知识(TEK)能保持民族群体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它构建出原住民族社区民众共同遵守的千古规则。这些规则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与这一核心组成部分的作用分不开。

一、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性关系

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流存在山地地区。据麦塞利(Messerli,1983)的研究,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居住在山岳。由于封闭,山岳地区的原住民族不太有跟外界接触的机会,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延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得以保持。

一般而言,山区是生物多样性汇聚的地域。以生物多样性为背景,人类集团同它相互作用,形成环境与人之间、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性关系。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生物多性性、文化多性性、地理环境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的热点地区。这里有适应上述多样性的民族社区的复合型生业。这些生业样式可分为高山草地农牧业型、亚热带山地火田型、台阶耕作梯田型3类。这些复合生业,皆是从很早以前人们不断适应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结晶下来的。研究由此产生的山地的复合性文化,为很多学者所倾心,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在日本,1968年日本民族学会的《民族学研究》以山作为主题出版特刊集,川喜田、高山等,围绕山和平原的民族分化、山与稻作、山与交通、山的信仰、山地生产技术、狩猎、禁猎等作了有价值的研究。特别重要的是,许多学者针对现代化浪潮中出现的山区环境蜕化、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出现危机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他们大声疾呼,将环境保护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迫切任务。应该指出,早在1975年的《科学》杂志中,艾可霍尔姆(Eckholm,1975)就惊呼:“山地环境已经恶化,必须进行山地环境保全。”普里马康(Primck)和小堀从保护生物学的视点指出,山地地域是稀有生物存留的地方,保全与治理山地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保全显得特别的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全球环境基金会(GEF)为首,众多的国际机构围绕着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居民之间的和谐相处问题,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互动问题,制定国际条约,提出政策建议,签订国际协定。由于人们对山地生态保全的关心日益高涨,1998年联合国大会把焦点集中于山地问题,确定2002年为国际山岳年。这一年,山本(2002)等学者,在日本《科学》特集“山的现在”(12号)中,从山的环境,山的生活与文化,山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和保护这3个视点,论述了全球各地出现的山地环境问题。

为何要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呢?从生态学的视点来看,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的稳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有巨大功能(如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森林有防止地球温暖化的作用等);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那些现在尚未被知道的、有用的生物染色体组,在将来对于变化之中的环境,也会成为有用品。换句话说,支撑人类的生存基础是生物多样性。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会减少,生态系统的永存会受到威胁。在国家资源的安全、医学遗传基因的保存、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生物多样性的保全及保存居于关键的地位。日本学者秋道认为,以人为中心,构建有关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全的理念,是人为中心主义(anthropoeentrism)的需要。

在保全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同样重要。因为二者之间有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互共利的复合性关系。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全是实现环境保护能否成功的关键,民族文化中延续数千年的传统生态保护观与习俗,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各民族的生产生活规范体系中,成为他们万古不变的戒律和行为的准则。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消失,必然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使人类最终陷于灭顶之灾。

关于环境保全与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各学科的专家已经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进行过讨论,他们的许多成果虽然已被转化利用,不过,环境与传统文化的破坏并未因此而停息。爱森柏格(Eisenberger,1999)指出,破坏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悲剧及不道德的行动,探求生态及文化系统两者的平衡发展,仍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斯特文思(Stevens)和得拉凯(DeLacy,1997)认为,在生物多样性保全中,文化多样性的保全特别有其重要性,文化多样性的保全将是人类共同的永恒主题。日本学者古川(2001)通过环境保全和破坏的地域学的课题研究,认为“尊重地球多样的地域与他们共同体的传统,能创造出新的共生智慧;多种多样的地域是由于自然与人和制度之间的切磋琢磨而成的生命体,一个一个的地域生命体构成了充满无限生机的地球和人类社会的载体。”

现代的生态环境保全科学正被广泛应用,传统的民族生态学与之相配合乃至融合,对生态环境的保全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保护,与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成为不同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地基,成为人们构筑“人和环境的平衡”的法宝。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保持了多元的生态自然系的平衡,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生态系才能保持。反之亦然。关于这一点,普里马库和小堀(1997)的观点值得重视,他们认为,由于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关联性,在自然环境的框体中保全传统文化,可以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双重目的。日本学者鬼头(1996) 认为,正是保持了生物多样性的这件事,才得以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延续。各种各样地域的生物多样性,存在于在那里人们靠此建立生业而得以生存的文化中,保持了那里的文化多样性,作为结果,也就是守护了那里的生物多样性。秋道(2002)指出,自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和生态系,由于社会和历史等条件的不同而呈现出复杂的状态,正是由此创造出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也就是说,人类集团,通过生态环境,反复认识自然,即依存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才能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001年,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直属的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略称:地球研,2002)的报告中,有这样的结论:“地球环境问题最根本的,在语言中含意最广泛的,是人的文化问题。”什么是文化呢?因人而异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如泰勒(1871)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合总体。”既文化是对人类社会产生出来的事物作出的广泛定义。文化把环境作为背景具有象征性、继续性、适应性等的特征。麦卡兹(Meggers,1977)认为,文化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一个适应体系,人与其他的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下来,必须维持跟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关系,人以文化作为媒介,完成这个适应过程。被称为解释人类学家的格尔兹(Geertz,1987)认为,“文化是被象征地表现出来的、有意义的图形,有着被历史传承的特点。人们把有关生活的知识传承下来,使之持续发展而为人们所利用,被表现的是象征性的形式,被传承的是概念的体系。”鬼头(1996)认为,“所谓文化,因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联,所以是关系性的系统,各种各样链接的网络的总体就是其本身。”

对于文化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联,川喜田(1989)将其解释为主体性和环境性之间的互相作用。1999-2000年间,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为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进行了云南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评价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主管何耀华教授(2000)指出,“文化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环境适应与环境保护的综合体系。他主张大力发掘有关各民族适应生态环境的物质生产技能、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民俗和道德规范。”上述对文化的各种不同的界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文化与人的生产生活及与环境的适应相联系。因此,笔者认为,文化是同自然环境和人的经济社会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系统。自然环境是文化系统的载体。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构成它们的复合性并与之形成多层重合交织的关系。日本地球研认为“地球的环境问题,最根本的是人的文化问题”的论断,一语道破了环境、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性关系。值得我们借鉴。

二、传统(乡土)生态学知识(TEK)的价值

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元凶,是水土的流失(soil and water losses)、土地的沙漠化、洪水和干旱等4个主要因子。传统的生态学知识,就集中在消除这4个破坏因子及寻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方面。

所谓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可从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的多样性这3个多样性方面来概括。日本千叶县知事堂本(1996)对生物多样性作了如下的定义:“所谓生物多样性,是覆盖于地球表面生态系的动的机能。要把时间的流逝,人的生活和文化,特别要把开发等社会的主要因素放入视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会议)以后,环境保全应有的样式被全世界所关注。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开发会议(UNCED=Rio de Janeiro)后,157个国家签署的《有关生物的多样性的条约》正式生效。

这个条约,显示出生物多样性存在地区生态保全的重要性;原住居民对保护所起的作用特别被强调,原居民族的居住地是生物多样性分布较高的地域,原居民族参加生物多样性保全不可缺少。关于原居民族,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少数民族、先住民、原住民、土著、种族、部族等都可以指原居民族。我国所使用的是少数民族(ethnic minority group)这一名称。

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推进,原居民族的居住地急速地向现代化迈进,乡土传统知识的存在出现了危机。乡土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全一样,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保护,因为乡土知识的丧失必然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当前,许多国家在旅游开发、国立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有不重视保护乡土知识的倾向。施可特(Scott,1998)指出,这种倾向“来自上层的现代主义者的思想体系(high modernist ideology)”;为了很好地推进资源管理,他认为应该认识地方的知识、非正式的方法、乡土习惯及民间实际知识的重要性。众多的原居民族,在向现代化迈进的途程中,乡土知识面临着怎么样传承发展、再发现、再应用的问题。乡土知识多半是世界诸民族对待自然环境固有的环境保护的知识体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基金(WWF)及联合国环境开发计划署(UNEP)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中,十分强调乡土知识的重要性。联合国的专家们使用乡土知识IK(indigenous knowledge)、地方知识LK(localknowledge)、传统知识TK(traditional knowledge)来表述,以此来提示原居民族知识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者列维・施特劳斯(L6vi-Strauss,1976),通过对未开化民族社会的分析,揭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及其依存的精致乡土知识IK(indigenous knowledge)的体系,这个体系与近代科学的体系都是独立的体系。日本学者大村(2002)指出,乡土知识与欧美的近代科学不同,不过,作为知识的成果有同近代科学对等的价值。

2002年8月,第3次东南亚大陆国际山地会议,对怎么活用原住民族的乡土传统知识,保全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讨论。会议认为乡土的环境保全知识与它的构造的解读,是现代人类学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对此,秋道(1999b)认为,乡土性传统知识对资源的管理特别有效。在生物多样性保全或生态环境保全的研究中,传统(乡土)性的生态学知识(TEK)的重要意义,受到学者们极大的关注。贝尔克斯(Berkes,1993)认为,传统性的生态学的知识TEK有“历史性的继续性”;又指出(1999)是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知识,是实践及信仰的总体。马库勒尼(Mcneely,1995)指出,TEK在今天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还起着作用。

来多((Reid)和米拉(Miller,1994)认为,人类社会编织出了很多的资源管理系统,依照各自的地域环境条件很好地与之适应,是建设人与环境友好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正被广泛利用。拉巴汗(Nabhan,1997)和萨尔莫(Salmon,1999)认为,关于民族文化的生态学知识,已经经过了数百年,与生态学互相保持平衡,昌盛至今。大村(2002)提出,所谓TEK,是被原住民族把握住的全体环境,通过跟环境的互相作用,诸原住民族各自提炼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解释,是知识、信念和实践的综合体的总称。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998)指出,中国各民族有着独自的文化传统与生活、生产方式,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

笔者认为传统(乡土)性的生态学知识(TEK),对保持民族群体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它是经过历史磨练而形成的千古规则,是文化多样性的核心之一,依存于生物多样性,人类利用TEK,与变化中的生态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样式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复合关系,表现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的各种各样的履历,就是民族的生态史。从民族生态史的角度研究环境的保全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课题。传统性的生态学知识既是民族文化多样性核心的组成部份,又是传统生态保护的理论。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既然与其分不开,在构建人与生态和谐的过程中,就应充分发挥传统生态学的作用,使传统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携手共进。

环保类作文篇5

【关键词】基层单位;环境保护科技档案;管理

1994年9月27日,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了《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办法》,旨在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源。环境保护档案是指国家及其下属环保部门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环境保护各项资料的归档管理和保存的准确记录。基层单位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包括环境保护档案的载体、内容等方面。健全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体系,是保障对环境保护档案的合理利用,实现环境保护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保证。环境保护科技档案是环境保护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存备查的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科技文件材料,是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我国地方对环境保护工作所做的努力的见证,是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基层单位科技档案归档管理

科技档案归档管理就是业务部门“移交归档”,档案部门“接收归档”。要做好移交与接收,必须制定科学的、符合本单位科技活动特点和科技文件材料形成规律的归档管理制度。有了归档管理制度,业务部门和科技活动人员才能有规可循,履行其归档职责;才能按章办事,保证归档工作顺利进行。

科技文件材料归档管理制度,是科技管理和科技档案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其有关规定是否科学和切实可行,将直接影响归档材料的质量和归档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保存以后的有效利用。各业务部门某项工作开始时,应由部门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指定专人,在项目完成或告一段落后,按照国家、地方档案局文件规定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密级划分表,对形成的文件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并归档。

归档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归档材料是档案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首先要注意对不同种类的归档材料进行仔细、准确的检查,确认其是否符合正式归档的要求;归档材料的原件或复印件、定稿以及上级部门对本材料的相关指示或批复都要有明确的在案管理,同一文件的相关材料要同一管理,以免丢失,方便查阅。(2)档案科(室)对归档的环保文件材料要仔细检查,对残缺不全、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应退回整理合格后再接收。

二、环保科技档案的分类

环保科技档案的分类,要符合形成环保档案的专业和单位的科技活动性质与特点。

环境保护专业和科技活动性质与特点所涉及面很广。有水、大气、噪声、气象、自然地理、土壤、生态、植物等多方面的专业性质和工程设计、工程治理、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咨询等的科技活动特点。这就要求科技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本专业、本单位的工作内容、专业性质和科技活动的特点,进而熟悉科技档案的具体种类的内容构成,这是做好科技档案分类工作的必要前提。

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前身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是在1996年7月取得的国家二级科技档案管理达标单位。形成的档案分类就是根据单位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分析报告、报告表)、环境规划研究、环境工程咨询、环境工程治理设计以及环境监测(水、大气、噪声、土壤、废弃污染物等)的科技活动性质和特点实现了档案分类检索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档案电子数据库管理系统,充分体现了档案保存和利用的价值。

三、基层单位环保档案的保管统计管理

基层单位环保科技档案的管理中,统计管理占很大的一部分内容。环保档案主要是记录不同时期内对环境保护所做出的贡献的各时期各类的资料,因此需要对环保档案进行统计、整理,并做好保管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下,制定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2)基层单位对于环保档案的管理要设立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存放库房,根据资料的数量,选择防潮、防腐,质量好,利于长久保存的档案专用柜。(3)档案科(室)需根据各类档案的具体分类情况,经整理后录入档案数据管理系统,进行留档保存。方便为专业人员提供和利用。(4)科学的统计管理能够反映出科技档案的总体数量特征和一个单位以往走过的历史痕迹和未来趋势,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琐细管理工作。

四、基层单位环保档案的利用

基层单位环保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对环保档案的利用,可以方便快捷检索以往环保档案的原始内容和数据、图纸等,并通过对原有资料的查阅分析,为以后的环保工作提供信息帮助。

管理环保科技档案的档案人员要熟悉自己管理的科技档案的库藏,提高咨询服务能力。这是因为,要做好环保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一要知彼,即要清楚科技专业人员而要利用什么环保科技档案;二要知已,即熟悉自己保管有哪些环保科技档案,存贮的分类等。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档案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档案管理的办法,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档案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档案的重要性,还要刻苦耐劳,耐得寂寞,不断提升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五、结语

基层单位环境保护档案是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环境保护工作所做的努力的成果。伴随着经济的腾飞,粗放的发展让我们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目前我们国家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需要我们从基层单位做起,积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基层单位要用科学的方法对环境保护档案管理进行科学有效的归档、分类、保管、统计和利用,提高我国整体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水平,完善环境保护档案管理体系。本文从归档管理出发,探讨了归档管理的注意事项、讨论在环保档案的保管和统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对基层单位环境保护档案的有效利用的一些工作体会,旨在与基层各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互相交流,总结推广经验,改正不科学的管理方式,为进一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国家档案局令第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1999年6月7日颁布实施.

环保类作文篇6

环保类期刊应发挥特有的时代功能

当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上至政府决策层、中到地方政府执行层、下至公众参与层面的共同任务和梦想,其中决策是航向、地方政府是推动者、公众是基础力量,而环保类期刊作为独立于政府和公众之外的环保力量,应该发挥其监督政府、推动参与的社会功能,承担时代使命和责任。

作为期刊的一种类型,环保类期刊同样担负着期刊所应具备的记录者、监督者、平衡者、教育者和推动者的功能:记录环保进展,监督政府环保作为,平衡政府与社会利益,教育并提高公众环保觉悟,引导环保舆论等。除此之外,当下的时代特征要求环保类期刊具备更多职能。

一方面,国家层面对环保的重视要求环保类期刊发挥更大作用。环保列为基本国策已经30年了,历届政府都提出高度重视环境的指导方针。2012年党的十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这些提法在全世界都没有先例。特别是提出不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论英雄,这就会给经济发展“松绑”,环境保护才能大有作为,对环保类期刊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

另一方面,公众对环保期刊提出新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管理社会的方法逐步从行政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日趋多元化,手段日益多样化,正在形成以政府为核心,多元、开放的公共管理体系。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越来越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由于环保的公益性、普遍参与性,且受关注度日益提升,公众对环保类期刊也提出新要求,即要求环保类期刊成为公众环境诉求和环境利益的代言人。

综上,环保类期刊在当前的时代要求下应发挥其特有的时代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及时监督环保现实,充当政府的“瞭望员”。我国有非常好的环保方针,但是实践和指导方针有脱节,发展中仍没有完全避开“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道路。面对这样的现实,环保期刊除了监督政府的政策制定外,还要进一步监督环保现实和政策方针的落实,做政府的参谋和“瞭望员”。2007年起,我国就建立了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这套世界最大、最先进的专业系统并不晦涩难懂,它在企业污染源处安装监控设备,实时传输数据至环保部门,就像监管者的“千里眼”。之前废水靠看、废气靠闻、噪声靠听的环境监管窘境有望借此改观,但是,企业造假逃避监管的方法也是千奇百怪、层出不穷,如在探头下面加几块砖头就可以改变监测的水位和水量。2013年5月,江苏7家脱硫减排不力的电厂被通告处罚,这批受罚企业的一大罪状是,使用诸般伎俩造假导致江苏省在线监控平台获得的排污数据不实,“千里眼”失效。面对诸如此类逃避环保责任的企业,环保类期刊应该大显身手,将监督的视角延伸至污染企业和地方政府,通过率先曝光企业的造假行为,为环保事业营造一个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能让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反而竞争不过暗地排污的企业。

其二,广泛宣传环保法律,充当宣讲员。环保工作最有力的法律保障是《环境保护法》,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先决条件,而环保类期刊对法律的宣传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年6月18日,最高法、最高检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列举了认定“严重污染环境”的14项标准,详尽并具可操作性。中国环保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水、土壤、重金属等污染治理迫在眉睫,治污需用重典。环保类期刊应对环保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解读,协助公众和企业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认识违法后果的严重性,并通过对典型违法事件的跟踪报道,对违法企业形成震慑。同时,环保类期刊应时时关注环保法律法规的修订,通过专家探讨、公众反馈等方式为环保法、大气法等法规修订提供参考。

其三,为环保NGO牵线搭桥,充当联络员。政府作为环保的主体责无旁贷,而NGO也是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环保期刊应成为民间环保组织和官方沟通的桥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2011年,“自然之友”等民间环保组织对云南曲靖铬渣非法倾倒事件提起的公益诉讼,被称为民间环保组织的“破冰之旅”。然而总体而言,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并不健全,参与层次较低,参与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前期参与,民间环保组织的法律地位亟需确立,其人力、资金等都亟需发展壮大。因此,环保类期刊应成为联络员,推动环保组织的良性发展,加强其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培育有影响、有能力的环保组织,构建和谐、理性的环保参与格局。

其四,为公众提供宣泄平台,充当“缓冲阀”。当前,我国进入环境保护敏感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层出不穷。什邡、昆明、大连等地的环境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了社会稳定。民意当疏而非堵,对此,环保类期刊应扩大受众面,为公众提供理流的平台,将公众之诉求上达至政府,推动项目前期听证会的召开,就项目落地情况广泛征集民意并与决策部门沟通,避免环境的发生,缓解并消除其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

《环境保护》的实践经验

《环境保护》杂志是国家环境保护部主管的科技类核心刊物。2012年,根据环保工作及自身的发展需要,《环境保护》杂志进行了全面改刊,运用全新的版式和全彩印刷,丰富了报道内容,明确了办刊定位,推动了期刊影响力和发行量的提升。其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内容入手,抓好期刊三个定位。一是抓准杂志定位,明确期刊性质。《环境保护》杂志是研究环保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性期刊。在改刊时,结合当下社会对环保期刊的新要求,《环境保护》杂志定位于环保部的工作指导性刊物,既具有鲜明的环保期刊特色,又具有明确的理论特色;既有较强的工作指导性,又具有理论学术性;既保证深度知识性,又保证环保焦点解读的时效性。

二是抓好内容定位,体现专业特色。《环境保护》以研究环保工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推进环保工作开展、促进环保经验交流、监督政府环保作为、普及环保知识为宗旨。其改刊中明确了期刊的内容定位:宣传政府环保工作方针,解读国家环保政策,深度分析环保时事,交流环保经验。在明确内容定位后,期刊通过约写权威专家稿件、刊登一线经验等措施丰富内容的同时,努力体现专业、权威、接地气的期刊特色。

三是抓住读者定位,树立读者意识。改刊之前,《环境保护》杂志读者定位相对不明确,改刊后,期刊明确读者群以各地环保机构的工作人员、高校的环保科研人员为主,并从读者需要出发,牢固树立了为读者服务的办刊意识,不断强化读者地位,加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从栏目入手,用特色栏目体现刊物特性。内容是期刊的灵魂,栏目设置是期刊的特色体现。在改刊后,为体现期刊的权威性,《环境保护》新设《专家视点》栏目,特邀知名专家进行政策解读和时事分析,新增《地方建言献策》和《探索创新》栏目,通过合作办栏目、调研的方式,加大对一线环保实践的报道力度,贴近基层、贴近实际,提高了期刊的工作指导能力。同时,为提高期刊的可读性,新增《视野》栏目,汇集环保评论和环保书籍和影视评鉴,内容更为多样和灵活。

从版式入手,形成期刊特色。《环境保护》在改刊时,根据栏目设置,针对不同的栏目采取不同的版式设计,并统一运用彩色印刷;在图片选取上更为创新,突出刊物专业特色,封面、插图和图片设计更加新颖大方,且都反映与环境保护工作相关的内容;确保封面刊名的承袭性和突出性,版本记录做到齐全、规范、完整;栏目相对稳定,保持各期内容和风格的连续性。

从全面建设入手,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建立强有力的专家委员会,加强对期刊办刊工作的指导。专家委员会由长期关注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在环境保护领域作出杰出贡献和成绩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组建,涵盖了环境保护的多个领域,是一个高级别、高层次的优秀专家智库,对期刊的内容定位和发展起到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二是完善通讯员网络,按照精干、高效、分布面广的原则,在全国环保系统建立了由基层环保工作者构成的通讯员队伍,利用工作会、研讨会等机会,开展学术与专业技能讲座,培养通讯员业务能力。三是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编辑工作流程。四是开展网站建设,作为期刊内容的补充和延展。五是主动争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不断改善期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体现环保期刊时代特征的新思路

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社会时代的声音,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战场,环境保护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思路,环保类期刊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环保期刊应紧跟时代脉搏,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正面宣传,与时俱进,推动环保工作稳定、健康地开展。

走“精、深、广”路线,扩大参与对象。内容是期刊的灵魂和基础,期刊所有的附加值都依托内容而开展,因此,环保类期刊若想做大做强,根本上还是要从内容上下功夫,将内容做精,将解读做深,将视角放广。做到高低结合,既要有高度的宏观解读,又要有低度的基层探索;做到深浅有度,既要有专家观点,有对事件的深度报道,又要做到易读易懂,让大多数受众能理解,扩大读者群体和参与对象。

开展多方合作,切实成为交流平台。环保问题是社会问题,是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环保类期刊在开展合作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和高校,而应扩大合作对象,与环保组织和企业加强联系,还应与环保领域的意见领袖多做沟通,这将有利于期刊把握社会热点和敏感点,对拓展期刊视野和提高期刊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推动环保组织的发展和全民参与环保,具有积极作用。

注重软科学报道,推动环境保护参与国家综合决策。当前,对于环保的硬件研究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基本上满足我国环保工作的需求,但是环保软实力亟需提升,亟需环保管理方面的报道,并推动环保参与国家综合决策。因此,环保类期刊应进一步加强对环保综合管理的探讨,从宏观上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建议,引入国外先进的环保管理经验,供环保工作者参考借鉴。

市场化经营、多元化发展,提高自主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要求媒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做到经济独立、财政独立,是媒体实现言论独立的必要条件。因此,期刊应根据市场需要提高自主经营的能力,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健康发展。

随着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传统媒体在时效性及反馈性上远远不及,发行量及影响力受到严重威胁。环保类期刊也是如此。环保类期刊应注重多元化发展,通过电子期刊、开通官方微博等方式,对期刊内容进行摘要式报道,同时与期刊报道在时效性、互动性上实现互补,吸引读者阅读,保持并提高自身竞争力。

环保类作文篇7

关键词:环保部门;档案管理和利用;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增多,为此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主张,只有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才能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保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要不断提高环保部门的档案管理意识,改进档案管理方法,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以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 环保档案的内容以及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 环保档案的内容

环保档案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音像、图片、电子文档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1]。

1.2 环保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环保档案管理是指在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时,对环境保护工作过程形成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整理、立卷归档和检索利用的一系列工作。环保档案管理的对象是环境保护文件资料,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信息载体。配备专业的人员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下列方面:一方面,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可以为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经过收集、加工和传递,以环保档案的形式进行管理和保存,是有价值的环保信息资源,是环境保护工作者进行环境保护目标控制的客^依据。另一方面,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率。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归类,形成环保档案库。当工作需要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提供完整资料,迅速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2 环保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档案管理工作不充分

目前,环保单位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场地受限、资金分配差异、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导致各环保单位档案工作的发展极不平衡,进而使得档案资料分散,信息不全。

2.2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配备专业的人员对环保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环保部门档案管理人员中,尤其在基层环保部门,却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尤其是档案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当前信息化时代,专业的档案人员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管理业务,还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技术,使用计算机管理环保档案,这给进一步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2]。

2.3 环保档案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环保档案具有信息来源太多、信息量巨大、信息累成复杂等特点,信息管理难度大,因而对信息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并没有统一健全的环保档案管理制度,使的档案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方法还是在档案文件的分类、编码、处理流程、归档等方面都缺乏依据。另外,由于靠层层上报汇总,缺乏管理,造成资料分散、信息不全,不能及时转化为决策依据,大大降低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3 完善环保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

3.1 提高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认识

首先,分管档案工作的主要领导要有足够的认识,要为实现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创造条件,投入一定经费,配备档案现代化管理所需设备。其次,要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克服传统保守的习惯,破除应用现代化管理的畏难情绪,要有实现环保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思路,加强相应的业务学习,对传统档案管理进行革新和完善。

3.2 建立现代化的环保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进展的必定走势和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它的制定和实施,必将给档案工作带来长足的进展和巨大的变革,因此,要加速标准规范的制定,积极组织贯彻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颁发的《中国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规范》、《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为加强我国环境保护档案工作、科学地管理环境保护档案、统一环境保护档案分类检索、实现环境保护档案的分类检索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其分为九大类,作为统一的微机信息管理分类标识,符合环境管理职能和环保档案的特点[2]。运用《环保档案分类表》(简称)分类类目标识,我们必须熟悉并了解环保档案分类表分类类目标识所规定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做到信息分类符合环境管理职能,保持各种信息的有机联系,便于微机信息管理。

3.3 加强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现在社会上普遍缺乏复合型的现代管理人才,档案工作更如此,尤其是缺乏既懂微机技术又有档案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例如有的单位虽配备了微机等现代化设备,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结果微机仅起到条目输入、统计等简单功能,极个别的还使其常年闲置,不能充分地发挥其在档案工作标准化、现代化中应有的全部功能,因人才缺乏而直接影响了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开展,所以环保档案要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就要求档案人员必须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否则环保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就能难以实现,这是前提条件。实现环保档案管理现代化,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要求档案工作人员相应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至少要做好 3 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要求对环保科技知识和科技档案管理知识的掌握,没有坚实的专业知识,环保科技文献编撰难以开展;二是掌握相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是由当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趋向统一和现代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分化的现实决定的;三是掌握计算机、微缩、复印、网络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工作原理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

3.4 加强环保档案现代化管理物质基础建设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设备的购置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物质基础,在环保科技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中,需不断加大档案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选择比较好的科技档案管理系统,提高使用效率。全国己开发了几十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科技档案管理实用系统软件,由于开发历史相对较短,缺乏统一管理,在设计方面有着诸多不足。如设计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及设计语言不相同,造成软件开发出来之后兼容性差,难以实现各档案馆(室)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科技档案计算机管理软件低水平重复开发,并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造成人、财、物的大量浪费,没有一家能形成规模打开市场,行销各地。因此,选择使用相对较先进,适合自身使用的软件至为关键。

4 结语

总之,环保工作是当前的一项热点问题,环保档案管理在环保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升环保档案管理的意识,提升环保档案管理水平,才能促进环保工作更好的发展,进而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亚容. 环境保护部门中企业环保档案的管理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09):35-37.

环保类作文篇8

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对自然本身和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要围绕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内涵,突出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可持续性、环境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四个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

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最基本要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共同价值诉求,这也正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最基本要求。“和合”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不论是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思想的“与天合一”,都是一种内在引领公众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人本身是自然的人,人类与自然是休戚与共、互利共生、和谐共处的有机整体,并倡导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人类持续发展。西方现当代的生态思想则从体验出发,以后现代的视角阐明,自然能够给人类提供多层面的价值追求,但同时自然物也有其自己存在的内在价值。在人类发展的思想长河中,我们都能发现人与自然之间的本源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要求,这也是生态文明价值观不可缺少的方面,更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是大学生认识生态文明基本价值取向的窗户。

2.环境可持续性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合理定位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不是要求人类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要求人类在利用和开发自然时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恩格斯指出“: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的交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活的物体的交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许单单把片面的‘斗争’写在旗帜上。”自然的存在物之间互相斗争同时也互相依存,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必然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斗争。在这个斗争过程中,人类往往以破坏生态系统为代价,而陷入了自然界对人类报复的生态危机中。在反省自身的同时,人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涉及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相互交叉的许多层面,其含义就是要求人类在自然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去开发利用自然。这就要求人类必须以可持续思想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实现突破。一方面,在生产领域要求生产组织者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能够意识到自然多层面的价值而不是仅仅看到其短期的经济价值,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消除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在消费领域要求人们改变追求物质享受的奢侈消费,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改变无意义的铺张浪费,提倡绿色的适度消费。这些要求并不是外界强加于民众的,而是民众在接受了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后的自觉行动。

3.环境正义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准则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环境不平等”问题引发的“环境正义运动”,不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响应。环境非正义问题有着诸多方面的根源,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生态思想的认知程度、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及与生态文明实践相适应的伦理和价值观的缺乏等等。从社会层面来讲,一部分人获得环境利益却往往使另一部分人的环境利益被剥夺,这就造成新的社会不平等;从自然层面来讲,一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或保护却往往使另一处的生态环境被破坏,那么这样的环境保护是毫无意义的。环境权益非正义造成的后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极为不利。因此,只有树立起环境正义的价值观才能为生态保护实践提供内在的方向指引。

4.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追求

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相反,人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们全部的才能和能力”。任何一种自由都是相对的有限的,是在不损坏他人及环境利益为前提的自由。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目标追求应该促进人们在实践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存条件和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又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资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就其本身而言是处在自然环境之中的,任何脱离了自然界和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论调都应被人类所抛弃,也是和生态文明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也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实现人类全面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文明发展阶段,人类都以不同的方式将自己的生态价值观表现出来,并在实践中打上不同的印记,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正是人类在对文明价值观的践行和深思中,不断将自身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正是依靠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才创造出了更加优秀的文明成果。因此,要既让大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也要认识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目标追求。

二、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路径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应该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尤其是在高校教育工作中要全面深入的落实生态文明价值观所体现的深刻内涵,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和有力践行者。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正确理论武器。在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著作中都有阐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以及《自然辩证法》中集中阐述了其生态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作为主体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自然作为客体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在认识和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又实现了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于生态系统的统一体中。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从制度的高度分析认为,生态问题不仅是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个政治问题,从而准确地找到了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也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豁然开朗,这就是要把人的全面解放与社会的解放、自然的解放从根本上统一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中,有目的、有步骤地讲授、宣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大学生精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经典著作,促使大学生从哲学角度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和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理论认识和思维方式。

2.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修养

增强生态文明道德修养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关键。道德观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对某种意识形态规则的认识和立场。生态文明道德观就是人类在反思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规范,这就要求人类在谋求发展的同时,尊重自然,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这就要求我们要看到长远,要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沉浸在向自然界的完全攫取中。生态文明道德教育就是要求人们把道德行为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发展观和适度的消费观,使受教育者在人类社会中形成与生态合作、爱惜生态、保护生态的意识和行为规范,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倡导人们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对大学生整个思想道德品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才能使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

3.建立健全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制度是确保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要使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成为一项长期有效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制度,必须依靠制度的“他律”手段,约束政府和学校持续不断的投入资金和精力,同时也要通过制度的完善使大学生教育内容更加完善,即增加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更要通过制度建设使高校教师重视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育。首先,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必然需要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投入,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制度明确政府的责任,也要使学校通过明确的规范确定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安排,以保证生态文明教育政策和资金能够按时到位。其次,要通过制度使教师和学生都明确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课时、方式等。一方面,制度规定有一定的强制力约束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大学生重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制度规定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我国在不断进行环境立法,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6年的《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11年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以及各省市区环境教育方案的颁布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制度化。高校应该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环境教育法律的同时,也应该加大自身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制度建设,为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4.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积极引导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落实到行动上。通过经常性的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将有效地启迪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生态情感,促使他们形成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在课堂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一是鼓励他们参加社区、村镇等生活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如要求大学生从我做起,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规定,履行相关的环境保护义务,践行相关的环境保护理念。二是举办各种环保大赛,如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等,通过征集关于环境保护的作品,如宣传海报、环保DV、环保贴纸和环保flash等,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将这些作品用于生态文明的宣传材料,让大学生感受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乐趣。三是环保节日期间开展相关的活动。如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保护母亲河日等各种环保节日,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活动。四是加强寒暑假环保实践活动。由于大学生是在校学生,所以利用暑假时间相对集中的优势,组织他们深入乡村、社区和企业,宣传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法律法规,开展环保情况调研、参观考察,让他们切实感知和体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使生态文明价值观深入人心,并付诸行动。

上一篇:六一主持词范文 下一篇:我的理想老师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