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名言范文

时间:2023-10-21 14:17:19

钱学森的名言篇1

“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1911年12月出生。1934年暑假,他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留学。黄浦江浪涛滚滚,望着渐渐远去的祖国,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亲爱的祖国,今天我去美国学习。他日归来后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钱学森到达美国后,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勤奋好学、天资聪颖的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因为当时美国的航空工厂歧视前来实习的中国留学生,所以一年后即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学到了加州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决定追随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即1937年秋,钱学森就和其他同学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他担当起了理论设计师的角色。而火箭在当时还属于幻想中的东西,大家把这个小组称为自杀俱乐部,因为火箭和火箭燃料的研究,实在充满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然而,正是由钱学森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

1945年,钱学森已经成为当时一位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这期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而此时,扶蒋政策遭到失败的美国政府又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1950年,正准备启程回国的钱学森在旧金山遭到阻拦,他所有的行李都被美国海关扣押。

一天下午,两个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官员走进了钱学森的住所,向他宣读了逮捕令……钱学森被关进了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他在那里被关了整整15天。

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无理拘禁的消息一经传出,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爱好和平的人士,都纷纷向钱学森发出了声援的呐喊。中国政府也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的这一错误做法。

1954年4月,美国国务院公告,宣布取消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法令。可钱学森夫妇的行动仍然受到盯梢。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突然有一天,蒋英想出了一条妙计――

那是1955年6月的一天,蒋英带着两个孩子,伴着钱学森佯装上街闲逛。他们巧妙地避开了特务的盯梢,溜进了一家咖啡馆。蒋英一边喝咖啡,一边逗着孩子玩耍,钱学森则以香烟盒代替纸,用中文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阻碍归国的禁令已于4月被取消,然我仍身陷囹圄,还乡报国之梦难圆,省亲探友之愿难偿,戚戚然久之”,“恳请祖国助我还乡”。

这封信是寄往比利时蒋英妹妹家的,请她迅速转交给父亲的世交陈叔通先生。

钱学森的这封短信几经辗转,终于送到了陈叔通老人的手中。

陈叔通,时任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在读完了钱学森的这封写在香烟包装纸上的求援信后,迅速将它转呈给了总理。

看了这封信后,激动地用手拍着桌案说:“好,有了这封信,我们就可以向他们要人了。”

当即把将要赴日内瓦参加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召来,将钱学森的信递给他看过后,严肃地说:“炳南同志,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它说明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旅美华人和留学生回国。你要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争取使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能早日回国。”

1955年8月1日下午4时,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再次复会。王炳南大使将钱学森的这封写在香烟包装纸上的信及翻译件摆到了谈判桌上。美方代表顿时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方面只得同意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待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用。而我却一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了一起。”

到达北京后不久,钱学森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便安排他去东北参观。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研究所。从新中国成立六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立志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来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你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部长的指示,专程就此事来请教他的。

回到北京后,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一个月后,力学研究所即宣告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在总理的鼓励下,他起草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建立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中国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1957年2月,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任院长。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960年,在他的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了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实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建议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

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钱学森是中国人,他曾为了回到祖国而奋力抗争;回国前钱学森不是共产党员,却因为爱国而背上了“共产党嫌疑分子”的罪名,但回国后的亲身经历,却使他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1958年年初,钱学森郑重地提出了入党要求。1958年10月,在钱学森回国的第三年,力学研究所党支部通过了他的入党申请。1959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党委批准,钱学森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同年11月12日转正。30年后,他回忆道:“在建国10周年的时候,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时候我心情非常激动,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我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

从此,钱学森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他说:“我在美国是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一心想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救国,不懂得政治”,“回到祖国,通过学习才慢慢懂得马克思主义,感到科学与政治一定要结合”,“即使是从事纯技术工作,也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

钱学森十分重视自己的思想建设。他是一位大科学家,一生著作等身。在他的书房里,不仅摆满了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书籍,还有许多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让人尊敬的是,他书房里还有他认真阅读过的《像雷锋那样做人》和《雷锋词典》等图书,他把雷锋的思想和行为从科学的高度进行了认真的概括和总结,力图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一般原则。

钱学森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但他认为,最大的荣誉是自己能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杨尚昆亲自为他颁奖。但钱学森在讲话中却说:“今天我不是很激动”,“就在今年,我看了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的序言。这个序言里他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建国后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了一起”。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钱学森多次说过:“我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在创建力学研究所期间,他按照技术科学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个专业科组,并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在科学研究面前不论资历深浅,彼此都平等。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近代力学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给学生讲课时,他发现许多工农子女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便把刚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毫不迟疑地捐给了系里,用以资助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时也是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时期。为了保证科技专家的正常工作,党和国家想尽办法在生活上给以照顾,聂荣臻元帅特意送去一点猪肉并交代说,给钱学森补充营养。有一天,炊事员看见钱学森太劳累了,就为他做了一碗红烧肉。平时和颜悦色的钱学森,一下子把脸沉了下来,厉声问工作人员:“你们不是不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很困难,连、都不吃肉了,你们居然给我做红烧肉,党性到哪里去了?”他说,我不能搞特殊,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1962年前后,钱学森所著的《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先后出版,稿酬有好几千元,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目。但是,他拿到钱后,连钱袋子都没有打开,转手就作为党费上交了。

1978年,钱学森又将为他父亲钱均夫落实政策而补发的3000多元工资作为自己的党费全部上交。

1982年,钱学森等人所著《论系统工程》一书出版,他本人将自己所获稿费捐给了系统工程研究小组;1994年,他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00万港元,他连支票都没拿到,就写了一封信,委托秘书代他转交给了西部促进沙产业发展奖励基金会。即使是在平时,他和别人联合署名发表文章时,也总是把稿费让给别人,并说:“我的工资比你多,这稿费就请你一人收下吧!”

前些年,“名人录”之类的书很多,一般人想要上名人录,出点钱就行。但钱学森若要上名人录,人家是不会找他要钱的。他知道这里面的“名堂”,所以他给自己规定了一条原则:绝不上任何名人录,即使不要钱也不上。20世纪90年代初,科学出版社要出《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辞典》一书,便通过钱学森的秘书进行联系。秘书向钱学森报告此事时刚说了几句,钱学森就明白了是什么意思,板着脸瞪了一眼秘书,说:“你想干什么!”于是秘书再也不敢往下说了。

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直到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职位不可谓不高。但他对这些“官位”一点也不在意,要不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他宁可什么“官”,也不当。他常常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和“地位”相关的就是“待遇”:几十年来,钱学森从不向组织谈及待遇。比如他的住房,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他与老伴一直住在那套老式公寓房里。组织上曾想给他按标准盖一座小楼,再修一个小院,这样他就可以到院里晒晒太阳。钱学森说:“我现在住房条件比和我同期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秘书说:“钱老,现在一般科技人员的住房都有了很大改善,您说的那是老皇历了。”钱学森摇摇头说:“今后别再提这个问题了,把我折腾到新房子里,我于心不安,心情也不会好,能有利于健康吗?”

1992年,新华社曾发过这样一条消息:钱学森在1988年和1992年曾两次给时任中科院院长的周光召写信,请求免去他学部委员的称号。

1991年钱学森已满80岁,为了表彰他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中央决定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授奖仪式后,众多新闻媒体出现了一个宣传钱学森的高潮,航天部、中国科协、国防科工委等单位也作出了向他学习的决议。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钱学森把秘书叫到办公室,开口就说:“我们办任何事,都应该有个度。这件事(指对他的宣传报道)也要适可而止。这几天报纸上天天说我的好话,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就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声音吗?”秘书回答:“钱老,既然您说到这里,那么,我如实向您报告:我也听到一些不同意见。有的年轻人说,怎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都落实到钱学森一个人身上了?”

钱学森立即说:“你说的这个情况很重要,说明这件事涉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所以我得十分谨慎。在今天的科技界,有比我年长的,有和我同辈的,更多的则是比我年轻的,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贡献。不要因为宣传我过了头,而影响到别人的积极性,那就不是钱学森个人的问题了,我看对我个人的宣传现在应该画个句号了,到此为止吧。我这么说并不是故作谦虚,要下决心煞住,你立刻通知报刊杂志社,把宣传我的文章撤下来。”

秘书马上给《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部门打电话,对方表示尊重钱老的意见,但文章已经排好了版,不好撤下来。钱学森听到这个情况后,便对秘书说:“像这样的文章都是在人死后才发表,我还没死呢,他们急什么?”于是秘书赶紧打电话告诉有关报刊的总编:“钱老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你们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一定要把稿子撤下来。”

这就是钱学森,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一位科学家、一位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人格品质。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钱学森的名言篇2

为这些逗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完美。

很多人的生活不一样,所以他们的人生不一样,也造就了他们不一样的挫折。就像许许多多的名人他们所经过挫折就是很困难。比如巴顿将军没有经历过失败的经历怎么能将强大的敌人赶出自己的家园。诗人闻天祥没有向敌国屈服,而被流放到远方的一个孤岛上生活了几十年,每天渴饮雪,饥吞毡。苦苦过了几十年丝毫没有一句怨言。闻天祥在那个孤岛上所经历的磨难就像逗号一样如繁星一样数也数不清。

着名诗人屈原也是这样由于昏庸的君王不听屈原的忠言,相信奸臣的甜言蜜语,屈原不顾个人的安危去找君王诉讼治国的方法相信忠臣不要相信奸臣。即使屈原这样苦口婆心的劝导昏庸君主却依然听信奸臣。最后这个国家被灭亡了。屈原十分悲痛,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声《离骚》屈原就是经过了这样的挫折才成为了一代名人

中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在国外知道自己的祖国成立了,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钱学森很高兴很想很快投入到建设祖国的行列里来,想尽快回国。美国知道后想留钱学森留下来钱学森很果断的拒绝了。美国开始使用非常手段,他们处处监事着钱学森,在这样的严密监控下钱学森足足生活了整整俩年。最后在一位好心的朋友帮助下终于踏上了回国轮船。从此,钱学森开始为祖国严重火箭,在没有任何先进的材料下终于成功的发射了中国第一艘火箭

现在我们即将毕业初中的三年我们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成长到一个有志向的青年。我们回过头看看这三年所经历过的各种挫折。我们所经历的挫折就像逗号那样逝去。愿我们人生从此刻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钱学森的名言篇3

蒋钱结莫逆之交

蒋、钱两家是世交。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蒋百里中秀才,时年17岁。

次年,蒋百里参加桐乡县“观风题”考试,获得“超等第一名”。消息不胫而走,海宁、桐乡两地学子纷纷前来拜访。这一年,蒋百里与杭州钱均甫(名家治,是钱学森的父亲)订交,两人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友。

不久,蒋百里考入杭州知府林迪臣所办的新式学校――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与钱均甫同窗。两人经常漫步西子湖畔,无所不谈,纵论天下大势、救国之道,以关心国是、研究学问为乐事。

光绪二十六年,戊戌之后,求是书院青年学生对清廷的腐败极为不满。蒋百里经常阅读违禁书刊,倾向维新、革命。钱均甫对他很钦佩,过往更加密切。次年,方雨亭、林迪臣、陈仲怒共同出资,赞助蒋百里东渡扶桑,学习军事,希望他学成报效国家。蒋百里走后,钱均甫经常从杭州赶到海宁,去探望蒋的母亲,问长问短,表示关切、敬重之情。钱均甫追随蒋百里,也去了日本留学,研读现代教育。

一天,钱均甫赶到东京,走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去拜访蒋百里。走进大门,远远看见一青年身手矫健,在翻单扛。走进一看,原来是蒋百里,不禁大声叫好。蒋百里以前瘦弱,经过锻炼,身体强壮起来。钱均甫急步上前,挥手向蒋百里打招呼:“百里兄,你变了模样,一个文弱书生,锻炼成身强体壮的男子汉了!”蒋百里笑答:“理应加强锻炼,将来好报效国家!”钱均甫频频点头:“是呀,你学武,我学文,都要好好下功夫,为国家出力!将来我们教育子女,也要为国家做贡献!”几年后两人返国,一个出任保定军官学校首任校长,培养了陈铭枢、唐生智、刘文岛、龚浩、万耀煌等大批将帅;一个出任杭州一中校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

优秀人才,他的独生子钱学森更成为闻名中外的大科学家。

蒋英过继给钱家

蒋百里结过三次婚。原配夫人查品珍由父亲包办出嫁。查氏终生未育。蒋百里的第二位妻子左梅是日本人,两人倒是自由恋爱,恩爱一生。

蒋百里生平最喜爱铁骨冰心、傲霜斗雪的梅花,因而他欣然为日本夫人取汉名“左梅”。1922年秋,他在故乡硖石东山西麓购地数亩,种梅200株,号曰“梅园”,打算晚年偕左梅夫人在此归隐。可惜抗战时期遭日寇毁坏,原址无存。

蒋百里与左梅夫人生下“五朵金花”:长女早逝,二女蒋雍、四女蒋华定居美国。三女蒋英嫁给钱学森,后随夫从美国回来,报效新中国。五女蒋和居住北京。

蒋百里与左梅夫人生下5个女儿,钱均甫与妻子章兰娟生下独子钱学森。钱均夫夫妇希望有个女儿,见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长得漂亮,天真活泼,便恳求蒋百里夫妇将此女过继给他们。得到应允,钱家办了几桌酒席。奶妈和蒋英住进了钱家,蒋英改名“钱学英”。从此,钱学森和蒋英以兄妹相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终日相随。冬天下大雪,两个小伙伴在庭院里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过春节的时候,他俩一起放烟花、鞭炮。春暖花开,钱均甫和两个孩子一起动手制作风筝,拿到郊外去放。夏天放暑假,钱学森教蒋英文化,为她补习功课……两个孩子都喜欢音乐,在蒋钱两家的一次聚会中,钱学森和蒋英当着他们的父母,唱起了《燕双飞》,唱得自然、和谐,悦耳动听,4个大人都笑了。儿时的一曲《燕双飞》,竟然成为钱学森和蒋英日后结为伉俪的预言。

过了一段时间,蒋百里夫妇日夜思念三女儿蒋英,向钱家提出把她带回家的要求,钱家应允。钱均夫直言:“你们这个老三,聪敏伶俐,长大了,是我的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蒋百里夫妇满口答应:“好啊,门当户对,我们赞成。”

1935年,时年23岁的钱学森出国前夕,蒋英随父母到钱家去看望他。这时蒋英十五、六岁,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产生了朦朦胧胧的爱意。比她大9岁的钱学森已是成熟的男子汉,他很喜欢这个爱说爱笑的小妹妹,曾经亲昵地对蒋英说:“你的笑声特美,你能保持下来吗?即使若干年后,依然如故,可以做到吗?”蒋英调皮地反问道:“为什么?”钱学森坦诚地说:“因为,没有什么比快活和清纯更可贵的了。”这天,蒋英特别高兴,为钱学森弹奏了莫扎特的D调奏鸣曲,钱学森听得如痴如醉。这天,她送给钱学森一本唐诗,钱学森把此书当作珍贵的礼物放在藤条提箱里,带到了美国。

父子争论 百里解围

1936年底,蒋百里奉派出访欧美各国考察军事,蒋英和母亲、五妹蒋和同往,蒋百里安排喜欢音乐的蒋英、蒋和留居德国柏林学习。同年11月,蒋百里夫妇搭乘飞机飞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专门看望老友的儿子钱学森。这一年是钱学森负笈美国的第二年,拿下了硕士学位。见到蒋百里如见亲人,说出了他与父亲的争论:他打算下一步攻读航天理论,其父不同意,回信说中国航天工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还是研究飞机制造技术为好。钱学森认为西方国家航空工业非常发达,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若从事飞机制造业研究,很难超过西方国家,掌握了航天理论,就能跨越式发展,就有超越西方的可能。飞鸿传书,父子俩争论不休。蒋百里了解钱学森的想法,回国后即去杭州拜望钱均夫,他说:“学森的想法是对的,你应该改变陈旧的观念,支持他研究航天理论,回国后发展航天事业。”钱均夫尊重老友的意见,言听计从,致函儿子,表示理解他的想法。钱学森如释重负,从内心感激蒋百里。

1936年,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3年,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指导与合作下,开始了高速飞机的气动力学、风体力学、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参与了大量工程实践,并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自此,钱学森与冯・卡门齐名,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蒋百里看到钱学森时,告诉他蒋英在德国留学深造,并把蒋英的照片转交给钱学森。

“二战”期间,钱学森与蒋英中断了信函联系。1941年,蒋英从德国柏林音乐大学毕业后,转入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研究生班深造,一直到1944年。师从多位音乐大师,掌握了大量德国、法国艺术歌曲、传唱剧、受难曲、弥撤等室内音乐作品,同时对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歌剧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生活艰苦,她经常在地铁买个面包充饥。她有个坚定的信念:“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一定要把西方音乐学到手!”这一信念与钱学森的想法不谋而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英由德国转道伦敦,到了美国。当时钱学森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而蒋英也有二十四五岁了,已经出落得更加端庄秀丽、风姿绰约。他俩早就到了婚龄,但为了各自的事业,又一次推迟了婚期。

1946年,蒋英结束了在欧洲长达10年的求学生涯,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母亲和姐妹们的身边。这时的蒋英已经是一位出色的女高音歌唱家。她在上海兰心大剧院开了首场独唱音乐会,轰动了大上海。

1947年,钱学森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拥有了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地位、名誉和舒适的生活。同年暑期,他第一次回到阔别12年之久的上海,见到了父母,接着约见蒋英。花前月下,两个心上人久别重逢,有说不尽的甜情蜜意。这一年,钱学森36岁,蒋英27岁。钱学森此番回国的一个重要心愿,便是与蒋英在上海喜结鸾俦。他俩的婚礼在国际饭店二楼大厅举行,大胆地摈弃了传统婚俗,也没有完全模仿洋人,没有搞得那样洋气十足,双方家长十分满意。

钱学森本打算留在国内工作,为国家效力。新婚蜜月里,他和新婚妻子到北京拜访他们的师友同学。钱学森看到了在多灾多难的祖国,严重腐败,科学家不过是统治当局的装饰品。考虑再三,决心返回美国继续他的喷气推进技术的研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蒋英,蒋英支持丈夫的决定。

夫唱妇随,1947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双双飞到美国波士顿。蒋英来到美国后,一时英语还不能过关,钱学森就抽空教她学英语,还不时用英语说一些俏皮话,逗得蒋英咯咯地笑。谁都不会想到,大科学家钱学森还会一手烹调技术,烧得一手好菜。蒋英对上门拜访的朋友说:“我们家钱学森是大师傅,我只能给他打打下手。”钱学森则开玩笑说:“蒋英是我家的童养媳。”

1949年暑假过后,钱学森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技术中心主任教授,他们的家搬到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这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永刚出生了。次年,他们的家里又添了一位小天使,名叫永真。有了一双儿女,家里充满了欢乐。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尽管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他却从未准备在美国长期生活,他始终是想着要回到祖国,把所学的知识用来报效祖国。在美国的20年里,他没有买过一美元的保险。他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中,选取的高度是从海平面起到海拔8公里以上,而这正是他的祖国――中国的自然条件。

当钱学森获知祖国即将解放、新中国即将诞生时,他同蒋英商量后,坚决要求回国。美国政府百般阻挠,他的回国历程长达5年,历经磨难,这其中包括坐牢,受监禁,还要经常接受美国政府的审讯。蒋英和他共患难,支持丈夫的正义行动,她说:“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永远伴随在你的身边!”后来,在主席、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一家离开美国,于1955年10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钱学森的名言篇4

钱学森的一生——1912年到2009年,一共活了九十八岁。他的一生经历过许多次挫折,但他都坚强地活下来了。1928年,年仅十六岁的钱学森离开祖国,到遥远的美国去求学。他师傅的名字叫冯·卡门。钱学森学习很刻苦,是冯·卡门的得意门徒。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他非常兴奋。过了几天,钱学森夫妇心中忽然萌发起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0年7月份,已经下定了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海军次长大吃一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愿把他放回中国。”

1950年8月份,钱学森买好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与此同时,他已将许多科学书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命令钱学森不准离开美国。

1950年9月9日,钱学森突然被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送到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关了15天。15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三十磅。

总理对此非常重视,连忙派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在铁的事实面前,美方代表无言以对。不久,美国有关方面匆忙通知钱学森有5年的自由期,现在可以回中国了。

1955年9月7日,钱学森教授冲破重重阻挠,妻子蒋英领着两个孩子,从洛杉矶踏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跨越太平洋回到祖国。

钱学森的名言篇5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逐渐对崔峦老师谈到的一些教改方向有了一些体会,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些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法。

首先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在课堂上变“授鱼”为“授渔”。即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教课文为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变过去的重阅读,轻作文,为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加强语言运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钱学森》一文语言简洁、朴素,学生一读就懂,我一改以前的重内容分析,轻写法感悟的毛病,揣摩作者的意图,引导学生向着理解作者的语言精华和表达方法,理解作者的表达顺序和文章的结构特点努力,可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了第19课《钱学森》,说说钱学森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

生:钱学森是一个爱国的科学家。

师:是的,学完了课文,我们都被钱学森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所感动,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我细数了一下,全文还不足700汉字,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深受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作者都抓住了钱学森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爱国?画出相关的语句。

二、品味语言、学习方法。

学生交流抓住钱学森语言描写的语句,老师相机出示: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些事。”

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回忆一下,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当时钱学森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正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钱学森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爱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这就叫做“富贵不能淫”。

师:第二句话是什么情况下说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当时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可钱学森并没有嫌弃祖国妈妈,而是诚恳地说:“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吧。”)面对祖国的贫穷初衷未改,这就叫做“贫贱不能移”。

师:作者抓住了钱学森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们读来感受到了他浓浓的爱国之情。

此环节通过抓住钱学森的语言,学生不仅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学到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可谓一箭双雕。那心理刻画我是怎样研究的呢?

先出示语句: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师:心理描写有什么好处?去掉读一读,体会一下。

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去掉心理描写的句子就体现不出钱学森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以及想要早日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心。从而深切地感受到心理描写的好处就是深化主题,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对人物的了解又加深了一步。

三、活用方法,练习写作。教师总结:通过读书,我们发现了写作中的秘密,看来要写好人物,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主题,围绕着主题,再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进行描写,写时最好创设情境,借助一两件具体的事,进行认真细致地刻画。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闯关的形式。

第一关:火眼金睛。我让学生找出《詹天佑》一文中,作者对人物进行语言、心理描写的语句?这样詹天佑的杰出、爱国的形象跃然纸上,进一步深化语言描写、心理刻画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第二关:小试牛刀。我出示了三张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地震来临时,面对着失去亲人的孩子,爷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在被成功救出的那一刻,这位用稚嫩的右手向解救自己的叔叔敬礼的男孩郎铮,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一位等待救援的少年,面对着生与死的考验,他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神态,抓住人物的动作,交谈自己的收获。学生可谓热情高涨,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此时迅速动笔,一气呵成。

第三关:锦上添花。我先出示老舍先生话:“写作的窍门一定是再念再念再念,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然后引导学生用上此方法来修改自己的文章,当学生提出对第一幅照片不知从何下手时,教师随机出示下水文,让学生找出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差距,从而使作文水平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当学生闯关成功的时候,及时地送上圣诞老爷爷的真玉良言:读书是学习写作的法宝,从《钱学森》一文中,我们懂得:语言描写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心理刻画是心灵深处的真情独白,只要你能不断学习实践这些方法,你们的习作水平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大量的信息吗?显然不是,学习最终应为得心应手地表达服务。因此读写结合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此教学设计,我就把课文作为例子,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分析上。老师跳出了“教课文”的老路子,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总结写法与表达,然后再延伸到生活中去,针对生活的需要练笔,读写的用武之地就变得无限广阔。

有了此种方法的引导,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上,我总是怀着一颗黛玉进贾府的心,处处留心,处处探询那些有效的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提供给学生合适有效的练笔机会:如学完《学与问》《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后,我便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归纳议论文的写作方式,由此提炼出课文在写法上的可取之处――第一步提出一个观点,第二步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步解决应该怎样做?第四步提出结论。当学生谈完后,我将“读报”两个字擦掉,使课文题目变成了一道半命题的作文题目。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把题目补充完整后,我便指导学生进行了仿写训练。就这样,凭借文章的例子,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摆脱了以前的那种“无话可说”的尴尬,个个文思如源。

钱学森的名言篇6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适度拓展,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钱学森》一文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文章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

这节课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再来回顾一下钱学森坎坷的回归之路。(指名分节读全文)

(二)读文悟情。

1、我想作为一名中国人,肯定会被钱学森这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所打动。**年10月1日,他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归国客轮,然而,回想他这二十多年回国路上的每一步不免让人感慨万千。那么,究竟他的哪些做法、哪些话语打动着你呢?

在2—6小节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段课文,先轻轻读一读,再细细品一品,好好体会一下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学生按要求自由练读。

3、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重点指导两段话的学习。)

4、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了解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同学们,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在美国的生活吗?(学生自由说。)

(3)小结:是啊,汽车、别墅,丰厚的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但是这一切并没能吸引住钱学森,他抵挡住了所有的物质诱惑,仍然一心想要回到祖国。(板书:抵挡物质诱惑)

(4)练习:选取一组关联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钱学森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无论…都…

不仅…而且…是…不是…如果…就…

(5)再读钱学森说的这段话,此时此刻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的?

5、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是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联系3、4小节内容,了解钱学森的这段话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1)教师描述: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刚刚成立,一切都非常破旧,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提供的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钱学森丝毫不嫌祖国贫穷,毅然决然地想要回去改变祖国的面貌。(板书:不嫌祖国贫穷)

(2)再读他的这段话,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3)练习: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会从走向……

(4)再次感情朗读这段话。

6、学习第五小节。

(1)既然铁了心要回来,为什么又一直到**年才回国呢?这中间又发生了些什么?让我们先来听听美国的一位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五节。)

(2)拓展阅读。也许将领的话还不能让你完全了解钱学森对于一个国家到底重要到何种程度,那么老师这儿有个小故事,你读了说不定就清楚了。(学生自由阅读补充材料。)

(3)此时,请你说说心里在想些什么?

7、小结: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国外丰厚的物质生活诱惑不了他,国内贫穷的创业条件也没有吓退他,甚至美国那冰冷的监狱大门也没能捆绑住他归国的脚步。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呢?

(三)想象拓展。

1、说得多好啊!“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钱学森在美国呆了20年之久。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盼到了梦寐以求的这一天。

出示钱学森归国画面,放声有感情朗读第一小节。

2、创设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兰号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霎那,他内心感慨万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3、写完交流。

交流之前先听一首歌,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现在,请你用听歌的情绪来读你写的这段话。

(四)课后延伸。

当钱学森学有所成时,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他回国后,他是如何学以致用,为建设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呢?课文没有写,课后可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

抵挡物质诱惑

钱学森不嫌祖国贫穷“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

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冲破百般阻挠

20*年4月19日

第一次听课评议

内容:苏教版小语第十册《钱学森》第二课时教案

执教:周美华时间:20*年4月18日下午

地点:观摩教室(1)主持人:陆一平(副校长)

陆一平: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听课评议。首先由周美华老师谈谈上完课的感想,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哪些成功?哪些不足?

周美华:根据上次的讨论,我对教案进行了调整。还是抓住两段话,但进行了充实、细化。第一段话让学生进行想象,通过关联词训练学生说话还不错;第二段话,让学生进行了反义词填空,感觉训练还比较扎实。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首先让学生想象钱学森当时的生活,与回国后进行比较,最后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情感。自己备课时感觉情绪比较激动,但是感觉学生还没有达到我预想的状态,学生发言的人数只有几个。时间拖长了,有些地方需要精简。学习了拓展材料之后,让学生交流,到底应该交流些什么?是一个困惑。需要达到的目标不是太明确,引导得不是太好。

陆一平:讲得太多,需要条理化,反思还需更深刻些,要结合主题。

陆一平:下面开始讨论。针对今天这个课堂教学实例,大家有很多感触,请各位老师就感触最深的地方谈一谈。

刘校长:(新疆奎屯市来校学习交流)把第一段放在最后这个设计好,再让学生写,这是一个亮点。前半部分有点凉场,节奏太慢。分段读时间长,可改为自由读。用关联词训练学生说话,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可调动学生的情绪。

李老师:(新疆奎屯市来校学习交流)第一个环节用了15分钟,化的时间太多,要压缩。老师的语言和学生的回答有重复,希望老师在上课时要灵活运用教案。

周慧亚:老师的情绪出来了,但学生的情绪还没有出来。这堂课成功与否在于学生的情绪调动的如何。我们这次的重点是语言的内化,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读进去,老师做得非常好,进行了细化,做到了循序渐进。用得出,语言的一种拓展,做得不错。音乐的时机把握还不够。

周红娟:教案和课堂都着力在情感上,但为什么老师的情感到位了,学生的情感没有出来?主要是细节操作还不够细腻。如练说时可以把学生当作钱学森来说。第二个练说中也没有把感情渗透进去。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感情的延续,内化不仅停留在文字上,情感也需要内化。最后感觉音乐的出现是否提前了一些。音乐的处理应该推敲一下。

周美华:我对教案不熟,因此造成教师被动,影响了学生的情绪。

周红娟:刚开始交流感触,可以把要求明确一些。

陆一平:语言内化与拓展是情感内化的基础。

马琴妹:把学生当作钱学森,进行角色转化,人称转化成第一人称,情感会容易调动出来。复习导入这个环节太平,是否来些背景音乐衬托一下?

陈梅秀:两段话的出示,旨在让学生感受到钱学森回国,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工作条件,与在美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对他个人来说,他放弃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这样对比,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今天课堂上对比还不明显,没有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两段话学完后老师应有个小结来渲染一下,激发学生的情感。

周美华:最后需要两段话一块出示?

陈梅秀:两段话需要细化。没有产生震撼。还需让学生去感悟。

马琴妹:两段话后,老师是需要小结一下。

周美华:对,引起下文,做过渡作用。

陆一平:不错。大家交流得很好。总的感觉不错。1、内化的点选得比较准。内化的过程设计得比较细。这两段话是到位的。想象拓展也比较到位。2、教师的情感积累储存比较好。这很不容易。3、重点内化的点和拓展的点还是比较到位的。如第一段话关联词的操作很有创意,第二段语言内化的点选择反义词也不错。最后让学生想象钱学森回到祖国这一练笔也很好。

突出的问题:1、内容太多,容量太大。需要删繁就简。第一个复习导入朗读不要。第二个地方是引出两段话目标不明确,绕得圈子太大,浪费了时间。这个问题可改为:找出你最有感触的地方读一读。

周美华:上次周艳霞老师说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学生讲到钱学森的两段话。

陆一平:那就改成“找出最打动你的一两句话,读一读。”不然,这些地方太统笼。2、音乐出示的时间问题,是否能交叉?跟学生想象的时候去交叉?在音乐的氛围中去表达。

周红娟:可以把音乐作为一种背景。

陈梅秀:只要音乐,不需歌词。因为有了歌词可能会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

周红娟:为了对音乐的感悟,可以把歌词放在前面让学生去读一读。

陆一平:三个内化的点(包括拓展的)还不到位。第一个点光通过关联词语,不能涵盖训练的全部内容。说与读要结合起来。光靠说不行。第二点,第一段话与第二段话是否变成一个整体。两段话的中心是一样的,这样分开以后,缺少整体感。两句话可以先分再合,这样内化的点就到位。最后,高级将领怎么说的那一段可以删去。两段话联系起来后,你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说。然后老师小结。第三,想象拓展这个点的设计比较好。怎样交流表达?交流量不够,老师的点评不够。煽情需要到位一些,老师的语言还可更丰富些。收尾也是一个问题,建议,可以把音乐再放一下。放歌曲让学生唱一唱,最后达到一个高潮。

陈梅秀:最后一段,老师的小结需要升华。

周红娟:将军说的一段话后有一个拓展,学生交流找不到边际,找不到门。让学生从哪个方面讲,需要明确一下,需要紧扣钱学森来讲。

:一是美国对他怎么样,用一个词概括;二是钱学森对美国的百般阻挠表现怎么样,也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陆一平:板书有些问题,需要推敲。

钱学森的名言篇7

位于四川省南部的木里县森林覆盖率超过百分之六十,为全省之最,全县管护林区面积为94万公顷,其中包括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区。森林防护的重任,压在了木里县森林公安局30位公安干警的肩上,他们分管着全县20来个森林片区,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守护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在木里县的深山森林中,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位视线不清的森林警察。尽管那里没有路、没有电、没有食物,但他仍然和同事一起在那片森林风餐露宿。他就是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木里县森林公安局民警钱学佳。

以身护绿

1977年出生的钱学佳,父亲曾是木里林业局的医生,这让他从小就对森林有特殊的情感,再加上“小時候很崇拜警察”,20岁毕业后就来到木里林业局工作,选择做一名森林警察。参加工作后的钱学佳,为了办理各类涉林案件,木里林区的羊肠小道、崎岖的山路、陡峭的悬崖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了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野生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他几乎走遍了木里县的大小村寨。

2005年是木里县重大森林火灾频发的一年。7月9日,钱学佳和战友们在对水洛乡耳泽林区矿山进行护林防火检查和爆炸物品清理時,查获了大量非法购买的雷管和炸药,因该地区位置偏远且运输不便,工作组决定就地销毁。而就在钱学佳维护现场秩序、疏散围观群众并准备撤离時,“砰”的一声巨响,一盒100发雷管突然爆炸,爆炸产生的气浪将他掀翻在地,钱学佳当即昏迷了过去……

由于不通路,当時村民自发组织了40人,用担架轮流抬着他,在海拔4800米的高山上奔跑了13个小時,才把他抬到通公路的地方。之后,又辗转了48个小時,才把他送到木里县人民医院。此后,他又转到西昌和成都的医院。10天之后,他那还不知情的媳妇带着哀怨在娘家的医院里为他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一个月之后,当媳妇知道他没能等在产房外面的原因的時候又怕又恨、又疼又急。

“躺在病床上,我都能想象得到,媳妇究竟会有多急多恨。”钱学佳对记者说,9年前,他带着新婚媳妇一路奔波到自己工作的四合派出所,当媳妇推开他那间木板搭成的宿舍的時候,眼泪就哗哗流。“那种不说一句话,没有声音,只是不停地流眼泪,真的让我感到愧疚。但我穿着这身警服,守护着这里的绿色,这就是我的诺言,我无怨无悔地坚守,就像婚姻是我对她的承诺一样。”钱学佳平静地对记者说。

经过近两年的治疗和7次大手术,钱学佳保住了生命,但左眼彻底失明,右眼由于爆炸冲击波造成眼底受伤,视力仅为0.3;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第一指关节被炸脱落,已基本失去功能;颅内、面部、四肢至今仍多处残留有弹片。

2007年初钱学佳带着一大袋止痛药又回到了木里县森林公安局。“一等功”、“先进个人”、“办案能手”、“优秀人民警察”,纷至沓来的各级荣誉和“三级伤残”的鉴定,并没有让钱学佳淡忘守护绿色的诺言。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時间中,不停地写报告申请要求回到林区的第一线。

“木里县共有29个乡镇,近百万公顷林地,60多万公顷森林,1亿多立方米森林蓄积,占到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1%,是我国名副其实的森林资源大县。这些林区都在崇山峻岭之间,我不能看着同事们在荒无人烟的森林里坚守岗位,而我却顶着光环在办公室里坐而论道。”钱学佳说,“我必须去一线,必须去坚守我的岗位。”

“他是我们的英雄,是我们这些日夜坚守在深山丛林中绿色卫士的代表,我们舍不得再让他去一线,去风餐露宿。”木里县森林公安局刑侦治安大队长李海军说。

经过一年多的连续申请,钱学佳再次来到人迹罕至的林海中。

“这身警服和身前森林公安的徽章,就是我对这片森林许下的诺言。我只是干好一个普通森林公安民警应该干好的事情,这一战线上的所有民警也都和我做同样的事情。”站在不足10平方米的宿舍里,这个已经结婚九年的35岁民警很淡定地对记者说。

志在深山

由于每年前6个月都是木里县森林防火的重点時段,紧接着又是乱砍滥伐林木和乱捕盗猎野生动物案件的高发期,钱学佳和他的同事们几乎常年要在荒无人烟的森林中巡查。“作为全国第一森林资源大县,木里县的森林防火就是悬在我头上的一把利剑,幸亏我们拥有这些兢兢业业、坚守一线的森林民警。”木里县县委书记张振国说。

回到一线林区工作岗位后,钱学佳仍和过去一样与战友们同甘共苦,只要有案件发生,他就顶着炎炎烈日,忍受着天气变化時身上的伤口和体内那无数残留的弹片导致的疼痛和瘙痒,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木里县地处偏远,交通和通讯极为不便,村与村之间有的相隔看着就是一座山,但“看到屋走得哭”,如果要去就要花一天時间,往往一个案子来去就是半个多月。至今,当地很多地方还是原始的人背马驮,工作条件极其艰苦。

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钱学佳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残疾人,虽然他因公负伤,但从来没向组织提出过任何特殊照顾的要求。只要有案件发生,他就顶着炎炎烈日,忍着饥饿,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

钱学森的名言篇8

梁思礼与朋友们在船上得知新中国诞生的消息时,做

了一面五星红旗并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庆祝会

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经历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航行。按照惯例,“克利夫兰总统号”应从美国的旧金山出发,途经檀香山、日本的横滨、菲律宾的马尼拉、中国香港,至终点中国上海。但这一次,它的终点却改成了香港,因为中国内地政局正在发生变化。船上的500多名旅客中,20多个中国赴美留学归国人员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正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之中。

在20多位留学生中,有一位25岁的年轻人特别活跃,他叫梁思礼。梁思礼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最小的儿子。在美国留学期间,梁思礼发愤图强,成绩优异,一心想效法父亲科学救国,振兴中华。那时,梁思礼还参加了留美知识分子的爱国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此时,他刚刚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自动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与朋友一道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返回已阔别了8年的祖国。在船上,梁思礼或者与朋友们打桥牌,或者往海里抛食物逗引鱼跳为乐。

在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之前,喜欢无线电的梁思礼还特意购买了一台高灵敏度的收音机带到船上。

9月30日,“克利夫兰总统号”正航行在接近亚洲的太平洋海域时,梁思礼在甲板上摆弄着这台收音机,试着接收来自亚洲地区的节目。很快,他就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一个来自中国的声音。这名中国播音员正在向听众介绍着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上,4颗小五角星各有一角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五角星用黄色,在红底上映射出一片光明……”听着播音员的介绍,大家马上意识到,不久之后,他们踏上的将是一个新生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听到消息的人们非常兴奋,他们马上在船上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庆祝会,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此时,他们还想到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庆祝方式:做一面新中国的国旗。没有红布,他们就从船舱里找来一块白布和一瓶红墨水,用红墨水把白布染成红色,接着在黄纸上剪了1大4小共5个五角星,然后将它粘贴到红布上。他们就是用这种简单而独特的方式,来表示对伟大祖国的庆贺与祝愿。

1949年底,一封由朱光亚牵头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在同学中引起了轰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了开国庆典。此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开国元勋们除了喜悦之外,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建设这个遭受了百年屈辱和动荡的国家。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处于二战结束后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在这个富庶的国家,滞留着近5000名中国留学生和各种科研人员。他们分布在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其中也包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派遣的一些留学生。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旅美留学生们为之欢欣鼓舞,举行了各种集会庆祝。这时候,是回去参加祖国建设,还是继续滞留在美国,或者是去台湾,成了中国留学生们议论的一个话题。

侯祥麟,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抗战胜利前夕,他受党组织委派,留学美国,并很快成为了爱国学生社团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48年冬天,侯祥麟从波士顿来到芝加哥。此时,他已接到新的命令:在一些学自然科学的留学生中成立组织,进行团结教育工作,目的是为今后动员他们回国做准备。

1949年1月,“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芝加哥正式成立。协会的总目标是为争取团结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很快,“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美国各地发展分会32个,会员达700多人,他们定期举行活动,通报来自国内的消息。

1949年年底至1950年初,一封《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在中国留学生中传阅,轰动一时,并有52人在上面签名,表达了回国的决心。而牵头起草的是年仅23岁的青年人朱光亚。1949年11月至12月间,朱光亚与曹锡华等人,在密歇根大学所在地安城,多次以留美科协的名义组织召开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分别以“新中国与科学工作者”、“赶快组织起来回国去”等为主题,介绍国内情况,讨论科学工作者在建设新中国中应起的作用,动员大家“祖国迫切地需要我们!希望大家放弃个人利害,相互鼓励,相互督促,赶快组织起来回国去”。他们还用《打倒列强》歌曲的曲调自编了《赶快回国歌》等爱国歌曲,每次聚会都要指挥大家齐唱“不要迟疑,不要犹豫,回国去,回国去。祖国建设需要你,组织起来回国去,快回去,快回去”。而朱光亚自己则早就决定要回国,并且已经做好了回国前的各项准备。

从1949年年底开始,作为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中西部地区分会主席的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送给美国各地区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到第二年2月下旬,有52名已经决定回国的留学人员签了名,其中既有从事自然科学的,也有从事社会科学的。这些人分布在美国各地。这也可以看出,朱光亚当时在留学生中具有较大影响。这封公开信于1950年2月27日寄往纽约的留美学生通讯社,刊登在3月18日出版的《留美学生通讯》上,在当时海外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寄往留学生通讯社后,朱光亚断然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提供的救济金,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华罗庚: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和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

1950年3月,“克利夫兰总统号”又开始了一次新的航行,几十名中国留学生踏上了回国的旅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第二批回国的留学人员。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之间所有的航班全部停航,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从美国旧金山到中国香港,再从香港进入内地,成为了中国留学人员回国的主要途径。

这时,从美国的媒体传出消息说,在这艘船上,有一位重要人物正在前往红色中国。美国媒体所报道的这位重要人物就是数学家华罗庚。新中国成立之际,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回国的决定。美国的有关媒体多年后曾这样评论:“华罗庚若留在美国,本可对数学界做出更多贡献。但他回国对中国的数学十分重要,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的数学将会怎么样。”

3月下旬,华罗庚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到达了香港。

华罗庚在香港逗留期间写了一封《告留美人员的公开信》,并很快地通过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他在信中这样写到:“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朋友们,我们都在有为之年,如果我们迟早要回去,何不早回去,把我们的精力都用之于有用之所呢?总之,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和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

后来,华罗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这封公开信可能会加大其他留学生回国的阻力,美国方面看到这封信后,会对更多的科学家回国进行设防。但此时,公开信造成的影响已无法挽回。

1950年至1954年,先后有100多名准备回国的留学生遭到美国政府的扣留

没过多久,华罗庚的担心不幸成为了现实。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中美两个大国成为面对面的对手。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内部,在如何对待中国留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议,美国移民局希望赶走这些学生,而美国国务院则想扣留他们,以免资助敌国。

1951年9月,这场战争渐渐平息,美国政府即将颁布限制中国留学生出境的命令。而此时,“克利夫兰总统号”已经远离美国,船上有9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10月9日,美国移民局根据191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限制出入境法案颁布了禁止中国留学生出境的命令,明确规定:理、工、农、医科的留学生禁止回到红色中国,如果企图回去,将受到处以5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5年以下的徒刑。“克利夫兰总统号”上的9位中国留学生并不知道美国政策的改变。其中,31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博士谢家麟此时正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之中。他在心里盘算着:再过十几天就能回到北京见到妻子和已经4岁的儿子了。

“克利夫兰总统号”路经檀香山时,在那里做了短暂的停留,大家都下船四处观光游玩去了。下午5点,谢家麟和其他8位中国留学生重新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准备继续航行。而这时,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正在船上等着他们。谢家麟被禁止出境,并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工作人员要求当场检查行李。

谢家麟的行李中有两个箱子,其中一个箱子里面藏着他在美国购买的一些物理实验仪器。他带着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走进船舱,心里忐忑不安。到了放行李的地方,谢家麟把自己的一个箱子指给他们看。其实,他也不记得哪个箱子装了仪器。还好他的运气不错,打开的是装满书的那个箱子。

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把谢家麟押下了“克利夫兰总统号”。其被禁止出镜的理由是,交战国掌握与军事资料有关的技术人员不得离开美国。

从1950年到1954年,先后有100多名准备回国的中国留学生遭到美国政府扣留,受到禁止出境约束的中国留学生人数达到了几千人。

:中美大使级会谈,换回来一个钱学森,是值得的,有价值的

1954年夏天,《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封美国公民的信,要求美国政府与红色中国做一个交易,用留学生换回12名滞留在中国的美国人,这些美国人是朝鲜战争期间被我军俘虏的飞行员。这封信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的首次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关于平民交换的问题是这次会谈的一个首要内容。由于双方的敌对情绪,会谈一度陷入了僵局,美方对阻止中国留美学生以及科技人员回国一事给予否认。这时,中国代表团向美方出示了一封钱学森从美国发出的求救信。

此时,在美国的钱学森已经是一名颇有名望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了。国内解放战争的胜利,让钱学森看到了国家的希望。这时,他辞去了几乎所有涉及到美国军方机密的工作和职务。

1949年5月,钱学森收到一封朋友的来信,写信的人是当时“留美科协”中部地区的负责人葛庭燧。信中,葛庭燧向钱学森转达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对他的召唤。而此时,美国国内的政治形势突变,一位名叫麦卡锡的参议员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浪潮。这股浪潮波及到了钱学森。1950年,正准备启程回国的钱学森在旧金山遭到阻拦,他所有的行李都被海关扣押。

一天下午,两个联邦调查局的官员走进了钱学森的住所,向他宣读了逮捕令……钱学森被关进了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他在那里被关了整整15天。

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无理拘禁的消息一经传出,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爱好和平的人士,都纷纷向钱学森发出了声援的呐喊。中国政府也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的这一错误做法。

1954年4月,美国国务院公告,宣布取消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法令。可钱学森夫妇的行动仍然受到监视。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行动受到监视的钱学森夫妇,决定向祖国求助。

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带着两个孩子,佯装与钱学森上街闲逛。他们巧妙地避开了特务的监视,溜进了一家咖啡馆。蒋英一边喝咖啡,一边逗孩子玩耍,钱学森则以香烟盒作纸,用中文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阻碍归国的禁令已于4月被取消,然我仍身陷囹圄,还乡报国之梦难圆,省亲探友之愿难偿,戚戚然久之……恳请祖国助我……”

信写好后,钱学森夫妇将信寄往比利时蒋英妹妹,请她迅速将信转交给父亲的世交陈叔通先生。

钱学森的这封短信几经辗转,终于送到了陈叔通老人的手中。

陈叔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在读完了钱学森的这封写在香烟纸上的求援信后,迅速将这封短信转呈给了。

看了这封信后,激动地用手拍着桌子说:“好,有了这封信,我们就可以向他们要人了……”

当即把就要赴日内瓦参加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召来,将钱学森的信递给他看,严肃地说:“炳南同志,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它说明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旅美华人和中国留学生回国。你要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争取使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早日回国。”

8月1日下午4时,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再次复会。王炳南将钱学森的这封写在香烟盒上的信及翻译件摆到了谈判桌上。百般狡辩的美方代表顿时哑口无言。为了使会谈尽早进入实质性阶段,9月10日,中国方面首先做出让步,先行释放了12名美国飞行员。不久,美国方面同意钱学森回国。

钱学森在接到通知后,立即购买了“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船票,准备启程回国。美国当局在上船前向钱学森宣布:整个旅途中不能离开“克利夫兰总统号”,否则不能对他的人身安全负责。9月17日,“克利夫兰总统号”从旧金山出发,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船到公海,钱学森接到了国内父亲的电报,电报提醒钱学森:“知你回国,甚慰,政府将托人在边境车站接你。”

10月8日,钱学森走过罗湖口岸。他手上提着一把吉他,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当时迎接钱学森的中国科学院代表朱兆祥,接到钱学森后,马上报告北京。在第一时间内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聂荣臻。一年以后,钱学森成为了国防部五院的首任院长,从此拉开了中国火箭、导弹研制的序幕。

据王炳南后来回忆,上世纪50年代末,在一次会议上非常高兴地对大家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长期没有积极的结果,但是换回来一个钱学森,单就这一件事情来说,会谈也是值得的,有价值的。

上一篇: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范文 下一篇:周年活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