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事迹范文

时间:2023-09-16 08:47:41

钱学森事迹篇1

【关键词】钱学森;历史;中国魂

一本好的书籍,不一定非要提出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案,但是它一定会将读者的思维引致开放,能让读者与作者一同思考。对于一部好的电影而言亦是如此。严肃的历史亦有时代的新意。我们可以借一部影片来了解一段历史、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来评断历史、感慨人生,但在观看这短短不足100分钟的影片浓缩出来的《钱学森》之后,我们每个人少了一些对历史的评判,多的是对不折不扣中国人得肃然起敬,多的是对钱学森一言一行的敬畏、感激、感动与无以言表的震撼,多的是对那段创造奇迹的时代的骄傲之情。我们应该如何解读钱学森那段以信念为基,所做出的那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如何走进钱学森那种无惧无畏的融入了忠诚与责任的职业生涯之中?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向我们世人昭示了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铁血忠诚。

一、发自丹田的声音最重要

北大的周辅成老师曾说过:“人如果不是语出丹田,谁愿老是只听你喉管发出的声音或者重复他人讲过的废话?”

在影片中钱学森简短的话语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我们。电影中讲述在钱学森决定回国的时候,加州理工大学杜布里奇校长就不解地问他:“从一个发达国家回到农耕社会,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微微一笑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回去种苹果”、“我一定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我们该怎样解读这看似玩笑又板上钉钉的字字真言。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为,对于钱学森来说,直有到回国,和祖国一起经历大喜大悲,才知道什么是归属感,什么是极致的幸福。他一直相信终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做到了也兑现了自己对自己、对国家的承诺。在1955年10月,经过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五年回国路,十年两弹成,也正是因为一直相信,他才会做到,因为他的做到,我们为之动容。

在钱学森登上归国路时对一名身处美国的中国记者的问题听而不闻,他的回答很简单但却足以气压全场,“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确实中国人不论是生在何时,身处何地,都要做一个站的直的中国人,你不仅是代表着你自己,更是一个国家。民族魂,国家的精、气、神要时刻铭记于心。

当时钱学森劝说其好友友来投身研究原子弹时坚定地告诉他:“如果有一天,原子弹投到中国人的头上,我会后悔的……我曾经发誓,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你也说过……我一定要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手中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不要服我,要服科学”。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显了赤子的心胸与中华豪情。

“一个钱学森,能顶海、陆、空军队五个师”。这是美国人眼中钱学森的价值,对我们来说钱学森的价值远大于此。《钱学森》这部电影让我懂得我们要听的不是那种喉管发出的声音或者重复他人讲过的废话,是这种发自于丹田的声音。再看当今,我们欠缺的是什么?是这种不折不扣的信念、断不掉的民族魂、叙不尽的爱国情。

二、最极致的幸福是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我、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五年归国路,艰辛的经历,其中有谤、有欺、有辱,钱学森或忍、或让、或耐,依旧不屈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对他来说,他最极致的幸福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就如他自己说过的那样他的事业在中国,他的成就在中国,他的归宿也在中国。直有回到自己的祖国,和祖国一起经历大喜大悲,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归属感,什么是最为极致的幸福。能把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在一起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而这种幸福是他在美国多年却不曾有过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每位科学家却又自己的祖国,对于钱学森来说,归国后所带带给他的那种内心所体味到的最极致的幸福感与真正的归属感是我们不能轻易解读到的。

三、科学与艺术联姻,艺术成就了灵感

伴随钱学森光辉而又艰辛的一生背后更有家庭的支持。在影片最后夫人蒋英对钱学森说:“中国可以缺少一个歌唱家,但不能没有你这样的科学家,为你而牺牲,这不是遗憾,这是光荣!”影片向我们呈现了钱学森在病重时所言的“我认为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跟音乐”,这一句较为完美的诠释了钱学森与妻子蒋英之间相濡以沫使人心暖的感情。钱学森曾也说过他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蒋英作为他的忠实伴侣,确实给了他无比的勇气与力量。

我们可以借以千字抒写我们的感动,但更重要的是要铭记。铭记那段历史,铭记那段奇迹的年代,铭记那些声声不息的用信念、忠诚向我们昭示的永远的中国魂。

【参考文献】

[1]于景元.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综合集成方法论[J].中国工程科学,2001(11):10-18.

[2]赵泽宗.简论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解读“钱学森之问”和“钱学森成才之道”[J].汉字文化,2011(03):7-20.

钱学森事迹篇2

党员干部:掀起学林森热潮

“我向李林森学什么,成为李林森我还缺什么”,这是成都市温江区的组工干部开展的一次大讨论。“比李林森差什么、向李林森学什么、学李林森做什么”,巴中市巴州区在党员干部中掀起了一股“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热潮。在“9・17”抗洪抢险工作中,全区党员干部面对严重汛情,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把向李林森学习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党员干部组成的应急队奔赴受灾最严重的乡镇,帮助群众抢救物资,转移受灾群众,清洗街道淤泥。

岳池县的组工干部对照李林森的先进事迹,认真查找自己党性修养、工作作风、开拓创新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立足岗位实际,找准新坐标、倡导新作风、树立新形象、开创新作为,以改革开拓精神扎实做好各项组织工作,争做李林森式的优秀组工干部。

泸州市纳溪区委组织部开展“照镜子、查问题、找差距”活动,以李林森的先进事迹为镜子,通过热线、网络、一线走访、座谈谈心等多种形式,组织组工干部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进行走访座谈,问计于民,认真查找问题,收集到干部工作、党员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40多条,进行专题分析整改。

古蔺县委组织部把践行李林森精神与抗旱救灾工作结合起来,组织全体组工干部深入帮扶村――永乐茶叶村,与受灾群众“1+1”结对帮扶,与村民同吃、同住、同抗旱,切实帮助灾区群众解决各种困难。

广元市朝天区的13个区级部门帮扶联系村新栽核桃1200亩、桑树1200亩,建蔬菜基地800亩、食用菌基地2个、生猪养殖小区8个、土鸡养殖小区7个;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141支,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

组织部长:做“李林森式”的组工干部

在学林森活动中,各级组织部长纷纷撰写文章,畅谈学习体会。

盐亭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斌说,“人之风动一世,在品行。”李林森留给我们的最佳遗产,是光明无瑕的模范品格。组工干部是党的“形象大使”,要在伟大的组织工作实践中砥砺品格,磨炼意志,塑造形象,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经得起诱惑,抗得住风险,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把“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最优秀的一面真实地展示给广大干部群众,让上级组织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剑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大勇说,李林森给我们树立了丰碑,他常说:“人生的价值,不在官大官小,钱多钱少,要看为这个社会做了多少有用的事。”他从不把自己当官看,始终把党性原则放在第一位,从不利用职权为家人谋利,从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我们学习他,就是要学习他的为清官之道,为廉官之窍,养成为人低调、谦逊和蔼、平易近人的态度和作风,自觉地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好,用在为民造福、为民谋利上。

大竹县委党建办副主任杨竺表示,学林森,要学习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情中学会做人,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大爱中学会做人,作为一名组工干部的职业操守中学会做人。一个人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延展生命的高度和宽度。学林森,就是要用行动延伸光大李林森精神,延展生命的高度和宽度,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日常工作做起,自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真正做一个“李林森式”的好干部。

万源市:李林森先进事迹感动了所有党员干部

万源是李林森生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万源市,李林森的先进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人们敬仰他,怀念他,学习他。

李林森是一位没有架子的“普通人”,知寒知暖的“贴心人”、解忧帮困的“热心人”。万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中平说,他对万源的热爱和亲民为民的情怀使我很感动。他经常说,“万源自然条件差,生活条件艰苦,但老百姓都很纯朴、善良,看到那些贫困的群众,我就想起自己老家的父母,我们真的应该爱他们、帮助他们!”他逝世后的第二天晚上,万源市近万名干部群众自发聚集起来,深切缅怀他。他的先进事迹时时教育和感染着我们,他的宝贵精神时时激励和鼓舞着我们。

在万源市纪检监察系统,正在开展“五学李林森”活动,即一学李林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全局观念;二学李林森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三学李林森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创新精神;四学李林森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五学李林森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同时,把开展向李林森学习活动与学习贯彻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机关作风建设、与加强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纪检监察干部“公正廉洁、严谨求实、敢于碰硬、团结向上、执纪为民”五种形象。

在万源市,由李林森先进事迹编成的《学林森》“三字经”广为传颂。编撰者是一位67岁的老人,名叫袁志伦。他说:“李林森的先进事迹非常感人。”袁志伦患有严重的眼疾,看书、写字都非常困难,但他深深地被李林森的先进事迹感动了,经过连续几天几夜的努力,写出了800多字的《学林森》――

为人民,勤奉献。

忠党业,使命肩。

生命火,熊熊燃。

抛私利,公在前。

从组织,听召唤。

敢斗硬,不畏难。

……

李林森,是典范。

学习他,永向前。

钱学森事迹篇3

说到养生这个话题,钱教授说,过去总觉得养生是别的老年人的事,如今自己也是60多岁的人了,到了要重视养生的时候了。他说,古语说:六十六,不死也要掉块肉,按照古代人习惯用虚岁的说法,今年我虚岁正好六十六了。所以对自己来说,养生就不再是可有可无了,必须要重视。具体说来,他的养生有三部曲:多做事充实自己、打球、身体保健。

人老心不老,做事忙不停

钱永刚教授告诉记者,养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人老心不老,要多做事充实自己的生活。他告诉记者:可以自豪地说,这几年我过得很充实。问他这几年都在忙什么?细心的钱教授给记者拿出一张纸来,上面简要罗列了他这几年已经做的或者正在做的事情。他说,这几年做的事有五个方面,都与他父亲钱学森有关,可以用10个字来概括:建馆、出书、拍片、办班、办展。建馆指的是在中央和各部委、上海市的支持下,他与上海交大合作建设钱学森图书馆,它名为图书馆,实为纪念馆。因筹建该馆时,钱老本人还健在,故称图书馆。图书馆的建设历时8年,占用了钱永刚绝大多数的业余时间,让他欣慰的是终于建成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出书说的是策划、参与编辑、出版《钱学森文集》、《钱学森画册》、《钱学森年谱》等纪念钱学森的各种书籍。这几年钱教授联合10家出版社出版了近30本、套,共70多本书籍,这些书有的是全程参与,也有的只是做一些辅助工作。拍片说的是这几年先后参与了电影《钱学森》、电影纪录片《仰望星空》以及电视纪录片《钱学森》的拍摄工作。办班指的是他和清华大学等三所大学、北京师大附中等四所中学以及江苏南京市一所小学合作成立钱学森实验班、钱学森班等。办展说的是在钱学森去世后,一些单位和学校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钱学森的事迹,与钱永刚教授合作,举办钱学森事迹展或图片展。

他告诉记者,通过做这五件事,他结识了大量的新朋友,在很多方面让自己深受教益。

打乒乓球,将爱好和健身紧密结合

有了这些还不够,还要通过一定量的运动,以弥补退休前锻炼的不足。他平时最经常参加的运动就是打乒乓球。从小,钱永刚教授就比较喜欢打乒乓球,而且有一定的基础。退休以后,正好在他们家附近的社区里,有一个体育场馆,乒乓球的设施还不错,到那里打球比较方便,而且还有一些老朋友及乒乓球爱好者也陆续加入进来,于是他便把这里作为自己打球的“基地”,把打乒乓球作为自己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手段,每个周末只要自己在北京,都会来打球。

他告诉记者,这5年来,通过打乒乓球,自己的身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退休后刚开始打乒乓球的时候,与削球手一起训练,拉几板球就觉得很累,要到旁边大口喘粗气。那时他感到真的到了不练不行的程度。现在经过几年的锻炼,与削球手拉上十几板也没问题,而且打球时球的弧线、落点、旋转等技术的掌握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告诉记者,正因为长期不懈地打球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很不错。三年前他父亲钱学森去世的时候,他处理后事整整一个星期,每天只睡4个小时,可仍然能够精力充沛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就这样一个星期下来,身体一点儿事都没有。

同样,去年他母亲蒋英去世的时候,他为母亲办理丧事也很辛苦,可同样因为较好的身体素质,所以尽管很辛苦,但身体依然没有什么不适之处。

当记者问他为何选择打乒乓球作为主要锻炼手段时,他说,除了爱好的原因,其他体育运动比如篮球足球、网球高尔夫球等,要么是太剧烈,要么是自己不会,也没有条件练习,所以只有乒乓球的运动强度是合适的。再说,打乒乓球对眼睛的保健作用是非常好的。

钱永刚教授做事非常严谨,即便是打球也一样,他自己给自己“记考勤”,一年下来有52个周末,至少要保证36到40个周末到这里来练球。那些没有来的时候,要么因为赶上节假日,要么因为出差、有活动等原因没来。他说,个别年份只有不到30个周末练球,他就自己提醒自己要注意,在下一个年份,无论如何也要多一些周末打球的安排。此外,钱永刚教授觉得既然是参加锻炼了,就要给自己提要求,要练够一定的时间、在技术上也要有所提高。不过,总体来说,打乒乓球不但锻炼了身体,而且与朋友们一起打球,休息的时候一起聊聊天,是件很快乐的事。

加强保健,正视疾病

除了锻炼之外,钱永刚教授强调说,既然已经是65岁的人了,所以必要的医疗保健也是需要的,比如说每年应该定期去检查身体,看一看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如果有不对或疾病隐患的地方,就应该及早治疗。

最近一段时间,他接受了一位很有经验的中医医师的治疗,自己常年坐办公室造成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得到了根治。这样的保健治疗,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上了岁数的老年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除了锻炼之外,还不能缺少必要的保健。

此外,他还向记者透露,自己因为是军人出身,所以养成了爱干净、勤快的习惯。除了平时把家里收拾得很干净以外,他还经常一早起来打扫自家的院子。前些年有一段时间有谣言说他的父亲过世了,有一个邻居很想知道却又不好直接打听。这时他爱人说,有一个办法可以验证这个传言的真假,你明天早点儿起来,太阳升起的时候只要看到钱永刚扫院子,就表明钱老没问题。试想,如果钱老不在了,钱永刚还能有闲工夫打扫院子吗?后来见到钱永刚照例出来扫院子,这个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钱学森事迹篇4

今年的初冬,北京处处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寒冷,在鹅毛般的飞雪中,我们又挥别了一位大师级的人物——钱学森。关于钱老,最初的记忆定格在小学的课本里,虽然那时的课本插图称不上精美,语言也说不上华丽,但他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的事迹是那么的让人钦佩,那句“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又是那么的让人感动。从那以后,钱老和他那不畏艰险,立志报效祖国的精神就成了我们追求的标杆。

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伟人的精神是无限的。连日来,社会各界怀着悲痛和敬仰的心情,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悼念这位伟人,钱老运用渊博的科学知识为祖国的强盛所做出的居功至伟的伟大奉献,更是感动和激励着所有中国人。为此,讨论什么是“钱学森精神”也就成了一种不约而同事情。

上世纪五十年代,正值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在那种被欧美军事隔离而苏联又撤回所有援助的国际形势下,只有军事实力的增强才能弘扬国威。也正是在这种亟需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带头人的背景下,钱学森在美国作出了既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又改变了祖国命运的决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期,没有计算机,没有高技术设备,拼的是命,陪护的只有信仰,最后成就的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世界领先前沿的航空事业。钱老家的客厅里,墙上挂着一张巨幅“蘑菇云”照片——那是第一颗战略导弹在罗布泊精确命中靶心的激动人心时刻——“每当他看到这幅照片,总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它掌握在自己民族的手里,就是和平的象征。”在这对老夫妇的心目中,那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和平之花。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始终都贯穿在钱老先生的人生传奇中,这是很多具有渊博学识和本事的人都难以做到的。想想现在的我们,又有多少能够真正耐得住寂寞,多少有一种真正的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体现的是一种浮躁,失去的是一种幸福。而我们现在能做的,除了缅怀钱老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所做的贡献,唯有不骄不躁,学习、继承和发扬“钱学森精神”,努力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而奋斗,争取民族复兴的早日到来。

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钱学森精神,并把它与实践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钱老说过:“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发扬研制“两弹一星”的精神,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大学是知识的海洋,一头扎进去就很难再找到彼岸,我们的可支配时间虽然比以前多了,但并不能放松自己,更不能向一些同学那样把一个学期的学习汇总到一个月完成。在学习之余,应该利用专业知识或是其他资源,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些方向进行研究,多参加一些诸如学术论文大赛、创新型项目的比赛,不怕失败,挑战和提高自己。虽然我们不一定会成为钱老一样的伟人,但即便是做一颗螺丝钉,我们也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据钱老自己说,他的一生激动过三次,而其中一次就是建国10周年时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员,甚至当晚还兴奋难眠。的确,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其光荣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我自己也正为之奋斗着。从带领群众击退外敌,统一祖国,到引导人民恢复生产,奔向小康,中国共产党从来都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要想成为一名共产党人,必须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才是最重要最高的价值主体,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是钱老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国破家何在,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公,哪有私;没有集体,哪有个人;我们要向钱老学习,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要想着从国家和社会那里取得什么,而要考虑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了什么。

钱学森事迹篇5

杰森・西瓦普是个普通的中学生,他不甘心平平凡凡地过一生,他的脑子中总是冒着一些稀奇古怪的念头。他注意到很多人都有一些浪漫的梦想,这些梦想在常人看来稀奇古怪,却又令人向往。17岁时,他做了一个商业策划,立志要建立一家网站,提供帮助实现任何人的合法梦想,安排人们实现自己想经历的各种新奇的旅行。

杰森开始实施自己的策划,教杰森商务的老师对他的策划印象非常深刻。这位老师把杰森的计划推荐给他的一个大学同学――硅谷的风险投资家,并让杰森参加一次会议来具体阐述他的策划。杰森是天生的推销员,他的策划吸引了投资家的注意,从而获得了投资家2500万美元的资金。

于是,杰森成立了公司,雇用了250人,并推出公司网站GetIt Now (意为“心想事成”),在Super Bowl上打广告。很快的,网站就有了900万人次的访问量。不久,公司筹集到第二轮资金,高盛、摩根等几家世界最大的金融公司注资1亿美元。不过一年,公司上市成功。那时他还不到19岁,身价已经超过26亿美元。杰森由此被人称为“dotcom之王”。他成了美女、媒体追逐的对象,与世界级的超级模特拍拖约会,同大量媒体接触,世界各地的杂志都刊登了他的事迹,甚至有人准备把他的传奇拍成电影。

然而不幸的是,4月股市风暴,让这位小伙子从财富天堂掉进了地狱。当他将手中3.24亿美元现金快要烧完时,投资者们开始抛弃他,这家公司的股票惨跌到2美元。公司不得不宣告破产。而美国证券委员会规定,主要股东18个月内不得转手自己手中的股票,杰森眼看着自己口袋里的钱一天天瘪下去而心急如焚,最后沦为穷光蛋。

短短的三年时间,杰森由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变成了一个亿万富翁,然后又成为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那些曾经同他热恋的模特和像苍蝇般追逐着他的电影公司一下子全不见了踪影。

但是,虽然从天堂掉到了地狱。杰森并不放弃,他成熟了许多。杰森说:“经过这些事,我终于明白了,金钱只认得金钱,它不会认得人。以前我失败的原因是,总以为金钱是认得我的。”

后来,他开始像许多公司老板那样从朋友的车库干起,经过半年的拼搏,他的努力得到了叔叔的支持。他从叔叔那里借到了钱,又注册了一个网站,还有12位伙伴加盟。虽然没有以前那么风光,但仍旧一步一步扎实地发展起来。

一个人的一生,难免经历风风雨雨。其间会有风光旖旎的春天,也可能遭遇冰雪封山的寒冬。但只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永远不放弃自己远大的抱负,即使失败,也仍旧受人尊敬。

钱学森事迹篇6

邓通飞黄腾达后,不忘知恩必报、投桃报李的道理。

汉文帝身上长了脓疮,疼痛难忍,腥臭难闻,左右侍奉的人唯恐避之不及,纷纷以手掩住口鼻,只有邓通随时陪侍左右,寸步不离,甚至用嘴替汉文帝吮吸脓疮,减轻汉文帝的痛苦。一次,汉文帝问邓通:“天下谁是最爱我的人?”邓通想也没想就回答说:“应该是太子吧!”不一会儿,太子进宫来探视,文帝让太子替自己吮吸脓疮,太子面有难色。事后,太子听说邓通经常给文帝吮吸脓疮,感动之余,心生惭愧,从那以后转而怨恨邓通:邓通呀,邓通,你给皇帝吮吸脓疮,你把事情做好了,但却没有做对,你开了给皇帝吮吸脓疮的先例,不是要我这个太子也要像你一样给皇上吮吸脓疮吗?

过了几年,汉文帝驾崩,太子登基做了皇帝,即汉景帝。不久,邓通被免职,闲居在家。后来,有人告发邓通在境外铸造钱币,汉景帝大怒,回想起给文帝吮吸脓疮时的难堪局面,加之经查证情况属实,便下令把邓通的家产籍没入官,曾富甲一方的邓通最终饿死在寄食的人家里。

北极探险

两个好朋友来到冰天雪地的北极探险,途中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他们想造一条船,但是没有树木。

他们的工具只有斧子、铁棍,你能想个办法帮助他们过河吗?

运动轨迹

这是一个罗勒斯三角形。它的画法是这样的:先在正方形里画1个等边三角形,然后分别以三角形的3个顶点为圆心,画连接 另外2个顶点的弧线。每条弧线的宽度与这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相等。

请你发挥一下想象力,如果这个三角形在正方形里转动,那么在转了几圈后,圆中的黑点会形成什么样的运动轨迹?

4等分正方形

一天,红红对同学阿森说:“我有6种方法将一个正方形分成4等份,不包括镜像对称和旋转对称。你能做到吗?”阿森思考了一会儿,说:“我来试试吧。”很快,她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了4等份(如下图第一个),但是怎么也找不到其他5种办法。

钱学森事迹篇7

“亲爱的祖国,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钱学森,浙江杭州人,1911年12月出生。1934年,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于1935年8月,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深造。黄浦江浪涛滚滚,望着渐行渐远的祖国,钱学森暗暗发誓:“亲爱的祖国,今天我去美国学习,他日归来后我要为您的复兴而效劳。”

到达美国后,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勤奋好学再加上天资聪颖,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即便如此,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依然倍受歧视。当时美国的航空工厂非常歧视中国人,无论多么优秀的学生都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所以一年后,钱学森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钱学森转学到了加州理工学院。在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遇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

第一次见面时,钱学森就非常准确地回答了卡门教授的所有提问,他敏捷的思维和过人的智慧,给冯・卡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卡门教授讲了一个新的学术思想。有学生问:“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来,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所以,钱学森后来称,在这里的学习使他“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从来没想到的事在这里全讲到了,讲的内容都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知识,让人大开眼界。在这里,学校给学者、教授,也给年轻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学术观点可以充分发表。学生可以向权威挑战,师生辩论是很平常的事。

有一次,读博士的钱学森做工作报告。有位闻名世界航空界的权威专家认为钱学森讲错了。于是对着钱学森又拍桌子又瞪眼睛,斥责他胡闹。钱学森耐着性子让老师发完脾气后,告辞离开。这位科学家虽然脾气不好,但却是崇尚真理、治学严谨的,他把钱学森轰走后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发现的确是自己不对。于是第二天一早就跑到钱学森工作的房间,立正、还稍微带点鞠躬的样子,诚恳地对钱学森说:“昨天的事,你是正确的,我是错误的。”

还有一次,钱学森参加了一个学术讨论会。当他讲完工作后,一个老头立即提出了意见。钱学森听完后仅用一句话就让那个老头哑口无言。会后,导师对钱学森哈哈大笑说:“你知道那老头是谁吗?”钱学森说不知道。导师告诉他,那个老头其实就是这个领域鼎鼎有名的大教授。导师还夸奖钱学森说,你那句回答真是好极了。

这就是加州理工学院优秀的学风。这让钱学森感到无比的自由与畅快。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相互讨论和平等交流代替了居高临下和毕恭毕敬。学术间的碰撞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即使是鼎鼎有名的权威科学家也必须谦虚地接受领域内一个无名小卒的质询和挑战。这种轻松的学术氛围让钱学森如沐春风。

那时,整个加州理工学院校园都弥漫着创新的学风,学术气氛非常浓厚,学术讨论会也十分活跃。据钱学森回忆,“在这里,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那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到加州理工学院的第二年,即1937年秋,钱学森和其他同学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他担当起了理论设计师的角色。“火箭”这个词在当时还属于幻想中的东西,而且火箭和火箭燃料的研究,实在充满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大家都把技术小组称为“自杀俱乐部”。然而,恰恰是钱学森领导的这个小组,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从此,钱学森在美国科学界暂露头角。此后,他的学术成果不断,引起了美国当局的关注。

“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让客居他乡的钱学森心潮澎湃。他对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然而此时,美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了突变,一位名叫麦卡锡的参议员在美国掀起了一股浪潮。1950年,正准备启程回国的钱学森在旧金山遭到阻拦,他所有的行李都被海关扣押。

此事过后不久的一天下午,两个联邦调查局的官员突然闯进了钱学森的住所,向他宣读了逮捕令。随后钱学森被关进了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在那里,他被关了整整15天。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无理拘禁的消息一经传出,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国内的许多爱好和平的人士都纷纷为钱学森发出了声援的呐喊。中国政府也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1954年4月,美国国务院公告,宣布取消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法令。可钱学森夫妇的行动仍然受到监视,没有真正获得自由。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钱学森一家的回国希望越来越渺茫。

突然有一天,夫人蒋英想出了一条妙计。时值1955年6月的一天,蒋英带着两个孩子跟随钱学森佯装上街闲逛。他们巧妙地避开了特工的跟踪,溜进了一家咖啡馆。蒋英一边喝咖啡,一边逗着孩子玩耍。钱学森则以香烟盒代替纸,用中文写了一封信。信中道:“……阻碍归国的禁令已于4日被取消,然我仍身陷囹圄,还乡报国之梦难圆,省亲探友之愿难偿,戚戚然久之……恳请祖国助我还乡……”这封信随后被寄往比利时蒋英妹妹家,钱学森请她转交给父亲的世交陈叔通先生。

钱学森的这封求助信几经辗转,终于送到了陈叔通老人的手中。陈叔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在读完了这封写在香烟纸上的信后,深感责任的重大,这关系到一个怀揣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的一片赤诚之心。陈叔通于是将这封信转呈给了总理。看了这封信后,激动地用手拍着桌案说:“好,有了这封信,我们就可以向他们要人了!”

立刻把即将赴日内瓦参加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叫来,将钱学森的信递给他看。然后严肃地对王炳南说:“炳南同志,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它说明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旅美华人和留学生回国。你要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争取使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能早日回国。”

1955年8月1日下午4时,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再次复会。王炳南大使将钱学森的这封信及翻译件摆到了谈判桌上。美方代表顿时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方面只得同意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的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用。而我一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通过了罗湖口岸,历尽艰辛,终于踏上了他魂牵梦绕的祖国的土地。

“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了一起。”

回到祖国不久,钱学森就带领全家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他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激动无比也骄傲无比。组织上还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和研究所。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立志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来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来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一个小火箭试验台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你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的指示,专程就此事来请教他的。

参观结束后,钱学森回到北京。经过深思熟虑,他郑重地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一个月后,力学研究所即宣告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在总理的鼓励下,钱学森起草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钱学森亲自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课程,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1957年2月,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第一任院长。这期间,钱学森还参加了《1956年至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担任了由12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组组长。《纲要》制定了57项重大研究任务,其别把发展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作为重中之重的项目。这为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的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了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实验工作,并于1966年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1965年,他向中央建议,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1958年年初,钱学森郑重地提出了入党要求。1958年10月,在钱学森回国后的第三年,力学所党支部同意了他的入党申请。1959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党委批准,钱学森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同年11月12日转正。三十年后,钱学森回忆道:“在建国十周年的时候,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个时候我心情非常激动,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了。我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从此钱学森严格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他说,“我在美国是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一心想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救国,不懂得政治。回到祖国后,通过学习才慢慢懂得了马克思主义,感到科学与政治一定要结合。即便是从事纯技术工作也是有明确的政治方向”。钱学森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但他最看重的荣誉就是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们大会堂召开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大会。、杨尚昆同志亲自为他颁奖。但钱学森在讲话中却说:“今天我不是很激动,”他说:“就在今年,我看了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的序言。在这个序言里他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建国后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了一起。”

“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

人们常常把钱学森与导弹、火箭、航空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其实,对钱学森而言,音乐、绘画、摄影、文学同样是他日常生活中不能或缺的元素。他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只不过是鲜为人知罢了。

钱学森年轻时就特别喜欢贝多芬的音乐,曾经潜心学习过钢琴和管弦乐。他对中国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也怀有极大的兴趣。“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钱学森经常对他的学生这么说。钱学森也用亲身经历完美诠释了科学和艺术结合的“理论”。

因为两家的父辈为世交,钱学森和蒋英自幼青梅竹马,都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和家庭教育。他们在上海喜结良缘的结婚“信物”就是一架黑色的三角钢琴。这架钢琴也一直伴随他们身边,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蒋英女士是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的权威”,每当她登台演出时,总要请丈夫钱学森去欣赏、去评论。钱学森也把熟识的科技同行邀去一同欣赏。一个献身科学,一个从事艺术,双方并没有因各自领域的不同而“隔江相望”、“各行其是”,反而是互相促进、共同启发,堪称完美的结合。

谈到文艺对科学思维的启示和开拓时,钱学森说:“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钱学森总是自豪地说:“我是多么有福气啊!”1991年10月16日,钱学森在人民大会堂授奖仪式上即兴演讲说:“44年来,蒋英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200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总理看望钱学森时,向他简单介绍了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制定情况。“您说的我都同意,但还缺一个。”钱学森说。“好哇,我就是想听听您的意见。”温总理高兴地回答。钱老说:“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您讲的很重要。”频频点头,说:“像您这样的老一代科学家不仅科学知识渊博,而且文艺修养也很高。李四光先生前就会谱曲,您也是一样。”“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钱学森深有感触地说。

钱学森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认识到,科学工作往往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然后才是科学论证。而这正是艺术家的思维方法,即形象思维。他一再强调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因为创新才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灵魂。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钱学森多次说过:“我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在创建力学所期间,他按照技术科学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个专业科组,并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在科学研究面前不论资历深浅,彼此都平等。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近代力学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给学生讲课时,他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就把刚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毫不迟疑的捐给了系里,资助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许多了解钱学森的人都知道,他是大科学家,但心里始终装着人民。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时也是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时期。为了保证科技专家的正常工作,党和国家想尽办法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聂荣秦元帅曾特意给钱学森送去一点猪肉,并交代说给钱学森补充营养。有一天,炊事员看见钱学森太劳累了,就为他做了一碗红烧肉。平时和颜悦色的钱学森看到后,一下子把脸沉了下来,厉声问工作人员:“你们不是不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很困难,连、都不吃肉了,你们居然给我做红烧肉,党性到那里去了!”他说,我不能搞特殊,要和全国人民共度难关。

钱学森归国后被定为一级教授,一个月的工资有300多元。除了工资之外,他还有稿费,晚年还得到过几笔较大的科学奖金。但他把这几笔较大的收入全部都捐了出去。1962年前后,他所著的《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先后出版。获得稿酬有好几千元,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目。那时正值国家经济最困难时期,钱学森一家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是勒紧裤带过日子。即便这样,这么一大笔钱也没有让钱学森动心。他拿到钱后,连钱袋口都没有打开,直接就作为党费上交了。1978年,钱学森又将为他父亲钱均夫落实政策补发的3000多元钱作为自己的党费全部上交。1982年,钱学森等著《论系统工程》一书,他本人将所获稿费捐给了系统工程研究小组;1994年,他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00万港元。支票没碰一下,他就写了一封信,委托秘书代他将支票转交给了西部促进沙产业发展奖励基金。

钱学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直到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其职位甚高。但一般人可能还不知道,他对这些“官位”一点也不在意,要不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他宁可什么“官”也不当。他常常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和“地位”相关的就是“待遇”,几十年来,钱学森从不向组织谈及待遇。比如住房,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今,他与老伴一直住在一套老式的公寓房里。组织上曾想给他按标准盖一座小楼,再修一个小院,改善一下他的居住条件。可是每次钱学森都说:“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期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秘书也劝他说:“钱老,现在一般科技人员的住房都有了很大改善,您说的那是老皇历了。”钱学森摇摇头说:“今后别再提这个问题了,把我折腾到新房子里,我于心不安,心情也不会好,能有利于健康吗?”

看淡名誉也是钱学森的一贯追求。

1992年,新华社曾发过这样一条消息,钱学森在1988年和1992年曾两次给时任中科院院长的周光召写信,请求免去他学部委员的称号。

1991年,钱学森已是80岁高龄。为了表彰他对我国科技事业的贡献,中共中央决定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对于这一荣誉,钱学森本人十分冷静。授奖仪式后,在新闻媒体的宣传下,全国掀起了一个“钱学森高潮”。航天部、中国科协、国防科工委等单位纷纷做出了向钱学森学习的决议。

这天上午,钱学森把秘书叫到办公室。他开口就问:“你怎么还在忙啊?我们办任何事,都应该有个度。这件事(指对他的宣传报道)也要适可而止。这几天报纸上天天说我的好话,我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难道就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声音吗?”秘书回答说:“钱老,既然您说到这里,那么我如实向您报告:我也听到一些不同意见。有的年轻人说,怎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都落实到钱学森一个人身上了?”钱学森立即说:“你说的这个情况很重要,说明这件事涉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问题。那我没什么可顾虑的,他们爱怎么宣传都行。问题是在今天,钱学森这个名字已经不完全属于我自己,所以我得十分谨慎。在今天的科技界,有比我年长的,有和我同辈的,更多的则是比我年轻的,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贡献。不要因为宣传我过了头,而影响到别人的积极性,那就不是我钱学森个人的问题了,我看现在应该画个句号了,到此为止吧。我这么说并不是故作谦虚,要下决心煞住,你立刻通知报刊杂志社,把宣传我的文章撤下来。”于是,秘书立刻给《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部门打电话,将宣传文章撤下来。

钱学森事迹篇8

2008年11月上旬,香港CTN影视公司对外宣布,决定投巨资拍摄电视剧《森林女人》,将北京女子张娇营造“原始森林”的感人故事搬上荧屏。在此之前,她曾受到联合国环保署官员的称赞,在CCTV等媒体上频频露面,成为2008年度最受关注的“环保明星”。

20岁成为千万富姐

2008年11月初,为了探访作家江鱼儿在网上描述的京郊“世外桃源”,和它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主人张娇,记者在朋友带领下特意来到地处延庆的深山。下了004县道沿山谷徒步行走,眼前忽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茂密森林。这里枫叶似火,空气清新湿润,鸟儿随处可见。路旁的树上还挂着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小红果子,摘下来擦擦就能吃,有酸有甜,令人惊喜不已。也许是人迹罕至的原因,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原始森林”的气息。

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张娇的“绿色王国”。据说她买下了这里方圆1万多亩的土地,除大片森林外,还经营着小块的农田。过去仅听说过欧美超级富豪拥有“私人森林”,可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竟会有如此魄力?

沿着森林小径行走两三个小时后,眼前出现一座红色砖瓦屋顶的美丽小屋,朋友说这就是张娇的住处。原以为从名字上看张娇应该是个纤细娇小的女子,眼前的她,却有着健美的身躯,和被山风吹得黝黑、粗糙的面庞,一笑露出雪白整齐的牙齿,显得格外迷人。

张娇出生在北京五棵松一个中医世家,虽然自幼聪颖可爱,但她的性格却有点“野”,翻墙爬树掏鸟窝。同男孩子打架,这一切都令母亲头痛不已。此外,张娇还特崇拜“义侠佐罗”,喜欢看美国西部牛仔片,正因为如此,书没读多少她就开始闯世界。先是从蔬菜水果批发开始,她跟那些比她大一辈的人一起经商。很快她觉得从人家手里接货挣二手钱太不过瘾,就开始从外地往北京倒货,她想赚更多的钱。

80年代的中国市场,无论物流还是信息,流通起来还相当不顺畅。“我往市场里转一圈,就知道过几天什么水果会走俏,什么东西会滞销。”嗅觉灵敏的张娇到海南倒香蕉,上四川倒橘子,去东北倒大米,每趟生意跑下来,她可以以几倍到几十倍的价钱转手卖掉。在那个崇尚勤劳、胆量和疯狂的年代,这位个性女孩迅速地暴富起来。

张娇是个浪漫、懂生活情调的人。有趣的是,做生意并没有耽误她疯玩。一闲下来。女孩就跑去游山玩水,泡在各种深山老林里。她说只有如此自己才能完全放松下来。“我看到的很多东西别人很难看到,比如森林在消失。”张娇说,“我曾走过一片树林,过15天以后再过来看,就变成一堆树桩了,我坐在山尖上,只想哭。”1994年,张娇到延庆爬山。3个月之后,那里所有的大山被她爬了个遍。当时,延庆县政府正在招商引资,他们想把这片方圆1万多亩的山林作为整体承包出去。20出头的张娇偏偏鬼使神差迷上了这地方,她决定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圈起一块山保护起来,让后代人看看什么叫“自然”。

好玩的是,林业局的人根本不相信一个小姑娘会有那么多钱。张娇便让银行开具验资报告。签协议那天,她把200万元现金的大包扔到林业局的办公桌上,对方先是惊讶异常,接着便立马答应在合同上签字。张娇拿到了这块山林30年的使用权。其实,这时的她已经是千万富姐!

在荒山中营造“原始森林”

因为曾跑遍大半个中国经商,张娇非常精明能干。雇工人来干活,她会先亲自去干一点,估出一个青壮男劳力一天的进度。然后下命令。任务量刚好是只要努力就能完成的,不干完不给钱。“那些人背地里都叫我‘周剥皮’呢!”对这些绰号,女孩都是一笑了之,一点都不生气。

对那片山林。张娇有个计划――按原始森林的样子来严格进行恢复:把它们圈起来不让人进去,还要有层次有计划地种树。为此,张娇曾多次到神农架和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考察。

冬天,她带着上百名工人爬树,将水曲柳、黄菠萝、楠木等珍贵的树籽打下来,等到来年开春拿到山上去种。很快,漫山遍野都长出了嫩绿的小苗。树光种出来不行,还得为它们除草、打权、松土、消灭病虫害。

提到除虫,张娇说,刚开始她一点都不懂,跟啄木鸟似的一棵棵看一棵棵找,有虫子就捏死。后来她从山民那里套来一个规律:到冬天,虫子都得做窝,哪儿暖去哪儿。张娇可乐坏了,她如获至宝,马上吩咐工人:“哥几个,咱们弄特暖和特暖和的草窝,每个树底下放,开春后赶紧清除。”没想到一两年下来,果然虫子就治好了!

将万亩荒山变成森林是张娇的梦想。可她万万没有想到,比种树更难的还有“人害”。就在承包这片山林不久,她竟和附近的山民发生了一起群殴事件。

原因很简单。张娇不让他们进山打猎、砍树。而在山民们看来,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这块山上砍柴打猎,凭什么你一个北京女子就不让我们这样做?矛盾激化到极致,对方纠集100多人,带着砍刀威胁张娇,要把她从这里赶走。女孩也带着从外面来的一批人应战。无奈寡不敌众,从山上逃下来的张娇请律师打起了官司,法院判她胜诉,可是山民不吃这套。最终警方出动,这些占在她林地上的人才怏怏离去。

可这些人并没有放过她。他们先是偷着采伐树木。张娇就在山上设置多个望哨,在路口设卡子。见盗伐无法得逞,几个丧心病狂的家伙甚至在林中放火报复。多亏发现及时,火被迅速扑灭才未酿成大祸。从此,张娇每天都坚持巡山,有时夜里也拿着手电带人在林子里转。

夏天山上蚊子多,一进林子蚊子就黑压压扑面而来,张娇夹起衣服拼命扑打,总有不少毒蚊子在她身上留下一个个红疙瘩。经常有人在山林的草丛中设下套子套野猪等猎物,张娇有时会误入其中。一次,一个铁条做的夹子将她绊倒在地。她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手脚并用将铁夹弄开。“还好,是细铁条做的。”摸着鲜血淋漓的脚,女孩暗自庆幸。

但对一些蓄意破坏山林的家伙,仅靠忍气吞声和宽容是不够的,后来张娇将抓到的几名不法之徒送到林业公安部门给予严惩,才有效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渐渐地,到这里来捣乱的人少了,山林中出现了令人陶醉的静谧。

就这样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张娇从青春女孩成为中年妈妈。昔日的荒山也变成了树木茂盛的森林。秋

天是这里最美的季节,野在路旁圣洁地开放,空气里是植物和土壤的味道。阳光像云母片一样从头顶洒落。秋风扫过,满山树木沙沙作响,配合地回应巡山的女主人。偶尔,草丛中会突然窜出一只野鸡,惊慌失措地拍着翅膀逃去。

张娇说在她这个“人工保护林”里,不仅随地可见到野鸡、喜鹊、啄木鸟、大山雀、金翅雀、松鸦,而且能够见到金雕、红隼等鸟类世界的顶级物种。鸟类的生态链,已经很健全了。在山上,还有狐狸、野猪,甚至有金钱豹这样的猛兽。为了让这些野生动物获得充裕的食物,张娇把1000只鸡养大之后,全部放入山林,作为这些动物的贡品。她养过七八百只羊,现在剩下不到一半。它们都贡献给山上的“生态系统”了。甚至连她种玉米蔬菜的菜地,也成了野猪、猪獾或者狗獾们的乐园。

更令张娇自豪的是,上海著名摄影家、自由撰稿人李涛先生,2007年春天慕名来到这里采访,拍摄了许多反映原始生态主题的照片,发表在国内外画报和科普杂志上。还有一些动物、植物学家,也不远千里纷纷赶到张娇的“原始森林”考察,称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中国荒野保护第一人

为了营造这万亩森林,张娇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个时尚美丽的都市女孩,在深山里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而且一呆就是13年,这在常人看来简直无法想象。她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浪费”在了大山里。

在采访中,记者始终没有见到张娇的丈夫。问及此事,她手下的一名工人显得有些惊慌,拼命摇手,示意我不要谈论这个话题。

后来有人悄悄告诉我,1999年,张娇的爱人――一个长相酷似日本电影明星兰浦友和的英俊男子,在山里被一伙穷凶极恶的盗林者残忍杀害。从此,她失去了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人和精神依靠。但这位坚强的女子并没有被吓倒,擦干眼泪依然坚持种树造林!

最可怜的还是女儿贝贝,生下来不久张娇就把她送给在北京城里住的妈妈照管。小姑娘因为“扒着小学的校门不回家”,两岁半就被放到了小学每级的教室里。“开始不行,人家都教两位加减法,她连数数都不会。我就吓唬她,不然咱就退学。结果一个月就跟上去了。”谈到这里,张娇自豪地大笑。贝贝很聪明,比如老师要开家长会,她就直接跟对方说:“我是孤儿!”

除家庭不幸外,为营造梦中的“原始森林”,这些年张娇已先后投入了2000多万元。昔日的千万富姐早已负债累累。对她的做法很多人大为不解,你又不卖树,干嘛非要往这个无底洞里不停投钱呢?其实张娇做的这件事,在国外有先例。有个词叫荒原保护,就是把一大片荒地圈起来,杜绝人类活动,让其中的生物群落自己恢复。

在美国,有专门的《荒原法》,很多大机构、财团都会做些荒原保护工作。比如,CNN创始人特纳曾在蒙大拿州买下了一块占美国国土0.4%的荒原进行保护,从而成为闻名世界的“环保牛人”。但是荒野保护,在国外是贵族或大财团做的事情,穷人玩不来。因为资金短缺,有朋友曾劝张娇放弃生态保护搞旅游开发。广东一位富豪甚至主动找上门来,提出与她合作搞围场打猎,说每年至少能赚1000万,但被她当场拒绝。

为缓解财务危机,张娇常常带着工人到山下开荒种粮,用自产的玉米、土豆等养猪、养羊甚至养鸡。然后把换来的血汗钱养护森林,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有人粗算了一笔账,目前张矫领地上的这片森林,少说也值5个亿!

如果对外转让一部分,她马上就是超级富翁,还用得着吃这份苦吗?可是对她来说,山林中的一草一木都像自己心爱的孩子。哪怕给再多的钱,孩子也不能卖。

也有朋友直截了当地说,这里有价值的东西太多了,名贵的木材、药材、珍稀植物,哪一样不能换来成捆的钞票,干嘛不利用?退一步讲,等租期到了,谁来接你这个班?哪怕你还有钱再租30年,到最后,这片森林还不照样是人家的!对于局外人的善意提醒,张娇却硬是犯“浑”:只要能保护好这里的原始生态系统,我甘愿整座森林白送给国家!

令张娇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她这万顷青翠的绿色林海,已成了首都最大的“天然氧吧”。在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呼吸到的每一口新鲜空气中,都有从这里飘过去的呢!她的“荒野保护”事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比如很多大学生跑到山上做志愿者。尤其是联合国环保署官员贝尔先生,听了张娇的事迹很受感动,称她是“中国荒野保护第一人”!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纷纷对她进行报道。

但张娇对出名并不感兴趣,她感到营造森林是一种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就算付出再多,她也心甘情愿。行走在林间,听着风吹松针弹奏出的天籁之音,抚摸着那些大树,看着自由奔跑的野羊、狐狸和山鸡,她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值!

上一篇:一尺多少厘米范文 下一篇:读书的名言名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