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精神范文

时间:2023-12-06 22:48:43

钱学森精神篇1

1.2011年12月8日,纪念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座谈会并讲话。贾庆林强调,纪念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就是要深切缅怀他为我国科学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进一步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在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开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对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建立学森图书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要充分发挥这个图书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努力学习学森同志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热点解读】

一、弘扬学森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学森同志身上所体现的崇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大力弘扬学森精神,有利于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有利于增强创新意识,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全国人民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学习学森同志敢为人先的豪迈气魄、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前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弘扬学森精神,有利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激励人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4.有利于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学森同志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全民族的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国家作贡献紧密结合起来,以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创造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二、学森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认真学习、大力弘扬学森精神?

1.忠于祖国、奉献人民的爱国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学森同志崇高的民族气节,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个人志趣融入民族振兴的宏伟事业,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2.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学森同志敢为人先的豪迈气魄、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努力克服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艰难险阻,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创造新的辉煌。

3.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他的高尚品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作风,在各自的岗位上创先争优,交出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时代的人生答卷。

三、弘扬学森精神,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必须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继承和弘扬学森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习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科学巨星_________诞辰100周年。 ( )

A.伟长 B.季羡林 C.吕正操 D.学森

2.学森在青少年时代就怀抱科学救国和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发奋学习;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始终心系祖国,最后冲破重重障碍回国效力;回国以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我国的航天和国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辍耕耘,直到晚年还为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献计献策。这主要体现了学森具有 ( )

A.忠于祖国、奉献人民的爱国精神

B.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C.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D.与人为善、团结合作的全局观念

3.在生命旅程的最后几年,老曾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启迪我们 ( )

A.努力创新,没必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B.要大胆地试,大胆地创,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就一定能成功

C.国家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D.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4.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学森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概括起来就是“争”和“让”:“争”是争先的争,争光的争,争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地位;“让”是谦让、辞让,让的是个人名誉、地位和金。老身上体现着 ( )

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③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④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5.材料一:在中学时代,学森看到祖国交通事业落后,立志报考交通大学,将来为祖国交通事业作贡献,改变交通落后的面貌。上世纪30年代,日军大举进攻上海,飞机接连不断地轰炸。他看到中国航空业落后,立志报考航空专业,远赴美国留学。1950年他开始争取回国,坐牢、软禁、恐吓、跟踪,美国反动势力的迫害和打击,无法让学森屈服,激起的只是勇敢、无畏的斗争。他排除种种困难,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材料二:1956年,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成立,学森出任院长。在没有充分资料可查、没有现成模式可依的情况下,以学森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军事科技人员锐意创新,仅用不到10年时间就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和导弹。

材料三:老(学森)晚年最为关注和忧虑的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近年,他和中央领导多次面谈,谈的更多的不再是科技而是教育,是从娃娃抓起。老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死记硬背,没有创新,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材料四:学森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为中国国防尖端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森曾几次将国家奖励的巨额款项捐献出去,宁肯过着清贫的生活:几十年不变的相机,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用了50多年的破提包……他曾说:“我姓,但我不爱。”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对你有什么启示?

(2)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的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三中,学森为什么要强调创新?

(4)学森同志生前,国务院总理曾四次看望他;2011年,我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学森图书馆等。这说明了什么?

(5)向学森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做?

参考答案:

一、1.D 2.A 3.C 4.D

钱学森精神篇2

钱老先生,您永远活在炎黄子孙心中,请安心走好!伟人,巨人,强人,爱国党人……一切称呼依然敌不过老人二字,钱老终究挥袖而去,给后人留下不少沉痛,然而却已无遗憾。钱老医生奉献给祖国,“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正是钱老人生阶段的缩影。步出国门勿忘根,这是我学习钱老精神后最大的感触之一。现代社会,不少人崇洋媚外,老觉得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导致飘洋海外的学子越来越低龄化。在这我真想反问一句,难道不留洋的学子就不能成才吗?纵使我们面对着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教育体系不尽完善,那也是需要我们13亿人携手合作,努力令其尽善尽美的。

英美的绿卡真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现在国家越加富强也争相逃离,那当年钱老对美国一切优越的放弃,是何等的革命情怀啊!或许对于有的人来说,爱国似乎一种冲动,是一种热情,是一波汹涌的海浪,面对五年这近乎两千个日夜,啥都退却了,但钱老却在美国似乎中坚持着。他再次给我们抛出这样一个命题,五年的坚持值得吗?对于我们现在处于历史回顾者的位置来说,我们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当时的钱老呢?他对于国内的形势有太多的未知,对于未来的路途又太多的不确定,他不能肯定地说,回国后必定能获得重用。他所能确定的只有一件事,他要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奉献给祖国。钱老一直记住,他是中国人,他的根无论过去多少个岁月,也无法使之抽离于神州大地之外。我真切希望,所有留学海外的中国人也能清楚记住这一点。

入党不随便,随便不入党,这是我另一大感触。还记得高中时期,目光就只盯着高考二字,对于***,尤其是中国***五字尚未理解透彻,便已成为预备党员之一,对此我深感惭愧。记得钱老说过,他一生激动过三次,而其中一次就是被接纳为中国***员。的确,中国***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带领我国人民干了不少大事,钱老为此激动,我更是为能与钱老同为党员而感到无比地骄傲与自豪。现在很多人都在问,入党有什么好处,对此,我是彻底无语。带有功利性地入党,即使党在形式上接纳了你,精神上也容不下你。再有一些人认为,大学入党那么麻烦,有需要的话工作时再弄就简单多了,此言论再次让我无语。入党时随随便便的事吗?这不仅是对你优秀的一种肯定,从你宣誓的那一刻起,你也就承诺了,为人民服务,为****事业而奋斗终身。虽然我们不可能如钱老般伟大,但也绝不能马虎对待。我承认当初的入党确实来得有点随便,但也请党组织相信,从预备党员走向正式党员的这一年里,我定以正确,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

钱老的一生充满波折,也满载着爱国情谊。钱老的精神不应仅风靡于这片刻,而是应像史册上的巨人们一样,让后世的子子孙孙深切领会。作为党员的我们更是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分力量,纵使是微薄之力,但汇聚起来也是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钱老,请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钱学森精神篇3

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使学习钱学森精神具体化。“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这就是钱学森的科学态度。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所以,大家都应该立足本职,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学习其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其不怕失败打击的科学态度,学习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科研精神,要结合自己岗位,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明显有效举措,强化自查督促力度,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不畏艰难,忠诚爱国,使学习钱学森精神群众化。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当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时,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不管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四周多么恐怖,但是他通过国家的帮助依然回来了。“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等等这些话,发自内心,让人震撼,强烈彰显一颗爱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他忠于祖国,忠于事业,忠于人民,他忠贞不渝的爱国情结,视死如归的赤诚心境,值得国民每一个人学习,要认真学习其爱国精神,凝聚建设国家的强大合力,加快现代化国家建设步伐。

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使学习钱学森精神经常化。钱学森经典的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因此工作中,大家要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改革不适应、不符合、不相配套的旧经验、旧制度、老做法,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时时刻刻将钱学森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融入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切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分析新现象,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全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恪尽职守,坚持原则,使学习钱学森精神制度化。“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这是钱学森的真实写照,他也从不为孩子搞特殊,一生几乎没有私产,清廉无私,哪怕自己应得的稿费、奖金等,也系数捐献了出去。在他的心中,已经没有了自己,惟有报效国家、报效人民。1991年,在他退出一线工作后,钱学森给自己定下许多“原则”,比如不题词、不为别人的书写序,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不出席任何应景活动,不出国,不到外地开会,不上名人录等等。其清正廉洁,坚持原则的具体要求,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大家要将学习其原则作为一项制度,深入学习其对钱的正确看待,学习其谦虚的胸怀,学习其严于律己、加强自身

钱学森精神篇4

1929年9月,钱学森从北师大附中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专业学习,1934年毕业。

1.在极其严格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且全面发展

钱老在交通大学毕业的时候,总成绩是机械工程学院第一。为此,当时的校长黎照寰先生专门给他发一个奖状,表彰他“潜心研攻,学有专长,特授奖状,以示鼓励”。

1931年,交大机械学院开设了航空工程课程,当时是由一位美国教授来授课,钱学森在四年级时选修了这门课,他的成绩是选修该课程14人之首,为他在交大毕业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钱老不仅学习优秀,而且还坚持全面发展。在大学求学期间,钱老系统地学习了当时最前沿的哲学与艺术等著作,如马克思的《资本论》、普列汉洛夫的《艺术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西洋哲学史》,提升了他的宏观与微观思维水平。所以现在看钱老的科学思想、教育思想以及对社会的那种洞察,其实在他青年时期就为这些方面奠定了很好的知识和思想基础。钱老在交通大学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当时他参加了管弦乐团、军乐队、雅歌诗社,他还做诗。在管弦乐团中,他是唯一一位小号中音喇叭手。

2.钱学森一生热爱科学,忠于祖国

钱学森一生情系着母校。1947年钱学森回国探亲时,专程回到母校做学术报告,把工程控制这一崭新的学科领域介绍给师生,至今我们在研究生培养中还有这门课程。1955年钱学森再次回国,他又回到母校看望老师。

1957年2月14日,当时已经来到西安的校长彭康代表学校致信钱学森:“欣悉你荣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1956年科学奖一等奖,我校全体师生谨致以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获得光辉的成就和作出重大的贡献,并预祝你在祖国的科学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就。”而且当时为鼓舞母校的师生,把他的《工程控制论》,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还有贝母植物碱的研究,陈列在校史资料中。

1957年3月25日,钱学森写信给彭康校长说,我的最高希望是明年能到西安参观母校的新址,同时他来信表示,我们知道迁校问题已经得到党和政府高级领导的注意,我们应该服从并支持这样的决定。1957年,在总理的亲自指导下,交通大学的主体西迁到西安,在西迁的过程中有大讨论,一些师生对西迁还有不同的意见。钱学森当时支持交通大学西迁,他认为祖国西部的开发需要交通大学的支持。可以说西安交通大学是建国初西部开发的排头兵。

1959年9月19日,钱学森专程从北京到西安参观母校。

1993年,学校致信钱学森,希望用他的名字命名图书馆。当时钱学森非常谦虚,他说:“新建的图书馆用我的名字命名这使我惶恐不安,在交通大学学习过,对祖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有多位,我怎么能算得上?”之后学校再次去信陈明命名图书馆对于激励青年学生成长的意义,钱学森终于同意了。

1995年5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复函,同意命名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为“钱学森图书馆”。在复函中说:“以钱学森同志命名图书馆充分体现了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可以激发和鼓励广大师生以钱学森同志为榜样,忠于祖国,热爱科学,服务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贡献。”同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为钱学森图书馆题写了馆名。

2001年12月11日,钱学森为西安交大题词,他的题词是这样写的:“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全体师生要继承和发扬母校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人民,在21世纪努力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在交通大学110周年校庆的前夕,我们把钱学森图书馆前的一条路也命名为“学森路”。

2011年是钱老诞辰100周年,我们纪念这样一位伟人,就是要让他的精神和思想永存。2006年,学校开始思考:如何践行钱学森学长的教育思想,如何培养出有思想、有理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经过一年半的准备,2007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正式开班。

二、钱学森实验班与优秀人才培养

1.创建钱学森实验班的初衷

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认为,科学家不仅要有自然科学的知识,还要有哲学和人文艺术的修养。前面谈到钱学森在交通大学学习期间的情况,我们从他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可以悟出一些人才成长的规律。

根据钱学森的教育思想,西安交大结合自身的特点,2007年开始在自主招生和保送生中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钱学森实验班学习,教学团队由一批优秀的教师组成,教学大纲、课程组织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是开放式、启发式、小班讨论:二年级以前不分专业;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的课程都需要选修。我们就是要为学生创建一种学术批判、人文包容的成长环境,并让学生与教授们面对面的交流。这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替代的。

2.钱学森实验班与“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不能仅从大学的人才培养角度来解释、来回答,因为科学大师的出现离不开社会发展的环境,而且我们从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也可以看出,他们取得的科学成就与社会的大环境相关,与国家的科技进步密切相连。因此,回答钱学森之问不仅是大学的问题,更要放在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去思考,不能简单地苛求我们现在的教育。创新是科学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们不能期望大学教育就能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创新需要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基础,而这些基础恰好是大学教育必须要承担的。这才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3.人才培养的因材施教与师生互动

钱学森实验班就是在原有的教学传统中走出一条新路,对如何组织教学、学生如何互动实践,如何让学生有实践兴趣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比如,我们创建了工程坊,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学习工厂,这些改革措施逐步地向教育教学的纵深推进,在2010年的本科培养方案中,我们有意识地吸收了钱学森实验班的教改经验。

我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一个方面而非人才培养的全部。把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唯一的培养目标,是一种片面的教育观,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精神、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教育要承担的根本的责任和使命。其实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们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在校园里快乐学习,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使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源,为此,我们将面临很多挑战。

钱学森精神篇5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6-0020-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10月31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驾鹤西去,我们在怀念这样一位大师的同时,他那一句振聋发聩的质疑――“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也引起了上自国务院总理、下至黎民百姓的广泛讨论和深思。

2005年,同志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归结起来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其实,“钱学森之问”,在上个世纪也有一位英国人提出过。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分析了原因: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综上所述,虽然“钱学森之问”是关于教育,“李约瑟难题”是关于科技,但是,两者都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事实上,科技的发展需要有大量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所以科技发展是要靠教育支撑的。2009年11月3日,同志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的讲话,赞同并引用钱学森的意见:“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中国现在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方式办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强调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我国人才培养应直面“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我国教育问题的思考,在中国期刊网以“钱学森之问”为篇名检索出很多篇文章,其中70%以上都是针对高等教育来展开讨论的。其实,我们的教育问题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一个阶段,无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有着各种问题的存在。面对“钱学森之问”很多人把矛头直指高等教育这是有失偏颇的。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学前教育抓起,只有打好了基础,才有之后的茁壮成长。

1. 学前教育改革:在“尊重的教育”理念下进行

自古以来我国家长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直到今天我们的学前教育仍普遍存在违背学前儿童的成长规律,过度开发儿童潜能的现象。很多教师与家长对学前儿童成长的规律缺乏了解,重视学前教育却又使学前教育在他们的高期望下演变成了“神童教育”和“超前教育”,严重违背了学前儿童成长的规律。所谓“神童教育”就是把学前儿童培养成为神童、天才的教育。而“超前教育”是指超越儿童常规发展,把儿童以后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进行的教育。当前,我国各种“兴趣班”如舞蹈班、乐器班、歌唱班等如雨后春笋般一浪高过一浪,学前教育中的“超前教育”日益突出。

“神童教育”和“超前教育”的实质是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儿童当作满足成人高期望的工具。“神童教育”和“超前教育”的弊端已经得到多方面研究的证实。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脑区发展的可塑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环境刺激和经验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神经环路,某些方面的过度刺激可能会影响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法国教育家卢梭早就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笔者建议从“尊重的教育”理念出发对学前教育进行改革。“尊重的教育”理念是东北师范大学率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以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为内涵,其核心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追求。这一理念不仅仅是一种对教育的理解,不仅仅是一个停留在口头上的口号,而且应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觉甚至一种信仰,从而促使教育活动、教育事业发生切实的改变甚至革命。建议家庭和学校合作起来,共同发现学前儿童的兴趣所在,尊重学前儿童的个性和身心发展规律,强调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尊重儿童的个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优化儿童的性格和气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坚毅精神。

2. 基础教育改革:以陶行知的“六个解放”为指导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口号虽然都是素质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绝大部分中小学实行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其情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古时候我们的评价理念是“学而优则仕”,现在我们的理念是“考高分就是好学生”。

钱学森曾说,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其中一个就是在北师大附中的6年,另一个就是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士。钱学森后来曾这样告诉他的学生:“师大附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培养了我的科学兴趣”。钱学森第一次见到冯卡门,就得到了这位世界著名大师的赏识,就是因为他具备了一个优秀科研人员应有的素质,即敏锐的思维。这种素质的形成与北师大附中实施的宽松、自由的教学理念和学习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让我想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段关于儿童“六个解放”的论述: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笼中,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他们。卢梭曾说过,孩子是自然之子,让他们自发、自动地从环境中学习,比传统的书本教育要有效率得多。如果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上都能以陶行知先生的“六个解放”来要求自己,让学生的身心、思想都能得以解放,让学生不再为框框条条的标准所束缚,不再为繁多复杂的考题所桎梏,不再对学习心存畏惧,不再对标新立异视若畏途。那时,我们的学生们对学习充满向往,对知识充满渴求,神思飞扬,激情勃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会更强,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正式启动。

3. 高等教育改革:以树立“创新的大学精神”为目的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钱学森2005年3月29日的一次系统谈话中指出: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人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培养大学的创新精神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这个代表当今世界科学最高水平的奖项已经颁发了百余年。从诺贝尔奖诞生以来已经产生了400多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其中美国是最大的赢家,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占到了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据统计,美国有近3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美国能获得这么多的诺贝尔奖,看看其大学精神就知道了:哈佛大学以师资雄厚,将近40名教授因获诺贝尔奖而著称,学生以学术卓越、全面发展、自信能干而闻名。耶鲁则以教授治校、思想开放、人文一流、盛产总统而骄傲。而普林斯顿大学以重质量、重研究、重理论,并培养出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享誉世界。哥伦比亚大学既是一所大学,也是一所大企业,也培养出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年轻的斯坦福大学以强烈的进取精神,提出不因袭任何传统,沿着自己的路标向前,以“学术顶尖”的构想建设大学,成为“硅谷”的强大后盾。

善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灵魂。要想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塑造自我,具有个性,没有创新是不行的。总之,凡是有特色的大学,都因善于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而成名,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世界各领域的杰出人才。所以,树立具有创新思想的大学精神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杰出人才。

三、结语

2010年7月29日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提到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培养各级各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这次规划纲要突出解决的一个亮点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已经足够意识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无论在哪个时代,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规律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杰出人才所具备的品质也基本相同,比如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迷信经典和权威、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对于这些优秀品质的培养不能光依赖大学教育,应该从基础教育乃至学前教育就有意识地进行。“钱学森之问”是钱老的临终遗言,也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针政策制定的一个参照物。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光停留在教育界,也不仅凭国家的一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而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和支持,用实践去完成。

参考文献:

[1]乔文达,董奇.神经神话与早期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6(05).

[2]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盛连喜.尊重的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钱学森.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J].教书育人,2010(01).

钱学森精神篇6

《钱学森传》读后感500字

作者:张景惠

钱学森,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而我,非常的崇拜钱学森,所以,我在暑假,看了一本《钱学森传》,这让我非常的有感悟。

同许多伟人一样,钱老也留下了许多经典话语,让人印象深刻!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20年,20年里,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美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然而,钱老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依然放弃一切决定回国。时任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声称“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对他实施监视拘禁。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怀抱。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钱老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依然忠贞爱国,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勤勤肯肯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钱学森精神篇7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对于这样一位大师级的科学家,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下面为大家宁夏整理了一些关于钱学森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钱学森读书笔记1下午,按照学校的预先安排,在县影剧院看了电影《钱学森》。开始时片头走得快,只注意到陈坤主演,黄建新执导,连漂亮的钱老夫人蒋英是谁演的也不明白

在影剧院看电影和网上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剧场的灯光一灭,大厅顿时灰暗,像进入了没有月光的晚上。宽长的影布上现出画面,音乐响起,把人带入艺术的氛围。轰隆一声巨响,火箭从高高的发射台上插入云霄,犹如我旁边的墙壁倒塌一般,我的心跟着震颤。画面,音效的质感太强了,震撼人心,怪不得热恋中的人儿不惜花钱买票到电影院中消费,那是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啊。

陈坤的明星范十足,白面书生,脸型稍长,面孔冷峻,气质形象没得说,岂能一个“佳”字了得。饰演钱夫人的女主角更是是如花似玉,面容姣好,让我的眼睛绝无挑剔之处。只是我潜意识里的像钱老这样中西贯通的天才科学家,应是比较沉稳、内敛,比较有内涵,个人感情方面并不喜张扬的形象。故事一开始很浪漫:蒋英在上海某个剧院开个人演唱会,粉丝很多。一曲完毕下台来受到围堵,而此时这位佳人往前面一瞟,望见了梦中的白马王子。远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抛开繁忙的工作,专程观看女友的第一场演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我走吧。没有夸奖她的演艺水平,没有过多的热情。看得出男生把所有的热情都埋在了心底。女友说刚从欧洲回来,下方还有很多演出,但年轻后生只有一句话,跟我走吧,紧紧拽住了女友的手。然后蒋英就义无返顾地随着男友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真是“跟我走吧,立刻就出发”。我没有看过钱学森更多的传记,只觉得这个故事太浪漫了,太吸引人的眼球啦。若说蒋英学的是艺术,骨髓里有浪漫的因子,这个故事发生的有因缘,那么我有点不相信,同样的故事会发生在钱学森身上,却有些不敢相信。可能是钱学森受了多年的美国教育,其生活方式多已西化,像这样对女生大胆追求示爱本来就很很正常。总之,这么严肃的一个题材的电影,看起来很有时代感。加入了钱氏夫妇年轻时感情的花朵,让人的眼睛变得很简单,很完美。这和我去年看过的几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几部电视剧感受是不一样的。(也包括两弹一星邓稼先、钱学森的)

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令我感动。当年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该是多么优裕。更重要的是那儿有他的事业,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的钱学森不会不明白。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我想,钱学森幼年肯定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亲必须把爱国的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文化知识搬移到了他的骨子里,否则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坚定,宁死不屈。这是胸怀坦荡、高风亮节、宁折不弯、誓死报国的传统中国

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钱学森身上的映现。联想到前几年电视报纸上的报道,说好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说白了,都是些借口,无非是贪恋国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不愿为报效祖国忍受一丁点的委屈。如果让他们应对钱学森,肯定无语。更重要的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有几个受过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骨子里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血液,让他们怎样发自内心的爱国?

多年以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小土块房子里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号导弹时,想起临回国时老师说过的话,不禁喃喃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此时他的心里应是百味杂陈,他最后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

人才,真正的人才都哪儿都是也就应成为受人尊敬的人。人才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连钱老的老师冯?卡门先生都说,让这么一个科技天才回国,就等于让中国有了与西方大国相抗衡的力量。冯曾说,钱虽是我的学生,但若背叛美国,那就是我的敌人。这句话固然反映了冯?卡门先生的爱国情感,当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海军次长的话更直接:一个钱学森,就抵得上美国海军陆战军的五个师。我更细微的感触到美国人对科学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联想到眼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何尝不是与对重视科技人才有关。

钱老与蒋英的结合是完美的,浪漫的。我理所当然的理解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智慧与美丽的结合。片末镜头很有意思:钱老夫妇相互搀扶着行走在林荫小道上,钱老略带歉意的对夫人说:这辈子你如果不嫁给我,很可能成为一个知名的歌唱家。你在歌唱方面很有天赋。你后悔吗?蒋英的回答饶有兴趣,用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人采访丘吉尔的母亲,问她有什么遗憾?这位女性自豪的地说,我很骄傲,我为英国生下一个丘吉尔。然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钱老说:“中国能够少一个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不能没有这样钱学森这样一个科学家。”这样一对执子之手白头偕老的老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恩爱,让人动容。

影片在钱老98高龄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前的一句断断续续的话中结束:人,不能只掌握科学,技术,……,还要学文化,艺术。……相信这句话能给当下中国的千万个家长和教育者中的有心人更多的启示。我愿意相信,科学插在艺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后记:好长时光没写东西,感觉不是正常的日子啦,觉得亏欠,负罪于我的习惯和性格。教学中的事有时也想记下来,但都被以改作业和自我的懒惰为由推辞了。今下午看完这场电影,我是含着泪出来的,搭乘小何的摩的上给他说,回去得趁热打铁,写点感受。从6点半开始敲键盘,两个多小时才完事,看着洋洋洒洒两千多个字,觉得欠账还了一部分了。

钱学森读书笔记2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对于这样一位大师级的科学家,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他说:“我必须要让中国人拥有自我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他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西么,这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他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能够,如果我想,我能够去种苹果。”他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21世纪的这天,我们中的很多人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并不熟悉。拍摄《钱学森》这部影片,让更多人了解他,了解建国初那段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了解这天的世界,珍惜这天的和平局面很有好处。

但是《钱学森》影片和钱学森其人对我们的启示不仅仅仅如此。首先我们就应就应意识到,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背景下,拥有导弹等高端武器对于中国国家好处重大。只有用于导弹、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我们才能在美苏冷战中维护自身独立,维护国家安全。这不仅仅是当时的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所有在美苏争霸中饱受战争威胁的欧洲和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心声。

其次,我们就应明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发达先进的科学技术重大好处。早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意识到科学的重大社会价值,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二战中的德国,二战后的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争相发展自我的高科技,先后加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行列。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原子能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这天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的竞争。

再三,《钱学森》影片告诉我们,有国家意识的人是幸福的,有民族意识的人是幸福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爱国的意识,它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某一处,经常被我们忽略。我们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对某些政策制度有意见,对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看法,是因为我们期望这个国家更好,期望他的政策制度更加贴合实际,期望我们的人民受到我们国家的重视。甚至有时候我们怒其不争,行为过火。这些都能理解。了解钱学森大师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我们的爱国热情。一个人的潜力有大小,但是爱国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把你的潜力献给他而不是对手。在钱学森回国前,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能够种苹果。”为这个国家做贡献,即便是种苹果,这也是一种幸福。

再次,《钱学森》影片告诉我们,有才能的人是永远不会受到歧视的。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有着比较严重的种族歧视的国家。但是,作为一个华人,一个黄种人,我们没有看到这种歧视。甚至这天美国总统奥巴马,作为一个黑人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从美国建国到这天,这是第一次。所以,不要找任何借口为自我的不成功开脱。种族歧视固然存在,但是才能永远不会被歧视。

最后我要说的是,真正的大师必须是纯粹的人,没有任何物欲要求的。而纯粹的人必须是无敌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有各种的欲望,个性是在改革开放的这天,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这天,中国人对物质的追求无止境、无理由甚至是不择手段。当我们回头看看上世纪中期的科学大师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看看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沈从文、陈寅恪、冯友兰、蔡元培,我们还有什么可说呢。

让我们记住,一个人,为了一件自我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他叫钱学森。

钱学森读书笔记3很早就已在课本中学习过钱学森归国的故事,那时就被他突破重重阻挠,一心回国,报效祖国的精神深深打动。这次公司组织全员观影活动,我通过影片《钱学森》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了当时的那种困境,同时也对钱学森的传奇一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50年代的中国刚刚建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但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激起了他强烈的归国愿望,虽然受到了重重阻挠和各种压迫,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坚毅、执着、永不放弃以及对祖国深深的热爱。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奠定了基础。他用他一生对正义的追求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他用他的一生对科学的探索证明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科学理论的攀登永无止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超高纯铝、钛、钽、铜等靶材原材料都依赖进口,被日本、美国的公司所垄断。20--年江丰电子正式启动了高纯铝铸造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江丰第一炉超高纯铝正式下线试验生产,当两根铸锭缓缓从铸井中升起的时候,我的内心十分激动,江丰终于在超高纯铝的生产研发领域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也许再过几个月,我们的靶材就能用上自己铸造的超高纯铝了,不用再依赖国外进口,受到国外企业的限制了。

作为新世纪的技术工人,我们更要学习钱学森的精神,更要继承钱学森的精神,爱国、坚毅、执着、勇于创新。虽然我们不能像钱老那样伟大,但我们可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业。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美国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也许,在钱老看来,只要为祖国做事,哪怕是种苹果,也是对祖国的报效。而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创造价值,就是对国家、对公司最大的报效。

钱学森读书笔记4在知道要看一部名为钱学森的电影时我激动难平,因为不久前我刚刚看完一本名为钱学森的书。这使我在看电影时能够多角度的更全面的看透影片中的每一个小细节,而且我并没有纯粹把它当作一个艺术品爱欣赏,更能是我感动的是影片传递出来的一种钱学森精神。

影片开头是运用了大量的珍贵历史现实影片与虚拟饰演钱学森的陈坤的活动交替上演的,这是我们体会到了故事的真实性与严肃性,而这样的概括也能很好的让观众们大概的了解钱学森是一个对我国有多大贡献的人,这种由粗到细的叙述方法倒是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不得不正襟危坐的来期待故事的展开。

故事的前一半是在美国展开的,故事的后一半是在中国展开的。而这两个部分的设计却让观众深刻的体会到了影片团队的用心。在美国时,大家都说英语,不管是钱学森还是蒋英还是那些形形色色的美国佬在交流的时候都在用英语交流。而回国后,每个人运用的语言又有变化了,虽然大家都在说普通话,但每个人的普通话中都带有他们自身的独特的浓浓的乡音。或许有人觉得我大题小做,美国人不用英语谈话用什么?中国人不讲中国话说什么?但是问题是,这只是一部电影,现在大多数电影都只为了博票房而把电影规范化,通俗化,虽然这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听懂,却失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我觉得尤其是那种拍传体时,真实性是尤为重要的,历史是不容篡改的。

影片没有把钱学森完美化也是他的成功之一,影片中在钱学森教导大家关于导弹的问题时,钱学森的恶语伤人,也让钱学森更贴近我们,是这一幕又让我们感到真实。而且对照我看的文献资料,影片中展现出来的事与现实发生的相似度达到百分之九十,而没达到的那一部分却是在是电影这个平台的限制。

影片的细节拍摄也是我为之叫绝的一个。我从资料上了解到,钱学森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理科男,他的作业可以达到一气呵成且没有任何修改的地步。而在影片中我也确实感受到了,钱学森笔直熨烫平整的西装,秀丽工整的草稿,甚至一幕钱学森讲课的那一幕,黑板上粉笔字的设计也让人强烈的感觉到了钱学森的知识渊博和态度严谨。影片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在美国研究所时,一个研?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卑岩桓龀绦蛑械男〉胤接捎诖中乃愦砹耍馐骨笪宦庖卜锨宰约嚎量桃笠灾露员鹑艘惨笱细竦男愿?/p>钱学森读书笔记5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性情,一本好书,能打动人心,受益终身。读了《钱学森》,我感触颇多,心情激荡不已。

钱学森,1920--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室人之一。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回国,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合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20--年10月逝世于北京。

同许多伟人一样,钱老也留下了许多经典话语,让人印象深刻!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20--年,20--年里,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美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然而,钱老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依然放弃一切决定回国。时任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声称“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对他实施监视拘禁。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怀抱。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这是20--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钱老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引起上至国务院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回应“钱学森之问”,中组部、教育部于20--年起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钱学森精神篇8

启程,归功于一张画报

杨东晓

细致谨慎的钱学森夫妇,抓住一点点信息,把心声传给祖国。

到1955年6月,钱学森已经在美国被软禁了5年,他一边在写《工程控制论》,一边在加州理工学院授课。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中,每个月还要到有关机构去“报到”,以便美国方面能确信他没有外出。

这种精神的压抑,还不是软禁生活的全部,联邦调查局调查人员经常突然闯进他的家,看看他在不在家,或者正在家做什么。如果他们不闯进家来,就会有辆黑色的小汽车经常停在钱学森家门前。恐共的麦卡锡主义阴影,以及对钱学森共产党名义的指控,就这样笼罩在这位科学家头上。

钱学森去上班,由夫人蒋英开车送到学校,两个孩子上幼儿园,也是由妈妈开车送,因为调查机关不允许钱家雇保姆、不允许与外人接触,钱学森的堂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钱学敏告诉本刊,钱学森是属于全家被监视的状态,他们夫妇一直在想,怎么才能解除这种状态。因此,外界来的一点点信息,他们都备加珍惜。

菜蓝子下面的神秘画报

钱学敏还向《新世纪周刊》披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有位卖菜的华人给钱家送来一篮子蔬菜,垫在蔬菜最下面的,是一张画报。这张画报居然是新中国成立时的开国大典。在画面上,画面上的成员中,最引钱学森注意的,是和他父亲钱均夫关系很好的老师陈叔通。钱学森此时并不知道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陈叔通已经是新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但是陈叔通的这张照片却给钱学森夫妇带来了希望。

新中国建国的消息,钱学森夫妇早在1949年就知道了。1949年10月6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这一天,10多名在美国求学的留学生来到钱学森家里聚会,不久,有一位学生等不及毕业就决定回归祖国。钱学森这时也在考虑回国的事宜,有种说法是,由于麦卡锡主义的无端指控,美国人愚蠢地失去了钱学森。但是本刊在钱学敏处求证的结果是,钱学森在迫害到来之前,已经先后正式申请要求彻底退出美国空军科学委员会和兼任的美国炮火研究所顾问等职务,因为他已经在考虑何时回国了,因此,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身兼要职。随之而来的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国内开始掀起潮流,于是,钱学森被取消了机密研究的资格。

接下来的就是钱学森一家和他的所有资料在机场被截获。监视、非法拘留、关押、被保释、5年软禁之后,钱学森第一次看到新中国领导班子的组成。钱学敏说,此前5年中,钱学森只知道新中国成立了,等任国家领导人,但具体还有什么人担任要职,他并不知道。通过这张垫在菜篮子底下的画报,钱学森知道了国家领导人的组成。钱学敏说,这张画报可以肯定是有人有意传递给钱学森的,也许传递者并不知道钱学森与陈叔通的关系,但究竟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传递给钱学森,至今也没人知道。

求援小信纸的内容

钱学森是何等聪明之人,他马上叫夫人蒋英开上车,转了几圈甩掉了盯梢的人,选了个咖啡馆坐下,给陈叔通写信。这封传说中写在烟纸上的信,据钱学敏透露,的确是写在一张小纸上,但她同时强调,钱学森一生都不抽烟,他哪来的烟纸呢?也许就是一张小纸吧。

总之,钱学森在咖啡馆里写下了这样几行竖排的、关系到他命运的中文,由于钱均夫与陈叔通师友的关系,钱学森称陈叔通为“叔通太老师先生”,钱学敏说。

她在复述这段信文时,她的先生俞长彬教授在一旁提醒她背漏掉的内容。本刊比较详细地整理起来如下:“……老先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令我们感动佩服……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但是现在报纸上说,中美有交换被拘留人之可能,而美国又说谎谓中国学生愿回国者皆已放回。我们不免焦急。我政府千万不可信他们的话。尚有多少同胞欲归不得者。以学森知者,即有郭永怀一家,其他尚不知道确实姓名。这些人回来,美国人是不能释放的。当然我政府是明白的,美政府的说谎是骗不了的。我们在长期等待解放,心急如火,唯恐错过机会,请老先生原谅,请政府原谅,《纽约时报》旧闻一节为学森五年来在美处境。”这是1955年6月15日发生的奇迹。

“蒋英很聪明的,她在这封信的信封上,模仿儿童的字体写了几行地址,寄给了她远在比利时的妹妹蒋华,她没有落下款,并且趁人不备时跑到远处去投递。”钱学敏在讲起堂嫂蒋英时,总是会用一些普通而又称赞的词汇,如聪明、漂亮。

收到这封信的蒋华,立即把信寄给了中国的陈叔通。

坐在三等舱被押解回国

一个半月后的1955年8月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中美大使级会上,中国有备而来。王炳南大使按照总理的指示,以钱学森的亲笔信为依据向美国提出交涉。

会谈开始之前,中国已先期释放了抗美援朝中被俘的美国飞行员。会谈一开始,王炳南就奉命对约翰逊说,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中国这种姿态并没有使美国在钱学森回国的问题上有任何改变,约翰逊依旧用一句话堵回了中方的问题:“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这时,王炳南拿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那张小信纸,据理力争,美国政府1955年4月曾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但是钱学森博士为什么到了6月还要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可见,中国学者回国的要求一直被阻挠。”

钱学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约翰逊请示了美国国务院和艾森豪威尔总统,4天后,钱学森接到美国通知,可以回中国了。

钱学森马上订机票,但是没有订到。于是订船票,被告知没有一二等舱,三等舱也可以,就这样,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在被扣下了800多公斤手稿和资料后,在联邦调查局的一路押解下,坐进了克利夫兰总统号下层的三等舱里、出境、出海,并被要求轮船到日本港、马尼拉和香港时,均不得下船走动。“钱学森就是这样被押解出境,又一路押回中国的,”钱学敏说。和他同船的其他科学家都为他不平,很多人要让出自己的舱位给他,但是钱学森都婉拒了。他在信中提到的另一位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也获准同船回国。

钱学森一家在大海上漂了半个多月,于10月8日通过罗湖到达广州,朱兆祥作为中国科学院代表前去迎接。

上一篇:毛毛虫变蝴蝶范文 下一篇:大熊猫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