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讨伐范文

时间:2023-09-28 20:17:20

最后的讨伐篇1

何应钦不可能有“杀蒋”“代蒋”的心思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为逼迫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实行联共抗日方针,发动了“兵谏”,将到西安督促“剿共”的及随行要员扣留。当时的既是党魁,又是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集党、政、军权于一身。他在西安被扣,使得南京政府群龙无首、乱成一团。在如何应对,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上,南京政府当局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迅速分裂成尖锐对立的“主战”和“主和”两派。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在部分元老及黄埔系少壮派的支持下,力主明令讨伐西安,并出任“讨逆军”总司令,迅速组织陆军逼近,空军轰炸西安近郊,使得笼罩在西北上空的内战阴云愈加浓重,一场大厮杀顿成一触即发之势。

在西安被扣,南京出现权力真空,何应钦确实暂时取得了之前未曾有过的地位――事变当晚,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央政治委员会临时联席会议做出决议,“关于指挥调动军队,归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政部长何应钦负责”。但这并不意味着何具备了取代的能力。其资历与实力,在党内远不能与等辈相提并论;在地方实力派中难望李宗仁、阎锡山之项背(何出身贵州,并无地方力量可作依靠);即便在黄埔系中,陈诚、胡宗南等人的力量,也非何所能驾驭。何应钦军界浮沉十余年,不可能连这点自知之明都没有,而生出“取而代之”的荒唐念头。

事实上,在12月12日晚的会议上,主张“明令讨伐”者,非止何应钦一人。主张派飞机轰炸西安的乃是戴季陶;陈立夫则痛斥“谓对张不可过急烈,防危及蒋先生”的张继乃是汉奸。戴季陶、陈立夫与的关系至为亲密,自然不可能是为了逼张学良、杨虎城杀掉。另据左双文教授爬梳多种史料后统计,“当时在南京的要人中,主张讨伐的有:戴季陶、居正、朱家骅、叶楚伧、丁惟汾、于右任、朱培德、何应钦、吴稚晖、陈公博、陈果夫、陈立夫、张道藩、马超俊、熊式辉、程潜等,可能的有孙科、林森等。阵容可谓庞大。”在这些人当中,何应钦“明令讨伐”的立场并不算最为强硬。

军事讨伐确实有可能将张、杨逼至彻底决裂的程度,进而危及到的生命。既如此,为何与关系极为亲密的戴季陶、陈立夫、陈果夫、朱培德等,仍坚持主张要“明令讨伐”呢?

戴季陶对此有所解释:“张、杨……劫持统帅,则必以蒋公之生死为政治上之要挟。中央既不能屈从其狂悖,陷国家于沦胥;尤不能过于瞻顾蒋公之安全,置国家纲纪于不顾。故中央对策应持以坚定。”简言之,在戴看来,蒋的个人安危,须让步于“国家纲纪”。故褫夺张、杨本兼各职,明确下达讨伐令,是原则问题。

何应钦想要“取蒋而代之”的谣言,源头在宋美龄

何应钦之所以背负了数十年的“欲趁乱炸死或假张、杨之手杀掉”的恶名,其源头在宋美龄。据亲历其事的陈公博回忆,12月12日晚的紧急会议,中央党部定下了“命令讨伐”的处置基调,但次日宋美龄自上海来京后,坚决主张“和平解决”,事情就起了变化:“党部和家庭恰恰形成了一个对峙的形势。在中央党部是不问蒋先生的生死,专着重在中央的威严;在家庭则不愿考虑政府的威严,专着重在蒋先生的自由和生命。”戴季陶是站在最前线与宋美龄对垒者,“有一次在中央军校开会,蒋夫人也在座,戴季陶大发脾气,痛陈不能和张、杨讲和平,季陶摔椅子,大哭大叫。季陶先生这几年以来,就自己训练成一个以道自任的大贤人,穿必马褂长袍,写必楷书正字。他那时对于张、杨,大有‘与汉贼不两立’之势。到了16日开中央政治会议之时,更大声疾呼,主张声罪致讨,说到大义凛然之时,不惜大拍桌子,以补其声泪俱下之不足。……孔庸之自然跟着蒋夫人主张和平解决的,因此给季陶大骂一顿,连连谢过不遑。”王子壮也回忆称,戴在会议中,因与宋美龄冲突,曾拂袖而去。

12月12日在上海闻知被扣,宋美龄一度昏倒。其急于救夫的心情自是可以理解。在这种家、国孰轻孰重的冲突中,临时拥有指挥调动军队大权的何应钦,被推上了“阴谋者”的风口浪尖。陈公博回忆:“南京忽然传出一种谣言,说何敬之为什么要坚持讨伐,为的是不愿保全蒋先生,他要迫到张、杨情急,对蒋先生加害,他好继承蒋先生的大位,升做军事领袖。这种谣言实在来的可怕,照这样说话,则大凡主张讨伐的,都是别有用心。……那时蒋先生之被囚西安,已不像是国家大事,而是宋孔两家的家庭私事,中央已无法过问了,蒋夫人又在中央军校演说,居然提出说主张讨伐的别有用心,以是何敬之只好噤口不言,戴、居(正)两位老先生只发干急和闷气。”

宋美龄对何应钦“别有用心”的指责,只是她当日疑心病的一部分――事实上,连宋子文也在她的怀疑之列。据康泽回忆,宋美龄去西安前,他去见她,“(夫人说)明天要同阿哥(宋子文)一道去西安。我问夫人为什么要同去呢?她说不放心,阿哥同张、杨戏中有戏。”

宋美龄曾向告过何应钦的状,但蒋选择相信何

最后的讨伐篇2

关键词 次生常绿阔叶林;幼龄林;间伐抚育;择伐利用;近自然森林经营

中图分类号 S7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182-02

常绿阔叶林是由自然环境和气候不断进化发展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最高级植被类型。近年来,随着常绿阔叶林不断被破坏,使得原来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应及时对森林环境进行改善,保护常绿阔叶林不再受人为的干扰和破坏,使其逐步恢复为次生的常绿阔叶林[1]。

朱溪镇是仙居县主要山区乡镇,拥有林业用地1.7万hm2,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达0.7万hm2次生常绿阔叶林的幼龄林,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1.18%。根据朱溪镇常绿阔叶林幼龄林的生产现状,针对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规律,对常绿阔叶林实施人工抚育,使其尽快恢复,满足大径级、特大径级的用材要求,使当地的次生常绿阔叶林能够快速生长且能够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生产出较优质的木材,以便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次生常绿阔叶林幼龄林培育技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借鉴[1-2]。

1 林分调查

全面调查规划作业区的林地植被情况,包括乔木层树种的种类、数量、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干形、病虫害及树冠层密集长度、乔木树种频度、乔木层总覆盖度,以及林下乔木树种幼树、幼苗的数量和频度和灌木层树种种类、数量、总覆盖度,林间空地和灌木林地段无乔木树种幼树、幼苗的范围面积。综合调查结果,绘制出规划作业区的树种分布现状图[2]。

2 作业设计

常绿阔叶林应视作商品林(用材林)和生态公益林廉有特性进行培育设计,使之达到较佳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为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首先以经济效益为前提,抚育一些生长速度快、材质优、经济效益高、销路广的树种。对没有继续培育意义的霸王树和灌木进行伐除。常绿阔叶幼龄内保留珍贵稀有的针叶树种和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松、杉树种。无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的灌木林地和林间空地进行补植造林设计。

3 常绿阔叶林幼龄林的培育

3.1 间伐抚育

按作业设计提供的资料,首先做好保留木和伐除的标识,保留木和伐除木的标识应有明显区别,一般保留木采用“环形圆”标识,伐除木采用“×”标识。间伐抚育一般宜在秋冬季节进行。首先对一桩多株的萌蘖丛做好选育工作,保留一株生长旺盛、个体高大、干形通直、无病害的萌蘖条,其余全部伐除。对保留木做好修枝工作,修枝高度不超过全树高的1/2。对影响保留木生长的杂草和灌木,使其能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对于灌木丛中的常绿阔叶幼树,清除其的杂灌和藤蔓,保证幼树有较充足的光照和雨露。适当伐除过密处部分细弱木,伐除影响阔叶树生长的霸王树。间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6左右。常绿阔叶林幼龄林的间伐抚育可形成异龄复层林,使森林稳定性达到较好状态。

3.2 补植造林

林间空地和无乔木树种的灌木林地,采用块状清理植被,清理植被规格:100 cm×100 cm,块状整地规格:60 cm×60 cm×20 cm,造林穴规格:40 cm×40 cm×30 cm,捡除穴内石块草根。选用地带性典型代表树种:木荷、甜槠、苦槠、红楠、华东楠、枫香、深山含笑等,苗木规格1级苗以上。补植造林后3年内年块状松土除草1次,扶正幼树,刈除藤蔓、高草类杂草,促使幼树正常稳定生长。以后封山育林任其自然生长。

3.3 幼林间伐抚育

经过6~7年的封育,间伐抚育后的幼龄林开始进入中龄林。当郁闭度超过0.8以上,即林分自然稀疏开始形成时应及时进行间伐抚育。伐除细弱木、病虫木、劣等木和过密处部分中等木。保留优势木群落,只在群落适当伐除部分中等木,同时做好保留木的修枝工作,修枝高度不超过全树高1/2。伐除影响保留木生长的灌木杂草,这也给林下阔叶幼树幼苗做了1次抚育。此时间伐做到留大、保优、去劣,同时适当顾及林木分布均匀。间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6左右,林冠的第一层面不能有较大的破损。

4 择伐利用

当群落中有10%以上的林木个体胸径>40 cm时,即可以进行择伐利用,并及时清除采伐的剩余物,防止幼林和幼苗受到挤压,影响其正常生长。为幼树、幼苗的生长留有一定的空间,清除周边的杂草和灌木。无幼树、幼苗地段要及时做好补植工作[1]。对保留木做好定向培育,适当修枝,刈除有害灌木杂草。伐除影响保留木生长的劣等木、细弱木,使之成为下一轮的择伐利用对象。运用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实现生物多样性,改变生活型组成类型和结构的复杂性,使之处于较稳定的自然状态,充分发挥多功能、高效益,以满足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5 结语

常绿阔叶林幼龄林是较普遍存在的一种林相,具有多物种,其中有一些物种是人工造林不易的,通过间伐抚育可促成常绿阔叶林的恢复。间伐抚育所保留的树种经人为选择,达到用材林和生态公益林兼有的林种,既是用材林又是生态公益林。

常绿阔叶林幼龄林实则是一种异龄林,通过间伐抚育和林间空地、无乔木树种灌木林地的补植造林,加快了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进程,充分发挥一林多功能的作用,尤其是复层式林冠结构的形成使之处于较稳定的自然状态,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当常绿阔叶林有10%以上的林木个体胸径达40 cm以上时进行择伐利用,可节约造林费用30%以上,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加25%以上,既可以维持森林系统的稳定,又可以减少成本,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3-9]。

6 参考文献

[1] 王坚娅,吴道圣,罗培宏.常绿阔叶幼龄林的目标培育[J].浙江林业,2006(2):30-31.

[2] 王坚娅,吴道圣,罗培宏,等.天然常绿阔叶林幼龄林的目标培育[J].林业实用技术,2005(4):14-15.

[3] 蒋为民,吴道圣,张光星,等.沿海防护林营造林设计探讨[J].林业实用技术,2008(8):14-15.

[4] 朱学贤,蔡忠付.丘陵山区火烧迹地营造林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243-244.

[5] 方振华,徐杰其.枫香人工林设计探讨[J].绿色科技,2011(5):80-82.

[6] 周秀琴,蒋为民,吴道圣.毛红椿造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8(11):14-15.

[7] 吴道圣,蒋为民,吴继伟,等.几种速生型落叶阔叶树混交造林技术初探[J].安徽林业科技,2008(1):23-25.

[8] 叶清,钟子龙.不同迹地的营造林技术[J].中国林业,2009(14):46.

最后的讨伐篇3

【关键词】 辛伐他汀;急性冠脉综合征;氯吡格雷;血脂

本研究旨在探讨辛伐他汀合并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8岁,平均56.5岁。其中不稳定心绞痛4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4例,ST段抬高心梗10例。入选病例症状、心电图变化、心肌酶学变化均符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标准[3]。把上述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构成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首先都常规采用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阻滞剂、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服用氯吡格雷75 mg/d(晨间顿服)。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10 mg/d(夜间顿服)。同时辅以低脂、低盐、戒烟酒、病情平稳后适当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良。两组都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抽空腹静脉血复查TC、TG、LDLC、肌酸磷酸激酶(CK),进行对比监测。

2 结果

2.1 血脂的变化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TC、TG、LDLC、C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过治疗12周后,治疗组TC、TG、LDLC较用药前与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分析(x±s)

指标

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C5.89±1.265.98±12.55.86±1.524.96±1.23

TG2.96±0.552.99±0.452.96±0.581.75±0.54

LDLC3.36±1.963.52±1.633.39±5.232.74±0.85

CK80±1688±1383±1288±162.2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中均有良好的安全性。观察中两组均无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与用药不相关的肌痛病例两

作者单位:422000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组分别有3例和2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内皮功能不全,在冠心病初始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斑块破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改善内皮功能可能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策略[1]。辛伐他汀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上调肝细胞表面受体密度,减少肝脏内胆固醇合成,使含载脂蛋白的脂蛋白清除率增加,抑制脂蛋白合成,降低血清胆固醇和LDLC[2]。氯吡格雷主要通过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产生强有力的抗血小板作用。氯吡格雷是一种无活性的前体药物,需要肝脏CYP 3A4代谢为有活性的产物,才能发挥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研究研究认为,经CYP 3A4代谢的他汀可与氯吡格雷竞争性的结合CYP 3A4,呈剂量依赖性,从而抑制氯吡格雷的激活,最终影响其抗血小板活性。本临床研究显示,辛伐他汀合并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TC、TG、LDLC、CK水平无明显差异,不过治疗12周后,治疗组TC、TG、LDLC较用药前与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

总之,辛伐他汀合并氯吡格雷可通过提高内皮功能,抑制炎症等非降脂作用来发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张平,李颖丽.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及其进展.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7,7(3):171.

最后的讨伐篇4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脉血康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20mg/d;B组阿托伐他汀10mg/d;C组阿托伐他汀10mg/d+脉血康胶囊2粒/tid,D组阿托伐他汀10mg/d+阿司匹林片0.1/d,每组各50例,治疗8周。观察降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4组疗效对比,组间比较A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分别与B组、D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副作用发生率比较,C组比A 组副作用更小(P< 0.05) 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与脉血康能有效降低血脂,副作用小,安全有效。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 ; 脉血康 ; 老年高脂血症

【中图分类号】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360-02

高脂血症是缺血性疾病的高危因素,虽然传统的他汀类强化降脂治疗,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会引起老年人骨骼肌疼痛,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特别是发生在大剂量时更加明显。因此,本研究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观察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和脉血康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 2010年5月起,在深圳市福田区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内科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60岁以上老年患者,保持清淡饮食3 d后抽血检查血脂:TC≥5.98 mmol/L,TG≥2.2 mmol/L,HDL―C(男)≤1.04 mmol/L、HDL―C(女)

1.2 治疗方法:A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m qd、B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 qd、C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 qd+脉血康 胶囊2片tid、D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 qd+阿司匹林 0.1g qd。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 达以下任一项者, TC 下降≥20%、TG 下降≥ 40%、HDL-C 上升≥0. 26 mmo l/ L、( T CHDL-C) / HDL-C ≥20%; 有效: 达以下任一项者: TC 下降10%~ < 20%、TG 下降20%~< 40%、HDL 升高0. 1 ~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包 ,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降脂效果采用两样本t检验,有效率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4组治疗前基本情况:治疗前两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及伴随疾病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2.2 4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见表1

表1 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 cB / mmo l・L- 1) ( x±s)

注: 治疗前后比较, P < 0. 01; 治疗后两组比较, p<0. 05。

2.3 4组调脂疗效: 见表2。

表2 4组调脂疗效比较

注:A组、C 组分别与B组、D 组比较:p<0.05

2.5 不良反应情况:4组治疗前后, 血BU N、Cr 、血糖、血尿常规等结果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 >. 05) 。ALT轻度升高: A组10 例,B组4例,C组2例,D组3例。A组与C 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肌肉酸痛:A 组8例,B组4例,C组3例,D 组3例。A 组与C 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胃痛发病率D 组较其它三组高。

3 讨论

阿托伐他汀是第三代他汀制剂, 为一种全合成的新型-COA 还原酶抑制剂, 主要通过对肝脏HMG-COA 还酶的竞争抑制作用, 使HMG-COA 还原酶活性显著降低,内胆固醇合成量减少, 浓度降低。这将触发肝细胞表面LDL 受体的mRNA 表达, 使LDL 受体数量显著增加, 活性增强, 从而使循环中有更多的LDL 及其前体进入肝脏与LDL 受体结合而被及时清除, 降低血浆LDL-C[1] , 同时对TG 也有一定降低作用, 对HDL-C 则有轻度升高作用。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证实: 高脂血症是心脑

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TG 血症具有致动脉硬化的作用[2] ,降脂治疗已显示出肯定的积极意义。对于高TC 血症、高LDL-C 血症及以TC 升高为主的混合性高脂血症,主张首选他汀类药物。

脉血康的主要成份是水蛭素。水蛭素是目前已知最早最强的天然直接凝血酶特效制剂,降低血液粘稠度,对合并高粘血症的老年血脂升高患者,与阿托伐他汀合用,有协同降脂作用,并能其缓解血管痉挛,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的资料表明:阿托伐他汀的副作用主要为轻度转氨酶升高( < 正常上限的1 倍)和肌肉酸痛 ,但小剂量阿托伐他汀与脉血康合用,可减少副作用,并提高疗效。可作为老年高脂血症的首选用药。

参考文献

[1] Lea AP, Mctavish D. Atorv astatin. A rev iew o f its pharmacology and ther apeutic potential in the management of hyperlapidaries. Drugs, 1997, 53( 5) : 828-847.

最后的讨伐篇5

论文关键词:伐,侵,战,征,战争,门

有人说,“人类是一种好战的动物,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1]我认为这句话用在《左传》中更恰当。尽管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左传》,所涉及的内容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礼仪,但翻开《左传》,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左传》的历史是战争的历史,《左传》的时代是战争的时代,不仅几个大国之间如齐楚、齐晋、秦楚、鲁宋之间常常穷兵黩武,就是一些势力弱、地盘极小的,后人很难记住他们名字的郑国、虢国、卫国、邾国、鄀国,都从没有逃过战争带来的灾难。有人统计约春秋二百余年间,各类军事行动就有483次,大规模的战争就有14次。[2]因此,描绘战争的动词自然不少,如伐、侵、攻、袭等等,把这些动词笼统作“攻打”来翻译,疏通句意倒也无妨,但如果都一概用一个义去理解,显然只能粗线条地了解《左传》。他们中有交叉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用法有不同之处。

(一)伐

“伐”在甲骨文中写作,一边是人,一边是戈,像人以戈击脖颈,《说文》,“伐,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伐即击杀,攻击义,已是定论。《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似乎将伐、侵、袭三字分得很清,“伐”因“有钟鼓”而带有“正义”的色彩,兴师问罪,公开声讨,表明进攻的正义性,这是原文的观点。我认为《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中的话语只能强调这三个字是有区别的。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要说“伐”即正义之战是难叫人信服的。先看“公开声讨、兴师问罪”的一组例子。

1、“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桓公十二年》[3]

鲁、郑国之所以要伐宋,是由于宋国不讲信用。

2、“楚伐绞,军其南门。”《桓公二十九年》

楚国攻打绞国的理由,是“绞小而轻”,且自不量力。

3、“十六年夏,诸侯伐郑、宋故也。”《庄公十六年》

4、“秋,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庄公十六年》

5、“故子国作乱,谓晋人曰:‘与我伐夷而取其地’,《庄公十六年》”

夷人不知图报谢恩,必然导致被伐。

6、“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僖公元年》

郑国因为亲近齐国而被攻打。

7、“秋,伐陈,讨不忠也。”《僖公四年》

8、“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僖公十五年》

以上各句,或因为对方不讲“礼”,不讲“信”,或是对自己有贰心,用了“伐”字,进攻的方式是公开的,吻合了“凡师有钟鼓曰伐”一语,再看下面一组。

1、“冬,伐卫纳惠公也。”《庄公五年》

2、“夏,公伐齐,纳子纠。”(庄公九年)

“代”的原因,不是对方的过错,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

3、“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庄公十年》

这样的伐除了用居心叵测来形容外,别无他词。

4、“二年春,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殽之战。《文公二年》

5、“……,郑公子归生伐秦,取汪,及彭衙而还,以报彭衙之役。”《文公二年》

6、“晋人伐郑,以报北林之役。”《宣公三年》

以上句子中,报复也好,居心叵测也好,实在难和正义沾上边,充其量也就是为自己攻打对方找借口罢了。

再看第三组。

1、“楚文王伐申,过邓。”《庄公六年》

2、“仲庆父请伐齐师。”《庄公八年》

3、“十四年春,诸侯伐宋,齐请师于周。”《庄公十四年》

4、“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夏,同伐五城。”《庄公二十一年》

5、“晋侯将伐虢。”《庄公二十七年》

6、“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庄公二十八年》

7、“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闵公二年》

8、“遂伐黄,改黄师于碏陵。”《庄公十九年》

从前后的语境看,这一组句子怎么也看不出攻伐的理由,纯粹是为了土地,为了财产,想“伐”就“伐”,这里的“伐”是完全可以用其他战争动词替代的。

(二)侵

“侵”在甲骨文中形状是,金文时左边的“牛”头演变成了人。《说文》:“侵渐进也。从人,又,持帚之进,又,手也。”“侵”的本义是“打扫”,和“伐”的本义相差甚远,但“侵”由“打扫”引申为“渐进”,再引申为象扫地一样一步一步向前扩张,即侵犯之意,“这样,侵”就和“伐”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进攻方式而对举。实际上在《左传》中,有时这两个字是融在一起的。《桓公十年》:“齐人以卫师助之,故不称侵伐。”这里就干脆将侵伐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出现,看下面的句子。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僖公四年》

2、“秋,诸侯为宋伐郳,郑人间之而侵宋。”《庄公十五年》

3、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隐公五年》

4、“秋,楚子侵陈,遂侵宋。”《宣公三年》

5、“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僖公四年》

6、“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庄公二十八年》

7、“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庄公十一年》

8、“哀侯侵陉庭之田。”《左传·桓二年》

以上例句中,1、2两句中已将“侵”和“伐”明确分工,这也是人们常拿来区别这两个字的涵义的例句,实际上,这两句因为是对文,所以不能相同,和“正义”与否无关,例3中讲了侵的理由——报复,和伐用法相同,例7中更是讲了正大光明的理由,其他的例句中的“侵”也一律可用“伐”来代替,可见“侵”和“伐”的意义和用法有重叠的地方。 并不是说“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再看下面一段话。

“夏四月,郑伯侵宋,及曹门外。遂会楚子伐宋,取朝郏,楚子辛,郑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纳宋鱼石,问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焉,以三百乘戍之而还”《成公十八年》。

郑成公进攻宋国,到达宋国曹门外。于是就会合楚共王一起进攻宋国,占取朝郏,楚国子辛、郑国的皇辰入侵城郜,占取幽丘。一起进攻彭城,送回了宋国的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用三百辆战车留守,接着便回国。“侵”和“伐”交替使用,谁也无法区分哪是“正义”的行为,哪是非“正义”的行为。综观远古,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有几次战争是正义的呢?因此,伐和侵的运用,只能讲对文则异,散文则同,古汉语中这种用法并不是唯一的,“稼”和“穑”的用法亦是如此。

(三)征

现在的“征”字是从小篆变来的,小篆写成,而甲骨文的形体是,一双脚向城里走的意思。《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征,正行也。”很多人纳闷这个解释,实际上,只要联系甲骨文的形体,便得知“正行”即“征行”。“征”的本义是“征伐”,在军事上指上伐下,“有道”伐“无道”,和“伐”常常连用。《庄公二十三年》:“征伐以讨其不然。”意即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的,这里就将征伐连在一起当双音节词用的。今也有南征北伐、征伐的说法。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僖公四年》

2、“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僖公四年》

“征”的理由和对象介绍得一清二楚。

3、“君子知秦之不夏东征也。”《襄公二十九年》

“东征”即向东征讨,尽管这句预言和历史事实不符,我们姑且不论,在此,我们只谈“征”的用法。

“征”和“伐”用法一样,但在《左传》中,作为军事用语,“征”远不如“伐”用得多,我认为“征”除了“征讨”、“征伐”之外,其古义主要指远行,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僖公四年》

(四)克

克,小篆写为,《说文解字》:“克,肩也。”段玉裁注:“任事以肩,故任谓之肩,亦谓之克,……释言曰,克,能也,其引申之意。”《左传》曰:“凡师得俊曰克。”“俊”即克敌制胜,由此可知,“克”在军事上的用法是强调结果“打胜”,相当于《哀公十一年》中所说“人胜大,祸也,齐至无日矣”中的“胜”。这在《左传》里得到验证。

1、“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庄公十年》

2、“冬,会于袲,谋伐郑,将纳厉公也,弗克而还。”《桓公十五年》

3、“初,楚武王克权,使计緍尹之。“《庄公十八年》

4、“秋,王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庄公十九年》

5、“强以克弱而安之,强不义也。”《昭公元年》

以上每一例句中,“克”均可译为“攻打成功”。在《哀公十五年》里有这样一句:“武伯伐成,不克,遂城输。”则将伐和克严格区分开来了。而在“郑伯克段于鄢”一句中,“克”则显现出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鲁隐公元年》中有这样说明:“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为什么“如二君”就要克,人们仍是一头雾水。再看杜预注“言段强大俊杰,据大都以耦国,所谓“得俊曰克也”。[4]

“谓若大叔段之比,才力足以服众,权足以自固,进不成为外寇强敌,退复狡壮,有二君之难而实非二君,克而胜之则不言彼败绩,但书所克之名。”[5]这两段注很清晰地告诉我们:郑伯不是一般地战胜对方,而是连根拨掉以解切齿之恨的战胜。因为对手本身就非同一般,而是篡权谋位的弟弟和母亲,对自己的政权有着直接威胁的政敌。再联系甲骨文和金文,“克”的形体是和,象铲刀铲物之状,刚好字形和字义吻合。因此,在这里“克”不能按许慎从小篆体分析“克”的意思理解。

(五)战

“战”字从戈,《说文解字》:“战,斗也。”“战”的本义和“伐”一样非常明确了,但具体用法又有区别。

1、“甲子,及秦师战于彭衙。”《文公二年》

2、“冬,齐、卫、郑来战于朗,我有辞也。”《桓公十年》

3、“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庄公九年》

4、“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战,败卫师。”《庄公二十八年》

5、“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庄公十年》

6、“夏及齐师战于奚,疆事也。”。《桓公十七年》

“战”是不及物动词,所以它不像“伐”一样,用成“甲战乙“,而是“甲战+于+地名”,或者是单用。《庄公十一年》说,“凡师,敌未陈曰败其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这是从作战双方的架式和准备情况来规定“战”的用法的,纵观《左传》,凡用“战”之处,既不是秘密性质的偷偷进攻,也无需宣战与不宣,都是有备而来,一“战”决雄雌。

(六)门

“门”,古往今来人们都知道是房舍、围墙的出入口,但在《左传》里,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名词,而是用作谓语动词,特殊场合用于交战,有人作过统计,《左传》里,“门”字一共使用了261次,用在247个语段里面,用作谓语的“门”有33例。 [6]请看:

1、“巴人判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庄公十八年》

2、“子庚门于纯门。”《襄公十八年》

3、“门于在门。”《襄公二十四年》

4、“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成公二年》

5、“十二月,吴子诸樊伐楚,以报舟师之役,门于巢。”《左襄公二十五年》

6、“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土门焉。”《襄公十年》

7、“晋侯围曹门焉,多死。”《僖公二十八年》

以上句子中,无论是“门+于+地名”,还是“名+焉”,其句式结构和上面讲的“战”相似,但二者又是有区别的。如《定公八年》:“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战”同时用于攻守双方,但“门”,虽然涉及攻守双方,但是它在一个句子中并不同时用于攻守双方,究竟用于哪一方,要由读者依靠上下文来判断,所以,它的语义是不明确的。

“门”字用作战争动词只见于《左传》,它是《左传》里特有的一个词。在先秦子史典籍中,“门”皆不用作动词。在《左传》里,它有和其他战争动词有相同的用法功能,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性。

(七)袭

在没有“义”战的春秋时代,“袭”更显神秘和不义,让人防不胜防。许慎《说文》:“袭,衽袍。”段玉裁注:“小敛大敛之前衣死者谓之袭。”即“袭”原指给死者穿的左掩襟的外衣,引申为“衣上加衣”,在军事上便引申为有所掩盖,不让对方知道而出其不意地打击,这便是“袭击”。

1、“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隐公元年》

2、“妇人不忘袭仇,我反忘之。”《庄公二十八年》

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僖公三十二年》

4、“夏、齐侯、郑伯朝于纪,欲以袭之,纪人知之。”《桓公五年》

5、“师还,馆于虞,灭之。”《僖公五年》

无论是野心勃勃的共叔段,还是记仇恨入骨髓的妇人文夫人,都不可能“伐”或“战”敌手,只能是“袭”。

例3中,对于刚愎自用而又占有欲极强的秦穆公来讲,“袭”词简直用得恰到好处,加之有杞子的怂恿,还管它地方之远近呢?“袭”和杞子的“潜”同义相承,刚好吻合了秦国统治者的轻佻心理。

(八)攻

本义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持续而反复地敲打某一对象,从攴工声,攴读pū,敲打,引申为攻打,攻击。

1、“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2、“文子怒,欲攻之。”《哀公十一年》

3、“伏甲将攻之。”《宣公二年》

4、“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桓公五年》

例1、例2用法和“伐”相同,今天还有“攻伐”一说,孔文子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大叔疾,大叔疾派随从劝诱他前妻的妹妹,把前妻安置在梨地而为她造了一所房子,好象有两个妻子一样,孔文子哪能容得这一招,于是用了“攻”一词。例3、例4的用法和上面的“袭”用法相同,正如《孙子·讨篇》中所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总之,战争是《左传》中最为人注意的一部分,《左传》军事词语共533个,仅征战类就有272个词语,[7]本文仅选了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动词进行比较分析,目的仅仅是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当时的战争情况。因为在所有战争动词中,“伐”是一个高频词,故在介绍其他词时,往往和“伐”进行比较。

实际上,除了这几个词外,还有很多征战类的动词,如“戎”、“取”、“讨”、“灭”、“戍”、“师”、“释撼”,因为出现频率不高,且用法单一,在此不一一枚举。

参考文献

1 李梵《汉字的故事》P349,中国档案出版社。

2 广西师大中国优秀硕博学术论文《左传军事词语研究》P1。

3 选自“中国古代经典集粹”《左传》(北京燕山出版社),以下选自《左传》,内容与此同。

4 春秋左传注疏》,隐公元年注。

5 春秋左传注疏》,庄公十一年注。

6 左传谓语动词研究》,张猛著,语文教育出版社P149。

最后的讨伐篇6

关键词:森林采伐;森林保护;关系;意义

1 合理的森林采伐量是对森林资源的最好保护和利用

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因此造成了生产力水平也是相对比较低下,对资源的利用不能够完全物尽所用,造成大量的浪费,尤其是这几年对林业的破坏,一些企业的大量采伐致使我国的林业资源开始面临严重的危机,主要原因就是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各林业生产单位的生产量超过资源应承受的负荷;(2)为追求效益,弄虚作假,计划外采伐;(3)滥砍盗伐;(4)自然灾害引起,如:风灾、火灾、虫灾等;(5)除以上几点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是计算采伐量的力式方法所考虑的因素不全面,导致超量采伐在生长量大于采伐量中,忽视了以下三个因素:

(1)各森工企业的可采蓄积核算量不科学有些树木虽然是戎过剔琳但由于目前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的限制有些资源在可采蓄积内却难于组织生产无法采伐或运输而且难于更新。如河流两岸高山陡坡石榭也带等主要起保护作用这些蓄积不应在核定采伐量时计算在内,否则就要超量;(2)成过剔淋内的中刁径木蓄积不应核定在可采蓄积内;(3)生长量的问题,由于建国以来实行皆伐的伐区较多,因此新成林及中、幼龄林的生长期较长,到采伐时需要二、三十年或八、九十年在不到其采伐年龄时,虽然有生长量、但不能采伐,所以把这一部分生长量在计算采伐量时算在内是不科学的由以上三种方法计算的采伐量不准确,采伐量过大。

2 合理的采伐方式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

森林采伐手段对森林的保护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采伐方式不恰当就会导致森林资源的大幅度减少,严重破坏的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同时也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减退,对整个森林资源来说将是一种灭顶之灾。所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伐手段,进行选择性的采伐,比如将一些枯朽的,有病害的树木砍伐反而有利用其它树木的健康生长,保证了森林的整体质量。在进行调整林木组合的时候,选择一些能涵养水源,起到防风固沙等作用的树木将会极大地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具体要注意的如下:

(1)对抚育周期应适当延长,从5年间隔期延长到8-10年(北方)虽然株数过多过密,但树干通直,枝叉较少、有利于培养优质木材。

(2)抚育应因地制宜,在坡度15°的阳坡更要减少抚育,一般规律是阴坡树木比阳坡长势好,因为阴坡土地肥沃水份比较充足,水份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在阳坡抚育时要尽可能保护藤条灌木杂草,起到含养水份,防止水土流失,促进林木生长,调整林木组成。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完全是以培育后备森林资源为目的的采伐、是完全保护森林资源的一种采伐方式。

3 只有合理地确定采伐木,才能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

3.1 以树木的经济成熟龄确定采伐木经济成熟龄分为两个方面

3.1.1 单株林木达到成熟高度生长和径级生长停止或基本停止这个时期林木的材质最好、出材量最大、售价最高,以少量的采伐获得最高效益。

3.1.2 时间不同木材的售价不同

过去在市场上比较畅销的是红松为主的针叶树种,而阔叶为主的柞、曲、榆、锻售价不高,相差2-3倍,销不出去做为薪材处理,浪费非常严重。近几年柞、曲、榆、锻的价格成倍增长、所以林业企业在伐区设计和采伐时应以经济成熟龄确定采伐木,对径级可望达到高价材标准的暂不采伐,过几年达到高价材径级时可获几倍效益,在采伐时把没有生长前途径级比较小的有选择的伐掉,在采伐时应以市场所需树种的不同有选择的控制采伐,获取最高效益。

3.2 应伐木的含意应有所改变

3.2.1 在确定应伐木时,应注重森林资源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是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二是其林木的经济价值。森林的社会效益要远大于取材的直接经济效益,所以在采伐时不要一概而论,应伐木在以经济成熟龄为前题下,对那些老龄过熟、霸王树以及没有生长前途的树木要依据不同情况而定是否采伐。

3.2.2 采伐一株没有多大利用价值的树木,砸倒一些生长几十年的树木其损失太大了。所以对老龄、过熟、霸王树的采伐要依J民其所处的环境及其在哪些方面能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确定是否应该采伐。保留下来的树木可以结种,维持森林环境不变、保护生态平衡。

4 伐区清理对森林保护的意义

4.1 伐区清理是伐区作业的最后工序,它是把采伐作业过程中剩余的枝娅,小径木枝娅材,等按要求归堆,清理,捡集的最后工序,是为造林打基础的一项工作。在伐区清理时,应以保护森林,为培育好后备森林资源扫一下良好基础为前提同时要结合经济效益,不要单纯追求完美的“分数”,特别是采育择伐伐区。以能进行补植为目的。

4.2 按照自然演替规律砍掉藤条灌木是一种倒退,实行综合清林法给野生动物保留生息之地,有利于林内付产品的生长,有利于培育森林资源加速林木生长,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降低成本,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有利于森林更新,在森林更新上,不要完全追求人工更新,应尽量以天然更新为主。在人工更新时,根据彭也条件、林木组成。尽量更新一些树种稀少,将来比较珍贵的树木。

结束语

森林资源的保护已成为国家进行投入和实施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森林采伐和森林保护之间的关系,上文已经有所讨论,所以我们也了解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唇亡齿寒。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应用现代管理观念和模式,重新审视森林资源的采伐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因为新时代总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要求,所以要做到与时俱进,抛弃传统的观念和认识,坚持以可续发展观为理论,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自己的目标,做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平衡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的各方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最后的讨伐篇7

一、汉浔惨案后之英命国主义的阴谋此次汉口英水兵惨役庆祝国民政府的游行群众,又引起武汉民众之空前的反英怒潮。英帝国主义于汉口九江惨案发生后,却一变其武装镇压的炮舰政策而采,冷静退让的态度。倘若我们因英帝国主义此次之表面冷静退让的态度就以为是英国对革命的屈服,就以为租界只是经过一二次群众的示威就可马上收回,就是很大的错误!英帝国主义对此次汉案的表面退让,不但不能认为是退让,而且是以退为进的进攻——很巧妙毒辣的进攻!在汉口惨案发生、引起广大民众的反英运动而后,英帝国主义一方面将租界的海军陆战队退出交北伐军驻守,一方面将并无一点危险的英界侨民全数退居英舰。这种故示退让的政策的作出有二。一是挽救英帝国主义在国际上对华政策的孤立,藉此促成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恐怖,因而造成国际列强联合一致向中国进攻的局面。二是凭藉“汉浔惨案为少数暴徒或激进派之所为”的宣传,以离间中国民众和民众与国民政府相互间的关系。现在英帝国主义之以退为进的政策已得了显著的成功。日美法各国舆论多认为此次汉口惨案是中国“少数暴徒之所为,”?并以为英国的退让将影响列强在华的共同和益而表示对英的同情。同时英帝国主义在华对惨案的宣传亦偏重说此次惨案只是“少数暴徒”的行动,并非多数人民所愿意,是推外行动而非政治行动。英帝国主义这种巧妙的退让和煽动,一面在国际上弄得列强对华的空气非常紧张,一面在英国国内援和了自由党和工党对执政的保守党的攻击,英工党且质问英政府何不保护旅华侨民。现在汉案已由英参赞歌麦利

与国民政府在汉开始交涉,此次交涉比过去任何对外的交涉为严重。如何宣传英人用退让政策掩饰暴行,以引起列强共同压迫中国的阴谋如何在各地号召与汉口九江一样浩大的反英运动,援助汉口民众运动与国民政府的对英外交、不使孤立,就是全国民众和青年之目前最重大的责任!

二、奉系军阀的对政策奉军在此次北伐战争中,始终是采“坐收渔利”的政策。在表而上自然是“合作讨赤”,“贯彻终始”的乱喊,但在实际上则是极力让吴佩孚孙傅芳与北伐军直接肉搏,自己尽量在北方扩充政治军事多方面的势力,形成反动军阀势力光大,同时亦就是最后的壁垒——安国军。现在,吴佩孚的嫡系实力已完全消灭,在河南天天呐喊反攻(如田维勤魏益三辈)的都是名义附吴实则附张附南皆无不可的。孙传芳的实力在江西战争中损析八九,目前只拥有一万的嫡系军队盘据江浙继续与北伐军相抗。入京之后,虽因东交民巷太上政府态度之不佳而不能立登大宝,但现在已问接以顾维维做工具成立了亲英派阁员占多数的所谓顾阁。奉系军阀现已成了日英帝国主义者共同御用的征讨南赤的工具。目前奉系军阀对国民政府的态度自然是秉承英日帝国主义的意志,继续与北伐军作战,企图根本消灭南赤,用“黑化”代替“赤化”。但是消灭南赤,并不是马上以奉张的嫡系军队直接与北伐军作战。在奉张原来的计划是在河南利用田维勤,靳云鹗,寇英杰,米振标诸非嫡系的小军阀以与北伐军和国民军相搏战,在江浙利用孙传芳打头阵,同时把江苏地盘许张宗昌,让他打

二阵以进攻北伐军(但是现在国民军对豫西进攻及靳云鹗魏益三等暗中附南的关系,奉系军阀已集全力注意京汉路线的军事,开始出兵河南,决心消灭吴佩孚的残余势力及其他不忠于“讨赤”的军队而由奉军与国党两军直接对抗了)。虽然河南的寇田辈与江浙的孙传芳以至张宗昌在军事上与北伐军比较,总是失败的希望多些。但是长期战斗的结果,非嫡系日与奉系地盘利害冲突的寇、田、孙、张为北伐军所消灭,固为奉系军阀所深愿;同时北伐军于转战大江南北,长斯苦斗之余,实力亦必受重大的损失而成强弩之末。那时奉系再以准备甚久,武备为全国之冠的生力军以扑减久战疲损的北伐军,必如摧朽拉枯而有十二分的把握。到那时,所谓讨赤之彻底成功的时候,不但帝国主义列强要奖誉红胡子的功绩,即曾琦及其门徒也要大呼“五色国旗万岁”!但是奉系军阀这种如意算盘是一定打得通的么?自然没有那样如意的事。第一,西北国民军尚拥有八万以上的军队分驻陕西,甘肃以及豫边等处,一时无从消灭,对于奉系终是一种至大的威吓。第二,英日帝国主义在北方政权上相互间的冲突(此次顾阁改组,仍是亲英派势力长大,决心下月实行二五加税更予日本对华贸易以大的损失。日本帝国主义的顺天时报且指摘小顾之强行二五加税为“过激”行动。(和奉系内部新旧派的冲突并未泯灭。但是我们决不应因敌人本身的弱点而怠懈民众对二次北伐的准备。如扩大各地民众运动以加厚国民革命的实力,发展东南民众反孙河南民众反吴的争斗以促成孙吴之根本消灭等,都是目前最切要的工作。

最后的讨伐篇8

[关键词] 辛伐他汀;颈动脉;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超声;预后

中图分类号:R743.3;R972

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08)01_001 0_03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最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复发及部位密切相关[1,2]。本文探讨他汀药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及在预 防脑梗死复发中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22例均为2000年8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的诊 断符合 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修订的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根据临床及影像学将 脑梗死分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BI)和腔隙性脑梗死(LI)。排除标准:(1)年龄≥80 岁;(2)心源性脑栓塞及其他原因的脑栓塞;(3)出血性脑血管病;(4)瘤卒中;(5)伴严重的 心、肝、肾疾病;(6)出院后未按医嘱正规服用阿司匹林或辛伐他汀;(7)对阿司匹林及辛 伐他汀因副作用明显不能耐受的患者;(8)血胆固醇浓度明显增高,本身在服降脂药的患者 。62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阿司匹林治疗组与辛伐他汀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312 例,男189例,女123例,年龄46~79岁,平均69.8±10.8岁。辛伐他汀治疗组:310例, 男178例,女132例,年龄45~79岁,平均69.9±11.9岁。

阿司匹林治疗组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前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的比较:见表1。两组的各项 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入院时及治疗后8~12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检 查,同时对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高血压病、糖尿病、TIA病史及血糖血脂等 进行评估。出院后有高血压的患者继续降压治疗,有糖尿病患者继续降血糖治疗。采用电话 、信件、家访及门诊随访6~36个月,如复发立即到我院就诊。治疗方法:阿司匹林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长期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辛伐他汀治疗组:在阿司匹林 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默沙东公司提供)。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及检查有无颅内出血及其他脏器出血的副作用,每1~2月复查血常规、血脂全套及肝功能。当出现严重 副作用或胆固醇浓度<3.10mmol/L,或出现肝功能损害(谷丙转氨酶>55IU/L)立即停药观 察。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及观测指标:采用HP Image Point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7.5mHZ线阵式探头,受检者取卧位,低枕、头略向后仰,偏向检查的对侧。取样部位:颈 总动脉离分叉处1cm及2cm处;分叉部;颈外动脉离分叉处1cm或更远;颈内动脉离分叉处1cm 或更远。观测指标:斑块积分法[2]:斑块积分在1.1~5.0为轻度颈动脉粥样硬 化;5.1~10.0为中度颈动脉粥样硬化;>10为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程度判 断[3]:在最大斑块位置,以(1―残留血管的截面积/血管的截面积)×100%来判断 ,<30%为轻度狭窄:30%~49%为中度狭窄;>50%为重度狭窄。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声像病理 学分型[4]: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斑块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和溃疡斑。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软件分析系统,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关系时,先将观测指标进行单变量分析后再 进行多变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脑梗死复况比较:622例脑梗死患者中93例(15%)在随访期内复发:283例 ABI患者中复发62例(21.9%),339例LI患者中复发31例(9.1%),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阿司匹林治疗组312例在随访期复发61例(19.6%),辛伐他汀治疗组310 例在随访期复发32例(10.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辛伐他汀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见表2。

阿司匹林治疗组及辛伐他汀治疗组 治疗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及斑块的超声病理分型,无显著性差异;治疗8~12 周后阿司匹林组仅软斑的发生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它 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辛伐他汀治疗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的患者增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以及软斑和溃疡斑块的发现率明显降低,与治 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副作用:在用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治疗随访期,有5例(0.8%)出现黑便,6例(0.96% )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副反应,停用后上述症状消失,6例(0.96%)出现了谷丙转氨酶增高(均 <100IU/L)停药观察后两周降到正常。

3 讨论

国外报告[5],伴严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即使在药物干 预下,复发率仍高达18.5%,特别是有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明显增高, 有溃疡斑的脑梗死患者其复发的危险性增高7倍。因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积极进行干预, 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狭窄程度,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预防脑梗死的复发可能 有重要作用。

脑梗死年复发率为4%~14%,其中卒中后1年内的复发约13%,此后4年,每年的复发 为4%。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广泛用于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而阿司匹林作为应用最广泛的抗 血小板药,在二级预防的作用己得到循证医学的证实[6],本文结果提示阿司匹林治 疗使软斑及溃疡斑减少,硬斑及扁平斑增多,说明阿司匹林在稳定动脉硬化斑块中起一定作 用。本文结果显示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能 明显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治疗后8~12周复查颈动脉彩超,发现辛伐他汀治疗组无颈动脉 粥样硬化改变及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轻度狭窄、硬斑和扁平斑的病例增加,而重度颈动脉 粥样硬化、重度颈动脉狭窄、软斑和溃疡斑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辛 伐他汀治疗可能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而降低脑梗死的复发。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已知 作用最强的降胆固醇药物。多项研究表明[7]:不论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是否增高, 接受辛伐他汀治疗后,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率分别下降23%和5%。他汀类药物除 降低胆固醇外,还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增 强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调节血小板功能抑制血栓形成[8]:改善内皮细胞的血管 舒缩功能,增强内皮细胞溶解纤维蛋白的能力;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以及增强内皮 型一氧化氮合酶等作用[9],从而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稳定或消退粥样硬化 的斑块,使之不易破裂,减少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减轻颈动脉狭窄程度[10],从 而达到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作用。

本文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治疗过程中,有5例(0.8%)发生了上消化道出血,但出血量小,仅 为黑便,停药观察后黑便消失。6例(0.96%)出现了转氨酶升高的轻度肝损害表现,停药 观察自行好转。说明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是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疗效确切而副作用小的药物。

参考文献

[1]易兴阳,余昌明,潘光强,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210-225.

[2]易兴阳,潘光强,余昌明,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探讨[J].中华 神经科杂志,2002,35:68-70.

[3]Auperin A,Berr C,Bonithon_Kopp C,et al. Ultrasonographic assessmeat of c arotid wall characteristics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59

to 70 year_old. The EVA Study Group[J]. Stroke, 1996, 27:1290-1295.

[4]余昌明,易兴阳,潘光强,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J].河北医 学,1999 5:9-12.

[5]Petty GW,Brown RD,Whisnant JP,et al.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A populat ion_based study of functional outcome, survival,and recurrence[J]. Stroke,2 000,31:1062-1069.

[6]Mc Cabe DJ,Brouwn MM.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_antiplatelets[J].Br

Med Bull,2000,56:510-525.

[7]Pedersen TR,Kjekshus J,Pyorala K,et al.Effect of Simvastatin on ischemi a sign and symptoms in the Scandinavian Simvastatin Survival study(4s)[J]. A m J Cardiol,1998,81:333-335.

[8]Lauf s U,Gertz K,Huang P,et al.Atorvastatin upregulates type III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 thrombocytes,decrease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protects from

cerebral ischemia in normocholesterolemic mice[J]. Stroke,2000,31:2442-2449 .

[9]Laufs U,Gertz K,Dirnqgl U,et al.Rosuvastatin,a new HMG_COA reductase i nhibitor, upregulates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protects form ische mic stroke in mice[J]. Brain Res,2002,942:23-30.

上一篇:我不想说谎范文 下一篇:未来十年热门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