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03 04:55:33

初三数学课程

初三数学课程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结构;优化设计;探究课程结构是指某一门课程中各个部分的组织、编排以及整合的形式,又可以被细化分为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两大体系。课程结构的设置能够使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及教学评价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初中数学课程结构的优化设计是为了达到增强课程整体功能实效性的教学目标。初中教师积极探究数学课程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同时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建立健全新型初中数学学科课程是优化设计的基础

新型学科课程被视为课程结构体系的主体成分,其对传统学科课程弃糟取精,最终达到对课程结构设计新颖的目标。新型学科课程能够协助初中教师落实对数学课程结构设计的优化作用,有如下原因。

在新型学科课程的辅助下,初中数学课程重视对初中生的全面培养,促进其身心主动发展。新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基点是从学生的发展入手,协助学生在初中时期发展各项基本素质,使人的真实价值得到有效发展,使学生成为有价值的人。例如,教师在对“数轴”一课进行设计时,在数轴“三要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典型的错误画法,培养与强化学生的辨析与纠错能力,同时鼓励初中生在课程训练环节动笔画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相互m正错误,以达到加深对“数轴”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学习目标。新型数学优化课程结构体现在其能使数学知识教学存在层次性,协助教师达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教学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吸收数学知识。初中数学优化课程结构还体现在使学生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使教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以学生的兴趣为教育起点,合理有序地对教材知识进行组织与编排,从而落实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吸收与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协助初中生积极地完善自身素质。

二、宏观理论框架是数学课程结构得以优化的根本

宏观课程结构的完善与优化是整个初中数学课程结构设计实现优化的关键性要素。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达到宏观课程结构优化的目标,可以借鉴以下流程:首先,对宏观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在实质结构优化方面下工夫,努力协助学生总结与数学课程相关的知识与学习经验;其次,对宏观课程的形式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在教学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打造“非正式课堂”。

例如,在对“平行线及判定”一课的课程结构设计中,教师为了落实优化的目标,引进并利用宏观理论框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同位角、内错角、同象同角”即三线八角的内容,以达到对现有数学知识巩固的学习目标;教师将本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使学生会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去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同时会简单地推理和表述”,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计划在课程教学进程中开展“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总结“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而为了建设“非正式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达到这一构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探求新知的精神。

三、构建优化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模式是保障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初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数学教师参与基础核心课程建设的培训工作,在训练进程中穿插技能性、实践性、活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多项环节,使数学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优化数学课程结构的必要性。设计时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根基,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作为课程结构设计的基点。只有建立健全优化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模式,教师在对初中数学课程结构进行设计时才能将显性课程优化创新,积极开展知识学习活动。例如,在“轴对称”一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大量的时间开展“画轴对称图形”环节,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他们动手绘图的能力。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认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只有教师拥有对课程结构创新设计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对数学课程结构进行设计规划时,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数学教学课程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在培养与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正确处理实际问题的技能。

参考文献:

初三数学课程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困境;教学出路

初中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深入,新课改对初中数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数学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困境,开拓出全面的、创造性的教学出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与目标。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困境

1.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应试导向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由原来的“两基”目标转变为“三维”目标,即由原有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但是这种目标的转变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实现,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新问题。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导向走向两个方面的分歧,一是部分教师依然秉持双基目标,全然不顾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二是部分教师全面实时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体系,但是由于缺少理论高度,割裂了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过度预设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改革后的初中数学教材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但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将简单的教案作为备课的模板,将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预设的教案来给学生进行预设性的讲授,很少在课堂中进行师生的互动,严重缺乏生成性的资源,无法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流与互动,不利于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心理氛围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营造真诚、理解与移情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安全、愉悦的心理环境,为学生提供一种心理方面的保障。从现阶段初中数学的实际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来看,由于分数之上的理念独占上风,学生置身于一种紧张、焦虑的心理环境之中,这使学生无法激发自身的数学兴趣与潜能,不利于学生有效开展数学学习。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出路

1.重视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完整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初中数学教学三维目标并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需要教师将三维目标灵活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来呈现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如,在学习零指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寻找规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34=81,33=27,32=9,31=3,3( )=1,由此可以推出30=1的规律,引导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感受规律的合理性;接着,呈现幂的运算性质练习题:a6÷a0,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深化零指数的含义,最后设计出融合了三维目标的完整教学过程(如下图)。

渗透三维目标的完整教学过程

2.加强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更强调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正所谓“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负责任的教学,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则是没有活力与激情的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既包含预设性,又能体现生成性,让学生在预设的教学内容下充分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生成新的想法与思路。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时,呈现练习题:求直线y=3x/2与双曲线y=6/x的交点,通过这道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解答另一练习题:已知直线y=ax(a不为0)与双曲线y=k/x(k不为0)的一个交点是(6,1),求另一个交点坐标,在解答这道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质疑,通过发散思维的方法来解答这道题,这时有些学生会提出待定系数法来找到答案,有些学生能够想到利用正反比例函数的两个交点关于原点对称来解答这道题,这样通过激发学生自己的潜能来生成新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跨越已有的最近发展区,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

3.创造良好的初中数学教学心理环境

和谐、安全的教学心理环境是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体现。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显示,认知与情感之间有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系,认知的提高可以促进情感的发展,同时情感的良好状态也可以促进认知的持续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参与,有利于学生对于初中数学认知能力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与氛围,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通过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愉悦体验,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要突破自身的困境,积极寻找未来发展的出路,通过教学目标的改进、教学内容的完善及教学心理环境的创造来加强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推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三数学课程篇3

关键词:教学衔接;方法;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05-02

我从2009年开始接触高中数学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使用高中新教材,进行模块教学,感觉内容多,时间紧,学生难学,教师使用教材困惑多。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师大多数没有接触过课改后的初中数学教材,师生的首要任务是找出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因素并找出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下面结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浅谈如何处理好初、高中的数学教学衔接。

一、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因素

教材方面: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相对具体,多为常量,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不仅注重计算,还注重理论分析,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而且高中由于受高考的指挥,即使教材内容要求降低了,教师也不敢降低难度,从而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教学方面:初中数学教材课时安排内容少,习题内容较单一,教学进度一般较慢,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教师均用较多的时间反复练习,答疑。而高中课时紧,每课时内容通常较多,习题类型多,且灵活。许多题目都容纳多个知识点。学生学习方面:初中学生习惯跟着老师转,多数是记忆与模仿,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缺乏归纳总结能力。而高中学习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钻研,探索规律,强调数学能力与数学思想的应用。因此高一的学生沿用初中的方法,也就不能很快的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的心理因素等。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

1.研读初中教材,了解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初中课改采用的教材,从内容,编排及要求上都比以往有了较大的的改变,不了解这些,在衔接教学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如初中课标降低了运算复杂性和速度的要求,提倡使用计算器,注重估算等,这些和以前差别较大,中招考试试题的难度比以往降低不少,允许考生携带计算机进入考场。这些政策对初中数学教学不可否认地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导致现在的初中生对计算器的使用依赖很大,离开计算器,学生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会大大降低。初中数学新课标降低了一些要求,如只要求解简单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只要求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并且明确规定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无理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没有列入《标准》中,高中教材在必修2的解析几何内容中,求直线和圆的交点坐标,求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时,教材的例题和习题都出现了二元二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二次方程组等。初中的老师为了对付中考,很多与高中知识有关联但是中考不考的数学老师课上不重视,给我感受比较深的如: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这个内容很多在初中只是提一下,有的甚至连提都不提,但是高中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经常要用的,当然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如配方法、公式法,但是对于系数大的方程,学生就无从计算了。所以就造成很多高三的学生都面对一元二次不等式都是一个难点。在这里举一个例子:高一必修1集合章节,设A={x|6x2-11x-30<0},B={x|7x2+13x-60<0},求A∩B,A∪B。在讲这个题目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用公式法求解,但是结果大部分不正确。如果会用十字相乘法求解就会非常方便。再举一个例子:韦达定理x1+x2=-■,x1x2=■。我在上课的时候说出这个定理很多的学生都说没有听过,但是高中这个定理却在高中非常重要,比如必修四三角函数章课后有这么一道习题:已知tanα,tanβ是方程2x2+3x-7=0的两个实数根,求tan(α+β)的值。这个题目是A组的一个简单题目,只要用和角的正切公式展开,在结合韦达定理就可很快解决,但是我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包括好的学生展开后就不知道如何做了。还遇到过很多这种类型的练习。还有就是完全平方和(差),平方差,立方和(差)及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都是高中必备的基础而学生又是初中学的很薄弱的环节,这里不一一举例。若教师不了解这些,在相关内容上很难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上做到有的放矢,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2.做好初中数学内容的针对性复习,加深和补充工作。高一的必修课程不管采用那个顺序,都要先教必修1,从实践过程来看,必修1的内容学生普遍感觉抽象,难学,初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包括原有的知识结构,都不大适应高中数学的要求。因此,不论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还是人文关怀的角度,对高一新生的数学教学要安排一个过渡和缓冲,查漏补缺。根据各校的实际,用一个周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补充初中的数学内容。复习拓展的内容主要有: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②函数的概念及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联系,初中教材有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内容,相关的探究方法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对这个做法目前争议不少,有些老师认为高——个学期要完成两本必修教材的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这么做不可行。但是从课改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这么做有三点理由,一是有利于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前面的复习有助于后面教学的展开,为学习高中新课程做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三是有效解决高中数学新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存在的脱节问题,避免以往必修1刚学完学生开始出现滑坡,产生了两极分化,对高中数学失去学习兴趣的尴尬局面。

3.教师要切实把握教学要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整个高中数学教材的结构体系,对模块的要求等要有整体把握,避免增加一些《标准》和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或者把后面的一些内容提前从而增加高一新生的负担。如在必修4中,有些老师出于为了和第一章的三角函数连贯把第三章的三角恒等变化提前到第二章,造成结果是学生本来就是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公式多,还要加上第三章的公式,记得一团糟,而且第三章的第一个公式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要用到向量的知识证明。而且因为三角恒等变化那章知识比较灵活,所以很多老师就不断增加和补充课本上没有的只是增加学生的负担。

初三数学课程篇4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19

所谓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根据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从而达到辅助课堂教学的目的.微课一般控制在3~10分钟,内容短小精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生动导入

微课能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通过微课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利用微课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开展趣味学习.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走进圆形的世界》章节知识时,有些学生可能对圆的概念理解得不够透彻:为什么某一个固定点的长度等于固定长度的所有点的结合就构成了圆?又如,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类似如下的问题:“已知点O在某平面上,请问你能否找出该平面中到该定点的距离等于3cm的所有点的集合?”学生在初学时,难免会觉得题目有些难度.学生可能会先确定到该定点的距离等于3cm的某一个点,然后逐步找一个个符合条件的点.此时,授课教师通过微课播放影像资料,展示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很多案例,将圆的作图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深刻理解以点O为圆心,以半径为3cm的圆的建立全过程.

由此可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微课创设了教学情境,增强了教学的生动直观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形象展示,理解概念

微课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微课视频,全方位地讲解数学概念.因为微课可以重复播放,因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从而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完善知识结构.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章节知识时,学生在求解二次方程方面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对方程解的个数及解的含义的理解存在偏差.此时,授课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微课,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的直观讲解,对二次方程的解有一个更加清楚、深刻的认识.所谓二次方程的解,就是在x取某些值时,代入方程中,能使一元二次方程的等式成立.在理解该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对方程进行下一步求解.比如,解方程x2+4x+3=0时,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微课介绍配方法,对方程进行详细而精确的解答.将x2+4x+3=0转化为

x2+4x+4=1,

经过配方,(x+2)2=1,最终可求得x1=-1,x2=-3.

在微课的辅助作用下,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与此同时,微课还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三、自主操作,发展思维

微课除了具有以上两点优势外,还有一项最为重要的优势,即灵活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自主动手制作微课,发展自身的思维.因此,数学教师利用微课进行相关内容教学时,具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微课教学较传统教学而言,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更应该引起授课教师的重视.

例如,授课教师在讲述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图形的全等》章节知识时,讲解完相关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定理后,可以组织学生课下自己制作与该课程相关的微课视频.学生在进行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时,可以通过证明ABC和DEF的三条对应边分别相等,即AB=DE、AC=DF、BC=EF;两条对应边及其夹角相等,即AB=DE、AC=DF,∠BAC=∠EDF;等等.有学生认为,既然三边相等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三角相等必然也可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于是,他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制作成微课,并在课堂中进行播放.全班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相互评阅和修改.这样可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微课丰富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三数学课程篇5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课改目标

县政府和县教育局提出的具体目标:“1236工程”。

三、课改实验要点

(一)认真培训,贯彻精神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列工程。师资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了解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背景,学习新一轮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等,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作到心中有数。

(二)立足教学,抓好常规

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特别是一年级新编教材,教师更要从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去了解其新特点。只有把握了新特点,才能更好地领悟课改精神。其次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再次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摈弃以往数学教学中的题海做法,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出发,设计开放的、灵活多样的练习。

(三)改革评价,促进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总体上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针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实践、创新、成效综合起来,并重视教师个体差异、个性发展。 ≤第一范文 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四)注重积累,加强研究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本身就是科研过程。全体数学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随笔、教后反思,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在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积极组织开展以“新课程”为专题的研讨活动,如“学习新课程的体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案例与反思”等,使课改逐渐深入。

 

四、本实验小组主要工作计划:

八-九月份:

1.成立嘉善四中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小组;

2.成立嘉善四中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备课小组,优选教材的1/3的典型课例进行集体备课,重点探索教材教法,新课程教学设计;

3.全员初中数学教师参与新课程培训,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认真学习由县教育局组织的7月29日通识培训、8月12日片级教材研讨会及8月23日的新教材培训会重要思想;

4.各自撰写学习新课程心得体会。

十月份:

1. 开展七年级数学新教材研讨活动,以数学骨干教师为首,“上课——说课——评课”为流程,在实践、研讨中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领悟新课程理念;

2.继续开展理论学习。

十一月份:

1.“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案例与反思”征文活动;

2.“嘉善四中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

3.继续开展理论学习。

十二月份:

1.派实验教师外出借班上课,与兄弟学校进行课改研讨;

2.继续开展理论学习。

一月份:

1.召开部分学生和家长会,听取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反映与意见。逐步获得社会对课程改革的支持;

初三数学课程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小组讨论

一、引言

数学小组讨论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初中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根据某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来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听取小组之中其他成员的看法,从而加深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现阶段,对于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进行研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作用,切实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二、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小组,为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省事,都是安排全班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进行同桌之间的互相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初中生之间进行互相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强,而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差的不均衡局面,不利于小组讨论的有效开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特征来进行分组,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小组,在建立分组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考虑到初中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到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讨论小组中的每个初中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保证小组讨论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讨论方法,保证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题目展示在初中生面前之后就立即安排初中生讨论,在他们讨论了两三分钟之后,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这种讨论仅仅浮于表面,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教师不应该为了节约时间而导致小组成员没有充分地进行交流就草草收场,而应该为初中生营造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

具体来说,教师在安排小组讨论之前,应该先安排初中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讨论,这样,初中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开拓自身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又能够集思广益,从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确保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四、适当地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保证讨论的时效性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初中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初中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初中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初中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初中生讨论。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五、进行多元化的数学小组讨论,引导初中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课程的连贯性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式讲解,从而加深初中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这就要求教师科学有效地组织开展数学小组讨论,从而更加有效地帮助初中生熟练掌握不同的知识点。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角形全等这一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安排初中生讨论两个三角形全等应具备哪些条件,再让初中生依据讨论出的结果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自己动手裁剪三角形。通过这种方式,初中生在自主互动中能够开拓思维,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六、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小组讨论能够为初中生营造出一个气氛活跃、促进初中生积极学习的良好环境。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科学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初中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锻炼初中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此同时,值得初中数学教师注意的是,在数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讨论中教师也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和点拨,以便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让初中生真正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峰.数学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有效性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2]钱可晶.关于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的探讨[J]. 中等职业教育,2010(04).

[3]李铮芝.新课程背景下小组讨论的正确方法[J].校长阅刊,2006(12).

[4]陆淑英.初中科学教学中小组讨论的微调与优化[J].学苑教育,2010(09).

[5]邹婉清.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小组模式浅谈[J].新课程:教研,2011(05).

初三数学课程篇7

关键词: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新课标;师范

一、主要内容

初等数学研究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分为初等代数和初等几何两部分,具有很强师范性的重要课程。课程的开设旨在“居高临下”地对初等数学从内容到理论体系、知识结构、教授方法有一个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本课程立足于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用现代数学、古典高等数学考察传统的初等数学,理解“中学数学”的理论基础。这实际上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数学头脑”的会思考的人。其二,数学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重视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旨在教会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精神的熏陶。其三,探讨与延伸一些初等数学问题。从中学所学的初等数学到大学所学的高等数学,反过来,再用高等数学的理论与观点俯瞰《初等数学研究》这门课程,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桥梁与纽带价值。在此基础上,将初等数学的内容主要划分为数的理论(数的历史、1与自然数、科学数系)、函数的理论(式的定义、式的恒等变换、函数的定义、数值函数)、几何变换(反射变换与合同变换、合同变换的推广、位似变换的引申)、几何解题思路(基本图形、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方法、几何图形的存在性)、初等的组合数学(两个基本原理、多项式定理与恒等式、三个原理)等五大块内容。

二、主要教育价值

据调查发现,数学系的学生在对中学数学内容的理解上,中学数学重点知识的把握上,初等数学的解题能力上以及数学逻辑思维方式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初等数学研究》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1) 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本课程从中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把初等的数学问题分成若干专题进行研究,在内容上进行适当深化,在理论、思想与方法上予以“升华”,其目的是使数学系师范生具有严谨的、系统的初等数学结构框架,提高对初等数学知识的解题技巧。如有关于初等的组合数学的学习,较为具体的接触是在高中时期。对于其中的一些排列组合的概率问题,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理不出头绪,不知何时用何时用。但通过《初等数学研究》的再次学习,以集合概念为背景再次叙述组合数学中的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并结合相应的典型例题,能使学生对于排列组合的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今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来说,在知识点上起到了一个查漏补缺的作用。

(2) 站得更高

本课程是用高等数学的观点、方法,去解决并研究初等数学问题。通过相互间的知识转换,能使学生站在更高的数学层次去研究问题。在内容上,它是中学数学知识的延伸、深化与提高;在方法上,它注重解题方法的研究与指导。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对初等数学有全面而连贯的理解和认识,能养成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来驾驭中学教材的能力和进行数学研究的理论水平,为将来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环节

(1) 教学内容

可以说,《初等数学研究》的教材出版的年代都比较久远,可选用的教材也相对来说比较少,里面编排的内容和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也有所脱节,有些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似乎显得“不必要”。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不能照本宣科,要紧跟上时代的步伐,时刻关注我国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选用适当的教材,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时下的中学课程相符。在选取教材方面,任课老师应仔细审核,确保教材的准确性与实用性。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应该理论结合实际,精心选取,有详有略。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讲解方程时采用换元法,求函数极值时采用判别式法等来加深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利用构造反例的方法来揭示概念、命题的本质来加强思维的批判性。例1:两组对边对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解析:在该概念的判断中,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可以以一张矩形纸片为例,将其沿着一条对角线对折,构成一个立体图形作为反例。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两组对边对应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2)教学方法

《初等数学研究》是一门简单与复杂并存的课程。说它简单,是因为课程的内容很多都为学生们所熟悉,也正是如此,会让学生有种“炒冷饭”的感觉,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说它复杂,是因为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要求比较高,教师讲授时会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采用的是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在适当的时机会进行启发,充分激发学生的新奇心。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方艳溪.新课改下高师《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对策[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98-101.

[2]杨宪立.高师《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4):55-56.

[3]莫忆遐.新课标下《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3):30-33.

[4]阙俊杰.学习《初等数学研究》的几点认识[J].数学之友.2008,(17):85-87.

[5]季素月.《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新论[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4):62-62.

[6]罗增儒.《初等数学研究》的研究[J].数学通报, 1992, (9).

[7]葛军,涂荣豹.初等数学研究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初三数学课程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思考

一、当前初中课堂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的学习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结果,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的原因也是师生间未能进行良好配合。首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授课方式及课堂设置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当的教授方式以及忽视课堂设计不仅会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同时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课堂设计,教师从进入教室开始就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主题,整堂课一味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板书的书写。这种枯燥的课堂氛围大多会使学生对初中数学缺少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教师的知识输出未能极好的吸收,未能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地进行学习,过分依赖教师和书本,未能做到活学活用。教和学双方面的课堂不良行为造成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输出未能形成良好教学成果。

二、让初中数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最佳途径

1.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第一,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还需要重视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引导,教会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认真审题,细微观察,能够挖掘出题中的隐含条件,并通过题中给出条件进行分析和推断,结合数学定理、公理和图形的性质与概念解决问题。

在教学函数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使学生学会思维能力。例如,某商品的售价降低的百分比与日出售件数的百分比之比为1:2,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该商品将降价x%销售,降价后每天的经营收入不减少y%,其中x>0,为了确保每日经营收入不减少,x的取值范围是多少?若要使每日经营收入最大化,那么该商品需降价多少?这样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第二,调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更有效的提升教学目的。因此,初中教师需要精心的设计课程内容,让每节课都能富有生机,通过设计悬念的方式,让课堂更具挑战性,并由此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延伸。同时,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独立思维,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的解题思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初中数学教师还要注意在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时候,要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进行精讲,然后要求学生从各种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法,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从而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教学重点,巩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开展探究性数学学习方式

第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进程中,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转变教学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且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探究问题的实质内容。探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要明确一点,就是探究学习不是让学生真正的自己学习,关键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查阅资料和同学讨论,与教师探讨困惑的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在合作中学会互动交流,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例如在学习基础函数图像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自己的上学路线用函数图像表现出来,在学生绘图时,有的学生提出,可以选择几个重要的点,标注在图像上,然后将点连接在一起,那么形成的函数图像也很准确,并且这种方式很快捷,教师可以沿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和学生一起探究标注的点有哪些。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主观性。学生大都无法充分的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不积极的开启大脑,课后更加不会花时间在学习上。对于以上诸多不良现象,教师需要负起自己的责任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向出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3.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第一,应用多媒体引出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技术引出课程内容的方式,就是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稳定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形象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形象的媒体展示。教师在课程预热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常见的三角形图形应用,让学生对这些图形进行观察,比如:自行车的三角架、工地上用以稳固所形成的三角形图形,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三角形应用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然后,教师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在讲解之前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典型常见的三角形图形应用,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提前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师讲解中将会更容易理解。

第二,应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理解。初中数学课程是整个数学学科中相对较难的部分,抽象性和严谨性作为数学学科的两大特点,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上会碰到很多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数学、创建数学模型,学生只有理解数学的含义,教师的教学才会更有效,教师通过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课程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

总之, 为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创造和维护,教师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学生的积极配合,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数学思维,另外教师应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真正的营造高效率、高质量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中学习到知识。

参考文献:

[1]董云.怎样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04;34.

[2]邓厚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魅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3.29;20.

上一篇:第一千零一个愿望范文 下一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责任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