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3-07-27 16:30:35

初三化学概念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三化学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88

刚上初三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充满了兴趣与好奇,但对化学概念却始终难以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初三化学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而化学概念又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础。只有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建立以化学基本概念为联结点的认知结构,才能认识到化学这门学科的本质。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三化学概念教学的理论研究

1.思维导图的脑科学基础

我们整个身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每个细胞或者每组细胞都有特定的分工。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细胞组成了脑和脊髓,它们由两种细胞构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具有传递信息的能力,它们之间通过轴突终末与树突或胞体的突起之间的结合处(叫作突触)传递信息,进行电化学交流,形成网络。英国科学家汉特里克逊和他的妻子(神经生理学家)爱兰也认为:精确的记忆力、敏锐的理解力、活跃的想象力等都是由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能力决定的,形成神经连接的速度越快,思维越敏捷,形成新连接越容易,思想就越能创新。由此可以判断出:能满足整个大脑需要的记笔记及思维组织技巧,应该不仅包括词语、数字、顺序及线性,还应该包含色彩、尺寸、视觉、节奏、空间意识等,这就是一种思维导图。

2.图式理论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也是一种图式工具。现代图式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根据格式塔心理学提出,最终由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完善建立。鲁梅尔哈特认为:“图式是表征存储在记忆中的一般概念的资料结构。”他提出了并行分布加工模型,该模型指大脑中事物留下的痕迹被组成一个个加工单元,各个加工单元是相互连结的,每一单元可以向其他单元发送兴奋的或抑制的信号。信息的加工就是通过大量加工单元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借助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会话”“协作”与“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很好地阐释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很好地阐释学习怎样发生、意义怎样建构、概念怎样形成等。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三化学概念教学的实验研究

1.简单思维导图的绘制

针对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刚开始学习化学这一情况,我们采用比较简单的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思维导图由学生在课前绘出,在课堂中进行应用,经过实践、讨论及教师的指导,再由学生自行修改,在此过程中,达到学习的效果。

2.实验对象

初三(1)班为实验班,采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初三(2)班为对照班,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3.实验时间

2015年9月~2016年6月。

4.实验过程

(1)实验前测

以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参加本区九年级化学期中测试成绩为实验前测数据,统计如下。

前测分数统计数据表明,期中考试中实验班没有明显的优势,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2)思维导图在初三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化学概念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①物质的分类

②化学反应类型

以上的思维导图是由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归纳后自行绘制的。通过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化学概念的记忆,更加深了他们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他们建构系统的化学概念知识。

(3)实验后测

以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参加本区九年级化学期末测试成绩为实验后测数据,统计如下。

本次期末测试,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也融入扩展思维的题目,因而使用思维导图来教学的班级有明显的优势。实验班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班。

三、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内容:这是一份关于你使用思维导图复习后的情况调查问卷。它仅仅是一种情况了解,与你的学习、品德等毫无关系。因此,希望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如实填写。如果你完全同意,请填写a;有些同意,请填写b;不能确定,请填写c;有些不同意,请填写d;完全不同意,请填写e。真诚感谢你的合作!

(1)思维导图很有意思。( )

(2)思维导图条理性更强。( )

(3)思维导图让人感觉混乱。( )

(4)愿意用思维导图记笔记。( )

(5)经常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 )

(6)在解题时会自然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思路。( )

(7)在老师要求之外你也使用过思维导图。( )

(8)愿意尝试在其他化学知识复习中使用思维导图。( )

(9)愿意尝试在其他学科学习时应用思维导图。( )

(10)愿意尝试在其他方面应用思维导图。( )

问卷中题(1),有81.1%的学生表示思维导图很有意思或比较有意思,说明绝大多学生已接受了思维导图。题(2)、(3),有60%以上的学生表示思维导图具有条理性。题(4)、(5)、(6),约76%、62%、65%的学生表示在记笔记、复习和梳理思路方面愿意使用思维导图。

问卷中题(7)只有6人肯定自己在教师要求之外使用过思维导图,3人觉得自己好像使用过。尽管人数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说明学生还不能将思维导图转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

问卷中题(8)、(9)、(10)用于调查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复习之外认可思维导图的程度,分别约有73%、65%、76%的学生表示认可或基本认可。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应用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梳理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学生越来越认可和接受思维导图,但还不能成为习惯。

四、存在的问题

1.适应性问题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接受,不愿动脑思考,形成了思维惰性,到了初三阶段,思维惯性不会轻易改变。思维导图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学习方式,要接受并适应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2.缺少归纳与整理

思维导图使用的是关键词,有利于学生把握化学概念的关键点和及时回顾知识点进行相关复习。而有些学生只是善于发散思维,寻找建立更多的联系,但缺少对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五、认识与思考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行动科学的研究也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他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相反,仅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且容易筋疲力尽。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2篇

一、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三化学绪言部分的演示实验,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通过计算推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原子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原子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原子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原子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993X10-26千克X1/12≈ 1.66X10-27千克(2)氧的原子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

氧的原子量:

原子量标准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原子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地准确地理解“原子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原子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电离生成H十,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十外,还有Na十,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中“全部”的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概念进行对比在新课教学或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百分比浓度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例如:质量百分比浓度的概念“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溶液的浓度叫做质量百分比浓度。”数量表达式为:质量百分比浓度溶质浓度 = ------------------------------ X100%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个概念之后,通过下列练习,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它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它的百分比浓度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2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浓度变成10%,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以上思考与练习从溶质、溶剂量变化对溶液百分比浓度的影响,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质量百分比浓度概念,这对后面运用百分比浓度进行有关计算也有很大帮助。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单质;化合物;溶解度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注重实验,用实验引出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五、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强化训练,加强学习后的知识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初探,其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但笔者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之余将教学心得、经验撰稿成文,以飨读者,以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不分地域的教学研讨氛围。

参考文献:

[1]胡建丽.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06)

[2]侯希才.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初探[J].教学与管理,2012(06)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新课改教学难点;解析

化学的教学难点指的是学生学习化学遇到的比较困难的内容。化学教学难点和其他的学科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需要学生在理解和计算的基础上剖析难点。同时,化学知识琐碎,需要记忆的零散知识太多,造成教学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分析研究初三化学课改后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难点,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初三化学课改理论教学难点

1.物质的化学式、化学名称以及俗名等方面的记忆

初三化学在课改后,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物质的学名、化学式以及俗名等知识的记忆不佳,容易出现化学物质俗名和学名的混乱记忆。例如,由于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混淆干冰和二氧化碳的概念。同时对于复杂的化学式学生不能彻底地理解,也不会读式子,例如CuSO4·5H2O。针对这些难点,教师要在教学中重点强调,帮助学生理解,加强学生记忆。

2.教学中溶解性的教学难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溶解性的概念知识掌握不够透彻,习题练习时经常出现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多做题,然后通过对题型和解题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学生的记忆。同时也可以利用溶解性随温度的波动曲线,把特殊的物质标注出来,帮助学生记忆。

3.针对酸碱盐的教学难点

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学生而言,酸碱盐也是一大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化学物质的分类不清晰。例如,NaHCO3是小苏打,也是盐的一种,但属于酸式盐,小苏打有碳酸氢根离子:HCO-3.但是氧化钙CaO,它虽然有金属离子,但是它没有酸根,所以不是盐,它属于氧化物。针对酸碱盐这一教学难点,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概念的深刻掌握,多角度地分析化学概念,让学生对酸碱盐有彻底的理解,避免错误的发生。

二、初三化学课改后实验教学难点

新课标的改革,导致初三化学教学的任务加重,为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化学实验课时减了又减,教师重视化学做题,忽视了化学实践教学。和其他的学科相比,化学作为一门实践型的科学,教师要注重化学实验操作对化学教学的重要意义,要适当地增加实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出版社版本化学课标的改革,初三化学教学在物质的化学式、化学名称以及俗名等方面的记忆;溶解性的教学;常见物质以及状态的教学;酸碱盐的教学和试验教学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李立鑫.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02).

[2]郑义余.初三化学课改教学难点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当前我们使用的苏教版的初三化学教材,实验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占相当大的篇幅,足见初三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但从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多的学校没有按照教材的要求安排化学实验的教学与操作,所谓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化学实验不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探究,而是停留在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的层面,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初三化学教学质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相当不利,所以急需引起各校的高度重视,调动一切资源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让化学实验真正落到实处。

一、充分认识初三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初三化学不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和看待世界。

1.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从兴趣开始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和思维的动力。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是激发学生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对于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充满好奇,教师通过化学实验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树立学好化学课的决心。

2.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思维的前提,认识的窗口。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都起源于观察,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化学实验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现象的描述都离不开观察能力。对于同一实验中所出现的多种现象,要有科学的观察方法、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的重点。教师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未知的世界,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并逐渐养成爱好探究的习惯。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化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直接地获得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化学实验中学生手脑并用,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作用显著,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乐于探究的习惯,培养探究精神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分析当前初三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学校化学实验室条件限制、化学教师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缺乏重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缺乏规范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化学实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化学实验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有些教师认为初三化学课时紧,做实验费时费力,所以分组实验不如做演示实验,甚至演示实验都觉得浪费时间和精力,干脆讲实验。把学习化学科目理解成简单的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思维的启发,认为学生背实验既简单又省事,而且只要能把实验背下来就能拿高分。用背实验的方法应对中考,因此部分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把原本可以分组的实验改编成演示实验,就是已开设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也只是布置学生该怎样做,忽视了学生是否做,做得怎么样。由于多数学生胆子小,动手能力差,因此基本上是组内一人动手,其余的人观看,一人包揽了整个实验过程,教师也听之任之。这样,不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反而滋长学生的惰性心理。如果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实验的配备和用一种简单的套路教学生怎样实验,把实验看成走过场,而对于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操作评价与操作后的反思等方面却常常忽略,也就谈不上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更难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2.忽视了家庭小实验及选做实验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家庭小实验和选做实验,这些小实验具有趣味性、探究性、规范性和普及性的特点,而且学生可以轻松操作。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可以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等妙不可言的化学现象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但是多数学校很少组织学生操作这些实验,少数学校由于教师害怕学生在实验中会有差错、闪失,不让学生亲自验证,通常只是将最佳的实验方案提供给学生,并对试剂的用量、实验步骤、注意事项陈述得一清二楚,没有引导学生将实验与生活相结合,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失去了培养学生创造性、开拓性思维的机会。

3.忽视了化学实验中的环保教育。初三化学实验比较多,但实验必定会涉及有毒、有害物质,在实验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只是提供一个废液回收容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就排放,实验结束后也只要求学生把实验仪器洗涤后放回原处,把实验操作台擦洗干净,而缺少了在实验中对学生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环节。比如:在储存浓盐酸时要告诉学生一定得密封保存,防止氯化氢气体挥发污染大气;储存硝酸时应放在棕色瓶子并避光保存,防止见光分解的气体污染空气等。在分组实验中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回收药物,鼓励学生安全合理地利用废物,处理废物。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把化学实验与当地的环境污染等实际情况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探索改变初三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策略

造成化学实验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应试考试指挥棒的问题,又有学校对实验重视不够的问题,更有化学教师的认识问题,部分学校还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要解决目前初三化学实验教学的种种问题,必须对症下药,一一解决。

1.增设初三化学实验能力考核。现有的中考政策并没有把化学实操作成绩纳入中考总分,而实验操作是以“技能考核”的形式出现的,只要没有什么重大失误,大部分同学都能得满分,这对于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来说是不公平的,没有体现出竞争性。所以很有必要将化学实验考察成绩纳入中考总分,并严格执行实验考核的评分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老师真正重视化学实验。

2.合理投入为化学实验提供保障。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对化学实验方面的投入,及时更新、购买仪器和药品,确保有足够的实验室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同时学校要配备专职化学实验员,确保能按时保质保量为化学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提供器材和药品准备。

3.转变教师“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观念。通过正面引导,改变教师“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观念,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让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教育水平。

总之,初三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各种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还不能真正发挥它的功效。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初三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急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逐步完善,初三化学实验教学必将会得到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谷春华.中学化学中的环境保护知识教学[J].电子化学教学参考,2000:216.

[2]朱瑛.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渗透[J].科教论丛,1994:119.

[3]屈永年,高海涛.化学实验方法改进[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1).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合作学习;策略

就当前的初三化学教学来看,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习积O性不高,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而要想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符合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巩固化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三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合作学习符合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化学这门学科而言,化学属于理科性的学科,在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下,要求教学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合作学习恰好符合了教育改革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再加上同龄人之间交流更加便捷,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三化学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

1.转变观念

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得到了重视,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酸和碱”知识时,我先将概念性的知识向学生进行介绍,然后提问:你们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有哪些?由于我所提的问题是生活中的酸和碱,此时学生充分开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如一学生回答:盐酸和生石灰。那么我接着问:两者能发生反应吗?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我要求学生课后去做实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告诉我。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合理分组,合理的分组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应当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进行合理分组,保证每一个小组水平相当,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化学能力进行一次摸底,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能力来进行分组,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行进行知识的搜集、查阅,然后由学生自己主讲,学生在分组合作中,通过相互讨论后,整理出属于自己的课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学生借助小组成员集体的力量来共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团队合作意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缺乏小组合作意识,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有着自卑感,认为自己的能力微不足道,故而使得他们越来越散漫。为了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首先,要建立长期合作小组,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特点,进行分组设计;其次,要加强学生的教育,向学生介绍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使学生产生合作的欲望,从而更好地方便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团队合作,是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学习任务。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应当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要积极转变观念,大力开展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能力,合理分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小元.浅谈初三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策略的具体应用[J].数理化学习,2014.

[2]宋春永.初三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5.

[3]孙健飞.初三化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4.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中考复习;策略分析

作为初三化学老师,要意识到初三化学教学课程与其他年级教学的不同,初三年级的学生时间更为紧凑,教学任务繁重,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多轮复习和总结,让学生在多次重复的教学复习中具有针对性地提高,这需要广大初三化学老师进行详细的思考以及制订相应的复习策略。本文根据初三化学教学的现状,结合本人教学经验,对如何更好地指导初三化学课堂复习进行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和计划。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并且内容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达到一个很好的提高,这需要广大初三化学老师进行提前的规划和打算。首先,作为化学老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要对时间有一个统筹的概念。比如说,老师可以把初三化学复习分为三轮复习。第一轮主要帮助学生详细地将所学过的内容都复习一遍,结合化学实验和课本以及相关的基础习题,帮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扎实基础以及在习题中总结经验。第二轮复习,则是在第一轮基础上有所重点突出,将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过程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重点突出。另外,在第二轮复习中,老师给学生布置和安排的习题难度应该有所提升,让学生在有重难点突出的习题训练中有更好的提高。在第三轮复习中,老师不应该再面面俱到地讲解,而是应该注重查漏补缺以及重点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学习内容。在以上三轮复习计划安排中,应该有各自的重点突出并且每一轮的复习内容都应该是逐步递进并且环环相扣。作为化学老师,还要根据学生在每一轮复习中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和安排,这样有利于学生具有针对性地提高化学

成绩。

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无论初三化学老师再怎么进行全面的复习和指导,都不可能让学生把所有的题目都做完,也不可能预料到所有的题型和考试题目。这就要求广大初三化学老师要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帮助初三学生在化学复习中不仅能够增加知识,还要做到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比如说,在考查“氧化铁,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这三种物质时,如果题目中说能够与酸进行反应,那么初三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应该确定这种物质是氧化铁或者是氧化亚铁;如果说这种物质是一种红棕色粉末并且可以作为油漆的材料,那么就应该排除掉这种物质一定不是氧化亚铁和四氧化三铁;如果题目说这种物质是在氧气中燃烧形成的,那么学生就应该通过题目给出的信息排除这种物质不是氧化铁和氧化亚铁,而是四氧化三铁。总之,在大量的题目训练中,通过量的积累,达到学生能力质变的提高。另外,正如上文题目中提到的氧化铁可以作为油漆的成分,这样的信息也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多观察、多积累,对生活细节和常见的事物多注意。另外,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实验复习中,老师要多培养学生对细节观察的能力,中考习题中往往会对细节进行考查,这些部分也正是学生所容易忽略的部分。总而言之,在复习化学知识内容的同时,也需要老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

力,只有能力提高了,才能以不变的能力技巧应对多种多样的

题型。

三、注重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得好,就能提高分数。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在初三化学习题总结和一系列的测试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分数的丢失都是在一些细节小问题上,这就要求广大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细节的改善。比如说,很多学生明明知道选择题应该选C,但是却写了B;再比如,有些学生在做题目时容易思想开小差或者是吃东西等,这些都是看似不重要的细节,但是长此以往养成习惯,就会因小失大。还有些学生,在做题目时,喜欢在题目上涂涂画画,导致重要信息被掩盖,或者是在涂改中发生错误;还有些学生在做一份习题检测时,不给自己安排规定的时间,导致真正考试的时候时间不够用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学生智力因素导致的问题,但是却能对学生的成绩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化学老师,在平时的授课以及测试时,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有时间观念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得好,只有把平时的测试当考试,才能在考试时做到像测试一样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点一滴养成的,只有注重细节,才能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学困生;转化策略

中国从发展的历史来看,可以说是一个教育的大国,从春秋开始到现在,我国出过数不胜数的教育家、文学家,孔子、孟子等先人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国土上被广为流传,发展至今,在世界的大舞台上也被诸多国家所推崇。在先人的这些思想中,一直以来都提倡教育的重要性,要注重因材施教、修身养性等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教育渐渐演变成将成绩视为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也就有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划分之说。在学校教育中学困生的衡量标准就是成绩差、不听话等方面,一旦成为学困生,不仅是自己对学习丧失了信心,而且在教师眼里也对这些学生采取了放任的政策。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注重学困生的发展理念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鼓舞教师要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运用创新思维来转化学困生的学习,促进学困生得到平衡的发展。

一、初三化学教学中存在学困生的原因

就从初三化学的教学来说,在化学这一门课程中,不可能一个班级都学习的很好,毕竟学生之间存在个体性差异,而且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有家庭的、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那么,本文就对后天因素的影响来谈谈具体存在哪些方面的影响,只有将这些形成原因弄清楚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提出合理的策略。

(一)基础打得不扎实

初三化学是奠定在初一和初二的学习基础上的,是需要前期形成理科思维,才能够在初三这一阶段进行良好学习的。但是学困生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化学的方法没有掌握,或者是用错了学习方法,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在初三阶段成绩一落千丈。

(二)学困生没有将基础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

初中的化学属于理科中的文科,有着许多要背诵和记忆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是较为基础的内容,许多难点与重点都是建立在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的,而学困生可能是由于自身记忆力不好,或者是对这一块知识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不去记忆和背诵,从而使得化学的学习越来越差。

(三)学生不听从教师的要求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成为学困生的这些学生往往有很多是由于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做事马虎,没有理解清楚化学题干的要求,从而盲目解题,导致答非所问,一些概念混淆,使得自己的学习上不去。

二、创新思维下做好初三化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在了解化学这门课程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后,就要以此为出发点,在创新的基础上来对学困生进行转化。学困生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群体,对于他们的转化是关乎到整个班级学风的形成,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打开事件大门的关键钥匙,一件事情要想做成功必然有对这方面的兴趣,才能花心思在这方面。学困生存在基础知识差、爱玩、对学习兴趣不大等缺点,优缺点是相对应的,同时也具备活跃的思维,接受新事物快等优点,学困生对学习是不大感兴趣,没有花时间在学习方面,通过正确的方法指导争取将学生的兴趣用在学习上面,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课程,正是由于化学这门学科属性,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增加体验的机会,并且将这些体验的机会多多给予学困生,调动学困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与积极性,让这些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信息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

在初三的化学教学中,枯燥是课堂所呈现的最大特点,这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不能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为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改变课堂的组成方式,将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初三化学课程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地来讲,就是课堂一种互动形式,凭借自身的能力差异分工合作,通过竞赛的形式得到相应的奖励来刺激学生的胜负欲。

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将一个小组内划入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以优带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小组学习中安排小组成员完成思维导图,共同就一个主题进行复习,如空气,要求学生将空气中的成分如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制法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小组有了共同的目标,更有凝聚力。教师也可以在讨论结束后,多多抽取学困生进行回答,不像以往让小组指定的人回答,这样做可以抽查是否小组每个人都积极地进行讨论。

(三)教师辅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学困生在学习初三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帮助学困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方法包括:读书方法,找问题的方法,归纳整合知识的方法,记忆方法等,因此,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从最基本的概念掌握开始,一层一层地掌握核心知识点,可以从一开始由教师代为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通过学习、观摩,促进学生能力的整合。

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困生与优等生之分,教师要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喻菁.化学教学中学习情景创设的作用与路径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8).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初三化学;创新性教学方法;化学知识点

初三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学生打基础、长知识的重要开端,也是化学素养和化学理论培养的关键时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时段。因此,对于初三的化学教学,教师应该具备充分的思想准备,进行完善的教学准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充分的传授给学生。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伴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和课业要求的升级,有必要探索更为人性化、时代化和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这既是化学课的本质诉求,也是化学教学的终极目的。

一、巧设创新化的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探索意识

初三化学教学方法之所以需要创新的缘由,是因为初三化学知识是较为零碎、繁复和庞杂的,所以,这时期的教学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授课和“干巴巴”的理论讲述来进行,应该更多采用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到化学的美妙世界中去。设置合理、巧妙的化学情境,将理论知识点融入到情境中来,进行意象化、生动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的学习中去,而且对教学效率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这样也可以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帮助学生提升主动思考、实验和操作的能力。因此,采取上述的教学方法,是颠覆传统的授课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式,值得借鉴思考。

如,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中,主要教授“溶解现象”,其中包含“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溶解性”等知识点。教师在进行本章、本节备课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情境设置、模拟或实验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选取一些食用盐和水,然后在容器杯中进行实验和情景模拟,通过把食盐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食盐的溶解,这说明食盐是可以溶于水的;尤其是通过味道的改变,学生会很容易懂得原来的食盐和水就变成了盐水混合物,不再是单纯某一种物质。由此,可以引申到其他的事例,如高锰酸钾溶于水颜色的变化、蔗糖溶于水味道的变化等,说明它们都是可溶于水的,都发生了溶解现象,学生就能较好的理解“溶解”这个知识点,再通过类比,将食用油和泥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就能得出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溶解性等等。

通过类似的情景化,并经由学生们亲眼观察,他们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就会更加牢靠。再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中,内容核心是围绕“开启化学之门”进行的,这时教师其实可以通过巧设教室情境,布置化学物质,装点教学氛围,来说明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存在着。要通过意境化的教学方法,让初三的学生们明白,学好化学,应用化学知识,是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也对以后的生活有所帮助。总之,通过类似的情境模拟、创设和再现,可以创新过往单纯的授课模式,生动展示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保持化学教学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初三阶段的化学教学,不应该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也不应该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应该本着创新的原则,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活动性和参与度。事实证明,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所以,要注意保持初三化学教学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要引导学生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理论结合实践的转变,要把提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技能培养的重点,要加强对学生的“主人公”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化学课的中心。例如,可以对班级进行分组,然后进行趣味小组的化学实验比赛,可以进行化学竞赛比拼,然后对优胜者进行适当的鼓励。再如,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授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参与抢答,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是很有好处的。

如,在沪教版初三化学第一章中,有一个重点内容是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分,教师在“化学变化”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寻找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现象。例如食物储放久了会腐败变质,铜器生锈会变成绿色,蜡烛的燃烧、酒的酿造过程、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注意对学生们进行正确引导,正是因为这些物质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某种新物质,才是真正的化学变化。

也就是说,化学课的教学应该尽可能的生活化,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人性化的思维重新整合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过程中,教师应该保持指导者和引领人的角色,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和实验器材、用具的完好无损,其次要保证化学实验、操作的正常、正确进行,要点拨疑难,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要适时解除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化学知识走进生活,做到理论结合实践

初三的化学教学,不是单纯的应付考试,更不是为了课本的理论记忆,而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这一点来看,要创新初三化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充分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让化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实践。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学做三者的结合,社会即学校,教育即实践。根据陶行知的理论精神,我们可以对创新性的初三化学教学方法进行如下总结,首先要把化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其次要在实践动手中更好的理解化学现象,并为人们所用,最后要师生互动,培养独立思考、探索和坚持真理的优秀品质。

化学是应用性的学科,在生活生产中存在着大量的化学现象,如何把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进行总结,得出理论知识点,并加以理解和记忆,是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关键。例如,CH4+2O2 =CO2+2H20(甲烷燃烧),4P+5O2 =2P2O5(红磷燃烧),C2H5OH+3O2 =2CO2+3H20(清洁燃料),这三个初三教材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知识的理论表述,但是透过化学分析和实践解读,其中的科学道理是可以用以指导实践的。如上述的三个方程式,分别可以应用于天然气做燃料的原理,烟雾弹的制造原理和清洁燃料的制作、使用等。这些化学知识不仅存在于工业生产、社会生活中,而且是具体可操作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综上所述,运用创新性的化学教学方法,不是书面的空话,而是要在实践中探寻化学现象,总结化学知识;在理论教学中探索生活印记,找出化学规律,最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理论,才是二者的最高境界。总之,要进行生活化的初三化学教学,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习最真实的“大化学”,这或许才是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彭大萍.为化学课堂注入“源头活水”——浅谈化学探究性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3).

[2]景成文.论化学探究性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途径[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3]方保中.乍看异常,其实寻常——例谈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及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6).

[4]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4).

[5]那旭,廖志刚.中学生化学实验信息整合能力实践方法分析——以假设法检验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存在[J].现代交际,2012(7).

[6]蔡淑田,王俊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探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2).

初三化学概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复习情境教学设计

基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说,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有这样一种看法,即学习主要是指在学生跟周围环境的互相作用进程当中,学生逐渐构建出与外部世界息息相关的知识,同时促进自身知识架构获得良好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并非是由教师讲授而被学生获取的,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相应的情境条件下,通过别人的有效帮助,再配有必需的学习资料,由建构意义的具体形式所取得的。可见,在初三化学复习中,合理的进行情境创设来展开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初三化学复习课——碳酸钠专题为线索展开情境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巩固学生的相关知识要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当中,为了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教师应该努力进行学习情境的合理创设,设置一定的问题,将课堂复习重点难点问题点出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不断展开积极探索,完善知识要点。

例如,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复习。

(1)纯碱是碱吗?学生答:不是。纯碱是碱吗?学生答:不是。那什么物质类别? 学生答:纯碱不是碱而是盐。

(2)问:在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以后,溶液变红,则这个溶液一定是碱溶液吗?

学生答:不是,这个溶液是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溶液,譬如说碳酸钠溶液。

(3)问:是否可以使用酚酞溶液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变质?

学生答:不能使用。这主要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以及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其遇酚酞都会变红,所以,无法采用酚酞试剂检测其是否变质。

一连窜的几个问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由易到难,将知识整合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有效运用实验,展开教学情境设计

化学这门学科主要是以实验活动作为基础来开展教学的,化学课程教学与实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初三化学复习中,通过良好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起来,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促进其思维的不断创新,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复习质量的优化提升。

比如,实验活动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在长期敞口放置的过程中已经发生变质现象。设计这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可以依照某个问题有创造性地设计出可行性较强的合理的实验方案,并逐个进行有效验证,这些设计内容的充分实现要求学生必须可以扎实掌握相应的知识,有着良好的创新能力,可以灵活地进行知识运用。在设计实验的实施过程当中,可以将学生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经过小组实验讨论以后,让其提出相关方案,第一个方案,取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表明其变质了,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稀盐酸用量是多少?少量还是过量,让学生经过一番激烈讨论以后得出是过量,原因是少量稀盐酸可能只会跟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会导致现象不明显,教师肯定答案的正确性;第二个方案,取少量溶液向其中滴入氢氧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其变质;第三种方案,取少量溶液向其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已经变质。

通过实验情境的合理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地深入探讨问题,层层递进,使其可以深化理解知识难点与重点,不断完善实践能力。

3、进行开放性情境的合理创设,实现学生思维的不断扩展

在初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创设开放性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利用发散性思维来进行问题认识与分析,并寻求更多的方法以及途径来探索任何一种问题的可能答案。

譬如说,在相应的实验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情境来鼓励学生探究,某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查阅了相关资料以后知道,纯碱以及食盐、氧化钙是腌制传统松花蛋的主要配料,小组同学将这三种物质混合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并设计实验验证。由此可以将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再和碳酸钠反应进行有效的复习,使学生思维活跃,同时这个设计实验的顺利实施使得学生能够对碳酸钠专题的部分知识考点进行有效巩固,及时反馈,加深记忆。

综上可知,初三化学复习过程当中,合理地进行情境教学设计,能够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知识复习巩固过程当中,所学知识从模糊到清晰,从巩固到提升,更加实现学生思维的合理发散与扩展,扎实其知识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加至关地感受学习内容,提升自身化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桂兴.强化概念,培养能力——化学基本概念复习方法探索[J].考试周刊,2010(22).

[2]张.谈化学教学中常见的情境创设方式[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0).

[3]黄秀珍.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化学《金属和酸反应》的实验改进[J].化学教与学,2011(5).

上一篇:高端店面设计范文 下一篇:高中地理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