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18 15:06:49

空城计的故事

空城计的故事篇1

一、城市管线保护的范围和负责部门

(一)本市行政区域内道路管线工程建设、施工及其维护活动,应当按照本意见执行。

本意见所称城市管线,主要包括燃气、供热、供水、雨水、污水、电力、输油、信息通信、电车馈线、交通信号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线。

(二)市建设交通委、市市政局、市规划局和各专业管线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城市管线保护的管理工作。

市道监办具体负责本市城市道路与地下管线保护的综合监察和外力损坏地下管线事故的协调处理、统计及上报工作,并受市政局委托,对违反管线保护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进行处罚。各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区(县)范围内城市管线保护的具体管理工作,并协同市市政局做好对违反管线保护管理法规规章的行为进行处罚。

二、加强城市管线保护的主要管理事项

(一)建立管线保护工作例会制度。市、区(县)两级管理部门和各专业管线管理部门应定期举行管线保护工作例会,每季度举行一次管线保护通报会,每半年或者一年召开一次保护工作年会。通过工作例会,通报情况、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交流经验、落实措施。进一步理顺和明确建设单位、管线权属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在城市管线安全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和管理流程,建立长效机制,遏制和防范管线事故的发生。

(二)严格执行管线保护施工备案制度。各建设施工单位,工程项目开工前,按照市市政局《**市地下管线保护若干规定》的规定向相关管线权属单位办理“**市道路地下管线监护交底卡”(简称“交底卡”),并按照《关于本市建设工程道路管线安全监察推行告知、承诺制度》的规定,向所在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掘路执照前办理“**市建设工程道路管线安全保护承诺书告知、承诺”备案手续。

(三)加强城市管线保护巡查。各管线权属单位、建设施工单位要加强对管辖范围内建设工程项目周边管线保护巡查工作,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管线安全巡查。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巡查工作的监察,并做好记录;发现隐患,要督促及时整改;探索将巡查监督管理的相关内容纳入市政设施网格化管理范围。

(四)做好管线外损事故的应急处置和统计报告工作。发生城市管线外损事故时,市、区(县)两级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应急处置。

管线外损事故的统计报告一般实行“逐级上报、分级管理”的原则,管线权属单位以“一事一报”的形式及时报各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其中重大以上等级管线外损事故(含本数),管线权属单位除以“一事一报”的形式及时报各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外,同时还应报市道监办。管线外损事故等级划分标准以《**市城市道路管线外损事故等级划分暂行规定》为准。

月报报告程序仍按《〈**市道路管线外损事故报告单〉、〈管线外损事故原因分类统计表〉的通知》及《**市城市道路管线外损事故等级划分暂行规定》的各项规定,由管线权属单位报市道监办。

(五)落实管线建设跟踪测量的成果资料报告制度。为落实城市管线建设跟踪测量制度,市和区(县)两级管理部门在安排掘路计划和发放掘路执照时,应当检查跟踪测量合同是否履行、是否取得由规划部门核发的验收合格证明。建设单位在道路管线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规定将跟踪测量成果资料报相关城建档案馆,同时报送市道监办和区县建设管理部门。未按规定报送跟踪测量成果资料的,市道监办和区(县)建设管理部门暂缓受理该建设单位申请下一项工程掘路计划和掘路执照。

(六)做好行政执法和管线外损事故处理。市、区(县)两级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的规定,协同做好有关城市管线保护的行政执法工作。市市政局主要负责查处无合法手续擅自掘路施工、擅自在管线安全保护区域内施工、不履行“告知”“承诺”手续、不办理“交底卡”手续、违规作业、损坏管线后不及时报告等行为;各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查处架设临时架空线未备案、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拆除临时架空线、不履行架空线和架空线杆架的维修和养护职责、危害架空线及架空线杆架的安全和损坏架空线后不及时报告等违章行为。

城市管线外损事故处理,较大以下等级管线外损事故(含本数),由事故发生地的各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处理。重大以上等级管线外损事故(含本数),由市道监办组织协调处理。

空城计的故事篇2

1、空城计故事介绍:空城计讲的是司马懿在夺取街亭后,乘胜连夺三城,直逼蜀军的后方机关西城。诸葛亮万分焦急时,命人把旌旗隐藏,又叫士兵把城门打开,派几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领着两个小书童,到敌楼上弹起琴来。看到此景后,司马懿十分疑惑,便令全军撤退。

2、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条亮五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空城计的故事篇3

活力在词典中的释意为事物得以生存、发展的能力。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2]中,将检验城市空间形态质量的五个基本指标概括为: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和管理。“活力”标准位于五大标准之首,可见其对城市设计的重要性。伊恩·本特利认为,“活力”应被表述为“影响着一个既定场所,容纳不同功能的多样化程度之特性。”简·雅各布斯认为,正是人与人活动及生活场所相互交织的过程,这种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使城市获得了活力。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工业建筑由于其使用性质的独特性,在其设计上也大多注重其功能,不可能在活动的多样性上存在过多的考虑,因此,工业建筑的活力总是比较缺失,当工业建筑被闲置或废弃后,其活力就会因人员、设备等的迁出而荡然无存,沦为“死城”。叙事,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交流活动,它指的是信息发送者将信息传达给信息接受者的过程[3]。简单而言是讲故事,对于城市是在城市空间内讲故事,对于工业建筑是在工业建筑空间内讲故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叙事才被引入到城市科学和建筑领域,为提升城市和建筑的活力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叙事,从字面上分开来分析,“叙”即为“讲叙、叙述”,这个动词暗含了三方面内容:1)空间中有存在着的故事可讲述;2)空间通过一定的方法向处于其中的“读者”讲述;3)空间与“读者”之间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或者之后,萌生新的故事。“事”即为“历史文化故事、事件、集体记忆等”。因此,本文中的叙事,可以理解为:运用叙事的各种手段、媒介和策略,借助工业建筑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将空间内的历史文化故事、事件、集体记忆等,通过一定的手法呈现出来,让处于其中的“读者”感受到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存在,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归属感以及认同感,进而将原有的空间融入新的用途、事件、活动等,为空间的使用者提供多种活动的选择机会,创造工业建筑生活的多样性,使这一地区获得新的活力。

2工业建筑活力构建的叙事路径与策略

根据环境记忆心理学研究,人对环境的印象和记忆分为三个层次:物、场、事,人们记忆内容首先是在环境中发生过什么事件,其次是发生在哪里,即环境的场所,最后才会回忆环境的外观和细节。可见,事件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人类与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与空间如同一个舞台,见证了不同事件的演出。当曲终人散,人去楼空,剩下的仅是容器般的城市元素(如钟塔、街道、广场等,承载着市民的集体记忆,是事件的背景,舞台的布景),城市中每天都有大小事件在不断地成为“故事”演绎着,建筑与空间于是也成为了这些“故事”的容器。城市中被闲置和废弃的工业建筑正在经历落幕、散场这一过程,人员散去,剩下的就只有建筑这一空壳,但这却是城市集体记忆的延续,倘若我们将其轻易地铲去,城市的记忆密码也将缺失。因此,要构建工业建筑活力,我们势必要充分利用“故事”这一能勾起人们记忆的首要元素,将记忆密码与过去的时空血脉相连,让工业建筑这一舞台重新上演新的热闹戏曲。2.1工业建筑改造中充分挖掘和表现建筑的故事正如“叙事”一词中“叙”字所暗含的内容:“空间中有存在着的故事可讲述。”,在工业建筑改造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建筑的故事。建筑首先是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存在,其次才是个性化的创造。“有存在着的故事”即是过去在工业建筑中所发生过的故事、事件等。故事和事件是工业建筑历史的烙印,是点燃记忆的引擎,要了解一个工业建筑的空间,必然要先了解建筑中大大小小、正面负面的故事与事件。这些故事如同建筑的灵魂,它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已经不仅仅是感官体验的美学愉悦,而是让人感受到了自己与建筑在时间维度上的融合,真正做到了人与环境在物质和情感上的同一化[4]。因此,充分挖掘和表现建筑的故事,是超越过去单纯的三维建筑空间,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时空互动、四维动态组合空间的必要条件。充分挖掘和表现工业建筑的故事,寻找工业建筑曾经存在的意义,吸引市民停留,引起市民思索、记忆和共鸣,使市民更加认可工业建筑存在的价值,增加建筑的可读性和深度,使市民更加热爱这一建筑,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空壳。2.2基于叙事的工业建筑活力塑造策略物-场-事是人们对环境印象的三个层次,也是基于叙事塑造工业建筑活力策略的三个方面。1)关于工业建筑“物”的活化与利用。每一个老建筑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方面,工业建筑也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的过去,这些历史深深的镂刻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也包括了工业建筑的每一个细部之中。另一方面,工业建筑本身也承载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正如伯纳德·屈米所言:“建筑无法与‘发生’在其中的故事相脱离。”路易斯·芒福德曾指出,最伟大的建筑师应该是那些能够将死物化为活生生的灵物、化腐朽为神奇的人物[5]。这也说明了,对于已经落下帷幕的工业建筑,我们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实体,更需要了解其过去,构建有延续性的“未来”。2)构建工业建筑多样性的“场”。场所即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与事件发生”的环境[6]。一般来说,场所包含了两方面的属性:物质空间属性和社会人文属性。对于工业建筑来说,物质空间属性即是工业建筑的物质环境和建筑物本身,社会人文属性即是工业建筑中的人、社会事件等。构建工业建筑多样性的“场”,即是要创造多样性的建筑物质空间,这也意味着空间应具有多样的形式和用途。场所空间是展示人活动的舞台,而人在其中的活动是场所空间的内容,特定空间形式与用途的场所会吸引特定的活动人群,多种用途的场所具有多样的空间形式,才能在不同的时间段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各种目的而来。多样的空间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和不同的人群才能形成一个更具有活力的混合体。3)形成有“故事”的工业建筑。工业建筑作为不少市民集体记忆的载体,更是不少人的“根”之所在。故事是建筑活力的催化剂,要形成有“故事”的建筑,由无数故事与事件凝结成的集体记忆的连贯传承是至关重要的。阿尔多·罗西在其《城市建筑学》[7]中认为城市建筑空间中充满着代代相传的情感与事件,特定性的空间是由场所中所发生的特定事件而产生的。亚历山大在《建筑的永恒之道》[8]中认为,人们在一个地方的所有生活体验,不单单依赖于物质环境,还依赖于那里体验事件的模式(这些集体记忆或“故事”渗透到建筑空间中,经过叙事性的空间编排与整合,结合人们的生活路径等,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形成连续性的体验)。上述三个策略在工业建筑活力塑造上,通常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工业建筑“物”是历史的载体与资源,是人们可以直观看到和触摸到的宏伟史书;工业建筑的“场”是“物”与“故事”的载体,没有了物质空间,“故事”与建筑物就没有了文化语境;工业建筑的“故事”是建筑活力的催化剂,正是多彩传奇的“故事”赋予了建筑空间以丰富的含义,弥补了物体与空间的缺陷。2.3工业建筑改造中创造“新故事”在建筑空间中,人不仅是观众,更是身在其中的演员,建筑空间是故事的“容器”,正如“叙”字的第三方面意思,“空间与‘读者’之间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或者之后,萌生新的故事”,在工业建筑改造中创造的这些“新故事”就包括了日常的行为活动,比如节日活动、民俗事件、街头表演、文艺展示、音乐派对等。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9]中将人的日常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人们若在同一空间中驻留,就会容易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这也意味着在工业建筑的改造中,只要改善工业建筑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提高空间的品质就会间接的促成社会性活动,也能创造出工业建筑的“新故事”,提升工业建筑的活力。

3案例研究:“岛屿机械”———法国南特岛造船厂改造项目

法国南特市位于卢瓦尔河河口,是法国第七大城市。南特市早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就成为了商业中心,二战期间被德国占领,城市部分被毁坏。二战后,南特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20世纪后期,工业开始兴起。南特重要港口位于南特岛,曾是法国著名的造船业基地,直到20世纪70年代,南特港口迁移到了罗亚尔河口的圣纳泽尔,许多从事第三产业的组织进入南特岛,但由于经济困难造成大部分公司倒闭,许多建筑闲置。从2001年开始,政府决心重新开发和复兴南特岛,使之成为新的活力中心。南特岛是近现代法国西部重要的的造船基地,第一个造船厂落户于19世纪下半叶,而后造船厂经历了发展、兴盛到衰落的百年沧桑。随着港口的迁移,1987年南特岛最后的造船厂也被迫关闭。岛上留存的工业遗迹随处可见,这些遗迹让人联想到南特岛作为重要机械制造地的历史,那些擅长造船技术的工程师,因他们的技艺制造出富于个性的艺术品。笔者从叙事的角度,对南特岛造船厂改造项目进行分析,这一项目对于工业建筑的活力构建很有借鉴意义。1)主题设定:项目取名为“岛屿机械”,源自“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冒险小说《岛屿机械》,它最重要的内容包括了巨象、鹭之树和海洋世界、旋转木马三大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南特岛又是儒勒·凡尔纳的故乡,岛上留存的工业遗迹,充满了机器大生产时代特征和想象力的形象,让人很容易与凡尔纳的作品产生联想。2)叙事建筑“物”的活化利用:“岛屿机械”的主要功能与南特造船厂的原有功能和空间高度匹配,一方面减少了对造船厂的改造,维持其工业特征,另一方面延续了造船厂工业制造的特点和文化,与其制造历史一脉相承。工业建筑的历史相互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建筑厚重的不同时期的考古断面。南特造船厂的生命力没有随着一代人的消亡而消失,反而“岛屿机械”项目使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的文化,它们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也构成了这一工业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3)塑造具有多样性、吸引力的“场”:“岛屿机械”中新的艺术工作室是一个集生产、展示、体验、休闲于一体的创意空间。空间共分为两层,一层包括了机械巨象陈列区、机械艺术馆、咖啡厅及制造工厂,二层设有制造现场参观平台及厂房改造影像展示区。创意空间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也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新产业链的形成,极大地激发了该区域的经济活力。4)增加体验性的“故事”空间:“岛屿机械”中人们能够骑上12m高的巨象,沿着卢瓦河岸游览,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在行进中,大象会发出嚎叫,鼻子还可以喷出水雾(图2)。海洋世界中的机械章鱼,爪子是可动的,人们可以自己来操纵(图3)。此外,机器蠕虫、螃蟹、飞鸟等也能让人们体验到精彩的蒸汽朋克科幻“故事”世界。5)创造多样性的“新故事”:每年南特还有形形的喜庆节日、节庆活动和电影展,历史、文化、自然、运动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比如每两年,南特标志性的节日,为期三天,南特岛上的大型机器人或木偶,便会上街游行,全城出动,这其中就包括了“岛屿机械”中的巨象、飞鸟等,为这个城市和地区创造出多样性的“新故事”。

4结语

工业建筑虽不同于民用建筑,不管是在设计方面还是使用方面,但当工业建筑被闲置、废弃后,对其活力的构建就成了工业建筑再设计与再利用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无论是表现工业建筑的故事、建筑物的活化利用还是创造新故事,叙事对于工业建筑的活力构建都有着积极意义:1)可以使工业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得以继承和延续,保持城市中人与空间环境长期建立起的互动氛围;2)可以促进旧工业建筑利用的多样性和经济效益,带动衰败地段的复苏、增加人群活动、增强建筑与城市的活力;3)既能保存工业建筑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也能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建筑文化特征,是保持建筑的文化活力的关键。当然,在构建工业建筑的活力中,叙事不能仅为讲述建筑的历史故事,更不能去照搬照抄其他历史场景,需要理性的叙述工业建筑的内涵与特色,在与历史意象的关联中去发展建筑的新意象。

空城计的故事篇4

1、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而项羽没能杀掉刘邦,亦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

2、袁绍曾有机会挟天子令诸侯,因犹豫错失良机。田丰说袁绍曰:“涉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逢迎天子,动托诏书,号令海内,此算之上。不尔,终为人所禽,虽悔无益也。”绍不从。

3、空城计,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而在空城计故事中,司马懿为因怀疑而错失战胜诸葛亮的机会而后悔。

(来源:文章屋网 )

空城计的故事篇5

【摘要】GIS系统是有效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使事故对道路通行的影响最小化,并有效合理分配交通流的重要手段。笔者在研究城市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的基础上,讨论了数据的来源、专题信息图层的构建;提出了系统开发的主要技术;介绍了道路交通安全信息的采集、查询和更新,交通事故信息的分析与预测,交通事故管理等功能;并提出了基于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事故管理的一些新方法。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分析;专题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事故管理

1引言

道路交通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一名交通服务对象的切身利益,所以保证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是交通参与者对交通运输部门提出的根本要求。如何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切实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使事故对道路通行量的影响最小化,并最有效地合理分配交通流,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管理落后,缺乏先进的现代化交通控制手段和安全管理、事故检测、处理系统。目前大多数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仍主要处于由人工管理的阶段,大量的统计数据无法发挥其在分析预测、动态调度、实时控制方面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结合起来的特性,利用它可将地形数据、道路数据、交通设施数据、交通事故数据等结合起来,提供直观的查询统计界面,并进行事故分析预测、提供交通控制指令等强大功能。应用GIS综合开发和实现一套道路交通安全系统,为交通指挥部门提供卓有成效的指挥平台是完全可能的。

目前,我国已经在该领域做了一些研究开发工作。但应用的范围有限,主要功能着重于道路信息的查询、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以及专题地图和报表的输出。总体来说分析和预测功能不强,还不能切实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道路交通安全涉及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驾驶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车辆的性能、道路状况和设施配置。其中部分属于静态因素,部分属于动态因素,这两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特点和难点。而现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对动态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很差,无法对动态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同时,与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的各功能模块的集成尚不够成熟,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

笔者将着重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领域的应用,并介绍基于GIS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2GIS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应用

近年来,通过科技手段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其中之一就是将GIS系统应用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GIS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信息数据组成,并能够有效地获取、存储、更新、操作、分析及显示所需格式地理信息的综合信息系统。GIS系统除了可以满足数据管理的需要,还可以用于路径的选择、对驾驶者提供信息和事故信息的统计分析等。GIS系统一般由5个子系统构成:

(1)数据获取和处理系统;

(2)数据存储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3)数据转换系统;

(4)数据查询系统;

(5)数据输出系统。

可以看出,数据是直接影响到GIS应用潜力、成本和效率的关键。除静态的图形数据、图形拓扑数据、特性数据和属性数据外,基于GIS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GPS、摄像头和道路监视器获取道路的实时动态信息。例如,在发生交通事故时,GIS可以可视化地描述事故发生的地点,准确地在电子地图上定位,并根据拓扑计算得出事故造成的交通影响范围,并自动将碰撞发生的时间、类型(正面或侧面剐蹭等)、严重程度、占用车道的情况自动分类和存储。

3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

采用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可以充分利用GIS数据输入和预处理、数据管理以及可视化表达输出的功能满足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更新的要求,并得到实时、动态反应城市道路变化的现状资料,实现对各类设施系统、全面和高效的管理;利用GIS空间查询和分析(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网络分析)的功能对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从而帮助管理部门实现交通事故防治、伤亡控制和事故发生地段的交通疏导;GIS系统结合车载通信设备和道路信息显示屏以及交通信号灯的使用,可以预先提醒进入存在事故隐患地带的车辆驾驶者和行人,通过这些交通参与者的主动行为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1系统的结构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的主要功能分为三大部分:

(1)道路交通安全信息的采集、查询和更新;

(2)交通事故信息的分析与预测;

(3)交通事故的管理。

其具体的结构如图1所示。

3·2数据的组织

GIS系统中的信息由能够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的地理信息组成,数据的精度将直接影响分析和决策的准确性。基础地理信息的来源包括现有地图(地形图/专题地图)、全野外数字测图(GPS/全站仪/电子手簿)、卫星影像、航空照片、调查统计数据、现有的数据文件和数据库等。

除基础地图的地理信息外,城市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包括专题地图信息。不同类型的数据用于表现交通安全的不同方面,数据的选取满足实用性、有效性、可扩展性的原则。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路网信息,包括道路名称、是否为单行道、路段的速度限制、道路的长度、在道路上以限速行驶所需的时间等。

(2)道路信息,包括道路的方向、车道数和宽度、道路占用情况、公交系统的运行时间表等。

(3)交通设施信息,包括交叉口、信号灯和交通标志的位置,公共汽车、电车、地铁车站的位置,显示屏、摄像头等数据采集设施的位置等。

(4)与交通事故相关的信息,包括事故频发地段的位置、地形条件(如可视条件差、无交通标志或道路条件差的路段),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位置、交通事故的属性信息(如严重程度、类型等)。

(5)统计信息,包括路段的年通行能力、平均通行速度等。

GIS系统中的信息可以组织到专题图层中。每个图层有一个主题,同时包含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图层中每个特征点都可以通过坐标和属性来确定和描述。根据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特点,GIS系统专题地图可分为如下表所示的几层。

3.3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数据的空间分析包括静态和动态的数据分析。静态数据分析指根据在一定时间段内不变的固有数据信息进行的分析,例如交通事故的区域分布分析,对某一地区交通事故发生的特征和发生频率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交通事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分析的结果可以通过图形或报表的形式输出,提供给交通管理者和交通参与者;动态数据分析也可称为在线分析,它可以提供更方便、更实际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从而对决策者迅速采取适当的紧急援助方案和交通控制措施提供帮助,并且通过车载通信设备和道路上的信息显示屏,对进入危险地段的交通参与者提供警示信息。

3.3.1统计分析

根据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交通事故相关信息(包括事故地点、性质和原因等),对事故多发地点进行分析,统计研究区域内满足分析条件的事故多发路段、点,或按照指定事故类型统计事故多发路段。可采用范围值专题图、点密度专题图或直方图专题图的形式输出统计结果。例如,按照事故发生的类型可分为人行道与车行道交叉口碰撞、非人行道交叉口碰撞、人与车辆碰撞、车辆正向碰撞、右转碰撞、左转碰撞、同向车辆剐蹭、车辆自身事故(如碰撞护栏等)和车辆追尾等分别统计。

3.3.2分布分析与类型分析

GIS系统可以对引起交通事故的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分析交通事故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关系,从而对道路的规划、道路设施的管理等提出建议。

影响因素按照驾驶员年龄、驾龄、生理和心理表现;车辆类型和行驶状况;道路分类、路面、道路线形、地形、道路横断面;天气;交通流等五方面进行分析。可以采用叠置分析的方法,重建拓扑关系,产生新的空间图形。例如,将事故层与交叉口层叠加,经叠加分析后,将交通事故层的属性信息加到交叉口层,然后通过属性查询,可以了解到交叉口附近交通事故的基本类型、何种类型的交叉口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如果再与交通设施层叠加,还可以了解交通设施与交叉口事故的统计关系。如图2所示。

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事故的控制和预防策略,包括相关因素的控制(道路规划、设备完善)、交通参与者的行为规范、事故的警示和防治、紧急救援和伤亡控制。

3.3.3交通事故的预测

在交通事故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因素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到交通事故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适当的预测模型,针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对事故的发生进行预测。如雨雪天气事故可能发生地段,根据这些预测结果,在这些地段设立危险地段警示或增加交通警力控制,减少事故的发生。

3.4基于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的事故管理

事故管理是一个行为链,是从事故发生的发现到管理人员处理事件的整个过程。它包含事故的发现、验证、响应和紧急救援的组织,事故发生地点的处理和相关的交通控制措施。交通事故不仅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等级,同时还影响道路通行量。

3.4.1最短路径的计算

从事故的紧急救援来说,及时到位的救援可以大大减少伤亡率,医疗机构到达事故现场的路线可以通过GIS系统根据最短路径的计算自动生成的救援路线获得。

首先通过GPS的定位确定事故发生点,采用逐步增加的步长的方法建立事故点缓冲区,并采用图形叠加的方法找到能够提供紧急救援的最近医疗机构。

采用狄克斯特累算法(Dijkstra’salgorithm)求解最短路径,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节点的选择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对路网所有节点的搜索,减少计算时间,其次将当时道路的通行速度作为路段的权值,该权值随权值关系式变化,还有可能临时出现一些障碍点,所以需要动态的计算最优路线。路径确定后,可以及时通知救援部门,使其尽快到达事故现场。

3.4.2交通诱导和控制

从对道路通行量来说,通过预先通知驾驶者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道路交通容量的限制,可以减少潜在的次生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还可以缩短驾驶者在道路上花费的时间,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限制接近交通事故现场车辆的速度,整体上提高道路交通流量,使事故对交通的影响减到最小。

系统可以根据事故类型、程度生成的点缓冲区、线缓冲区判断事故对道路流量的影响,自动生成交通控制方案,利用道路信息屏、车载通信设备等,及时给驾驶者和行人交通信息,实现提示和预警功能;通过各种信号灯等控制设备和交通警务人员的协助,调整交通流的速度、密度,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系统利用GIS技术,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获取、专题信息图层的建立,实现了数据采集和处理、屏幕直观交互操作、动态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交通事故信息的分布与类型分析、辅助控制决策、交通诱导等各种功能,为道路交通管理人员进行调度指挥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和技术辅助工具,对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实时调度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实际推广使用这一系统时还应注意由于道路信息是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所以数据的更新非常重要。数据的更新可以通过GIS系统与通信技术的集成实现。GIS系统处理和存储数据的能力取决于硬件条件,而且要实现交通控制功能,与驾驶者之间信息交互还需要相关设备的支持。

总之,交通各相关系统的配合,动态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相关信息的共享,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该系统的效能,使城市道路交通安全GIS系统在道路安全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空城计的故事篇6

近年来,城市环境迅猛发展,水景观空间一如既往的受到市民喜欢和亲近。而作者时常听闻,少年嬉水游泳溺死、冬季路人落水而导致惨痛的悲剧,水安全隐患令人深思。如何在滨水空间中营造既有休闲功能、美观效益,同时又具备高安全、低隐患的亲水空间环境?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滨水景观空间现状的分析及问题的提取;第二部分结合具体的空间设计方法,从多方面出发,呈现设计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是基于天津清净湖环湖景观带的实际案例,贯彻前文研究得出的设计方法。

针对滨水景观空间设计的研究,力求对今后亲水景观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价值,提出在亲水空间设计中所注意事项及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绪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在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中,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城市滨水空间已成为市民生活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并以此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的滨水区建设改造中,景观设计者还仅仅驻足于它的经济、功能和美学方面,很少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安全性上来真正的考虑,从而造成滨水空间日常使用的安全隐患问题。

水是城市景观中的亮点,给人以舒适的感知,城市环境需要水景观的滋润,更需要一片“安全”的景观水服务于使用人群,才可谓大美之水!

论题背景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水空间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意外落水事故频繁发生,其悲剧后果令人深思!安全性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第一准则,其他一切因素都要建立在它的基础上,没有了安全作保证,一切都无从谈起。人们在滨水空间中活动时,常会发生摔倒事故、跌落事故、溺水事故等。这些事故的发生,有时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疏忽所致,与空间环境及景观设计的安全性也有很大的关系。

2、研究对象

作者主要研究城市水陆相接的界面及界面两侧一定距离的区域,如亲水休闲平台、景观小品设施、护坡驳岸、广场铺装、照明设施、植物景观等多方面与人的安全性密切相关的因素。与人安全相关的因素不是单独一个,而是滨水空间多种因素的集合。因素之间有着关联互补的关系,共同营造一个高安全、低隐患的滨水活动区域。

3、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滨水空间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亲水空间的生命安全和景观水区域的嬉水安全。同时,从设计师的角度上讲,希望得出较为全面细致的设计方法和模式,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使滨水空间富有时代感,同时又迎合了市民与生俱来的亲水天性和安全性需求。

二、设计研究

研究通过对实际案例和城市现存滨水空间的分析考察,将滨水空间内与人行为安全和心理安全相关的因素一一列举出来,通过分析各个因素的种类和特点,以使用者为出发点,以城市景观为结合点,通过梳理提炼重点的因素,得出了以下设计分析及相关结论。

1、亲水平台设计

现有常见的亲水平台大体分为两种,分别是内嵌式和出挑式。内嵌式距离景观水较远,亲水性差,但是能够保证安全性。外挑式亲水平台亲水性较好,但是安全性较差,尤其是相对较深的水体,对在平台上活动的人群存在安全的隐患和心理上的不适感。

亲水平台的设计和定位须与场所功能性质相结合,如内嵌式平台适合远望水景,可营造良好的景观观望点;出挑式平台设计可作为亲水嬉水的功能空间,设计中须充分考虑景观水深和水质条件。设计是在进行设计时,首先应满足项目所在地相应的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中就明确说明,在近水区域2.0米范围内水深大于0.7米,平台须设栏杆。

2、驳岸设计

现有常见的驳岸形式大体为草坡入水驳岸、景观置石驳岸、亲水台阶式驳岸、退台式驳岸、垂直立砌驳岸等。

其中草坡入水驳岸、景观置石驳岸实际较为安全,设计多可结合植物种植营造生态型野趣驳岸,但是这种驳岸亲水性较差,尤其在管理较差的区域,游人不敢靠近,无形中形成了人与景观水的隔离。退台式驳岸整体安全性不够,台地与台地之间也存在安全隐患,设计须结合栏杆和防滑措施。垂直型驳岸空间呆板无趣,并且有一定心理不安的感觉,设计需结合栏杆保证场地安全性,在垂直驳岸上可以营造立体绿化,整添水岸景观性。

3、安全设施设计

滨水空间设施从安全性角度上分为栏杆、小品、标示及指示系统等。设施指引着使用者正确、安全的行为方式,承担场地空间的提示与维护的作用,在不同安全系数的滨水空间设置不同特点的设施,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同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场地功能和使用人群的特点。

栏杆设计,从视觉效果上分为软质形式和硬质形式。软质栏杆能够保证使用者的亲水性,但是无形中怂恿了戏水者的过度亲水行为,存在安全隐患。硬质栏杆安全系数较高,但是会阻碍了市民的亲水行为。栏杆从材质上可分为金属栏杆、木质栏杆、混凝土栏杆、石材栏杆、混合型栏杆等。

在栏杆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栏杆尺寸不当,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尺寸或未达到当地规范要求。二是栏杆的设置位置不当,并未能与其他景观构件形成良好的结合。从亲水空间管理方面,栏杆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不稳固的栏杆安全隐患非常严重,很容易造成市民落水事故。

景观小品作为直接与人相接触的设施,其尺寸和材料的确定须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

滨水空间是市民最喜爱的去处,往往在游玩儿尽兴时,忽略了人身安全,所以空间安全标示系统尤为重要。包括水深危险警示牌、临时性安全隐患警示牌、防滑警告牌等多种人性关怀的设施能够保证滨水空间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在垂直型驳岸处还可设置小平台或者水下脚踏台等自救设施,以保证不幸落水的使用者能够顺利自救。

在滨水空间设计中,还需在合适的位置安排安全的无障碍设施,提高弱势群体的使用安全性。

4、铺装设计

铺装材质的确定关乎使用者的步行安全,尤其是在亲水铺装区,铺装上容易溅上水珠,大大增大了安全隐患。滨水空间主要选用防滑效果较好的铺装材料。常用的铺装材质分为石材、防腐木、植草、混凝土、沥青、金属、玻璃等。其中防腐木、沥青、植草较为安全。石材铺装须选用荔枝面或毛面材质,禁止选用磨光面石材铺装材料。金属和玻璃铺装材料安全系数较低,在滨水场地设计中建议慎用。

为保证安全性,铺装设计中可加入指示性色带或者其他材质的铺装带,以提示游人正确、安全的游憩方向。

5、照明设计

滨水空间的照明不但可以保证游人夜间的安全通行,而且还可以增添滨水空间夜景的魅力。行人在夜间通行时,无充足的灯光照明,有些写在高台边界的警示语无法看见,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照明在形式上分为基础性照明和氛围性照明。色彩心理学显示,冷白色和蓝色灯光具有镇静功效,适合于基础性照明。红色和黄色的灯光对人的刺激和提醒作用比较强,适合烘托气氛。设计师在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慎用旋转及闪烁的光源,注意眩光问题,并且在人可触及范围内需使用冷光源。

6、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是滨水空间重要的景观资源,同时在人行为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植物设计,不仅增添空间的色彩化和多样性,同时还可以保证使用者行为的条理性和安全性。设计可在水边种植绿篱,以形成人与水的隔离。植物还可以结合栏杆、设施共同指引使用者正确的行为方向,以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除上述相关因素外,设计师还可以增设安全急救设施、逃生指示牌等,在意外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实施营救或自救。

天津清净湖环湖景观带设计实例

项目概述

清净湖位于天津生态成核心区,湖水面约115ha,平均水深为2.0m。 规划设计用地为围绕清净湖的湖岸用地,景观工程占地面积约18.24公顷,景观湖岸平均宽约20米,岸线长约6890米。

图1 2011年基地现状分析及照片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清净湖具有很大的景观开发价值,周边地块为商业区和居住区,环湖景观带规划人流密度较大,营造一个人性化、时代感的环湖景观带成为必然。景观湖具有湖面大、水深较深、游览岸线长等特点,使用者游憩安全尤其重要。

二、场地空间设计要点

环湖景观带基于现状场地特点,分析周边地块用地性质,以提供给周边住区合理尺度的滨水景观空间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市民游憩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审美需求,注入时代感的设计理念和景观元素,从而达到整体场地空间秉承设计理念与场地空间有机结合。

图2 2011景观节点平面及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图3 2011景观节点平面及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环湖景观带较窄,现有驳岸坡度为25%,土质较为疏松。设计营造一条环湖健身步道,串联不同功能性质和景观特色的滨水空间,景观场地营造充分注重市民游憩安全性,基于此设计目标,设计主要做到以下几个要点:①在人流较为密集的景观场地内,驳岸采用大台阶入水的驳岸形式,同时近水安全区(水深小于0.7米)延伸到3-5米,在场地两侧采取设置景观置石和种植水生观赏植物两措施相结合的手法,保证景观场地的安全性。②局部节点采用退台式亲水平台,一级平台设置栏杆加以维护,形成瞭望空间。二级台阶营造亲水台阶,同时在台阶处设置明显的安全警戒牌,安全警戒牌内增设照明灯,使之夜间可视。③铺装采用毛面或荔枝面石材铺装,局部采用防滑加工处理措施,以保证游人活动安全④近水活动区照明多采用冷白光和蓝色等冷色光源,营造冷静的场地氛围。⑤局部设置浅水区,设置景观木栈道,供游人游览体验。木栈道采用防滑防腐木。⑥在人流较少的普通游览区,采用草坡结合置石驳岸,同时结合水生植物种植,形成人与水的隔离。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有滨水空间的梳理和提炼,发现一些问题,同时针对相关因素如驳岸、亲水平台、铺装照明、设施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微不足道的设计关注点及注意事项,希望能给未来滨水空间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只有在设计之初就把安全性设计考虑进去,避免华而不实的对景观元素的堆砌和效果的盲目追求,才能使设计向着更加有效、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的整体景观形象,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从而真正达到人性化设计。相信通过建立合理的机制,通过安全的设计、安全的管理和使用者的安全使用,能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观、更加安全的滨水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 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北京市园林局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空城计的故事篇7

关键词:建筑叙事;空间;意义;地域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2)05—0025-07

不可否认,建筑是通过形态建构、空间安排、材料结构、社会生活、文化意图来传达其与场所的复杂内涵。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建筑逐渐变成了一种政治、资本、文化的印章,而脱离了地域既有的场所精神和生活体验;建筑的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变异,变得模糊了。因而,如何再定义、理解建筑并非那么简单,往往需要借助于多学科交叉研究。同时,在当今城市变迁中,每一栋建筑试图在“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地位”。但是,建筑师在创作与工程设计过程中如何较好地传达地域场所的社会文化信息,即“讲述什么”、“怎样讲述”、“讲述的效果如何”值得研究。本文试图将建筑纳人到一个叙事维度下梳理相关的研究背景、西方建筑理论、内容范畴及其研究意义,同时倡导关于建筑叙事学新领域的研究,为地域建筑文化建构的创新实践开拓新思路。

一、建筑叙事学诞生的时代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视野下的场所营造中,自由资本的全球化与地方文化的认同性之间的冲突,成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现代化的空间生产关注了物质功能的关联,忽略了社会文化情感的关联。然而,信息时代的消费者、使用者更热衷于日常生活美学视野下多样化的情感体验;大量网络制造的虚拟空间却无法满足这种亲历体验的需求。与此同时,现代建筑美学在数字化设计的冲击之下遇到了巨大挑战,欧氏经典体系中关于比例、尺度、几何形态、空间层次的美学范式不足以衡量或者诠释先锋建筑的复杂关系与语义特征。于是,建筑界从跨学科的角度不断寻求新的研究范式,重新思考建筑的创作活动;从上个世纪后期,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符号学、地理心理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等引入建筑学的同时,逐渐出现了建筑与叙事之间的交叉研究。

尽管建筑与叙事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卫城的建造,然而研究资料显示:叙事作为一种设计方法最早被应用到现代建筑的创作中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SCHOOL)任教的伯纳德·曲米(Bernard Tschumi)与尼格尔·库特斯(Nigel Coates)率先引导叙事在建筑与文学、电影、表演空间之间的跨学科探索实践;1983年校方为他们指导的学生作业出版了题为《事件的话语》一书,该书展示了:曲米与库特斯及其他们的学生如何借鉴叙事策略将空间体验、使用中的建筑、场所的时间维度等转译为城市空间与建筑漫画式的“事件话语”。这种“卡通式”的建筑创作方式受到了建筑权威的批判。于是,库特斯与其学生在80年代组建了一个名为“当今叙事建筑NATO(Narrative Architecture Today)”的研究小组,借用了一些情境主义城市的思想与手法,拼贴呈现了一个个现实与理想交融的城市意象(Ecstacity)。尽管叙事建筑小组历经坎坷,但库特斯一直在发展完善自己的叙事建筑观;并将于2012年出版了一本关于叙事建筑的专辑。

除了曲米与库特斯两位先驱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在探索叙事在建筑中的应用与实践;但是比较系统地理清叙事与建筑的关系,并阐明叙事对于建筑价值的是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索非亚(Sophia Psarra)。她在2009年出版了《建筑和叙事——空间与其文化意义的建构》一书;其中叙事对于建筑认知、空间秩序和社会文化意义建构的价值是该书的研究焦点口]。面对上述语境中场所文脉解构而导致空间结构和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缺失的现状,索非亚探讨了“空间和文化意义如何建构在建筑中,又是如何传达给观察者”这一命题,其研究的方法策略并不是通过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来探讨,而是通过一些有着强烈叙事维度的案例来阐述,例如博览建筑、文化设施等,讨论空间编码和拥有再现叙事内容的形态之间取得平衡的策略。这本书的出版是当代建筑叙事学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叙事作为建筑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为建筑学的多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二、建筑叙事学产生的理论基础

叙事学之所以能被应用到建筑学领域来,除了上述阐述的时展需求之外,还与两者的历史渊源与相关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所谓叙事,是一种文学体裁,故事在时空中有序再现的形式;是一种结构,将部分整合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是一个叙述过程,选择安排渲染活动/故事题材的过程,从而使得读者获得一种与时间捆绑在一起的特殊效果。关于古典主义叙事的功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已经作了一些相关的诠释。叙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Narratives/narratology)则成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连同当时的相对论、立体主义一起共同构成现代主义的三部曲。到20世纪末,叙事学在一些语言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超越了语言学这一范畴,融入了诸如认知叙事学、社会叙述学、人工智能等理论,使得叙事学变得更丰富、更广泛。小到道具,大到人类历史;具象到雕塑,抽象到文本;叙事的概念已经延伸到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将其共性的逻辑系统引入相关学科的研究之中,同时各种形式的叙事均有其独特的外在体现媒介。最终在20世纪下半叶诞生了“新叙事学”(Narratology)。新叙事概念在认识论上倡导“以符号/要素为核心”转向“以语义/关系为核心”的世界观,逐渐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概念。

1 叙事与建筑的可比性

正是基于叙事的基本概念与其功能的拓展,为建筑学在方法论上提供了建构意义、整合关联的路径与策略:首先可简单理解为用建筑语言来讲述空间中的故事,一种场所精神;其次是指建筑师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所采用的结构组织与修辞手法。约翰·迪克森·汉特(John Dixon Hunt)以罗轩(Rousham)皇家花园为例阐述空间场所的叙事性载体、视觉意义与策略:从建筑、雕塑、文字以及构件装饰等诠释了作品中的诗意以及主人与建筑师之间的故事,并且进一步解读了建筑师是如何通过场景与视线组织达到这种语义的。西蒙·帕夫(Simon Pugh)从文学艺术的角度,通过信件、文字描述以及少量插图,阐述了皇家花园建筑营造与生产中的主人与建筑师以及仆人之间的故事。米歇尔·德赛特(Michel de Certeau)从《日常生活实践》角度阐述了空间故事论的观点,认为城市的许多要素如前院、桥、边界等成为故事发生的可能;此外,文字记号、地图等隐喻了社会文化/历史故事。

通过文学叙事与建筑的初步分析类比,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完整的叙事需要作者(信息发送者)、文本内的叙述者/受述者以及读者(信息接受者);同样,建筑需要设计师(信息发送者)、使用者(指定的和不指定的)和参观者(信息接受者)。与此同时,叙事作品中的概念赋予了话语一种抽象空间的维度,而建筑创作主题营造了具象空间的秩序关系。如何表现时空以及如何定制时空体验是建筑与文学共同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常,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有三个描述层面:功能层(function)、行为层(action)、文本层(text)。但是,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有所不同,建筑的表达与呈现主要通过物质载体、功能空间、使用活动等媒介来传递信息;建筑师在有意识地控制空间和时间,把时间与动态体验凝固为空间,在空间中塑造真实的生活。而文学家在文本中塑造想象的生活,将事件时间压缩了,空间文本化了。这在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以及法国作家福楼拜(Flaubert)的小说《情感教育》对应的城市地图上可以感知。建筑空间则融合了体验时间,映射了社会秩序和叙事主题。在特定的语境下,建筑空间的描述与表达还能够体现出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各种关系,如雅典卫城的帕蒂依神庙(Parthenon)和北京的天坛均是一种宗教仪式的叙事象征;中国近代城市空间和民众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将读者引入空间化的时间内部,对历史事件进行情境观察。此外,文学作品在序列感知的叙事要素中创造了线索关系,建筑则在体验过程中能感知物质空间的秩序关系;所不同的是,建筑往往组织安排一系列通过具象体验可以觉察到的文脉关系和视域;而文学叙事空间的再现并不是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是优先于形式密码的抽象的文本体系。也就是说,建筑不是虚构生活的文本,而是现实(或者未来)生活的载体。

上述表明:虽然文学与建筑有着不尽相同的呈现方式,但是拥有类似的载体、功能和创作机制;这不仅是叙事和建筑进行类比的基础,更是将叙事作为分析、理解、创造建筑的一种可选择工具。

2 叙事与建筑的相互关系

叙事为建筑创作提供了组合策略、想象力与创作源泉;而建筑及其中的生活为叙事提供了素材,两者相互影响。通常,文学作品依托于主人公生存场景的描述来展开,即叙事者心目中的街道、阳台、广场、居所、秘密房间、走道、阁楼、神秘花园、荷花池塘、村落等等的场景意象成为文学作品题材。这样的空间意象,镜像再现给读者,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随之反射到建筑空间/城市家园的营建之中。伊塔洛·卡尔维诺直接借用文学中故事及其叙述策略虚构了一个个富有历史记忆“看不见的城市”。文学叙事对未来人居环境的想象描绘以及对现实环境的批判性审视,同样对建筑/城市设计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东方,这可以追溯到东晋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对中国家园营造的影响;在西方,14—15世纪文艺复兴的叙事遗产对人文主义建筑的影响;在英国,17—18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亚历山大·鲍博(Alexander Pope)对田园牧歌式的英国景观规划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荷兰,哥特风格的小说对18/19世纪的居住建筑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在阁楼里你能听到源自上梁的上帝之声与天籁之音;在法国,果戈理关于哥特建筑的理解以及未来建筑的想象对现代主义先锋建筑的影响非常深远。

从20世纪的现代主义之后,叙事学对建筑学的影响巨大,其主要的变化是:多数研究关注的不只是叙事的内容,而是叙事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对建筑创作思想的启示与影响。法国文学家罗兰·巴特(Barthes)关于“作者的死亡”的观点直接引发了乔纳森·希尔(Jonathan Hill)等对建筑的重新思考,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建筑创作行为应该包括两部分:建筑师的设计以及使用者的创新利用。博格尔斯(Borges)关于小说创作中的编排策略为建筑空间关系的组织提供了思路:他采用了时空上的包含、反射、对称、倍份、双分叉、镜像和迷宫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和空间的再现相互交错难以分离,来强化叙事的关联性,同时让读者在复杂的想象空间中寻找线索。这些叙事策略成为了一些现当代的先锋作品的空间原型:金字塔模式、迷宫模式、没有结尾的多线索模式等等,运用它们去创造耐人寻味的空间美学体验。当然,建筑师必须审视这些叙事概念的分界线以及适用的范围;同时必须明确,建筑叙事的意义并非源于这些概念的借用,而是指向场所精神。不管怎样,将建筑和叙事的融合使得建筑叙事学的建构成为可能;同时,叙事学的一些理论对于建筑的理解/分析/表达/创新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3 叙事进入建筑的途径

纵观建筑历史,叙事进入建筑的具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Alberti)运用历史叙事的方式(Istoria)来表达人文主义的建筑和艺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将文学作品作为造园的主题思想、空间组织、文化意境的表现载体、参考系统。一般地,从叙事载体的角度来看,建筑讲述故事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

(1)保护/修复或者建造名人故居、博览纪念性建筑以及仪式性空间等,并保护呈现其承载的地方故事与历史事件,不仅进行详细地解读与诠释,而且以特定的线索呈现给参观者或者使用者。古今中外这样的案例不计其数,如英格兰莎士比亚故居、柏林犹太人博物馆、中国曲阜孔庙等等。

(2)在建筑空间场所中再现历史性情节、片断性场景等,唤起历史记忆/集体故事,例如林璎在越战纪念馆前的草坪上精心设置了一幕战争场景:安藤忠雄在水御堂中再现了日本传统仪式的场景等,使逝去的历史环境以布景的方式重新出现,将意义与仪式遗产赋给新的场所空间及其体验者。

(3)在建筑空间场所中设置主题道具、雕塑、绘画、符号等,或附之于必要的文字解说,这在文化/宗教类建筑中比较常见,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入口处、室内墙面的壁龛中均能找到宗教主题的雕塑,每一个雕塑均向朝拜者讲述一个独特的故事;在现代建筑中同样也有类似的手法,如柯里亚设计的戈亚观光酒店,用情节性的绘画布景在公共部分的墙面上,建构了可识别的地域性。

(4)将地域性的景观要素纳入到建筑中,演绎地域性生活与其空间,如意大利斯卡帕在威尼斯的斯坦帕利展厅设计中,将水作为整个空间的线索串联起城市运河与室内空间以及庭院空间,让个性化的水声、光影等自然要素与空间对话,隐喻了威尼斯水城的独特生活场景。

因此,建筑叙事不仅通过图纸、模型、图像、空间语言及其他形式再现时空意象,还表达建筑内在属性、地域场所的文化语义和社会内涵,更为重要的是让使用者体验积极参与的乐趣。

三、建筑叙事学研究的范畴、内容与意义

由上述可知,外在的需求与内在的融合使得建筑叙事学的诞生成为了一种现实存在。所谓建筑叙事学,即将叙事学作为可选择工具来分析、理解、创造建筑,重新审视建筑内在的要素属性、空间结构、文化语义及其建构策略,将建筑学转译为另一种语言体系的可能,进而来有效建构(地域)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其文化认同性。其研究案例主要集中在文化博览建筑、宗教建筑、历史建筑、仪式建筑、古典园林/主题公园、城市公共空间,原因在于这些类型空间和叙事的整合较为典型。此外,建筑学(包括建筑、景观、规划)历史、理论和评论的术语、流派、写作与其他文字表达不是本课题所关注的范畴。

1 建筑叙事学的研究内容

从西方的理论来看,建筑叙事是一种表达、认知、组构空间文本及其文化意义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可以召唤创作者/使用者美学体验的形成、重现与升华,同时来建构地域文化的认同(见图1)。这一结构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的研究成果得到证实。

(1)描述与表达空间

这是建筑叙事最基本的功能。囿于欧氏几何体系下程式化的建筑图纸系统难以全面地、生动地呈现建筑空间中的语义、事件等隐含信息,一些学者与建筑师试图借助于叙事媒介探寻一套独特的空间语言来描述建筑空间的本体。最初的策略借助于(一系列)场景图片进行诠释,如上文提到的库特斯等在教学研究中采用了漫画式的表达方式来诠释自己的空间概念;进而产生了一些综合性的策略,如罗宾·埃文斯(Robin Evans)、乔纳森等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来重新考察典型案例,灵活运用了解析几何、绘画以及独特的文本诠释等叙事载体来揭示建筑实体、生活模式与片断精神之间的隐含关系;当代更多地采用了电影技术或者场景可视化技术来协助表达,如英国学者弗朗索瓦·潘斯(Francois Penz)、迈克尔·塔瓦(Michael Tawa)等借助于三维多媒体模拟技术、DV与现实空间的混合来呈现叙事性的虚拟场景,拓展了空间场所的认知与表现维度。

(2)建构空间图景

如何将空间中的故事嫁接到不同尺度的物质形态之中并且有序延展是建筑叙事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众多建筑师在创作中关注的焦点。美国建筑师海杜克(John Heiduk)认为,建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理性的建筑建构是绝对的条件,如密斯/蒙特里安;其二,戏剧化的效果(anthropomorphic),城市、符号、形象、记忆、角色等集体叙述(Mass narratives)。他热衷于运用拟人化的面具来组构这两者的关系,并鼓励使用者在感知中建立意义。英国巴特雷特建筑学院希·杰·林(C.J.Lim)指导的课程单元八、建筑联盟学院的奥斯托斯(Ricardo de Ostos)指导的本科(Intermediate)课程单元三,鼓励学生将寓言/故事/电影/小说移植到建筑/城市空间中去,并尝试运用各种叙事载体将主题落实到空间结构中,然后转化为空间造型元素与建筑的构成元素,结合整体线索路径的设定编排,空间场景的优化与转换衔接,去塑造一种独特的耐人寻味的空间图景。但是如何让此类浪漫主义的概念故事与日常生活体验建构关系成为了一种挑战。事实上,曲米是在当今建筑理论中第一个认识到概念空间(文本/事件)和知觉空间(视觉想象/体验)的建筑师,他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就是一个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的实证。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在纽约的艺术展示廊(Storefront)同样是一个优秀的典范。

(3)考察与优化空间

将建成环境及其承载的生活视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评价空间建构的社会文化意义,这是建筑叙事的价值取向与目标。正如勒菲弗尔所言,空间的编码不能简单认为是一种阅读和解释空间的工具,而是生活在其中的方式,就是把空间放置于整个社会的“生成一消费”流通领域中去思考,这也是对空间中的社会生活体验的重新审视与定义。这样叙事实践是客观存在:第一种可能,就如同尹·博登(Iain Borden)等学者视野下的轮滑者,通过使用者创造性的使用来实现;第二种可能,就如同丹尼斯·法兰契曼(Dennis Frenchman 1998)的项目实践,从跨学科角度,通过节庆事件策划与公共空间之间的临时性组合来重构物质形态(physical form)与地域故事(story)两者的关系。

诚然,人居空间创作以及营造实践过程不可能被简单地理解为讲述一个故事或者一个事件,但是我们需要置身于故事之中去了解过去/了解自己,并需要了解新技术、新材料、新空间对记忆的影响。这些记忆往往附着在物质性的载体之中,然而这些信息已远离它们的生态环境,这就需要一种路径与方法,来激活/建构人、场所及其隐含的故事之间的关联关系。而叙事恰好可以作为一种可选择的优化整合手段,借助相关的概念与策略将建筑与场地的特性、体验和文化信息有效组织在一起。由此可见,建筑叙事已经成为了空间认知、表达、建构和考察的一种策略,一种逻辑,一种模式(见图1)。

2 建筑叙事学的相关学科与研究

从建筑叙事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与其研究内容中可以发现建筑叙事学具有复杂的学科交叉性。一般来说,与建筑叙事学相关的主要有两类学科,一类与空间语言、空间结构本体相关,如建筑学、叙事学、语言学、符号学、几何学、计算机、数学、网络系统学等;另一类与空间语义的认知诠释、体验建构相关,如(电影)文学、剧作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认知学、艺术学、人工智能、环境心理学、行为学、哲学等。通过这两个领域来描述建筑空间的逻辑性关联和文学性的关联。然而,建筑叙事学与以上每一门学科的关系有待于深入探讨,存在一些需要理清关系与边界的方面,学科自身有待于完善发展。

不管建筑叙事学是否能成为一门新学科,建筑叙事可以为丰富当代建筑理论及其实践提供新的滋养,为创新教育开启新的视野,具体有四个方面:其一,为解释和理解存在空间的信息、特征、意义提供一种可能性的语言体系;其二,为描述与表达地域建筑与场所的特征提供一种可选择的策略;其三,为分析和评价建筑空间社会文化维度的价值与特征提供了一种质化的工具,从而引导、优化与提升地域建筑的空间品质与附加值。总之,叙事可以帮助业主/建筑师/使用者理清思路、事件空间编排,逐步发掘建筑文本的文化意义,积极构筑空间秩序,整合人与场所的和谐关系,积极建构文化认同性。

必须澄清的是:第一,建筑不能简化为“叙事”这一概念及其物质空间中的体验现实,也不是为叙事而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空间、文化、自然及其社会实践的系统;第二,叙事的意义并非绝对存在于空间的几何形态及其属性中,也不是仅仅存在于建筑本体建构和社会文化的诠释,而应该存在于建筑与场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互动乃至整个的建筑生命周期之中。

四、结语

事实上,无论是日本建筑师桢文彦(Fumihiko Maki)的风景记忆,意大利建筑师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的历史建构策略,还是荷兰先锋建筑师阿雷兹(Weil Arets)的空间场景以及当今我国建筑师王澍的本土叙事等等,如何叙述建筑的地域性/场所性的设计实践,已经成为了当今的潮流。对于当下的中国城市,无疑非常需要可识别的地域文化、历史故事与集体记忆,这需要我们去寻求一种合理的理性的机制来建构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叙事。此外,如何将建筑叙事融入到我国日常的专业教育、培育学生对地域文化的重视期待研究。

空城计的故事篇8

【关键词】城市紧凑型;110kV;架空输电线路;架空线路走廊;线路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密集,城市建筑物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一座又一座的城市群落。城市环境的变化使得城市电网建设中架空线路走廊,以及电力系统运行所依赖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为了适应已经改变的城市环境,同时也为了能够满足人类对电网安全使用的需求,电网建设不得不做出改善。

1、城市紧凑型110 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特点

随着我国各大城市建筑物数量的不断增多,城市电网系统在运行和设计上所依赖的基础条件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在城市规划中,电网系统的设计仅仅只是其中一部分,在对其进行设计时,还需要将其和城市环境建设联系起来,相互协调,并同时将经济成本、节能环保等因素考虑进来,在尽量少占据土地面积和环境景观资源的前提下,保证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为城市居民提供可靠电能。也就是说,我国当前所采用的城市紧凑型110KV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特点其实是由于城市环境的变迁、人们对电能质量的高要求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所造成。下面对城市紧凑型110 kV架空输电线路在设计上的特点作详细介绍。

1.1路径与杆型

1.1.1 路径的选择

我国各大城市建筑物数量的不断增多,使得城市电网系统能够占用的土地面积变得越来越少,电网建设中架空线路走廊的占地面积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有限。不断减少的土地资源占用量是导致城市线路走廊变得紧凑的主要原因。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线路走廊多采用双回路和多回路方式,并且在线路的中心两侧设置宽度相等的半走廊,这样的设置方式有效避免了对土地资源的有偿和大量占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线路成本。因此,城市紧凑型110KV架空输电线路也依然可以采取双回路和多回路方式,沿着城市的河渠、绿化带以及道路架设,这种架设方式不仅可以方便紧靠道路、绿地一侧的半走廊线路的自由使用,而且还可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的要求。

1.1.2 杆型的选择

沿着城市河渠、绿化带或道路进行线路架设是城市紧凑型110KV架空输电线路在路径选择上的特点,下面对其在杆型上的选择作相关探讨。一般来说,由于各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以部分城市在进行输电线路架设时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必须采用单侧三相垂直排列的杆型,但就算是这样,即使输电线路只在其杆型上架设了一回,其与普通的电缆线路比起来,仍然具有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

1.2走廊宽度设计

对于架空线路走廊而言,其宽度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风偏、塔头尺寸及安全距离。如何控制线路走廊的宽度,那么就要在风偏与塔头尺寸两个部分做工作。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采用固定挂点的直线杆塔及固定跳线的耐张塔,能有效控制导线风偏及塔头尺寸,从而有效减小线路走廊宽度。按照这种方式,就必须符合相关的《规程》,即塔头的尺寸需要满足下面一些数据的要求:

1.2.1运行的电压及内、外电压条件下的带电部分和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

1.2.2假设导线的线间距离为d,其计算公式为:

d=0.4Lk+U/110+0.65f

其中,Lk指的是悬垂绝缘子串的长度,单位为m;U指的是线路的电压,单位为kv;f指的是导线的最大弧垂,单位为m。

1.2.3需要计算出带电作业的杆塔带电部分及其与接地部分的最小间隙

一般而言,城市的架空线路档距都很小,弧垂也不是很大,而导线之间的距离也比较容易满足相关规程的要求。比如说110kv双回路杆塔,如果其塔头按照“不同回路的不同相导线间的最小线间距离”4m设计,并且直线杆塔采用的是V形串或组合式横担型绝缘子,而耐张塔采用的是固定方式的跳线,如Lk=0,便能充分满足上述两点的要求。这种方式的另外一个好处在于:带电作业往往操作灵活多变,因此可以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设计与试验,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考虑带电作业而将塔头的尺寸增加。

2、绝缘子和防雷接地设计

电力工业的发展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电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为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电力资源也不例外。虽然电力工业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与环境保护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比如电力生产时,核燃料燃烧对环境和空气造成的污染,这种污染现象出现的次数并不是一次两次,其污染程度也并非轻微,并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呈现出一种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另外,在电力生产和运输过程中,还极容易发生污闪事故。据调查,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发生过污闪事故,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的电网建设中,电力污闪事故的发生频率更是极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保证电网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相关研究人员针对污闪事故发生的原因作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并探索和发明出复合绝缘子,使得前述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使用复合绝缘子,能将整个线路的维护费用及相关的损失减小到最低,从而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电网建设中,城市紧凑型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极为复杂,这就意味着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线路设计时需要更加的谨慎和小心。一方面要利用自身所学习和掌握到的电气专业知识,结合实际设计来考虑其是否满足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条件,与原先的线路设计相比是否更具优越性;另一方面要求设计人员具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既能做好现场的踏勘工作,又能处理好一切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总而言之,设计人员在设计城市紧凑型110KV架空输电线路时,应该重点掌握和解决好架空线路和线路走廊之间的矛盾,通过反复踏勘和方案对比等多种手段,来构建和设计既经济合理,又供电可靠的城市输电线路设计,以保障我国城市电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黄小庆.浅谈城市密集型11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J].中华民居,2011,(10):474.

[2]胡雪峰; 110kV送电线路设计及施工管理;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 2010(11)

上一篇:赶海的小姑娘范文 下一篇:森林运动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