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天英文范文

时间:2023-11-25 16:08:58

最后一天英文

最后一天英文篇1

游戏模式

LOL的最新客户端可以从官方网站()下载,同时在各大游戏门户网站的LOL专版也提供了客户端下载。下载并安装LOL客户端之后,玩家就可以通过桌面快捷方式进入游戏大厅了。LOL游戏大厅的下方为咨询窗口,右侧是好友栏,右上角是玩家个人信息栏,在大厅正中那个显眼的红色“PLAY”按钮的下方我们可以看到LOL四大常用功能:“单人”、“组队”、“新手人机对战”、“实战训练营”。

“单人”是路人进入游戏的最快捷入口,点击一下,系统就开始为你匹配实力相当的队友和对手,完成后立即进入选英雄画面并准备开始游戏。

“组队”功能用于和好友一同游戏,点击组队按钮后可以邀请自己的LOL好友一起通过系统来匹配对手(以及剩下的队友),喜欢开两三人小黑的朋友一定喜欢这个功能。不过根据LOL的匹配机制,估计你的对手里也不乏二三人小黑哦!

“新手人机对战”可以用来熟悉LOL中的英雄和装备系统。即使是人机对战你也不会觉得寂寞,你可以要求自己的好友一同进行人机对战,还可以让系统自动为你分配人机对战的队友。

“实战训练营”是一个系统的LOL初级教程,如果你觉得自己对LOL知之甚少,或者想从头了解LOL方方面面的话,就从这里起步吧。

特色系统

接下来为大家讲解LOL的几个特色系统。

召唤师

每个玩家在LOL中都扮演了一个召唤师角色。召唤师拥有自己的等级(1~30级),召唤师每局游戏选择一个英雄作战,可以购买道具(道具作用于每个英雄,或者是增加召唤师每局获得的经验和金币)。

召唤师技能

召唤师拥有非常丰富的技能,这些技能不耗魔,但是CD较长。每局游戏里召唤师只可以在13个召唤师技能中挑选两个用于作战,同时召唤师技能有等级限制,角色达到12级才能使用所有的召唤师技能。

符文

玩家可以在游戏大厅商店中购买符文,符文是一系列可以提升英雄属性的道具。使用方法是在召唤师个人资料的符文页将购买的符文镶嵌上去,符文的效果就会作用到召唤师每局游戏中所使用的英雄身上。不同的英雄适用不同的符文,这当中有许多微妙的变化,给大家的一个建议就是,不要太急于在符文上进行大量消费,因为低级符文会被高级符文淘汰,而只有在20级后才能使用最高级符文。

天赋

玩家还可以通过天赋设置来局部强化英雄的能力。LOL总共提供了30个天赋点供大家分配,不过玩家需要在满级后才能得到全部30个天赋点(升1级加1点)。分配天赋时首先注意天赋与召唤师技能的关系,每个召唤师技能都可以找到它的强化天赋;其次天赋的选择要与所用英雄的特点匹配,当更换英雄进行游戏时,通常都要对天赋点进行重置。

海量英雄

最后一天英文篇2

中国之所以到现在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头号功臣当属秦始皇。秦始皇当年统一中国时,最大的功绩是在全中国统一了文字。倘若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只统一地域和军队,并未在中国统一文字,今天的中国笃定早已四分五裂。保持国家大一统最基本的因素,是文字统一。

二战日本侵略中国时,在敌占区的所有学校强迫开设日语课。说明侵略者清楚,光靠武器无法征服异国,最终让被占领者臣服,还要靠文字。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描写了法国19世纪被普鲁士占领后,一所学校的教师在异国占领者的强迫下,最后一次使用法文授课,第二天,这所学校的教师只能使用德文授课。《最后一课》的核心展示,即文字最关乎国家安全。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到今天依然没有分裂,我们拥有统一的文字是最重要的原因。1949年后,我们有个令人后怕的举动,单方面修改文字,将汉字简化。同一个国家使用不同的文字的后果是什么,不言而喻。好在简化汉字只属于换汤不换药范畴,没有伤筋动骨。假如1949年后大陆大刀阔斧修改汉字,使得两岸原本统一的文字形同陌路大相径庭,势必威胁国家安全,导致分裂。

今天,中国的统一文字再次受到威胁,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想起《国歌》中那句最振聋发聩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什么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英语。

在今天的中国大陆,英语已经在事实上成为第二官方语言。在中国本土,考大学、评职称、求职等等都有英语门槛。小学一年级甚至就开设英语课,更有举目皆是的双语幼儿园。试想,在孩子尚未熟练掌握母语时,就让其学习英语,给英语以和汉语分庭抗礼的母语地位,当年侵华日军和侵法普鲁士军靠武器和鲜血才能争得的在异国学校里开设占领国语言课程的先例,如今不费一枪一弹,就在中国的学校甚至幼儿园里实现了。

如今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在官方主流媒体里,诸如GDP,MBA,CPI,CBD,CEO比比皆是,中文里混杂英文的比例越来越高,纯正血统的中文已经开始出现转基因。水稻杂交能提高产量,文字杂交的结果将是威胁国家安全。

为了国家安全,小学有必要停止英语课,因为小学是一个人掌握母语的关键时刻,待我们的孩子先入为主扎实掌握母语后,在中学再适当了解英语;高考取消英语;严禁主流媒体使用英文缩写代替中文……

新中国六十华诞时,我们务必要检阅伟大中文在祖国的至高无上地位和纯正性,因为文字才是国家安全真正的防火墙。

中文万岁才有中国万岁。

最后一天英文篇3

在母亲患重病无钱医治的情况下,打工妹选择了铤而走险,入室偷盗。在无意中,她获知这对夫妻虽然有家产千万,却由于妻子身患绝症而找不到合适的肾源,于是――

为救母亲,打工女孩决定铤而走险

今年22岁的范晓英,1987年春天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市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她从小就大方开朗,性格像个男孩子,受曾在体校做过武术教练的父亲的影响,范晓英平时也好舞刀弄棒。经过几年的学习,她的武功虽然长进不大,但却练就了一副矫健的身手,2米多高的障碍物她可以轻而易举地翻过去。

2007年春天,因为在老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范晓英便和两个中学同学一起来到了沈阳,在一家酒店里做服务员。半年后的一天,她的妈妈突然感到全身无力,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她得了白血病。爸爸带着妈妈四处求医,医生告诉他们,要想彻底治愈这种病,惟一的方法就是进行骨髓移植。不仅要找到相同的骨髓,还要拿出20万元的手术费。范晓英的妈妈有兄妹3个,幸运的是她的妹妹与她的骨髓相匹配。骨髓有了着落,然而20万的手术费却难坏了全家人。所有的亲戚都尽了最大努力,最后只凑齐了13万,而剩下的7万元却怎么也筹借不到。

眼见妈妈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范晓英心急如焚。2008年4月的一天晚上,她下班的时候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在回家的路上,一片住宅楼引起了她的注意。

这片住宅楼里住的都是有钱人,自己何不进去……这个想法在范晓英的脑海里闪过时,连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可想到妈妈急需用钱治病,范晓英咬了咬牙、决定为了妈妈铤而走险。于是,她围着楼房转了一圈后,把目光锁定在一户人家。

范晓英见四周没人,用双手抓住楼外的流水管,三下两下便爬到了三楼,随后身轻如燕地飘到了那户人家的阳台里。当范晓英轻轻打开窗户潜入屋内,蹑手蹑脚地摸黑刚想偷窃,突然听到另一个房间里传来一男一女的说话声。只听那女的说:“早点睡吧,我这病现在急也没用。大夫不是说了,只有找到合适的肾源,才能救我的命……”范晓英暗想,难道他们家里也有病人?这时,只听男的说:“没想到我们有几辈子用不完的钱,却救不了你的命!苍天为何如此捉弄人?”范晓英听到这里,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自己的妈妈能活命却没有钱治疗。而这个家有用不完的钱却也治不了病,难道这些都是天意?

范晓英听到这里站起来,却不小心碰翻了身旁的一个玻璃杯。“谁?!”玻璃杯掉在地上打碎的声音,惊动了那对夫妻。范晓英转身就跑。当她逃到阳台上时,那对夫妻也冲进了屋内,并随手打开了灯。范晓英见状。怕被人抓住。只好从阳台上纵身跳了下去,落地后便飞快逃跑了。

那对夫妻站在阳台上,看到逃走的范晓英,丈夫对妻子说:“这个小偷很不一般啊!看样子。还是个女‘飞贼’。”妻子若有所思地说:“的确是个女孩。看她的背影,怎么我好像在哪儿见过呢?”“咱们报警吧?”“算了吧,也没损失什么。”

从那次失手之后,范晓英再也不敢有这种非分之想了。想到如果当时真被人抓住,今后自己还有何脸面见人?不过,那天晚上那个男人“我们有几辈子用不完的钱”这句话却时时在她耳边回想。

相识是缘,被善良夫妇的恩爱所感动

再说那对夫妻。男的叫杜文东,女的叫齐芳。现年35岁的杜文东为人十分精明,大学毕业后便在沈阳三好街创业,从事IT产业,生意一直做得顺风顺水,几年下来已经积累了千万家产。妻子齐芳是杜文东的大学同学,两人相恋多年,一直十分恩爱。

自从那天晚上发生小偷入室的事件后,齐芳时时想着在哪里见过小偷。终于,她想了起来,小偷特别像自己常去的一家酒店里的女服务员。几天后,齐芳在中午用餐时。来到了范晓英工作的酒店。由于范晓英不认识齐芳,所以,齐芳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她的注意,反倒是齐芳一眼就认出了她。而且齐芳更加肯定了她就是那天晚上潜入自己家的小偷。齐芳随后把这件事打电话告诉了丈夫。杜文东赶到酒店时,看着清秀可人的范晓英,怎么也不相信她就是小偷,可他又不能不相信自己的妻子。

两人吃完饭出来后,杜文东主张报警,但齐芳说:“看她的样子不像是坏女孩。如果她是个坏人。怎么肯在这里打工呢?而且我发现她的眼里有一种无奈,我想她一定有什么心事,不如咱们约她出来谈谈。”杜文东知道妻子心地善良,便同意了妻子的要求。

晚上,他们又来到酒店,要了一个包间,指名让范晓英招待。当酒菜上齐后,齐芳对正要出去的范晓英说:“你也坐下来一块吃点儿吧。我有些事想问你。”范晓英警惕地看着齐芳问:“你们是干什么的?”齐芳知道她这句话的含意,不动声色地说:“放心吧,我们不是公安局的。”说到公安局三个字,齐芳看到范晓英的眼里闪过一丝恐慌,这更加证实了她的猜测。

等范晓英坐下来后,齐芳看着她说:“其实咱们能在这里认识也算是一种缘分,或许用不了多久,我可能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齐芳说这句话的时候。范晓英感到了什么。果然,当齐芳说到自己由于患了肾病而找不到合适的肾源时。范晓英心里直发毛:不会这么巧吧?自己那晚去偷东西时的那个女的也是这种病……她不敢再想下去。

杜文东看着范晓英越来越慌,乱的眼神,证实她就是那天的女小偷。齐芳慢慢说道:“那天晚上,让你空手而归,实在是不好意思。”范晓英听到这句话,大脑一阵眩晕。她看着齐芳说:“既然你们都知道了,为什么不报警抓我?”“我们想知道你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要去偷东西?”范晓英只好把妈妈身患重病的事情讲述了一遍。杜文东看着范晓英问:“你不是在编故事骗我们吧?”范晓英无奈地叹息一声。说:“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我何必要骗你们?这件事我家周围的人都知道,你们也可以去我家看看。”杜文东警告她说:“如果你真骗了我们,我们会马上报警!”

两天后,杜文东和妻子趁范晓英上班的时候,来到了范家。两人谎称是范晓英的同事,正好路过来看看她妈妈的病情如何。当得知情况真如范晓英说的那样时。夫妻俩安慰了几句后,放下200元钱便离开了。晚上范晓英回到家,妈妈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女儿,范晓英听后,心中说不上是什么滋味。随后她借口有事,再次来到了杜文东家。见到齐芳,范晓英就要给他们夫妻俩跪下。齐芳扶住她说:“算了,我们已经原谅你了,也不准备报警,只希望你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想法,否则年纪轻轻的岂不毁了自己。”

范晓英千恩万谢后对齐芳说:“姐姐,你的善良之心一定会得到好报的。希望你和我妈妈的痛都能尽快好起来!”齐芳说:“难啊,我没有你妈妈那样幸运,有姐妹能为她捐献骨髓,这个世上除了丈夫之外,我已经一个亲人都没有了,所以很难 找到适合我的肾源。如果一年之内还找不到合适的肾源。我恐怕……”杜文东捂住妻子的嘴,说:“不许你说这种话,我们一定会找到适合你的肾源。如果这个世上没有了你,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文芳,你一定要坚持住!”齐芳笑着对丈夫说:“你知道我来到这个世上后,老天恩赐给我的最珍贵的是什么吗?是你。今生能嫁给你,是我的福气!”

杜文东听到这里,禁不住泪如泉涌,他把齐芳紧紧地搂进怀里,泣不成声地说:“这辈子我什么都能失去,最不能失去的就是你!”

范晓英见到这对恩爱的夫妻,心中突然想,嫁给杜文东这样的男人真是一生的幸福,如果自己是齐芳该多好。

范晓英自从认识了齐芳后,心中时时感激她没有报警。但眼下她最发愁的是怎么样才能把妈妈手术的钱筹措到。本来她想向齐芳借,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她跟自己非亲非故,这么一大笔钱,人家凭什么借给自己!

遗嘱作废,心甘情愿把肾捐给好姐姐

2008年12月底的一天,齐芳来到酒店要了个包房,把范晓英喊了进去。范晓英见齐芳脸色苍白,知道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齐芳看着她说:“我今天来是想与你商量点事。”范晓英问:“什么事?只要我能帮的,一定帮你。”

齐芳喝了一口水说:“我的病现在越来越严重,而且找肾源的事越来越渺茫,估计我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了。我现在求你一件事。等我走后,由你来接替我照顾文东一辈子,你愿意吗?”范晓英没料到齐芳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愣在了那儿。“如果你同意我的要求,我会拿出20万送给你,你就可以马上为妈妈做手术了。”“文芳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说不定你马上就可以找到肾源……”“我估计找肾的事没什么希望了。妹子,如果你能答应我,我马上把钱交到医院,你的妈妈就可以做手术了。这件事你不能告诉文东,我会留下遗嘱交待一切后事。”范晓英想了很长时间,答应了齐芳的要求。齐芳见范晓英答应了,告诉她明天就把20万元手术费交到医院。

第二天,范晓英就接到了医院的通知。2009年春节过后,医院为范晓英的妈妈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就在范晓英的妈妈健康地走出医院后,齐芳却因为病情加重住进了医院。范晓英获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辞去了工作,天天陪伴在齐芳的床前。杜文东并不知晓妻子所做的一切,他仍在四处为妻子联系肾源,可是与齐芳相配的肾源怎么也找不到。为此,杜文东给所有的朋友发出通知,谁要是能找到与妻子相配的肾源,就奖励10万。齐芳对丈夫长叹:“文东,天意如此,你就别,费力了。”但杜文东不死心。随后,齐芳偷偷立下遗嘱,特别强调自己走后,范晓英马上可以嫁给杜文东,由她来接替自己照顾杜文东一生。范晓英看着齐芳立下的遗嘱。哭着跪在齐芳面前说:“文芳姐。你放心,我会像你一样照顾好文东大哥的。”

一天,范晓英忽发奇想,她找到大夫问:“医生。你们能不能给我检查一下身体,看看我的肾是否合适。”大夫见范晓英每天都守护在医院里,还以为她是齐芳的妹妹,便同意为她进行检查。3天后,当检查结果出来后,大夫惊喜地告诉范晓英:你的肾与齐芳的肾点位很相似,把你的肾换给齐芳应该没问题。范晓英听后,让大夫先不要告诉任何人,她也没马上把这个喜讯告诉给齐芳。回到病房里,看着睡梦中的齐芳。她突然有些后悔了。如果齐芳走了,自己就可以接替她成为杜文东的妻子,过阔太太的生活。如果她真好了。自己的梦就要成为泡影。然而,她马上又想到了妈妈,这个与自己无亲无故的齐芳曾拿出20万救自己的妈妈,虽然是有条件的,但这也是她主动提出来的。

晚上,范晓英见杜文东神情沮丧地来到齐芳的床前,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肾。齐芳笑着说:“虽然我们不能相守一生,但我已经感到很幸福了。文东,我的生命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现在我可以把我的心事告诉你,你要好好听着。”

杜文东眼中噙着泪,紧紧地握着妻子的手。齐芳让范晓英也坐下。然后对杜文东说:“我已经立下遗嘱,在我走后,由晓英接替我来照厩你的后半生。她是个好女孩,你要像爱我一样,把所有的爱都给她。”杜文东痛苦地说:“不,你不会走的,我要你一生一世都守在我面前!”齐芳摇摇头:“你能答应我这最后的请求吗?”杜文东泪落如雨,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范晓英流着泪走出病房,她突然感到自己很自私,为了以后能过上阔太太的生活,竟然把她能为齐芳捐肾的事隐瞒下来了。范晓英狠狠打了自己两个耳光。

2009年5月15日,范晓英找到大夫,让大夫再一次给她做了检查。当最终确定自己可以救齐芳后,她马上在志愿捐肾的协议书上签了字,并告诉大夫不能告诉齐芳夫妇谁是捐肾者,因为她怕齐芳不同意。随后,她回到病房,见到齐芳和正要出去的杜文东后,对他们说:“好消息!我刚从大夫那里得到通知,齐姐的肾源找到了,应该马上就可以进行换肾手术。”杜文东惊喜地看着范晓英问:“什么?你说的是真的?”范晓英点了点头。

为齐芳做手术的前一天,范晓英对齐芳说:“姐姐,你手术的时候我有事要离开一会儿,不能送你进手术室了……”

移植手术做得很成功。齐芳醒过来的时候,发现只有丈夫在自己身边,而范晓英竟然躺在另一张病床上。这时,杜文东向妻子说明了他也是刚刚得知的真相。望着这个情深义重的小妹妹吗,齐芳感激地流下了泪水。

当范晓英醒来后,姐妹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范晓英看着齐芳说:“姐姐。我现在替你宣布一件事:你当初的遗嘱,从现在开始作废!”齐芳笑道:“遗嘱可以作废。但我要重新发一个启事,从今天开始,正式认你做我的妹妹!”

最后一天英文篇4

他甚至硬生生从无到有做出一本《诗词》来。纸是监狱下发用来交代罪行的;笔是自制的,从其他犯人的羊皮外套上取出山羊毛,再从旧尼龙袜子里抽出线来扎的;墨是劳动染布时藏的一点黑墨粉,加水调兑而成。

之所以要以诗词为内容,是因为即使被发现,狱卒也没办法找茬儿。

“我看到这段内容的时候忍不住直流泪,不是为他被捕流泪,而是他在监狱里做了那么多事。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老导演蓝天野对本刊记者说。

这个人就是英若诚,北京人艺的老演员,蓝天野的同侪。知道他的人也许记得话剧《茶馆》中的刘麻子,电影《末代皇帝》中的战犯管理所长,或者电视剧《围城》中迂腐的大学校长高松年……又或者,因为他是影视演员英达的父亲。

2003年英若诚因病去世,终年74岁。根据他生前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整理出的自传2008年首先在美国出版,中文版《水流云在一英若诚自传》不久前在国内面市。

“他还在为曾经的信仰说假话”

“我对那种从头写到尾的自传有点儿看烦了。所以决定我的传记从我人生的中段开始。我一生中最离奇的就是一九六八年被捕蹲了三年大狱。”自传开篇第一段写道。

他是以“美帝特务”和“苏修特务”的双重罪名被判刑的。而这三年牢狱生活的讲述占据了全书的三分之一。

英若诚想搞清楚监狱的空间有多小,监狱里发了一本《圆语录》,封里有出版社提供的该书精确尺寸。英若诚就用它当尺子计算出:每个犯人占据的空间只有36厘米宽。

身陷囹圄的他对自由生活里的种种日常事物抱有浓厚兴趣,向牢里的各色人等学习,从做豆瓣酱到辨认雌雄小鸡再到和水泥,听来方法后,他用密密麻麻的小字抄写在自制的笔记本上。“烧羊肉:先红烧,汤快干时取出,去水汽,素油炸之”,满纸都是此类生活诀窍,似乎与枯燥匮乏的监狱生活毫不搭界。

如今这些笔记都被收藏进耶鲁大学博物馆,用英达的话说,“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看看人在那种迫害下还能有什么样的火苗迸发出来。”

“我做这类笔记的目的很简单,为出狱后我和家人准备一条生活的途径……另外我也有信心,世道总有一天会变。”英若诚在自传里说。

“他对生活永远保持乐观态度”,英若诚口述整理者、美国戏剧系教授康开丽(clade Conceison)在前言中写道,“在最没有幽默感、没有尊严的情况下找到幽默感和尊严一无论是在监狱的铁栏杆后面,还是中国现代最动荡不安的政治历史的后台上。”

而身为英若诚的儿子,英达对此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

“父亲讲这些事给我的时候,我才十一二岁。岂止是轻松幽默,简直是让我向往,心想我要是也能去蹲大狱就好了。”那时英达觉得父亲就是去“玩了几年”,直到多年后听其他长辈谈起这段历史,才知道远不是那么回事。

口述中英若诚说狱中没有殴打,只有偶尔的罚跪。但英达后来得知,挨打是当时狱中非常寻常且初级的惩罚,他的父亲就曾多次挨过重打,更别提狱里还有颈铐、背铐一从脖子或背后绕过铐住手,几个月都不松开――等酷刑。

“我才发现他还在为曾经的信仰说假话。”英达对本刊记者说,政治在父亲那代人生活中占有的比重,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尤其这段政治迫害的经历对父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致直到晚年英若诚还会梦到政治色彩极浓的场景。“英氏家族”

“但我也相信这种故意的轻松是英家的传统,”英达说,“我和我的父亲都是这个家族长长的链条中的一环,思维方式、哲学逻辑、处世态度都源于此。”

“英氏家族”是与众不同的。中国的传统姓氏里并没有“英”这个姓。“我这一辈子从未碰到过跟我同姓的人。”英若诚口述中说。

他们的祖姓是赫舍里,属满族正红旗,1644年随顺治皇帝人关。英若诚的祖父全名为赫合里・英华,曾参加康有为牵头的维新变法,后来“戊戌六君子”之外的大部分参与者得到特赦,特赦圣旨中的名字就是“英华”,那是“英”字第一次作为这个家族的姓氏出现,后代也都随之改为“英”姓。

英华后来逐渐渐做出了一番事业,并以自己的字“敛之”扬名天下。他仿效西方模式在天津创办了《大公报》,自己担任总经理和第一任主编;又奉梵蒂冈教皇旨意在北平创建了教会学校辅仁大学,任第一任校长。

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12岁开始在欧洲读书,毕业于伦敦经济大学,英文、法文水平很高。钱钟书曾回忆说:“曾说要找两个国内英文讲得最好的人给他做翻译,一个是我,一个就是英千里。”英千里建国前夕南下台湾,后协助台湾辅仁大学“复校”,出任副校长。

1950年英若诚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随后去北京人艺,开始了一生的演艺生涯。家族的学术渊源到了这里似乎告一段落。此前,除英敛之和英千里外,英若诚的外祖父蔡儒楷是天津大学创办者,母亲蔡葆真19岁就主管北平的静宜女校,岳父吴保丰曾任上海交大校长……

“选择做演员是对家族传统的一种堕落或玷污?我想他多多少少有这种想法。”英达以前常常不解为什么每逢有大学讲座邀请,父亲总是尽可能应允。

“传家宝”:学好外语

重新审视英家每一代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做出的成绩,居然可以归结到一个简单的原因上:学好外语。

英敛之因为接触天主教会,对两方世界有所了解,才会参与维新、创办报纸和大学;英千里是以外语能力闻名天下的学者。

至于英若诚,他一生的成就更与此紧密相连。除却舞台表演外,他还将《茶馆》等作品翻译成英文在国外上演,并引进了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国外经典剧作。生前病重时,他还在病房里翻译莎士比亚最受争议的作品《科利奥兰纳斯》,即2007年由林兆华导演,濮存昕主演的《大将军寇流兰》。

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巨著《演员的自我修养》就是由英若诚详成中文出版的。这部书对中国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直到今天仍是演员必读的经典教科书,乃至上世纪末周星驰电影里仍在拿这本书做嘲讽对象。

1986年,英若诚突然接到任命,同时就任文化部长的是作家王蒙。此前他几乎从未担任过行政职务,顶多是人艺资料室主任、创作组组长,相当于“股”级干部。

“我个人认为,一来是80年代后期,政府开始让找一些真正在文化领域有成就的人担任官员,这是那个时期的特殊选择;二来过去外语人才真的很少,常常连驻外使馆的人都没几个会外语的。英若诚的特长就是外语,能胜任很多对外交流的事务。”蓝天野回忆。

“学外语是我们家族的宝贵传统。”英达回忆,父亲喜欢讲这样的比喻:假设翻过墙头是人生的目标,一个人徒手翻上光溜溜的一堵墙很难,但如果有两堵墙,这个人可以在中间互相借力左右攀爬,就容易多了。外语就是这第二堵墙。

副部长演电影

“我父亲本来打算自己写传的,中英文各写一版。”英达介绍,由于身体状况父亲未能如愿。

英达说,父亲选择英文口述、首先出英文版的另一原因在于,父亲也许觉得某些问题还不适合在国内谈及。“例如他的岳父吴保丰,书中曾提到他在上海交大搭救过一个民主派学生,实际上不止一个,是四个人,三个藏在车座位下面,一个藏在车后斗里,而且其中一个成为后来的国家领导人。这些现在也未必不能说,但他大概认为不适宜。”

英若诚在这方面的谨慎也表现在他对副部长任上经历的描述上。他显然不愿多谈这个话题,集中描写这段时期的文字只在最后一章中占据短短一个小节。他介绍自己当时的职责主要有三部分:主管所有表演艺术团体,监管各大艺术院校;发展文化市场。“我决定大力发展第三部分,因为我认为可以通过改革让艺术产品走向市场化,借用市场手段来积累资金。”

工作事务被口述者简单带过,更多的则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

比如,1987年意大利导演贝尔多鲁奇要拍摄电影《末代皇帝》,看中英若诚的表演功底和外语能力,但后者已经是副部级官员,不可能抽出大段时间拍戏,更何况是到一个国外剧组里充当男二号。然而贝尔多鲁奇表示一定要促成此事,“我当时没明白他的意思,没想到他走的是上层路线。总书记有一天突然通知我,说特批允许我参加贝尔多鲁奇电影的拍摄。”英若诚在书中说。

1988年北京人艺《茶馆》等五台大戏赴上海演出,人艺请回了很多原班人马,唯独顾虑请英若诚这样的部级领导出演“刘麻子”是否不成体统。英若诚不但欣然参演,而且一演就是18场。

“他最主要的专业和成就还是在表演上。”蓝天野是人艺的老前辈,眼看着英若诚从刚毕业的毛头小子成为那一代演员中的骨干,“最早是《龙须沟》里小茶馆的一场戏,之后是《骆驼祥子》、《茶馆》,一步步成熟了。后来《推销员之死》他演男一号威利・罗曼,用他一生的积累达到了一个高度,也达到了他在舞台表演上的巅峰。”

1958年到1979年,英若诚参加了《茶馆》自首演开始的所有演出。1990年,他还参加了《茶馆》剧组在北京的告别演出,谢幕时,他意味深长地说:“感谢大家宽容。”这是他的最后一次话剧表演。

这一年,他从文化部退下来。三年前妻子吴世良去世,一年前母亲蔡葆真去世,给他带来很大的打击,烟酒都用的很凶。退休后不久,他的身体开始转差,吐了几次血。

1993年,英若诚在父亲原来的学生帮助下去了台湾,后者当时在台湾“行政院”陆委会任职。英千里1969年于台湾去世,此后二十几年里英若诚一直没办法去祭奠。

“这次行程促使我回忆思考父亲一生的业绩。我的病也让自己有时间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家族的历史以及我对家族历史应有的责任。”英若诚在病榻上谈道。

后期病情加重,他也不以为意。一次大出血抢救时,护士向医生报告:“他的脸太黄了。”英若诚躺在抢救床上听到这句话,马上接了一句:“防冷涂的蜡。”

最后一天英文篇5

摘要: 本文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河北古村英谈的村落布局艺术,并且认为英谈村作为我国山区传统乡村村落布局艺术的典型代表,突出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古代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古村英谈,村落布局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natural factors and human factors of two aspects: the ancient village of the hebei talk about art village layout, and think about the village as a mountainous area of our country rural traditional village layout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art, highligh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hina "nature and humanity" concept and ancient ecosystem thoughts.

Key words: the ancient village the talk, village layout

1 英谈村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概况

英谈村,位于邢台市西部,距市区约70公里,属路罗镇辖村。此村地处太行山腹地,四面环山,由太行山崎峰雾子垴、和尚垴等山峰围绕,其中村北的西岩和北岩两座山峰是为英谈村阻挡冬日寒流的天然屏障。英谈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相传黄巢起义军在此扎营,召开英雄座谈会,故得名英谈。村内民居红石修筑、做工考究、具有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村中石楼、古城墙、石影壁等都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区风土人情的重要史料。

2 英谈村村落布局概述

英谈村由三个村落组团构成,按进村方向依次是东村、前英谈和后英谈。最初来到英谈定居的人们,聚居于整体环境较好的后英谈,随着人口增加,逐渐迁到离后英谈200米―500米的地方居住,慢慢形成前英谈和东村。三个村落均隐匿于山坳中,其中以后英谈隐匿最深、规模最大、建制等级最高。后英谈坐西北向东南,村后是西岩和北岩两座山峰,村前有河流蜿蜒而过。村东和村南修筑有城墙,四个方向都有城门,其中东门为后英谈的主入口。整个村落布局沿一条主街拾级而上,平行于主街有山溪,村内民居沿主街布置,依山借势,高低错落。院落之间的巷道也是曲径通幽,别有一番韵味。

3 自然因素对于村落布局的影响

古人重视山水,最重要的是因为山水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从早期的对山川的崇拜逐渐发展成为“天人合一”的文化追求。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古人对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向往。英谈村受地形限制,形成了较为自由与灵活的村落形态,但在这种自由形态的背后蕴含着我国传统的山水文化思想。

3.1 选址艺术

首先,从大环境上来看,英谈村被雾子垴、和尚垴等山峰围绕,形成相对较为封闭的格局,又因有丰沛的地下水,农耕条件较好,在太行山深山区形成了一隅得天独厚的人流聚居环境;具体到英谈村,北部高耸的西岩和北岩两座山峰成为村落的自然屏障,左右丘陵起伏,泉水潺潺。三个自然村落后英谈、前村和东村均位于山坳中,周围山体呈环抱之势,聚落形态随山势起伏,前有案山相对,河流在其间蜿蜒而过。聚落选址充分利用山势的走向,使三个自然村落既相对独立,又俨然一体(图1)。

图1 英谈村村落选址分析图

3.2 景观布局艺术

从村落景观设计角度来看,英谈村还充分利用山体组织对景、中景与背景,形成了层次丰富、充满变幻的景观效果。沿进村道路行进,山路蜿蜒,完全不见村落的所在,隐约见一山峰在前,绕过山峰,突然豁然开朗、流水潺潺,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处体现了我国传统城市设计手法“挡”的运用。而且,笔者还发现在后英谈每个城门均以其后的山体形成对景,颇为壮观(图2、图3)。

图2 英谈南门对景示意图 图3 英谈东门对景示意图

村内民居建筑与地形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地形形成高低错落的布局与丰富的景深效果。初到英谈,觉得绿色掩映下的红石石楼,散落布局,貌似没有章法,但仔细探究才发现,村落的主要民居均是沿主街修筑,以合院型住宅为主,有的院落甚至有三进、四进,在用地局促、地势变幻复杂的后英谈,能够修建这样大的院落,不由地让人折服。由此也形成了英谈独特的景观,即同一座宅院,后一进院落与前一进院落标高不同,有的相差一层的高度,使得院落与屋顶连通。这样,后面石楼成为前景石楼的背景,石楼后面还有石楼,层层叠叠的石楼景观后面是巍峨的山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在此相得益彰。

3.3 水体组织艺术

英谈村的村落布局中对“水”的利用与组织也是匠心独具。村前的河流当地人称“血流浴”,由村落西北,绕过墩菜垴向东南流。三个自然村落沿河流两侧布置,隔河相望。每年的五月到八月是丰水期,当地人在河流两岸用红石修筑了层层的堤岸,既方便种植作物,有可作为在河边漫步的小径,河边泡桐花开,粉红一片,核桃树枝叶丰茂,绿树映红花,流水潺潺,使你仿佛置身江南。

在后英谈,有条从北向南贯穿整个村落的山溪,据说十年前溪中尚有水,近年来干涸后,只剩河沟中生长茂盛的植物。遥想当年,溪水从高处流下,会不会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慨呢?此山溪与主街大致平行,溪上共有十八座桥,桥身多为红石砌筑,连接着山溪两边的院落;更奇妙的是,有的院落就建在山溪上,院落本身承担了桥的功能,当地人称这种建筑模式为“桥院”。这种以山溪组织院落布局,小桥人家的景象在我国北方山区甚为罕见。

4 人文因素对于村落布局的影响

在对英谈村的深入调查与研究中,笔者发现,除了自然因素对村落布局的影响外,人文因素对英谈的村落布局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4.1 “聚族而居”的宗族观念

我国传统农村社会很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宗族观念,比如说南方的“宗祠”和英谈的“堂”。英谈村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村落,这里的村民以“堂”为家族组织单元聚居,构成“贵和堂”、“中和堂”、“德和堂”和“汝磷堂”四大“堂”。每一“堂”均有若干院落组成。属于同一“堂”的院落一座紧邻一座,一方面反映了“聚族而居”的团结观念,另一方面也大大节约了用地,这在英谈这个山区村落是极为重要的。四大“堂”作为村中的望族,首先选择了聚落条件较好的地段建造院落,位于村落的正中央及临近村口的位置,交通较为便利,地势也较为平坦。四大“堂”属于同一宗族的不同分支,体现在平面布局上,彼此既保持着一定距离,却又紧密依存在一起,聚落形态有序地组织,体现了宗族的秩序性与团结性。

4.2 防御功能

我国古代的聚落,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非常重视防御。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的冲击与在战争中占据优势,体现在聚落形态上就是往往选址在地形复杂的区域,这样易守难攻,再加上修筑城墙,加强戒备。因此,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防御体系。位于太行深山区的英谈,由于其封闭的格局,复杂的地形,形成了自然的防御优势。但人们在此居住,仍然不忘修筑城墙和城门,以巩固防御体系。英谈共有五个城门,分别是后英谈的东门、北门、南门和西门以及位于前英谈的城门。后英谈的城墙从西、南、东三个方向砌筑,与北部的山体一起将村落严密的包围在其中,现在城墙仅剩村南门到东门与东门到北门的一段,虽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仍可见昔日的风采。

5 结语

最后一天英文篇6

1.多做题,搞懂每一题,不要有生词。

不确定为什么答案是B就查字典。推荐朗文及牛津辞典。最好用英英,次之中英双解,最不推荐用中英辞典,这样永远学不好。查单词时,一定要从从头看到尾,把各种解释、用法、例句都快快看过一次。查字典找句你觉得不错的例句多看,自己最好也造一句写下来。

2.collocation词语搭配。

这是一般学英语学生的最大罩门。中文也有collocation,例如我们说一匹马,不说一匹女人;打草惊蛇,不说打草惊蚯蚓。所以学英语要连该单词的固定使用词套或语境(context)一起学。一个单词固定搭配的介词也要一起记。如beconsistentwith视为一个单位记。所有解释都过一遍,自己找出最符合上下文中的定义。字典中有单字就继续查那个生词,查到没生词为止。Cross-referenceisveryimportantforboostingyourvocabularypower.

3.想尽办法自己找出答案,自己真的找不到答案才问老师。

一定要学会自己找出答案.。Beyourownteacher!

4.给自己定个时间表。

词汇量是日积月累的,一天搞懂(不是死记)十个重点单字,当天写篇日记或发手机短信运用学到的这些词。每天复习前一天的单词,考试当天自是得心应手。

5.随时随地学英文。

我记忆力不是很好,所以我大多是用分析的方式帮我记住单词。我也不习惯用看的,所以大部分用听的方式学习。我还习惯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例如打车时,走路时,玩电脑时,就放著BBC广播当背景声。你们也可以去买一套有磁带的单字书,每天多听几次。睡前也听,睡眠学习法很有用。

6.活用语音表意、以形表意、语音转换等词汇学习法,利用已知背未知的大原则。

每次看到新单词,就先从你已经知道的单词中找最接近的单词去联想,看能否语音转换,多多练习联想会愈快。这些理论只要自己多练习活用,以后下意识看到单词就自动会把它拆开啦!上过我词汇课的同学,应该要看的懂我所标示的说明,如total/partialassimilation,规则还记得吗?

7.基本词缀要看熟。

如ad-,-ate,-fuletc.去找本有字根字首分析的书。然后最好要有英文解释及例句。运用我教过的几种词汇理论,把每个单字都归纳过一次,包括书中的字根字首都可以用语音转换分析,这样单字才记得牢。

8.这周你就记这十个单词吧!

可以从新东方网站转贴过来,都是考试常出现的高频率单词。下周我有时间的话再另外给十个单词。有空的话请自己把其他选项的单词也查一查,写在一本词汇书上。或是像我一样,用网路辞典或CD-ROM辞典查,然后转贴在电脑的笔记本里,这样就不用花时间誊写了。

9.请尽量学习用英文了解英文。

我的讲义向来不放中文解释,就是不希望同学太依赖中文,而影响对英文单词的正确理解。我的单词解释都以英文为主,不告诉你中文。要是有生词,请自己查字典。至少定义部分要达到无单词的地步。请尽量学习用英文了解英文。当你比我用功的时候,你的英文应该进步神速了。

10.Nopassivereading!

最后一天英文篇7

关键词:高中英语 英美文化背景 教学

英语是现代社会工作的必备技能,绝大部分岗位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而在教育之中,由于语言环境的匮乏,只有少数学生真正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之中,其他却多为应对考试压力而被迫学习。学习态度决定了其英语能力是否能在未来有所致用,因此高效的英语教学也成了教育应快速解决的问题。为了弥补我国英语学习的环境弊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采取了以英美文化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一定的英语氛围,进而更加认真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

一、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我国获得了飞速发展的契机,我国在与邻国或欧美国家交易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交流、贸易、会谈绝大部分使用的是英语。从当前社会发展来看,英语人才已经出现了极大的缺口。而不仅是商务英语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在我国的外国人逐渐增多,普通家庭的交际圈都会有一两位国外友人,这时在沟通上就存在极大的问题。另外,很多认真学习的高中生,在毕业之后已经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但问题在于虽然能够交流,却不懂得任何的礼仪,中国文化传承了五千余年,一直以礼仪大邦自居,却无法尊重西方国家的友人,与我国文化传承及其不符。因此,应倡导高中生学习英美文化,使其不仅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并且社交、商务等方面的礼仪,也能够做到至善至美。

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课堂上的具体应用

(一)介绍教育体制。我国是世界上教育最为严苛的国家,特别是针对高中生,每天的在校时间通常在12小时以上,而英语课本中所出现的事例,却让我国高中生无法理解。所以应在教授知识之前,为学生普及国家的教学方式。在英国,学生有丰富的课余时间,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通常上午上课时间为9点,午餐会在学校解决,而下午放学的时间多为3点左右,而大学中拥有一定的自学课程,下午时间通常为自选课的学习,所以具体放学时间是按照所选的科目而定。相对我国高中生上午6点,到晚上9点以后才可能回家的上学方式而言,国外学生的学习极为轻松。在高中生认识其他国家的教育体制后,能够减少其对于课文合理性的分析,进而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文章的理解上。

(二)英美两国的语言差异。英国和美国虽然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但是在语言的使用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根据高中课本所出示的内容,两国的措辞方式和语法的使用上基本相同,只在读音和习惯上存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在讲解语言差异时,可首先对两国的文化背景做出解释。英国所使用的英语来自于古拉丁语,在蛊格鲁、撒克逊等人进入英国后,所创立的语言,而后因地理、气候等因素的推动,逐渐演变为英国目前使用的英语。美国是一个殖民地国家,由于本土语言并没有得到统一,在英国殖民到该国之后,开始同时使用英语。英国语言属于自主化变革,在使用习惯等基础上逐步发生扭转,而美国则是在已有本地语言的基础上,结合英语而成的特有英语交流形式,虽然与英国类似,语言也会进行一定的演变,但是相比较而言美国的本土化特征更为明显。而初次进入美国的英国移民者,除了占领殖民地需要而到来的兵士,还有上百位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当它们落户美国之后,与英国之间也未曾割断联系,因此,美国的英语也并非仅仅是本土化的变革,同时还有来自于英国持续的影响。

在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存有美英差异的词汇或句式用法差异时,教师应对此进行一定的解释,帮助学生认识到英美国家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加以区分。

(三)介绍英美人习惯。生活习惯通常能够在语言的交流上体现出来,在高中课本中所出示的信息,大多交流会涉及到天气。根据现实情况来看,英国人也大多喜欢谈论天气的变化,原因在于:一是在于该国地理特性,英国是一个巨大的岛屿建立而成的国家,天气的变化幅度较大;二是英国的人文精神,该国的所有公民都十分重视绅士的修养,在聊天之前通常是需要一个所公知,并有着深刻理解的话题引入,天气是不可扭转的话题,因此不会在聊天时造成争论。在教师对想关信息讲解之后,学生会对英国有所认知和向往,进而更加努力的学习有关于天气的词汇,便于未来与英国人妥善的交流。

(四)介绍英国和其语言的发展史。英国的历史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已有所记录,但是却多在于工业革命和现展,对于更加久远的历史少有涉及。英国也是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在公元前已经成立的完整的过渡,从最早的伊比利亚人开始,经历了数次变革,而不列颠则是公元前最后一个国度。进而公元后,罗马人大肆扩张,曾占领英国五个世纪之久。罗马人败走之后,蛊格鲁、撒克逊又相继进入英国。在十世纪英国变成了丹麦的领地,直至该世纪末又成为了法国的附属国。英国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数次巨大的变革,统治者不断更替,那边土地上的居住者也随着不同民族人民的进入,而变得复杂起来。在英国逐步从被侵略状况解脱之后,又进入数个世纪的战争时期,反复进行侵略战争,与欧洲其他强国所抗衡。工业革命的开启是英国走向巅峰的标识,通过经济的飞速发展,英国开始真正的进入稳定时期,在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的国土都未曾受到过侵扰。

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对英国产生兴趣,教师结合其历史为学生讲解英语的变革,使学生认识到英语的衍生过程,并以此为基础直观的学习英语。

三、结语

最后一天英文篇8

[关键词]华夷观;鸦片战争

近读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等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一书,颇感东西方视角差异之巨,鸦片战争虽为西方侵略之战,但背后雾裹之诸多事实仍让人生发感慨,遂写一随笔,聊阐中国传统华夷观对鸦片战争之影响。

一、“华夷”观的演变

“华夷”观念(也叫夏夷观)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代,“夏”与“夷”只是两个表示地域和民族的概念。《说文解字》载:“夏,中国之人也”;“夷,东方之人也”。约至春秋时期,“华夷’概念的使用开始突破地域和民族的范围,被赋予文化的意义,主要用于区别尊卑上下、文明野蛮。并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其评价标准,贬低周边民族,抬高中原华夏文化,“华夏”代表正宗、高贵、文明,“夷”则代表文化落后、蒙昧野蛮。华夏族普遍认为天圆地方,我为中心,四围皆为夷狄――文化落后、蒙昧野蛮,于是奉行周礼的诸侯国自觉到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边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皆当臣属于我中华。

但在我国历史上“华夷”所指称的对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内涵随着中国疆域的变化而变化,当以前所认为的夷狄归属到统一的中原王朝后就不再是夷狄了,因为他已成为“化”民。如山东,在早期完全为东夷之地(如舜为东夷之人),后来却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中心,又如西戎、荆楚、猃狁所生活的陇右、湖北、山西等地,都曾被视为蛮夷之地,但后来成为华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华夏文化的重要代表。自唐宋以来,更多曾经的蛮夷、羌戎之族被纳入华夏之中,“华夏”和夷狄的内涵也在不断改变。

“华夷”观最大的变化出现在明清之际,尤其以清代为最。满人入主中原后,他们作为边疆少数民族的“夷狄”身份成为反对者攻击的目标,很多人以此为号召进行“反清复明”、“反清复汉”、“光复华夏”活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雍正六年发生的曾静投书案,它震惊了雍正皇帝,他感到有必要为自己的统治进行辩护,于是撰写了《大义觉迷录》,并在民间广为散发。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通过宣德、正名、示警三个方面的宣传,使整个社会在思想上对满清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使满清统治的正统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认可,人们渐渐接受了华夷一体的观点。当民间对满族统治者作为“夷”的排斥心理刚刚得到缓解,清统治者就不失时机的把这顶贴有“夷”字标签的帽子戴在了急于同中国进行商业往来的外国人头上,并对外国“夷”表现出更强的敌意。由此形成的新的“华夷”观念,逐渐成为从中国统治者一直到普通百姓的思维定势。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华夷观念与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总结其基本观念,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在文化上,华夏文明有礼,而各“夷”野蛮不知信义、奸滑没有道德,华夏是“天下”的文明中心,无须向蛮夷学习;第二,在政治上,中华是居于天下之中心的“天朝”,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逻辑,中国的皇帝是“天下”的主宰,蛮夷则要依附于中华,定期朝贡;第三、经济上,华夏天子“富有四海”。天朝物产丰富,从不需要与蛮夷互通有无,而外夷离开中国则难以活命。中国与外夷通商,不是互通有无的交换,而是天朝对外夷的抚恤和怜悯。

二、清政府在同英国早期交往中充分体现了“华夷”观

清政府在同英国人的早期交往中体现了强烈的“华夷”观念,完全将英国视为自己的一个藩属。在19世纪以前,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没有邦交,西方没有派遣驻华使节,我们也没有派公使到西方去,原因主要有三:其一是东西方相隔甚远、交通不便;其二是中国经济自给自足,对西洋商品没有太多需求;其三是中国不承认西方国家的平等地位。

在鸦片战争前,清朝实行一口通商制度,西方人的商业活动都被限制在广州一处,而且在广州,外国人的自由也是受到限制的。他们在广州只能与政府指定的十三家商铺进行买卖,夏秋买卖季节才可以来十三行所在地居住,冬春季节必须回到澳门,而且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不能随便出游,也不能带“夷妇”入内;甚至禁止外国人买中国书、学习中文。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海关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关税很低,平均不超过4%,并且规定税则要公开,但地方官员隐匿政府规定,随意收税,关税一般要达到货价的20%以上,外国人每次纳税都要讨价还价。最初,外国人对清政府的通商制度虽不满意,但由于商业规模不是很大,所以还可以容忍。到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传统手工业逐渐被机械制造取代,大量商品需要销售市场,海外市场对英国的国计民生日益重要,而且这时英国在印度战胜了法国,使印度成为它的殖民地,由此,中国成为他们面对的最大的市场。在他们看来,中国对通商的限制,是其商业发展的最不利因素。

但当时,英国人将乾隆皇帝看作一位开明的君主,认为他们在华通商中所遇到的麻烦都是广州地方官吏做出来的,如果乾隆知道实情,必定愿意改革。所以在1793年乾隆八十大寿时,英国派全权特使马嘎尔尼(Macartney)前来祝寿。他给乾隆带来了丰厚的礼品,都是代表英国当时最先进科技的东西,如望远镜、镀铜榴弹炮、地球仪、自鸣钟、热气球等,,英政府给马嘎尔尼的训令中还要求他尽力迁就中国的礼俗,但必须保持中英的平等。而乾隆不愿将英国看作一个平等的国家,只把马噶尔尼当作藩属国的一个贡使,所以没有在皇宫而是在热河皇家狩猎场的帐篷中接待了英国的特使,并且要他行磕头跪拜礼,马噶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地答应,即他愿意向中国皇帝磕头,但清政府的大臣们也要向他带来的英王乔治三世的画像磕头,而且将来中国派特使到英国,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对他的要求,清政府完全拒绝,甚至还把他的礼物堆到厕所里,乾隆在给英王的一封信中说:“你们的公使没有能力掌握我们优秀的礼节,并将这些礼节带到你们的蛮荒之地,那些奇异而且昂贵的礼物并不能打动我,我们应有尽有,你们国家的产品对我来说毫无用处。”[1]

1816年,英国又派使节安赫斯特(Amherst)第二次来华,目的也是为了两国建立邦交、中国加开通商口岸、固定公开关税、提供一个小岛作为居所和存货之处。他同样也遭遇了磕头问题,最后清政府的官员们想了一个妥协的办法,让安赫斯特向皇帝的空椅子磕头,安赫斯特同意向空椅子鞠躬、下跪,但拒绝磕头;为了让他磕头,他们在半夜叫醒大使,陪他来到皇帝的空椅子前,希望大使会因为睡得昏头昏脑而不再拒绝。在大使半睡着弯下一条腿时,中国一位大臣按住他的头,希望能迅速放到地面上去。大使还很困,眼看就要磕头,可是一位随从及时将他扶住,头最终没磕成。结果安赫斯特不但没有完成交涉任务,连嘉庆皇帝的面都没有见到。

即便是鸦片战争期间号称“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他的“华夷”观和“天朝上国”思想也非常强烈,这在他写给英女王的《致英国女王书》中得到集中体现。他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告诉英国女王:“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盖以天地之心为心也。贵国王累世相传,皆称恭顺……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称者,赖有此也。……谅贵国王向心,定能谕令众夷,兢兢奉法,但必晓以利害,乃知天朝法度断不可以不懔遵也。”[2]信中的用词和语气生动反映出林则徐强烈的传统华夷观念。

三、“华夷”观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清王朝统治者及其大臣思想观念中强烈的华夷观,不仅使他们在同西方的交往中持一种高高在上的俯视态度,同时也形成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盲目、自大的外交特点,这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华夷”观淡化了中国人的危机意识

长期以来凝固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华夷”观念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自我为中心、愚昧骄傲、夜郎自大的民族优越意识,人们坚信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国力强盛,周边的蛮夷是不可能超越中国的,也是不可能给天朝上国造成任何威胁的。即便部分有识之士萌生了一些危机感,但在“华夷”观念的洪流中只能被淡化或被绞杀。

鸦片战争前夕,由于英国加紧了侵华步伐,唤起了中国少数有识之士的危机感。如萧令裕、何大庚、包士臣等人都已认识到英国“国俗急功尚利,以海贾为生,凡海口埔头有利之地咸欲争之。”敲响了夷患的警钟。但这种危机感仅在少数人中间散布,非但没有形成一股广泛的社会心理意识,反而被浓厚的华夷观念所化解。如在《孙玉庭年谱》中记载了一则细节,嘉庆皇帝问大臣孙玉庭:“英国是否富强?”孙玉庭答:“该国在西洋诸国中是大国,因此是强国;至于富嘛,是由于中国富彼才富,富不如中国。”嘉庆:“何以见得?”孙玉庭:“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然后转手卖给其他小国,如果我禁止茶叶出洋,英国人就会穷得没法活命。”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已经知道人家的强大,但又非把人家强大的原因归于自己,在这种华尊夷卑的虚骄心态下,危机意识难以萌发。

所以当英国侵略军逼近中国时,统治阶层还感觉不到这次危机的严重性,从而战争一开始就失去先机,处处被动。

第二,“华夷”观使清政府制定了错误的对敌战略。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人将英国人等外国人视为蛮夷,从生理、智力对其加以贬低和鄙视,认为洋人没有膝盖;他们的先进科技产品不过是奇技淫巧;认为他们在生活上完全依赖于中国,认为这些外夷对天朝是恭顺、畏惧的等等。这些对外部世界的错误认知导致他们在鸦片战争中不可能有正确的对敌战略。

如有清朝官员坚持认为夷人在陆地上将不堪一击,因为“他们的腿上都穿着衣服,而且缠裹得紧紧的,因此笔直僵硬而不能弯曲,一旦上岸,他们摔倒后很难爬起来。”,所以只须以“长梃俯击其足,便可应手即倒”。耆英称英兵在夜间“目光昏暗”;骆秉章则称英兵“以象皮铜皮包护上身,刀刃不能伤”,把外夷看成是怪物。

还有一些清朝官员看不懂当时西洋军队的队列训练,英国炮舰上的士兵上岸操练,走队列,两腿绷得笔直。清朝官员看了以后认为“洋人没有膝盖,腿不能弯,很好对付!”但一交手,便一败涂地。于是立刻惊呼,洋人有妖术!居然想出“绝招”,从民间广收马桶,置于木排之上对付洋人,“以邪驱邪”。

甚至有“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之称的林则徐也有类似的观念。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为了加强了广州的战备,重修了虎门炮台,同时禁止茶叶、大黄等货物的出口,认为只要停止英夷必需的茶叶、大黄的供应,他们就没法活命,就能置其于死地。

在战争初期,在朝廷,主战派占据上风,在他们的认识中,英军不可能在陆地和内河接战,对英军的战斗力作了错误的估计。如林则徐认为英国兵船笨重,吃水深至数丈,只能取胜于外洋。到内河就万难转动,直是鱼游釜底,立可就擒。若至岸上,更无能力;当时出任两江总督的裕谦同样认为,英夷大炮不能登山施放,夷刀不能远刺,夷人腰硬腿直,一击即倒。类似这样的错误信息比比皆是,所以道光说:“众口一辞,信然”。道光就是根据这一认识来确定对付英军的战略方针的,在这种错误战略的指导下,清政府的失败是注定的。

第三,“华夷”观使清政府盲目自信、过于轻敌。

1840年战争爆发前夕,美国一个副领事向林则徐透露情报,说“五月前后,英吉利欲行封港,不许各国之船来粤贸易。”本来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军事情报,可是这并没有引起林则徐的注意;相反,他对美国这种说法非常反感,认为“实属妄言,悖谬已极。”在他看来,天朝的港口,英国人怎么可能封锁?他自信区区“岛夷”之邦是不可能、也不敢冒犯“天朝上国”的。

林则徐在道光十九年(1839)的禁烟中,断绝广州出海交通,派兵将十三行围起来,将包括英国商业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在内的三百五十名外国人围困在十三行,义律不能抵抗,最后只得向林则徐屈服。而此后广东水师在同英国的两只小兵船的冲突中都占据一些优势,因此林则徐对战胜这些英夷极有把握和信心,认为他们软弱而没有战斗力。

英国政府的全权代表懿律(George Elliot)率领海陆军队来华,到达广东洋面后并未展开大规模进攻,而在封锁出海口后,北上占领了定海,并率主力舰队到达大沽口。清朝士大夫们对此解释是林则徐百战百胜,英国人怕林则徐,所以才贿赂琦善将他驱逐,林则徐一离开英人就敢在广东开战了。

林则徐在奏章中称杀英夷“将如鸡狗”,表现出他把西方夷人视为“蛮狄”、未开化、毫无能力的强烈的华夷观念。林则徐在接触西方人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一些礼节视为“恭顺”、“畏怯”的表现。

近代史研究学者茅海建在分析鸦片战争中中英兵力状况后指出,和英军相比,清军在军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英军兵力最多时不过两万人,而清军在作为主要战区的沿海四省的军力就要达到二十五万以上;每次战役,英军都会投入其绝大部分兵力,但清政府多出于盲目自信和轻敌,仅投入其总兵力的很小一部分,所以在武器装备远落后于英军的情况下,每次战役都不可避免的处于劣势。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张议和的琦善、耆英等人通过观察已经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得很清楚了,而且公开加以宣扬,告诉国人现在面对的不是历史上的匈奴、契丹等边陲少数民族,更不是未开化的夷狄,而是实力远胜于天朝的西夷,但在清政府的士大夫阶层中很少有人相信他们,反而认为他们是卖国(今天学术界对这些人已经有了比较公允的评价),这也同样反映了“华夷”观影响下清政府的盲目自信和轻敌。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探讨的,传统“华夷”观念对这次失败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等著,周辉荣译:《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林则徐:《拟颁发檄英国国王稿》,载《林则徐集・公牍》,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上一篇:致童年范文 下一篇:励志小文章范文